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4: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西方禮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西方餐桌禮儀起源于法國梅羅文加王朝,當時因著拜占庭文化啟發,制定了一系列細致的禮儀。
到了羅馬帝國的查里曼大帝時,禮儀更為復雜,甚至專制。皇帝必須坐最高的椅子,每當樂聲響起,王公貴族必須將菜肴傳到皇帝手中。
在十七世紀以前,傳統習慣是戴著帽子用餐。在帝制時代,餐桌禮儀顯得繁瑣、嚴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樣的用餐習慣。高盧人坐著用餐;羅馬人臥著進食;法國人從小學習把雙手放在桌上;英國人在不進食時要把雙手放在大腿上。
歐洲的餐桌禮儀由騎士精神演變而來。在十二世紀,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國,餐桌禮儀和菜單用語均變得更為優雅精致,教導禮儀的著作亦紛紛面世。
時至今日,餐桌禮儀還在歐洲國家繼續傳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須穿上得體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禮物,處處表現優雅的言談舉止。
餐具擺放的位置主要是為方便用餐,由外而內取用。用過的餐具切忌放回桌上,通常侍應會收起用過的餐具。
①紅酒杯﹕喝酒時應拿著杯腳,而非杯身,避免手溫破壞酒的味道﹔
②水杯﹕喝飲品前最好先抹嘴,以免在杯上留下油漬﹔
③白酒杯﹔
④甜品匙﹔
⑤甜品叉﹔
⑥面包碟﹔
⑦牛油刀﹔
⑧魚叉﹔
⑨大叉(主菜叉)﹔
⑩餐巾﹕大餐巾可對摺成三角形放在膝蓋上,抹嘴時,宜用餐巾角落的位置﹔離開座位時,可把餐巾摺好放在椅上或桌上﹔用餐后,應把餐巾摺好,放在餐盤的右邊﹔
(11)大刀(主菜刀)﹔
(12)魚刀﹔
(13)湯匙﹕喝湯時忌發出聲音。喝湯后,湯匙不應放在碗中,應把湯匙拿起放在湯碟上。
『入坐禮儀
如果是以主人的身分舉辦宴會,則男女主人應該分別坐在長餐桌的中間、面對面而坐。身為主人的你要逐一邀請所有賓客入坐,而關于邀請入坐的順序方面,第一位安排入坐的應該是貴賓的女伴,位置在男主人的右手邊,貴賓則坐在女主人的右手邊。
如果沒有特別的主客之分,除非有長輩在場,必須禮讓他們,否則女士們可以大方地先行入坐,一個有禮貌的紳士也應該等女生坐定之后,再行入坐。
外出用餐時,免不了會隨身攜帶包包,這時候應該將包包放在背部與椅背間,而不是隨便放在餐桌上或地上。坐定之后要維持端正坐姿,但也不必僵硬到像個木頭人,并且注意與餐桌保持適當的距離。
遇到需要中途離席時,跟同桌的人招唿一聲是絕對必要的,而男士也應該起身表示禮貌,甚至如離開的是隔座的長輩或女士,還必須幫忙拖拉座位。
用餐完畢之后,必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后,其他的人才能開始離座。
『使用禮儀
有關餐巾的使用問題,必須等大家都坐定之后,才可開始使用。餐巾攤開后,應該攤平放在大腿上,千萬不要放進領口,因為三歲小女孩這樣做或許很可愛,但十三歲以后的成人這樣做就有點不太好了。
另外,餐巾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食物弄臟衣服,以及擦掉嘴唇與手的油漬,請不要在忘記帶面紙的情況下,拿來擦鼻子,因為這樣既不典雅也不衛生。
有些人或許會擔心食具的衛生問題,因而用餐巾來擦拭食具,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舉動,會造成餐廳或主人的難堪。用餐完畢之后,應該將餐巾折好,置放在餐桌上再離開。
在西餐的刀叉使用順序方面,原則是由外而內。要先使用擺在餐盤最外側的食具,每吃一道,就用一副刀叉;食用完畢之后,刀叉并排在盤子中央,服務生會主動來將盤子收走。食具除了用來切割食物之外,也被用來移動食物,因為在正式場合下轉動盤子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食用禮儀
肉類:切牛排時應由外側向內切,切一塊吃一塊,請不要為了貪圖方便而一次將其切成碎塊,這不但是缺乏氣質的表現,而且會讓鮮美的肉汁流失,非常可惜;割肉塊時大小要適中,不要切得太大,以至于有嘴巴合不起來的危險。咀嚼食物時,請務必將嘴巴合起來,避免發出聲音,而且口中食物未吞下之前,不要再送入口。
貝類海鮮:貝類海鮮應該以左手持殼,右手持叉,將其肉挑出來吃。吃魚片時,可用右手持叉進食,避免使用刀具,因為細嫩的魚肉很容易就會被切碎而變得難以收拾;遇到一整條魚的時候,先吃魚的上層,再用刀叉剔除魚骨,切忌翻身,吃龍蝦時,可用手指去掉蝦殼后食用。
水果:水分多的水果應該用小湯匙取食。桃類及瓜類,餐廳會先削皮切片,應該用小叉子取食。草莓類則多放于小碟中,用匙或叉取食均可。另外,在吃水果的時候,餐廳通常會提供洗手盒,里面會放置花瓣或檸檬。以供洗手之用。
甜點:一般蛋糕及餅類,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較硬的用刀切割后,同樣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至于霜淇淋或布丁等,就可用小湯匙取食。如果遇到小塊的硬餅干,可以直接取用。
『飲用禮儀
湯:喝湯時要用湯匙,而不是將整個碗端起來喝,用湯匙喝湯時,湯匙應該由自己這邊向外舀,切忌任意攪和熱湯或用嘴吹涼。喝湯時避免出聲是最起碼的禮貌,當湯快喝完時,可將湯盤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托起,向外傾斜以便取湯。喝完湯之后,湯匙應該放在湯盤或湯杯的碟子上。
咖啡和茶:喝咖啡或茶時,餐廳一定會附上一支小湯匙,它的用途在于攪散糖和奶精,所以盡量不要拿糖罐及奶精罐中的湯匙來攪拌自己的飲料,也不要用匙舀起咖啡來嘗甜度,不然保證你一定會得到全桌的注目禮。喝咖啡或茶時,應該用食指和拇指拈住杯把端起來喝,至于碟子就不必端起來了。喝完之后,小湯匙要放在碟子上。
宴會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進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因此進餐時,應該盡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著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開。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梢杂貌徒淼囊唤遣寥プ焐匣蚴种干系挠蜐n或臟物。千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從湯開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湯匙,它就在你的右邊的盤子旁邊。不要錯用放在桌子中間的那把匙子,因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醬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開始。她不會像中國習慣那樣,請你先吃。當她拿起匙或叉時,那就意味著大家也可以那樣做了。
(6)如果有魚這道菜的話,它多半在湯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魚的一把專用叉子,它也可能與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總之,魚叉放在肉叉的外側離盤較遠的一側。
Western refers to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diet cuisine.Western etiquette.Today, I introduce to you to eat Westernstyle food etiquette.
When seated, the body upright, elbow not placed on, may not.Use your fork and knife, fork, the right hand holds the knife; when the cutting things, keep the fork in the left hand hold the food, right hand with a knife cut into small pieces, fork in the entrance.Do not sip the soup to eat, chew when to shut up.Don't lick the lips or smacking sound.Overheating, can be cooled before eating, not mouth blown.A cup of coffee when ready to add milk or sugar, add the following to use tsp stirring, TSP will be placed on the coffee saucers.Drink cups should put his right, left hand end saucer, direct mouth to drink, do not use a spoon to scoop a spoonful spoonful of drink.
Western food is not only a kind of etiquette, is also a kind of civilization.The westernstyle food etiquette, you learn?
【參考譯文】
西方指的是西歐國家的飲食菜肴。西方禮儀。今天,我向你介紹吃西式餐飲禮儀。
關鍵詞:男士配飾 禮儀文化 差別 中國 西方
中圖分類號:G13/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5-0457-01
一、從中國的男士配飾看中國的禮儀文化
1.中國男士配飾
“古之君子必佩玉”, “君子如玉”。中國人之愛玉,佩玉,時年久矣。玉貴為統治者專有,以此來彰顯佩戴者的高貴的身份,所以玉葉被當著尊貴的象征。同時“溫潤而澤”的玉被用來象征佩戴者的“仁”。喜歡玉的并非只是在中國古代,而在現在,許多人仍然喜歡把玩玉佩,認為玉是與人想通的一種有靈性的配飾,所以不僅老者和喜愛古物的玩家,連時尚男士都好之不已。
漢代時期,出現了雙印這種配飾。人們在雙雙印上刻上文字咒語,據說把它掛在身上,可以祛除瘟疫。
宋朝時,在祭祀、壽誕等這樣重大的禮儀活動中,群臣都要在幞頭上簪花。
古人還喜歡在身上佩掛香袋,后來多稱香囊。袋子里面放入香草香料,不時散發出陣陣幽香。
男性除了在宗教禮儀活動中大量的佩戴首飾,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佩戴首飾。由于首飾大多由貴金屬和寶石玉石等材料制成。
2.從中國男士配飾中所投射出的禮儀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禮儀文化幾乎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史。禮儀即禮節和儀式,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佩飾都各有要求,將服飾與社會地位結合起來,是古代華夏禮儀制度的又一重要內容和標志。飾物的佩戴有著嚴格的等級要求。而在一些祭先師先圣、尊師鄉飲酒禮等的場合,服飾可以相對隨意,參加者通常除了佩戴表示身份的飾物,還會佩戴表示個人風格和品位的飾物。古代文人雅士喜配玉,《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因其溫潤無暇的品相被古人視為有君子的品格,“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人們用玉來象征倫理觀念中的高尚品德。在很多的禮儀場合,玉飾成為必不可少的飾物,有的甚至全身各處都佩戴不同的玉石,配飾是不可或缺的物品,它不是簡單的承擔一種裝飾功能,而是社會禮儀交際的一種符號。不同身份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所佩戴的飾物都有其各自的特性。
二、從西方的男士配飾看西方的禮儀文化
1.西方的男士配飾
西方的男士配飾更加追隨潮流,其種類繁多,式樣大多也很新穎。這些男士配飾大致有以下幾種。
領帶,在男性的眾多衣物中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飾品。每天早晨都有千百萬男性在打領帶。20世紀初,蝴蝶領結和帶式領結一樣常見??铑I結是一種比較小,輕便,扣在領口的一種領帶。
手表,男人的手表不會鑲很多鉆石,但是一定是經典的牌子,而且有許多的功能。男士手表最重要的是工藝和歷史。
公文包,一款質地良好的公文包,不僅能體現你的氣質與魅力,更能凸顯你的品位與地位。
皮帶,一個在意形象講究品位的男人總會在皮帶上花點心思,而不是隨意對待。
袖口,就是扣在袖子紐扣地方的一種扣子,用袖口鈕的襯衣很平時穿的襯衣在袖子處會有一點差別。
2.從西方男士配飾中所投射出的禮儀
從以上的男士配飾可以窺見西方國家的禮儀是什么樣的。
佩戴領帶時應該有這樣的禮儀: 1:三原則: 高品質面料、圖案含蓄、深藍醬紅保底2: 五不宜:日常工作不宜佩帶純黑色領帶不宜佩帶圖案、色彩繁雜的領帶、不宜佩帶面料出現破損、皺折的領帶、非公務領帶夾不宜外露不宜選擇簡易式領帶。
如何正確佩戴手表:1正式場合:需要一款端莊和優雅的腕表。 2 上班工作不銹鋼或黃金制作的粗大腕表在會議桌上最能吸引人的視線。 3 社會聚會穿休閑裝時需要佩戴大號腕表,無論是t恤還是粗花呢都能與之搭配。
使用公文包時應注意的禮儀:1用包不宜多。2用包不張揚。3用包不亂裝。4用包不亂放。
使用皮帶所注意的細節:要考慮皮帶的裝飾性,不要掛過多的物品。、皮帶尾長度應介于第一和第二的褲扣之間,寬度應保持在3厘米。
使用袖口時的禮儀: 水晶玻璃袖扣因其 透明,最好搭配白色襯衫;開緊急會 議的時候:白色襯衫,最好搭配低調的包邊白色 袖口。紅色襯衫搭配金色袖扣;暗斜紋的粉色襯衫搭配同樣有斜紋的金色包邊的紫色袖口;橫條襯衫搭配金色袖口;藍色襯衫搭配金色袖口。
從這些搭配細節可以看出,西方的禮儀是以小見大,從細節之處給人以視覺的美,同時以細節之處讓人舒服,同時也看出,西方的禮儀也是很注重人文關懷的,不僅使自己感到舒服,同時也要讓所接觸的人感到舒暢,這才是西方禮儀的宗旨。
三、從男士飾品看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
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的禮儀,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中國被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禮儀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而在西方文化中,關于禮儀的記載也源遠流長。《荷馬史詩》中有關于講禮儀的章節,例如講禮貌、守信用的人才受人尊重。
中國傳統禮文化強調謙虛謹慎,西方是在得體的基礎上強調個體和個人價值。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尊卑次序,西方社會提倡自由平等。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比如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
四、小結
禮儀對個人,團體,國家都是至關重要的。中西方男士配飾的起源、發展、著重點都有所不同,從而投射出的中西方的禮儀文化也是有很大的差別。造成中西方禮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環境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體系和價值觀。中西方的禮儀文化都是以一個基本點而傳承下來,那就是:知禮儀、懂禮儀、在生活中以禮儀的準則來規范自己。所以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每一個人都應該做一個講禮儀的人。這樣社會才能發展地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鄧曉娟.中西方禮儀文化之比較.蘭州大學.2012年3月1日
關鍵詞:東西方 餐桌禮儀 跨文化交際
一、前言
進入 21世紀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中國與東西方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并且由于地區差異, 不同的民族、國家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餐桌禮儀也就成為跨文化交際中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餐桌禮儀有著悠久的歷史,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就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中西餐飲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在現代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餐桌禮儀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方餐桌禮儀起源于法國梅羅文加王朝。時至今日,餐桌禮儀還在歐洲國家繼續傳留下去。日本、韓國是我國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同中國一樣,是有著悠久歷史的禮儀之邦。日本人和韓國人對于禮節的重視程度比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本文將從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圍等方面對東西方各國餐桌禮儀進行比較,以便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恰當地、得體地進行交際,從而避免因為不恰當的方式或行為造成誤解和交際障礙。
二、東西方各國餐桌禮儀差異
1.席位安排禮儀
(1)中餐餐桌禮儀。
中國餐桌座位的設置十分講究?!抖Y記》 中講“天地位焉”,意為天地萬物各有其位, 不容紊亂。在我國, 宴會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為上,以面向北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傳統觀念。傳統做法除以南北為尊卑外,在民間吃飯,首座可以是主人就坐, 但當有前輩、領導、師長等或年齡比主人高或認為是重要的客人時,首座必須請最長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坐, 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然后是左為上,右次之,再后的排列順序是左右,以次類推,逐個排列下去,最后一個是背對門的座位,也可以是主人或者買單的人坐,這樣買單時進出就不會影響其他的客人。主人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切不可讓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如果是圓桌子,則對著大門的是主座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第一主賓坐在主人的右邊,第二主賓坐在主人的左邊或者第一主賓的右邊。男性往往與女性分桌,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若家中請客,女主人往往在廚房和餐廳之間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
(2)西餐餐桌禮儀。
西餐宴會中,一般使用馬蹄形或長形餐桌,其中女性一直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晚宴的程序一般是這樣的:女主人宣布晚宴準備就緒,之后男主人引賓客依次就座,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為準。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賓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以右為尊,左為次。入座方式為從左側入座,男士應拖拉餐椅,協助女士入座,以顯示女士優先的紳士風度;若家庭宴請,男女主人都應始終陪同。就餐者入座后,姿勢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邊沿。在正式宴會中,英美和法國排位法不同。英美排位法為:左右兩端為男女主人,男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邊,女主賓坐在男主人的右邊。男女主人的左邊是次賓,陪客一般坐在中間位置。而法式長桌的排坐法正好相反,男女主人坐在中間,對坐。女主人右邊為男主賓,男主人右邊為女主賓,男女主人的左邊為男女次賓,陪客盡量坐旁邊。正式宴會中,坐席座次的高低依距離主桌位置的遠近,左高右低。男女交叉安排,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
(3)日韓餐桌禮儀。
日本人在用餐時,通常要擺上一張矮桌,然后男子盤腿而坐,女子則跪坐。韓國人非常重視餐桌禮儀。而韓國的一般家庭使用的為矮腳的小桌,用餐時,賓主席地盤腿而坐。若與年長者同坐,坐姿要端正。而且在長輩面前應跪坐在自己的腳底板上,絕對不能把雙腿伸直或叉開,否則被認為是不懂禮貌或侮辱人。在韓國較傳統的用餐習慣中有“男女七歲不同席”的說法,即男子和女子如果超過七歲就不能坐在一起。中國和韓國作為崇尚儒教的國家對這個都很重視,這也是男女有別觀念的體現。
2.餐具的使用禮儀
(1)中餐餐具的使用和擺放。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在正式的宴會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盤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盤右上方??曜邮浅灾胁妥畛S玫牟途?。使用筷子也是有講究的,中餐進餐時不可玩弄筷子,也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也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曜邮褂眠^程中,運用的是以中指的關節作為支點的杠桿原理,通過食指控制筷子的運行,在協同中完成整個的吃飯過程。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過程中,筷子作為一種文化一直保留了下來,成為中國文明的一種象征。
(2)西餐餐具的使用和擺放。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 叉子、 碗 、盤子、 碟子等。都有各自的用途。用餐前先把餐巾打開平放在大腿上,用餐結束后把餐巾大略折好放在桌子上即可。在西餐桌上通常擺放不只一副刀叉,原則上是從外向內取用,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刀用來切割食物,叉同于送食物入口。據游修齡教授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的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后來走向定居生活后,歐洲人以畜牧業為主,面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仍然用刀切割肉食。而且西方人用刀叉也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在使用刀叉時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著刀叉時不能指手畫腳;發言或交談時,應將刀叉放在盤上才合乎禮儀;忌用自己的餐具為別人夾菜;餐具掉落不要彎腰拾撿;等等。
(3)日本餐具的使用和擺放。
日本人對餐具很講究,除使用陶瓷、金銀、木制器外,大量使用漆器。日本人注重美感、餐具形狀也是多姿多彩,有高有低、百八角形、有葉狀等。日本人吃日餐、中餐時使用尖頭筷子,吃西餐時使用刀子和叉子??曜邮侨毡救耸褂玫闹饕途?,日本筷子的起源還不太清楚.據說是彌生末期.筷子已進入日本。在用餐中,日本人對筷子的用法很講究,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在使用過程當中,或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橫向碼放在飯碗的前方。同時,在日本筷子的使用也有很多的禁忌:有“忌八筷”之說,忌舔筷,忌移筷,忌插筷,忌掏筷,忌跨筷,忌別筷等。在與日本人用餐時給憋人夾菜要用公筷子。用完餐后,要將用過的筷子放回紙套中,并放在架子上
(4)韓國的餐具使用和擺放。
韓國傳統食具包括筷子和匙。筷子以金屬制成,多呈扁平而長;匙亦多為金屬制。特別的是,韓國人一般吃飯、喝湯都用匙來進行,筷子多用以夾菜作為輔助工具。
中國人、日本人都有端起碗吃放的習慣,但是韓國人認為這種行為不符合禮儀規范。吃飯的時候也不能用嘴接觸飯碗。至于碗蓋,可以取下來隨意放在桌上。左手就必須放在桌子下面。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從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湯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飯,然后再喝一口湯、再吃一口飯后,便可以隨意的吃任何東西了。勺子在韓國人的飲食生活中比筷子重要,它負責盛湯、撈湯里的菜等,不用時要架在飯碗或其他食器上??曜釉诓粖A菜時,傳統韓國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兩根筷子要攏齊,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這是為了便于拿起來再用。
3.就餐氛圍和餐桌話語的差異
(1)中餐的用餐氛圍
中國餐飲一般采用圓桌共餐的形式,這種就餐方式往往能夠制造和諧融洽的氣氛。古往今來,中國人也非常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感情。孟子曾經說過,“食色,性也。”可見中國人常以食為人生之樂, 講究排場,并追求熱烈的氣氛。當然這種大聲喧嘩的就餐方式已經日益為現代就餐禮儀所摒棄。在用餐過程中中國人喜歡在酒席上勸客人進食,生怕客人吃不飽、吃不好,不斷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盤子里夾菜,還不停地說:“多吃點, 多吃點”, 這樣才能表明主人的熱情和誠意。在宴請結束時,主人往往會說:“今天沒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請多包涵,等等?!辈浑y得出,中國人遵循 “貶己尊人” 的原則。可見,從餐桌禮儀可以看出中國延承至今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特色。
(2)西餐的用餐氛圍
西方人用餐習慣是在長條桌上進行,實行分餐制,每人各自點菜,各持一份。餐食在廚房被分裝到每一只餐盤中,由服務員從廚房端出,再快速禮貌地送給每位客人。用餐時他們一般是輕聲細語,低聲交談。他們舉杯喝酒時,也要說祝酒詞,但一般是利用上菜間隙致祝酒辭,祝酒時力求做到話語簡短、幽默詼諧。所以在西餐廳, 很難看到大聲喧鬧。用餐時,不替他人取菜, 不吸煙, 不勸酒。西方盛宴一般只有四到五個菜,以恰好吃完或者稍有剩余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吃完所有的菜,這樣女主人會很高興,認為這樣是大家喜歡她做的菜,對她烹飪手藝的一種認可。面對豐盛的宴席,主人會說已經傾其所有來招待大家。
(3)吃日本料理的用餐氛圍
在日本,人們大都是份兒飯。而且,日本人在用餐之前及之后都要高聲表達兩種感受,用餐前要說“いただきます”“Itadkimasu!, 意思是欣賞這頓飯食;用餐后要說“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 “Go - chis o - samadeshita!” 意思是感謝款客者預備這頓極美味的飯食。用餐時,日本人一般不給人夾菜,不管是客人還是家里人,自己吃自己的。日本人的用餐禮儀看起來很嚴厲,但日本人容許狼吞虎咽式吃法。例如, 吃壽司,日本人習慣赤手拿著壽司浸一浸豉油, 然后直接放入口中他們不會用筷子吃壽司;又如,吃面,日本人直接從湯碗把面吸啜入口,且必會發出聲音,應為這表示面食味道很美,也是對廚師表示贊賞。招待客人忌諱將飯盛過滿過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諱客人吃飯一碗就夠,只吃一碗認為是象征無緣;一般來說,日本人認為將上桌的飯菜全部吃凈是想對方表示禮貌。
(4)吃韓國料理的用餐氛圍
韓國人在吃飯時長輩先拿勺筷,晚輩再拿勺筷,和中國人遵守嚴格的座次一樣,都是等級觀念的反映。喝泡菜湯時不要端起碗,用勺子舀湯時不發出聲音并且要慢慢喝。喝水和茶等飲品時也盡量不發出聲音。打噴嚏和咳嗽時要避開,用手或毛巾掩著。長輩還在用餐時不能離開座位,筷子不要放在飯碗上或桌上,要等長輩吃完之后才能放下,一塊吃完后要說“我吃好了”。而且,用餐時還要注意在和別人一起吃飯時,不能吃的太快或太慢,要和別人保持同步,并且在吃飯時不能隨意中途離席。這種禮節給人展示出韓國對別人的關心和照顧。
三、結語
東西方各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文化習俗。而他們不同的餐桌禮儀是不同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對東西方各國餐桌禮儀差異的分析,不僅能夠了解東西方各國之間不同的文化傳統,加深對東西方文化的理解,還可以使得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 能夠做的得心應手,待人接物恰到好處。從而盡可能的避免文化習俗的不同帶來的不便,使得跨文化交際能夠更加有效的進行。
參考文獻:
[1]瑪格麗特 維薩.餐桌禮儀:文明舉止的起源[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7.
[2]歐玲,主編.西方禮儀文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一、宴會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進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因此進餐時,應該盡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著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開。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梢杂貌徒淼囊唤遣寥プ焐匣蚴种干系挠蜐n或臟物。千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從湯開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湯匙,它就在你的右邊的盤子旁邊。不要錯用放在桌子中間的那把匙子,因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醬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開始。她不會像中國習慣那樣,請你先吃。當她拿起匙或叉時,那就意味著大家也可以那樣做了。
(6)如果有魚這道菜的話,它多半在湯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魚的一把專用叉子,它也可能與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總之,魚叉放在肉叉的外側離盤較遠的一側。
(7)通常在魚上桌之前,魚骨早就剔凈了,如果你吃的那塊魚還有刺的話,你可以左手拿著面包卷,或一塊面包,右手拿著刀子,把刺撥開。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應悄悄地,盡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將它取出,放在盤子邊沿上,別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此外,我對法國餐桌禮儀的忌諱有些了解,如后:
二、法國餐桌禮儀七忌
答應對方的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在點菜時自己應選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沒有頭緒的話,可請侍應為你推薦餐廳的招牌菜,但要給明確的表示,如想吃海鮮、不吃紅肉等,切記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說是但(隨便也罷)的人只會為同臺客人添加麻煩。用餐要注意的細節甚多,但其實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禮儀,只要保持冷靜,不做大動作,不出聲響或阻礙別人用餐的話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類時(如牛扒)應從角落開始切,吃完一塊再切下一塊。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將它移到碟邊。
3、如嘴里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盡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在西方,幾乎任何事情都有預約。沒有預約,或者爽約,是不被人們接受的。預約一起吃飯時,要說清就餐人數和時間,也要說清是否有吸煙區或者有舒適的座位。如果有其他特別的要求,預先告知宴會主辦方,會得到滿意的結果,但沒有提前告知的事情,主辦方一般不予解決。在預定時間內到達并結束就餐,是必須的,因為餐廳的預約都是提前大約一周的,時間段也都是安排好的,如果爽約,餐廳方面可能因成本原因不予解決問題。
衣著儀表
歐美人同友人吃飯時常常穿著正裝,休閑裝運動裝再昂貴,也不隨意穿著會餐。去正式就餐場所,男士應穿整潔的西裝,干凈的皮鞋;女士應著淡妝,穿套裝,有跟的鞋子。而且有時主辦方會明確告知穿正式服裝,那么男士就要打領帶。三入座禮儀一般女士優先入座,位置按照安排做就可以。做的時候從椅子左側入座。女士最好的方式是把椅子拉開一些后,側身坐下,再將雙腿移動到桌子下。男士稍好,動作可以更自由。用餐時,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西方的椅子比較直,不用太后仰就靠住了。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最好避免兩叉著坐。
上菜順序
在西方,人們就餐除了講究營養衛生,也很享受用餐的情調。在用餐前,筆者及同事被安排自由站在高約1米5的圓桌周圍,侍者根據個人喜好斟上紅葡萄酒、白葡萄酒,是歡迎客人等待客人儀式,同時有輕音樂環繞。整個餐廳幽雅寧靜、浪漫溫馨,令人愜意。接著上正式的全套餐點。順序是:開胃頭盤、湯、副盤/魚盤、主菜、甜品。一道菜或者酒配一道餐具酒具。開胃頭盤一般有冷盤和熱頭盤之分,常見的品種有魚子醬、鵝肝醬、熏鮭魚、雞尾杯、奶油雞酥盒、局蝸牛等。湯類大致可分為清湯、奶油湯、蔬菜湯和冷湯等4類。品種主要有牛尾清湯、各式奶油湯、海鮮湯、美式蛤蜊湯、意式蔬菜湯、俄式羅宋湯、法式蔥頭湯等。副菜通常是水產類菜肴與蛋類、面包類、酥盒菜肴。西餐吃魚類菜肴講究使用專用的調味汁,品種有韃靼汁、荷蘭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國汁和水手魚汁等。主菜主要是肉、禽類菜肴。其中牛肉或牛排最為常見,肉類菜肴配用的調味計主要有西班牙汁、濃燒汁精、蘑菇汁、白尼絲汁等。禽類菜肴的原料取自雞。鴨、鵝;禽類菜肴最多的是雞,可煮、可炸、可烤、可炯,主要的調味汁有咖喱汁、奶油汁等。甜品主要是布丁、冰淇淋、奶酪、水果等。有時也在副菜和主菜之間加一道雪吧,就是用水果和冰做的冰凍果子露,用以清潔口腔,從而更好地品嘗主菜。有時在主菜和甜品之間安排一道芝士,以增加營養。如果需要,也有在餐后上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用餐同時,一直有樂隊演奏莫扎特樂曲。
就餐時注意事項
西餐餐具及吃法與中國有很多不同。特別的餐具是刀叉,而且是一道菜一副餐具,吃一道菜換一道餐具,比較繁瑣,但可以保證各菜各味,避免串味,比全靠一副筷子衛生。西餐烹飪工藝講究選料、營養、衛生,也很講究吃法。餐具及吃法遵循實用優雅原則,像“左叉右刀”、“液體在右邊,固體在左邊”。
1.酒及酒杯
西方人基本把酒當做飲料。喝什么酒用什么杯。葡萄酒杯又叫高腳杯,酒杯種類比較好辨認,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喝紅葡萄酒用的,大一些;另一種是喝白葡萄酒用的,小一些。三角型高腳杯是用來雞尾酒杯,杯身較細高的高腳杯是香檳酒杯,杯身像碟型的也是香賓杯,主要用來擺“香檳塔”造型。杯身很大、矮腳、口稍小是白蘭地杯。喝紅酒主要注意的是持高腳杯方式,應用大拇指、食指、中指三個手指輕輕捏著杯柄部分,小指放在杯子底部固定,不宜端著杯肚,以防手的溫度使酒溫升高,影響其品質。喝酒時一般傾斜酒杯,像把酒放在舌尖上似的喝。輕輕搖動酒杯讓酒與空氣接觸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不應猛烈晃動杯子。一飲而盡、邊喝邊透過酒杯四處觀望等,都是失禮的行為。也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紅印,用面巾紙較好。有時會遇到服務員將少量酒倒入酒杯中,讓客人鑒別一下品質是否合口。這時應喝一小口并回簽Good。隨后服務員來倒酒,此時應把酒杯放在桌上由服務員去倒,不應拿著酒杯接著。
2.咖啡
喝咖啡主要應注意三個細節。一是持咖啡杯。應用大拇指、食指或者有中指捏著杯柄,食指不應穿過杯耳。二是咖啡匙是專門用來攪拌咖啡,使其冷卻,或者使加入的糖融化,不能用來喝咖啡,這樣是不雅動作。喝咖啡時把咖啡匙放在咖啡碟上。三是加糖要用夾子,以免咖啡濺到臺布或衣服上。
3.刀、叉、湯匙及酒杯
一份正宗的西餐餐具中,不易辨認的是:三刀三叉兩杯匙。三刀分別是牛油刀、前菜刀、主菜刀;三叉分別是:前菜叉、主菜叉、甜品叉;兩杯分別是:紅酒杯、白酒杯;兩匙是:湯匙、甜品匙。使用基本原則是方便,比如主菜刀又叫大刀,比如大多數人都是習慣先用右手拿東西,且右手力量相對較大,所以切割面包或者肉用右手持刀,左手持叉,湯匙酒杯也一樣。如果感覺不方便,例如左撇子,可以換手拿刀叉,不必拘禮。暫時休息時,盤里有食物,應把刀叉以三角形擺在盤子中央,這樣也便于在休息完繼續用餐。用餐結束時刀叉擺置方式有兩種:將刀叉平行并排放于餐盤右側。盡量將柄放入餐盤內,這樣可以避免因碰觸而掉落,服務生也較容易收拾。如果盤子已空,把刀叉分開擺放約呈八字形,一般意思是服務員應該添加飯菜。
4.主菜:肉類
西方人吃肉--主要是羊排、牛排、豬排等,一般尺寸比較大。吃時用刀、叉從左邊切起,把肉切成小塊,大小剛好一口為宜。吃一塊,切一塊,不應先全切再吃,也不應用叉子把整塊肉夾到嘴邊吃。吃牛肉(牛排)時,服務員或主人會問你生熟的程度,可按自己愛好,預定生熟程度。吃有骨頭的肉,比如雞,不宜直接“動手”,可以用叉子把整片肉固定(可以把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壓住肉),再用刀沿骨縫切開,切一塊吃一塊。如果骨頭較小時,可用叉子叉起送進嘴里吃,吃完吐到叉子上放碟子里。需要直接“動手”的肉,往往是洗手水和肉同時端上來。吃的過程一定要時常用餐巾擦手和嘴。魚肉極嫩易碎,因此常備專用吃魚湯匙。這種魚匙比一般喝湯用湯匙稍大,可切分菜肴,還可以將調味汁一起舀起來吃。吃魚基本方法是先用刀在魚鰓附近刺一條直線,刺入一半即可,刀尖不應刺透。將魚的上半身挑開后,從頭開始,將刀叉在骨頭下方,往魚尾方向劃開,把針骨剔掉并挪到盤子的一角。最后再把魚尾切掉。由左至右面,邊切邊吃。若要吃其他混合的青菜類食物,還是使用叉子為宜。吃魚時要注意,吃魚時不要把魚翻身,吃完上層后用刀叉剔掉魚骨后再吃下層。這是西方禁忌,據說出門會遭厄運。吃龍蝦時,第一步先要將刀子插入蝦殼和蝦肉之間,使之剝離,再將肉取出,慢慢地切片享用。
現代西方價值觀念的產生肇始于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當時西方價值系統以社會價值為基礎,力圖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建立更為有效的社會秩序,進而體現出價值,由于西方價值觀念將人性看作是人的天然屬性,因此“,人,生而平等”,在西方文化中開始有意識地強調人的“尊嚴”,他們認識到理性的光輝,力求以對個人利益的尊重來完善社會,使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樂觀與信念。因此,西方并不排斥對個人利益和價值的尊重,例如:在17世紀荷蘭追求平等交換甚至成為國家和國民的認知,這樣的共識奠定了西方文化禮儀的基礎,形成了西方文化禮儀注重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的特點。而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將利益特別是金錢和地位放在了次要位置,文化中有意識地將文化價值放在首位,而對利益卻置于有悖于“君子”修性的位置,這造成中國傳統價值觀念以仁愛為中心,在提倡國君———臣子、父母———孩子、丈夫———妻子、兄長———弟弟、朋友———朋友做到“忠”、“恕”、“孝”、“悌”的基礎上,建立起仁愛為中心的社會和家庭架構,進而形成國家。在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下,中國文化禮儀中出現講求“尊卑清晰”、“長幼有序”的特點,這一點與西方,特別是英美國家的文化禮儀有著巨大的差別。
2集體主義認同差距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對比中西方發展的歷史,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是鑒別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時也是產生中西方文化禮儀的重要基礎。西方人認為:每個人有著自己的獨特身份和個性,而千萬個個性和身份獨特的人才能構成豐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來,只有尊重每個人的利益,發揮每個個體的優勢,才能夠有社會的發展,特別經常用“天助自助者”來闡述個人主義,這成為西方專有的文化符號,也成為西方文化禮儀的重要出發點。特別是在基督教的傳統中,對個人更是突出和強調,在不斷傳承和發展中尊重個人隱私成為西方文化禮儀中一個公允的價值觀念和基礎,而這一點也經過不斷地發展成為世界上禮儀的共識。應該看到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個人的利益與價值的同時,實現集體和社會的發展。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認同上的不同出現了西方人特有的對家庭、友誼的不同理解,出現了對個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禮儀。在中國的文化和傳承中集體主義一直是廣為推崇和贊揚的美好事物,無論是孔子的仁愛思想還是墨子的兼愛思想都對集體主義有著共同的肯定與鼓勵,在中國傳統意識中,有集體作為基礎才能夠有個人的利益,“大河沒水小河干”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中國傳統思想里更加強調集體的奮斗,個人的成功屬于集體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鼓勵那些為了集體而做出個人利益犧牲的人。在這樣的認知條件下中國文化禮儀更加重視集體主義,往往會出現對集體主義的膜拜,中國文化禮儀在表現形式上就變得更加含蓄和謙虛,帶有強烈的“東方智慧”的風味。
3家庭觀念不同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西方家庭結構較為簡單,基本為“父母———孩子”的二元結構,多數老人在經濟獨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時采用分開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從精神和榮譽上給年輕人以指引,而很少從金錢、體力上給年輕人以幫助。而青年人認為自己代表著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長期住在一起將會在榮譽、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損害,因此也不會輕易組成老少幾代、親戚朋友的大家庭,這是西方社會的文化特色,同時也產生了西方文化禮儀的特點,對于西方家庭,成員被視為平等的主體,每個人有平等的發言權,因此,可以看見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這一點在中國無疑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興旺的標志,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中國家庭的結構屬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結構,家庭成員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輕人對老人的尊敬和服從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經歷、付出和指揮,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榮譽和特權,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中國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賴的特點,這使得中國家庭更加重視自身的修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給整個家庭的其他成員帶來損貶,這就使中國家庭成為成員共同認可的單位,因此,中國家庭具有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和榮譽感。反映在中國文化禮儀上,中國更加注重“尊老愛幼”,遵循在禮儀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強化尊重。
4對民族主義認同差距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民族主義是對民族的認可,中國歷經了5000年的風雨,中國的國家形式也是由漢族獨自建立的。我們說的社會禮儀標準也是在漢族文化的基礎上獨自建立的。漢族在歷史上通常和他們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間和社會的連絡用語言表達。只是表達一個微小的行動就能表明一些意義敏感的意思。當你說一半批評或僅僅說一些事物的時候,人們能了解什么。你想要說。如此當他們表達他們自己感覺的時候,人們不需要說出他們所有的意圖。在西方人中的時候,舉例來說例如美國是一個有超過二百年歷史的移民國家。然而,美國人一定清楚地表達他們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這樣聽話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們的語言一定說出他們必須說的。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