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會計軟件應用實訓總結
時間:2023-03-15 15:04: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軟件應用實訓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王朝陽(1982-),男,湖南衡陽人,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會計系,講師,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 武漢 430072);袁靈(1981-),女,湖南衡陽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經管系,講師,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長沙 410079)。(湖南 長沙 410205)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本科會計人才培養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湘教通[2010]243號文件463)、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院級教改課題“升本后我校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J200925)、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院級教改課題“以就業為導向的會計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課題編號:J201005)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4-0053-02
本文旨在為各高等院校的會計電算化課程教育提供可借鑒的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實訓條件、考核制度等方面新思路與操作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合格的適應性會計電算化人才。
一、本科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
通過對會計電算化課程的特點分析與研究,對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本科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體系、教學計劃、考核制度、教材及師資隊伍建設進行調研,解決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其一,完善會計電算化教學體系對提高教師素質、優化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有積極意義。對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進行革新的宗旨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在強化教學最終目的的同時,教學改革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能夠培養一批優秀的教學人員。而這項無形資源作為學院教學資源中價值最無法估量的因素,將為升本后學院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其具體作用不僅體現在教學資源的優化和教學效果的提升,還體現在教育理念的不斷革新上。
其二,通過對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進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任課教師加深對本課程的總體認識,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思維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專業基礎,培養學生的職業愛好,從而能夠為其他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調整提供參考范例,有助于升本后筆者所在學校整體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二、本科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體系的優化
本科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就是課程教學體系的進一步優化。本科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應實現這一目標:以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操作能力為基礎,以系統管理能力和日常維護能力為主導,以學生自學能力為核心的會計電算化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目前,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會計系各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設置中,必修課僅設置了“會計電算化原理”、“會計軟件應用”2門會計電算化課程和“電算會計模擬實習”。在實際教學內容方面主要包括如何開發會計信息系統、用友會計軟件的操作以及1個星期的電算會計模擬實習。由于開設課程較少,課時又相對有限,學生只能學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簡單操作,談不上系統掌握和熟練操作。
本文認為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優化和整合,增加會計電算化操作的實訓課時,增加企業實際工作中應用很廣泛的Excel應用的教學和實訓,提高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F從三方面討論該課程教學體系的優化。
1.對會計電算化的基本理論課程的改革
會計電算化的基本理論課程應該包括會計電算化的基本原理、常用會計軟件的基本操作、常用軟件的基本維護、Excel在會計財務審計中的實際應用。具體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信息系統。講述什么是會計電算化,為什么要進行會計電算化,企業如何實現會計電算化,會計電算化的具體應用領域,會計信息系統的具體開發過程以及會計電算化的管理。
(2)會計軟件應用。對財務軟件的基本情況進行描述,討論用戶應如何選擇商品化會計核算軟件,會計軟件如何進行安裝、初始化、試運行和正式運行。重點應對1~2門市場上主流的會計軟件進行操作練習。
(3)會計電算化維護。一方面介紹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基本維護知識,另一方面介紹會計軟件的基本維護內容,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能夠解決一些基本的計算機軟硬件及財務軟件故障。
(4)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目前,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開設了“財務管理電算化”這門課程,并且是選修課程,課時數也只有36課時,遠遠低于其他主干課程。學校、教師及學生都沒有對這門課程給予足夠的重視。應該增加這門課程的課時量,使之成為會計類專業的主干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僅是掌握財務管理的電算化,而是要使學生掌握Excel的基本應用知識,能將Excel應用到會計實務、財務管理、財務分析、審計中。
2.對會計電算化實踐體系的改進
會計電算化實踐體系應該包括教學課程過程中的實訓、集中的綜合模擬實習和企業實習3部分內容,教學課程過程中的實訓應圍繞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并在教學過程中來組織訓練。教學過程中的實訓應注重能力和基礎知識的掌握。集中的綜合模擬實習一般應安排在手工會計模擬實習結束以后,學生在熟悉和總結手工會計模擬實習經驗的基礎上,運用計算機和相關的財務軟件來處理與手工會計模擬實習相同的業務資料,并在實習結束后進行對比,檢查處理結果是否一致。集中性的綜合模擬實習能夠進行有針對性、集中的、專門化的強化訓練,使學生能夠系統把握會計以及電算化的知識。企業實習一般應在畢業前夕進行,安排學生進入定點的實習基地,對企業實際運行電算化會計的情況進行學習,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具體流程見圖1。
3.對會計電算化課程開課計劃的調整
現有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計劃中,會計電算化的課程設置較少,各課程之間沒有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在本科4年8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會計電算化概論”應開設在第三學期,使學生在理解了會計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會計電算化;“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應開設在第四學期,Excel在會計實務、財務管理、財務分析中的應用在企業實際工作中非常普遍,應作為1門主干課程開設;“會計軟件應用”開設在第五學期,使學生掌握1-2門具體的財務軟件,為實際工作打下基礎;“會計電算化系統維護”開設在第六學期,使學生在用好財務軟件的基礎上,還能夠對財務軟件進行一些簡單的維護;“電算會計模擬實習”開設在第七學期,使學生能夠對整個會計電算化的知識有一個系統性的復習和把握。具體見表1。
三、本科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效果的再提高
1.完善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效果考核機制,提高教學效果
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效果考核一直缺乏規范的考核機制,學生考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致使原本的考試課程變成了考查課程。本應由全校統一組織考試的會計電算化課程變成了任課教師自行命題、自行閱卷、自行打分。會計電算化課程由任課教師自行閱卷的方式存在許多弊端:一是嚴重影響了教學。由于各個教學班級是各個任課教師自行考試,往往就會占用正常的教學課時,導致教學課時不足。二是增加了教師閱卷的工作量。由于電算化類課程都是上機考試,沒有統一的考試系統,導致任課教師需要通過一臺臺機器進行閱卷,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三是很難準確反映教學效果。沒有相應的成績分析系統,也沒有相應的紙質試卷,任課老師很難對考試的情況進行分析,掌握學生對各點知識的把握程度。本文建議應設計會計電算化考試系統,建立1個會計電算化的考試試題庫,能夠自動實現抽取試題,試題庫中每一次考試抽取的各套試題的難易程度應該相當;考試完成后自動閱卷,給出每位學生的分數,并能夠同時生成成績分析報告和試卷分析報告。
2.加強本科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教材建設,提高教學效果
建議應根據上述課程計劃設計具有學校特色的本科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體系,組織專業教師編寫配套教材。目前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只有“會計電算化概論”課程可以應用自編的《會計信息系統》教材,其他課程尚無合適教材。因此,應該盡快加強本科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教材建設,組織力量編寫《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會計軟件應用》、《會計電算化系統維護》、《電算會計模擬實習》等教材。
3.優化本科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效果
會計電算化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會計理論知識,而且要具有相應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實際動手能力。具體應包括2個方面:其一,扎實的會計知識。作為會計電算化的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會計教師,只有熟練掌握會計知識才能夠嫻熟運用計算機進行會計處理。其二,豐富的電算化理論和實踐經驗。能夠熟練掌握多種財務軟件特別是大型財務軟件的安裝、調試和維護技能,熟練掌握常用財務軟件系統各個模塊的操作,并能夠解答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操作問題。綜上所述,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會計電算化教師能力的培養:
(1)加強業務知識培訓。會計電算化的知識更新很快,如果不及時進行學習,教師的知識很容易與實際市場的要求脫節,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不適應市場的需求。建議應該撥付專項經費選送現有會計電算化教師進行會計電算化專業知識的進修,以提高教師的理論、實踐和教學水平。
(2)與會計軟件公司聯合培訓。商品化會計軟件市場競爭激烈,會計軟件公司為了推廣自己的軟件,往往會與高校進行聯合培訓。如用友公司就與國內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聯系。高校電算化教師應該抓住機會,積極與會計軟件公司加強聯系,免費接受會計軟件公司提供的培訓,提高會計軟件實際操作能力,這樣既節省了經費,又提高了業務能力。
(3)進一步深入與會計軟件公司的合作,可以把學校的模擬實習變成軟件公司進行軟件測試的一個平臺,使教師真正參與到企業會計軟件的實施與維護中去,積累一手經驗。
(4)定期選派1~2名教師到企業進行為期1-2年的實習,使處在教學一線的教師真正了解各種會計軟件在企業中的實際使用狀況,并及時反饋到教學工作中去。
4.改進會計電算化的實習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會計電算化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為核心來規劃課程內容。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并沒有專門開設會計電算化的實習,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在會計模擬實習特別是電算化會計模擬實習方面走在湖南省的前列。但是筆者在實踐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1)手工模擬實習與會計模擬實習的脫節。由于學院會計模擬實習是分為兩部分進行,手工會計模擬實習是一批專門的教師,電算化模擬實習又是一批專門的教師,導致手工模擬實習與電算化模擬實習并沒有進行系統的對比。建議應該逐漸模糊手工模擬實習與電算化模擬實習師資的界限,最好由同一批既懂會計又懂電算化的專任教師來指導實習。
(2)增加電算化模擬實習的課時。學院現行的會計電算化模擬實習時間為期1個星期,僅僅運行了總賬模塊和報表模塊。目前在企業中普遍運行的工資模塊、成本管理模塊、固定資產模塊都沒有啟用。建議應該增加電算化模擬實習的時間至2個星期,同時啟用購銷存、工資、固定資產模塊,使學生能夠較為系統全面地學習整個企業的實際業務。
(3)加強財會審一體化模擬實驗室的建設。應該在各個單項模擬實驗的基礎上,探討建立財務―會計―審計一體化的實驗室。使學生通過財會審一體化實習能夠對整個財務知識進行系統的回顧和深入的把握。
四、本科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進
教學方式的改進包括教學理念、方法和工具的改進。
在教學理念方面,本科會計電算化教學應在重視實際動手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基礎理論教學。力圖使學生既能對本課程基礎理論知識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同時又要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
在教學方法方面,應該運用啟發性的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的知識就是實際工作中的經驗。應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引導基礎比較好的學生自行進行會計軟件的開發,加深對會計電算化課程的理解。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對電算化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把電算化會計與傳統會計進行對比,發現電算化會計的巨大優勢,達到學生自主學習電算化的目的。
在教學工具方面,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新的教學工具逐步普及。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已經深入到各個教學領域。會計電算化作為一門與計算機技術高度相關的課程,應用新的教學工具來提高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前文述及,在電算化課程的考試中,可以采用統一的考試系統,由考試系統統一抽取試卷、閱卷、評分,給出分析報告,提高電算化教學的針對性。同時,在平時課程教學中可以采取多媒體網絡教學方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高教學的效果。在電算化模擬實習中,可以采取聯機協作或者是網絡版會計軟件,以達到與實際工作環境相似的環境,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舉芝.《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會計之友,2008,(1):82.
[2]勞淑蕾,李新瑞.對本科會計學專業電算化會計實驗課程體系的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08,(7):244-245.
【關鍵詞】信息培訓;中職會計;電算化;教學
隨著會計職業環境的變化,職業崗位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會計從業人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會計專業知識與技能,還必須具備計算機與信息技術運用的技能。目前中職學校會計相關專業均開設有會計電算化課程。但在專業教學中仍面臨許多問題,比如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實用型人才,是我們迫切要解決問題。現就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供探討:
1 建立從業資格證要求指導下的教學內容遴選、整合機制
教學本著“夠用、必需”的原則。根據電算會計工作中的實際需要,以初級從業資格證要求為指導每年調整教學計劃、并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并輔以校本教材,重點突出賬務處理、編制財務報表、工資、固定資產、財務分析等典型會計業務,力求實現教學內容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為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進行案例教學,精心設計軟件各模塊分項訓練和綜合實訓,并講解相應的訓練步驟和訓練指導,以多媒體教學方式教給學生最快捷、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完成相關任務。學生在課程內容學習方面,還可借助校園網和課程網絡課件(課件內容包括教學大綱、電子教材、電子教案、教學視頻、實驗指導、實驗習題、練習題庫、疑難解答、自測等模塊),做到隨時隨地安排,掌握學習主動權。
2 加強EXCEL在會計電算化中的應用
EXCEL是由美國MICROSOFT公司開發的基于WINDOWS操作系統的電子表格軟件,具有強大的數據計算、繪制圖表、財務分析功能。將EXCEL電子表格軟件應用于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及財務分析,一方面可以減輕會計核算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財務成本,特別適合小企業不必購置大型財務軟件就可實現會計電算化的需要。例如財務會計報表上的各項信息,盡可以通過公式定義的方式對其取數來源詳加規定。繼而運行報表生成模塊。瞬間編制出所需的報表。另外在講授財務分析系統時,還可以利用Excel進行投資組合決策分析、預測企業資金需要量和企業負債結構模型的分析等。目前。部分企事業基層單位就是直接利用EXCEL記帳和進行財務分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而且學生對此軟件的學習接受很快,應用能力也較好。新型ERP教學環境提高技能的可操作性 ,在有限的學校學習時間里,如何提高學生會計電算化操作技能是一個關鍵問題。首先是漢字輸入技術,其次是電會軟件應用技術,說明實驗動手能力是該課程的主要特點。理論教學中要弱化教師課堂講授的份量,把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生的上機實踐。所以構建功能完善、技術先進的會計電算化ERP實踐教學資源環境是保證電會教學效率的重中之重。會計專業全部的多媒體教室、專用的電會ERP模擬實驗室、豐富的案例資源庫、記賬公司真實的職場演練是我校近年來電會專業建設取得的一大成果。第一年主要強化漢字錄入和會計基礎知識的學習,第二年加強電會軟件的應用及日常維護,并進行初級會計電算資格證的考試及畢業前的模擬實習。在這所有的教學中,理論和實踐課時比例為1:2,而且每科周課時都在6節以上。有了上述前提的保證,學生的動手能力比以往大大加強,畢業的學生操作上手很快,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學生來我校學習。
3 教學中重視手工會計模擬實驗與會計電算化實訓相結合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
由于同學們在學習會計電算化之前已具備一定的會計基礎知識和計算機操作常識,因此,可將講授重點放在分析電算化與手工業務處理方法的不同以及利用會計軟件進行業務處理的操作過程上。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會計軟件的實際應用能力,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在教學活動中還可以引入一些模擬會計業務讓學生進行實踐訓練,促進學生對手工會計處理流程和計算機會計處理流程相同點和不同點的全面掌握;使學生對所學會計理論知識系統化、整體化,為今后就業奠定基礎。例如:模擬某一企業會計數據,先利用手T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業務操作;然后再將手工會計模擬實驗數據改編為會計電算化實驗數據,運用會計軟件進行相關業務處理。通過兩種業務處理方法的操作比較,增強學生對兩種處理流程的感性認識。另外,在教學形式上也可以靈活多樣,比如:同一會計模擬實驗既可以設計為一名學生同時擔任不同操作員。完成一套帳的全部工作,讓學生全面掌握會計流程的所有工作,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可設計為學生分組完成,各自分工、協作進行,最后合作完成,以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把手工會計實務中所用到的會計案例,再現于電算化實訓之中,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會計實行電算化的必要性以及電算化給會計領域帶來的變革,對會計電算化的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同時又使理論與實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各門課程的內容相互滲透、綜合運用。
4 教師要努力探索職業技能訓練的新模式
4.1 準備充分,培訓到位。教師要順利完成從“制定活動計劃——準備活動物料——開展活動——總結活動成效”等一系列系統的培訓工作。年級提前安排各學科小組落實開展活動的時間、地點、內容等,培訓教師精心準備培訓所用各種材料、講解規范和要求的課件、評定成績方式,以便技能訓練活動得以有計劃、合理、系統地展開。
4.2 內容完整,條理清晰,結合理論,確保訓練質量。首先,從培訓的形式上,由教師進行授課和現場手把手進行指導;然后通過教師教學演示、視頻操作演示、學生規范展演等方式,要求學生模擬訓練一家企業的會計日常賬務處理及出納基本功底,充分將理論用于實際訓練,提高學生會計技能操作能力;最后進行成果評價,提出存在問題,進一步實行改進,擬將在科組活動總結表演中,發揮學生最優水準。
5 新型教學內容保證技能的實用性
[關鍵詞]單招生;普招生;會計學;特色教育
對口單招是普通高校對口單獨招收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一種方式。對口單招架起了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的橋梁,溝通了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有力地加快了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步伐。1987年以來,江蘇省積極開展普通高校對口單招工作,努力探索銜接中、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各行業培養輸送了15萬名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認可和歡迎。實踐證明,對口單招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是實現經濟、社會與教育良性互動的重要舉措。對口單招的學生(簡稱“單招生”)具有一定的職業技能基礎,如對其因材施教,特別是在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上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是能夠逐步形成系統培養特色的。
2008年江蘇省普通高校對口單獨招生計劃為18 200人。其中本科計劃2 300人。而江蘇技術師范學院本科計劃為595人,是江蘇省普通高校對口單獨招生計劃最多的本科院校。也是江蘇省普通高校對口單獨招生的重點院校之一。截至2008年4月,學院共有會計學專業在校學生516人,其中單招生275人。占53.29%。是學院單招生所占比例最高的專業之一。為此課題組對會計學專業單招生和老師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能對會計學專業單招生特色教育研究提供第一手素材。共向1―4年級學生發放問卷275份,回收問卷272份?;厥章蕿?7.33%;向老師發放問卷62份。回收問卷60份,回收率為96.77%。
一、學生角度的特色教育
(一)應著重提升專業能力
81.62%的學生認為其專業基礎較好,僅有7.35%的學生認為其英語和計算機基礎較好。單招生在中職階段已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定的專業教育和職業訓練,因而具有實踐知識和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但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大部分人英語和數學等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在被調查的大四學生中,僅有42.4%的學生通過CET―4考試,CET―4成績在390分以上也僅有63.2%。在被調查的學生中,96.32%的學生認為,花在英語和計算機等公共課程的時間遠遠超過會計專業課程學習時間。普遍認為沒有時間好好學習專業課程。因此,如何提高單招生的專業學習積極性,促進其提升專業能力是會計學專業特色教育研究的重點。
(二)應注重培養實踐能力
91.91%的學生認為,老師應有一定的會計工作經驗。一致認為老師在教學的同時可以在記賬公司或公司制企業兼職。僅有8.09%的學生對目前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模式明確表示十分滿意。69.49%的學生認為,在會計教學中,應加強會計綜合性模擬實驗、會計軟件(用友或金蝶軟件)基本操作、企業實戰演練等教學時數。部分學生還建議開設統計軟件運用、會計軟件運用選修課程,同時建議學校統一安排實習單位,同時指定實習指導老師。
(三)應拓展專業知識面
77.94%的學生認為,在會計教學中,應增加專業課程教學時數。減少專業基礎和公共課程教學時數,甚至建議取消基礎會計等中職階段已經學過的專業基礎課程。81.62%的學生認為。應開設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財務分析、管理會計、審計學、電算化會計7門專業課程。開設稅法、經濟法、微觀經濟學、管理學原理、市場營銷學、統計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財政學、財經應用文、證券投資學、貨幣銀行學、管理信息系統、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英語15門專業基礎課程。建議選擇性開設預算會計、金融企業會計等專業選修課程。
(四)應迎合就業意向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72.79%的學生就業意向是到企業或中介機構從事會計相關工作,16.54%的學生就業意向是從事會計教學工作,僅有7.39%的學生選擇繼續深造。根據單招生的就業意向,應因材施教,制定與高校招收普通高中的學生(簡稱“普招生”)不同的教學計劃,實行不同的教學管理。結合單招生的就業意向。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受社會歡迎的會計人才。
(五)應緊貼市場需求
用人單位對招收會計人才大都設置了兩道門檻,一是必須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二是有一定的會計工作經驗,這對從學校踏上社會的會計專業學生無疑是一道很難短期逾越的鴻溝。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所有學生都認為應充分利用在校時間,及時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為以后會計執業和其他類的考試奠定基礎。36.76%的學生建議學校為學生報考會計專業技術職稱初級、中級。甚至為參加全國注冊會計師(CPA)考試創造條件,這也是會計人員靈活就業的砝碼。
二、教師角度的特色教育
(一)應單獨制定教學計劃
96.67%的教師認為,單招生的會計專業基礎較好。他們已經掌握了很多專業基礎知識。也認為部分專業基礎課可以取消。教師們普遍認為。單招生有專業學習方面的優勢。應結合中職學校的特點,單獨為其制定教學計劃,在教學計劃中應突出專業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被調查的教師中。86.67%的教師認為,單招生花在英語和計算機等公共課程的時間過多,建議取消目前英語CET-4考試和畢業證書的掛鉤,但要求能結合會計學專業的特點,適當增加一些專業英語的學習,至少應該能夠學會閱讀和分析會計報表,但一致認為學生在校期間應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至少應通過全國計算機一級考試。
(二)應單獨組織實施教學
基于單招生基礎方面有別于普招生。因而單招生在課程體系的設置和教學管理等方面也應有別于普招生,以充分體現其專業特色。91.67%的老師認為。高校的課程設置基本是按照大學教學要求制定的。未能與中職學校的課程充分實現無縫對接,因而導致部分課程與中職階段課程相重復。75%的教師建議,針對單招生這一特殊群體,應實行小班制。人數不宜超過30人。同時專門為其配備會計專業老師擔任班主任,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聘請校外有工作經驗的會計人員擔任實踐指導老師。單招生一般是中職學校的優秀生。學習態度端正,踏實認真、吃苦耐勞。能夠承受壓力,接受挑戰,但單招生英語、數學等公共課程相對薄弱,與普招生相比,往往會產生一定的自卑感。78.33%的老師認為。應多鼓勵單招生參加一些校內大學生社團活動和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其自信心,提高其抗壓能力和心理的穩定性。
(三)應單獨進行教學評價
從近幾年的就業形勢來看,既精通會計實務和理財,又懂得
相關經濟法律,特別是稅法等相關知識的會計專業人才特別受市場青睞,因此會計學專業教育也應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驗,以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會計專業人才。88.33%的老師認為,單招生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應單獨進行教學評價。采取理論考核+實踐考核的模式,突出實踐考核,強調會計綜合性模擬實驗、會計軟件(用友或金蝶軟件)基本操作、企業實戰演練環節。36.67%的老師還認為,除了提升單招生的專業能力,還應加強其決策能力、創新能力,甚至包括溝通協調能力、執行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
(四)應注重培養雙師型教師
所有教師一致認為。應注重單招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也應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鼓勵部分老師到企業或中介機構兼職,甚至允許部分老師到企業長期工作,定期回學校指導學生實踐,也可以從企業聘請一些有實踐經驗。同時也樂意從事教學工作的會計人員到學校擔任實踐指導老師,通過雙師型教師制度的實施,加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建設一支與學院發展相適應的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業務精湛、富有活力的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
(五)應建立校內校外實踐基地
所有教師一致認為,應建立校內實踐基地,重點在于模擬企業日常業務。使學生能真正理解課堂教學內容,為以后會計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所有教師一致認為,在建立校內實踐基地的同時。還應該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在三年級下學期安排1―2個月的時間,到指定的實踐基地進行實習,每個實踐基地均應配備實踐指導老師和理論指導老師,校外實踐基地可以選擇一些會計師事務所或記賬公司。
三、建議與對策
(一)優化教學計劃,調整教學內容
結合單招生的特點,應調整英語和數學等公共課程的教學計劃,在分析中職學校教學計劃的基礎上,結合大學公共課程教學的要求。建立適合單招生的公共課程教學計劃;高校一般都把通過CET-4和計算機二級作為畢業條件,建議取消這一硬性規定,而改為校內英語考試和計算機考試,重點強調英語和計算機的實際應用能力。根據會計學專業的特點,結合中職學校會計學專業教學計劃,為充分發揮單招生的專業優勢,提升其專業水平,適當調整5門專業課程(會計、審計、財務成本管理、經濟法和稅法)的教學計劃,加大其教學內容,為單招生下一步參加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考試奠定基礎;甚至可以考慮在大學期間鼓勵單招生參加注冊會計師考試(CPA)和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考試(AC-CA),把單招生真正培養成會計的專門人才。
(二)加強專業教學,提高專業水平
要以完善專業教學為核心,以提高專業技能為目標,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彰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加強專業教學:一是制定一套適合單招生的教學大綱、實踐大綱和考核大綱,重點突出實踐考核。二是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組織課堂教學,探索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方法,如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等。特別是加強新課程的教學方法探索,如稅收籌劃等。三是嚴格按照實踐大綱的要求組織實踐,應建立校內、校外以及定向單位三位一體的實踐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四是嚴格按照考核大綱的要求組織學期考試和實踐考核,還可以組織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和注冊會計師考試。
(三)注重社會實踐,培養動手能力
為了充分發揮單招生的專業優勢,應建立校內、校外以及定向單位三位一體的實踐體系,即在校內建立模擬實驗室,在校外建立實踐基地,在定向單位建立實訓基地。校內模擬實驗室主要用于課堂教學的配套。便于學生理解課堂教學內容,通過階段模擬、綜合模擬,真正讓學生熟悉會計工作環境,掌握會計流程。校外實踐基地一般通過與專業會計軟件公司的合作,建立會計軟件應用教學實踐基地。讓學生獲取會計應用軟件和ERP證書。定向單位實訓就是到學校指定的單位全封閉實訓,一般選擇在三年級下學期或四年級上學期,實訓時間至少2個月。此外還可以調動學校、家長的社會關系,讓學生充分利用假期時間到單位進行參觀、學習,以縮短會計教學與銀行業務、稅務及會計操作的差距。同時加強會計軟件的教學與應用,達到人無我有。
針對目前會計電算化人才培養的不足之處,我們著手對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積極的改革探索與實踐,主要研究“‘雙師’為先、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 完善“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核心、崗證結合”的課程體系和創建“四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
一、會計電算化專業課程教學現狀
會計電算化專業是在黨的教育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培養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應用會計學科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分析、處理財務會計業務的應用型、職業型、技術型人才。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
目前,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師的教學模式還是以傳統教學為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夠,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比較差,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動手能力滿意度差。
二、會計電算化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目前,我國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與人才的培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專業課程體系不合理
目前的專業課程設置還是以知識為中心,不符合會計電算化專業的“技能”特點,也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需要及就業市場的變化,靈活性差。課程評價方法還是以知識把握為主,專業技能突出不夠,且評價方法單一,學生就業能力沒有納入評價體系,課程評價沒有起到應有的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1]。
2、教學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各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即便考取了會計師以上職業資格證,獲得了“雙師”職稱,但是不具備雙能力,實踐技能薄弱,[2]指導實踐教學缺乏真實性,解答不了真實工作環境下的復雜問題,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3、實踐教學環境單一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配有會計模擬實驗室,但從其實驗室的設備配置情況來看,由于實驗經費欠缺等原因,遠未達到仿真要求和學生實驗需要。另外,目前高職院校在外建立的實訓基地一般都是“友情式”合作,對企業往往只是一種負擔,企事業單位一般不愿意成為學校的會計實訓基地,使得學生的專業生產實習落不到實處,嚴重影響其實踐教學質量。[3]再者,目前的實訓基地形式比較單一,軟件公司的參與不夠,與企業的合作不夠深入和持久。沒有一個固定長久的合作關系和聯系機制,使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不能形成一個良好而持久的運行機制。
三、會計電算化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對策與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現有的專業實踐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學生和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教學內容與實踐脫節,教學效果差,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情況不太好;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畢業生難以達到用人單位要求,就業競爭力不強。筆者認為,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全面推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更好地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完善實踐課程體系,改進實踐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為學生創造更多參與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職業型、技術型人才。
1、 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生的業務規格
本專業培養德、智 、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具備會計崗位所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計算機操作能力,有較強的會計電算化職業技能,能快速跟蹤新技術,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可持續發展的應用型、職業型、技術型復合人才。
2、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建立一支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既能傳授知識又能培養動手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自身一定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組織、指導學生的實踐。提高會計專業教師的實踐技能,重點培養“雙師型”教師,建立一支高水平、高質量的會計電算化教師隊伍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
3、改變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創新考評機制
(1)改變教育觀念、突出體現“技能核心”的思想
通過深入研究職業技術教育的基本規律,摒棄以學科體系為中心的模式,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思想,加強技術應用能力,尤其是注重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基本素質的培養,實現應用型、職業型、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提倡互動式和引導式教學方式
互動式教學,就是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動性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教師圍繞課程教學大綱與要求,精選教材,收集有針對性的案例,編寫教案,選擇課程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建立反映知識點、能力點的問題群。授課時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教材與案例,達到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引導式教學,改變以往教學中教師“獨唱”的方式。教師提出與課本知識相關的問題,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教師分析、總結、歸納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改變考核模式,創新考評機制
理論教學的考試要建立以綜合測試、答辯、口試與筆試等方式相結合的新型考試模式,減少傳統試卷的比重。實踐教學的考核以紙筆理論考試與綜合測試相結合的模式,注重過程性教學,激發和提高學生的綜合動手能力。
4、 改變教學模式,科學地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教學計劃中大大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使學生能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實際操作,實現“四結合”實踐教學模式
(1)單項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
單項實訓是根據培養目標所需崗位基本技能在不同課程教學過程中進行某一方面或某項基本技能訓練。如 “會計學原理”課程進行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等會計賬務處理流程訓練。
綜合實訓,是在學習幾門相關課程后組織的集中實訓教學,它要求綜合運用相關知識、技能來完成崗位基本技能訓練,以提高職業崗位綜合運用能力。如開設“會計模擬實習”、“會計電算化綜合實訓”等。
(2)畢業論文與實踐協作綜合訓練相結合
實踐協作綜合實訓是對實踐教學的總結、提高,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精神的重要手段。根據高職高專教育特點,將財會專業畢業實踐由過去單一撰寫畢業論文的形式,改為撰寫畢業論文與實踐協作綜合實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5、打造實踐性人才演練平臺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校內實訓條件:一建立“會計電算化基礎”實訓室。二建立“會計軟件應用”實訓室。三建立“會計工作崗位仿真”實訓室。四建立“手工會計及ERP”實訓室。
其次、要建立多類型的校外實習基地,實現多層次的校企合作。一是和軟件生產或經銷公司合作。二是和企業合作。三是學??梢远ㄆ谄刚堃恍┰谄髽I工作的會計電算化專業人員給學生進行案例講座和實踐指導,或者提供一些來自用人單位的需求信息,以利于教學和學生日后的就業。這樣的校企結合將有利于學校了解企業對電算化人才的需求狀況,進一步有目的的培養人才。
會計電算化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是永無止境的。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教學環境、條件的改變,改革需要不斷地深入。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我們將繼續致力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另一方面將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進行持續、深入地研究和探討。
作者:聶惠芬 周愛娣 來源:魅力中國 2016年27期
【關鍵詞】 會計專業; 高職高專教育; “零距離”上崗; 應用型人才培養
隨著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的大量擴招,使得會計人才的供給大于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形成了會計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難現狀,伴隨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會計畢業生的就業更是雪上加霜。究其主要原因乃是學校培養出的不是企業所需要的實用型會計人才,于是本文提出了“零距離”上崗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零距離上崗”是社會對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衡量現代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標準。高職高專教育是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復合型人才為己任?!傲憔嚯x上崗”的衡量標準就是零適應期,即高職高專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到企業就能上崗并從事相關工作,這實際上就是現代企業用人的最佳標準。因此,我們要求高職高專教育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從傳統的畢業導向向就業導向轉變,促進高職高專教育的教學與實踐,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培養“零適應期”人才,實現“零距離”上崗。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筆者帶領課題組成員作了一些探索。
一、目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普遍問題
(一)培養模式缺乏特色
當前高職高專很少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特色,有些學校盡管也在教學改革,但在人才培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發展方面缺少突破性進展。事實上,高職高專院校教育應具有獨特的教育教學特點,在發展上應該有層次上的高低,應用型人才應具備的核心能力――實踐能力,很多學校目前并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
(二)培養目標定位及課程設置過于落后
受傳統的理論教育模式的影響,大多數學校是重理論、輕應用,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學校的教學大綱多年保持不變,不適應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新的業務需要。許多學校課程設置一般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這種課程設置并不合理,因為在這種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設置中部分課程獨立開設,各自為戰,教學內容出現重復;同時核心專業課開設重點不突出。由于受學時的限制,老師只能選擇部分內容講解,缺乏系統性,同學們只能被動地從書本知識中得知應該怎么做,而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遇到新的業務領域時一片茫然。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這種課程設置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較差,很難達到“零適應期”上崗的要求,難以適應社會對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求。
(三)學生負擔偏重,課時結構不盡合理
由于把原來三年的課程壓縮為兩年半的時間,課程又沒有做相應的調整,這樣就使學生的負擔較重,影響了學生其他能力的發展。根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在校生每周的課時應該在24節左右,而景德鎮高等專科學校會計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每周達30節課,比國家教育部門要求的每周多出6節課,學生在校期間多學幾門功課固然是好事,然而教育更應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利用自由支配時間來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這比匆忙學習幾門課程重要得多。公共課580學時,占總課時近30%,實訓課課時,僅占專業及專業基礎課的8%左右。作為數學、英語這樣的公共課應適當降低課時數或分班教學。因為有的同學自中學時期對英語就不感興趣,有的同學數學基礎較差,這種狀況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改變的,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基礎來開設這些課程,他們只能在課堂上說話、打瞌睡,這樣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和資源。
(四)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不夠健全
一些學校盡管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但規模都不大,而且很多學校的校外實習基地形同虛設。因為沒有與企業密切溝通,很多企業并不真正愿意讓學生去實習:一方面,工作任務重,無暇顧及實習學生;另一方面,考慮財務信息的保密性,即使讓學生動手也都是無關緊要的工作,實習收效甚微。沒有意義的實習無法提起學生的興趣,致使學生浮躁應付,流于形式的實習,根本達不到預期的實踐教學的要求和效果。
二、構建“1234”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
在課題的研究基礎上,課題組成員探索出一套以就業能力為導向的“1234”人才培養模式,其涵義為:1個培養目標――培養“零距離”上崗的會計專業的高技能人才;2個培養場所――通過學校和企業兩個場所培養學生實踐能力;3個培養階段――前四學期為專業平臺階段,學習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第五學期為專業方向能力強化階段,根據學生就業崗位和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分流,并針對職業崗位設置課程和教學內容;第六學期為企業實踐階段,通過半年以上的上崗實習獲得初步工作經驗。4個懂得為一體――懂做人、懂做事、懂知識、懂方法為一體,懂知識是會做人會做事的基礎,會做人會做事是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使知識恰如其分的發揮作用,而只有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培養自學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
“1234”人才培養模式初步形成了學校會計專業教育的特色:一是充分體現了“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原則,所培養的人才既有較為突出的專業特長,又具有一定的崗位適應性,深受用人單位歡迎;二是針對職業崗位,從職業崗位分析入手,構建基于會計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并通過半年以上的實習以及推行“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等途徑的結合,使教學過程與學生職業能力形成過程高度吻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完成職業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的訓練,達到上崗零適應期這一目標。
三、探索構建會計專業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措施
在會計專業的職業教育體系進程中,始終堅持以“零距離”上崗為根本,以服務為宗旨,以能力為本位,積極探索適應本專業發展的實用與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具體的措施有:
(一)以就業能力為導向,服務為宗旨
就業導向是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首先要將市場需求、企業理念、職業能力直接融入教學過程中,實現教材內容與企業就業中的實際“無縫對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融“教、學、做”于一體,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確保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高職高專畢業生能否成功就業、長遠發展,關鍵在于其與社會需求貼近的緊密度、就業市場的認同度和對就業市場的適應度。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課題組明確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把該理念貫穿到整個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等各個方面,使學生具有較豐富的知識儲備、熟練的專業崗位操作技能、合理的知識結構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實現“零距離”上崗這一目標。
(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鼓勵學生創業
大學畢業生這一群體,理應是創業大潮的領軍力量。如何促進大學生創業已成為我國政府和學界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已陸續出臺了相關文件和優惠政策,鼓勵畢業生進行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大學生是否選擇創業、創業的機會、創業的質量均受到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據相關研究表明,接受創業教育情況、經管知識、參與創業類社團情況、新企業創立政策、大學支持學生創業政策、稅收優惠政策、政府新企業信貸政策、創業基金政策等對大學生的創業意識都有顯著性影響,因此應該在大學教學中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學校在這些方面也做了點嘗試,比如在講授《基礎會計》資金籌措過程的時候,就引入若學生自己創業時籌措資金的渠道有哪些;講授《經濟法》時就教學生熟悉取得經營資格的程序,了解經營方面的經驗和原則,防止違規操作。學校根據社會需求,實施了“大學生創業培訓工程”,開展了“產生你的企業想法”和“創辦你的公司”培訓,另外,經常開展“創辦你的企業、公司”的活動與講座,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創業能力。
(三)優化課程內容,構建理論與實踐一體課程
會計專業學生即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具備財務崗位的技術應用能力,要求其畢業后能直接上崗工作,完成從學校到崗位的零距離對接。因此,課題組在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設計,到實訓設施的配備及師資隊伍的建設、考試考核辦法等,都圍繞會計專業相關崗位對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來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都以學生畢業后能勝任財務崗位的工作為基本目的,為此課題組設立了理論課與實踐課為一體的課程,如《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與會計核算技能實訓為一體,《稅法》《納稅籌劃》與納稅技能實訓為一體,《成本會計》與成本核算技能實訓為一體,《計算機文化基礎》《office在會計中的高級應用》《會計電算化》與會計軟件應用技能實訓為一體等;還開設了《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讓會計專業的學生學會電腦的基本組裝、常用軟件的安裝等基本操作。另外,本著理論知識夠用、實用的原則,把一些相關課程合并在一起。
(四)專業技能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并舉
會計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僅是會計專業知識的傳授,更應強調教育對象的人格教育,以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與良好的道德修養,以此作為會計教育的基本出發點。由于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從而帶來的會計信息失真會給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所以必須在會計的源頭上(即教育上)下功夫,從學校教育階段就開始,學生剛接觸會計專業知識,就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將其作為一種專業必修課。誠信教育最適當的時機就在于會計從業人員的啟蒙教育階段,如果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理論水平,而忽視職業道德教育,無論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理論水平上升到什么層次,公眾的利益都難得到保護,因此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勢在必行,將這種職業道德內化為個體道德,這才符合培養業務水平和職業操守雙優秀畢業生的方向。
(五)突出實踐教學,為學生創造實訓條件
為了培養學生會計操作能力,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性教學。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學開放模式,針對性地組織會計專業學生到各類會計師事務所實習,如參與修訂審計工作底稿;協助審計證據、審計程序的審查(學校已與景德鎮誠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建立會計專業教學實踐基地);去企業實施企業倉庫管理的會計核算;參與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專業項目課題的社會調查。同時,利用寒暑假安排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實際操作訓練;安排學生到簽訂訂單培養的企業預就業頂崗工作等,重點突出培養會計專業技能型人才。同時,本著互惠雙贏的原則,采取優先向合作企業推薦畢業生、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開發以及員工培訓等方法,主動與用人單位保持密切的、長期的供求合作關系,建立起一批穩定的學生實習就業基地,為學校與用人單位雙方選擇合作伙伴注入動力,開拓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多年來,學校從地方、行業、學校三個層面,構建招生、專業、培養、就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管理運行機制,初步形成了“產銷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六)教學手段的創新和教學方式的多元化
在教學方面,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的融合。第一,針對《稅法原理》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把納稅申報、納稅籌劃融入教學中,對《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稅法》、《財務管理》等理論性較強的課程,采取多媒體教學和電視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電視案例教學,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增添更深厚的興趣;通過仿真模擬籌資、采購、生產、銷售等一系列環節的經濟業務活動,使學生身臨實際,了解工作場景,發揮主人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讓其輕松掌握知識。比較新穎的課程如《市場營銷》等則可采用雙語教學、現場操作的手段,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并且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會計人才。第二,針對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如《會計軟件的應用》,教學方式靈活多樣,理論課占20%,在計算機機房上機的實訓占80%,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第三,為了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每次上課之前利用10分鐘的時間請學生對上一次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盡量做到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這樣就促使學生進行課后復習并進行教學內容的總結。第四,學校還建立了會計單項技能訓練、會計分崗綜合實訓、模擬綜合實訓,到大三上學期給學生開設課程綜合實驗,即把《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和《會計電算化》綜合實驗,將同類課程的不同知識點或方法、技能綜合起來設置系統實驗,使其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的特點。通過課程綜合實驗,讓學生全面掌握該課程的專業知識和核算技能,使學生經歷由簡單到復雜,由手工方式到電算化方式的逐步遞進的訓練過程,會計核算技得到有效的鞏固和提高,為步入社會和就業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從而達到“零距離”上崗的目標。
特別是學校早幾年就選用會計從業資格考證科目《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初級會計電算化》、《中級會計電算化》的教材作為會計專業通用教材開展課堂教學,將考證涉及的科目作為必修課全部成為專業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為學生在畢業時都能夠拿到雙證書,部分學生取得三本證書奠定基礎,值得欣慰的是學校這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以2007級畢業生為例,考取會計從業證高達90%以上,不少學生還獲得了會計專業技術初級職稱資格。
(七)設立案例題庫,在校園網上會計有關資料和求職資訊
為引導學生們主動學習,學校專門給學生建立有關案例題庫。通過這一方式,可以加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同時,也能加強學生們知識結構的鞏固。此外,為適應當代大學生通過互聯網求職的趨勢,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學校利用了網絡這一豐富的信息資源,通過網絡這一平臺,提供畢業生的就業機會,逐步建立起學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三方的聯系平臺,方便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聯系,使畢業生獲得更多的選擇機會,從而提高就業的成功率。
(八)充分利用往屆校友資源,進一步擴展學生就業渠道
學校會計專業是一個開設多年的特色專業,積累了豐富成熟的教育教學經驗,歷年來培養和造就了大量財會專業有用人才,而且絕大部分人才成了部門的主管和骨干,這是學校一筆寶貴的財富。學校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加強與往屆老校友的聯誼,每屆學生畢業前夕,適時適宜地舉行校友會,或邀請已經在社會有成就或有名望的校友回母校講座,這樣不但能夠樹立畢業學生就業信心,還能提高學校聲譽,而且這部分學生能夠有效地向其服務的單位或公司推薦校友,這樣更加擴展了學生就業的渠道。
(九)定時對畢業學生進行跟蹤回訪,努力營造良好就業環境
學校已經建立畢業生跟蹤回訪檔案,定時對已畢業的學生進行跟蹤回訪,學生就業的崗位是否適應、學生的能力是否勝任工作、學生創業的項目是否合理等等,學校都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對學生在崗位上出現的疑難問題給予及時解決。比如,就學生與工作單位的關系是否融洽進行溝通,若出現問題則給予心理疏導,努力營造畢業學生良好的就業環境。
四、結語
筆者帶領課題組成員,通過對“會計專業零距離上崗的培養模式”的研究,探索出了以上一些培養方式。在教學方面,實現了“四個對接”,即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對接、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對接、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對接、社會需求與創業能力對接;在培養模式方面,構建了“畢業證+從業資格證+專業技術職稱證”的培養模式”,即在畢業之際,同時獲得會計從業資格和專業技術證。通過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很多用人單位反映學生的適應崗位能力和動手能力比較強。筆者認為重實踐重能力的“零距離”上崗培養模式,代表了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的方向?!傲憔嚯x”上崗不是一時的造勢,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長期地堅持和發揚,改革和完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 陳英.高校會計學專業校企“無縫”鏈接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經濟師,2010(11):93-94.
[2] 馬樹超.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辦學的實踐與思考[J].求是,2006(3):12-13.
[3] .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實現畢業生“零距離”上崗[J].中國高教研究,2003(10):23-24.
[4] 劉太剛.關于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1):51-52.
關鍵詞:經濟管理;實驗;創新
1 經濟管理實驗室的功能定位
許多地方本科院校將自己的辦學類型定位為教學型、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成“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實踐應用能力強、綜合素質好,具有創新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如何更好地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已經是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課題。
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來說,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首先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果仍然僅靠“一支筆一本書,講完內容就下課”的講課方式和“一套試卷一門課,考過60分合格”的學習考核方式,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師除了在理論教學方面要改革教學方法,特別要重視將經濟社會實踐中豐富生動的知識引入到實驗教學中,在校內開設高質量經濟實驗課程,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加深對理論知識理解的同時,大大增強了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訓練。因此,高質量實驗模式的設計、高質量經濟管理實驗室的建設,就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2 經濟管理實驗室建設現狀分析
2.1 觀念落后,實驗室建設投入不足
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往往把實驗室作為理工科專業的加強項,而對于經管類及其它文科實驗室建設上則顯得不足。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實驗環境惡化,無疑影響經管專業的人才培養。
2.2 實驗教學落后,管理上開放性不夠,質量監控部到位
目前一些地方高校經管學院的實驗教學比較單調,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數量不足,給學生發揮創造力的空間很小,灌輸性教學方式仍然存在,學生按照實驗指導書上規定的步驟完成實驗,整個過程中學生是消極被動的。實驗內容僅僅局限于課程甚至單個知識點,實驗課完全成為了理論課知識的驗證。很多院校只開設了會計手工模擬和會計軟件應用基礎課,至于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課、計算機財務管理實驗課、計算機審計實驗課及 ERP的企業管理實驗課等實驗課程則開得很少或者沒法開設,這樣就割裂了相關專業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不能滿足時展對人才的要求。即使是某些“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也僅僅是教師將數據修改后,由學生按照所學的步驟走一遍,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在實驗開始前學生就已經清楚,沒有任何新意可言,故學生對實驗內容、實驗方法也缺乏興趣,顯然這種實驗教學難以實現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更與我們培養創新意識的目標背道而馳,這需要我們在實驗上進行改革與創新。實驗室還存在管理不到位,開放不夠,質量監控不到位的問題。實驗室規模小,管理分散,存在著重復建設的情況,經管實驗室設置口徑過窄,封閉管理,開放程度不夠,共享性較差,利用率低。實驗教學和管理的質量監控不到位,實驗室管理大多缺乏教學評價制度和教學考核制度等,不少地方高校對理論教學已經建立了常態的教學評價和監督考核制度,教學督導組對理論教學經常去聽課,但是去監督考核試驗教學的則較少。一些經管實驗教學仍然缺乏獨立的考核標準和考核要求,有的甚至就沒有進行考核。這些對實驗教學和實驗室建設管理都起到了逆向激勵的作用。
2.3 實驗隊伍匱乏,結構不合理,素質有待提高
師資問題是困擾實驗室發揮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功能的瓶頸。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實驗教師隊伍大多仍以理論課程的教師兼職實驗教學為主,專職實驗教師隊伍不穩定,數量偏少。許多實驗技術人員只能做一些實驗準備、儀器設備維護等專業要求不高的簡單工作,難以承擔創新性的實驗教學任務和科學研究,更談不上開放性實驗室的的技術服務工作。同時,由于長期將實驗技術人員放在從屬地位,對實驗技術人員參加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學術會議方面重視不夠,也影響到實驗教學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在許多學校,同級別職稱,實驗系列也比其他系列的待遇低,實驗人員的待遇、職稱和理論教師地位不平等,嚴重傷害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導致高學歷、高技能的人才不愿意進入實驗室工作。另外文科實驗與理工科實驗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管理無定式和經濟管理活動的創新要求,使得文科實驗內容更多超越了應用問題,甚至是思想理論范疇上的突破創新,這對于實驗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經濟管理實驗室創新建設的思路
一個完整的經濟管理類實驗室應該具備三大功能:一是進行經濟學的科學研究功能,二是進行經濟類學科的驗證功能,三是培養實際經濟工作技能的實習功能,相應的可以開設三種不同類型的實驗。就經濟管理實驗室的教學功能而言,如何進行高質量的驗證性和技能性實驗的設計,有哪些模式可以設計、各種模式設計的目的、要素、過程的控制該怎樣有機結合,實驗教學中教與學兩者之間的關系;課程實驗、綜合實驗的設計性實驗如何有機組合等諸多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思考,這客觀上要求經濟管理實驗室的建設必須進行系統創新。
創新的經濟管理類實驗模式設計需要對實驗進行系統設計, 包括創造與經濟社會運行環境高度仿真的實驗教學環境、教學中學生主體性地位的突出、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以及激勵機制的系統性設計。具體而言, 有以下幾點:
1、以高仿真性作為實驗設計的第一宗旨, 全面、系統、有創造性地、立體的模擬企業經濟業務運行, 模擬出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審計學、國際貿易、市場營銷等相關業務運行, 在學校實驗室內再造出企業經濟業務的循環運作情境。
2、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為教學改革的立足點, 設計出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 由學生擔任不同職業角色, 以具體職業角色相互配合、動態運行的高仿真實驗模式, 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轉變。
3、設計出跨課程、跨學科(專業)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 使經濟管理類實驗擺脫單一課程實驗的限制, 成為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知識交融的實戰訓練。
4、在實驗的設計中融入教育學、心理學、行為科學、激勵機制及競爭機制, 極大地調動、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觀能動性。
我校經濟管理類實驗室按以上設計思路設計的實驗模式, 激發起了學生廣泛的學習興趣, 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 使專業課的學習變得生機勃勃又循序漸進, 在提高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上成效顯著。
4 經濟管理實驗室創新建設的對策
4.1 健全實驗室管理制度
實驗室的管理制度設計為教師創新能力發揮提供保障與激勵。要認識到經濟管理類實驗室與理工類實驗室所服務專業群的重大區別, 采取適應各自特點的管理方法。在思想認識上, 明確經濟管理類實驗室是新生的、創建與摸索中的、只有創新才能使其具有生命,只有創新, 才能使其有特色而健康地發展。這需要管理制度的重視、要在制度設計與執行中體現對其投入的重視和鼓勵, 鼓勵每一個有創意的設計、每一種創新的嘗試、每一種創新的教學實驗。這樣, 經過一點一滴的積累, 不斷的摸索和總結, 逐步建立起經濟管理實驗體系的大廈。對新實驗項目設計給予研究啟動資金, 從管理制度上為實驗室的創新性建設提供保障。
4.2 加強實驗室隊伍建設,組建團隊
實驗教師是由實驗教師、實驗技術人員以及管理人員組成的重要隊伍,應重視實驗室師資隊伍的培養工作,選派一些素質高、能力強的實驗教師通過參加培訓、研討、交流和考察等多種方式提高業務水平和管理水平,組建具有學科綜合性知識、創新能力和事業心的教師團隊, 對經濟管理類實驗進行綜合性設計和總體把握。
4.3 整合實驗室資源,提高實驗室利用率
要打破由學院以及專業教研室分割而壘起的實驗室“高墻”,對實驗室的資源進行重新整合與優化配置。實驗室除了在滿足各專業的實驗教學需要的基礎上,還可以用于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研究,從而提高師資的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并使學校教學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進而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增強實驗室的規模效益。
5 結束語
經濟管理實驗室的創新性建設任重而道遠,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其內在的規律性,選擇并設計適應其發展、支持其發展的管理制度,又要充分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踏踏實實、埋頭骨干,為創建高質量經濟管理實驗,為高校經濟管理人才培養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紅梅,李宏偉,經管類實驗室建設問題研究[J],實驗室技術與管理,201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