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7: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海洋資源管理體系不完善
海洋農業資源的開發和海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管理是至關重要的。從目前大連現狀看,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海洋資源綜合管理體系,相關管理部門存在著條塊分割、各行其是、相互矛盾的問題。各涉海管理部門之間存在著管理權限和管理范圍不清或不合理的問題,難于適應大規模海洋開發的要求和發展趨勢,難以滿足現代海洋管理的新要求。同時,各個區域發展過程中缺少海洋農業的總體發展規劃,不能完美地配合,影響了海洋農業的整體效益。
1.2海洋農業相關人才匱乏
大連作為全國沿海城市之一,海洋農業還是一個新興的產業,急需海洋農業科技人才。然而現在海洋農業的人才隊伍卻難以滿足海洋農業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已有的高級、副高級海洋農業技術人員多數已接近退休年齡,另一方面海洋農業的隊伍普遍學歷較低,一些人員又是非海洋漁業專業畢業,加之工作實踐經驗少,使得海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整體發展和能力建設速度趨于下降,使整個海洋農業人才隊伍比較薄弱,創新能力和創新活力不足,發展的動力和后勁不強,短期無法實現科技服務質量上新的突破和革新。
1.3海洋農業資源枯竭
目前大連絕大多數的海洋農業生產活動都是在近海海域進行,由于海洋農業的發展,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與管理,一些企業和個人,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不顧資源的現狀,盲目開發。漁業生產主要是拖網作業方式,拖網捕撈毀壞了海底珊瑚群體,嚴重威脅了魚類的生活環境,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再生能力產生巨大的威脅,導致大量魚類資源減少。一方面,工業生產所產生的污染物過度排放,給海洋帶來嚴重污染,造成海洋生物大幅度減少;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開發行為,使海洋生態資源枯竭。造成海洋農業資源的枯竭主要有海洋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野蠻的作業方式、環境污染問題三個方面。
(1)海洋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一些企業和個人盲目地增加效益,人為地增加產量,超出了資源的再生能力,漁業的資源將面臨嚴重的枯竭的危險。目前有限的海洋資源難以滿足強大的捕撈強度,海洋農業的發展靠海洋資源,過度的捕撈,加速了海洋農業資源的破壞。
(2)野蠻的作業方式,海洋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各種違規方法,使海洋生物資源不斷減少甚至滅絕,政府管理部門抓不勝抓,長期如此,必將破壞海洋農業的持續發展。
(3)環境污染問題,各種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不加處理或處理程度不足傾流入海,成為海洋環境的重大污染源頭。其他海洋經濟活動對海洋的污染,以犧牲環境來發展經濟,海洋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對海洋農業的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失。海洋農業環境惡化隨著工業、農業的快速蓬勃發展和人口的膨脹,污染源迅速增多,使海洋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給海洋生物資源造成嚴重威脅。據2013年12月30國家海洋局陸源入海排污口排污狀況,我國78個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占比過半,遼寧超標率為60.9%。遼寧省水域流入渤海的大小河流幾乎都被污染。雙臺子河等15條河流入海監測斷面水質為劣五類,環遼東灣的遼寧盤錦、營口、葫蘆島等市的海洋排污有增無減,僅錦州一市每年排入海域的工業廢水達5538萬t,含污染物1214萬t。
2海洋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2.1政府缺乏引導
海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正確引導,目前政府對海洋農業的管理機構雖然存在,但管理力量嚴重不足,海洋農業有關政策制定得不及時,并且得不到落實。海洋農業的發展,主要由漁民主導,漁民的一些不正當做法,政府缺乏引導,個別漁民還無視管理規范;另一方面,對海洋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政府不能及時掌握解決,漁民對政府失去信心,直接影響海洋農業的發展。
2.2重要水生物基因組研究過于片面
大連的海洋農業產業規模和經濟總量目前正逐漸增加,但總體上技術水平還比較落后。海洋農業發展的科學技術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只在半滑舌鰨、鯉魚等少數物種開展了全基因測序工作,全基因組選擇育種研究方面發展緩慢。應該增強在海洋生物基因測序方面的成果,由于只是注重少數生物基因方面的片面研究,制約了遼寧省海洋農業產業規模和經濟總量的提高。
2.3漁業基礎設施落后
我國是漁業大國,而不是漁業強國,表現在海水養殖業,主要體現在漁業產業基本設施陳舊老化嚴重、技術保障支撐不配套等問題。目前,在海洋漁獲物總產量中海洋捕撈業的產量約占全國的60%。很多地方海洋捕撈的產量已接近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的臨界值,一些品種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種群數量增長的臨界值。海水集約化養殖技術尚未形成一定的標準和規范,急需研究在不同生產模式、不同生產對象、不同操作環節的養殖技術標準體系。目前集約化養殖方式主要以粗養、散養為主,集約化水平不高。
2.4海水養殖生物投入品研發滯后
海水養殖中疫苗、漁藥、飼料等養殖投入品對保障水產品的安全有重大影響。而我國養殖安保產品研制起步較晚,不能滿足海洋農業所需的技術要求。新型安全漁藥的研究比較落后,為了防治各種病害大量使用各種獸藥、農藥甚至化學試劑,嚴重影響了水產品的安全。水產動物營養需求研究缺少系統性、全面性,專用的配合型高效環保飼料開發嚴重滯后,飼料的開發和使用技術有待提高。海水養殖中的漁藥、飼料的濫用,既浪費了天然漁業資源,又破壞了水體環境,對海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
2.5水產品加工技術落后
水產品一經捕撈后,如不立即采取必要的保鮮措施,就很容易造成水產品的腐敗變質。目前大連主要的水產加工方式還是冷凍保藏,機械化和技術工藝難以滿足現在社會的需求。在加工和綜合利用方面與發達國家水產品加工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一是水產品加工量較低,大多數都是直接出售;二是深加工技術含量低,加工的種類較少,難以滿足社會需求;三是對加工過程中的廢棄物綜合利用較少,水產品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大多數都用來生產魚粉,對廢棄物中有價值的成分難以合理利用,大大浪費了資源;四是主要加工方式還是傳統產品的加工方法,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不能做到工廠化生產,效率較低。
3促進海洋農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3.1轉變發展思路,明確發展道路
海洋農業發展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跳出過去以海論海的觀念,由傳統相對獨立的海水農業轉變為海陸統籌發展的海洋農業;由粗放型無序捕撈海洋漁業資源向集約性工廠化利用海洋漁業資源轉變;由無償使用海域、竭澤而漁式開發海洋漁業資源向海域有償使用、可持續發展的海洋農業轉變.走適度捕撈、集約化養殖、精深加工、標準化生產的發展道路。避免竭澤而漁式的捕撈方式,適度捕撈,逐步取消傳統的自然采捕的漁業,進行人工增殖和工廠化養殖,提高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使海洋農業持續高效地發展。沿岸淡水對淺海海水鹽度的沖淡而造成養殖對象的生存,破壞了養殖生物的生存環境。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實現科學開發與可持續利用的有機結合。
3.2健全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海洋環境評估制度。對海洋資源開發項目要進行嚴格審查,使其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加強對海洋環境的監測管理。二是建立凈化污染物入海國際化標準制度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制度。減緩海洋生態環境污染對海洋農業的影響,加強對沿岸工業和生活廢水、污水等污染物的管理和治理,對影響海洋農業發展的其他海洋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監督和管理。三是建立起滿足種群生長曲線最大捕撈量的控制制度,使漁業資源保持穩定。要嚴格控制近海漁業資源的捕撈強度,保持漁業資源相對穩定,完善相關海域的禁漁期、禁漁區管理制度及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和處罰力度。四是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海洋監察制度,為海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法律保障和支持。
3.3提高海洋農業的生產水平
(1)領導重視是關鍵
在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過程中,各級農業部門均成立以分管領導任組長的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工作實施方案,狠抓統防統治工作落實。
(2)社會化管理是保障
①運行模式和職責
以“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或“專業合作社+農戶”形式開展工作,建立統防統治示范區,開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全程承包防治和一般承包防治以及突發性病蟲害的應急防治,縣級植保部門,鎮鄉服務中心提供技術支撐,組織、引導、協助專業合作社搞好宣傳發動、技術培訓、新農藥試驗示范,防治效果和產量評估工作。公司或合作社具體負責實施地點以及示范點涉及的村組數、農戶數和實施面積情況的統計,并與農戶簽訂服務協議書,合理收取施藥作業費用,負責組織機防手,提供防治農藥,開展承包防治,并在每次防治后要及時通知植保部門開展防效評估。
②規范管理制度
提高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植保部門積極指導和幫助防治組織建立各種規章制度、流程、規程等上墻公示,對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建立登記備案,對服務合同(協議)簽訂、從業人員資質、技術條件、安全用藥等方面進行規范管理,對開展防治區域內的村組、農戶以及開展防治用藥等情況張榜公示。
(3)部門配合是基礎
強化資源整合,集中人力物力、大力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使頻振式殺蟲燈、色板誘殺等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增添了新的活力,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程度。在病蟲害發生達藥劑防治指標時,能快速的通過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三統一”的形式,統一購藥、統一配藥、統一時間集中施藥,確保了防治效果顯著,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
(4)植保實用技術是著力點
植保部門根據病蟲發生情況,確定防治對象,用藥品種,用藥時間指導開展防治,推廣應用先進實用田間綠色防控技術、新型植保器械和安全施藥技術,提高了防治效果和效益。
(5)企業、合作社參與是推手
目前我市的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主要有三種組織形式:
①專業合作社或協會型
這一類主要是由種植業、農機等專業合作社以及一些協會和小型個體農藥農藥經營戶,在農業部門的扶持下,組建專業化防治隊伍,提供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占總體構成的75%左右。
②企業型
由農藥經營企業購置機動噴霧器、組織專業化防治隊伍(合作社),不僅為農戶提供農藥銷售服務,同時還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點總體構成的15%左右。
③應急防治型
這類主要是應對在大范圍發生的遷飛性、流行性重大病蟲害,由縣植保站組建的專業機防隊,主要開展對公共地帶的公益性防治服務,占總體構成的10%左右。各地在開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的服務方式上主要有三種方式:
①代防代治
占總體構成的80%左右,專業化防治組織為服務對象施藥防治病蟲害,收取施藥服務費,一般每畝收取5~10元。農藥由服務對象自行購買或由機手統一提供;專業化防治組織和服務對象之間一般無固定的服務關系。
②階段承包
占總體構成的15%,專業化防治組織與服務對象簽訂服務合同,承包部分或一定時段內病蟲害防治任務。
③全程承包
占總體構成的5%,專業化防治組織根據合同約定,承包作物生長季節所有病蟲害的防治。開展全程承包與階段承包的專業化防治組織均在縣植保部門的指導下,統一購藥、統一配藥、統一時間集中施藥,防治結束后由縣植保部門監督進行防效評估。上述可以看出由于企業、合作社的參與,通過有償的社會化服務方式,開展規?;鸵幏痘∠x害統防統治的現代農業生產性技術服務,有效解決病蟲綜合防治技術普及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對于提高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現代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農民增收是目標
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的出現,既解決了農村缺勞力、缺技術的矛盾,又提高了防治效果,防治效益,防治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確保了糧食生產安全,據2013年在余慶、鳳岡、道真、習水4縣實施的水稻、茶葉主要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全程承包和一般承包所涉及的16個鎮42個村調查統計,受益農戶6987戶,戶均受益832.08元,調動了受益農戶的種田各級性,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摘要: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以及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更高要求,現代農業生產對植物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為順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我市近幾年在推進和發展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關鍵詞:農業發展;推進植保;專業化防治
(7)專業化統防統治是方向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病蟲害專業化防治較好地解決了因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生產者老齡化和女性化的突出問題,防治病蟲日趨困難等方面的難題。
②專業化統防統治,推行區域統一、快速、高效、準確的防治,極大的避免了“漏治一點,危害一片”的現象出現,最大限度的減少病蟲危害損失。
③推進專業化防治,可以實現安全、科學、合理使用農藥,提高農藥利用率,減少農藥用量,降低農藥殘留污染。
④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的出現,大大降低培訓面,增強培訓效果。
2存在的主要問題
(1)規范化的植保專業化組織數量較少,我市成立的230個防治組織中真正在工商部門登記的只有38個,管理機制不健全,監督管理工作有待進一步提高。
(2)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面不高,群眾自覺參與意識不夠。
(3)專業化合作社組織服務范圍窄,服務內容單一,總體經濟效益不高、風險大。
(4)以代防代治為主的防治組織,僅能解決勞動力缺乏的問題,無法確保實現安全、科學、合理用藥,談不上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益,降低防治成本;機手贏利不足,服務愿望不強;不便于技術部門開展培訓、指導和管理。以承包防治為主的防治組織其組織管理較為費事,收費較為困難,容易產生糾紛;機手流動性較大,增加培訓難度。
(5)扶持政策有待加強。目前我市有部分縣、市(區)在此項工作上力度不夠,每年僅靠中央、省、市下撥的專項資金來維持工作運轉,難以滿足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的需要,難以調動農民和服務組織的積極性。
(6)抗風險能力較弱。防治組織在服務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突發性的病蟲害,以及農資價格變動等不確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治成本核算,影響了承包服務收益和服務組織的發展壯大。
3打算和建議
(1)在支持環節上,突出發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
(2)在防治模式上,突出發展階段承包、全程承包服務。
(3)在發展布局上,突出重點作物和關鍵區域。
1.1生態精品農業初具規模
創建了一批特色農業觀光園、休閑采摘園,形成以桃花、荷花、鐵皮石斛花、皇和白枇杷花為特色的“五彩蓮都”。建成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點25個,涉及經營戶138家,旅游年營業收入5000多萬元。農業兩區建設不斷深化,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已完成投資2.53億元,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面積1687hm2,大力推進生態精品畜牧業發展,落實畜牧規劃用地54塊共154hm2,2014年度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25.42億元。
1.2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
大力發展生態精品農業、高效種養業和創意農業,按照全產業鏈發展的思路,促進農業上下游產業、前后環節對接,推進農業產加銷各環節緊密結合,延伸農業產業鏈。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加銷一體化的思路,實施梯隊式扶持培育。邀請農科院等專家科學把脈,確定了做大做強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4大主導產業,培育茶葉、甌柑及優質水果、筍竹林3大潛力產業,突出處州白蓮、白枇杷、鐵皮石斛、皇菊、大鯢等5大特色產業的農業總體布局。通過產業融合,處州白蓮等傳統優勢產業煥發新機,新增蓮子罐頭、蓮子酒、蓮子醋等衍生產品,延伸了產業鏈條,并引進了海亮集團、森宇集團等知名農業企業駐蓮投資。
1.3農業產業文化融合發展
按照古堰渠、老農耕、新田園的定位,秉承農業的悠久歷史,把傳統農業文化精髓與現代社會理念結合起來,大力挖掘和弘揚農耕文化,積極開發農業文化產品,做好農耕文化傳承與創新。深入挖掘碧湖平原通濟堰農耕文化,以麗水海亮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七巧田園”等項目為龍頭,打造一批與產業一體的農博園、博物館、養生園和農業綜合體,推動通濟堰渠系景區化。實施農業文化創意工程,進一步推進生產創意、產品創意和品牌創意,為拓展農業功能創造條件。打造處州白蓮農業文化,蓮都區通過成功舉辦2屆處州白蓮節,圍繞荷怡養生醉憶蓮都主題,依托百畝荷花、田園風光、農家生活、畬族文化等特色,開展賞花采蓮、風情攝影、蓮花燈祈福、“蓮”潔文化等“醉美蓮花,醉憶蓮都”活動。通過舉辦處州白蓮節、仙渡采挑休閑旅游節、枇杷節、仙渡桃花節、雨傘崗葡萄節、皇菊開園節、峰源高山納涼節等農業節慶,年吸引游客6.5萬人次,帶動水果采摘110萬kg,采摘金額1800萬元,帶動農家樂及旅游收入2100萬元。部分節慶活動內容還被中國網、新浪網、新華網、浙江在線,以及麗水本地電視臺、麗水日報、處州晚報等官方新聞媒體轉播報道,進一步宣傳了蓮都農業節慶和綠色生態農產品品牌,提高了大眾對蓮都區生態精品農產品的認知度。
1.4農業品牌效益日益顯現
把實施品牌戰略作為重要支撐點,全面啟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認定和地方證明商標注冊工作。目前,已培育梅中田茶葉、山水椪柑、山水龍劍茶葉、六江源油燜筍、處州山茶油、百興牌杏鮑菇等浙江省名牌農產品6個;山水、梅中田、富來森、處州綠園、處州、六江源、山水龍劍等浙江省著名商標7個;山水椪柑、梅中田茶葉、富來森香菇黑木耳、綠園香牌本雞等4個產品被認定為浙江省名牌產品;涌現了處州白蓮、麗水香菇、麗水(山水)椪柑/甌柑、麗水楊梅(碧湖楊梅)、麗水山茶油(處州)、麗水茶葉(蓮都梅峰)等一大批原產地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同時,積極融入“麗水山耕”公共品牌,啟動“養生蓮都”農產品區域品牌創建,引導特色產業提升品牌內涵,使區域品牌、產業品牌、個性品牌之間相互促進。
1.5市場營銷力度不斷加大
通過各類農博會、農展會、農產品推介會、農超對接會等平臺,銷售和宣傳蓮都區生態精品農業。加強現代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建設,鼓勵發展農超對接、連鎖經營、直供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農產品流通業態。以“線下”專業批發市場為骨干,農村集貿市場為主體,快速發展“線上”電商銷售市場,強化與淘寶網、菜鳥物流、淘寶大學戰略合作,組建蓮都區農村電子商務辦公室和迅唯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完善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推動蓮都精品農產品進駐淘寶中國麗水館。鼓勵引導更多農業企業、合作社、基地、返鄉大學生和其他農村優秀青年從事農村電子商務,推進更多農產品上市交易,擴大市場影響力。
2工作措施
2.1加強組織領導
蓮都區成立推進生態精品現代農業發展領導小組,把農業、財政、林業、水利、科技、環保、國土、工商、供銷社、質監、團委、商務等部門進行明確的分工,舉全區之力,堅持山區農業特色和優勢,制定生態精品現代農業發展實施計劃,為生態精品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積極打造中國生態精品農產品之都。堅持在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開發特色生態精品農產品,建設美麗蓮都、養生福地。根據蓮都區“十二五”農村建設發展規劃,經過財政、發改等多部門聯合評審,確定主導產業、潛力產業、特色產業。
2.2出臺扶持政策
蓮都區相繼出臺鋼管設施大棚扶持政策、“兩白”產業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建設玻璃溫室大棚500m2,或連棟大棚2000m2,或單體大棚10000m2以上,均可申請享受占建設成本50%以上的農業設施鋼架大棚建設補貼。區財政每年安排20萬元用于處州白蓮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每個處州白蓮精品示范基地以獎代補5萬元,新發展處州白蓮0.33hm2以上的,補助7500元•hm-2,對新集中連片發展白枇杷基地0.33hm2以上的,補助4500元•hm-2。對發展精品蜜橘設施栽培、處州白蓮、白枇杷、皇菊、娃娃魚等生態精品農業和農業智能化設施的,優先安排項目。整合“兩白-黃”(處州白蓮、白枇杷、皇菊)基地建設資金1108萬元,農業兩區建設資金760萬元,生態農業和精品水果建設資金150萬元,共計2018萬元作為生態精品現代農業發展資金,為發展生態精品現代農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同時,發揮山海協作、浙商回歸、華僑要素回流等的作用,招引海亮集團、森宇集團等國內知名農業企業進駐蓮都投資生態精品農業。
2.3提升科技服務
強化技術成果轉化,推廣應用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高效生產模式,建立完善生態精品農業技術支撐體系。以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等“三新”技術和模式創新為抓手,按照生態、安全、優質、高產、高效的要求,努力構建生態循環農業體系。蓮都區政府與麗水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簽訂院地合作協議,加強產學研協作,深化與省、市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強創新與引進示范。加快實施國家科技富民強縣的農業科技項目,加速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全面向農業滲透。加強農業基層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形成區級農技推廣中心+鄉鎮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農村農業服務點,一主多元的推廣網絡。不斷完善產業首席專家制度,建立蓮都區高層次農業人才科技服務創新團隊,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大力推進農作物精確栽培技術推廣應用和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等精準農業、信息化技術、智能化智慧農業技術推廣,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建成可追溯試點5個,農產品安全快速檢測室11個。
2.4培育多層次經營主體
大力實施農業經營主體能力提升計劃,加大農業龍頭企業、規范化合作社、生態精品家庭農場等多層次、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培育力度,積極鼓勵大學生投身農業創業創新,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吸納、承接和轉化應用能力,并充分發揮農業主體的核心作用,帶動產業集群發展。探索在土地確權到戶的基礎上,成立一批以土地流轉為發展基礎的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將農戶的承包土地折股量化,通過自營或委托經營等方式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經營所得收益按股分配。截止目前,全區共培育農業龍頭企業7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24家、家庭農場234家。
3問題與方向
1.特色農業生產為粗放型,科技資源利用率低
受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影響,貴州當前特色農業的發展仍舊停留在粗放型發展階段,資源利用、產業結構的不合理都阻礙了農業的發展進步,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通常依據以往的生產效益來設置生產計劃。投入于貴州特色農業的工作人員技術性不高,地區政府對該領域科學技術的投入不夠重視,導致生產效益低,特色農產品質量不高。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技術投入的情況下,貴州特色地區的農民文化程度低下,為了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特色農業企業會進行掠奪性生產,嚴重破壞自然環境,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得不到應用,生產模式落后。
2.觀念相對落后,沒有正確的認識特色農業
由于當前的社會市場體系還處在發展與健全階段,并且對于特色農業的政策性支持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等還沒有得到真正的有效落實,一度導致群眾在認識特色農業、實踐特色農業中出現不少問題與不友好狀況。例如,人們由于概念性錯失,認為特色農業即是種植具有特色的作物,導致大幅度的增加相同作物的種植來期待良性收益,而不同地區由于地質土壤的不同而不一定適應同種作物的生長發育,而出現很多現實矛盾和問題。此外,某些具有潛能和市場的特色作物卻沒有得到本應有的重視、開發與種植,直接造成貴州當地的特色生態、特色地質和獨有資源的浪費。因此,沒有真正經過考察和研究,而盲目地、片面地進行所謂的特色農業實踐,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行的,不具有實際意義的行動,可能造成資源的重置、人力物力的損失和自然生態的浪費,對于貴州特色農業的發展和進步不但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具有不良影響。
3.特色農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存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問題
貴州地區的地勢大部分為丘陵、山地,不同縣市的實際狀況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就整體上來看,普遍存在耕種土地的土層薄弱問題,可利用土地呈塊狀分布,整體性不強,生態環境很容易遭到破壞和影響。地勢不平坦的情況下,還容易引發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對特色農業的發展造成很大的限制。再加上特色農產品對土壤條件和外界環境的要求較高,貴州地區的水利灌溉工程設施相對落后,僅僅依靠降雨根本無法滿足農產品的生長需求,從而降低了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
4.特色農產品的生產規?;蛯I化程度不高
特色農業的形成、發展與進步需要規?;a、專業化生產、科學化生產的全方位落實,而貴州目前的現狀是土地資源廣,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少,部分土地資源私人化,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未能完全將農業生產和特色農業的發展等作為主要事業。這就造成了形成和發展特色化農業必備條件的不足,即規?;r業生產無法實現、資源優勢未能有效利用、科學專業化生產經營無法落實。因此特色化農業在貴州本地的發展遲遲不見成效,特色農業產業無法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特色農業產業不能長期有效地健康發展。除了上述問題之外,貴州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方面還存在的一個制約發展和進步的問題,即為部分地區出現的對于特色農業過于泛化的推廣和實施。這樣,這些地區的特色農業因為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而大面積、廣泛化地進行各個方向的特色農業,造成特色農業缺少產品產業的針對性缺失、生產經營的重點不明確、特色產品“不再特色”。
二、促進貴州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研究
1.提高特色農業的科技含量,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貴州應當在確定進行特色農業實踐和發展目標的同時,積極創建一支具有科研能力和技術的團隊進行特色農業的鉆研、實踐、落實、監督和指導,在這些學科專家與帶頭人的努力下完成特色農業科學規劃的制定、產業布局的精準定位、實施戰略的有效設置、實踐成果的嚴密監測等,從而有效避免生產實踐的盲目和農業產業的大同。最后,要善于對實現特色農業的最基層的農民同志進行科學技術和特色農業思想觀念的培養,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于特色農業的發展。此外,還要注重特色農業發展相關技術的應用,充分發揮先進技術的優勢,綜合工程、信息和生物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技術,大力探索特色農業的科技創新??梢詷嫿▽m椀奶厣r業技術研發和推廣體體制,借助設置科技示范農業園的方法,實現技術的普遍推廣應用,最終達到優化生產要素及產業結構的目的。
2.形成對特色農業的正確發展意識,更新傳統觀念
改革開放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它為農村經濟和我國農業的發展進步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動力支持,另一方面它也要求農村經濟以及我國農業在原有的結構基礎上尋求新的發展模式,為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而順利完成發展轉型。貴州面對以上農村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必須深刻認識到其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必要性。要不斷加強貴州各級政府部門以及相關農業經濟部門工作人員對于發展本地特色農業的意識和積極性,利用新時期的思想教育以及多種有效宣傳方法,引導更多的人進行特色農業的嘗試和探索。使得他們摒棄舊的農業產業發展思想和觀念,在“高品質農業、優越農業結構、產業互動與市場競爭”指導思想的帶領下,不斷對特色農業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與建議,真正將特色農業落實到本地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并不斷進行經驗總結和改進,以取得積極的成效和成績。
3.強化特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在加強貴州地區特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對農作物的土地進行整理,站在整體的角度,進行全面的規劃和分析,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利用優惠政策措施,對耕種土地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通過多種措施保護土地資源,積極的預防和改善土地沙漠化問題,為特色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其次,應對水利基礎建設進行完善,修建水利工程,確保灌溉系統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既可以對原有的水利灌溉工程進行修補,還可以建設全新的水利工程,保障農作物的生長需水;最后,必須要加大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的構建力度,對貴州地區內的特色農業生產資源進行整合,構建規模性的生產基地,完善田間設施和土地整改工作,集中多方面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促進貴州特色農業的發展。
4.打造特色農業的龍頭企業,實現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特色農業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貴州地區要集中精力發展龍體企業,借助自身獨特的優勢,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產品文化和品牌,增大市場競爭力的同時,增強企業間的關聯性。例如針對長順蘋果來說,其雖然作為貴州大力發展的特色農業產品,但是其優勢相較于陜西蘋果等特色品牌并不突出,這直接影響外界對其的認可度,應將工作重點放在解決貴州連片貧困地區農業的發展還處于比較低級的小產量生產階段上,進行大規模的生產經營,形成指明品牌企業,保證商品出產量滿足實際的經營需要,提高市場影響力,從而推動特色農業的發展進步。貴州在之前農業發展以及當前態勢的基礎上,還應結合當地農業實際,為將本地特有的自然資源優勢進行充分利用而鉆研適用于本地農業的發展戰略,對存在問題的農業結構進行反思與適時調整和實踐,爭取使得產業和農業結構與布局得到合理安排、配置與互動,從而形成貴州農業經濟的地方特色和新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1.1國家的水價政策不落實,流域農業用水的節水潛力工作難以開發和發揮喀什噶爾河流域是農用水價在全疆最低的灌區,流域水價處于完全被凍結的狀態,這種情況不利于節水灌溉的深入開展。水價改革是農業節水的助推器,水價對節水起到極大的拉動作用,由于喀什河現行水價太低,起不到節水的拉動作用,導致了農民用水大手大腳,節水意識難以提升;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水費收入減少,難以對水利工程進行維修、更新和改造,使工程老化失修嚴重。
1.2流域灌溉農業用水方式單一,節水效率低。目前可供選擇的先進農業節水技術有多種多樣,但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圍和條件,當地的條件,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區域水資源和農業節水技術措施的土壤條件。將農業灌溉的節水技術多樣化,不斷提高技術含量,應通過節水新技術的引進和普及,不斷減少地下水的開采量,從而改善和恢復灌區的生態平衡[1]。
2喀什河流域農業節水灌溉發展對策
2.1要強化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統一管理由于喀什噶爾河流域長期實行流域區域與流域分級分部門分割管理的管理體制,存在體制弊端,缺乏水資源總體規劃的統一管理,難以優化和合理配置,從而導致了流域水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和競爭性利用。因此必須強化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對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全過程,依法實施更為嚴格的管理,實現對水資源的科學調度,優化配置,建立和完善水資源宏觀管理和保護制度,嚴格水許可證制度,加強監管。
2.2建立穩定高效的流域農業節水投入保障運行機制喀什噶爾河流域是有名的干旱缺水灌區,自然條件較差,形態環境十分脆弱,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發展灌溉節水型農業需要大量投入資金,對此地方財力難以承受,由于農業節水的投入,實屬社會公益性事業的投入資金,最大受益者應是國家和社會,因此應當明確中央、地方和受益農戶對農村水利節水改造的責任和義務,國家應承擔對農業投資的責任,灌溉節水改造的發展,逐步建立全國性的投資,地方和受益農戶投入為輔的穩定、高效的灌區水利接水改造投入保障運行機制。
2.3建立發展灌區農業節水事業投入的政策要制定激勵節約用水的獎懲制度,對節約用水的用水戶給予獎勵,對超額用水和無效用水的用戶應當給予經濟處罰,對嚴重者應當追究法律責任。積極推廣和完善“配水到戶、量水到戶、建帳到戶、收費到戶”的農村用水管理措施,積極推行用水戶參與灌區水利的管理,建立和健全灌區農業節水的技術服務體系,實施農業用水的“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對超計劃用水戶實行累進計價收費。盡快啟動流域的水價改革,實現灌區農業供水價格按成本到位來推進節約用水。
2.4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灌溉用水的改革加快灌區引進和普及節水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進程,實現現有灌區的節水型改造,促進灌區用水方式的改革,開發田間節水灌溉,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實用技術和現代控制技術相結合,利用信息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節水灌溉,推廣等依靠用水方式的科技創新加促對灌區農業節水的現代化建設。
2.5進一步推進農業經濟結構的步伐的調整糧食作物灌溉面積的結構,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布局合理,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養殖業,立足于當地資源優勢,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和區域化的組織生產。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灌溉面積,總體規劃面積應當遵守當地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要考慮農民的意愿,農民收入不降低成本,從而優化灌溉作物的結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事情,必須服從灌區農業開發的總體規劃;灌區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應當有利于灌區農業的節水改造,有利于水資源利用效益的提高,有利于農民增產、增收奔小康。
3結語
三明市是傳統的農業大市,耕地面積居全省第二位,是全國集體林權改革試驗區、福建主要商品糧基地和農作物主產區,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較好的產業基礎。當前,三明市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新階段,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由分散的小農生產向規?;?、組織化、社會化加快轉變。2013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9.44億元,增長4.8%;現代農業產業總產值865億元,增長17.9%;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532元,增長12.3%。在三明市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資金不足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相比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在產業經營和金融需求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農業集約化經營逐步推進,規?;鹑谛枨竺黠@增多。2013年末,三明市土地流轉面積達69.9萬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30%,其中流轉給170家農業企業7萬畝、62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7萬畝、1071家庭農場5.7萬畝。相比常規農業,現代農業資金需求大成為集約型農業的基本特點,特別是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資金和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快速增長。
(二)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全方位金融需求增多。目前三明市已形成水稻制種、食用菌、茶葉、蓮子等20條特色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鏈條前、中、后各環節結合更加緊密。在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的背景下,涉農金融機構通過積極整合農業產業鏈,使原來分散的信貸主體相互合作、制約,農業產業鏈金融應運而生。
(三)經營主體呈現多元化,特色化金融需求增多。表現在近年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特色金融需求不斷增多。截至2013年末,全市共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56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505家、家庭農場1945個。
(四)農業功能向縱深演變,創新型金融需求增多。近年來,三明市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加速融合,逐步形成了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生物能源農業、休閑農業和文化創意農業等多種新型業態,創新型金融需求逐漸增多。
(五)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科技金融需求增多。農業科技項目及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都需要金融支持,農業機械化的推廣與普及也亟需金融支持。目前全市有農機專業合作社157家,農機作業服務面積98萬畝,總收入達5500萬元,已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二、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一)涉農貸款穩步增長
“十二五”以來,三明市金融機構不斷創新金融支農方式,拓寬金融支農渠道,加大涉農貸款的投放力度。一是涉農貸款實現年均兩位數增長。2011~2013年全市涉農貸款余額分別為420.74億元、506.24億元、585.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11%、20.32%、15.6%。二是涉農貸款占比逐年提高。2013年末全市涉農貸款占比為52.16%,比2011年末提高1.64個百分點。三是涉農貸款增幅高于各項貸款的平均增幅。2012年、2013年涉農貸款增幅分別高于同年各項貸款增幅1.28個百分點和2.43個百分點。
(二)金融支農體系初步形成
近年來,三明市農村金融取得長足發展,逐步建立起以農村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機構為主體,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為補充,各類金融機構并存、相互競爭的支農金融服務體系,金融服務面不斷擴大,金融服務水平顯著提高。1.正規金融積極支持現代農業發展。三明市農村金融供給主體包括政策性金融機構、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郵儲銀行和村鎮銀行等,其中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發揮著主力軍作用。截至2013年末,全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197.72億元,占全轄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33.79%;轄內農行、工行、建行、中行等四家大型商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分別為94.55億元、70.75億元、70.23億元和38.9億元,占全轄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比重分別為16.16%、12.09%、12%和6.65%;農發行涉農貸款余額48.26億元,占全轄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8.25%。此外,興業銀行、郵儲銀行、村鎮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在支農中也發揮了一定作用。2.小額貸款公司在支持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了補充作用。小額貸款公司一般將客戶定位于“三農”及小微企業,通過細分農村金融市場和提供差異化的“三農”金融服務來實現對農村金融需求的滿足。2009年三明市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全面啟動,至2013年末共成立19家小額貸款公司,實現小額貸款公司全轄各縣(市、區)全覆蓋,注冊資本金共計33.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42.31億元,占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的3.77%。3.保險業服務現代農業發展能力不斷提高。截至2013年末,人保財險三明市分公司先后開展了水稻種植保險、能繁母豬保險、森林火災保及蔬菜種植和煙葉保險等農業保險試點。目前,三明市“三農”保險的業務覆蓋面和承保率居全省前列。其中,水稻承保218.64萬畝,承保率達到99%;森林承保2421.46萬畝,承保率達100%;農險綜合賠付率50.73%,實現了經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提高。4.資本市場助力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一定進展。至2013年末,全市共有6家企業在滬深股票交易所上市,其中永安林業、青山紙業、福建三農、福建金森等4家企業為涉農企業,上市融資合計10.94億元。
(三)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探索
1.著力支持農業集約化發展。一是不斷深化和拓展林權抵押貸款,盤活“林”資源。至2013年12月末,全市累計發放林權證抵押等各類貸款75.73億元,貸款余額31.78億元,累計支持林業開發約1180.76萬畝,占林地總面積的49%。二是推出土地經營權流轉貸款,盤活“地”資源。截至2013年12月末,轄內明溪縣、將樂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余額達到586萬元,沙縣累計發放土地流轉項目貸款1.51億元,土地流轉貸款貼息795.6萬元。
2.著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截至2013年12月末,三明市金融機構對規?;洜I主體的貸款余額達22.96億元,增長49.07%。其中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貸款余額分別為22.35億元、5353萬元、820萬元,分別增長47.31%、174.37%、107.59%。
3.著力支持農業產業鏈發展。三明市金融機構陸續推出訂單農業貸款、果樹所有權質押貸款等多種模式,為農業前、中、后產業鏈條各環節提供金融服務。截至2013年末,全轄農產品加工貸款余額38.18億元,同比增長9.78%;農副產品流通貸款余額8.91億元,同比增長61.1%。
4.著力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13年末,轄內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民創業園等產業園區建設貸款余額1.2億元,增長20%,農田基本建設貸款余額2.3億元,增長29%。
5.著力支持農業農機化。三明市金融機構推出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收益權質押貸款,對凡享受補貼購置農機具的農戶給予優先信貸支持。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末全轄農機抵押類貸款近3億元,增長25%。
三、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流動性不足,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后勁乏力
當前三明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林業改革不斷深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巨大。但另一方面,2013年末,三明市各項貸款余額1121.87億元,居全省第8位,各項存款余額1197.47億元,居全省第7位,金融機構貸存比高達94%,流動性明顯不足,無法充分滿足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需求,導致農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較之全市金融機構貸存比普遍高企,郵政儲蓄銀行三明分行貸存比僅24%,其農村資金“抽水機”的角色仍未改變。在流動性緊張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盡可能將資金投放于見效快、回報高的項目,從而弱化了對風險相對較高的現代農業的金融支持。
(二)組織體系不全,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合力不強
一是銀行體系不夠完善,競爭性、多元化的銀行體系尚未形成。目前轄區銀行業機構不多,農發行、興業、中行等尚未實現各縣(市)全覆蓋,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也有待加快。二是農業風險分擔機制缺失,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2013年末全市保險密度為1276元/人,保險深度為2.1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茶業、花卉、水果等特色農業保險品種還未開發。三是資本市場助力現代農業發展能力較弱,全市僅4家涉農企業成功上市。
(三)多元化需求難以滿足,金融對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較弱
1.農業集約化金融需求對接方面:三明市較早推出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及農村住宅抵押貸款,但因《物權法》《擔保法》有關限制性規定,這類貸款模式在實踐中推廣難度較大。由于有效抵押擔保物不足,涉農企業、農業大戶往往難以獲得充分的銀行貸款支持。
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對接方面:由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其他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存在運作不規范、財務不健全等問題,客觀上導致資金供給方與需求方的脫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
3.農業產業鏈金融需求對接方面:由于農業產業鏈信用風險管理難度大,轄區金融機構推出的信貸產品往往停留在小范圍試點和個別品種的推行上,并以支持單個項目或服務某一領域為主,可復制推廣的信貸產品較少。
4.農業基礎設施金融需求對接方面: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耗資大、周期長、見效慢,商業銀行普遍不愿意介入,而政策性銀行受限于資金規模,支持能力有限。二是金融機構信貸方式創新受農村基礎設施管理不到位制約。如轄內寧化縣集體持有91%以上的農田水利設施所有權,造成承貸主體無法落實。
5.農業農機化金融需求對接方面:農機具抵押率不高,一般不超過50%。同時,部分農機專業合作社因自身實力不強、產權不清晰或運營管理方式落后,難以符合銀行信貸發放標準。
四、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完善法律及政策扶持體系,以頂層設計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1.加快法律制度建設,消除農村融資擔保法律障礙。一是積極推動《物權法》《擔保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工作,真正賦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二是完善《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健全農村土地產權登記、流轉制度,建立配套的抵押資產處置機制,促進土地抵押市場及土地金融的發展。三是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借鑒國外經驗,建立土地金融制度及監管體系,明確由政策性土地金融機構辦理土地使用權抵押業務,保障土地抵押業務的規范性及農民生存權益。
2.重視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建立金融支農長效機制。一是充分發揮財政杠桿效應。通過財政獎補、貸款貼息、擔保補助、風險補償、保險補助等方式,逐步建立市場主導與政府扶持相結合的金融支農長效機制。二是進一步加大稅收優惠力度。建議允許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生產性大額貸款利息收入適用營業稅免征政策,給予小額貸款公司享受農村信用社同等稅收待遇。
(二)有效增加信貸資金來源,增強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后勁
一是金融機構要大力組織存款和挖掘內部資金潛力,通過新增存款或向上級行爭取信貸規模及授權授信等信貸政策,不斷拓展資金來源。二是當地人民銀行要積極向上級行爭取支農再貸款規模、再貼現額度,運用差別存款準備金政策,對轄內金融機構給予適當政策傾斜。三是爭取在沙縣農村金改區放寬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存貸比例限制,加大當地貸款投放力度。四是地方政府要加強與域外銀行合作,如通過銀團貸款、協議貸款等戰略合作方式,引進域外資金參與現代農業發展重點項目。五是加強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工作,強化對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監測考核。
(三)加快培育各類金融載體,完善多元化金融支農體系
1.做大增量與盤活存量,構建與現代農業發展相匹配的多層次銀行體系
(1)做大增量,加快引進和增設各類金融機構。一是積極引進區外銀行,吸引全國性或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來三明設立分支機構。二是加快完善縣域銀行機構網點建設,鼓勵和引導中行、興業銀行、農發行盡快到網點空白縣設立營業性機構,支持農商銀行跨區域經營發展。三是盡快實現村鎮銀行轄區各縣(市)全覆蓋。四是進一步規范和發展農村合作基金,推進“互助資金”模式的村級小額信貸組織試點工作。
(2)盤活存量,進一步深化金融機構改革。一是支持農發行深化改革。以糧棉油生產、加工和流通等環節為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推進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擴大轄區農行“三農”事業部改革試點范圍,鼓勵郵儲銀行拓展農村金融業務,逐步擴大涉農業務范圍。三是加快轄區農村信用社改制步伐。四是拓寬民間資本向正規金融轉化的渠道,支持有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改制為村鎮銀行。五是深化沙縣農村金融改革,加快形成“可持續、能復制、易推廣”的現代普惠制農村金融制度示范樣本。
2.拓展農業保險功能,強化現代農業風險保障一是創新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品種。不斷提高農業保險的承保范圍和覆蓋區域,試點開辦茶葉、毛竹、花卉、水果等具有當地特色支柱性產業的特色農業保險。二是完善保險補貼機制。加大中央、省和市三級政府的財政補貼分擔比例,逐步減少或取消產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三是探索開辦涉農金融領域的貸款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等業務。四是引導其他商業性保險公司積極開展農業保險業務,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險。五是積極推動中央和省政府建立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3.積極借力資本市場,拓寬現代農業投融資渠道積極推動農業龍頭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融資,拓展現代農業多元化融資渠道,逐步由高度依賴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并舉的方式轉變。一是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企業到主板、創業板發行上市,引導暫不具備上市條件的高成長性、創新型農業企業到場外市場公開掛牌與轉讓。二是鼓勵農業企業利用債券市場進行融資,拓寬農業企業融資渠道。三是鼓勵建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以中央、省級、市級財政資金為主,引導社會閑散資金,通過設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直接投資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而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四)提升金融支持現代農業對接成效,有效滿足現代農業對金融資本的需求
1.提升金融與農業集約化金融需求對接成效。地方政府要加快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推動各縣成立土地信托公司,建立土地、宅基地抵押登記、評估、流轉平臺,確保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宅基地抵押貸款工作順利進行,著力解決農業集約化經營貸款需求。
2.提升金融與新型農業經營組織金融需求對接成效。一要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重點支持產業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以及產業特色鮮明、運行機制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二要創新推動訂單、存貨、倉單質押等權益類貸款種類,加大信貸產品創新和推廣力度。三要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當增加貸款額度,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并提供一定利率優惠,滿足其差異化資金需求。
3.提升金融與農業產業鏈金融需求對接成效。一要大力推廣農業供應鏈融資產品,加大對特色農業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的信貸資金支持。二要探索推動大額農貸發放和管理辦法,重點滿足特色優勢農業重點產區、重點加工區和商貿流通區的信貸需求。
4.提升金融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接成效。一要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圍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商品基地建設等基礎設施加大中長期信貸資金投入,支持農業配套設施建設。二要積極探索以項目未來經營收益權、土地使用權、大型水利設備等作為抵(質)押物,創新農田水利貸款抵押擔保方式。
一是圍繞糧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豬)、水產(中小水面)、優勢特產資源和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進行攻關,使其形成規模效益的項目,并與全省大農業工程配套,與國家計劃項目配套。例如,在農作物新品種方面,圍繞玉米、水稻、大豆三大優勢作物,產前、產中、產后的一些關鍵技術(如耕作方法、病蟲害防治)開展系列攻關,取得像玉米早熟豐產綜合技術、玉米抗旱保苗技術、玉米大面積機械化綜合高產技術、赤眼蜂、黑光燈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盤育、水稻育苗床土調酸綜合技術、鹽堿地種稻技術和大豆綜合豐產技術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與生產條件相適應的耕作栽培及病蟲害防治的配套技術。二是合理組裝,全力組織推廣。把各單項技術組裝起來,有組織、有計劃地加以大力推廣。從1990年開始,把65項組裝配套技術列入省重點科技推廣計劃,選擇基地為推廣計劃項目承擔單位,計劃采取滾動式,每年進行一次調整和補充。經過幾年的努力,我省良種普及率達到97%,推廣面積超過7萬公頃的農作物新品種近20個。鹽堿地種稻以稻治澇、以稻治堿和旱改水配套技術的推廣,使全省水田面積迅速擴大,由20萬公頃增加到66萬公頃,增產稻谷45億公斤。創造出"吉林大米"名牌產品,不僅解決了本省人民吃細糧的問題,還內銷到關內各省。
二、經常開展農技培訓,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受體和載體農技培訓,主要圍繞五個方面展開。
一是加強農技培訓中心建設,全省已建立省級農業技術培訓中心1個,市級農業技術培訓中心1個,縣級培訓中心29個。這些培訓中心已成為培訓農民學習農業科技和文化知識的大學校,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通過農技培訓中心培訓的農村干部和群眾達360多萬人(次)。二是開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師團活動,分別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利用農閑時間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組織起來,組成科技致富大王講師團到各地進行科技致富宣傳,使農民在親身體驗、現身說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廣綠色證書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獲得了"綠色證書",有6萬人取得了農民技術員職稱。這些農民已經成為全省農業生產的技術骨干,成為轉化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新技術、培育和選用良種、防治病蟲害及技術咨詢的帶頭人,相當一部分綠色證書獲得者被聘為科技副鄉長。四是實行農民職業規范化教育。以農村職業技術學校、農業廣播學校、實行(3+1)體制的普通中學和各類技術培訓中心為陣地,對農民進行較系統的培訓,使農民職業教育經?;贫然鸵幏痘?。五是結合實施星火計劃培訓人才。優先考慮星火計劃的實施,按計劃要求的內容進行專題講座。先后圍繞玉米、人參等十大星火系列開發計劃編寫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錄象帶。
三、積極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的輻射源在農業科技示范工作中,重點抓"三區"建設:
一是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1993年,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在東部山區、西部農牧區、中部產糧區和城市郊區以鄉、鎮為單位建立了11個有代表性的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通過完善組織機構,實事求是地制定切實可行的園區建設發展規劃和與之相配套的優惠政策,積極組織對園區的科技培訓,大力轉化推廣先進成熟的科技成果,強化組織、協調、指導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長和發展起來,效果非常明顯。幾年來,11個園區共轉化推廣了67項科技成果,培訓農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為止,重點建設了10個星火技術密集區。這些星火技術密集區已成為科技成果推廣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為全國最大產糧縣之一的梨樹縣,自建立星火技術密集區以來,連續幾年實施了以轉化推廣玉米豐產、耐密型玉米高產、工業應用的良種玉米栽培、米麥間作及長白雜交瘦肉型新豬種、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養豬等農業科技成果的星火計劃項目,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三是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區。全省建立了15個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區。在示范區的總體布局上,確定了四大生態區、7種區域類型模式和18個技術體系與技術經濟體系,經過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區內農民純收入比輻射圈內的農民同期年平均增長60%;示范區內糧食每年每公頃增長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頃增產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四、切實加強基礎建設疏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基礎建設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建立農技推廣組織機構,形成以省為主渠道,以市為重點,以鄉為骨干,以村為基礎,以民間科技組織為補充的農技推廣網絡和以農業站、畜牧站、園藝特產站、農機站、林業站、經營站、水利站等為主體的橫向網絡的門類廣、功能全、多層次、多成分的上下貫通、縱橫交錯、左右聯系的農技推廣組織體系,全省已擁有縣級推廣站64個,實現了縣縣有站;鄉級站919個,占全部鄉鎮的99.5%。二是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搞好農業成果推廣的全程服務,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轉化的有效性,促進科技成果向規?;?、產業化方面發展。例如,為了轉化肉食雞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這項科技成果,在養雞的重點鄉成立了科技服務公司,對養雞行業進行全過程服務,做到"七統一到戶",即統一貸款到戶、統一送雛到戶、統一送料到戶、統一培訓到戶、統一防疫到戶、統一回收到戶、統一結算到戶。三是抓科技情報信息系統建設、舉辦科技成果展示會、召開成果轉化交流會、大力宣傳科技成果等四個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盡快送到農民那里。四是從3個渠道促進科技人員與農民的結合。其一以農業科技人員為核心建立農業專業研究會和農民技術協會;其二采取"四包一掛"的形式,即包技術、包產量、包效益、包賠嘗實行責權利掛鉤;其三以省內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為骨干組成的科技服務小分隊,在農業生產的關鍵季節到農村去搞技術講座,現場傳播技術知識。
五、有效行使政府職能,加大科技成果轉化行政支撐的力度
1強化決策系統的科技意識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所作為,省委、省政府堅持把這項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努力強化決策系統的科技總識。一是成立了吉林省科技與經濟結合領導小組。二是建立了市(州)領導班子科技進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積極選派科技副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