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2: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學生第一學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成都2017年中小學暑假放假時間通知 成都高新區、成都天府新區社會事業局,各區(市)縣教育局,直屬(直管)學校:
根據教育部、省教育廳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2017-2017學年全日制中小學教學時間作如下安排,請遵照執行。
一、全日制中學(含中等職業學校)學年時間安排
全日制中學2017-2017學年度第一學期定于2017年8月30-31日辦理入學手續,進行入學教育,9月1日正式行課。2017年1月15日結束,1月16日開始放寒假,共計教學19周;第二學期定于2017年2月13日辦理入學手續,2月14日正式行課,7月4日結束,7月5日開始放暑假,共計教學20周。
全日制中學全年共52周,其中教學時間39周,假期(包括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共13周。初中上課時間35周,學校綜合實踐活動時間2周(由學校視具體情況自行安排,如學校傳統活動、文化節、運動會、研學旅行等),復習考試時間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學期畢業復習考試時間再增加2周)。普通高中高一、高二年級上課時間35周,復習考試時間2周,勞動技術和社會實踐教育2周;高三年級上課22周,復習考試11周,勞動技術和社會實踐教育2周。中等職業學校(普通中專、職業中學、民辦中等職業學校)一、二年級上課時間為35周,復習考試為2周,機動時間為2周(由學校根據專業情況自行安排實習或見習)。
農村中學可根據農事特點,在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2周時間內安排農忙假,具體辦法由各區(市)縣教育局根據當地實際與勞動技術教育機動時間等統籌安排。
二、全日制小學學年時間安排
全日制小學2017-2017學年第一學期開學和放假,第二學期的開學時間與全日制中學相同,第二學期于2017年6月27日結束,6月28日正式放假。
三、工作要求
(一)各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導學校嚴格執行本教學時間安排,未經成都市教育局批準,任何學校不得隨意更改開學和放寒、暑假時間,學校調整課時安排一天以上應報學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批準。期末考試時間原則上在正式放假前一周內安排。
(二)各學校要按照教育部、省、市相關規定,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嚴格作息時間。不得隨意增減課程及課時,不得擠占音、體、美、勞技、綜合社會實踐等課程的教學時間,不得隨意增加教學難度和趕超教學進度,不得提前結束新課;不得以任何名目、任何形式組織學生在法定節假日、寒暑假、雙休日集體補課,組織高三學生補課要嚴格按照省教育廳要求執行。學校的課程表、作息時間表要向家長和社會公示,教育行政部門應對學校課程開設情況和作息時間進行有效監督。
(三)各學校要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并做好師生集體活動的組織和安全工作。切實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落到實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于2017-2018學年全日制中小學教學時間安排的通知 成都高新區、成都天府新區社會事業局,各區(市)縣教育局,直屬(直管)學校:
根據教育部、省教育廳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2017-2018學年全日制中小學教學時間作如下安排,請遵照執行。
一、全日制中學(含中等職業學校)學年時間安排
全日制中學全年共52周,其中教學時間39周,假期(包括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共13周。全日制中學2017-2018學年度第一學期定于2017年8月30-31日辦理入學手續,進行入學教育,9月1日正式行課。2018年1月31日結束,2月1日開始放寒假,共計教學21周;第二學期定于2018年3月4日辦理入學手續,3月5日正式行課,7月10日結束,7月11日開始放暑假,共計教學18周。
義務教育階段一至八年級上課時間35周,復習考試時間2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由學校視具體情況自行安排,如學校傳統活動、文化節、運動會、研學旅行等);九年級上課時間33周,復習考試時間4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學期畢業復習考試時間增加2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
普通高中高一、高二年級上課時間35周,復習考試時間2周,勞動技術和社會實踐教育2周;高三年級上課22周,復習考試11周,勞動技術和社會實踐教育2周。中等職業學校(普通中專、職業中學、民辦中等職業學校)一、二年級上課時間為35周,復習考試為2周,機動時間為2周(由學校根據專業情況自行安排實習或見習)。
農村中學可根據農事特點,在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2周時間內安排農忙假,具體辦法由各區(市)縣教育局根據當地實際與勞動技術教育機動時間等統籌安排。
二、全日制小學學年時間安排
全日制小學2017-2018學年第一學期開學和放假,第二學期的開學時間與全日制中學相同,第二學期于2018年6月29日結束,6月30日正式放假。
三、工作要求
(一)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導學校嚴格執行本教學時間安排,未經成都市教育局批準,任何學校不得隨意更改開學和放寒、暑假時間,學校調整課時安排一天以上應報學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批準。期末考試時間原則上在正式放假前一周內安排。
(二)學校要嚴格按照國家、省、市規定的課程設置和課程計劃開展教學活動,開齊開足開好課程,不得隨意增減課程和課時,不得減少或挪用體育、音樂、美術、道德與法治等學科課時,不趕超進度,不增加難度,不隨意拔高教學和評價要求。
要科學安排、科學保障學生學習時間和睡眠時間,不得以任何名目、任何形式組織學生在法定節假日、寒暑假、雙休日集體補課,組織高三學生補課要嚴格按照省教育廳要求執行。學校的課程表、作息時間表要向家長和社會公示,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定期或不定期對學校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學進度執行情況進行檢查、通報。
(三)各學校要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并做好師生集體活動的組織和安全工作。切實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落到實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特此通知。
關鍵詞:運動負荷;體育教學;文化學習
{中圖分類號}G478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進學生的健康,增強學生的體質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進一步協調體育課和文化課的關系,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體質和健康水平,又利于促進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我們運用控制論的反饋原理,對河南省南陽市第九小學5、6年級四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歷時三個學期的跟蹤調查和實驗,就體育課的運動負荷與學生文化課學習的關系,作了一些初步探討。
1.實驗觀察的方法步驟
(1)實驗觀察和記錄不同體育課的運動負荷量以及在下一節文化課中學生的體力、精力、注意力、情緒等情況。
(2)在觀察學生體育課后文化課學習的精力和體力狀況的基礎上,把文化課學習分為三類:
A類:學生上課時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心安神定、認真聽講、坐姿端正、身體無吃力表現。
B類:學生上課時注意力尚能集中、思維不活躍、發言一般、上課后心神需經一定時間方能安定、聽講坐姿一般、身體有某種吃力的表現。
C類: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思維差、發言少、心神需經較長時間后才能安定、不認真聽講、坐姿不端正、身體表現出比較疲勞。
(3)把文化課學習精力的定性分析資料與體育課體育課定量資料及時加以對比,然后對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獲得反饋信息,并以此為依據,調控體育課的運動負荷。
2.實驗觀察的結果
(1)在體育課運動負荷反饋調控之前,觀察測定各類文化課與其之前體育課運動負荷的對應關系,結果如下:
凡屬A類文化課之前的體育課平均運動密度為41.12%(屬中高等密度),平均心率為156.08次/分。
凡屬C類文化課之前的體育課平均運動密度為46.22%(屬高密度),平均心率均超過165次/分。
(2)通過體育課運動負荷反饋調控之后,各類文化課比重的變化。
A類文化課的比例由第一學期的55.86%增加到第二學期的59.15%和第三學期的63.26%。
C類文化課在第一學期占12.32%,經過反饋調控后,第二、三學期基本上防止了C類課的出現從而較好地解決了由于體育課過大的運動負荷造成對文化課的不良不良影響的矛盾。
(3)實驗后學生的體質的增長情況:通過三個學期的體育課運動負荷反饋調控實驗后,實驗班學生在體質上有了明顯的增強,三次體質測定的結果:實驗班學生的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仰臥起坐(女)、50m跑、立定跳遠、800m(女)跑、1000m(男)跑、引體向上、九項指標中,除仰臥起坐、引體向上指標比2009年下降了2.18次外,其余的25個統計指標均出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占27個統計指標的92.86%。
三次體質測定的九項指標與2008年全國、河南省其它學校的同齡組對應體質指標和2009年南陽市其它小學的同齡組相對應的體質指標的橫斷面比較,除11、12歲身高指標低于南陽市,11歲胸圍指標低于河南省外,其余各項指標均高于全國。
當然,學生體質的增強與學校體育設施和鍛煉環境的改善,體育教學及課外活動的正規化、系統化和科學化密切相關,更主要的是學校全面貫徹了黨的教育方針,切實抓好了學校體育工作,體育課作為體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雖然在運動負荷上作了調整,但對學生體質的增強也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4)實驗后學生的文化課成績的提高情況:實驗后實驗班5年級學生的語文、數學、科學三門功課學習成績有明顯提高,與同年級平行的二個班對比,各學期的期終考試和點評成績均處同年級各班的前茅。6年級學生的語文、數學、科學三門功課學習成績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實驗后的三個學期,其它各門功課成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3.建議
(1)凡屬于抽象思維,精力不易集中的數學等文化課之前的體育課,把運動密度控制在36%~42%左右,平均心率控制在140~150次/分左右為宜。
(2)凡屬形象思維,精力較易集中的語文等文化課之前的體育課,把運動密度控制在40%~45%左右,平均心率控制在150~160次/分左右為宜。
(3)如果從進一步增強學生體質出發,需要安排更高密度和強度的體育課時,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身體狀況,由學校和體育教學部統籌安排,慎重處理。
參考文獻
[1]李曉文:教學策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王文亮盧曉燕:體育教學中運動量過度的成因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1年第1期
[3]馬向文:體育課運動負荷的探討[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第7期
目前我國高校實行的基本是兩學期制。為克服傳統兩學期制學期時間過長的弊端,改變兩學期制對我國高校教學的束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能力和實踐能力,上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大學曾試辦暑期學校,但由于辦學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后勤管理等原因被迫恢復兩學期制。2004年,北京大學再次進行暑期學校模式試點,隨后,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也相繼開設了形式不一的“小學期”。2005年前后,我國大學出現了第一次學期制改革熱潮。目前,實施三學期制的大學有北京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山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廈門大學、貴州大學、吉林大學、西南大學及南華大學等幾十所高校。在我國,三學期制大都是將一學年分為“兩長一短”三個學期,即在原有兩學期的基礎上從每學年的上、下學期中分別抽出相對較短的幾周時間構成一個短學期。
南華大學在2015年8月開始正式實施三學期制度,也是從原來的兩學期制的20+20周,變為三學期制的19+4+19周制。詳細來說,三個學期分為春季學期(19周)、夏季小學期(4周)、秋季學期(19周)三個學期,其中春季學期、秋季學期對應于原來兩學期制的上半年學期、下半年學期,夏季小學期時長為4周,開始于8月下旬,結束于9月下旬。夏季小學期結束后并不放假,立即接著秋季學期(9月下旬至次年1月底)。三學期制實施后,春季學期基本與原來兩學期制的上半年學期沒有區別,但秋季學期開學時間比原來的下半年學期有所推遲,從9月下旬才開始上課。由于夏季小學期和秋季學期連在一起,且中間沒有放假,實際上夏季小學期和秋季學期可以看做是一個大學期。從大一到大四,學生都有夏季小學期,分為夏季第一學期、夏季第二學期、夏季第三學期、夏季第四學期。夏季小學期開的課多為實踐課程、選修課程或講座等。
一、南華大學實施三學期制遇到的困境
1、制定三學期制度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問題
從兩學期到三學期制的轉變過程中,需要更改和制定培養方案。每個學院的每一個系都需要更改三學期培養方案和與之相對應的三學期課表,這需要花費很多的工作量。但這些工作并非交由教務處的工作人員來完成,而是由每個系的任課教師自己完成,這樣會有一些問題:一方面,這大大增加了教師的負擔,因為教師已經承受了大量的教學科研工作,已經非常繁忙,此時又得加班加點地進行培養方案和課表的制定,苦不堪言;另一方面,由任課教師在百忙之中制定的課表,忙中有錯,其成熟性和科學性還有待商榷。
在三學期制度實施之前,學校各院系并沒有討論要實施三學期制,在學校教務部門突然通知各學院要實施三學期制后,各院系才開始討論和制定培養方案和課表。從開始接到通知到最后的實施三學期制,實際上只花了半年的時間。各院系的三學期課表和培養方案大部分是在原來兩學期制的基礎上進行修改,仍然比較草率。如在原來的兩學期制里,實際已經有足夠的實踐課程,三學期制實施后,這些實踐課程原封不動被調到夏季小學期了。以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專業為例,夏季第一學期主要是實施軍訓,夏季第二學期是實施核工程與核技術認知實習,及公共基礎認知選修課程;夏季第三學期是一門選修課程;夏季第四學期是課程設計。其中軍訓是原來就有的,核工程與核技術認知實習、課程設計都是原來兩學期制度中調到三學期制中的夏季小學期的。
2、浪費教學資源
南華大學實施的三學期制中,在夏季小學期,任何教職工都正常上班,包括任課教師、后勤、行政、圖書館等。這樣實施的目的是吸取部分高校的經驗,因為在某些高校里,小學期里后勤跟不上,圖書館、行政等基本上不上班,引發許多矛盾。但是,當三學期下所有教職工都正常上班后,很多沒有課時的教職工既不上課,也沒有其他任務,在整個夏季小學期處于閑的狀態,這樣實際上是在浪費教學資源。
3、教師對三學期制的不適應
教師在三學期制中,教師工資待遇等一切不變,但實際上一年要比兩學期制多上兩個星期的課。對于夏季小學期有教學任務的教師來說,三個學期制下教師的工作量增大了,放假時間減少了,這樣會減少了教師的科研時間以及個人生活的時間,會給教師造成一定壓力。且夏季小學期和秋季學期連在一起,這樣兩個學期實際上是一個大學期,不但沒有將原來兩學期制時間過長的弊端去除,反而加長了學期時間,給教師帶來很大的疲勞感和不適應。
4、學生管理問題
在三學期制下,對學生的管理上會比兩學期更加困難。學生對三學期中的夏季小學期普遍的感覺是,這是一個比較輕松的學期,這個學期只要去聽聽講座,上一上實踐課就可以了,考試或考察都很容易。在這種心態下,學生的學習態度差,同時,學生逃課缺課嚴重。另外,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晚上不歸寢的情況也比兩學期嚴重,很多學生夜不歸宿。更有甚者,由于課程安排的不合理,有些年級的學生在夏季小學期的很長一段時間竟然沒課,學生天天窩在宿舍玩游戲上網,晚上出去逛街等。這些都給學校管理帶來很大壓力和不少困難。
二、南華大學實施三學期制帶來的教學負面效果
1、課程量不夠引發的問題
由于南華大學實施三學期制比較倉促,統籌和規劃不夠,夏季小學期制開設的課程量不充足。由于課程安排不夠,許多學生無所事事,天天玩游戲,白天出去逛街,晚上很多學生通宵外出,直至秋季學期開始才認真上課,給教學帶來很大負面效果。這個問題是三學期制實施以來最大的一個問題,受到大部分教師和學生詬病,以至于在夏季小學期上到一半左右,教務處下達緊急通知,要求各系將本應該在秋季學期上課的部分課程,提前安排到夏季小學期開課,以補救夏季小學期部分學生無課可上的局面。
2、教師開課問題
夏季小學期涉及到要開新課,到底該開什么課,如何開,實際上要經過充分調研和討論,并根據實際需要來制定;即使經過討論后決定開課,仍然面臨許多困難:開這門新課用什么教材?教學大綱?課件的制作?如何授課?如何系統的將這門課講好?這方面也需要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的準備。另外,各院系教師在學校教務部門的通知下,為了完成工作量勉強開課,教材、教案、教學計劃皆不完善和成熟。同時,學校教務部門對新開的課程審核或評估不夠,這些新開的選修課基本上由各系討論制定后立即使用。
另外,由于夏季小學期開的大部分是選修課,部分教師教學態度也比兩學期要差,課程教學隨意性大。
3、考核寬松,學生學習態度差
由于夏季小學期選修課程集中出現在一塊,大都不需要考試,或者對考試的要求比較低,學生的學習氛圍和學習態度也比較差,這樣造成的學習效果較差。而同樣一門課程,如果課程設計放在兩學期,學生能認真學習,放在三學期,學生的學習態度明顯變差。
4、超長學期造成學習疲勞
對于課程比較滿的學生來說,他們其實是比較疲勞的,因為夏季小學期結束后,中間沒有休假,立即進入到第三學期。這樣第二第三學期實際上是可以看做一個超長學期(19周+4周=23周)。另外,小學期上完課立刻考試,給學生的復習時間并不多,學生必須快學快考,這樣對知識的掌握并不夠扎實。
上述是南華大學三學期制實行以來的主要問題和弊端。當然,南華大學已經意識到剛開始實施三學期制后造成的上述弊端,已經著手進行改進和改革。
三、總結
南華大學在開始實行三學期制度時,遇到了一系列困難,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困難和缺點實際上在其他大學也出現過,如80年代的北京大學,國內一些相關高校也曾報道過類似情況。[2-4]其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只看到三學期的優點,沒有意識到三學期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在準備不充分及相關配套措施不完善的情況下實施三學期制造成的。
表面上看,南華大學實施的是三學期制,但夏季小學期跟秋季學期連在一起,且中間沒有放假,基本上夏季小學期和秋季學期就是一個學期,這樣它實際上還是兩學期制,只不過由原來的20+20周的兩學期制變成19+23周的兩學期制,基本上是換湯不換藥,不但沒有將學期縮短,反而增加了學期的時間,給學生和老師帶來困惑和不適,造成一些弊端,嚴重浪費教學資源。
一、班級基本情況:
本班共有60名學生,男33人,女27人,是個大班。針對畢業班的特點,即將要進入中學了,但是有的思想還不夠成熟,還有不少男同學學習目的不是太明確,紀律松懈,行為習不夠規范,需要我們班主任做大量思想工作。
二、指導思想:
堅持德育為首位,以日常行為規范為準繩,以新的教育理念為中心,大力培養同學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力爭我班各方面的工作有新的突破。
三、新學期工作計劃要點和措施:
1、要求學生嚴各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不斷提高學習成績。針對班級一部分同學平時對自己放松要求,在學習方面隨隨便便,導致期未考試成績不好的,嚴格要求他們進一步端正學習態度,做到平時多學、多問、多看、多做,向優秀生學習,努力提高學習成績。
2、鼓勵同學大膽創新,勇于表現自己,積極參加學校、班級的活動,如歌詠、演講和體育競賽等,增強班級的凝聚力,活躍班級氣氛,爭取在學校的各項競賽中多獲獎。
3、進行禮儀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做到講文明、有禮貌、守紀律、講衛生。看見教師能主動打招呼。在公共場合注意形象,不得損壞學校和班級的榮譽。
4、民主選拔班干部,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健全班委會,分工合作,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干部必須帶動全體同學學好每門功課,搞好各項活動。
5、做好弱勢學生的工作。對生活比較困難的學生想辦法幫助他們;對智力有障礙,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多關心他們,幫助他們,開展“手拉手,一幫一”活動,使他們不斷樹立信心,使他們的學業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明顯的提高。
四、班級工作計劃主要活動安排:
第1、2周 (9.1-9.11)
1、9月1日報名注冊
3、檢查暑假作業
4、做好常規教育,使學生能安下以來學習
5、進行小學禮儀教育
6、愛心捐款活動
7、校報、班報刊出
8、班干部選舉和分工
第3、4周 (9.12-9.25)
1、推選三名同學為班級禮儀大使
2、期初家訪和家長聯系工作
3、推普周活動
3、老人節,為老年人做好事
第5、6周 (9.26-10.9)
1、參加校跳遠競賽
2、迎接校教學常規檢查
第7、8周 (10.10-10.23)
1、評一評:我是小小推普員
2、班級演講賽
3、班級歌詠會
第9、10周 (10.24-11.6)
1、期中考試、試卷分析
2、“我學習,我快樂 ”主題班會
第11、12周 (11.7-11.20)
1、組隊參加校運會
2、家長會
3、校“新道德、新風尚”演講賽
4、班報刊出
第13、14周 (11.21-12.4)
1、朗讀比賽
2、班級大合唱訓練
第15、16周 (12.5-12.18)
1、六年級計算過關
2、校跳繩比賽
第17、18周 (12.19-1.1)
1、迎元旦主題班會
2、校報、班報刊出
第19、20周 (1.2-1.15)
1、復習迎考
2、檢查總結本學期好人好事事例
第21、22周 (1.16-1.29)
1、期未考試,質量分析
2、學生各類評比
關鍵詞: 幼小銜接 小學一年級 數學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常有老師說:一年級的孩子最難教。究其原因,剛入學的孩子學習知識準備少、學習習慣不到位,需要老師花更多的時間從“零”教起。但近幾年,隨著學前教育對學科知識的強化、學前培訓的興起,一年級老師面對的現實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了。學生間知識基礎分化日趨加大,教得淺了孩子本來就會,教得深了部分孩子又吃不下,到底該教什么?怎么教?因此與早期幼兒園關于幼小銜接研究“一頭熱”的現象不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小學教師對如何進行幼小銜接時期的教學也給予了不同程度的關注,并在教學中做了探討和研究。
1990年至1994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國家教委開展的關于幼小銜接的合作項目――《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是迄今為止我國開展時間較早但涵蓋范圍較廣、具有權威的一項研究。該研究認為,把學前教育的最后半年與小學教育的最初半年作為“幼小過渡時期”,便于教育者在這一年中增強銜接意識,明確銜接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特殊教育措施,實現教育的連續性與階段性的辯證統一[1]。根據此項研究,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正處于“幼小過渡時期”。
2008年秋季起,上海市教委在小學一年級入學初期設置了2~4周的學習準備期,課程設置主要包括學科課程與學校綜合活動兩部分,圍繞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習慣的養成而展開,以期使初入學的幼兒能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順利實現幼小銜接。
本學期(2012學年第一學期)我執教一年級2個班的數學,每班48人,正處于幼小銜接的過渡階段。我校處于城鄉結合部,班內學生有的來自公辦幼兒園,有的來自民辦幼兒園,入學前的數學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個體差異較大;而我校所用教材又是注重思維訓練的中科院實驗教材浙教版《數學》,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期初開展的學習準備期課程,在數學學科方面更多針對的是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和課堂常規訓練,在后續的數學教學中如何處理好幼小銜接這個問題仍然存在。然而小學階段又有著嚴格的教學目標與進度,因此做到小學與幼兒園數學教學方面的順利銜接,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每天的教育教學內容與活動中來,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開展相關的研究。
二、幼兒園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對比
(一)教學內容對比。
對于數學知識的教育內容幼兒園有明確的分段要求,以“數的領域”相關內容為例,列舉如下表。
我校所用一年級數學教材,本學期的教學內容選取“數與代數”領域中的相關內容,按單元排列如下表。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從教學內容方面來看,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在“數與代數”領域的數學學習內容除第四單元外,大部分在幼兒園階段已有所涉及。
(二)教學形式及教學目標對比。
幼兒園的教學形式主要以游戲為主,在操作、游玩中滲透數學知識學習,“數學味”較淡,教學方式比較自由靈活,沒有嚴格的約束力和規范性。盡管有一系列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但對目標的達成要求比較低,主要以幼兒的體會、感知、了解為主,學不學會不作過高要求,因此幼兒的掌握程度差異很大。此外,近年來也有一些幼兒園教育呈現小學化的趨勢,片面強調教學效果及學習結果,偏重機械記憶,針對讀、寫、算等數學技能進行大量訓練,使一些幼兒雖然掌握了技能卻喪失了數學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要求相對比較嚴格,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與達成度要求,教學形式以講解法、討論法為主,教學活動中游戲色彩減弱,即便是動手操作也更強調學生在操作中的思維過程。在目標的達成度方面,對于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方面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基本達標。
(三)幾點思考。
1.通過對比發現,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的數學教學內容絕大部分在幼兒園階段有所涉及,兩者重復較多,其實這不僅表現在“數與代數”領域,其他領域也同樣如此。雖然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更具學科特點,但兒童對重復的內容往往不感興趣,那么小學一年級特別是第一學期教師究竟教什么?如何教?
2.由于幼兒園階段的學習對幼兒目標達成度的要求不高,或者說從幼兒身心發展來看這些內容并不需要掌握,因此這也導致了一年級新生在入學前數學知識基礎兩極分化的情況比較嚴重,教師在教學時又該怎樣處理呢?
基于此,我和組內的數學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相關研究。我們認為在小學階段做好數學方面的幼小銜接工作,意味著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增強數學意識,逐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掌握初步的數學思想與方法。
三、幼小銜接視角下的數學教學策略
(一)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身的關注,激發其學習興趣。
幼兒在幼兒園里的數學學習以游戲為載體,其對數學的興趣往往是對形式的興趣,而不是數學內容本身。近年來由于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傾向,加之一些家長盲目機械訓練,使一些幼兒在入學前就對數學產生懼怕心理,降低了數學學習的興趣。我在暑假對一年級新生進行家訪時,很多家長就說:“老師,我孩子的數學不是很好,10(或20)以內的加減法還不大會,希望老師多教教他?!痹囅雽W前的孩子已經被自己的父母評價“數學不好”,那么他對接下來的數學學習還有多少興趣可言呢?因此在小學一年級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尤為重要。
但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小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更多來自教材、教師的教法或為了提升自己在教師和同學中的地位等外部動機[2],但外部動機常常不能持久,一旦達到目的動機就會下降。因此有趣的教學形式(如:游戲、故事、動畫等)固然重要,但教師更要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從外在形式轉向數學知識本身,使其發現數學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其學習與探究的內部動機?!缎抡n標(2011版)》也明確要求數學教學要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即在學習實踐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看到數學內在的本質和魅力,從而激發學習興趣[3]。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將數學與生活相聯系,從而使數學知識鮮活起來,產生學習的興趣。初入學的小學生由于自身水平所限,對數學知識的關注很少,或者說比較單一與片面。開學第一天我問學生:“你知道數學課學什么?”學生的回答往往局限于“加、減、乘、除”或“數數”等基本的算術知識。事實上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諸如“比較”、“度量”、“圖形與位置”、“統計”等內容都與數學有關,即使計算也與生活息息相關,但這是初入學的幼兒所不能體會的。因此教師要注意加強雙向聯系與運用,使學生發現:原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這么緊密,數學知識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也不是枯燥乏味的重復練習,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如:在認識了“立體圖形”后,我們設計了小練習,讓學生與家長一起去尋找和辨認家里的物體形狀并記錄下來。這樣不僅復習了所學的幾何圖形,更讓孩子的視角從課堂走向了課外,從較小的學具模型關注到較大的具象實物(一些孩子在學習幾何圖形時能辨認課上展示的教具學具,但對較大的物體如冰箱等卻不能把握其形狀),使他們發現原來數學知識與身邊的事物也有聯系,拉近其與數學的距離,產生繼續學習的興趣。
其次,數學作為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其本質與表現形式往往具有簡潔、明確、強烈的規律性等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到數學知識的這些特點,從而激發其好奇的天性并產生探究的興趣。如學習“交換加數位置和不變”一課時,在學生學習了“4+5=5+4=9”這一形式后,結合書上的練習(見圖1),我啟發學生:“這里的算式有什么相同之處?”“你能用等號把它們連起來嗎?”學生很快能口答出“1+6=6+1=2+5=5+2=3+4=4+3”,當看到這樣的等式時,孩子們由于新奇感頓時興奮起來。這時教師追問:“你還能繼續往下寫嗎?”有的孩子馬上想到了“0+7”和“7+0”,此時教師再追問:“再往下寫呢?”學生由興奮轉入了沉默。當教師將形式改為“-”時,大家頓時醒悟過來,個個舉起了小手,最后當一條長長的等式“1+6=6+1=2+5=5+2=3+4=4+3=0+7=7+0=7-0=8-1=9-2=10-3=11-4=12-5”出現在黑板上時,教室里沸騰了。學生對這樣的等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潛移默化中他們自發感受到了數學的形式美和規律性。兩個班的孩子在寫減法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按規律續寫,連還未學的退位減法也根據規律寫了出來。整個過程中學生對等式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對本課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后,還有學生意猶未盡地對我說:“老師,數學真有趣。”
(二)注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挖掘其思維深度。
之前的比較顯示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與幼兒園在數學學習內容方面多有重復,但限于幼兒當時的思維發展水平未必對所接觸到的數學概念都有深刻的理解與把握,其理解大多是模糊的、表面的,很多知識與技能僅僅是簡單的模仿和機械記憶而已。如一些孩子能熟練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卻不能看圖列出正確的算式,說明其對加減法意義還未明確;有的孩子能背誦數的分與合,但在做加減法時仍要依靠扳手指解決,說明其對數的組成背后所蘊含的意義及作用并不了解。但是在小學階段,在教授這些內容時學生往往覺得似曾相識或已經知道結果,從而失去學習的新鮮感導致注意力下降,繼而影響后續的新知學習。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充分表達、展示其原有的知識基礎,同時適時補充、點撥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逐漸清晰、深刻,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挖掘所學內容中的思維深度,加強應用,進而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在學生掌握水平較高的數學內容方面,教師要深入挖掘內容的思考性,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提升。如,在認識“1―9”時,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已建立了初步的數概念,能手口一致地點數,順數與倒數,對數與數之間的關系也比較明了,說明他們在學前對這部分的知識已掌握得較好。因此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做了兩個改動:其一深化對數字“1”的概念理解,并強化其作為單位“1”的意義;其二強調對物體數量的多元化表征,培養學生初步的符號意識。對于“1可以用來表示什么?”這樣的問題,開始時學生的回答較為單一,大多是“1個蘋果、1支鉛筆、1個人”等,具有如下特征:視角較微觀,多為孩子身邊視線所及的具體物體,只有個體而沒有群體的概念。由此可見,雖然學生對于“1”的基數意義掌握得較好,但是比較狹隘。于是我們在教學時進行適當深化,將“1”的意義由形象向抽象、由單個向整體、由基數意義向序數意義拓展,通過圖片觀察、啟發交流等,孩子漸漸發現:“1”還可以表示1個正方形(學過的圖形)、1滴水(微觀)、1片大海(宏觀)、1個教室(空間)、1盆蘋果(整體)、1排隊伍(群體)、1陣風(無實體)、1個想法(抽象)、第1名(序數)……從而豐富了兒童對數的感知與體驗。在其后的教學中,我們又用“幾個1是幾”這樣的結構來深化“1”作為計數單位的意義,為后面學習20以內數的組成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教材在認數環節已逐步建立“實物―符號―數”的認數結構,因此在教學時我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符號化意識,如“9只蜜蜂你可以用什么來表示?”(9個小圓點、9根小棒、數字9等),加強學生的多元表征能力,逐步滲透以形代物、數形結合的思想。
在學生掌握水平較弱的板塊,教師要注意深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適時補充、加強指導,從而使孩子的認知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提高。如,在學習了加法意義后,教材并沒有獨立的課時學習10以內加法的算法(而是附在加法意義一課中以練習形式呈現),但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計算方面兩極分化現象尤為嚴重。一小部分孩子對10以內的加減已熟練掌握,但有相當一部分孩子計算很慢,有的孩子僅能靠扳手指完成,甚至個別孩子連扳手指都不會。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孩子所接受的學前教育程度不同以外,與其身心發展水平也有關系。研究表明:10以內數的組成和加減所要求的數抽象能力與入學前幼兒實際思維抽象能力的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因為數的組成與加減實質上是一種抽象水平上的數運算[3]。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補充一節10以內加法的算法課,引導孩子探索加法的算法,同時也是分層教學的需要:對于會算的孩子來說為其提供多種解題策略,優化其自身算法,并使其了解到數學的解題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對于計算不熟練或扳手指的孩子來說,主要任務為學會一種較便捷的算法。在課上我和學生一起探究“2+5”的算法,學生提供的算法多種多樣:①直接算,即已形成條件反射;②數數,經討論后優化為從5往后數兩個或在數射線上數;③想分與合:2和5合成7;④心里想小
的優勢,課后扳手指的現象明顯減少,計算熟練度與正確率有所提高,同時對接下來10以內的減法算法的學習也有一定的幫助。另一方面本節課出乎我意料的是最后兩種算法,由于計算簡單及例題中“5”的特殊性,學生把之前學的量的多元表征直接應用到了計算中,這也體現了前后所學知識的聯系性,同時給了其他孩子一個啟示:原來我們之前所學的數學知識是可以在后面的學習中進行應用的。事實上,這節課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明顯提高。此外也給作為教師的我一個啟迪:一年級孩子雖然年齡小、思維水平比較低,但如果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注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則學生同樣能表現出較高的思維水平與應用意識。
(三)加強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訓練,兒童化與科學性并重。
相對數學知識方面,幼兒園和學生家長在幼兒數學語言表達方面的關注程度都比較低,此外與學生身心發展相關,一年級學生的數學語言水平都比較低,大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思考過程。但語言是思維的外衣,學生表達的過程就是內部思維外化的過程,因此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也能推動其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初入學兒童的語言表達往往是零碎的、簡短的、形象的,如何使他們生活化的語言逐步轉向精確的、嚴密的、科學性的數學語言呢?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加強數學語言的表達訓練。
首先,在語言表達訓練時要引導學生關注數學,逐步學會用數學名詞來表達某些數學現象。如剛入學時在表述方向、位置時,學生常用的是“這里、那里、這個、那個”等指向不明確的詞語,那么教師要及時介紹方位詞:“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并在平時的表述中不斷強化、運用。又如在學習了加減法后,教材中常常有這樣的練習(見圖2),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加數、加數、和”、“被減數、減數、差”這些學過的數學名詞來表述規律,如:“第一個加數不變,第二個加數每次減少1,和也每次減少1?!北M管一開始的起步有些艱難,但通過教師不斷地強化與鼓勵,學生還是可以順利做到的,而當他能夠流利表達的時候,他的邏輯推理能力又前進了一步。
其次,數學語言的訓練也要注意階段性和連續性,循序漸進。如對于“1、2、3、4、5……”這樣的遞增現象來說,學生的語言表達由粗略到精確是有一個過程的,教師要耐心等待。剛開始認數時孩子會說:“我發現它們是順著數的?!彼季S水平較高的孩子會說:“它們是從小到大的?!睂@樣的表達教師要表示允許,特別強調后一種表達并完善:“它們是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倍搅思訙p法階段,學生對數與數之間遞增的數值感知更加清晰,他們會說“它們一個比一個大1”,或“每次增加1”,即使一些學困生對此不能表達,但他們也能對此類話語進行理解。這時教師要強化這樣的表達:“它們從小到大排,每次增加1”,使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日益精確。
最后,在加強語言表達訓練的同時也要注意兒童語言的趣味性。如開學初用“數寶寶”來稱呼數字,能給剛入學的幼兒帶來親切、趣味的感覺。又如“比輕重”一課中,在講到三個物體的比較輕重時(見圖3),由于里面涉及了不等量的傳遞性,加之語言表述過長:“小狗比小猴重,小豬比小狗重,因此小豬也比小狗重(這個結果學生往往不能表達到位),所以小豬最重、小狗最輕?!睂W生即使知道最終的結果也表達不清。這時有一個學生說:“我覺得它們像在打比賽,小狗打敗了小猴,小豬打敗了小狗,那么小豬肯定能打敗小猴?!彪m然這樣的表達不夠精確,但形象化的語言使孩子們一下子豁然開朗。此時再讓學生用比較的語言來說一說比的過程,就相對容易很多。因此加強數學語言的表達訓練,并不是說要摒棄兒童自己的說法,使之生硬地使用教師的框架套路,而是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自由,教師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引導,使他們的表達更規范、更精確、更有數學味。
四、收獲與反思
“當一粒種子被移植到另一片土壤時,這粒種子可能會長得更加茂盛,也可能會枯萎。辛勤的園丁會尋求最好的方法讓它重新煥發生命,而不是遭受挫折?!边@是我們在探索研究中一直努力的方向。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與研究,在促進學生的適應與發展的同時,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收獲。
一是對幼小銜接階段的小學生的心理、認知及知識基礎等方面有了更好的把握。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現幼小銜接,我們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原有認知基礎更為關注,也常常通過口頭調查、訪談等形式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從而能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等情況。
二是促進了教師在教學設計及教學行為上的專業自覺。在實踐中我們以學生學情為基礎來對教材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教學設計時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更加關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與知識經驗,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現場表現與學習反應及時作出教學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應變能力與教學能力。
三是為數學學科方面做好幼小銜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與策略。目前幼小銜接工作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習慣、學習環境等方面的銜接,或是圍繞學生初入學的適應情況而展開,針對某一學科開展的研究比較少,我們的實踐研究可以為這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經驗與幫助。
同時反思我們的實踐,還有以下需要在后續實踐與研究中加以關注與改進之處:
其一,如何更好地把握兒童的年齡特點與抽象的數學知識之間的平衡。在實踐中我們希望學生更多地關注數學知識本身,能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數學現象,習得初步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如教材所要求的符號意識、函數思想等),從而增強數學意識;但一年級學生因其年齡特點對抽象的知識學習有時會發生困難,需要教師不斷地摸索,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其二,加強兩個學段之間的教學交流與研討。幼小銜接的研究關乎幼兒園與小學兩個學段,必須增進兩者之間的聯系與研討,研究才能更好地開展。
參考文獻:
[1]北京地區項目領導小組.在過渡中促發展在發展中求適應[J].教育科學研究,1994(5):23.
[2]馮維.小學心理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87.
一、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的意義
所謂“前置作業”是教師在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將即將要學習的內容作為一項課外作業布置,這類作業既可以是對新知識的整體預習,讓學生把握下一節課內容的主要脈絡,也可以是對某些相關問題的思考;既可以是學生個體的行為,也可以是學生學習小組的集體行為,通過互助學習來完成;或者是學生對新知識的一種探究活動,這種活動可以多種學習方式來進行,或上網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或做一些簡單的實驗探索等,為學習新知識做預備、做鋪墊、做指引,起著“培育新知識第一條根”的作用。
二、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布置的原則
不是每門學科都需要前置性學習,前置性學習的設計就不同學科層面應該是“體現學科特點”,但都指向“學的研究”。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研究容量應該是“少而精”,數學一般新授課和復習整理課比較適宜布置前置性作業;前置性作業內容一定要適中,就學生心理層面應該是“接受并喜歡“,千萬不能成為學生的負擔;同時,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知識及年齡特點,選擇課前和課中相結合的前置性作業形式。
三、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的策略
教師設計的作業要具有開放性。既然是要讓學生自己學習,就要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不是形式上的開放,而是指思維的開放。作業設計要把學生的“學”放在第一位。前置性作業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好教”,而是為了“好學”。學生在完成前置性作業后,在進行課堂交流之前,教師應對學生的前置性作一個檢查,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和在開展生本實驗的第一學期,為了讓學生的交流更有深度和實效性,學生的前置性作業完成的質量還有待于教師的幫助和督促,對于錯誤的知識點和自學答案,教師要給予一定幫助和訂正,同時對完成質量較高的前置性作業教師可在全班提出表揚并在班級內交流展示,讓它起到示范作用。到了高年級和生本實驗的后期,教師就可采用抽查、小組長檢查或小組交換檢查的方式來檢查評價學生前置性作業完成的質量。
案例一:《課前的學習準備》
課堂上,我開始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一些有益的學習習慣,比如:上課鈴響了,但學生還是一片喧嘩,于是我舉行一個紙片“溫馨提示:上課鈴響,請肅靜!”久而久之,不用舉牌了。比如課前準備好課本、練習本、草稿本等等,雖然都是一些小事情,但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課前準備工作仍然沒有達到我所滿意的程度。
每當我說開始練習的時候,總有學生把頭埋在課桌里,慌忙的找著什么,一件小事情要完全做到竟然是這樣的困難,有點出乎我的預料,但這更讓我明白了我的工作的意義,也更加堅定了我要改變現狀的想法,于是一開學,我就把這樣的要求提了出來:當老師走進課堂的時候,希望同學們都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
第一天,總體上我是比較滿意的,但我知道,問題不在于一天兩天,而在于是不是能夠堅持,能夠形成一種習慣。就拿準備草稿本來說,我發現有一些學生在計算的時候往往喜歡在課本或者書桌上亂涂亂畫,這樣的現狀讓我不得不進行思考:學生的草稿本在哪里呢?學生為什么沒有草稿本呢?
我決心要讓每一個學生在數學學習的時候都有一本草稿本。擁有一本草稿本很簡單,但要用好它,這就是老師的責任了,課上課下,課里課外,老師都要做一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學生的作業過程,反復訓練學生的作業習慣,讓草稿本成為學習數學的幫手,讓好習慣成為學習數學的動力。
這大概就是課堂教學細節之一吧,學習是一個生命的能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定存在一些細節的地方,而這些細節往往又關乎到整個學習質量的提升。對學生的學習細節的關注,比如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有利于培養學生一種條理性,一種學習和生活的規劃意識,這樣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來說是寶貴的財富。
現實中,這樣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其實是非常艱難的,一是教師沒有這樣的培養意識,二是學生沒有這樣的培養訓練。首先教師要對課前準備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在思想上統一認識之后,就進入到一種訓練的過程,任何的習慣都離不開一種有意識的訓練和培養,為什么有一部分學生總能在老師上課前做好準備工作呢?
追述一下他的學習歷程,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長久以來就已形成的習慣,對于那些沒有形成這樣習慣的學生,需要彌補的則是一個形成習慣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是一個星期,可能是一個月,或者更長的時間,這個過程也存在一個反復的問題,開始教師可以督促一些習慣較差的學生,也可以讓學習習慣較好的學生來督促和提醒那些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每次上課或者下課前,教師可以有意識的提醒學生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
二、從學習知識視角出發的課堂教學細節化思考實踐
觀察內容的指導
觀察數量間的相互關系。數量間的相互關系,包括兩個部分,數與總數,大小數與相差數,每份數與總數。一倍數、倍數與幾倍數、等數量間的四則運算關系。開始時,學生一般只會從一個角度去觀察數量間的一種運算關系,以后就要逐步培養學生會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同幅圖中的數量,從而發現它們之間的相依關系。例如一年級第一學期第38頁試一試中第一題圖,它滲透了加減法之間的關系,及總數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因為7+2=9,所以9-2=7,9-7=2。又如二年級第一學期第48頁例1的小雞直觀圖,可清楚地看出每份數、份數與總數之間有如下的關系:
2×4=8
8÷2=4
8÷4=2。
在“倍的認識”時,讓學生觀察兩種數量之間的關系,如2只羊和6只兔子,在比較了兩個數量之間的多少關系后,讓學生通過觀察理解兔子的只數中有3個2只,接著讓學生擺學具,擺出3個2只,在觀察中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進而理解倍的概念。
觀察順序的引導
數學要求學生掌握的觀察順序,如:
1.橫著看,從左往右看,或者從右往左看,例如一年級第二學期第32頁,看圖統計,用實物圖來表示一個數,它是從左到右:
2.豎著看。從上往下看,或者從下往上看,例如二年級第一學期第19頁,2的乘法口決,從上往下,借助直觀圖,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使學生掌握2的乘法口決的規律。
觀察方法的訓練
觀察的方法,用最簡單的一句話說,就是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具體地說,主要應進行以下三方面的訓練。
1.應用舊知,指導觀察。例如,教師讓學生觀察一幅畫,圖內有大小不同的7只五角星,要求學生按圖意編出一道求一共有幾個五角星的加法應用題,學生必須先回憶以下兩個問題:
(1)要求圖內一共有幾只五角星,可以分成幾部分?
(2)這些五角星可以從哪些角度分成兩部分?回憶這些知識,就能進行有目的的觀察,編出以下三道題。
A.圖內有4個大五角星,3個小五角星,一共有幾個五角星?
B.圖內大五角星比小五角星多幾個?
C.圖內小五角星比大五角星少幾個?
2.對比觀察,找出異同點。這樣訓練能使學生學會以前者為參照物,逐一觀察,逐一對比,有次序地找出前后觀察對象之間的異同點,進而發現其中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