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8 21:09: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課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課程的科學性、實用性、先進性和前瞻性無可質疑,但在使用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許多傳統課堂所沒有的“新現象”,如課堂“亂哄哄”,學生高談闊論,情緒高揚;數學課象物理、化學課一樣,做起了實驗;學生常制作一些工藝品、小制作等。另一方面,許多學生在學習上出現“問題”,如計算能力差、易出錯,表達能力不強,思維不嚴密等等。這些與傳統課堂情景和“效果”形成鮮明對照,讓許多學生家長憂心忡忡:學生到底學到些什么?
其實,新與;日的分歧,最根本的還是體現在基本理念上。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推崇“數學應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的‘大眾化數學’的理想”.為了實現這一理想,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較傳統教學應有根本的變革。結合使用新課程的實際,本人認為其課堂上應具備以下基本特征。
1.數學課堂以學生為中心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數學新課程提倡在課堂上,生與生J市與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老師的教學活動過程大致是:
①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完善課程設計,積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
②引導、布置探索內容,參與討論;
③協調學生之間的交流;
④完善評價體系和實施評價。學生應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這過程中,數學教育從“文本教學”回歸到“人本教育”,老師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絕對的權威,而是學生的朋友和伙伴。老師主動走進學生的心靈,一方面要“尊重”、“保護”、“關愛”學生,另一方面又要“喚醒”、“激勵”、“發展”學生。老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
2.數學課堂是活動的課堂
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閱讀教材、聽教師講課、做練習之外,也可通過講故事、做游戲、演示、表演等活動;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也可動手設計、制作和做實驗?,F代數學教育的基本理念認為,數學學習是現實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形式,在新課程中,每個知識點基本貫穿在一個現實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識的實際背景和知識探究過程,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和興趣,立足社會需求,力求學習內容生活化以及學習過程經歷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特別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七年級上學期,應用題中的行程問題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解決好這一難點,我把學生帶到操場,讓兩個同學演示追及問題和相遇問題的全過程。學生親自經歷在靜態中研究動態問題、在動態中找出靜態規律的研究探索過程,明確了行程問題的內涵,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了解決問題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收到很好效果,當學到“百分數”一節時,我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活動,對洋快餐與盒飯價格作比較研究,學生的積極性極高,98%的學生參加了社會調查的全過程,88%的學生寫出小論文。學生論文的觸角之廣,內容之深,是老師遠遠沒想到的,其中涉及到物價問題、環境問題、文化問題、歷史問題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查閱了各種資料,積極交流,互幫互助,百分數的知識掌握和靈活應用得到有效強化,而最主要的是,學生明白了數學學習的重要意義和獲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許多學生事后說自己有“長大了”的感受。
3.數學課堂是討論、合作、交流的課堂
討論、合作是學習小組成員商討、分工完成學習任務的手段,而交流則促進學生智慧(成果)共享。課堂上的討論、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學生培養自主,自信和學習的主動性,許多平時內向、不善言辭的同學也會活躍起來,勇于發表個人見解,學生個性得到張揚;
其次,有利于創造自由、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思維的伸展,這也是愉快學習的一種形式;最后有利于學生培養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這正是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每個人生存的必備條件。
4.數學課堂是承認差異的課堂
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課堂目標是單一的,要求所有人都達到同一個目標要求,都成為“精英”,而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差別.有調查反映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是:成就10%的精英(高分低能),約40%的學生感到學習困難,而有少數的學生則完全放棄學數學。這就是以往所說的“上課昏昏昏,回答問題慢吞吞,考試得幾分”.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教育造成國家資源的巨大浪費,對后進生是一種教育權利的變相剝奪。而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認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已從客觀上肯定人的差異性,認為不同的人在學習上會有不同的效果,每個學生只要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就是巨大的成功。
同時,新課程又認為教育必須是“面向全體”的教育,每個人都要學習知識,根據能力大小可多可少。這種理念下的評價機制,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持久保持,能讓后進生吃得著,優秀生吃得飽。
5.數學課堂是德育教育的課堂
數學教育蘊含豐富的德育內容。講數學史,可培養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宏揚愛國主義精神;講數學思想、方法可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新課程的每一處知識、每一個背景材料都可以作為德育教育的資料。學習數學所體現的意志品質,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欲望,培養數學的審美觀等諸多方面,一起構成一個立體的德育滲透體系。
論文關鍵詞:課程目標高中語文課程改革課程標準語感
一、樹立“多維語文素養”的語文新課程目標理念
2003年新《課程標準》把歷年《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發展為“課程目標”。從“教學目的”到“課程目標”的發展演變,自有其內在的理念轉向,洞察課程目標理念的嬗變,是理解語文新課程發展走向的基礎和根本。縱觀20多年來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其中語文課程目標理念的演變,經歷了“突出語文知識”,到“語文知識與能力并重”,再到“突出多維語文素養”的軌跡。
2003年的新《課程標準》,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確立為高中語文課程目標的基本理念,第一次系統地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課程目標,并使之具體、綜合地體現在課程總目標以及必修與選修課程目標的結構之中,構建起多維、立體的新語文課程目標體系,“多維語文素養”取代了以往單一的“語文知識”和“語文知識與能力并重”。
什么是“多維語文素養”?在已有的研究中,人們取得了豐富的認識。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研制專家,對高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要求達成了一定共識,總結這些要求可以概括出高中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內涵包括以下幾方面:
1.語文基礎知識的培養。這不僅是掌握語言文字文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還要形成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意識,具有較豐富的語言積累、良好的語感和思維品質。
2.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即養成較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
3.養成自主學習能力。包括:恰當的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的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能力。
4.形成開放的視野、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創新能力。
5.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
6.形成一定的文化素養。包括:具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底蘊、較高的文化品位;積極吸收人類先進文化,尊重和理解多樣文化。
7.科學素養的形成。包括: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養成;具有基本的信息技術和信息處理能力。
8.社會主義道德以及公民素質的培養。包括以下三方面:愛國主義精神、樂于合作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較強的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9.具有自信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上九個方面所涵蓋的“語文素養”內涵,比較全面地表明了語文課程對學生素質發展的培養目標。前五條盡管仍然屬于知識與能力目標,但是從其內涵來看已經豐富了許多。基礎知識不再只是字詞句篇的掌握,更重視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形成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更不再是死記硬背所能達到的,需要學生對知識深入領會并在日常運用中多體悟其內蘊?;灸芰t突破了聽說讀寫的狹隘局限,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有利于人格完善的審美能力都備受重視,而且強調能力形成背后的學習方法習慣、創新意識、審美情趣等主觀精神因素的養成。后四個方面進一步完善了語文課程的培養目標,文化素養、科學素養、公民素養、人生態度等不僅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全面要求,更是個體全面發展、謀求健康幸福人生所必需的。歸根到底,高中語文課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是著眼于學生個體素質的全面、終身發展的。盡管如此,以上九個方面語文素養的內涵也只是現階段社會發展要求的體現和語文課程改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語文素養”是一個多元、開放的體系,將繼續不斷地得到完善和發展。
二、語文新課程總目標的改革走向
語文新《課程標準》總目標最突出的特點是: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加以融會整合,系統地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課程目標,并貫穿于“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方面。總目標內在地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語文課程價值取向。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需要、興趣,鼓勵自主學習,確立主體地位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近年來出現了一個令人堪憂的狀況——學生對學習語文缺乏熱情。鑒于此,新《課程標準》明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力求滿足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和興趣,在總目標中多處體現了對學生自主選擇、自我體驗學習的重視。提出“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方面有所發展”等目標,鼓勵學生主動開發個性化的語文學習新天地。因此,在教學中應努力營造學生自主體驗的學習環境,并加以引導,既滿足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需要,又實現語文素養的培養目標。
2.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養成
學生要具有終身學習的動力,需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總目標提出要讓學生“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性”。另外,在學生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方面,總目標也要求高中學生要“了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采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
三、語文新課程在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上的改革走向
1.必修課程目標的改革
(1)在表述方式上,從比較單一的說明目標轉向多樣的既具有說明目標,又具有描述性的展開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
以往的《教學大綱》基本上屬于行為目標取向,具有精確性和較強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教師有效地控制教學過程,并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行為目標來判斷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學生的整體感受、情感體驗、態度、審美意向等豐富的內心活動,因無法全部用行為表現出來,不能轉化為行為內容而在課程中丟失了。因此,對于注重審美、情感態度等隱性學習過程的語文課程來說,行為目標的表述方式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容易使課程“趨向于強調那些可以明確識別的要素,而那些很難測評、很難被轉化為行為的內容就會從課程中消失”?;A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課程目標,用行為目標表述比較有效,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要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塑造學生應有的語文素養卻無法用行為目標表現出來。
因此,新語文課程目標在強調行為目標的基礎上,注重了用展開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來描述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展開性目標注重過程,主張目標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而展開;而表現性目標則關注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某種程度上首創性的反應的形式。這兩者相整合,就符合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語文新課程理念。例如,“閱讀與鑒賞”目標中采用了一系列不同程度和不同側重的過程性動詞“不斷充實、完善、提升、逐步加深”等,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美好的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另外,還有更多表現過程和發展的目標,從“努力探索、調動、發展、養成、豐富、感受、品味、領悟、體會、思考、展示……”一系列描述性動詞就可以感受到新課程目標賦予了學生更多學習空間和機會,增強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創造性。
(2)在話語方式上,突出體現了新必修課程目標重視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和個性化。
在課程目標的句式變化上,以往《教學大綱》的句式一般采用“能……”,體現的只是對教學結果的重視。而新必修課程目標則更多采用了“學會……”的句式,以強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另外,新必修課程目標用“自己、獨立、主動、獨特、個性化”這些詞強調自主性、個性化學習就多達18處。
在“閱讀與鑒賞”目標中,進一步提倡學習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的獨立自主性,并首次強調閱讀的個性化。2003年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習者獨立自主地閱讀,朗讀要“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課外閱讀要“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在學生獲得獨立自主性前提下,為培養學生的個性,使學習更貼近個人日常生活,提高閱讀興趣,還首次提出了“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在“表達與交流”目標中,不僅在寫作方面倡導學生“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口語交際方面也突出了“有個性和風度”的要求。對“個性”的張揚,使學生在表現自我、與人交際上更有自信心,是學生主體地位實現的標志。
(3)新必修課程目標包含了許多新概念,這些新概念集中體現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中。
高中語文新課程目標,引進了許多新概念,比如,“精神生活、人生境界、鑒賞態度、民族心理、時代精神、閱讀興趣、科學理性精神”等。而以往的《教學大綱》,在閱讀目標中甚少涉及這方面的目標。這些新概念,體現的是語文素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的情感態度目標,更突出強調對中華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體悟,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在“表達與交流”目標中,更重視豐富學生個人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體驗,“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想法,表達真情實感,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從這些新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態度和情感成了寫作的靈魂。而在口語交際中,“樹立自信”、“力求有個性和風度”等新要求,極有利于增強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和魅力。這些富有情感性的新概念使得新必修課程目標,處處洋溢著關注學生人格健康與全面發展的光輝。
2.選修課程目標的創新
(1)加強語文課程與學生生活的銜接,注重豐富學生對生活、對人生的體驗。
選修課程體現了語文作為母語課程最大的特點,即“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選修課程目標特別注意加強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這表現在每一個系列中。比如,小說和戲劇系列目標規定“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新聞與傳記系列目標提倡“閱讀古今中外的人物傳記、回憶錄等作品……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等。這些選修課程目標,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豐富生活和人生的體驗。
(2)注重不同文體系列的學習方法,給予學生恰當的指導。
選修課程分為五個系列,是因為不同文體具有各自獨特的特征,學生學習不同的文學體裁,也應該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因此,五個系列目標中都包含了學習方法的要求和指導。如:詩歌和散文目標提出“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這里就指出了學習古詩文的兩個最重要的方法:查閱工具書和資料幫助閱讀理解,以及背誦領悟。又如,“廣泛搜集資料,根據表達需要和體裁要求,對資料進行核實、篩選、提煉,嘗試新聞、通訊的寫作”,這里在提出寫作要求之前,也向學生提供了寫作準備的基本方法。新《課程標準)對于學習方法的重視,依然滲透進選修課程目標之中。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有利于舉一反三,為后繼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3)鼓勵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形式不拘一格。
(一)備課時以學生為主體
關注個體差異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教育的目的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拋棄舊模式下滿堂灌的做法,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探索、實踐和總結。所以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因材施教,因人制宜,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有創意的教學方案。同時,應認真分析學生知識結構的差異,找準新知識學習的切入點。在整體中尋求差異,掌握個體的不同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給每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互動,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備課時展開高效的集體備課活動
集體備課是對教學內容進行討論研究,從多角度、多方面以學生為本,共同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困惑的一種教研活動。它的關鍵取決于小組成員是否擁有良好的合作意識、合作精神。這就要求英語教師以突破難點為重點,以合作交流為手段,相互討論,集體研究,制定出統一的教學計劃和方案。所以說集體備課就是教師自我認知,自我反思,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另一方面,集體備課不能取代個體備課,因為個體備課是集體備課的前提和基礎,而集體備課又是對個體備課的提升和完善,二者互相依存,相輔相成,所以需要教師在參加集體備課前,熟悉集體備課的內容,設計教學方案,發現相關問題,記錄心得體會,以便于其他教師探討,以“個體”促進“集體”,從“集體”反饋到“個體”,有效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和水平。
(三)備課時要靈活設計教學
根據新課程標準,明確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新課程標準要求打破傳統的單一、被動式學習方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發現式的學習方式,所以在備課設計教學時要以此為核心標準。
二、有效的課上教學新課程目標的落實
已成為現在初中教師教育的重要任務。為了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開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需要在英語教學中實施有效的教學,激發學生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一)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用新理念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英語,主動地學習英語是英語教師的首要任務。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所上的每一節課都要把枯燥的知識要點、教學目標與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使原本單調乏味的反復訓練,變得活潑生動,易于理解。新教材貼近學生生活,從實際出發,注重學生全方位的素質培養。此外,教師在講課時要注意與各個學科的互相聯系,努力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和興趣,讓學生通過小組學習、討論等不同方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作為教師,應該堅持不懈、耐心地引導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欲望,設計好每節有趣味性的英語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讓學生快樂地去探求英語知識。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影響
課堂效率的眾多因素中,課堂氛圍占有一席之地。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能使教師輕松自如地教學,也能使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只有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相互尊重、信任、關愛,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才能更好地配合,學生與學生之間才能更有效的互助與合作,這樣才能使課堂交流氣氛更加熱烈,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更加高漲,思維也能更加敏捷,從而使教學活動更加順利地進行。在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引導者,而不是傳統的權威擁護者,所以教師要重新認識自己的角色,這樣才能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從一個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課堂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對學生自信能力的培養
在英語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都看到進步的希望,逐步建立起學習英語的自信是很關鍵的。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把目標設定在學生經過努力就可以達到的水平上,讓學生對新舊知識連成體系或者網絡。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能夠達到的實際進度,根據學生的需求調整教學進度,把教學內容知識難點合理分解,分層推進,逐步建立學生的自信。再者,最簡單的就是鼓勵學生用英語發言,大膽說、大膽講,克服自身的恐懼弱點,在交流中產生共鳴,逐漸形成自我意識,相信自己可以,這也是提高學生自信的一種有效方式。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提高了,那么對英語學習也就產生了動力,從而更能有效地學習英語。
三、有效的課后教學反思
關鍵詞:新課程教師的角色平等中的首席
新課程教師的角色將發生很大變化,這場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每一位教師都將在這場變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教師也要接受新觀念、新思想,而教師的角色也將發生很大變化,而其中之一就是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在課堂上實施有效的課堂效果最重要,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形成一種心理的共鳴,能使每一堂課都有情感的,師生要齊心合力,就是教師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的轉變,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平等的氛圍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地理來自于生活,共同探索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使整個課堂得到一種共鳴。
1.導新激趣。一些最新的聯系實際的東西可以刺激學生,比如汶川地震,海地地震,還有智利地震,按時間寫為:512、112、227。讓學生看,找找有什么規律,結果不但使學生震驚,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可能一生都難忘他們的日子,啊,原來橫豎都一樣,竟有這樣奇妙的巧合呀,正好在學生的激動情緒中分析三次地震的原因、危害和措施,還可以伴隨師生一起出題做,這樣在平等之中問題解決了,學生們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地理課堂不僅有趣而且實用價值很高,激發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課堂后可以添加課外活動,再加深理解地震的危害,讓學生在課后找有關實物比如說樹枝,用雙手擠壓,當折斷之后雙手的感覺,可以理解,地層斷裂之后為什么會振動,等于做了實驗,而加深板塊的擠壓邊界地震更為多發。從而使學生的熱情不減。
2.聯古激趣。文班學生歷史懂得多,歷史上有很多戰爭,戰爭和地理有什么關系呢?聯系高考的考試題,和學生平等探究,敦刻爾克大撤退,諾曼底登陸,利用盛行西風夏季弱。冬季強的西風不利于撤退和作戰。日軍襲擊珍珠港等等。課下留作業,歷史上還有哪些戰爭是地理的條件決定其勝負的呢?(諸葛亮——火燒赤壁)激起學生無限的探討興趣和學習樂趣,原來地理這么神奇,對于戰爭時機也是勝敗的關鍵,聯系引導如果現在高科技的戰爭,地理什么要素最重要呢?那就是氣象條件等等。引發學生無限的遐思,從而更加喜歡學習地理。
二、保持好奇心
高明的教師善于制造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的頭腦風暴,誘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梢赃B續給出最近幾天的溫度,今天1~10攝氏度,明天5~9攝氏度,后天4~13攝氏度,不報天氣的陰晴,讓學生分析討論,學生立刻好奇起來,不知道的天氣能預報嗎?為什么能呢?大氣的熱力狀況,白天有云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溫度比晴天低,晚上有云大氣逆輻射對地面起保溫作用,溫度不至于太低,總結出:晴天晝夜溫差大,陰天晝夜溫差小。學生熱情高漲,知道今天晴天,明天陰天還有可能有雨呦,后天也晴天,還會帶著新奇的感覺看是不是這樣,以后的幾天都會認真體會這個知識點。
2009年冬天第一場雪很早而且也很大,帶領同學們分析下一場雪會怎么樣?第二場雪會下得更大,那馬上分析會帶來哪些問題,哪些物價會飛漲,什么原因?一冬天很冷雪很多之后大家探討春天來得早晚,同學們充滿了好奇。分析結果是第一場雪來得又早又大,說明冷空氣力量強大,猜測今年冬季會很冷下雪會很多,當第二場雪到來時同學們更興奮了,但是冷了問題來了,雪封了道路,但是要取暖,預測煤炭的價格上漲,菜的價格也會上漲,同學們也親身體會到伙房的菜價上漲。事實就是和預測的一樣。有可能春天也會姍姍來遲,冷暖反復,我們拭目以待呀。每一次共同分析,同學們都可以激起極大的熱情,未來是未知的,可是可以預測,這是多么的神奇,用地理知識就可以解決,一定會好好學習。
三、表達期望,及時反饋,有效評價
一、開放
1.開放命題形式
命題創作首先必須限定一個題目,然后圍繞題進行美術創作。難度太大或脫離生活的命題往往會使學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適當改變傳統的由教材、教師命題的方法,把命題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學時,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教師出“母題”,再由學生出“子題”:如蘇教版第3冊“夏日印象”一課,教師可以以“我與暑假生活”為主題展開討論,啟發學生回憶假日趣事后自由擬題,于是作業時“神奇之旅”、“我和魚兒一起游”、“我買的大西瓜”等等,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很好的激發了他們創新的欲望。
又如“夢中的另一個我”一課教學時,學生在自由出題時更是如魚得水,“10年后的電腦專家”、“名?!业膲粝搿薄?008的超級拉拉隊”等別有情趣的命題躍然眼前;紙版畫、剪貼畫、泥塑等作品形式多樣、獨具創意。
2.開放題材形式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教育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和制作過程,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在教學時,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規定的題材作為教學內容,題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現留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在題材、形式表現上營造較為寬松的氛圍,能促進學生樂于參與美術活動。。
例如在部分設計制作課單元,可以激發學生從自己身邊感興趣的做起,如“給自己最喜歡看的一部電影畫一張宣傳畫”、“找一找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滿意的地方改變以下,重新設計并畫出來”。這些形式比起美術課本里的紋樣設計、二方連續設計等有趣的多。在制作新年賀卡時可以讓學生運用刮色、涂蠟、撒鹽、吹色、壓印等技法,是學生在變化莫測的游戲中,達到興奮點。
3.開放教學內容。
教師要開放課堂活動空間,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投身于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園、田野、村莊等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中的紅、黃、藍。如寫生課不妨帶學生裝去熱鬧的街心公園、農貿市場去觀察生活中千姿百態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課不妨帶領學生去放飛風箏,去迎風玩一玩小風車,用制作的彩練、掛飾。窗花美化周圍的環境;結合欣賞課,可組織學生參觀一個畫展,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用美術課上所學的美術知識指導欣賞活動。
4.開放教學程序
大膽突破從低—中—高年級的年級界限,采用有序、無序的教與學有機結合,互補共存。例如在低年級可以大膽引導學生觀察透視和空間現象,培養他們的空間知覺感;可以靈活結合教學引導學生感受光與色彩的關系、色彩的情感與冷暖等;引導學生嘗試大膽用水粉顏料表現變化的筆觸和變化的色彩。學生同樣感到新奇而快樂,作業效果也會令人吃驚:太陽火紅的驕艷、彩虹的七色眩目……。
二、溝通
1.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是現代課和改革的趨勢,美術課也要打破與其它學科之間的壁壘,突破學科界限,統整學生的知識,把美術與相關的學科如音樂、語文、自然、歷史等學科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學習過程的多元化,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方式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例如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欣賞美術名作;借助語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對音樂、舞蹈的欣賞可以使畫面充滿韻律感。在教學中可以巧妙利用美術與語文學科聯系:進行故事插畫、日記畫、詩配畫……;與音樂學科聯系:制作會跳舞的小紙人、線的交響樂……;與自然學科聯系:表現有趣的昆蟲、我和動物朋友……,這一堂堂與其他學科溝通、聯系的教學內容,是學科間知識相互滲透、轉換的一種有機結合,更是美術教學內容更新的一種好方法。
2.溝通課堂與課外,校內和校外的聯系。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要讓學校的大門把兒童的意識跟周圍世界隔絕開來,這一點多么重要,我竭盡努力,使在童年時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讓周圍世界、自然界不斷地以鮮明的形象、畫面、知覺和表像來滋養學生的意識?!比缭诘谑粌詣撟鳟嫛都覉@》一課學習時,課前讓學生收集、閱讀我們的家鄉——溧陽的歷史變化、風土人情,并運用作文的方法描寫自已的家園。課上再結合欣賞有關表現家園的作品、詩歌、音樂,最后讓學生帶著一份美好的情感來表現自已的家園,他們的收獲不僅僅是表現在畫了一張好的繪畫作品中。
此外還要盡量為學生多提供表現的機會,如在學校定期舉行手抄小報、校園美術節等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熱點話題”:如“我們周圍的環保”、“我與e網”、“新世紀暢想”等,促進學生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學會思考,主動參與,讓學生有內容可畫,有感而發。
三、合作
孔子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合作的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統一的相互影響、相互依靠、共同激勵、競爭提高的過程。教學組織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交叉活動的自由空間,允許竊竊私語,允許尋求教師、同學幫助。
關鍵詞:新課程;課堂教學;問題;對策
新課程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結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追求“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學宗旨。為了更好地落實新課改理念,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師不斷調整教學方式,積極探索教學突出的問題與對策。
一、教學理念有待更新
從對新課程教學實施情況調查看,一些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比較落后。主要表現在:一是對新課程精神認識不足,“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還相當普遍,無法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二是對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學要求認識不足,加上教師自身的觀念落后,未能發現新教材的潛在價值,更無法體現其改革精神;三是教法陳舊單一,重教輕學,包辦代替,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四是偏重知識與技能目標,忽視過程與方法。顯然,這樣的教學理念嚴重制約著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全面發展。
而新課程下的化學教學則要求廣大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學理念,首先端正教學思想,以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為根本宗旨,創建富有個性化的課堂,讓學生通過課堂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提升。其次是建立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學機制。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注重挖掘學生自身對學習的渴望和潛能。再次是注重教法改革,創設適合學生探究學習的良好情境。例如,學習苯的同系物概念時,設計如下問題:苯的同系物的結構特點是什么?苯的同系物與芳香烴、芳香族化合物的區別與聯系是什么?符合這一通式的是否都是笨的同系物?這與干巴巴地講什么是笨的同系物概念相比,學生對“苯的同系物”理解更深刻,其教學效果能不好嗎?
二、探究教學追求形式
新課程教學改革重視探究教學,但從新課程實施情況來看,探究教學很不理想。一些學校領導,尤其是決策者,教育觀念陳舊,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只要表面,不要實際。一些學校把探究教學搞成了形式化,誤認為新課程課堂教學都要進行探究,所以,不管內容是否符合,每堂課都安排成探究。例如:探究“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探究“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探究“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探究“乙烯的實驗室制法”等,大有上課必探究之勢,結果浪費了時間,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一些教師將探究教學搞成了“注入式探究”,學生沒有自主探究的機會。換湯不換藥,還是老一套,把探究搞成了包辦代替、一講到底等等。所以,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教學探究的重大意義,并認真研究新課標,認真領會其精神實質,努力營造自主、合作、體驗和發展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探究學習的主人。例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下列幾方面尋找課題:驗證或探究性質方面,如關于二氧化硫性質的探究,氯水性質的探究,對過氧化鈉漂白性的探究等測定物質純度方面,如碳酸鈉中氯化鈉含量的測定探究;實際應用方面的,如加碘鹽中碘元素含量的測定探究。因此,學好、用好新課標是制定有效教學目標的前提。我們要采取多種渠道了解學情,達到對學情了如指掌,才能使教學目標更準確,進而取得課堂教學的高效率。教師要把握適當的教學進度,是提高教學目標準確性的根本保證。
三、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和連續性
基礎教育是為了學生終生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三維目標的著眼點,正是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我們教學目標的確立和教學行為實施也就必須遵循這些要求。由于“知識與技能”屬于結果性目標,即學習結果可以測量與評價,而且也是學生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基礎。
所以,這一目標的確立要準確和具體,從而便于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效果進行定性的評價。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屬于體驗性目標,由于情感和意志的變化是一個長期性的教育,是一個價值標準不斷內化的過程。作為教師很難預料在一定的教學活動后學生的內在情感會出現那些變化,不可能通過一次、兩次的快樂體驗,就可能形成對化學的長久興趣。特別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持久而循序漸進的過程。例如,在“離子鍵”教學目標的制定中,學生學習的快樂體驗和對學習興趣的形成,是通過對所學的“離子鍵”知識的正確應用中體現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可有意識地不斷引導學生體驗和感悟。所以,對這些目標的制定要有“全局”觀念,要有計劃地去完成這些教學目標。
四、教學反饋缺乏針對性
教學反饋是課程教學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但很多教師卻忽視了這一點,即使在今天的新課程教學中也沒有看到它的重要功能,甚至還存在一些偏見:一是認為教學反饋僅僅靠課后布置作業,所以不認真研究教學反饋的方式方法;二是課堂內不搞教學反饋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所以教學中盡量少反饋或不反饋;三是教學反饋存在隨意性主要表現有,偏離教學目標盲目布置作業,把反饋看成是一種裝飾性的程式,隨意拼湊幾個“習題”,以為有題目就達到了反饋的目的。或把反饋理解為終端反饋,缺乏有效的教學過程反饋,使反饋失去了教學調節的功能。其實,教學反饋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所以課堂教學應在反饋中反思,在反饋中推進,在反饋中鞏固。
實踐證明,一個完整的反饋過程必須包含三個要求:預測目標、反饋信息、調節矯正。我們要認真研究教學反饋的方法,并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備課中首要設計好反饋的內容,明確反饋的目標,提高反饋的針對性;二是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反饋,特別是不要僅靠課后作業來反饋,而應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隨時進行反饋,并且注意反饋形式要靈活多樣,如提問、討論交流、問卷調查、小測驗……及時掌握反饋,使反饋的效果大大提高;三是充分利用課后作業進行反饋。布置的作業要有針對性,把握準確的學習信息,才能有效地去調節課堂教學,進而提高課堂效果。
五、要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
有些教師認為,新課程只不過是知識呈現方式上的改變,知識點上沒有多大的變化,所以課堂教學還是原來的一套做法。其實新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做了精心的呈現,老課程只是呈現的方式與新課程呈現的方式有明顯的差別。新課程與老課程最明顯的一個區別,或者說是新課程一個突出的理念是,強調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在過程和方法中,知識與技能得以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感悟和提升。而實施過程和方法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課堂教學的互動。從現實的教學情況來看,課堂教學中真正能得到比較充分互動的是很少的,通常只在某些公開課上能見到。教師們通常擔心互動以后會導致課堂秩序難以掌控,有時會出現“亂哄哄”的現象,更擔心課堂上知識和技能目標難以落實。這種想法雖然不無道理,若教師精心備課,創設良好的教學情竟,設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有序開展教學活動,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不同形式的互動,如學生互動、師生互動、教師與小組互動、小組與小組互動等,則是教學相長的好事情。有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不主張只推廣一種教學方法。教有規律,但教無定法。只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就是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應該因人、因環境、因教學內容的不同而不同。在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用較少的時間獲得較多的收獲,就是好的教學方法。超級秘書網:
1.對新課程改革的課程內容
新課程改革是改變老師的領先地位在教室和教學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積極建立課堂學生的主導地位,活潑的課堂氣氛為中心的教學氛圍。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一些區別。
2.高中政治課程安排不合理
在今天的課幾乎總是上課老師講的知識內容或類沒有盡頭,想利用45分鐘灌輸學生所有的知識,會使學生在學習、功能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期限已成為主要矛盾教少學習多。老師說在課堂上不應該完成,應該減少學生離開的時間大部分時間思考,整理和分析,動手實踐,尋找答案,開放思維,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課堂將會得到一個更好的學習效率。
3.單一的教學方式
今天的高中通常無生命的課堂,讓學生坐在政治階層無聊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往往會反彈,所以想要全新的課程改革,來處理這個問題。
二、新課程高中政治的有效措施
1.提高教科書的內容
現在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看動畫片,所以我們可以先從教材的角度。教材,我們可以添加一些積極的方面,如插圖、卡通圖片,問題,放大圖像。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介紹和一些內容,這一階段使用這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求知欲?,F在的一些教材更加困難,復雜和抽象的問題,可以適量減少。因為一些復雜的、抽象的知識將會導致學生因為他們不理解,不能學習,導致學生的學習、索賠的想法。您還可以添加一些有趣的知識在課本內容和相關生活常識,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這將增加學生渴望知識和欲望。
2.改進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