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3: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品德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思想品德教學效果良好,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樹立偉大的理想和信念,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促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促進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探索,激發學生不斷追求新的知識。思想品德教學效果良好,意味著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完善個人的道德人格、自覺培養德育素養、培養自己高尚的人格,逐漸具有集體意識,從而促使自己更具有人格魅力。思想品德教學具有實效性,可以促使學生加強道德自律,幫助學生不論在哪里、無論何時、無論干什么都能時刻牢記道德準則,能夠深刻地領悟思想品德的本質,從而調節自我的道德行為進行道德自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最終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個人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能否促使思想品德認識和道德行為達到統一狀態,就在于思想品德思維的催化作用是否強烈,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維習慣是良好的道德認知以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根本動力。
二、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培養道德情感的現狀
(一)教育理念沒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時進行改變新課標已經在全國全面展開,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師并沒有對新課標的要求引起足夠的重視,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行思想品德的教學,“以人為本,德育為主”的教學理念完全被教師拋之腦后,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性內容,最終還是以應試教育的模式死記硬背一些思想品德理論。這樣,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完全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顯而易見思想品德教學效率欠佳。
(二)思想品德教學設計欠佳
1.教學內容沒有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往往不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講解相關教學內容,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甚至有時候學生提出了與生活相關的思想道德現象教師也往往回避,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對于思想品德的學習絲毫提不起興趣,學生也不會認可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而陳舊死板的教學也會導致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效果欠佳。
2.教師自身教學技能欠佳,導致教學方式單調,沒有創設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目前思想品德的教學課堂,往往只是教師一個人唱著空洞乏味的“說理戲”,這樣機械呆板、沒有尊重學生的個性、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感悟的教學過程,學生也很難提起興趣來學習相關思想品德的基礎知識。因此,教師不能簡單地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而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提樣、發現、創造,從而促使學生“道理都懂,也愿意去做”。
3.教學過程中缺乏師生的互動情感交流和溝通。教師作為思想品德的講授者,能否處理好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培養的效果。而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學往往存在著師生關系不融洽、教師教學時情感不夠豐富、教學嚴重欠缺藝術性的弊端,導致學生的情感發展也呈現扭曲的趨勢,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學偏離了教學的本質。
4.教學目標沒有實現思想品德的教學與培養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有機統一。進行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的根本和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實現思想品德理論的教學與培養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習慣的有機統一為教學目標,否則學生即使在思想品德基礎知識的考試中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也不能深刻透徹地理解道德知識,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家庭、學校、社區、社會四者有機整合不足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單單只靠教師的講授、學校的教學是完全不夠的,家長對學生德育素養的形成、社區社會這個大環境對于學生思想品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應當實現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高效。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具體有效策略
(一)以境育德,課堂情境生活化
1.設置問題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多提問一些能夠促使學生自主思考和積極探究的、新而有趣的發散性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根據問題情境合作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結論,從而加深自己對相關專題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從而規范自己的相關道德行為。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安全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在日常生活中,用電、用水、用氣方面你們發現了什么安全問題,對于這些問題,你們知道哪些安全常識呢?”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鼓勵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展開討論并且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得出小組結論,從而使得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學生也能夠深刻真切地感知安全問題并積極自主探索。
2.創設模擬情境。小學中高年級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生動形象的東西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錄像、視頻、電影、音頻等多媒體手段真實地再現一些相關課題的情境,從而激發和加深學生的感性認知。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學看平面圖”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搜集一些平面圖的視頻或者圖畫制成ppt,使學生在極具感染力的視頻介紹和評論中真切地了解平面圖的知識,從而知道如何看懂平面圖。如此,教師就能夠相對順利地完成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
3.創設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活動情境。我們應當利用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生活情境進行道德教育,從而提高學生以道德認知指導實際行動和作為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說聲‘謝謝’”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說“謝謝”的場合和情境,來進行一次說聲“謝謝”的話劇表演,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并且深刻了解“謝謝”的本質含義以及說聲“謝謝”對于人際交流和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諧的重要性,提醒學生要養成說聲“謝謝”的道德行為規范,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
(二)以情育德,教學方法生活化教師的情感態度和人文素養,直接關系到品德與社會教學效果的好與壞。試想,教師在教學中沒有以關愛學生的態度來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中也沒有充分體現自己的情感態度,又怎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情操?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關心你,愛護他》一單元第一課“讓爺爺奶奶高興”的教學中,可以提前布置家庭作業,做一件“讓爺爺奶奶高興的事并說明爺爺奶奶高興的原因”,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學會關心爺爺奶奶,知道爺爺奶奶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并且懂得如何去做一些實事去關愛爺爺奶奶,最終能夠明白“愛”的初等含義。之后思想品德教師在上課時以此為導向,讓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情讓爺爺奶奶高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然后根據教材講解“讓爺爺奶奶高興”這一課來激發學生對爺爺奶奶的種種情感,鼓勵學生平時學會關心他人,尊敬、愛戴長輩,自然思想品德教學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以踐育德,教學目標生活化品德與社會學科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而新課標提倡學校教育應該是開放的,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把課堂教學轉換到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引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社會參觀等實踐活動,從而達到“教學做合一”的目標,從而增強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關心你,愛護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大家進行一次社會實踐的活動,鼓勵學生以小組或者班級為單位走訪福利院,了解福利院老人的生活困難,實際體會他們的心理心態,并且給他們送去關愛,盡力幫助他們。這樣的實踐活動比課堂教學更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語
在進行八年級的《消費者的權益》的授課過程中,就可以依據課本的知識,在授課過程中匯入人文精神教學,進而使得學生實現素質的培養。在授課過程中,老師首先依據課本內容對教學知識進行講解。通過詳細的講課,使得學生理解社會的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在這個模式里面,我們需要誠實、平等、自由等等。隨后,老師可以突然問學生:“想象你們當前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而你們目前的任務就是把公司業務開拓到較為落后的國家去。這個國家的技術水平比較低下,對產品的監測要求比較少,這就表示你能夠運用比較低的技術去實踐,進而節省資金。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請問同學們是保障自己公司的利益還是用戶的利益?不同的處理方式會產生什么樣不同結果?”老師的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在學生還沒有表達自己的看法時,老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接連播放“三聚氰胺”“蘇丹紅”等等事件。而這些真實的事情也讓學生展開了討論,也使得他們對消費者權益的了解更加深刻。利用這樣的方法,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這門課的知識,而且還具有誠信的認知,道德素質得以培養。
二、因人而異,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
以人為本,思想品德的教育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而相應的學生都具有自己的特性。老師在授課時,需要知道學生的差別所在,而且理解認可這種差別。思想品德的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高尚的情操。然而,老師需要知道,學生都是不一樣的,不可以要求學生思想一致,也不可以要求學生品行相似。在如今倡導以人為本的社會,自由民主的教學方式才是老師所應該追求的。在對思想品德的授課中,教育的方式因人而異是關鍵所在。老師要引領學生建立高尚的情操,同時也要認可學生之間的差別,不要要求一樣的教學成果,那樣只會背道而馳,同時也是不可能的。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要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主體,全面理解學生之間的差別,進而使得教學得到了很大的收獲。在《實現我們的共同理想》的授課過程中,老師并不急于實施課本知識的講解,而是讓學生首先說一說自身的理想和自身對理想的看法。起初,沒有學生愿意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這種情況下,老師便首先說了自己小時候的理想。在老師營造的休閑氛圍中,課堂的氣氛開始活躍起來,而學生也變得不那么緊張了。然后,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慢慢地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理想。有些學生的理想比較高遠,老師便對這表示認可和肯定;有些學生沒有實際的理想,只要求過安穩的日子,老師并沒有嘲笑他們,而是表示充分的理解,而且引領學生對理想做深刻的分析。對于學生的大理想以及小愿望,老師并不要求學生都需要高遠的志向,而是依據學生不同的個性同時認可他們的差異。在如此輕松的學習氣氛中,學生變得勇于發言,也比以前更自信了,不僅對老師以后的授課內容印象很深,同時也明確了自己的理想,和實現理想的規劃,培養了自身的道德素質。
三、注重實際,整體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
對學生的道德素質的提高,不僅僅只是嘴上說說。學生素質的培養、人生觀的生成,都需要學生不斷的實踐操作。而以人為本的授課方式也需要老師從根本上實施,使得學生充分地理解實踐,再結合實際對道德素質進行培養。所以,初中思想品德的授課,不單單是要結合書本知識,使得學生能夠徹底理解思想品德的教學內容,而且更要超出課堂授課,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進而使得學生就算在實際生活中,也可以自我學習,培養學生的自身道德素質,進而變成真正的國家人才。相對于學生的成績高低,學生的道德素質應該更加被老師和學生重視。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授課中,老師應該以人為本,切合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重要意義
思想品德的教學兼有新知識的傳授和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培養學生道德素質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所在。對初中生實施思想品德的教學能夠使他們明白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對學生具有很大的意義。而且思想品德的教學也深刻地貫徹了教育改革創新的需要,幫助學生培養他們的道德素質,建立誠信、平等的社會體系,讓學生成為優秀的祖國人才。學生作為祖國的重點培養對象,擁有高尚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實施思想品德教學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所以老師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學的機會,開拓學生的道德素質的培養方式。
五、結語
由于學生本身知識、能力等方面的欠缺,舍“魚”之后并沒有得到想象中的“漁”,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夾生飯”的現象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回鍋”是必然的。如在教學公民的民利時,對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公民、權利、權力和政治權利等,如果教師對這些概念輕描淡寫或者根本不作必要講解,就采取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完成教學任務,或者就拋出一堆難度較大的習題讓學生做,這樣做不僅使學習效果打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專家指出:“由知識傳授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在中小學教學中,講授法永遠是主要的,但不等于是唯一的,也不等于滿堂灌和死記硬背,要注重參與、合作、探究、體驗,但并不是要取消講授,也不應是用自主探究發現學習取代講授。”棄“魚”和棄“講”都是不可取的,是對新課改的一種誤解。當然,教學中的“魚”實際上不僅指教學內容,也指教師、指學生,“大魚”帶“小魚”,“小魚”在“大魚”的身上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還有做人的道理。教師的身體力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要蹲下身去,在愛心、耐心、細心中完成“授人以魚”。
二、漁
“漁”是打好高效課堂的關鍵色。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掌握多少知識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識才是至關重要的,“漁”就是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傳統教學中,“漁”多指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理解通常會出現三個方面的忽略:一是教學過程中動力因素的調控和學習興趣的培養;二是對學生自我適應學習的關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三是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注,容易忽視教學中靈動的生成,學生所得之“漁”往往比較僵化、呆板。學生得到的往往是技巧、方法的提升,而不是能力的發展。對于“漁”,應該與時俱進,要隨著教育理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新課程中的“漁”,更應該突破傳統的方法范疇上升為兼具方法和內容實體的綜合體,是融合了知、情、信、意、行的綜合體,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自主建構新知識、發展新能力的過程。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由于其特殊的課程特點決定了思想品德課在求“漁”的過程中必須秉持三個培養方向:一是自主能力的培養;二是創新能力的培養;三是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就是在使學生獲得“魚”時注意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探究、懂得合作,能根據要求承擔和轉換角色,能夠在教學參與中發揮獨特作用,達到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以及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培養創新能力,即是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促使學生敢于打破常規的思維,積極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實踐能力,是強調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對道德知識的死記硬背,而在于體驗和實踐。要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求漁”的實踐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
三、漁場
“漁場”的營造十分必要。通俗來講,思想品德三原色的“漁場”主要是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師要根據學生要捕的“魚”和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創設不同的情境,發展學生不同的“捕魚”能力,同時要不斷加強“漁場”的“生態”建設,緊密聯系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使思想品德課的“漁場”真正成為“魚”之生存和發展的動態過程。思想品德不是純粹的客觀認知,而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統一,是人們對國家、社會、集體、他人、自己的理解,反映的是人們深層次的內心世界。這樣的精神層面的培育,必須有“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體味中,生成思想觀念、行為原則和品德。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情境是兒童認知與發展的重要資源,是語言、文化、知識的意義產生與實現的場所和“基地”,情境于有效教學必不可缺。
在思想品德課中,通過創設科學的“漁場”,多給予學生自主選擇權、發言權,更有利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實踐。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更好地被吸收。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創設了“漁場”的思想品德課,不僅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而且點燃了學生的求知熱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度,學生不僅能主動進行“捕魚”實踐,而且很多時候會創新“捕魚”方法。學生既獲得了“魚”,又習得了“漁”,在此基礎上還創新地發展了“漁”。有了科學的“漁場”,學生更能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發展新能力。例如在思品課中一些心理品德內容的課程中,以自信為例,我們邊展示勵志故事,配合音樂背景,邊讓學生朗讀家長對孩子的特色評價,再展示其他同學對自己的良好品行的評價。這樣的情境創設,讓很多學生邊讀著父母的來信邊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發現原來從不同角度看待自己,才能更好地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學會換位思考,如何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從而獲得更多的自信??梢姡枷肫返陆逃?ldquo;漁場”與其他學科還有所不同,它的育人功能更凸顯。思想品德的“漁場”既有認知層面的內容,更有德育層面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思品的“漁場”也是一個“德育場”。強調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交往和互動中養成思想行為習慣的。在過去的德育實踐中,我們往往更強調對德育對象的道德觀念灌輸,而忽視了德育對象與周圍事物的互動關系對其自身的形塑,忽略“互動關系”的思想品德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此時的“漁場”更應該融入知、情、信、意、行,學生在這樣的“漁場”中不僅學到了知識、技能、方法,發展了能力,而且懂得了為人處世的道理。
四、總結
1、以情感激情。
情感具有很強的感染性。所謂感染性,就是以情動情,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內心產生相同的情感體驗,即師生的感情共鳴。只有教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產生心靈感應,產生動機,形成信念、世界觀。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實感感染學生。
其一般作法有三:
(1)根據學生崇拜名人和對榜樣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樣之情感染學生,激發他們進行自我教育,產生強大的內驅力??山M織學生參觀先進人物事跡展覽,可請名人、英模報告,可宣講英模故事,可閱讀名人傳記,建立名人名言錄等。
(2)可就近用本校本班的優秀學生的動人事跡,來啟發、感染學生,使其學有榜樣。
(3)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諧的教學環境。只有用道德情感來激發、感染學生,才能使其實行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以情境激情。
情感具有綜合的情境性。這種情境性就是在各種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種綜合情勢氛圍。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不同的情境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為了喚起、培養和強化某種情感,就應盡力創設適合于教育教學內容需要的情境氛圍。這猶如演員登臺表演,要靠音樂、布景等藝術手段進行烘托一樣,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也需要情境的協調和配合。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生便會有一種好的情感,如參觀現代化工廠、實驗室,訪問科學家,就可喚起學生愛科學的情感;游覽祖國名山大川,名勝古跡,革命圣地,就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等。以情境激發學生情感要注意兩點:
(1)抓住最佳教育時機,如國慶節講《熱愛祖國》,教師節講《尊敬老師》,新的班集體組成時講《愛護集體》。
(2)在有條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有特殊意義的場所(烈士墓前、十字路口、圓明園遺址、萬里長城……)、錄相、影片、錄音等,為學生提供豐富多采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見、摸得著的感情材料,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教學氛圍中,受到品德教育。
3、以行為實踐激情。
行為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豐富情感的途徑和推動情感發展的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說:“要知道,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為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精神財富?!睂W生只有經過具體實踐,才能把道德認識轉化為個人的道德需要。我們如何創造實踐條件以行激情呢?可否從下面三點作出努力:
(1)開展豐富多采的集體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鳴。
初中化學教學具有一定的理論性,教材是理論教學的基思想品德教育礎,化學是一門新增學科,學生對其有著較強的好奇心但也相對的陌生,基本的化學概念以及化學反應等使得學生無法很快地掌握相關知識.化學教學中,許多內容來自客觀世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周圍的化學現象,并且通過化學實驗的應用來使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化學反應的過程,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客觀世界中的諸多現象.化學所具有的客觀性在某種程度上驗證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為化學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的結合提供了一個連接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化學原理,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融入相關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容,使學生更好地從物質的角度來理解身邊的一些現象,引導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化學教學能夠使學生對客觀事物有更為直接的認識,通過分子結構、中子等概念的學習和實驗操作,使學生對物質的構成有更多的了解,使其能夠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和思考問題,從而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唯物主義精神,這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將環境教學滲透于化學教學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狀況不斷惡化,環保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理念和措施.在化學教學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內容也相對較多,如化學元素的學習、化學反應等,都會涉及環保的話題.將環境保護理念與化學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環保的意識,使學生更為注重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的同時,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發展觀的內涵.結合環保教育的內容,對化學教學內容不斷豐富,并且完善教學方式,對于化學教學效果的提升以及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環境教育的融入,能夠使學生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思考化學問題以及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使其對環境、資源等有更為深刻的認識,也有利于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使其更為關注環境和社會發展的問題.
三、在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初中化學具有一定的基礎性,一些化學元素以及化學反應是以發現它們的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在初中化學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化學家的故事來展開教學,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使學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通過思想道德教育相關內容的引入,教師可以將化學家與愛國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從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人生發展目標,使其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化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并且結合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學生播放一些化學實驗的操作過程,以及與化學相關的新聞事件、視頻或者著名化學家的相關視頻資料等,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化學學科,引導學生從人生的高度來看待自己的學習和以后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從而為其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四、以初中化學教學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
化學對于初中生而言是一門新鮮的課程,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規范.作為一門基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的學科,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探索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化學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使其綜合能力得以提升.此外,在化學實驗的操作中,教師應嚴格按照實驗操作規范進行示范教學,使學生掌握規范的實驗操作方法,也使其認識到規范的重要作用.通過教學實驗的開展,教師對學生的一些不規范行為進行及時的糾正,使其能夠掌握正確的規范和標準,并且養成做實驗記錄和填寫實驗報告的良好習慣.這些都與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將兩者有機結合,使化學教學中貫穿更多行為規范與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使學生能夠在化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五、結語
教師對初中教學很多都是本著升學教育和素質教育,很多的教學觀念發生了改變,也就導致在對思想品德道德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很多的觀念都沒有發展健全,對于老師教學也就沒有更好地發揮實效。隨著現代知識的快速發展,老師的思想也要不斷轉變,跟上時代的進步,不斷增加新思想,對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由于思想品德學科自身的特點,學生很多時候會感覺學習的無聊,學習起來比較枯燥,也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再加上教學觀念的改變,教師追求的就是升學率,大多數都是要求學生對思想品德課進行牢記,應付考試,沒有充分考慮教學合理安排,不會特意地安排相應的教學實踐活動。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貫徹道德教育的方法
1.提高教師整體的道德教育水平
對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我們要引進專業的道德教育教師,聘請道德教育的專員人員,通過道德專業教育人員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他的道德教育水平,未對學生進行專業的道德教育提供專業知識。同時還要求教學者不斷地提高創新意識。傳統的教學中很多時候都是單一的教學方法,都是單純地傳授知識,沒有更深地進行教學,在學生學習的時候比較枯燥,對于思想品德教學在道德教學中要提高創新理念。一個人的思想觀念是影響其行為舉止的重要因素,而一個教師的思想觀念對其教育方式、理念、策略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老師要改變學生傳統的被動的服從,要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老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這樣才能有效地對新知識與能力進行獲取。
2.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
初中生道德觀念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在形成道德意識的時候需要從抽象的法律現象逐步形成法律概念,通過長期的培養最終形成道德習慣。在對這些抽象的知識的學習中也就需要老師在課前充分做準備,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十分重要,由于思想品德課具有特殊性,沒有語文課那么多優美的詩句,也沒有歷史課那么多典型的實例和傳說,也更沒有地理課那么豐富的圖片和各地趣事。所以,要讓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提高興趣也就需要老師能夠精心地準備課堂,然而在對思想品德道德教育中,老師首先就要充分地理解道德教學的概念,要充分地把握時間和課堂有效性的相結合。
3.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一、常規工作常抓不懈本學期,語文組根據學校語文工作的總體發展規劃和教師專業發展要求,主抓了這樣幾項常規工作:一是集體備課。充分發揮年級備課組的職能作用,利用集體智慧的力量,促進每一位教師的專業成長。在開辟的“網上備課”平臺上,每一位語文教師參與其中,“指點”課例,指導教學,每位教師在參與中實現教研的多元發展,教師的共同進步。二是青年教師練課。我們把促進青年教師成長作為一項常規工作來抓,抓出方法,抓出實效。我們繼續開展了青年教師練課和公開展示活動,把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專業引領置于活動之中,全員參與,講評一體,在活動中礪練,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成長。在實踐中,我們感到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三是專業培訓。我們借學校課程班學習之機,積極組織語文教師參與學習和培訓,從名家和專家那里汲取營養,積攢發展的后勁。四是常規檢查。按照學校的工作安排,學期常規檢查工作按時進行。檢查的內容有課堂教學、教案編寫、作業批改等。
二、教研活動扎實有效本期語文組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區里和市級的各項教研活動和競賽活動,同時,根據實際在校內開展系列活動。
1.語文組積極參加區教研室安排的各項活動。本期,語文組參加了教研室組織的小學語文名家展示課觀摩活動、教學設計教學論文評選活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專題研討活動和課本劇展演活動等。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教學論文評選活動中,白蓮花、耿瑞、劉艷君分獲區級一二三等獎,白蓮花獲推參加市級評選活動。課本劇獲區級一等獎。
2.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深圳市第五屆童話節創編活動。這次活動,學校共組織了200多幅作品參評,均獲獎,其中金獎18項。
3. 組織開展主題讀書活動。組織開展了“我閱讀,我快樂”的主題讀書活動。內容有美文誦讀、書香寶貝、作家交流、創編童話等,師生樂于參與。從反饋的情況看,這次主題讀書月活動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4.建立青年教師培訓(學習)小組。3月2日下午,語文組在接待室對本組青年教師進行了培訓。本次培訓的內容是如何撰寫教學論文和教學設計。余虹老師主持培訓。張晶主任到會并通過鮮活的事例鼓勵青年教師腳踏實地虛心學習刻苦礪練早成名師,對青年教師的成長也提出了殷切希望。本次會議不僅僅是對青年教師的培訓,還給他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和提升自己的機會。本學期,青年教師將扎實上好匯報課,積極參加南山區3月份舉行的優秀教學論文和教學設計評選、南山區課本劇表演以及4月份南山區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優質教學課件評比。會上通過了建立青年教師學習小組事宜,白蓮花任學習小組組長。
三、主題教研充滿人氣本學期,語文組著重圍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一主題開展系列教研活動:一是課堂教學交流活動,人人參與,分批展示,集中研討,形成共識。二是教學論文、教學設計交流活動,個個撰寫,分組交流,取人經驗,補己不足。三是實驗教師新方法新策略引路活動,融合理念,借鑒策略,創新方法,強效教學。 一是韻文品讀。教學的內容有的選自教材,有的選自適合孩子閱讀的課外讀物。張慧老師執教的是選自課外讀物的《聲律啟蒙·弟子規》、魯建強老師執教的是來自教材的《古詩詞三首》。課堂上,或背或誦,外加欣賞,師生一道,交流分享。孩子們帶有稚氣的韻文誦讀,別有一番韻味在其中。聽著聽著,似有往日私塾之情趣。
二是多式閱讀。紙質閱讀、視頻閱讀、網絡閱讀等在這次的課例中都有展示。雖然都是涉及歷史或經典故事,但形式不同,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嚴君娥老師執教《草船借箭》,依據情節,巧設懸念,品味語言,徐徐展開,學生從中領悟人物的性格特點,品味語言的表達效果。丁為所老師執教《將相和》,抓住關鍵,設計疑問,故事引導,領悟文意,學生在故事閱讀與交流中進一步解讀文章,在對關鍵議題的辯論中更明人物胸襟。袁楊老師執教《景陽岡》,小組合作,互助互學,交流互動,顯示效果,學生或讀,或講,或議,或辯,個個踴躍,氣氛融融,學生在多式閱讀中增強對人物的更全面的認識。還有,烏音老師執教《畫家和牧童》,課前網讀,課中補充,拓展思路,抒發見解,學生結合網讀談理解,談看法,談出自己獨到的思考。教師運用課堂,搭建平臺,引導學生閱讀、交流、思考、碰撞、借鑒、分享,使個體閱讀向縱深發展。
三是學生“為師”。在新課程理念的導引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逐步加強,教師將此引入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為師”,主導教學。如張莉老師執教《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學生“為師”,小組上陣,互動探討,交流感受,學生的答問、解說別有情趣,學生之舉,不乏“師”味。葉愛紅老師執教《趣味語文》,教師搭臺,學生主唱,口齒清晰,落落大方。學生交互欣賞,互補有益。廖少云老師執教《趣味語文》,涉足成語領域,感悟成語魅力?;蛑v述成語故事,或解讀趣味成語,或開展成語游戲,或展示成語集錦。學生享有課堂,心智別樣綻放,教師穿插指點,更是神采飛揚。
四是讀寫融合。在大語文背景下做語文教學該做的事,識字、閱讀、習作等在語文教學中都該有一席之地,都該有所作為。如王衛寧老師執教《稱象》,運用多策略指導學生識字,并將識字與寫字適時結合起來,識得多,寫得實。張亮老師執教《鄉下人家》,教師在導讀導寫上更有一番心意。教師的引導和所創情境,將導讀與導寫結合起來,這個過程,也將實現了消極詞匯向積極詞匯的轉化,很有意蘊。王曙老師執教《果園機器人》,教師憑借教材,啟迪思維,發揮想象,適度拓展,將讀寫融合起來,寫出學生的想象,寫出學生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