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8: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針灸臨床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 從針灸文獻綜述與系統評價的聯系與區別、開展針灸文獻系統評價的重要意義、開展針灸文獻系統評價面臨的問題及對策、開展針灸文獻系統評價的可行性四個方面為針灸工作者簡介了系統評價的概念、大概方法以及對臨床的指導意義。
[主題詞] 中醫藥學文獻;針灸學
SystematicalValuationandLiteratur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uBin
,HeJing,LiNing,etal(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heFirstHospitalofHuaxiMedicalUniversity,Chengdu610041,
China)[Abstract]
Conceptionandroughmethodsandclinicaldirectingsignificanceofsystemat
icvaluationareintroducedbrieflytoworker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
connectionanddiffer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turereviewa
ndsystematicalvaluation,
importantsignificanceofsystematicalval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
tionliterature,problemsandcounter
measurefacedby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
ature,
feasibilityof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
ture.
[Keywords] MedPharmacolLiteratureTCM;AcupMoxScience
系統評價是建立在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基礎上的研究方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醫學界越來越重視這一項工作在臨床醫學科研中的作用。系統評價是在閱讀和分析大量文獻基礎上,對某個問題的研究狀況進行綜合、歸納后所寫的文章。但主要是對某一課題或項目所有的研究論文進行全面、系統的質量評估后,對多個隨機對照試驗(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采用系統方法,綜合原始研究報告的數據和定性分析,以較全面準確地掌握該項研究的現狀、臨床療效的真實性程度及其可應用性并準確地作出結論(有效、無效、進一步研究)。系統評價的成果正作為許多發達國家衛生決策的依據,影響著這些國家的醫療實踐、衛生決策、醫療保險、醫學教育、醫療科研和新藥開發,在臨床醫學的發展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國內,中醫針灸臨床研究文獻的系統評價還處于空白狀態,但隨著循證醫學觀念的滲入,已有研究者開始做中醫針灸文獻的系統評價工作。
1 針灸文獻綜述與系統評價的聯系與區別
針灸文獻綜述與系統評價的研究對象都是文獻,都是在閱讀和分析大量文獻基礎上,對某個研究問題在某一研究時期內的研究狀況進行綜合、歸納后所寫的文章。但它們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①在原始資料的收集方面,文獻綜述偏重于全面,無論是隨機對照或非隨機對照試驗以及個案、經驗介紹,只要涉及所觀察的問題,都納入到研究對象中,極少考慮文章所反映的研究質量。而系統評價是在對某一課題或項目所有的研究論文進行全面、系統的質量評估后,對多個隨機對照試驗(RCTs)進行研究。②在分析方面,文獻綜述沒有通過定量方法來綜合數據而是憑綜述者的主觀判斷。而系統評價采用系統方法,如Meta分析,綜合原始研究報告的數據并定性分析。③當發現相同的幾個研究具有不同結果時,文獻綜述者往往主觀加以選擇或摒棄,或無所適從,或羅列不同的結論。而系統評價者對不同研究結果應用特定的統計方法定量地進行Meta分析,較準確地作出結論。可見,雖然文獻綜述和系統評價所包含的信息量都很大,對于許多臨床醫生,不用耗費大量精力,在不同的信息載體上去翻閱浩瀚的資料,可依賴它獲取信息,但是,系統評價比描述性綜述具有更科學的內核,其可信度更高。
2 開展針灸文獻系統評價的重要意義
針灸療法對很多疾病臨床療效確切,但由于在臨床研究上對方法學的應用不夠重視,缺乏高質量的臨床研究依據,所以未被世界充分承認和利用,甚至未被國內的西醫工作者普遍承認和利用,導致目前針灸治療的病種越來越局限。隨著循證醫學觀念的滲入,人們會更加信賴有科學依據的結論。文獻的系統評價是建立在全面、系統的對文獻研究質量評價基礎上,其結論證據性最強。開展針灸文獻的系統評價對針灸學的發展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極好的機遇。開展針灸文獻的系統評價有以下意義:①全面了解針灸臨床科研方法學的應用狀況、存在問題,對研究質量的總體水平作出評估。②為進一步開展針灸臨床研究在方法學上提出指導性意見。③對針灸或針藥結合治療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較客觀的評估以指導臨床治療決策。④有利于針灸醫學與國際接軌,促進針灸醫學走向世界。
3 開展針灸文獻系統評價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循證醫學/系統評價的關鍵在于“證據”的真實可靠程度及“證據”的重要性。如果用于系統性評述的原始材料―――已發表和未發表的研究論文質量較差,證據的可靠程度較低,則系統性評述的結果將會產生很大的偏倚,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使循證醫學成為“無米之炊”。針灸研究的論文,包括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針灸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普遍存在采用嚴格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方法進行的臨床研究論文所占比例很少的問題。1990年,荷蘭作者Riet等對從1963~1989年的有關針刺治療慢性疼痛的文獻進行了Meta分析,未能從英文版中醫雜志找到適合分析的文章,因為該雜志關于這方面的論文均為病例組報告。因此,進行針灸的系統評價研究,在強調科研人員科學道德的同時,還要在臨床科研人員,包括針灸雜志的編輯人員中開展循證醫學、臨床流行病學方法的培訓,提高針灸研究人員的科研素質,以提高針灸研究論文的質量和水平。在有條件的單位,對一些針灸常見病、疑難病進行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
4 開展針灸文獻系統評價的可行性
華西醫科大學吳濱等對《中國針灸》、《上海針灸雜志》、《針灸臨床雜志》、《針刺研究》這四種國內最主要的針灸雜志進行手檢發現,近5年來,隨著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辦事處組織專家制定的《針灸臨床研究指南》的宣傳推廣,針灸臨床研究的質量已明顯提高,RCTs的比例也逐漸提高。特別是針灸治療療效較好的一些疑難病,如中風,有相當多的文章質量很高。一些科研條件較好、人員素質較高的醫學院校也開始對針灸臨床的常見病開展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這為系統評價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另外,我國在衛生部的領導下,于1997年8月在華西醫科大學開始籌建循證醫學/Cochrane中心,于1999年3月被國際Cochrane中心正式批準,中國循證醫學/Cochrane中心成為世界上第13個中心。這也為循證醫學知識和臨床流行病學知識的普及,提高針灸研究人員的科研素質,創造了有利條件。
方法:隨機抽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間的急重型顱內血腫患者60例,在患者同意的情況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30例急重型顱內血腫患者。其中對對照組中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療,而對實驗組中患者采取緊急微創實驗開顱術搶救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相對于對照組,實驗組中的急重型顱內血腫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更為良好,P
結論:在對急重型顱內血腫患者進行相關治療時,采取緊急微創實驗開顱術搶救治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緊急微創 開顱術 急重型顱內血腫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94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8-0510-01
急重型顱內血腫作為急重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1]。本文就此對緊急微創實驗開顱術搶救急重型顱內血腫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隨機抽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間的急重型顱內血腫患者60例,在患者同意的情況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對照組中有30例急重型顱內血腫患者,患者年齡段在48歲至6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3±5.1)歲,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的平均出血量為(35±7)ml。實驗組中有30例急重型顱內血腫患者,患者年齡段在48歲至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1±4.9)歲,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的平均出血量為(36±6)ml。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出血量以及疾病情況等各方面均沒有顯著性差異,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對所選患者進行相應治療時,其中對對照組中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療,即根據患者的具體疾病情況對患者進行靜脈止血、脫水以及控制血壓等相關保守治療。而對實驗組中患者采取緊急微創實驗開顱術搶救治療,即在對患者進行相關保守治療的基礎上對于手術過程中出現再出血癥狀且出血量較小的患者使用含低濃度血管收縮劑的相關沖洗液進行沖洗,并且進行相應的觀察;對于中等量出血的患者則使用含血管收縮劑進行相關沖洗的基礎上,使用含高濃度血管收縮劑的沖洗液或者相關藥;對于出血量較大的患者在對患者進行相關止血處理的同時進行開顱手術的相關準備。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中臨床治療效果的評價標準為以下:①基本治愈: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輕90%或以上;②顯著進步: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輕46%至90%之間;③進步: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輕18%至45%之間;④無變化或惡化: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較輕或有一定的增加。
1.3 數據處理。將資料全部輸入SPSS18.0軟件包進行分析,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TX-*7〗±S)例數(n、%)表示,組間對比采取t檢驗、X2檢驗。P
2 結果
由表1中數據可知,相對于對照組,實驗組中的急重型顱內血腫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更為良好,P
3 討論
由于相關手術因素而導致的急重型顱內血腫作為危險較大的并發癥,在對患者進行相關治療時應給予一定的重視。其疾病的病理機制為患者的顱內血腫所引起的相關顱內壓出現增高,從而一定程度上導致患者出現腦組織缺血、缺氧的現象,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2]。
由本次試驗所得相關數據結果可以得知,在對急重型顱內血腫患者進行相關治療時,相對于對患者采取常規治療,對患者進行緊急微創實驗開顱術搶救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疾病臨床治療效果。緊急微創實驗開顱術搶救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更為有效的對患者的血腫進行清除,并且降低患者的顱內壓,從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3]。
綜上所述,在對急重型顱內血腫患者進行相關治療時,采取緊急微創實驗開顱術搶救治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4],有一定的積極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周元明,張鑒文.內鏡輔助小骨窗開顱術與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臨床研究[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1,v.2804:529-530
[2] 周元明,張鑒文,黃新,劉秋華.內鏡輔助小骨窗開顱術與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臨床對照研究[J].中外醫療,2010,v.2935:45-47
關鍵詞:熱針療法;臨床研究;綜述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衛生保健,防病治病意識的增強,對傳統針灸的治療方法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標準。傳統針灸方法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熱針療法,順應了時代要求,脫穎而出了一些熱針療法,電熱針療法,磁熱療法等等,廣泛應用于臨床,療效是肯定。熱針療法是在傳統的針刺,艾灸,溫針灸,火針等療法發展起來的治療方法,大多方法都簡便易行,經濟實用,值得推廣應用?,F將熱針療法臨床研究綜述如下。
1熱針療法
熱針療法是國家級名中醫管遵惠主任醫師根據傳統中醫針灸理論,結合現代電子技術,將針刺灸療融為一體的治療方法。熱針療法使用GZH型熱針儀,可使刺入人體的針發熱,根據治療需要提高并控制體溫度,溫度可以30℃~80℃調節,并保持恒溫,起到針刺、灸療、溫針灸、火針等綜合療效[1]。GZH型熱針儀的改型研究及臨床應用的相關課題,曾先后獲:昆明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云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多項獎勵。是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之一[2]。管遵惠,徐杰等[3]應用GZH型熱針儀隨機分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熱針組治愈率64.1%,電針組治愈率31.7%,經統計學處理χ2=29.29,P
范德輝,夏波[8]應用GZH型熱針儀配合中藥熏洗治療類風濕夏關節炎128例療效觀察,隨機分組治療,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2電熱針療法
DRZ-1電熱針療法這是由內蒙古電傳統醫藥開發中心研制。王春[12]應用電熱針治療橈骨莖突狹笮性腱鞘炎27例,有效率達85.2%,半年后隨訪,治愈好轉患者病情穩定無復發。鈴木聰等[13]應用電熱針為主治療痹癥60例隨機分成兩組,觀察VAS,血沉,抗"O",有改善,電熱針組有效率達96.7%,毫針組有效率達80.0%。熊云,鈴木聰等[14]應用電熱針隨機分組治療寒濕型坐骨神經痛,電熱針組總有率達94.12%,毫針組有效率達76.67%,經統計學處理,電熱針組有明顯差異(P
葉學紅,孫才均等[19]應用電熱針療法聯合化療藥物對小鼠腫瘤治療,統計學有顯著性差異(P
3其他電熱針及熱針療法
陳偉等[20]應用自制的電熱針治療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隨機分組治療,治療組用骶管滴注配合電熱針治療,對照組用布洛芬口服治療,結果都能減輕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疼痛,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4結論
通過對各種熱針療法的臨床研究查詢整理,其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作用大部分是充分肯定的。目前仍然存在統一標準,規范應用問題,更好地將熱針療法推廣應用,對熱針療法儀改進,這是熱針療法臨床工作者工作重點。而且,從目前所查閱論文看,對如何客觀評定熱針療法的臨床療效,針刺熱效應,機理,還沒有統一的規定,統一標準,如何更客觀,更直接的標準來衡量熱針療法,這是我們針灸臨床工作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管氏熱針療法已經由機理研究,臨床應用進行了深入全面總結,并撰寫了《熱針療法》一書[28]。如果能統一標準,更加程序化應用,熱針療法將更廣泛應用臨床,療效更加卓越,將會有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是全國名老中醫管遵惠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之一。
此外,筆者查閱關于熱針,電熱針,火針,磁熱療法論文比較多,重點對熱針機理研究進行綜述,論文的統計工作有不全面的地方,可能還有一些方面沒有考慮周到,僅僅希望能為熱針療法的工作者提供參考??茖W在發展,技術在進步,熱針療法必將在名老中醫工作室指導下,不斷的應用改進中,更趨于完善,更廣泛向全國推廣。
參考文獻:
[1]管遵惠,等.GZH型熱針儀的回顧總結及改型研究[J].中國針灸,1994,14:415.
[2]管遵惠,等.熱針療法[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3]管遵惠,徐杰,等.GZH型熱針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220例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1993(3):34.
[4]楊晨曦.管遵惠熱針儀治療頸椎病80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1997,18(6):30-31.
[5]徐亞莉,金亞輝.熱針儀治療哮喘104例臨床觀察[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6,13(3):44-45
[6]郭翠萍,等.運用熱針儀辯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28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0,16(3):31-32.
[7]管遵惠,等.熱針九宮穴治療增生性脊柱炎100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1991,(3):35.
[8]譚保華,管遵惠,徐杰.熱針治療頸椎病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觀察[J].天津中醫中藥雜志,2001,18(4):32-33.
[9]管遵惠,王祖紅,等.熱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肌電圖觀察管遵惠[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1996,17(3):39-41
[10]管遵惠,徐杰,等.熱針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甲襞微循環的影響觀察[J].中國針灸,1996,7(5):39.
[11]范德輝,夏波.針儀配合中藥熏洗聯合醫藥治療類風濕夏關節炎128例療效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4(7):285-287.
[12]王春,等.電熱針治療針治療橈骨莖突狹笮性腱鞘炎27例[J].中國針灸,2011,31(11):861.
[13]鈴木聰,魏來,夏玉卿.電熱針為主治療痹癥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02,22(4):240-242.
[14]熊云鈴木聰,電熱針治療寒濕型坐骨神經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4,11(3):28-29.
[15]石愛華.電熱針結合四君子湯隨機分組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09,31(3):418-420.
[16]郭長青,馬慧芳,李興廣,等.電熱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35例[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4,3(11):25-26.
[17]林凌峰,梁燕萍,等.電熱針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5,25(11):689-690.
[18]王恩菊,姜華.中藥加電熱針治療外陰白色病變[J].中國民間療法,20008(2):19-21.
[19]葉學紅,孫才均,等.電熱針加溫聯合化療對小鼠腫S180抑制作用研究[J]實用腫瘤雜志[J]199813(6):354-356.
[20]陳偉,姜興鵬,余成玲.藥物骶管滴注配合電熱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的觀察[J].實用中醫中藥雜志,2008,24(11):718-719.
[21]李振新,李世普.激光間質療法在組織中溫度分布與光纖加入端的關系[J].激光生物學報[J]2006,16(3):253-254.
[22]李桂霞,孫淑珍,等.磁熱療法抗炎作用的動物實驗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1(8)16-17.
[23]黃石璽.火針針具及臨床操作改良[J].中國中醫基礎學雜志,2007,13(3):231-232.
[24]楊麗芳,鄧省益,等.相控聚焦療法配合灌注化療惡性腹腔積液[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3):176-178.
[25]張文華,周瑞貞.中藥外敷熱療法治療腰肌勞損68例[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1994,(10):32-34.
[26]蘇君,張繼新.熱銀針加手法治療髕下脂肪墊損傷62例[J].張家口醫學院學報,1996,13(3):77.
昭通市第二人民醫院,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 目的 探析溫針灸聯合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方法 本研究隨機選取昭通市第二人民醫院 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間收治的8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40例單純采用電針治療,治療組40例采用溫針灸為主且輔以電針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面神經功能均明顯改善,治療組治療2周、4周后H-B量表評分分別為(8.62±3.26)、(2.20±3.14)明顯低于對照組(12.38±4.86)、(6.58±3.56)(P<0.05);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82.50%(P<0.05)。結論 臨床上應用溫針灸輔以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明顯優于單純單針治療效果,顯著改善患者面神經功能,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和應用。
[
關鍵詞 ] 周圍性面癱;溫針灸;電針;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6(a)-0185-02
臨床上治療周圍性面癱多采用電針、溫針灸、穴位注射、理療、激光、藥物治療等,但療效不一,不合理的治療甚至會發生明顯地不良反應,隨著臨床深入研究,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顯著。本研究對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間4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行溫針灸為主的治療,并和單純應用電針治療的40例患者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療效顯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隨機收取的80例患者均來源于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康復科收治的周圍性面癱患者,患者均符合《實用內科學》(第十一版)和《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學》中關于周圍性面癱的診斷標準[1],病程<7 d;排除年齡<7歲和>70歲者、中樞性面癱者、繼發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懼怕針刺者;參照《神經病學》(第四版)分期標準[2],均為急性期發病,病情尚未穩定,臨床癥狀可能會逐漸加重。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40例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7~70歲,平均年齡(37.58±18.64)歲,病程1~7d,平均病程(2.56±1.68)d,治療組40例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7~70歲,平均年齡(37.52±18.66)歲,病程1~7d,平均病程(2.64±1.62)d,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組高度可比,均于知情同意下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 方法
依據王啟才《針灸治療學》選穴配穴[3],主穴位陽白、地倉、翳風、下關、足三里、頰車,并隨證配穴,人中溝歪斜加水溝、承漿,眼睛閉合不全加四百,鼻唇溝歪斜配迎香。
治療組患者采用溫針灸為主輔以電針治療,溫針灸取穴為下關、翳風、足三里,使用1.5寸以上的毫針,刺入穴位得氣后,在留針過程中于針柄上套約1~1.5 cm的彩龍牌艾條一段,套于針柄上的艾條段要距離皮膚2~3 cm,在從其下端點燃施灸,每次選穴3個,每次1壯,每次治療30 min,1次/d,6次/周,持續治療4周;電針選穴為陽白、地倉、迎香、太陽,常規消毒之后使用0.30 mm×40mm毫針,斜刺,面部0.5~1.0寸,四肢1~2寸,進針之后快速捻轉補瀉行氣,得氣后使用低頻電子脈沖治療儀(南京小松醫療器研究所牌XS-998B)治療,選擇疏密波,頻率設定為2~10~100Hz,調節電流輸出至“0”位,避免通電后刺激過大造成不良反應,每次治療30min,1次/d,6次/周,持續治療4周。對照組采用單純電針治療,具體方法如治療組。
1.3 療效評價標準
本研究采用H-B(House-Brackmann)面神經功能評價[4]分析面癱病變的程度,其中I~III級為輕度面癱,IV~V級為重度面癱。將其療效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四個等級,痊愈:患者面部所有區域均恢復正常,H-B為I級,或積分減少95%;顯效:H-B為II級,積分減少70~94%;有效:H-B為III級,積分減少35~69%;無效:H-B為IV、V級,積分減少<35%;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8.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P< α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面神經功能均明顯改善,治療組H-B量表評分治療2周、4周后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82.50%(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周圍性面癱指頸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炎癥,也被稱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周圍性面神經炎、Bell氏麻痹,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多見于20~40歲且男性多于女性[5]。多數患者為一側面癱,雙側面癱者較為罕見,主要表現為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眉且眼瞼閉合不全,患側眼球在試閉眼時向外上方轉動,鼻唇溝表淺,口角下垂,露齒時歪向健側;部分患者發病早期面部和耳后耳下部位放射性疼痛,病情較重者則可能出現聽覺過敏、患側舌前味覺功能喪失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溫針灸又稱針柄灸是一種針刺和艾灸有機結合的治療手段,即在留針過程中將艾絨搓團捻裹于針柄上點燃,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進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其能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平衡陰陽,促進血液循環,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起到防病健身的功效[6]。溫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能發揮其溫經散寒、補虛作用,使氣血運行通暢,經脈得以濡養,疾病可去。
筆者依據王啟才《針灸治療學》選穴配穴選取足三里、下關、翳風三穴為主穴,均屬于少陽、陽明兩經,均分布于面神經走行以及其主要的分支附近。少陽、陽明經脈匯聚于面部,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少陽經為半表半里之經,由此,針刺上述兩條經絡的穴位能起到祛風散寒、調和氣血、通絡止痛,改善局部癥狀的效果,同時還能扶正祛邪、補益正氣。足三里系足陽明胃經合穴,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故取足三里穴補益脾胃以壯氣血生化之源,足陽明胃經在面部循行上至額角和督脈交會于神庭穴,通過溫針灸不僅可以疏通面部脈絡,還能健脾益胃、養血活血,進而促進面癱早期康復?,F代研究發現,溫針灸足三里穴能讓熱能藥效深入肌膚腠里,通過靜脈感傳,有效改善神經受損情況以及微循環,增強吞噬細胞的功能,減輕血清促炎因子活性,調節免疫球蛋白的水平,進而提高機體免疫力,療效明顯優于單純針刺治療,且縮短了病程。翳風穴為手足少陽經交會穴,處于面神經干從莖乳孔穿出處,下關穴為足陽明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穴,位于面神經顴支上,溫針灸兩穴能達到疏散風寒、溫通陽明、少陽之經脈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針灸兩穴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環,加速面神經管水腫的吸收,促進面神經功能快速恢復,艾灸可進一步加速血液循環。本研究采用溫針灸為主輔以電針療法,表1、2數據提示,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面神經功能均明顯改善,治療組H-B量表評分治療2周、4周后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82.50%(P<0.05)。王丕敏,張衛東等[7]對比分析溫針灸和單純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溫針灸治療愈顯率為90.00%明顯高于單純針刺治療愈顯率73.30%(P<0.05);樸炳玉[8]在進行穴位針刺得氣后輔以溫針灸風池穴,總有效率高達95.00%,療效顯著;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臨床上應用溫針灸輔以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明顯優于單純單針治療效果,顯著改善患者面神經功能,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和應用。
[
參考文獻]
[1] 王為鳳,陳妙根.溫針灸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11):36-39.
[2] 倪瑛,黃鈺玲,鄭焱,等.溫針灸足三里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觀察[J].四川醫學,2013,34(2):230-232.
[3] 韓燕,陶文劍,田青樂,等.溫針灸翳風穴為主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12,20(5):376-377.
[4] 張嘉諭.溫針灸足三里穴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恢復期的臨床觀察[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5] 胡昌河.溫針灸、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60例[J].中醫臨床研究,2012,4(10):36,38.
[6] 韓國引.溫針灸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7] 王丕敏,張衛東.針刺艾灸結合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5(4):324-326.
[8] 樸炳玉.電針加溫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收稿日期:2014-03-07)
【關鍵詞】 急性腰扭傷;平衡針;針刺;治療
祖國醫學, 博大精深。急性腰扭傷的治療方法很多, 但大多數治療方法療效欠佳或者治療繁瑣, 患者不易接受, 為探求簡便、有效的治療方法, 作者幾年來采用平衡針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57例, 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7例均為門診患者, 年齡20~30歲46例, 30歲以上11例。
2 診斷標準
2. 1 病史和癥狀 急性腰扭傷多由于不正而突然改變姿勢;或扛抬搬移重物時, 用力過度或用力不對稱, 或跌撲閃挫、暴力撞擊, 傷腰及腰背部肌肉, 筋腱, 韌帶或腰椎后關節紊亂, 使腰部軟組織受損傷。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腰部疼痛劇烈, 活動受限, 患者身體向病側歪斜, 以手扶腰, 步履遲緩, 表情痛苦, 咳嗽、排便等能加重疼痛。本病好發于青壯年人, 一年四季均可發生[1]。
2. 2 排除疾病 腰椎間盤突出或腰椎骨折引起的腰痛。
3 治療方法
3. 1 取穴 腰痛穴, 仰臥, 位于前額正中, 將前額人為的劃個十字, 十字的交叉處即為此穴。
3. 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 采用75%的酒精消毒局部皮膚, 取3寸一次性無菌針灸針, 中間疼者向下平刺、單側疼者向健側平刺、上腰疼者向上平刺2寸, 針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 出現針感時出針, 一般提插3次左右。在針刺的同時囑患者輕微的、慢慢地活動腰部, 然后慢慢地站起, 輕輕的下蹲, 彎腰。一般5 h以內的急性患者, 扎1次即可, 效果最好, 超過1 d的要扎2~3次。
4 治療效果
4. 1 療效標準 痊愈:患者自覺癥狀消失, 活動無不適感;顯效:患者自覺癥狀較前明顯減輕;好轉:患者自覺癥狀較前減輕;無效:腰疼癥狀無明顯改變[2]。
4. 2 治療結果 57例患者, 經過1~3次治療后, 痊愈31例, 顯效15例, 好轉11例, 總有效率100%。
5 討論
急性腰扭傷一般稱“閃腰”, 患者受傷以后, 局部氣血瘀滯, 常出現嚴重的腰背疼痛與活動受限, 如不及時施以有效的治療, 可遺留較長時間的頑固性腰背疼痛。本病在青壯年和體力勞動者發病率較高。治療時以通經絡、調氣血、利腰脊為原則。
平衡針是我國著名針灸專家王文元教授潛心研究創立的現代針灸學。平衡針療法突出了一病一穴, 有快速針刺, 及時觀察, 無不良反應等特點[3]。通過針刺穴位強刺激, 通經絡、調氣血、利腰脊為原則以行氣血, 改變小關節、韌帶、肌肉的紊亂失衡, 使氣血得以通暢, 通則不痛。筆者在學習王老理論的基礎上, 注意結合臨床, 摸索經驗。通過臨床實踐, 筆者感覺此穴是臨床上治療急性腰扭傷患者的特效穴位, 而且此方法簡便易學, 值得在社區醫療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文祥, 張仕年 , 鞠傳軍. 實用推拿按摩. 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0:109.
英文名稱: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主管單位:黑龍江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2-2406
國內刊號:23-1194/R
郵發代號:14-13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關鍵詞:頭針 中風偏癱
傳統中醫藥在防治療中風偏癱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其中針灸在該病的治療中獨具特色,筆者所在科室運用頭針治療中風偏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現就該方法針對中風偏癱治療做一概括。
1.頭針起源
中風偏癱是中風后遺癥的主要癥狀之一,運用頭部腧穴療法治療中風偏癱始見于《黃帝內經》[1]?!饵S帝內經?靈樞?五亂》云:“氣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取之天柱”,其中所記載的厥逆、眩仆即指中風。隨著針灸學的發展,很多經典專著都記載了頭穴治療中風偏癱的理論。孫思邈《千金要方》中記載有“治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者,灸百會,次灸本神……風府”,《外臺秘要》中說:“浮白……主足緩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針灸大成》中《玉龍歌》首條的顯要位置即是“中風不語不最難醫,發際頂門穴要知,更向百會明補瀉,即時蘇醒免災?!钡恼撌觯凇独m增治法》篇“中風癱瘓針灸秘訣”記載了“中風風邪入腑……百會、耳前發際”“中風頭項急……風府”等[2]。在這些歷代醫籍雖然都有頭穴治療中風偏癱的內容,但都是散見存在于各篇論著,而系統運用頭部刺激區(穴)治療中風偏癱進行臨床研究,則始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發展于70年代[3]。
從20世紀70年代的山西焦順發創立的“焦氏頭針療法”、黑龍江于致順的“于氏頭穴透針”、陜西方云鵬的“方氏頭皮針”、上海湯頌延的“湯氏頭針”、林學儉的“頭針刺激新區”,以及陜西朱龍玉的“顱針”等,到20世紀80年代的《頭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以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的“菱形取穴區”“顳三針療法”“病灶定位圍針法”等頭針療法,不同的醫家提出了各自的學術見解,產生了不同的流派風格[4]。在眾多流派中,臨床應用較廣、影響較大的有兩個:一是山西焦順發創立的“焦氏頭針”[5]。該流派以大腦和神經解剖、生理作為理論基礎,選取大腦皮層功能區相對應的頭皮刺激區或穴區作為針刺部位,并以大腦皮層功能名稱命名刺激區,如運動區、感覺區等。焦氏認為,針刺頭皮可以直接作用于其下的大腦皮層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二是于致順的“頭穴”[6]:該派是以傳統經絡理論為理論基礎,以腧穴為刺激部位,倡導透刺手法。于氏認為,透刺頭穴是通過經絡的生理功能而起到治療作用。
由于頭針沒有統一的定位和命名標準,為了便于臨床針灸醫生掌握這一新的治療方法和適應國際間頭針的推廣和交流,1984年6月在東京召開的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會議通過了由中國針灸學會主持擬定的《頭皮針穴名標準化國際方案》。2008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再次頒布和實施了《頭針針灸技術操作規范》和《頭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這是頭針療法的一個重大轉折,標志著頭針療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F在頭針已成為不少國家針灸臨床醫生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
2 頭針的針刺部位
頭針療法應用于臨床當中,關于治療中風偏癱的最有效的刺激區或穴位等問題,引起很多臨床工作者的興趣。有研究發現[7],治療中風偏癱的頭部刺激區,在頭顳頂部區線一定范圍內療效無差異性,超出這個范圍,療效就可能出現差異。有學者認為,采用頭針治療中風治療偏癱,不僅選用運動區,還應配合感覺區進行治療,方能獲得較好療效,要把大腦看成各機能中樞互相聯系的協作整體。石氏認為,運動刺激區應該是前至神庭、后至百會、左右至曲鬢的菱形區域。在此區域內選穴,既有針對性,又有靈活性。這個結論似乎得到解剖學的旁證,尚氏,對30例尸體解剖研究證實:頂顳前后兩斜線區域在平面上的投影區,與大腦中央前后回的平面投影大致上吻合,兩投影區均呈上寬下窄的斜行帶。在成人,兩投影區約有3/4吻合;并且中央前后回的投影面積大于頂顳前后斜線投影區面積,在兩斜線的兩端及其附近皮質投影區范圍內的腧穴有百會、前神聰、前頂、通天穴、曲鬢、承靈等。這可用于解釋前頭部腧穴與后頭部腧穴治療偏癱的療效差異,也為研究人員在動物身上模擬頭針的針刺部位奠定了基礎。
3 頭針的治療時機
針灸治療疾病臨床療效的關鍵在于治療時機、針刺手法、刺激量、辨癥配穴四點。中風病的針刺時機是影響療效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無論是腦出血或是腦梗死均應盡早治療[8]??刂撇∏椋档椭職埪?。
東氏等以頭穴透刺法治療急性出血性中風,均于發病1d以內針刺,針刺療效顯著優于單純藥物治療組。經顱腦 CT復查表明,針刺組腦內血腫吸收率明顯高于后者,并且未見針刺后再度出血的病例。但出血性中風的的病例選擇應以病灶出血靜止、生命體征穩定為指征,在治療中應注意血壓變化和并發癥的處理。東氏打破了腦出血急性期頭部不宜針刺的常規做法。孟氏采用頭穴透刺配溶栓治療發病在 24h以內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現針刺配合溶栓能減輕溶栓后再灌注的損傷,加速纖溶,及時有效地控制急性腦梗死病情的發展,延長治療時間窗,為進一步溶栓治療打下基礎。李氏等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發病在48h以內、腦出血量
4 頭針的針刺手法和刺激量
頭針的針具一般使用長度40~50mm,粗細直徑0.34~0.38mm的普通不銹鋼毫針,采用快速進針,將針迅速刺入皮下,當針尖達到帽狀腱膜下層時,指下感到阻力減小,然后使針與頭皮平行,平刺進入穴線內,一般情況下,針刺入帽狀腱膜下層后,使針體平臥,根據不同穴線刺入不同深度。行針方法分為捻轉、提插、彈撥針柄三種,行針捻轉頻率在200次/分左右,持續時間2~3分鐘,提插幅度不宜過大,視病情而定,一般持續3~5分鐘,留針期間可以彈撥針柄用力要適度,速度不宜過快,一般用于不宜過強刺激的患者[12]?,F代研究表明頭穴效應的產生有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如于致順等[13]觀察中風病人肌力改變在針后2小時30分鐘左右是產生發展期,4小時30分鐘后進入衰減期,接近7小時各項指標多失去顯著性。包向陽[14]選100例中風偏癱患者,隨機分為日針2次和日針1次組,結果臨床療效前者優于后者,且2組肌力和痛閾的第2療程后的效應均高于各自的第1療程后的水平,說明合理地延長療程或蓄積針刺次數,增加有效刺激量能提高療效。有學者認為,強烈的捻轉手法刺激能產生抑制作用,故多不再單獨使用該手法,而是建議使用復式手法,即在單獨捻轉基礎上發展的提插捻轉、補瀉捻轉等。王氏等[15]認為,頭針治療的效果與刺激量關系密切,適當地增加針刺次數、捻轉強度、捻轉時間以增加刺激量,可以提高療效。但每日針刺次數過多,易造成患者穴位疲勞、局部疼痛,不宜用于年老體虛病人,對此可通過延長留針時間達到積累刺激量的目的。周氏等認為,頭針徐疾補瀉法治療中風療效優于快速捻轉法;劉氏認為,辨證施用補瀉手法是取得療效的保證。聶氏等研究發現,快、慢速捻轉和單純留針對偏癱均有療效,但快速捻轉和慢速捻轉療效明顯優于留針組。黃氏認為,頭針滯針法久留針治療中風偏癱比常規頭針好。李小軍等認為頭針結合運動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腦功能的恢復更有效[16]。
5 頭針的作用原理
5.1 經絡原理
頭針是在傳統針灸經絡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路,內連臟腑,外絡肢節,可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頭者精明之府”,《靈樞?大惑論》:“五臟六腑之精氣……而為脈并為系”,《靈樞?邪氣臟腑病行》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手足六陽經皆上循于頭面,如足太陽經“交巔”、足陽明經“至額顱”、足少陽經“上抵頭角”、手少陽經別“別于巔”等,故有“頭為諸陽之會”的說法;六陰經中,足厥陰經直接上行頭面之外,其他陰經則通過經別在頭項部合于相表里的陽經,間接上達頭面,故氣街學說中有“氣在頭者,止之于腦”一說。此外,腦為元神之腑,髓之海,頭部與人體內的各臟腑器官的功能關系密切。因此,針刺頭部腧穴,達到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和陰陽,對腦功能失調以及全身肢體內臟疾病起治療作用。
5.2 神經系統功能
大腦皮層功能定位在頭皮的投影區即是頭針刺激區。針刺大腦皮層所投影的頭皮區,可引起頭皮神經和骨膜的效應,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或抑制,調整人體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李應昆等用生物全息論的觀點解釋頭針的作用原理。裴海濤通過動物實驗證實,頭穴透刺配合電針能顯著改善腦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經功能評分、抑制神經元死亡、明顯抑制大鼠腦細胞間粘附分子-1(ICAM-1)的表達、減輕炎性反應,增強大鼠腦內TGF-β1mRNA的表達,發揮腦保護作用等[17]。所以通過針刺頭部特定穴位(穴線),再通過經絡反饋影響相關對應的臟腑產生療效,從而達到平衡陰陽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綜上所述,頭針可以顯著改善中風偏癱瘓的癥狀和體征,且頭針操作簡便易行,無毒副作用,在中風治療上有廣闊的前景。筆者以為,目前頭針治療中風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關于中風的針灸治療時機,今后需要制定出比較規范的臨床指征,以減少臨床選擇治療時機的盲目性;二是針刺配穴,應對頭針各流派的刺激部位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找到最佳配穴;三是解決刺激量的量化標準問題,四是有關頭針作用的機理尚未充分闡明。
參考文獻:
[1]劉春剛,康千紅.淺析“氣至病所”及“針至病所”理論對頭針治療中風后偏癱的臨床意義[J].針灸臨床雜志,2011(12):44-45.
[2]楊繼洲.針灸大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9,379.
[3]王海橋,東貴榮.解析頭穴針刺治療中風偏癱取穴的歷史沿革[C].中國針灸學會200術年會論文集(上集),2009:229-234.
[4]王海橋,王凡,劉建浩等,頭針治療中風偏癱現代流派簡析[J].2010(9):783-786.
[5]焦順發.頭針[M].太原:山西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6]于致順.黑龍江針灸論文匯編[C].1980,(1):8.
[7]石憲.頭部菱形區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研究[J].針灸學報,1991,(3):35.
[8]秦黎虹,頭針治療中風偏癱臨床與機理研究概況[J].2005,12(5):102
[9]聶卉.頭穴電針對急性腦缺血病的抗脂質過氧化的實驗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1999,(2):36-37.
[10]李艾君,黃宗衛.針刺時機對中風康復的影響[J].四川醫學,2001,22(4):390-391.
[11]王國祥,劉凡,趙風蘭,等.頭針對急性缺血性中風臨床療效的判定[J].中國針灸:1993,13(5):4-6.
[12]李菁,肖建華,東貴榮.腦出血急性期頭針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9(4):203-205.
[13]洪杰,中醫針灸科臨床技能[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04-113.
[14]于致順,包向陽,張玉琴,等.頭穴改善偏癱病人肌力效應的時間動態觀察[J].針灸學報,1991,7(1):39.
[15]包向陽.頭穴治療偏癱的不同療程、刺激量與療效的關系.針灸學報,1992,8(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