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7: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青少年素質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指導思想
認真學習十會議精神和各級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將科技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予以全面推進。全面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及《青浦區科普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對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相關要求。創新機制,深化課程改革,利用地域優勢,整合各類資源,整體提高科技教育工作品質。著力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
二、工作措施
堅持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普及教育與特色項目建設相結合的原則,以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為工作目標,以學??萍碱悗熧Y隊伍建設為抓手,以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科技教育課程體系為重點,以加強科技特色項目建設為著力點,以制度機制建設為保障,提升學??萍冀逃ぷ髌焚|,整體推進學??萍冀逃ぷ魅姘l展。
三、主要工作
1、依據《青浦區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教育課程》,加強學??萍冀逃ㄔO,形成學??萍冀逃n程系列。在基礎型課程實施中滲透科學方法;在研究型、拓展型課程中為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為學生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發展空間。
2、構建科學、完善、合理的學??萍冀逃ぷ鞴芾眢w系,形成校領導、分管領導、科技總輔導員、學科教師等通力合作的科技教育工作團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角度,結合學校全局工作,合理謀劃學校科技教育工作發展。關注較強科技總輔導員的培養,關注總輔導員的成長。
3、充分運用社會科普資源,加強校際聯動。以“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評選”為契機,引導組織教師、學生走進科普基地、場館,積極將社會資源與課程改革相結合,構建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科技類課程,提高學生科技素養。
4、積極參加市科技節各項活動,圍繞市科技節主題,做好宣傳發動工作。針對活動項目店面結合,精心輔導,讓學生參與市級比賽,拓展視野,得到學習和鍛煉。
5、積極參加區舉辦的第八屆學生科技節。做強學校優勢特色項目,不斷提高學校科技項目活動品質。結合學校實際,根據科技節活動主題和項目,舉辦蒸淀小學“潛能杯”科技藝術節活動節,發動學生積極參加,力爭班班有作品,人人都參與,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
6、學校進一步加強科技隊伍建設,把有專業特長、有發展潛力的教師放到科技教育的崗位上培養,優化學校科技教師隊伍。
[關鍵詞]課外實踐 創造能力 實踐活動
物理課外實踐活動是對青少年進行科技普及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它能較好地激發青少年的物理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加強各種知識的聯系,提高觀察和動手能力,對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大有促進作用。
一、課外實踐活動的設計原則
1.簡單性原則
一些簡單的小制作,設計原理簡單明了,操作方便。學生如法炮制,既體驗了實驗的樂趣,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得到了動手、動腦的鍛煉,提高了自己的實驗能力。
2.可行性原則
進行實驗時,盡力從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水平、實際能力出發選題,切記貪大求全。進行實驗時,還要注意同本地的自然環境,資源的開發、保護、利用結合起來,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3.體驗性原則
物理課外實踐,學生是主體,指導者盡力為學生在小制作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判斷問題而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留下足夠的空間。使學生在獲得信息、處理信息、動手設計、解決問題方面有體驗的切身感受,最終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變被動為主動。
二、課外實踐活動的實施內容
1.選取開展物理小制作、小發明活動的好題材
根據教材和教學進度,提前收集整理教材內外相關的資料,鼓勵學生對小實驗、小制作進行改進,甚至自創,搜集學生的新點子、新想法。
2.組織學生觀看科技知識方面的DVD、VCD,舉辦科普知識講座,學生撰寫觀后感,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真諦的熱情。
3.成立科技興趣小組、布置科技宣傳櫥窗、舉行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比賽、為平時的三小作品辦展覽、舉行學生有準備的物理小制作比賽、開設科普小信箱等多種活動,在全校造出聲勢。通過評比、展覽,表揚一批科技活動的積極分子,調動起更多學生的積極性,以促進今后學??萍蓟顒拥膹V泛開展,掀起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潮。
4.利用科技節,組織多種多樣的益智活動,讓學生感到物理就在身邊,學以致用,影響范圍大。
5.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考、動手設計、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后,可從簡易實驗過渡到實驗研究。
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目的
1.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氛圍
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說到“物理學是以實驗為本的科學”,而“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小實驗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學們感到在活動中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他們體驗到了智慧的力量和創造的快樂。這為我校搞好基礎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造能力
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注重的是知識的灌輸,而不太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發展。針對這一弱點,我們從學生小制作入手,讓學生自找材料,就地取材,廢物利用,從設計、動手做,直到檢驗、討論總結、提高改進等過程,都由學生獨立完成。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使他們在活動中不僅熟練掌握知識,而且能靈活運用知識。不僅能動腦,同時又能動手,自己發展自己的知識才能而成才。
3.促進了學生創新人格的發展
在科技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通過克服困難解決困惑到完成一件作品、一份調查等,在這些過程中,學生運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發現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新問題,分析并解決這些問題,培養了動手實驗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還增強了學生的責任心、自信心、獨立性、堅韌性、合作性,逐步建立起學生的創新人格。
4.在活動中也培養了學生優良的思想品質
即學習科技知識的興趣,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等。
所以,我認為,在初中開展課外物理實踐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最終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作用是顯著的,也是確實可行的。
四、目前在培養中學生創新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
盡管現在學校的教學中開設了實踐課程,并對它的開展和實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我們必須對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認為,目前在培養初中學生創新素質方面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少,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還是被課程學習所束縛。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的內容沒有自主選擇的機會,主要是按學校安排的統一進度進行,有一些特長生因為其他科目的考試分數不突出,為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而失去繼續發展自己潛能的機會。
3.現行的考試選拔制度可能難以準確反映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影響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直到今天為止,我國的創造型教育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學校時至今日仍未能擺脫片面追求升學率或應試教育的怪圈,仍然將知識、技能的獲得看成至高無上。也就是說,一些學校尚處于知識型教育階段,對創新素質的培養造成沖擊和壓力。
4.沒有一套切實可行的評價學生創造力的評價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素養評價方法,可起到導向和激勵作用,有利于實現素質目標,改變教育方法,讓每一位同學都嘗到成功的喜悅,使每一位學生都成為成功者。
5.我們尚未建構出較完整的創新教育體系。我國的創新素質教育體制確立越早,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科技進步的速度以及民族素質提高的速度就會越快,創新素質教育必將成為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五、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建議
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僅不把小制作當作負擔,而且他們還認為這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跟娛樂活動一樣感到有興趣。少數學生還向老師要更具挑戰性的小制作作業。
1.培養小制作積極分子,起好帶頭作用,讓他們去影響和指導其他同學。
2.教師要留心觀察,發現學生中的好作品,特別是那些富有創造性的作品,及時向其他學生推薦,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引導學生不斷推陳出新向創造型方向發展,極大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
3.設計活動時,教師可適當地安排一些多人合作型的小制作,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4.老師要搞好組織工作,對班干部進行培訓,做好各方面信息的收集。
5.為更科學地評價學生的物理學習情況,關注過程性評價,評價時要愛護不同類型的學生,注意發展他們的個性,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物理教師可將學生小制作情況作為評定學生物理成績的標準之一。
總之,在課外活動中,教師要組織好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真正有效地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2.
[2]高士其.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思維的發展史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梁英豪.科學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科學—技術—社會(STS).課程教材教法,2000,(5).
[關鍵詞] 父母素質;青少年;異常行為
一、父母素質內涵的界定
關于父母素質內涵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觀點。余邦林等認為父母素質包括三個層面:一個層面是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所具備的基本品德素質、智能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等;另一個層面是作為父母進行家庭教育所需要的素質。這包括他們的教子觀念及所掌握的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科學的教子方法。還有一個層面是父母應當學習必要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幾個層面的素質相輔相成。社會學者關穎認為,父母素質包括自然素質和社會素質兩個方面。自然素質指人的大腦、神經、體力等生理素質,而社會素質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等。父母素質對子女發展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教育觀念對子女的影響、教育方式對子女的影響來實現的。鄧佐君也認為,父母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及思想品德素質都會不同程度地對子女發生潛移默化地影響。陳佑蘭等認為所謂父母素質,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一般素質,即父母作為社會成員和國家公民所具備的一些基本素質:另一方面是指作為父母對子女進行教育所應具備的特質,即特殊素質,它應包括掌握有關兒童身心發展的基本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識,具備一定的教育能力等,它直接影響了家庭教育的實施和質量。
本文認為父母素質包括父母的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品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其中,父母的身體素質屬于先天的影響(本文不做探討),而文化素質、品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屬于后天的影響,這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二、異常行為內涵的界定
對異常行為的界定從比較寬泛的意義上說,所謂異常行為,即偏離行為、偏差行為或越軌行為,通常是指那些超出常規,偏離或違背社會道德、紀律規范和法律規范的行為。青少年異常行為是指青少年出現的偏離或違背社會規范的行為。[1] (P83)這些異常行為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暴力現象、欺負行為、逃學、向低年級學生索取錢物等各種異常行為。根據異常行為性質、程度的不同,青少年異常行為可以分為一般的異常行為和嚴重的異常行為。
青少年異常行為主要表現:(l)違紀行為,即違反特定場合的特定管理規范的行為,如學生考試作弊、曠課、逃學等。(2)違德行為,即違道德規范的行為,如見死不救、拾遺不報等。(3)異常行為,即由于個體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問題或心理因素及其變化引起的違規范的行為,這種異常行為更多的只是因為自己行為的不正常
在客觀上造成對他人的損害。(4)自毀行為,即違規范并對自身造成傷害的行為,如吸毒、酗酒、自殺等。(5)不適當行為,即常常與人們普遍認為“應該如此”的原則或理念不一致的行為,如離家出走、吸煙、賭博、未婚先孕等。(6)行為,即違規范并對他人和社會造成某種程度破壞的行為,如少年強索、欺詐等行為。其中,曠課、逃學、謾罵、毆打等青少年異常行為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從行為影響上看,青少年異常行為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但尚不構成犯罪處理,但即使這種行為沒有直接危及他人或社會的安全和利益,也會影響青少年自身正常社會化的進程和社會穩定,更有甚者會傷及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難以預測的惡果。因此研究青少年異常行為的影響因素尤為重要,它為預防青少年犯罪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父母素質對青少年異常行為產生的影響
研究表明父母素質與青少年異常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父母文化素質的影響
父母的文化素質是指父母的人文素質和社會素質。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理論家赫伯特?斯賓賽(Herber Spencer,1861),在《教育論》一書中,強調父母知識的重要性,指出由于做父母的缺乏撫養教育子女的科學知識,對于子女身體發育、道德訓練和智力的培養都會造成大的危害,帶來極為嚴重的后果。
大量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異常行為與父母的文化素質存在顯著的相關。王玉鳳等在不同時期對北京城區兒童行為問題比較研究發現,1993年與1985年父母文化程度與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呈負相關。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愈低。 [2](P12)王敏(2000)等對廣州校園暴力的調查表明,施暴學生的父母文化水平低,缺乏現代化社會父母必備的文化知識和精神素養,使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成為不可能。父母染有惡習或犯罪行為,子女耳濡目染,學到其不良行為,這與父母的文化程度呈顯著相關(p
2.父母品德素質的影響
父母品德素質包括民族理想、價值取向、道德觀念、思維方式、社會意識等。這些方面通過父母本身的言傳身教不同程度地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
父母的言行作為子女的仿效榜樣、參照模式和反思借鑒,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持續的示范、導向、儒染、催化和校正作用。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類學習多數情況下是在社會交往中進行的,是通過對他人示范行為的觀察、模仿進行的。青少年與他們父母發生著最初的社會關系和道德關系,起初總是以父母的言行為榜樣,以父母的需求、情感、情操為認同的對象,自覺或不自覺地加以模仿、同化,形成著自己的行為習慣和道德信念體系。因此,父母的不良言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異常行為習得的反面活教材。
馬卡連柯(1958)在《父母必讀》中曾警告一些不想付出努力的父母,“如果你們生活上的一般作風不好,即使最正確、最合理、并且精心研究出來的教育方法,也將是沒有用的。相反地,只有正當的家庭作風,才能給你們提供對付孩子的正確方法,特別是提供勞動、紀律、休息、游戲和權威的正確方式。”馬霍娃(1963)也指出“孩子們看見父親和母親彼此尊重,所以他們才尊重父母?!?/p>
我國的裴娣娜(1999)、胡厚福 (2000)等認為產生不同的家庭教育能力的原因是父母本身的修養的不同。其中,他們認為父母自身的政治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質修養是直接影響父母教育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白銘欣、白德困(2003)二人則從父母自身修養的角度,說明父母的修養與子女成才的關系,闡明了父母應具備的自身修養,如高尚的品德、開朗的性格等。周東明(2000)等人在對中學生不良生活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中發現:中學生吸煙、飲酒、打麻將等不良行為與家庭因素作等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中學生吸煙行為與父母親吸煙、酗酒、打麻將呈顯著相關(P<O.05)。[5](P23)周蘆萍(2004)等在對深圳市200名4-18歲少年犯的調查顯示父母的道德素質狀況:父母有不良嗜好和違法行為的占被調查家庭的19%。其中,未成年中家庭的“問題父母”達22%。[5]P(30)廣東省司法廳最近對200名4-18歲少年犯的調查也顯示,父母有賭博、婚外情、吸毒等違法犯罪行為的占22%。王琪(2003)在對千名青少年犯罪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受父母不良品行和違法犯罪行為的影響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他的調查中發現青少年犯罪家庭親人中有被判刑或勞教的就有364人,占被調查人數的35%。其中,父母親、兄弟姐妹、爺爺奶奶等直系親屬被判刑或勞教的有120人,占被調查人數的 11.5%;外公外婆、舅舅姑姑、表兄弟姐妹和其他親近的親戚被判刑或勞教的有 244人,占23.5%。[6](P13)由此可見,父母本身的品德修養是引發青少年異常行為乃至于導致其犯罪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3.父母心理素質的影響
我國學者孫少強(1982)在進行家庭教育研究時指出,父母要想教育好子女,自己首先必須具有以下五個心理特點:要有正確的教育子女的動機,具備深厚健康的教育情感,對兒童耐心的意志品質,善于細心觀察、了解孩子的能力,開朗善良的性格特征。章永生,傅宗碧(1995)也同意以上觀點,認為:父母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條件,良好的心理素質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家庭生活實踐中培養出來的。做父母的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清晰的記憶力、思維的創造力、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開朗善良的性格、深厚的父母之情和耐心教育的意志。一項大規模的研究發現,具有異常行為的青少年大多來自組織失調的家庭,他們的父母多采取敵對態度,表現出不適當的行為或采取忽視態度,對孩子使用不科學的對待方式,不能逐漸地向孩子傳輸正確的行為標準和價值觀念。而有著異常行為的青少年也認為,他們的家庭缺乏凝聚力,缺乏感情表達,缺乏溫暖和樂趣,親子沖突多,父母信任低,由此導致青少年習得并做出異常行為以滿足需要。
可見,素質高的父母不僅在言行上給子女起潛移默化的表率作用,而且還能創設民主的家庭氛圍。當然我們所說的高素質的父母不僅僅指高學歷,而是指有較高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準和良好的心理狀態。
四、提高父母素質的幾點思考
綜上所述,父母素質的高低是影響子女健康成長的關鍵,因此優化家庭環境,必須著眼于提高父母的素質。
普設家長學校,提高父母素質。前蘇聯教育家克魯斯卡亞說過“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要提高父母的素質,父母必須首先受教育,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社會有計劃地建立和開設各類父母學校,給父母傳授有關家庭教育的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法學、性教育等各方面的知識,轉變父母的育人觀念,讓父母認識到教育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并努力實踐、總結經驗,從而在全社會開創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局面,減少抵制社會的消極影響,從而減少青少年異常行為的產生,使青少年健康成長。
有計劃開展家訪活動,轉變父母的教育觀念。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特別是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仍然還有相當一部分父母兩眼還是盯在分數上,認為只要孩子考試分數高就好,甚至限制孩子參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使得孩子有可能成為高分低能、品行不端或是心理不健康的人。因此,為了轉變父母的教育觀念,除了開設家長學校以外,班主任、任課教師要有計劃的開展家訪活動,了解孩子在家的學習環境,和父母經常溝通教育孩子的方法,征求父母對學校的意見,向父母傳授家庭教育的有關知識和方法,提高父母教育孩子的水平。
加強對破損家庭的社會支持。青少年中有父母雙方或一方死亡、有父母病殘、有父母關系不和、有父母離婚、有父母行為不良的,這種情況稱為“破損家庭”。這種家庭影響到青少年的物質需要、情感需要和良好教育需要的保證,社會應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具體可以通過搞好孤兒的福利、教養、對家庭經濟困難的接濟、加強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缺陷的彌補等各種不同方式支持破損家庭,從而預防青少年異常行為的產生。
使家長教育逐步制度化、法制化、科學化。在普設家長學校的前提下,家長教育要形成制度。身為中小學生父母的所有社會成員,都必須接受不同層次、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家長教育,以最終獲得“合格父母資格證書”為標準,并把其作為單位考核職工的一項重要內容。從事個體經營和無業的父母要在居民委員會、村、屯的監督下接受家長教育。這就需要法律作保證。因此,各省、市、地區可以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規,然后在其基礎上再制定國家的《家長教育法》。在反復實踐的基礎上,將父母教育構建成一門學科,放在中等教育階段開設,使未來的父母在婚前就掌握應有的育兒知識和方法,并具有為人父母的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和心理準備。使家長教育最終達到科學化。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譚蘭.養成教育:青少年異常行為的預防與矯治的路徑選擇[J].教育探索,2006,1:45-47.
[2]王玉鳳,任桂英,顧伯美.不同時期北京市城區兒童行為問題的比較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89-90.
[3] ]王敏,張中劍,謝平.關于校園暴力的思考.犯罪學基礎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2000年會論文集[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145-450.
[4]杜紅梅,馮維.論父母素質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J].陜西青年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3,3:26-28.
關鍵詞:火學生;媒體;教育;媒介素養
概括地說,媒介素養就是公眾正確認識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或修養。1992年,美國傳媒素養研究中心將其定義為:人們面對傳媒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應能力[1]。而媒介素養教育就是對公眾進行媒介認知能力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幫助公眾正確認識傳媒的性質,提高對各種媒體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正確使用媒體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
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初英國、加拿大等國家。80年代后隨著官方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入,媒介素養作為獨立課程開始納入許多國家的學校課程教育體系;90年代以來,教育思想又有新的發展,媒介素養教育的重點是培養青少年接受、處理與鑒賞傳媒信息的能力,并漸成全球規模性的教育運動,甚至為此立法。目前,在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和幾個北歐國家,它己被納入全國或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正規課程內,并出現了許多教學模式和教材,甚至發展為白成系統的教育體系。[2]
一、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畢業論文尚未引起充分和廣泛的重視,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數新聞院校比較早且有計劃地開設了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但多是以選修課形式開設的,如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信息技術學院首開《媒介素養專業》公選課,同年10月,復旦大學媒介素養小組創建并開通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媒介素養專業網站(WWW.medialiteracy.org.cn)。近幾年,浙江、江蘇、山東等地一些高校也開始面向全校大學生開設了媒介素養教育選修課程。到目前為止,我國僅有中國傳媒火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出版了兒本有關媒介素養教育的專著和教材,如張開的《媒介素養概論》,蔡幗芬等主編的《媒介素養》,陳先元的《大眾傳媒素養論》,邱沛篁等主編的《媒介素質教育論集》等。同時一些新聞傳播期刊和網站也登山了大量的探討媒介素養教育的文章,高校碩、博研究生中也出現了有關專業論文,這都標志著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研究水平在逐步的深入和提高??上驳氖?,2002年中國傳媒大學正式成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設立媒介素養教育專業碩士點;2004年10月,以“信息社會中的媒介素養教育”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在北京中國傳媒人學召開;2006年6月,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還有大量相關媒介素養教育方面的個案研究出現,如調查發現,上海火學生對媒介的表征和建構能力缺乏足夠的判斷和警惕,獲取利用信息還不夠積極主動,參與媒介互動和媒介內容制作的人數比例較低等方面存在著媒介素養的缺陷等。[3]
總之,社會各界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視促進了媒介素養教育各種問題的深入研究和發展。
二、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性與必要性
1.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性
最初,以李維斯為首的英國學者是出于對大眾傳媒文化的強烈批評,才開始倡導媒介素養教育的。直至上世紀90年代,由于大眾媒體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歐美國家更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信息時代對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必備的基本素質,并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青少年的通識教育,作為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訓練,而今,全球化的媒介素養教育已經成為一種現實。在我國,大學生對網絡、手機短信、校園DV等新媒體的接觸與使用率越來越高??梢哉f,大學生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也是新興媒體的主要接觸和使用者。然而,在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未完全定型的時期,可能會受到媒體的某些誤導,甚至是誘導和某些不良暗示,可能會影響到其價值、行為判斷的偏頗。2003年3月哈爾濱某大學生創作并演唱的FLASH作品《大學自習室》在高校中幾乎有口皆碑,但其中展示的某些大學生形象卻令人擔憂;2005年4月四川成都某學院的4l位在校男女學生露天,上演了一幕名為《@41》的行為藝術:以身體組成電子郵件符號“@”,此行為藝術在社會各界也是褒貶不一??現代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人的發展也越來越個性化,這些在當代大學生身上的體現尤為明顯,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確的認識、分析和判斷等系列媒介認知教育,可能會對其媒介素養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響。
2.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2006年l0月,一組以中國人民大學為背景的女生“露腿學士照”在網絡上引起巨大爭議,中國人民大學方面則表示,大學生的自由開放思想不應該受限制;2006年10月中國戲曲學院大四女生,自稱為自居易后代,被網友稱之為“國學辣妹”,其針對孔子的大膽言行在網上引發熱情“辣評”一片。在大眾傳播事業飛速發展的今天,高校的大學生的注意力從諸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的火眾媒體逐漸轉向手機短信、網絡、DV 等新興媒體。然而,從諸多的傳媒事件中我們感覺到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能力的缺失,特別是對媒介素養教育有著重要影響的傳媒認知能力的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ヂ摼W的開放性吸引了整個青年群體,而大學生又是這個群體的主力軍,他們可以利用手機、視頻、QQ空間、博客等傳播著自己的個性人生,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媒介觀念與媒介素養,可能會對社會起著負面影響,對青年群體的社會認知和媒介認知起著消極作用。同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高校傳媒教育研究理論的提升,也為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提供了可能,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專著、論文和專題討論也越來越多,媒介素養教育在理論和實踐上均不再是紙上談兵。大學生群體容易為新的技術、新的潮流所吸引,對于互聯網上新鮮的東西有著無限的好奇和求知探索,而目前我國高校傳媒教育課程體系如新聞學、傳播學、電影學、廣告學等學科體系均已成熟,加上社會學、教育學、倫理學等學科課程的支撐,它們能為善于探索求知的學生群體提供媒介素養教育的堅實專業知識基礎。
三、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途徑
正確認識媒介素養教育的歷史與發展概況,碩士論文有助于我們在學校甚至是在社會各個層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有多種途徑與方法,作為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關鍵問題還是在于以下三點:
1.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的確立
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是理論教育課程體系的確立,必須有一套成熟的媒介素養教育理論體系。目前諸如《媒介素養概論》、《媒介素養》等專門教材已經出現,加上傳媒教育課程列:廣播電視學、新聞學、傳播學、電影學等學科體系的諸多課程,已基本可形成獨立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專業教材、專業論文和專業教學、研究人員的出現使該課程體系的開設成為可能。各個高校可以開設《媒介素養概論》、《媒介文化》等必修課程,同時輔以《媒介倫理學》、《媒介認知與文化》、《人眾傳媒與社會》、《理解媒介》等選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給大學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豐富利發展他們對傳媒的認知與了解,從學習、認識傳媒中發展其媒介素養,從而達到提高個人素養的目的。
2.學生參與傳媒實踐能力的提高
日新月異的互聯網世界對于大學生是具有強大誘惑力的,在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課程的基礎
上,要注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多地給大學生創造參加傳媒實踐的機會。他們每天都在網上體驗著信息時代的傳播樂趣,但也因為意識上的薄弱和缺乏把理論知識用于實際的能力。他們可能沉迷于傳奇、魔獸等游戲的虛擬世界,他們可能熱衷于FLASH、DV的制作來展現自己多姿多彩的學生生活,他們可能醉心于論壇(BBS)、QQ空間、博客的制作與維護,但是“銅須門”事件、“國學辣妹”甚至是更多的網上“憤青”“網絡暴民”卻使我們認識到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缺失,因此,必須要用正確的媒介素養教育來教育大學生,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在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基礎上有更多的自我約束,有更多的責任意識,不至于自己的個人行為對學校、社會有負面作,也不使自己受現代媒介技術發展消極作川的影響,從而達到正確的認識媒介、理解媒介、運用媒介,提高傳媒實踐能力為自己認識社會、發展個人綜合能力服務。
3.媒介素養評估標準(體系)的確立
媒介素養是人們面對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論能力,醫學論文刨造利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媒介素養體現的是一個人內在品質,是一種內在思想意識修養,所以對于如何衡量一個人媒介素養的高低難以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據目前的了解,媒介素養的評估體系和媒介素養教育的評估體系并不完善,甚至可以說還沒有明確的評估指標。但不管怎樣,在衡量利判斷一個人媒介素養的高低時,應該有一個基本的評判依據。它應該包括一個人:正確認識媒介的性質和功能;對媒介的信息有基本的是非批判意識和批判能力:對不良的信息有辨認能力和免疫能力;能有效的利用大眾傳媒為自己學習、生活等諸項人生發展服務[4]。完善的評估體系的確立,不僅僅是一個評價標準的確立,更重要的是使社會、學校和個人在這個評估體系里有一個明確的媒介認知導向,對于大學生個體來說,則不至于在紛繁的媒介信息海洋中失去辨別、接受和使用信息的交流能力。
在實施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對媒介素養專業教育的實施,不僅能使我們的學校、教師等對媒介素養教育有著基本認識,而且能使其在教學、生活等領域對學生起著影響表率作用,使學生能正確認識媒介性質、功能并且自覺用于自己的親身實踐,這樣對于其學習和今后步入社會,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的確立以及其實現途徑、方式的創立,對目前社會公眾階層的媒介素養教育問題的實現也必將起著重要的借鑒與參考作朋。
參考文獻
[1]鄭智斌,樊國寶.論農村受眾的媒介素養教育[J].南昌大學學報,2005,(5):158—162.
[2]張志安,沈國麟.對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的回顧和簡評[J].新聞記者,2004,(5) 45.
■我理解,“特色高中”的“特色”主要還是學生的特色,打造特色學校的關鍵是培養有特色的學生。一所學校建設得再好,課程的種類再多,如果不能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搭建平臺,學生不能從中受益,也不能稱之為學校的特色。歷經60年的積淀與發展,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的發展不應該是線性的,而應該是立體的,不應該是片面的,而應該是全面的,只有堅持“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這一核心價值理念,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和時代教學改革的要求,才能辦出學校的特色。為此,在學校核心價值理念的指引下,結合我校教育資源、教師隊伍特征和學生個性發展需求,我們著力建設校本課程、優化課程結構,逐步形成了“技術立身、藝術修心”特色教育的“雛形”。我們發展“技術立身,藝術修心”的教育特色,不僅是為了形成較高的辦學品質,把學校辦成內涵厚重、特色突出的品牌學校,更重要的還是培養學生的特長,使學生真正受益。
如何理解您提到的“技術立身、藝術修心”?
■“技術立身、藝術修心”的特色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為前提。素質教育要求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增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 在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擴大優質資源,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和優勢,我們決心創辦以培養學生技術素養、藝術素養為龍頭,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特色學校。強化學生的技術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自理自立意識、勞動觀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個人生活角度看,勞動是立身之本,而技術是立身的保障。從學生發展來看,開展技術教育,體會創造的快樂和幸福,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技術課程是對學生實施技術教育的重要途經。《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技術課程強調心智技能與動作技能的結合,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通過“動手做”,學生的技術設計與制作能力、技術試驗與技術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將得到增強。我校多年堅持為學生開設技術課程的實踐經歷和育人成果,充分證明了技術課程是強化學生手腦并用,發展學生實踐能力的良好載體,不可或缺。
進行藝術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一個人的氣質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靈,為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人的發展會催動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需要有質量、有品位的生活,而有質量、有品位的生活來自人自身的修養。我校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一個人的氣質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靈。當然,如果某些學生在藝術上很有天賦和潛能并具有濃厚的興趣,這樣的學生也可能將來從事藝術職業,在藝術上有所作為??傊ㄟ^提升藝術素養,修心養性、享受生活,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
當前,雖然應試教育思想有所弱化,但將技術、藝術等課程提到這樣高度的學校并不多見,對此,您是如何考慮的?
■我校也曾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也曾為開設勞技、美術等課程在痛苦中徘徊。但是,令人憂慮的學生綜合素質使我們在教育實踐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的發展不應該是線性的,而應該是立體的,不應該是片面的,而應該是全面的。唯有如此,學生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全面發展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滿足,是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是人的個性的全面豐富和完滿。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實施全面和諧的發展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美育五部分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體?,F代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本質上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質,增加人的才能,健全人的人格,升華人的精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以來,隨著對全面發展思想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們深刻體會到“技術立身、藝術修心”的重要作用,體會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這一核心理念的時代價值。實踐表明,技術教育、藝術教育是“學會生活”的重要實現方式,是使每個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教育形式,是為“人盡其才”提供的良好基礎訓練,是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載體和途徑。
我校已有60多年的辦學歷史,是天津市第一批國家級示范性高中。我們始終立足學生終身發展,技術課、藝術課與文化課并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同時培養,以科研為引領,促進技術教育、藝術教育不斷發展。同時,不斷加強課程建設,優化課程結構,不但保證了我校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而且在培養學生技術、藝術素養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為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構建了特色學校的雛形。
我們提出的“技術立身、藝術修心”的辦學特色,不單是技術學科教師和藝術學科教師的事,全校教職員工都要參與;不單是幾個興趣小組和部分有特長的學生的事,全體學生都要參與。只有廣大教師和學生都參與進來,才能形成學校的特色;只有學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學校才會成為有特色的學校。
學校通過何種途徑實現“技術立身、藝術修心”?請您具體談一談。
■一是學校課程管理制度的重建。首先,學校課程管理者轉變觀念,變“領導”為“指導”和“服務”;其次,做好學?!赌甓日n程實施方案》并嚴格執行,切實保證課程實施過程與課程實施方案的一致性,開足開齊各類課程。再次,我們立足本校具體情況,挖掘、利用校內外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課程資源,合理進行資源配置。例如,在銅版畫藏書票模塊教學中請來天津美術學院沈延祥教授,講民間美術時請民間藝人傳授制作技巧,銅管樂社團請來天津交響樂團八位優秀樂手來校指導。
二是建立完善的校本課程體系。在確保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前提下,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以及課程資源實際狀況,我們開發了多門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靈活多樣的,以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為指向的校本課程。在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我們明確課程目標,細化課程標準,優化課程結構,編制課程教材,強化課程管理,重視課程實施與評價。我們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制定了校本課程開發流程,從環境分析、課程目標設置、課程組織等方面逐一把關,從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加強監督與管理。到目前為止,我校已開發并實施了技術類如《服裝欣賞與結構設計》,藝術類如《陶藝與泥塑》,科學類如《趣味魔術》,健康類如《家庭保健》,綜合實踐類如《家政課堂》等30門校本課程。
三是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首先,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真正實現教師的教研是“在學校中,通過學校,為了學?!?,達到理論實踐化、實踐理論化,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其次,立足課堂,狠抓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其中包括健全教學常規制度,制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建立名師工作室,開展骨干教師作課評課、教學沙龍、信息技術培訓等活動。最后,建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考評制度,從單純的量化轉向質、量的結合。每位教師制定專業發展三年規劃,教學處建立教師教學成長檔案,促進教師的反思和發展。
四是加強特色鮮明的教師隊伍建設。為提高教師綜合素質,使學科教師人人成為業務精良、特色鮮明的專業化教師,我們尊重教師個性,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創造專業培訓機會,發展教師特色,搭建發展平臺。我們分別請北師大校長鐘秉林教授、《人民教育》主編傅國亮、教育部技術課標組組長顧建軍、天津市教科院教授王敏勤等多位專家來校講座;我們也多次派教師外出學習、交流,例如,美術、音樂教師參加北師大相關專業的暑期培訓;部分骨干教師赴華東師范大學培訓;通用技術處全體教師參加2012年技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論壇,觀摩北京市高中生創意設計大賽。
五是投入財力,加強技術教育中心和藝術教育中心建設。配齊、配好教學中必要的設施和器材,配備教學專職管理人員,加強實驗室、工作室的管理,為教學提供優質的服務。到現在為止,技術教育中心已完成十五間“項目型”特色技術實踐室建設,藝術教育中心已完善六個美術工作室、四個音樂工作室、一個機器人工作室,建設了一個國學館,一個外文閱覽室和一個高端學術交流報告廳。同時,我們還由工作室領銜人精心設計并實施工作室與對應樓道的文化建設,進一步彰顯工作室的文化特征。
六是開辟多種渠道,為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和提升提供平臺。我們整合教育資源,建立校外實踐基地,保證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舉辦18歲成人儀式、迎新年文藝聯歡會,與考入大學或參加工作的校友對話、交流。此外,我們組建銅管樂團、合唱團、藏族學生舞蹈團、機器人DIY、電子愛好者、服裝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多個學生社團,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今后,我們還將創建“青少年科技發明研究院”“青少年藝術研究院”,為有特長的學生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剛才我們在參觀學校的工作室和技術實踐室時,教師和學生的作品給我們非常深刻的印象。請您介紹一下近年來學校在“技術立身、藝術修心”特色教育方面的經驗和成果。
■目前,附中的“技術立身、藝術修心”特色教育初具規模,成為天津市“265工程”技術和藝術課程教學實踐基地。中央政府門戶網站、中央電視臺網站、香港大公網、中央電視臺、天津電視臺、《天津教育報》、《教育研究與評論?技術教育》雜志等媒體多次對我校特色高中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介紹。一年來,技術和藝術教育課程覆蓋學校2010級至2012級高中生共1362人、2161人次。不僅學生的技術、藝術素養培養初顯成效,而且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實現了學生全面發展,堅定了全校師生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這一核心價值理念的認同。
在技術教育方面,依托技術實踐室的資源,基本形成了以技術實踐為特征的學習項目結構和必修與選修相呼應的課程設置框架。學生的學習成果經過后期優化,“A字型椅”設計獲得第六屆全國中小學勞技教育創新作品邀請賽金獎,“擔架救護八足機器人”和“木流牛馬步行機器人”作品獲得2012年全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創意項目一等獎。通過豐富的技術設計實踐活動,學生更加注重觀察生活,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進一步提高,所設計的“秋之韻校園裝”“運動會DV集錦”“班班說書海報”“USB風扇調速器”“防丟報警器”等方案向我們展現了青少年的創造熱情和能力。與此同時,技術課教師隊伍整體實現專業發展,教學論文獲全國一等獎3篇、雜志發表3篇,2人被評為科研課題研究先進個人,通用技術教研組被評為河西區學科育人先進集體,學校被評為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研究先進學校。編寫了蘇教版《高中通用技術教學軟件》中的“家庭與生活技術”模塊并制成電子平臺資源光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綜合實踐――勞動技術教育》雜志刊登了我校技術課教師多篇文章,3名教師被評為年度優秀作者。
關鍵詞:心理素質;實證研究;大學生;素質測評;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254(2014)01-0087-07
我國心理素質教育是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逐漸受到學者關注。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主要圍繞心理素質的內涵和結構、量表及測評、心理素質的提升三個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討。
一、國內心理素質研究內容概述
心理素質是個體內在素質結構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心理素質教育是整個素質教育中的關鍵,是個體全面發展、受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歸宿[1]。針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及其教育開展研究是高校實施健全人格、培養合格人才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社會需要。
(一)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回顧
王滔等在2007年對1986年-2005年我國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文獻做過統計[2]77。本文在此基礎上,以大學生心理素質為篇名檢索詞,在CNKI數字圖書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碩博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為主要文獻源,對2006年-2013年的研究文獻進行檢索,共得到385篇期刊文章,碩博士學位論文23篇,如表1所示:
從查閱文獻的總體情況來看,反映出三個特點:一是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1-2005年,之后文獻的研究逐漸下降。2001-2005年剛好是國家在2002年提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研究者們對心理素質的關注極具上升,對心理素質的探討成為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熱點之一。二是2006-2013年10月,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量急劇下降。對照這一時期研究內容可以看出,“學者們對心理素質的提法見解眾說紛紜,沒有達成一致的認可”[3-4],這勢必影響了在心理素質含義及理論基礎之上的后續研究。三是1996年-2005年的研究偏重理論,實證研究較少,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方法等,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狀況、發展特征及心理素質訓練的實驗研究相對較少[2]80。但是,從2006-2013年10月前文獻研究的內容發生改變,心理素質的實證研究增多,理論研究則數量減少。表明研究者注重對心理素質的實踐應用研究,這是不斷修正心理素質內涵、全面解讀心理素質的必然階段。
(二)心理素質概念的界定
“心理素質”是在“素質”概念基本上提出的,國內研究者對素質提出以下觀點:一是從生物特征的角度來解釋心理素質。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朱智賢認為“素質一般指有機體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點,主要是神經系統、腦的特性,以及感官和運動器官的特性,是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盵5]二是本性論,從人的本質、本性看待素質,認為素質是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合金”[6]。三是素養論,認為素質和素養是同義,是指人在先天生理遺傳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獲得一種基本品質。這種基本品質結構包含先天和后天,具有內在的、相對穩定、受身心特性長期影響等特點[7]。四是認為素質是一種內在品質,受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的影響,是有機體在先天的生理基礎上通過環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漸發育、成熟并通過實踐活動內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質[8]143。研究者對素質提出的不同看法,影響了對心理素質涵義的不同見解。
隨著研究深入,對素質形成了三個方面的共識:素質是人所特有的最基本的特征;素質具有穩定的和內在的特性;素質形成的基本條件既包括先天的影響,也離不開后天環境的影響。這三方面的共識既是學者們研究心理素質的起點,也是目前國內心理學界對心理素質的內涵尚未達成共識的重要原因。研究者們對心理素質涵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第一種觀點認為“心理素質是由心理能力素質(智力因素)、心理動力因素(人格因素)和身心潛質三個亞系統交互作用在一起的動態同構的自組織系統?!盵9]第二種觀點認為“自我意識發展是心理素質的核心,心理素質由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有積極價值導向的多種因素組成的有機結合的復雜整體,包括認知能力、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盵10]33第三種觀點認為“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在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狀態和心因方面的水平或質量的綜合體現?!盵11]第四種觀點認為心理素質是“人格和個性,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能力、氣質性格等因素?!盵12]第五種觀點認為“心理素質是立體的動態綜合體,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與潛能因素?!盵13]第六種觀點認為心理素質是以生理為基礎的,將外在獲得的影響內化為穩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心理品質,并與人的社會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盵14]
從以上表述可以看出,盡管對心理素質提法差異較大,卻也異中有同,都認同心理素質具有整體性,心理素質是多因素綜合,心理素質是先天和后天交互作用的結果,心理素質是以生理條件為基礎的,后天的教育可以影響和促進心理素質的發展;心理素質具有基本性,心理素質是內在潛質、外在適宜刺激條件可以促進心理素質的內化和固定;心理素質具有差異性,心理素質體現的是人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這些對心理素質內涵達成的共識,為心理素質理論研究提供了方向。通過實證研究,不斷完善心理素質的內涵結構等理論,同時不斷補充、完善研究方法,提高心理素質研究的有效性。
(三)心理素質內涵結構體系的構建
研究者們在心理素質理論認同的基礎上,從理論分析的角度,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對心理素質結構、元素和體系提出不同解釋觀點。錢含芬認為“心理素質是由心理能力素質(智力因素)、心理動力素質(人格因素)、身心潛能素質三個系統構成,具有交互作用的動態同構的自組織系統?!盵10]34劉華山認為“心理素質是個體個性心理品質在生活實踐中的綜合表現,心理素質結構包括正確的人生態度、積極的自我概念、敬業與責任感、關愛與合作精神、智慧與創造力、實踐與生存力、耐挫與堅持力[15]。肖漢仕認為“心理素質是一種水平或質量的綜合表現,包含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心因。”燕國材認為心理素質是個體一系列穩定心理特點的綜合表現,主要由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構成[16]。李虹認為“心理素質是一種綜合心理能力和質量,在自然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化的過程形成的,由知、情、意、行四個因素構成?!盵17]張大均認為心理素質是素質的重要構成內容,是由認知特性、個性和適應性構成的心理品質系統。”[8]144沈德立認為“心理健康素質是一種個體的心理現象,主要包括人際交往素質、自我的結構、心理活動的動力系統、性格、認知風格、情緒調控能力和應對風格”[18]等元素。
將大學生作為研究群體,提出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觀點主要有:第一,大學生心理素質是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和教育的共同影響形成并發展起來的,與大學生的學習、學術研究和生活實踐密切聯系[19];第二,大學生心理素質由社會適應素質、自我完善素質、職業性格素質、能力素質、人際管理素質、再生素質六種素質構成[20];第三,大學生心理素質由認知特性、個性、適應性三個維度構成[21];第四,大學生心理素質包括基礎性心理素質、實踐性心理素質和綜合性心理素質三個層面[22];第五,大學生心理素質由性格特征素質、認知能力素質、人際管理素質、職業能力素質、心理動力素質、學習心理素質、自我意識七個因素構成[23];第六,大學生心理素質包括應對變化、人際關系、情緒調控和挫折承受四個維度[24]。盡管各學者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內涵結構提出不同觀點,但在兩個方面見解一致,即基本贊成心理素質的本質是一種心理品質或心理特性;大多數學者是基本認同張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質包括認知能力、個性特征、環境適應的觀點。
二、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評價體系、方法和量表
國內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測評問卷或量表的研究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中。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測評研究有四種觀點:
第一,測評工具是依據大學生心理素質分為性格特質素質、人際管理素質、職業能力素質、心理動力素質、學習心理素質和自我意識6個維度分別編制出6個分量表組成一個大學生心理素質總量表。研究表明,6個分量表和總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內容效度和校標關聯效度,但是分量表間的獨立性仍需進一步討論[23]。
第二,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結構和測評研究,在根據開放式資料收集分析所收集的問卷項目基礎上,草擬編制出45個項目的量表進行預測,對45個項目因子進行探索性分析,最終確定大學生心理素質的4個實證維度應對變化、人際關系、情緒調控和挫折承受。但是問卷的后期驗證和修訂沒有繼續進行[24]。
第三,測評研究是王滔等對大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的編制,在心理素質由認知特性、個性特征和適應性理論基礎上,對編制問卷進行驗證,結果顯示分量表和總量表的信度較好,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6-0.8之間,穩定性系數在0.65-0.81之間,具有較好的校標效度和結構效度。需要在理論上和實證上繼續完善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結構和題量;另外,需要建立地區性或全國常模[25]。
第四,大學生心理素質測評研究是梁寶勇提出的,可將心理素質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即認知能力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認知能力以智力為標志,而心理健康素質則由人格特質組成,并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分為人際交往素質、自我心理素質、心理活動的動力素質、性格素質以及認知和應對風格7個維度的基礎上,提出從人格、應激、適應、癥狀4個方面測查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但測評題量大、容量多,操作起來比較耗時,且沒有系統分析四個分量表之間的關系及各自的功能,后期的實證研究基本沒有[4]。
在上述大學生心理測評研究中, 王滔、張大均等研究在后期的研究中圍繞所提出心理素質結構和測評體系,相繼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三、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趨向
從獲取的文獻研究中可以看出,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逐漸從理論的研究向實證和應用發展。同時,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對心理素質的內涵、結構和測評更科學,如在概念上,將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區分開;在測評工具上,對自行編制的問卷進行數據檢驗、將測評心理素質的問卷量表和心理健康篩查量表區分開,采用多樣有效的心理素質研究方法。這是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發展趨向,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對心理素質研究從理論轉向實證
素質拓展訓練的引入將心理素質的研究擴展到了操作層面,通過訓練提高心理素質,進而提高心理素質的水平具有應用意義。參加素質拓展訓練的大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的自信心、與他人溝通能力、團隊領導能力等方面明顯優于未參加素質拓展訓練的學生[26]。采用互動式心理訓練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心理素質水平,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而且可以緩解和改善大學生的消極情緒[27] 。合理利用學校資源,采用專門設計的心理項目,通過拓展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認識自身的潛質,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改善人際關系[28-29]。
關于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實證研究,有的研究者選取課程形式來探索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當然,這些論文所提及的心理素質概念是寬泛的,沒有依據某一心理素質理論取向,甚至將心理素質概念和心理健康等同在一起。這些研究通過跆拳道課程明顯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30]、全面學習心理健康課程可以明顯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評價,明顯降低社交焦慮與苦惱程度[31]、團體輔導課程在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解決心理困擾、發揮個人潛能等方面有良好的促進作用[32]、體驗式心理學課堂教學可以優化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實證研究[33]、健美操課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上取得理想效果,在自信心、表現力、鍛煉自覺性、情緒控制力上有顯著增強[34]。這些課程都是對心理素質的實踐,從應用層面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理論作補充。
(二)在量表使用中不斷修正心理素質維度和結構
對國內大學生心理素質進行測量所采用的工具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也已成型,國外引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測查工具,如16PF,90-SCL、UPI等;第二是在理論構建的基礎上,自行編制,并通過實證研究的,如西南大學張大均等編制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清華大學樊富珉編制的“跨世紀人才――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調查問卷”、鄭希符等編制的“大學生心理素質量表”、天津師范大學沈德立編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量表”等;第三種是對心理素質沒有科學的界定,自行編制沒有通過實證研究的問卷。通過文獻查閱,國內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測查,采用的工具主要集中在第二種類型上,但同時表現出在理論依據基礎上編制出的心理素質量表后,通過的實證研究較少,在對提出的測量問卷在測量維度、測量時間缺乏不斷修正。
以不同區域的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為例可以看到大學心理素質差異。在區域上,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實證調查研究主要有:對北京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優于全國大學生[35],西部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總體上處于中等偏上,在自我觀和職業觀上表現較為合理,在行為表現也呈現積極態勢[36];河南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總體較好,但一部分比例學生心理素質欠佳[37];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在依賴性、抗挫折、人際關系等方面亟需關注和提高[38],安微大學生心理素質不容樂觀[39]。在上述文獻中,使用不同的測評工具得出不同的測評結果,而且采用的理論依據和測評工具都不盡相同。這是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重要缺失,在研究中盡快形成一套被認同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測評體系是所有研究的基礎,否則很難形成完整體系。
(三)在區分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基礎上進行整合研究
提到心理素質,不可避免的另外一個概念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是我國近年來在心理學研究中使用頻率很高的兩個詞匯。有研究者對1987-2006年我國心理健康標準研究的論文進行計量學分析后發現,討論心理健康標準的論文逐漸增長,但迄今為之,沒有形成共識[40]。查閱一些文獻,看到將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二者概念混在一起,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提出心理素質不能等同于心理健康。弄清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本質區別及其關系對于科學創建中國本土健康心理學和有效指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41]。有的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指標來測查心理素質,或用心理素質的指標測查心理健康。這嚴重制約了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相關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實踐的效益。因此,有的學者提出“對心理健康標準問題爭論不休的一個根源就是沒有區分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41]。系統分析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系,澄清二者的混淆,“為心理健康標準及心理素質標準的制定及相關的測量工具提供科學依據,促進心理健康研究的深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有效開展?!盵42]
四、研究啟示
(一)在實證研究中加大實踐性和應用性
在不同群體不同性別的實證研究中,不斷驗證心理素質理論的科學性及其測量工具的有效性;同時,通過心理訓練等方式驗證理論結構的合理性。有研究對理工類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作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心理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心理素質中認知特性的非實踐性成分和個性的動力特征[43]。筆者也對此做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也同樣證實了心理訓練對心理素質的促進。對心理素質的訓練途徑和方法既是對理論的驗證也是將心理素質的提高作為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有效途徑。從實踐層次來講,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理論研究向應用研究轉變,是心理素質研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啟示。
(二)構建心理素質的本土化理論模型
心理素質是本土化概念,它的提出將促進中國心理健康乃至心理學學科發展的本土化趨勢。我國的心理素質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大學生心理素質3×3+1的網狀培養模式,以推動有效的心理素質教育機制[44],但作為整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大背景下,心理素質的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其中,重要一點就是理論研究滯后,熱衷于對國外的心理健康理論、標準、技術、工具等進行轉述、驗證或照搬,而結合中國文化背景和國民心理進行深入研究,構建中國特色本土化心理健康理論模型的研究較少[45]。立足于中國文化背景、中國發展現狀、國民心態,構建適合中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三)加強跨文化心理研究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集體主義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群體心理素質結構具有差異性。在進行心理測評研究時,要兼顧民族、區域、群體的差異性。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中,通過CNKI數字圖書館昆明理工大學鏡像分站的文獻檢索,只有少量文章涉及到少數民族的心理素質特點,分別是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廣東少數民族、大理少數民族的心理素質做研究[46-48],并且這里的少數民族只是區域化中的少數民族總稱,不是特指某一少數民族,對某一少數民族心理素質的研究文獻非常匱乏,如對朝鮮族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發現,朝鮮族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個性品質明顯低于漢族大學生的個性品質[49]。這就是跨文化的差異,差異的背后是研究者構建完善大學生心理素質理論體系的起點。
(四)加大對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因素的探討
對影響心理素質因素研究,傳統是從客觀和主觀因素上進行探討,但隨著內涵、理論構建的研究深入,可借鑒現代心理學理論的觀點來研究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因素。以張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質理論為例,他將心理素質劃分為認知特性、個性特征和適應性三個維度,從社會認知理論、動力學理論、行為理論中可以看出有很多可以影響這三個維度的因素,如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榜樣學習、壓力管理等。這些影響因素其實可作為深入了解心理素質的內涵和構成的重要原因,也可更好地修正和完善心理素質理論,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張大均,王鑫強.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系:內涵結構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報:社會科學版,2012,38(3):69-74.
[2]王滔,張大均,陳建文.我國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20年回顧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4):76-83.
[3]劉金平.心理素質的本質和結構新探[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9(4):115-117.
[4]梁寶勇.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基本概念、理論與編制構思[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2,10(4):241-247.
[5]朱智賢.心理學大辭典[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650.
[6]燕國材.素質教育問題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996(4):11-15.
[7]趙洪海.面向21世紀中小學素質教育論綱[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3-56.
[8]張大均.論人的心理素質[J].心理行為與研究,2003,1(2):143-146.
[9]荊其誠.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226.
[10]錢含芬.學生心理素質與學生成就相關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6(1):33-37.
[11]肖漢仕.心理素質機構及其內外關系[J].中國教育學刊,1999(4):26-28.
[12]劉曉陵,金瑜,林云祖.中學生心理素質調查表的編制[J].上海教育科研,1998(2):24-28.
[13]王極盛.中國中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J].社會心理科學,1997(4):21-25.
[14]張大均.關于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幾個問題[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56-62.
[15]劉華山.試析學生心理素質特征與結構[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4):52-53.
[16]燕國材.論心理素質及其教育[J].云夢學刊,2000(3):71-75.
[17]李虹.素質、心理素質與素質教育[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4):592-596.
[18]沈德立,馬慧霞.論心理健康素質[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4):567-571.
[19]周冶金.論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30-34.
[20]許燕.面向21世紀高師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9(10):36-41.
[21]王滔.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及其發展特點的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2:13-44.
[22]張焰.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理論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5(4):43-45.
[23]羅品超.大學生心理素質構成因素及其測量工具的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5:22-25.
[24]劉亞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結構與測評[D].天津:天津大學,2009:23-26.
[25]孫璞,蘇榮海,王振軍.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2):108-110.
[26]王建中.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模式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27]王濱. 互動式心理訓練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5,26(1):61-65.
[28]孫利紅.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實驗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8,27(4):415-417.
[29]關靜紅.拓展訓練隊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實踐研究[J].實踐與探索,2011(23):311-312.
[30]邊文紅,張建春.跆拳道選修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6,3(2):54-55.
[31]盧勤.心理健康課程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0(5):114-117.
[32]陳華.團體心理輔導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實踐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2(6):455-458.
[33]胡義秋,詹林,朱翠英.體驗式心理學課堂教學優化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4):70-71.
[34]趙湘.健美操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J].大理學院學報,2008,12(7):82-84.
[35]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學生心理素質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4):26-32.
[36]寧維衛,趙慧.西部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與對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2):103-107.
[37]趙國祥,申淑麗.河南大學生心理素質狀況的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4):276-277.
[38]李晴,邊貴.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研究[J].科技,2010,9:22-24
[39]盛紅宇.安徽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研究[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0,17(1):88-93.
[40]姚本先,何玉梅.1987-2006年我國心理健康標準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2):123-124.
[41]張大均,王鑫強.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系:內涵結構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3):69-74.
[42]張海鐘,糟艷麗,陳小平.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中國本土的概念、標準、測評[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8:46.
[43]吳沙,李振山,楊迎潮,易遠淑,等.理工院校心理素質培養的實證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8):868-870.
[44]王建中.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模式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45]王鑫強, 張大均. 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關系模型構建:對PDH和DFM的超越[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6):67-76.
[46]郭怡梅.云南少數民族師范類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的調查――以大理學院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07,6(7):59-63.
[47]新疆財經學院課題組.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J].新疆財經學院學報,2002(3):73-76.
【關鍵詞】中職 音樂教育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C-0166-02
中職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和提高中職生音樂審美素質和能力,促進中職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中職學校音樂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非藝術類中職學校的音樂教育得不到重視,音樂教育沒能真正發揮其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改變這一狀態,使音樂教育回歸本位,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與探索的問題。本文從中職學校音樂教育的現狀入手,著重分析中職學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提出改變中職學校音樂教育現狀的對策。
一、中職學校音樂教育的現狀分析
中職學校的音樂教育狀況令人擔憂,一些中職學校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除藝術類中職學?;驅I開設有音樂課程外,其他普通中職學校的音樂教育幾乎是空白,絕大多數學校沒有開設音樂課,不重視音樂活動的開展,認為音樂教育可有可無,將音樂課排除在課程體系之外。即使開設音樂課,在常規的音樂教學活動中往往存在著諸多問題:很多學校音樂教學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教學設備短缺。例如,只有一兩臺老式的錄音機,缺乏教學所需的音樂器材。專業教師缺乏,甚至是由其他學科教師兼課的,音樂課的地位顯然是末等的,往往是課時不足時才會安排音樂課補救。有的學校為了高考或技能競賽,臨時突擊培養少數音樂特長學生,只是為了追求短期效果和擴大影響,受益的也只是極少數學生,一旦任務完成,又恢復沒有音樂教學的狀態。
(二)中職學校的音樂教材更新速度緩慢,教學形式單一
大部分中職學校使用的音樂教材是高中階段一些舊版本,在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往往跟不上時代潮流,對于喜歡追求時尚而文化基礎較差的中職生而言,這樣的教材明顯沒有吸引力,自然無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上起課來學生感覺索然無味,不是各自玩手機就是昏昏欲睡;甚至有的中職學校干脆不訂音樂教材,由教師自己準備教材;再加上有的教師音樂教學走入了誤區,只為了上課而上課,音樂課缺少了趣味性,只剩下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彈唱,學生學唱,教學形式單一,師生之間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關系,沒有關注學生,仍然是傳統教學中“灌輸式”的課堂,學生沒能參與音樂活動,體驗不到音樂的樂趣,自然不喜歡上音樂課。設備短缺、師資缺乏、地位低下,教材落后,教學形式單一,導致音樂教育在中職學校形同虛設,逐漸形成惡性循環。
(三)中職生音樂素養普遍低下
現在的中職生,大多處于16~18歲,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處于青春發育后期和青年前期,他們的思維活躍,精力旺盛,喜歡變化,好奇心強,但容易沖動,意志容易動搖。由于被重點高中拒之門外,學生的自信心普遍不足,學習的動力明顯缺乏,在學習上表現較為懶散。進入中職學校后,由于沒有升學的壓力,課余時間相對充足,他們需要音樂來表達和宣泄自己的喜怒哀樂,在學校教育沒有音樂,他們就從其他方面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其結果是:他們的耳朵整天戴著耳麥,欣賞著他們眼里所謂的流行音樂:今天是“雙節棍”,明天是“傷不起”,網上流行什么,他們都蜂擁追逐。相反,《十面埋伏》、《梅花三弄》等傳統民族音樂的意境他們無法體會,《c小調第九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等歐洲音樂的高雅他們無法領悟,大部分中職學生的基礎樂理知識是一問三不知,連簡單的簡譜也不能完整視唱,音樂知識也模棱兩可。在欣賞音樂過程中,對節奏、音色、和聲、調式等音樂要素也是霧里看花、不知所云;在演唱歌曲時,吐字不清、不懂控制氣息等,表現力差、沒有美感,當然就更談不上音樂修養素質。
二、對策分析
(一)加大對中職校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凸顯中職特色與專業特色
中職校應加大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大音樂教學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加強音樂師資隊伍建設,根據專業特色開設音樂課程,并列入教學計劃,與其他專業課程一樣嚴格實施,認真考核,確保實效。根據中職生的心理特征,充分發揮音樂教學以美感人、以情育人等多重功能,幫助中職學生減輕就業、學業方面的思想壓力,依靠音樂教育的特性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震撼學生的心靈,滲透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培養高尚的情操,從而促進中職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另外,音樂教學可以體現專業特色,將音樂知識與學生所選擇的專業領域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面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時,教師可以與幼兒園音樂活動設計課相結合,根據幼兒“玩中學”的特點,指導學生把創作、表演、欣賞融合在幼兒音樂活動中,在教學形式上要歌、舞、樂融合或交替進行,以順應幼兒園游戲性的音樂活動特點;在面對旅游專業的學生時,教師可以教會學生一些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歌,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進行講解等;在面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搜集音像教材素材、編輯音樂和音像節目等。
(二)及時更新音樂教材,豐富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中職校音樂教材的教學內容要及時更新,好的選材在教學效果上將是事半功倍。在選材方面,除結合課本外,音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適當地加入時尚因素,保持與時俱進的品質。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針對中職生音樂基礎差的特點,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同時,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身心處于最佳活躍狀態,心情舒暢地投入課堂,樂于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此外,還應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以樂輔德,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提高審美趣味,全面提升音樂素養。
(三)加強音樂的實踐教學,豐富中職學生的音樂文化生活
中職校的音樂教師應當重視音樂實踐教學,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教師可以嘗試在每堂課中設計有5分鐘左右的“達人秀”小舞臺,模仿流行的綜藝節目,讓學生PK,每周選出周冠軍,再每月選出月冠軍,鼓勵每一位學生展現自己的藝術才華;可以組建健美操隊、舞蹈隊、街舞隊等,通過歡快的節奏,愉悅學生身心,增強學生體質;還可以組建班級合唱隊或學校合唱團,通過優美的歌聲,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等。諸如此類的實踐形式將成為挖掘學生潛能的平臺,并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利用重大節日,比如“五四”青年節、國慶節、元旦等,學??擅磕昱e辦一兩次大型文藝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示音樂才華。針對這樣的活動,音樂教師可以制定相關的教學內容融入到班級里去。例如,進行班級卡拉OK,把聲樂教學融入課堂,規范學生的發聲方法及相關技巧,教會各班不同的合唱歌曲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音樂教師可有意識地教學生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講解幾個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的特點。這樣不僅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舞蹈,還可以幫助他們在今后文藝匯演的選材上有較明確的方向。針對以男生為主的班級,可設計小品、相聲等表演,這樣一來,可做到既有不同的美妙歌聲,也有不同風采的舞蹈,還有不同的相聲小品等,豐富晚會的表演形式。
(四)注重音樂欣賞教學,發揮音樂教學的審美、啟迪功能
音樂能陶冶人的性情,豐富感情體驗。好的音樂作品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它能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斗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因此,中職校音樂教育應充分重視音樂欣賞教學,把音樂理論學習、實踐教學與音樂欣賞教學貫穿起來,形成一個音樂教學的完整體系,將其作為培養學生審美情緒、啟迪心靈的一扇窗口。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欣賞交響曲、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等高雅音樂的能力和興趣,提高音樂欣賞的品位。對于較難理解的音樂作品,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內容豐富而恰到好處的課件,對音樂作品的背景、內容作介紹,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主題思想、風格特點、情緒變化等,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如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時,呈示部中,獨奏的小提琴在豎琴的襯托下,奏出了甜美、明朗、詩意般的愛情主題,學生們會被這優美的旋律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所深深地吸引、打動。又如欣賞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時,學生隨著音樂主題的變奏和發展,會產生痛苦、哀傷、渴望等不同的情緒變化,體會到作者阿炳在舊社會飽嘗的辛酸以及倔強的性格,被作者追求光明、樂觀向上的可貴精神感染。這些健康的音樂作品能夠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更全面的提高。另外,也可在現代流行音樂中擷取精華,把格調清新、積極向上、內容健康的音樂作品介紹給學生,教師加以正確引導,提高學生對現代音樂的鑒賞、審美能力。
對于處于青春期的中職校學生來說,音樂能夠幫助其排遣不良情緒,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由美而求真向善,起到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的作用,長期的音樂教育還能擴大他們的文化視野,促進個性和諧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因此,中職校要高度重視音樂教育教學工作,學校各級領導和全體音樂教師要統一認識,把學校的音樂教育與德、智、體、美、勞的發展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各中職校要高度重視音樂教育教學工作,進一步完善教學設施,加強音樂師資隊伍建設,注重音樂理論與實踐教學,發揮音樂學科素質教育的功能,并通過多種教學形式豐富中職學生的音樂文化生活,提高中職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中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每名中職學生提供更廣闊的人生發展空間,從而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郭聲健.音樂教育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2]屠蘭蘭,羅迎春.中小學音樂教育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3]《中國音樂》雜志社.文系音韻——第三、四屆全國音樂教育獲獎論文精選[C].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