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2: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媒體數字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數字媒體;文化傳播;信息方式
數字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是信息共享的開放性文化。由此也帶來了多樣化的文化性和愉悅感,促進了人類文化生活的審美思維的變革。從總的文化特點上看,數字媒體展現和傳播的是一種虛擬的、戲仿的、視覺的和機械復制的大眾文化消費品,其文化傳播方式是在信息傳達的基礎之上,呈現以個人訴求和人機融合來言說與表征的文化,呈現出從擬彷現實到直接擺弄現實的后現代景觀。
一、數字媒體構筑文化傳播后現代景觀
數字媒體、大眾文化、后現代景觀,這三個名詞常常被糾合在一起。數字媒體主客體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大眾文化按照市場規律批量生產,集中滿足人們的感性娛樂需求的文化形態,后現代文化所具有的對傳統主流文化或意識形態的“抵制”與“規避”及“消解”,使得數字媒體在以視覺圖象為形式特征時,又成為大眾們“狂歡”的廣場和審美日?;钠脚_。同時數字媒體還孕育著各種新的文化藝術形式的形成,文化藝術表現方式也變得更生動和更具有參與性,改變著人們對文化的認知方式。波斯特指出:“電子媒介也在促成一種同樣深刻的文化身份的轉型?!薄耙氆@得廣泛的感召力,因特網必須做到不僅僅有效、有用和有娛樂性,它還必須以一種令人樂于接受的方式呈示自己?!薄靶畔⒎绞酱俪闪苏Z言的徹底重構,這種重構把主體構建在理性自律個體的模式之外?!?/p>
數字媒體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采用數字技術的傳統大眾媒體,如數字廣播、數字電視、數字報紙等;一類是基于互聯網技術與數字技術的網絡媒體,如IPTV、網絡雜志、E-MAIL、博客、播客等,一類是基于移動通信網絡的手機媒體、移動車載電視等。目前,以網絡傳播和手機傳播為主體的數字媒體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人人同時參與的傳播基本實現。在這其中,網絡文學是最能說明數字媒體的文化傳播性的。文學創作是人類最早的抒感的工具,也是人類最早的信息傳播活動。早在人類社會的原始時期,文學就產生了,原始歌謠和原始神話表現了原始人的生活狀態和心理情感,而原始人類的“歌、舞、樂”三位一體的表現又顯示了文學(歌詞)的傳播動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的傳播工具的產生,文學內容和文學形式也會發生顯著變化。正如麥克盧漢指出的那樣:“每一種文化、每一個時代都有它喜歡的感知模式和認知模式”。早期刻在各種獸皮和石頭等自然物上面或者口口相傳的文學隨著人類語言的產生而變成“書面”的作品,印刷術的產生使文學創作由竹簡到紙張,由個人手抄到機械復制,使之成為現在的大眾閱讀和傳播工具,文學的作用與功能不斷與時俱進,不斷有新的表現形式來“顛覆”舊的表現形式?;ヂ摼W絡的產生,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導致了“觸網而生”的網絡文學的出現,網絡文學幾乎“顛覆”了傳統文學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手法,表現出了一種后現代的“非語境化”的文化景觀。
網絡傳播的大眾文化性質決定了它對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和審美趣味的日?;?。網絡傳播所具有的虛擬性、交互性、平等性、開放性的特點,不管是從BBS的“灌水”還是到利用傳統文學形式的“一唱三嘆”,或者是網絡聊天室的“神侃”,網絡短信“博得一笑”的“言子”,想說就說的“博客”等,都改變了文化的傳統特質,形成了一種互動的非線性的文化表達方式。在數字媒體中,通過互聯網或手機,信息在人類社會中實現了完全的共享,所有個體都成為信息的者和接受者。按照麥克盧議所說,數字媒體的“主體”在不斷“位移”,其中心很難有一個明確的指向,傳播主體與價值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具有相當的復雜性。這種傳受關系主體性的偏離與游移使得數字媒體改變著傳媒的生態環境,并使得傳媒市場的傳播格局被重新劃分。美國傳播學家梅羅維茨就認為,數字媒體的出現使得傳播走向出現了多極化,促成了傳播的“情境型式”的變化。一方面,數字媒體的廣泛運用促成一系列舊有的情境傳播界限被打破,致使一些舊有的不同情境合并,進而形成新的傳播情境;另一片面,數字媒體使不同情境之間的一些舊有的連接消失,導致新的情境與連接產生。梅羅維茨所說的“情境型式”,顯然指的就是傳受關系的多極化與文化關系的破壞與再生。比如,博客與播客,就是數字媒體情境下產生的新的文化傳播空間,在這樣的“情境型式”的文化傳播格式中,開放性、個體性、非線性和交互性使信息傳播平臺得到自由和自主運用,“一對眾”、“眾對一”或者“眾對眾”的傳播方式使傳受關系不斷產生偏離與游移,文化關系成為多方面的不確定的關系。
數字媒體文化傳播后現代景觀的另一特點是娛樂狂歡。在網絡上,不管是網絡文學,還是網絡新聞或者“BBS”等,正是在于用表達上的“隨意”、“戲仿”、“諧謔”和“拼貼”來顛覆了傳統文化表達的套路。那些充斥網絡、手機上的“搞笑”的語言,漢語和英語夾雜,打亂時空界線,語言組合上的“發貼、跟貼”和“BBS”的“灌水”的味道,語義出人意料地錯位和戲謔,把各種戲謔和搞笑元素進行“后現代”式的拼貼,雖然“不合時宜”,但在怪異荒誕中又反諷了當代這個不講誠信、商品至上的現代社會現象。這樣的“網絡語言”,顯然不符合傳統文化“再現”或者“表現”的要求,卻恰恰符合巴赫金所指出的人們文化上的“狂歡化”特點,“愉快、歡騰,同時帶有嘲諷的譏笑,它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復興。”其主要之處就在于自覺不自覺地拋棄一切傳統的規范和準則,甚至用戲謔和嘲弄來顛覆主流文化而獲得另一種更歡樂更輕盈的廣場狂歡式的文化方式。
二“人機共同體”演出的“蒙面舞會”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空間,在網絡世界中,信息通信技術可以創造出一種新型的文化關系,這種文化關系呈現出非間接性、廣泛性等特點。參與者一方面不需要要與他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卻能夠與全世界范圍內處于網絡上的人群進行隨意交流,大大地拓展了參與者的文化交往平臺,這樣寬廣的文化交往平臺在現實世界中是參與者無法企及的。網絡世界中交往人群特有的身份虛擬性使得網絡的交往行為有時甚至比現實的文化交往還來得更為親密和豐富?,F實的文化交往行為常常表現為利益的沖突和交換,而虛擬世界中的交往行為多是建立在共同興趣的基礎上的,區別于現實世界中文化交往的局限性和強迫性。在這種虛擬的交往空間里,人們常常會被越來越多地‘拉’出現實世界。以網絡傳播為代表的數字媒體文化傳播景觀,作為一種“人機共同體”式的電子界面的傳播,它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字符號,而實際上是一種圖形符號,本身也無法令“讀者”深入其中,電子界面的光與色的變化、閃爍,各種圖形和動畫穿插其中,都只能讓“讀者”眼花繚亂地“觀看”而很難深文隱蔚地“品味”,或者“玩技術”的興趣超過了“玩文字”的興趣。比如,網絡媒體所帶來的網絡傳播所特有的超文本性,就使網絡文化具有人人可以參與其中甚至可以按自己的閱讀興趣和喜好,“人機共同體”演出的“蒙面舞會”是其一大特點。比如,網絡文化傳播中“卡拉OK”式地多聲部游戲和喧嘩。超文小式的“鏈接小說”和“RSS聚合新聞”之類的信息與文化傳播手段,顛覆了傳統文化關系及閱讀確定性,強調了受眾對文化_止向和文化關系隨心所欲的“分割”、“跳躍”、“粘貼”、“改寫”和“逆轉”?!耙晕淖痔幚頌槔?,改變數字化書寫易如反掌,屏幕符號與白紙黑字相比具有非物質性,這使文本從固定性的語域轉移到了無定性的語域。而且,數字化文本易于導致文本的多重作者性。文件可以有多種方式在人們之間交換,每個人都在文本上操作,其結果便是無論在屏幕上還是打印到紙上,每個人都在文奉的空間構型中隱藏了簽名的一切痕跡。再者,超文本程序鼓勵讀者把文本視為他或她可以在其中創立自己的鏈接的符號域或符號網,這些鏈接可能會變成文本的一部分,而其他讀者也可以尾追或隨意更改。這些程序使人們能在全文或一組文本中查找單詞或短語,并添加進文本或保存。結果產生一個新文本,把作者原來不想放在一起的詞語放在一起。讀者以自己的詞語層序代替了作者的詞語層序。”
非常明顯,數字媒體在文化演進中,打破了傳統線性文本理性的、有秩序的重‘閱讀’、‘思考’,追求閱讀意境和審美欣賞,超文本是娛樂的、游戲的、重技術“操作”的“狂歡”,是平面化的拒絕深度的文本。所以,網絡文化提供給人們的或者人們參與的是充滿時尚的娛樂文化而不是嚴肅文化,是玩耍而不是思考,它真的就是一個“人機共同體”的“蒙面舞會”,人們盡情地游戲和喧嘩,不問身份不問來歷,且捉弄那些嚴肅而傳統的影子,拆毀傳統文化關系和等級制度的高墻。他們讓現實文化與虛擬文化兼容,形成新的以自我“隨心所欲”安排為中心的虛擬世界而進行游戲,也是自我快樂的“烏托邦”。同時,由于社會意識形態以集權的方式對人產生的文化與心理上壓力和控制十分嚴重,這種壓力和控制也在虛擬世界的游戲中被顛覆和解構,演化為多重的無意義的無深度的只滿足個人消費欲望的文化傾向。
當然,網絡文化傳播也充斥著大量低俗的東西。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指出:網絡文化中一些東西,“對民族文化經典的拆解、拼貼、戲說或者改寫,使之平面化、商品化,消解了其原本的意義深度,張揚了感官刺激和情緒宣泄。顛覆經典者在冒犯常規、調侃正經、褻瀆傳統,希望由此獲得一時,往往不過是‘憤青’泄憤,網民玩樂,痞子把玩,而某些商家傳媒正好乘機而入,吹捧炒作,于是顛覆或者‘惡搞’經典的風氣就釀成了文化領域的沙塵暴,越刮越兇。”2006年8月,《光明日報》曾就網絡文化問題,以網上“惡搞”“紅色經典”為典型,在網上召開“防止網上‘惡搞’成風專家座淡會”。座淡會的眾多專家學者認為:“惡搞”“紅色經典”至少有四種危害:其一是“列理想信念的顛覆”;其二是“對誠實守信的顛覆”;其三是“對良知善心的顛覆”;其四是“對勞動創造的顛覆”。“‘惡搞’我們的紅色經典,會傷害國人的感情,如果傷害了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也同樣受到了傷害”。“我們的民族語言,我們的文明不容胡編”。“‘惡搞’有一種很不好的后果,給優秀的傳統文化埋上‘地雷’了,這些東西很可能要使我們付出代價。很多青少年不知道來龍去脈,被這種手段影響了,就產生了一些思想上的誤區”。2006年9月,中央電視臺在其重點欄目《焦點訪淡》中,播出了《“惡搞”面面觀》節目,節目中指出:“如果說《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還只是一種游戲和對某些現實的不滿進行發泄的話,惡搞英雄則是在拆除歷史正義之墻。紅色經典記錄的是一段歷史,是人們記憶中的一個情結,是對一個年代和一種理念的純真的向往與回憶,是不容褻瀆的。”
三、“新新人類”的個人文化之旅
“新新人類”是人們對于網民和熱衷于手機傳播的青年人的稱呼,這一稱呼的文化意義在于:它表現了數字媒體文化傳播具有新的不同于傳統的個人化、自由化、隨意化特點。數字媒體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創造、傳播和傳承方式,往往以傳統文化的挑戰者的身份出現,消解權威和中心,形成了新的文化發展的強烈張力和價值標準的矛盾,表現了“新新人類”的價值觀、道德觀的變遷。
在數字媒體文化傳播中,手機短信和手機電視可以說很充分地表現出了“新新人類”的文化追求。手機文化體現了現代通訊工具的時尚、快速傳播、即時響應、差異化等特點,GPS在手機上的應用則把這一文化的觸角伸向了高科技。GPS的導航功能向來以定位精確;范圍廣泛著稱,擁有它仿佛擁有了一顆自己的衛星,對于張揚個性的現代人來說,是文化精神的最好的個性化體現。又如手機短信。如果說在2003年以前,手機短信的主要功能還在于單純地傳遞信息,那么,自2003年以來,手機短信的文化傳播功能則大大地發展,變大眾化娛樂為小眾化娛樂。有調查顯示,人們在使用手機時,“平常人際交流是不會成為主流的幽默笑話的比例就高達51.2%,這充分體現了手機媒體的個人文化傳播功能與娛樂文化特點”?!岸绦盼幕膶嵸|在于娛樂,是透著骨子的娛樂。幽默短信正是這種娛樂精神的體現。雖然并沒有多少實質的信息傳播,但很多‘短信一族’卻依然不可救藥地愛上了幽默短信。幽默短信是短信文本中最受歡迎的,他們所追求的是娛樂、娛樂、還是娛樂。幽默短信給發信者帶來的快樂是雙重的,看到有趣的整人短信自然會會心一笑,而當發送出去,想象著收到短信者大吃一驚的樣子,又是一種得意的開心。”顯然,手機中的娛樂短信并不是“新新人類”對傳統文化的體現,而是他們充滿了的創新精神也帶有“去中心化”色彩的個人文化之旅。
一、國內期刊數字化發展現狀
數字時代,為了尋得一線生機,傳統期刊開始探索轉型的途徑和模式。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目前國內期刊數字化轉型現狀如何,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又面臨哪些現實困境,值得總結和思考。1.傳統期刊轉型是大勢所趨數字化期刊具有的最大優勢是極快的傳播速度和巨大的傳播容量,它能比傳統期刊更早地報道消息、傳播信息,并且在傳播形式和內容創新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更能滿足數字時代受眾的需求。在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傳統期刊轉型是大勢所趨。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積淀,目前,傳統期刊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筆者調查發現,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庫的很多傳統期刊或采取開發門戶網站、電子期刊APP的方式,或以創建企業微博、微信公眾號的方式進行數字化轉型。2.數字出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我國期刊業的市場規模在探索轉型模式的過程中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逐步提升。2016年在北京舉辦的中國數字出版年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為4403.85億元,比2014年增長30%,數字出版產業收入在新聞出版產業收入的總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2015年互聯網期刊、電子圖書、數字報紙的總收入為74.45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6.66%”??梢哉f,數字出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呈現一種蒸蒸日上的發展態勢,這其中自然少不了數字化期刊的功勞,這也證明了傳統期刊在數字化轉型升級、融合發展方面是在不斷發力的。3.數字技術人才稀缺,亟須培養筆者認為,傳統期刊數字化轉型發展迅猛,這與期刊業是長線運作的產業,約稿、審稿、編輯、校對、出版發行、交流服務等環節都離不開專業人士的保駕護航有相當大的關系,遺憾的是目前我國既懂數字技術又熟悉期刊運作規律的復合型人才并不多。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期刊轉型和發展的步伐。同時,由于數字技術管理人才的稀缺,傳統期刊在轉型過程中缺乏有效建議,不符合實際情況、盲目轉型的期刊不在少數,費時費力、得不償失的情況也不少見。因此,數字技術人才短缺是目前期刊轉型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期刊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還存在內容缺乏創新、數字版權糾紛頻發、盈利模式尚未確立等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二、國內期刊數字化轉型的成功模式
傳統期刊在摸索和試錯中前行,有那么幾家脫穎而出,找到頗富個性、屬于自己的轉型模式。下面筆者將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國內傳統期刊轉型模式,以期為業界同人提供些許參考。1.傳統期刊的“互聯網+期刊平臺”轉型“互聯網+”時代,許多傳統期刊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或開發門戶網站、電子期刊APP,或借力微博平臺、微信平臺等渠道向數字化目標進軍。但部分傳統期刊僅僅是將文章原封不動地搬到各個平臺上,這樣的方式表面上看比較省力便捷,但卻缺乏創新性,因此對提高傳統期刊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幫助不大。那么,值得借鑒的“互聯網+期刊平臺”的轉型模式是什么樣的?筆者認為《讀者》的轉型之路可稱為典范。(1)“互聯網+期刊平臺”的形式《讀者》雜志創辦于1981年,是讀者出版集團主辦的文化綜合類雜志。多年以來,《讀者》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深受大眾喜愛。在數字時代背景下,《讀者》與時俱進,逐步實現全媒體布局,打造“內容平臺+智能終端”的新型數字出版生態圈。2009年,讀者出版集團初嘗轉型滋味,將集團的紙質資源進行了全面的數字化梳理,同時,將旗下的讀者網、飛碟探索網等網站整合為新的集團門戶網站。該網站除了具備門戶網站的功能,如日常內容的更新,還是一個大型的數據庫,收入了包括《讀者》雜志在內的讀者出版集團旗下的期刊和圖書的內容,讓讀者能夠在線閱讀、下載。這個集團門戶網站實質上成為讀者出版集團數字出版業務的一個窗口。2010年,《讀者》進軍新浪微博,截至目前,其新浪微博企業號粉絲數量已達143萬多人;2012年,《讀者》進軍微信平臺,其微信公眾號分為“微刊”“書房”“讀者+”3個板塊,包括各類精選文摘、趣味雜談等內容?!蹲x者》微信公眾號的作用除了吸納讀者、提升影響力,還能創造經濟效益,比如其推出了“優選商城”??傮w來說,《讀者》將長期積累的人氣分流至互聯網,再通過互聯網擴大期刊影響力,線上線下業務相輔相成,才實現了順利轉型。除了《讀者》,很多傳統期刊也采取這種轉型模式,但為什么《讀者》發展得更快?筆者認為,其內容上的轉型可圈可點。(2)精簡內容,重視互動傳統期刊如果不注重內容的創新,只是轉變形式,是無法順利實現轉型的。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習慣于接收碎片化信息,針對這種現狀,《讀者》在欄目及內容設置上不斷精簡。從2014年第16期開始,《讀者》的欄目從20多個調整為8個,而后針對讀者意見反饋,在2015年增加了《互動》欄目,這個調整的過程可謂以讀者為中心。同時,《讀者》還大量采用手繪圖,增加記敘文和小說的比重,以吸引讀者眼球。發展至今已有30多年歷史的《讀者》,審時度勢,做出符合時展潮流和讀者需求的改變,因此在期刊界暢銷不衰,其成功的經驗值得其他傳統期刊借鑒。2.依托開放存取網站創新期刊模式開放存?。∣penAccess,簡稱OA)在20世紀90年代末在國際學術界大規模興起,后來被引入國內,2004年得到我國政府的公開支持。雖然開放存取目前在我國學術界還處于發展初期,但它卻使我國傳統的學術交流模式和文獻獲取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簡單來說,開放存取是一種學術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采用“作者付費出版,讀者免費使用”的方式,使用戶可以免費獲取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受時間、空間影響,也不用考慮版權和經費等問題。開放存取模式的推廣不僅使學術交流模式和文獻獲取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也促進了學術信息的傳播和交流。因此,許多傳統期刊依托開放存取網站創新模式。其中,可作為典范的當屬開放存取模式運作得比較成熟的學術網站——中國科技論文在線。(1)國內最大的OA集成平臺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是針對科研人員困難,學術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等問題而創建的科技站,于2003年10月15日正式開通運行。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充分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精簡傳統出版物的發表程序,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個大容量、及時、便捷的交流平臺。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在我國開放存取的發展史上具有領航者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國內最大的OA集成平臺。同時,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是公益OA平臺,科研人員在該平臺上在線發表、評審論文不用支付任何費用。而其他獨立經營的OA平臺為了實現持續發展,則采用“作者付費,讀者免費獲取”的運營模式。目前來看,無償支持作者和期刊進行網絡,并為用戶提供大量的信息,是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優勢之一,這也是眾多傳統科技期刊愿意與之合作的重要原因。(2)資源豐富,功能強大瀏覽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可以發現,目前網站上主要包括首發論文、優秀學者、科技期刊、專題論文、高校認可等欄目。截至筆者統計時,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網站刊載首發論文共92730篇、優秀學者論文共92595篇、自薦學者論文共31310篇、科技期刊論文共1277866篇,可謂規模龐大、學術資源豐富。網站為用戶提供對所收錄文章統一檢索的服務,是科技期刊、高校學報以及優秀論文便捷展示內容的集成平臺,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對社會公眾的開放。以科技期刊欄目為例,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按類別將收錄的期刊分為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醫藥衛生、農業科學、人文社科五大類,囊括了各大院校學報以及地理、大氣、醫學等各學科的專業期刊,分類詳細,檢索便捷,為用戶檢索所需科技內容提供極大的幫助。目前,開放存取模式處于快速發展期,面對學術成果愈加豐富多樣、信息傳遞速度大大提高的大好形勢,我國傳統期刊采取依托開放存取網站創新模式的策略非常切合實際,發展前景也日趨明朗。3.傳統期刊的二維碼模式二維碼“用某種特定的幾何圖形按一定規律在平面(二維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間的圖形記錄數據符號信息”。打開我們的手機中具有相關功能的軟件,對準二維碼掃一掃,就能實現其指向的功能。談及期刊數字化轉型中的二維碼模式,就不能忽略《玩手機》雜志?!锻媸謾C》是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背景下誕生的月刊。在期刊數字化轉型浪潮沖擊下,《玩手機》采用了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實現轉型,其具體方式是將二維碼印制于平面雜志上,幾乎每頁雜志都有3—10個二維碼供讀者掃描,讀者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可以直接進入服裝、化妝品、箱包皮具、手機配件等網上商城。對《玩手機》雜志來說,二維碼的應用不僅實現了紙質期刊內容和形式的數字化,而且延伸了紙質媒介和廣告內容的影響范圍,幫助雜志實現內容的傳播并獲取經濟效益。就目前情況而言,《玩手機》雜志的二維碼數字化轉型模式是比較成功的,平均每本雜志被每個讀者掃描二維碼的次數為10次。但筆者認為,期刊數字化轉型僅靠在平面雜志上印制二維碼是遠遠不夠的,讀者可能在使用一段時間后便失去新鮮感,傳統期刊應將二維碼作為一種轉型的輔助模式,與其他模式相結合,開展進一步的轉型探索。
關鍵詞:網絡存儲,SAN,數字化
0 概述
隨著校園計算機網絡范圍的擴大,應用的普及,很多校園應用對存儲容量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如何在數字化校園環境下,保障數據的安全存儲與備份,成為數字化校園實施過程中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校園數字化平臺對數據存儲提出了以下需求:
(1)需要海量的網絡存儲能力,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數據存儲需求;
(2)能進行跨平臺數據共享,并具有完備的安全管理機制;
(3)能集中進行數據管理、具有完善的數據保護和恢復措施;
(4)具有良好的存儲擴展性。
目前主流的存儲技術主要有直接附加存儲(Direct Attached Storage, DAS)、網絡附加存儲(NetworkAttached Storage,NAS)和存儲區域網絡(StorageArea Network,SAN)。
(1)DAS
DAS通常采用直接在服務器上添置硬盤的方式來擴充存儲容量,當服務器無法容納新的硬盤時,需重新購置能夠容納更多存儲容量的服務器。在DAS方式下,數據的讀寫和存儲的管理主要依賴于服務器上的操作系統,并且在數據備份和恢復時需要占用服務器資源。隨著存儲的數據越來越多,備份和恢復的時間越來越長,對服務器硬件的依賴和影響也就越來越大。該數據存儲方式無法滿足校園數字化平臺對存儲的需求。論文格式,網絡存儲。
(2)NAS
NAS是一種專業的網絡文件存儲及備份設備,適用于通過網絡將文件數據傳送到多臺客戶機上的應用。在數據需要長距離傳送的環境中優勢尤為顯著。NAS設備提供RJ-45接口和單獨的IP 地址,可以將其直接掛接在校園主干網的交換機上。但遇到校園主干網故障,則依賴于校園主干網的業務和數據都將無法得到保障。論文格式,網絡存儲。
(3)SAN
存儲區域網絡可分為FC-SAN和IP-SAN。處于SAN環境下的主機和應用系統共享存儲設備和數據,具有很強的擴展能力。在不影響主機和應用系統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可以擴展存儲容量和性能,增加服務器數量不會影響存儲系統。通過對FC-SAN環境下存儲控制器、RAID 卡、HBA卡、光纖交換機和服務器等設備或組件的冗余設計,消除存儲區域網絡中主要部件的單點故障,增強系統的可靠性。
采用FC-SAN的存儲環境能夠為校園數字化平臺提供可擴展的存儲架構、在提供海量網絡存儲能力的同時,不同級別的RAID為校園應用提供不同等級的數據安全保障,滿足校園數字化平臺中不同應用對存儲的需求。論文格式,網絡存儲。
2 應用舉例
在校園數字化平臺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類應用,這些應用對存儲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1)學校Web網站, 包括學校WWW服務器, 各行政部門、二級學院、教研室等各類服務器, 數目眾多, 這些都需要有備份服務的支持。
(2)校園郵件系統(包括教師郵件系統和學生郵件系統)以及相應的郵件網關系統,需要提供對郵件數據的備份。
(3)大型計費系統(如一卡通計費系統、圖書借還系統等)對數據的安全性要求較高,需要做到實時備份。
(4)視頻點播系統及網絡課件系統等媒體資源要求提供海量的存儲能力。
(5)辦公管理軟件系統(如辦公自動化、學籍管理系統、迎新系統、離校系統、教工檔案管理系統等)需要對數據提供備份服務。
(6)數字圖書館系統需要提供海量存儲能力及數據管理能力。
對于大型計費系統和辦公管理軟件系統等這些對數據安全性要求較高的應用,可以采用RAID 1存儲級別,對于其他對數據安全性要求不高,但需要提供海量存儲系統的應用可以采用RAID 5存儲級別。存儲區域網絡系統架構如圖1所示,其中磁盤陣列采用雙控,服務器、光纖交換機與存儲陣列之間均采用冗余設計,降低單點故障的風險,以保障關鍵業務的持續運行。論文格式,網絡存儲。
圖1:存儲區域網絡系統架構圖
3 總結
校園數字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論文格式,網絡存儲。選擇合理的存儲方案能夠滿足未來一段時間內校園數字化平臺對存儲的需求。論文格式,網絡存儲。雖然選擇存儲區域網絡架構方案在校園數字化建設初期投入多一點、但是它所支持的應用和擴展性回報是值得的。
參考文獻
[1]章偉輝,方趙林,王萬良.校園網絡存儲系統的研究[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5(10):529-533
[2]鄭麗華.網絡存儲技術的對比研究與思考[J].信息系統工程,2010(3):57-59
[3]李行,黃緊.高校網絡環境下網絡存儲系統的設計[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6):550-551
關鍵詞:高校學報;全媒體;出版
中圖分類號:G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7-0114-02
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些陳舊的、不結合實際的東西,不管那些東西是洋框框,還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們打破,大膽地創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論,來解決我們的問題?!睂τ谶@句話筆者的理解是,在一些過程當中我們會經歷比較守舊的傳統。對高校學報出版來說,在全媒體時代的發展當中,它的出版模式已經達到了多樣化的水準。因此想要打破常規,讓非核心類的高校,在這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和創新,就必須要以新的水準出發,充分地與當代創新科技結合在一起,在互聯網條件和全媒體時代下共同進步發展。
一、全媒體時代高校學報出版發展現狀
全媒體出版包括傳統出版模式,也包括以數字化信息為主的現代出版模式。因此它的出版形式決定其多樣化和綜合化的發展特點,對于目前各大高校來說,在非核心高校的全媒體出版當中,數字媒體已經逐步地占據了出版的重要位置,主要形式方面有許多以網絡為主,不過傳統的模式仍舊占據了主流方向。根據數據顯示,在2014年,我們國家在出版產業方面,2014年比2013年增長了近33%。這表明對于當代全媒體出版來說,它的形式在不斷的擴張,而且在傳統模式的完善下它發展了數字出版、網絡、手機等各方面的方向。同時也取得了一個不小的成績,一方面傳統的出版模式在不斷的細化,與增加出版交流的同時,創新的出版模式也增加了,讓許多人真正地了解高校學報的編輯內容和學術價值。對于非核心的高校學報來說,目前是屬于以傳統出版模式為主,正在發展網絡數字出版模式的過程,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特點,那就是數字產業雖然發展迅速出版也在不斷地更新模式,但是在創新方面他仍舊存在著許多問題。對于非核心類的高校來說,想要真正的在出版方向,取得不錯的成績就應該從出版形式出發,真正地做到從本質上得到改變,讓其學校學報出版方向更加專業化、價值化、創新化。
二、非核心類高校學報出版的存在問題研究
1.全媒體出版還停留在比較傳統的層次上
雖然這幾年網絡模式在不斷的發展,數字出版已經逐漸的成為高校學報出版的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但是,不少出版方向還是僅僅停留在傳統的出版中,比如說在稿件的文字編輯上,為了保證其高效的準確性和校對質量,不少學校習慣于傳統的這種出版模式而不去考慮新的數字出版模式,即便是已經開始結合網絡出版為一體,卻也還是沒能夠跳出傳統出版那種固定的模式。不少編輯團隊對網絡知識的了解還比較匱乏,他們對于新媒體的主觀意識并不強,在一些學術上和一些技術方面雖然已經能夠充分地掌握傳統出版模式的技術與編輯方向,但是缺乏一定的創新精神。對于新的學報數字化和營銷市場還不夠了解,因此也造成了行為模式單一思想上意識的不足,和對新模式出版方向的不了解。
2.沒有真正利用全媒體媒介的特點
全媒體媒介的具體特點就是它的出版非常的多樣化??梢酝ㄟ^網絡媒介、手機媒介和傳統的模式去展開,在全媒體出版的發展當中我們不得不面臨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沒有真正充分地運用媒介的主要特質。比如在網絡媒介當中,不少編輯網站都是通過遠程技術或數字技術去實現網絡媒體這個平臺,但是在具體的應用上,卻沒有脫離傳統媒介的模式,也就是說在保持傳統媒介的形式下,去發展其他全媒體出版模式的同時,卻忽略掉了其中的深刻含義,這其中包括:學術學報的交流、刊登、編輯及后期的營銷與發展等。因此它的一些平臺的建立基本上僅僅只是把傳統模式照搬到網絡模式上而不是真正的從網絡模式對行為特征上出發,比如沒有運用平臺去吸引大家去閱讀并了解高校學報的特點等。
現在的全媒體高校出版當中,還有一個存在問題就是缺乏專業的編輯團隊建設。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復合型人才的缺失,這種復合型人才不僅要懂得傳統出版的,同時也要懂得新媒體數字媒體的出版模式。但是目前面臨的問題就是了解傳統出版模式的人比較多,但是對于新媒體與數字媒體方向卻缺乏一定的了解,也存在少部分人對網絡沒有一定的了解,卻對傳統模式缺乏一定的熟悉度。
4.營銷模式的不統一
非核心類的高校學報出版在營銷模式上存在著一定不統一的現象,因為當下不少高校開始進入建立網絡平臺,傳統平臺的銷售渠道和出版流程是基本不變的。但是對于一定的網絡營銷而言,卻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因此這種傳統模式與網絡營銷模式的相結合,是當下必須考慮的一個點。非核心的學報現在的問題是傳統模式的營銷和數字化平臺的營銷不能結合在一起,這往往讓數字化平臺的學報出版變成一種比較淺顯的形式化,從而缺乏流程性的營銷模式。所以非核心學報面對的最大難點就是營銷模式較為松懈,非核心學報出版的營銷渠道還是停留在傳統模式上。對于數字化、網絡而言,它的出版要與一些大的數據平臺去合作,這樣它的營銷渠道就會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尤其對于非核心期刊來說,它的拓展性就不夠高。網絡出版已經變成了一種模式,而非真正的渠道營銷體系。
三、全媒體時代非核心類高校學報出版策略
關鍵詞 醫學科技期刊;編輯;數字化;出版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7-0013-02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于醫學科技期刊的出版發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科技進步帶來了閱讀終端的多樣化,手機報和手機刊等數字出版技術的出現,給傳統出版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編輯人員要適應時展,加強數字化意識,掌握網絡新媒體的技術,為期刊的進一步發展做好必要的準備。
1 當前數字期刊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數字期刊的發展現狀
我國《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積極發展以數字化生產、網絡化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內容產業。我國大陸在2007年數字和網絡出版產業的規模已超過400億元,其中數字期刊的直接收入就已經超過了7.5億元[1]。網絡期刊雜志出版,特別是網絡學術期刊出版的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比如同方期刊數據庫、萬方期刊數據庫、龍源期刊網等網站,已建立起比較可行的盈利運營模式。數字出版的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服務的讀者面也更加廣泛。我國的電子網絡期刊雜志已有近4萬余種之多、用戶數接近9 000萬,移動閱讀的用戶近3 000萬[1]。數字出版加快了醫學知識更新和傳播速度。大量與醫學有關的學術博客和專業網站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醫療專業知識傳播速度慢、受眾少和信息使用效率低的局面。
很多醫學科技期刊的編輯人員都已經認識到數字化期刊的發展趨勢不可避免。與傳統的紙質印刷期刊相比,數字化期刊的信息量更大,傳播速度更快,內容豐富翔實,形勢多樣。不少醫學科技期刊都進行“數字化”,主要是對已經印刷好的紙質刊物進行數字加工,獲得數字衍生品,進而通過加入期刊數據庫或者是依附于自建的網站,使期刊內容實現網絡化發行,這是以紙質刊物的出版發行為基礎和核心,屬于傳統出版模式在數字發行領域的再延伸過程。
1.2 存在問題
1)醫學科技期刊內容在經過數字化并加入到網絡數據庫,需要一段時間,當制作完成可以供讀者檢索利用的時候,紙質期刊已經發行了 2個 月~5個 月,時間明顯滯后,導致網絡期刊多是過刊內容的尷尬局面。這與編輯打算通過采用數字化期刊的方式達到方便、快捷的傳播期刊內容的初衷有很大差距;2)醫學信息豐富,形式內容多種多樣,讀者面對龐大的信息流難以甄別良莠,無法迅速查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期刊內容。而一些數字化醫學科技期刊沒能充分展示自身特色,不能從信息林中脫穎而出,內容得不到充分利用;3)當讀者需要閱讀數字化期刊的相關內容時,需要借助特定的瀏覽器,這要求讀者下載并安裝相應的閱讀軟件才能瀏覽期刊內容,比如中國知網采用自行開發的 CAJ 軟件來實現原期刊頁面的瀏覽和打印。如果讀者需要引用文章中的某些內容,必需通過轉換進行文字識別,再把相關內容轉換成Word格式的文檔才能加以利用;4)互聯網特殊的環境使得每個網絡版醫學科技期刊都面臨一些新的知識產權問題,主要包括數字內容版權、軟件版權、專利權等。版權不清,這是制約網絡版期刊的一個重要因素。
未來的醫學數字期刊發展應是編輯出版全過程的數字化,數字化應貫穿約稿組稿、作者投稿、編委審稿、編輯加工、出版傳播、讀者閱讀和進行反饋的全部環節。作為編輯,只有整個期刊產生和服務于讀者的過程實現數字化,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期刊數字化的優勢,這也是信息時代網絡發展的必然趨勢。這要求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具有數字化意識。只顧埋首改稿的編輯已不能滿足時展的需求。編輯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力爭所有的信息存儲、稿件處理、費用管理、與作者及專家的互動、網刊的制作等全部在網上實現。
2.1 加強社會責任感
當前醫療改革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網絡數字化期刊信息的獲取和交流較傳統期刊更為快捷,論壇留言本等互動專欄的設立使得參與討論的環境更為開放寬松,編輯要應對復雜的輿論環境,除了需要相應的醫學知識和編輯專業知識,還要擁有敏感的新聞意識,在做好醫學編輯工作的同時,加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以國家政策為導向,通過數字化期刊這個窗口,做好醫療衛生工作的新聞宣傳工作。
2.2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意識
在醫學科技期刊出版前,編輯可以通過借助各種網絡平臺,學習熟悉各種操作系統和數據庫,通過對信息的分析整合,策劃如何向學術帶頭人約稿組稿,邀請廣大醫務人員者共同參與刊物的選題版式設計等。編輯與讀者和專家之間通過網絡進行聯系,檢索已經發表的相關稿件,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如E-mail,QQ,論壇等更好更快地加強彼此間的互動,專家可在網絡上審閱稿件,作者可以登錄網絡系統,查看到稿件的最新動態,縮短稿件修改往返的時間,通過網絡完成稿件的修改、校對。數字化技術使得作者,編輯與專家的聯系更加方便快捷。把傳統的紙質醫學科技期刊內容制成PDF,放到網頁上,使論文內容更容易被傳播和引用。
當前大部分醫學科技期刊正逐步從傳統出版模式向數字出版模式轉變,相關醫學網站相繼建立,但由于各種條件限制,醫學論文全文檢索尚不能完全普及,一些醫學數據庫免費提供的信息僅限于論文的標題、關鍵詞、摘要和參考文獻,。若要使讀者在龐大的數字信息流中,通過網絡迅速檢索查詢到本期刊的相關資料,編輯就必須針對網絡數字化傳播的特點,掌握數字化編輯技巧,在編輯論文時,從標題、關鍵詞、摘要等方面入手,注意提煉醫學論文的檢索點,選好關鍵詞,盡量將作者的重點工作內容、創新點及具體成果在摘要里展示出來,以方便讀者檢索查詢引用,從而擴大期刊的影響,產生信息有效利用的良性循環。
2.4 轉變出版觀念
目前醫學科技期刊存在的上網期刊內容滯后的現象,要改變這種情況,編輯要轉變出版觀念,努力使期刊向純數字模式的醫學科技期刊轉變。純數字模式的醫學科技期刊在編輯修改校對定稿后,論文直接通過HTML格式從編輯的工作電腦上傳到相應的期刊網絡頁面,時效性強,對于一些醫學信息動態可即時報道。HTML格式是互聯網出版的超文本標記語言,讀者不需要下載其他軟件,就可以直接采用通用的瀏覽器進行瀏覽和檢索,直接將所需要的期刊內容準確復制到Word文檔中,方便讀者的閱讀和使用。通過鏈接,作者只要輕點鼠標,就可以方便快速地鏈接到相關的網址,瀏覽獲取相關醫學信息, 保持了閱讀和思維的連貫性。
2.5 滿足讀者個性化的信息需求
多數醫學科技期刊依附于網絡數據庫,其網頁頁面設置常?!扒Э幻妗?,沒有能充分體現自身的特色[2]。除了將與紙質版期刊全文的電子版期刊放在頁面上,編輯應當努力學習相關網絡頁面設置知識,在網頁上通過插入聲音、動畫、錄像等多渠道生動地表現相關內容。另外,針對不同讀者的個性化需求,進一步對期刊的信息加以整合,注重網站數據庫的頻道欄目策劃和專題創意設計,嘗試不同的發刊方式,如將本年度的醫學科技期刊合成電子合訂本,或整理合成某一疾病的專刊,方便有需要的讀者下載等。定期向作者發送出版信息、稿件信息、最新醫學研究成果等,建立讀者論壇,收集讀者的反饋信息,利用網絡傳媒,大力宣傳期刊的學術活動,在網站上建立科技動態、醫學科技期刊資訊等信息類的窗口,舉辦醫學學術會議的消息,并可對會議做全程的跟蹤報道。對期刊發表的醫學論文及會議論文進行評比、專家點評等,同時開展專業培訓等活動。
2.6 加強數字化期刊的版權意識
編輯應當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只有充分認識到保護知識產權對數字化醫學科技期刊的重要性, 認真學習我國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注意防范知識產權風險[3],了解有關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關注與知識產權保護有關的典型案例,尊重醫學論文作者作品署名權、復制權、發行權、信息化網絡傳播權、匯編權等權利[4,5],如通過簽署論文授權書等方式,在錄用稿件時與作者簽訂協議,同意將其作品交由出版商以網絡的形式提供給廣大讀者,并適當地支付相應稿酬。引導作者強化知識產權的自我保護意識,盡可能地避免知識產權糾紛的產生。在把紙質期刊內容轉化成PDF版本上傳到電子期刊網頁時,注意打上編輯部的水印,對文檔進行加密技術處理,保護數字化期刊內容的版權。
3 結論
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融合不斷加深,模式不斷創新[6],只有大力推動傳統出版業技術升級,加快與數字出版業態的融合,利用數字網絡化的渠道優勢,加大醫學科技期刊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期刊競爭力,使得醫學科技期刊更好地發展。醫學科技期刊數字化正為必然的趨勢,編輯應當與時俱進,提高數字化意識,在醫學科技期刊發展的各個時期結合自身情況,不斷學習網絡新技術,迎接數字出版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陳少華.數字出版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浪潮-2008我國數字出版發展現狀及階段性特征分析[J].出版廣角,2008,14(12):1-16.
[2]謝新洲,萬猛,柯賢能.網絡期刊的發展及其評價研究[J].出版科學,2009,17(1):22-28.
[3]劉英,廖玉華.醫學期刊網絡版管理需注意的幾點問題[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2):388-390.
[4]崔潔,譚華.學術絡傳播現狀及相關對策探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26-30.
關鍵詞: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 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18—0082—04
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和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和關鍵,為全面了解韶關市中小學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現狀,以期找出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思路,推進韶關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使數字化資源更好應用于教學中,2011年3月我們對韶關市中小學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現狀進行了調研。
一、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方式,共開展了兩項調查統計工作,一是學校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情況調查,二是數字化教育資源應用情況調查。學校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情況調查面向學校行政領導,調查內容包括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資金情況、數字化教育資源來源和擁有情況、數字化教育資源應用環境情況,發放問卷100份,回收97份。數字化教育資源應用情況調查面向一線教師, 調查內容包括數字化教育資源應用需求、獲取數字化教育資源主要途徑和影響數字化教育資源應用的因素,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93份。為使調查問卷具有代表性,按市區學校、縣城學校、鄉鎮學校2∶3∶5,高中、初中、小學2∶3∶5的比例發放問卷進行調查。為保證調研的質量,我們還對部分學校領導和教師進行了訪談。
二、調查情況分析
1.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資金情況
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資金來源如表1所示。從該表可以看出,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資金來源全部靠學校自籌,本級財政和上級財政投入比例為0。說明國家財政劃撥的經費用于學校正常運作上,在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方面基本上沒有投入。在學校經費日益緊張情況下,投入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是阻礙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的最大問題,這種情況從表2中非常清楚地體現出來,近三年數字化教育資源沒有投入的學校有67所,占調查對象的67%,有投入的學校30所,但其中有23所學校的投入在1萬元以下,這些數據既反映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資金嚴重缺乏的現實,又說明了學校數字化教育資源更新緩慢、內容陳舊的原因。
2.數字化教育資源來源和擁有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擁有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學校有46所,占調查對象的46%,但受建設資金的影響,很多學校只能自力更生去建設自己的數字化教育資源或沒有去建設數字化教育資源,這兩類學校有85所,占調查對象的85%。擁有10~100G及以上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學校有7所,占調查對象的7%,擁有10G以下1G以上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學校有39所,占調查對象的39%,沒有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學校有51所,占調查對象的51%。(見表4)全市中小學校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總體來說規模小,部分流于形式,這反映了學校雖然開始主動去建設數字化教育資源,但對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的觀念和認識有待提高,對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和應用對學校發展所起的作用認識不深刻。這從訪談得到證實,部分學校存在升學率至上、急功近利的思想,缺乏對資源共建共享的各種應用、評價和激勵機制,教師缺乏對資源建設和應用的興趣和熱情,存在能避則避的心態。
3.數字化教育資源應用環境情況
通過“創強”和教育裝備建設工程,推進多媒體教學進入學校班級,全市“班班通”的情況比較理想,“班班通”平均率中學達到了124%,小學達到了38%。(以每三個班配備一間多媒體教室統計。)全市有290多所中心小學及以上學校接入韶關基礎教育專網,建有校園網的學校數量較多,建有完整校園網和簡易校園網的學校有77所,占調查對象的77%,說明教師應用數字化教育資源的環境比較完善。(見表5)
4.數字化教育資源需求
如表6所示,教師對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需求主要有論文、多媒體素材、優秀課堂實錄、試題、教學課件和案例。教師對各種資源的需求差別不大,但對論文需求排在第一位讓我們有點意外,說明教師對自身發展關注比較多,主要應用在評職稱、上公開課、出試題等方面,即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進行輔助工作比較多,真正把數字化教育資源應用于教學各環節的比較少。
5.獲取數字化教育資源的主要途徑
如表7所示,有62%的教師通過互聯網獲取數字化教育資源,23.3%來自市級資源庫,9%來自自己制作,3.3%來自其它途徑??梢姮F階段互聯網是教師獲取數字化教育資源的主要途徑,這也和全市中小學數字化教育資源規模小、內容陳舊、分布不均衡、市基礎教育專網建設比較好有很大關系。
6.影響數字化教育資源應用的因素
表8是影響數字化教育資源應用的因素,32.3%教師認為因自身技術水平而影響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應用,46%的教師認為因資源庫因素而影響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應用,這兩項數據這占了調查對象的78.3%,這說明我市廣大教師制作課件和應用課件的水平比較低,還需進一步加強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同時全市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分布零亂,規模小,沒有統一管理體系,搜索功能差,查找資源困難,也打擊了教師使用的積極性。訪談中教師反映最多的是訪問資源庫需要賬號和密碼,而不同的資源庫需要不同的賬號和密碼,讓教師不勝其煩。
三、存在的問題
隨著校校通工程、教育創強工作等不斷實施,目前韶關市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應用環境基本滿足教師的使用需要,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和應用也有了一定的基礎,特別是市級資源中心經過幾年建設,已初具規模。但就全市整體情況來看,數字化教育資源在總量、結構、內容、應用上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多方合力,數字化教育資源才能得到可持續健康發展。
論文摘 要 本文通過對構成數字圖書館的三個部分,信息和技術資源以及系統資源進行逐一介紹,使讀者能夠進一步了解數字圖書館的構成,為更深入了解和使用數字圖書館提供適當的幫助。
數字圖書館以分布式數字信息為對象,以網絡資源和讀者服務為主體,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絡,全方位地收集文本文獻、聲、圖像、影視等電子信息資源。本文對構成數字圖書館的三個部分,信息和技術資源以及系統資源進行逐一介紹。
1 信息資源
信息資源作為圖書館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之一,是滿足用戶需求的根本保證。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圖書館的館藏文獻結構和信息資源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促進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的急劇轉變。目前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類型主要分為4類:
1.1館藏書目數據庫
依托圖書館館藏文獻,建立館藏文獻數目數據庫。用于檢索館藏各種信息資源的數據庫,它相當于一個圖書館的目錄,便于讀者查找館內文獻資源。
1.2光盤文獻數據庫
光盤文獻數據庫集數據量大,連續性強的特點,包括音像、圖文、軟件、全文光盤等。其中一部分為二次文獻信息,為教學和科研提供重要的信息途徑,這些光盤通過光盤塔鏡像到圖書館的服務器,或直接通過光盤塔,以網絡形式向讀者提供。
1.3自建特色數據庫
這是高校自主開發建立的數據庫,主要對本館書目、博碩士論文、專業期刊等進行全文數字化加工,主要為學院重點學科服務,體現專業優勢。自建數據庫的特點是靈活性強,為學院的教學科研服務,把某一領域或專業的資源經過過濾、整合,分類建庫,讓讀者利用起來更方便,提高讀者對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率。
1.4全文電子文獻數據庫
通過數據加工商對紙質資源進行掃描包、校對、生成電子文獻數據庫。它包括圖書、期刊等,它以快捷、便于儲存、便于復制的優勢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信息資源,是讀者利用最多、最受讀者歡迎的數據庫。
數字圖書館將不同載體的信息資源經過有序整合后,以數字化方式存儲,以網絡化方式傳遞,與傳統圖書館相比,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具有類型多樣化、分布式組織、變換靈活、計算機處理和格式化存儲的總體特點。
2 技術資源
技術資源,是建設數字圖書館的技術手段。對數字圖書館影響較大的信息技術主要是:網絡通訊技術;信息存儲與檢索技術;數字化技術。數字圖書館只有綜合多個應用系統,才能實現其功能。數字圖書館的技術資源包括:
2.1數據庫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
數字圖書館所運用的數據庫技術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應用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進行二次開發,建立新數據庫;另一方面是管理性軟件的商品化數據庫,比如光盤、多媒體數據庫、全文數據庫、超文本數據庫等。計算機通訊網絡是數字圖書館的技術支撐,也是數字圖書館實現深度開發和資源共享的基本條件。
2.2數據描述和數據創建
數字圖書館的系統構成要求按照一定的語言,對創建的數字化信息進行描述,其中包括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的聲、像、圖、全文數據信息描述,目前許多圖書館采用SGML描述語言。數據創建是指將非數字化信息進行數字化轉換,如文本錄入、圖像掃描、聲音影像的數字化等。
2.3信息資源的存儲技術
在數字圖書館建設中,貯存龐大的信息資源是數字圖書館建設的基礎,信息資源的規劃、采集、加工、存儲、處理等流程是信息資源建設的基本流程。數字圖書館設計的多媒體信息資源,在保存到數據庫之前必須進行壓縮,以降低數據庫成本,使數據庫規模保持在可管理的范圍內。
2.4全文檢索
數字圖書館在技術上必須支持SGML、PDF、XML、HTML等格式的全文檢索,中國數字圖書館示范工程——“超星數字圖書館”基于小波變換圖像壓縮技術的PDG圖文資料數字化技術,就符合國際標準的PDF格式,超星與清華大學合作,成功開發的PDG全文檢索技術,實現了對PDG數字圖書的每一個字進行檢索。在目次級檢索問題上,通過錄入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價格、ISBN號等字段,讀者就可以檢索到字段內的任何內容,而且可以通過TRS等檢索系統對全部圖書的目次進行檢索。
3 數字圖書館系統資源
3.1 圖書館管理系統
圖書館管理系統可以對圖書館的書刊和非印刷資料的采訪、編目、典藏、流通、公共查詢、館際互借、參考咨詢等業務工作進行自動化管理。目前軍隊院校使用的是全軍統一配發的MILNETS系統。但隨著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深入發展,對數字圖書館系統資源的功能也不斷提升,MILNETS系統也正在改進升級中以適應數字化圖書館發展的需要。
3.2 集成全文檢索系統
全文檢索系統核心具有索引引擎、查詢引擎、文本分析引擎、對外接口等,其中最為關鍵的部分是全文檢索引擎,各種應用程序都需要建立在這個引擎之上,一個全文檢索應用的優異程度,是由全文檢索引擎來決定的,提升全文檢索引擎的效率是提升全文檢索應用的根本。一個優異的全文檢索引擎,在做到效率優化的同時,還需要具有開放的體系結構,以方便程序員對整個系統進行優化改造,或者是添加原有系統沒有的功能。
3.3 集成“一站式”檢索系統
一站式檢索系統是通過對數字資源作最完整、最大限度的整合,集信息重組、信息集成、信息中介、信息定制服務模式于一體,利用計算機及網絡為讀者提供文獻信息服務的系統,使讀者能夠在一個入口、一個檢索界面、經過一次檢索就可以獲得全方位的數字資源和全面的相關信息的一體化集成式服務,達到簡化檢索界面,去除重復操作,節約讀者時間,提高檢索效率的目的。
4 結語
各院校除了購買數據加工商提供的數據外,還根據各自院校的專業特點加工特色資源,目前很多圖書館都已擁有幾個T甚至10幾個T數字資源。這些資源通過網絡技術被大量用戶使用,使圖書館的功能擴大化,并適當緩解了原始圖書館大量資源浪費的和資源重復性建設的問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