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信息能力提升研修總結
時間:2023-03-14 15:14: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信息能力提升研修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村學校;校本研修;推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6-0107-02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的專業素質直接制約著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教師素質,打造優秀教師群體,是保證學??沙掷m發展的重中之重。校本研修作為一種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一經引入就因其貼近教學實驗場,有效地解決了工學矛盾,節省培訓經費,而受到教育管理部門和教師的歡迎。在校本研修中學??梢砸劳凶陨淼馁Y源優勢和學校特色,以深化教育改革和優化學生成長環境為主要內容,以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要形式,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學習方式,進而提升教學效果。但是,農村學校校本研修因為缺少專家引領、教師能力水平偏低、知識結構不夠合理、獲取信息資源通道不暢、缺少有效的激勵措施,導致研修范圍狹窄,過程流于形式,效果不佳,亟需結合農村學校特點和實際情況,探索校本研修的有效推進機制,為農村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搭建一座橋梁。
一、校長引領策略
教育改革的成功與否,校長起著核心作用,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一個好校長,成就一所好學校。在提高農村教師專業化素質的校本研修中,農村校長作為組織倡導者、學科領軍者、思想引領者、成功激勵者,勢必發揮著核心作用。校長依靠其人格魅力、辦學思路、管理藝術帶領教師構建研修組織,制定共同愿景,選擇研修內容,優化研修活動的組織過程,在思想上引領教師,在行動中與教師共同探討、共同研究。以促進學生的最好發展為目的,引導教師努力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師針對教學實際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反思,讓教師理解教學、研究教學、愛上教學,提升研修的針對性,讓研修落地生花。因此,校長要敏于學習,勤于思考,積極獲取新的信息,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管理能力,始終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深刻把握教育規律,順應時代潮流,保持創新活力,增強服務意識,為教師成長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更好地引領教師開展校本研修。
二、外界干預策略
農村教師專業視野比較狹窄,專業理論基礎不夠厚實,往往導致研修活動在低水平層次上不斷重復,缺乏專業提升的動力。因此需要專家給予外部干預,充分挖掘培訓資源,提供專業發展咨詢、答疑解惑、案例分析、總結經驗,幫助教師正確認識自己專業發展水平,了解自身不足;對研修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防止教師因為遇到疑難而出現激情喪失、熱情退卻的現象;對教學案例進行專業分析和指導,使教師獲得更多的先進教學理念、成熟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教學藝術;對研修中的經驗和做法進行總結,并上升到理論層次,進一步指導研修活動開展。通過專家的言傳身教,更新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技能,改進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聘請外部專家受到經費、時間等客觀因素限制的情況下,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開展網絡研修指導,也可以將本地教研員、教研組長和骨干教師組織起來,構建一支校本培訓巡回指導隊伍,指導本地學校開展校本研修,發揮整體功能。
三、內部激勵策略
針對教師發展、資源建設和教學質量,學校應該逐步建立與自身發展相適應的內部激勵機制,制定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將校本研修納入教學評價體系當中,加強校本培訓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調動、激勵、促進不同基礎、不同類型的教師的積極性,使每一個教師都能通過努力達到預期目標,提升校本研修的執行力。激勵機制可以是目標激勵、榜樣激勵、情感激勵,也可以是物質激勵,目的是激發教師內心積極向上的動力,提升教師的學習、研究積極性,鼓勵教師遵循教育規律,著眼于學生個性培育,不斷去探索、追求,努力使自己成為教學的研究者、學生的引導者,防止教師因為缺乏進一步發展的目標與動力而出現“職業倦怠”,導致對校本研修忙于應付,疲于對付,通過激勵機制逐步形成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創新的內在動力和研修文化。
四、個人自修策略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不斷填補自己的知識空白,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教育形勢。新課程強調要使學生能適應終身學習的要求,具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作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更需要有指導和控制自己學習的能力。校本研修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要發展,自主學習是一種最有效的策略。教師就要把自己置于主人的地位上來學習,充分利用業余時間,自我選擇、自我調控、自我評判反思,全面學習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新課程的理念及教育的法律法規,提高自己的對教育的認識。教育工作周期長,可塑性大,個人自修還需要學習和研究別人教育的成功經驗,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的實際,取長補短,與文本對話,與專家對話,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
五、同伴互助策略
新課程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合作學習,同樣,教師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學習型組織,學會合作,形成合力。通過互相聽課,集體備課,同課異構,開展課例研究,讓教師在專業上切磋,挖掘放大教師教學個性和特色,以團隊形式進行研究,改變教師固化的心理模式,達到分享經驗、共同成長的目的。培養教師進行隨堂反思、總結經驗得失的良好習慣,提倡多寫教學隨筆。在研修活動中,將自己的經驗總結與同組教師分享、討論,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火花,并將這種瞬間產生的靈感記錄下來,再嘗試、再提高,實現自我超越。同伴互助不要僅限于學校內部,學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地域的學校之間可以實現大范圍內的連結,構建寬泛的學習共同體,利用網絡,開展網絡校本研修,進一步拓寬參與范圍,使校外資源與校內資源相結合,引導教師同伴互助,防止同一學校,同一地區,教師能力發展水平的同質化導致校本研修的局限性。
總之,農村學校校本培訓要取得實效,必須結合校情實際,探索有助于推進校本培訓的有效策略,采取“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為校本研修注入活力,另一方面要激發教師潛能,雙管齊下,推進校本研修有序開展,保證校本研修質量,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促進農村教育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美]瑪麗蓮(Tallerico·m),著.校長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全國中小學校長培訓參考用書[M].盧立濤,安傳達,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十”精神為指導,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宗旨,以師德教育、學科培訓、崗位培訓、名師研修、外出交流及提升教師能力為重點,以校本培訓為基礎,面向全體教師,整合利用教師教育培訓資源,在改革創新自主發展的基礎上,創新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全面實施新一輪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進一步提高我縣教師的師德水平和綜合素質,進一步健全和拓寬教師培養機制,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堅實業務基礎的高素質、專業化、研究型、具有創新意識的新型教師隊伍,為更好地推動推動教育實現更加優質、更具內涵、更為協調、更有品位、更大影響,辦人民滿意的“更好教育”提供師資保障。
二、工作思路
借“國培”之力,整合教育教研科研、研修工作室、校本研修、送教下鄉、“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微課”網絡研修與教師工作坊、中小學畢業班復習研討、學科教師命題制卷、鄉村教師能力提升、論文評選、課題立項、校長論壇、校點負責人,骨干教師、教學改革培訓等工作,轉變培訓方式,多種形式開展培訓,助教師業務能力提升、專業技術發展,學生成才、教師成功。
三、工作措施
1、分區域建立教研、科研、研修聯組:推行區域研修,協同研修,集智研修,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以教育教學管理中的問題為中心,以優秀工作室為龍頭的“1+N引領培訓、以骨干與學科帶領人為首的“1+1”幫扶研修以及學校自選的同課異構、校際結對、網絡討論、實踐反思、校園網站等。示范帶動,以點帶面,全員參與,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滿足需求,捆綁考核,均衡發展,實現“共融、共榮、共贏”目標。
2、“送教下鄉、各類教學賽課”縱深開展:全覆蓋26個鄉鎮中心校推薦學校,10所一級預算單位中學、16所直屬學校、部分優秀示范幼兒園等促進學校工作全面開展。采取“專題講座、教學觀摩、經驗介紹、現場參觀、崗位實踐、互動交流、專家點評”等形式,通過“案例式、探究式、參與式、情景式、討論式”等方式,強化教師培訓質量和效益意識。
3、實行領導(教研員)聯系學校(鄉鎮)制度:領導或教研員聯系到具體學校、鄉鎮,具體到每個項目實行捆綁考核。強化“縣-鄉(鎮)-?!比壗處熍嘤枺瑢嵤叭硕⑷恕惫芾?,對項目負責人和學習者進行“雙向考核”,捆綁評估,提高培訓質量。
關鍵詞:園本研修;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信息化教學融合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08-0024-04
一、背景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是教育部推出的5年教師全員培訓工程,強調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推進教師培訓變革,通過培訓有效優化教師的課堂教學,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該項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目前正在全國各地有序開展。P者在參加本地城區的一次幼兒園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線下研修活動中,對研修過程進行了回放式記錄,并對活動中的信息技術應用做了一些分析思考。
1.活動概況
研修目標:通過觀看一節幼兒中班科學課《超級小偵探》的現場授課,參與課后研討,打通線上與線下,實現思維碰撞,學以致用,進一步提升幼兒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提高信息技術與教學教研的融合水平。
研修環境:教師在具有交互電視的錄播教室進行教學活動,同學科教師在網絡機房或者遠端大屏觀看教學直播,利用本地培訓專用研修平臺的班級社區開展網上交流。
研修過程:教師在錄播教室完成,同時園內學科教師在網絡機房集中觀看,對應的城鄉結對一所農村幼兒園學科教師通過網絡進行遠程觀看,隨后進行線下線上混合集中教學研討。
教學目標:①幼兒運用生活經驗和認知經驗合理選擇信息,利用已有的經驗和認知特點,進行正確判斷,例如通過車輪印和車發出的聲音判斷出罪犯騎著摩托車作案。②通過幼兒細致觀察,嘗試比較、推理、排除等手段進行分析,例如根據現場留下的腳印、吃剩的魚骨頭以及進入房間墻洞的大小來進行判斷。③積極參與探索,體驗偵探樂趣,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參與審訊,查看地圖,開鎖活動,抓捕罪犯,罪犯懺悔等。
2.問題提出
本文試圖通過場景回放的方式介紹園本研修中技術在課堂教學、研修活動中的使用,并對使用的情況進行分析,對這一研修形式進行總結,提煉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中可以推廣的研修做法,并對幼兒園信息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二、教學場景還原與技術應用分析
場景1 森林中失竊案的發生,交代事件發生的背景。
分析:通過觀看FLASH動畫,看圖片,聽聲音,了解到森林中小豬家失竊了。信息技術再現了一個失竊的情境,制造了一個個形象直觀的場景,直接把孩子們引入破案的主題,激發了孩子們積極參與的熱情。
場景2 出現柯南奔跑的畫面,幫助偵探一起破案。
(1)查找嫌疑犯:
通過交互電視的放大功能放大小豬屋外的輪胎印,再次播放現場聽到的聲音,二者結合,得出嫌疑犯騎著摩托車作案;根據生活常識讓孩子們了解到森林中有雞、兔、貓、虎會騎摩托車,這些動物被列為失竊嫌疑犯。
分析:借助交互電視放大、突出顯示等功能,幫助學生觀察,引導孩子運用比較、推理、排除等手段深入思考,提升孩子的思考品質。這種做法符合中班孩子的認知思維規律,中班幼兒的思維主要依靠具體事物的形象和對它們的聯想。和大班相比,他們還缺乏通過詞語邏輯來思維的能力,更多的是在動手玩樂中進行思維。
(2)詢問嫌疑犯:
通過交互電視的點擊操作與四個嫌疑犯逐個進行對話,嫌疑犯都說自己沒有去作案現場。
分析:通過交互電視和課件的互動功能,讓孩子可以與嫌疑人進行互動交流,觸屏給幼兒以多種感官刺激,輔助孩子在辦案情境中更好的進行判斷。點擊詢問嫌疑人見圖1。
(3)尋找作案證據:
仔細觀察現場地圖,如小豬家出現的腳印、魚骨頭、洞等,在地圖上尋找作案線索。
分析:利用傳統媒體,孩子們模仿偵探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學生分組尋找線索,進行組內交流,確定嫌疑犯。中班幼兒由于經驗不多,對事物的理解有限,因此觀察過程十分依賴成人,結論也脫離不了成人的幫助,教師若能多角度的引導學生全面地觀察,多問一些問題,促使孩子深入觀察,那孩子的收獲與獨自觀察所得就大不一樣了。師生共同活動,根據觀察到的線索,逐步排除。通過腳印排除雞;通過魚骨頭排除兔;通過洞太小排除老虎;最后得出貓可能是罪犯,現場線索見圖2。教師在幫助學生推理時,比如查看現場腳印,教師直接在觸屏上操作標記,可以很方便的實現面向全體幼兒的教學。其中傳統的放大鏡功能可以通過交互電視的放大功能來實現,但是孩子們一個個手持放大鏡興奮的觀察場景值得教師思考。
場景3:抓捕罪犯
觀察小貓住處的特征,確認找到小貓的家。由于小貓家的門鑰匙與隔壁雞大嬸家的鑰匙混到一起了,幼兒通過開鎖練習,找到小貓家的鑰匙,打開小貓家的門,實施罪犯抓捕。
分析:通過開鎖等實踐操作,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傳統媒體工具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相得益彰。操作活動以及探索活動是一種比較適宜幼兒的學習方式。幼兒的學習活動大都建立在操作物體的主動性活動基礎之上,好動是這一年齡階段幼兒的突出特點,這時候加入開鎖的操作就是一種很好的活動方式。
場景4 小貓悔罪與孩子們感言
抓住小貓,慶賀勝利。小貓懺悔,因為饞嘴,偷吃別人家的東西。但是要讓孩子們明白:再好的東西不是自己的,也不能去拿。
分析:通過播放小貓懺悔的片段,讓幼兒體驗自己內在的心理活動。幼兒能夠運用社會行為規范并初步評價自己的行為,還能在成人的幫助下,調控自己的行為,自制能力開始形成、有初步的責任感、道德感。
三、教研活動場景還原與技術應用分析
場景1:觀看與記錄
在網絡機房,教師可以通過看大屏幕,也可以看自己的電腦,進行課堂觀察,及時記錄課堂教學中的各種情況。
分析:遠程觀看避免了現場觀摩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干擾,還可以擴大觀課教師的規模。缺點是,直播的畫面需要通過現場人員的選取,觀課教師難以獲得課堂教學第一手的全景材料。
場景2:現場研討
上課人先介紹自己的教學設計、實施以及反思情況。然后圍繞事先確定的研討主題結合教學實景分組研討,并逐一發言。主持人把控研討節奏并做總結,主持人引入思維導圖開展學員研修頭腦風暴,并通過思維導圖進行研討記錄,為了提高研討的實效,重復的內容不再說,提高交流的效率。現場研討流程圖如下:
分析:通過課堂教學視頻回放,再現教學中的具體場景,可以重c關注教學中的不同環節,實現切片式分析。將教師的思考用教學事實的視頻片段說話,增強了教研的指向性和現場感。
場景3:線上交流
參與研討的老師可以一邊線下交流,一邊在研修平臺上跟帖點評,主持人通過大屏展現教師線上交流的內容。
分析:及時記錄交流痕跡,深度表達教師的思考,主持人可以通過現場調閱教師的交流話題并予以實景展示,并為進一步的跨時空異步交流做了鋪墊,放大了校本教研的效果,線上交流見圖4。
四、園本研修活動的思考
這是一次有價值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園本研討活動,教學和研修都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體現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網絡研修和校本研修的結合精神,可以作為城區學校校本研修的樣板。研修對主持人和參與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包括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包括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綜觀本次研修活動,筆者提出以下思考:
1.信息技術的便捷、生動、豐富很好地優化了課堂教學
幼兒對豐富、直觀、形象的畫面興趣濃,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傳統的教具、學具雖然能夠滿足學生的各種感官需要,但畢竟有限,而且還受到空間等的限制,而信息技術就靈活多了,而且能夠提供大量的、豐富的、生動形象的教學需要的各種場景。當然,在教學設計中,如何恰當運用媒體,選擇技術,優化教學,這都要求教師進一步學習、探索。比如教師要在課前要收集加工相關教學資源,熟悉各種設備的操作并對學生進行必要的使用培訓等,在課后還要對技術應用情況進行反思。這節課,教師創設了一個偵破案件的情境,在人機交互、人人交互中實現了與同學、老師和嫌疑犯的互動,生動形象的畫面、具有適度挑戰性的任務都很好地激發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熱情,提高了孩子的專注度,課堂信息容量增大,教學效率顯著提升。另外,無線投影等新技術的應用還解放了教師,使得教師可以方便的走進學生,實現教學環節的無縫銜接。
另外,我們也發現由于受到制作水平等的限制,課堂教學是按照老師的設計步步進行的,對于課堂教學中的生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師不能與電腦生成及時互動,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學設計思路走下去,如:嫌疑犯一個個排除時無法做標記。
2.信息技術的超時空、多渠道、廣資源高效率地助力教師專業發展
客觀地說,在研修內容的安排上,信息技術處在教學的輔助位置上,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校本教研,還是要以學科教學為主,也可以適當向技術應用的研討傾斜或把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研討的一個主題或方向,但這一定不是主體。在研討中信息技術的超時空、渠道寬、資源廣的優勢可以讓參與者產生多次“頭腦風暴”、強烈的思維碰撞,實現深度教研。例如在審訊嫌疑犯階段,膽子大的孩子就會直接說“罪犯就是老虎,老虎是壞蛋”。老虎是壞蛋的思維定勢,孩子的直覺,留下懸念,用證據說話,結果罪犯是小貓。這就是教學中的生成,教師如何抓住這個生成,進而自然地把學生的關注點引向尋找證據上來是研討的關鍵。這就要求老師制作的動畫或軟件中能夠及時查閱到相關動物豐富的生活習性或特點介紹,也可以適當鏈接一些話外音或動畫來介紹,這樣也使得整個學習過程變得充實、有趣,當然如何制作、如何選用素材又是老師們需要廣泛查閱、比較分析、精心遴選的,也是需要研討的熱點所在。
從以上的分析明顯可以看出,這節課通過錄播教室延展了教研的空間;通過網絡拓展了教研的時空,實現了園內教師之間,園內與園外老師之間的廣泛交流,促進了區域內教學共同體的建設及共同體各成員專業化的共同發展。
3.信息技術的強交互性、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極好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利用錄播,把學生每節課的表現和小組內活動情況進行實時記錄,按照一定的指標對一段時間(一學期或者一個月)內學生的情況進行數據分析,從而有針對性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進而進行個性化學習活動,這些都是技術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誠然,個性化記錄的清晰性和便利性在目前情況下還難以普遍做到;數據分析還需要科學的評價指標和有關軟件的支持等;個性化學習資源的生成需要花費的人力成本很高,這也需要智能軟件的支持等等。在現有的條件下,面向未來的教育,面對數字時代的原住民,信息技術在轉變學生的學習上依然是個薄弱的環節,也是我們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技術的教學應用是大勢所趨,是未來學習的需要,但在應用層面,還需要實踐的智慧和學科教師、相關專業人員等多方的參與。技術對教學的作用是輔助的這一特點是不變的,教師在教學應用上需要多問一問,努力讓技術在教學的不同環節、不同內容、不同要求等方面都盡可能發揮作用,進而體現其在學生學習中的獨特價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師廳[2014]3 號.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S]. 北京,2014.
[2]郭素敏.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整合及案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李蕊.在幼兒園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2010(1).
學校課改工作總結范文一
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已經進行很長時間了,但步子不是很大,今年市教育局加大課改力度,全面推行課改。我校在市局教育精神的指引下,也加大了課改的力度,人人參與課改,人人實施課改。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我校確立了“導學探講練”五字教學模式,全體教師都努力踐行這一模式。下面就實施這一模式時的感想作以總結。 在全面實施課改的今天,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才能勝任今天的工作。在平時的工作中,我邊教邊學,利用學校為我們安排的外出聽課的機會,向其他學校的老師學習,吸取他人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了解現代教育教學的新理念。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新課程標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同時利用網絡觀看名師的課例。盡量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我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努力實施“導學探講練”的教學模式,為了讓學生更快的進入角色,我把本班42名同學重新分組,并給他們講清每堂課的具體思路使學生學習起來有的放矢。時刻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環境,多給學生一些表現的機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遺憾的是,我們班還有個別學生沒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學習上有掉隊的現象。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還需不斷地改變策略,以便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平時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教學研究活動。在校本教研中主動獻課,得到領導和教師的好評。
及時反思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成功與失敗的地方,并尋求好的解決思路,不斷改善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以便在課改中早日脫穎而出。 回顧一學年的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收獲,但還存在一定問題,比如,在工作中缺乏創新意識,存在一種惰性思想。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總結經驗,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多下功夫加強對個別差生的輔導,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總會有收獲。我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課改工作會迎來一個燦爛的明天。
學校課改工作總結范文二
一年來,我校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認真學習落實上級文件精神,以重實際,抓特色,求實效為教學工作的基本原則,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認真落實課程計劃,落實教學常規,落實教學改革措施,抓好教學監控,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加速了學校發展。
一、加強學習,樹立新的理念
1、為了全面推進課程改革,必須徹底改變教師舊的教學觀念。我校十分注重對教師的培訓工作,大力組織教師認真參加各種培訓、在這一學期里,我校蘆小妞老師,楊翠萍老師到鄭州參加了全國小學語文精英論壇觀摩課活動。不斷提高教師的教研水平和教學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學?,F有的現代化教育手段,組織教師聽專家講座,看專家教學實錄,并對自己的教育教育教學過程進行經常性的反思。通過一系列的學習,使我校教師認識到新課程改革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并將一輪課程改革視為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將理論聯系到實際教學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質結構接受新一輪課程改革浪潮的“洗禮”。
2、通過學習新的《課程標準》,教師們逐步領會到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讓受教育者適應現實,而是改造、創建新的現實,培育出有創造能力的人。從而形成了“實施新課程的成敗在教師,教師的要務在于更新教學觀念”的共識。確立了“一切為了人的發展”的教學理念。樹立“以人為本,育人為本”的思想。樹立學生主體觀,貫徹民主教學思想,構建一種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觀點,承認學生個性差異,相信學生都存在發展潛能,積極創造和提供滿足不同學生學習成長的條件。樹立學生發展觀,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視了學生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與發揮,使獲取知識,學會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豐富情感、完善自我、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的過程。
3、加強了教育的開放性,加強了教學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現代科技的聯系。教師教學中立足課堂而不受課堂局限,立足學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現代社會,現代科技,其它學科的知識信息和最新成果,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使教學活動始終充滿活力。同時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開展研究性學習等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了學習、體驗的實際情境,創設動手實踐、創造的現實環境,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拓展到教室外、校外,加強了學校教育與社會的密切聯系。
二、加強校本培訓、提高教師素質
提高教師隊伍的業務水平是提高師資素質和教學質量的關鍵。我們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強教師集體備課與論課活動,強調合作交流等,使教師在做中學,在實踐中領悟,使老師走上學習中研討,實踐中總結,總結中提高的成長歷程。
在校內教研活動中,我校制訂了語文教研組長李艷利老師,數學教研組長許亮老師。要求教研組長,每學期初制定好該組教研計劃,寫好教研活動記錄,學期末做好教研工作總結。要求每位教師在一學期內都要講一節校內公開課,教師們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本學期,我校共舉行教研活動17次,取得了較好的教研效果。本期作課的教師,均在各方面展示了自己的高素質。老師始終面帶微笑,教態親切、自然、普通話標準,語言準確,富有感染力,教師的范讀情景交融,把學生帶入如夢如幻的美景之中。教學語言流暢,板書美觀工整、新穎,教態大方,駕馭課堂能力強。部分教師設計制作的課件很好,運用自如。
另外,我校還要充分利用學校的遠程教育設備,組織教師學習專家講座,優秀示范課等,和校內聽課間周進行。本學期校長聽課不少于30節,主任聽課不少于40節,每位教師聽課不少于10節。
讓老師切實有效的由新課程的旁觀者,變成新課改的組織者、參與者,投身到新課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實踐中找出其中最關鍵、最困惑、最有價值的問題,并在教師中進行交互式討論、開放式探究,使教師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覺調合教與學的行為,提高課堂的教學效能。
三、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
1、學習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課改的核心之一。不會學習的人將是21世紀的新文盲。我校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凸現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握方法的過程。
2、新課程向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教師要走下高高的神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我們努力營造民主、平等、互動、合作的師生關系,在與學生交往互動、合作交流中與學生心靈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學生人格,完善學生個性,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四、 狠抓教學常規工作,重實際,重實效
1、我校建立健全了教學管理制度,加強了學校內部各項教學工作的科學管理。對學校的授課計劃、備課、教學、批改、輔導、復習、考試、成績評定等項教學規章制度,做到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同時提出具體的改革設想,以達到教學管理系統的整體優化。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是教師,每位教師必須備好每一節課,積極從教材中挖掘出啟迪學生,培養學生能力的因素,建立教學上的最佳工作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大部分學生在克服一定困難的前提下學到更多知識,增長能力。
2、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教學中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思維。在課堂上,教師要刻意創設問題的情景,積極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分析比較,培養概括和判斷推理、綜合的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師在以學生為主體,認真研究教法。根據學科的性質和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班級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自學能力。努力改進教法的同時,也注意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以學法的優化推動教法的優化。
3、積極參與一課多研活動。通過活動,增強教師之間的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學習。
4、結合我區的教學工作計劃,把如何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和開展“走近、走進文本,走出文本”的校本教研作為校本教研的重點。
5、注意總結經驗。在這一學期里,我校的教師能按要求做好教學反思,能積極把理論與實踐相聯系,有意識的把實踐上升為理論撰寫成文章。
總之,新課改工作任重道遠,我們將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克服困難,總結經驗,樹立課改必勝的信念,扎扎實實做好新課改工作。
學校課改工作總結范文三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從單純的“教書匠”轉變為自覺的“研究者”,主動的“實踐者”和嚴肅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師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和學會創新。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農村學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與缺乏專業指導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僅靠專家的指導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大規模送教師外出學習也不現實。因此,學校必須探索出與學校發展,教師成長相適應的校本研修模式尤為重要?;仡櫼荒陙淼墓ぷ?,我校在加強校本研修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現總結如下:
一、基本工作達成度概述
(一)領導重視,強化校本研修管理
領導非常重視校本研修工作,成立了校長任組長的校本研修領導小組,加強對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導,把校本研修作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手段,通過開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學校加強了對校本研修過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時間、內容、人員、考評“四落實”,做到了輔導教師上課有講稿,聽課教師有筆記,學校有記錄和信息反饋記載。
(二)建立激勵機制,推動校本教研進程
為了調動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促進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開展,學校購置了大量的有關新課改的光盤與書籍,以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開拓教師視野,提高教學水平。此外,學校還制定了《教師崗位考核獎勵辦法》《課堂教學達標考核辦法》,把考核結果與獎懲、教師評優等掛鉤,促進教師不斷進取,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學行為,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從而推動以校為本研修活動。
(三)采取多種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師素質
1、拜師結對模式。對新老教師的培養學校采取了拜師結對的形式,擴展了師徒帶教的內容,賦予這傳統的形式以新的校本研修內容,且拜師是相互的,能者為師。如英語組為了讓新教師盡快進入角色,組內進行“師徒結對”,幫助他們盡早走向成熟。他們是這樣做的 (1)攙扶新教師“學走路”。新教師在上崗不久,能對教材進行一定的解讀,設計了一定的教學方案,但在課堂上呈現出滿堂灌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骨干教師進行手把手指導,對每一課時都為他們解讀教材,分析教材,同時向他們預測學生可能出現的狀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備課,同時進入課堂為她們上示范課,然后在另一平行班聽她們上課,總結在課堂中展示出來的優點,分析在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措施。(2)試著讓新教師“自己走路”。通過一階段骨干教師引領,新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有了一定的理解,讓新教師自己解讀教材,分析教材,自己設計教學方案,讓新教師自己先有一定的思考,然后骨干教師對教案設計進行一定的修改,再進入課堂聽新教師的課,進行反思與重建。(3)讓新教師感知不同課型。英語學科的每個單元是由不同的板塊組成的,每個版塊的功能不同,對教學的要求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呈現出的課型也就不同。在新教師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之后,對新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課型,在一個階段中集中力量針對一個課型進行突破。通過一年不到的師徒結對,兩名新老師的教學能力可以說是一個質的飛躍,張麗麗老師在片級小班化教學評比脫穎而出,出片參加縣級小班化教學評比;徐振飛老師由于教學扎實而代表新教師向全縣的英語老師展示了一堂充滿活力的英語課。
2、案例研修模式。即從典型案例中獲得啟迪、尋求解決問題思路的方式。運用這種模式進行研修時,研修者一定要精選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然后組織教師進行深入討論。這種模式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效果較好。通過教師參與式的研討,引導教師運用課改的理念,對課例進行分析、模仿、借鑒,從中領悟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啟迪自己的課堂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課題研究模式。以我校的市級課題《農村小學“多元聯動”校本研修提高中老年教師教育改革適應能力的研究》為抓手,開展系列式主題教研活動。
學校充分利用骨干教師資源,以“學科主題式系列教研活動為抓手,以日常課堂教學研究”為載體,組建了各學科的聯動小組,由各學科組長具體引領承擔本學科的日常研究,將研究重心下移到了教研組,使教研和科研得到有機的整合。通過本校骨干教師與其他教師“多元聯動”的校本研修來提升每一位教師教育改革適應能力。
各學科組根據本學科的特點確立研究主題,我們確立的研究主題基于這樣幾個思考:一、問題直接來自于教師的課堂,是具有代表性的,亟待解決的;二、圍繞課題研究目標能提升教師教育改革適應能力的;三、在前期實踐中骨干教師已對這方面有一定實踐研究的基礎與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與做法的主題,因為引領的力量與能力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質量。
在此基礎上開展“三段四步”主題系列聯動教研活動。它分兩個層面:第一、骨干教師之間的聯動研究,就是對于確立的研究主題,如果之前骨干教師也沒有很多經驗積累的,就先在骨干教師的課堂中進行聯動的實踐研究,先從尋找相關理論進行深入解讀,再到進入各自課堂進行實踐,然后通過骨干教師之間的一次次互動研討交流,集聚群體智慧,解決遭遇的問題,逐步對這個研究主題形成共識,形成可積累的經驗與做法。第二:將骨干教師先行實踐較為成熟的研究主題作為與其他教師聯動研究的主題。具體的流程與做法是:
第一階段:骨干教師示范性研討。它經歷了(1)認知準備(骨干教師進行相關主題研究的資料解讀及結合主題進行的課程資源的開發);(2)骨干展示(先由骨干教師圍繞研究主題進行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彈性化教案的設計說明等,在走進課堂上示范課)(3)問題研討(先由骨干做自我評價,其他骨干就示范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最后中老年教師參與評價)(4)后續拓展(骨干教師把前期自身整個示范過程中積累的材料整理成文本,然后讓中老年教師學習,并結合研究主題布置一到兩項作業)。
第二階段:以其他教師實踐為主的螺旋式研討階段。它經歷了(1)合作開發與設計(圍繞主題,集體備課,在骨干教師的引領下集聚群體智慧共同設計教學方案)(2)初步嘗試(先由一位教師嘗試課堂實踐,再由執教師自評,骨干教師點評,其余教師參評)(3)再度重構設計實踐(骨干教師組織再次修改教學方案,其余逐一上重建課,再反思再重建)(4)反思、總結、提升(執教老師談過程中的體會,骨干教師對整個活動過程作總結提升,并對主題研究作動態調整)。
第三階段:總結提升研討。它由網絡作業評價;階段課堂教學展示;主題活動經驗總結;完善多元評價等幾步構成。
(四)校本研修內容豐富多彩
1、加強師德建設,夯實立教之基
教書育人,師德為本,缺乏良好師德的教師隊伍,無從談好的教學質量。本學年學校貫徹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精神,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等規章為依據,以縣教育局師德建設活動為契機,把師德教育和學校的各項活動結合起來,加強教師思想道德建設,強化教育引導,注重內化,扎實有效的開展師德建設活動,促進學校的進一步發展。通過大力學習和宣傳師德教育理論,展開師德大討論、宣傳師德典型等多種形式,結合榮辱觀學習,提高教師對新時期師德建設的認識,并不斷賦予新的內涵,拓展新的載體。不斷完善師德建設的相關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并以此為輻射點,常抓不懈,使每位教師能夠做到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為人師表,自尊自律,廉潔從教,團結協作,積極進取,勇于創新,成為教書育人的楷模,學生、家長、社會滿意的好教師。
2、新課程理念研修。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程度直接影響課改實驗的成效。為此,本年度繼續把學習、實踐、驗證新課程理念,作為師資研修的重點任務來抓。重點學習《各學科課程標準》、《走進新課程》一書,加強通識研修,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確研修目的:掌握新理念、實踐新理念、優化教育過程,為全面課改打實基礎。二是確保研修時間:用足、用好業務學習時間。三是形成研修系列:重點圍繞說課、上課、評課開展教研組活動,通過校內各科優質課、公開課、示范課和觀摩課研修,在一個個案例中實踐、體驗新的課程理念。四是加強合作交流:派教師外出學習、觀摩,返校后及時向教研組其他成員傳達先進思想、理念,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3、教研組集體備課研修。教研組定期活動與分散活動相結合,以分組教研的內容為主,鼓勵教研創新。教研組每月一次教研公開課,進行教學反思、案例分析。做到課前反思新舊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課改的理念如何滲透、三維目標如何落實、運用怎樣的教學策略等等;課中根據教學實際,反思如何調整教學策略;課后反思自己的這節課達到了什么目標,用了什么教學策略,有哪些成功之處等,幫助教師尋找課堂教學的優點與創新之處,尋找問題與不足,捕捉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育觀念,從而找到改進的切入口。使教學反思過程成為教學研究過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師了解自身的缺失,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缺失方面的學習與鍛煉,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定期撰寫教學反思或教學隨筆上傳到“縣研訓博客群”。
4、教育科研培訓。我校在“科研興校、科研興教”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堅持引領廣大教師走科研之路,開展多層次教育科學研究,人人有課題,人人學理論,人人掌握科研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創新能力。第一,健全機構,加強教科研指導。教科室主任負責課題的管理和規劃;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理論和教育科研知識;指導安排課題組的研究活動和課題成果的總結。第二,指導教師進行課題研究。第三,抓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我們把“小班化教育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落實到課堂教學中,使教師在科研——實踐——應用的良性循環中提高了理論素養和科研能力。
5、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培訓。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正在迅速地改變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我校校本培訓積極推進以普及計算機應用能力為核心的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培訓,組織人員對教師進行了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培訓和網頁制作的培訓,指導教師充分應用網上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使教師逐步適應這一形勢,并向高素質,高水平發展。
二、特色與成效
強化教研組的建設和管理,特別強調要發揮團隊精神,群策群力,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打破了以往教師備課各自為戰的局面,每一堂展示課都是教研組集體的結晶,教師在互動、互補、合作中不斷提高了自己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已形成的教育觀念順利地轉化了能動的教育教學行為,使教師不斷走向成熟。
推行主題式研修,提高研修實效。各教研組推行主題式研修,以提高研修質量。如語文教研組開展了以“讀寫結合的有效實踐”為主題的研修活動。數學組以課例為載體,開展了以“解決問題”為專題的研討活動。這些專題性的主題研討真正提高了校本研修的實效性。綜合實踐活動組開展了以“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有效指導”為專題的研討。
實行多元聯動式研修,促進了中老年教師迅速適應新課改理念。對青年教師實行“結對制”培養方式,充分發揮骨干教師在同伴互助中的積極作用,幫助和指導青年教師,使他們盡快適應角色和環境要求,實現跳躍式發展。除了師徒結對工程,學校還引導教師自行組成“學習伙伴”,互幫互助互學互進。營造了“人人有學習之所,處處是學習之地”的濃厚的學習氛圍,使我們的學習型教師隊伍不斷走向成熟。
由于我校校本研修機制的完善落實,校本研修活動的扎實開展,校本研修形式的豐富靈活,使我校逐步形成人人愛研修、大家共研修的學習局面,教師綜合素質有了顯著的提高,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發展,同時帶動了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學校各方面的工作,學校整體工作也提高了一個新的水平,得到了社會和廣大家長的認可,讓我們再次理解了“教育質量就是教師質量,選擇學校就是選擇教師,素質教育的成敗取決于教師素質”。
三、問題與思考
在教師研修過程中,只靠重復強化和外在的誘惑或強迫來維持“填鴨式”的研修活動,不僅使研修質量和效益降低,更嚴重的是壓抑教師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的發展;在研修過程中,我們有時采取的“研修者主講,被研修者聽”的單一的“灌輸式”的研修方式,必然導致交流的封閉性,也必然使被研修者失去學習的興趣;我們在日常的研修活動中常常忽略教師已有的經驗,認為只要將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傳授給教師,教師就會認同,就會接受,就會付諸實踐。其實教師作為一名學習者,他需要一個體驗、接受的過程,才能將正確的觀念內化,然后才能帶來教育行為的變化。如何使校本研修逐步走上系統化、規范化、制度化、現代化,以什么樣的形式展開,還需要探索。
結合我校的課題方面,由于各學科青年骨干教師及中老年教師的分布不均衡,成員科研水平及參與實踐研究的熱情程度不同,導致目前各學科組的發展態勢不均衡,還需加強各學科青年骨干教師之間的聯動研究,加強互動交流和培訓,倡導研究和創新。在具體實踐研究的過程中感覺到對每個具體研究主題中所需要的理論支撐比較薄弱,有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得到教研室專家及兄弟學校同行的指導與幫助。
為了使校本研修工作真正能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我們必須繼續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師的整體素質為核心,著眼于教師適應現代教育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不斷開發校本研修內容、創建校本研修的新形式,把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實處,促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對以后的校本研修,我們將提出如下理念:研修規格上追求“教師即研究者”——充分利用教師現有經驗,改進而不是改造教師及其教學行為。我們提出“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以研究推動工作,把研究成果落實在工作中”的工作要求;研修方式上走“校本化專業發展”之路——學校應該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最佳場所和舞臺,是一個開放的學習化社會的窗口;研修策略上采用“科研先導、課題帶動”;研修內容上偏重于實施新課程的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對校本研修我們還要確定如下原則:持續性,即終身教育;針對性,即按需施訓;主體性,即主動參與;合作性,即校內外的合作與交流;一致性,即教師個體發展與學校發展的統一。
看了“學校課改工作總結”的人還看了
1.學校課改工作總結及計劃
2.學校課改工作總結范文
3.學校新課程改革工作總結范文
教研組是指以同學科教師為單位,為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教師發展,采取一定的活動方式進行教學研究的組織。教師作為一種特定的職業,其發展的關鍵是實踐知識和實踐智慧的不斷豐富和提升,因此公開課和觀、評課一直是學校教研活動的主要形式。這種形式多年來對教師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少弊端,諸如公開課主要是用于經驗推廣,往往也被稱之為“示范課”等,不主要用于研究問題;聽課過程中捕捉的信息相對分散,沒有明確的針對性和聚焦點;評課主要是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和評估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止于評論,沒有實踐改進的環節,不能填補“知”與“行”之間的鴻溝,疏于知行合一。課例研修中的上課主要是用于研究問題,教師帶著特定問題,為了解決問題而深入課堂進行觀察,觀察之后的研討功能是診斷和研究問題,在反思中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后行為跟進。筆者目前在組織某課題研究過程中深刻感受到,教研組建設過程中采用課例研修這種草根化的教學研究模式,有利于推動教師去關注課堂教學中潛在的問題,在研修中經歷觀點交鋒,在思想碰撞中達成共識,促使教研組在持續的反思和實踐中走向“和而不同”的學習共同體。
一、為有源頭活水來:組建團隊,共同反思
走向“和而不同”的學習共同體,首先需要組建一支成員各具特點、優勢互補的團隊,這是有效組織教研活動的源頭活水。筆者在組建研究團隊時,充分考慮到成員內部結構的優化組合,以教研組內不同特點的一線教師作為課題研究的主體,同時還邀請學校校長的加盟,以及課程專家(學科教研員)作為研究顧問。實踐證明,這支團隊在研究過程中成員之間注重協作,經驗分享與互助是貫徹始終的。學校領導的參與在保障團隊研究時間和研究順暢進行方面起著重要的行政支持作用;課程專家有深厚的理論積累和對教學本質的深刻把握,在團隊研修中為一線教師提供理念指導和專業支持;一線教師在研修中和課程專家共同反思教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然后行為跟進實現理論和行為的結合。研修過程中多方人員的互助合作,為教師搭建合作交流和共同反思的平臺,讓教師在和諧的氛圍中、兼收并蓄,最終形成一種“和而不同”的新型教研文化。
課例研修在系統開展的過程中,課程專家與一線教師的合作一般會經歷一個縱向發展過程。最初,專家對研修活動主要起指導作用,這種指導包括課程理論指導、研修技能指導和學科專業指導。隨著研修活動的深入和持續開展,專家的指導作用不斷淡化,而促進和合作作用則不斷增強。專家和教師共同確定研修主題,形成研修方案,專家提供教學設計的指導意見,教師負責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在多次課堂教學和建構性反思中探尋彌合理念與現實差距的有效途徑。在此階段,專家從理論層面走向教學實踐,教師從實踐層面走向理論提升,理論與實踐不斷交互作用,雙方在互補中實現共同發展。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三次實踐,兩次反思
“三次實踐,兩次反思”的研修模式,是指研修團隊確定研修主題、形成研修方案以后,選擇一個課例進行教學設計,指定一位教師負責實施課堂教學,研修團隊分工合作進入課堂觀察,并在課堂觀察之后進行反思研討,探尋理念與現實的差距,提出行為改進的方案之后,授課教師再度進入課堂,實踐修改后的教學設計,整個過程包括第一次課堂教學以及兩次反思研討后的行為跟進?!叭螌嵺`,兩次反思”之后還要對課堂教學和研修活動做一個綜合性評價,對研修主題的目標達成度做一個整體評估。這種研修模式有利于教師將他人的經驗擴充進自身的經驗范圍,關注自身與他人的差距,避免狹隘的經驗主義。筆者在2012年11月的一次研修活動中,團隊確定了“高中政治課生活化課堂研究”的研修主題和“文化創新的途徑”研修課例。通過集體討論形成研修方案后,采用“三次行動,兩次反思”的研修模式開展研究,探討和實踐如何使用貼近生活的探究活動貫穿課堂教學:如何通過舞蹈《云南映象》的創作歷程,探究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如何通過欣賞蘇州市歌《蘇州好風光》和了解市歌的創作過程,探究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如何通過討論、分析《中國好聲音》為什么那么受歡迎,得出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對貼近生活的探究活動非常感興趣,課堂教學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時也表明,將研討過程中獲得的建構性反思成果再次付諸于課堂的過程是跨越理論與實踐鴻溝的有效途徑,是使教師將建構性反思真正內化、獲得專業成長的必經過程,為研修團隊獲得實踐智慧提供了厚重積淀。這是一個的過程,教研組在的合作中走向“和而不同”的學習共同體。
在“三次實踐、兩次反思”的研修過程中,為保證研修活動的有效性,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第一,在教學設計中,要圍繞研修主題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保證研修活動不偏離主題;授課教師在三次實踐中都要提供規范的教學設計,以利于團隊通過教師的變化來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教師成長的規律。第二,在研討反思環節,也要緊緊圍繞研修主題,把課例作為載體,作為探尋問題解決的平臺;在群體中形成一種和諧的反思氛圍,注重思想和思想之間的交換,不要把他人或集體的觀念強加于人,這樣才能創造出一種和而不同的教師關系。第三,有時經過三次實踐和兩次反思之后,沒有獲得有效的策略解決所要研修的主題,此時第三次實踐就不應成為研修活動的終點,可以進行第四次實踐或者采用說課的方式繼續研究。第四,綜合性評價應包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對教師進步的評價,對研修團隊獲得收獲的評價等。
三、采菊悠然見南山:交流總結,理論提升
經歷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積淀后,研修團隊進入交流總結、理論提升階段,教師以教育者、研究者和學習者的多重身份,在研修過程中享受著提升教育理念的樂趣、獲得新知與技能的喜悅,以及教學相長的益處。當教師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已有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際問題,就會對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更為敏感。課例研修提升了教師的反思能力,使教師在實踐中形成和檢驗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彌合理論與實踐的差距,進一步了解教育教學規律的復雜性,形成一系列研修成果,提高教育教學實踐智慧。研修成果是研修團隊長期在教學反思與實踐中慢慢積淀出來的經驗總結和理性升華,是為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提供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有效資源。成果種類可以分為階段成果和最終成果兩類。階段成果包括行為跟進的教學設計,課件、課堂實錄,群體反思記錄集等;最終成果包括課例研修報告、教師科研論文論著等。階段成果具有單一性和記錄性,最終成果則是研修團隊對階段成果加工和提煉后進行的重新建構和理性升華,具有綜合性和提升性。筆者所在的研修團隊在平均每月一次的研修活動中,形成了多篇課題研修報告上傳至校園網資源共享;隨著研究活動的深入開展,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在全市和跨省范圍內開課均獲得好評;教師的理論水平不斷提升,一年來有多篇在各類期刊上。
關鍵詞:校本研修;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5-010-1本著“讓每位教師都發展”的理念,我校充分發揮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本體功能,立足專業發展,聚焦校本研修,以厚實積淀的校園文化給予教師立身的底蘊,以團隊協作的良好氛圍給予教師靈動的信息,以學習研修的非凡高度給予教師教育的智慧,打造“思想過硬、品格高尚、精于教書、勤于育人”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以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一、內力驅動鑄師魂,繪愛生服務亮麗風景
師德素養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和靈魂,我校全體教職員工努力塑造良好師德形象,讓高尚師德成為育人最強音。
關注全體教師職業認同。關注教師專業發展,首先要關注職業認同。我校積極創設良好的學習、工作環境,引領教師以一顆活躍豐盈的求知心,一顆樂以師道的孺牛心,一顆循循善誘的赤子心,實現教學相長,踐行職業幸福。教師間敬業的責任感與熾熱的愛生心互相感染,點燃了對職業的熱愛之心、崇敬之情。職業的價值認同讓教師有了成就感和歸屬感。
強化師德教育建設目標。為增強新時期師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校堅持“德為師之本”,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全方位開展師德教育,舉辦“我身邊的師德故事大演講”,開評“感動校園雙十佳教師”,以凡人之舉教育感染教師,增強教師的事業心的責任感,提高職業道德水平。
打造愛生服務師德品牌。我校先后推出的“一縷陽光”師德品牌、“愛心”教師志愿者服務品牌、“七彩同盟”教師社團文化品牌……彰顯了教師健康快樂、寓學于樂、樂此不疲的精神風貌,催生了校園內美好師魂的凝聚,在師生和家長、學校和社會間建立起團隊優質服務的形象。
二、研修學習煉師能,提教書育人精湛技藝
多途徑的校本研修引領著教師站穩講臺、帶好班級、積累經驗、反思成長,在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個體實踐中實現專業發展。
崗位培訓練就班主任帶班實力。為了使每位班主任都能適應崗位要求,做好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指導者,開展了班級管理技能、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突發事件處置等內容的崗位培訓,練就帶班能力,提高工作水平。
“磨課”行動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我校關注每位教師的課堂,實施以“創新教學理念,提煉課堂特質”為主題的“磨課”行動計劃,“一課一技術”、“一課一建?!?、“一課一精彩”、“一課一觀點”四種類型的“磨課行動”,反復磨練中,扎實的學科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開闊的實踐視野逐步提升。
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科研水平。我校著力進行案例研究、行動研究,引導教師把問題變成課題,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進行了經驗總結和理論提升。課題研究成為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加速器,一些骨干教師通過課題研究和教學實踐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
讀書言說提升教師文化品味?!凹毸L流讀好書”引領教師把學習作為自身需求,且讀且思,且思且行,提高并不斷完善自我。“成如”言說論壇,教師們抒發讀書心得,闡述獨特見解,表達思想,分享感想。
拓展學習增強教師信息化素養。組織開展以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為重點的系列培訓活動,如“電子白板走進常態課堂”、“超大IPAD,我的課堂我做主”等校本研修,提升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
三、搭建平臺展風采,助教師專業持續發展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經歷反復學習、實踐、研修。我校積極搭建平臺,激勵教師學習創新、進步成長。
申報平臺。大力推行校級骨干教師申報認定工作。期初教師針對要求,結合自身實際選擇申報發展型、實踐型、研究型教師;期中完成相應的目標任務;期末考核組嚴格考評,并獎勵完成申報任務的教師。教師在“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環境和氛圍中發展提升。
讀書平臺。深入開展閱讀教育經典活動,深刻理解并牢固樹立新課程倡導的新理念,促進教學觀念的更新;閱讀教育名家、教學名師的著作,與大師間接對話,提升教學理論素養。
研討平臺。開展觀摩名師課堂教學或課堂實錄、聆聽名師報告、與名師對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以話題研討為平臺,引導教師深入研究課堂,在“教學細節與教學理念”、“我心目中的課堂教學關鍵詞”等研討中,提高教師借鑒學習、遷移運用、研究創新的能力。
以構建高效課堂為校本研修的主題即以課堂教學為研究對象,以實施有效教學為研究目的,通過觀摩、分析、評價、探究等方式,切實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水平,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和教師自身專業素養提高。
一、構建高效課堂為校本研修主題的目的
(一)提升教師課堂教學實踐智慧
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研究,在研究狀態中工作,通過情境體驗學習,逐步提高實際的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智慧,讓教師在學習、實踐和反思中體驗職業生命的成就感。
(二)創新學校教學研究文化
追求完善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學校的主導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礎和根本,它影響著學校師生員工和學校的日常行為、精神追求與發展方向,是學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是引領學校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進行課堂教學研修能夠完善學校教師教育的體系,努力建設一種開放、探究、合作的教學研究文化,塑造適應新課程改革需要的學習型、研究性學校文化,實現學校內涵式發展。
(三)促進學校課堂教學高效發展
構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校本研修區域協作機制,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科教師教育資源,能夠滿足教師教學的數量規模要求,提高教師教學的效率、效益與效能,逐步解決各中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和自身專業發展難以兼顧的矛盾,有效促進學校教育可持續發展。
二、注重校本研修構建高效課堂的原則
(一)有效性原則
即“基于課堂”、“為了課堂”、“實現課堂”,校本研修的問題針對學校、教師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思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由學校和教師通過“研修”來解決,進而促進學校和教師的發展。
(二)全員性原則
各級各類學校中的在職教師及教育管理人員,其他教育機構中具有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均須全員、全程參與研修。教學研究要面向全體教師,積極動員和鼓勵教師,發揮集體智慧和力量,增強教研合力,提高教研水平,同時教研成果由大家共享,全方位提升教師課堂教學水平。
(三)合作性原則
“校本”不是“本?!保獔猿滞榛ブ?、專家引領、校際交流、區域協作等研修方式,強調學校與學校、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專業人員之間的積極對話,認真進行交流與合作,既注重本校研修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要注重校際合作與交流,汲取校外研修資源并加以研究利用?!半s取種種合成一個”是校本研修交流合作的最好途徑和方法。
三、構建高效課堂的校本研修的主要方式
(一)集體磨課
一般以學科組(教研組或備課組)為單位,就某一教學內容集體研究,確定方案,組內評議,修訂方案,二次教學的持續實踐研究,再實踐再研究的過程,通過集體的智慧碰撞,互相啟發,一方面提高教師個人教學素養,又能形成教學合力。
(二)課堂觀摩
根據教學需要,確定課堂觀察主題,落實觀察對象、人員分工、信息記錄方式等,通過對師生課堂教學行為觀察,獲取相關信息,課后對信息進行比較、分析,形成簡潔的課堂觀察報告,從而改進課堂教學方式。
(三)模擬上課
教師根據事先設計的教案,在沒有學生的情況下,面對聽課者(教師、專家)上課。模擬上課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教學研究型,指通過模擬上課,研究教學環節,引導教師高效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施水平。二是選拔評比型,學校在評比教學能手時,為了全面考核教師的教學能力,集中進行虛擬教學實踐,這種教學實踐還可以和教學答辯相結合。
(四)同課異構
同一課題不同教法,由幾位教師同一天執教公開課,全組或全校觀摩、評課、比較、總結,也可以聘請專家點評,在有效、高效的目標驅動下,優化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常態下課堂教學的效率。不同教法的確定,可以根據學校階段教學工作的重點、課堂教學改革的熱點、教師的教學特色而確定。
(五)課案研究
一是案例分析,即向教師呈現常態教學中出現的不同案例,引導教師用新課標和新課程理念分析、解讀,再通過教師間的交流、骨干教師的理性剖析,切實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判能力、認識能力和有效教學的實施水平。二是觀摩研討,即組織教師觀摩研究課,或安排教師觀看錄像課,人人參與評課研討。
(六)匿名評課
學校設計好《課堂教學評價表》,聽課教師匿名對課堂教學進行書面評價,講真話,講實話,學科或學校負責人收齊《課堂教學評價表》,并對評課意見歸納分析,形成反饋意見。也可以通過群體博客和QQ群等方式組織研討。
(七)家校聯動
固定教學觀摩課開放日,每次開課2節,邀請2~3名關心學校、了解教學的家長參與聽課,同學科所有教師和全校無課的教師都同步參加聽課、評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