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4: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農村基層組織機構設置自人民公社時期起,大致可以分為二個階段。一是人民公社時期,公社,下設生產大隊、生產小隊。其特征是組織設置簡單,黨政高度合一,公社干部是國家干部,屬高度集中型管理。二是上世紀80年代“撤社建鄉”時期。人民公社更名為鄉鎮,生產大隊過渡為行政村,生產小隊為村民小組。本文由收集整理
1、鄉鎮黨委和政府對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領導是農村社會管理的主要管理形式。鄉鎮黨委和政府對村、組的行政管理過多,干擾了自治組織的作用。
2、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對農村社會管理基本方式是行政管理方式,沒有發揮村自治組織的自治作用。村委會對村民小組的領導不是自治組織內部的領導而是用行政組織的領導方式去領導。改變了自治組織的決策形式。
3、農村村民自治組織的規模太大,行政村一般都是由幾個自然村組成。自然村之間交往不多,生活習慣存在一定的差異,村民的利益也不盡相同,村民委員會領導和村民之間不在一起生活,不能真正代表村民的意見,這是自治組織不能很好發揮作用的關鍵。
二、國內外農村社會管理的經驗
(一)國外農村社會管理的經驗。
1、美國的經驗。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各州之下,一般設有縣、鄉鎮。鄉鎮是面向廣大農村的基層行政單位。大小從20到40平方英里不等,人口多的有4到5萬人,少的不足300人。美國目前大概有16600多個鄉鎮。
自治機關成員由居民直接選舉產生,他們只具有地方官員的身份,只對本地居民負責,向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包括管理地方公共財產,處理地方公共事務等。
2、法國的經驗。法國的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三個層級,現有22個大區,96個省,36000多個市鎮。市鎮在法律上既是國家的行政區域,也是地方團體的自治區域。前者是代表國家行使職能,聽命于上級,經費由上級撥付,后者以地方民意為基礎建立,主要是為了方便地方民眾對地方事務的管理。市鎮平均面積約為14平方公里,最小的只有3公頃,人口少的只有一二百人,多的有數十萬人。市鎮議會是市鎮的自治權力機關,由居民直接選舉產生。
3、日本的經驗。日本屬于單一制國家,市町村為基層組織,全國約有642個市、1991個町、615個村。市町村為地方自治體。市町村同時設置市町村長,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負責管理并執行市町村自治事務及國家法律政令規定的有關事務。
從以上三個國家農村基層政府的情況來看,可
看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農村基層政府設置盡可能地避免過多的人為干預,普遍實行地方自治。第二是農村基層政府數量一般比較多,人口較少,面積較小。第三是農村基層政府為設置一般情況下自然村就是行政村。
(二)國內農村社會管理的經驗。
1、湖南省長沙市黎托鄉農村黨支部建在村民小組的做法
一是對于3名及以上黨員的村民小組單獨組建黨支部,如長托村四組有正式黨員8名,最終選舉產生支部委員3人,其中黨支部書記1人;
二是對黨員人數不足的村民小組,按照“相對集中,便于組織、便于活動”的原則建立聯合黨支部
三是形成了以村黨總支為主體、村民小組黨支部為基礎的新型組織構架,有利于充分發揮村民小組黨支部貼接基層群眾、靈活性強的作用,有利于最大程度的調動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重慶市酉陽自治縣官清鄉實施鄉干部出任村民小組第一組長的制度。
重慶市酉陽自治縣官清鄉黨委和政府經過多方面的調查研究后,在全鄉實施鄉干部出任村民小組第一組長制度。把鄉政府31名工作人員,按照全鄉38個村民小組核計后,9名班子成員每人負責兩個組、其余工作人員每人負責一個組,正式出任村民小組第一組長。得到了村民的好評。
三、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辦法與對策
村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自治組織,它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四大民主”,是使農民能夠直接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重要組織載體,又是鄉鎮政府與農民建立直接聯系和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不可或缺的重要橋梁?,F有的村民自治組織包括兩個層次:一是村民委員會,設在行政村;二是村民小組,設在自然村。
1、按照《村民組織法》重新設定村的規模,將行政村村按自然村設定,便于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然村是自然形成的,有他自己的文化、習慣和風氣,因此很容易形成共識。
2、規范鄉鎮黨委和政府對村和居民組的管理。放權給村民委員會和居民組,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自治作用。黨支部直接和村民接觸更能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3、規范村和居民組的自治管理范圍。減少村民和村干部的矛盾。
4、由于村的設置就在自然村群團組織都是設在行政村這樣就能更好的發揮他們的作用。
5、行政村和自然村的統一更便于發揮農村“三老”老黨員、老干部、家族老輩的作用。
【關鍵詞】新加坡;社會管理;啟示
一、社會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般意義上講,社會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彌補政府管理過程中出現的不足和弊端,更好地解決社會發展出現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從而使社會更加有序和穩定。另有一些學者認為,社會管理雖然處理和解決的是社會問題,但是社會管理的主體和對象大多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社會管理的目標是多元且復雜的。第一,要為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秩序;第二,要實現程序和結果上的公平和正義;第三,要注重社會群體中的個人主體,使每個人都能實現自身的發展。另外,社會管理的方式也是復雜多樣的,有的是具有強制性的,管理的主體主要是政府依據權力實施的管理方式,有的不具有強制性,主要依靠廣大社會組織和個人,政府只是充當提供公共服務的角色,社會管理方式相對來說比較溫和。綜上所述,“社會管理可以這樣來定義,社會管理是為了實現廣大公民的主體權利和社會有序良性健康發展,政府、企業、廣大社會組織和公民主體通過組織協調,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管理能力,積極地促進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最終建立起一個和諧共生、繁榮有序的良性社會?!?/p>
二、新加坡社會管理的基本模式
新加坡自建國以來在經濟、社會、政治發展上取得的顯著成就,離不開新加坡良好有序、制度完備的社會管理。新加坡的社會管理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以社會組織為依托,形成社會管理合力
新加坡社會管理的顯著特色就是以社會組織為依托,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顯著優勢,分擔政府管理的職責。因此,新加坡政府也大力鼓勵創辦各種各樣高效、正規的社會組織。建國以后,社會組織在新加坡雨后春筍般的興起,各種各樣的慈善組織、志愿服務組織以及涉及各行各業的協會和社團逐步有序地建立起來。近些年來,新加坡政府從政策、手續上更是放低了社會組織的建立門檻,社會組織增速顯著提高,并且服務水平愈加提高,涉及的層面、行業領域也是更加廣泛,這就為社會管理提供了更多地主體資格,有效地分擔了政府的職能,有利于新時期服務型政府的建立和完善。這些社會組織在政府的合理引導下,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實現了社會管理職能的互補,有效地完善了新加坡社會管理的方式,豐富了新加坡社會管理經驗,使得新加坡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的發展。
(二)加強社區民主自治,社會管理重心下移
新加坡良好社會管理的實現,也離不開眾多社區的作用發揮。政府和社會組織的管理工作也需要社區的有效支持和配合。因此,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社區建設與管理工作,積極構建政府、社會組織與社區的溝通渠道,建立起職能分工明確、覆蓋率高的的社區組織。整個新加坡的84個選區都設有公民咨詢委員會,改咨詢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代表社區民眾與政府進行對話,并且傳達政府政策,促進社區的發展。同時,在各個公民咨詢委員會下,建立起來各種各樣的下設委員會和俱樂部,例如六個專業執行委員會和諸如民防委員會、鄰里委員會等機構。這些委員會和俱樂部也是在政府引導下相互配合工作,形成制度完備一個社區管理結構。這樣,以政府管理為主導,以社區組織管理為補充,一個高效便民的服務網絡就在新加坡社會管理模式中建立起來。新加坡社區組織在社會管理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配合了政府工作,又實施了對于社區民眾的自治管理。因此,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拔覀凅@訝的發現,在新加坡的社區組織中,這里沒有專門的全職人員,而是由來自各個年齡段各個階層的志愿者負責運行。他們的辛勤工作和志愿服務的精神在社區組織中形成了良好的風氣,使得政府管理的政策得到更加有效地實施,這在新加坡社會管理中真是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
(三)完備嚴格的法制體系及執法,保證社會管理的權威性
良好的社會管理離不開嚴密的法律法規,新加坡社會管理也不例外。新加坡通過正規有效的立法手段,結合國家社會管理實際,針對新加坡社會管理可能涉及到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細致嚴密的規定,為社會管理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依據和后盾。這些法律法規涉及到社會管理的各種細節,例如公共衛生、交通、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新加坡社會管理不僅是立法嚴格嚴密,執法同樣是嚴格嚴厲,因此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態度。在社會管理執法程序中,新加坡政府認為,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在法律面前沒有特權。這些法律法規和執行程序得到了新加坡民眾的充分支持。因此新加坡由社會管理產生并發的社會問題也愈來愈少,社會更加趨于穩定,人民生活也更加和諧。所以,新加坡把立法、執法法手段當做是社會管理的一條重要經驗。
(四)重視公民道德與法治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管理環境
社會管理的好壞與否,與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識息息相關。新加坡在社會管理過程中注重立法執法嚴密嚴格的同時,也注重對于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新加坡政府通過對本國人民進行宣傳教育,真正讓遵守社會公德和遵守法律成為一種日常習慣烙印在人民心中。在社會道德教育方面,新加坡是為此做足了工作,首先,在國家整體價值觀上,新加坡明確規定以“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尊重個人;協商共識,避免沖突;種族和諧,宗教寬容”,來作為國家整體核心價值觀的基礎。這種國家核心價值觀首先受到了來自傳統儒家倫理道德的影響,比如說它充分發揮家庭和家長在整個社會穩定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它又吸收了新加坡其他外族人的文化價值觀,并且新加坡政府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在人民心中增強了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例如提出“我是新加坡人”的宣傳口號?!靶录悠率且粋€多民族、多文化的多元社會,因此,新加坡根據自身國情,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宣傳對于國家的責任和認同,將國家道德觀和公民個人道德觀結合在一起,使得公民對于國家的責任和意識更加強烈,大大提高了社會凝聚力?!钡赖陆逃头ㄖ平逃懿豢煞?,所以新加坡政府在注重道德教育的同時,也積極地對國民加強法制教育。例如,在機關、學校和其他單位,進行“遵守法律、遵守公德、愛護公物、為社會做貢獻、為國家增光彩”的公民教育,通過開展“反吐痰運動”、“取締亂拋垃圾運動”、“防止污化運動”等幾十次全國性的社會法治教育運動,使社會公眾從思想上認識到維護社會環境秩序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再次,新加坡政府充分利用現代大眾媒體傳播宣傳的優勢,通過網絡、電視、電子雜志等渠道對公民進行正面的普法教育和宣傳,使公民知法守法,共同維護新加坡法治社會的穩定發展。
三、新加坡社會管理做法的啟示
雖然新加坡社會管理的先進經驗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模范作用,但是我國在進行社會管理改革的同時,不應該照搬新加坡社會管理的管理模式和發展,而是應該結合我國國情,找到適合我國社會管理的先進部分,因地制宜的進行運用和實施。使其先進的方法和模式切切實實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社會管理服務。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借鑒:
(一)把握政府職能定位
在傳統時代的管制型政府時期,政府的主要職能是政治統治,政府權力是巨大的,實施社會管理的方式少之又少,甚至是通過強制的方法進行管控。在這種強烈的官本位思想下,政府成為唯一的管理主體,而絲毫不考慮公民或其他社會組織的意見,這就容易導致在社會管理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失位、錯位、和越位等弊端。這就容易導致社會矛盾激化,不利于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新加坡政府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才重新定位政府職能,使政府更好地把握在整個社會管理中應當充當什么樣的角色。新加坡在社會管理中國的職能定位主要是一般社會組織和個人無法通過自身解決的問題和提供一些特殊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同時,充分發揮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在社會管理中的優勢,引導他們更好地相互協調和配合,更好地服務于整個社會。因此,新加坡的這種政府職能定位的經驗表明,我國在進行社會管理改革和創新過程中,一定要破除傳統官本位額舊思想,破除“政府管理一切”的舊習慣,重新定位政府職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和利用社會組織和其他機構個人的作用和優勢,積極的進行引導,做到更加便民高效的社會管理服務。
(二)加強法律制度建設
良好的社會管理離不開嚴密的法律法規,新加坡社會管理也不例外。新加坡在社會管理過程中,通過正規有效的立法手段,結合國家社會管理實際,針對新加坡社會管理可能涉及到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細致嚴密的規定,為社會管理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依據和后盾。這些法律法規涉及到社會管理的各種細節,例如公共衛生、交通、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新加坡重視法律制度建設的經驗表明,我國在社會管理改革和創新中,更加應該重視法律法規和相關的制度建設,必須考慮中國的社會管理法律實際,通過嚴格的立法程序填補社會管理方面的法律空缺,同時各級機關要嚴格執法,合理執法,依法解決社會管理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切實保障社會管理過程中公民的合法權益。
(三)培育和諧共生文化
注重文化建設同樣是新加坡社會管理的一大特色。新加坡結合自身多民族多文化的多元社會環境,積極發展各種文化,鼓勵特色文化,引導各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借鑒,使他們在一個穩定的社會中和諧共同發展。新加坡政府在社會管理實踐中,以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障多元文化的共同發展。新加坡在社會管理過程中注重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的先進經驗表明,中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管理改革和創新中,必須加強文化的建設和管理。我國同樣是一個多民族、多語音的多元文化國家,正確引導和管理多元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借鑒顯得尤為重要。在社會管理過程中,我國既要重視創新文化軟實力,又要培育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不斷調動各族人民積極性,真正實現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更好地為社會管理創新服務。
結語
黨的十報告指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機制、能力、人才隊伍和信息化建設。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我國在推進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目標中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而現實的課題。通過學習新加坡先進的社會管理經驗,以利于我國進行社會管理的改革和創新。我們應該結合自身國情,因地制宜的借鑒其適合我國社會管理的部分并加以創新,充分發揮國家、政府、社會組織、個人各自的優勢,相互配合和協調,重視法律教育和德治教育,重視多元文化建設和管理,為社會管理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和保障。
參考文獻:
[1]李程偉.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公共管理學視角的解讀[J].中國行政管理,2005年.
[2]張蘊嶺.亞洲現代化透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3]孫代勇.新加坡加強社區組織建設與管理的啟示[J].新重慶,2008年.
[4]李路曲.新加坡的權威主義政治與現代化[J].政治學研究,1997年.
[5]陸杰.新加坡社區的管理建設及其啟示[J].黨政論壇,2010年.
社會管理近年來已經提到中國政治的最高議程。在很多年里,主導中國發展的唯一主義就是“GDP主義”,以錢為本。概念的提出,表示國家發展的新方向。至少從兩方面來說表明了這種趨勢。
第一就是要改變從前的做法。這些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對社會問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貼瘡口貼”的辦法,就是在“瘡口”上貼上一層又一層的“瘡口貼”,而不是動手術來治愈“瘡口”。結果里面越來越爛,而外面看來還過得去。另外一種就是“擊鼓傳花”的做法。有人說?《一些地方政府是懷里抱著一個定時炸彈,但不是去拆除炸彈,而是努力想把這個炸彈傳給另外一個人,從一屆傳給另一屆。很顯然,這兩種辦法都是不負責任的。社會管理首先就是要直面現實,承認問題的存在。第二個方面更為重要,中國政府已經決心要花最大的力氣,不惜一切成本來解決長期積累起來的社會問題。社會改革這個門檻必須跨過去。如果跨不過去,社會就沒有出路。但如果跨過去了,中國社會就會有無限的希望,經濟、社會和政治的發展就會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社會問題首先是社會力量過小的產物上,世紀80年代改革之初,提出了“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理念。但那個時候,社會剛剛從計劃經濟分化出來,力量極其微弱,這個改革理想很難實現。改革開放30多年后,中國社會空間和社會力量有了很快的成長,但社會沒有被組織起來,面對政治和經濟力量,社會力量還是非常弱小。社會既沒有自我管理能力,更沒有糾正政府官員錯誤的能力。不過,這些年的經驗也表明,到最后社會必然會有暴力的出現,因為暴力往往是社會自我保護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高層開始正式強調社會管理。盡管從主觀上說,社會管理要求人們從以往簡單的“維穩”思路中解放出來。不過,現實地說,在很多方面,社會管理的內容還是非常缺失,很多官員仍然容易簡單地把此理解成為社會控制,而且是基于暴力手段之上的控制。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糾正,和以往的“維穩”一樣,社會管理反而會促使政府和人民、社會之間進入一個惡性互動模式。
社會管理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甚至是政治工程。要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就要對經濟、政治和行政等各方面作系統的改革。舊的思維一定要拋棄,社會已經變了,社會治理的思路也一定要改變。一旦解放思想,就有出現很多面向未來的可能性,而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就隱含在這些可能性之中。
1、嚴防重控,做好水利防恐工作。始終把維護社會穩定作為重點,強化情報信息綜合上報,強化維護穩定的責任落實,嚴防發生非法聚集活動。加強現代文化引領、法制宣傳教育等工作,加強對社會面特別是重點水利領域的掌控,穩妥處理敏感案事件,全力維護社會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
2、源頭施策、有效預防化解社會矛盾。完善主導的群眾權益保障機制和利益協調機制,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有效預防和處理,著力從源頭上、根本上、基礎上化解矛盾糾紛。凡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要全部納入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加強和改進工作,大力推進大調解工作體系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大力加強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引導群眾通過正當渠道合法、理性表達訴求。凡涉及水利穩定全局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務必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決策、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把維穩工作落實到決策前端環節,最大限度減少社會矛盾發生。
二、破解重點難點,切實加強和改進服務管理工作
1.進一步完善矛盾排查調解工作體系,加強矛盾糾紛解決方式的銜接配合。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和調解,建立排查調解責任人制度,完善工作臺帳。貫徹落實《人民調解法》,貫徹“調解優先”原則,深化人民調解。推進開展行政調解,引導提升司法調解水平,有效化解矛盾糾紛。
2.采取領導包案、調解和解、說服教育、心理疏導、幫扶救助等多種形式,依據法律、政策化解突出矛盾糾紛,防止矛盾糾紛激化引發影響社會穩定的事端。
3.健全防汛抗旱、農村飲水安全、安全生產、水資源管理、黨風廉政建設等重點水利領域的行業性、專業性排調工作機制,高效地化解矛盾糾紛。
4.做好群體性苗頭隱患排查、研判、報送、預警工作。
5.嚴格落實信息報送制度,推動信息采集、分析、報送等工作經?;⒅贫然?、規范化。
作為我國的一項重要政策,安全生產也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怎樣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是社會管理研究領域的熱點,這也是提升企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筆者在本文中對此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
安全生產;社會管理;措施
在社會管理中,一項重要的內容便是安全生產,安全生產不僅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也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筆者在本文中對安全生產在社會管理中的重要性進行深入探究,以期進一步提升管理的水平和質量。
一、安全生產的基本概念
安全生產指的是在生產的時候保障設備、機械等安全。也就是要在符合物質條件以及工序的基礎上開展勞動,有效遏制事故的發展,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有效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社會聲譽,統一安全和生產,努力實現安全生產。所謂安全生產管理指的是為實現安全生產所處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或者管理活動。對安全生產來講,黨和國家異常重視,因為安全生產體現著社會主義社會規律、性質的本質,這也是我黨的基本宗旨,是建設國家經濟的保障,更是穩定社會,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的前提條件,是國家人權的必然要求。
二、安全生產在社會管理中的重要意義
1、安全生產的效益
社會效益和人的生命安全、健康直接相關,和企業的經濟效益間接相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搞好安全生產管理工作,這是作為影響企業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直接要求。提升安全管理質量,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提升社會效益以及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國家進一步發展。
2、安全生產的社會價值
做好安全生產工作,讓群眾的生命安全切實保障,其中體現的是人們的根本利益,這也是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本質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是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可分割的部分,作為政府,也是其履行市場監管職能工作的體現;其本質為黨“執政為民”,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是穩定社會公眾,保障公共安全的必然要求。
3、安全生產對于企業的價值
安全生產是企業被國家和政府賦予的責任;是社會全體人員的正常要求;是作為企業應該自覺承擔的社會責任之一。更是企業提升社會聲譽,保障可持續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的必由之路。
4、安全生產是個人、家庭、企業和國家的基本需要
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對社會安定,國家經濟、政治建設提供堅實的保障,對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協調生產力,在各部門、各行業均衡發展中扮演杠桿的作用;對集聚國家財富,降低經濟損失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對一線員工來講,關系自身的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是員工家庭幸福生活的保障。每一個人都需要安全,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人們對健康愈加重視。既然社會中的個體如此重視健康,那么在勞動中保障自己的安全就會變成每一位員工的自覺行動。
三、提高安全管理的措施
1、從思想上強化安全生產
進入新世紀后,我國的經濟獲得快速發展,如今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由于國內很多行業如石油化工、建筑、機械等屬于高危險行業,因此國家各地安全生產形勢嚴峻。之所以發生安全事故,必然是存在安全隱患,安全事故的發生從側面反映員工沒有繃緊安全生產之弦。行動之先導是思想,人的思想決定一個人的行動,因此,做好安全生產的第一步是在思想上重視安全,不容許有任何的僥幸心理以及麻痹大意思想,唯有如此,才能夠真正的實現個體安全。
2、安全生產不能浮于表面
當前國內一些企業存在這樣的“怪象”,一些企業對安全生產十分重視,口號很響亮,在企業內部也不斷完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但是企業內事故仍不斷。深究背后的原因我們會發現,那就是缺乏“執行力”。安全口號畢竟僅僅是口號,而安全是需要真抓實干后獲取的,也就意味著企業必須摒棄喊口號的情況,自覺肩負起企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落實各項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強化個規章制度的執行力,切實保障安全生產。
3、安全生產只許“小題大做”
社會上存在安全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思想以及態度。存在這一態度的直接影響為事故頻發,嚴重阻礙國家安全生產事業建設的質量和水平的提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杜絕上述思想,徹底排查安全隱患,把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階段。
4、狠抓安全生產
在安全生產工作上需要剛正不阿、嚴于律己的“包公”。針對工作流程中違反企業安全生產規定的人員,不管是管理者還是職工,都需要一視同仁,根據企業的相關規定給予相應的處理。為了廣大干部職工的人身安全,我們必須自覺肩負起“黑臉包公”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國家、社會、企業、職工安全的本質需求。
5、拓寬安全生產宣傳渠道
事實上,企業內也進行多種多樣的安全生產宣傳工作,但是一些工作浮于表面,實效性較差,很難形成合力。對干部職工來講,很難形成真正的說服效果,活動結束后,職工仍是我行我素。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這一宣傳措施和策略,強化宣傳力度,全面進行宣傳,讓員工走出要我安全的誤區,形成我要安全的正確做法。如可以在企業內部建立安全大講堂、安全知識比拼、職工畫廊等等,充分利用各種機會,提升職工的安全意識,提高自我防護水平,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不傷害他人。
結束語:
安全生產涉及各方面,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我們必須出臺可行的措施切實保障職工的生命安全,在對其加以保障的同時也維護了企業的經濟效益,這更是國家社會發展的本質需求,針對于此,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安全生產,對該項工作有全方位的認識,并堅實推進。
作者:史麗改 單位:河北省委黨校唐山工作站
參考文獻:
[1]吳宗之.20世紀安全科學的形成與發展[J].勞動保護.1999(12)
[關鍵詞]鄉土 傳統禮法 社會管理 農村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2-0034-02誠如先生所說:“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雹俦緯?,“鄉土中國”和“中國鄉村”這兩個詞中間可以加上約等于號。“鄉土中國”或可稱之為“鄉土的中國”或“中國的鄉土”。
一、傳統中國農村的社會管理
歷史上,中國是傳統農業社會,農業及其承載農業的農村是中國傳統社會最為廣闊堅實的經濟、政治支柱。尤其在封建社會,國家主要依賴于農業,農業在經濟上為國家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在統治方式上,通過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以維持國家的穩定。在軍事上,農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員。縱觀中國歷史不難發現,任何一個朝代的覆滅都是因為天災人禍,帝國最龐大的群體――農民階級,失去了繼續存活的基礎――土地。不僅在古代,即使在近代中國,工業化發展水平有限,工業尚未發展到能夠獨立成為國家的經濟支柱時,農業責無旁貸地艱難維持著經濟的正常運轉。
中國不同于西方社會,工業及早地從農業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經濟組合體之一。但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經濟政策是絕對傾向于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的。為了發展工業,不惜犧牲農業及農民的利益,實行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到了現代社會,工業發展已初具規模,過渡到 “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中央及地方提出一系列政策,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農問題”“農村社區”等,可是,我們尷尬地發現,農業發展并不像工業投入資金、技術即可發展那樣簡單。被稱之為國民經濟支柱的農業及農村、農民以一種“實質上不可或缺,但表面上已被所謂的現代社會排斥”的狀態游走于現代社會邊緣。
二、中國農村社會管理的現狀
難道在建國后的幾十年,中國農村的整體狀態是裹足不前,原地踏步嗎?顯然不是。變動最明顯的就是農村的經濟狀況。那么為什么還會出現上述情形呢?這就是研究先生《鄉土中國》的現實意義所在。
《鄉土中國》成書于1947年,時至今日,已有60多年歷史,令人汗顏的是,我們發現60多年前的思想在當下的中國農村社會仍然適用。農村的變動發展,不能僅僅淺薄地從經濟上判斷,更為重要的是農村思想觀念的變動。農村中沒有變動的,恰恰是思想觀念。
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首先對中國農村的整體形態做出評價,引用了著名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的團結理論,即社會形態可以分為兩種:有機團結和機械團結,用中國人自己的話來說,分別為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先生指出,“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雹诩粗袊r村的整體形態是沒有一定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社會,主要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傳統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社會,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班l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雹蹅鹘y農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不需要細密的技術分工,農業本身的保守性進一步加強了農村的保守性。久而久之,形式上的保守轉化為深刻的觀念上的保守。
關于這一點,先生與梁漱溟先生的觀點不謀而合。同樣承認中國是典型的禮法社會,梁漱溟先生所謂的“倫理本位”是禮法社會的一個具體表現。中國古代歷來實行“外儒內法”的統治模式,以儒家的“孝悌忠信”來引導民眾的思想,希望以思想上的教化實現社會安定,對于越軌者則采用殘酷的法家手段予以打擊,儒家的思想教化往往失效,最終能夠真正達到震懾邪惡,維持社會秩序的反而是理論上起輔助作用的法家手段。相對來說,農村對法家的刑罰手段做了“因地制宜”的改動,變成了先生所說的“長老統治”,公法在鄉村蛻變成私法。這種現象在現今鄉村仍然可見,如兩家人發生糾紛,小到偷雞摸狗,大則甚至于人命糾紛,村民采取的不是訴諸法律,而是私了。
如果說固定的土地在經濟上將農村與外界社會割裂,那么,“長老統治”則割裂了農村與外界在政治上的聯系。兩方面作用下,中國鄉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治、經濟運行方式。若無強力的政策支持,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稱之為“暴力”的手段,外界是很難改變農村整體形態的。比如中國農村歷史上的兩次變革,建國前后的和1978年的家庭聯產承包。前者通過“打土豪,分田地”這種相對來說較為“暴風驟雨”似的手段進行,而后者則是通過強力的政策支持最終達到目的。否則,外力最終往往會被鄉村中固有的統治方式無聲的拒斥,即使接受,也會被扭曲。
三、對中國農村社會管理的思考
現今中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傳統社會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整改以進入現代社會。在這樣一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家里,改革的最大難點就是農村。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溫情脈脈的教化式改革往往多以失敗告終。從當前國家一系列農村政策中可以看出,國家正在極力避免這一現象,借助國家權力和行政力量直接作用于農村,這種勢頭最早可以追溯到“普法下鄉”活動。國家上層希望用現代社會的法律擊潰禮法社會農村中的陳舊統治方式,進一步取而代之,使農民能從心里接受現代社會的標志――法律。與法律相比,禮法畢竟具有幾千年歷史,并且在農村中占據主導地位。在鄉民眼中,法律無異于一紙空談,是空洞的,不如鄉間禮法現實直觀。
表面上看,這是傳統禮法與現代法治的較量,實際上,更深層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由西方傳入的法制文化的激烈交鋒。法制在中國作為尚不完善的新興事物,即使它是先進的,可是想要在急切間摧毀根深蒂固的傳統禮法,亦非一蹴而就之事。在中國人尤其是鄉民眼中,法律可能有作用,可是法律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起作用,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而不能占據絕對支配地位。另外一個農村不能直接接受法律的原因是由于歷史上“自古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觀念的影響,鄉民認為,衙門多是藏污納垢的所在,打官司耗費不起。
然而,禮法社會畢竟是要轉入法治社會的。所以,現在出現了諸如“并村”等現象,國家和各級政府試圖通過“新農村建設”等辦法,制定相關政策法規以改變農村落后狀況。使鄉民認識到最基本的身份就是法律統治下的公民,而不是鄉民。同時,經濟手段同樣起著弱化、消解鄉間禮法統治的作用。通過提高傳統耕作中的科技含量和產值,農村產生了大量剩余勞動力。他們離開農村,走向城市,于是,中國出現了一個特色名詞――農民工。值得慶幸的是,農民工群體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有學者將之劃分為一個階層。
關于轉型期的農村經濟將何去何從,先生主張在農村中發展手工業,即“鄉鎮企業”就地解決剩余勞動力問題,不主張農民進城。通過農村手工業的發展,逐步過渡到正規工業。這與中國當前的農民工進城,以推動城市工業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思路是迥然相異的。青年農民離開了鄉村,相對落后的農村因為這些相對高素質年輕人口的不斷外流而更加落后。事實證明,先生的設想更具有現實性,以城市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弊端已經逐漸暴露。
注釋:
①.鄉土中國.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4頁.
【關鍵詞】公安機關 管理學 社會管理創新
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職能部門,公安機關多年來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手段,發揮打擊、防范、管理、控制、教育、服務等諸多功能,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工作,為打造平安社會、和諧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傳統的公安管理模式已滯后于當前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時代背景下的管理需要,必須加以創新改革,才能推進公安工作科學發展。
一、公安機關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存在的基本問題
由于社會建設滯后,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健全,一些在非傳統單位就業的人員以及大量農民工還沒有被整合到相應的社會組織內,“社會人”、“陌生人”以及風險社會對公安機關社會管理創新提出了嚴峻挑戰。在這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公安機關社會管理存在諸多不適應,存在以下問題:
(一) 管理理念不新,觀念陳舊。
公安機關在社會管理中還未能從根本上跳出傳統封閉環境下的固有管理思維,很大程度沿襲計劃經濟時代以管制、監督為主的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習慣于粗放、單一式管理,強調管理多、服務少,限制要求多,支持援助少,管“死”的辦法多、管“活”的辦法少,這與復雜的維穩形勢、社會發展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嚴重制約公安機關社會管理的順利發展。
(二)管理體制不暢,責任不明。
公安機關警種職能交叉重疊,社會管理職能較為分散,既有交叉部分又有漏管環節。特別是在重點人員、重點場所管控方面,國保、治安、經文保等相關警種部門各有責任、各有側重,落實到基層單位和實際工作中,責任不明、重點不清,基層難以分辨輕重緩急、難以抓住工作要點,在警力資源普遍缺乏的情況下管理效能大打折扣。
(三)管理基礎薄弱,模式滯后。
公安機關目前基本實行的是“事后處理、案后補救、坐等服務”的被動靜態模式,公安基層組織不夠扎實,對基礎工作不適應,社會管理的基礎數據不完善,信息沒有充分實現互聯和共享,利用率偏低。群眾基礎不夠堅實,情報信息不夠靈敏,警力保障也不夠到位。
(四)管理手段缺乏,協調不足。
在公安行政管理中,傳統方法與科技手段不能良好的銜接運轉,管理手段不多,管理渠道不寬,創新意識不強,應對能力缺乏。警務運作的機制不適應,勤務制度相對落后,對社會面的管控能力不強。由于與政府有關部門和組織之間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渠道和協作機制,沒有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公安為主、部門參與的社會管理創新大格局,致使公安社會管理存在較多不足之處。
二、公安機關社會管理創新的方向選擇
(一) 管理理念上,由 “控制管理”轉變為“服務管理一體”理念創新,這是公安機關社會管理創新的首要環節。
沒有管理理念上的更新,公安社會管理創新就無法走出新的路子。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公安社會管理理念,公安社會管理創新才能取得實效。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政府與社會關系 “顧客導向”的定位告訴我們政府必須回應顧客需求,提供回應,采取有效措施來實現公眾的需求和利益。公安社會管理應該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新需求。
(二) 管理主體上,由單一型管理轉變為多元合作型管理創新公安社會管理主體,實現管理主體由單一型管理向多元合作型管理的轉變,這是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公安社會管理創新的關鍵環節。
因此,新時期的公安社會管理除了公安組織本身來從事這項工作外,更應當更多地創造機會,提供平臺,讓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到公安社會管理的事業中來,強調各類社會組織通過自愿平等合作來參與管理,實現公安社會管理主體由公安單一型管理向公安、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合作形管理的轉變。
(三) 管控模式上,由直接微觀式管理轉變為直接間接相結合,宏觀微觀相統一式管理管控模式創新,這是公安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
因此,新時期的公安社會管理創新,應該努力轉變傳統的公安社會管理管控模式,讓公安從繁亂復雜的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實行直接間接相結合,宏觀微觀相統一的管理模式。在公安的專業領域,公安要一手抓,要直接且微觀; 而在可以由社會組織承擔的領域,公安機關要讓渡出來,實行間接宏觀式管理,公安機關主要是起到一個規劃者、協調者、監督者的作用。
(四) 控制機制上,由重執行弱結果向過程與結果并重轉變強化對公安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跟蹤和監督控制,這是衡量公安社會管理創新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指標,是公安社會管理創新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公安機關在社會管理上,比較注重政策有沒有執行,過程怎么樣,而沒有樹立一個良好的控制反饋機制,而使公安社會管理工作的成效難以評估,因而也就難以總結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創新的方向。新公共管理理論特別注重實行績效目標管理控制,即確定組織和個人的具體目標,并根據績效目標對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這對新時期公安社會管理創新活動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借鑒。
新時期的公安社會管理創新既要注重管理過程中對政策法律制度的維護,也要注重對結果的關注,要努力通過構建一套科學的運行控制機制,使公安社會管理活動的成效能夠評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