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3: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生學習調查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學校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在狠抓課堂教學的同時,開設了舞蹈、繪畫、英語、合唱、腰鼓、武術、繩舞、跆拳道、陶藝、航模、樂器等各類興趣小組,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在這所充滿關愛的學習樂園里,孩子們快樂地學習、自主地成長、全面地發展;在嘗試中學會探究,在參與中發展自我,在活動中健康成長。學校成為學習的樂園、人才的搖籃。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實驗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更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難點,那么我們學校的教師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是如何理解的,又是如何操作的?有沒有通過語文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課題對本校 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情況進行了調查,以發現綜合性學習開展帶來的教學變化及存在的問題,以便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
一、調查時間:
二、調查對象:我校24位教師及220位學生。
三、調查方法:訪談法、問卷法等。
四、調查內容及目標:
1、了解教師和學生對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的認識。
2、了解教師實施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的操作方法。
3、了解并分析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帶來的變化。
4、探究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如何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
五、調查情況分析:
(一)關于語文綜合性學習問題對全校24名語文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發下問卷24份,收回24份。情況如下:
第一題有86.5℅的人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的一項重要途徑,15.3℅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太重要。第二題40.3℅的人認真組織活動,50℅的人當閱讀課教,組織簡便的活動,16.6℅的人大概提一下。第三題66.7℅的老師認為學生能積極參與,33.3℅的人覺得學生對此不感興趣,難以組織活動。第四題80.7℅的人讓學生以板報、手抄報的形式進行成果展示,其他形式展示占19.6℅。第五題學生收集資料以上網居多,占50℅,其他方法50℅ 。第六題普遍認為能提高學生收集資料能力。第七題教師在評價學生表現時,注重學生成果交流的占66.8℅,注重學生參與性的占16.9℅,注重量化指標占16.5℅。第八題教師都認為綜合性學習編排應根據年級水平而定。第九題教師都認為課文更重要,因為考試要考。能看出以下問題:
1、關于概念的理解、特征的把握。
語文課程課標中有關于綜合性學習的專項內容教師們知道,但不能夠較準確地答出要點內涵及基本特征。
2、重視程度。
老師比較重視,都知道新一輪課程改革設置綜合學習有其重要意義,能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有利于樹立大語文觀。
3、實施情況。
全校共6個年級,能根據教材認真實施的只有為數不多的班級班級。教師缺乏指導策略,只是布置給學生就算開展了,大多數形式是辦手抄報,沒有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4、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78%的教師都很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忽視了在語文綜合性活動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5、評價情況。
老師能每次對活動情況進行評價,一般采用成果交流的形式。不太注重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
(二)關于語文綜合性學習問題對學校五六年級220名學生進行了一次簡單的問卷調查。發下問卷220份,收回208份。情況如下:
從中能看出以下問題:
1、概念理解。
知道綜合性學習這個概念,但學生不知道該如何進行綜合性學習,認為就是辦辦手抄報。
2、學習方法。
綜合性學習時做了些什么時,回答最多的是辦手抄報,其次是查資料,做得最少的是撰寫研究報告,甚至有的 班只是老師宣讀知識,沒有組織過活動。
3、自主參與。
有學生78.9%認為,當老師精心組織了豐富的活動,自己會積極地參與,主動進行探究,如果對活動不感興趣,只能被動參與。
4、學習重要性。
當問及你認為綜合性學習是否重要時,全部學生認為重要,能擴大知識面,能提高閱讀和作文能力,對學習有一定的好處。
(三)結合聽課情況,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還存在以下問題:
1、老師認識不到位。
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教師對綜合性學習的理解不夠深刻,有的把綜合性學習當作課堂作業來布置,有的認為綜合性學習就是學生的課外學習,有的當課文講解,采用單一枯燥的形式,使學生沒有自主探究的興趣。
2、指導不夠到位。
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主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從這段話中,我們知道在綜合性學習中,學生的自主實踐應放在首位。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老師的指導并不到位?;顒娱_始前,老師只給學生分配任務,活動的過程中就沒有參與、過問,最后只檢查結果,結果這次活動變成了少數幾個同學的展示會,沒有激發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探究意識和參與性。
3、評價不夠全面
教師評價方法單一,甚至錯誤地認為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方式就是課堂上熱熱鬧鬧的節目表演,整堂匯報課以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為主,沒有落實語文的聽說讀寫,沒有實效性。沒有注重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沒有關注到學生是否主動積極參與,是否進行深入探究,使學生興趣索然,沒有成就感。
六、如何有效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對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出如下建議:
1、正確把握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特征。
要很好地實施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必須深入探討綜合性學習的性質和特點,才能有效開展活動,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綜合性學習的焦點就是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它不等同于過去的語文活動。
2、多渠道開發學習資源。
我們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的開發。要善發現,優化學習資源。教師要積極拓展課文內容,組織自主性活動,讓學生去收集資料,去調查實踐,優化課內外的結合。
3、教師要組織自主性活動來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師要依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組織貼近學生生活的自主性活動,在活動中訓練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逐步讓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4、教師要注意指導
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隨時掌控教學中的各種情況,設想下一步如何組織。要最大限度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學習中。
一、學習適應性的概念、檢測工具及其功能
1.適應和學習適應性。“適應”在心理學上一般指個體調整自己的機體和心理狀態,使之與環境條件的要求相符合,這是個體與各種環境因素連續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就“適應”而言,包含了三個基本組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成部分:①個體,這是“適應”的主體;②環境(情境),它與個體的相互作用,不僅對個體提出了自然和社會的要求,而且也是個體實現自身需要的來源,其中人際關系是個體“適應”過程中環境(情境)的重要部分;③改變,這是“適應”的中心環節?,F代意義上的“改變”不僅包括個體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而且也包括個體改變環境使之滿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為了達到個體和環境的和諧。“適應性”則指個體在這種使自己的機體和心理狀態適應環境要求時表現出來的特征。因此,“學習適應”是指學生個體主動調整自身以與學習環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學生、學習環境與改變三個部分。“學習適應性”則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調整自身、適應學習環境的能力傾向。
2.學習適應性的功能。
(1)促進學業進步。學習適應性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具有不容忽視和低估的影響,良好的學習適應性是學生取得學業進步的重要保證。戴育紅的研究證實,學習適應性和智力都對小學生的學習成績有著程度大致相同的顯著影響;劉衍玲的研究則從作用機制上揭示了學習適應性對中等生的學習成績具有直接影響,但對優等生和差生的影響較為間接。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指導,是轉變學業不良學生并提高教學質量的可行途徑。
(2)維護心理健康。學習適應性是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學習適應狀況的改善將增進學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程度。宋廣文研究指出,學習適應性強的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較高,培養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理應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我國有關“學習適應性”研究的現狀
總結、概括我國有關“學習適應性”的文獻資料,筆者發現主要有以下五類研究:
1.調查報告,這是最常見、最基礎的,重點是如實地反映某一群體的“學習適應性”狀況。調查報告一般就是選取研究對象,利用學習適應性標準化量表進行測試,寫出這些對象的特點,并指出存在的問題。如:戴育紅所寫的《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王澤歡、鐘文龍所寫的《佛山高一學生學習適應性的調查與診斷》;白晉榮、劉桂文、郭雪梅共同寫的《中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均為此類型,它們都選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訂的“學習適應性量表”(AAT),分別在不同的學校選取了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普測,然后寫出調查報告。
一般這類研究樣本較大,可以在調查報告中看到某一類群體的學習適應性的總體狀況,各個適應性等級的比例等都會反映,給人以宏觀上的學習適應性印象,但它們都是最基本的事實報告。至于如何利用調查結果對不良問題進行調適與改進在這類報告中卻沒有,而且每個調查采用的調查工具、所反映的角度、問題及測量程序都存在差異。
2.比較研究,這是第一類研究的深化。根據樣本的相關或獨立性,又可分為相關研究與差異性研究,前者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主要研究某同類樣本的學習適應性各不同因素間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響,常常對同一樣本進行學習適應性測試的同時配以別的不同測試(如:心理健康測試、親子關系測試、學習動機測試或者行為問題的測試),以深入而有側重點地探討研究對象的總體學習適應性與其他各內容(如:學習環境、學習態度、學習技術身心健康)之間的關系,尋找與總體適應性最密切的因素。后一種“差異性比較研究”,主要是通過同時選取不同的樣本進行學習適應性測試,然后比較這不同樣本間的學習適應性各因素的水平差異,在此基礎上做出概括化的總體估計。
這類研究是基于調查基礎上的有關適應性項目的比較,根據比較結果說明影響適應性的因素。它比調查報告要具體,把研究對象放在相應背景下進行探討,但所選樣本的不同很可能會影響結論的適用性或泛化。
3.模式構建,這是一類“實踐一理論一實踐”的研究,主要是對“學習適應性”理論本身的探討,研究“學習適應性”的內涵與各組成部分的內在關系,重視其普遍性規律及研究方法的廣泛適用性,是理論研究的核心內容。研究者在許多調查或比較的相關結論中,尋找學習適應性的共同機制,概括提煉出一些因素,構建普遍化模型;再進一步編制出可用于實踐性研究的工具——量表或問卷等。雖然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思考中會有不同的模型設想,但總體上都為以后的調查研究或比較研究,對更有針對性的應用研究提供理論指導和可行性根據。
比如,學習適應性測驗(AAT),這源于日本教育研究所學習適應性測驗研究部編制的《學習適應性測驗》,其中國版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訂而成的,在國內的中小學學習適應性研究中,此測驗被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廣泛使用。這一測驗的基本理論認為,“學習適應性系指克服種種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一種傾向,也可以說是一種學習適應能力。根據這一理論,研究者編制了“學習適應性測驗”(AAT),根據年級的差異,在測驗項目上作了細致的編排,隨年級的升高而增多,屬標準常模測驗。此測驗適用廣泛而靈活,但有著傳統標準化量表的缺點:其效度、信度及常 模都受測試樣本的限制。隨著時間的推移,需要進行相應的常模修訂,否則將影響其評價鑒別功能。
4.驗證性研究,是在接受廣泛應用一種新的學習適應性理論模型及其工具前,通過實驗或調查應用,對“學習適應性”的有關理論模型及其量表進行檢驗的研究。一般都是通過對被驗證對象的信度、效度等分析、檢驗來評價其價值所在;一旦通過了此類研究,認為是可以接受的,那么某一種理論模型及其測驗或問卷性工具才可能被應用。當然,在驗證性研究的過程中,可能會根據具體的環境范圍對對象的某些非本質性內容進行相應調整、修改(如:改變量表測題的語言、刪除有些項目等)。
5.應用性研究,這類研究是基于以上幾類的研究,應用性研究是指在實踐中進行學習適應性的指導,諸如:上學習適應性輔導課、組織學習適應性團體咨詢,等等。它們基本走上了有組織的應用研究的軌道,但在學科滲透以及具體學生的干預上尚屬萌芽階段。
綜合以上五類關于“學習適應性”的研究可以看到:總體上這五類研究都偏重于對群體或“總體”的研究,有的反映“群體”的學習適應性現狀,有的從“群體”上比較學習適應性的因素關系,有的努力構建及其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驗證有普遍適用性的理論。即使是應用研究也只是側重于宏觀上的指導,討論的范圍更多地集中于心理學、教育學等有限的領域中。至于如何針對有著具體適應問題的學生進行輔導,使之向適應性學生轉變;如何利用調查結果及協調相關的影響因素,來發展學生的適應性行為等都沒有詳盡的介紹。雖然有許多數據結果,但真正從學校教育的個體性發展目標來看,具體化的操作指導極其有限。因此,就國內目前的學習適應性研究來看,在進一步深化宏觀研究的同時,微觀意義上的研究也應大大加強,這樣才可以讓理論研究服務于實踐,讓大量的調查結果及研究結論在對學生進行輔導的時候體現價值。
參考文獻:
[1]戴育紅.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J].教育導刊,1997,(1):15-17.
1、組織形式:小組合作模式。學生一般由6—10人組成社會實踐活動小組,自己推選組長,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師、學生家長等)為指導老師。研究過程中,活動小組成員有分有合,互相協作。
具體過程參考如下:
A、編組、選題;
B、聘指導教師;
C制定活動方案;
D小組研究設計具體操作(設計訪談表格、問卷;制定參觀、觀察、活動計劃;準備錄音機、錄像機等活動工具);
E、實踐活動(觀察、訪談、問卷、實驗)
F、分析活動資料(定量:用統計圖表定量分析自己的調查結果;定性:用比較與分類、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等方法分析整理后的資料,找出規律特點。)
G撰寫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范例附后)
二、指導思想和意義
1、指導思想:將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去關心社會發展,去關注社會問題,去嘗試解決自己研究的社會問題,成為學生課余生活的有益補充,開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會實踐的新途徑。
2、意義:
1)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
2)參與社會實踐,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
3)主動服務社區,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
三、注意事項:
1、在生活中提煉。從社會生活中選定主題,讓學生關注社會,體驗社會角色;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問題;學會健康愉悅地、自由而負責任地、智慧而有創意地生活。
2、在興趣中選擇。捕捉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開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間相互感染、相互促進,更好地發展興趣,培養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3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網絡已經成為最大的資源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網絡上的技術和資源,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同時要充分利用圖書資源,從圖書館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4、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手段。從參與研究的對象來看,可以采用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學校合作的方式。從研究采取的手段來看,可以采用活動設計、網絡技術、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實驗演示、表演交流、測量制作、社會宣傳、服務、總結、答辯、反思等學習活動。
三、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
1、社會參觀活動。
2參觀、訪問、考察(革命遺址、科技館、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現代化建設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廠、高新技術產業運作情況……),例如以當地的居民小區為調查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可以“物業管理”、“商業網點”、“文化娛樂”、“教育設施”、“交通路線”等為研究方向。
2、社會調研活動。(參考主題如下,也可自選主題)
1)關于生活用水狀況調查研究
2)關于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可行性調查
3)市區白色污染調查研究
4)市區交通安全問題研究
5)市民交通意識及對策
6)市區道路狀況及改進意見
7)旅游資源狀況調查
8)小學生的休閑生活調查研究
9)小學生的消費觀念與行為研究
10)小學生的飲食與營養問題研究
11)小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與研究
12)我市中小學零用錢數量的調查
3、社區服務活動。
社區保潔活動、社區護綠活動、社區綜合宣傳活動、社區“陋習”糾察活動、社區敬老愛老活動、社區幫困助殘活動、社區讀書輔導活動、交通服務活動、環保志愿者活動、社區公益勞動。
參與社會實踐的班級和個人,必須注意自身形象,認真參加活動,為學校和個人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四、社會實踐活動具體安排
**年7月4日
下發《社會實踐活動方案》,布置暑假社會實踐工作。
**年7月5日——7月9日
學生6—10人組成一個社會實踐活動小組(每班至少4組),推選出組長自主選題,自己聘請1—2名指導教師(學校教師或家長),初步制定《小組社會實踐活動方案》。
**年7月10日—8月23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年9月5日前各班向行政辦提交下列社會實踐總結材料:<BR>1、社會實踐活動記錄表;
2、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報告(每班4份,其中必須有一份關于交通安全的調查);
3、活動照片、錄像、錄音等資料。
4、暑假社會實踐活動記錄
**年9月初社會實踐活動總結、表彰(具體時間待定)
1、以班級為單位,以班會、板報、???、網頁等形式,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總結。
2、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成果展示會。
3、評選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社會實踐優秀論文及優秀指導教師。
關鍵詞:小課題;科學;“三結合”;“四方法”;五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06-0070-03
從教科學十余年,多次參加培訓和學習。縱觀現在的科學課教學,對照《課程標準》,仍存在以下不足:
1.課堂不自由??茖W課教材從表面上看內容不多,教學時間很寬裕,而實際上其含量非常大,內容方面涉及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多領域的知識,而且有些研究活動跨越時間長,甚至一個學期都無法完成。由于教學時間的倉促,束縛了教師和學生的手腳,影響了學生科學探究活動和科學素養的培養。
2.課程不開放?!墩n程標準》指出:“科學教學應具有開放性?!边@種開放性表現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應該給教師、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新的空間,使得課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這種開放性還表現為,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并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但現實教學中,我們的科學課還基本上都停留在教師主導的課堂,對象單一、內容封閉,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學習。
3.探究不深入。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是探究。探究既是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在參與探究時,學生要描述物體和事件,提出問題,作出解釋,根據已有的科學知識對所作解釋加以檢驗,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見與別人交流。但現在我們很多科學探究活動中,孩子們都是在教師的設計下進行所謂的“為探究而探究”,孩子們的探究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探究。
4.目標難落實?!犊茖W課程標準》指出:“本次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學習打好基礎?!苯炭茖W不能只教結論、教答案,而要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既學會科學知識,又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發展科學思維、提高科學素養。但由于種種原因,束縛了我們許多教師,使得以上很多目標難以落實。
因此,需要我們更多考慮革新學習科學的方式。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不可能都采用科學探究的方式進行,有時需要在激發學生科學興趣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一些探究活動。課外探究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還能充實學生的科學生活經驗。小課題研究是一種研究性學習,也是一種開放性的教學方式。它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圍繞某一課題(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探究性學習。其目的營造探究活動的天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筆者從2005年開始,根據學校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需要,讓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與學??萍冀逃o密結合,嘗試小學科學小課題研究。
一、“三個結合”――引導學生提出課題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比它的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因為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或從新的角度來分析一個老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為了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發現問題,應做到“三個結合”,讓學生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確立研究小課題的內容。
1.小課題研究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結合。小課題研究的活動內容設置要緊扣小學科學教材內容,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提出研究課題。例如,學生在學習《我們的食物安全嗎》一課時,對“食物的安全問題”產生了興趣,教師就組織學生以這個問題作為探究課題,讓他們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行探究活動。
2.小課題研究與日常生活問題結合。小學科學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情況,讓大自然與社會成為學生學習科學的大課堂。例如,2008年結合丹陽市創建全國衛生城市,以《身邊的綠色》為主題,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進行各類小課題研究活動;2009年,在教學“水資源”時,以《丹陽水資源》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活動。
3.小課題研究與校園文化活動結合??萍冀逃菍W校教育內容之一,紅紅火火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為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供了活動平臺,也為小學科學教學提供了實踐創新的舞臺。小課題研究與校園科技文化活動緊密結合,成為我??萍蓟顒拥奶厣榱藙摻ňG色學校,科學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環保課題調查活動,學生紛紛自立課題開展科學研究活動,有《美麗的香草河》、《護城河在》、《一次性筷子調查報告》等。
二、“四種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在選好課題的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建立課題探究小組,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提出的課題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推測,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依據方案落實小組成員各自的職責和任務,提醒學生有關安全注意事項,并強調做好有關科學實踐活動的記錄。根據小學生實際,我們開展的科學實踐活動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收集資料法。資料的來源很多,有書籍的、生活中的、網絡的等等。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應用資料。例如,學生圍繞“丹陽水資源調查”這個課題,他們針對丹陽市降雨量和家庭用水情況,設計了表格,通過觀察和走訪等獲取資料。
2.參觀訪問法。這種方法打破課堂限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優勢,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例如,學習“養蠶”一課后,學生確立了“丹陽養蠶情況調查活動”課題,他們通過參觀養蠶戶,采訪農技人員等,了解提高蠶品質及預防蠶病等科學養蠶方法,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設想,與養殖員、農技人員交流。
3.觀察實驗法。這是學生最喜歡、也是最能體現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活動,學生圍繞探究主題,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認真觀察實驗,進行探究。例如,一個學生為了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想了許多辦法觀察螞蟻,有強迫法、引誘法等,多角度了解螞蟻,并且堅持觀察了半年,記錄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居室內空氣質量調查活動組的學生為了了解空氣污染的害處,采用植物對比實驗法和人體體驗法等獲取第一手資料。
4.嘗試實踐操作法。小學科學常見的實踐活動是觀察與實驗,但學生嘗試性操作也是實踐?!兜り栕o城河的污染及處理》課題組的學生,為了解決污水問題,提出植物治污的設想,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養殖水葫蘆治污實踐活動。
三、“五條途徑”――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1.利用課堂鼓勵學生參與。在科學三上教學中有“植物的一生”和“動物的生命周期”兩單元。我們結合課堂教學,鼓勵全體學生開展養蠶和養鳳仙花活動,并將養殖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寫出觀察日記。例如,張丹妮同學在日記中寫到:“蠶寶寶的“脖子”上有一個‘( )’的標記,就像數學里面學的小括號,難道蠶寶寶也要學數學?這個“( )”形的標記到底有什么用???” 又如史珊珊同學在日記里寫到:“今天,我正在為鳳仙花澆水,突然,我的腦海中跳出了一個問題:芽葉與真葉有什么不同?于是,我拿起放大鏡,尋找著答案。從形狀上看,芽葉是圓形的,而真葉是橢圓形的,而且一邊有點尖尖的;從顏色上看,芽葉是淡綠色的,而真葉是綠色的;從外表上看,真葉的葉脈清晰一點,而且邊是齒形的;從大小上看,真葉比芽葉大;從厚薄上看,芽葉摸過去厚一點,而真葉有點薄,我都不敢太用力了?!?/p>
2.利用假期號召學生參與。我們在2007年暑假和2008年寒假分別向學生分發《開展小學科學小課題研究比賽》的通知,要求學生從自身的真實的生活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如四(2)班同學利用暑期組成課題小組,分工合作,制定調查計劃,擬訂調查問卷,進行采訪,完成了《小學生的暑假生活調查報告》。在調查報告中他們向家長、老師提出建議:“你們應該使孩子的暑假勞逸結合,選擇補習班也要考慮孩子們的興趣和愛好,使其快樂學習。家長也應該多陪陪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看書、給孩子講講故事、和孩子玩玩游戲等等。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安排一定的時間陪孩子們出去旅游,使孩子們能夠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
3.利用第二課堂精心指導。在每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節課后,我們組織部分學生進行專門輔導,并指導他們寫出了《君子蘭怎么了》、《為什么螞蟻不會迷路》、《水域的污染和保護》等文章。在《為什么螞蟻不會迷路》中,黃凱同學抓住螞蟻的特性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并和同學一起尋找資料,得出科學的結論。
4.利用多種載體激勵學生參與。在“黑板報”、“學習園地”、“宣傳櫥窗”中開辟“科學欄目”,在欄目的前言中我們就寫道:“同學們,你是不是把寫科學小論文看得很神秘,認為寫論文是科學工作者的事,那你就錯了!我們不僅能寫,而且可以寫出質量較高的論文來。寫科學小論文雖然是一件很艱辛的工作,卻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蔽覀円源斯膭顚W生多投稿。在“小小探索者”版塊,我們就刊登了《為什么螞蟻不會迷路》、《文竹為什么會快速產生枯葉》、《海水是咸的,海魚為什么不是咸的》等文章。此外,我們還把學生的一些小課題研究報告推薦到其他教育刊物。
關鍵詞:語文;培養;興趣
“興趣”就是人們的意識對一定客體的內在的傾向性和內在性的選擇。興趣是行為驅動系統中最現實最活躍最強烈的心里因素。小學生好奇心強,興趣味濃,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這主要靠老師的正確誘導和教法的改進。因此,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那么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營造氣氛,激發興趣
要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掌握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產生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所以,我認為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努力創造使學生輕松愉快的愉悅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來培養學習興趣。
在教學《第一場雪》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我空手走進課堂:“今天,我們放錄音”,學生很奇怪,聽錄音,怎么沒帶錄音機呢?“今天錄音是老師的錄音,老師讀課文同學們閉上眼睛聽,從老師的朗讀體會作者寫膠東半島下第一場雪的情景,聽完之后,要根據你聽到的內容用圖畫的形式換下來??凑l聽得認真,體會的深,畫得逼真”。這樣學生本著“圖”與“聞”結合的目標去聽,從老師優美的語言中展開聯想,再畫出來,還體會到了語言美。這樣導入新課,創設情境的方法,從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避免了多數教師的開場白:“今天,我們學習第幾課”等。是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輕松的學到了新知識。
二、走出課本再現生活
無論教育教學還是其它工作,要取得最好的效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過于理論聯系實際了。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只在課堂是不夠的,必須走出課堂,進入到生活中去。再說,小學生的思維還是偏向于形象思維,只靠教師的講還不行,要引導他們從生活中學語文,要讓他們知道語文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提出幾個問題:地球的面積尤其是陸地面積是多少?有多少人在上面?地球的資源現狀如何?學生都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并進行討論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后我又拿出一幅漫畫,上面畫著一條河,河邊正有一個人拿著毛筆蘸著河水寫毛筆字呢。學生立刻就能發表自己的見解。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了解語文的作用,我讓學生課下作一個小調查,并寫出調查報告,調查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環境污染問題,找出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結果,最后針對問題提出建議。待學生寫出調查報告后,趁熱打鐵,我又指導學生把自己的建議或圖或文,做成廣告的形式向人們進行宣傳。做完這一切后,再讓學生課下觀察這一做法有沒有效果。出乎意料,不久就有學生向我匯報:“老師,我調查的地方亂扔垃圾的少了。”“我們調查的地方,折樹枝的少了。”這時的學生興致高漲,為自己的做法能受到人們的重視而感到興奮不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至于從中學到多少知識,是怎么學到的,那就是學生自己的事了。這比起在課堂上口干舌燥、旁征博引的大講道理要強多了。
三、師生換位同教同學
新課程改革,不僅對課程做出重大變革,對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的學習,達到師生互動。為了做到以上這些,每周拿出兩至三節課的時間,讓學生來講課,主要針對閱讀課文。首先要求學生備課,寫出教案,這樣為了把課講好,學生會不惜余力去吃透課文。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使學生體會到了教師的辛苦,更進一步培養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思維能力等。通過學生自己講課,讓學生做到心到、口到,對整篇課文的結構、寫作特點、思想內容,都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并且聽課的學生也會不自覺地站在講課人的立場去評價講得好與壞,而不是教師講課時,那中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
四、開展活動,拓寬空間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學生的潛能就像空氣,可以壓縮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他就有多大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潛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熱情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去開拓、去創新,讓學生去做感興趣的事,從興趣中發展興趣。不要總讓學生順著教師的思維去考慮問題、解決問題。開展活動的目的是語文課活起來,不要局限于上、下課的形式,形式多變一些,寓教于樂,讓學生學會在玩中獲得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習語文興趣的最終目的。
一、營造氣氛,激發興趣
要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掌握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努力創造使學生輕松愉快的愉悅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來培養學習興趣。
在教學巴金先生寫的《鳥的天堂》以課時,新課一開始我是這樣設計的:一向一身西服著裝的我,今天穿了一身運動裝,腳蹬一雙旅游鞋,頭戴一頂太陽帽,手拿一幅中國地圖,一進教室,就引起學生的騷動,還傳來竊竊私語:“老師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這身打扮”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我接著說:“今天我不當老師了,我當以次導游”“導游?導什么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學生發問。“游《鳥的天堂》呀”。我說,“鳥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樹,它是全國的旅游勝地……”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就更濃了。課文講完后,我還讓學生當導游來解說。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知識。
另外在教學《第一場雪》是我是這樣設計的:我空手走進課堂:“今天,我們放錄音”學生很奇怪,聽錄音,怎么沒帶錄音機呢?“今天錄音是老師的錄音,老師讀課文同學們閉上眼睛聽,從老師的朗讀體會作者寫膠東半島下第一場雪的情景,聽完之后,要根據你聽到的內容用圖畫的形式換下來??凑l聽得認真,體會的深,畫得逼真。”這樣學生本著圖、聞結合的目標去聽,從老師優美的語言中展開聯想,再畫出來,還體會到了語言美。這樣導入新課,創設情境的方法,從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避免了多數教師的開場白:“今天,我們學習第幾課”等。是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輕松的學習新知識。
二、走出課本再現生活
不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還是教育教學及其它工作中,要去的最好的效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過于理論聯系實際了。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只在課堂是不夠的,必須走出課堂,進入到生活中去。再說,小學生的思維還是偏向于形象思維,只靠教師的講還不行,要引導他們從生活中學語文,要讓他們知道語文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提出幾個問題:地球的面積尤其是陸地面積是多少?有多少任在上面?地球的資源現狀如何?學生都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并進行討論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后我有拿出一幅漫畫,上面畫著一條河,河邊正有一個人拿著毛筆蘸著河水寫毛筆字呢。學生立刻就能發表自己的見解。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了解語文的作用,我讓學生課下作一個小調查,并寫出調查報告,調查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環境污染問題,找出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結果,最后針對問題提出建議。待學生寫出調查報告后,趁熱打鐵,我又指導學生把自己的建議或圖或文,做成廣告的形式向人們進行宣傳。做完這一切后,再讓學生課下觀察這一做法有沒有效果。出乎意料,不久就有學生向我匯報:“老師,我調查的地方亂扔垃圾的少了?!薄拔覀冋{查的地方,折樹枝的少了?!边@時的學生興致高漲,為自己的做法能受到人們的重視而感到興奮不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至于從中學到多少知識,是怎么學到的,那就是學生自己的事了。這比起在課堂上口干舌燥、旁征博引的大講道理要強多了。這時學生的思維完全不受教師的指使,他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三、師生換位同教同學
新課程改革,不僅對課程做出重大變革,對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的學習,達到師生互動。為了做到以上這些,每周拿出兩至三節課的時間,讓學生來講課,主要針對閱讀課文。首先要求學生備課,寫出教案,這樣為了把課講好,學生會不惜余力去吃透課文。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使學生體會到了教師的辛苦,更進一步培養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思維能力等。通過學生自己講課,讓學生做到心到、口到,對整篇課文的結構、寫作特點、思想內容,都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并且聽課的學生也會不自覺地站在講課人的立場去評價講得好與壞,而不是教師講課時,那中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
四、開展活動、拓寬空間
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潛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熱情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去開拓、去創新,讓學生去做感興趣的事,從興趣中發展興趣。不要老讓學生順著教師的思維去考慮問題、解決問題。開展活動的目的是語文課活起來,不要局限于上、下課的形式,形式多變一些,寓教于樂,讓學生學會在玩中獲得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習語文興趣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互聯網 小學生健康 影響 措施
在21世紀網絡信息時代,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因特網的不斷推廣普及,互聯網已經深入到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人們社會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程度的影響,也逐步深入到小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小學生健康與成長的問題不可忽視。根據CNNIC 2011年1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國上網用戶數已經達到4.57億,其中青少年學生的比例占到了27.3%,即目前我國將近有1.25億中小學生在使用互聯網。由此可見,互聯網對小學生的影響正在迅速增強。
魅力無限的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助于青少年拓寬視野,掌握豐富、最新的信息,但同時,也會傳播一些不良信息,“誘使”他們沉溺于網絡,荒廢學業,從而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了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正確引導小學生利用好互聯網,防范互聯網對小學生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呢?
一、膠南地區小學生上網的現狀
自互聯網登陸膠南地區以來,經過近年來的迅速普及推廣,廣大青少年已經成為了網民的最強主力軍,而小學生使用互聯網的基本情況主要有:
(1)根據膠南地區小學生上網情況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小學生上網較為頻繁的人數比重占35%,偶爾上網的人數占57.5%,且上網人數和頻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
(2)上網的時間段。據調查,小學生上網的時間一般為晚上或者周末,其他時間段較少,占32.5%,平日晚上上網的占18.23%,有空就上的占9.12%;
(3)每次上網的時間,大部分在一個小時左右大約占64.1%,上網在兩個小時左右的占19%,在寒暑假上網時間更長,有的甚至晝夜不下線;
(4)互聯網功能的使用情況。小學生上網玩游戲的人數占上網人數的56%,可見目前大多數小學生使用互聯網的主要功能僅限于玩游戲,很少用于學習和獲取知識;
(5)家庭態度及學校教育。家長對小學生上網持“不管”態度的有15.38%。
二、互聯網對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1、正面影響
(1)拓寬了思路和視野
互聯網以其獨特的優勢和豐富的信息資源,能夠方便、快捷地為小學生提供各種信息,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和娛樂的心理需求,拓寬了知識面,開闊了視野,使思維更加活躍,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梢哉f,互聯網為小學生開辟了另一個求知的廣闊空間。
(2)網絡交往可促進小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由于互聯網具有前所未有開放性,使得小學生能夠打破時空限制,多渠道、多方面、多層次地獲得豐富的信息、觀念及生活方式,突破傳統狹隘的人際交往局限,形成開放、獨立、個性化的人格,這為小學生健康成長、后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夯實的基礎。
2、負面影響
(1)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研究發現,長時間對著電腦的青少年的視力比其他的青少年的視力要差。一些眼科專家認為,每天長時間的對著電腦可能會誘發各種相關的眼科疾??;而長時間的上網以及不正確的坐姿則會不利于小學生的身體發育以及骨骼發育。
(2)容易造成網絡綜合癥
首先,互聯網上的信息過多,有有利的,但是又不乏不良的信息,如果接觸過多,不可避免的會對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潛在的負面影響。其次,互聯網使許多青少年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脫離現實,迷失自我,許多青少年因此荒廢了學業,得不償失,甚至還扭曲了有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再次,互聯網導致青少年人際交往的障礙。最后,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絡犯罪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
三、防范互聯網對小學生健康負面影響的措施
1、加強引導,提高小學生的計算機的使用水平和安全上網的意識
要引導小學生正確的認識網絡、使用網絡,減少在網絡游戲和聊天上浪費的時間,逐步加深對計算機使用的相關知識的學習,避免網癮的產生;同時要提高小學生使用互聯網的水平,在網上了解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科技、文化以及變化成果,學會更高效的查閱信息,最終形成良好的上網習慣,抵制各種不良誘惑,做一個合格的網民。
2、多多開展課余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學生沉溺于網絡世界是與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學生的課余生活越是豐富,學生放在網絡的時間就會越少。多開展文藝工作,多多鼓勵學生參加文藝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感、團隊精神和榮譽感,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通過這些課余活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將他們的求知欲引向正確的軌道。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愛國情操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使命感,逐步樹立遠大的政治理想,積極向上,加強其自控力。
3、加強和家長之間的聯系和溝通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此,就要時刻的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關注學生的動態,正確引導,不要采用暴力,應積極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溝通,使學生自己明白網絡是一種學習的工具,上網要能夠學到有用的東西,而不僅僅是用來打發無聊的時間。家長要和老師一起幫助學生,促使學生養成控制上網的好習慣,知道上網該干什么,又該有多長的時間。要做學生的支持者,鼓勵他們加強自律意識,提高抵御不良誘惑的能力,使得網絡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好助手。
4、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俗話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有經歷過挫折和磨難的人,才知道生活的艱辛,才會更加的珍惜生活,珍惜時間。所以適當的挫折可以使學生變得成熟,明白網絡世界的不真實性,明白生活無法逃避,網絡只是怯懦者的選擇。要想在社會中生存下來,就只有勤奮工作,踏踏實實學習,踏踏實實做事。
參 考 文 獻
[1]陳光磊.青少年網絡心理[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