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3: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民辦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文名稱:Cutting Edge Education
主管單位:湖南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長沙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3-1875
國內刊號:43-1041/O3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當代教育論壇》(旬刊)創刊于2002年,由湖南省教育廳主管,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屬全國教育科學類核心期刊。雜志每月三期,為宏觀教育研究、學科教育研究、校長教育研究。雜志創刊四年,就在《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文摘》等國家權威媒體上全文轉載和摘要文章238篇,在全國1309種教育類雜志中排名第7位,在全國業界具有了一定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宏觀教育研究:主要是以高等教育、農村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民辦教育、教育發展等宏觀研究為重點。尤其刊發恢宏、大氣、爭鳴、創新的大理論。該刊是各條戰線的教育科研人員、研究生交流和傳播學術思想的重要園地。
【關鍵詞】民辦高校;品牌創建;品牌價值;品牌維度;學校特色
近十余年來我國民辦高校的擴張速度雖然非常驚人,但由于民辦高校起步晚、底子薄、經驗少、地位特殊,因而其認知度、知名度、美譽度和目標對象的忠誠度還遠不及同類的公立高校,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中,民辦高校屬于弱勢群體。民辦高校要打破這種弱勢僵局,就必須創立品牌,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1.關于民辦教育品牌
筆者認為:品牌是指某一組織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來表現的,能被公眾所認知并能使消費者獲得溢價的,一種持續性差異化優勢的一切無形資產的總和。
品牌的核心要義是“持續性差異化優勢”;其核心要素是:品牌的價值、文化和個性。一般認為,品牌的認知度、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是構成品牌的四個維度。
教育品牌作為品牌的子概念,既有品牌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在優勢上,相對于公辦院校而言,民辦院校最大的優勢在于品牌創立的自主性。在其劣勢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品牌形象認知的長期性。我國目前為什么沒有一所令世人矚目的民辦高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發展時間太短,火候還不到家。
(2)品牌價值體現的滯后性。品牌價值體現在學生就業后的工作績效上,由于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受到歧視,其品牌價值的滯后性就更明顯。
(3)品牌特色創立的艱難性。由于民辦高校文化底蘊積淀不厚重,辦學模式與公辦的幾乎一樣,加之舉辦者特色意識淡薄,因而其品牌特色很難形成。
(4)品牌維度提升的受限性。由于民辦高校的辦學動機和辦學質量往往會受到公眾的懷疑,甚至會比公立大學受到更多的負面評價,因而其品牌維度的提升在一定時期內會受到限制。
2.品牌創建的瓶頸分析
瓶頸是因為問題的制約才形成的。那么,哪些問題制約著民辦高校品牌的創建呢?
2.1 品牌主體的心理誤區制約著品牌策略的謀劃。
民辦高校在品牌創立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如下心理誤區:
(1)淡化心理。沒有品牌創立意識,或品牌意識淡薄,品牌創立只停留在口頭上、會議上,有想法沒行動,有部署無落實,有啟動無結果,轟轟烈烈開頭,草草率率收場。
(2)退卻心理。知道品牌樹立的重要性,想做,但認為創立品牌的外在、內在條件不足,怕沒有能力做好,怕承擔風險。
(3)模糊心理。認為品牌就是靠標新立異、靠特長教育、靠活動展示、靠廣告宣傳,漠視了品牌的基礎和內涵。對品牌概念模糊不清,這是普遍的心理誤區。
(4)速成心理。把品牌創立看成是短平快項目,認為發幾個文、開幾場會、搞幾次展示,品牌創建工作就大功告成了。民辦高校品牌的創建等不得也急不得,坐等會失去良機,太急會形式化,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來。
(5)粉飾心理。不注重品牌的核心價值,只注重品牌的表象特征,忽略質量、文化和個性,過分強調廣告宣傳,極力地做表面文章,更有甚者出錢買獎牌,買榮譽,騙學生、騙家長、騙社會,最后騙了自己。
2.2 經費渠道單一的問題制約著品牌資金的投入。
品牌的創建,包括品牌項目的啟動、品牌機構的設立、品牌文化的建設、品牌形象的傳播等,都需要人力、物力、財力資助,而所有資源的獲得最終要落實到財力上,正所謂“巧婦難做無米之炊”。目前絕大部分民辦高校的辦學經費來源渠道主要依靠學費,相對于公立大學來說顯得非常單一。據廣東省教育廳政策法規處2010年對本省41所民辦高校的有關調查(以下簡稱“廣東民校調查”)表明:63.4%的學校認為民辦學校的辦學局限在于資金來源比較單一。[1]辦學經費匱缺,資金運轉困難是困擾許多民辦高校,特別是剛剛起步的民辦高校發展的主要問題。因為資金匱缺的問題會給學校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所以相當一部分民辦高校對于品牌的創建力不從心,只好紙上談兵,望洋興嘆。
2.3 生源良莠不齊的問題制約著品牌價值的創造。
靠“以學養學”的策略來運作的民辦高校,不得不視生源為財源。由于民辦高校經費來源渠道單一,為了規模,為了擴建,為了持續發展,就不得不想方設法擴招。但擴招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大學適齡青年逐年減少的問題。隨著我國計生政策效果的顯現,從本世紀開始,小學生招生數在逐年下降,《中國教育統計網》所公布的數據表明:1998年全國小學招生數為2201.38萬人,到2008年則為1502.48萬人,前后10年的對比小學招生數減少了近700萬人。這就意味著我國高等學校,尤其是民辦高校在今后的歲月里將面臨很大的生源競爭。第二個問題是高等學校逐年擴張。也是《中國教育統計網》所公布的數據表明:2008年我國普通高校數為2263所,是1998年普通高校1022所的1.23倍;至于民辦普通高校的擴張就更加驚人:有關資料統計,截止2011年5月我國民辦普通高校數為386所[2],是2001年89所[3]的4.3倍。生源萎縮,對手增加,兩頭夾攻,如果一所民校沒有資金來源的其它渠道做后盾,那么只有依靠“以學養學”的方式來維持。廣東民校調查顯示:認為民辦高校最好的補充經費方式主要是銀行貸款(占調查對象總數的34.1%)和擴大招生增收學費(占調查對象總數的29.3%)。[4]而絕大多數民校擴大生源的辦法往往采取以下三招,也就是“一降兩加”:降低錄取分數線,增加招生成本,加高學費標準。據有關報道,有些省份,高考不足200分的學生就可以被民辦高職高專錄取,300多分就可以被民辦二級學院本科錄?。欢邮諏W費往往又把一些成績較好的考生擋在門外。出于無奈,許多民辦高校為了增添人氣,增加財源,只好來者不拒,多多益善。這樣,無疑會降低生源的質量。
民辦高校的師資力量從整體而言本來就弱于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的,如果生源的質量又良莠不齊,遜色于公辦高校的,那么,民校立志創造品牌價值,無異于要蹩腳的廚師用次等的食料做出美味佳肴。難哉!
2.4 師資隊伍不穩定問題制約著主體潛力的發揮。
教師是品牌創建的主力軍。但事實上我國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的現狀非常不盡人意:除師資來源復雜、師資結構不合理和師資的整體素質偏低的問題外,最突出的問題是師資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大。據了解,能在一所民辦高校堅持三年下來的,寥寥無幾,而中途離職的比比皆是。2008年浙江省一項相關問卷調查表明,近50%的教師不準備在同一民校連續干三年[5]??梢哉f,絕大部分中青年教師選擇到民辦高校工作只是出于無奈之舉,并非志業、樂業的教育行為。民辦高校教師之所以不穩定,其原因概而言之不外乎三項,即與公辦教師相比:一是待遇和地位感到不公平;二是工作沒有保障,缺乏安全感;三是人文關懷缺失,沒有歸屬感。師資隊伍素質不高且不穩定,品牌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就不能發揮,品牌創建只好上演“空城計”。
2.5 公眾的傳統觀念問題制約著品牌維度的提升。
我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雖然明確規定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民辦學生與公辦學生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由于人們在長期的計劃經濟下所形成的思維定勢,由于民辦學校發展時間短、底子薄、經驗少,教育教學質量確實不如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的,由于國家對民校的優惠政策沒有具體落實到位,因而民辦學校的知名度、美譽度乃至于忠誠度遠遠不及公辦學校的。在人們的心目中,我國再好的民辦高校頂多算得上“二流”,一般只是“三流”,甚至不能上等級。這從學生寧愿復讀而不愿報考民辦高校以及民校畢業生就業受到歧視的情形就可略見一斑。因此,公眾對民辦高校歧視甚至鄙視的傳統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很長時期里將制約著民辦高校品牌維度的提升。
2.6 辦學特色不鮮明問題制約著品牌個性的形成。
辦學特色也叫學校個性,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所形成的差異化優勢。“差異化”是有別于其他學校的獨特性或個性;“優勢”說明這種獨特性是有價值的,無價值的差異化教育不算學校特色,是無品位的個性。學校的辦學特色主要體現在校園文化、培養模式、教育教學、實訓實習、服務和管理幾方面。民辦高校要創建自己的品牌,就必須在某一方面有特色,因為有特色才有良好的個性品質,才有品牌的內涵??梢院敛恢M言地說,我國具有鮮明特色的民辦高校鳳毛麟角,其原因在于:第一,辦學時間短,沒有積淀厚重的校園文化底蘊和辦學成果;第二,商業化運作色彩明顯,過分地強調學校規模,老總主要關心的是生源和辦學成本;第三,作為特色創建主體的教師為了彌補“工資待遇”不足,往往是重教學不重教研、重課時數量不重教學質量;第四,學院的高層領導一般來自于公辦高校,因而管理、教育、服務模式基本上是照公辦院校的葫蘆畫瓢。
3.突破品牌創建瓶頸的對策思考
根據品牌的核心三要素“價值、文化、個性”,筆者認為品牌創建采取以下策略至關重要:
3.1 樹立品牌意識,實施品牌定位。
樹立品牌意識是實施品牌定位的先導。衡量一所民校是否真正地樹立了品牌意識就看辦學主體是否具有必要的劣勢意識、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所謂劣勢意識,是指主體要客觀地意識到我國民辦高校的發展還很不成熟,與公辦的相比,在辦學條件、質量及學生就業保障等方面還處于劣勢地位,是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弱勢群體,公眾對民校的認可度、忠誠度還很低。危機意識要求民校辦學主體要清醒地意識到生源在逐年減少而各級各類高校在不斷擴張的殘酷現實,意識到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給自己學校帶來的生存和發展危機。競爭意識要求民校辦學主體要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堅定迎接挑戰、參與競爭的信心。
所謂品牌定位,就是品牌主體根據經濟社會的人才需求、學校自身的基本條件、教育對象的整體素質、競爭對手的特色優勢和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對品牌的創建進行長遠的總規劃,從而樹立一個富有文化品位和鮮明個性的品牌形象。教育品牌定位的內容和制約因素很多,但根本目的是育人,是培養學生成為學習有動力、就業有實力、發展有潛力應用型人才。作為民辦高校的品牌定位,目前最值得考慮的是人才規格定位、培養目標定位、專業課程定位、師資力量定位、生源標準定位、校園文化定位、學校特色定位和就業途徑定位。
3.2 擴充融資渠道,保證資金投入。
融資渠道單一,資金運轉困難是絕大多數民校的通病。因此,民校要實實在在地突破品牌創建的瓶頸,那么,擴充融資渠道,保證資金投入勢在必行。
民辦高??晒┻x擇的融資渠道一般有內部融資、權益融資和負債融資。內部融資是依靠組織內部的積累進行的融資,是將自己的儲蓄(留存收益)轉化為投資的過程;權益融資主要是指籌資人通過發行新股的方式擴大企業的所有權益的融資;負債融資是指通過增加企業的債務籌集資金,主要有銀行借款、發行債券、信托基金、融資租賃等方式。由于民辦高校在內部資金上,底子薄、投資大、留存少,在財務狀況上,應收款少、負債率低,現金流一般比較充裕,在資金需求結構上,主要欠缺投資性的長期資金,根據“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擴張策略,因而,運用權益融資、負債融資工具不失為一種可取的融資渠道。
為了使民辦高校的融資渠道暢通,作為政府部門,首先要落實有關法律法規,疏通融資障礙,降低融資門檻,幫助民校運用負債融資工具籌措資金;其次要嘗試讓民辦高校以投資(購買股票)或融資(發行股票)的方式進入資本市場。作為民校本身,可以通過吸引外資以及與國內外高校、企業合作辦學的方式走出資金匱乏的困境。
3.3 打造師資隊伍,增強競爭實力。
師資隊伍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和源泉,學校任何品牌的創建都不能回避師資力量的巨大作用。因而民辦高校要將品牌的創建落實到位,必須加強師資建設,打造一支有競爭實力的師資隊伍。
(1)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吸引教師。各級政府要“依法落實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平等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險制度。”[6]要在職稱評定、科研立項、社會保障、進修深造、房屋補貼等方面與公辦教師的一視同仁。同工不同酬、同業不同利,民辦高校不可能吸引優秀教師從業,打造一支“一流的教師隊伍”的理想就會成為泡影和笑柄。
(2)優化學校人事制度——穩定教師。作為學校,第一,要建立一套科學的招聘制度,規范招聘程序,吸收志業、敬業、專業人才——量才用人;第二,完善合同制度,依法簽訂和履行勞動合同——契約服人;第三,優化工資制度,科學規范工資結構、工作量和工資報酬——待遇留人;第四,健全教師進修培訓制度,融學校和個人發展為一體——前途迷人;第五,建立人文關懷制度,強化教師歸屬感——以情動人;第六,完善教師績效考核制度,重獎有特殊貢獻的教師——激勵誘人。
3.4 優化培養模式,強化教育質量。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根據社會發展趨勢和人才培養規格、目標,在科學的教育教學思想指導下,組合、優化、發揮各種資源優勢的方式。它是招生模式、培養模式、就業模式的有機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生源質量、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就業質量的好壞。質量影響價值,價值是品牌的內涵,因而我們必須改革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民辦高校應注重“專業性、實用性、職業性和開放性”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培養規格上,要變傳統的理論型為實用型人才,使學生基礎理論用得著,職業崗位頂得上,新的技術學得會,成為具有專業能力、上崗實力、發展潛力的實用性高級專門人才。
在生源結構上,要變封閉、單向式的學校生源為開放、多向式的復合生源,實施“學生+職業成人”的生源結構,新生的錄取標準要注重實踐經驗和職業技能的綜合成績。
在專業建設上,要變傳統的通識專業為應用專業,要細化大專業體系,構建立足現代經濟、地方經濟、區域經濟的專業結構體系。
在課程設置上,突破知識本位、理論本位、教師本位、課堂本位的束縛,要加強人文課、思政課的“三貼近”(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個性、貼近學生應用),要處理好基礎理論課、專業理論課和職業實踐課的關系。
在教學思想上,要把握“教學做”的辯證關系,倡導教為先導、學為根本、做為核心的教育教學理念。
在教學評價上,要融人文素養、知識技能、應用能力為一體,改革傳統的一張試卷定成績的教學質量評價方法。
在師資建設上,要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注重“橄欖形”的師資結構,增強教師的安全感、公平感和歸屬感。
在學校管理上,要意識到民辦高校的獨特性,淡化“行政-指令”型管理模式,強化“指導-服務”型管理模式;要推行管理上的“三結合”:制度管理與自律培養相結合,統一管理與差異化管理相結合,規模化管理與品質化管理相結合。
在就業途徑上,要變“入學——培訓——就業”單向的線性就業模式為“招生、培養、就業”融合并舉的多向的立體化就業模式。
3.5 提升文化品位,創立學校特色。
品牌的創建,如果說資金是血液,質量是骨架,那么文化就是靈魂、精髓,特色就是氣質、個性。氣質、個性特征來自于文化品位,文化品位又需要氣質、個性特征加以體現。因此,品牌建設要突破瓶頸必須加強文化建設和特色創立。
校園文化主要體現在精神文化方面,即觀念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校園觀念文化的“一訓三風”,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學校的風骨和精神面貌的展現。大氣、豪氣、正氣的校園觀念文化不僅具有激勵、教育的功能而且還有品牌傳播、品牌識別等功能。
品牌創建的目的表征上是促進學校的持續發展,而實質上是促進人的持續發展。因而學校的一切文化表象和文化活動的開展都必須考慮到人文色彩、人格培養、人的發展,對學生來說有助于立志、立德、立才;對教師來說有助于志業、敬業、樂業。
雖然學術研究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但它卻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所院校師資隊伍的思想、文化、學識、科研素養,對提高學校的知名度、美譽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由于絕大部分民辦高校重教學輕科研,重生源規模輕文化品位,重學生就業輕學術成就,因而民辦高校在注重教學質量、生源規模和就業率的同時,必須加強學術研究,營造學術氛圍,提升文化品位。
學校特色來源于校園文化的差異化優勢,文化有特色、有個性、有品牌,學校也就有特色、有個性、有品牌。
機遇與挑戰從來是并存的。民辦高校要想抓住持續發展的機遇,必須強化內涵,具備挑戰的核心競爭力,而競爭力必須依靠品牌的創建。相對于公辦高校而言,民辦高校品牌的創建存在著諸多困難,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世上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只有想不出的辦法;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踟躕不前的人。
注釋
[1][4]《廣東省民辦高校辦學模式問卷調查分析報告》,百度文庫.
[2]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時間:2011年6月28日.
[3] 徐緒卿:《我國民辦高校發展趨勢分析》,《教育發展研究》2010年第8期.
[5]《民辦高校教師心理契約現狀調查與分析——以浙江省為例》,中國論文資源庫(省略),2011-09-26.
[6]《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參考文獻
[1] 王新.構建民辦高校融資渠道的創新模式[J].《當代經濟》,2010,05.
[2] 李進.關于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哲學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0,02.
[3] 徐緒卿.我國民辦高校發展趨勢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0,08.
[4] 周書靈,徐公偉.制約民辦高校發展的原因[J].《中國國情國力》 2009,03.
[論文摘要]近年來,新建本科院校發展非常迅速,教學規模不斷壯大。這些學校的英語教學工作也得到極大的重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作為英語教學的基本工具,教材對英語教學的成效至關重要。本文主要探討了新建本科院校英語教材的使用情況以及對于英語教學工作的影響,并針對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英語教材的使用現狀,提出了通過改進其英語教材建設從而推動和提高其英語教育教學水平的一些建議。
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發展,英語在社會生活中也越來越重要,大學英語教育教學工作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與此同時,英語教學中一些問題也日益顯露出來。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語教學應該以實用為主,以應用能力的培養為方向。這就需要改變新建本科院校沿用傳統本科英語教材的狀況,探索編寫和選用比較實用的、注重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適用于新建本科院校英語教學的教材。
一、新建本科院校英語教學及教材建設現狀分析
(一)教學方式缺乏新意和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經過大規模擴招,教學師資不足,投入不夠,班級規模過大,不利于聽說能力的訓練。大學英語的班級人數普遍達到80人左右,一名專職教師往往負責240名學生的教學任務,任務繁重,工作壓力較大;另一方面,教學觀念,以及教學內容上較多地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教學方式很大程度上沿襲了傳統的課堂灌輸方式,對“分層次、自主式、個性化、信息化”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理念理解不夠,輕視能力培養。
(二)教材建設存在諸多問題
在目前的大學英語出版市場上,群雄逐鹿,有最權威的三家大出版社——外研社、高教社、上外社,也有一些一流大學的出版社,像復旦大學出版社、華東師大出版社等等。各自都出版了一些比較優秀的大學英語本科教材。但是,這些教材大多都是根據一流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來編寫的,不是很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學要求,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
另外,由于許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學英語教材的使用和建設方面缺乏規劃,在選擇教材時往往比較片面,與其它課程的溝通不太到位,沒有考慮到本校各個方面的實際情況來擬定教材編寫規劃,或者考慮不夠深入周全,導致課程難易度不一、內容重復等問題。
二、新建本科院校英語教材使用情況分析
(一)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分析
盡管目前權威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水平的確比較高,新建本科院校英語教師對于這一點普遍也比較認可,但也有教師認為目前所使用的英語教材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部分教師認為目前使用的英語教材偏難。目前,各新建本科院校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在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語教材中應適當增加一些基礎性的知識,內容、詞匯量等應當適中,要適合現在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的水平。除此之外,在所使用的英語教材中,大都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溝通交際能力以及實用寫作能力的培養重視度不夠。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除使用現成的英語教材以外,往往還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各種資源中查找有關材料,但有時這些資源中也并不一定有教師所需要的東西。此外,隨著大學英語改革的深入,英語教材選用的素材也越來越新,涉及面非常廣泛,但相當多的英語教師原來的專業以語言文學方向為主,對某些領域的專業知識知之甚少,這些都會影響到具體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材中補充比較充足的、適當的有關資料以滿足課堂教學的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分析
從各個渠道的信息來看,和老的本科院?;蛘摺耙槐尽痹盒5膶W生相比較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和英語學習能力要差很多。這些院校的學生普遍單詞量較小,語法基礎大多也比較薄弱,一般只能進行非常簡單的日常會話和交流,對英語國家的有關文化知識了解甚少,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也比較低。
但與此同時,學生們對于提高英語水平的愿望非常迫切,希望學到與自己專業關聯度大、實用性較強、難易度適中、內容豐富有趣的英語。對于目前使用的教材他們的不滿意度較高:聽力、口語練習較少;詞匯量偏大;課文中的注釋不夠詳盡,有些單詞、語言點和內容不甚理解;內容比較陳舊,不太適用,涉及面比較窄等等。
近年來,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學基本上是跟隨著傳統本科院校的模式。對于英語教學來說,不同的教學條件和基礎決定了簡單重復傳統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是沒有出路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有著自己的具體特點和需求,應該根據他們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或者編寫出適合新建本科院校學生并且有自己特色的英語教材。
三、關于新建本科院校英語教材建設的建議
根據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其大學英語的教學現狀,為了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語教育教學水平,培養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實用型人才,在選用和編寫適合各校具體要求的大學英語教材時,應該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符合大學英語改革方向及課程教學要求
教材建設要與大學英語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同時,必須符合教育部關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要求。既要重視基礎語言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也要重視情感因素、文化意識和學習策略培養。要體現出“分層次、自主式、個性化、信息化”的大學英語教學新理念,以及“人與計算機高度結合”的教學模式,要體現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整合。
(二)符合各校的實際情況
因為各校的師資力量、教學設備、學校管理水平和學生的英語水平等方面都有著一些差異。選用或者編寫的教材難度應當適中,并且必須要有一定的彈性,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根據本地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有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
教材建設必須考慮不同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需求,注重其潛力和個性的發展。要有助于形成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克服大班教學的不利之處,同時有助于其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以及文化意識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有系統性及可操作性
教材的內容和結構應當符合學生學習外語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建構學生的知識系統和能力。英語各方面語言知識的學習以及各項語言技能的訓練與培養(包括聽說讀寫譯),應當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
教材中的活動和練習應該能夠啟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實踐、參與和合作,實現任務的目標,讓學生親身體驗到英語語言的魅力。在使用教材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有利于學生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此外,教材的編排要注意學生的可接受性。在設計各種語境的交際任務活動時,要有可操作性。
(五)兼顧趣味性和創新
教材應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比較密切的聯系,模仿真實的語言環境,組織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在內容方面,要盡量生動、真實,有可讀性;在表現形式方面,力求手段活潑,形式多樣,應充分考慮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的年齡特征,盡可能符合學生的興趣需要。
教材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要有新意,要有助于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建立適合自身學習特點的自主學習機制,成為自己進行學習的活動組織者和管理者,將原有的被動學習模式轉變為主動學習模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發現、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結語
教材是需要不斷建設的。在英語教學中,那種認為教材編寫出版了,就可以有“本”可依,教學也只是圍繞教材的內容而展開,而不注重教材的可持續發展性的觀點是錯誤的。如果把教材看作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教學雙方都是主觀能動的過程參與者,這樣就能使新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主體和主導者、通過教材形式及時地傳入課堂,教材建設工作也就會相應地得到不斷的創新和發展。
新建本科院校英語教材的教材建設,要能滿足本校教師和學生的需要以及現代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同時也要能夠促使英語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盡量解決新建本科院校英語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選用或者編寫出更適用于新建本科院校層次學生的優秀教材。同時,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攝取新的資料和經驗,與學習者一道賦予教材更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李麗華.羅 虹.淺談高職英語教學教材改革的設想[J].職業圈,2007,(21).
[2]孫新法.趙娟麗.高職英語教材建設的探索與研究[J].民辦教育研究,2010,(5).
[3]王.大學英語立體化教材建設的理想與現實[J].《大學出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