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7 19:06: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媒體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流式傳輸基本原理
在進行遠程教學的時候,讓遠程的學生端順利接收到源于教師端的信息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事實上,教師端傳來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包括:圖片、視頻、文本、音頻等等。從基本上說,網絡傳輸速度極其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采用的上網設備和網絡帶寬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一般來說,在網絡帶寬十分有限的前提下,遠程教學所需解決的實際難題是:確保一端能夠順利接收到另一端的信息。實踐證明,流式傳輸是較為明智的選擇之一。
1.2流媒體工作方式
采用流式傳輸的方式,對多媒體信息數據進行有序傳輸被稱為流媒體技術。在開始播放之前,無需下載全部多媒體文件。在經過特殊的壓縮處理之后,將最開始部分的影像和聲音分成壓縮包,并且在流媒體技術的服務器中放置壓縮包。另外,也可以將緩沖區創建在相關終端上,這些終端包括:學生所使用的電腦、移動手機等等。一般來說,在開始播放文件之前,終端播放器會先對一部分信息進行下載,當成緩存信息。在絕大多數學生對緩存信息進行播放的過程中,后臺會對文件剩余部分繼續下載。在終端緩沖區里面的絕大部分多媒體信息會通過播放器持續向學生進行播放。終端緩沖區會持續不斷地接收到來自后臺服務器的文件剩余部分,達到對多媒體文件邊播放邊下載的預期成效。
2流媒體技術在新校區融合網絡中的應用
對流媒體及其相關技術原理進行較為細致地闡述之后,接下來,針對流媒體技術在新校區融合網絡中的應用,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希望能夠達到流媒體技術在新校區融合網絡中應用研究的預期效果。
2.1課件點播
對于相當一部分教材來說,網上課件是其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很明確地說,超媒體結構在網上課件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毫無疑問,課件點播具有一定的優勢。這些優點主要表現為:學生能夠有選擇性地進行觀看、跳著看課件,并且具有較好的示范性、交互性、及時性。資料表明,網上課件的主要服務對象為學生,能夠順利開展個性化學習。換句話說,為了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習者的實際需求,網上課件的教學內容越來越豐富,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另外,交互式教學,不容忽視。
2.2講座直播
實踐證明,在講座直播的過程中,流媒體技術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嚴格意義上說,即使處于低帶寬的環境,科學、合理地應用流媒體技術,就能確保音視頻信息的質量。換句話說,即使廣大學生的連接速率不同,科學、合理地應用流媒體技術,就能夠取得高質量、令人滿意的音視頻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說,講座直播能否順利開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高效處理網絡帶寬難題。事實上,科學、合理地應用流媒體技術,有利于最大程度地節約帶寬,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服務器端的負荷。隨著流媒體技術水平的大幅度攀升、寬帶網的廣泛應用,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在網上隨時隨地直接收看各類講座。新校區的重要資訊和定期舉辦的大型活動會在網上直播,并且取得了預期的宣傳效果。
2.3視頻點播
通常來說,視頻點播是一種交互式多媒體視頻點播技術,它對計算機技術、電視技術和通訊技術進行了十分高效的融合。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們收看傳統的電視節目具有一定的被動性。我們可以這么說,只要選擇采用網絡技術和視頻技術,就能達到按照個人喜好收看電視節目,并且任意進行播放的目標。調查顯示,現有的網絡技術和視頻技術,能夠將動態影視圖像、文字、動態圖片、聲音結合成為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換句話說,只有科學、高效、合理地應用網絡技術和視頻技術,才能為廣大用戶提供優質的實時、交互服務,盡可能滿足相關用戶的實際需求。
3結語
(一)對多媒體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概念認識模糊。
對多媒體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理解過于片面、狹窄。把實踐教學停留在實驗、實習、實訓等環節上,雖然也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但這種實踐能力是被當作技能并以知識的形式加以傳授。學生參加了實踐教學活動,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創新性技術應用能力、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對多媒體技術專業實踐教學課程設計不盡合理。
高職多媒體技術專業教學組織過程中普遍存在理論與實踐教學分割交替安排不合理,實踐教學模塊太少、太小、太零碎,教學過程中缺少側重學生思維的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等綜合應用能力的實踐教學活動等現象。
(三)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有待加強。
第一,高職院校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隊伍整體素質不高,“雙師型”教師不足,兼職教師比例偏低,作用發揮不足分。第二,由于學校的特殊性,很難或少有請到企業的專家、技術能手來學校授課。教師培養培訓制度不太健全,培養培訓基地條件也相對比較薄弱??傮w而言,大部分職業院校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的實踐課程缺少一定的創新性,缺少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應用能力。而創新創業教育正好解決相關的問題。
二、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相對模糊交叉性較強的概念。高曉杰等人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教育觀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創業人格的高素質的新型人才”。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在國內學術界大致有三種理解:第一種理解就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創新教育;第二種理解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創業教育;第三種理解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理解為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結合,認為理解創新創業教育必須以理解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為基礎。由此可以認為,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一種兼顧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并以創業教育為重點,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為受教育者奠定良好基礎的新型教育思想、觀念、模式。
三、以創新創業教育引領高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實踐課程構建
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引領構建的高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實踐課程體現了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該課程共分為四個層次,美學基礎類課程、計算機技術類課程、創意設計類課程、綜合實訓類課程。
(一)美學基礎類課程:強調基礎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美學基礎類課程主要包括:設計素描與速寫、三大構成、美學基礎、動畫基礎、多媒體技術基礎和攝影攝像技術。這些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鍛煉學生的具體動手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習基礎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二)計算機技術類課程:強調實用性,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計算機技術類課程主要包括:平面設計輔助軟件(PS、AI)、平面動畫設計軟件(Flash)、網頁設計、三維動畫設計(Maya)、視音頻編輯(Pr)、影視后期合成(AE)等。這些課程實踐性很強,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教、學、做”三位一體,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完成學習內容,合理認識各課程間的聯系與區別,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問題。
(三)創意設計類課程:強化實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創新意識。
創意設計類課程包括:平面廣告設計、多媒體制作工具使用(director)、網頁設計等。這些課程包含很多設計技巧,如設計文化內涵、美學欣賞、色彩搭配等。采用項目化教學,把企業的實際項目拿出來,讓學生充當企業員工的角色使其有效地快速掌握各種計算機技術技巧。通過企業實際項目的訓練使其得到全方位訓練,強化實踐,初步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
(四)綜合實訓類課程:體現職業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
綜合實訓類課程包括影視短片制作、動畫短片制作、CI設計、多媒體作品制作、招貼設計等,這類課程更能體現職業性和綜合實踐性,讓學生了解多媒體技術和設計制作的方方面面,以便其能夠準確、快速地熟悉相關的工作。
四、結語
關鍵詞 計算機輔助教育;期刊論文;內容分析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6-0011-04
1 問題的提出
計算機輔助教育用計算機技術解決了教育、教學中的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反映了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推動了教育現代化的進程。計算機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對教育的思想觀念和教學的方法、內容、策略等方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使整個教育系統都受到巨大的沖擊,并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形成了它自己的理論、概念、方法和技術。
計算機輔助教育(Computer Based Education,簡稱CBE)是教育技術中既異?;钴S又有廣闊前途的發展方向[1]。目前,計算機輔助教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然而,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多教育者對計算機輔助教育都沒有正確的認識,有很多都走上了兩個極端,即對計算機輔助教育的全盤否定和全盤肯定,導致計算機在教育領域中不能被合理有效地運用,甚至阻礙了計算機輔助教育的發展。
本研究以2001—2010年我國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為研究對象,利用內容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研究,試圖從整體上把握我國計算機輔助教育的發展應用現狀及其對我國教育的影響,力求教育者對計算機輔助教育能有清晰的認識,促使教師能更好地利用計算機來進行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以及學生能更好地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
2 研究方法和工具
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在教育技術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它通過預先建立的研究目標確定研究總體和分析單位,設計分析維度和樣本取樣,以系統、客觀和量化的方式,對信息內容加以歸類統計,并根據類別項目的統計數字,做出敘述性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對10年來我國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的內容分析(2001—2010),通過這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解我國計算機輔助教育的發展現狀和趨勢,以及我國計算機輔助教育的應用與發展,為我國教育的發展提供合理的參考依據。
確定樣本 內容抽樣即是選取進行分析的樣本。內容分析抽樣首先要決定總體,在確定總體時,必須注意總體的完整性(即要包含所有相關的資料)和特殊性(即指要選擇與研究假設相關的資料)。本研究根據選題中的“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選取中國期刊網CNKI數字圖書館“中國知識總庫”,并以“計算機輔助教育”“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計算機管理教學”為關鍵詞檢索項,檢索截至2012年2月13日已收錄在該知識總庫的、經篩選后的有關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1393篇,將其作為本研究的樣本。
為了保證分析的準確性、科學性和可靠性,所選樣本均為館藏在中國期刊網CNKI數字圖書館的期刊與論文。為了能清晰地了解到近年來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的發展,將所選樣本1393篇論文的總數量與研究主題統計如表1所示。
主題內容分析的類目建構 分析類目既決定了研究的方向,同時也反映了研究的目的,是內容分析的關鍵環節[2]。一般而言,類目的形成有兩種方法:一是依據傳統的理論或以往的經驗,對某個問題已有的研究成果發展而成;二是由研究者根據假設自行設計而成。本文的類目是采用后面那種方法構建的。根據教育技術的94定義,結合計算機在我國教育領域中的具體應用,將樣本論文分成以下幾個主題元素:理論基礎、學習過程、媒體技術、CBE網絡、教師教育、應用評價及其他。各主題所包含具體子范疇如表2所示。
研究主題內容分析的信度 內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兩個以上參與內容分析的研究者對相同類目判斷的一致性[3]。一致性高可信度就高,反之可信度則低。因此,信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內容分析的結果。只有經過信度分析階段,才能使內容分析的結果可靠,使可信度得到提高。
本研究根據研究過程中“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研究主題分類”(表2),主類目包括理論基礎、學習過程、CBE網絡、應用評價、教師教育、其他等六類主題,每一主題又細分為不同的子類目,本研究的分析單元為“篇”。在研究中,選擇兩名評判員對樣本進行評判。經分析,評判文章篇數為1393篇,其中兩人完全同意的篇數為1260。
數據統計與結論得出 對評判數據所得的結果進行統計處理,將所得的評判結果在Excel數據統計分析工具中進行分析,并根據研究目標進行比較,從而得出本研究的結論。
3 研究結果分析
主題模塊總體分析
1)自1958年IBM成功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教學系統至今,計算機輔助教育迅速發展,在教育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世界各國對計算機輔助教育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特別是發達國家,計算機輔助教育越來越完善。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輔助教育技術開始傳入我國,雖然我國計算機輔助教育起步較晚,但計算機在我國教育中發展速度快,越來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對計算機輔助教育進行研究,并從實際應用中不斷總結發展,使其能更好地服務于教育事業。目前,我國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數量發展較為平穩,詳見圖1。
2)圖2的統計結果顯示,樣本中論文的研究主題模塊分布較集中。通過內容分析的量化統計(所謂量化處理是把樣本從形式上轉化為數據化形式的過程,包括評判記錄和信度分析兩部分),可以發現學習過程的研究占了總數的32.09%,占研究樣本總數的1/3;其次是應用評價研究,所占比例為24.62%;而其他五大主題模塊所占比例相對較少,其中理論基礎的研究占了總數的18.74%,媒體技術占9.83%,CBE網絡占2.87%,教師教育占2.08%,其他占9.76%。這一結果充分顯示了我國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選題的整體偏向。研究主題日趨多樣化,即使為同一主題,也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研究視角。部分主題一直以來都是研究人員所關注的焦點(如對學習過程的研究),而有些則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與研究的深入逐漸被挖掘出來。從統計數據中分析,學習過程是計算機輔助教育的研究重點,說明計算機輔助教育的研究將逐步轉向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
理論基礎主題模塊分析 計算機輔助教育,主要是指以計算機為主要媒介所進行的教育活動,主要包括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管理教學和計算機技術支持的學習資源三大領域。計算機輔助教育作為一種嶄新的現代化教育手段,它既可以應用于優化教育與教學過程,又可以應用于改進教育與教學的管理。它的目標是在教育中運用現代科技提供最優的手段和方法,以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4]。
理論基礎主題主要是對計算機輔助教育的相關理論的研究,即研究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管理教學以及計算機技術支持的學習資源等。據統計(圖2),理論基礎研究論文并不少,總數占所有樣本論文的18.74%。從這些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一直都重視理論基礎的研究,了解計算機輔助教育的相關理論及發展現狀,并研究其發展的趨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CBE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不斷地發展,其研究也越來越傾向于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
學習過程主題模塊分析 從歷年論文的數量上看,學習過程主題研究數量一直以來都居首位,每一年中該主題論文數量在當年所有論文數量中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較大的(圖2),總數額占所有樣本論文的32.09%。因此,研究者對學習過程主題的關注居多,并且向來都是一個重點。通過內容分析的量化統計可以發現,課件設計與制作和學科應用所占比例較大,二者總和超過了學習過程主題總量的2/3,而且課件設計一直以來都是我國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的研究焦點,課件設計的優劣是影響計算機輔助教育在學科中的應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媒體技術主題模塊分析 媒體技術的研究包括媒體技術的開發(即教學軟件、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和媒體技術的應用兩部分。如圖2所示,媒體技術所占的比例不大,只有9.83%。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促使越來越多的媒體技術手段應用于教育領域中,如多媒體技術、智能化多媒體技術、P2P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形象、靈活生動的教學形式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成為大學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2]。
網絡主題模塊分析 計算機輔助教育網絡的研究包括網絡遠程教育、校園網和教室內的計算機網絡三部分。隨著我國遠程教育的發展,對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尤其是軟件的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結合網絡技術解決教育問題,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遠程教育。現在,很多教育場所都逐步實現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完成教學,而我國計算機輔助教育中對CBE網絡的研究甚少。
教師教育主題模塊分析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輔助教育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的發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由主體逐步變成主導,教師成了引導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但是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還是不能缺少教師。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滿足現代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因此對教師的教育也不容忽視。教師應該改變習慣的思維方法,更新思想觀念,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水平。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對教師教育的研究比較少,只占樣本論文總數額的2.08%(見圖2)。研究發現,有許多教師誤以為計算機完全可以代替教師的主導作用。其實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并不意味著可以取代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相反,教師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過程中起組織和輔導的作用。
應用評價主題模塊分析 應用評價主題的研究是我國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研究的另一重點,該主題論文數量在所取樣本論文數量中所占比例為24.62%(見圖2)。應用評價主題主要是分析計算機輔助教育在教育教學中所取得的效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幫助減輕師生的負擔,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益,充分發揮計算機在教育教學中的優勢。計算機輔助教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起到教師的作用、學習伙伴的作用、助手與工具的作用,它的目標是運用現代科技提供最優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成本最低、教學環境最佳、教學活動模式最合適),以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與傳統的教學媒體相比,計算機更能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然而,計算機輔助教育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不少缺點。
4 結果與思考
從以上的統計數據與分析來看,我國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主要有以下特征。
1)研究主題分布不均,大多是研究計算機輔助教育的實際應用,只有部分是對CBE的相關理論的研究。但計算機輔助教育合理有效運用的基礎更多地取決于扎實的理論基礎,而對理論知識的不夠重視也會影響研究者對輔助教育的理論造詣,應加強對理論基礎的研究。
2)缺少對某些領域中的重難點課題的研究,對難研究的課題沒有進行深入研究。一些課題由于受研究條件、難度和研究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使研究人員望而卻步,沒能進行深入研究。其實計算機輔助教育領域有許多值得研究者進行深入、細致研究的課題,如課件的開發應用、軟件的設計開發與評價,以及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等。對這些課題的深入研究本身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還能促進計算機輔助教育的發展,促使教育者更好地運用計算機進行教育。但因各種原因和條件的限制,一直以來都較少人去深入開展研究。
3)研究主題與研究領域逐漸走向多元化。隨著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其研究主題與領域也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計算機輔助教育不僅應用于學校教育,在社會教育領域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計算機輔助教育的研究領域也不斷地向多元化發展。
4)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技術應用在計算機輔助教學上,如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P2P網絡技術等。技術的發展應用使得計算機輔助教學成為目前學校教學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現在,計算機輔助教育的研究領域也越來越多涉及相關技術的應用研究,促使計算機輔助教育的發展越趨完善,滿足教育領域的更高要求。
5 結論
綜上關于我國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的分析,可以預測,今后“學習過程”將依舊是我國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研究的主要領域,這個研究主題也將繼續得到更大的關注和重視;對“應用評價”的研究力度也會隨著計算機在教育領域中的發展而進一步加大;而“理論基礎”的研究將會保持平穩的發展;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教師的要求”將會越來越高;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將不斷地發展,計算機輔助教育的研究領域也會越來越廣,計算機在教育領域中運用到的現代教育技術也將會增多,對教育的要求更嚴格,所以今后計算機輔助教育論文的研究也將加大對技術應用的研究;對計算機輔助教育的研究將逐漸轉向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另外,可以預見的是,對“學”的技術的研究將日益超過對“教”的技術的研究,成為另一研究重點。
參考文獻
[1]李航.綜述計算機輔助教育的若干問題[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1(3):77-81.
[2]陳小青,肖宏.澳大利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現狀:對AJET的一項內容分析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6(6):
89-92.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機助外語教學;外語教育技術學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795(2013)02-0024-0005
20世紀科技的迅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學習方式。在此背景下,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獲得快速發展。從狹義角度來看,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是一種運用計算機對要學習的材料進行輔的講解、鞏固和評估的一種語言教育和學習方法,它通常具有極強的互動性。Levy將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定義為“對計算機在語言教育和學習中應用的探索和研究”(Levy,1997)。其對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定義更簡潔,涵蓋范圍更廣,與現代大多數該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觀點一致。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伊利諾伊大學1960年啟動的“柏拉圖項目”(PLATO project)是其早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Marry,1981)。一般來說,它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行為主義階段、交際教學階段和整合教學階段等三個階段。也有研究者將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按照學習資料的呈現方式將其分為傳統階段(traditional CALL)、探索階段(explorative CALL)、多媒體階段(multimedia CALL)以及萬維網階段(web-based CALL)等四個階段(Davies,2012)。
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也引起了我國外語界的關注。1994年我國成立了全國性的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專業委員會(CALLAC)。此后,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應用都取得了很大進步。有關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研究專著和成果文獻大量涌現。2002年教育部啟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2004年出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取代了原來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大綱》。2004年教育部正式推出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同年,首屆全國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诖?,本文嘗試結合文獻計量學方法,對2000—2011年間CSSCI源內所有期刊刊載的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相關論文從年代分布、文獻增長規律、期刊分布、關鍵詞以及研究熱點等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多角度揭示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狀況,探究其演化規律,系統梳理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領域的發展脈絡,為今后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促進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推動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
1 數據來源和處理方法
本文依托維普期刊資源整合服務平臺進行檢索。以“題名或關鍵詞”為檢索項,“計算機”、“網絡”、“多媒體”、“英語”和“外語”等為檢索詞,并將匹配設定為“精確”以提高檢索準確率,時間跨度選取2000—2011共12年的數據,期刊范圍選取“CSSCI”,檢索條件最終合并為:題名或關鍵詞=計算機*題名或關鍵詞=英語*題名或關鍵詞=外語*時間=2000-2011*范圍=CSSCI來源期刊或者題名或關鍵詞=多媒體*題名或關鍵詞=英語*題名或關鍵詞=外語*時間=2000-2011*范圍=CSSCI來源期刊或者題名或關鍵詞=網絡*題名或關鍵詞=英語*題名或關鍵詞=外語*時間=2000-2011*范圍=CSSCI來源期刊。檢索出符合條件的相關論文共1598篇。有必要指出,將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選定為期刊選取范圍是因為CSSCI是我國社會人文科學主要文獻信息查詢與學術評價的重要工具。因此,可以認為本文所選取的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論文代表了國內該類研究的高質量研究成果。剔除會議、通知、簡訊等非學術性論文以及與該領域研究不相關論文,最終獲得有效研究論文1524篇。
2 文獻數量分析
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是衡量某一研究領域或學科研究態勢的重要指標。另外,論文的年代分布可反映若干年來研究的基本趨勢、研究水平和發展速度(莫再樹、賀華鋒,2006)。統計結果顯示,2000—2011年我國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領域研究者在CSSCI來源期刊上共發表1524篇,年發文量從2000年的55篇上升到2011年的157篇。
為了更加直觀地觀察,我們另外分別繪出了2000—2011年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文獻數量的變化趨勢圖,如圖1所示;以及2000—2011年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論文增長趨勢圖,如圖2所示。
綜合圖1以及圖2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1)2000年是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發展的節點。2000年的發文量僅有55篇,而從2001年開始快速增長到100篇。結合有關學者統計數據,1997、1998和1999年刊登在國內八種外語類刊物上與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相關的研究論文分別為8、10、6篇(談言玲、嚴華,2007)。據此可將2000年之前的階段認為是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起步階段,稱之為探索期。(2)2000—2011年間我國涉及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文獻數量除2006年比2005年少刊發兩篇,2011年比2010年少刊發6篇外,總體上仍處于持續增長態勢。尤其是從2007開始出現顯著增長。以此為基礎,可將2001—2006年這一階段稱為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的快速成長期,而2007至今的階段稱為穩定成長期。這種階段的劃分也基本符合文獻計量學奠基人之一的普賴斯針對科學文獻提出的科技文獻增長的階段性理論(龐景安,1999)。2007年開始發文數量之所以會出現顯著增長,考慮到刊物的發文時滯因素,這可能與2004年教育部在全國180所院校推行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改革試點工作有關,表明該項改革試點工作在一定意義上推動了我國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研究與實驗。
3 期刊分析
論文的期刊分布可以反映期刊的時間跨度、類型分布和載文集中度,也可側面展示期刊級別及載文質量。對CSSCI收錄的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來源期刊進行統計分析,其目的是為了能夠向研究者揭示該領域研究成果的空間分布特點,確定刊載該方面研究論文的主要期刊,從而為該領域研究者繼續深化其該方面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參考。表1和圖3分別反映了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領域發文的主要期刊分布情況以及這些期刊十多年來刊載該方面論文數量的變化趨勢。
根據整體統計數據,刊載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論文的期刊涵蓋語言學、教育學、情報學、人文社科學報以及綜合性社會科學等多類期刊,該領域研究論文刊載期刊主要以語言類和教育類期刊為主,分別包括《外語電化教學》、《外語界》、《外語與外語教學》、《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現代教育技術》、《現代遠距離教育》、《中國大學教學》以及《遠程教育雜志》。其中《外語電化教學》以絕對優勢遙遙領先,充分體現了其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外語教學相整合的辦刊宗旨。另外,從圖3可以看出,雖然有時期刊刊載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論文數量偶有回落現象,但總體折線仍呈現出上升趨勢,這表明現代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日漸鞏固,為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成熟的條件。
4 關鍵詞分布
關鍵詞是論文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表達文獻主題概念的術語,它是從文章中抽取的能夠最簡潔、最直接反映論文主題內容的詞和詞組(邱均平,1988)。而關鍵詞詞頻分析是一種重要的文本內容分析方法,是一種快速了解某一學科或者某一文本主要研究領域和學術熱點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在科學學、圖書情報學和科學計量學領域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姜春林、胡志剛,2010)。所以通過對關鍵詞出現頻次的統計有助于了解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熱點研究板塊以及預測該領域將來的發展趨勢。由于直接導入的關鍵詞比較分散,數量比較多,為了能夠使關鍵詞有針對性地反映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領域的研究主題,本文對載入的關鍵詞進行了適當處理:去掉“計算機輔助”、“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英語”及“外語”等詞匯;合并了意義相同但表述不一樣的關鍵詞,比如,將在線、因特網、web、互聯網、局域網以及校園網等關鍵詞統一合并為“網絡”。表1、表2和表3分別給出了依據本文對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發展歷程所劃分的三個階段中高頻關鍵詞及其頻次的統計。各項統計所選取的關鍵詞數量控制在30個以內,因此如下表格中會出現關鍵詞數量不等的情況,以便能更簡明地反映該領域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表1、表2和表3顯示:2000—2011年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論文的高頻關鍵詞主要包括“網絡”、“多媒體”、“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視聽說教學”、“寫作”以及“教師”等?!熬W絡”和“多媒體”等。在這12年間這些詞一直是高頻關鍵詞,這與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載體密切相關。隨著新世紀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對基于網絡的外語教學的研究遠遠領先于基于多媒體的外語教學的研究,并且原始統計數據顯示,2007—2011年間還出現了基于網絡的多媒體外語教學的研究?!按髮W英語”也一直是高頻關鍵詞,這說明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在學科中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學英語學科。另外,由于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不斷改革,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研究已開始出現,并且十幾年來基本保持穩定的態勢。不難看出“網絡”、“多媒體”、“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視聽說教學”、“寫作”以及“教師”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領域的熱點研究板塊,并有可能持續下去。
5 外語教育技術學的發展態勢展望
5.1 外語教育技術學科構建的可能性
正如在本文前言中提到的,不管從何角度將機助外語教學分為行為主義階段、交際教學階段和整合教學階段等三個階段,還是將其分為傳統階段、探索階段、多媒體階段以及萬維網階段等四個階段,其發展過程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地位也日益突出,涵蓋網絡及多媒體教學、語言教學(大學英語及專門用途英語等)研究、語言技能(視聽說、寫作、閱讀與翻譯等)研究、測試與評估研究以及教材研究等幾大模塊共計至少26項內容。在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研究方法方面,語料庫方法在該領域研究中的運用比較突出,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需要指出的是,語料庫方法并非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中的唯一方法,胡加圣等(2010)將外語教育技術的方法論概括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綜合方法等三種,而語料庫方法只是定量研究中的方法之一。另外,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理論基礎由最初語言學領域中的多模態理論發展到涵蓋認知心理學領域的建構主義理論以及生物學領域的生態學理論等。由此可見,國內的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目前已有廣闊的教育實踐、豐富的實物產品和熟練應用經驗,成熟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新穎、獨到的創新理論體系以及研究方法等(胡加圣等,2010;2011)。這說明,以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為主要研究內容的外語教育范式已經形成,外語教育技術學科成立的前提和基礎也已具備,預示著作為三級學科的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的雛形已經顯現(李艷、胡加圣,2011)。
5.2 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的研究熱點
另外,根據本文對國內機助外語教學的計量學考察,特別是依據對關鍵詞進行統計所獲得的信息,還可展望、預測外語教育技術學科領域今后的研究趨勢。具體來講,以下幾個方面研究趨勢比較明朗,有望成為今后該領域研究的主導。(1)教師研究。對教師的研究也是12年間該領域研究的關注點之一,由于篇幅所限,教師的研究角度未明確列出,但結合原始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對教師研究角度的變化。2007年之前的教師研究主要關注教師角色和教師培訓兩個方面,而2007年之后除了對教師角色和教師培訓這兩個方面繼續研究外,還出現了對教師的行動研究、教師專業發展以及教師認知等方面的研究。這一點與目前國內外二語習得研究趨勢也基本吻合。(2)課程整合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最新階段。計算機關鍵技術的發展為計算機主導外語教學提供了可能和條件。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傳統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將逐步演變成計算機主導教學的模式(陳堅林,2005)。整合即意味著以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手段從處于輔助地位的幕后走到了臺前,從而成為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數據顯示,對課程整合研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緊密結合國家教學改革的方針,該方面研究尚面臨諸多難題與困惑,具有巨大的深入探討的潛力。(3)生態化研究。生態化既可用于研究教育宏觀問題也可用于研究教育微觀問題。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生態化研究屬于后者,當然也可看作課程整合研究的一個衍生問題。信息技術向外語教育滲透后,傳統的教學要素被新的教學要素取而代之,為了使教學系統保持動態和諧,就應以生態學視角來重新審視外語教學(陳堅林,2006)。
關鍵詞:期待視野;科技期刊;讀者;編輯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7-0108-02
“期刊視野”是接受美學的創始人漢斯?羅伯特?姚斯提出,它是接受美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姚斯認為,一個預先假定的讀者,一個理想的讀者,他在閱讀作品時決不是一張“白紙”,讀者的理解活動要受前見或前理解的影響或制約,這種前見或前理解便是期待視野[1]。自從姚斯提出期待視野以來,國內的一些學者應用此理論在文學、翻譯、文藝等方面做了探討[2-7],他們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在不同的文學背景下讀者擁有的不同期待視野,而科技論文的創作者更加注重在某一領域思想、方法、成果上的探索與突破。正是這種不同,決定了科技期刊讀者期待視野的不同特點。本文就讀者期待視野的專業性、交叉性與作品的創新性之間的關系做了闡述。
一、科技期刊的讀者期待視野的專業知識與非專業知識相互作用
科技期刊的讀者一般具有專業知識背景,專業知識決定了讀者去選擇某一方向的專業期刊或文章。因此具有某一專業知識背景的讀者的期待視野具有一定的取向性??萍计诳淖x者群體中,構成讀者的期待視野除專業知識外,還可能涉及到其它的知識,專業知識與非專業知識相互作用構成了讀者獨特的期待視野,即,具有同一專業知識的人期待視野存在差異。例如,同是研究金屬材料的學者,他們對文章的取向會因個人的興趣不同,有的讀者關注材料的理論研究,則這類讀者會更加關注與物理、化學相關的期刊并對此類文章更加敏感;或者有的學者在材料的應用方面有實踐經驗,則他可能會對材料的新應用感興趣,從而更加關注材料在能源、環境、工程應用等方面的文章或期刊。正是學科之間存在的交叉性使得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從不同專業的文章中找到新的啟發,獲得靈感,由此形成了科技期刊讀者期待視野中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與其他知識相融合的獨特的期待視野。
二、科技期刊的讀者期待視野的不斷提升與科技論文的創新
科技期刊的讀者具有明顯的層次性。讀者可以從文章中獲取他感興趣的東西,同時使自己的期待視野提升,從而體現文章的價值所在。如果讀者自身的素養高、專業知識扎實且研究水平高,這樣的讀者自然地對文章有更高的期待;相反地,有一部分讀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想從別人的論文中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這部分讀者的期待視野會在不斷閱讀中得到提高。例如,具有同一專業知識的讀者因專業知識的理解深淺不同導致閱讀文章期待視野的等級高低要求不同。比方說同一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相比,本科生一般閱讀專業論文時會擴大他原有的專業知識,提高他的期待視野;而大多數研究生閱讀時會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去閱讀專業論文,通過不斷的積累擴大自己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并上升到自己能夠做出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因此他們更希望文章能夠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新知識、新靈感。在學術期刊中存在讀者群的層次性的特點,自然地,他們對期刊文章的檔次要求不同。一方面,目前期刊多樣化的存在滿足作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學術期刊編輯部在總的方向上應不斷提高論文的質量,讀者既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論文,又能使學術水平提高。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讀者本身的科技水平和文化層次的提高,他們要求科技論文的廣度、深度、交叉性更強、更寬,而學術期刊是搭建學術交流的平臺,在不斷提升讀者群體的期待視野過程中,也要督促自身的文章質量的不斷提高。
三、科技期刊中讀者的期待視野對編輯工作的指導作用
科技期刊的編輯在編輯加工論文時,也有自己心中潛在的讀者期待視野,由于期刊編輯不是為某個讀者而編,因而編輯心目中的讀者具有理想化和大眾化的特點。編輯往往希望期刊內容能帶給讀者新的內容,發揮好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是否能成功實現,需要期刊編輯對讀者的期待視野要有一番研究??萍计诳木庉嬓枰皶r了解相關專業的最新動態,尤其是不同領域的研究方向熱點,同時需要不斷與相關領域的作者、專家建立長期的聯系,了解他的想法。如果在論文中出現新觀點,編輯要及時與專家溝通,做他們的良師益友。不同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期刊內容發生作用,會有不同的效果,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編輯在與不同讀者的交流中才能更好的了解讀者的期待,給讀者不斷的注入“正能量”。
編輯需要對某一學科發展有在動態上不斷的學習和了解,在學術創新上,“跳出”讀者的期待視野,使讀者的期待視野不受挫,重視原創性的稿件對讀者期待視野的引領作用,這與一位編輯自身對某一學科的發展和這一學科涌現的學術前沿的團隊和學者密切關注有關。
四、科技期刊的讀者期待視野的局限性
科技期刊的讀者群體因其個體的文化、社會、時代和專業背景的不同使得每位讀者的期待視野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具有個體性的期待視野在于讀者的閱讀過程中,而科技文章的創作不會局限于讀者的期待視野,所以科技期刊的編輯應利用自己“第三者”的位置,客觀、公正并有深度的審視文章的創新??萍颊撐牡淖髡咦非蟮氖强萍挤矫娴膭撔?,不會因作者專業知識的多少而放棄追求科技創新,所以,僅僅根據是否滿足讀者的期待去評價論文的價值,有其局限性,尤其是科技論文,是以學術交流為目的,不會一味迎合廣大讀者的口味。相應地,作為科技期刊的編輯,我們所搭建的學術傳播平臺,首要的目的服務于學術,如何讓有創新的學術論文得到快速傳播。表面上,沒有迎合讀者的各種需求,實際上,也是對讀者期待視野一種認真負責的做法,尤其是在學術創新的傳播過程中,擴大讀者原有的專業知識,引導鼓勵讀者在學術上不斷追求和創新。
由以上分析可知,科技期刊的讀者與一般的讀者有共性,也有獨特的一面??萍计诳彩瞧诳囊环N,但科技期刊的專業性和研究性更強,這也決定了科技期刊讀者的特殊性,尤其是科技期刊中讀者的期待視野,更值得我們科技期刊的編輯去關注,洞察科技期刊中讀者的期刊期待,從而將這種期待融入到如何辦好科技期刊中去。
參考文獻:
[1] (德)漢斯?羅伯特?姚斯,霍拉勃.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沈陽:遼寧人發出版社,1987.
[2] 符有明.讀者的期待視野[J].寫作,2001(10).
[3] 李異輝.從期待視野的角度透視《所羅門之歌》[J].云夢學刊,2009(6).
[4] 姚艷波.從“讀者期待視野”角度解讀林紓《黑奴吁天錄》的翻譯[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8).
[5] 王林生.“期待視野”下文學作品的藝術特性[J].理論界,2011(2).
[6] 郭毅.論網絡文學讀者的期待視野[J].新聞傳播,2009(9).
[7] 趙均.編輯出版學中的“期待視野”[J].中國出版,2010(3).
傳媒資訊
“黨刊+”:全媒體探索的中國地方黨刊透視
“黨刊+”的全媒體理念,是基于黨刊主流傳播“品牌價值”“公信力”和“信息技術流”的優化集成狀態。理論上說,以黨刊內容為“源”的傳播載體工具可“切分”為:期刊、網絡、移動公眾平臺,以及報紙、廣播、電視、微電影、電子出版、網絡、通訊等各種門類的媒體“送達”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實現“內容提供商”到“渠道商”的完美匹配和高度融合。
隨著網絡時代信息化新技術大潮的洶涌澎湃,包括移動終端等在內的新型受眾數量成倍增長,網上和移動終端輿論陣地和話語權的爭奪日趨激烈。作為傳統的新聞出版單位,黨刊奮起應對挑戰,迎合、適應和搶抓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诨ヂ摼W大數據思維,全國黨刊不斷拓展黨刊全媒體新思路,探索和掘進現代新媒體運用和發展的空間。
“黨刊+”的“全媒體”形態,并不排斥傳統期刊的獨特或單一的“受眾接觸形式”,而是通過新技術平臺的整合、運用,使各種態勢的“媒體表達”倚重于或充分利用于傳統黨刊的公信力和主流形態,發散開去。
科學技術的更新與升級給傳統出版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學術出版作為出版業的重要分支,也正在經歷數字化升級與轉型。就學術期刊而言,單一的紙質出版形式和對紙質內容進行簡單搬運的數字平臺出版形式,已經與當下用戶多樣化、碎片化的閱讀需求以及快速獲取知識的要求漸行漸遠。增強出版在此發展背景下應運而生。筆者梳理國外業界增強出版的實踐發現,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最早推出了富媒體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形式的增強型論文,借助超鏈接實現了科學論文的知識擴充[1]。國外期刊出版社,如SpringerNature、PLoS、Elsevier等增強出版的應用相對成熟,期刊集群及單刊平臺均已實現“傳統論文+增補內容”模式的增強出版[2]。而國內,不管是學界還是業界,增強出版均處于探索時期。占莉娟、胡小洋和朱琳峰、李楠從我國增強出版的發展現狀、現實瓶頸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探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推進策略[3,4]。崔玉潔、包穎、廖坤等探討了學術期刊增強出版的3種模式:紙刊增強出版、網頁增強出版、微信增強出版[5]。這些研究成果從理論的高度為國內學術期刊轉型與發展提供了一些具有參考性的建議。但關于增強出版的版權清算問題,尚無學者進行詳細分析與討論。近年來,增強出版的實踐在我國逐漸出現,比如在期刊論文末尾通過附加二維碼進行了相關資料的增補。2017年,中國知網開始探索一種全新的數字增強出版模式。在出版業面臨全媒體數字化轉型與升級的今天,厘清增強出版發展優勢、探析推進過程的困境,以探尋合理的實施策略來推進增強出版戰略、創新知識服務能力,是具有學術價值且符合現實需求的。
1增強出版的優勢特征
增強出版是語義出版研究中分離出來的一種類型[3],是出版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新興的出版形式。簡單來說,增強出版就是通過數字化技術,在傳統出版物上添加超鏈接實現學術期刊相關信息和數據的有效整合。當讀者在選定某一期刊內容進行閱讀時,為其提供獲取實驗介紹、原始實驗數據、科研團隊背景、調研記錄等資料的便捷性通道。增強出版具有以下幾個重要優勢。1.1呈現形式多元化。增強出版這一新興形式的出現,有利于打破紙質載體或單一網頁的出版物形式。一方面它能夠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如圖像、音頻、視頻等,實現文本內容的可視化,有效拓展文本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它能夠實現對論文的結構性分解,抽取關鍵章節、重難點部分、實驗數據等進行附加內容的鏈接和注釋,然后以標簽云、標簽樹等形式進行呈現。這樣一來,就為論文本身增添了很多附加信息,實現了平面出版形式向立體出版形式的轉換。增強出版利用DataCite、EPIC、CrossRef等交叉鏈接和引用[6],匯集與原始出版物有關的其他科學數據與信息,擴大讀者的知識獲取量。1.2學術成果充分共享。傳統學術期刊出版,因受限于篇幅,作者在撰寫論文時,一方面要對文本內容進行精簡和凝練,另一方面需對實驗細節描述和原始數據呈現進行取舍,文章中一般只保留初始數據和最終結果[5],這不利于實驗過程以及相關背景資料和信息的完整化呈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讀者的理解難度。而增強出版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富數據、交叉連接等形式,突破紙質載體的限制,為讀者創設一個廣闊的數據空間。與此同時,學術成果相關信息的增補,實驗數據和過程的全公開,有利于降低閱讀難度,減少讀者為充分理解結論而進行的推導演算,從而實現論文作者學術成果的充分共享與傳播。1.3學術資源關聯整合。增強出版除了能豐富學術論文內容本身的表現形式,還能實現論文外部資源的整合與關聯。一方面,利用文本挖掘、語義標注等先進的語義出版技術識別和挖掘出與論文相關的術語和關鍵詞,通過鏈接進行相應的內容補充,實現論文文本之外內容的增補以及文章的深度標引[6],使學術資源關聯整合。另一方面,讀者在閱讀某一論文時,可以通過點擊層層鏈接,檢索到該領域的相關文獻,這大大減小了讀者查閱和檢索相關
1.聚焦遠程和開放教育,打造特色品牌
《中國遠程教育》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品牌,能夠較好地將學術傳播和遠程教育的行業發展結合起來。國家開放大學是雜志強有力的依托,雜志目前主要聚焦遠程學歷繼續教育方面的研究與探索。隨著實踐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遠程教育”在內涵和外延上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重心逐漸從師生分離、教和學分離的“遠程”走向人人、處處、時時的“開放”(劉莉,等,2006)。這不僅是教育媒體和教育技術上的革新,也是教育方式和運營模式上的創新。因此,從選題的角度,雜志可以在遠程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開放教育、終身教育、社區教育等都是遠程和開放教育范疇內的實踐(陳乃林,2007;弗萊德•穆德,等,2007),遠程教育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就是普通高等教育不能覆蓋或是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這些都應該是雜志密切關注的領域。作為一個品牌,《中國遠程教育》應考慮到和其他同類學術期刊之間的品牌差異。在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大學系統,除了《中國遠程教育》外,還有其他一些學術期刊,如《開放教育研究》《現代遠程教育研究》《遠程教育雜志》等。這些刊物的質量相當不錯,大都進入了CSSCI檢索的范圍。有的期刊專注于理論研究,有的專注于技術研發,還有的專注于國際比較研究,但也有期刊定位比較模糊,特色不明顯。既然是同一類型的學術期刊,《中國遠程教育》在辦刊方面就必須考慮與其他刊物的差異以及自身的特色和特長,切忌和一般的教育技術學術期刊過多重疊。國際化應該是《中國遠程教育》的品牌特色之一。作為“中國”字頭的遠程教育學術期刊,《中國遠程教育》一直在宣傳、介紹國外研究成果和先進經驗方面做得不錯。每期雜志都有國際動態的匯編,還經常性地刊載國外遠程教育專家專訪以及國外專家的精彩論文。建議雜志社在此基礎上,將這個優點發揚光大,不僅要把國外的優秀學術成果和經驗介紹進來,更重要的是要推動國內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在國外發表,提升遠程教育研究的國際影響力,為國外學術界了解中國遠程教育研究和發展的動態,了解中國專家的學術思想提供一手資料。例如,可以和國外出版機構合作推出英文年刊或單行本,每年有針對性地把年度比較好的論文翻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也可以通過和國外遠程教育期刊合作,向其推薦發表國內遠程教育學者的優秀論文。
2.以團隊的力量保障與提升期刊的學術質量
質量是學術期刊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對期刊質量的判斷標準是非常公平、公信的。期刊上的文章是否值得了解和品讀,是否值得引用和借鑒,期刊的社會聲譽如何,都由其刊載的論文的質量決定。反過來,這些刊載的論文的質量也反映出期刊的整體質量。高水平的期刊需要高質量的論文支撐,高質量的論文需要高水平的作者和扎實的研究,而且需要作者、編輯、審稿專家的共同努力。團隊的力量是學術期刊品質的有力保障。遠程教育的研究已經超越了研究者單打獨斗的時代,需要依靠團隊的力量和較長時間的投入。越來越多的研究需要多學科知識的交叉互補,往往會有不同專業背景的研究者參與。此外,對于大型的工程實踐類的項目,它們的研究成果往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寫作不僅是研究者個人的工作,也是研究小組或更大學術團隊對階段性工作的總結和提升,這就形成了“作者團隊”。團隊中的青年學者和資深學者處于合作關系,前者承擔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后者則關注、規劃、管理、總結和提升。現實中,資深學者一般工作都比較忙,社會活動多,他們撰寫論文的量并不大,但影響巨大;中青年學者中常會涌現出研究成果豐富、文章質量有保證的作者。雜志應該緊密關注、聯系和扶持這些中青年學者,一方面要關注他們的研究方向與研究進展,另一方面要鼓勵他們把學術成果總結和發表出來。作者和編輯團隊的通力合作是保證論文質量的另一個關鍵點。好的論文,從寫作到發表需要多個環節的不斷打磨。在從同行評審到編輯、發表的整個過程中,審稿專家和編輯團隊的意見是作者修改論文的重要參考。特別是在文字上,編輯團隊通過三審三校,在數個環節上嚴格把關,和作者一起逐漸把璞玉雕琢成為美器。
3.發揮橋梁作用,開展多元合作
教育研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問題,造成一些研究務虛而不務實。遠程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也處于一個兩難境地:一方面,遠程教育是一個有大量實踐的領域,很多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老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成果,但其研究能力、研究水平有限,撰寫高水平論文比較困難;另一方面,高校中的教育技術/遠程教育研究人員的研究水平較高,但少有機會深度參與遠程教育的實踐。研究者和實踐者有其各自的不同特點并且差異互補,這時候就需要由學術期刊構建起聯系兩者的紐帶。學術期刊應該緊跟當前研究與實踐的現狀,準確把握研究者和實踐者的興趣點,促成這兩類人群的對接??梢酝ㄟ^學術論文的形式推介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也可以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寫作培訓班,讓兩類人群之間互通有無。除了研究者和實踐者的聯系,學術期刊還應搭建起研究者之間的橋梁。近十年來,遠程教育領域的研究非?;钴S,越來越多的來自其他專業的學者進行跨領域的研究與實踐,這些跨界研究有可能出現高價值的研究成果。學術期刊應該為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開通聯系渠道。這種聯系可以是學者個人之間,也可以是學術團隊層面上的合作。此外,遠程教育的研究成果不僅需要發表,更需要解讀和反思,引起爭鳴。雜志要歡迎不同觀點的作者撰文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甚至是設立專門的欄目來引導和推動爭鳴。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學者之間的聯系。對于雜志來說,通過與學術團體和機構建立互相依托、合作共贏的關系,可以獲得穩定、有質量的稿件,同時可以根據作者的特長有針對性地策劃系列研究主題,不斷拓展自己的關注范圍。而通過組織各類學術活動則能夠起到對雜志的宣傳作用,更有可能建立起一個參與者廣泛的作者、讀者、編者的人際網絡和實踐共同體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