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3: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漢字的來歷和起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有趣的漢字教學課件
活動目標
1.策劃并開展簡單的小組活動,學寫活動計劃。
2.通過了解字謎、諧音的特點,體會漢字文化的豐富有趣。初步了解漢字的起源,引發學生對漢字的興趣。
3.認識10個生字。 課時安排 “有趣的漢字”整個綜合實踐活動安排五課時。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制定和交流小組活動計劃。
第二、三課時:分組活動。根據制定的計劃,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調查、整理學習的資料。 第四、五課時:展示、交流活動成果。 活動過程 制定和交流小組活動計劃(一課時)
1.激趣:漢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讓我們在這段時間里,一起遨游漢字王國,開展綜合性學習,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紹活動內容:搜集或編寫字謎,開展猜字謎活動,體會漢字的有趣;查找體現漢字諧音特點的古詩、歇后語、對聯或笑話,和同學交流;搜集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了解漢字的起源,感受漢字的有趣。
3.分組:自由組合成合作小組。每組7-8人,選出小組負責人。
4.制定計劃: 例: “有趣的漢字”活動計劃 活動時間: x月x日 活動地點: x x家 活動內容: (1)搜集或自編字謎 (2)查找諧音笑話、諧音歇后語 (3)了解漢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資料編成小報,貼在教室里。 分 工: 組長:xx 搜集資料:xx 編輯:xx 抄寫:xx 插圖: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組交流計劃,并張貼在教室里。 搜集和調查資料(兩課時) 通過上網查詢,閱讀書籍、采訪、看電視等多種途徑進行探究,感受漢字的神奇、有趣。 相關資源介紹。
交流活動成果(兩課時)
一、猜字謎 1.激趣:現在請大家張開想象的翅膀,一起領略漢字的魅力。請以小組為單位猜字謎,看哪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謎。 (1)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 (2)千字頭,木字腰,太陽出來從下照,人人都說味道好。 (3)一點一橫長,兩點一橫長。你若猜不出,站著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見水裝不完,長草難收拾,遇食就可餐。 (5)這里是兩幅畫:一個人*在樹旁休息,鐘指向了十二點 (6)一些運動員在運動場接受記者采訪。當記者問及他們的姓氏時,他們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個動作,讓記者自己猜。 籃球運動員指了指前面的兩棵樹;跳高運動員順手撿起一根木棍,放在一個土堆旁;武術運動員信不過教練的書,放在劍的旁邊;圍棋運動員撿了一顆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這幾位運動員分別姓什么? 3.小組同學間相互猜字謎。 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 杜 劉 孟 5.剛才猜的字謎都是書本上的,1-4是文字謎,5-6是圖畫謎,第7題是動作謎語。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編制了許多字謎,哪一組給大家猜?
二、有趣的諧音 1.說諧音性歇后語 (1)引言:歇后語是由近似謎面和謎底兩部分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頭用語。它淺顯易懂,語言幽默,深受人們的喜愛。 (2)讀歇后語。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孔夫子搬家──凈是輸(書) 小蔥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錐子──真(針)好 四月的冰河──開動(凍)了 隔著門縫吹喇叭──名(鳴)聲在外 (3)介紹:歇后語兩部分之間有間歇,說的時候往往只說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隱去,讓聽的人去猜測,所以叫歇后語。以上六組是諧音性歇后語,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聯系,產生俏皮風趣的表達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組都是諧音性歇后語,看哪一小組猜得又對又快? A 一連三座廟── B 石頭蛋腌咸菜── C 隔著窗戶吹喇叭── D 關公打噴嚏── (5)宣布答案:A 妙(廟)妙(廟)妙(廟);B 一言(鹽)難盡(進);C 名(鳴)聲在外; D 自我吹噓(須) (6)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每個小組都搜集了不少諧音性歇后語,哪一組先來出題? (7)小結:歇后語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好好繼承和發揚。 2.諧音笑話 (1)讀一讀。 (2)交流:看了笑話,你有什么感想? (3)小結:漢語同音字多,不能隨意亂用,否則會成為笑話。 (4)講述:前一階段搜集到的諧音笑話。
1.讓學生感受漢字文化的意蘊
漢字“以形表意”的基本屬性,不僅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而且也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小學語文寫字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漢字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蘊,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的認同意識。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開展寫字教學:一是漢字起源歷史回溯??梢越o學生講述“倉頡造字”的傳說,同時借助考古發現和研究,告訴學生原始文字如何從結繩、刻契、圖畫等輔助記事方法中一步一步演變而來。二是漢字演變歷程展示。展示內容從最初有記載的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再到草書、行書、楷書。通過展示,可以看出漢字是在傳承中不斷發展的。三是漢字文化密碼解讀。每個漢字都是有意義和有來歷的,我們可以通過“六書”方法,對漢字的字理、字形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掌握字意、字形,同時讓他們感受學習漢字的樂趣。四是近代漢字包容發展介紹。在近現代,由于大量西方知識的涌入、外來語的影響和網絡語言的興起,我們在強調漢字規范使用的同時,也在不斷包容中發展著漢字。也就是說,漢字不僅有優良的文化傳統,而且它會隨著時展而不斷地包容、吸納外來文化,不斷地豐富自身。可以說,寫字的意義已超過了寫字本身,它完全可以上升到對民族文化的感情、認知層面。
2.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在寫字教學中,練字是不可缺失的環節,而練字對于小學生來說,又是一件極其枯燥的事,因此在練字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生對練字不感興趣;有的學生“雙姿”不正確;有的學生在練字時稍微認真寫,而平時作業寫字時則馬虎應付,等等。要解決上述問題,關鍵是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要通過強化書寫訓練,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一是賦予“練字”以教育意義。有許多書法教育特色學校提出“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教學主張,賦予“練字”以教育意義。在教學中,我們應堅持“練字先練姿”,強調在練字時心要“靜”,讓學生在寫字教學中養成一絲不茍、心無旁騖的寫字習慣。二是堅持“練字”的常態化。一方面,要堅持每天在規定的時間內練字。另一方面,要將課內外作業結合起來、與日常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牢固確立“提筆即是練字時”的觀念,不斷提高學生的書寫質量。三要通過多種手段激勵學生練字。教師自身要寫好規范字,為學生樹立榜樣。此外,還可以通過書法比賽、作品展評等方式,激勵學生持之以恒地練好漢字、形成堅韌的意志品質。
3.讓學生體悟書法藝術的精妙
“爨”念cuàn,總共有30畫,是筆畫第二多的簡化漢字。這個字在生活中極其少見,以爨為姓的人更是稀有。
因為爨字難寫又難念,很多爨姓人都已經將姓改成了別的字,現今山東省商河縣懷仁鎮西南的爨家村人就是如此。村中居民本來都姓爨,現在已改“爨”為“炊”,但仍讀作cuàn。
至于為什么改成“炊”,要從爨姓的其中一個來歷說起。在西周時期,有一種專門為王室成員制作膳食的官員,稱為“爨官”——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火頭倌,專職掌管廚房炊火之事。爨官的一部分后裔子孫,用祖先的官職稱謂為姓,也就是爨氏。在古文中,“爨”和“炊”同義通假,因此爨氏也可以稱為炊氏。
爨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與漢代大名鼎鼎的班氏家族有關。據史書記載,東漢的班固、班超等班氏族人,因編纂了《漢書》、《白虎通義》,又收復重開西域,功不可沒。漢章帝為表彰其家族功績,將爨地(今山西忻縣、定襄一帶)賜封于他們。之后班氏一族后裔,有的便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稱之為爨氏。
爨姓一族曾在三國時期輝煌一時。史料記載,諸葛亮平定南中(今云南、貴州、四川西南一帶)之后,為了穩定蜀國后方,極力扶植南中地區有勢力的大姓家族。在他的扶植之下,以爨姓為代表的四個姓氏家族,成為南中地區最有勢力的統治集團。之后的歷史中,爨氏一族的勢力愈加龐大,最終取代其他三姓而獨霸云南。從東晉到唐天寶七年,爨氏一族統治南中地區長達400余年,在這期間,他們創造了自己獨特而非凡的文化,被稱為“爨文化”。
曾幾何時,毛筆由日常生活中書寫的工具,蛻變成了文人雅士的癖好,漸漸褪去柴米油鹽的生活氣息,走入廟堂之上。而取代了毛筆的硬筆,也漸漸有被鍵盤頂替的趨勢。這大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于是,毛筆以及古人的書寫便愈發隱埋于歷史的塵埃之中……
毛筆的演變史
在林林總總的筆類制品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文房四寶中,毛筆當屬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魁力。
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陜西臨潼寨村發掘出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臺關兩處戰國楚墓里分別出土了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
在毛筆發明前,中國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傳說泰國大將蒙恬率軍駐扎在邊疆,需要經常向秦始皇奏報軍情,由于邊關戰情變化很快,文書往來非常頻繁,而刀刻速度又^慢,情急之下,蒙恬從兵士的裝備上撕下一撮紅纓,綁在竹竿上,蘸著點顏色寫起來,覺得速度很快,就如法炮制,制作了許多能寫字的工具。北方狼多,士兵們常打狼,剝皮后,將狼毛制成筆頭。塞外草原,牧羊成群,羊毛也自然成了制筆的工具。這就是后來的狼毫毛筆和羊毫毛筆的來歷。這樣看來,說蒙恬發明了毛筆卻也當之無愧。
漢代,紙的發明促進了毛筆的進一步改進。筆頭不僅用兔、羊毛,還采用了鹿毛、貍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王羲之《筆經》記載:“其制筆之法,有的以兔毫為筆柱,羊毛為筆衣,或用人發梢數十莖,雜青羊毛并兔毫,裁令齊平,以麻紙裹柱根?!贝藭r對于筆管的質地、裝飾也漸漸地重視起來,有的還以金銀為飾。
唐宋時期的筆,以兔毫為主,大多出自宣州。選料精審,質量高超,它們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視,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進貢的“貢品”?,F日本奈良所藏中國之唐筆,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鑲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撥鏤碧色之管的。這說明唐的豐富多彩,工料精致。
到了元代,宣州筆聲名煊赫的地位逐漸由湖筆代替。浙江吳興一帶先后出現了一批制筆名家,他們精雕華飾,不惜成本,以博取統治者的歡心,因而包攬了所有的“御用筆”,以致湖筆聲譽日隆。到了明清,制筆在工藝上不但講究實用,而且更注意裝飾。
毛筆的品種很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有兔毛、羊毛、馬毛、鹿毛、麝毛、獾毛、貍毛、貂鼠毛、鼠須、鼠尾、狼尾、狐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胎發、人須等。從性能上分,則有三類:以羊毫為主的軟毫,以狼毫為主的硬毫和以羊毫、狼毫及其他動物硬毫兼用的兼毫。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竹、木、象牙、角、玳瑁、玉、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從筆的用途來分,有山水筆、花卉筆、葉筋筆、人物筆、衣紋筆、設骨筆、彩色筆等。從筆鋒長短粗細和對應的筆桿不同,毛筆又分為大、中、小和長、中、短等型號。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
書法班的第一堂課上,書法老師總會講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執筆。只見老師端坐桌前,以拇指和食指第一節分別貼住筆桿的內外兩側,將筆捉住,中指一二節彎曲處勾住筆桿外側,無名指的指甲根則由內向外格住筆桿的右外側,同時小指緊貼無名指提供外力,五個手指,各有分工,使得筆桿垂直于紙面,這就是所謂的五指執筆法。
這樣的手勢似乎是寫毛筆字的專利,和手執硬筆的姿勢判若分明,在不懂書法的人眼中,這就顯得有些“高大上”了。而且未接觸過毛筆的人第一次拿起時,很容易就套用了執硬筆的姿勢。相傳,五指執筆法是由王羲之傳下來的。他的《蘭亭集序》中“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字跡,任人沉浸其中領略書法之美而難以自拔。但遺憾的是,此說法雖然流傳甚廣,卻謬誤至極。據考證,東晉的王羲之、唐代的吳道子可能玩的都是“二指禪”。
歷史上出現過的執筆法,以手指參與執筆的數量計,有二指、三指、五指之分。位于筆桿外側起勾挽作用,若只有食指,就稱單鉤,看起來就是“二指禪”,若同時有食指與中指,則是雙鉤。三指單鉤的執筆法與我們現在的執硬筆法幾無二致。
漢代是低坐起居時代,人們的執筆方式是“三指斜執筆法”,即三指單鉤。人們跪坐于席或榻上,往往左手執卷,右手執筆而書,執筆右手沒有憑借,手肘、腕均懸空。右手以拇指和食指握住筆管,以中指托住筆管,無名指和小指略向掌心彎曲不起握管作用。由于手執之卷略向斜上方傾斜,執筆姿勢也得向斜上方傾斜,所以后人又稱之為“三指斜執筆法”。
隋唐時期,由于高坐家具的出現,起居方式發生了變革,書寫姿勢也發生了改變,開始出現“五指執筆法”,也就是我們現在握毛筆的姿勢,但主流仍然是三指握筆,這一趨勢一直延續到宋代。到了明代,五指執筆就徹底取代了三指執筆,也就是我們現代握毛筆的姿勢。
時間,是衡量世間萬物的尺度。在生活的各個角落,伴隨著時間的變遷,人們總能尋得與其適應的新方式。當家具由低到高,握在手中的紙筆書卷被置于桌上,得到了更好的依托,手中的毛筆也不復斜執,轉而以豎直的姿態在紙上滑動。而步入近代,鋼筆、圓珠筆、中性筆等硬筆取代了毛筆成為人們日常書寫的工具,人們早已習慣了硬筆筆尖的堅硬感,卻想不到所謂的三指斜執的執筆法竟以這樣的方式“重生” 。
為何“豎寫左行”
我們今天早已習慣的橫排右行的書寫方式,這是順應舶來的國際通行慣例。 在與國際接軌之前,傳統的行款,字序是自上而下,行序是自右而左,也即所謂直行左行,或者更直觀地稱為豎寫左行。
從文字書寫的生理條件而言,直行字序的書寫會讓書寫移動的幅度增大,而左行的行序也給書寫帶來不便,譬如寫過的字正巧被書寫的手遮蔽,影響照應,墨跡也容易被揩拭。畢竟,書寫是以右手執筆作為主流的。同樣的不便也存在于閱讀。人的眼睛是橫列的,視野的展開也以左右方向更為寬闊,而豎寫的字序必然會給視線的移動帶來不便,影響閱讀的速度。
【關鍵詞】對外漢語 文化 傳播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交際工具。每一種語言都是經過漫長歲月逐漸提煉出來的社會工具,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延續和傳承的直接載體,同時也是民族獨立的重要標識之一。漢語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演變,越來越成熟完善,現已成為了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獨具特色的一種語言。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承載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漢語積淀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不可割裂的,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發展?,F在全世界刮起了“漢語熱”,許多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就是因為他們對浩瀚宏富、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漢語學習絕不能脫離中國文化,但是,語言學習怎樣與文化學習相融合、相協調,怎樣才能使優秀的中華文化廣為傳播并發揚光大,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漢語的推廣
近年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全球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為推廣漢語文化,我國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簡稱“漢辦”,并且組織成立了多所旨在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國學的教育文化交流機構――孔子學院。自2004年11月在韓國成立了全球首家孔子學院以來,至今已有接近300家孔子學院遍布全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和歐洲最多,孔子學院成為推廣漢語、傳播中國文化的一個良好平臺。另外每年還有大量的留學生從世界各地來到中國學習漢語。由于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學習者的漢語水平也越來越高,因此對于對外漢語教育來說,傳播中華文化的任務更重,也更艱巨了。
文化的概念
中華文化起源于遠古時代,經過幾千年的綿延發展,蘊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拔幕币辉~,最早見于《周易》“賁卦彖傳”,其文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蔽鳚h劉向《說苑?指武》中出現了“文化”一詞:“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边@是古人對它的理解。漢代以后,“文化”一詞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范圍亦逐漸擴大,大致都遵循“以文教化”的意思。如今,文化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別是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內容,有多種多樣表現形態。而對文化的分類,更因標準不同、角度各異可以分出不同的類別。如從結構的角度,可以分為物態文化、關系文化、心態文化等。物態文化又稱物質文化,即“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的物態文化層,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包括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園林文化、器物文化、交通文化、工藝技術文化等等。關系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層面。制度文化是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的制度文化層,包括社會的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政治制度及與之相關的機構設施、參與形式等;行為文化是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尤其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構成的行為文化層,是一種以禮俗、民俗、風俗形態出現的見之于動作行為的模式。心態文化也稱精神文化或社會意識,是由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孕育而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的心態文化層,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即我們通常理解的狹義的文化。
文化傳播的任務與方向
文化涉及的范圍如此廣泛、內容如此豐富,對于承擔文化傳播工作的人來說,任務十分艱巨,一方面必須在思想上充分重視,另一方面還需要認真下工夫努力學習,使自己具備相應的文化素養。
努力提高文化素養,夯實文化傳播的基礎。首先,應認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努力提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力和判斷力。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傳統文化是指歷史上由人類創造的外在于人的客觀存在的東西,諸如建筑、器物、典章制度、文學藝術、文物古跡和風物特產等顯形的硬文化。而文化傳統則是指歷史上形成并為后人所承襲下來的思想意識中的東西,諸如精神、心態、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隱形的軟文化。文化傳統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應該區別對待,去蕪存精;而傳統文化則是一個民族的瑰寶,必須保護、珍視并責無旁貸地傳承下去。很多中國人都從傳統文化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滋養了國人的心靈,浸潤了國人的靈魂。作為中國人,我們為擁有如此富有燦爛的傳統文化而自豪!這些對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來說,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以漢字為例,這種世界上少有的表意體系的方塊文字,就與文化密切相關。關于漢字的構造,《周禮?地官?保氏》中就有“六書”之說,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則對漢字的構造方法和音義系統進行了全面的闡釋,把“六書”定義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實際上“轉注”和“假借”并非造字法,而是用字法。漢字中有大量的象形、指事、會意字,都是直接與意義相聯系,象形字、指事字都是獨體字,比較簡單,容易理解;如“日”“月”“水”“火”“馬”“?!薄把颉保ㄏ笮危吧稀薄跋隆薄氨尽薄叭小保ㄖ甘拢┑?;會意字是合體字,有的很容易理解,有的則難一點。如“休”由“人”和“木”組成,一個人靠著樹,表示休息;“采”由“爪”和“木”組成,一只手在樹上摘東西,表示采摘。形聲字是利用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聲旁組合而成的字,是發展到較高階段的表意文字,這種造字法突破了純表意造字的局限,可以大量地造字。如表示心理活動的字難以用象形、指事和會意的方法創造,但用形聲的方法就可以造出“忠、忍、怒、想、憨、惑、恭、慕、驚、慌、懊、惱”等許多字來。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內容。所有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都認為漢字難寫、難記、難認,的確,漢字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文字之一,但這些難寫難記的漢字中也蘊藏著許多文化的內容,仔細研究更有許多有趣的東西,學習過程中,若能做適度地拓展和挖掘,將文字學習與文化學習相融合,一定會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提高其學習興趣。
不僅僅是漢字,語言學習中有許多內容都與傳統文化相聯系。傳授者著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增強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力和判斷力,將相關知識和內容融會貫通,不僅能傳播文化,還會讓學習充滿樂趣。
其次,有意識地學習本地的地域文化。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是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千百年來,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奮斗,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國歷史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其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如果對本區域的文化不甚了解或了解不多,何談傳播!如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漢族、彝族、藏族、蒙古族、傈僳族、回族、納西族、苗族等14種民族,各民族千百年共生同存,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元、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幾千年前,彝族先民就創造了輝煌的太陽歷,歷經千年風雨,涼山成為全國彝族文化保存最為完整、內容最為豐富的地區。神秘奇妙的畢摩文化、狂熱奔放的火把節文化、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以及熱情豪爽的飲食文化和瀘沽湖摩梭母系民族文化、木里藏鄉文化,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而又交相輝映?!耙妥寤鸢压潯焙汀耙妥迤崞魉囆g”已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山還有“南方絲綢之路”的“靈關古道”和古戰場遺址,有時期和小葉丹“彝海結盟”舊址,更有展示現代航天科技水平、實現“嫦娥奔月”夢想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這些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傳播價值。
關鍵詞:教師展示;識字;寫字;效益
中圖分類號:G62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02A-0116-04
展示,課改的時代話語[1]。然而,綜觀近年各地課改典型,大多關注于學生的學習展示。與之相應,在“矯枉必須過正”“回歸學習”等名義下,教學中教師的個人展示(如講授、演示、范讀、板演等)的時空備受擠壓。更有甚者,“嚴禁教師進課堂”[2],生生踐踏了《教師法》中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權利,也違背了“教之于學,就如同賣之于買”“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基本教育規律。受此大環境影響,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自我展示也日趨式微,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識字寫字教學成效。如何更好地認識教師自我展示對于識字寫字的價值,優化教師識字寫字過程中的自我展示,讓識字寫字教學更科學高效,是深化當前識字寫字教學改革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展示缺失現象舉例
一是缺乏教師直觀展現,就事論事,把直觀曉暢變成抽象晦澀。漢字字義的掌握,就是建立漢字符號與對象之間聯系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理解對象所對應的概念的過程。因此,如果忽視對象(尤其是學生生活所不常見對象)的直觀展示,理解字義時,往往會步入從概念到概念的抽象路徑,進而出現“為了解釋一個這樣的詞匯,人們必須引入一大堆比這個詞匯復雜很多的詞匯,而且事實上會越解釋越糊涂”[3]的窘狀。比如,教學《詩經?關雎》中“參差荇菜”的“荇”,教師讓學生查閱字典自主理解字義。這時,他們會得到如下解釋:“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略呈圓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黃色,蒴果橢圓形。莖可以吃,全草入藥?!保ā冬F代漢語詞典》第6版)何為“草本植物”?何為“蒴果”?估計小學生一頭霧水。其實,只要教師直觀展示一下“荇菜”圖畫,學生自會一目了然。烏申斯基早就提醒我們:“兒童的天性明顯地要求直觀性。教兒童五個他所不認識的字,他將會長久地、徒勞地受這幾個字的折磨;但是,如果你把二十個這一類的字和圖畫聯系起來,兒童會飛快地掌握它們?!倍白趾蛨D畫聯系”,則須“展示”。
二是缺乏教師魅力解說,機械識記,把文化寶庫變成符號堆砌。字形教學是漢語識字教學的關鍵[4]。為了培養學生自主識記字形的能力,很多教師常用“你是怎么記住字形的?”這類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于是,語文課識字環節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我這樣記‘寇’,上面是‘寶蓋頭’,下面左邊是‘元’,右邊是豎、橫,加‘又’?!薄啊堋选凇厦娑d寶蓋換成寶蓋頭,右下的‘寸’換成豎、橫,加上‘又’?!薄啊辍由稀谩挠疫叢糠?,合起來就是‘寇’?!苯處熤链巳圆粷M足,繼續啟發:“還有不同的記憶方法嗎?”自有學生應答:“老師,我這樣記:點、點、橫鉤,兩橫一撇豎彎鉤;豎、橫、橫撇、點?!睘榱怂^的自主識記,可真難為了孩子。其實,“寇”字就是賊寇入侵的場景:寶蓋頭表示房子,左下邊的“元”,是人面朝左站立的樣子,右下邊的“攴”,下面的“又”,是一只大手,上面的豎、橫,是皮鞭或有枝丫的木棍。合起來就是:人手拿皮鞭(木棍),闖進別人家鞭打主人,這不就是匪寇行徑?你看,教師寥寥幾筆畫出“寇”的甲骨文字形,加上三言兩語的講解,“寇”字印入學生腦海深矣!倘若把內涵豐富的漢字,拆解成筆畫符號的堆砌,那真是“身在寶山不識寶”。而且,有時用替換方式記憶字形,學生反而容易混淆部件。比如“寇”字中的“攴”,學生會和“冠”字中的“寸”打架,就是明證。
三是缺乏教師板書演示,光說不練,把示范摹寫變成枯燥說教。在語文課寫字時間,常見這樣的情景:教師用投影出示某字的田字格寫法,然后提問:“寫好這個字,要注意什么?”還以“寇”字為例,學生紛紛發言:“‘寇’字最上面一點,要寫在豎中線上?!薄啊堋詈笠还P是‘點’?!薄坝蚁旅娴摹畽M撇’和‘元’的第二橫基本對齊”……如此喋喋不休,一兩分鐘不覺而逝。而一般一堂課都要摹寫四個字左右,這樣下來,光“說字”就需六七分鐘,結果學生還沒動筆寫字,下課鈴已響,教師往往草草收場:“同學們,這幾個字留著課后寫,下課?!鼻也徽f徒增學生課后負擔,就這種缺乏教師示范,讓學生現場觀摩的習字指導,紙上談兵,天知道有的學生課后會怎么寫!很多學校常以“寫字教學”為特色,其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寫字早有明確要求,寫好字是語文教學應有之義。正是有課堂上光說不練的寫字教學現象存在,才導致很多學生寫字不合格,在這些學校的反襯下,少部分寫字教學到位的學校就成了“特色學?!?。把應有之義當特色,可見寫字教學水平普遍之低。這其中,缺乏教師示范指導的“說字”教學難辭其咎。要知道:說千道萬,喊破嗓子,不如教師現場放個樣子。
二、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展示的價值意蘊
一是教師展示,讓學生發現漢字之韻。申小龍認為:“漢字是一座恢弘的歷史博物館?!碑斘覀冎蒙聿┪镳^,面對斑駁的青銅器,古樸的秦磚漢瓦,精美的書畫作品……往往需要導游的講解,才能穿越時空隧道,完成與文物的對話。同樣,漢字這種獨到的社會文化價值,并不是一覽無余地展現在字的畫面上的,它需要經過專門的“說文解字”工作去發掘。它的一個個畫面,也需要經過專門的“內引外聯”,才能系聯成社會文化的大觀園[5]。無疑,教師就是帶領學生進入這座博物館、大觀園的導游。
在教師展示引領下,學生可以用心地感受漢字造字的意蘊。一個個漢字,生動地展示了五六千年前人們的生活場景、思維方式、喜怒哀樂……這里有“仰觀天文”:“日”是紅彤彤太陽的模樣,“晶”,滿天星斗的形狀;這里有“俯察地理”:“水”,是河流奔涌,“田”是阡陌縱橫;這里有“遠取諸物”:“果”,樹木上結果的樣子,“奮”(^),是田地里的鳥(隹)被罩住了,正“奮力”撲著翅膀,想飛走!這里有“近取諸身”:“子”是包裹著的嬰兒的樣子,“孟”是嬰兒在盆里洗澡……難怪有人說:“每個漢字都是一首詩、一個故事、一段歷史,還是一種哲學?!盵6]漢字文化展示下的識字教學,學生怎能不著迷?
在教師示范指導下,學生可以真切地欣賞漢字造型的藝術。只有在中國文化中書法才成為一門舉足輕重的藝術[7]。在“三字”(鋼筆字、粉筆字、毛筆字)基本功扎實的教師的現場板演示范中,學生會驚嘆:漢字造型如此之美!它美在平衡,左右結構,左邊細長,右邊部分一般都較橫闊,比如“娟”,上下結構,上面橫闊,下必減省,比如“煎”,下面的“灬”其實是“火”,變形為四點,就是為了保持平衡。它美在動感,且不說衛夫人所言“橫,如千里陣云……點,如高峰墜石”般的“飄風灑落”“郁拔縱橫”,同為一橫一豎,一字之中,字字之中,字字之間,都有差別。字與字間的流動,行與行間的排列,都講究前后呼應,氣脈貫通,筆斷意連。它美在風格,所謂“字如其人”,名家書法,固然如蕭衍所評“鐘繇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那樣自成一格,而每一位功底厚重的教師的板書也各如其人。在教師的一筆一畫中,學生自能感受書法之美。
二是教師展示,讓學生領略教師魅力。一位有魅力的教師,學生愿意圍繞在其身邊,樂于聆聽其教誨,所謂“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哪個學校里有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數學就會成為學生最喜愛,最感興趣的學科,就會在許多學生身上發現杰出的數學才能?!苯處煹镊攘χ梢娨话?。教師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自我展示。教師自我展示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持久的學習動力,使他們全力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將漢字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或是寫一筆漂亮的板書,銀鉤鐵畫,力透紙背,必然會深深吸引學生,讓其迷上識字、寫字。其實我們可以發現,那些書法特色學校,必然有一批熱愛書法藝術的教師。
三是教師展示,讓學生叩開學問之門。識字寫字的過程,其實也是人格修煉的過程,更是一窺學問門徑的過程。通過教師提供的前人學字練字的閱讀材料,或傾聽與此相關的小故事,學生們就能實實在在地受到“道在其中”的熏陶。譬如,教師講述歐陽修母親“畫荻教子”、懷素“蕉葉練字”的故事,學生們就能懂得不管條件多么艱苦,只要刻苦勤學,就能成功的道理。又如,教師為學生提供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智永四十年攻《千字文》不輟等資源包,學生自會有為學貴恒的體會……一個個小故事,讓學生與古人神遇,受啟迪,得教育。如果教師僅就識字寫字知識、技能進行教學,學生難以受到這樣的浸染。
四是教師展示,讓識寫契合科學之法。漢字起源于圖畫,漢字蘊藏著故事,而“世人對圖片的再認也可以保持很長時間”[8],同時,“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階段,有必要從抽象回到具體”[9],加之“意義識記優于機械識記”[10],因此,依托教師的展示,從字源入手,從圖畫入手,讓學生通過形狀編碼記憶,通過造字情境意義識記,比機械的筆畫拆分記憶效果要好得多。早在八十多年前,著名心理學家艾偉就開展過相關實驗:他選取了40個字,部分為“象形”,部分為“指事”,此外還有很多同偏旁字。采用兩種教學方法作對比,一是“教的時候加以簡單的解釋使學者有所聯想”(釋形法),一是用一個字帶另一個同音字的方法(同音法)。結果:臨時記憶,第一種方法比第二種方法好,但“彼此相差上不算大”,但兩個星期后測試,“用釋形法不但字形成績比用同音法好,就是字聲成績也比較的好?!彼运贸鼋Y論:“在小學里我們若能利用字的構造,盡量地作系統的介紹,則在學校方面,一般小朋友必能受到事半功倍之效?!盵11]同時,書寫作為動作技能,如果“通過示范動作,使學生獲得關于練習方法和實際動作的清晰表象,有了模仿的樣板,然后再讓學生自己練習,就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盵12]可見,識字寫字教學中的教師自我展示,契合心理學規律,對于教學效果大有裨益。
三、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展示的優化舉措
一是練好內功。“展示”屬學習外化范疇,是外化過程、結果的客觀呈現[13]。要外化、呈現,必先有“內化”環節。只有練好內功,教師才能精彩展示。要練好識字寫字教學的內功,首先要多讀書。主要是學習文字學、訓詁學、書法理論等方面的書籍。以文字學方面的書為例:我們既可以讀《說文解字注》《說文句讀》《甲骨文釋林》等名著,也可以讀《甲骨文字典》《金文編》等工具書,還可以讀日本白靜川所著的《漢字百問》《常用字解》,寶島臺灣廖文豪的《漢字樹》系列,季旭N的《說文新證》,香港地區安子介的《解開漢字之謎》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說文解字網”“象形字典網”“詞典網”“字源網”“漢典網”等字源、字義解說的專門網站,更為廣大教師學習提供了便利。其次要多動筆。“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寫好字必須臨池不輟,心摹手追。有學校做法很好:教師每人每天寫好“三字”后,集中至固定區域展示,以展示促練習,極大提高了教師寫字水平。
二是用好媒體。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好媒體,可以為自己的展示增添不少亮色,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比如“荇”的字義,只需投影一張圖片,學生就明白無誤。再如,隨著“微視頻”的興起,對于一些字的形體演變、字源探索、書寫演示、學書故事等,只需播放“微視頻”即可。除了教師自己錄制、搜集微視頻外,我們還可讓著名書法家錄制微視頻,為學生示范如何寫某字,學生對于書法家的崇敬心理,會促使他們更投入地識字習字。當然,傳統展示媒體,如:掛圖、黑板、櫥窗、作業本等我們也不應忽視。教師批改時的書寫、上課時的板演、書法作品的展示……對于規范學生寫字,提高寫字水平作用不可小覷,低成本,大效益。
三是把握限度。首先是教師展示的時間限度。不要一提到教師展示,就又回到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老路上去。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的展示,是畫龍點睛、錦上添花,而不是喧賓奪主,鳩占鵲巢。艾偉早就指出:對于字形加以解釋,并非正式上文字學課,教者方面只要加以簡單說明,不必繁征博引,致茲混淆[14]。教師對于字形的解說務必簡短,抓住關鍵。比如,“災”字,楷書字形就有房子著火遇災之義。教師就沒必要再講“災”字的演化變體,如“籀文”的“災”,上面是“川”加上一小橫,川被堵塞要決堤,下面是“火”,合起來表示:水火無情,遭遇災害,由此演變為繁體字“摹薄R記住,這并非“正式上文字學課”。同時,也沒有必要每個字都進行講解(有些字的來歷目前文字學家也講不清楚),學生有科學的方法記憶,就按照學生的思路辦。教師的展示,也不必總是單純講述,形式應該多變,如采用猜字謎、順口溜等多種方式。此外,教師要時刻記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學習,簡明扼要的解說,關鍵處的點撥,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識記字形,掌握讀音,理解字義。我們還要確立這樣的思想:通過教師的示范,逐步向學生自主展示字理,展示書寫過渡。教師可以推薦通俗的漢字解說的書籍或者相關的網站,比如《漢字樹》系列、《圖說漢字》、《細說漢字》、“象形字網”等,課堂上讓學生自主解說漢字,或者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板演寫字,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識字、自主練字。
再說難度。無論是字源解說,還是書法指導,都要貼近兒童認知水平,把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學習體會,通俗、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展示。比如,二年級教師解說“豐”字,如果從“豐”字的繁體“S”入手,告訴學生這是盛滿了黍稷(一說是玉環串)的高腳祭祀器皿的樣子,然后再引用《儀禮》中“飲酒實于觶,加于S”的記載加以佐證,并由祭祀品的“大量”引出“豐富”“豐盛”的意思。教師講得頭頭是道,但不要忘了:二年級的小學生,“祭祀”“黍稷”“觶”等概念,肯定茫然無緒。這邊在講“豐”,那邊學生聽了要瘋。其實,教師就從簡體“豐”字入手,在字、圖對照中,學生很快知道:“豐”像植物生長茂盛的樣子(有人認為是谷穗的樣子),有了這樣的長勢,就能“豐收”。如此解說,學生聽得懂,記得牢。再如寫字指導,教師切不可書法術語嘴邊飛,什么“筆勢”“氣脈”“意境”,等等,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反而收不到應有效果。
“師者,人之模范也?!边@不僅僅是就德行而言,教師也應該是學生學識的楷模。依托教師展示的楷模作用,識字寫字教學必將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13]冒繼承.自主展示:課改的時代話語[J].上海教育科研,2014(3).
[2]李炳亭,洪湖.中國當代課改檔案[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76.
[3]江曉原.時間簡史之中國篇[J].文史知識,2015(3).
[4]董蓓菲.語文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32.
[5]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430.
[6]駱冬青.漢字蘊含的美學[J].文史知識,2015(4).
[7]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242.
[8][美]羅伯特?L,索爾所,等.認知心理學[M].邵志芳,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72.
[9]李吉林.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3.
[10]葉奕乾.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216.
甲骨檔案的文字多用銅刀或石刀,鑿刻于堅硬的龜甲獸骨上,有少數甲骨檔案使用毛筆書寫。內容豐富的甲骨檔案記載了商王朝的許多事跡,它反映了王令、臣仆、巡游、征戰、犁田、天象、醫藥等各方面的情況,這些甲骨檔案被集中地保存在宗廟里,并被有意識地收集起來保存在庫房中。
1 發現甲骨檔案
甲骨檔案早在秦漢、隋唐時期就已經被發現過,但是人們卻沒有真正認識它。甲骨檔案的發現被人們認識是一個很漫長的歷史過程,其價值并不是出土之后就被人們所認識的,而是直到清末光緒二十五年,它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
從傳統的觀點看,甲骨檔案是由王豁榮于1899年首先發現的。王豁榮,山東人,光緒六年中進士,傳說在光緒二十五年,王豁榮任職于北京,當時因患瘧疾而吃中藥,在中藥中有一種藥叫“龍骨”。王豁榮發現了龍骨上的文字,他頗為驚訝!于是就向達仁堂藥鋪問明來歷,選取了一些文字較明者,全部買下。就這樣,甲骨文被王豁榮偶然地發現了。
另一種觀點是,由王襄于1898年發現了甲骨檔案。王襄是我國第一代甲骨學專家,20世紀50年代,他在《殷契征文》著作中明確指出:“世人知有殷契,自公元1898年”。他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與友人孟定生當時已認定甲骨上的文字是古代文字……“知為三古遺品”,于是就議定價格購買。由于王襄與孟定生都很貧寒,僅購買了一部分,其余的甲骨全由王豁榮購買了。所以,按此說法,王豁榮是在王襄之后見到甲骨文的,而甲骨文是被王襄、孟定生首先發現和鑒定的。
2 甲骨檔案的歷史起源
中國古代殷商時期,商王朝的一切大小事件都要通過商王或史官,用龜甲或獸骨卜問于上帝鬼神和先王先公,以求得保佑與賜福。占卜使用的甲或骨要經過整治,占卜也有一定的程序,然后按照規定將占卜的原委(寫)在甲骨片上。自殷墟甲骨發現以來,絕大多數的甲骨出土時已是殘破的碎塊。
在殷代社會,甲骨檔案是當時的政事記錄,又是商代重要的王家檔案。甲骨檔案形成之后,絕大部分集中儲存于殷都宗廟的窯穴中,甚至殷王在外地占卜形成的甲骨檔案也要被運回殷都保存,并由史官專司管理。其管理方法大體上是按朝代排列的,許多甲骨片上還有占卜的順序編號,有的甲骨片上端有一個穿孔,可能是某些甲骨還需穿扎成冊保存。因此,占卜活動是中國上古時期盛行的一種習俗。
3 甲骨檔案的歷史影響
從歷史的角度看,甲骨檔案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悠久。甲骨文字打開了觀察3000年前黃河流域人民生活的窗戶。甲骨檔案生動地記載了當時社會生產、階級斗爭等各方面的情況,是當時社會發展水平的真實再現,其自身的重要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甲骨檔案對我國檔案事業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因為甲骨上面的文字記錄真實反映了當時古代社會的各種活動,記有文字的甲骨屬于古代檔案的范圍,它為商周歷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2)甲骨檔案作為珍貴而重要的歷史史料,具有極其可觀的研究和參考價值。它不但反映了殷商時代及西周時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而且記載了諸如禮制、天文、歷法、藝術、醫藥等方面的內容,為我國各項專門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3)從甲骨檔案中保存的大量信息符號看一甲骨文字,為我國古代文字發展史和書法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參考。
(4)隨著對甲骨檔案的研究,其伴隨成果出現了甲骨書法—墨苑奇葩。當今,甲骨書法已在我國書壇界占得了一席之地,并且形成了古樸、典雅的書風,可以說:中國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的,它體現了甲骨文具備書法的3個要素,即用筆、結字和章法。
4 甲骨檔案的歷史意義
甲骨檔案的發現,被史學界譽為我國近代新史料的四大發現之一(其他三大發現為敦煌寫經、漢晉簡犢、內閣大庫檔案)。古代商朝的甲骨檔案是我國目前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歷史檔案,對殷墟甲骨檔案的研究可歸結出以下4點意義:
(1)證實了中國早期國家—商王朝的存在。《史記》以報丁、報乙、報丙為序,是后世傳抄而成的。它證明了《殷本紀》所載商王朝是確實存在的。
(2)從史書《殷本紀》的史料價值看,它證實并增強了《史記》等歷史文獻中有關中國古代史記載的可信性。
(3)甲骨文的發現揭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序幕,并引發了震撼中外學術界、史學界的殷墟發掘。
(4)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及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大大加速了對傳統的中國文字學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