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2 02:57: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植物保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師平時應注意教學素材的搜集與積累,而不應課前臨時準備,否則教學材料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將無法保證高質量的教學。教學素材包括相關的實物照片、電鏡照片、圖片、視頻、動畫、標本、掛圖、教學背景資料、新聞報道、科研論文成果、最新學科前沿信息等。課前備課時,要根據具體情況對積累的教學素材進行篩選和整理,這樣才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加教學的信息量,變枯燥為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講解有害生物的形態特征、發生規律時相當抽象,而有效應用多媒體圖片,直接展示昆蟲、植物病原微生物或雜草的標本、動畫等,可使抽象的內容變具體,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科研、實踐和教學互促共進
科研是教學的助推劑,優秀的教學要求能融入大量的科研前沿發展動態,適時介紹有關植物保護學的小故事和研究經歷,將教學和生產實際相聯系,使教學達到科學性與前瞻性的統一。當然,由于課時有限,課堂中涉及的前沿信息只能簡略介紹,課外可再開展相關的科研講座來詳細的跟蹤植物保護學新熱點與新趨勢等,進一步拉近課堂教學和學科前沿的距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另外,可根據任課教師的研究課題開設相關的綜合性大實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與實驗技術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教師在科研中嚴謹、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生產實踐活動是很多老師容易忽視的,植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農藥肥料新產品的研發等需要授課教師與時俱進、實時更新教學內容。身體力行從事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及時把當地農業生產中主要的植物病蟲草害種類及危害、難以解決的關鍵問題等介紹給學生,可有效避免課堂教學與生產相脫節,提高教師將實踐和理論融合的能力。反過來,教學也能極大的促進科研與實踐,教學過程中會迸發出許多新的火花,發現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為科研提供方向。理論需要實踐來檢驗、運用,同時科研、實踐過程中的部分成果又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因此,教學和科研、實踐是緊密相關的,教室、實驗室、田間都是教師工作的場所,在“理論—實踐—理論”的不斷循環中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3推廣合作式教學模式
合作式教學是指采用教學團隊(分工明確、協調統一)來組織教學,譬如不同種類的病害、昆蟲、雜草等可安排不同的老師講授,多名教師共同承擔一門課程。一方面教師根據學術專長承擔相應的教學任務,利于學生掌握與課程教學各模塊相關的最新學科科研進展,使教學知識更全面、更精深;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和不同風格的老師(講授方法不同、閱歷不同、認知程度不同、科研方向不同)交流、溝通、對話,學習到多個老師身上的優點。教師不僅要傳業、授道、解惑,而且要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價值觀念、卓越的創造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
教師自身的形象和個人魅力在教學中極其重要,知識淵博、謙遜、有激情、有親和力、把學生當朋友、對學生亦愛亦尊重的老師更受學生歡迎。老師的激情能很好的感染學生、熏陶學生、駕馭課堂,讓學生與授課教師達到思想上的共舞。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用心上好每一堂課,用心關愛每一位學生,真正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教師課前可在教室播放一些與課程相關的小視頻、小新聞等,以緩解課堂沉悶的氣氛。課間也非常重要,有些老師一上完課就匆忙離開,和學生零溝通,以至于一門課講完,部分學生還不知道授課教師的名字。課間其實是和學生培養感情的大好時機,走到學生中間,和他們談談心、聊聊天,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所思考、所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會覺得老師平易近人,使其課堂上認真聽課,并積極活躍的參與其中。課下也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包括郵件、電話、網絡等形式。教師在上第一次課時就應將老師的個人聯系方式告訴學生,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可根據學生的意見逐步形成適合課程自身特點的教學體系與教學方法。課程結束時可進行教學情況問卷調查,以便有針對性的改進教學,包括內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學重難點、講課方法、課程討論、作業布置、實驗準備與安排、教學效果等情況。
5重視緒論課
講好每節課是教師的職責,而緒論課更需要下更大功夫來備課。成功的緒論課可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能使學生感到學習內容豐富、有作為、有前途。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給學生展示大量的有害生物危害照片,讓學生認識到進行植物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豐富的教學資料及高清晰度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結合教師自身科研、實踐的經歷與體會,根據內容巧妙的分析我國植物保護科技發展歷史與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分析我國的特色與優勢,以及與國際前沿的差距等,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國際競爭意識,增強學生學好課程和專業的責任感。
6嘗試研究參與式教學
大學授課有3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滿堂灌式教學,即單純的講課,把知識要點、相關內容硬塞給學生,學生不理解只能死記硬背。第二種境界是展示型教學,即通過演示、展示等形式來配合講授。這種模式下,學生能夠理解性的學習,但仍沒有改變“老師站著講、學生坐著聽”的局面。老師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從第一節課講到期末,盡可能的把所知全部告訴學生,學生感覺到老師講的都懂了,課下便不會再去查閱相關資料、深入思考,容易導致思維僵化。給學生留些問題、讓他們有一定的思考空間是很多老師忽視的問題,好的教學重在啟迪,讓學生獲得自學能力和拓展能力。正如哈佛大學女校長福斯特在2008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演講所說:“教育的最大魅力,不在于給出答案,而在于提出一個讓學生們揮之不去、足夠一輩子去思考的大問題?!钡谌N境界是參與式教學,某些時候可進行角色互換,讓學生講課、老師點評、課上討論,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這樣學生課下就會查閱相關資料、認真思考、相互討論,自學能力逐步提高,能夠主動去發現問題、并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學生還能養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課前可布置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小專題(譬如植物害源的種類與危害、植物保護的作用與地位、有害生物防治技術概況、化學農藥的利與弊、生物天敵的利用、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問題等),讓學生課下查閱資料,每次上課安排1~2位同學做5~10min的專題小報告,老師和學生進行點評、討論后引出新課內容。課上學生上講臺匯報時,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都會得到鍛煉。一些任務可分小組安排,這樣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大學階段學習知識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研究參與式教學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和潛力,體會到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體。
7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
提問包括課程講解過程中的提問、課間提問和課下提問。在課堂上根據內容適時提出問題,是實現教學互動、活躍課堂氣氛的良好方法。上課前老師可先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學生在圍繞這些問題討論時又會產生很多相關的想法,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逐漸養成提問的良好習慣。譬如,在講授有害生物防治方法時,提問有害生物治理對生物生態安全的影響,讓學生在暢所欲言的同時將植保和生活實際相聯系,了解各種防治措施的利與弊,形成綜合防治的意識。同時,問題也是教學效果的最好反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反映的問題來修訂教案。
8應用案例教學法
很多老師教學時注意到了“照本宣科”這個問題,他們認為不能只照著一本教材講課,于是便多看了幾本書,將這些書的內容綜合起來講授,但其實照著一本書念和照著多本書讀的性質是完全一樣的。教一門課分為教什么、怎么教兩部分內容,后者更重要,講完課后學生會應用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案例式教學能很好的實現這一目標。例如,在介紹農作物重要病、蟲、草害時,因各種作物上病蟲草種類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結合地區區域特點選取重點案例進行講解,能讓學生掌握要領,理解針對一種病害、蟲害或草害應該如何去了解其發生發展規律及如何結合新技術對其加以控制,并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當學生再遇到未講解的或新發現的病蟲草問題時便知道如何去思考、研究和解決,這樣就大大緩解了“教學內容多、學時少”的矛盾,提高課堂效率,使講授內容既不脫離教材,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9改進教學手段
現代化教學手段只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而不是保證,巧用、會多媒體用才能發揮它的作用。而很多年輕教師存在“多媒體依賴癥”,離了多媒體就不能講課,但完全用多媒體講課很難控制幻燈片的放映速度,導致學生既顧不上聽課又沒記好筆記,影響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消化和接受。如果將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結合起來,效果將完全不同。多媒體應主要用來給學生展示相關照片、圖片、動畫、前沿知識等內容,變靜為動、變微觀為宏觀、變抽象為真實直觀,畫面設計需注重效果,文字不能過多、簡明概括要義即可,要避免文字堆砌和“書本搬家”。而教學的重、難點知識則可通過板書來呈現?;脽羝桶鍟嘟Y合、圖文并茂,利于教師更好的掌控課堂、控制速度,而且教學目標更加明確。
10加強實踐教學
實驗課、田間實習課和理論課的講授交叉進行,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后便開展相關的實驗課或田間實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理論在實踐中升華。實踐教學時應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素養,讓學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實驗都有理想結果,重在分析查找原因,堅決杜絕憑憑空虛構實驗數據。室外實踐教學是植物保護學課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讓學生實地采集或觀察標本,可鞏固課堂理論和實驗的教學效果,現場進行指導分析的效果遠遠大于室內標本的觀察,同時可在實地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譬如,在進行植物病害的癥狀(病狀、病征)觀察實驗教學時,可改變傳統的室內標本(長時間存放后褪綠,霉狀物、粉狀物等病征模糊)觀察教學法,而把學生帶到大自然,讓學生有目的的觀察活體實物標本,可清晰直觀的看到番茄病毒病的花葉變色與葉片畸形、番茄疫病造成的壞死、黃瓜枯萎病的萎蔫(剖開病莖可看到維管束變褐)、黃瓜霜霉病葉片上的霜狀霉層、灰霉病病部的霉狀物、瓜類白粉病葉片上的粉狀物、細菌性病害的菌膿等癥狀,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實驗的教學效果。綜合性實習是植保課程的重要環節。可在緒論課時就明確給學生安排任務,要求他們在課程學習期間利用空閑時間到田間識別并采集病蟲標本(可分散進行),在室內進行鑒定,并制作標本上交,期末時每人至少上交15個不同屬或種的標本。這樣學生學以致用,可了解生產中常見病蟲的種類及特點,同時還大大豐富了實驗室標本。
11考核方式應多樣化
英文名稱:Acta Phytophylacica Sinica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植物保護協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0577-7518
國內刊號:11-1983/S
郵發代號:82-62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62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國際化;教學改革;自主學習;雙語教學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升級與農產品經濟貿易的全球化發展,我國的植物化學保護理念與技術迎來了許多變革與挑戰。一方面,為了順應國家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生態安全、環境安全的要求日益提升,不僅促進了綠色植保、精準植保技術的顯著進展,也進一步消除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貿易壁壘;另一方面,跨國農化企業發展勢頭迅猛,不僅在植保產品研發過程中投入多、進展快,其產品在我國也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升。此外,重大生物入侵事件時有發生,這也要求對國外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充分了解,實現及時預防與高效防治。以上發展態勢,均對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農藥學領域人才展示了旺盛的需求。《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是我國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生必修的核心主干課程之一,針對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草、鼠害以及其他有害生物的方法與原理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對植保專業人才的培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課程由趙善歡院士開創于1952年,經過五十余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系統的教學體系[1-3]。針對植物保護專業相關課程的全英、雙語化教學,許多高校也已進行了一定的嘗試[4-5],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然而,雙語、全英教學形式并不等同于國際化的授課形式。如何將這樣一門傳統學科的教學內容與國外植物保護前沿進展相接軌,培養順應本領域國際化進程需要的優秀專業人才,是進一步提升《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教學效果與實際意義的重要教學改革議題,也是推動我國植物保護產業邁入世界一流水平的有力力量。本文針對將《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進行國際化建設的思路進行探討,分析在建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基于國內外相關學術資源與教學材料,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解決方案。
1《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國際化建設的潛在限制因素
1.1學生狀況。《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的授課對象主要是植物保護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英文讀寫能力。但是,不少學生的英語學習目標仍然是應對英語水平考試,缺乏專業英語詞匯儲備,英語綜合應用水平較低。此外,本課程涉及的專業英文單詞數量大、難度高,導致教師在對英文材料進行講授或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英文材料的過程中,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難,不僅限制了授課內容的深度,還容易影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影響整體教學效果。1.2師資力量。本課程的授課教師大部分是植物保護學科的專業教學科研人員,不少教師具備海外學習經歷,對國外相關學科的學術進展也具有較高的熟悉程度。但是大部分教師的本科階段學習依然是在國內完成的,并沒有參與過國外相關課程的教學過程,因而在對課程進行國際化建設時缺乏可借鑒的思路與經驗,且在專業知識表述、學習思路引導方面仍可能存在不足。1.3授課內容。國外高校與植物化學保護相關的課程內容常常分屬農業科學、園藝等不同學科,課程也基于不同防治對象類型分別開設,鮮有與《植物化學保護學》授課內容完全對應的課程設置。因此,在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國際化改進時,依然缺乏可供借鑒的思路。當前全英、雙語教學的常規做法,仍是將原本的中文授課內容翻譯成英文,雖然有效地使學生對相關專業名詞的英文表述進行了熟悉,且在教學內容上依然保持在原有框架以內,距離與國際接軌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1.4教材選擇。由于學科、專業、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差異,國外并無與本課程內容對應程度較高的原版英文教材。全英教材的直接使用,一方面會帶來較高的經濟成本,另一方面其閱讀難度、內容深度也超出大部分國內本科生的學習能力,反而會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對已有中文教材內容進行英文直譯,也可能由于教師英文水平不足、缺乏參考材料等原因,在語法、表述方面存在不嚴謹之處,對教學效果帶來負面影響。1.5授課形式。經過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國外常用的互動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已在國內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教學參與度[6-7]。但是,國際化課程通常涉及大量英文閱讀材料,大部分學生受限于有限的專業英語水平,很難有效地參與至互動或討論環節。這可能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甚至挫敗,從而喪失參與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影響教學效果。
2《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國際化建設的參考思路
2.1與國際化接軌的建設目標?!吨参锘瘜W保護學》課程的國際化建設,其目標在于使學生掌握課程相關專業知識的同時,擴展對國外植物化學保護行業發展焦點、前沿進展的認知,學會應用國際化的思維方式進行學習與探索,從而成長為符合植物保護行業國際化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與雙語課程建設相比,雖然同樣注重對學生在專業知識、專業英語讀寫的等方面技能的培養,但其側重點更偏向于對學習方法的國際化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綜合使用國內外教學方式,還應教授學生主動獲取國外相關信息的渠道,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與能力,使學生在課程學習結束后仍能有持續性地自主獲取相關知識。2.2英漢互補的教學內容?!吨参锘瘜W保護學》課程國際化建設中,如何實現教學內容的國際化,是至關重要的議題,也是其區別與雙語教學的主要特性?!吨参锘瘜W保護學》課程發展已有多年,現有的教學體系已經較為完善。徐漢虹教授主編的《植物化學保護學》第五版教材中,已經為許多專業名詞的英文表述作了明確的注解[8],可以幫助學生對相關專有名詞的英文表述進行初步了解??梢钥紤]在本課程已有教學體系的框架外,在合適的切入點引入、借鑒國外專業書籍中的有關知識作為延展與補充,著重分析國內外在研究重點、實施標準等方面的差異,并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與討論,從而充分幫助學生在對基本知識掌握的基礎上,熟識相關知識的英文表述,有效擴展對前沿進展的認知與理解,切實體會國際化思維的特點與必要性。一些可供參考的國外專業書籍與信息資源舉例如下:2.2.1“IntroductiontoCropProtection”。[9]本書是由“美國作物科學學會教學提升委員會(theTeachingImprovementCommitteeoftheCropScienceSocietyofAmerica)”組織國外植物保護領域杰出專家為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撰寫的閱讀材料,系統全面地介紹了植物保護的相關概念、技術及原理、系統構建等內容。雖然出版年份較早,但其深度、廣度均比較符合學生在本科生階段的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初步通識本課程中基本概念與原理的專業英文表述。本書可結合近年來相關領域的學術書籍與科研論文,共同作為課程內容的參考與補充。2.2.2“ModernCropProtectionCompounds”[10]本書編者均來自國際頂級農業化學品公司,對農用化學品的研發、產業化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與深入的見解。書中通過“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三個章節的闡述,針對主要農藥品種的化學性質、作用方式、應用范圍、工業化狀況和商業產品等信息進行了詳盡地介紹,不僅可以作為《植物化學保護》對應章節的擴展內容,也適合農藥領域科學工作者的“一站式”參考材料。2.2.3“PesticideChemistry:CropProtection,PublicHealth,EnvironmentalSafety”。[11]本書內容主要來自于2006年在日本神戶召開的第11屆IUPAC農藥化學國際研討會的會議論文。多名國際頂級農藥開發與使用領域專家集思廣益,聚焦植物保護行業的新興技術與聚焦點分別進行了針對性闡述,具體內容涵蓋了農業發展、農用化學品的開發與管理、環境安全、食品質量安全等全球性議題。通過閱讀本書相關章節,有助于學生針對感興趣的植物化學保護領域前沿熱點進行深入了解。2.2.4國際農藥管理信息官方網站。關于農藥合理使用、環境安全方面的規定,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管理規定與標準,國際上也有一些明確的準則與條例,在農產品的國際貿易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標尺作用。在《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的講授過程中,相關章節是最能體現出國際化差異的部分之一。教師可適時向學生介紹國外相關管理部門官方網站資源,如國際糧農組織植物生產及保護司、美國環保局農藥信息網(epa.gov/pesticides)、歐盟官網農藥信息頁面等。授課時可以考慮將相關章節提前講授,便于學生在課程早期便了解到建立國際化思維、了解國內外行業差異的必要性,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2.3靈活多樣的授課與考核形式。與國際接軌的課程講授形式,也是實現課程建設國際化的重點與難點。與國內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國外的本科生課程的授課形式通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研究能力,不僅經常在課堂穿插互動討論環節,在課后作業的設置上也常常是開放性的題目,并且平時成績在最終考核成績中占有比較高的比例。借鑒國外相關專業的本科生課程綱要,一些可供參考的形式如下:2.3.1海報制作。針對國際關注的植保領域熱點話題或重大新聞(如生物入侵、新農藥開發、食品安全問題等),可以讓學生收集總結國內外相關新聞、政策動態、科研進展等信息,制作“專題海報”,面向全體學生及授課教師進行展示,并接受其他學生與老師的提問。通過這種簡約而直觀的方式,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初步熟悉國外信息資源的獲取方法,還可以對課堂上習得的理論知識進行鞏固,同時鍛煉信息整理與表述能力,加深學習效果。2.3.2視頻學習。定期組織學生觀看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英文視頻,并在之后設置分組討論環節或者請學生課后撰寫評論,闡述觀點。視頻內容建議選取引發廣泛國際關注的相關新聞,淺顯易懂且能提出引人思考的議題,便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發散思維,產生進一步的探索與學習興趣。來自于國際糧農組織庫、國際知名新聞媒體網站等在線資源的相關視頻,均可作為學習資源所使用。2.3.3文獻翻譯。良好的文獻閱讀能力,是學生進行進一步學術深造的必備技能。高水平學術期刊論文的前言部分通常能夠很好體現國際上相關學科的發展熱點,且在研究現狀、常用實驗方法等方面都有概括性的闡述,是很好的學習資料。授課教師可以收集部分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以作業的形式要求學生對前言部分內容進行翻譯,初步鍛煉學生的英文文獻閱讀能力,加強學生對當前學科研究熱點問題的認知。2.3.4課題討論。課堂討論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有力手段。教師可以將學生隨機分組,選取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議題,給學生預留時間自主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儲備,之后在課堂上闡述觀點、相互提問并回應質疑。教師可以根據提問、回復的數目與質量給予一定分數獎勵,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3結語
綜上所述,《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的國際化進程雖然具有很高的必要性,但整體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在對本課程進行國際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國外教學科研資源與授課考核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思維方式,使學生在課程學習結束后仍能持續、自主、高效地獲取相關知識。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植物化學保護學》教學質量,培養更多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植保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家莉,易欣.基于本科學生分類培養的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高教學刊,2017(14):120-124.
[2],周利娟,徐漢虹,等.《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01):237-239.
[3]蘭亦全,林美珍.《植物化學保護學》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14):193-194.
[4]劉銅,侯巨梅,左豫虎.園林植物保護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02):19-20.
[5]王香萍,王文凱,李傳仁.普通院校植物保護專業雙語教學情況調查研究——以長江大學農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09):89-90.
[6]鞏文峰,卓瑪曲措.基于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植物化學保護學》應用型教學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20(03):41-43.
[7]張永強,楊曉琴,肖偉.基于OBE理念的植物保護專業《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6(82):69-70.
[8]徐漢虹.植物化學保護(第五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
[9]EnnisWB.IntroductiontoCropProtection[M].Madison,Wisconsin,USA:AmericanSocietyofAgronomyandCropScienceSocietyofAmerica,1979.
[10]KramerW,SchirmerU,JeschkeP.ModernCropProtectionCompounds,SecondEdition[M].Weinheim,Germany:Wiley-VCH,2012.
關鍵詞: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
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三十年來一直沿用農業、林業的方針“治早、治小、治了”、“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由于“治了”和“消滅”,使人們認為“治蟲就必需打藥““無蟲也得打預防藥”等,因此,濫用農藥的現象十分嚴重,以致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建議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應采取適合于城市特點的有效方法,互相協調,以達到控制病蟲危害,保護和利用天敵,合理使用和逐步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從生態角度出發,科學種植、養護、管理,選栽抗病品種,恢復生態平衡,加強植物檢疫,開展人工防治,使病蟲害防治工作進一步走向科學。
一、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是以治為主,不注重預防,在園林規劃時只考慮綠化效果,不考慮植物品種的搭配,加之栽培管理粗放,只注重栽植不注重管理,往往在病蟲害發生嚴重時進行防治。
2、采用單一化學防治,不注重綜合防治,采用化學防治方法盡管能快速高效的控制病蟲害的發生甚至能扼制病蟲害的流行。但化學防治能引起病蟲害的抗藥性,破壞生態平衡,污染環境以及影響人類健康。論文寫作,病蟲害。
二、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措施
城市園林植物常見的病蟲害防治的主要途徑措施有植物選擇、綠地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藥劑防治。論文寫作,病蟲害。其中高效低毒的化學藥劑防治是城市園林植物應用最普遍的方法。論文寫作,病蟲害。
1、把好植物檢疫關
在調入苗木和花卉時,實行嚴格的植物檢疫,發現有害生物則要進行除害處理,嚴重者予以銷毀,防止新的病蟲害傳入,以免給園林綠化帶來更大的損失。
2、搞好城市園林植物的種植規劃
在考慮城市美化的基礎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種,要注意長遠解決病蟲害問題。針對本地區發生嚴重的害蟲種類,減少其喜食植物的種植,多規劃和栽植抗病蟲的或耐性強的植物,減少有害生物的適生寄主。
3、加強養護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蟲的發生和危害在相當程度上與植物的生長勢相關。對生長勢差的應及時施肥、澆水、松土鋤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蟲能力,并結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蟲枝條。這樣不但可以調節植物養分,還可以減少病蟲來源,通風透光增強樹勢,營造不利于病蟲害越冬、繁衍、為害的環境條件。
4、推廣應用無公害防治技術
(1)保護利用天敵,開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顯著的。一旦天敵在田間建立了自己的種群,它就可以長期持續地對害蟲發揮控制作用,這是化學農藥所無法達到的。城市具備開展生物防治的條件,一是城市園林植物種類豐富,適合天敵的生存和繁衍,我們應該加強對天敵的利用和保護,盡量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創造利于天敵群落發展的條件。二是城市建筑對園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島生態”有利于釋放天敵。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加強了對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護工作新的管理標準,特別是作為可持續植物保護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術,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和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產和銷售害蟲天敵產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2)選擇使用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能有效地保護天敵,消滅害蟲,對人畜危害小,對環境污染小,相對于化學農藥來講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劑防治國槐尺蠖,每年噴兩遍藥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學農藥每代害蟲都必須防治兩遍以上。論文寫作,病蟲害。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滅了害蟲又保護了天敵。論文寫作,病蟲害。生物農藥除了Bt乳劑、滅幼脲外,最近幾年生產的花保、煙滲堿等,這些都是防治園林病蟲害的首選農藥。論文寫作,病蟲害。
5、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化學防治只在必需應急時進行,實施靶標防治,盡可能地選用具有選擇性、低毒、對環境污染小的藥劑,少用或不用廣譜性的化學農藥,經常變化用藥品種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施藥方式也應采取涂莖、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6、改進農藥施用技術
目前,城市病蟲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規噴霧方法。據測算,常規噴霧從施藥器械噴灑出去的農藥只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能沉積在植物葉片上,不足百分之一的農藥能沉積在靶標害蟲上,而僅有千分之三的藥劑能起到殺蟲作用。這種施藥方法不僅效率低,造成農藥浪費,還使大量農藥流失到非靶標環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環境。因此必須改進化學農藥的施用(特別是噴霧)技術,提高農藥的利用率,降低農藥在非靶標環境中的投放量,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總之,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綜合治理是一個病蟲控制的系統工程,要掌握“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做好病蟲害預測工作。在城市園林養護過程中,使栽培環境盡量符合園林植物生長的要求,使植株生長健壯,抗性增強,病蟲害發生減少到最低限度,實現人類、環境、植物的和諧共存。一旦發生病蟲危害,要及時采取適當措施,做到“治早、治少、治了”,把病蟲害控制在景觀效果允許的范圍之內,杜絕擴大蔓延。
關鍵詞:農藥 無縫對接 探析
關鍵詞:農藥 無縫對接 探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058-03
海南大學植物保護專業農藥方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化學、農藥交叉科學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藥、化工、檢測、管理等部門從事農藥等化工產品的生產、科技開發、應用研究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為此,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農業生物科學、生態科學、農業病、蟲、草、鼠等有害生物的發生、危害與綜合治理技術和農藥化學、農藥劑型與加工、農藥毒理學、農藥殘留檢測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專業技能。具備從事農藥新資源、新產品、新工藝進行研究、開發、設計和技術應用與推廣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無縫對接培養模式是學校根據市場需求與企業同步的一種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所學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達到就業單位一線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在這種模式中, 學校和就業單位是人才培養供應鏈上兩個不同的節點,學生作為知識的載體進入高校,經過教育加工后再輸送到用人單位,實現兩個節點的無縫對接[1-3]。
該專業辦學點在海南,地處國家最南端。各種熱帶經濟作物和糧農作物種類繁多,生物多樣性廣泛,培養適合熱區的農藥人才尤為突出。目前關于農藥學人才培養經常報道[4],但是要培養適合熱區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使學生畢業后能直接開展企業的一線工作,達到無縫對接的要求,海南大學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1 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我國植物保護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大部分涉及普通的病、蟲、草害,而熱帶地區的病、蟲害一年四季發生,與普通的病、蟲害既有聯系也有顯著的區別。如果按照常規方式開展教學,勢必忽視熱帶地區獨特的病、蟲危害,導致學生與熱區就業單位的脫節,就業單位還得自己培訓學生,這樣無形增加成本。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對該方向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將熱帶地區的作物種類,病、蟲害發生與發展情況,病、蟲害的種類等增加到課堂教學中,學生除了了解常規病、蟲害的知識外,還對熱帶地區的病、蟲害有了新的認識,這樣學生在熱區就業就能夠直接上手,達到一線人員的知識要求。
同時,海南省建立國際旅游島后,對環境保護要求提高,對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更加嚴格,對農藥的使用更加規范。因此,在開展農藥學的教學時,將綠色農藥作為其核心,所有例證和推導都以綠色農藥為對象,將高效、低毒、低殘留和環境友好農藥傳授給學生;將高毒農藥作為反面教材,時刻提醒同學,避免使用,從而引導學生規范使用農藥。
在實驗課內容的改革上,我們以素質教育、能力培養為主;以創新為目的,建立研究型的實驗教學方法。主要采取的做法是:盡量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有機整合實驗內容,理論與實驗相結合,將熱帶地區的病蟲草害灌穿在實驗教學中。做到課堂實驗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實驗與科研、與企業需求相結合。使實驗課的內容既保留了教學大綱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結合傳統的板書、掛圖、標本,與現代的多媒體技術,3D效果,高性能攝影等技術銜接。做到聲、光、電等豐富的視覺效果,從感性上認識了解病蟲危害,從理性上掌握其防治方法,為進入社會學以致用,達到無縫對接要求。
2 編制熱區特色教材
植物保護專業辦學歷史悠久,全國各大農業院校都有開設。專業教材非常豐富,國家規劃教材、“十二五”教材層出不窮。現有全國通用的病理學、昆蟲學、農藥學等教材都屬于大眾化、通用型教材。很多熱帶地區的作物、果樹、病蟲害等都未涉及到。然而,海南屬于熱帶地區,該地區有自身獨特的氣候條件,有一年四季任意危害的病蟲害,內地居多教材涵蓋的教學內容屬于大宗作物,如水稻、小麥、棉花等,很多作物在海南分布較少,為此編制適合熱帶地區的特色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尤為重要。
為了有針對性開展熱帶地區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學院每年組織力量,依托本專業師資,針對熱點和緊迫需要的原則,編制熱帶特色教材。學校和學院充分考慮教師出版經費短缺的問題,每年資助部分教材出版。經過本專業教師的共同努力,現如今編制了多本特色教材,基本涵蓋了熱帶地區病蟲草等方面的內容。具體編制的教材如下:熱帶果樹病理學、熱帶植物細菌病害、熱帶園藝植物病理學、熱帶作物昆蟲學、熱帶農田雜草生態與管理、熱帶農業生態學、熱帶作物生態學、熱帶作物病蟲草害名錄、熱帶飼料作物病蟲害防治學、反季節瓜菜病蟲害防治技術、冬季瓜菜安全用藥技術、生物農藥研究及品種介紹、農藥學科群實驗指導、植保機械與施藥技術、檳榔病蟲害田間診斷圖譜、橡膠樹病蟲害診斷圖譜等。
3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植物保護農藥方向實踐教學環節包括教學實習、課程綜合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論文、畢業論文、社會實踐、科學研究技能訓練等,共計29.5周,占據大學學習生活1/6的時間。為了充分利用好實踐教學環節,達到培養熱區特色人才的要求,我們詳細規劃了實踐教學環節。
3.1與制度結合開展實踐教學
在人才培養體系上,學院實行了學制“3+1”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在大學前3年以基礎理論學習為主,第4年以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為主。該制度于2007年開始試點,現如今推廣到其他專業。學生在企業進行生產實習時,一方面,將自身3年的理論學習運用于企業的生產實踐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印象;另一方面,學生動手動腦參與企業實踐活動,獨立開展企業安排的各項工作,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各項技能,了解了企業的生產情況,有利于學生步入社會,達到無縫對接的要求。
3.2與企業結合開展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進企業使實踐教學活動與現實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內容相一致,為學生提供實驗教學、實習教學、專業科研訓練、專業生產技能訓練和實際生產經營管理訓練的平臺,推動實踐教學向集成化發展,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做研究、做人做事的鍛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驗證和提高,成長為即用型人才。
學院將本專業學生的驗證性實驗教學、課程實習、畢業(生產)綜合實習、畢業論文的實踐平臺延伸到企業,發揮企業生產經營與社會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的優勢,分享企業人、財、物的資源優勢,推動實踐教學向開放化、集成化、自主化發展。
按照實踐教學的目標要求,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和需求選擇位于??诘南嚓P企業,如海南博士威農用化學有限公司、海南正業中農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南國綠洲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等,開展藥效試驗和技術推廣等內容;或者由專業教師帶隊到海南其他企業,如樂東茂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海南惠民農產品出口配送有限公司、三亞市南繁研究院等企事業單位進行參觀調研,改變了以往單一安排的實踐形式,推動了實踐教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通過這種形式的實踐教學,學生參加實踐更加積極主動,選擇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實踐內容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從而進一步培養和鍛煉了具有不同志向的學生,使得這些學生選擇就業面更加廣泛,與社會對接更加具有適應性。
與學院建立合作關系的企業從2006年不足10個,發展至現如今30余家知名企業和事業單位。這些單位有的是科研院所,如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等,有的是農藥企業,如海南正業中農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有的是事業單位,如農業廳海南出島冬季瓜菜質檢站等,還有農業公司,如海南惠民農產品出口配送有限公司等。學院與這些企業每年均通過院企研討會、院企聯歡晚會、院企趣味運動會等形式增進感情和促進合作。同時,在項目上,與企業合作開展項目研究,實現“學、研、產”相結合,很多學生也參與其中。這樣實施后,學生對企業有進一步的了解,且得到鍛煉;企業對學生有了初步認識,在用人招聘時會給予優先考慮。
3.3與就業結合開展實踐教學
為了培養學生對農藥的熱情和興趣,自新生入學開始,學院為每個新生班級配備了企業的高管作為名譽班主任,同時發放帶企業標志的班服,形成對幫活動。從2010年9月開始,位于海南省的幾家農資企業,如海南正業中農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博士威農用化學有限公司、南國綠洲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樂東茂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由企業總經理擔任名譽班主任和學生創業導師,企業高管擔任名譽班主任和就業指導教師,與結對班級不定期地開展培訓、講座、交流、模擬面試、素質拓展、參觀學習等活動,為大學生講授辦企業、做人做事、服務社會等經驗和知識。
目前,學院已經與企業達成了各種合作協議,同時,在企業掛牌,作為實踐育人單位。學生利用最后一年在企業帶薪參加實習,部分學生還在企業開展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實驗等,有些能力強的學生還未畢業便被實習單位相中,將其轉為正式員工。將試用期提前到學生時代,畢業后直接結業,從而實現大學生的“零距離”就業。
4 開展小班教學
為了提高課堂理論和實驗教學質量,學院從2012~2013學年第1學期開始實施《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學院理論和實驗教學編班(分組)暫行規定》,理論教學編班以專業(方向)修課的學生人數為編班原則,實驗教學分組以專業(方向)班級人數為分組原則。
理論教學編班:以專業(方向)修課的學生人數確定分班。專業(方向)修課的學生人數在66人以下的不分班;專業(方向)修課的學生人數在66人以上的則分為二個班(可結合專業方向的自然分班數分成一個大班和一個小班,也可分成二個平衡班)可安排二個教師同時在二個教室上課,也可安排一個教師在不同時間分開上課。
小班化教學的目的是減少因學生人數過多,上課效果不理想,學生逃課、代課等問題。實行小班教學后,學生到課率、聽課效果明顯改善,對知識掌握程度有所提高。
5 開創特色的冬季小學期制
開展冬季小學期制是海南大學的特色。學校利用海南冬季暖和的自然條件,吸引國內外知名學者來學校講學。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也積極聘請知名學者為農藥方向學生講學。近年學院外聘了中國科學院孫漢董院士,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國家級教學名師左玉輝教授、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長江學者王源超教授,前來開展冬季小學期授課。
通過這種形式的講學,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了解他們的科研情況,為自己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礎。同時激勵學生認真學習,為考研深造做準備。
6 無縫對接下的零距離就業
植物保護(農藥)專業學生就業率一般在95%以上,最高達到100%。每年為了促進學生就業,學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6.1出臺就業獎勵辦法
簽約率是學校對學院就業工作考核的核心指標,學院根據簽約率對各畢業班級實行一次性兌現獎勵,將獎金發放到班級,作為班級的活動經費。具體獎勵標準依照畢業生就業簽約率與獎勵標準對照表(表1)進行。
表1 畢業生簽約率與獎勵標準對照表
備注:獎勵金額=V*T;簽約率=(勞動合同+協議書+升學錄取通知書)/畢業班級或學位點的總人數。
如符合本科畢業生就業先進班級獎勵的表彰條件,但出現以下情況之一的班級,學院將降低一個檔次獎勵或取消獎勵。
(1)班級有2個以上學生出現違約且影響到用人單位對我院學生產生不良評價;(2)班級在最后一學年當年出現1人以上的違紀,且受到學院或者學校的處理;(3)所在班級有2人次以上不按照學院要求進行畢業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答辯或回校注冊。
6.2提供各種升造機會
學校和學院提供各種學習機會,鼓勵學生考研和出國。植物保護(農藥)專業每年績點在前5%的學生都有機會保送到國內211或985高校攻讀碩士研究生;近年來學生保送的學校有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
學院為了鼓勵學生考研,每年還定期舉辦考研助推班,為有意愿讀研的學生提供培訓。近年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在10~30%之間。同時,學院的植物保護專業有2個博士點和6個碩士點,每年可以招收碩士和博士生70人左右,學院制定措施優先招生本學院專業學生。
本專業學生有很多出國(境)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學校與境外26個國家和地區的94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具體項目有:校際交換生、中外聯合培養、境外實習和就業、短期赴境外交流及冬夏令營等。本學院學生根據自身能力,積極參與出國(境)交流和學習。
6.3建設農資職業經理人成長班
農資職業經理人成長班是海南大學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與農資行業的10家知名企業合作舉辦的特色班級。該班級的目標是聯合培養有志在農資行業發展的農資職業經理人,主要由經驗豐富的企業精英為學生授課,打造未來的職業經理人。這是一項高質量、高素質、創新型的院企合作,培養農資行業的未來職業經理人的人才工程。通過這種班級培養,受訓學生獲得了農資部門一線人員的言傳身教,初步了解農資企業的運作模式,管理經驗。為今后自身發展埋下伏筆;同時,知名企業對通過層層選的成長班學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學員今后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
7 結語
通過以上形式多樣的改革和實踐探索,解決了兩個主要問題:一是解決了學生在熱帶地區的直接就業問題,通過開展企
業、學院、事業單位三位一體的實踐活動來實現無縫對接的就
業。二是從教學內容上開展特色教材教學和綠色農藥教學,將綠色概念貫穿在該專業學生培養中,為社會,特別是海南冬季瓜菜的安全生產,培養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建梁,張業琴.高等職業教育與大學無縫對接的實現機
制――澳大利亞學分轉換模式探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09,30(3):44-48.
[2]黃春媚.加強校企合作實現無縫對接共創“三贏”局面[J].繼續教育研究,2013,(10):30-32.
[3]譚宏,唐朝莉,郭躍,陶晶.高職院?!盁o縫對接”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知識轉移模型[J].江西教育科研,2007,(1):93-95.
[4]宋寶安,趙德剛,楊松,等.農藥學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1(1):130-136.
關鍵詞:“雙+”體系;農科類;實驗教學;研究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9-0218-02
隨著實驗教學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高校均建設有適應專業教學需要的、設施較為齊備的各類實驗室。在注重內涵式發展的今天,如何使高校的巨大財力和人力上的投入在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上收到預期的效果,如何在現有人力、物力資源條件下,使實驗教學水平、管理水平、資源利用水平更上一個新臺階,是很多高校都面臨的一個新問題[1]。因此,東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中心在開展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時,大力推進實驗教學改革,完善各類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注重教師隊伍建設,形成各具特色的實驗教學模式。本論文以“雙+”模式為例進行詳述,供農學類實驗教學改革探討與借鑒。
一、“雙+”體系的由來
“雙元制”教育模式起源于德國,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它以行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職業學校輔助,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緊密結合。劉心美等提出建立的“崗位學習崗位,課內課外課內”的雙閉環教學模式,利用職業能力完成了各門課程之間的階梯層聯接,以行動導向為主要教學方法,實現了專業能力從低到高、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的能力培養階梯,全方位、全過程地對學生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無論是“雙元制”和“雙閉環”教學模式,都是以學生的實踐和工作能力的培養為主,過于強調技能的培養,而在理論深度的培養上還不能滿足本科層次教學的需要。本論文結合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類實驗教學的特點、現有的良好的理論教學和實驗基礎條件,將這種“雙元制”和“雙閉環”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提出“雙+”體系用于目前的農科類實驗教學中?!半p+”體系就是對本科生實驗與實踐教學中相對立的、不能互補的或是實驗與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弊端進行充分分析和補充,提出從“職業規劃+實驗項目”、“實驗內容的必修+選修”、“項目教學+團隊培養”、“硬件環境+軟件環境”、“組織教學+自主學習”等方面實現實驗與實踐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及方法的充分改革。
二、“雙+”體系的內容
(一)職業規劃+實驗項目
如何在實驗課中將實驗內容與學生今后從事的職業工作內容貫穿起來是值得實驗教學改革深入探索的。農業類實驗與實踐教學的操作性技能及內容的整體性要求比較高。因此,在制定實驗與實踐教學的項目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在綜合性實驗課程上,根據今后學生工作和就業的單位可能遇到的工作內容和任務,以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方向為基礎,設計實驗項目。學生在學校所進行的實驗項目就是今后就業中所從事的工作內容,增強了實驗課的實用性和科學性。
(二)實驗教學內容的必修+選修
目前,提倡教學中因人施教、個性化培養,這種教學理念如何體現在實驗教學中也是教學改革需要重視的。學校是生產人才的工廠,不能所有的產品都是一個模子出來,實驗課內容的設計也要考慮到這一點,在實驗項目設置過程中,像選修課一樣,學生可以在指定范圍的項目中根據自己的發展方向與愛好進行選擇,實行獨立的開放式教學。
植保實驗中心植物病理學大實驗教學改革中,對于本科生的操作實驗需要一定的基礎,還有一些實驗在儀器的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完全變成選修項目由學生自主學習操作是不太現實的。因此,將實驗課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基礎性實驗需要學生系統掌握的內容仍以傳統的形式上課;另一部分則以項目的形式改成選修,補充了單一教學形式的不足,也滿足了因人施教和個性化培養的要求。
(三)項目教學+團隊培養
實驗項目以課題實驗小組的形式進行實驗項目的完成。由指導教師給出若干個實驗項目,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及以后工作去向選擇1~2個項目,然后把選擇該項目的學生分組操作,項目成員包括學生、指導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學生在進入實驗室操作前首先要熟悉該項目的目的、意義,并在教師指導下對實驗項目的操作流程進行設計,完成設計任務書,這些內容的完成需要同學們協同完成,需要團隊合作與分工,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實驗技術人員負責學生的日常實驗的監督,提供必要的實驗條件,教授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和維護,協助解決實驗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并保證實驗材料的安全使用。每個項目小組學生人數視課題內容分配,推薦一名組長,匯總實驗中的問題,傳達教師的要求,組織實施。
(四)硬件環境+軟件環境
原來東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實驗中心儀器都是二三十年沒有更新過的儀器,原有實驗的項目設計僅能對照儀器進行實驗項目的制定,更談不到軟件環境建設。經過學校2004年本科教學評估的立項建設,2006年植物保護實驗中心被中央財政部規劃為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實驗室,2007年被評為國家和黑龍江省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幾年間投入近千萬元的建設,硬件條件已經進入全國農業院校前列。
為配合硬件的改善,在軟件環境上制定了實驗室管理制度、開放制度及安全使用操作規程等。并申請了十余個關于實驗教學改革的課題,重要的操作性實驗課申請了校級精品課程,為實驗課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理論依據。
(五)組織教學+自主學習
實驗教學應該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使學生真正成為實驗教學的主體[2]。學生在實驗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集中進行項目實施方案的匯報,然后進行討論,由學生自主實施,教師和實驗室管理人員提供技術和材料保障及咨詢工作,最后由學生整理結果后進行集中匯報,改變以往實驗課上教師示范、學生重復做、課后上交實驗報告的上課模式,要求學生完全按照科技論文的形式完成實驗報告,教師及其他同學根據匯報的內容對其進行考核。組織教學+自主學習的模式充分調動組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
(六)實驗室定時開放+預約開放
開放式實驗教學打破了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的束縛,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實驗室的各種開放活動,做好實驗室開放工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實驗室的空間和資源,提高儀器設備和實驗場地的使用率,有利于學生自主地進行實驗活動[4]。
植物保護實驗中心實驗室在開放時間上有兩種形式,第一種為預約開放,實驗室在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學生根據自己需要進行實驗的內容和時間與實驗室人員協商具體開放時間。另一種為定時開放,實驗室根據教學任務的安排,周一到周五除正常實驗課外的時間均正常開放,每學期開學初會排出具體時間表。這樣開放既保證了正常教學秩序,又能保證學生實驗項目的有序進行。同時,也節省了晚上和休息日實驗室開所需的必要支出,具有較好的可行性。
在當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實驗教學作為高校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半p+”的實驗教學體系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創新思維為核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團隊合作和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鄭喜群,張德慶.地方綜合性大學實驗教學管理模式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0,(22):28-29.
[2]潘煥喜,朱燕空,吳星.基于實驗教學的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1(6):130-133.
[3]張衛光,劉亞利,楊廣領,等.促進實驗教學科研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農業教育研究,2010,(4):21-23.
[4]張雅君.建立實驗室開放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23-25.
論文關鍵詞:防治,麥蚜,措施
麥蚜是我國小麥上重要的常發性害蟲,不僅影響植株正常生長,還可直接造成小麥產量嚴重損失。在全國麥區均有分布,其中以黃淮海平原麥區、西北和華北麥區發生為重。近幾年在全國連續偏重發生。嚴重發生地區一般可造成小麥減產30%。這種害蟲分布廣、繁殖速度快、發生量大,不僅直接造成麥類作物嚴重減產,而且還傳播麥類黃矮病毒病。
一、改善生態環境。田間雜草與自生麥苗是麥蚜適生或越夏寄主之一,冬麥早播導致麥蚜入侵早,越冬基數高,因此應大力清除雜草,適期晚播。北方麥區,冬季前后可碾耱麥田,既可保墑護根有利小麥生長,又可殺傷大量麥蚜,壓低越冬蟲源。苗期灌溉也能殺傷一些麥蚜。
二、調整作物布局。通過調整作物布局,削弱或中斷麥蚜的寄主作物鏈,利于天敵繁衍和轉移,是控制麥蚜發生的根本措施。如在旱地冬麥區,可推行冬麥、春玉米、油菜的間作套種,或擴大豌豆與豌豆麥的面積,不但可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抑制麥蚜發生,而且還可控制套種作物蚜害及利于天敵的繁衍與轉移。
三、種植抗蟲品種。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陜西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等單位都發現有不少品種材料,對麥蚜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耐)性。如小白冬麥、煙7578-125和TD1656等品種(系),對麥蚜混合種群均表現出較好抗(耐)性。各地可根據當地實際選用。
四、保護利用天敵。麥田的瓢蟲、蜘蛛和草蛉等都是麥蚜的天敵,對麥蚜的控制作用較強;同時這些天敵又是全年作物田內天敵的主要來源。保護利用好麥田天敵將會收到良好的效益。當天敵與麥蚜比大于1:150時,不必進行化學防治,麥蚜即會被控制在防治指標以下。麥田用藥應選擇對天敵安全的藥劑,如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每667平方米6~8克對水50~100千克噴霧,并盡量避開天敵敏感期施藥。風雨對麥蚜具有強烈的殺傷控制作用,當防治適期遇風雨天氣時,通過調查,可推遲防治或不進行化學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