時間:2022-04-18 02:28: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裝備制造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制造業人力資源建設在企業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過程中具有引領、示范、推動、凝聚作用。要把知識與技術創新體系和人力資源建設和人才培養培訓體系緊密結合,為企業培養培訓結構合理、素質精良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知識和智力支撐。
一、上海電氣人力資源基本狀況
上海電氣集團共有企業387家,其中資產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總公司下屬7家。
集團共有職工114709名,其中,在崗職工為74584名。所屬企業中,資產管理公司擁有職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職工在崗;有限公司擁有職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職工在崗。
在崗職工中,有專業技術人員共18221名,占職工總數的24.43%;有技術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職工總數的44.43%。根據電氣集團人力資源分類統計表,在崗勞務工用工總數13480人。集團在崗職工中,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學位職工1277名。占專業技術人員的7%,占在崗職工的1.7%,職工的學歷學位層次有待進一步提高。集團共有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938名,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10.6%,占在崗職工的2.6%。集團共有高級技師202名,技師1685名,兩者分別占技術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崗職工的0.3%和2.3%,技師、高級技師占技術型人才比例為5.7%,占技術工人比例為5.3%,占工人(含勞務工14066人)比例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為24.4%,占技術工人比例為22.74%。
在職工教育培訓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電氣職工教育培訓投入3501.6萬元,在崗職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訓總投入1049.8萬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訓占總投入比例為30%。有限公司職工教育培訓投人2313.5萬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萬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訓占總投入比例為24.5%。
同時根據調查,45%的職工在過去一年中參加了企業組織的培訓。但有77.5%的職工表示過去一年中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群體中有52.5%的職工表示過去一年中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有26.7%的職工表示過去一年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35歲以下本科以上學歷群體中38.2%的職工表示過去一年中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其中有65.20%的職工表示過去一年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企業高層領導中23.1%的人員表示過去一年中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68.5%的人員表示過去一年中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
綜合上述情況可見,上海電氣集團已經擁有一支專業配套、結構合理、功能齊全的人才隊伍。近三年來。職工隊伍建設態勢良好。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在崗職工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別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術工人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別為7.68%、8.8,%、10.03%,呈現上升趨勢。
二、上海電氣人力資源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級技能人才在總量、結構和素質上還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根據2006年西門子年度報表,2006年西門子共有員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員工具有本科學歷。2006年,西門子在世界范圍內新雇傭了75200位員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學歷,在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新員工中,有60%是科學家職務或者是工程師。西門子公司高級技術工人占技術工人總數的30%以上。而上海電氣高級技能人才從質量到數量都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技師、高級技師人數偏少;二是學歷結構上偏低;三是高技能人才年齡偏大;四是勞務工技能等級低。缺乏相應的培訓。
2、高端、緊缺、關鍵人才不足。對集團人才隊伍存在問題的反映主要有:一是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比例較缺乏。西門子公司大學本科以上員工占50%,而上海電氣僅16%;二是適應戰略發展需求的人才缺口很大:三是高級技術工人的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大的差距。西門子公司高級技術工人占1/3以上,而上海電氣高級技術工人只占技術工人總量的24.4%。值得關注的是,根據電氣集團人力資源統計表不完全統計,黨政管理人員中的本科及以上學歷3223人,占黨政管理人員總數的25.16%;同時黨政管理人員的總量較大。共有12809人,占調查企業人員總數的22.93%。
3、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存在不足。調查顯示,54.6%的職工表示過去1年內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77.5%表示過去1年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技術人員群體中52.5%表示過去1年內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76.7%表示過去1年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中基層管理人員中33.6%表示過去1年內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68%表示過去1年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35歲及以下本科以上學歷群體中38.2%表示過去1年內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65.2%表示過去1年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企業高層領導中23.1%表示過去1年內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68.5%表示過去1年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
三、進一步加強上海電氣人力資源建設的對策
1、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術工人隊伍。上海電氣作為是中國最大的裝備制造業集團,技術工人的水平和質量應該走在全國前列。按照集團發展規劃和先進制造業發展要求,到“十一五”末,高級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要超過30%,其中技師、高級技師比例要達到8%,45歲以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比重達80%左右,并涌現一批中青年領軍高技能人才,帶動中、初級技能工人隊伍相間梯次發展。全面提升職工隊伍整體技能、素質水平。
要加強勞務工的建設。參加教育培訓、提升工作等級已經成為勞務工的迫切需求。上海電氣集團職工隊伍結構老化的矛盾較為突出,勞務工的加入使得職工隊伍老化的狀況大大改善。目前集團一線勞務工10175人,占一線職工的35.7%,占勞務工總數的75.48%。如在上海鍋爐廠有限公司電焊和冷作兩個主要工種中。勞務工已占在職工人數的30%,10年內30%的在職焊工和冷作工退休。在職技術工人學歷層次偏低,年齡偏大;勞務工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技術技能的掌握也比較粗淺。76.9%的勞務工比較希望和非常希望參加教育培訓,目前有39.4%勞務工參加過技術培訓,55.9%的勞務工沒有參加培訓。要立足上海、延伸國內外,在外省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圍繞企業實際需求,加強對技術工人教育培訓工作的領導與計劃工作,通過教育培訓、鑒定考核、擇優選拔,建立分層、分類實施的技術工人培養體系,造就一支高、中、低合理配置的技術工人隊伍。
企業通過建立能級體系,制訂相對科學的、合理的人力資源開發規劃、培訓體系,推進企業各類技術工人隊伍的建設工作。
2、實施科技專家、項目科技帶頭人、首席技師的選拔制度,建立研究生培養基地。培養科技創新領軍旗幟型人才。要實施上海電氣科技專家、上海電氣項目科技帶頭人、上海電氣首上海電氣席技師的選拔制度。以推進集團科技進步、技術自主創新,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激發廣大員工的創造激情,培養和造就一批科技和高技能領軍人才。與高校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以加強上海電氣人才資源的投資和開發,大力提高人才資源對上海電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構筑上海電氣人才資源建設,使之成為上海電氣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3、加強制度體系建設,使人力資源建設與管理規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堅持和完善學習培訓制度。建立培訓——上崗——使用——考核——獎懲的配套制度。完善制度建設,為教育培訓工作有序開展奠定基礎。制定規范和促進教育培訓工作開展的制度,《生產人員持證上崗及技能鑒定實施辦法》、《師傅帶徒制度》、《關于進一步加強教育培訓工作的意見》、《“四支”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生產一線員工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供電企業生產一線用工管理暫行辦法》、《“首席崗位制”管理辦法》、《員工培訓考試考核獎懲規定》、《兼職培訓師管理辦法》、《首席工程師管理暫行辦法》、《優秀人才管理辦法》?!陡呒壒芾砣藛T學習培訓制度》、《技術創新人員學習培訓制度》、《技術工人學習培訓制度》、《勞務工學習培訓制度》等。
二是建立培訓激勵制度。要完善的崗位任職資格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客觀的業績考核標準;公平競爭的晉升規定和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分配原則。
為充分調動員工學習的積極性。公司建立員工能力素質模型,實施職業生涯管理,設立管理、技術、技能人才三通道職業生涯發展體系。對優秀高技能人才,在晉升、工資、福利、帶薪學習、休假等方面予以適當傾斜,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員工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 數控機床 制造強國 發展趨勢
數控技術是先進制造技術中的一項核心技術,由數控機床組成的柔性化制造系統是改造傳統機械加工裝備產業、構建數字化企業的重要基礎裝備,它的發展一直備受制造業的關注,其設計、制造和應用的水平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制造業水平和競爭力。近年來,國內機床設備和技術的發展在市場需求旺盛的情況下,設備以滿足市場和用戶需求為主,在高性能加工的設備和技術上并沒有進行很好的研究和技術儲備,在市場趨于平穩的時期,我國的機床工業勢必會更加缺乏競爭力。因此,國家將數控機床作為重點支持的產業項目,在發展規劃中明確了發展高速、高精度數控加工設備作為主要的支持發展方向,將提升裝備水平和核心技術放在重要的位置。
“機床是裝備制造業的工作母機,實現裝備制造業的現代化,取決于我國的機床發展水平。振興裝備制造業,首先要振興機床工業,要大力發展國產數控機床”。振興裝備制造業,機床工業需先行,這是一條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拉動和國家產業政策的正確引導下,中國機床工業行業發展迅速,產銷兩旺,行業綜合水平落后的面貌得到改變。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我國制造業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制造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支柱。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制造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還比較明顯。有人坦言:“無論今后科學技術怎樣進步,發展先進的制造業將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制造業也將永遠是人類社會的‘首席產業’。”在當今世界上,高度發達的制造業和先進的制造技術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標志。制造業最重要的基礎是裝備制造業。現在我國已是制造業大國,但并不是制造業強國。目前我國的裝備制造業水平有限,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滿足現代化機械生產的需要。而現代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方向體現在信息化制造方面,其中自動化、智能化制造則是裝備制造業中的主導技術,這對于高速、高精度、低消耗的產品制造來說尤為重要。
數控機床是近展起來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新型自動化機床,是高度機電一體化的產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械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合理,其性能精度和效率日趨提高,因此對加工機械產品零部件生產設備――機床也相應提出了高性能高精度與高自動化的要求。大批量的產品,如汽車拖拉機與家用電器的零件,以及航空航天、內燃機、軍工、汽車、船舶等行業需要的重要加工設備,尤其是高剛性、高精度、高穩定性、高復合型的精密數控臥式銑鏜床更是航天和軍工企業急需的關鍵設備。
“十一五”期間,國家對裝備制造業提出要求:變“制造大國”成為“制造強國”,調整產業結構,重點開發高檔數控機床,提升行業水平。自主開發高速精密臥式機床,研究其相關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并取得突破,對國家在高端裝備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將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對高速數控機床的需求也越來越多。2010年9月8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作為重點領域將集中力量加快推進,國家將加強財稅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馮飛預計,未來十年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十年,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可望達到20%以上。機床工業由于技術含量和工藝要求極高,屬于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行業壁壘很高,無論在國內還是全球范圍,行業格局變化都比較緩慢。機床本屬于機械行業,而機械行業與下游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密切相關。下游行業每年固定資產投資中,約60%用于購買機械產品。設備工器具購置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并長期保持穩定。因此在機床行業下游產業中,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部分都是用來購買裝備制造工具――機床。通過統計發現,機床下游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遠快于全社會平均增速水平。數控機床的需求來自于下游的機械行業固定資產投資,2011年汽車及零部件、航空航天設備、高速列車、軍工、電子信息、電力設備、船舶、工程機械、模具等高端裝備業崛起,行業產能高速擴張,繼續帶動數控機床消費的高速增長。羅百輝表示,2011年高端裝備自主創新勢頭將更為強勁,繼續帶動機械工業15%以上的增速。目前我國正處于重化工業化時期,這是超脫于經濟短期波動、在近幾十年里對中國經濟產生巨大影響的因素,對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也起著促進作用。它與長期向好的中國宏觀經濟一樣,成為機械工業近30年來持續快速發展的最好注解。所謂重化工業化時期,也就是工業化的中期,即從解決短缺為主的開放逐步向建設經濟強國轉變,煤炭、汽車、鋼鐵、房地產、建材、機械、電子、化工等一批以重工業為基礎的高增長行業發展勢頭強勁,構成了對機床市場尤其是數控機床的巨大需求。中國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機床市場。數控機床已成為機床消費的主流。預計2015年數控機床消費將超過60億美元,臺數將超過10萬臺。數控系統的發展趨勢是:①平臺數字化。②運行高速化。③加工高精化。④功能復合化。⑤控制智能化。⑥伺服驅動高性能控制。中高檔數控機床的比例會大幅增加,經濟型數控機床的比例不會有太大變化,而非數控的普通機床的需求將會大幅度減少。
參考文獻:
[1]張江華.TK7640數控銑鏜床的運動誤差分析及其補償(碩士論文),2007.
[2]暢越星.數控落地銑鏜床主軸箱動力學分析與結構設計研究(碩士論文),2007.
[3]李軍華,數控機床主傳動齒輪綜合嚙合剛度研究(碩士論文),2007.
[4]張利平主編.液壓氣動技術速查手冊.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5]姚銀歌.大型數控落地銑鏜床CAE與主軸箱優化設計研究及應用(碩士論文),2010.
[6]姜華.高速精密臥式加工中心開發的關鍵技術研究(博士論文),2007.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 創新發展 戰略性產業
一、浙江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
作為戰略性產業,裝備制造業具有資本技術密集、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等特點,是實現浙江省經濟結構調整,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條件。為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浙江省近幾年相繼出臺多項政策方針,已將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擺在全省經濟發展戰略比較突出的位置。在此背景下, 浙江裝備制造業已呈現出以下三方面優勢和特點:
一是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省經信委的數據顯示,2012年,浙江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企業共有13685家,資產總計達20050億元,比上年度增長8.8%,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資產的36.5%;工業總產值197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7%,產業規模居江蘇、廣東、山東之后,列全國第4位。
二是特色產品不斷增多。近幾年,省內涌現出一批在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品,如船舶制造、電子元器件、軸承、數控機床、紡織服裝機械、包裝機械等。
三是集群效應更加顯著。伴隨生產組織方式從“專業化生產+塊狀經濟”向“專業化分工制造+系統集成+產業集群”為主的現代生產協作體系的轉變,區域經濟集中度明顯提高,形成了杭州裝備制造、金華汽車及零部件、樂清工業電氣、舟山船舶等一批有代表性的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
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與江蘇、廣東和山東等裝備制造業大省相比,浙江裝備制造業在規模、效益、結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距(見表1)。其中,規模方面,工業總產值、資產總計遠遠落后于江蘇、廣東兩?。恍б娣矫?,利潤總額僅為江蘇的25%;結構層次方面,企業平均產值規模明顯低于其他三省,勞動生產率僅為山東的一半左右。
創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約浙江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難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創新研發投入不足。省經信委數據顯示,2012年浙江省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2.0%,新產品產值達6344億元,產值率同比增加1.5%,達到32.1%,但創新研發投入仍舊不足,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支出僅占主營收入的0.87%,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企業生存線3%。絕大部分行業仍未掌握核心技術,核心部件和重大先進裝備的對外依存度仍然很高。
二是外向帶動發展落后。浙江一直以來未擺脫依靠民企自主探索的內源式發展模式,忽視引進外企或國企。而江蘇保持裝備制造業領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實行外向帶動發展模式,由最初的“招商引資”漸變為如今的“招才引智”,實現技術模仿到技術追趕的轉變。
三是裝備制造業比重低,發展嚴重滯后。目前,裝備制造業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單機、零部件等配套產品能力較強,但系統成套能力不足,造成中低端裝備產品較多而高附加值產品較少這種產能過剩與短缺并存的畸形現象。在適應未來消費需求和發展方向的節能環保裝備、軌道交通、海洋工程、大型工程機械等先進裝備制造方面,浙江省面臨著技術及人才短缺、產業基礎薄弱、進入方式不明等困境。
二、裝備制造業發展模式
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模式具有可借鑒性,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特性的創新發展模式是實現企業升級的關鍵。梳理裝備制造業發展升級的歷史不難發現,技術創新、產業集群、外向帶動是裝備制造業實現內部創新發展的主要路徑。
一是技術創新推動模式。技術創新是針對潛在市場需求而創造新產品,能直接促使產業“蛙跳”式發展。同時,技術創新帶來的技術進步,可促使生產率提高,資源消耗下降,提升投入產出比,從而推動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
二是產業集群發展模式。集群內的外部效應是推動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在裝備制造業集群中,大企業通常作為總裝企業,具有比較優勢,中小企業則配套能力較強,分散在其周圍。集群以價值鏈分工和優勢互補為主導,彼此間的交互作用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中小企業因技術外溢的拉動作用,實現技術追趕;大企業生產成本和經驗風險的降低是技術再創新的保障,同時,集群內部的“追趕效應”迫使其進行技術再創新,集群內部創新能力將呈現螺旋式增長。
三是外向帶動發展模式。外部技術內在化是帶動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促進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企業通過對外部技術引入后消化吸收,不斷積累專業化人力資本,從而實現從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的轉變。
國內外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的經驗已有很多,借鑒好這些經驗,將其融會貫通對促進裝備制造業創新發現,實現技術模仿并趕超的有效手段。國內外經驗梳理如下:
(1)政企聯動,實現重大技術裝備自主研發,打造“中國制造”。由于重大技術裝備大都是非通用、非批量化產品,前期投入大,制造周期長,企業“單打獨斗”難以解決。由政府牽頭,組織和協調國內制造、應用部門協同對外引進或協調國內外制造企業合作設計與制造,才能推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展。
(2)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先進裝備制造業升級的保障。美國裝備制造業的升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產業的帶動作用。以信息產業為主的新興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推動了裝備制造業的信息化。同時,由于信息技術強大的滲透作用,使傳統裝備制造業得到全面改造,徹底革新了傳統生產經營模式。裝備產品效益明顯提高。
(3)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利用外部優勢力量,優化組織結構。企業并購是美國裝備制造業兼并的主要手段。美國裝備制造業的兼并多數呈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特征,因此,其國際化和全球化競爭力提高顯著,能迅速占領行業發展的制高點。
(4)加強產學研合作,注重人才引進。在大學密集,經濟發達的上海、北京等地區,企業主動尋求與大學或研究機構合作,成立研發中心,開展合作項目,都為企業帶來了創新利潤。
(5)根據地方特性,建立創新體系,發展主導產業。重慶市建立了以模仿創新為契機、產學研聯合創新為引領、自主創新為目標的漸進式創新體系,以模仿創新驅動裝備產業發展,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6)政府注入資金,資源向高科技行業傾斜。法國裝備制造行業在上世紀80年代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在對裝備制造業進行結構調整中,政府明顯地增加了研發經費,將大量資金投入到電子、計算機、科學儀器等資金密集部門。
三、浙江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路徑
新時期,浙江省裝備制造業出現了新的發展機遇。一是戰略優勢提升。國家戰略舉措及“411”計劃的穩步實施,必然加快一批重大臨海項目、臨港制造、濱海城市群的發展,必將帶動海洋經濟、物流服務體系的快速發展,催生裝備制造業的大量市場需求,如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新興領域的市場需求,省內裝備制造業市場空間凸顯。二是土地資源制約減弱。土地資源不足一直是制約浙江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瓶頸,近年來,一些地區將土地資源的特殊自然屬性和區域分布相結合,采取區域特色開發模式,如溫州、臺州地區采用的沿海灘涂圍墾開發模式等。
裝備制造業是工業發展的基礎,未來工業經濟盈利創收點的保障在于搶占裝備制造業的核心技術,抓住機遇,突破發展瓶頸,推動裝備制造業往高端化、國際化發展是浙江省工業經濟發展必由之路。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七方面著手推動浙江省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
一是要加大對先進裝備制造業扶持力度。先進裝備制造業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要圍繞先進裝備制造業的關鍵技術研發及重大技術產業化制定相關政策,從技術創新、行業支撐、產業配套、品牌服務等各方面保障先進裝備制造業優先發展。設立新興產業戰略專項資金,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和稅收優惠力度,針對先進裝備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比重實施梯度減稅。
二是要夯實基礎技術,逐步發展新興產業。要提高關鍵基礎件、基礎工藝、基礎制造裝備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重點支持系統成套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以及關鍵共性制造技術、基礎性技術和原創性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通過信息化徹底革新傳統制造業,并促進其往高端部分發展。針對軌道交通、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成套裝備研發及產業化,突破并掌握高端測控系統、特種優質原材料等上游產品核心技術。
三是要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裝備制造業創新體系。筆者認為,增加研發投入,提升企業創新意識,實現技術創新能力追趕并趕超,形成“后發優勢”是浙江裝備制造業擺脫困境搶占未來經濟的關鍵點。要加強政府規劃引導作用,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根據浙江省不同地區,不同類別,不同發展特性的裝備制造業,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的創新發展路徑,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裝備制造業區域創新體系。
四是要孵育龍頭企業,促進產業集聚。加大裝備制造業基地開發建設,孵育龍頭企業專注核心技術,提升成套能力,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輻射周邊配套企業,以價值鏈分工和優勢互補為主導,通過交互作用促進空間內部結構優化升級。
五是要增強產學研合作。鼓勵具有較強獨立研發能力的裝備制造業大企業聯合設立研發機構,成為獨立的研發主體。推動裝備制造業企業尋求與大學或研究機構合作。推動服務平臺建設。開通市場、企業、研發機構間的信息傳遞通道,建立聯動機制,實現研發與市場實時接軌,加速創新成果市場化。
六是要推進裝備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要重視建設高級經營管理者、技術研發人員和中高級技工等三支人才隊伍。結合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建設一支適應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的高素質裝備制造業人才隊伍。建立企業與高校合作培養科研人才機制,定向培養專項人才。建立柔性的人才流動機制,形成區域人才資源共享,協同創新的格局。
七是要爭奪外部高端資源要素。加大國際先進技術投資收購力度,柔性引入海外專家,搶占國際裝備制造業競爭制高點。還應大力支持裝備制造業企業走出去,在國內外裝備制造業發達或人才密集的地區設立研發機構。
參考文獻:
[1]劉平.中國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 結構升級 金融發展 實證分析
一、引言
裝備制造業是為保障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國家安全的各行業和各領域提供相關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據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底,我國裝備制造業總產值突破20萬億元大關,穩居世界首位,但仍然存在大而不強的情況,轉型升級迫在眉睫。裝備制造業結構優劣程度是衡量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以轉型升級方式推動裝備制造業的持續發展是其必然發展之路,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要求。
然而任何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金融系統的資金支持力度。目前來看,我國裝備制造企業融資是通過內部和外部融資來進行的,并且主要依賴于外部融資中的信貸資金。林毅夫等(2003)通過對全球制造業的數據為例,分析得出只有在銀行業和資本市場的融資結構與制造業的發展規模、發展結構互相匹配的情況下,才會促進制造業的顯著增長。段一群等(2009)運用固定效應面板模型,主要分析了我國銀行信貸和金融市場的股權融資對裝備制造業各行業增長的影響,結果顯示,產業融資過多集中于銀行、金融支持效應欠佳、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戴穩勝等(2013)認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升級面臨著戰略并購重組、主要技術攻關、技術引進和消化等成本壓力,資金短缺使得企業在高速發展時缺少足夠的動力。并且運用因子分析法對國有和非國有裝備制造企業的融資約束進行顯著性檢驗,表明政府政策、資金支持和銀行信貸長期以來向國有企業傾斜,資本市場發育不健全導致資金供給功能受到限制。
綜上所述,目前學術界對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的金融支持方面的研究較少,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并且缺少實證方面對二者作用關系及影響程度的分析,加之一國之內發達省份與欠發達省份發展存在差距,裝備制造業作為甘肅省的支柱產業之一,有必要針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旨在為甘肅省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提供相關借鑒。
二、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擇和數據來源
1、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的具體衡量指標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裝備制造業分為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品制造業。本文借鑒F良群等學者的研究,采用裝備制造業中高加工度產業產值占裝備制造業總產值的比重(ISE)作為衡量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水平的指標(2011)。其中,高加工度產業產值用裝備制造業產值除去金屬制品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兩類產業產值來表示,該指標反映了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水平的高低,指標值越大,產業結構升級水平越高。
2、金融發展指標
考慮到在資金配置方面,銀行業在我國金融體系中長期處于主導地位,加之甘肅省資本市場發展不健全,部分數據較難獲取。參照王定祥(2013)、王永國(2015)等的做法,分別從金融規模、金融結構以及金融效率三個方面來衡量金融發展水平。選用Goldsmith提出的金融相關比率(FIR)來度量甘肅金融規模水平,以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之和與GDP之比來表示。金融結構指標(FSR)用中長期貸款余額與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比值來表示。金融效率指標(FER)選取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比來度量。
3、數據來源
本文的樣本區間為1998年―2013年,以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為研究對象,數據主要是根據《甘肅統計年鑒》(1999―2010)、《甘肅發展年鑒》(2011―2014),《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等相關資料整理計算而得。
(二)實證檢驗
本文選用的模型是西姆斯于1980年提出的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模型。
1、平穩性檢驗
為避免產生偽回歸現象,故先要對時間序列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本文運用EVIEWS7.0軟件進行檢驗,結果如下:
從表1可以看出, ISE、FIR、FSR以及FER都是非平穩的時間序列。故繼續對其進行一階差分處理后分別得到DISE、DFIR、DFSR和DFER, DISR都是平穩的序列,因此在5%的顯著水平下, ISE、FIR、FSR、FER都屬于I(1)。
2、協整檢驗
采用多變量協整檢驗中的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結果如下:
由表2可知,存在唯一協整關系,即ISE與FIR、FSR和FER之間存在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得到的協整方程為:
ISE=0.470201+0.081709*FIR+0.145737*FSR-0.042633*FER
(0.05660) (0.01994) (0.06068) (0.03977)
可以看出,FIR、FSR對ISE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而FER則對ISE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
3、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上述長期均衡關系中的領先滯后關系,需要進一步利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來分析,其結果如下表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存在著單向的因果關系,FIR、FSR是引起ISE變化的格蘭杰原因,而ISE并不是FIR、FSR的格蘭杰原因。
4、脈沖響應分析及方差分解
本文建立的VAR(1)模型四個AR根的倒數都落在單位圓內,這表明此模型是穩定的。
(1)脈沖響應分析:為了考察金融發展對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的動態影響。
由圖2可以看出:ISE對其自身的一個標準差沖擊的動態響應情況表現為從第一期開始呈現下降的趨勢,并且在第二期達到最低值,而后有所上升,不過在較長時期一直保持著負向的影響;ISE對FIR一個標準差沖擊的動態響應情況表現為,當在本期給FIR一個正向沖擊后,在第二期ISE有較大的正向響應,到第3期時響應程度略有下降,從第5期開始呈現較大的下降趨勢,但仍保持正的影響;ISE對FSR一個標準差沖擊的動態響應情況表現為,在本期給FSR一個正向沖擊后,第二期ISE有較大的正向響應,并達到最大值,到第3期時響應程度略有下降,從第4期開始有所提高,并且之后也基本保持在這一水平上;ISE對FER一個標準差沖擊的動態響應情況表現為:在本期給FER一個正向沖擊后,在第2期時,ISE有一定的正向響應,但到第3期時轉為負向響應,之后負向影響程度不斷加大。
(2)方差分解:為進一步評價金融發展各指標對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的貢獻率及重要程度,進行方差分解。
根據表4可知,ISE第1期的波動只受到來自自身波動的影響,FIR、FSR、FER對ISE的沖擊在第2期才顯現出來,FIR在第2期的貢獻率為13.01734%,之后一直增長到第8期的32.677%,從第9期開始略有下降;FSR在第2期的貢獻率為4.987462%,之后一直保持增長趨勢,到第10期時為16.87826%;FER在第2期的貢獻率為1.567718%,到第10期時也僅為5.856868%,解釋能力較低。
三、結束語
研究結果表明,甘肅省金融發展與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著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金融發展通過金融規模的擴張以及金融結構的改善主要是中長期貸款比重的增大對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而金融效率的提高則對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作用有限。金融規模和金融結構都為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的單向格蘭杰原因,但是金融效率與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不形成相互因果關系。短期內,金融規模對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最大,其次是金融結構,但隨著時期的延長,金融結構的影響程度會加大,而金融效率則對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的貢獻度最小。這可能是因為金融業不足以支撐實體經濟的發展。雖然甘肅省金融效率呈逐年提高趨勢,但是由于金融資源在地區間沒有達到合理的配置,缺乏金融創新,信貸配給扭曲現象較嚴重,使得大企業出現資金過剩,而中小企業卻難以獲得足夠的金融支持得到長足發展的情形。
針對甘肅省金融發展與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的情形應通過完善金融體系,擴大金融規模;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優化融資結構;創新信貸品種,加大信貸投入力度;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提高金融效率,促進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等幾個方面進行改善與提升。
參考文獻:
[1]林毅夫.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以制造業為例[J].世界經濟,2003,(1):4―7
[2]段一群,李東,李廉水.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金融支持效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9, 27(3):389―391
[3]段一群,戴穩勝.金融環境、政治關系與融資約束―基于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24):76―78
[4]F良群,李興杰.區域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機理及影響因素研究[R].中國軟科學,2011,(5):139―146
[5]王定祥,吳代紅,王小華.中國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的實證研究―基于金融資本視角[N]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3,33(5):18―21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多方數據分析了目前中國數控機床領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三個根本性問題:缺乏核心知識產權、缺乏對引進技術的自主創新和消化吸收、缺乏專家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
一、引言
制造業是國家的基礎性、支柱性的戰略產業,是衡量參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明確提出“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數控機床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工作母機,在全球市場從數量上看份額不足20%,從價值量上看份額超過70%,且利潤通常高達50%以上,更是現代制造業重點發展的關鍵設備。裝備制造業的振興需要用先進數控機床來武裝,它可提高裝備水平,減少進口依賴。因此可以說數控機床產業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又是國防安全的戰略產業,它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二、現狀分析
(一)缺乏數控系統的核心知識產權
數控機床是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高低的象征,數控機床是機床制造技術、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三者相結合的產物,其核心就是數控系統。據不完全統計,我們的數控系統80%以上是進口的。這些數控系統不僅價格高,進口周期也不能滿足主機廠的要求。而且,使用進口的東西組裝起來的機床,可靠性和質量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據海關統計,2009年全國金屬加工機床進口金額為58.63億美元;出口金額為13.49億美元。其中:數控機床進口量為1.05萬臺,進口金額為27.33億元;出口1.04萬臺,金額為2.93億美元;加工中心進口量為8820臺,金額為15.59億美元;出口636臺,出口額0.55億美元;組合機床進口量為486臺,價值2.27億美元;出口1795臺,價值919萬美元。[1]
以上數據表明,我國生產的數控機床還是停留在中低檔市場,極度缺乏高檔產品,目前出口數控機床產品還是以中低檔次廉價產品為主。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數控系統的核心知識產權,未形成數控機床的產業規模。
(二)對科研投入資金偏低,缺乏自主創新和消化吸收能力
發達國家通過在全世界吸引人才,控制知識產權來獲得競爭優勢,在全世界科技移民當中有40%被吸引到了美國,其中又有70%來自于發展中國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有86%的研發收入、90%以上的發明專利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里,這些發達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大約都在70%以上,對外技術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科技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基本上都在2%以上,歐盟更是將2010年的科研經費提高到占GDP比重的3%,韓國則是增加到4%。這些國家憑著科技優勢和建立在科技優勢基礎上的國際規則,形成了對世界市場的高度壟斷,從而獲取大量的超額利潤。[2] ?。ㄈ┪葱纬僧a學研相結合的綜合體系,極度缺乏專家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
目前,在我國中低檔數控機床產業結構中還有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就是主機廠多,關鍵功能部件專業生產廠商少且弱。這就導致了我們的數控機床產業化程度不高,產能不足,生產成本不能得到有效降低。換句話說,就是尚未形成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就無法有效整合相關技術、產業和資源優勢,形成合力開展聯合攻關,共同打造技術創新平臺。導致數控機床的機械結構設計、制造的配套環節、集成技術和制造工藝等比較落后的方面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據統計,我國大型高性能超精機床每年生產產量不足千臺,不到德國、日本的1/20。
這個數據已經說明了我國的數控機床領域還是處于各自為戰,未能形成資源和優勢互補的產業化互利平臺。再加上嚴重缺乏專家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缺乏政府相關政策的引導;未形成吸引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創新創業的環境,造成數控機床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的持續創新能力不足。
三、總結
目前,我國機床制造業存在的三大問題尚未從根本上解決,還需政府繼續加大對科研投入專項資金,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培養人才的力度,盡快趕上世界技術發展的步伐。發電設備、航空、航天、船舶需要的高精、大型、專門化工作母機和工藝復合化機床,汽車制造業需要的成套、高效、高精度、高可靠性及柔性制造系統等對我國機床制造業提出了新的需求,我國數控機床制造業發展之道還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新能源;裝備制造;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
一、實驗區基本情況
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依托機電工程學院,以能源與動力工程和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校級重點專業為基礎,以“貼近市場、服務社會、自主發展、開放辦學”為理念,通過校企共建,形成 “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資源共享,互惠雙贏”的人才培養特色。
在校企合作辦學基礎上,運用“三三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辦學結合行業需求、教學資源結合行業資源、學校培養結合企業培養的“三結合”,課程設置緊跟生產過程、教學設計緊跟崗位能力、教材選配緊跟任務項目的“三緊跟”,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共同研發技術項目、共同編寫特色教材、共同參與教育教學管理、共同監控教育教學質量的“六共同”。由此構建 “強化專業技能、突出創新能力、提升人文素養”為主要內容的三位一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系,可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
二、指導思想
1、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按照“厚基礎、強實踐、求創新、高素養、重責任”的人才培養目標,本實驗區的建設是以培養適應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的 “創新性應用型人才”,注重德育教育與專業教育協調發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優化結合,豐富以學生科技活動項目為主體的課外實踐教學手段,強化與企業產學研密切結合的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實際工程應用能力,辦學目標突出應用型、服務面向彰顯區域性、人才培養強化創新性、企業行業合作注重務實性。
2、實驗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
樹立創新教育教學思想,強化定位意識、區域意識、共建意識、素質意識、職業意識五種意識。建設培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卓越工程師的特色專業群,以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新能源裝備和環保機械等為方向)牽頭的能源動力類、機械類、自動化類相結合的專業群。
不斷深化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依托科技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學程分段、方向分流、培養分類”的人才培養思路,構建符合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專業方向平臺課程體系。實踐并完善“三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三緊跟”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六共同”校企合作辦學管理運行模式,將其作為培養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徑,為培養基礎扎實、吃苦耐勞、適應能力強的具備工程師素質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創造良好條件。
三、培養方案
1、確定培養目標
(1)綜合培養目標。培養“厚基礎、強實踐、求創新、高素養、重責任”的適應地方特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卓越工程師。
(2)業務培養目標。新能源裝備制造卓越工程師人才要求掌握能源、動力及其自動化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經過能源動力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和實踐, 并具有創新精神,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3)卓越工程師培養專業標準。專業培養標準是在國家通用標準的指導下,按照行業專業標準的基本要求,結合各高校能源動力類專業特色、辦學理念、人才培養定位以及制定的能源動力類專業的卓越工程師專業培養標準。
2、方案理念
新能源裝備制造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結合機電工程學院教學、科研和地方新能源產業的特點,在總結近年來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基礎上,通過與企業的產學研密切結合,與企業共同設計如:創新教育理念,突出辦學特色;注重學科交叉,構建特色課程;校企密切結合,強化實踐能力;建設教學團隊,倡導雙師教育;有效整合資源,形成科學機制;創新管理體制,完善運行機制。
(1)通過健全規章制度,完善網絡化教學管理系統。以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綜合性、創新性的實驗和訓練內容吸引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實踐和創新,提高學生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系統設計與創新能力、組織協調與合作能力。
(2)加強實驗區與企業產學研的密切結合及教學科研良性互動。成立有“新能源研發中心”;與太陽能、光伏的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建立實習基地;校企共建太陽能熱利用、新能源中央空調等實驗室。
(3)重視學校實驗區的建設。隨著國家“質量工程”的進一步開展,學校加大對教學研究的投入,增加機電工程學院的教研經費,為實驗區建設的高標準、高水平和高質量提供了保障。
四、校企合作
1、培養計劃
卓越工程師的企業培養安排在合作單位進行,為期1年(第四學年)。學生在企業培養期間主要完成認識實習、課程實踐、專業見習畢業設計(論文)和畢業實習5項任務,企業培養主要聘請合作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承擔指導工作,學校教師協助管理,共同保障教學質量。具體安排如下企業階段培養計劃表所示:
培養
環節 職能部門 培養時間 主要內容 責任單位 學期安排
認識
實習 生產部 2天 1. 了解太陽能產業現狀
2.了解生產過程,熟悉生產工藝及生產組織;
3.實地了解設計、測試、試驗流程; 企業
學校
學生 第一學期
技術研發部 2天
聽取講座 1天
摘 要 2008年以來經濟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是:信用經濟過度發展以及實體經濟發展滯后。我國經濟刺激計劃雖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近一年以來,我國相關物價指數不斷上揚,通貨膨脹趨勢日趨明顯,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過度經濟刺激的負面效應不斷顯現。面對此勢,在經濟危機背景下,應該把調整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作為重點,改變過去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制造業為先導的強國發展模式。
關鍵詞 經濟危機 產業結構升級 策略
一、引言
2008年起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已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分析本輪經濟危機深層次原因是:信用經濟過度發展以及實體經濟發展滯后。經濟危機發生后,我國出臺了四萬億投資的經濟刺激計劃,經過近2年的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國經濟各項指標已經恢復甚至超過了經濟危機之前的水平。但是,由于投資過度放大等諸多因素影響,使得近一年以來,我國面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相關物價指數不斷上揚。本文認為,在經濟危機背景下,我國應該把調整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作為重點,改變過去粗放型發展方式,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制造業為先導的強國發展模式。
二、當前我國存在的主要經濟結構問題
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政策取向偏重于粗放式的發展方式,由此引發了一些經濟結構問題:
1.生產結構不合理。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為低水平的結構性、地區性生產過剩,另一方面又表現為企業低水平下的生產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
2.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分析目前中國各類產業組織結構發現,首先,一個普遍現象是分散程度較高,集中度較低。此外,企業普遍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大、中、小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分工協作,對接市場的企業有機鏈條沒有形成。
3.產業技術結構不合理。由于中國長期重復了一條主要依靠政府投資開展科研和技術開發的道路,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地位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造成了投資活動成本約束和效益激勵的缺失,因此客觀上形成了科研與產業相分離、技術轉化能力不高的狀況。
三、經濟危機背景下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策略
1.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產業升級策略
企業是產業的基本組成單元,企業的結構影響著產業的結構。要想優化升級我國的產業結構,必須優化我國企業結構,必須加強技術創新,加強產學研結合,以生產出高附加值產品,以持續的高端產品組合去參與全球競爭,占領全球市場。
(1)我國出口產品結構要向高技術含量、高質量以及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創新和質量”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由于新興產業的異軍突起和技術進步,使我國企業不能再靠單純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而必須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做好成果轉化,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要積極開發和采用更先進的設備和工藝,實現產品創新和質量創新,以引領或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要求。
(2)產品生產模式向高速化、自動化和連續化方向發展
要突出重點,圍繞主攻,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使我國的產品生產模式向自動化、高速化和連續化方向發展,這也是世界強國發展的經驗。我國應該主動進行產品結構調整,放棄那些附加值低、資源消耗高、盈利能力差的產品,集中力量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以期在新的國際分工中使我國占據有利地位。
2.構建以提高制造業水平為先導的強國發展模式
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世界發展歷史表明,任何一個強國的誕生都是以發達的制造業作為基礎的。我國應該也必須構建以提高制造業水平為先導的強國發展模式。
(1)調整制造業企業組織結構
我國應該借鑒國際上先進的發展模式。具體來說,就是構建以“三高兩低”為特點的企業組織結構?!耙桓摺笔菍I化水平高,即只專注于一種產品的生產;“二高”是技術水平高,可以實現高速化、自動化和連續化的生產;“三高”是效率高,要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生產效率?!耙坏汀笔峭顿Y成本低,要通過高技術密集和優化工藝流程,降低投資成本;“二低”是生產成體低,要通過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不斷實施管理創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2)加強區域規模發展和企業集群策略
要認真分析資源、生產要素和企業經濟活動在各地的分布狀況和發展趨勢,將資源要素、產業發展、企業結構布局配置到合理的地理空間,形成有利、有力的區域規模和企業集群,使他們在技術、資源、設施等方面互補共享,從而節約社會勞動消耗,產生更大效益。在實施企業集群發展過程中,要認真關注產業性質職能,生產特點,要關注產業之間、企業之間的關聯性,要更加關注專業化的產業空間和企業集群的形成和建設,真正促進各企業間人才和技術的交流,真正實現聚集效益和規模效益。
參考文獻:
[1]唐瓊.我國制造業企業跨國R&D戰略聯盟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廣州:暨南大學.2006.
[2]倫蕊.制造業資本深化進程中的競爭力提升問題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廣州:暨南大學.2006.
[3]H.Chenery等著,吳奇等譯.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柯飛帆,寧宣熙.裝備制造業在利用外資過程中的技術創新問題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8.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