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8: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家庭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分析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是解決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的關鍵。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對安徽省宿松縣五里中學,長鋪中學,響堂小學部分學生、家長及老師進行的隨機調研結果。此次調研的326個樣本中,家長102人,學生224人。學生中男女比例為5:4,其中高中階段的平均年齡為15.4歲,初中階段為12.2歲,小學階段為9.3歲,學生樣本在個教育階段即高中、初中、小學的所占比例分別是2:3:3,在訪談的家長樣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員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標——跳出農門
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學習走出農村,在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農村生活太苦,農民太累”,“考大學,賺大錢”,城市中優越的生活環境和較好的發展機遇成了孩子學習的最終目標。調查顯示,92.1%的家長希望子女能跳出農門走進城市,“城市最優化”成為不變的主題,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過早的感受城市的優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想方設法將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學校。根據孩子自身的條件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為他們確立一個正確的教育目標,這是做好農村家庭教育工作首應解決的問題。
(二)家庭教育主題——配合文化教育
調查結果顯示(見表1),現階段農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歷史環境的影響,他們整體的文化素質水平較低,有將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學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們根本無法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給予孩子必要的幫助;而對于初中生和小學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識以無法滿足孩子的需要?,F在農村中的許多父母已認識到在科學技術水平日新月異的今日知識的重要性,并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成為他們的彌補措施,有89.2%的家長確定不會占用孩子的學習時間,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農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輔導班,37.2%的學生曾經有過或現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師,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資增加了,孩子課余輔導的質量提高了。但相對之下,孩子的學習負擔也隨之加重了,學校減負,父母加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的孩子難免會出現厭學、逃學現象。知識爆炸的時代家長們感到了沒有知識的壓力,高強度的學習負擔下孩子也感到學習的壓力,如何在二者之間尋找適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影響及地位
根據美國之音(VOA)、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英國醫學雜志等權威媒體及學術期刊的最新報道推知,母親的文化水平直接關系到孩子的胎教問題。首先,文盲的母親無從得知胎教的意義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親不能給與胎兒良好的語言環境,須知母親說話的語氣和內容都會影響孩子以后的語言教養。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雙方對子女有教育的責任和義務,許多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指出母親對孩子有著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研究表明,母親的素質對孩子的十二項主要心理品質能夠產生全面的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為67%,調查的所有母親樣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總人數的80.8%,而小學文化程度占絕大部分比例。隨著中國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許多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務工,在轉移的勞動力中男性占大多數,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顧家庭、干農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負擔一下子全落到她們的身上。母親還須面對強大的壓力,一方面必然導致孩子無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進一步強化了婦女對自身所屬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的認同,許多女性的重男輕女觀念比男性更加強烈,這樣的角色期望與角色認同的理念必然會對家庭教育產生負面的影響。
(四)對新事物的認知落差
現代社會報刊、網絡鋪天蓋地,新文化、新知識層出不窮,易于接受外部新鮮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認知能力的局限難免會出現錯誤,而對于外部新鮮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較慢的農村父母們,他們也難以幫助孩子真確認清它們的本質,不免在家庭成員的之間雙向學習過程之中出現子女對長輩們的誤導,從而給家庭教育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失誤。以網絡為例,調查結果顯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網絡但并沒有親自用過,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經接觸過網絡,對一般的網絡知識略有所知,還有13.3%的父母竟對網絡一無所知。
(五)攀比——學習方向誤導動力
家長相聚,談話的主題之一就是孩子的學習,有的家長把分數和在班級或學校之中的排名作為判斷孩子學習的唯一標準,這不僅加大了孩子的學習壓力而且會誤導孩子的學習方向,扼制孩子興趣的培養和特長的發揮。
調查結果顯示(見表2),有65.1%的家長對孩子考試的成績非常重視或重視,在望子成龍心理的驅使下有許多的家長用經濟手段作為孩子學習的動力,孩子的學習成績直接與經濟利益掛鉤,這無疑會加重家庭的負擔。
(六)農村學校無奈的雙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者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學校教育是個體接受正規教育的開始,個體在接受學校規范教育的同時,家庭教育仍時刻伴隨著個人的成長,讓孩子“學會做人”這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奮斗目標,如果二者能夠很好的配合,必然對個人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但遺憾的是,農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似乎責任不清,一方面教師承擔著學校教育的義務,另一方面農村的家長們又將家庭教育的部分職能推脫給學校,許多父母認為學校應當對孩子的成長負全責,學校一身挑兩擔,扮演雙重的角色。
調查結果顯示,當孩子犯錯誤后有46.8%的家長選擇了立即向老師尋求幫助。幫助父母教育孩子這是老師的職責,許多老師反映有些農村家長將孩子送進學校時好像將孩子的教育權全部移交給了老師,家長對老師的信任有利于學校與家長聯合起來對孩子因材施教,但農村家長對老師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來隨著農村進城打工浪潮的不斷興起,許多的農村家長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沒時間教育孩子,而對孩子的教育長輩們的教育理念又無法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學校就成了他們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許多家長還認為“我們把孩子送進學校,交了學費學校應該對孩子的全部負責”,“管孩子這是老師的義務”。
農村學校作為遍布城鄉基層的公共機構,在培養孩子的同時還承擔著面向廣大農民傳播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提高農民勞動技能和創造能力的重要任務。向孩子傳授科學文化知識,保證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這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學會做人,這僅僅靠學校教育是難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著其它教育形態無法彌補的內容,學校如何通過提高家長的文化認識水平來引導孩子的成長,這是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條件。實質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內容上不應該有十分明顯的界限,而且在現實生活中應嘗試著將兩者結合,建立起家庭、學校和社會相結合的教育網絡。
二、改進農村家庭教育對策
目前中國農村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與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歲的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個百分點。全國有8500萬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和國家級貧困縣。在這些地區許多父母的文化素質水平較低,面對現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他們已親身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他們開始尊重知識,注重德行,試圖通過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夠德才兼備,但是由于受客觀環境——家庭教育觀念及主觀因素——文化水平較低的局限以至他們蹊徑難尋。結合本次調查的實際及我國部分地區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經驗,文章嘗試提出以下建議:
(一)改變農村教育教學環境
通過學校教育來引導家庭教育的正確方向。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公布數,1993年全國城市小學生的人均經費為476.1元,農村為250.4元,差距為1.9倍。到1999年,兩者的差距擴大到3.1倍,絕對金額分1492.2元:476.1元。李嵐清曾在回答中國青年報記者關于中國農村基礎教育問題時指出。從1995年開始到‘十五’期間,僅中央財政就安排了89億元,加上地方配套資金共198億元,實施了兩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財政投入30億元,用于實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今后還將繼續投入專項資金支持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計劃在4年內解決農村中小學危房問題。中央財政還撥款3.64億元,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試點項目”,2002年以后將進一步加大投入,縮小農村與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步驟。
(二)鼓勵農村興辦兒童教育機構
相對延長學校正規化教育的時間,可以暫時緩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識貧乏的壓力。但現存農村幼兒園布局分散、規模小、效益低、職責不清、管理不順。先進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資源浪費嚴重。建立適應農村學前教育現代化需要的辦園新體制,更好地推進幼兒素質教育,全面提高農村幼兒園質量,為農村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建立家長教育培訓機構
在學校中建立家長學校,通過專業的學校社會工作者向家長傳授正確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學校和學生的“文明”帶動家庭和家長的“文明”建設。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家庭教育咨詢等形式展開工作,主要工作目標應包括幫助家長樹立“為國教子”的家庭教育觀念;通過定期的培訓來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長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識;提出關于家庭教育的建議,并且組織學生和班主任對家長的家庭教育進行評比;加強家長與子女之間的交流,比如組織學生給父母寫信,讓學生對家長的不良行有正確認識,向家長提出合理的建議;使家長認清現在的教育及就業現狀;對孩子加強“三農”教育,使他們真正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變不利為動力。
(四)充分發揮農村基層婦女聯合會的作用
有計劃、有步驟的對當地婦女進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轉變她們的觀念,改變她們對固有的、不正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的認同,從而充分發揮婦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來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的過程,施教與受教育者之間應沖破傳統的“家長改造制”模式的局限,這樣才有利于教育雙方的溝通,尋找合適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調查顯示(見表3),有77%的學生表示當自己的父母與他們的觀點出現分歧時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問題時,他們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釋或與父母商討,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見。家庭教育過程中的相互學習,一方面有利于農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與“規范性教育”相結合的方法
學??裳埣彝ソ逃容^成功的家長與其他家長分享教育成功的經驗;學校不斷規范家訪制度,改變以往班主任負責制的固定模式,由專業的學校社工人員對學生家長進行幫助,建立家庭教育檔案,定期回訪,及時評估;開設家庭教育熱線,方便家長進行隨時咨詢。
三、結論
國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二愛型”巨人(愛迪生和愛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決心。21世紀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我國正在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農村中、小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發展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社會總目標的實現。本文從一個小范圍對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會對農村中小學家庭教育的重視。農村地區的家庭教育,不僅需要政府在財力、政策上的投入與關注,而且需要全社會特別是農村家長們的支持,“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這是當前教育永遠不變的口號。
參考文獻:
1、張健鵬.都是爸爸媽媽的錯[M].學苑出版社,2001.
2、趙石屏.家教[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林國煽.現代社會學[M].重慶大學出版社,1990.
4、馬長英.大學生問題[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5、劉中華.家庭教育的真空誰來填補[N].中國教育報,2004-04-14.
6、仲原.關于農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網,2003-06-12.
7、蘇欣.教育專家妙談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網,2003-11-19.
8、張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長家長以身作則是關鍵[EB/OL].新華網,2004-02-05.
9、姚穎.讓孩子自己選擇——坐圓凳面還是小板凳[N].新民晚報,2003-12-12.
10、王紅飛.農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國青年報,2004-09-20.
11、毛麗利.農村家庭教育情況不容樂觀[J].教研與進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inPoorAreas.AnEducationalSystemGrapplingwithPoverty[M].China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ReportontheChildDevelopmentinChina(2003-2004).
14、鎮江句容市農村教育工作調查研究[EB/OL].中國婦女網,2003-03-23.
15、家庭教育中父母雙方角色要正確[EB/OL].教育互聯網,2004-09-18.
16、國外關于嬰兒智力發展的最新研究[EB/OL].學前教育網,2002-12-25.
教育選擇是指作為選擇主體的農村學生及其家庭在教育消費過程中對不同教育的選擇,包括對學校類型的選擇和學校質量的選擇,其中的學校類型是指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學校質量指的是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差別,也就是優質教育和一般教育之分。本文著重討論的是農村家庭對學校質量的選擇,即對優質教育的選擇。因為學生能否成功選擇優質教育是影響其接受的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受教育者自幼接受的教育質量不僅影響其當時發展水平,還會反過來影響其后期能否有更大的教育選擇空間。影響農村家庭教育選擇的因素除國家、社會層面原因外,農村家庭資本也在其中。家庭資本包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相對于文化、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對農村家庭教育選擇的影響是最直接的,程度也是最深的。因此,本文將從經濟資本對農村家庭教育選擇的影響機制著手進行分析。
2經濟資本的劣勢導致農村家庭在優質教育選擇中處于不利處境
教育選擇包含不同形式的教育選擇,表現為對優質學校教育的選擇和對校外優質教育的選擇。筆者通過實地考察,發現農村家庭由于經濟資本處于劣勢地位在兩種教育選擇中都處于不利境況。
2.1農村家庭的弱勢經濟資本使其在校內教育選擇中錯失“優質教育資源”
筆者以重慶某市郊重點完中的高一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隨機發放問卷104份,回收有效問卷9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4.2%。由統計結果來看,98人中,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比例為3:6.8。對于一所處在市郊且更靠近農村的高中來說,農村生源不應低于城市生源,但為何出現城市學生是農村學生2倍之多的現象呢?這與優質教育資源累積效應極大相關。所謂優質教育資源的積累效應是指,一個學生前一階段接受的優質教育會對他下一階段接受優質教育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這種優質教育資源的累積效應可以分別從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的角度來分析和解釋。首先,就城市學生來說,由于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和教育中存在的“以城市為中心”的政策,無論在設施設備等硬件方面,還是師資力量等軟件方面,基礎教育向來是城市遠優于農村。因此,在整個教育階段便出現城鄉教育水平巨大懸差,這樣從整體上城市學生的優質教育累積效應便產生了,于是會出現上面所展示的城市學生是農村學生2倍的現象。其次,就農村學生的情況來分析,也可以證明這種累積效應。不僅是對高中教育的選擇,就是對高等教育的選擇農村學生也處于劣勢。“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總計723萬名,其中農村考生人數為398萬名,占報名總數的55%?!边@是建國以來,我國農村考生人數首次超過城鎮。但是又有多少農村考生可以獲得優質高等教育選擇的機會?一項2009年的統計結果顯示,“當時農村和城市人口比例均等,理論上農村大學生和城市大學生的比例也應均等,現實情況卻是1∶4.65?!辈嫉隙蛟?0世紀60年代調查不同社會階層學生的入學機會均等問題時發現,“社會地位最高身份的學生獨攬最高學府;對于社會出身低的學生而言,上大學則是以專業選擇方面受限制為代價?!笨梢姡洕Y本處于劣勢的農村家庭也難以進行優質高等教育選擇。本文調查的學校作為一所完中,高中部在進行招生工作時一般傾向于接納本學校初中部的優質生源。在所調查的30名農村高一學生中,有15名是從本校初中部直接升上來的學生,而剩下招收的15名農村學生則來自外校。這15人當中有10人都曾繳納過贊助費,而且有8名是在初中階段繳納過,有2名是在初中和小學階段都繳納過,他們繳納贊助費多是為了進入重點初中和重點小學。由此可見,這10個農村學生在小學和初中接受優質教育的經歷對他們現在能夠進入這所重點高中是產生了正向促進作用的,也就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積累效應。
2.2弱勢經濟資本難以支撐農村學生進行優質的校外教育選擇
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別人在前進的時候,自己如果原地不動,那就是退步。對于孩子的學習,家長們也懂這樣的道理。他們每一位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再接受一些額外的教育來提升自身的水平,于是便出現了家庭的校外教育選擇行為,譬如各種各樣的藝術培訓班、寒暑假課外輔導等都是家庭進行校外教育選擇的對象。筆者曾通過調查暑假培訓機構了解城鎮和農村家庭的校外教育選擇狀況。在重慶市某縣,當地的教育培訓機構對于國家課程每科培訓費根據班級人數不同價錢也不等,比如學生容量在5人到30人之間的大班,則每人每科培訓費用是800元;而班級容量在5人之下的小班,則每人培訓費用是1200元。而且每名學員至少選擇兩科學習,如此高額的學費下,竟吸收了不少學生,僅筆者所調查的一家培訓機構便招收200多名學生,而整個縣城擁有15所培訓機構,除此之外還有在職教師舉辦的培訓班,粗略計算,將近有5000名左右的學生參加課外培訓,而這僅是普通文化科目的學習,并不包括藝術類等培訓機構的招生在內。對比上述城市家庭的校外教育選擇,鄉鎮農村家庭在校外教育選擇方面,則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調慶某鎮時,該鎮僅有兩家課外輔導機構,卻遭遇招生不足面臨“倒閉”的尷尬局面。其中一家機構為吸引生源,將學費800元改為學費400元,學費降至一半,卻僅有8名農村學生參與報名,而另外一家機構則直接將學費降至300元,才吸引43名農村學生就讀。暫且不論各個培訓機構的教育質量良莠不齊,單單從學生培訓人數的角度,就可以看出農村子女限于經濟壓力,很少有能力參與課外培訓,即農村家庭限于家庭的經濟資本難以為子女進行學校之外的教育選擇,更不用說優質的校外教育選擇。上述城市家庭和農村家庭在校外教育選擇中表現出來的巨大反差,間接反映出家庭經濟資本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城市家庭經濟上的寬裕使得他們會預留出專門的一部分資金作為孩子的課外教育支出,而對農村家庭來說這樣的一筆支出成為他們無法消受的一筆額外支出,表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我們不難理解這樣一個道理:農村家庭無力承擔其孩子的校外教育成本,使其像城市學生一樣接受校外教育輔導,而繼續難以進行優質學校教育選擇,最終導致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對于校外教育選擇和學校教育選擇,農村家庭由于弱勢經濟資本都處于劣勢地位。
3研究結論及對策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經濟資本在農村家庭的教育選擇中起著非常大的制約作用。從表面看,是農村家庭弱勢經濟資本的原因導致了這種失敗,然而這僅僅是事情的表象。是什么導致經濟資本能夠在一個家庭的教育選擇中發揮如此重大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才能觸及問題的核心和實質。國家教育政策中“以城市為中心”的制度使得城市學校的建設無論硬件或者軟件整體上遠遠優于農村學校,這樣便賦予了城市家庭的學生“得天獨厚”的優勢,優質教育的累積效應一開始就“眷顧”著他們,而遠離農村學生。另外,地域發展不均衡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而城鄉發展不均衡尤為突出,這集中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上,面對城鄉差距,農村家庭經濟資本方面普遍不如城市家庭。在這樣的現實之下,一些占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學校雖然表面上是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都有入學資格,但是高額的“贊助費”“擇校費”的制度設計客觀上將在經濟資本上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村家庭學生拒之門外。也就是說,在起點不平等的前提之下,機會的平等只能是假的平等,失去其現實意義。
新疆少數民族家庭教育與其他地區的其他民族家庭教育相比較,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把法治教育滲透到家庭教育當中,就這一點與內地相比有更大的困難。
(一)新疆的地理因素造成經濟發展不平衡,影響法制教育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順利開展
新疆地處祖國西北,經濟發展遠落后于東部和中部,尤其在偏遠的牧區,經濟發展更為緩慢,部分群眾未能脫貧,物質生活水平低下,給少數民族家庭的法制教育帶來了巨大阻力。
(二)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匯聚之地,多種語言文字的使用給家庭法制工作帶來巨大阻礙
全疆各地分散居住著多個民族,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在漢族聚居的地區普法教育用一種語言文字即可,而在新疆至少要用兩種語言文字,多則要用五、六種文字的普法教材,才能滿足家庭法制教育的需求。若把法律教材譯制成多民族語言文字,將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于本不發達的新疆來說,無疑是舉步維艱。農牧民常年處于流動狀態,使得法制教育難于組織領導。
(三)新疆的居民大部分生活在農牧區,在家庭教育中滲透
法制教育工作是重點中的難點,卻始終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家庭教育在培養孩子的法律意識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家長的文化素質和文明素養對孩子的教育有重要的影響。不少刑事案件中反映出家長法盲常常伴隨著無知、伴隨著文盲。據一項對5350名青少年刑事犯罪分子調查表明,母親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占82.9%,母親受過高等教育的只占4.5%。家庭是少年兒童生活成長的“搖籃”,如果這個“搖籃”有破缺,便容易影響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甚至使其滑入違法犯罪之列。從一定意義上講,在新疆沒有廣大農牧民法制意識的增強,就不可能有效地對孩子進行法制教育。新疆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制社會。
(四)近年來習慣上,在新疆少數民族家庭教育中,家長都沒有重視法制教育
多數少數民族家長把法制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內容去理解,認為那是學校的事情,或者把法制教育認為不是必備的知識,沒有把它當作一門重要的家庭教育的內容去學習,甚至還有人認為那是法制部門的事情,跟我有什么相干。可事實真的如此?因為不重視對法制學習的學習,但家長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是嚴格地按照法律去解決,反而去追求自己所謂的“辦法”去解決,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目前新疆已投資5000萬元建設流浪未成年人教育培訓安置中心,幫助獲救助未成年人學習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以利更好地融入社會。同時,新疆各地還從源頭預防入手,對救助返回家鄉的未成年人,層層簽訂幫扶責任書。政府建立起符合國情區情的早期村委會(社區)干預機制、行政干預機制、司法干預機制,對于父母不履行未成年人監護撫養責任的,出臺法規建立可操作的刑事責任追究制度和變更、撤銷監護資格制度。針對上述情況,加強少數民族家長學習法制知識,加強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學法、知法、懂法,會用法律保護自己,是實現新疆長治久安的前提和基礎。
二、新疆少數民族家庭教育中實施法制教育的對策
家庭,是生命個體最先接觸到的成長環境。針對單個人來講,家庭的影響幾乎可以伴其一生。家庭中的德育多數情況下是以隱性方式而存在。它并沒有一個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沒有固定不變的現成模式。它的整個過程很大程度上隱匿于生活的瑣碎細節當中:父母的言行、子女教養方式、家庭經濟狀況以及“餐桌文化”等。個體成長過程中實際接收到鑄成思想觀念的訊號,多數并不是家長過多有意而為的教誨,更多的是他們自己成長時因循著自身的感覺對外界事物的觀察和模仿。皮亞杰說:“暗示和模仿是最有力量的?!背砷L個體對家人言行的模仿,尤其是成年以前的模仿幾乎構筑了他們整個道德大廈的輪廓。這種現象類似于生理學上的遺傳,可以看作是人類“德性遺傳”的具體化。家庭生活對兒童方方面面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因為血緣關系的特殊性,這種影響滲透到個體內心,由內而外發揮作用。所以這種影響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可以說帶有先天的“遺傳性”。但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家庭德育教育不容樂觀。社會的變革讓人們在思想上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種思想轉變不經意的會在家庭教育中表現得最為真實和深刻。社會風氣往往是家庭教育的指向,當下道德失范事件時有發生,由此家庭教育也因此出現了種種不和諧甚至有悖常理的現象。有學者就指出現在家庭德育存在諸多問題:家長重言教輕身教、忽視子女需求、忽視子女潛能開發、家庭教育環境封閉等。同時,由于各種原因家庭教育已經沿著“實利主義”的方向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家庭教育是比學校教育更帶有實利主義性質的教育,它帶有相當程度的強制性?!薄白匀?,父母很關心自己的小孩,但這種關心往往是對兒童未來命運的關心,而不是兒童當下的感受,家長更加關心兒童的前途,比如成年后的工作類別和工作收入。”“家長作為成年人所感受的生活壓力越大,他對自己孩子的未來命運就越關心,就越強制自己的孩子更快更充分的滿足當前社會對一個成人的要求,而不得不犧牲孩子當下的幸福。”所以針對目前這種狀況,有必要對家庭中具有品德隱性影響的主要因素做一番討論和研究,使得家庭隱性德育理論體系更為系統和完備。
二、家庭教育中隱性德育的重要因素
(一)物質環境
個體所處的物質環境對其自身發展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物質環境除了能給個體提供足夠的生理需求供給,在其精神成長尤其是品德發展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亦是舉足輕重。家庭物質環境與家庭經濟結構息息相關,也可以說不同的家庭經濟結構決定了不同的物質環境。家庭經濟結構是指家庭經濟來源、家庭向社會獲取消費品的方式,經濟支配方式以及由此所決定的經濟生活方式等。很顯然家庭經濟的優越能為個體的良好成長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經濟狀況好的家庭,成人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滿足兒童身心發展的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這對一個在各方面都需要“營養”的成長個體而言是良好的外在環境。所以家庭經濟條件的狀況對兒童成長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可視的“衣、食、住、行”上,而且對兒童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敖洕A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在精神生活上也完全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加優越的環境,而且父母的理解和關愛與經濟收入幾乎是呈正相關的趨勢。陳鶴琴先生認為,家庭教育應向兒童提供一個游戲、藝術、閱讀的環境。因為整潔雅致的環境與臟亂無序的環境相比,總能讓身處其中的人更加快樂健康,而且好的環境對促成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也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一個在優越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表現得更自信,并富有遠見和抱負。家庭環境中諸多因素都與這個家庭的經濟狀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經濟狀況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家庭偏好,如:家長的言行舉止、“餐桌話題”的內容、家庭交往人群的種類以及社區環境的好壞等等。因此,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風格,每個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必然也都帶有其家庭風格的烙印。注重身體健康的家庭,其孩子就非常講究飲食的品質;注重外在形象的家庭,其孩子對言行舉止以及服飾穿戴就格外留心;注重精神享受的家庭,他們的孩子則更愿意在文化領域進行消費等。家庭生活的“文化”風格,對耳濡目染的成長個體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這種深刻影響極有可能會伴其一生,不僅會成為他們自己的內在行為規定,而且也會成為他們審視外在事物的主觀依據??梢姡己玫募彝キh境,不僅能夠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且對進一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也具有助推作用。
(二)家風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繁衍過程中逐步形成并通過家庭成員表現出來的。家風是家庭教育的綜合“教材”或無書“典籍”,對兒童的社會化起著根深蒂固的先導作用,對全體家庭成員起感染、約束、控制和同化作用,直接左右他們的價值取向、人生態度和行為方式。總體來講,家風是一種類文化的傳承,而這種傳承又極大的體現了精神傳承的內隱性、長期性、深刻性。所以,家風側重的不是父母外顯地要求孩子們怎么做,即主動教育。這并不是說完全抹殺主動教育,而是指家風的傳承體現在父母通過自己長期的自我行動來潛在地對孩子施加影響。與外在的直觀教育相比較而言,這種影響和對象(孩子)之間有明顯的被動性,顯然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受影響個體對這個影響的消化吸收。不過,就事實而言,家長的主動教育與其名副其實的外在行動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會強化這個影響,身體力行往往收獲的效果最大。對于模仿能力極強的成長個體而言,對實際行動的模仿要易于對口頭說教的理解。所以,家長的行為舉止會在無形中滲透到子女心中,并深刻地影響著孩子言行舉止。家風的遺傳性持久且強大,縱橫的雙向影響能波及到很多人。國外曾有研究者對此做過調查研究:美國康乃狄克州愛德華家族,講究道德注重修養的家風,使得其家族在長達200年的時間里,八代人沒有被關、被捕、被判刑的;同一時期,紐約州朱安家族,由于家風敗壞,八代人中出現了300多乞丐,400多人因酗酒死亡,63人被判徒刑,七人被判死刑。由此可見,家風的傳承性不容小覷,其惡劣影響可以波及到幾代人。家風作為一種類文化傳承,其沿襲的方式大致是家長主動的教育以及自身言行的潛在影響。主動的教育多體現為灌輸性和強制性,而后者則不同,它往往更能激起成長個體效仿的意愿,就產生的效果而言,無處不在的潛在影響實效更佳。所以良好的家風的傳承涉及到的不僅僅是受教育者一方,更多的也在考驗施教的長輩能否做到言行一致,能否把自身塑造成良好的榜樣。就內容而言,家風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所依照的理論價值體系也并非一成不變。隨著時代的發展,家風也在舍棄陳舊的內容,不停地被加入新的元素。所以良好的家風在傳承的過程中也在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它的與時俱進是它發展改良的動力,同時也讓它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
(三)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對子女撫養教育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征概括。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第一場所,以血緣和親情為紐帶,但是家對于某些兒童來說是溫馨的,對某些兒童來說卻是牢籠和戰場。專制權威性父母,把一切管得過死過嚴,嚴格限制兒童的行為與自由,要求孩子絕對服從,稍有不滿,則嚴加懲罰,這種背景下成長的孩子,對周圍人事缺乏信任感,行為舉止畏首畏尾,成就動機不強,性格存在著很大缺陷;民主式父母,尊重兒童的想法和行為,注重親子間的溝通,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并給予指導性建議,孩子容易成長為有自信、有主見、性格健全、熱愛探索并富有創造力??此萍议L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并未有意而為地夾雜著諸多人格教育的內容,但其實這種種方式就已經潛在的對孩子的某些觀念造成了深刻的影響。這些影響一旦積久成深就會繼而形成他們性格中的一部分,很難再發生改變。家庭成員之間享有平等的權利,履行平等的義務,所以對待家庭內外大事,要通過家務會議平等協商,妥善解決。對待子女的教育問題,家庭成員之間應秉持相同的教育理念,同時還要做到征求并尊重成長個體自身的意見和發展需要。使得青少年在文明、民主的家庭環境中,自然、積極、健康的成長。
(四)家庭人際關系
家庭人際關系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心理關系,尤其是感情關系。理想的家庭成員關系應是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姊妹之間,互相尊重友愛,整個家庭和諧有序。良好的家庭關系對孩子個性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蘇聯心理學家說:“個性特點是個體在發展過程中與人們相互關系的產物?!奔议L對待孩子的態度,既影響兒童的智力發展,還會對他們的情緒機能、個性發展、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產生巨大影響。所以,融洽親密的人際關系會使孩子形成積極愉快的情緒,有助于他們增強生命活力和保持身體和心理健康。家庭成員之間溝通良好,相互理解,彼此信賴和尊重,能夠使成長個體精神振奮,形成良好健康的心態。家庭人際交往是成長個體和家庭以外成員進行交往的摹本和參照,所以良好的家庭成員相處方式不僅提供給孩子優良的成長環境而且為他們在家庭以外進行為人處事時樹立了典范,同時也增強他們自主自動形成良好性格和品質的能力。不良的家庭成員關系對家庭成員尤其是成長中的個體具有非常惡劣的影響,在類似環境里成長的兒童性格往往有很多缺陷,偏執、孤僻、冷漠、甚至往往還帶有暴力傾向。格魯克指出犯罪青少年家庭的共同特點是“這些家庭的父母,對待孩子可能是敵視的或冷漠的,而很少是有感情的,他們不是打孩子就是忽視孩子,少有給孩子指導?!焙⒆拥某砷L在后天往往會因為環境的差異而變得千差萬別,模仿的本能會因為自身的深切感受而得到千萬倍的加強,所以從最初的模仿開始,家庭成員的關系就成了他們對外進行交往的第一手教材。從現實的情況來看遇好則好、遇壞則壞是一種不容置疑的明顯的傾向。雖然在這樣一個長期的成長過程中,尚會有不確定性,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和諧美好家庭成員關系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兒童人格上會更健全,在高尚道德情操的培養上更具有可塑性。
(五)家庭成員言行
1.家庭教育意識淡薄,過分依賴于學校
不少家長認為教育的責任在于學校。往往是把學生放到學校以后,對學習和生活不聞不問,更不關注心理是否健康發展。這種觀念增加了學校管理的難度。更有一部分家長認為讀書無用,能讀到什么程度都可以,在這方面不作任何要求,送到學校接受教育只是在履行做父母的責任;在學生不良行為方面,不配合教師對孩子進行教育,單方面靠學校進行矯正。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和教師的事情,家校之間缺乏溝通,這種情況下,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2.家庭教育不容樂觀
一部分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但是父母不能夠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父母經常約朋友打麻將、打牌、酗酒,出于一種補償心理,對孩子的零花錢方面出手大方,孩子自控能力較差,花錢大手大腳,在生活上追求享受,不懂勤儉節約,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這些學生在學習上缺乏自覺性和刻苦精神,在生活上沒有熱情。父母的這些行為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非常大,嚴重影響孩子人格發展、品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今天并沒有物質短缺體驗的日子,物質獎勵可能帶來一時的滿足,但不會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悅和成就感,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幸福感和動力。
3.片面追求成績,忽視身心健康的發展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家長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他們的眼里高分就意味著高能,分數代表著一切,唯分數論現象嚴重。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象嚴重,忽視了品德修養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忽視了健全人格的培養和良好習慣的培養。身體的健康只是基礎,孩子的精神領域同樣關鍵。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取得優異的成績,騰出更多時間讓孩子專心讀書,剝奪孩子參加正常社會活動的一切權利。
4.家庭教育方式簡單
家長式作風嚴重,在處理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靠武力來征服孩子,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居高臨下,不能用平等的姿態和孩子進行對話;用物質獎勵方式達到刺激孩子學習的目的;沒有原則的溺愛。
二、以人為本,緩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狀況
為了適應當代社會對家庭教育的要求,家長必須認真學習現代家庭教育理論,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家長必須轉變教育觀念。
1.建立民主型的家庭以人為本
父母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善于做孩子最好的朋友。以平等的地位對待孩子,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孩子信任,父母與孩子之間相互信任能促進孩子積極健康成長。在孩子面前尤其要做到真誠?!叭藷o完人,金無足赤。”父母也有犯錯的時候,在孩子面前真誠地承認錯誤,孩子才會覺得你是真誠的。對人真誠,讓你的孩子也以一顆最真誠的心去對待身邊人。
2.做智慧型的家長
和諧的家庭氣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基礎。溫馨的家庭氛圍可以體驗到積極樂觀和和諧的人際關系。對孩子來說,家庭中緊張和不愉快的氣氛,比公開的決裂更有害。要學會與孩子溝通,通過言傳身教,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用愛澆灌,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在不同年齡段的行為,尊重孩子的意愿,培養適合孩子的興趣。給孩子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讓孩子從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去感受美好生活,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智慧型的家長,會激發孩子求知欲,促進其智力發展。
3.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的重要性。溫馨和睦、民主型家庭環境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遠離不良嗜好影響,形成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積極參加戶外活動,文明用語,提高自己的修養;家長還要善于誘導,提高孩子辨別是非能力。
4.改變教育觀念
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經常出現這樣幾個問題:一是教育觀念上的問題;二是教育方法上的問題;三是教育環境方面的問題。
(一)幼兒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經常出現一些錯誤理念,比如說認知錯誤、虛榮心和情緒心理等。首先,家長在認知方面經常將孩子把孩子“聽話與否”作為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實際上這并不科學;其次,家長對教育孩子有虛榮心,主要體現在對孩子的吃穿的問題上的無限制的給予,這也是欠妥當的;最后,家長在教養孩子時有情緒心理,殊不知家長對待孩子的情緒化是導致家庭教育問題的重要原因。
(二)幼兒家長沒有科學的教育方法
據調查當前比較多的家庭教育方法集中在兩端,即溺愛和專制。一方面,家長有補償心理,想將自己童年時代的缺憾,用完整的享用來對自己加以補償;另一方面,家長自己父輩教育的影響,認為孩子不管不成才,因此時刻管制孩子,使其不能放開自己的手腳。前者容易導致孩子的驕橫心理;后者容易導致孩子的懦弱心理。實踐證明這兩種教育方法都是不科學的。
(三)幼兒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從孩子的身上能找到父母的影子,這不僅指長相及外形,更重要的是行為和心理上,這就是父母烙在孩子心理的痕跡。沒有父母愿意讓的孩子從的父母的生活中學不好的東西,但不好的東西往往被孩子學的最徹底,且給他們今后的人生帶來重大影響。特別是父母關系不和且經常爭吵對孩子的影響是持久而深遠的。因此,作為父母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特別是良好的心理環境是至關重要的。
二.解決幼兒家庭教育問題的相應對策
(一)家庭教育中應該有規則教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幼兒教育中之所以會出現“5+2=0”的現象,從很多程度上說明家庭教育2天的教育,沒能為5天的幼兒園教育提供很好的輔助條件。因此幼兒在家也應該制定、執行一個符合科學生活常規或制度,培養幼兒有規律、有規矩的生活,避免其在集體生活中出現問題。
(二)家庭教育中應該體現正面教育
一個人的人格、性格定性就是在其人生的前10年內,而幼兒家庭教育就是這10年的中間階段。在這個時段中,特別是在飯桌上,父母盡量不要談論工作帶給自己的辛苦、無奈和悲慘的人生,因為這會不經意的刻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直至難以抹去。作為父母要談就要談論工作帶給我們的成績感和幸福感,或者要以正面的心態、積極地看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領導對自己的不公正。注意,這不是讓家長跟孩子撒謊,而是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堅持正面教育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但這跟孩子一生的影響來比,還不算什么。
(三)家庭教育中應該教育方式一致
家庭能給孩子帶來人生中最初的安全感,這句話蘊涵著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是夫妻相處的方式,這一點會讓孩子體會到家的最初溫度;第二是夫妻對待孩子的態度,這一點會影響著孩子的生活立場。夫妻相處是一門學問,夫妻為孩子更好的相處是另一個更重要的學問。愛孩子,不僅要給孩子我們的愛,還要為孩子愛這個家,為他創造一個和諧的有愛的家庭生活環境,帶給孩子人生中最初的安全感;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保持一致,表現在兩方面:
(1)家庭成員間教育孩子時要觀點一致;
智障兒童養成行為的進行是離不開語言相伴的,因此對行為和語言全時段觀察記錄很重要。通常觀察時段被平分為短小的時段,然后觀察在每個短小的時段內行為是否發生。智障兒童一般言語表達能力很差,父母對其訓練要從細微人手,首先通過面部表情,讓他們模仿嘴的形狀,逐步教他們發聲、吐字、稱呼、說句子、與人對話、唱兒歌、講故事等,每一步驟都要反復講解,重復動作,通過多于常態兒童上百遍的訓練,使他們能夠基本正確地通過語言表達思想。針對弱智兒童的身心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識或能力系統等,智力障礙兒童思維大多停留在具體的形象思維階段,對事物的認識不能縱深,理解出現斷層。所以在對智障兒童養成行為的教育中要對其應用行為進行分析,即將問題行為的發生看成行為的前因、行為的后果以及相關的個人特征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對智障兒童行為的干預和改變也是重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智障兒童對所要完成行為的興趣。對智障兒童的主要興趣傾向要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要找準切入點。
(二)智障兒童對行為的語言表達能力。智障兒童往往語言模糊,表達不清。家長應該要求智障兒童完成行為前和行為后都要用語言進行表達,明確問題指向。
(三)智障兒童對家庭語言的理解。家長在訓練學生參與行為的時候,一定要用完整的語言,前后連貫性要強,否則智障兒童很難理解,難于進行動作行為的嘗試。
二、在對智障兒童的養成教育中家長要走出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