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8: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村鎮建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旬陽縣地處秦巴山區,耕地面積109萬畝,轄22個鎮319個村(居、社區),總人口4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5萬人,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全縣水資源分布不均,川道溝道河流密布,水資源豐富,但近年來水源污染比較嚴重,中高山區人口分散而水源嚴重匱乏。國家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以來,旬陽縣先后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85處,其中蜀河集鎮、神河集鎮、呂河集鎮、趙灣集鎮等14個大的集鎮飲水工程相繼落成,千噸萬人供水工程4處,通過工程措施共解決飲水不安全人口23.7萬人,完成建設投資1.3億元,基本形成了以集鎮為骨干,山區村組為主導的供水布局網絡。
國家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以來,雖然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縣農村嚴重缺水地方的飲水安全得到了有效解決,全縣村鎮居民生產、生活條件有了顯著改善,但從全縣供水工程的實際運行情況看,村鎮飲水安全建設及管理仍存在很多問題。(1)農村飲水安全規劃標準低。在“十一五”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期間,旬陽縣以群眾能否吃上水作為當時飲水安全標準上報規劃,在規劃中對水質水量方面沒有充分考慮,從而使許多農村地區特別是中高山區域飲用水水量、水質不達標,而“十二五”農村飲水安全規劃又是在“十一五”規劃的基礎上制定的,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2)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標準低。國家安全飲水工程投資計劃是按人口為基數下達的,而旬陽縣是一個欠發達的山區縣,山高人稀,農村人口多,居民居住分散,在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實施中,國家下達的供水工程項目投資計劃只能完成項目主體工程建設,因工程建設投資的不足,而使項目建設的標準往往以供水保證率為依據,忽略了水源保護及水質凈化消毒檢測措施的安全重要性,村鎮供水工程的建設標準普遍較低,已不適應新時期安全飲水要求。(3)農村新增飲水不安全人口多。國家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以來,旬陽縣雖然先后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85處,但因前期工程建設標準低,建設區域過于分散,建設標準低,2008年以前建設的供水工程大多已老化報廢,加上地質變化、水源斷流、生態移民、庫區移民、農村村鎮化建設,目前全縣不安全飲水的人口基數仍然很大。據2012年底全縣摸底調查仍有30.7萬人處于不安全飲水中,其中移民搬遷14.3萬人、農村新型社區6萬人、工程老化失修2.8萬人、水質改善3.7萬人。(4)村鎮供水工程運行管理有待完善。旬陽縣村鎮供水管理按片區劃分為東、南、北三個管理區域,分別成立甘溪、呂河、蜀河供水中心工作站,隸屬旬陽縣村鎮供水公司管理。片區下設各鎮供水站,按企業化模式管理集鎮供水工作,經2年的運行只能勉強維持企業自身運轉,工程尚未提取維修基金,一旦出現自然災害和大的改造維修,供水企業就無法承受。村級供水工程大多供水規模小,建設標準低,管理渠道多元化,管理方式多樣并存,管理責任不清,制度不健全,加上村民的社會性認知感差,造成供水管道“跑、冒、漏、滲”現象嚴重,形成供水運行不愿管、無人管,“水費不愿交,有水搶著用,無水找國家”的不良局面。
3建議
(1)科學編制旬陽縣“十三五”飲水安全規劃。十二五即將過去,按照國家對供水安全標準的新要求,旬陽縣仍有30余萬人需通過供水工程解決飲水安全問題,因此我們要及早啟動全縣農村自來水規劃編制工作,按照城鄉統籌和一體化供水要求,加快村鎮供水工程建設,不斷提高村鎮供水普及率,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縣農村自來水全覆蓋目標。①合理布局,科學編制供水工程規劃。在規劃編制過程中,不受“行政區劃、投資規模、建設主體、已建水廠”四個影響。即不拘泥于行政區劃和地域界限影響,科學劃分供水區;不受水廠投資規模影響,建設規?;?、網絡化水廠;不受建設主體影響,創新投融資模式,在具體實施中,不囿于傳統模式,緊緊咬住“城鄉自來水全覆蓋”這個目標不放松,推行建設主體就是實施主體和管理主體,“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規劃編制過程中,通過破除“四個影響”,使農村自來水規劃水源與供水分區統籌更加科學合理。②統籌安排,合理確定供水工程規模。著眼旬陽縣未來社會經濟發展,供水對象從飲水不安全村鎮居民和師生調整為對整個社會供水,統籌解決規劃內和規劃外人口,統籌水源和供水區,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推行“一鎮一網、多鎮一網”等區域性規模化集中供水工程。根據縣農村自來水規劃成果,將全縣劃分3個供水分區,規劃建設“千噸萬人”以上規模自來水工程12處,5000人以上自來水工程22處,2000人以上自來水工程60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基本實現農村自來水全覆蓋的目標。通過本次規劃,大大縮減了工程數量,降低了水源地的數量以及保護難度,供水的可靠性和保證率得到大幅提高,集中化、網絡化的供水局面將逐步形成。③選取優質水源,保障村鎮飲水水質水量安全。一個供水工程成敗的第一要素就是水源的選取。面對新時期的自來水建設,選擇可控、可靠的大型優質水源作為供水水源,優先選擇水庫水,其次是河道水和地下水,特別是要打破行政區劃界限,統籌水資源分配,供水水源按流域水系統一劃定供水分區,以滿足現在及將來的用水需求。打破現有供水工程以需定供的建設模式,形成以供定需,充分利用優質水源,避免重復建設,降低建設管理成本,保證供水質量,真正實現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④統籌城鄉供水體系,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城區供水與周邊農村安全飲水緊密相聯,實現其水源和供水區統籌,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利用編制農村飲水規劃的契機,認真做好縣城飲用水水源的水質、水量和供水保證率論證,推進縣城自來水與周邊農村地區飲水規劃相銜接,打破城鄉行政區劃界限,統籌分配飲用水資源,充分利用優質水源,降低建設管理成本,保障城區的供水水量、水質和保證率,擴大城區現有自來水供水能力,延伸縣城自來水管網覆蓋城區附近的農村,從而真正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2)創新建設管理理念,努力推進村鎮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把城鄉供水安全作為民生問題大事來抓,以縣域經濟發展為指導,緊緊圍繞“發展縣域經濟、建設人水和諧”的工作大局,著眼全縣發展大局,更新建設管理理念,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大農村供水工作力度,推進全縣供水進程。①擴寬融資渠道,解決城鄉供水建設資金短缺難題。在工程建設和管理過程中,積極引入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制訂優惠政策,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科學使用財政資金,建立長效運行機制,有效破解工程建設資金短缺和運行管理困難的難題。按企業化經營,專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實現了政府盡其責、人民受其惠、企業得其利“三方共贏”的效果。②創新供水企業管理模式,確保工程長效運行。在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的過程中,供水工程管理要實現良性運行,必須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運行管理體制。實踐證明,傳統的集體建、集體管的模式缺乏生命力,不利于供水工程長期良性運行。只有從過去集體建設集體管理向集中管理、公司化運營方向發展,才有利于建設現代企業制度,有利于集中供水和網絡供水的科學調度和管理,有利于上規模出效益,確保工程長效運行。③規范行業管理,解決行業監管難題。如何建立自來水商品化市場意識,規范行業管理,確保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健康有序推進是當前和今后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完善“市場準入、市場監管、市場退出”三個機制,提高“水市場”準入門檻,加強“水市場”監管,完善“水市場”退出機制,對不符合飲用水條件的供水工程、管理主體及時清退出市場。與此同時,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還應加快工作角色轉變,更多擔當公共服務中的監督、指導以及合作者的角色。(3)創新完善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村鎮飲水安全管理體系。①健全供水工程管理機制,落實管理主體。在明晰工程產權的基礎上,積極推行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管理辦法,實行縣、鄉、村、戶四種管理模式。按工程規模,健全機構,落實管理主體,做到“六有”,即“有管理站、有管理人員、有計量設施、有價格政策、有技術檔案、有水源保護措施”,對全縣22個鄉鎮集中供水工程,實行縣級統一管理,各鄉鎮供水站負責鄉鎮片區內供水工程運營管理,為村鎮供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②完善工程管理體制,增強企業活力,確保供水資產保值增值。按企業化模式管理鄉鎮供水工程,各鄉鎮供水站具體負責工程的管理、運行和維護。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保本微利經營。對管理人員實行全員聘任制,進行責任目標考核,實行能者上,庸者讓,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同時,拓寬經營渠道,降低供水成本,實行減員增效和發展多種經營等措施,做到供水收支平衡,實行任務、責任與工資掛鉤,采取靈活多樣的分配機制,將水費的征收、工程維修落到實處。通過管理機制創新,極大的調動了經營者和管理者的積極性,提高工程運行效益,保證供水企業健康長效運行。③加強管理力度,保證供水安全。供水工程建成后,一是要及時制定“村鎮供水工程管護辦法”。落實管護責任制,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制定水源調度和安全供水預案。二是加強飲用水安全宣傳。使村鎮居民增強用水集體觀念思想,樹立用水商品意識,自覺參加村鎮供水安全監管,確保工程運行安全。三是要設立水源保護區,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在保護區內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危害水源水質的行為。定期化驗水質,并通報當地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確保供水水質衛生完全。
4結語
關鍵詞:旅游;村鎮建設;文獻評述
1、 引言
城市化帶來的各種問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使人們越來越渴望到一個遠離城市的鄉村,過一段與世無爭的生活,鄉村旅游因此而備受青睞,相應的一些特色的鄉村旅游景點也在這種環境下迅速的發展起來,關于旅游村鎮的相關研究工作也隨之蓬勃發展。我國在2009年開展了爭創全國旅游特色村鎮的工作,通過打造鄉村景觀吸引旅游者,依托旅游業各個要素之間緊密的作用,形成了以旅游促發展的新型村鎮。本文主要從國外旅游村鎮建設和國內旅游村鎮建設研究對比入手,系統回顧國內外旅游旅游村鎮的相關文獻,并對其做出研究評述。
2、國外對村鎮旅游的研究
(1)旅游村鎮相關者態度研究
Reinhard Bachleitner(1999)從目的地居民角度研究了他們對開發鄉鎮旅游的態度[1]。Horn(2002)等人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對比了新西蘭Rotorua和Kaikoura兩地居民對發展村鎮旅游態度存在的差異,研究結果表明社區歷史和結構的研究更有助于當地居民更好地適應當地發展旅游[2]。Peter(2000)等人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得出了某偏僻山谷的居民對新建的休閑娛樂設施的看法。得出的結果是,大部分人是支持當地旅游業發展的,但也存在著一些反對發展旅游業的態度。此外,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性別的不同也會導致人們對旅游業感知的區別。
(2)傳統村鎮旅游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等問題越來越得到關注,而且旅游行業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所以導致了旅游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由于傳統村鎮歷史較為久遠,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所以為了保護其生態環境,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員開始關注旅游的可持續發展。Ahn(2002)等人將規劃系統作為基礎,論證了一個在區域旅游規劃中應用可持續觀念可能有用的模型。二戰后,西班牙地中海海岸旅游業發展迅速,但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旅游業的發展已經對當地的環境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在20世紀末,為了改善當地旅游環境的質量,以及開發出新興的旅游目的地,西班牙政府嘗試將可持續發展引入旅游規劃的形式[3]。Burns PM,SanchoM M(2003)通過調查西班牙內陸村莊Cuéllar,得出政府引導的新興旅游地開發的旅游活動逐步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軌道[4]。
⑶村鎮旅游市場及經濟效益研究
Graham Parlett等(1995)就蘇格蘭Edinburgh古鎮進行了旅游影響的研究,強調旅游業巨大的關聯帶動效應,認為旅游業對村鎮內各相關部門以及社會整體經濟實力都有提升作用[5]。Oecd,Fleischer,Getz(2003)等認為城鎮旅游對當地經濟的貢獻和意義完全超乎人們的預期。英國愛丁堡歷史古鎮旅游業的發展對古鎮其他產業產生的乘數效應顯著,愛丁堡旅游業已經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產業[6]。Isabelle Frochot(2003)通過細分村鎮旅游者的類型,得出了大部分旅游者去村鎮旅游的目的是比較隨意的,旅游目的地的主體并不會對旅游者產生很大的影響[7]。
3、國內對旅游村鎮的研究
(1)村鎮存在問題及保護研究
近年來,不少學者對我國旅游型村鎮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研究。魏小安等(2002)認為云南麗江大研古鎮的發展存在單一觀光、城市分離和超容量等問題,應在今后的發展中尋求創新[8]。劉昌雪(2003)認為皖南古村落旅游可持續發展存在一些不利因素[9]。孫靜、蘇勤(2004)對皖南徽州古村落――西遞、宏村的居民以及游客做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古村落旅游資源的視覺污染非常嚴重。論文還進一步分析了古村落視覺影響的現狀、成因及管理方法[10]。
(2)村鎮文化研究
文化是村鎮旅游發展的基礎和村鎮論文研究的重要內容。凌申(2003)認為鹽文化是蘇北鹽業古鎮極具潛力的旅游品牌,當地政府應抓住這一品牌,多角度、多層次、多線條地開發旅游文化資源,使古鎮游、古鹽文化游相輔相成,互為烘托,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1]。陸建偉(2003)認為江南典型的水鄉地理環境為傳統古鎮提供了必須的生態背景,明清以來水鄉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傳統古鎮文化奠定了物質基礎,文人雅士的流寓、本土人士的崛起豐富了傳統村鎮文化內涵,從生態背景、物質基礎和文化內涵三方面論述江南六大古鎮的文化成因[12]。
(3)村鎮特色研究
特色是傳統村鎮旅游發展的有利條件。阮儀三(2002)等人認為“水”是江南水鄉特色,是最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觀。濃厚的歷史文化是江南水鄉古鎮的獨特文化所在[13]。王瑛,于華友(2006)認為隨著我國城鎮景觀越來越現代化,城鎮個性也在消泯,四川旅游城鎮也是如此,因此在分析四川旅游城鎮景觀構筑優勢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特色構筑措施[14]。
4、國內外研究述評
對旅游村鎮相關研究進行的簡單的回顧和梳理,從中不難發現:
(1)在研究方法上
相對于國外研究,國內研究基本是局限于現象的定性研究,現有研究成果中,定性分析較多,定量分析較少,理論分析較多,數據分析較少,研究方法和手段較為單一。主要還是因為缺乏先進的理論及方法指導,進而影響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2)在研究對象選取上
國內學術界研究對象多集中于知名度較高的江南水鄉古鎮等有限區域,對我國擁有的大量歷史遺存的旅游村鎮,尤其是近幾年新興的一些旅游型示范村研究相對較少,這種狀況不利于村鎮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3)在研究內容上
國內關于旅游村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村鎮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村鎮的資源型研究,村鎮旅游的影響研究等,研究內容較為單一,有關村鎮旅游者的行為、村鎮旅游市場和品牌、村鎮特色塑造等方面研究的較少。(作者單位:1.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 鹽城紡織學院;3. 北京大地風景旅游景觀規劃院)
參考文獻:
[1]Reinhard Bachleitner,& Andreas H. Zins. Cultural Tourism in Rural Communities:The Residents’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23(44):199-209
[2]Horn C, Simmons D. Community Adaptation to Tourism: Comparisons Between Rotorua and Kaikoura, New Zealand[J]. Tourism Management,2002,23(2):133-143
[3][美]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論.張廣瑞等譯[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150-151
[4]Burns PM, SanchoM M. Local Percep tions of TourismPlanning: The Case of Cuèllar, Spain [J] . TourismManagement, 2003,24(3):331-339
[5]Graham Parlett.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Old Town of Edinburgh[J] .Tourism Management,1995,16(05),355-360
[6]Parlett G,Fletcher J,Cooper C.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old town of Edinburgh[J]. Tourism Management,1995,16(5):355-360
[7]Isabelle Frochot.A benefit Segmentation of Tourism in Rural Areas:a Scottish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3,(11),335-346
[8]魏小安,竇群.云南麗江與大研古鎮的發展方向問題[J].小城鎮建設.2002,16(4):10-11
[9]劉昌雪,汪德根.皖南古村落可持續旅游發展限制性因素探析[J].旅游學刊.2003,18(6):100-106
[10]孫靜、蘇勤.古村落開發的視覺影響與管理――以西遞-宏村為例[J].人文地理.2004,19(4):37-40
[11]凌申.鹽城市曹堰古鹽文化保護區建設芻議.鹽業史研究[J].2005,13(2):35-37
[12]陸建偉.試論江南六大古鎮的文化成因[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6(2):69-71
【關鍵詞】村鎮規劃;矛盾分析;行政區劃調整
0.概述
城鄉規劃中對土地的利用規劃所考慮的主要問題是當地的自然資源、社會發展水平、歷史文化基礎等因素,其規劃制定的目的是實現一定范圍內的土地資源進行整合和管理,城鄉規劃是一個統籌和協調各專業部門空間建設和空間發展的空間政策平臺。從內涵上看,城鄉規劃可細分為城鄉總體規劃、區域規劃等類別。在這些規劃類型中,村鎮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整體的規劃體系中占有最大的面積,規劃的可塑性也最強。在國內城鄉規劃中偏向于對重心城市的規劃,村鎮的規劃受到的影響較為被動,加之村鎮的發展相對落后,村鎮規劃的理念也滯后于中心城市的規劃,因此在城鄉總體規劃和村鎮規劃二者之間出現一定的矛盾就不足為奇。
1.村鎮規劃中的常見問題
村鎮規劃和城鄉總體規劃分別屬于不同的層次,都屬于規劃規劃行為,但由于其涉及的范圍和所參考的管理體系不同,二者之間的矛盾表現形式也就具有多樣性。要理清其中的矛盾,對村鎮規劃和城鄉規劃的基本概念應先與明確。村鎮規劃的依據是《鎮規劃標準》中所界定的鎮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內在經濟、社會和空間發展中有機聯系的鎮區和村莊群體,是以行政等級原則來建立的。而城鄉規劃則是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劃定規劃范圍。正是這種具有明確行政級別的規劃行為導致了村鎮規劃級別的提升,也不利于不同規劃體系之間的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
村鎮規劃的層次結構一般都是按鎮區(鎮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基層村這三個基本的層級。盡管這一組按行政級別劃分出來的層級較為明確,但卻存在著聚集度角度,村莊數量大的問題。在村鎮規劃中通常都會傾向于以中心村作為規劃的重點,將人口集中化,并試圖降低村鎮分散所帶來的問題。在實踐中以中心村為重心的村鎮規劃是存在較多的問題的,因此進行全國范圍的推廣方面仍然存在爭議。這種爭議的表現之一是中心村比較難實現村鎮規劃中的規模效益。從現行的《鎮規劃標準》中的界定,中心村所承擔的任務集中在提供公共服務,而不是提供就業服務。如果以中心村作為規劃的重心,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分散的邊緣村莊,對農用地的集中使用也有利,有可能形成規模效益。但在我國小農經濟依然普遍存在的大背景下,如果推廣中心村重點規劃的模式,將可能造成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這并不利于保持農村的長期穩定。以中心村為重點規劃的方式潛在的最大效益是規模經濟效益,但從理論上講要實現經濟效益的根本問題是實現稀缺資源的最大效益。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地價高漲和農村耕地日漸減少的背景下,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已經高于勞動力資源。因此如果不改變以中心村為重心的村鎮規劃模式,將出現以犧牲土地產出效益為代價來提高人均農業產出的情況。加之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域類型的村鎮存在形式差異巨大,很多地區實際上很難實現以中心村為重點的規模經營模式,在土地較為分散的地區,強行采用這種模式意味著遷村集中,無疑會增加村民的生產成本。
其次,中心村的建設與我國城鎮化的目標相違背。城鎮化是為了吸引農民向城鎮的轉移,而中心村建設卻把一部分的農民分流到了村莊,不能引導鄉村城鎮化,也使得小城鎮更加難以擴大規模。這種表現形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鄉總體規劃與村鎮規劃的直接矛盾,和城鎮化的發展趨勢也是矛盾的。
第三,在村鎮規劃中“遷村并點”也是較為常見的形式。提出這種模式的重要原因是經濟快速發展造成的土地資源逐步稀缺,中央和地方多個層面上所的相關政策法規也將“遷村并點”作為一種重要的規劃方式,并逐漸演變成政府考量政績的手段,也將中心村納入到了村鎮規劃的編制中,從而讓這種方式具備了一定的強制性背景。但從實際執行的情況來看,盡管按照規劃大量的行政村需要遷徙,但實際上存在大量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沒有消失,也存在著數量眾多的留守村民,由此導致的土地集約效果較差,而且容易導致大量的重復建設。這種規劃和實際執行效果之間的差異是規劃者需要反思的。
2.出路分析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見,當前村鎮規劃中的問題的重點在規劃體制的一刀切和復雜多變的村鎮實際布局之間的矛盾,以及城鄉總體規劃和村鎮局部規劃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要解決村鎮規劃在整體規劃中的地位以賦予村鎮規劃更大的自由度。
在制定村鎮規劃時由于仍然以《鎮規劃標準》為依據,而且受到城鄉總體規劃的限制,因此在具體操作時考慮行政區劃與村鎮體系的調整是必然的出路。采用這種方式后可能產生的問題是調整后某些村會失去原有的職能甚至于衰退,而其他的個別村可能從中受益,并逐步成為新的村鎮中心。這就涉及到如何評估經過村鎮規劃調整后未來的村鎮發展狀況。從思路上看,存在兩種主要的視角,一是以集鎮(中心村)的標準來評估,二是以村莊標準來評估。筆者認為宜采用集鎮的標準來評估。其理由在于進行村鎮規劃時的重點是選擇一個具備成為未來附近村落核心的村莊,在選擇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交通的便利性、未來工(農)業發展的潛力、與周圍村莊的交通聯絡條件、自身具備的市政設施和社會服務條件等。
其次是在進行村鎮規劃時應突出重點,這和一般意義上的“中心村”的建設模式有所不同。村鎮的重點建設應突出村莊局部發展的特殊性,如將某個村莊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示范村落,而將某個交通市政服務完善的村鎮作為鎮區的發展對象等,避免在規劃時的盲目性和前瞻性缺乏。
第三是調整行政區劃和村鎮體系,增加二者在規劃體系中的協調性。從行政區劃調整的角度看,其執行方式主要有調整邊界、調整管理層級、調整行政中心和撤銷行政區域這幾種形式。不論采用哪種調整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避免出現西方在城鎮化進程中的所出現的錯誤,合理配置城、鎮、村,構建高效的城鄉一體化體系。從實踐效果來看,采用“分散化的集中”是比較有效的方式。具體而言,可有以下兩種實現方式,一是劃定發展邊界,二是開發“棕地”。劃定邊界的目的在于阻止城鎮化的過程中過分的侵占土地,這在我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而開發“棕地”(即荒廢土地)的目的在于盡可能的保護現有耕地和拓展可利用的土地資源,于此同時也可以避免在規劃時進行不必要的重復建設。但不論是哪種方式,都可能會涉及到行政區劃的調整,因此在執行村鎮規劃之前就從更高層級上完成必要的調整是編制高效、具有可執行性的村鎮規劃的重要保障。 [科]
【參考文獻】
[1]張占錄,張正峰.土地利用規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9.
【關鍵詞】 農村土地流轉;規劃體系;規劃架構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并伴著我國全面奔小康目標的深度推行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我國已經跨入到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的發展規劃問題和新的時論不迭的變換和更新。我國是農業大國,雖然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是生活在農村經濟體制的人們還是占了我國人民生活的大部分,它不僅影響了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而且還影響到了我國進一步的規劃和發展。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實行的“先富帶動后富”政策,很大程度程度上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拉動了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城鄉二元化的弊病越來越大,社會分層嚴重,隱性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和嚴重。
一、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條件的現存問題
根據我國農村的現實狀況分析,對于已經成型的城鎮規劃思路顯然不能適應現代村城鎮系統的發展和規劃。對于我國基于農村土地流轉條件下的村鎮體系規劃分析,沒有很好的理論指導,也沒有很好的成功案例給予提示和參考,而基于農村土地流轉條件下的村鎮體系規劃分析又迫在眉睫,提出一個能夠適應我國現實狀況的有相對獨立的,基于農村土地流轉條件下的村鎮體系規劃理論十分必要和重要。
1. 意義
從我國現實的大環境背景下可以看出,為了能夠很快的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進程,推動城鄉一體化,提出村鎮體系的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從現實和科學的角度出發,我們知道,農村和城市間的差異很多,比方歷史文化、經濟發展、價值理念、人口結構、文化素質等。而且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農村都有著自己獨有的北京文化和特色,這樣,如何將這些統一的進行規劃,建立一個統一的發展規劃變的尤為困難。
2. 現實狀況
和城市規劃相比較,我國基于農村土地流轉條件下的村鎮體系規劃分析理論就顯得嚴重的滯后和缺陷,村鎮體系的規劃分析不能照搬已經成型的城市規劃發展道路,我國各個地域的城鎮化進程程度和地域特征又各不相同,這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村鎮體系規劃的發展。
二、理論分析
1. 基本概念
1.1 村鎮體系
村鎮體系是指在一定的地區方位范圍內,有相互之間的村莊和鄉鎮一起組合和整合并有機聯系在一起的整體,它以聚落在一起的村莊和集鎮作為節點,構成了相互依托的網絡結構。按照我國現行的規劃統籌方案,是從村莊到鄉鎮,再到縣域,再到的城市的包含于關系,不同縣域又根據人口的規模、地區范圍、經濟職能等將村莊和集鎮進行分地域和分級,不同地域和不同級別的村莊和集鎮又相互之間存在中十分緊密的聯系。
1.2 村鎮體系規劃
村鎮體系的規劃意義在于更好的協調各個地域人口、資源、經濟等相互關系。通縮的講,村鎮體系的規劃就是明確哪些村需要保留、哪些村需要遷建、哪些村需要合并、哪些村需要搬遷至中心村,可以明確每個村“一村一品”是什么特色,產業發展如何定位,是養殖、是特色種植、是商業、是工業、是交通運輸業或是服務業為主導產業。提高集體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并引導農民居住向中心村鎮、耕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實現耕地增加、用地節約、布局優化、要素集聚的目標,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1.3 農村土地流轉
按照我國土地管理辦法的規定,我國土地均屬于國有性質,按照現實土地用途可以將其分為可耕種農業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傳統的土地流轉的意思就是指土地的使用權變更或者土地的用途價值性質變更。對于土地流轉和變更通??刹捎猛恋爻邪?、建設用集體征用等方法實現。
2. 基本理論思路
對于如何更好的將基于農村土地流轉條件下的村鎮體系的劃分析做好,本文在理論建設時采用了很多的方法法,例如收集現有村鎮體系規劃的成功案例的資料,和國內外適用于基于農村土地流轉條件下的村鎮體系規劃的先進理論,并且通過相互比較、系統分析、實地調查、數據模擬、取精華棄糟粕等方法,堅持理論結合實際的理念,提出能夠給予時展指導性意義規劃分析理論。
在新時代的形勢和政策的影響下,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中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很好的將各個村莊之間、各個村莊和集鎮之間、各個集鎮和集鎮之間的整體體系組織規劃好,并將與之相關的外部環境的各個影響因素和發展要素合理統籌,使其對鄉鎮城市化進城后的城鄉發展提供幫助,協調和促進不同層次、不同聚落的村莊和集鎮的經濟文化發展提供有利環境。
從上可以看出,為了使基于農村土地流轉條件下的村鎮體系能夠更好的進行規劃,落實和很好的執行統籌城鄉發展理念是整個規劃的重中之重和靈魂出發點。
3. 法律法規和政策影響
為了能夠很好的推進城鎮化建設,我國在法律法規層面上也給了很大程度上的重視,例如對可耕土地資源的保護政策、對集體征用土地的相關補償和限制政策,同時我國出臺了《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在農村土地因為村鎮體系規劃而流轉變更的問題上,建設用地盡可能的不用可耕用地,并對已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村居民給以一定的經濟政策補貼,這很大程度上給基于農村土地流轉條件的村鎮體系規劃帶來了很好的接口和契機。另外我國還頒布了《鎮規劃標準》,在基于農村土地流轉條件的村鎮的體系規劃時提供部分參考依據。
三、內容框架
1. 內容依據
總的來說,基于農村土地流轉條件的村鎮體系規劃內容的框架的建設要本著以下依據和基本原則理念進行:承上啟下、突出重點、整體統籌、有機協調、因地適宜、多項均衡、協商互益等。
這里面包括了對于現有規劃的承接和下一次規劃的預設和指引;科學的進行人口和資源用地之間關系的重點規劃,科學的進行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重點規劃,科學的進行基礎建設和公共措施建設之間關系的重點規劃;同時做好城鄉之間的接入口,落實資源的合理化分配,并對敏感的生態保護區進行科學的規劃指引;最后協調好各個單位、各個部門、各個組織方之間的關系,協調好不同集鎮、不同村莊之間的關系,協調好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將規劃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盡量的考慮完全,同時提出發展戰略,對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查找和探究,針對不可預知的或者無法考慮完全的問題盡量設置彈性的、可替代性的解決方案,因地制宜的、多項均衡的、全面科學的制定規劃。
2. 框架分類
2.1 區位規劃方式
區位規劃方法是指可以將所規劃縣域根據各個村鎮的特色和地區差異,經過整合,分成不同社會功能的地區,例如農業區位、工業區位、商業區位等。
這樣的規劃方法對于具有明顯特征的適用地區,可以做到資源集中管理,并且在規劃中能夠很好的進行生態融合,可以將現有的村莊和集鎮以生態元素的方式進行融合而不需要太大的改動,土地流轉的過程也比較簡單,涉及面小;但是這樣的規劃方法對于地區特征要素的依靠較大,例如將某地區規劃為農業區位,就要要求該區域的土質條件、灌水或河流條件、農產品的運輸、保存等。
2.2 區域空間結構方式
區域空間架構是以交通線作為依托的,集中發展一個中心村,然后通過交通線由點向面的輻射,逐步將發展重點向外擴散,這樣做能夠很好的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點和線的空間配合銜接的很好。
2.3 區域經濟擴散方式
區域經濟模式,同區域空間建構相類似,不過它依托的是經濟中心和經濟特色發展線,這樣做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銜接村鎮現有的經濟體制,通過經濟的發展逐步改變村莊和集鎮原有的經濟類型和經營模式,同時也可以和區域空間架構相結合。
四、總結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看出,基于農村土地流轉的村鎮體系規劃問題已經十分嚴峻,現有的理論和結構框架都不能完全適應,所以在實際過程中,應當因地適宜,多種架構相結合,最終對目標村鎮確立可持續性、建設性、最適宜的規劃法案。
參考文獻
[1] 穆冶.基于現時代背景下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研究-以嘉蔭縣為例[D],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06)
[2] 張旺峰.基于農村土地流轉視角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探討-以臨澤縣為例[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12(02):115-120
論文關鍵詞 村鎮銀行 法律監管 市場準入 風險防范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機制建設比較滯后,農民融資較為困難,甚至僅有傳統的民間借貸可供選擇,但是民間借貸成本高昂,風險巨大,導致農民缺乏創業資金,致富無望。農村金融機制的創新是我國農村建設中的重點內容,村鎮銀行屬于農村金融機制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村鎮銀行對于盤活農村經濟,發展農村金融,解決農民創業的資金之渴具有積極意義。村鎮銀行作為一種新型金融機構,在2007年以來迅速發展,在農村金融體系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按彐傘y行是順應農村經濟發展,以農村為主要客戶群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具有經營機制靈活、管理成本低、決策鏈條短、反應速度快、經營目標和市場定位明確等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作為新生事物,由于受到各種內外部因素的制約,村鎮銀行在發展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許多具體問題”。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這些問題既有我國金融環境、金融政策和金融體制層面的原因,更有金融法律層面的原因。本文主要對我國村鎮銀行發現現狀、村鎮銀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如何構建相應的法律機制,從而促使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獲得基本的法律保障,使村鎮銀行在良好的法律環境中發展壯大,充分發揮其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二、我國村鎮銀行面臨的相關法律問題
(一)村鎮銀行市場準入問題我國當前雖然在立法上明確村鎮銀行的高度開放性,即向一切市場主體開放,但是村鎮銀行的市場準入還存在一些特殊的規定。當前村鎮銀行市政準入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村鎮銀行在事實上成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附庸,或者僅僅成為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分支機構,其獨立性已經失去了保障;(2)銀監會作出上述規定可能考慮到了利用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金優勢、專業優勢,拓展村鎮銀行的發展,但是事實上,銀行業金融機構本身就可以在農村地區開設分支機構,且社會信譽度比較高,容易得到老百姓的信賴,因而銀行業金融機構“投資參股村鎮銀行只是他們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各商業銀行對這一規定更多的理解為是一種‘政治任務’?!?3)排斥了其他市場主體進入村鎮銀行投資渠道,并未真正有效拓寬農村金融渠道。由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村鎮銀行中占有絕對性的優勢地位,因而農村金融服務市場其實依然被銀行業金融機構所壟斷,尤其是被國有銀行所壟斷。村鎮銀行并沒有真正地向民間資本開放,無法解決民間資本缺乏投資渠道,而農村市場又亟需資本的矛盾。
(二)村鎮銀行法律監管問題當前我國在村鎮銀行的法律監管方面采取了“嚴厲監管”的對策,而嚴厲的監管顯然會增加村鎮銀行的合規成本,使原本就力量薄弱的村鎮銀行承受過于沉重的負擔。從這些所謂的嚴厲監管措施來看,其主要的內涵有如下兩個方面:第一,政府主導為主,突出了政府主導性,降低了村鎮銀行經營的自主性,不利于村鎮銀行實現服務創新。政府“保姆式”的監管事實上并不利于村鎮銀行真正發展壯大,并提高服務質量;第二,目前的嚴厲監控對于村鎮銀行的吸儲行為防范尤甚,如禁止村鎮銀行異地吸儲,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村鎮銀行無法實現擴張。目前的監管政策之所以防范村鎮銀行吸儲中可能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其根本原因是對非國有或國家控股金融機構的不信任,并維護國有或國有控股金融機構對存款市場的壟斷。對于村鎮銀行的吸儲行為監管過嚴,固然有維護金融秩序、防范金融欺詐的目的,但是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村鎮銀行會面臨資金枯竭,缺乏資金來源,無法深入拓展業務。由此可見,目前采取的嚴厲監管的思路并不利于村鎮銀行的發展,為了減輕村鎮銀行的合規成本,正確的做法是采用“輕監管”的思路,降低村鎮銀行的合規成本,以促進村鎮銀行發展。
(三)村鎮銀行風險防范問題村鎮銀行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主要有政策風險、法律風險和信用風險。政策風險是指村鎮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如果違反銀監會的相關政策性規定,有可能會面臨處罰,甚至被撤銷;法律風險是指村鎮銀行在經營過程中面臨法律上的障礙與困境,如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所導致的公司僵局等風險;信用風險是指村鎮銀行由于身處信用環境并不良好的農村地區而可能遇到的故意違約、貸款詐騙等風險。其中,“信用風險是村鎮銀行面對的主要風險”。
對于政策性風險和法律性風險而言,村鎮銀行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防范,如聘請法律顧問和合規人員,使村鎮銀行在經營中遵守法律法規,避免產生違法法律和政策的現象。但是對于信用風險的防范,則由于村鎮銀行資金比較薄弱,可能難以有效平攤風險,極易造成違約風險,并對村鎮銀行的正常經營活動造成負面影響。
三、我國村鎮銀行發展中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國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從而使村鎮銀行在良好的法制環境中得以發展壯大。如下幾個方面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村鎮銀行的發展:
(一)拓寬村鎮銀行市場準入當前村鎮銀行的設立必須有一個發起行,該發起行屬于銀行業金融機構,且銀監會還對村鎮銀行中各方占股比例作出了規定,其結果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極易在村鎮銀行中一股獨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壟斷村鎮銀行市場,而民間力量、民間資本則無法順利進入農村金融市場,或者依然以民間高利貸、地下錢莊等灰色形式存在,不利于民間資本力量的正規化、合法化。
建議進一步拓寬村鎮銀行的市場準入制度,應放松民間金融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機制,從而拓展農村金融的資金來源,同時也為民間金融資本獲得新的利潤點,其理由在于:農村金融業務屬于小微金融,大型商業銀行對于農村金融業務并不熱心,例如,“由于農業貸款單位貸款成本高、回報率低、風險相對較高等原因,大型商業銀行對西部地區參股成立村鎮銀行普遍缺乏動力”。而民間資本則對民間金融市場青睞有加,目前的村鎮銀行市場準入機制將銀行業金融機構與村鎮銀行“捆綁”,不利于真正提高村鎮銀行服務質量,因而有必要以更寬松的準入機制促進村鎮銀行的發展?;谶@一理念,建議允許民間資本直接成立村鎮銀行,而不必仰仗銀行業金融機構,取消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村鎮銀行中必須占有不低于20%股份的規定。這一舉措并不會對金融安全帶來負面影響,相反會有效地促進社會資本投資農村金融市場的熱情,從而提振農村金融市場的信心,使農村金融市場的資金更為充裕。
(二)優化村鎮銀行法律監管基于“輕監管”理念,有必要改變對村鎮銀行的監管方式,轉變監管理念。由于村鎮銀行整體市場龐大,而單個銀行的市場份額微小,且村鎮銀行的業務集中于小微金融業務,因此村鎮銀行在金融監管中不必承擔過于承重的合規負擔,建議銀行業監管部門放松對村鎮銀行的監管力度,而不是加強對村鎮銀行的監管力度,從而實現“放松”、“搞活”,以節約村鎮銀行的經營成本。具體來說,(1)在監管力度上,對村鎮銀行的監管力度應低于普通商業銀行甚至低于對農村信用社的監管,這是與村鎮銀行的市場份額、業務性質所相適應的,或者說,對村鎮銀行的監管力度略高于不能吸儲的小額貸款公司;(2)在監管方式上,主要采取定期匯報和主動巡查的方式,但是匯報和巡查的次數應符合村鎮銀行的特點,不宜過分提高村鎮銀行的監管成本;(3)村鎮銀行更多地應遵守普遍化的監管要求而非特殊化的監管要求,如村鎮銀行應遵守反洗錢監管、禁止非法吸儲(如高利率承諾)監管等普遍化的監管要求,以免設定過多的特殊監管導致對村鎮銀行創新能力的制約。
Abstract: Social development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peripheral regional towns and village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data, the author found that urban space development is mainly the traditional "booth pie" model, and has given rise to a series of fuzzy, regional assimilation phenomenon,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build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Therefore, for suburban tow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to get rid of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l, explore another pos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urban town with a new angle of view has became the focus of the study.
關鍵詞:空間拓展;傳統“攤大餅”模式;城郊古鎮;人文生態價值理念
Key words: space expansion;traditional "booth pie" mode;suburban ancient town;humanities ecological value concept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2-0160-03
0 引言
城市空間以中心城區為基點,呈輻射狀向周邊地區外延拓展,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城郊鄉鎮、村落的發展,促進了地域城鎮化進程。另一方面,傳統 “攤大餅”發展模式對地域性特色保護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大多數歷史名鎮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更談不上再發展。筆者以吉林省吉林市烏拉街滿族鎮為例,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古鎮再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從而打破傳統的單向同化模式,為地域古鎮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城郊古鎮烏拉街滿族鎮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于2008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筆者以古鎮建筑特色為依托,在發展旅游業的基礎上,利用地區肥沃的土地資源,營建生態農業模式,改善原有以生產為目的單一農業生產價值理念;在經濟生產的基礎上,增加農業生產與社會活動間的互動關系,提高農業生產附加值,發展城郊古鎮的人文生態價值理念,營建一種具有東北地域特色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模式。
1 城鎮發展現狀分析
根據“2014年中國社會分析與預測社會局勢藍皮書”調查,顯示中國人口結構正在加速變化著,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已進入一個新的快速增長期。到2013年年底,中國城市化率將高于54%。從當前的增長速度預測來看,到2018年將達到60%。①人口的增長必然會增大城鎮空間的使用面積,適宜耕種的土地在城鎮空間拓展過程中被不同程度占用成為必然。因此這種以損失農業用地換取城市空間拓展模式,對農產品的供應以及可持續發展留下了巨大隱患。
回應城市空間拓展過程中邊緣區域更新現象,應在城鎮空間拓展的同時,優化城郊鄉鎮三大產業之間的發展結構。在城郊鄉鎮被同化過程中,適時性調整城鎮發展與城郊鄉鎮的關系,以一種“成長”的理念思考城鎮空間拓展,把城鎮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進行合理規劃和管理,在弘揚地域文化、營造生態循環模式的基礎上,探索一種可持續發展、具有生態循環效應的城鎮空間發展模式。
2 烏拉街滿族鎮背景分析
烏拉街滿族鎮是滿族發祥地之一,是西海女貞四部落――烏拉部所在地,素有“先有烏拉,后有吉林”之說。烏拉街滿族鎮不僅有著傳統杰出的建筑工藝,也承載著深厚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
東北滿族典型的聚落形態與其獨特的地域環境緊密相連,兩者間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自組織營建使烏拉街道路肌理以及河道走向復雜多變,在自然環境與人工參與的共同作用下,無序而帶有偶然性,相互間形成了強烈的互動關系。
單向同化模式的現狀分析:
2.1 對城郊古鎮本土文化的沖擊
烏拉街滿族鎮規劃保護機制較為滯后,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城郊鄉鎮、村落的原有生活、生產方式在受城鎮空間拓展影響下,對地域本土民俗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產生了巨大沖擊(圖1)。受當下社會城鎮現代化進程的影響,許多滿族特有建筑形式與文化習俗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甚至是消失,寶貴的文化遺產在當下社會大量流失,傳統滿族民居建筑形式及文化習俗也被逐漸淡忘,協調城鎮與城郊鄉鎮、村落之間的關系,成為了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任務。
2.2 村落形態的破壞
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滿族聚落形態,經過世代當地村民居住和耕作,塑造的空間自組織體系被逐漸磨滅,大多數的滿族歷史建筑迷失了其原有的形態及作用。(圖2)
在實地考察中發現,鄉鎮中富裕起來的農民開始改變自己的住房及生活環境,特有的地域傳統建筑,被水泥框架建筑所代替。
2.3 生態環境問題
城鎮空間的發展,不可避免的會對城郊人居及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嚴重破壞了原村鎮鄉土風貌與人文景觀。生態環境中,綠色隔離帶、片狀的種植區,被分割成斑點狀的小面積綠植,大大降低了綠植覆蓋率,嚴重削弱了綠植隔離帶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
2.4 基礎設施
在實地考察走訪過程中發現,滿族烏拉街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多數村鎮現處于污水亂流、生活垃圾隨意堆放,日積月累的生活垃圾對居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直接影響了村鎮居民的生活質量。
3 構建生態人文古鎮
3.1 “城鄉共生”理論內涵
“城鄉共生”理念是在城鎮空間向城郊快速拓展背景下,提出的避免城市同化、地域特色消失的一種可持續生態模式。
“田園古鎮”理念是對城郊地域整體規劃的設想, “田”作為具有生產的耕作介質,“園”作為具有觀賞的休閑娛樂場所。在作物生產的基礎上,把農田林地作為景觀腹地融入鄉鎮經濟發展,復合農田的生產以及作物的觀賞。在“田”、“園”規劃理念基礎上,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3.2 “田園模式”結構形態
3.2.1 分散組團空間模式
整合城郊村鎮空間,以分散組團模式與城市功能高度集中之間做到聚、散有機結合。鄉鎮居住空間以集中為主、其他功能則以分散布局形式合理整合。
烏拉街尚有4000公頃土地適于蔬菜發展,周邊鄉鎮共有10000公頃土地適于蔬菜發展,周邊鄉鎮與烏拉街共同形成20萬畝以上規模的蔬菜產業帶,具備土地生產條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優化居住用地以及生產用地之間的關系,建立一種以農業種植為主,兼具發展農業體驗以及觀賞性特色農業結構。在實地走訪過程中,村民院落中種植蔬菜、作物的現象較為多見。在尊重現有現象的基礎上,村落房屋周邊植入一定的作物生產空間,方便村鎮居民種植時令性蔬菜、水果。以烏拉街為中心的松花江沿岸北方優質蔬菜生產基地正在形成。烏拉街有蔬菜耕地面積2214公頃,復種面積4000公頃,是吉林省大型蔬菜生產鄉鎮,在東北占有重要地位。(圖3)
3.2.2 農業與服務業復合價值構成
糧食問題以及糧食安全問題一直被稱為社會熱點問題,農田的保留與否直接影響糧食生產量的問題。城郊村落的植被、作物不僅具有生態價值,更具有一定反哺城鎮的經濟價值。因此保護城郊鄉鎮現有農田,提高農產品的產量以及農作物附加值,成為了城鎮空間拓展過程中一個重要方面。
①生態種植體驗園:
在單一作物種植收益基礎上,植入其他經營模式:生態作物種植體驗園。在生態作物種植體驗園內,植入部分居住空間,為市區居民休閑游憩提供居住場所,構建“一房一院一園”田園式空間結構。農戶可以通過對外租賃農田方式,吸引市區居民體驗、參與作物的種植與收獲。
②科普實驗基地:
在周邊村鎮設立學校夏令營教育基地,引導學生觀察作物生長、參與作物澆水、施肥等農事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實踐參與經歷,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為學生室外科普提供平臺。(圖4)
③作物觀賞景觀:
農田作為具有生產的糧食供應地,為城市提供了綠色天然無公害蔬菜、水果。季節更替性規律,為農田附加了時令作物的觀賞。
農田作為作物生產介質,復合了作物生產種植的第一產業功能以及第三產業的觀賞。在城鎮空間拓展過程中,城鎮發展帶動周邊鄉鎮的經濟發展,農村反哺城市,兩者相互協調共同發展。(圖5)
3.2.3 保護原汁原味的地域本土文化
在“城鄉共生”理念指導下,保留城郊鄉鎮原有地域文化。在完善城郊周邊村鎮基礎設施基礎上,保留其整體的地域風貌、風土人情以及富有特色的民俗習慣。
3.2.4 保護周邊村鎮生態環境
城郊綠色隔離帶作為城鎮發展的彈性空間,維系著城鎮的綠色生態體系,對調節區域氣候,減輕環境污染具有重要的存在價值。在保護現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增強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擴大周邊村鎮的生物多樣性,加強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
3.2.5 建立環保的公共交通系統
立足于節能減排、綠色出行、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加快公共交通設施建設,提高各功能區之間的可達性。積極倡導自行車出行以及以公共交通為主的綠色出行方式,改善當下私家車使用為主的交通出行局面。
3.2.6 建立合理的垃圾處理、回收體系
合理布局垃圾集散點,對生活垃圾以及建筑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建立污水處理系統,對居民生活垃圾,鄉鎮建設垃圾以及工業廢水、廢渣集中處理,解決城郊鄉鎮發展對自然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從而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適度,為村鎮居民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生態農業園區項目的啟動,不僅實現了農民糧食種植增收,同時實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是一種雙項的社會效益。
3.3 循序漸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建設滿族地域文化生態示范區,發掘滿族民居文化寶庫的經濟價值;大力發展具有東北地域性的滿族民居生態古鎮。傳統民居建筑一定程度上被視為歷史發展的物質表現,以持續發展的資源循環觀念,對傳統民居建筑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烏拉街生態農業產業化園區建設項目建議書》中,擬定了項目內容以及規模,其中包括:古城街改造(農特產品批發市場)、烏拉貢品白小米產業化項目、生態肥料建設項目、蔬菜產業帶建設項目。擬定項目總投資1.706億元,承建單位共籌措資金0.1954億元,需要通過申請農業產業化貸款扶持1.5106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0.8億元,流動資金0.71億元,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資金保障。
合理規劃城郊鄉鎮空間發展模式,在保護鄉鎮現有地域文化、生態系統、風土人情的基礎上,提高村鎮居民的生活水平,通過完善周邊村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鄉鎮產業結構,營建城鄉居民共同居住、游憩的休閑式田園規劃模式。做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統一,生態農業經濟與社會進步協調發展。
4 結語
在城鎮空間拓展背景下,通過政府管理、鄉鎮規劃以及相關產業的引導,建設城鎮生態彈性空間為目標,為建設田園鄉鎮提供保障。鄉鎮發展應注重提高居民的空間環境品質、保護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在城鎮空間發展與城郊鄉鎮之間形成一種互相依托、互動推動的雙向關系。協調城鎮與城郊鄉鎮兩者間關系,建立一種生態可持續的良性構建模式。
注釋:
①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院.“2014年中國社會分析與預測社會局勢藍皮書”。
參考文獻:
[1]楊蕓.祝龍彪.郊區化對城市邊緣區生態系統的影響及發展對策[J].城市發展研究,2000 (2):52-55.
[2]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對中國的啟示[J].日本問題研究,2003 (4):18-21.
[3]楊東峰.殷成志. 如何拯救收縮的城市:英國老工業城市轉型經驗及啟示[J].國家城市規劃,2003,28 (4):50-56.
[4]呂傳廷.曹小曙.徐旭.城市邊緣區生態隔離機制探討.[J].人文地理,2004,19 (6):36-38.
[5]周明生.李宗堯.孫文華.田園城市:統籌城鄉發展的一種城市理想形態[J].江蘇城市規劃,2009 (3):7-11.
我國高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以下局限:①一是學科專業單一,知識面狹窄;二是在課程體系結構不盡合理,課程內容相互脫節與重復現象突出;三是忽視實驗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比較欠缺;四是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脫節,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缺乏;五是缺少社會責任感和正確從業觀及能力培養。這些問題導致高等農林經濟管理人才模式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本專業人才缺乏自己的特色和競爭力,因而需要改革與創新。
表1華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1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現狀分析
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完善程度來看,東北農業大學最為完善。東北農業大學農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包括了:②辦學指導思想;分析優勢所在;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學術交流方面分析辦學特色;課程體系改革的總體思路、具體措施和改革成效;注重實踐教學和學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培養。
就華南農業大學而言,農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始終圍繞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地得到調整,在摸索中日臻完善(見表1)。但目前的人才培養方案存在如下主要問題:
(1)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國內理論、輕國外理論。具體而言:①課程涉及面很廣,但缺乏深度。課程涉及通識教育、基礎教育等近70門課。老師只能點到為止,學生學得不精。②課程安排不合理。有一些學時數較多的課程集中時間上課,導致學生聽課疲憊,影響教學效果。③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與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不夠。在實際教學中卻以傳授知識型的課程為主導,重點介紹農林經濟管理的相關理論,而與農林經濟管理實踐結合較緊密的應用型課程則很少涉獵,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實踐教學方面,缺乏明確的教學實踐目標和切實可行的實踐措施,效果難以保證。學生們普遍認為,學校的實習指導和實踐環節流于形式,多以短時參觀為主,學校對實踐環節投入太少,補助標準太低,實習計劃的擬定受到經費的嚴重制約。究其原因,一是實習基地建設滯后;二是教師的實踐能力本身有限;三是學校實驗設備明顯不足;四是實踐教學內容本身不明確。③
(3)畢業論文寫作的要求相對寬松,學生重視程度不夠。以“考試”為導向的專業學習模式,促使學生將重心擺在考試分數上,專注于考試范圍內的知識,而非對于學術的研讀深究。而對于畢業論文的寫作,大部分同學的重視程度不足,心存僥幸未認真對待。這一方面是畢業論文的撰寫時間與找工作的時間沖突,面對就業壓力,同學們將更多的精力置于后者;另一方面則與目前對于畢業論文較為寬松的考評機制有關。
(4)人才培養與社會就業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專業的就業局限性較大。學生們反映:在農林經濟管理四年本科教育中,最大的體會是什么都學,什么也沒學??陀^上,除了農口的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下轉第159頁)(上接第129頁)業生有直接需求之外,畢業生們經常遭遇招聘限制。
2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建議
2.1 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1)注重合理性與綜合性。注重課程結構的科學化、課程內容整合銜接的合理性和知識結構的整體性。(2)注重深度性與學術性。優化專業課的課程體系,要深入淺出分析,引導學生自主思考。(3)注重實踐性與社會適應性。提供平臺加強學生的實操能力,課程設置應結合學生的就業方向,與社會需求的就業人才方向相適應。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農林經濟管理類選修課比例,擴大選擇范圍,尤其是人文教育類課程比例。④二是強化農林經濟管理課程的深度,打造專業化的農林經濟管理人才。(4)注重政策性,與時俱進地關注農林方向政策的更新,通過案例分析、專題講座、課堂討論等形式進行分析。
2.2 創新教學管理體制
本科生導師制學長制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學生通過比較系統地參與到指導教師的科研而提高創新、分析和研究能力。華農的“紅滿堂計劃”和“助理班主任”制度已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輻射范圍不夠大,約束力度不夠大,仍需要改善。此外,農業經濟管理可以依托“國家級重點學科”這一平臺,實行“本碩連讀”或“本碩博連讀”的制度,著力培養研究型人才。
2.3 完善實習制度
(1)在內容上,注重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更新,突出對農村經濟研究的科研訓練和社會調查等實踐教學形式的運用。(2)在體制上,要將實踐教學固定到人,責任到人,每個實習由專人負責,長期在實踐領域有所成就。(3)在經濟力度上,加大經費投入以改善實驗實習條件。⑤(4)在對象上,利用各種機會和條件,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梢钥紤]與村鎮以及涉農企業磋商,充分挖掘資源,如華農經管的長期合作伙伴溫氏企業等。
2.4 培養開發教師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我國加入wto,構建公共管理框架體系,以及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教師首先需要換腦,重新學習更新知識,并在改革、更新、探索中創造新知,提高教師創新素質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