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2 23:05: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地理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2015年度論文轉載概況
1.欄目設置及論文分布
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設置欄目22個,全文轉載地理教育論文共計89篇。轉載論文數量較多的欄目有“教學研究”(14篇)、“教學策略” (8篇)、“學科視點”(7篇)、“教材分析”(7篇)、“教學設計”(6篇)、“學法指導”(6篇)、“備考指導”(4篇)等。可以看出,《中學歷史、 地理教與學》轉載的論文更加關注教師如何教學和學生如何學習。值得關注的是,《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在2015年設置了7個與地理教育相關的專題欄目, 包括“地理實驗教學”“問題教學”“2015年高考試卷評析”“高三復習教學”“教學目標確立”“探究教學”和“學科素養培養”。其中,專為地理學科設置 的欄目只有“地理實驗教學”,其他欄目為歷史和地理兩個學科所共有。這些專題欄目反映了近期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
2.源雜志轉載量分析
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全文轉載的地理教育論文來源于23種期刊(見表1)。排前三名的是《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學》和《地理教育》,共被轉載論文50篇,占全年論文轉載總數的56.2%。
3.第一作者情況分析
(1)第一作者所屬單位統計 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所轉載地理教育論文的第一作者,來自69家單位。其中,東北師范大學的論文轉載量高達8篇,論文涉及地理核心素養、區 域思想、尺度思想、地理空間視角、地理教學邏輯、地理概念體系等主題詞??梢?,這些突出學科特色的地理教育研究受到了《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的高度認 可。有3家單位的論文轉載量為3篇,這些單位有華中師范大學、江蘇省灌云高級中學和浙江省春暉中學。還有7家單位論文轉載量為2篇,分別是福建省廈門市第 六中學、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教育發展中心、河北省圍場縣第二中學、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第一初中、江蘇省天一中學、江蘇省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人民教育出 版社地理室。從這些單位所屬的系統可看出,普通中學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所占比例較大,教研機構和出版社的作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分布 統計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間分布特征。從表2可知,江蘇、北京、吉林、福建、浙江等地區的地理教育研究氛圍較濃、活動較活躍。對照2013年、2014年的相關數據發現,江蘇省一直穩居第一。
二、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回顧
1.地理課程研究
2015年是我國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深入探索的一年。在這一年里,我國高中課程地理標準修訂工作在緊張、有序地推進。地理課程標準修訂中,如何界定和 呈現地理課程性質和地理課程目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地理課程性質的問題,即地理課程是什么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受地理學性質多樣化的影響,目前我國內地 中學地理課程性質是多元的,尚不存在清晰的統一內涵(林培英,第10期)。文中指出的地理課程性質的現狀和困惑,為我們深入認識地理課程提供了參考。立德 樹人是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原點(朱雪梅,第6期)。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各學科都在研討“立什么德,樹什么人”“學科核心素養是什么”等問題。有 論者綜合分析地理學的傳統、地理學者提出的幾大問題和地理學的視角等地理學理論與重要教育文件,得出地理核心素養由人地觀念、空間能力、區域分析、過程解 釋、尺度關聯、家國情懷和地理表達等構成(張家輝,第9期)。也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課程目標的嬗變、國際地理教育發展的趨勢、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及地理學學 科特性的視角,認為地理核心素養包含基于地理空間視角的地圖技能、地理信息技術能力、國際理解、全球意識、人地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李家清、常珊珊,第9 期)。由此看來,學界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有著不同的認識,可謂見仁見智。
2.地理教材研究
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 科書和地理圖冊等,地理教科書是地理教材的主體。地理教材研究涉及地理教材的編制研究、呈現研究和使用研究等類型。人教版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編寫時非常關 注探究學習,教科書中的探究性主要體現在體例結構、案例編寫、內容選取等方面(劉健,第1期)??梢?,該套教科書在內容的組織和選取方面都注意遵循了“構 建開放的地理課程”的理念。除了教科書內容的組織和選取外,教科書內容的呈現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方面。圖像系統作為地理教科書表層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成 為地理教科書呈現研究的熱點。中國地圖出版社李紅梅不僅總結了中圖版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中圖像系統的特點,還分析了與該套教科書配套的地理圖冊中圖像系統 的特點(第3期)。此類文章為地理教材的使用提供了有益參考。
3.地理教學研究
(1)基于地理學角度的地理教學研究 ①地理教學邏輯研究。地理教學邏輯是地理教學內容和地理教學程序中內隱的規律、規則,包括學科邏輯、教的邏輯和學的邏輯等。有研究者指出,初中地理學科邏 輯有兩個立足點,一是立足地理學科,探討地理知識之間有怎樣的內在關聯;二是立足地理課堂,追問課堂上的地理知識是否存在內在關聯或教學關聯(張彥順,第 8期)。在大氣環流教學時,應參考科學家所采用的“考慮新要素—提出新理論”的“要素增加”邏輯(朱承熙,第5期)。還有研究者非常重視地理教學邏輯中的 學科邏輯,認為地理教師應整體把握高中地理知識的層級結構和邏輯結構(黃靜,第2期)。王紅梅在分析知識的層級關系和內在邏輯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復習課 的教學策略(第11期)。仲小敏經過對高中地理必修內容探究教學適宜性的調查分析,發現地理知識的內在邏輯特點是制約探究性強弱的根本因素(第9期)。地 理教學邏輯是地理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地理教育領域亟待加強地理教學邏輯研究,從而科學地指導地理教學實踐。
②地理知識教學研究。 地理知識既包括地理名稱、地理分布、地理數據等地理事實知識,也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識。周慧認為,在地理事實知識學習的設計中,可采用 ATMSTT的教學組件設計法,即辨識目標、編碼圖文、匹配策略、選擇媒體、主題活動和檢測效果(第9期)。蔣亞琴針對學生學習地理概念時存在的前概念干 擾、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和思維定式等心理障礙,提出了注重體驗、強化對比、系統學習和變式學習等教學策略(第3期)。也有研究者在梳理中學地理概念體系的 基礎上,從“地理學的基本問題”“地理學科本質、思想與方法”“地理概念體系構建”等角度探討了如何進行地理概念教學(王向東、高燕,第9期),關注了 “教哪些地理概念”和“教地理概念的哪些方面”等問題。除了地理概念教學外,還有研究者關注地理成因教學,提出了基于支架理論的地理成因教學的一般模式 (龔琳、趙媛,第6期)。
③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培養研究。閱讀、分析和繪制地圖的能力是一項地理學科的特殊能力。地圖能力的養成途徑包 括熟悉地圖常識、規范讀圖順序、掌握析圖方法、形成地圖意識(丁生軍,第11期)。地理思想包括區域思想、尺度思想、整體性思想等。徐雪和袁孝亭在解讀 “把世界組織為區域”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該思想對地理教學的指向性要求,即引導學生形成“區域思維”方式(第6期)。張家輝梳理了基礎教育階段尺度 思想研究的現狀,分析了研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未來走向(第2期)。耿文強認為,地理高考復習時應強化學生的地理時空尺度觀念,并建立不同尺度之間的關聯 體系(第4期)。這實際上強調了尺度思想中的尺度關聯內容要點。地理空間聯系視角是地理視角之一,有研究者從“準確認識空間特征”“逐層深入的分析空間內 部聯系”“空間聯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三方面探討了地理空間聯系的分析方法(黃妍、袁孝亭,第2期)。
④區域地理教學研究。有作者探討 了國家地理內容教學目標的設計步驟(何平,第1期)。張彥順認為,“圖解、體驗和建構”是區域地理教學的基本要素,這三個要素都有其相應的教學策略(第5 期)。王邦柱針對高中地理必修3中“區域可持續發展”內容的教學偏差,提出了教學對策(第12期)。
(2)基于教育學角度的地理教學研 究 隨著地理課程資源的不斷開發,地理教學環境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趙才欣認為,在信息革命、生態文明等外部因素、地理科學發展的內部因素影響下,地理課堂有 必要轉向新型“地理大課堂”(第1期)。在“地理大課堂”中應重視地理實驗教學。有研究者較為系統地梳理了我國地理實驗教學的發展歷程和研究脈絡,并指出 了地理實驗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張海、馬建寧、??茝?,第7期)。也有作者探討了地理實驗類型中地理組合實驗的設計及教學價值。關于地理案例教學,需要選 擇典型的案例,而能充分演繹一般法則的案例則是典型案例的體現。陳慶軍基于一般法則與特殊描述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了地理案例教學中的案例選編策略(第7 期)。
4.地理教育測評研究
地理教育測評包括地理教學評價、地理教育測量等。地理教學評價研究應當突出學科特色和基 于大量證據,朱雪梅所構建的“多元交互式”教學評價體系符合這一研究趨勢。該體系以學生地理素養和地理教學行為為評價標準,以數字化教學觀察平臺和教學觀 察手冊為工具,以多元主體交互共建的全程性學業成績評價和循環跟進式課堂教學評價為路徑(朱雪梅,第3期)。地理課程標準中有大量需要學生表現的任務,對 此,有作者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表現性評價的操作方式,即在學科育人價值的統攝下,基于課程標準設計評價目標,基于目標設計表現任務和評分規則(佟 檸,第12期)。關于高考地理試題研究,相煒地理工作室分析了2015年高考地理試題的整體特點、突出亮點及各卷特點(劉振峰等,第10期)。除了著眼總 體的研究外,也有研究者對某一類型的試題進行了專題分析和總結。張文軍分析了近十年高考地理試題中觀點方案類地理綜合題的演變特點及應對策略(第2期)。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走向
1.突出學科特色的地理教學研究
突出學科特色的地理教學研究選題,可圍繞地理素養構成要素、地理內容專題等來確定。[1]地理素養包括地理知識、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和地理品 質等要素。圍繞地理素養構成要素開展的研究,要求圍繞這些構成要素乃至要素細化后的成分進行選題。例如,尺度思想是地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應當重視 地理教育中尺度思想的基本內容及教學價值,以及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尺度思想的策略等研究。圍繞地理內容專題開展的研究,要求圍繞地理要素或地理教學內容中 的某一點進行選題。例如,區域地理教學中核心內容的教學策略、體現學科獨特價值的人文地理教學、體現學科本質的地理學史教學模式等。
2.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研究
培養具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人是中學地理課程目標的核心訴求。[2]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當前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筆者曾提出,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學 科核心素養體系中的基礎部分,如何篩選、確定地理核心概念以及如何發揮地理核心概念的作用,是亟待解決的前沿課題。[3]對于“如何發揮地理核心概念的作 用”,就需要思考如何運用地理核心概念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此外,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研究需要繼續厘清的問題有:初中和高中不同學段地理學科核心素 養的構成有何區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價值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編制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科書?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策 略、方法都有哪些?在培養學生初中和高中兩個學段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時如何做到銜接?怎樣測評不同學段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3.高考地理試題研究
高考地理試題研究一直得到學界的持續關注。高考地理試題研究既可以偏重理論研究,如開展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高考地理試題命制研究、高考地理試題與地理課程標準一致性分析工具的研制等;又可以側重實踐研究,如開展2016年高考地理試題統計分析。
論文關鍵詞:讀圖能力,培養,提高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應學會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隨著課改的深入推進,著眼長遠,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綜合素養是教育教學中的核心目標,地圖能力和素養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人長期從事初中階段七、八年級的地理教學。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結合《新課程標準》,仔細分析了近年來部分省、市的地理中考試卷,我認為讀圖能力的訓練尤為重要?,F就初中年級地理教材有關地圖的教學作出部分歸納,以便于和廣大地理教師共同交流和探討。
一、幾種常見的地圖
1.經緯網圖
人教版七年級上P5-8頁“緯線和經線”這一框題,主要講述緯線和經線、緯度和經度、經緯網的有關知識。在上課過程中,講授這節內容時,經常覺得學生難以接受,仿佛有一種看“天書”的感覺。課后我和同事交流探討,認為學地理猶如有一道“高門檻”。那么如何上好這節課,讓學生掌握這節課的內容,是我們地理教師值得考慮的問題。我就結合圖1.10和圖1.11這兩幅圖,重點分析經線和緯線的排列變化方向;記住低、中、高緯度的劃分;東經用“E”表示,西經用“W”表示,南緯用“S”表示,北緯用“N”表示,它們是分別取英文東(East)、南(South)、西(West)、北(North)的首字母。然后結合地球儀詳細講解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同時利用經緯網圖解決實際問題。并借助經緯網圖的有關練習來訓練學生,以便于更好的掌握。
近年來部分省、市地理中考試卷,發現每年都有這方面的試題出現在試卷上,而且分值也較大??梢娪嘘P經緯線知識的掌握和訓練不可小看。
2、氣溫變化曲線圖、降水量柱狀圖
七年級地理P49-56頁講授的是“氣溫和氣溫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師可在上課前充分利用我校的現有資源——百葉箱、雨量器,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選出一個組長),讓學生注意觀察連續的氣溫情況,每個小組只要求關注一天的氣溫情況,最后每組代表作好記錄并填在老師發的表格中。
上課時請同學們拿出自己記錄的氣溫變化狀況表格,然后看看右圖(圖1),在這幾天內里,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圖1
在什么時候,最低大概什么時候、這幾天氣溫有沒有變化。
(同學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應當鼓勵與引導,還能調動課堂氣氛。)
現在天氣逐漸轉涼了,變冷了,氣溫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氣溫的有關知識。
學生回答完畢后,讓學生閱讀書上的“活動”部分的五則生活實例,再引導學生總結出每則例子分別說明了氣溫與穿衣、飲食、住房、農作物、交通等的關系。如果同學思維較活躍的話,還可引導學生說出氣溫與其他的人類生活、生產方面的關系。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很容易得出答案,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講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時,可以結合圖,再結合實際生活,聯系部分地區的干旱、洪澇發生,讓學生自己歸納降水的時間差異和地區差異。通過降水量柱狀圖來分析一個地區的降水量,以及對我們的生產、生活的影響,從而更好的掌握本節內容。最后分析總結一下一個地區的氣候。
3、地形圖
地形圖是著重表示地表起伏變化的普通地圖,地貌一般用等高線表示。地形圖又分為等高線地形圖、地形剖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等。
(1)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判讀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地勢高低、坡度陡緩、地表形態和山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①判別高度和氣溫。根據等高線的特性即標高為海拔高度、同線等高、等高距全圖一致等判別某地的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從而計算某地氣溫。
②判別地勢。可根據海拔判別;有的等高線地形圖上沒有數據,而是用示坡線表示。示坡線也叫降坡線,表示降坡方向即總是指向海拔較低的方向。這方面的知識初中教材暫不作要求,則要求學生記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根據這一個規律掌握地形的陡緩。
(2)地形剖面圖
地形剖面圖是建立在等高線地形圖基礎上的,它表示沿地表某方向垂直的剖面圖形,用以表示地表起伏的形勢。通過它,可以直觀地看出某條線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如八年級上P22頁圖2.1“我國東西向(北緯32°)地形剖面”、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地形剖面圖。七年級下P6頁6.7“亞洲大陸沿30°N的地形剖面”和6.8“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等地形剖面。
判讀剖面是沿什么方向的?(如圖2),該圖注明剖面是沿32°N, 即東西方向的垂直剖面。然后看坐標系:橫坐標代表經度,此圖中經度從西向東逐漸增加,因此一定是東經。我國所跨經度大約從73°E—135°E,緯度從4°N—53°N,因此一定是我國地形剖面圖。了解剖面的方向和位置,就能聯系地形圖,更好的理解剖面所表現的特征。通過這個剖面示意圖(圖3),就能夠看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剖面圖試題主要用來考查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動手繪圖以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應該注意解題的步驟,學會將平面地形圖轉換為立體剖面圖。
4、景觀圖
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地理景觀圖片較多。如何合理利用這些圖片,讓學生掌握和理解,則是十分重要。對于教師來說,如何幫助學生理解,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如西雙版納地區景觀圖、北京旅游景觀圖、黃土高原的窯洞、七年級下冊圖8.11“阿拉伯人、猶太人、波斯人”、圖9.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等。通過這些大量圖片的展示小學教育論文,更加直觀形象、一目了然。通過這些圖片,也加深了學生對這些地區的了解和認識。
5、結構圖
這種圖形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出現的也比較多。如八年級下圖6.28“臺灣省出口貿易的結構變化”、圖7.3“珠江三角洲外資的主要來源地”、圖7.5“珠江三角洲和全國人均GDP增長曲線”、圖8.13“延安1951——1991年旱澇災害發生頻率”等。學生通過讀圖析圖就可以找到答案,解決問題。
6、區域地圖
區域地圖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幾乎每一節區域地理都有區域地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仔細閱讀這些地圖,充分利用地圖獲得大量地理信息。這有助于學生學習區域的內容,掌握本區域的知識要點。
二、緊密結合地圖進行地理教學——圖文結合
所謂“圖文結合”,即地圖和教學內容相結合。地理知識的大部分內容,都能在地圖上明確具體地表現出來。因此,結合地圖講解教材,學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夠牢固記憶。地圖圖像猶如戲劇中的序幕,起著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欲??梢砸饘W生對圖像內容的好奇心,又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新課的印象,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三、將地圖和課本插圖緊密配合進行教學——圖圖結合
所謂“圖圖結合”,即教學掛圖。地圖冊和教材中的地圖、插圖相結合。把教學掛圖和課本中的地圖、插圖三者緊密配合,在教學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講中國“地形”時,教材中指出中國地形多種多樣,地形類型齊全,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首先在教學掛圖上指出我國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丘陵、山地、盆地的名稱和位置,接著指導學生參看課本上的四幅插圖和圖下面的文字說明,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弄清高原與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區別。講“長江”一節時,在掛圖上指出長江從源頭到入海口的長度,流經省區、主要支流、湖泊的名稱和位置之后,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上“長江水系干流剖面圖”和“長江三峽略圖”兩幅插圖,并閱讀文字注釋,這樣,學生對長江上游特點(地勢高、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資源豐富)和長江三峽的位置、排列次序、峽谷、寬谷情況及葛洲壩水利樞紐的位置等,不僅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至于講各大洲氣候類型分布和形成等知識,更不能忽視教材和地圖,課本插圖三者的緊密配合。由于教學方法的恰當運用,學生對學過的地理知識,較易接受和掌握。所以,在每節課的檢查提問中,大部分學生都能作出準確無誤的答案。
四、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的習慣——無圖不成課
通過以上運用地圖講授地理課的實例和收到較好效果的證明,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的習慣,使用地圖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于教師經常運用地圖進行教學,學生也認真運用地圖學習和復習地理知識,養成了運用地圖的習慣,一旦離開地圖,就覺著無法復習和做作業。正如有些學生所言:“離開了地圖,學習地理就覺著撈不著邊”。
五、加強地圖知識應用的指導——地圖隨我行
地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不僅能開闊人的眼界,增長人的知識,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實用性,尤其地圖的應用更為普遍。據調查,我所教的學生中90℅以上的學生家里都有地球儀,很多學生家里都有世界地圖、中國地圖,少數學生家里除了學校發給的地圖外再沒有別的地圖??磥淼貓D是絕大多數家庭必備的文化用品。當拿到一幅地圖后,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能讀懂,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學生都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有圖且會讀圖,可是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意識地運用地圖呢?據一次問卷調查,若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之前,有36%的學生要查閱地圖,而54%的學生則是問別人怎么走,還有10%的學生跟著別人走??梢姡茉谄綍r自覺使用地圖的學生還不夠多,作為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應用地圖的指導。當學生看電視中的天氣預報時,53%的初一學生和82%的初二學生能知道絕大多數省區市的位置,其余的學生則只知道北京等少數幾個省區市的位置。地圖就在家里,怎么不查查呢?看來向學生提出這項要求是很必要的。
總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學會讀圖析圖,培養學生用圖的習慣和能力,這是地理教師一項重要的任務,每個教師必須做好它。當然,要做好它還需要注意許多問題,還有許多方法,教師還要做出很多努力。。以上是個人淺薄的認識,希望能夠得到各位同仁指教。使“死”圖“活”起來,“靜”的文字“動”起來。
參考文獻
1.《中學地理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雜志社2003.10。
2.《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地圖能力的考核和地圖教學》,李峻峰、石高俊:人教網。
4.《試論地圖學習能力的結構與評價》,蔡國霞:廣州教研網。
5.《中學地理教學探索》,金正楊:上海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兩大基本分支學科之一,在教育部頒布的學科專業目錄中,人文地理學是三個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中國科協從2009年開始開展學科發展研究,在地理學學科發展研究中,地理學家指出“明確人文-經濟地理學學科具有重要意義”,標志著人文―經濟地理學的科學地位得以進一步明確和鞏固,這既體現了地理學學科結構的客觀要求,也充分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特別是高師院校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體系、教學方法、實踐環節、教學觀念等方面并未真正凸顯人文―經濟地理學的核心地位。因此,高師地理科學(師范)專業面對中學新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現實,加強高師人文地理學課程建設顯得尤為迫切。
一、高校地理學類專業人文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與中學地理課程體系脫節
目前高校特別是高師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重自然輕人文―經濟,與中學課程內容脫節嚴重。(1)自然地理課程,所占課時偏多,人文地理課程比重偏低;(2)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課程截然分開,忽視了地理學的統一性、區域性特征,如中國自然地理、中國經濟地理等;(3)部分自然地理過于專業化,如地質、水文、土壤、植物以及氣象等教材的內容過多過深,許多內容與中學教學內容關聯度很低;(4)在中學地理新課程內容體系中,人文地理所占比重已超過60%,除傳統的農業、工業、交通、貿易等內容外,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城鄉規劃、文化地理、休閑地理等內容增加,而目前高校人文地理課程開設過少,明顯薄弱,如重慶兩所有地理科學專業的高校,西南大學專業必修課程801課時中人文地理類占22%,專業選修課程設計692課時,人文地理類占13%;重慶師范大學專業課程中自然地理類課程課時占專業課總課時的70%以上。
2.人文地理系列課程及內容體系不適應基礎地理教學改革的需要
當前,高師人文地理類課程內容在時代性、實踐應用性與基礎地理教學內容的契合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缺陷,教學內容的“陳舊、混雜、空洞、盲從”比較突出,導致與中學教學內容脫節,不能很好滿足中學地理教學改革的需要。(1)內容、資料相對陳舊,反映當今科學發展和實踐的最新成果不足,缺乏時代感,這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密切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極不適應;(2)大學教材內容與中學教學內容分裂,如經濟地理學內容與區域經濟學無異,而中學新課程改革涉及的必修內容主要是產業活動與地域聯系、地理環境與人類(經濟)活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等;(3)教材內容盲目追逐國際熱點,機械照搬國外課程內容,抽象深奧理論的翻譯與缺乏實際應用價值的內容太多,而輕視我國數十年人文―經濟地理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這必然削弱其實踐性;(4)人文地理學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結合關系,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研究應貫徹始終,但一些大學教材內容多是諸多內容的混合雜糅而不是有機綜合,或“分支拼盤”,或人地關系中心論題不顯,以致于學科特色盡失,從而導致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無所適從”,出現“人文地理學到底是不是地理學”的疑問也就很自然了,同時還導致人文地理學與其后續區域地理內容體系脫節,其理論基礎課程的作用也被削弱。
3.人文―經濟地理實踐課偏少,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人文―經濟地理類課程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均較強的特點,實踐性課程理應成為高校地理科學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中,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師院校的現行課程體系,基本上仍然屬于重理論知識傳授,輕能力的培養;重必修課,輕選修課;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設置,表現為理論課程偏多而實踐課程薄弱,缺乏能力訓練。部分學校由于多種原因,不開設野外實習課,大部分高師院校更沒有設置獨立的人文地理實習課程,致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僅是一些死教條、死知識;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沒有學深、學透,很難適應中學常規教學以及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需要。如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專業新培養方案中僅有自然地理類課程和綜合實習而沒有人文地理實習。
4.人文地理課程實施觀念和教學方法改革滯后
地理科學專業人文地理系列課程設置中,培養實際需要的理論知識和能力訓練的課程太少,甚至某些培養中學教師必備能力的課程根本沒有。有些課程設置,如選修課不是從學生需要或培養目標考慮,而是從教師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成果來設置課程,整個課程缺乏務實的內容,學生缺乏足夠的能力訓練。人文地理學教學中,重接受學習輕發現學習,即重視教師向學生傳授系統知識,重視學生存儲知識和積累信息的能力,教學方法則過多地采用單一傳遞、講授、灌輸的方式,多元啟發式教學應用缺乏,因而,導致學生探究與發現能力以及實踐與創新能力不足。
二、高師地理科學專業人文地理系列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優化
1.修訂地理科學專業培養方案,科學架構人文地理學課程體系
修訂高師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真正確立人文地理學作為地理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地位。首先,將人文地理學通論、經濟地理學作為主干專業必修課程;其次,為了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圍繞中學新課程標準對應開設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鄉村地理學、旅游地理學、區域分析與規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課程;同時,應將人文地理系列課程教學分為理論和實踐教學兩大部分,以突出課程的實踐教學地位,鑒于課時及經費等實際情況,人文地理系列課程可以聯合進行實習,并在培養方案中體現“人文地理系列課程實習”課程設置。
2.改革優化理論教學內容,創新人文地理學通論內容體系
針對目前地理科學專業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應堅持經典與現代結合、基礎與前沿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國際與國內結合、教學效果與學習收益兼顧、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對接等原則進行課程理論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人文地理學研究以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為主線已成共識,因此,人文地理學課程內容改革應該圍繞以下主題:人地關系概述(理論、內涵、地理學研究重心)、各種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研究(經濟、人口、聚落、文化、旅游、政治等),從四個方面展開:①地理環境對各種人類活動的作用規律分析,突出地理環境的基礎性作用,②地理環境作用下的各種人類活動空間分異規律,③各類具體人類活動區位規律,④各種人類活動空間變化趨勢等,各種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沖突與協調。
其中,人文地理學中的經濟地理學內容體系可架構為:(1)人類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結合關系即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布局體系或經濟活動的區位與空間組織是其研究對象;(2)經濟活動區位因素分析(自然、技術、社會條件、經濟基礎、文化背景等);(3)企業區位規律;(4)經濟部門區位規律:經濟部門差異與區位因素時空變化的交互作用分析,包括農業區位、工業區位、服務業區位;(5)經濟活動空間結構:產業部門差異與區位因素時空差異及其動態演變必然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包括區域空間結構模式、區域空間結構演變規律等;(6)經濟區域與區域協調發展:經濟活動區域的分異必然導致區域分工及經濟區域形成發展,包括經濟區域劃分、區域分工,區域協調發展等內容;(7)經濟活動全球化發展:全球化使經濟活動區位選擇空間擴大,經濟全球化基本特征及其區域影響是地理學的關注點;(8)經濟地理學的方法論。
3.構建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強化人文地理實踐能力培養
人文地理學的實踐應用性非常強,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是課程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谌宋牡乩韺嵺`教學薄弱與經費緊缺的客觀現實,從專業培養目標需求出發進行人文地理學實踐教學體系重建,遵循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需要與可能結合等思路設計形成驗證性與綜合性、研究性相結合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其內涵是:(1)課堂內實踐性問題-探究等;(2)實踐性作業,包括人類生活活動區位評價、論文寫作、數據分析處理等;(3)短程野外實習,包含人文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或人文地理綜合短程野外實習;(4)綜合野外實習,與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等課程聯合組織綜合實習(沿線開展經濟、旅游、聚落、人口、文化、民族、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內容的實習);(5)參與各種課外科技活動;(6)圍繞人文地理內容完成畢業論文(設計)。
4.注重課程教材選擇與建設,提高人文地理學教學效率
目前人文地理學通論教材主要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人文地理學》、“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人文地理學》和高等學校教材《人文地理學》(陸琳主編)。主要教材各有特點,地理科學專業可以選擇一種主教材,但同時應依據人才培養目標,經典與現代結合、國際與國內人文地理研究實踐結合,與基礎教育銜接的要求優化更新教學內容。分支學科教材發展參差不齊,經濟地理、城市地理、人口地理、工業地理等教材建設較好,其他分支學科的教材急需建設,同時已有的經濟地理、人口地理等教材也應不斷完善優化內容體系,如經濟地理學目前沒有針對師范專業的教材,高教社《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導論》(修訂四版)都不能很好地滿足師范專業教學需要,《人口地理學》內容和資料也需更新,因此地理科學專業人文地理類教材建設尚顯急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唯教材是從,必須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在充分突出科學性、理論性、系統性的前提下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教材,教師力求人文地理學教學內容體系實現經典與現代、理論與實踐、高師教育與基礎教育、國際與國內相結合,從而發揮教材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中的科學高效的引領作用。
三、高師人文地理系列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1.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有機融合
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重點、難點內容上,采取教師主講的教學方式,如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但同時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強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利于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創造性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們對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將啟發式、討論式、問題―探究式、角色參與、實踐性作業、課程論文等方法貫穿于教學全過程,這些方法有利于“主導”和“主體”作用的發揮。如經濟地理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經濟區位的現實或熱點,將課程內容與經濟區位實際相聯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討現實問題、尋求理論解釋,從而使其掌握原理知識,再應用于實踐。這么做能增加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與加強實踐教學相結合
豐富的現代信息網絡資源為豐富人文地理教學提供了平臺。受課時限制,人文地理課堂教學應精細化,但其綜合性、交叉性要求學生吸收廣博知識和多種人文社科研究方法。教師利用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及精品課程網等,可開發多種教學資源,實現教學過程的全程網絡化,方便學生學習研究。人文地理的實踐應用性決定了教學中重視知識原理與經濟發展實踐結合的必然性,一方面,教師精選國家、地方以及教師科研實踐中有關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或者圍繞某人文地理問題讓學生收集多種地理信息資源并提供案例,師生共同分析,這有利于學生應用知識能力和學習興趣的提高;另一方面,完善人文地理實踐教學環節,將實踐教學融入整個教學過程(包括課堂內),設計形成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以此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
3.完善學習管理制度與課程考核多元化相結合
加強課堂管理,同時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實行結構成績制:(1)課程考核成績結構化。如,作業、問題-探究問答、課程論文寫作與交流、網絡學習、期末考試等。(2)考核方法多樣化。平時考評考核包括作業、課堂討論、課堂問答等,課程論文評價包括選題價值、寫作水平、團隊合作精神、工作開展情況等,期末考試包括題型、內容、難易、綜合程度全面考慮。(3)考核內容的多元化。既考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綜合運用能力,也重視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主動性、創新性考核,一般通過筆試、口試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通過作業、討論交流、課程論文寫作考核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通過課程論文寫作及交流、課堂問答、出勤、科研成果等情況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學風與學習的主動性、創新性。
4.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相結合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信息容量大(特別是地圖)、清晰性強、交互方便、信息獲取快捷等優勢,人文地理教學應在繼承與創新傳統教學手段的同時,積極探索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其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并使用內容和案例豐富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課件內容精煉準確、重點突出。交互性好,黑板效果和掛圖效果優秀的課件,更利于人文地理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其二,通過網絡與學生實現互動交流,及時為學生提供學習服務,并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改進。其三,課程建設的基本過程、內容、所有教學文檔上網,給學習者提供較好的平臺。
教學方法多元化,一方面,推動教師鉆研教學,提高教師“主導”能力。多元化教學法要求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有機結合,教師“主導”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多元教學法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同時還要有很強的實際觀察分析能力,必須多方面多角度地深入研究教材與學生、理論與實際等諸多問題,因此,多元化教學法有利于促進教師努力鉆研業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多元化教學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多元化教學法要求學生自己或教師與學生共同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理論與實踐結合,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梁育填.提升人文-經濟地理學科地位,服務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J].經濟地理,2010,(3):357-361.
[2] 陸大道,陳漢欣.繼承傳統 開拓創新[J].經濟地理,2006,(1):1-2.
[3] 范牡丹,肖自明.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高師教育提出的新課題[J].改革與戰略,2007,(2):139-141.
[4] 周尚哲,李吉均,王恩涌.地理科學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若干問題[J].高等理科教育,2000,(3):39-42.
[5] 李俊峰,劉學梅.新課改背景下高師地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構[J].中國地質教育,2008,(2):102-105.
[6] 田建文.高師地理教育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J].當代教育論壇,2007,(9):123-124.
[7] 陸林,凌善金,王莉.試論高校地理專業人文地理學的教學改革[J].人文地理,2003,(5):65-69.
20xx年是十五繼續教育進入全面發展的一年,也是落實北京市和通州區教委十五繼續教育工作意見的關鍵一年。這一年,我們緊緊抓住有利時機,積極開展各級各類的培訓,教師培訓工作抓出成績、抓出實效,進一步推動了我區教師教育工作跨入新的發展時期。下面將20xx年教學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抓好全區參訓教師的教學及教學組織工作
(一)、非學歷教育
1.啟動《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公共必修課培訓
20xx年根據市區教委關于啟動公共必修課意見,我區組織了《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培訓。由我校教育理論組教師承擔面授、組織輔導工作。扎實、有效地做好《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培訓,通過講授、發放材料、錄制軟盤等形式,完成全區7218人的培訓任務。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了教師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和師德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2.繼續教育面授專題培訓
為了提高中小學各學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我們組織全區4209人參加學科面授專題培訓。 培訓學科小學有語文、數學、科學教育、美術、體育;中學有數學、歷史、地理、美術、體育、政治等,通過請專家、教授、特級教師、名師講學,使教師對學科前沿知識、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認識,對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3.信息技術應用培訓
全區中小學教師共有800人報名參加培訓, 通過學習,參訓教師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較好地應用所學知識制作教學課件等。
4.新課程改革培訓
高中政治教師新課程培訓班。共40人參加培訓。培訓目標:幫助高中政治教師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課新課程標準,把握新課標的理念、結構和內容,從而提高了高中教師實施新課標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為實施新課標、新教材做好師資準備工作。
中學政治骨干教師新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研修班。聘請首都師范大學胡玉順教授到我區擔任本班指導教師。培訓目標是新課程下教師角色轉換的理論與實踐的探討。
中學地理骨干教師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請區級教研員和教改實驗區有經驗的教師承擔培訓任務,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帶領學員到基層中學開展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收到了良好的培訓效果。
區級骨干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師參加,學習時間為80學時。通過對網絡技術的學習,參訓教師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課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繼續教育專管員、信息員培訓
共160名學員參加了培訓。全區幼兒園、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各單位信息員、專管員經過培訓,加強了繼續教育檔案管理的規范化和系統化。
6.區級骨干教師培訓
本學年主要對區校骨干教師進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培訓:共502人參加培訓。 對骨干教師進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培訓,進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師師德水平。并組織骨干教師結合工作實踐又撰寫了師德案例,區繼教辦已經對骨干教師上交的師德案例進行篩選,并組織專人將優秀案例編輯成冊,擬出版《骨干教師師德論文集》。
7、新教師培訓。為了提高新教師的培訓質量,本學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師培訓計劃,更突出實效性、針對性。注重了對新教師的師德、教育教學技能、教學基本功的培訓,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全區共有261名新教師參加李培訓。
8、組織部分骨干教師參加綠色耕耘行動計劃的培訓:由北京教育學院組織實施的綠色耕耘行動計劃培訓項目,自20xx年7月開始到今年年底,開展了集中培訓、跟蹤指導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訓活動。本次培訓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培訓效果顯著,深受學校領導和學員的歡迎。
(二)學歷教育
在學歷教育方面,從總的趨勢看,參加培訓的人員是在逐年減少,重點已轉入非學歷教育,但是學歷教育的各項工作沒有放松,特別是緊緊抓住考前輔導工作,提高新生錄取率。20xx年的專、本科考前輔導的應該說錄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師承擔的語文、政治、英語輔導的科目,開始成績是較高的,對提高錄取率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訓
1.開展《教育熱點問題研究》校本培訓教材的培訓
《教育熱點問題研究》一書是我區十五繼續教育自編教材,教材內容主要是突出先進教育理念的宣傳,為加強教師自身修養、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提供幫助。此教材成為了全區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理解和領悟的重要參考資料。各學校都組織教師進行了認真的自學,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學習體會,全區7218人參加培訓。目前,教師通過學習撰寫的心得體會等材料已陸續上交區繼教辦,由繼教辦組織教師進行成績評定,并選出優秀文章給予榮譽獎勵。
2、抓好中小學校本培訓工作。今年6月份區教委人事科、區繼續教育辦公室對全區部分學校開展校本培訓調研。通過聽校長匯報,召開教師座談會,查閱檔案材料,交換意見等形式,較全面地掌握了各單位校本培訓情況。通過校本培訓調研,我們感到:校本培訓是十五繼續教育的重要培訓形式。校本培訓是受到各級領導重視,受到校長、教師歡迎的一種培訓形式,應當廣泛推行這種培訓形式。但是,校本培訓開展不均衡。表現在領導重視程度、教師的認識程度不均衡;學校硬件設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師資隊伍不均衡等影響了部分學校較好地開展校本培訓。區教委人事科、繼教辦將調研情況上報教委后,教委認為有必要開展評選校本培訓示范?;顒?,帶動全區校本培訓活動的廣泛深入開展。在區教委的領導下,我們將調研與查看基層學校上報材料相結合,經過反復研究決定確定了13所中小學為校本培訓示范校,確定1所園本培訓示范園,通過幫教、幫訓、手拉手等形式,發揮優質校的教師、管理人員、設備的輻射作用,帶動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區學校辦學整體水平,推動全區普教工作走上新臺階。
二、抓好學校校內的教學工作
(一)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培訓
根據北京市教委《關于加強十五期間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工作意見》和通州區教育委員會《關于中小學教師十五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工作意見》,結合師資培訓工作特點和我校實際情況,制定了十五期間我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及20xx年校本培訓內容的計劃和具體安排。
今年10月學校召開教代會通過了《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論文評審條件》《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優秀班主任評選條件》。與會代表充分認識了學校開展校本培訓有利于提高學校教師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發揮教師學習的主體作用,促進自身個性發展,有利于學校學習性組織的建設。并深深的感到開展校本培訓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師素質提高教師培訓質量的重要條件。并決定于11月開始培訓。本年度的培訓重點:
(1)組織學習《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修課教材,采取自學和輔導相結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并結合本職工作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通過學習,教師深刻認識到,培訓者必須不斷提高素質,才能真正樹立為基層服務的意識,才能為基層做好服務工作,才能保證培訓質量。
(2)、加強對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適應新課程改革和學習性社會的需要,提高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組織40歲以下教師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authorware5.0培訓50學時。并將考核與競賽結合起來,激發教師學習積極性。
(3)、強化教師教科研意識,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和水平。開展專題論壇活動,主題是: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管理服務觀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中廣泛開展以師資培訓為中心,更新教育觀念、管理服務觀念的研討活動,創造一個優質教學、優質管理、優質服務的進校形象。結合教師專業化和學校長遠發展的需要,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培訓科研型的教師隊伍,以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4)校本培訓管理
學校校長是校本培訓的第一責任人,建立校本培訓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主管教學校長、主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級干部任副組長,由師資培訓科研辦公室具體組織管理工作。學校為每位參訓教師建立檔案(一人一檔),記入繼續教育學分。并與評優、評先、晉職等掛鉤。
(二)、培訓者培訓。
為把我校建設學習性組織,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學校組織起草了《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組織全體教師參加師德培訓、計算機應用培訓、繼續教育科研課題論壇活動。教師積極性較高,學習興趣較濃,效果明顯。同時組織教師參與市區組織的各項培訓。
1、北京教師培訓中心組織的各學科培訓者培訓:
2、計算機教師參加因特未來教育培訓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整合的培訓;
3、推薦教師參加英語全國骨干教師、普通話新大綱、初中政治和語文骨干教師培訓;
4、組織小學教師參加北京市小學數學、語文學科新課程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等。
5、推薦和組織政治、地理、英語、化學、物理教師參加北京教育學院組織的綠色耕耘行動計劃的培訓,我校教師普遍反映受益匪淺,對提高培訓者素質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過培訓,拓展了培訓者的學科知識面,在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較大提高,為更好的開展我區教師培訓奠定良好的師資基礎。
(三)教育科學研究
1、根據《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修課 的教學反饋、優秀案例評選、學分反饋等項培訓工作,組織編寫了 區骨干教師《師德案例選編》。
2、組織教師進行教育熱點問題研究一書學習體會的評定學分工作,并將優秀論文編輯成冊。
3、強化研究意識,開展研修活動。學科教師圍繞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探究的主題,結合教學實際開展專題研究。本學年末,根據研究情況教師、教學管理人員撰寫論文,學校組織論文評審,評選論文等級,學校給予獎勵,并召開學年度繼續教育教學、管理論壇會,組織編寫十五繼續教育論文集。
4、開展繼續教育論壇活動。本學期論壇的主題是: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管理服務觀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中廣泛開展以師資培訓為中心,更新教育觀念、管理服務觀念的研討活動,學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學及教育教學管理論文25篇,評出一、二等獎,中獎率占50%。為創造一個優質教學、優質管理、優質服務的進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堅持校內外調研制度。教師深入教學第一線,開展聽課、評課、教學研究、專題研討等活動,其中本學期教師聽課共計380節,人均達到了20 節。把繼續教育的教研、教學活動著眼點放在適應教師新課程需要、為基層教學服務上,深受基層中小學的歡迎。
6、發揮教學指導組作用。本學期教學指導組的任務:
組織新教師學科專業培訓的開課匯報。共有13位教師講述了本人授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并就熱點問題,難點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與會的教師深深感到:這種開課匯報形式好,教師間相互取長補短,有利于本校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各教研組長組織本組教師開展教學觀摩課、研究課、公開課活動;
組織繼續教育論壇,制定教學論文評審條件,開展論文評審活動,為我校建成學習型、研究型組織出謀劃策。
三、本學期教學效果
1、培訓。
(1)本學期圓滿的完成了學歷教育、研究生課程班和繼續教育的各項培訓工作,得到基層學校、教師和聯合辦學單位的一致好評,培訓效果好。
2、獲獎。
(1)繼續教育辦公室和我校英語教師(張淑清)組織指導了我區部分小學英語教師參加北京市遠郊區縣小學英語教師技能展示大賽,并獲得最佳教學設計獎,捧得獎杯和獎狀。
(2)學歷教育獲得北京市師范大學20xx年函授教育先進單位獎勵。
(3)普通話水平測試獲得北京市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3、教育教學研究成果。
(1)繼續教育辦公室組織部分我校教師參加編寫的《骨干教師師德案例集》一書初稿審閱、編輯工作已經完成,待出版發行。
(2)學校校本培訓領導小組組織了現代信息技術培訓課件和繼續教育論文評獎活動,獲得一、二等獎教師的比例占參評教師總數的50%。
(3)參與北京市繼續教育校本培訓課題研究,我校承擔的子課題《校本培訓制度與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編輯出版了《校本培訓管理制度匯編》初稿,發至全市教師進修院、校。
4、教師個人獲獎、登載論文、參與教科研課題研究等
(1)劉志田撰寫的《信息技術課的實踐創新與課堂實踐》獲得通州區教育學會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征文一等獎。
(2)王金華撰寫的《激發思想政治課學習興趣的方法研究》獲得通州區教育學會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征文二等獎。
(3)明紀英撰寫的《應用討論法引導新教師進行討論式教學》一文在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術教育 第六期登載;并指導我區兩位新教師孫雪濤、趙云撰寫了 《心路》《我的教學生活》論文, 在信息技術教育 第九期登載。
(4)張振松撰寫的《加強組織管理,切實抓好小學英語教師培訓工作》發表在《北京市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繼續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學科郭淑琴、王金華參與了北京市高中教師《生活價值觀》課題研究,成為該課題組成員。
(6)王學一被北京教育學院聘請為北京市義務教育新課程教學資源庫項目專家。
(7)崔靜平獲得通州區教育系統名師稱號。
四、20xx年師訓工作特點
3、培訓的機構多。北京教育大會召開以后,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視,與師資培訓有關的大學、學院、教研部門等紛紛參與教師的培訓,我區現在與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教育學院、教師培訓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等高校聯合辦學,充分發揮高校的資源優勢,提高我區教師的水平。
4、培訓的要求高。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和教師本人的需求,對十五繼續教育的培訓內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過去教師一人在課堂上講授逐步擴展到學員上講臺,師生互動,開展教學實踐,帶著問題進行培訓等,突出繼續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今年我區針對教師的需求開展了不同層次的培訓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課程培訓班、骨干班、專業課專題培訓班、學歷班、研究生課程班等。聘請了大學教授、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中小學骨干教師等,登上繼續教育講臺指導我區教師的培訓,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下面將XX年教學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抓好全區參訓教師的教學及教學組織工作
(一)、非學歷教育
1.啟動《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公共必修課培訓
XX年根據市區教委關于啟動公共必修課意見,我區組織了《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培訓。由我校教育理論組教師承擔面授、組織輔導工作。扎實、有效地做好《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培訓,通過講授、發放材料、錄制軟盤等形式,完成全區7218人的培訓任務。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了教師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和師德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2.繼續教育面授專題培訓
為了提高中小學各學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我們組織全區4209人參加學科面授專題培訓。 培訓學科小學有語文、數學、科學教育、美術、體育;中學有數學、歷史、地理、美術、體育、政治等,通過請專家、教授、特級教師、名師講學,使教師對學科前沿知識、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認識,對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3.信息技術應用培訓
全區中小學教師共有800人報名參加培訓, 通過學習,參訓教師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較好地應用所學知識制作教學課件等。
4.新課程改革培訓
高中政治教師新課程培訓班。共40人參加培訓。培訓目標:幫助高中政治教師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課新課程標準,把握新課標的理念、結構和內容,從而提高了高中教師實施新課標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為實施新課標、新教材做好師資準備工作。
中學政治骨干教師新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研修班。聘請首都師范大學胡玉順教授到我區擔任本班指導教師。培訓目標是新課程下教師角色轉換的理論與實踐的探討。
中學地理骨干教師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請區級教研員和教改實驗區有經驗的教師承擔培訓任務,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帶領學員到基層中學開展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收到了良好的培訓效果。
區級骨干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師參加,學習時間為80學時。通過對網絡技術的學習,參訓教師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課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繼續教育專管員、信息員培訓
共160名學員參加了培訓。全區幼兒園、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各單位信息員、專管員經過培訓,加強了繼續教育檔案管理的規范化和系統化。
6.區級骨干教師培訓
本學年主要對區校骨干教師進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培訓:共502人參加培訓。 對骨干教師進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培訓,進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師師德水平。并組織骨干教師結合工作實踐又撰寫了師德案例,區繼教辦已經對骨干教師上交的師德案例進行篩選,并組織專人將優秀案例編輯成冊,擬出版《骨干教師師德論文集》。
7、新教師培訓。為了提高新教師的培訓質量,本學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師培訓計劃,更突出實效性、針對性。注重了對新教師的師德、教育教學技能、教學基本功的培訓,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全區共有261名新教師參加李培訓。
8、組織部分骨干教師參加“綠色耕耘行動計劃”的培訓:由北京教育學院組織實施的“綠色耕耘行動計劃”培訓項目,自XX年7月開始到今年年底,開展了集中培訓、跟蹤指導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訓活動。本次培訓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培訓效果顯著,深受學校領導和學員的。
(二)學歷教育
在學歷教育方面,從總的趨勢看,參加培訓的人員是在逐年減少,重點已轉入非學歷教育,但是學歷教育的各項工作沒有放松,特別是緊緊抓住考前輔導工作,提高新生錄取率。XX年的專、本科考前輔導的應該說錄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師承擔的語文、政治、英語輔導的科目,開始成績是較高的,對提高錄取率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訓
1.開展《教育熱點問題研究》校本培訓教材的培訓
《教育熱點問題研究》一書是我區“十五”繼續教育自編教材,教材內容主要是突出先進教育理念的宣傳,為加強教師自身修養、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提供幫助。此教材成為了全區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理解和領悟的重要參考資料。各學校都組織教師進行了認真的自學,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學習體會,全區7218人參加培訓。目前,教師通過學習撰寫的心得體會等材料已陸續上交區繼教辦,由繼教辦組織教師進行成績評定,并選出優秀文章給予榮譽獎勵。
2、抓好中小學校本培訓工作。今年6月份區教委人事科、區繼續教育辦公室對全區部分學校開展校本培訓調研。通過聽校長匯報,召開教師座談會,查閱檔案材料,交換意見等形式,較全面地掌握了各單位校本培訓情況。通過校本培訓調研,我們感到:校本培訓是“十五”繼續教育的重要培訓形式。校本培訓是受到各級領導重視,受到校長、教師的一種培訓形式,應當廣泛推行這種培訓形式。但是,校本培訓開展不均衡。表現在領導重視程度、教師的認識程度不均衡;學校硬件設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師資隊伍不均衡等影響了部分學校較好地開展校本培訓。區教委人事科、繼教辦將調研情況上報教委后,教委認為有必要開展評選校本培訓示范?;顒?,帶動全區校本培訓活動的廣泛深入開展。在區教委的領導下,我們將調研與查看基層學校上報材料相結合,經過反復研究決定確定了13所中小學為校本培訓示范校,確定1所園本培訓示范園,通過幫教、幫訓、手拉手等形式,發揮優質校的教師、管理人員、設備的輻射作用,帶動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區學校辦學整體水平,推動全區普教工作走上新臺階。
二、抓好學校校內的教學工作
(一)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培訓
根據北京市教委《關于加強“十五”期間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工作意見》和通州區教育委員會《關于中小學教師“十五”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工作意見》,結合師資培訓工作特點和我校實際情況,制定了“十五”期間我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及XX年校本培訓內容的計劃和具體安排。
今年10月學校召開教代會通過了《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論文評審條件》《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優秀班主任評選條件》。與會代表充分認識了學校開展校本培訓有利于提高學校教師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發揮教師學習的主體作用,促進自身個性發展,有利于學校學習性組織的建設。并深深的感到開展校本培訓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師素質提高教師培訓質量的重要條件。并決定于11月開始培訓。本年度的培訓重點:
(1)組織學習《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修課教材,采取自學和輔導相結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并結合本職工作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通過學習,教師深刻認識到,培訓者必須不斷提高素質,才能真正樹立為基層服務的意識,才能為基層做好服務工作,才能保證培訓質量。
(2)、加強對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適應新課程改革和學習性社會的需要,提高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組織40歲以下教師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authorware5.0培訓50學時。并將考核與競賽結合起來,激發教師學習積極性。
(3)、強化教師教科研意識,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和水平。開展專題活動,主題是:“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管理服務觀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中廣泛開展“以師資培訓為中心”,更新教育觀念、管理服務觀念的研討活動,創造一個優質教學、優質管理、優質服務的進校形象。結合教師專業化和學校長遠發展的需要,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培訓科研型的教師隊伍,以促進學??沙掷m發展。
(4)校本培訓管理
學校校長是校本培訓的第一責任人,建立校本培訓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主管教學校長、主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級干部任副組長,由師資培訓科研辦公室具體組織管理工作。學校為每位參訓教師建立檔案(一人一檔),記入繼續教育學分。并與評優、評先、晉職等掛鉤。
(二)、培訓者培訓。
為把我校建設學習性組織,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學校組織起草了《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校本培訓工作意見》,組織全體教師參加師德培訓、計算機應用培訓、繼續教育科研課題活動。教師積極性較高,學習興趣較濃,效果明顯。同時組織教師參與市區組織的各項培訓。
1、北京教師培訓中心組織的各學科培訓者培訓:
2、計算機教師參加因特未來教育培訓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整合的培訓;
3、推薦教師參加英語全國骨干教師、普通話新大綱、初中政治和語文骨干教師培訓;
4、組織小學教師參加北京市小學數學、語文學科新課程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等。
5、推薦和組織政治、地理、英語、化學、物理教師參加北京教育學院組織的“綠色耕耘行動計劃”的培訓,我校教師普遍反映受益匪淺,對提高培訓者素質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過培訓,拓展了培訓者的學科知識面,在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較大提高,為更好的開展我區教師培訓奠定良好的師資基礎。
(三)教育科學研究
1、根據《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修課” 的教學反饋、優秀案例評選、學分反饋等項培訓工作,組織編寫了 區骨干教師《師德案例選編》。
2、組織教師進行“教育熱點問題研究”一書學習體會的評定學分工作,并將優秀論文編輯成冊。
3、強化研究意識,開展研修活動。學科教師圍繞“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探究”的主題,結合教學實際開展專題研究。本學年末,根據研究情況教師、教學管理人員撰寫論文,學校組織論文評審,評選論文等級,學校給予獎勵,并召開學年度繼續教育教學、管理會,組織編寫“十五”繼續教育論文集。
4、開展繼續教育活動。本學期的主題是:“繼續教育培訓內容,培訓模式,管理服務觀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中廣泛開展“以師資培訓為中心”,更新教育觀念、管理服務觀念的研討活動,學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學及教育教學管理論文25篇,評出一、二等獎,中獎率占50%。為創造一個優質教學、優質管理、優質服務的進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堅持校內外調研制度。教師深入教學第一線,開展聽課、評課、教學研究、專題研討等活動,其中本學期教師聽課共計380節,人均達到了20 節。把繼續教育的教研、教學活動著眼點放在適應教師新課程需要、為基層教學服務上,深受基層中小學的。
6、發揮教學指導組作用。本學期教學指導組的任務:
組織新教師學科專業培訓的開課匯報。共有13位教師講述了本人授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并就熱點問題,難點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與會的教師深深感到:這種開課匯報形式好,教師間相互取長補短,有利于本校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各教研組長組織本組教師開展教學觀摩課、研究課、公開課活動;
組織繼續教育,制定教學論文評審條件,開展論文評審活動,為我校建成學習型、研究型組織出謀劃策。
三、本學期教學效果
1、培訓。
(1)本學期圓滿的完成了學歷教育、研究生課程班和繼續教育的各項培訓工作,得到基層學校、教師和聯合辦學單位的一致好評,培訓效果好。
2、獲獎。
(1)繼續教育辦公室和我校英語教師(張淑清)組織指導了我區部分小學英語教師參加“北京市遠郊區縣小學英語教師技能展示”大賽,并獲得“最佳教學設計獎”,捧得獎杯和獎狀。
(2)學歷教育獲得“北京市師范大學XX年函授教育先進單位”獎勵。
(3)普通話水平測試獲得“北京市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3、教育教學研究成果。
(1)繼續教育辦公室組織部分我校教師參加編寫的《骨干教師師德案例集》一書初稿審閱、編輯工作已經完成,待出版發行。
(2)學校校本培訓領導小組組織了“現代信息技術培訓”課件和繼續教育論文評獎活動,獲得一、二等獎教師的比例占參評教師總數的50%。
(3)參與北京市繼續教育校本培訓課題研究,我校承擔的子課題《校本培訓制度與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編輯出版了《校本培訓管理制度匯編》初稿,發至全市教師進修院、校。
4、教師個人獲獎、登載論文、參與教科研課題研究等
(1)劉志田撰寫的《信息技術課的實踐創新與課堂實踐》獲得通州區教育學會“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征文一等獎。
(2)王金華撰寫的《激發思想政治課學習興趣的方法研究》獲得通州區教育學會“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征文二等獎。
(3)明紀英撰寫的《應用討論法引導新教師進行討論式教學》一文在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術教育” 第六期登載;并指導我區兩位新教師孫雪濤、趙云撰寫了 《心路》《我的教學生活》論文, 在“信息技術教育” 第九期登載。
(4)張振松撰寫的《加強組織管理,切實抓好小學英語教師培訓工作》發表在《北京市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繼續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學科郭淑琴、王金華參與了北京市高中教師《生活價值觀》課題研究,成為該課題組成員。
(6)王學一被北京教育學院聘請為北京市“義務教育新課程教學資源庫”項目專家。
(7)崔靜平獲得通州區教育系統名師稱號。
四、XX年師訓工作特點
1、層次多,任務重。XX年是“十五”繼續教育的關鍵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間開展的各項培訓今年全部啟動,包括提高學歷層次的培訓、三門必修課培訓、各學科骨干教師的培訓、小學、初中、高中的新課程培訓、信息技術培訓、校本培訓等。同時參加培訓的人員多,全區7000多人都要參加不同層次的培訓,培訓任務相當繁重。
3、培訓的機構多。北京教育大會召開以后,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視,與師資培訓有關的大學、學院、教研部門等紛紛參與教師的培訓,我區現在與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教育學院、教師培訓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等高校聯合辦學,充分發揮高校的資源優勢,提高我區教師的水平。
4、培訓的要求高。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和教師本人的需求,對“十五”繼續教育的培訓內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過去教師一人在課堂上講授逐步擴展到學員上講臺,師生互動,開展教學實踐,帶著問題進行培訓等,突出繼續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今年我區針對教師的需求開展了不同層次的培訓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課程培訓班、骨干班、專業課專題培訓班、學歷班、研究生課程班等。聘請了大學教授、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中小學骨干教師等,登上繼續教育講臺指導我區教師的培訓,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比較是認識世界、學習知識、發現規律的方法。德國著名教育學家希爾克認為,比較是“觀察,分析,整理等活動交織在一起的智力勞動”。比較法在語言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歷史比較語言學就是利用比較研究法建立起來的。另一方面,通過對同一來源不同語言之間差異的研究,發展了關于語言演變的理論。歷史比較語言學,還可用于把同一種語言的歷史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進行歷時比較,以找出它們之間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的聯系與區別,理清語言發展、變化的軌跡,揭示導致語言發展、變化的原因。比較研究法也為現代語言學所看重。西方現論語言學所刻意追求的是為普遍語法提供一個理論模型,從中能夠推演出人類所有可能的具體語言的具體語法。這個普遍語法的理論模型包括為獲得任何一種可能人類語言所遵循的有限的普遍語法原理和參數,一方面對什么是可能的人類語言限制具有充分的解釋力,一方面又保證足以覆蓋所有具體語言的特異性。“跨語研究”或“比較研究”就成為西方現論語言學一個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比較法在文學研究中也同樣被廣泛運用,最為突出的是比較文學。比較文學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民族文學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以及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和意識形態的相互關系的比較研究的文藝學分支。它包括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學科研究。
目前高校本科學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文科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比較欠缺,在課程論文寫作和畢業論文寫作中,應付和抄襲現象十分普遍。研究能力包括思考能力、觀察能力、歸納能力和比較能力等,其中比較能力是一項基本能力,在這方面,學生還存在“不用比較”和“不精比較”的情況,即不能自覺運用比較法進行學習,或者雖然有時使用比較但是比較隨意,未能完全發揮比較的作用。古代漢語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任務。有鑒于此,本人在古代漢語教學中比較重視對學生比較能力的訓練。
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對學生的比較能力進行訓練,無需編制專門教材,現有教材中內容基本夠用,只要注意利用即可。就郭錫良等主編的《古代漢語》來說,“字典詞典”和“常用工具書”部分可以進行各種“檢索法”之間的比較,可以進行《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和《新華字典》部首之間的比較,可以進行《詞源》和《辭?!分g的比較,可以進行《助字類編》與《經傳釋詞》之間的比較?!皾h字的結構和發展”部分可以進行“四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之間的比較,可以進行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和楷書之間的比較,可以進行“古字”與“今字”之間的比較,可以進行“正體字”與“異體字”之間的比較,可以進行“通假字”與“本字”之間的比較?!肮沤裨~義的異同”部分可以進行更多的比較,例如“菜”的古今意義之間的比較。“詞的本義和引申義”部分可以進行本義與引申義之間的比較,可以進行直接引申與間接引申之間的比較,可以進行鏈條式引申與輻射式引申之間的比較?!霸~類活用”部分可以進行活用與兼類之間的比較,可以進行使動與意動之間的比較?!肮糯鷿h語的詞序”部分可以進行古今詞序之間的比較,包括賓語位置、動量成分的順序、名量成分的位置等方面的比較?!肮糯鷿h語的判斷句”部分可以進行古今判斷句表現形式方面的比較。“古代漢語被動表示法”部分可以進行各種被動式之間的比較?!案痹~”、“代詞”、“介詞、連詞”、“語氣詞和詞頭、詞尾”部分可以進行更多的比較訓練,如“不”和“勿”的比較,“莫”與“或”的比較,“者”和“所”的比較,“也”跟“矣”的比較等?!肮艜淖⒔狻辈糠挚梢赃M行各種注釋體例之間的比較,各種注釋術語之間的比較,各種注釋方式之間的比較?!肮糯鷿h語的修辭方式”部分可以進行“并提”與“互文”之間的比較等?!肮沤裾Z音的異同”可以進行更多的比較,比如古今聲母、韻母和聲調之間的比較,“三十六字母”內部不同字母之間的比較?!吧瞎乓艉喺f”部分可以進行上古音與中古音之間的比較?!霸娐伞辈糠挚梢赃M行唐代古體詩和近體詩之間的比較。
對學生比較能力培養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知道“何謂比較”、“比較什么”、“怎樣比較”。何謂比較?比較是就兩種或兩種以上互有聯系而又有一定區別的事物或事件辨別異同。比較什么?(1)首先要確定比較項,即“誰和誰比較”。“誰”和“誰”之間要有“可比性”。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事物,世界上也不存在沒有任何聯系的事物,因此,從理論上說,世界上任何兩個事物都是可以比較的。但是實際上,用來比較的事物往往都是同類的,或者說是大同小異的。同一性是建立比較對象關系的基礎,如果兩個事物性質相差很遠,就不應該進行比較。因此運用比較法的前提是要先確定各比較對象之間是否具有同一性。(2)要確定比較哪個方面??偲饋砜床煌夂酢跋嗤帯焙汀安煌帯?,即從彼此相似的比較對象中找出不同點,從彼此相異的比較對象中找出共同點。但是有時側重相同處,如教學“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時,就引導學生從無標記被動式和各種有標記被動式中找出其共同點(都具有“受事+及物動詞”結構)。有時則側重不同處,如教學“使動”和“意動”時,引導學生找出二者之間的差別(“使動”中有形容詞、名詞、動詞和數詞等的使動活用,“意動”中只有形容詞和名詞兩類;“使動”的賓語所指會發生變化,“意動”表現的是心理作用,賓語所指不會發生變化;“使動”的主語可以為非生物,而“意動”的主語只能是人類)。有時兼顧相同處和不同處,如在教學“者”和“所”時,就既找出二者相同之處,也要找出不同之處?!霸鯓颖容^”?歷時比較和共時比較。一般是古代漢語內部的橫向比較,也可以是古今漢語之間的縱向比較。如教學古代漢語的動量表示法時,就將其與現代漢語相比:古代漢語采用“數詞+動詞”式,現代漢語采用“動詞+數詞+量詞”式,詞序不同,而且古代漢語中不使用動量詞。比較的步驟是首先對每一個比較對象進行分析、歸納,此后才能將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無論比較相同點還是不同點,都要盡量做到全面、周到,不要只顧一點,不及其余,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比較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單純羅列異同點的水平上,最終目的要通過對異同點的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中發現某些規律。學會用某種方式將比較過程呈現出來,呈現的手段可以是語言文字,也可以是公式(如動量表示法的“數詞+動詞”和“動詞+數詞+量詞”,被動式中的“受事+及物動詞”),還可以是圖表(如“者”與“所”的比較,《說文解字》中“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和“形聲字”之間的比較)。比較能力的訓練、培養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要改變只由教師表演獨角戲的方法,而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或手段,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和練習,提高能力。
比如在“古代漢語詞序”的動量表示法教學中,主要采用了口述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到課本的文選中搜集跟“百戰”組合相同的說法,然后將其譯成現代漢語,再進行比較,最后指名對比較結果進行口述。學生表現比較積極,很快找出“三周”、“一說”、“三問”、“千慮”、“一得”、“百戰”、“百勝”、“一舉”等說法。經過比較,知道“百戰”、“三周”、“一舉”等均屬于“數詞+動詞”結構,譯成現代漢語分別“戰百次”、“繞三圈”,古今表示動量的方法相比有兩點不同:(1)詞序不同,即在“百戰”中,數詞在前,動詞在后,“戰百次”中,數詞在后,動詞在前。(2)成分多少不同,即“百戰”中只有數詞和動詞,而“戰百次”中,除了數詞和動詞外,還有一個動量詞。通過這次訓練,學生既加深了對于古代漢語動量表示法的印象,又對課本中的文選也進行了瀏覽、熟悉,還鍛煉了口語表達,一舉三得。
再如在輔代詞“‘者’和‘所’”的教學中,主要采用了填表方法。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本上的知識介紹,然后對這些知識進行歸納、梳理,在此基礎上,指出“者”和“所”的異同之處,并指名學生到黑板填表。明確:“者”和“所”的相同之處:它們都稱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卻不能獨立作句子成分用,必須放在其他詞和詞組的后面或前面,構成“者”字結構和“所”字結構,使整個結構成為句子的一個成分?!罢摺焙汀八钡牟煌帲海?)相關成分――“者”連接動詞、形容詞、名詞、數詞或短語(“庸者”、“可寶者”、“先破秦入咸陽者”、“天下能為兵法者”、“大者”、“古者”、“二者”);“所”連接動詞或動詞短語、介詞(“所依”、“所愛其父母”、“所以拒子”)。(2)在短語中的位置――“者”在后,“所”在前。(3)語義角色――“者”表示受事、施事、當事(“庸者”、“可寶者”――受事;“先破秦入咸陽者”、“天下能為兵法者”――施事;“大者”、“古者”、“二者”――當事);“所”表示動作的受事、對象、內容、工具、方法、原因、途徑、處所(“財物無所取”――受事;“民無所依”、“所與飲食者”――對象;“所不知”――內容;“彼兵者,所以除暴禁害也”――工具;“所以拒子”――方法;“所以亂也”――原因;“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途徑;“所居”、“所長”、“吾劍之所從墜”――處所;“吾家所寡有者”――屬事……)(4)整個結構的語法功能?!罢摺弊纸Y構除了充任句子的主語、賓語、謂語外,可以充任狀語,“所”字結構除了充任句子的主語、賓語、謂語外,還可以充任定語。即:
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對復雜的學習內容較為清楚的認識。
又如在“毋……也”句式教學中,使用了多媒體和口述法。使用PPT展示下列句子: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毋從俱死也。(《史記?項羽本紀》)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保ā墩撜Z?憲問》)
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及門,公孫敢門焉,曰:“無入為也?!保ā蹲髠?襄公十五年》)
莒、魯爭鄆,為日久矣。茍無大害于其社稷,可無亢也。(《左傳?昭公元年》)
盟于清丘之社,曰:“有子,無相棄也!”(《左傳?昭公十一年》)
司城為上卿,盟曰:“三族共政,無相害也!”(《《左傳?哀公二十六年》)
范蠡進諫曰:“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許也。”(《國語?越語下》)
千丈之城,必郭迎之,主人利。不盡千丈者,勿迎也。(《墨子?號令》)
必亟去之,勿近也。(《孫子兵法?行軍》)
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孫子兵法?地形》)
要求學生閱讀其中畫線的部分,找出其共同的成分,并指出其表達作用。明確:畫線句子均帶否定“毋”(或“勿”、“無”)和句末語氣詞“也”,表示禁止(否定的祈使)語氣。多媒體的使用節省了抄寫例句的時間,效果也更好。
有時,多媒體的使用也會增強教學內容的形象性。在講到《說文解字》中所收漢字總數以及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和形聲字四類漢字的占比時,首先介紹學術界對《說文解字》所收漢字數量的調查結果(總數為9353個,其中象形字約265個,占比2.8%;指事字約130個,1.4%;會意字1255個,占比13%;形聲字達7700多個,占比82%)。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PPT餅圖(即左圖),這樣就給學生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對學生進行比較能力訓練要循序漸進,并且貫穿古代漢語教學的始終。實踐證明,在古代漢語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比較能力訓練,除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外,還能夠增強學生對古代漢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古代漢語成績,收到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德)弗郎茨?希爾克.比較教育學:比較教育學歷史、理論和實踐入門[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
[2]曹小云.“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03,(6).
[3]劉光明.古代漢語教學改革與學生能力培養[J].池州學院學報,2009,(1).
[4]陳富余.嚴復中西文化比較方法研究――以《穆勒名學》為例[D].碩士學位論文,蘇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