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9 05:25: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林業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林木組培培養是采用林木的器官和組織作為外植體進行苗木快速繁殖的技術,目前可以通過組織培養繁殖的木本植物多達120余種,并且逐年在增加。美國1978年已經使用火炬松組培苗進行小范圍造林,1983年其里格斯苗圃林木組培苗的生產規模就達到100萬株,德國、法國、加拿大和巴西等國家對云杉、楊樹、桉樹等樹種的組培方面也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并投入了工廠化生產。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了林木組織培養研究。通過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先后分別有楊樹、桉樹、馬尾松、泡桐、杉木、濕地松、馬褂木、柚木和桑樹等樹種通過組織培養成功獲得再生植株。目前,我國的林木組織培養育苗研究已從實驗室研究進入工廠化生產階段,分別華北和華南建立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組織培養育苗工廠,僅中國林業科學院在湛江的南方桉樹中心,年產桉樹組培苗就達到300萬株。
2林木轉基因育種
基因工程是生物技術五大工程之一,是生物技術的核心,基因工程育種的原理是將目的基因片段整合到到相應的受體植物細胞的染色體中,改變受體植物的DNA組成,進而改變林木自身的相關性狀,產生新的有利性狀,轉基因為林木遺傳改良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途徑。基因工程技術與常規雜交育種和純合育種相結合,可以大大縮減育種周期,加快林木育種進程,可以有效打破遠緣雜交不親和的生殖隔離障礙,創造新物種和選育新品種,對優質人工林的營造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基因工程在林木育種工作中開始大量應用,其中主要技術有基因片段的分離與鑒定、植物細胞遺傳轉化和轉基因植株的鑒別等。目前我國的林木基因工程育種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已經有幾十種樹木如楊樹、火炬松、花旗松、白云杉、核桃、刺槐、麻櫟、桉樹、蘋果、羅威云杉等先后進行了基因工程研究,已經獲得轉基因植物的有楊樹、核桃、柳樹、松樹、蘋果、李和葡萄等。研究領域主要有抗病蟲害、抗除草劑、抗逆性、花色花期調控等基因,其中抗蟲基因工程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培育的抗蟲轉基因楊樹新品種已實現商品化生產。
3林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
遺傳標記是指能穩定遺傳,容易識別的遺傳學特征,包括形態特征、細胞學特征、生化特征和分子標記等。分子標記是在分子生物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項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由于DNA分子具有多態性,能體現生物的基因特征,常作為分子標記的遺傳標記。目前,在林木育種工作中用的分子標記手段主要有4種,分別是限制性片段多性(PFLP)、隨機擴增多態性(RAPD)、擴增性片段多態性(AFLP)和簡單重復序(SSR)等。在林木遺傳改良中,分子標記主要用于種質鑒定、遺傳多樣性分析、遺傳連鎖圖譜構建、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重要經濟性狀基因定位等方面。目前,借助分子標記技術,楊樹、桉樹、松樹等主要經濟樹種已經建立了遺傳圖譜,通過遺傳圖譜能識別遺傳標記的具置,可以對樹高、胸徑、材積、干形等指標進行定位研究,遺傳圖譜對林木育種工作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優良品種的定向選育與培養。隨著分子標記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成本的不斷降低,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遺傳標記,在現代林木遺傳育種研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4林木次生代謝物質生產
1.1動態監測林業資源
由于林業資源是不斷發展的,這樣就導致了林業資源信息得不到有效更新,從而不能給林業管理部門提供真實的數據信息。隨著3S技術在林業資源中的運用,特別是RS系統和GPS系統的不斷完善,實現了技術一體化,可以實時、有效、動態地監測林業資源。一般來說,對于林業資源的監測比較側重于森林消減方面,通過植被的覆蓋率監測林業資源的消減率,進而得出林業資源與人口密度的可靠比,以及植被的砍伐度和林業資源整體密度的關系。在我們國家的六五期間,成功運用了3S技術進行林業資源地動態監測,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和成果。
1.2高效率的林業制圖
3S技術中的RS技術擁有強大的圖像信息量,GPS技術可以進行精準的導航定位,最后利用GIS強大的制圖功能進行林業制圖,可以滿足多種制圖要求。由于3S技術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直接利用地學編碼圖像,繪制多種地形圖,大大縮短了制圖時間而且精準度高,該技術的應用,使傳統的制圖手段被取代,是林業制圖的偉大革新。
1.3對森林火災進行監控
3S技術以快速、精準、時效性高見長,可以更好地監控森林火災。我們國家運用3S監控火災的技術也是比較成熟的,比如在1987年發生的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3S技術就是首先發現了起火點,運用定位系統進行了實時監測,并且在最后對火災損失進行了評估,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1.4對野生動物資源進行調查
對野生動物資源進行調查,3S技術主要表現在,利用GPS進行實時監控,將野生動物的運動軌跡全部記錄下來,利用RS技術將野生動物比較喜歡居住的生態環境進行分析,利用GIS技術將野生動物的數量、分布、遷徙規律、以及與RS和GPS傳輸回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最終得出結果,并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呈現給決策者。該項技術已經成功被國外應用,比如運用RS技術對國家公園麋鹿的作息進行了調查取樣,為更好地規劃管理提供了可靠數據支撐。
23S技術在林業管理應用中的發展前景
雖然3S技術在林業管理中的作用是突出的,但由于種種原因該技術目前只是停留在宏觀管理和決策層面,而在基層林場應用是比較低的,相信隨著3S技術的發展,硬件軟件的日趨成熟和價格的日益降低,會越來越應用普遍,不僅如此,3S技術中的GPS單一定位也會向全球定位發展,隨著網絡的發展,3S技術也會從單擊模式朝著網絡模式邁進,總之,3S技術在我國的應用將會朝著更好、更高、更廣泛的方向發展。
3結語
蟲害防治技術,就是指對林區發生的蟲害病進行仔細研究,快速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將蟲害病控制在發病潛伏期內,將其消滅,來減少蟲害對森林資源的破壞。所以,在林業管理中,需要管理部門對常見的災害性蟲病進行全面的分析了解,擬定具體的防治措施,制定應急方案,并利用信息技術加快對林區蟲害現場進行全面了解,快速采取措施控制蟲害范圍。林業管理必須要把蟲害預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將其作為依托,才能真正做到林區蟲害的有效防治,保護森林所有權的經濟利益,由此可見,蟲病防治對林業管理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是林業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以松材線蟲為例闡述林業管理中蟲害防治的具體措施
2.1清楚蟲害的發生時期、發生規律和發生樹種等,做好預防工作一般來說,松材線蟲病多發于每年的5~10月,受溫度影響,尤其是10月份是松材線蟲病的高發期,被感染的松樹普遍出現死亡的情況,當溫度在25℃~30℃時,該病蟲害的擴散會進一步加強,所以在林業管理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首先要清楚蟲害的發生規律和具體演變過程,來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理。
2.2加強對林業的動態監管建立信息控制系統來加強對林業的動態監督,對森林中出現的松材線蟲病的具體發生情況,進行范圍劃分和精確定位,建立動態的監控點。每年該蟲害病多發期時,對松樹的病狀情況進行統計和資料更新,監測蟲害的擴散面積和具體的病死株數,建立監測報告制度,來實現對病區的動態監控,為預防措施的制定奠定基礎。
2.3通過強化林區的管理,做到蟲害病情的有效控制強化對蟲病多發區的管理,主要目的是能有效地對病死數目移除過程的監督。因為病死林木中還潛藏著大量的蟲卵和幼蟲,是蟲病再次發生的根源。病死林木屬于林區所有者的財產,如果肆意進行買賣,就會造成病情的蔓延和進一步擴展,所以為了有效控制病源,防止病蟲害的擴散,病死林木需要在管理部門的監督下做統一移除處理。因此,在管理中要嚴格把關對病木的處理,嚴禁病木非法流通運輸。
2.4具體林業管理工作中做到分層管理,責任到人由于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涉及范圍廣,管理難度大,要做到有效的管理,就需要明確管理分工,做到每一項管理工作落實到個人,由各級領導進行責任分擔,一級控制一級,一級管理一級,切實將蟲害防治管理工作落實到位,避免責任推諉現象,切實做到對蟲害病的有效預防。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對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培訓,使他們具備較完備的蟲害管理知識,真正發揮管理工作對森林資源的保護作用。
2.5加強對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不斷加強對生物防治措施、化學防治措施和物理防治措施技術的研究,來提高對蟲害的預防能力,保護我國森林資源免受蟲害。生物防治措施就是通過生物圈內的天敵來消滅蟲害,不使用任何藥物,對林區無任何污染,雖然過程漫長但是效果明顯。物理防治措施指將化學藥劑噴射或涂抹在病蟲害發生的區域,來做到對蟲害的控制和消滅,從而達到防治蟲害的目的?;瘜W防治措施是利用一些簡單物理工具,比如電、熱、光、輻射和微波等物理技術來達到對蟲害防治的目的。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餌木和燈火來誘殺害蟲。
3結語
打破林業發展瓶頸,促進林業向數控化管理方向發展
目前,林業中無法避免的病蟲害帶來的破壞、成活率低、授粉率低、水腐爛根、花期受損、缺少光合作用等十分嚴重。我國林業也大多處于粗放型管理模式,對于林木作物的溫度、水分、養料、日照還無法達到精準化控制。林業技術創新改林業管理模式粗放型為集約型,改模糊化、經驗化為數字化、科學化。即在林業管理中要使用數字化、自動化、精準化管理設備,對林園的水分、溫度、養料、日照進行直觀的測量,準確把握并分析出此階段作物所需的外部環境及肥料供給,并給出合理化意見,對所缺或過剩的元素進行調節,使林木管理員更有針對性地進行環境處理。因此,林業合理使用創新技術,可打破林業發展瓶頸,促進林業向數控化管理方向發展。
減少人力浪費,提高林業人員素質結構組成
林業因其工作量大,工作重復性和不可掌控性較高,所以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林業技術創新的融入可以通過高新技術減輕勞動強度,減少工作的重復性,加大可操作性,從而減少人力資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林業人員一般文化水平較低、素質較差,工作中大多憑借多年積累經驗,科技投入林業,勢必帶來新鮮的血液和高科技人才,從而帶動一批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人員加入,提高了林業人員的整體水平,更使林業人員從組配上得到提升。
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快可持續發展,推動林業綠色化進程
林業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發展與人類生存環境息息相關,在促進林業發展過程中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就是保護環境,因此出現了可持續經營技術、生態系統恢復、荒漠化防治技術、森林資源培育技術、重大森林災害有效控制技術、濕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等林業創新技術,這些技術的目的都是把自然環境與林業從相互影響變成相輔相成,從而達到生態系統、動植物多樣性系統、林業系統、可循環系統、人類生存環境和諧統一。
改變被動角色,引領市場走向
1:長春廣播電視大學畢業設計題目.
2:吉林省森工集團信息化發展前景與規劃.
3: 吉林省林業設計院網絡中心網絡改造與發展規劃.
4: 吉林省林業系統生態信息高速公路構建課題.
二、論文撰寫與設計研究的目的:
吉林省的林業分布十分廣泛,以長白山系為主要脈絡的山地廣泛分布各種森林資源,而作為林業及林業環境的發展,林業生態信息則是一個更為龐大的系統,快捷,準確,合理,系統的采集,處理,分析,存儲這些信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現實的問題.在信息交流的這個世界中,信息好比貨物,我們需要將這些貨物(信息)進行合理的處理,其中以硬件為主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是這些貨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處理廠",我做這個題目,就是要為它畫出一條"公路"和若干"處理方法"的藍圖.
由于森工集團這樣的特定企業,其一,它是一個統一管理的企業,具有集團化的特點,網絡的構建具有統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個分散的企業,網絡點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還具有集中的特點,它的網絡系統的設計就應該是板塊化的.從信息的角度來講,信息的種類多,各種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角度也不盡相同,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慮軟件平臺的配合.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觀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經過我的努力,我將為它們創造出一條平坦,寬闊的"高速公路".
1,論文(設計)研究的對象:
擬訂以吉林省林業系統為地理模型,以林業網絡綜合服務為基本需求,以網絡拓撲結構為設計方向,以軟件整合為應用方法,開發設計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團企業的企業網絡系統.
2,論文(設計)研究預期達到目標:
通過設計,論文的撰寫,預期達到網絡設計全面化,軟件整合合理化,網絡性能最優化,資金應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標.
3,論文(設計)研究的內容:
一),主要問題:
設計解決網絡地域規范與現有網絡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設計解決集中單位的網絡統一部署.
設計解決多類型網絡的接口部署.
設計解決分散網絡用戶的接入問題.
設計解決遠程瘦用戶網絡分散點的性能價格合理化問題.
設計解決具有針對性的輸入設備的自動化信息采集問題.
合理部署網絡服務中心的網絡平衡.
優化網絡服務系統,營造合理的網絡平臺.
網絡安全問題.
10,基本應用軟件整合問題.
[nextpage]
二),論文(設計)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與網絡模型的整合.
2,企業內部集中部門網絡設計.
3,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總體分散.
4,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遠程結點.
5,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移動結點.
6,企業網絡窗口(企業外信息交流)設計.
7,企業網絡中心,服務平臺的設計.
8,企業網絡基本應用軟件結構設計.
9,企業網絡特定終端接點設計.
10,企業網絡整合設計.
5,論文(設計)的實驗方法及理由:
由于設計的過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過程,在設計過程中詳盡的去現場建設肯定有很大的難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們在設計的階段就應該進行仿真試驗和科學計算.第一步,通過小型網絡測試軟件平臺,第二步,構建多個小型網絡搭建全局網絡模擬環境,第三步,構建干擾源利用小型網絡集總仿真測試.
6,論文(設計)實施安排表:
1.論文(設計)階段第一周次:相關理論的學習研究,閱讀參考文獻資料,制訂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準備試驗用網絡硬件和軟件形成試驗程序表及試驗細則.
2.論文(設計)階段第二周次:開始第一輪實驗,進行小型網絡構建試驗,模擬網絡服務中心,模擬區域板塊,模擬遠程及移動網絡.
3.論文(設計)階段第三周次:進行接口模擬試驗,測試軟件應用平臺,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4.論文(設計)階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輪實驗,提交中期成果(實驗報告1).
5.論文(設計)階段第五周次:進行第二輪實驗,模擬環境(干擾仿真)實驗,提交實驗報告2.
6.論文(設計)階段第六周次:完成結題報告,形成論文.
三,論文(設計)實施工具及參考資料:
小型網絡環境,模擬干擾環境,軟件平臺.
吳企淵《計算機網絡》.
鄭紀蛟《計算機網絡》.
陳濟彪 丹青 等 《計算機局域網與企業網》.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網路由技術》.
[美]othmar kyas 《網絡安全技術——風險分析,策略與防火墻》.
其他相關設備,軟件的說明書.
1、論文(設計)的創新點:
努力實現網絡資源的全面應用,擺脫將單純的網絡硬件設計為企業網絡設計的模式,大膽實踐將軟件部署與硬件設計階段相整合的網絡設計方法.
題目可行性說明及預期成果:
2、可行性說明:
作者:馬超 蔣一婷 徐桂娟 鄭彩霞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經過十幾年的不斷探索,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形成了“一主兩翼,兩渠相融,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學生獲取知識、增強能力、素質養成”為主線,以理論與實踐為兩翼,以第1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實現第1課堂與第2課堂2個渠道的融合,以及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綜合教育3個層次為一體。目前,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每年招生2個班,在校生人數維持在每年260人左右;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優異成績,尤其是在生物技術專業招生質量逐漸下滑、畢業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的大環境下,仍然保持了招生錄取分數位居全校前3名和95%以上的就業率。但是,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深化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突出人才培養的專業特色和行業特色,增加所培養專業人才的競爭力,仍應成為生物技術專業下一步發展的重點之一。因此,筆者在與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社會用人單位充分溝通的基礎上,結合自己近年來的教學體會,提出以下建議,以期對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有所幫助。進一步明確、細化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大學的辦學特色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一所大學的比較優勢和核心價值的體現[2]。加強辦學特色建設是林業高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林業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需要。大學的學科建設是大學工作的龍頭,是最能體現辦學特色的因素,建設特色學科是林業高等院校加強辦學特色建設的關鍵;而建設有林業特色的學科就要突出重點,整合資源,搶占學科制高點,注重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學科群[3]。目前,全國開設生物技術專業的高等院校有幾百所,如果各高校的生物技術專業缺乏自己的特色、人才培養沒有自己的側重點,那么所培養的畢業生就難以在眾多的相同的專業人才中占得就業先機。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設置的專業課程主要以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為主,另外還設置了一些專業選修課。這種課程設置模式基本上是全國各高校生物技術專業普遍采用的模式,沒有體現出林業行業高校自己的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特點。同時,北京林業大學的生物技術專業與學校的生物科學專業相比,在課程體系、教學計劃、教學環節等方面,均大同小異,差異不超過15%。因此,建設體現林業行業特色和專業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應是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特色專業建設的重點之一。目前,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擁有林木花卉遺傳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樹木花卉育種生物工程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北京林業大學毛白楊研究所、林木花卉良種繁育研究中心和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地資源利用研究中心;同時還擁有植物學、林木遺傳育種、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5個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以及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和細胞生物學2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梢姡本┝謽I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在林地資源的培育、開發和利用領域具有自己的資源優勢和學科優勢,并有多年的科研積累和人才培養經驗。因此,把“林地資源的培育、開發和利用”作為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和專業培養方向能夠充分反映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科研特色和行業特色。在具體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將生物技術專業細分為“林地資源培育”和“林地資源開發與利用”2個專業方向,其中“林地資源培育”專業方向開設的課程以與遺傳育種相關的課程為主,側重于培養具有林地資源培育實用技術的專門人才;“林地資源開發和利用”專業方向開設的課程以與林地食用和藥用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相關的課程為主,如開設藥用植物學、天然產物化學、生物藥劑學、生物藥物學、中藥新藥的研究與開發、藥物分析化學等,側重于培養具有林地資源開發實用技術的專門人才。在此基礎上,再圍繞特色人才培養的要求開設選修課程,并盡可能使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系統化,切實體現行業特色,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例如,可以借鑒復旦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選修課體系,其系統地開設了天然產物化學、生物制藥、藥物分析方法與應用、新藥研發概論、藥物遺傳學、藥事管理學、藥學文獻檢索、藥用微生物學等30多門與藥學相關的選修課,充分體現了其生物技術人才培養的“藥學”特色。
精簡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突出重點課程目前,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包括人文社科類基礎課、自然科學類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4部分。人文社科類基礎課、自然科學類基礎課、專業必修課主要是依據教育部的生物技術專業規范而設定的,各個高校基本大同小異,所以專業選修課的設置成為體現專業培養特色的重要環節。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由于沒有確立明確的特色培養方向,所以在課程設置過程中一度根據就業市場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專業培養方向,且不斷地增加選修課的數量,希望課程體系能夠涵蓋本科畢業生就業、考研可能需要的所有專業課程。例如,由于生物制藥領域就業前景較為樂觀,所以為學生開設了生物制藥、藥理學、藥用植物學、藥用植物化學分析技術、藥政學等專業課程。這些課程的教學大綱主要參考藥學院開設的相關課程的教學大綱制定,對“如何與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知識背景相融合”“如何體現出與藥學院本科畢業生的專業區別”等問題缺乏深入的思考。顯然,單純地開設生物制藥方面的課程,尤其是完全照搬藥學院等其他院校相同課程的教學大綱,是不可取的,也無法體現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特色。目前,林業系統,尤其是林業基層單位,對林地藥用資源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巨大,尤其缺乏具有林業知識背景、熟悉林地藥用資源、具有林地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和制藥專業技術技能的人才。因此,筆者認為,只有將生物制藥技術方面的課程,如生物技術制藥、藥理學、藥用植物學、藥用植物化學等課程,與“林地資源開發和利用”這一專業方向緊密結合,將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在林地資源的培育、開發和利用領域所具有的資源優勢和學科優勢與生物制藥技術相結合,才能使生物制藥技術落到實處,并使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充分體現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除了精簡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之外,還要突出重點課程。選修課程數量的不斷增加使學生的課業負擔加重,而思考和創新的空間被壓縮。以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為例,大學3年級上學期的必修課學時就達414學時,再加上選修課的學時,總學時可達500學時。這意味著1個學期的開課數量超過10門,學生每天至少要進行6學時的課程學習,由此學生的學習壓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所開課程往往存在內容重復或相互重疊的現象。例如,生物制藥課程與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質與酶工程等課程就存在部分內容的重復,基因工程課程與分子生物學課程、細胞工程課程與細胞生物學課程之間也存在部分內容的重復。因此,筆者建議,要精簡課程體系,協調各門課程的授課內容,突出重點課程和課程重點內容,強調課程特色,以降低課時總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提供空間和創造條件。
加強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與生物技術專業內容的銜接為了強調化學、數學、物理、計算機等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對生物技術專業的重要性,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本科生物技術專業規范》對這類課程的修讀學分做了硬性規定,如化學類課程不少于13學分,數學、物理不少于8學分,計算機類不少于6學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各高校的生物技術專業更是進一步強化了對自然基礎學科尤其是化學類課程的重視程度。例如,北京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規定學生需修讀20學分的化學類課程(含實驗)、8學分的數學類課程;清華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規定學生需修讀14學分的化學類課程、12學分的數學類課程。而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規定學生需修讀18學分的化學類課程、11.5學分的數學類課程,且學生修讀數理化和計算機等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的全部學分需達到37.5分,占全部培養計劃總學分的24%。這使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大學第1、2學年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于課程學習了。但是,遺憾的是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似乎正成為專業課程改革的死角。由于這部分課程均由理學院等外院教師負責講授,而授課教師對生物技術專業課程的需求缺乏了解,教學內容大多拘泥于講“試題”和“公式推導”,側重于推理、原理講解和邏輯分析,缺乏案例分析和應用,更缺乏與生物技術專業相關的案例分析和實際應用。例如,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開設了高等數學和數理統計學課程(共計11.5學分),學習時間分別安排在3個學期,但最后的結果是當在專業試驗課程中面對簡單的試驗數據時,卻鮮有學生有意識地運用統計學知識;有的學生甚至連起碼的t檢驗和F檢驗都不知如何運用。因此,筆者認為,生物技術專業應該加強數理化和計算機等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的改革,特別是要加強這些課程與生物技術專業內容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將基礎理論知識學習與專業技能應用緊密地聯系起來。進一步優化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布局由于人文社科類課程和自然科學類基礎課程的修讀學分占本科人才培養計劃全部學分的一半左右,所以很多高校將這2類課程放在大學第1、2學年集中開設,而把專業課主要安排在大學第3、4學年。然而,在大學第3、4學年,學生面臨著來自考研、出國深造、英語等級考試以及就業、畢業設計和科研實踐等方面的壓力,難以把全部精力放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上。因此,筆者建議,高校的生物技術專業要打破目前的這種條塊化課程分配格局,將人文社科類課程適當分散安排在大學的4個學年里;將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態學以及專業引導性課程盡可能安排在大學的第1學年,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專業基礎課程盡可能安排在大學第2學年;同時將免疫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等課程盡可能安排在其他選修課之前。這樣,學生既可以盡早接觸專業課程、掌握專業基礎知識、了解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又可以提高學習基礎課程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能有效地緩解大學第3學年專業課學習的壓力,提高對專業知識尤其是其他選修課程內容的消化、吸收和創新能力。此外,在課程安排的細節上,應該認真考慮專業課程之間知識的銜接性。例如,目前生物技術專業將有機化學、生物化學課程安排在同一學期就有些不妥,應予以適當調整。加強生物技術專業工程類課程的“工”科內容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是以理科為主、工科為輔的理工科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研究型人才。為此,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開設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細胞工程等工程類必修課以及蛋白質與酶工程、生物制藥等選修課程。然而從課程教學大綱來看,這些課程仍是以理論教學為主,適當搭配了一定課時的實驗教學,但幾乎沒有工科方面的教學內容。這勢必造成學生對生產設備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中試和生產車間實際操作環節中缺乏相應的生產設備維護、維修的基本知識。因此,筆者建議,對現有的工程類課程,要適當調整課程教學大綱,增加工藝學、設備、化工原理等方面教學內容的講授比例;同時開設1~2門工科類基礎課程,讓學生了解一些工科基礎知識。
加強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規范學術道德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新形勢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因此,在傳授專業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文獻檢索、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和論文寫作等科研素質是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F在,很多課程的考核均采用撰寫論文或者綜述的方式,相對于傳統的閉卷考試來說,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但是,如何查閱文獻、引用文獻、撰寫論文,有些學生到畢業都沒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在很多學生頭腦里,撰寫論文似乎就是百度、谷歌搜索外加復制、粘貼的過程;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只要不是全文照搬,經過適當拼湊加工就不算論文抄襲,更談不上對論文所引用、參考的文獻進行認真的選擇和甄別了。因此,筆者認為,在大學生入校之初,高校就應該開設“文獻檢索”必修課程,使學生掌握查閱中英文專業文獻的方法、了解文獻的引用規則以及撰寫科技論文的專業規范和學術道德。例如,浙江大學開設的“生物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復旦大學開設的“科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都頗有實用價值,值得借鑒。這些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拓寬視野、培養查閱文獻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學術道德的認識。為此,筆者建議,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可以嘗試將文獻檢索、實驗設計、生物統計、科技論文寫作等課程集合為一個模塊,作為學生的選修課,在大學第2學年開設。這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學術道德。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合并、聯合辦學、共建等已成為高校體制改革的主題。過去條塊分割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正在被條塊結合的體制所取代,高等教育綜合化趨勢日益明顯。作為林業行業性高校,做好行業性與綜合性的融合工作將有利于豐富林業高等院校的內涵、增強學校的科研創新能力、提升學校對社會的貢獻力、提高林業院校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4]。2010年,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應屆畢業生(2006級)考研率達41.82%、就業率達94.55%,應該說又是成績卓著的一年。但是,挑戰依然存在,形勢依舊嚴峻。因此,加強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改革仍不容忽視。通過明確、細化專業培養特色,調整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布局,加強課程間的銜接,適度調整理科、工科類課程的比例,以及加強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和學術道德的規范,可以使現有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更為科學、特色更為突出;可以進一步突出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在“林地資源的培育、開發和利用”領域的專業特色,增強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從而為我國林業領域培養一批既具有扎實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又具有較強的生物技術實踐技能的林業生物技術專業人才。
【關鍵詞】林木資源 營林工作 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林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同時我國政府從各方面對我國的林業開始給于較大的關注,因此林業在新世紀下得到了快速發展的良好機遇。雖然 “天然林保護工程” 在我國已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實施,但森林資源在我國分布不均勻的現象還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緊接著“退耕還林”的工程又在我國開展起來,這個工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當前我國的林業的發展出現了深刻的變化,可以這樣說,我國的林業的發展遇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時期。
二、完善我國營林工作需要的需求
(一)加強對造林、營林基礎發展
我國森林資源如何得到補充以及如何促進我國森林資源向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如何保證連續的供給林產工業原料都要依靠營林造林。我國政府對植樹造林工程的重視力度越來越大,向全國多次發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的公益性口號,全國人民對這個口號都有所感悟并積極的相應這個口號,因此業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但林業的高稅賦動搖了我國林業發展的基礎,長期以來,人民參加植樹造林都是通過國家的精神鼓勵,而沒有得到任何物質利益的刺激,由于政府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人民物質利益的刺激,致使人民對植樹造林的響應程度逐漸的減少。我國要加強林業的基礎,調動人民對參加營林造林的積極性需要給予很大的物質利益。
(二)對林區協調多產業進行進行綜合發展,提升林業系統發展功能
仔細思考我國的林業的的未來發展,我國的林業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其發展需要結合森林綠色食品的生產、花卉園藝的特點、特色加工業的發展以及森林旅游的發展等。因此,我國的林業只有在結合其他方面才能夠發揮其最大的功能。
(三)全面提高我國林業管理的科學技術水平
我國林業在競爭中其競爭力低的一個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林業的技術水平比較低。我國今后在促進林業不斷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意識到科學技術水平是提高我國林業不斷發展的最主要的通道,應該將其擺在最主要的地位。
三、在林業可持續發展中營林的作用
森林資源無論是對那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森林給世世代代都帶來說不盡的好處,同時森林資源并不是無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講卻是一種可有限的但可以不斷更新的資源,因此所有的世代都能夠享用森林賜給人們的恩惠――但前提必須是我們及我們的后代都必須盡心的來維護森林資源的開發。如果我們不能夠很好的保護我們這些有限的森林資源,那么這些有限的森林資源也只能在當今世代可以利用,然而對我們未來的世代來說他們就不能享受到這種自然的恩惠了,所以,我們要倡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的林權結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約束
我國大部分的森林資源可以說都屬于國家或者集體所有,從根本上說這種森林權結構模式是我國在實行計劃經濟的時候留下的產物,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我國森林業產權上的設置。
(二)我國林業生態效益的補償制度
生態補償機制是我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具體是指現實生活中的使用著通過合法的手段來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對自然資源所有權人或保護生態系統而付出代價的人支付一定使用費的一種法律制度。在這個概念中它包含了兩層不同的含義:其一是自然資源是一種特殊性的資產,它同時具有兩中不同的價值:即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只用當使用權人向森林所以權人支付一定量的費用后才能夠獲得森林的使用權,這是一種森林所有權人一種交易方式,目的是通過森林資源來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其二、它同樣也是一種經濟性的補償模式,生態環境保護者在保護森林生態環境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然而他們為森林的可持續發展付出的代價理所應當應該得到的相應的報酬,森林生態保護者所改善的森林生態環境不能夠也免費的讓其他人任意的使用,我們應該對那些為改善森林生態環境而付出很大心血的環境愛護者給于一定的物資補償,這就體現了森林生態具有價值的功能。
(三)林業保護管理機構對林業的監督力度不夠
近年來,我國對林業的保護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特別是國家林業局對違法征用林地、毀林開墾的管理加大了力度,并且對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也給予了一定的監督,同時在各地都派駐森林資源監督的管理機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監督管理部門都能夠做好這樣的監督工作,有相當多的一些森林監督管理部門在投入的監督力度很弱,森林的管理力度沒有完全的落實。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預想不到的自然災害頻繁的發生,我國的大量森林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損毀。
四、結束語
當前階段,我國應該加大了對營林管理的重視力度,但為了促進我國林業能夠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從整體上來探究影響我國林業的保護和管理的各種潛在的因素,因為不同潛在的因素在某個時候通過彼此間的相互作用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的森林資源的可持續,我想,隨著我國對森林的可持續發展管理力度的加大,我國的森林將會迎來一個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呂明會 現代營林耕作法的應用與推廣 [期刊論文] -科學與財富2011(5)
[2]王海東 關于營林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 [期刊論文] -才智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