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3: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地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個成熟且經驗豐富的高中地理教師,總是會將每一堂地理課上得生動而有趣,而不是單純的照本宣科。地理教材本身就充滿著濃厚的“鄉土氣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聯系,怎樣將這些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素材恰當而有趣地引入,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的思維始終保持在一種興奮而積極的狀態,需要教師教會學生運用教材中的一些地理規律、地理原理去分析和解決存在于現實中的鄉土地理問題,從而讓他們將所學的地理知識與挖掘本土地理資源、參與家鄉建設結合起來,既鞏固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大地理觀”的學習理念。如講到水資源利用時,可以讓學生結合鎮江本地水資源現狀,去研究和探究如何加快水資源開發與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對策。鎮江市有過境水和當地水資源可以利用,受當地氣候影響,雖然鎮江年降雨量豐富,但蒸發量較大,因此產水率偏低;過境水利用主要是長江,伴隨近年來工業企業的發展,廢水排放成為水污染的主要因素,這使目前鎮江的水資源開發與利用面臨著諸多難題:如水資源短缺、地表水污染嚴重、水利工程逐漸老化、水浪費現象嚴重等等,針對這些問題,能不能提出合理化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對策?可以說這些問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十分貼近,而探究的方向也與學生未來息息相關,因此他們對這樣的課題十分感興趣,通過對自己家鄉的了解,結合地理知識提出了很多關于推行農業、工業節水措施、開辟新水源、加強水環境保護等多種可行性建議,積極地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
二、將地理事物和概念“鄉土化”,促進學生吸收
傳統地理課堂存在的教學詬病,是教師習慣運用憑空講解或者純粹講述,將知識枯燥化,尤其是地理知識中一些復雜而抽象的觀點、概念和規律,很多學生會“淪陷”在這些知識的枯燥講述中,覺得地理晦澀難懂,其實地理知識是與現實聯系最為密切的知識,只要適當借助學生熟練的生活經驗,將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概念“鄉土化”,就能夠幫助他們進行更為深刻的掌握與理解,促進知識的吸收與轉化。如在講到地球公轉所蘊含的地理意義時,就可以讓學生通過熟悉的家鄉地理環境,驗證鎮江地區在不同季節晝夜長短變化與太陽高度角之間的關系;而講到寒潮時,可以讓學生以2013年2月份鎮江市氣象臺的寒潮藍色預警信號為切入點進行思考,寒潮是怎樣形成的?藍色預警與黃色預警有何不同?寒潮對當地農作物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它對生態平衡會有什么樣的作用?應當采取怎樣的防范措施?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各種地理現象和地理規律都能夠喚起學生的鄉土情結,也正是這種鄉土情結,恰恰是學生最為熟悉也最為親切的經驗,將這種經驗與地理知識相結合,讓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容易和深刻。
三、組織多種“鄉土考察”活動,培養實踐能力
“土生土長”的高中生,簡單而熟悉的鄉土生活就是他們最為主要的生存空間,學生內心與生俱來的“鄉土情結”會讓地理教學更具人情味和親和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這些鄉土素材來讓學生產生共鳴,而在課下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鄉土考察活動,讓這些地理知識更加直觀、形象和真實。如講到城市化相關內容時,由于城市化是歷史進程中出現的一種現象,這個問題可能對于歷史知識欠缺的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困難,這時教師可以將學生所在城市的城市人口、用地情況以及城市擴建等多種數據進行收集、采集,并制作成圖像,讓學生通過這些不同時期的圖片、數據、資料對城市化有一個直觀體驗,然后讓他們從課堂走進城市,通過實地考察加深對城市擴充發展的印象,引導他們認真觀察城市化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如人口擁擠、土地荒廢等問題,去思考城市化的“過度”現象會給人類生存帶來怎樣的后果。這樣將學生始終置于一個社會化的地理學習氛圍中,這些難以理解的地理概念會在鄉土考察的活動中豁然開朗,融會貫通。
四、結語
通過長時間的摸索,針對我校學生實際,我對技能訓練課的教學模式總結如下:(1)舊知梳理。先進行知識點的梳理提問在反復中讓學生重新熟悉主要考點,并且對本節及本單元的內容有準確的把握,明白重難點內容,切實有效地指導課下的自主學習活動,同時為后面的習題處理提供知識準備。(2)分類整合。對所講練習題進行分類整合,讓學生根據前面復習的考點進行歸類。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對分類結果進行點評。這樣有助于檢查學生課前是否完成練習要求,也有利于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了解,讓練習有針對性。(3)分組交流。自糾自評,突破難點:根據給出的答案先進行組內交流。對于難度較大的題目,以組為單位提出,教師適當給出補充評講。這樣做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對練習內容記憶更深刻。(4)歸納反思。結合前面所列主要知識點,及所做的相關練習,對各知識點的考查方向及解決方法做出指導性的總結。讓學生進行自我的反思,體會知識點的運用及同類問題的答題模式。
二、習題的選擇是提高技能訓練課有效性的前提
在技能訓練課教學中,精選習題是最關鍵的。教師如果不注重習題的選擇,會將學生引入“題海戰術”,為此,教師必須注重以下幾點:(1)選擇知識覆蓋面廣、具有代表性的習題。精選這樣具有代表性的習題組織練習與剖析,從中引導學生掌握方法,以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實現從特殊描述到一般法則的歸納,真正使學生學到地理問題分析的方法,完成“授人予漁”的結果。(2)練習易混易錯處。許多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主要是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熟練,對有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對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對有些題目考慮不周,對一些原理和概念的適用條件不明確或疏忽,等等。所以,應加強學生對容易混淆、容易疏忽、容易出錯的題進行練習。(3)習題設計要有層次。即: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增加梯度。新知鞏固,新舊知識的比較與綜合,新知的引申發展與思考。只有這樣,才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才能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吃得飽”。(4)習題選擇要注意可行性。過分簡單的習題會影響學生思維的質量,缺乏其應有的激勵作用;難度過大的習題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難以獲得成功的喜悅。所以,習題的選擇要把握好“度”。
三、除了以上兩點外,要提高技能訓練課的有效性,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要多樣化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指導學生學習,還要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使學生掌握學習的一般方法。技能訓練課教學知識密度大、題型多,學生容易疲勞。為了克服這一現象,在技能訓練課教學中一定要體現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教育理念,將講、練、思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采取“疑點啟發、重點講授、難點討論”的方式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多動腦,激發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問題的解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教師要學會等待,讓學生自己說題說題就是把審題、分析、解答和回顧的思維過程按一定準則說出來,這樣既能促使學生暴露面對題目的思維過程,以便教師及時抓住要害解決問題,同時又能讓教師了解學情,以便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提高授課效果。這種方法在地理綜合題的講解中非常有效。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能力特征,通過實踐總結出說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說命題意圖,即考查的知識點。2.解題的思路。3.題目所涉及的地理學原理。4.題目的條件和問題以及條件和問題的相互關系,特別是注意挖掘隱含條件。5.結論及結論的推廣。讓學生說題時,教師要注意認真聽,不要中途插話打斷學生,在說題結束后對其要及時點評。同時注意調節課堂氣氛,調動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要把提問集中在個別幾個人身上。
課堂情境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不僅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地理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自身感官,更清楚地認識到地理知識的魅力所在,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課堂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地理知識更好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運用所學知識,縮短學生掌握地理知識的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斷創新和完善日常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手段。如在講解我國區域劃分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閱讀分析教材資料,并分組討論。其次教師用生動的多媒體圖片展示我國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等現狀,形成各具特色的地理區域。多媒體的使用可以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同時不出課堂就感受到自然資源的優美感觀。學生通過查看地理軟件、讀圖表、分析對比,了解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并且找出形成地理區域差異的主要原因,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生產的成就、問題及措施,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相當巨大,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
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現有教學內容創設情境,目的是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地理知識敏感度不高的問題,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日常教學過程中情境教學的作用。在課堂情境教學過程中,學生既能夠看得見,又能夠摸得著,還能夠喚醒對日常學習的愉悅感,展現出其對學習的影響,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日常地理知識??梢哉f課堂情境可以調動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一件主動、快樂的事情。如講解陸地環境的組成中的陸地水時,可以讓學生于課前對陸地水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做一個利于講解的設備,將大地的環境完全照搬到課堂教學模擬器中,這里還需要對水資源進行分類講解。分類講解陸地水的供給,如大氣降水補給、季節性極雪融水補給、河水與地下水的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的調蓄作用,另外還有冰川補給等類型。
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實例進行講解,讓學生感受到情境教學的優勢。課堂情境對于學生而言,可以實現因材施教,有的高中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更偏向于文科,有的學生則更偏重于理工科,地理課程既有文科內容又有理工科內容,能夠使學生不斷的提升自身素質,完善日常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可增強日常教學效果。從高中地理教學現狀看,課堂情境對學生的學習有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抽象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概念及地理原理更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真正發揮課堂情境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從而使高中地理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真實需求,從這個角度看,可以發現高中地理教學效果的增強,不僅需要將高中地理知識更完善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還要將這些高中地理知識形象化和具體化,讓高中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有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感覺,這樣才能促使高中地理教學效果的增強。
綜上所述,課堂情境對于高中地理教學來說,有著巨大的作用,不僅改善高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手段,而且使高中地理教學變得更具體形象。對于學習高中地理的學生來說,在他們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增進他們對抽象地理概念的理解,改變他們在課堂中被動掌握高中地理知識的狀況,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地理知識到主動學習地理的轉變,通過使用課堂情境,發現課堂情境教學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增強日常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地理知識的魅力,讓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從課堂情境的應用效果看,其在未來的高中地理教學中將會得到更廣泛的利用。
作者:饒粵飛工作單位:中山市東升鎮高級中學
1.設計階梯式提問引導學生思路探索性
問題的最大特點是以學生為解決問題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思維探索。由此對于探究性問題的設計我們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學情和認知特點。學生在突破疑點時往往需要一個循序漸進思考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到答案。因此教師在設計探究性問題時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層次,即問題的設計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推進,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新的高度。能夠把一個復雜的、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子問題,或把解決某個問題的完整思維過程分解成幾個小階段。
2.注重學生體驗加強學生對地理的親切感
新的地理課程提供了于學生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教師應充分挖掘利用好這一點,這對于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豐富地理課堂大有裨益。因而教師在設計探索性問題時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體驗,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體驗出發。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知識往往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最想探究和發言的。學生有思路、有想法、能講出自己的觀點。這樣把知識和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現象相聯系,能夠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也能讓學生覺得地理知識就蘊藏在自己的生活中,增加學生對地理的親切感和學習興趣。
二、鞏固性問題的設計策略
1.鞏固性提問的設計要具有激趣性
鞏固性提問是對重要知識點的再現過程,以鞏固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為目的,因此鞏固性提問一定要激發學生的答題興趣,讓學生想參與問題的回答和思考。只有學生參與到了這個教學環節中這樣才能起到鞏固的作用。教師設計鞏固性提問要避免直來直去的復習性提問,盡可能的把問題設計的新穎別致或者將問題放在妙趣橫生的情境當中。例如我在教學經常應用各種諺語成語,引導學生分析它并提出問題,學生興趣很大。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表示什么天氣“,一場秋雨一場寒”———表示什么天氣“;滄海桑田”體現什么地殼運動“;穩如泰山”“、堅如磬石”從地質學觀點上講,正確嗎?“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體現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包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水循環的觀點去判斷,正確嗎?這樣的提問既直觀形象,又生動活潑,不僅能喚起學生已有經驗并展開聯想,使學生愉快而積極地投入到問題解決的情境之中。
2.鞏固性提問的設計要具有應用性
城市、鎮、城鎮、鄉鎮高中地理下冊(必修)課本(1995年第4版,以下簡稱“課本”)160頁談到城市的形成和發展。170頁提到我國城市、鎮的數目,并指出,“這些城鎮……”。172頁談到“我國城市發展的基本方針”包括“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鄉鎮”。
城鎮是相對于鄉村而言的人類居住地。目前還難以找到符合各學科、世界各地和各不同時代的城鎮的定義。一般說來,城鎮聚居的人口數量多,以非農業人口為主,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是一定地域的經濟、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有街道等一定的市政設施和公共設施。
世界各國劃分城鎮和鄉村的標準很不一致,最常見的是按集聚人口規模劃分城鎮和鄉村。多數國家以100人~10000人為城鎮人口最低界線。有些國家還采用人口密度、非農業人口比重、行政地位等級高低等作為劃分城鄉的參考指標。
我國現行的建制鎮標準是1984年規定的。縣政府駐地和有2000以上非農業人口聚居的鄉政府駐地可以建鎮,實際上,現在很多鎮的非農業人口規模低于法定標準。1986年,民政部調整了設市標準,規定以非農業人口6萬人以上作為設市標準,同時增加了年國民生產總值2億元以上的指標。
嚴格地說,只有經國家批準設有市建制的城鎮才稱為城市,不夠設市條件的建制鎮才稱為鎮。市和鎮的總稱才叫城鎮或市鎮。但在很多不嚴密的情況下,城市常作為城鎮居民點的總稱。
“ 鄉鎮”中的“鎮”,是指建制鎮,“鄉”不夠建制鎮條件。鄉行政中心多數具有層次較低的商業服務和文教衛生等公共設施,并聯系著周圍一定范圍的鄉村,習慣上稱為集鎮,是介于鄉村和城鎮間的過渡型居民點,屬鄉村居民點。
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點
城市化(城鎮化)是鄉村變成城鎮的一種復雜過程。對這一過程的理解,不同學科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很難給城市化下個各學科都接受的定義。
課本也沒下定義,只指出這一過程中幾個方面的變化。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標也有多種,但能被各家接受的是指人口統計學指標,其中最簡明、資料最易得、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指標是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課本161頁指出:“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制約。”
在城市化初期階段,農業生產水平較低下,剩余農產品有限,在一段時間里,人口增長速度不是太快,現代工業規模較小,技術落后,資金不足。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如19世紀初的美國和當今部分欠發達地區。
城市化中期,隨著工業化基礎的初步建立,建設規模和速度加快,需要大量勞動力。農業勞動生產率也大大提高,為非農業活動的發展提供了日益可靠的糧食、原料和勞動力。營養衛生和醫療技術的改進,使死亡率明顯下降,人口猛增并向城鎮迅速集聚,城鎮人口比重從原來30%~40%猛增到60%~70%,是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如19世紀的英國和當今許多發展中國家。
城市化后期,人口再生產進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階段,從事農業的絕對人口規模已經不大,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過程顯著放慢,甚至停滯?,F代工業因技術、管理水平提高,工業上剩余的大量勞動力調整到第三產業。城市化進入高度城市化后,城鎮人口比重增長趨緩甚至停滯,如當今許多發達國家。
課本談了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不要因此產生誤解而否定城市化。城市化是現代工業和技術進步的產物,世界城市化發展進程,總的趨勢與經濟發展同步。城市發展為生產、交換、生活提供了方便,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伴隨城市化而來的經濟發展,又導致城市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不同類型國家城市化的不同特點
課本談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城市化的不同進程。前者城市化速度超過后者,除了因為這兩類國家分別處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和后期緩慢階段外,還因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城鎮人口增長速度超過城鎮工業發展所需的人口增長速度,即“過度城市化”或“早熟的城市化”。這帶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如印度在60年代~70年代較典型,加爾各答住茅屋、草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7%。
形成性評價的特點是要以學生的學習結果為出發點,對學生某一個階段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從而針對性地改善教學活動。由于高中生處于青春期發育的關鍵時期,其對外界的認知能力較為敏感,心理發育尚未成熟,他們很難長時間對枯燥、抽象的高中地理知識產生興趣。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就要通過測試或者對整體教學活動進行評價。但是這種整體性的評價方式往往卻忽略了學生本身個體存在的差異,沒有結合他們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及學習習慣考慮。而形成性評價就可以很好地反映他們每個階段的學習特點及問題,從而不斷改善學生的學習問題及教學活動,進而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
二、基于形成性評價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
(一)借助評價信息反饋,完善教學活動
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及時通過一些課堂觀察、考試檢測、作業批改、小組合作評價等檢測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并及時做出分析、處理,從而針對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習特點及薄弱環節進行合理的指導,進而有針對性地完善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教師還要根據評價結果,科學設置教學目標,從而最大限度地落實綜合素質教學。例如,學習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氣》課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般是對大氣運動的原因是冷熱不均,進而引申到氣壓帶和風帶及常見天氣系統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階段性認知反饋信息做出及時的處理,并針對性地改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知識認知水平。
(二)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建立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那么,基于形成性評價的高中地理教學就要充分發揮人本化的教學理念,打破傳統的以教材、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只有充分發揮人本化的教學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基于形成性評價的以學生個體本身為教學主體,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充分利用教師的引導,利用每一次形成性的評價,不斷完善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例如,在學習“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時,我們就可以列舉生活實例。比如,將《兩小兒辯日》這個小故事穿插到課堂,借助多媒體的形式充分展現給學生。在晴好天氣,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到操場上觀察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并仔細觀察國旗桿的影子。利用課余時間對國旗桿的影子長度和方向做一個統計,并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原因。學生很明顯可以得到中午時太陽的高度是一天中最高,從而得出教學概念。這種貼近生活、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并將枯燥的高中地理知識生活化地給予學生消化,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合理確定評價機制
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性評價可以加深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深入了解,準確把握教學方向,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合理確定評價機制,淡化學生過度注重學習結果的意識,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精神,注意他們學習興趣的引導,避免出現體罰、侮辱等現象。例如,問題:
(1)北緯30°附近的西湖龍井、君山銀針、黃山毛峰、蒙頂甘露、廬山云霧、祁陽紅茶等是我國的六大名茶,請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條件。
(2)為了提升我國茶葉的品質,增加茶葉出口量,結合材料一,請你提出一些合理建議。評析:解決這個題目時,由于每個學生自身存在個體差異以及對外界知識吸收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教師要對學生解題、學習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使其符合學生的自身實際。例如,第一問相對難一些。這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組長讓表達能力和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代為組長引導小組成員討論學習。教師則要及時做出引導。第二問屬于結合專業背景的開放性題目。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對于成績相對較弱的學生,教師在進行評價時只要涉及問題重點就要給予鼓勵,避免因為負擔過重而出現自信心擊垮,學習消極的現象。而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評價標準及教學目標就相對較高,讓他們的地理認知能力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升華。
三、總結
(一)概念比較法
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較多的概念,其中一些概念對學生而言特別容易造成混淆,諸如氣候與天氣、地質災害與氣候災害等等,所以在遇到這些容易讓學生造成混淆的概念時,地理老師可以通過比較法來加強學生對它們的理解與掌握。諸如對于天氣和氣候的理解,老師可以這樣解釋:天氣是一個地方在較短時間內發生的晴天或陰天等情況,而氣候則是一個地方在較長時間內所會發生的天氣情況。這樣的對比解釋就能夠提高學生對地理概念的理解和運用了。
(二)圖表比較法
相對其他比較法而言,圖標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得比較多,也是較為重要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高中地理教材中,除了相應的理論知識,其他最多的就是圖表,可以說圖表就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第二種語言。所以將圖表比較法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當中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三)同類比較法
所謂同類比較法,顧名思義就是將同一類別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分析。將同類比較法運用到高中物理的教學中就是將一些同類別的地理規律、現象等進行相互間的比較分析,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既有利于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同時也有利于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會倍感輕松。
(四)自我比較法
自我比較法運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中就是對同一個地理規律或現象在不同的時間階段來進行比較分析,這樣就能夠讓學生通過對地理規律或現象過往和現狀的了解來提高地理的學習,并且還能夠從中找出相應的發展趨勢。
二、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地理比較法要結合其他的教學方法
1.結合其他邏輯方法進行運用
地理比較法的運用可以讓學生們通過對地理事物或現象等在相同點與不同點之間的了解來提高學生們對地理知識的掌握與應用,但是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單單依靠這一種方法是不夠健全的,還應該結合其他的邏輯方法,諸如綜合分析法、歸納法以及演繹法等等方式,這樣才能更加全面且高效地進行地理教學。
2.結合地理直觀教學方法進行運用
在高中地理的教材中,除了有較多的理論知識之外,還有眾多的圖冊、圖表等,那么在進行這方面內容的教學時,老師單單使用地理比較法的話是不夠有效的,因而適當地應該配以觀察法、參觀法以及實驗法等等較為直觀的教學方法,通過這些直觀的教學方法能夠將地理知識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們,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同時也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提高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此外,直觀的教學方法也能夠從感性的方面來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識與掌握,然后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地理比較法的運用,是學生對地理知識感性的認識轉化成理性的認識,進而提高地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地理比較法在作為老師教學方法的同時,也可以成為學生的學習方法
在高中地理教材的首頁中我們可以發現,教材中對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要求學生們在地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做到以舊知識的鞏固來提高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每學習一段新知識,要能夠將其與已學的知識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中存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而通過比較來學習相關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從而提高地理學習的效率和質量。由此可見,高中地理教材中就是要求學生們能夠通過對比法來加強地理知識的學習,所以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地理比較法不但可以作為老師教學的方法,同時也可以作為學生的學習方法。然而對于大多數高中生而言,他們在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并不懂得怎樣去運用比較法,這就要求地理老師在運用比較法教學的時候,要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開始之前,讓學生學會自行將新知識與所學的舊知識進行分析比較,要求他們能夠從中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在此過程中,老師可以予以相應的引導,這樣通過老師的指導就能夠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比較法的運用了。
(三)以科學的方法論作為地理比較法的方法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