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8: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水利規劃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闡述水利工程與水域生態的關系,介紹了生態水利規劃的基本原則:工程安全性與經濟性原則;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生態系統自設計與自我恢復原則;景觀尺度與整體修復原則;反饋和調整設計原則。
1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水利工程對經濟與社會有著巨大的作用,同時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人類整治河道修筑堤壩等活動人為的改變了河流的多樣性、連續性和流動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溫、自水流邊界、水文規律等自然條件發生重大改變。這些改變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未來的水利工程在權衡社會經濟需求與生態系統健康需求這二者關系方面,似應強調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
2生態水利工程
從學科發展角度看,現在的水利工程學的學科基礎主要是工程力學和水文學,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對象是水文系統,往往忽視生命系統的現狀和未來風險等問題。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應吸收生態學理論及方法,促進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的交叉融合,用以改進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規劃及設計理論,形成水利工程學新的學科分支——生態水利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學作為水利工程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需求的原理與技術方法的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是:對于新建工程,是指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對于已建工程,則是對于被嚴重干擾河流重點進行生態修復。生態水利工程將與傳統治污技術、清潔生產(生態產業)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原則
3.1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在河流綜合治理中既要滿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需求,也要兼顧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生態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學原理,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生態水利工程的工程設施必須符合水文學和工程力學的規律,以確保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工程設施必須在設計標準規定的范圍內,能夠承受洪水、侵蝕、風暴、冰凍、干旱等自然力荷載。按照河流地貌學原理進行河流縱、橫斷面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河流泥沙輸移、淤積及河流侵蝕、沖刷等河流特征,動態地研究河勢變化規律,保證河流修復工程的耐久性。
對于生態水利工程的經濟合理性分析,應遵循風險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則。由于對生態演替的過程和結果事先難以把握,生態水利工程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風險。這就需要在規劃設計中進行方案比選,更要重視生態系統的長期定點監測和評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規律,是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合理技術路線。
3.2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一個地區的生境空間異質性越高,就意味著創造了多樣的小生境,能夠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環境變得單調,生物群落多樣性必然會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質、密度和比例等都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系統某種程度的退化。由于人類活動,特別是大規模治河工程的建設,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連續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單一化,引起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態水利工程的目標是恢復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但是并不意味著主要靠人工直接種植岸邊植被或者引進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物種,生態水利工程的重點應該是盡可能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學原理,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
在確定河流生態修復目標以后,就應該對于河流進行生物調查、地貌歷史和現狀進行勘查和評估,建立河流地貌數據庫和生物資源數據庫。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調查的有力工具。關鍵的工作步驟是在以上兩種調查工作的基礎上,確定環境因子與生物因子的相關關系,必要時建立某種數學模型。河流環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勢、蜿蜒度、橫斷面形狀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質、水溫、泥沙、營養鹽的遷移轉化、水文周期變化等。研究的內容包括:調查單個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評估各種生物因子的相互關系和制約條件,對于“關鍵種”或標志性生物的環境因子進行分類和評估。在眾多的環境因子中,識別那些對于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的環境因子,在此基礎上進行河流地貌學設計和生物棲息地的設計。
3.3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原則
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表現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自組織的機理是物種的自然選擇,也就是說某些與生態系統友好的物種,能夠經受自然選擇的考驗,尋找到相應的能源和合適的環境條件。
將自組織原理應用于生態水利工程時,生態工程設計與傳統水工設計有本質的區別。像設計大壩這樣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種確定性的設計,建筑物的幾何特征、材料強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終可以具備人們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復工程設計與此不同,生態工程設計是一種“指導性”的設計,或者說是輔設計。依靠生態系統自設計、自組織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選擇合適的物種,形成合理的結構,從而完成設計和實現設計。成功的生態工程經驗表明,人工與自然力的貢獻各占一半。
傳統的水利工程設計的特征是對于自然河流實施控制。而設計生態水利工程時,要求工程師必須放棄控制自然界的動機,樹立新的工程理念。因為依靠人力和技術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們要善于利用生態系統自組織、自設計這個寶貴財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需要強調的是,地球上沒有兩條相同的河流,每一條河流的特點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項生態水利工程必須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條河流的自然屬性和美學價值,尋求最佳的生態工程方案。
自設計理論的適用性還取決于具體條件。包括水量、水質、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態因子,也取決于生物的種類、密度、生物生產力、群落穩定性等多種因素。在利用自設計理論時,需要注意充分利用鄉土種。引進外來物種時要持慎重態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河流生態修復規劃和管理應該在大景觀尺度、長期的和保持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時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圍內進行。在大景觀尺度上開展的河流生態修復效率要高。小范圍的生態修復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綜合的系統方法,而不是僅僅考慮河道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也不僅僅是修復單一動物或修復河岸植被。
景觀則是指生態學中的景觀尺度。景觀尺度包括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為什么在景觀的大尺度上進行河流修復規劃?首先,水域生態系統是一個大系統,其子系統包括生物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和人造工程設施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又與生物系統交織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態系統。而人類活動和工程設施作為生境的組成部分,形成對于水域生態系統的正負影響。水域生態系統受到脅迫時,需要對于各種脅迫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綜合、整體研究。其次,必須重視水域生境的易變性、流動性和隨機性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生物種群的基本生存條件。水域生態系統是隨著降雨、水文變化及潮流等條件在時間與空間中擴展或收縮的動態系統。再者,河流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周圍生態系統隨時進行能量傳遞和物質循環,一條河流的生態修復活動不可能是孤立的,還需要與相鄰的流域的生態修復活動進行協調。最后,河流生態修復的時間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統的演進是一個動態過程。每一個河流生態系統都有它自己的歷史。河流生態修復是靠時間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濕地重建或修復需要大約15~20a的時間。因此對于河流生態修復項目要有長期準備,同時進行長期的監測和管理。
3.5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生態系統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河流修復工程需要時間。從長時間尺度看,自然生態系統的進化需要數百萬年時間。進化的趨勢是結構復雜性、生物群落多樣性、系統有序性及內部穩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時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有所增強。從較短的時間尺度看,生態系統的演替,即一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被另一種生態系統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期望河流修復能夠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現實的。
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力求最終形成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河流生態系統。在河流工程項目執行以后,就開始了一個自然生態演替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并不一定按照設計預期的目標發展,可能出現多種可能性。
意識到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都不是靜止的,在時間與空間上常具有不確定性。除了自然系統的演替以外,人類系統的變化及干擾也導致了生態系統的調整。這種不確定性使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不同于傳統工程的確定性設計方法,而是一種反饋調整式的設計方法。是按照“設計—執行(包括管理)—監測—評估—調整”這樣一種流程以反復循環的方式進行的。在這個流程中,監測工作是基礎。監測工作包括生物監測和水文觀測。評估的內容是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狀況及發展趨勢。常用的方法是參照比較方法,一種是與自身河流系統的歷史及項目初期狀況比較,一種是與自然條件類似但未進行生態修復的河流比較。
在反饋調整式設計過程中,提倡科學家、管理者和當地居民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通過對話、協商,以尋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學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設計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董哲仁.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J].水利水電技術,2003,(7):1~5.
[2]董哲仁.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J].水利學報,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J].水利學報,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蘭圍墾區生態重建的啟示[J].中國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關鍵詞: 農田水利;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現狀
廣東省地處亞熱帶,水資源極為豐富,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774mm,為全國均值的2.7倍,地表水資源量為4380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和耕地畝均水資源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然而廣東省現狀農業灌溉水利用率較低,全省灌溉水利用率平均為39.9%,其中大型灌區平均為 36.1%,中型灌區38.3%,小型灌區為43.5%,井灌區為56.3%[1]。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健全或者無相關設施,現存的設施多為上世紀50-70年代興建的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三邊工程”,設計標準低、配套不全、施工質量差以及設備和技術落后,工程老化失修多年,致使農業用水過程浪費嚴重,因此需下大力氣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切實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農業抗災減災能力,為國家的糧食安全、用水安全、生態環境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
作為農業的命脈,農田水利主要是圍繞田、水、路、林方面開展的農田整治活動,包括各類灌排溝渠、山塘、 泵站、堰壩等,具有量大面廣、工程條件復雜的特點,同時還受氣候、地形等環境因素影響,因此,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應因地制宜,在當前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科學合理地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當前農田水利建設中存在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工程建設缺乏統籌規劃,不同部門的工程項目銜接不到位,重復建設現象嚴重,規劃設計審核不嚴格,設計質量難以保證,施工管理水平不高,后期管護粗放,工程建設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致使工程使用壽命較短且安全隱患多,難以真正發揮工程效益。
當前農田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科學合理地規劃設計是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前提和根本保障。根據多年來工作經驗及行業專家評審意見,本文對農田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常見問題進行了總結與探討,以期為今后規劃設計工作提供借鑒和指導。
規劃設計成果的完整性
為了便于項目管理部門和規劃設計部門開展項目的監督監管,規劃設計文件應包括項目區地理位置示意圖、項目區現狀圖,在實際工作中一些項目的設計成果往往忽視了這兩張圖。項目區規劃圖存的主要問題有:無工程特性表,使得工程建設內容不明確;項目區邊界無地理坐標標示;水源、取水點及水流方向無標示或標示不明確;項目區內的溝渠與區外溝渠邊連接情況不明確;此外對一些渠系建設物未進行標示,例如分水閘的具置等。
水源工程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水源工程方面主要表現為:
(1)項目區內水源論述不清,沒有簡要說明項目區內各河流、水庫、山塘、堰塘、引水灌渠的基本情況(如集雨面積、庫容、設計流量等),取水點表達不清,取水方式以及是否滿足供水要求不明確;(2)缺少項目區內主要骨干水利工程(山塘水庫、小型攔河水陂等)供水灌溉的情況,以及工程現狀存在的問題和近期工程除險加固情況,對水庫、水陂等蓄水建筑物調度運行,滿足項目區農田灌溉用水需要的狀況應進行分析說明;(3)缺少抽水泵站設置、機電設備型號及主要特征參數介紹,對已建泵站還須描述該泵站歷年抽水補充灌溉的情況;(4)新建陂頭等設施的設計中缺乏相應計算依據等。
水量平衡分析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項目區水量供需平衡分析不嚴謹,缺項錯誤嚴重,應根據項目區水庫、山塘庫容、河流流量以及其他來水量進行水量平衡分,從水源實際可供水量(應扣除無法利用部分)和從該水源取水的所有需水項目(含本項目)的整體水量進行分析,同時建設對設計水平年灌溉保證率分別為50%、75%和90%的情況下分別進行水量平衡計算分析。
灌溉與排水工程
灌溉與排水工程是農田水利建設最主要的內容,直接關系到項目區灌溉、防洪治澇以及農業生產效益的高低。農田水利灌溉與排水的一個重要方面的就是渠道襯砌防滲(本文中主要指砂磚襯砌渠道)、土質溝渠的疏通清淤等,在規劃設計階段也是出現問題最多的一個環節,主要表現為:
項目區渠道布置不合理,例如部墜毀田塊兩側都布置了灌渠,未布置排渠,或兩側均布置了排渠而沒有灌渠。田間渠系的布置要做到灌、排分離,可以按各自需要分別進行或灌或排控制。
渠道斷面選擇無計算依據,缺乏灌溉保證率、排澇標準、防洪標準等計算參數,應明確渠道不沖不淤流速的限值是否滿足要求。缺少排澇溝疏浚清淤水力復核設計,采取工程措施缺乏依據。
渠道設計縱向坡降未明確,而渠道縱向坡降直接影響進建成后的渠道灌溉與排水效果。
設計渠道橫斷面無現狀斷面線和設計開挖線,無法核實工程量。建議增加必要的工程勘測工作,補充現狀渠道斷面線和標明設計開挖線,同時需要明確渠道是否需要清淤回填。此外,還應增加渠道開挖工作平臺,考慮開挖放坡。
渠頂高程與田面高程存在矛盾,例如部分田面高程低于排溝頂高程,未能說明田間排水如何排到溝內,又如田面高程僅低于灌渠頂高程200mm,除去灌渠水面超高,如何保證可以灌溉到田間沒有明確。
同一條渠道全部為同一斷面,有些長度較長,需要優化,通過計算,分段進一步優化渠道斷面尺寸,以減少投資。例如有個別項目中一條支渠長度達6888米,干渠長度1658米,自渠首至渠尾均采用同一規格斷面,不符合實際情況,正確做法是需要分段進一步優化渠道斷面尺寸,以節約工程成本。
整條渠道無分縫,建議第20到30m設置伸縮縫一道,可以采用瀝青木板或麻絲瀝青填充。
渠道地基如不存在特別差軟弱土層(如淤泥層),建議取消砂墊層結構。同一項目砂墊層厚度盡量保持一致。
從方便施工以及安全角度考試,在渠道斷面選擇上,建議如為矩形斷面采用磚砌,如為混凝土襯砌采用梯形斷面較合理。
渠道涉及的土方開挖和回填土方,為了避免單價偏高,建議結合工程施工條件,盡量采用機械土方開挖與回填,以降低土方工程單價,節省工程投資。
主要材料是否需要二次運輸應結合現目區現狀,按實際需用確定,如果運距過大需有充分的計取依據。
渠系建筑物工程
渠系建筑物工程主要是指滿足渠道正常工作和發揮其各種功能而在渠道上興建的水工建筑物,主要包括各種橋涵、水閘、倒虹吸管、渡槽、橋梁、陡坡、跌水以及沉砂井等設施。設計中往往僅給出圖紙,沒有詳細的計算過程及參數作為依據,一些建設物沒有按相關規范、標準進行設計。例如,在涵管設計中,涵管所采用何種材料、預制現澆等不明確,部分涵管覆土厚度未滿足規范要求;有項目設計水閘沒有根據現場取水口來確定,而是直接規定為50m一處,不符合實際需要。在渠系建筑物中,根據現場經驗人行橋建議30~40米設置一處較為合理。對于高度>60cm的渠道,渠面應增加鋼筋混凝土拉桿結構,規劃設計時不僅要繪制拉桿詳圖,還需給出橫撐撐法詳圖。此外,分水閘還需細化閘板的設計詳圖。
田間道路
田間道路是為了方便農業生產而設置的道路,可以按規格分為干路、支路、田間道和生產路等幾類,不同規格路面結構要求有所不同,一般地,田間道路布置時應結合渠、溝進行,路面寬度布置主要根據交通運輸和農業耕作要求,以方便生產運輸、少占耕地為原則進行。對于農田水利涉及較多的田間道和生產路,主要采用的是碾壓素土路基+泥結碎石路面結構。在規劃設計中,需注意的是機耕路面宜高出田面30~50cm,機耕路需要鋪設石粉墊層厚度應在5~10cm之間,不宜太薄。此外,機耕路回填土方運距需合理確定。
3 農田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的改進措施及對策
高質量的規劃設計成果是保證農田水利工程質量的基本前提,這就要求設計單位、設計人員要充分認識到設計質量的重要性,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加強業務培訓及知識更新,學習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新的工藝技術并應用到實踐中去,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在現場勘踏時要盡量多集相關資料,認真聽取當地群眾的意見,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做到設計方案經濟合理、安全可行,美觀且便于施工。加強與施工單位的溝通,總結經驗,不斷優先設計方案。同時,項目管理部門、監督部門應就農田水利工程規劃設計通過招標投標引入競爭機制,嚴格落實規劃設計審查制度,促使設計單位具有憂患意識,充分調動設計單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其不斷提高設計質量 [3-4]。另外,還要不斷完善并嚴格執行設計資質認證制度,確保擁有資質的單位和資格的設計人員承擔規劃設計任務,并落實責任追究制度。
參考文獻:
[1] 王小軍, 古璇清, 鄧嵐, 林新明. 廣東省灌溉水利用率測算分析[J]. 廣東水利水電, 2008,(8):62-66.
[2] 劉海英. 廣東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現狀、問題和對策[J]. 廣東農業科學, 2010(1): 255-262.
[3] 陳麗敏. 關于中小型水利工程設計問題的探討[J]. 建筑與工程, 2011, 129.
關鍵詞:混凝土,U型防滲渠,農業節水灌溉
一、混凝土U型防滲渠工程技術的主要特點
U型橫斷面從水力學角度而言是最接近最優輸水斷面,混凝土U型防滲渠具有節約用水、少占耕地、節省工時費用等特點。
節約用水:一般未經過防滲處理的普通土體農渠,經驗估計其渠道輸水利用系數為0.8左右,而采用混凝土U型防滲渠技術,因混凝土材料具有較好的防滲性能,輸水利用系數可提高到0.99,據此推算,每灌溉10 000 m3的水即可節約用水2 400 m3。
少占耕地:一般1 m寬的普通土體農渠采用開口60cm寬的混凝土U型防滲渠即可滿足要求,即每1 km長的農渠可節約土地0.6畝,據此推算每萬畝農田可節約耕地200畝左右。節省工時費用:從灌溉、管理、疏浚維護等方面分析,混凝土U型防滲渠可節省大量工時和費用;此外,混凝土U型防滲渠還具有水土保持、環保和整潔美觀等作用。
二、混凝土U型防滲渠規劃設計
混凝土U型防滲渠的規劃設計工作,首先要根據農田地形圖,圈出所要規劃的范圍,計算面積;其次依照一定的灌排原則,初步在地形圖上進行規劃,構思大體的框架和初步的配套建筑物;最后到實地進行調查研究,修正原初步規劃設計方案,確定所建防滲渠的平面布置等總體框架和相關配套建筑物。
混凝土U型防滲渠設計的重點應考慮需灌溉的農田面積、灌溉用水量及U型槽的過水能力,根據過水能力和過水流量,確定U型槽的橫斷面尺寸以及渠底的坡降系數。
三、混凝土U型防滲渠技術
(一)防滲及施工設計
1、防滲結構設計
根據上述比較及各支渠的流量大小,整個灌區的支渠以下渠全部采用U型渠道,由機修廠生產的專用機械現澆150#混凝土防滲,按輸水流量的不同采用不同規格的U型斷面。
為適應溫度變化,渠道每隔4 m留伸縮縫一條,并在渠道拐彎處或連接建筑物兩端各預留伸縮縫一條,伸縮縫為寬深各2 cm的凹槽,用1∶1∶4瀝青水泥砂漿填塞。填縫要密實,確保質量。
2、施工設計
(1)土模成形。
土模成形是U型渠道工程的基礎,質量好壞對U型渠道防滲效果至關重要,一定要把好土模質量關。
對于挖方渠道,渠槽開挖時預留0.15 m的開挖厚度,待澆筑時再削至設計斷面。對于填方渠道,過去是將2 m長鋼模做土模的內模,然后在外面進行人工填土夯實,這樣U型半徑與切線切點的下部是最薄弱地點,往往達不到設計密實標準,影響混凝土防滲效果,在灌區設計中對于填方渠道先進行清基后,基礎夯實,再分層鋪土,每層厚20 cm,鋪土要求均勻,表面平整,無大土塊,含水量一般在15%左右,機械碾壓或人工夯打遍數不少于8遍,直到符合要求。
填土寬度根據U型渠道的斷面大小定,一般每邊超過渠口寬(50~60)cm,達到設計高程后再進行開挖,并預留0.15 m的超填厚度,待現場澆筑時再削到設計斷面進行襯砌。
(2)混凝土配比及規格要求。
水泥標號不得低于325#,石子最大顆粒為襯砌厚度的一半,但也不能太小,小石子雖然便于施工,但它會使混凝土強度降低,一般應控制在(1~2)cm之間為宜,砂子必須過篩,不能有土塊出現。碩士論文,農業節水灌溉。
合理配比,充分攪拌,防止因砂子多、砂漿少、或水多造成的麻面,因砂少造成的峰窩,因攪拌不勻造成的缺料,所以要求按體積進行配料,固定料斗,攪拌次數不少于兩遍。
(3)養護要求。
由于U型渠澆筑在野外作業,戰線長,灑水養護條件差,但養護的好壞直接影響混凝土的質量,根據多年實踐經驗,要求在初凝后用塑料布覆蓋,可以保證混凝土的強度。
(二)混凝土U型防滲渠施工工藝
1、混凝土U型槽預制
混凝土U型槽預制目前有多種辦法,有采用自制鋼模,用小型振動棒插入振搗,但混凝土因需要一定的養護期,因此需要大量的鋼模,施工不經濟,不適用農田整理大批量使用的需要;也有使用振動臺振動預制和卷板式混凝土U型槽預制等辦法,但生產出的U型槽質量不佳,用的較少。通過實踐現在有兩種預制辦法使用較多,應用較廣。
(1)采用混凝土U型槽預制專用機械生產的辦法。采用機械液壓壓實成型,輔以U型內側表面振動,上下U型與槽壁厚同寬鋼模保護成型,可立即脫機,經過一周的養護,便可運輸安裝,適合農田整理中大批量使用需要,預制質量尚可,關鍵在預制時要注意所用材料質量、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及壓實成型的壓力控制。碩士論文,農業節水灌溉。這種預制辦法,(30~60)cm口寬的可整塊預制,(60~100)cm口寬的一般做成兩半塊預制,這樣能減少變形,也便于運輸安裝。
(2)使用地胎膜預制的辦法。這種辦法適用于60cm口寬以上的U型槽且必須做成對稱的兩半塊預制,安裝時對接成型的。施工方法:首先平整一塊場地,連續開挖平臥的半個U型坑槽,夯實并校正好尺寸,鋪上塑料薄膜,然后用一定強度的膠合板或其他板材做成連續性的側邊模板和隔板,再澆筑拌制好的混凝土,刮平并收光,經過一定時間的養護即可搬運安裝。這種方法較經濟適用,預制的質量也較好,預制時對每塊預制塊連續編號,安裝時按號碼順序安裝,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
2、基面開挖
基面開挖時要嚴格控制斷面、尺寸和高程,基槽表面務求平整,草根、石塊應清除干凈,基礎要用木夯夯實,并嚴格保證基面設計的坡降。
3、鋪設安裝
對于整塊U型槽和兩個半塊拼接成的U型槽,安裝時分別采用不同的辦法。碩士論文,農業節水灌溉。
(1)整塊U型槽的安裝方法。
在開挖壓實好的基槽面上,每50 m要在基槽一側的側邊設高程控制樁,兩高程控制樁之間帶控制線,控制U型渠平面和側邊。混凝土U型槽放入基槽后,按控制線校正混凝土U型渠一側的側面,并用水平尺橫向校正平面,符合要求后兩側及時回填土固定。混凝土U型槽在接頭處須留設(1.0~2.5)cm寬的縫隙,鋪設后一周左右的時間,U型槽基本沉降穩定,再進行校正。校正后用水泥砂漿或細石混凝土灌縫、壓頂,縫隙一定要灌實、抹平,壓頂一定要平滑順直。
(2)兩半塊拼接成U型槽的安裝方法。
可用板材裁剪成U型斷面,在開挖壓實好的基槽面上每50 m樹立一塊,校正好方向和高程,然后兩邊口帶線,安裝時兩邊的預制板塊分別沿線帶齊,然后回填土,鋪設后待一周左右的時間,U型槽基本沉降穩定,再進行校正。校正后用水泥砂漿或細石混凝土灌縫、壓頂,縫隙一定要灌實、抹平,壓頂一定要平滑順直。若是采用地胎膜預制辦法預制的U型槽塊,對號連號安裝,效果更佳。碩士論文,農業節水灌溉。
四、總結和建議
綜上所述,混凝土U型防滲渠道與梯形、矩形渠道相比,不僅有節省材料、節省投資的特點,而且還有節水省地,并有整體性好,施工速度快,使用壽命長等優點,相對于噴灌、滴灌等其他節水技術,更便于管理且易被群眾接受。碩士論文,農業節水灌溉?;炷罸型防滲渠道不僅適用于河灌區,而且也適用于井灌區。碩士論文,農業節水灌溉。是渠道提高輸水能力和農業節水灌溉的有效途徑。而且U120以下斷面,已在各大中型灌區的支渠以下渠道得到廣泛應用,實踐證明防滲效果是最佳的。建議設計單位在今后的設計工作中和建設單位聯合努力學習先進技術,使大中型U型斷面渠道能在灌區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周榮.中國的節水灌溉企業應主動出擊,迎接挑戰[J].中國水利,2005,(20).
2王桂茹,楊文霞.節水灌溉技術[J].農村牧區機械化,1998,(04).
【關鍵詞】城市建設,河道,治理規劃,問題探討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城市河道對一個城市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僅一定程度上承擔著整個城市圈子的防洪排澇的作用,同時,也是整個城市經濟文化和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城市的發展和規劃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對城市河道進行整理和規劃是對河道進行綜合開發和治理的基礎和前提。伴隨著現代城市化建設的發展和變化,在進行城市河道規劃整理過程中,不僅僅要對城市河道的地質地貌,水文等多種情況有十分可觀的了解和認識,同時,更要從城市河道治理的基礎上,兼顧好河道的生態功能功,環境功能等方面,如此,可以在確保城市河道安全性和舒適性的基礎上,綜合實現城市河道在防洪排澇,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因而,加強對城市河道的綜合整理和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城市河道中存在的問題
1.城市建設擠占河道現象十分嚴重,造成河道空間減小,水面縮窄,河道行洪能力降低。
2.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處理實施建設滯后,河水污染嚴重,如北辰的淀南引河、豐產河,兩岸小作坊聚集,污水未經治理即直接排入河中,河流水質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在城市污水集流系統完備之前,河道仍然承擔排放污水的功能。因此,水的問題常常影響城市環境。
3.河流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河流水量減少,人為干預嚴重,導致天然河道大量喪失,生物的多樣性條件被破壞,天然食物鏈脫節,導致河流生態系統嚴重退化。
5.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內地表被大量的混凝土、瀝青等硬質鋪裝,導致不透水地面增加,地表徑流量的增加,洪澇害頻發,給市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利影響。為解決這些問題,通常的做法是加高培厚堤防,修筑混凝土河床和漿砌石岸墻等增大河道過流能力。
三、加強城市河道整理規劃的對策分析
1.河流的平面布置規劃
(一)最好不要建丁壩,對確定需要建丁壩的地段,其壩軸線與水流方向的夾角最好控制在三十度以內,這樣建成的丁壩阻水很小,既能保護城市用地和自身的建筑物,又能防止挑流時影響對岸,同時對堤壩的安全、穩定有利。
(二)對河道彎曲形成的淺灘、沙洲可以適當縮窄河道斷面,用抽心束水歸槽的辦法來增大流速,減少推移質淤墊河槽。面就是處理好整條河流的平面、斷面和擋水面之間的關系。平面上可實測二千分之一以內的地形圖進行布置,以達到整體效果;斷面上既要確定河床斷面即堤距,又要擬定河堤護岸的斷面型式,還要提高堤防護岸迎水面的防沖能力。就是要達到治理河道的整體效果,結合城鎮建設、生態環境建設、農田改造項目來統籌規劃,協調布置,互不干擾,分步分項逐步實施。做到規劃與治理后的效果一致??偟膩碚f,平面規劃應在努力維持現狀河流的條件下,針對滿足防洪排澇、生態景觀等要求進行綜合規劃,避免過度裁彎取直、縮窄河道等做法,盡量保持河流現狀所特有的、豐富的多樣性環境。具體主要體現在遵從自然和現狀的前提下,規劃河道主流中心線的走向,充分保證河流堤內和堤外的預留空間。
2.河道的橫斷面規劃
在城市河道整理規劃中,要綜合考慮到城市河道多方面的功能,比如排洪,排澇,灌溉和航運,甚至是旅游等功能,河道的這些功能都是城市河道整理和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河道的整理規劃中,由于河道功能的不同,因而要采取不同的設計方式,設計不同的河道斷面形式。在此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到整個河道的過流要求,設計標準的斷面,在河道可以進行擴寬的基礎上盡量擴寬,在需要預留一些河道槽蓄能力的情形下,一般而言,需要設計規劃一些具有豐富內容而且用地面積和用地空間相對十分開闊的斷面。
在進行城市河道整理規劃過程中,對河流斷面的規劃設計需要滿足河流標準過流能力的要求,如果河道因為其他功能的正常發揮而一定程度上讓河流的過流能力受到了限制或影響,那么需要對合理你的基本斷面設計進行調整和規劃,總之,需要使得河道的各方面的功能都能夠得到最為協調的發揮。同時,在進行河道規劃整理過程中,要本著生態水利的規劃理念,在綜合考慮河道在防洪排澇等方面的基礎功能的同時,也要兼顧到河道在生態環境,旅游景觀,航運等方面的社會經濟效益。
3.河道的護岸工程規劃
城市河道整理規劃過程中,河道的護岸工程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在進行護岸工程規劃設計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到水利學對水面線的計算情況和河道內部自然狀況,在此基礎上,要最大程度的營造出一個既有利于河道功能的正常發揮,又有利于生物自然生息繁衍的生態環境,以及一定程度上創造出具有觀賞價值的城市景觀。
在河道護岸的設計規劃過程中,河道堤身的結構和河道的型式要做好選擇,要在綜合考慮到城市河道周邊的建筑材料,河道整理和規劃技術,交通狀況等多方面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在遵守安全合理的施工基礎上,盡量做到經濟實惠。同時,在進行河道護岸設計施工過程中,要遵循自然規律,堅持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盡量減少對河道自然特性的改變,在滿足施工要求的基礎上,盡量少一些混凝土、石護坡,如此,可以更好的保護城市的天然河道。
4.河道輔助建筑物規劃
在進行城市河道整理規劃過程中,河道的輔助建筑物也是其中一些十分重要的環節。在整理規劃中,河道的輔助建筑物主要包括一些閘,橋涵,站,檢測站以及各種河道管理設施。在進行河道輔助建筑物規劃時候,要在綜合考慮到河道輔助建筑物基礎功能的基礎上,合理設計,使得其最為基礎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也要綜合考慮到河道輔助建筑物周邊的生態環境,水文地質條件等,使得河道輔助建筑物在設計過程中,從建筑物的造型,色調等各個方面都能夠和河道周邊的生態環境相互協調,使得這些河道輔助建筑物既能夠充分發揮其功能,又能夠和協調的融入到城市河道周邊的人文,自然景觀中來。
四、結束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建設步伐越來越快,城市河道規劃整理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將會對整個城市化建設具有深遠影響,在進行河道整理規劃過程中,從設計階段和具體的工程實施階段都要能夠綜合考慮到河道的自然地理,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狀況等多方面的因素,從河道周邊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制定出完整有效的整理規劃方案,既能夠滿足河道治理的基本要求,又能夠使得河道的整理規劃促進整個城市社會的生態文明,促進整個城市的和諧。
參考文獻:
[1]-朱麗向 對城市河道治理規劃問題的探討 [期刊論文] 《水利規劃與設計》 -2009年2期
[2]-于衛紅,于冠瑞 與洪水和諧相處——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城市防洪規劃[期刊論文] 《城市規劃》 ISTIC PKU CSSCI -2007年4期
[3]-董其敏,李新林 城市河道治理規劃問題之研究[期刊論文] 《技術與市場》 -2011年6期
[4]于衛紅,崔毅 城市防洪規劃的理念轉變--從改造到適應[期刊論文] 《城市道橋與防洪》 -2006年2期-
【關鍵詞】:光明新城公園;人居環境;人居森林
中圖分類號:G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對人居環境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為了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生活品質,人們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人居環境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它具有復雜性和科學性的特點。要改善人居環境,就要對其進行系統化的營造才能得以實現。本文在此對深圳市光明新城公園進行了整體的規劃和實施,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對人居環境進行了構建,期待能為一些類似的工程提供一些意見和參考。
一.區位和環境條件
光明新城公園位于光明高科技術產業園區的東南部,占地面積大約57公頃,它是生態光明新區整體結構的一個開放空間,公園的西面和光明森林郊野公園中的碧眼水庫遙遙相望
。因此,光明新區具有它獨特的環境條件,周圍的用地主要有居住和公共設施用地,將規劃成一些公共設施。規劃師要對這里的環境進行分析,最大限度挖掘有利條件,而且還要處理好基地存在的先天缺陷和不足,發揮出使用地的環境價值。在規劃中,要將一些具有顯著環境特征的要素和規劃設計互相融合,才能創作出有獨特個性的規劃作品來。新城公園是光明新區第一個啟動的門戶公園,它不但為人們營造一個優美的居住環境,也在貫穿城市綠地系統和生態綠地之間的聯絡,起著很關鍵的作用。
二.源于環境的規劃構思
要創造一個優美舒適的居住環境,首先就要對自然生態條件例如地形、地貌、水系和環境背景等加以保護和利用。在規劃構思中,不僅要考慮到居民的方便出行,讓綠地率達到標準和建筑組群間的間距合理,還要考慮到小區內外部的空間環境,分析并規劃組織結構和自然環境、地域文化等之間的關系,讓人和環境達到共同和諧。在新城公園設計中,采用了全新的設計理念,設計人員對新城公園原來的場地進行了分析,這里以前是光明人民農作和生活的家園,有典型的低山丘陵與農田相交融的“里山”風貌特點,也將老百姓賴以生存的荔枝林保留了下來。因此,在新城公園規劃設計時,尊重了現狀自然風貌,不僅保護了場地文脈,也保留了場地原來的生活軌跡,體現了人和自然、人和社會的互相和諧。
在實施此項目之前,只有一個主山脈和一個小山頭作為主要景觀,而且植被很單一。在對公園道路設計時,對園路進行了地形處理,形成適當的起伏,對行人的步伐起到調節作用,可以減輕人體疲乏。園路兩旁地勢起伏,滿足了排水功能。在路面采用了鵝卵石或者碎石鋪路,不僅方便人們健身,還起到了美化作用。公園內各種設施更加齊全,在公園內不僅有停車場、園路、景觀小品、娛樂場所、小賣部、公廁等,還配置了排水系統、電氣工程等一些基礎設施;同時在公園內還種植了多種的喬木、灌木和各種各樣的花草;園內建成了幾座雨水收集池、配置了太陽能風能一體燈、高桿燈、庭院燈、LED燈、生態滅蚊器等。從主入口開始,有游覽環路、登山健步徑、特殊體驗徑和自行車游覽熬等,使新城公園成為光明新城“綠色”“人文”“科技”理念的門戶公園,也讓人們在工作之余有了休閑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創造了一個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傮w來說,小區的總體布局不僅巧妙地利用了原地形,還和整體環境互相融合,體現出一幅生動活潑的圖案,整個規劃結構清晰,環境整合有序。
三.具有文化品位的整體環境設計
在21世紀中,居住環境應該具有高品位的文化特征。居住環境不但要寧靜、優雅,而且還要通過整體規劃設計對居住環境的自然和設施賦予文化內涵和藝術底蘊。在新區中,為了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增強美化效果,在設計中集運動、休閑、環保、旅游等多項功能于一體,它讓人們從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從而也體現了人和自然的共同和諧。而且,里面還配置了舞臺劇場、兒童游樂場和特殊的康療花園,其中舞臺劇場為周圍的社區居民業余活動增添了一份色彩,讓他們找到了一個對外交流和自我展示的場所,兒童游樂場為兒童開展了一個廢棄材料回收并利用的主題活動,增強了兒童的環境保護意識,開拓了他們的知識面,而康療花園則在水上種植了很多的觀賞植物和一些具有保健功效的酚芳類植物,讓這個花園呈現了一個安靜、怡人的舒適環境,不僅讓游客和居民賞心悅目,也希望能為相鄰的光明醫院提供方便。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在電氣方面、水利方面均采用了高科技的技術設計,并倡導了綠色建筑,并對水土資源加以利用:
1.在安裝電氣設備時,采用了節能和環保技術
在安裝電氣設備時,對自然能源充分利用,采用了太陽能并網發電系統和太陽能、風能燈等,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電源,而且減少了電網的用電壓力,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在主園路、入口處以及上頂等位置都設置了太陽能等整體化,在道路兩旁則采用了庭院燈,不僅節能而且具有環保作用。
2.在水利設計方面,充分利用了水資源
在水利設計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水資源,避免水資源浪費,主要從幾方面做起:在室外采用了優質的PE管,避免發生由于管網破損,導致水資源泄露的現象;在水池和水箱的溢流水位都按照了報警裝置,萬一進水閥門出現故障,水池和水箱才不會長時間溢流排水。同時在園內還建立了雨水收集池,對初期雨水進行收集,然后加以利用。
3.對水土資源加以保護并合理利用
光明新城公園總的占地面積廣闊,在施工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原來的自然地形,堅持園林綠地地形處理的幾個原則:和地形互相結合,充分體現了自然風貌;以小見大,適當造景;維持地形和建筑的和諧統一。這樣減少了土石方的發生和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邊坡開挖后及時噴草覆綠,并合理配置了喬木、灌木、花、草等多種植物,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優美的綠色環境。
四.體現居住環境自然化的綠化系統
在建筑設計方面,采用了綠色建筑,對園內的公廁和小賣部都進行了自然采光和通風設計,將自然風引進建筑內部,減少了能源的損耗,創造了良好的采光和通風環境;在屋頂也采用了綠色建筑和遮陽措施,外墻采用輕質保溫,減少了熱傳遞,門窗也采用了節能環保材料。
在光明新城公園設計時,采用了太陽能的照明系統、LED節能燈具,還修建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和綠色建筑。在景觀建筑中,引進了現代城市設計以及綠色生態建筑的理念,為人們提供了集會、表演、休閑、交往的場所,不僅突出了地方特色和生態特色,尊重了生態自然環境,也為實現光明“田園城市”“科技田園”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另外,在設計中堅持了幾個基本原則:堅持了生態優先原則,將建筑和環境融合在一起,對自然條件進行了充分的利用;堅持了科學節能原則,采用了自然通風,利用了自然能源,將建筑和綠化互相結合;堅持了建筑形式和自然相結合,同時融入了現代元素;堅持了人文關懷原則,在建筑中都采用了無障礙使用要求和整體配套設施,公廁入口設無障礙通道、內設無障礙專用衛生間,方便殘障人士和行動不便人士進入使用,公共通道處地面防滑,在地面高差處設坡度和扶手,便于游客觀光游覽;堅持了整體系統和統一原則,區域內的供電和水利系統都進行統一布置。新城公園這種設計理念,降低了自然生態環境破壞程度,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健康向上的生活環境。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城公園在設計中將社會文化和經濟環境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實現了系統優化,保證了建筑的綠化景觀,體現了生態概念,采用了傳統和現代高科技互相結合,為城市樹立一個新的形象,充分體現了人和自然的和諧。21世紀,居住區作為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讓我們不斷探討,努力開拓人居環境規劃的新途徑和新思路,為人們營造更多和更為美好的家園。
【參考文獻】:
[1]趙紅偉,李建敏.建筑造型設計淺析[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10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
論文摘要丘陵山區土壤侵蝕敏感性強,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災害頻發,農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利用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耕地質量,是落實保護土地資源國策、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確保農業生產安全的重要舉措。通過對張家界市部分土地開發整理實施區的調查,總結了丘陵山區土地開發整理的成效、值得推廣的經驗,提出當前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張家界市地處武陵山區余脈,有典型的丘陵地貌特怔,這里不但擁有絕美的風景,而且還具備農作物的生長的良好生態條件,是長江中下游柑橘、油菜等作物優勢產業區。隨著耕地資源的日趨緊缺,國家對耕地質量建設加大了投入力度。為充分發揮土地開發整理資金效益,切實提升耕地質量,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筆者對張家界市2003~2004年2年實施的部分土地整理建設項目進行調查分析。調查涉及8個建設項目,投資幅度3535.06萬元,分布全市4縣區9鄉鎮23個行政村,整理面積2414hm2。調查區內累計搬填土方61萬立方米,搬遷墳墓28余穴,修筑各類溝渠192.8km,修筑田間道路60.44km,新植綠化、防護樹木6680棵,修建防洪堤22km,修建泵站4座,項目的實施使2414hm2土地得到了整治、改造和升級,實現凈增耕地264.5hm2,年經濟效益達2590.45萬元,直接受益農戶達2381戶。
1成效顯著
1.1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耕地質量
項目實施區道路與水利排灌系統得到改善,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道路綠化、防護林網的建設,增加了項目區內生態系統的容量;土地的局部平整和土壤的改良,增加了土壤的孔隙,提高了土壤肥力,生物資源得到保護和繁衍增殖。由于立地條件的改良,生產條件的改善,促進了耕地質量的提升,如桑植縣澧源鎮朱家坪、燕窩、肖家峪項目區通過農田整治,全區167.13hm2稻田耕地地力由4級上升為3級。慈利縣苗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區239.73hm2稻田,其耕地地力分別由原來的5級、6級上升為4級、5級(分級標準依據NY/T309—1996《南方稻田耕地類型區丘陵沖垅稻田亞區耕地地力評價指標體系》)。
1.2增加了農民收入,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項目的建成,耕地地力的提高,使農業科技成果的生產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種植業結構得到了到合理調整,農作物產量隨之增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穩步增長,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慈利縣象市項目區通過土地整理后,糧食平均單產增加8%左右,直接生產成本降低10%左右。永定區沙堤項目區通過對99.2hm2農地的連片整理,當地農民利用整理后的土地進行生態旅游農業開發,大面積種植水果蔬菜和觀賞植物等,平均產值由原11250元/hm2左右增加到45000元/hm2以上,還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3增強了抗災能力,促進了環境改善
工程與生物措施的綜合實施,提高了項目區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了土壤侵蝕、風蝕、水土流失的可能,起到了調節氣溫,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作用,從而達到項目區內生態良性循環,環境逐步改善的效果。如桑植縣瑞塔鋪鄉項目區,溪河沿岸曾屢遭洪水侵犯,大片耕地被沖洗荒蕪,沿河耕地逐年被浸蝕減少。國土部門利用土地整理項目投入資金建起15720m長的鋼筋混凝土防護大堤,為項目區內111.53hm2耕地筑起了安全屏障。桑植縣官地坪項目區修筑排灌水溝渠8558m,自車爾溪等水庫引水,改變了歷史以來該區農田缺水、人畜缺飲的局面,與此同時栽植防護林木1670棵,既起到防風護土作用,又達到美化環境效果。
1.4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實現了資源持續利用
項目區通過土地整理,大面積的未利用土地、河灘地得到開發利用,坡耕地梯改,山地截高填低,平地切彎拉直,實現了有效耕地面積增加。如慈利縣2個整理項目實現凈增耕地121.6hm2,新增耕地率11%;桑植縣2個整理項目凈增耕地48.6hm2,新增耕地率10.9%,其中官地坪項目區土地整理面積162hm2,新增耕地26hm2,新增耕地率達16.05%。由于基礎設施的加強,人居環境的改良,不僅使人地矛盾得到緩解,糧食安全得到保障,而且促進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實現了人口、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和協調、持續發展。
2工作經驗
2.1領導重視是關鍵
按照國家、省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要求,市、縣區政府分別成立了以分管市、縣(區)長為組長,國土、農業、水利等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項目領導小組,市、縣區土地整理管理部門成立了項目實施與監督班子。各項目各區段都有專門機構和責任人監管、督促。由于領導重視,指導具體,管理到位,確保了項目建設質量與進度。
2.2科學規劃是基礎
只有充分了解土地整理項目區的資源狀況,才能因地制宜地對項目區進行科學的規劃,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確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達到合理的協調統一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2.3機制創新是出路
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需要在實踐中總結,探索中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具體工作中應根據項目區的地貌特征、土地利用現狀以及經濟發展程度等進行土地整理分區,如河谷平地整理區、山丘崗地整理區、村鎮用地整理區等,然后按照各區特點確定整理模式,選擇相應的土地整理技術。
2.4強化管理是保證
土地開發整理涉及范圍寬、環節多、內容廣,強化管理是實現項目順利完工的保證。在選址立項、規劃設計、可行聽證、招投標、施工、監理、驗收、決算、竣工后續管理等每一個環節只有嚴格按照政策規定和操作規程要求實施,才能達到用最經濟的成本換取最可觀的收益的效果。
3存在的問題
3.1生物措施不到位,耕地地力偏低
桑植縣澧源鎮長潭村河灘開發項目,永定區檳榔坪河灘開發項目等,因后續培肥措施不到位,開發的耕地土層?。ㄓ械碾m較厚但全是新土)、耕層淺、質地非砂即粘,有機質含量低,未經培肥無法耕種,長期拋荒又將導致土壤板結,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的地塊雖已耕種,但肥水管理沒到位,作物長勢差,這樣不但沒有收成,還會導致土地更加貧瘠,有違土地開發整理的初衷。
3.2項目選址欠科學,投資分散,示范作用不強
慈利縣高峰坡耕地改良項目區地方偏僻,修路工程量高于整理工程量,項目區耕地坡度較大,坡改效果不佳。大多項目受投資規模限制,而建設范圍延伸,造成部分土地整理內容難以完善,工程示范作用不好。
3.3工程措施不配套,防災控災效果欠佳
部分坡改梯工程中,存在土地平整不夠標準,梯壁、排灌溝渠、沉砂井、蓄水池等設備欠配套,將會影響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
3.4工藝程序不夠完善,工程質量欠牢固
部分坡改梯工程的梯壁為易滑坡的土坎,缺乏加固措施;部分干砌石工程砌筑的護坡,表面和邊緣沒有達到順直、整齊、牢固要求,砌縫不緊密,有的寬度甚至超過25mm;有的排灌水溝未漿瓷或清縫等,達不到要求效果。
3.5耕作層遭破壞土壤和剝離耕作層利用不夠現象
某些施工現場遭破壞的耕作層沒用采取剝離措施,或剝離耕作層再利用不合理。
4應對策略
4.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思想認識
土地開發整理是國家耕地質量建設的主戰場,我們在耕地質量管理等相關法規和政策宣傳上,一是加強對管理部門自身的宣傳力度,樹立依法規、按規劃進行土地開發整理的觀念,增強公眾參與和監督意識;二是強化對領導的宣傳力度,增強領導干部對土地整理的時代感、緊迫感和責任感的意識,從而重視抓好土地開發整理工作;三是要強化對社會的宣傳力度,造就土地開發整理的社會輿論氛圍,提高全民對土地開發整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認識。
4.2加強橫向聯系,建立部門合作機制
土地開發整理涉及國土、農業、林業、水利、電力、財政、城鎮建設、鄉鎮企業等部門。要建立長效機制,使這些部門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發揮各自的職能,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利用行政、經濟、法律、科技等手段,積極行動,合力參與,充分發揮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確保糧食安全的功能。
4.3搞好規劃設計,實現資源合理利用
土地整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在編制規劃時,必須圍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建設規劃、通盤考慮各種工程、生物措施,確保各項措施按規劃、有步驟地落實。在山區集鎮土地整理上,要會同有關部門,對原分散的、自然的村鎮規劃進行修訂,重新界定村莊、居民點和鄉鎮界線,繪制村莊和鄉鎮駐地規劃圖。逐步做到農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鎮集中,鄉鎮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農田向規模經營集中。在山區耕地整理項目的實施中,要以小流域為單元,在流域內,對田、水、路、林、村全面衡量,合理布局,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
4.4加強整理土地質量監測,實現耕地質量穩步提高
通過開展整理耕地質量監測,能夠充分了解整理項目工程指標、布局規格以及相關效率模數是否合理、科學,耕層剖面構型、耕地物理參數和生化指標是否符合耕種要求,從而有針對性的指導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設計與施工建設,促進生物配套措施落實,實現耕地質量穩步提高。
4.5創新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4.5.1建立領導目標管理責任制。將土地整理納入經濟發展戰略,列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實行目標管理。對完成土地整理任務好的要給予獎勵;對完不成任務的要給予黃牌警告,并在評選先進時要實行“一票否決”。
4.5.2制定和完善丘陵山區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技術標準及操作規程。如規劃設計規范、項目規劃設計審查要點、項目現狀圖測繪技術規范、項目預算定額標準、項目實施管理規范、項目驗收規范、項目工程建設標準、工程監理規范等。
4.5.3完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制度。積極推行項目立項審查會審制,進一步完善項目法人制,全面實行項目招投標制,嚴格執行項目監理制。形成土地開發整理按規劃確定項目,按項目進行管理,按設計組織施工,按進度安排資金,按效益考核驗收的項目管理規范體系。
【關鍵詞】河道管理問題生態治理建議
中圖分類號:TV8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河道整治與河道管理的主要內容
進行河道整治的前提是掌握河道的演變規律。在此條件下,因勢利導,調整、穩定主流的位置,以期改善水流條件和泥沙運動,進而調整河床沖淤部位。它的可取之處在于其適應防洪、航運、供水、排水等要求,而且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河道整治的主要內容包括控制和調整河勢,裁彎取直,河道展寬和疏浚等,具體來說就是使河岸洲灘能夠得到合理利用。我國的河道治理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4000 年前就有禹疏九河,導流入海的傳說,而在在明代則形成了“以河治河,束水攻沙”的理論,該理論具有創見性和科學性,被后人廣泛流傳。
所謂河道管理是對河道進行管理,包括江河、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和滯洪區等。它以防洪抗災、發揮河道的綜合效益為目的,借助技術、經濟、行政等管理手段來實現。了解河道的相關情況是進行河道管理工作之前的必備條件。對于平面形態較順直的單一性河道,它的彎曲系數不大,長度也不長,抗沖性很強的物質通常會出現在其受構造控制的地段。;另外,它的兩岸會出現交錯的邊灘,縱向上表現為深槽與淺灘互相交替。在演變特征上,沙質河床的邊灘會逐漸向下游移動,會導致河床發生周期性展寬。河道管理工作很關鍵,它的工作質量對后期工作的進行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二、河道管理存在的問題
1、圍河造田削弱河道管理職責履行
近幾年,國家實行土地復墾政策,并撥??顏碡瀼剡@一政策,這就使得一些地區無視損毀土地地理條件,更不用說進行復墾可行性論證,公然違反自然規律圍河造田,盲目實施移民搬遷,強行占用護岸地、護堤地并一度向河道內延伸,這使河道灘涂濕地萎縮,加快了河流沼澤化進程,地表徑流調蓄也越來越困難,水生動植物資源逐漸衰退、種類減少,汛期人傷房毀等惡果,嚴重削弱了河道管理職責履行。
2、土地利用粗放,沙化速度加快
隨著城市居住問題的惡化,土地無序的開發、布局零散、生產和生活空間混雜,致使垃圾在河道兩岸成堆,價值空間無序使得交通擁堵問題進一步惡化,同時也使得城市的承載力大大下降;一些單位盲目開展現代化建設,肆意將城市邊緣的多年的濕地、成熟的草甸變成高層建筑,其后果就是大面積的果園、林地被復耕為商業區。隨著植被的減少,問題也應運而生。由于綠化跟不上,使得土地貧瘠化和沙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導致沙塵在城市中肆掠,生態環境隨之不斷惡化。
3、群眾的保護意識差
河道污染嚴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群眾環保意識不強,隨意向河道內排放污水,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丟棄動物尸體、堆積植物秸稈等,儼然已經把河道變成“藏污納垢”之處。不僅污染了河道水體,破壞了水生環境,傷害了河道生態健康,更重要的是誘發各種疾病。雖然衛生、環保相關單位一直致力宣傳,但工作被動,且長期以來工作一直難有進展,未能制止各種危害河道的行為和事件發生,致使使河道臟、亂、差現象進一步加重。
4、河道水質惡化
隨著工業加速發展及城市化程度提高,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續增加,而城區下水道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致使大量生產和生活污水直接入河道,城市內河水質嚴重惡化,湖泊富營養化程度逐漸加重。除傳統污染源外,河道水體還受到其他污染,如沿江岸邊傾倒和堆置的固體垃圾,通航河道內船舶泄漏的油類污染物,排放的廢棄物,以及河道淤泥二次污染等。城市河道一方面面臨著入河排污量增加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河道污染類型也日趨繁雜,增加了河道水質保護和管理的難度。
三、河道管理存在的生態治理建議
1、加強河道的規劃設計和質量體系的管理
對河道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是發揮河道的綜合功能的前提條件,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輔之以科學合理規劃設計的河道方案。如若不然不僅不能達到人們預想的目的,而且還會勞民傷財。所以要本著興利的原則,在河道治理的過程中施工人員通常會利用現有的河道工程,然后確定主流河道,并加以引導。接著修改彎曲河道為順直河道,當然這要建立在對河道工程的滲透、沖刷還是穩定都進行了精密的計算之上。只有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把握,進而做到對河道的合理的規劃。除此之外,還要報到乙級以上設計部門審核,經建設單位初審,報項目法人審批。
2、建立健全河道信息化系統管理制度
城市河道管理信息化是實現河道治理目的的一個重要手段。盡管自動化在水利行業的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但也要有相應的管理制度與之配套,保證其正常運行。
(1)保障運行經費
第一,要想河道治理信息化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由于該計劃的實施而被解放大批的勞動力的安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后續工作順利開展,其前提就是要有充足的經費保障。
第二,水務自動化系統設施本身也不同于水利工程建筑物建完后風吹雨淋都不怕,它的日常運行維護管理非常重要。這也是一筆很大的花銷。
第三,其信息化特有的更新升級快、運行特有的持續性決定了它會比傳統的治理方案需要更多的運行經費做支撐的。倘若運行經費得不到保障,那么就無法更新升級自動化系統的各種設施。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一套全面、完整、嚴格的管理制度是自動化乃至信息化在河道管理中良性運行的根本保障。
3、加強生態建設
由于生態的破壞,歷史上曾今烜赫一時的樓蘭古城轉眼灰飛煙滅。同樣在21 世紀的今天,生態環境的惡化也正在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水環境惡化。作為水的輸送體的河道,倘若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那么將直接影響到水環境的保護。關于河道生態問題,人們也做出過各種努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良好的結果,比較常用的就是裁彎取直進行河道改造,但是萊茵河的改造不能不讓人們深思,不科學、不全面的河道改造只會適當其反?,F如今,人們又不斷地用鋼筋、混凝土等現代材料來進行河堤的修建,然而在日本就有人提倡用木樁、卵石等天然的材料進行修建,并且命名為“生態河堤”。我國專家最近也提出了“利用好洪水效益”的全新觀點,因為洪水可以補給地下河水,沖刷河槽。除以上方式以外,還可以積極地綠化河堤及其保護區,改善城市河道的水質,這也是促進城市河道生態發展的有效途徑
4、遠程監控
對于河道的重要區段,要加強管理,可以利用視頻圖像技術直接對河道進行遠程監控和錄像。分析監控錄像的結果,對可能引起河道污染的因素,需要加強監測和治理。
【參考文獻】
[1]張有俊 加強河道管理維護河流健康的思路與對策[期刊論文]-甘肅水利水電技術 2007(02)
[2]汪潔春;方國華;豐景春 上海河道養護修理市場化運作機制探討[期刊論文]-水利經濟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