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5 23:46: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化學工程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代化學工業對化學化工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基礎理論知識扎實、工作適應性強、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是綜合性大學化學化工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目前,綜合性大學化學與應用化學專業每年都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進入化學、化工和制藥等企事業單位業從事研究開發或工程技術工作,這種趨勢還會隨著創新性國家的建設而逐年增長?;瘜W工程基礎是綜合性大學化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唯一的一門工程技術類課程,該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對于理工學科交叉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綜合性大學化學與應用化學專業其他課程所不能替代的。在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基礎理論研究優勢的同時,通過對理科專業化學工程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充實和調整,為化工類企事業單位培養和造就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勝任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工作、適應性強的化學化工專業人才。
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優化
以創新教育思想為指導,研究改革化學工程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建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化學工程基礎課程內容新體系。動量傳遞、熱量傳遞、質量傳遞與化學反應工程(“三傳一反”)仍將是化學工程基礎教學的核心內容,應不斷充實更新才能反映學科發展現狀和適應社會經濟需求?;瘜W和化學工程學是支撐物質轉化相關工業的學科,前者研究分子之間發生反應的可能性、必要的條件和產物的結構,后者研究物質的流動、質能傳遞及其對反應過程與產物的影響。
1.優化更新教學內容,反映體現學科發展與技術進步?;瘜W工程基礎作為理科化學專業的工程技術課程,其教學內容除了動量傳遞、熱量傳遞、質量傳遞與化學反應工程以外,還應當及時反映和體現學科的發展與技術進步。根據授課學時,突出教學重點,優化教學計劃,精選教學內容。以化學工程學的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為核心,結合典型化工過程,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學時內,掌握本門課程的基本知識,熟悉研究與應用對象,為今后從事化學化工專業技術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在其他科學技術的帶動和社會需求的推動下,化工分離技術近年來取得了很大進步。新技術不斷涌現,膜分離和超臨界流體萃取等新型分離技術就是其中的代表。我們在教材的編寫和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入這些內容,便于學生從課堂上了解新的科學知識,拓寬學術視野。
2.引導學生建立工程技術與技術經濟觀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茖W與技術的交叉和滲透,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還要學會運用所學的理論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綜合性大學理科化學專業的學生基礎理論知識比較扎實,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工程實際,啟發學生從工程實際問題出發,強調工程實際的特點,突出工程實踐的技術經濟問題,灌輸學生節能減排與綠色環保的理念,訓練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物理與化學等多學科知識,綜合分析化工單元操作與工業裝置中涉及的復雜問題,培養學生的工程技術思維方法與工程設計等綜合素質。
3.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瘜W工程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涉及化工單元操作與工藝過程。綜合性大學化學專業的學生一般沒有見過真實的化工設備,對化工廠與化工設備和裝置缺乏感性認識,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和傳統課堂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學生感知與思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對化學工程基礎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由不熟悉、不了解化工企業與裝置轉變為喜歡應用學科、樂于進入與應用密切相關的教師實驗室開展業余科研。為此,我們一方面利用多媒體的優點,在課堂教學中放映一些設備的實物圖像。另一方面,在有關課程中增加了實習參觀環節,組織學生到石油化工廠、有機化工廠和精細化工廠等企業參觀實習,增強學生對加熱爐、精餾塔、泵、換熱器等主要化工設備的感性認識。
三、教學團隊與課程體系的建設
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先導,以高水平的教學團隊為根本,以科學的課程新體系為核心,以優良的規劃教材為保障,強化教學團隊的建設,使所有主講教師成為教學改革的高水平運動員和創新教育的優秀教練員。
1.建設高水平教學團隊。從事課堂和實驗教學的主講教師也要承擔高水平的科研項目,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我們承擔“化學工程基礎”的主講教師都具有教授職稱并擔任博士生導師,承擔了一些科學研究項目。同時,也積極思考和實踐課程的教學改革,奠定了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堅實基礎。沒有高水平的教學團隊,不可能進行教學改革的實踐,更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1.1應用型本科人才要求
根據現代化學工業的特征及社會對化工人才需求的趨勢,應用型高?;瘜W工程與工藝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化學化工理論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及外語與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強,適應化工、冶金、能源、輕工、醫藥、環保等部門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生產技術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2]。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與專業能力包括7個方面: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學素養,能處理好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的關系;②掌握化學工程與工藝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③掌握化學裝置工藝與設備設計方法,掌握化工過程模擬優化方法;④具有對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設備進行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初步能力;⑤了解化學工程的理論前沿,了解新工藝、新技術與新設備的發展動態;⑥掌握文獻檢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⑦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2]。因此,根據現代科技和生產的發展需要,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把握高等教育規律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特征,制定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過程中,合肥學院借鑒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成功經驗,非常重視企業的作用,將企業要求與學生的培養相結合,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學體系,確定了以“面向企業、立足崗位、注重素質、強化應用、突出能力”為指導思想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教學體系體現“三個服務”原則:基礎理論教學要為專業技術課教學服務,理論教學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服務,把素質教育貫穿于教學全程,為培養學生具有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服務,注重培養學生對技術成果的吸納和綜合應用能力。建立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基礎實訓、專業實訓及校內、外實訓教學相結合的綜合實訓教學一體化,完成實訓教學。促進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實施“四年九學期制”,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
1.2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要求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是為了適應新世紀化學工業的發展而設置的,是由原來的化學工程、有機化工、無機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細化工、煤化工、工業催化等專業合并而成的寬口徑專業,覆蓋面寬、涉及領域廣[3]。該專業具有兩大特色:一是覆蓋面廣。研究領域涉及無機化工、有機化工、精細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醫藥化工、微電子化工等諸多領域;二是工程特色顯著。該專業以化學工程與化學工藝為兩大支撐點,化學工程主要研究化工過程及設備的開發、設計、優化和管理?;瘜W工藝則研究以石油、煤、天然氣、礦物、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為原料,通過化學反應和分離加工技術制取各種化工產品。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涉及的工程放大技術、系統優化技術和產品開發技術,不僅在化工領域,而且在醫藥、材料、食品、生工等眾多相關領域均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培養的學生應有較強的工程能力和工作適應性,需掌握化工生產技術的基本原理、專業技能與研究方法,具有從事化工生產控制、化工產品和過程的研究開發、化工裝置設計與放大的初步能力[4]。
1.3應用型化工人才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高等工程教育強調綜合素質的基礎作用和工程素質的定型作用。培養應用型化工特色人才,核心就是培養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教育教學基本規律,堅持育人為本,教學為綱,根據學生需要,圍繞學生能力拓展和知識結構構建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由基本技能、專業能力、綜合能力三層次訓練組成,將課外創新活動和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借鑒德國成功的經驗,培養學生工程設計能力、項目實現能力及創新能力。實踐教學根據能力要求可分為3個層次:基礎實踐層、專業實踐層、綜合和創新實踐層。基礎實踐層以強化“三基”,培養基礎能力為目的,將基礎化學實驗分為3個層次和5個模塊,構成一個彼此相連,逐層提高的體系[5]。通過化學專題研究訓練,強化了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性;認知實習在實踐教學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階段。學生在與自己相近或相關的崗位上經過認知實習,了解專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能力、素質,有利于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規劃未來發展,在專業方向的選擇、課程模塊的選擇上會更加理性。2周金工實習和1周電工電子實習,實現基礎能力培養目標;專業實踐層是在理論教學和基礎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通過專業基礎實驗、課程設計、工程實訓等實踐教學的環節實現專業能力培養;綜合和創新能力是對技術基礎知識、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綜合體現,反映學生整體素質。通過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配合第二課堂科技活動,達到培養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目的??傊?各層實踐教學活動層層遞進、相互滲透,達到培養目標規定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要求。
2圍繞工程能力培養,實施實踐教學改革
2.1突出強化實踐鍛煉,提高教師實踐教學水平
教師是實踐教學體系的主導者,也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實踐者。要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必須要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按照這一思路,為所有的實驗室配備了具有碩士學位的專職實驗教師,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派合肥學院高學位高職稱的教師到企業去鍛煉6~12個月,增加教師的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根據學院要求成立了實驗技術教研室,這不僅是名稱和內涵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轉變,建立實驗技術教研室,由教授、博士擔任主任,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為成員,研究實踐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進行實驗教學、實驗課程內容和方法改革等工作。目前,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驗實踐教學有關的合肥學院院級教研立項6項,安徽省教育廳立項3項,獲得教學成果獎合肥學院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安徽省三等獎一項。聘請企業和設計院等單位人員擔任教師,讓學生參與解決實際工作問題,提高實踐能力。
2.2加強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提供實踐教學載體
實驗室和實習基地是完成實踐教學內容所必需的保障平臺。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加強以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課程為支撐的基礎化學實驗室建設,和以化工原理為支撐的化工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作為一門最能反映專業特色,與專業科學技術發展關系最為密切的實踐性課程,必須跳出原有的框架,重新構建一個能夠全面反映化學工程學科發展方向、適合按專業大類組織實驗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框架。根據化學工程與工藝核心課程化工熱力學、傳遞過程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分離工程和技術化工工藝學作為構架,遵循以下原則:緊扣化工過程研究與開發的方法論;充分考慮工程學與工藝學實驗的適當平衡;具有典型性、力求先進性、增加綜合性;實驗內容既符合化學工程與工藝學科發展規律,又具有鮮明的先進性和特色,建立了化工熱力學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根據專業和學生發展需要,在專業方向上設立分離工程和精細化工2個化工專業方向,并建立精細化工和分離技術2個實驗室,建立膜材料和膜過程院級重點實驗室1個。校外實習是強化專業知識、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綜合性教學環節,校外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場所,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紐帶[6]。以校企互利雙贏為機制,開展產學合作,和中鹽四方集團等14家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與企業合作共建實驗室2個。每年由校內和企業教師共同指導學生進行實習,并在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由企業提出課題,真題真做,學生將所學知識和生產實際相結合,取得在書本上得不到的收獲。中鹽四方集團、東華集團工程技術人員指導學生設計多次獲合肥學院優秀畢業設計(論文)獎。
2.3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為了達到實驗課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更高目標,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出發點,以學生個性化能力培養為重點,學院制定了《合肥學院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學分管理暫行辦法》,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起來,收到明顯的效果。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以化學工程師之家和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為主要內容開展第二課堂科技活動?;すこ處熤矣?007年11月建成運行。以培養“未來的工程師”為目標、以工程設計為核心、以模型制作為基礎,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通過加強合作促進團隊精神;通過模型制作提高工程應用能力;通過工程設計提高工程素養;通過企業化運作模式培養學生效率意識、責任意識和管理能力。作為第二課堂的重要平臺,重點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管理能力、協調組織的領導能力和團隊精神。通過借鑒企業化管理模式,營造企業氛圍,培養學生效率意識、責任意識和管理能力,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目前,累計培訓學生500人以上?;瘜W工程與工藝學生在各種全國性競賽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績。2010年,在科技部等單位舉辦的青年科技創新競賽獲得二等獎,“三井化學”杯第四屆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二等獎和華南地區第四屆大學生化工設計創業大賽二等獎。近3年來,學生34篇,其中被SCI、EI收錄的9篇。
為了能更好的進行做好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我們對現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培養方案的進行了修訂工作。根據本專業特色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先后選擇到本專業辦學經驗豐富、學科排名靠前的重點院校,如天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和同一地域的蘭州理工大學和寧夏大學等高校進行調研。并在征求了部分在校生、畢業生和化工企業對現行培養方案修訂的意見的基礎上,我們對調研的信息和反饋的意見和建議進行認真的分析、梳理和總結。從總體上來看,現行培養方案的的培養目標及基本要求符合專業特點及專業發展的需要,課程設置及課時安排也基本符合專業的要求。但是現行培養方案也存在著一些問題:(1)理論課的學時較多,容易形成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學生自主學習和從事創新性實驗項目的時間不足,而且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難以應用于實踐,在畢業實習、畢業設計中表現尤為突出。(2)由于公共課程較多的原因,學生在前三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難以接觸到真正的專業課程,真正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時間非常有限,也造成了安排在大一下半學期的認知實習難以對學生產生相應的專業影響。(3)核心課程的核心地位不突出,既沒有從課時上保證,也沒有從考核方式上來要求。(4)沒有專業概論課程,學生到了三、四年級,對專業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對課程之間的承接關系沒有概念,綜合運用專業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5)部分課程內容重復,難以形成教學上的高效率。(6)課程體系中沒有能很好地跟上現代化學工業中信息化的腳步,已經廣泛應用的設計軟件,如Aspenplus、ProE等還沒有進入課程體系。(7)畢業實習還有待加強,目前安排的畢業實習時間較短,難以達到實習的目的。
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路
美國、德國等發達工業國家的統計資料表明,高級工程人才的需求比例為:從事工程科學研究的人才為5%,這部分人才主要以研究和發現工程過程中的基本理論為主,偏重于工程學術研究;從事設計、開發的工程人才約占35%,主要工作是將科學原理和學科體系知識轉化為設計方案或設計圖紙;從事生產工藝、運行維護、管理銷售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約占65%,將設計方案與圖紙轉化為產品。后兩者可以統稱為工程應用人才?;W院在建院之初,就確定了以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根據幾年來在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中,我們認為,確切地說,我們應該以打造工程生產一線工程師、工程技術人員為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也就是說,以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為主,對于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通過進一步的深造和在實踐工作崗位上的鍛煉,成為工程人才。培養化工類工程應用型人才,就是要強調本科教育的專業性,通過本科教育這一相對完整的人才培養周期,是學生接受相對完整的、作為一線工程師所需要的基本教育,具有一線工程師應有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素質。學生通過這樣的教育,應該具有系統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主動的自主學習能力、靈活的崗位適應能力,在現有成熟的化工技術和規范的基礎上,能夠應用理論知識和技術,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具體技術問題,特別是應用所學專業知識進行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同時,一線工程師還應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環境意識。現代化學工業,不僅融化學科學、化工技術、藝術于一體,還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倫理道德等重大社會問題息息相關,在“十”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背景下,在培養的學生多數服務于生態環境脆弱的西部地區的前提下,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環保意識。經過四年的執行,現行培養方案在培養應用型化工技術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新方案修訂過程中,要在保持原方案優點,尤其是突出實踐教學的基礎上,針對原方案的不足,結合現代化學工業新的發展現狀以及地區經濟,來綜合考慮,完成修訂工作?;谶@樣的認識,對于新的培養方案,需要遵循“理論系統夠用,突出實踐動手,營造工程背景,重視過程培養與評價,提倡自主學習,強化創新訓練”的原則。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的指導思想:以復合型、創新性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教學改革、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為宗旨,以高素質、重能力、求創新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綜合能力、實踐技能和科學素養全面協調健康發展。力求達到理論與實踐、基礎與提高、傳承與創新、教學與科研、素質教育與技術訓練的統一。
三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容
明確提出以轉變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完善和落實本科綜合培養方案為主線,深化教學改革;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實踐環節,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綜合素質,形成一支教學科研相結合、教學思想活躍、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優化的教學梯隊;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個性的協調發展,強化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走改革和創新之路,探索教學管理的新機制、新模式,開創教學工作的新局面。
1理論課的教育改革
(1)深化課程體系改革,構建創新能力和全面發展的化工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調整知識結構,本著“理論系統夠用”的原則,認真梳理現行培養方案中的理論課程體系,根據專業方向,確定4~5門核心課程,凸顯核心課的核心地位,以核心課程為中心,構建理論課程體系。將理論課程按課程的特點、內容和相關性進行進一步整合,劃分為課程群,即將部分前后有銜接的課程,進行內容整合,減少重疊內容,突出重點,通過課程群的建設,使學生在學習時可以更加連貫,便于融會貫通。(2)改革和更新教學內容,積極吸收本專業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果,將化工及相關領域新技術、新成果納入課堂教學;(3)深化教學方法改革,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推進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提倡案例教學;主要課程注重引進和選用國內外優秀教材,不斷促進本科教學質量的提升。(4)改革教學技術,推行現代化教學手段。包括:多媒體、網絡、仿真等。盡可能采用雙外語教學。(5)改進教學和管理機制,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重視過程培養和評價,并以此為契機,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大綱上和教學內容上引導學生自學。
2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教育改革
工程技術人才的創新能力集中體現在工程實踐活動中創造新的技術成果的能力,包括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發,新流程和新裝置的設計,新的工廠生產過程操作運行方案等。反映在教學過程中就是工程實踐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因此在改革中高度重視和加強實踐類教學環節,繼續保證實踐教學的突出地位。在實踐性教學環節中,構建由易到難,貫穿全程,逐步貼近工程實際的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實踐教學環節比重在整個培養方案的比重不低于25%,適當調整理論教學課程,使教學前移,為學生創造更多地時間參與工程實踐,并積極創造條件推進“3+1”培養模式的改革。對教學計劃內要求的實踐性教學,結合工程實際,以實驗與工藝基本操作技能訓練為基礎,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和建設。具體方案:在基礎實驗方面,重視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規范操作和嚴謹務實的作風的培養。在專業基礎實驗方面,結合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教師的科研方向開發大綜合專業實驗項目,逐步引入具有工程意義的實驗項目,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型實驗的比例。為后續實踐教學、創新性實驗項目、學科競賽、畢業設計等環節奠定基礎。在校內實訓平臺建設中,基于工程背景及地方產業特點,以培養學生動手及實踐能力和工程意識為出發點,形成滿足培養化工類專業和相關專業的實踐綜合能力訓練及培養的實訓課程體系。以學校建設化工實訓中心為契機,加強工程實訓,彌補畢業實習過程中只能看不能動的缺憾,是學生真正了解化工廠。在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環節,貫徹卓越工程師計劃,建立學生到企業和社會開展實踐實習的有效機制。精選認識實習單位,加強基地建設,繼續為學生在畢業實習過程中提供“頂崗實習”機會,結合就業,讓學生能夠在就業后縮短適應期。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度和優越感,提高學習本專業的興趣。畢業設計以工廠實際設計為題,畢業論文以教師科研為題。落實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工程與科研實際,一人一題,真題真做。實施雙向選擇和規范化管理。使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協作精神、創新意識和能力等得到充分鍛煉。
3課堂外教學環節的教育改革
關鍵詞:化學工程與工藝;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構建
1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現狀分析
從發展歷程來說,我國近代的化工產業遠遠落后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建國以后,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國內開辦了很多職業化工教育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在所開設的專業中,化工工程與工藝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強、動手能力要求高的學科,在教學目標中,強調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獨立自主能力和探索實驗能力。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化工類專業人才逐漸進入市場,在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時,也逐漸反饋一些人才培養的改進信息。就現狀而言,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教育體制依然需要改革,人才培養方式依舊需要深化,使之能夠適應快節奏的現代化化學工業發展,滿足市場經濟體制下人才競爭的需求,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加強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策略
(1)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具有較強實踐性的特點,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牢固的掌握基礎知識,是日后提高自己的關鍵。從教學角度來說,從大學專業入門基礎課程抓起,嚴格要求,特別是在基礎實驗動手能力方面要打好基礎。結合專業特點而言,化學工程與工藝所涉及的基礎學科包括化工原理、反應工程、化學工藝設備及化學物料基礎管理等。如果忽視了基礎知識的掌握,不但在真實工作中難以適應,也很難再有彌補的時間和精力。相對應地,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在安全、精細、穩定等操作層面會養成標準化的習慣,甚至不需要規章制度的約束就能夠主動做好,促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基于這一目標,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采取多樣化的方式,讓學生更多的接觸到現實崗位環境。如借助多媒體手段,綜合應用視頻、動畫、圖片等,讓現實中的具體形象呈現在學生眼前,比單純地依賴課本去講解、去想象要更有效果。例如,借助3D動畫模擬的形式,對某一化工設備的工作原理展開講解,通過不同角度、分解狀態或透視功能,讓學生了解工作狀態中的機械設備狀態;同時,也可以模擬不按照規章操作之后,可能發生的危險狀況。而利用這種手段,可以舉一反三,實現基礎知識的強化。
(2)突出教學與實驗結合
在校學習階段,學生的動手能力主要依賴于實驗,為了滿足進入工作崗位之后具有更好的適應性,教學過程要與實驗案例緊密的結合起來。一般來說,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教材中,每一章節都存在典型的工程案例分析,而這些案例只是通過簡單的講解,是不能發揮實踐能力鍛煉的作用的。結合教學中所涉及的案例,教師設計相應的實驗項目,將知識點和實際操作巧妙的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新鮮感,也能夠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學習主動性,培養濃厚的研究興趣。
(3)培養科研及工程設計能力
化工行業的人才培養與常規人才相比具有較大的差異,循規蹈矩或墨守陳規是不能促進生產效率提升的,科研能力和工程設計能力的培養是必須的,也是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訓練。結合現實情況來說,我國在培養科研能力和工程設計能力方面還有很大的欠缺,突出表現是畢業考核中,化學工程和工藝人才重視論文寫作,但不重視設計內容,導致能力的培養發生了偏離;而只會“紙上談兵”的人才是不可能發揮實際的作用的。建議針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考核機制進行改革,增加更多的實踐性內容。
(4)構建穩定的崗位實習基地
實習是從校園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階段,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時期。工科學生的實習周期較長,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學生在實習中,應該更多地接觸到基層,了解真實工作環境的狀態。但是,從安全性角度考慮,最好的方式是具有一個相對完善、監督嚴格的實習場所。通過學校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合同的方式,建設穩定的崗位實習基地,匹配一些技術成熟的工程技術人員,且具有較好表達能力,可以在實習中為學生講解相關問題及解決措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現代化工業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化工工程與工藝專業作為一個實踐性強、應用范圍廣的專業,應該從完善學校教育環境和人才培養體制入手,增加投入、嚴格要求,為我國的工業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柳,吳洪達.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踐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04:96-100.
[2]趙國慶,謝永,李曉玲,周丹紅.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究[J].廣州化工,2015,19:174-176.
[3]李娟,王樹立,郭泉輝.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思考[J].河南化工,2010,21:55-57.
揚州大學化學工程領域從2009年至今累計招收全日制工程碩士94人,畢業26人,其中90%以上進入蘇、浙、滬大中型企業,部分畢業生已成為企業技術骨干。通過5年來的摸索,化學工程領域已經實現了學術型人才和專業型人才分類培養的格局,完成了針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工作和校外工程實踐基地的建設工作,基本形成了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強化工程實踐為落腳點的人才培養模式。2013年揚州大學在化學工程領域開展了以學科內在關聯性為基礎,以多學科交叉為紐帶的“大工程領域”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力圖通過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制藥工程、環境工程等工程領域的交叉融合,培養出能綜合運用多個工程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具備適應多種工程研究工作和解決多樣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大化工”人才,實現人才培養由“單一工程領域的狹窄對口”變為“多個工程領域的廣泛適應”。
二、“大工程領域”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1.重新定位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
揚州大學圍繞“大工程領域”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改革,邀請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共同對化學工程領域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提出:培養面向行業、面向未來的高層次復合型“大化工”人才應該具備寬廣的知識背景、良好的創新思維、較高的實踐能力和強烈的責任意識,具有扎實的化工、材料、制藥、環境等學科基礎知識,能綜合運用化工過程、綠色工藝、工業催化、材料制備、藥物合成和環境化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具備獨立從事化工-材料類、化工-制藥類、綠色化工-環境保護類等多個大類方向的研究工作和解決多樣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學校按照“方案寬口徑、培養個性化、出口多方向”的基本原則,重新制定了化學工程領域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方案。
2.構建基于多學科交叉的“模塊化雙螺旋”課程體系
針對化學工程領域全日制工程碩士新的培養方案,學校在充分發揮自身辦學特色和整合學校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由化學工程領域牽頭,校內多個工程領域協調配合,改革了傳統的層次化課程體系,見圖1,構建了基于多工程領域學科交叉的“模塊化雙螺旋”課程體系,見圖2。實現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多鏈交匯,有效解決了傳統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互脫節的問題。對相關課程進行模塊化處理,使得課程內容更具靈活性和針對性,加上多工程領域學科交叉的理論課程平臺和多元化實踐課程平臺所整合的多種教學資源,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大工程領域”人才培養的需要。其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模塊化”的課程內容更具靈活性和針對性
通過設置模塊能夠實現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多鏈交匯,有效解決了傳統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互脫節的問題。對相關課程進行模塊化處理,使得課程內容更具靈活性和針對性,加上多個工程領域學科交叉的理論課程平臺和多元化實踐課程平臺所整合的多種教學資源,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大工程領域”人才培養的需要。
(2)“雙螺旋遞進式”的課程排布更加貼合人的發展規律
“雙螺旋遞進式”的課程排布,既保持了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相對獨立性,又確保了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的內在聯系性,使得各模塊之間呈現了從掌握多學科基礎知識———構建基本工程技能———建立初步工程概念———獲得多領域工程科研訓練———親歷工程實踐———實現“大工程領域”的知識、能力、素質綜合提升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培養過程,完全符合人的發展規律。
(3)多元化的實踐課程平臺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培養的需要
學校多元化的實踐課程平臺由校內和校外兩部分組成。校內教學實踐資源包括揚州大學國家級測試中心、江蘇省環境材料與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揚州大學藥物研究所、揚州市材料性能強化技術中心、揚州大學聯環生物化妝品研究所、揚州大學超分子化學研究所、揚州大學高分子化學與材料研究所、揚大-中化精細化工研究所、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驗室、藥物合成專業實驗室等;校外教學實踐資源包括揚州市化工園區、高郵市電纜材料科技園區、大學科技成果孵化園、泰州醫藥城、江蘇油田、揚農集團、長青農化、上海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聯環藥業等多家單位,以及50多家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近70家校企聯合培養基地,能夠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興趣愛好和個人能力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多工程領域應用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有效支撐,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培養的需要。
3.打通相關工程領域的課程設置“大工程領域”的課程設置
應該摒棄傳統的學科主義色彩,充分體現實用主義的根本訴求。學校通過打通相關工程領域的課程設置,將多工程領域學科交叉的構思細化落實到相關課程之中,重點開展了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1)少而精地設置學位課程
學位課程主要包括政治類課程、外語類課程、工程數學類課程以及相關工程領域所共用的最基礎的課程。最基礎的課程并不強調學科系統性,而是以“必需、夠用”為度對相關課程和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和優化,旨在為學生提供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
(2)有針對性地選取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首先要重視其學科交叉性、寬廣性、應用性和實踐性,重視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其次要能反映本工程領域和相關工程領域的前沿知識,使學生熟悉多個工程領域科研的最新動向,增強科研興趣;此外還要有針對性地將企業生產實際中遇到的問題或工程案例引入教學內容,使學生對企業工程應用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增強學生對工程問題的分析能力;最后課程內容的選取還要考慮系統性,做到與后續課程和課題研究的有效銜接,減少學生課程學習的盲目性。
(3)充分發揮選修課的靈活性
選修課的設置除了相關工程領域的專業課程外,還要設置大量的交叉學科課程,同時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研究能力在全校開設的研究生課程中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解決知識結構單一化的問題,適應不同類型研究方向的需要,促進學生的自由發展。
(4)加大實踐課程的學分比重
“大工程領域”課程體系設置中,實踐課程學分占到1/3左右,實踐課程的內容將不僅僅局限于本工程領域的教學內容,更多是要提供多個工程領域的實踐教學內容。而且,實踐課程體系的設置還將貫穿于全日制工程碩士的知識學習、科研選題、工程實踐,以及延伸至對論文寫作階段工程應用性的指導。同時,還要重視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內在聯系,提高知識學習與工程應用的轉化效率,強化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
4.科學合理地配備師資“大工程領域”的課程在師資配備上
除公共課及部分專業基礎課外,主要采用“三三制”,即多個工程領域的專家、學者講授課程占總課程的1/3,企業及研究單位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講授課程占總課程的1/3,院內有企業工作背景及長期與企業有業務合作的教師講授課程占總課程的1/3。尤其對于實踐課程的師資配備則要充分體現“工程背景”,可以是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校內教師,也可以是擁有一定數量面向企業橫向科研項目的校內教師,或是來自企業具備一定教學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同時,積極嘗試采用多教師串講的授課形式,例如:在化工—材料類課程中醋酸纖維的生產和應用這部分內容,將安排三位老師進行串講和指導,兩位校內教師一位主講化工工藝與設備,一位主講材料的制備及功能化,而邀請的企業高級工程師則講解醋酸纖維的應用及市場行情分析。從而實現了多學科知識配置—市場認知—企業應用三位一體的綜合性教學目標。
三、結語
湖北省石油化工產業的人才需求的特點
為深入了解湖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產業對化工類畢業生的素質要求,從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武漢工程大學牽頭,組織湖北省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校企合作聯盟所屬企業和高校,對湖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100余家相關企業進行了走訪、調研和問卷調查,整理并分析收集到的資料和數據。調研、調查結果顯示,湖北省石油化工產業對化工類人才培養的建議主要有:1.高校要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實訓實習、在線仿真模擬訓練等形式,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以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使其具有對化工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進行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初步能力;2.學生要培養良好的溝通和社交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吃苦奉獻、任勞任怨的良好職業道德,成長為高素質全面人才,為畢業后快速融入工作、適應工作、勝任工作奠定基礎。
武漢工程大學化工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以現代企業需求為導向,注重專業內涵建設
按照企業和市場的雙重需求,通過對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相應的改革,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理順知識體系,促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使該專業在競爭中具有自己的制高點和旺盛的生命力。[5]例如,針對武漢石化“80萬噸乙烯工程”及武漢化工新區對石油化工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05年新設石油煉制與有機化工專業方向,并制定了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由于學校培養人才注重目的性和針對性,該專業方向畢業生現擁有較為寬闊的就業空間,處于較為有利的就業競爭態勢。學校于2006年實施“E+化工”人才培養模式,目的是通過實施“英語+化工”(簡稱為“E+”)雙專業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造就一批英語扎實、專業過硬、英語和化工專業都是強項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從2010年到現在,該專業方向本科畢業生供不應求。為了滿足當前社會對化工工程師人才的需求,學校自2010年以來積極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申報工作,獲批了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制定了該專業的學校培養標準和企業培養方案,并與湖北宜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武漢人福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武漢鋼鐵集團大冶鐵礦等企業簽訂了共建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協議,為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創新能力強,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前,教育全球化與國際交流的趨勢日益明顯。為了適應化工國際化的趨勢,學校在保持原有化工專業方向和特色的前提下,于2011年新開設了化工國際特色班,與國外著名大學聯合培養學生,實施與國際化本科教育接軌的培養方案,適應國際市場經濟下的人才需求。學生在武漢工程大學學習2年,成績合格符合要求者,可申請到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密蘇里大學等學習2年,完成學業可獲得武漢工程大學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及路易斯安那大學學士學位。
(二)改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能力是化學工程師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工程教育應該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環節積極開展教學理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的改革,讓學生有更多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例如,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了創新能力培養課程。學校為學生開設教授(博士)論壇、創新性實驗計劃,開展學科競賽、課外學術科技活動,設立校長基金項目、校友基金項目等,學生可獲得創新學分。
摘要:實踐教學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地位,實踐教學體系在保障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實踐教學更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結合山東科技大學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煤礦機電專業的具體情況,提出了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思路,構建了多層面的實踐教學體系,探索了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關鍵詞:專業認證;卓越工程師計劃;煤礦機電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9-0146-02
一、引言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指專業認證機構針對高等學校開設的工程類專業實施專門認證。我國早在2006年就啟動了工程教育認證工作,根據2015年編制的《工程教育認證工作指南》,我國已經在機械工程、安全工程、化學工程等15類專業領域開展了認證工作[1,2]。工程教育認證以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為基本指導思想,加強工程實踐教育,因此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環境對機械類應用型人才培養來說,是一種契機,更是一種導向。
實踐教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煤礦機電這個工程應用極強的專業來說,實踐教學更是舉足輕重。2010年,教育部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此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3],截至目前,共有三批209所高校成為試點高校。我校2012年煤礦機電專業獲批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該計劃的實施對高校實踐教學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促使各高校進行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的探索。
近年來,我院針對煤礦機電專業認證標準開展了細致的教學改革工作。在滿足專業認證標準的基礎上,突出工程實踐的特點,重修修訂了培養方案,在培養目標、培養要求、課程體系方面都突出了實踐環節的重要性。
二、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思路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旨在整合企業和學校資源,根據現代工程技術發展需求和企業用人需求,培養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工程技術人才[4]。我校煤礦機電專業是第二批獲批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專業,在借鑒首批試點單位實施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面向煤炭工業需求的培養目標,重點培養具有從事工程技術工作所需的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素養,掌握本專業系統的技術知識,具有將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實踐問題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中突出了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因此形成了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思路是:按照“卓越培養計劃”的指導,遵循工程教育的思想,推行“敦實基礎、強化實踐、著重創新”的辦學理念,不斷改革課程體系,拓寬產學研基地,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模式,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比重,探索新的實踐教學模式,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
三、多層面煤礦機電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我校煤礦機電專業自2009年開始招生,2012年獲批“卓越計劃”實施。在近7年的培養過程中,煤礦機電專業本著工程教育的理念,在借鑒其他高校先進培養理念的基礎上,實施方案不斷改進、調整、完善,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多層面實踐教學體系,如圖所示。
煤礦機電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根據工程應用型人才素質和能力培養要求,按照“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工程教育理念,抓住通識能力和專業技能兩要素的培養,針對基礎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三個不同培養層面,安排不同的課程理論學習及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
培養體系由三個模塊組成:基礎實踐能力模塊、綜合實踐能力模塊、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三個模塊。
1.基礎實踐能力模塊:由通識教育基礎實驗、專業基礎實驗和基本技能實習等環節組成。包括大學物理實驗、電工電子技術、機電傳動控制、液壓傳動與控制、采掘機械、流體機械、礦井運輸與提升、礦山供電等專業基礎課及專業技術課的課程實驗,以及金工實習、專業認識實習等。該模塊主要是通過演示性、驗證性的專業實驗加深對課程專業課的理解,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加以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細致的工作作風。
2.綜合實踐能力模塊:包括專業實訓、綜合課程設計、企業生產實習等環節。例如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礦山機械課程設計、數控加工實訓、畢業設計及相關企業生產實習等。綜合性課程設計是培養學生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從基本的工程制圖到畢業設計論文,綜合性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結合生產實際,做出符合實際需求的設計,強化學生的設計理念。生產實習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運用學習成果,在實際企業生產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技術運用能力。
3.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模塊:包括工程項目實訓、專業實習、創新設計大賽等環節。煤礦機電專業實踐環節中設置了工程實踐環節共12周,學生隨機分配到各家煤礦單位進行定崗專業實習,鞏固和深化專業知識,提升專業實踐技能,促進其職業養成,得到工程師的初步訓練。此外,學校動員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工程項目,在項目實訓中到企業單位見習與實習,將所學知識充分利用到工程項目建設中,逐步增加工程師基本素養的培育。
四、總結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對實踐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隨著“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不斷推進,基于煤礦機電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也在不斷進行完善和改進。本文在結合山東科技大學煤礦機電專業實踐教學情況的基礎上,構建了多層面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以滿足專業認證要求,改善實踐教學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還停留在培養體系的探索上,對于質量評價體系、監控體系和保障體系并未涉及到,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韓曉燕,張彥通,王偉.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研究綜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2]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工程教育認證標準(2015版)[Z].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