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3: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課標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閱讀教學僅重形式,追求效果難有共鳴
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應是培養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知與分析能力,然而目前小學閱讀課程的教材普遍篇幅較短,所以很多教師在講授過程中都是直接讓學生通讀,僅對文章、生詞的記憶與認知略為要求,至于文章內容的解讀與蘊含的情感,都“一筆帶過”,甚至只字不提。即便是較長的文章,都只是簡要的概括中心意思或是段落大意,要么就是將文章拆解成若干小結分別講解,使得文章文感頓失,難以激起共鳴。
1.2教師全程把控課堂,學生乏于獨立思考
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因經驗薄淺而無法有效控制課堂紀律,或是為了趕拼教學進度而采取大包大攬的方式對學生“滿堂灌”。加之小學生的年齡特性使他們具有好動、注意力難集中等習性,通常會讓教師的教學進度突然的打斷。此外,還存在部分教師過多時間的花費時間來解析文章,忽略課堂交流與互動的重要性,整堂課下來全程都是教師“一人獨講、滿堂皆聽”,其間雖有提問,但也沒有空足夠時間讓學生思考,明顯與新課標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相悖,有礙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同時也讓閱讀教學質量難有提升。
1.3偏重閱讀理解訓練,忽略語言表達訓練
同一班級的學生學習水平都是參差不齊的,加上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泛化的閱讀教學方法必然導致重點不突出、難點不清楚,難以夯實學生語文基礎。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就教育方式與模式提出了一眾觀點,其中就語文學習而言,他認為“思想是一方面,表達思想內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因此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注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還要明白作者的語言表達形式,一言蔽之即要知道作者寫的是什么,又要明白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然而,目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度倚重對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甚至將語言表達訓練作為一種獨立的技能進行孤立地訓練,脫離了課程內容和文本語境,導致出現了閱讀教學和語言表達訓練脫節,或是閱讀課和作文課分離等現象,全然忽視了語言表達方式方法的訓練。借用崔巒先生的話說,就是“得意而忘言”了。
2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研究
2.1放飛閱讀思維———巧妙設計問題
通過層層巧妙的提問設計,課文的脈絡能夠清晰的呈現,作者的寫作思路也能有所顯露,在此情境下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對接下來展開的深入分析大有助益。此外,疑問的設計還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萌生求知欲,充分發揮小學生尚未束縛的想象力。至于如何設計問題的內容,教師應事先了解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問題的難易度,與此同時還應緊扣閱讀教材特點來設置有針對性的細節問題,或是開放式問題,讓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散思維,跳出既定思維局限。
2.2推開閱讀視野———拓展課后實踐
在學生掌握一定閱讀基礎和技巧后,教師應有計劃、有目的的引導他們進行拓展閱讀訓練與體驗。按照具體年齡體征及心理特點來推薦圖書,通過課后閱讀量的長期積累,能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及語文素養。比如,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可以推薦《中國孩子最想知道的100個問題》、《科普的故事》、《101個科幻故事》、《我們愛科學》、《小朋友的中國寓言》、《寓言大全》、《綠野仙蹤》、《阿拉丁神燈》等;中、高年級的則可以推薦《百科全書》、《黑龍號失蹤》、《鬧鬼的航天服》、《爪王》、《巨鳥島》、《寓言100篇》、《小學生諺語詞典》、《小學生格言詞典》,等等。閱讀課程的課后實踐,主要以閱讀課外書籍為主,藉此作為通向世界的窗口,為學生開闊視域。
2.3根植閱讀興趣———創設閱讀情境
新課標倡導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要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對閱讀萌生好感。同時,小學生正處于身體與心理發育的初級階段,對周遭一切充滿好奇,但對事物的認知度則仍停留在表層,要想引起他們的興趣,并保持這種興趣就需要教師細心安排、認真對待。首先,應當革新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營造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并根據具體生情從“視覺”與“聽覺”等感官感受入手,給學生帶來新奇的體驗,引導他們主動開展閱讀活動。例如,學習描寫祖國秀麗河山的課文時,多數學生還未有機會去親身體驗青山綠水的實景震撼,由此缺少對課文的感性認識。此時再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來播放祖國山巒實景視頻,配以舒緩音樂,影音結合的動態呈現,使得學生閱讀興趣在潛移默化之中得以充分培養。
2.4挖掘閱讀方法———增進互動交流
教師與學生間的閱讀交流主要通過閱讀方法上的溝通、指導,比如速度法、批注法、精讀法等常用閱讀法。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所以每個人的閱讀方法也各有差異,通過上述常用閱讀法進行頻密的互動交流能夠交互心得,取長補短,不僅有助閱讀,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也將更為和諧。然而,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日之功可以成就的,需要教師悉心的指導與學生自身的反復實踐,在長期閱讀交流中慢慢積累。同時,實現交流的前提還得依靠教師的正確引導與組織,讓學生結合個人閱讀過程講述心得體會,各自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3結束語
新課標教材共有七本書,三本必修,四本選修。光必修本教材,每本都在一百七十頁以上。中職學校新教材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內容上都多于舊教材。中職學校素來以專業為主,文化課課時量少,有限的課時難以完成這么多的教學任務。另外新教材內容編排上有些地方詳略不當。比如《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一課,把第一次、第二次、、中日、、帝國主義瓜分狂潮與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放到了一起。像第二次和只列在了簡表里,沒有戰爭過程的描述。
由于內容大幅縮減,再加上學生對初中歷史知識掌握不牢固,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囫圇吞棗的感覺。另外教材還有多處重復之處,比如《古代政治制度》中教材第10頁的內容里有“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采用皇帝稱號,自稱始皇帝,并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而教材的第12頁出現了類似的內容。知識的重復,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降低了學習興趣。針對這些問題,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整合,精煉教學內容,突出教學的重點,使教材知識能夠緊湊、簡明、系統,便于學生學習、記憶。
二、從教材入手,科學設計教學內容
新課標新教材的專題體例把歷史分成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部分講述,使三者之間的聯系割斷了,不利于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所以要從教材入手,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比如講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經濟侵略方式發生變化時與第一次工業革命做對比,提到兩個概念,“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如果用書面語言來解釋,學生難以理解,所以,要結合必修一的內容,通過把兩次工業革命做對比,并使政治與經濟相聯系。不僅形象地解釋了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的概念,讓學生知道了資本輸出的危害比商品輸出更大,從而明白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劇了。
三、從教學入手,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新課標教材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對教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舊教材中對許多歷史現象都有結論,老師教起來輕松,學生學起來容易。但長此以往會限制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長期發展。而新教材中結論性的內容較少,給教學留有很大余地,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到對歷史現象的分析、討論中來,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探究能力。但藝校學生由于知識基礎較差,探究能力不足。
中職學校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以及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是做好教學的關鍵。一是在教學中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讓歷史課變得有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二是改變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多地參與進來。這樣使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更深刻,學習效果更好。三是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于質疑。在此基礎上老師要巧于點撥,善于引導他們從多個角度對歷史問題、歷史現象深入探究,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客觀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
一、充分的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教師的課前準備,另一種為學生的課前準備,這兩個準備缺一不可。首先,教師在上課前要精心準備。教師的準備主要包括對教材內容的掌握和教學方法的準備,如果教師不認真解讀教材內容,就會在課堂中出現含糊不清的講解,而教師含糊不清的講解會對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誤解,所以教師在課前一定要對課本內容進行認真的解讀。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準備。有效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的教學方法得當,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反之,學生會對課堂失去信心,對教師的教學產生抵觸心理。學生的準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課前預習,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上課前就不知道要學習什么,這樣就會導致他們的學習沒有目的,其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初中生物教學中會涉及到很多的實驗,實驗前的準備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有實驗設計、實驗方法、實驗步驟,以及實驗材料的準備。如果學生在課前沒有對實驗進行準備,實驗教學也就無法順利和有效開展。由此可見,充分的課前準備是上好課的前提。
二、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
初中生物課本的教學內容以章節為主,從內容的分布上來看變化較多,這就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要靈活多樣。另外,不斷變化的教學手段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十分有必要的,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多變的教學手段也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視聽疲勞。比如,在教學顯微鏡的相關內容時,很多教師會先按部就班地教學生認識顯微鏡的構造,然后講解原理,最后才讓學生按照具體的要求進行實踐,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容易產生厭煩心理,求知欲也會大大降低。我在講授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將顯微鏡的構造、原理及使用結合到一起,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去認識顯微鏡的構造,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通過對顯微鏡的使用和操作理解這部分內容。實踐證明,放手讓學生自己通過實踐認知事物的效果要比教師不厭其煩的講解好得多,并且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合作探究精神的培養
初中生物課本中有很多內容要求學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理解、發現,最終形成正確的認知。由于初中生的知識貯備還不足以獨立完成所有的實踐認知,這就需要他們進行合作學習。而現在的學生中有很多是獨生子女,不愿與人合作。要解決這一問題,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要讓他們認識到團隊的作用。如在青蛙的解剖試驗中,很多學生都是第一次對活的動物進行解剖,尤其是女生不敢動手,這個時候就需要男生和女生的密切配合,否則實驗將很難進行。筆者經常會利用此類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以小組為主的團隊活動中分工合作,培養他們的合作探究精神。久而久之,學生會形成團隊意識,只要有困難他們就會自動抱團進行攻關,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也就成為了課堂的主體。
下文是教學論文的三種類型及其寫作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一、方法型教學論文
這是一種介紹具體教學方法和經驗的論文。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通常會摸索出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應該說,任何一個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會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經驗。當這種方法和經驗相對成熟時,我們就可以通過總結和提煉把它寫成教學論文。這種論文的標題,通常是用《……的嘗試》(做法、應用、實踐、探索),或者是一個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勵學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嘗試》《“自學——質疑——釋疑”的閱讀教學的應用》《用經典范讀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教學論文的寫作程式一般為——
1.闡述運用方法的依據
為什么要運用這種方法?依據是什么?任何一種新穎方法的運用,不可能憑空捏造,總會有一定的背景。背景通常有兩種:現實背景和理論背景?,F實背景是指當前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和客觀存在;理論背景是指新的教學理論和思想。方法介紹之前,應該把它扼要地寫清楚。寫清楚背景,有助于增強論文的現實針對性,有助于增強方法的實用性。如果這種方法所涉及的概念比較冷僻,還有必要對概念作些詮釋,
以便讓讀者一讀開頭就能明白。
2.介紹方法的實施過程
這是教學論文的重點部分,必須對方法作詳細的敘述。介紹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有的方法是漸進式的,有邏輯順序,這就應該按邏輯順序一步一步地介紹;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沒有嚴密的邏輯性,這就可以根據先主后次的順序來介紹。在介紹時,小標題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詞語,也不要用表示結果的話來代替操作,要盡量用操作性的語言,直接寫明怎么做。比“如每學期向學生推薦三篇時文美文”,如果換成“用時文美文陶冶學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紹過程時,最好用小標題,分條列項。如果操作步驟較多,在小標題下還可以再分幾個方面來說??傊?方法的介紹要有層次性,力求讓讀者讀起來方便。
3.陳述方法實施的效果
一種科學而新穎的方法實施后,往往會取得理想的效果。作為方法型的教學論文,有必要把效果陳述出來,以引起讀者的關注。效果有顯性和隱性兩種,對顯性的效果,能夠用數據說明的,盡量用數據;對有些無法用數據說明的,可舉例說明,選擇一兩個典型事例。陳述效果時,最忌諱的是光說些大而空的話,比如“提高了積極性,激發了興趣”。用事實說話,讓人心服口服,是這一部分的關鍵。當然,陳述的效果必須與實施的方法相關,不要把與本方法毫不相干的效果也統統扯上去。
4.陳述應注意的若干事項
某種方法在實施過程中,肯定會碰到一些想象不到的問題,比如本來以為某個環節很簡單,實際上卻非常復雜,或者本來以為學生很感興趣,可實際上興趣不大;有些方法在實施時,必須有充分的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而這些,對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說,可能不會注意??傊?某種方法在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后要特別注意些什么,都要交代清楚,以免讀者走彎路。這部分可簡單些。
對于處于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來說,最喜歡看的就是方法型的教師教學論文,因為它最實用,學了馬上可以在自己的實踐中運用;最容易寫的也是方法型教學論文,因為它來自自己的實踐,都是自己曾經做過的和想過的,寫起來比較順手。如何使方法型教學論文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如何使介紹的方法更有普遍的指導性,這是寫作方法型教學論文的關鍵所在。
二、觀點型教學論文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往往會產生一些新的觀點和想法,不吐不快;一旦有了新的觀點和想法,又覺得它會對現實有一定的警示意義和指導意義, 就總想把它表達出來,于是就有了觀點型教學論文。觀點型教學論文是直接闡明作者觀點的,常常用這樣的句子形式作為標題《要……》《……是……》《應該(必須)……》等。例如《低年級學生要特別注意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學設計應該簡單扼要》。觀點型教育教學論文的寫作程式一般為——
1.根據現狀提出觀點
觀點總是通過對現狀的分析提出來的,它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可以先羅列一些現象,陳述一二個具體事實,然后從現象和事實中概括出自己的觀點來。這里的現象和事實必須具有典型性,不是個別的偶然的;觀點必須是旗幟鮮明的,不要含糊其辭,當然也不能絕對化或極端化。例如浙江有位教師最近通過尚在使用的浙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和將要使用的根據新課標編寫的人教版教材進行比較后,寫了篇教學論文,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正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這個觀點建立于兩種教材的比較,由于馬上要使用新的教材了,因而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有些人,為了讓自己的觀點吸引人,用聳人聽聞的語言形式來表達,這是不可取的。
2.擺出依據分析觀點
光有觀點是沒有說服力的,只有通過具體的論證,才會使觀點站立起來,才能為讀者接受。這一部分就是論證觀點。論證通常有理論依據或事實依據。理論依據就是用邏輯思維進行推理、演繹或概括,常常要引用一些名人的觀點作為佐證;事實依據就是擺出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一般而言,依據越充分,就越有說服力。例如上文說的“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正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這個觀點,作者就是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論證的:
A.課內分量明顯增加;B.課外閱讀要求提高;C.課文理解難度加大;文本內涵豐富多元;E.知識分布松散無序。對這些依據,作者自然都作了詳細分析,或舉例說明,或用統計數字,或運用對比等。這一部分是此類文章的重點,它的篇幅應該占全文的三分之二以上。
3.得出結論指出對策
繼續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針,以《語文課程標準》為具體指導,積極開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課題研究活動,重視學科教學質量評價,提高語文教師隊伍素質,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二、具體工作和要求
1、繼續組織語文組全體老師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深入領會其精神,重視學習語文教學新理念。充分利用業務學習時間,組織全體語文老師學習各類教育刊物中有關語文教學的新做法、新思路,要求結合本校存在的問題,有重點的組織學習。依據新課標,評價師生教與學。
2、抓好教學常規,將素質教育要求落實到學科教學中,抓好教學常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也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保證。抓常規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抓學生的學習習慣為重點,抓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抓良好的性格形成為重點。
3、抓好課題研究,深化教學改革。目前我校課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要更上一層樓,就要重視課題的管理,重視研究過程,將課題研究與培養青年教師結合起來,真正使課題研究成為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 5、組織各種語文活動,讓生活充滿語文。
三、具體安排
二月份:
1、制定語文組活動計劃,各語文教師制定學科計劃;
2、組織學習《新課標》解語材料;
3、教學檢查。
三月份:
1、課題分工與設計;
2、組織講故事比賽活動;
3、每月教學檢查。
四月份:
1、學習有關教學新理念的文章;
2、組織寫字比賽活動;
3、部分老師上研討課;
4、期中教學檢查。
五月份:
1、部分老師上研討課;
2、組織手抄報評比活動;
3、每月教學檢查。
六月份:
1、觀看教學錄相;
2、認真撰寫教學論文,參加區論文評比活動;
3、期末教學檢查;
一、學生問題
(一)學生文化基礎差
中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數是應試教育的“弱勢群體”,他們考學無望,可年齡又小,不適宜過早地步入社會。于是家長便把他們送到中職院校學習專業技能,以便掌握今后立足社會、謀求發展的技能。因此,這些學生的文化基礎于普高的學生來說有相當大的差距。甚至應該上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生居然連初一的知識水平都不具備,連中國古代的朝代的順序都搞不清楚。這給教學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擾。
(二)學生學習習慣差
一般來說,學生學習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不是學生的智力問題,更多的是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在中職院校教授歷史二十多年,發現學習成績差的孩子,都有以下特點:1.課前不做預習工作。2.上課不積極思考,沒有課內筆記。3.課后不及時復習﹑練習。4.學習無目標﹑無計劃﹑無順序。沒有把學習作為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而當成一種負擔。
(三)學生的學習心態差
中職院校的學生在人們世俗的觀念中就是應試教育淘汰下來的一批孩子,他們大多數在初中學校老師眼里是屬于問題學生,成績較差,拖班級后腿,沒有培養價值。由于經過了應試教育唯成績論的種種挫折﹑打擊后,這些孩子已然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有些學生甚至認為自己沒有學習的能力,不是學習的材料,以至于沒有進一步考學深造的愿望。來中職院校不過是為了學習一些今后生存的技能和獲取一張文憑。歷史課的學習與他們沒什么關系,我的一個學生就曾直言不諱地說:“來藝校是來學專業來了,如果學文化,誰來這兒學習呢。”這種不正確的心態,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效果。出現了大量的“四主學生”:上課以睡為主,下課以玩兒為主,作業以拖為主,考試以抄為主。
二、教材問題
(一)教材的編寫體例不符合學生已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有的學習習慣
2009年,呼市地區開始使用新課標教材,歷史課本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之處是它打破了以往教材以時間為順序的章節編寫體例,改為專題史,新則新矣,但不符合學生已有的學習歷史的習慣。比如歷史必修一中,本來是發生在運動之后的,可是課本把放在了中國近代反侵略的內容中去先講,而把運動放在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專題后講。本來學生的知識基礎就不扎實,這么一來事件的時間順序更混亂了,不利于學生記憶。而且從本質上講也屬于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性質與運動是一樣的,可被人為地劃分成了兩個部分。對老師的教學順序與學生的學習記憶造成不小的困惑。
(二)教材的內容編排不利于構建學生完整系統的歷史知識體系
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都是有其必然與偶然因素的,如經濟的推動、制度的創新、文化的影響等。所以在講每一個歷史事件時都要聯系其背后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發展等背景,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深刻﹑全面地了解歷史。并把所學歷史知識進行有效地聯系,構建起完整系統的歷史知識體系,從而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可新課標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卻把本來相關的內容給割裂了,把歷史事件分成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部分。造成學生學習的不完整性,學過的知識都是孤立的,不能有效地聯系在一起,缺乏系統性,知識的記憶無條理、無層次、無體系,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教材的文字語言不能清楚地說明所學知識的內容
教材的文字語言應該清楚地反映教學的內容,讓學生知道我到底學的是什么,可新課標教材在這一點上做得不是很好,有些課程的標題不能準確地反映內容,比如必修一的第八個專題,它的內容主要是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的,可起的標題是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還有必修二的第五個專題第二課內容是講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結果它的標題是蒸汽的力量,這種浪漫的文字語言,讓學生摸不著頭腦,也不是考試時該有的歷史文字語言。
三、教師問題
(一)責任心不強
有人說態度決定一切,我個人認為此話有失公允,但從某種角度講教師的工作態度會對教學造成一定影響是事實。由于中職院校的學生知識水平低,對學習缺乏主動性,而現有的教材要求高、難度大,在這一低一高之間,教師很難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教學工作較普高來說更為困難,教學成果自然與普高無法相比。由于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工作,再加上社會上對中職院校的一些偏見,使教師工作不被社會廣泛認可,教學沒有成就感,長此以往,一些老師就喪失了對工作原有的積極性和責任感,開始對工作敷衍,認為反正我講什么學生也不想聽,甚至聽不懂,不用認真備課,上課我只管講課,學生學不學與我無關,這樣的結果就是老師不能有效地組織課堂,對學生的不良行為聽之任之,沒盡到一個教師應有的責任。這不但會影響教學質量,還喪失了老師的尊嚴,也得不到學生的尊重。
(二)教育觀念陳舊
教育教學工作的對象是人,所以教學工作要以人為本,只有在充分地了解和尊重學生,取得學生信任,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下,才能很好地進行教學。而有些老師還秉持著過去嚴師出高徒﹑不打不罵不成材的教育觀念,對學生沒有理解只有嚴苛,沒有尊重只有要求,把學生看成是沒有思想﹑沒有獨立人格的學習機器,其結果只會引起學生的強烈不滿,引發不必要的沖突,不但激化了師生間的矛盾,也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三)教學方法落后
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學效果的至關因素之一。而現在有的教師仍然運用過去那種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老師在課堂上 照著課本念,學生在底下呼呼大睡,教與學形成了兩張皮,沒有結合起來。教師在教學中只是灌輸知識,沒有啟發學生思考,師生間無互動,這樣的教學方式大大地降低了教學質量。
筆者認為正是因為以上原因,中職院校的歷史教學不順,學生學習效果不佳。如想改變現狀,就需針對以上問題進行改革。
參考文獻:
工作目標:
1、繼續深化教育科研,強化學科研討,提高教學質量。
2、抓實傳統項目,加強課上成效,提高運動質量。
工作重點及主要措施;
1、規范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
嚴格執行課程計劃,按表上足、上好體育課,認真落實“兩操”,課余時間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確保學生每天有一小時的活動總量。本學期,要強化學生廣播操的訓練,認真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確保成績合格率達市規定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