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2: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民營企業發展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德州市民營工業經濟發展現狀
2014年,德州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一共3367家,企業總數占全部規上的比重達到97.8%。完成工業總產值8100.73億元,同比增長16.06%。完成銷售產值7973.08億元,同比增長15.77%。完成增加值1259.5億元,同比增長14.72%,增速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0.7個百分點。
但我市民營企業普遍存在成長性不足,平均壽命短等特點,如何以民營企業的成長來帶動全市的經濟增長值得深入研究。
二、德州市民營企業的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
1、區位優勢
德州市北依京津,南靠濟南,西接山西煤炭基地,東連勝利油田,是華東、華北兩大經濟區的連接帶,處在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渤海經濟圈之內,京滬、德石鐵路和京滬高鐵、德煙鐵路在此交匯,京滬、京福、青銀高速公路穿境而過,5條國道、14條省道縱橫交錯,交通區位優越,并納入 “一圈一帶”戰略。
2、產業發展優勢
德州經科學論證提出重點培植十大產業集群。這十大產業集群撐起了發展脊梁,各個領域都呈現出蓬勃的生機活力。發展勢頭迅猛的產業體系為資本提供了成長之處、為科技提供了用武之地,為人才提供了棲息之所,使德州的發展更具底氣、更富活力。
3、土地、農業、勞動力等資源優勢
由于經濟水平相對比較落后,相比較北京、天津、濟南等大城市高昂的土地價格和生活成本,德州市在土地、農業、勞動力等資源優勢明顯,可借此增加與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聯系,接受其經濟輻射,開展經貿合作,尋求其產業、資本向內地轉移的機遇。
(二)劣勢(Weakness)
1、規模小,實力弱
從資產總計來看,在10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有44戶,占全部民營企業數的1.3%,比規上工業比重低0.24個百分點;5億元-10億元的企業有47戶,占1.4%,比規上工業比重低0.09個百分點;1億元-5億元的企業有504戶,占民營企業數的15%,比規上工業比重低0.5個百分點;我市規模大、效益好、品牌知名度高的民營企業仍然較少。
2、傳統產業仍是民營企業的主體
2014年,我市規上民營企業中,產值排前五位的行業分別為: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紡織業,完成總產值共計3887.49億元,占規上民營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8%。這些傳統產業由于進入門檻低、技術含量、附加值不高,一直是民營企業創業和發展的依托所在,而企業專業化、協作化水平的限制,亦對其產業空間拓展有所束縛,發展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提升較慢。
3、融資渠道不暢,融資成本不斷上升
從2014年四季度問卷調查來看,474家民營企業有112家認為資金緊張是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占企業總量的23.6%;有融資需求的398家企業中,有338家企業認為融資不容易。由于沒有專門制定對于中小型民營的信貸標準,且民企穩定性不強,承受市場風險和經濟發展周期波動的能力較差,銀行對民營貸款設置的門檻較高,使不得不轉向依賴高利率的民間借貸。
4、管理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低
許多民營企業脫胎于“家族式”的經營管理模式,缺乏正規、科學的基礎管理建設,生產方式和管理手段落后,影響了企業信用建設和健康持續發展。另外,產品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低,管理水平陳舊,從業人員素質不高,信息化建設滯后,原始積累不夠,布局結構不合理等方面的問題還很突出。
5、產業鏈條短,層次較低
我市民營企業中資源型企業較多,科技型企業較少,產品附加值低,全市規上民營企業中有研發機構的僅占7.2%,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僅為3%。同時,企業間相互模仿,“抄襲”成風,企業研發的積極性嚴重受挫。多數企業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常年徘徊在加工、組裝和制造環節,產業鏈條短,配套不完善,缺少高端產品,高端市場不足,低端市場競爭激烈、利潤下降。
(三)機會(Opportunity)
1、戰略機遇
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不合理的規定,全面放開民營經濟競爭領域,將民營經濟上升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將為民營經濟發展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
2、扶持政策的陸續出臺
近年來,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國家、省、市等各級政府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和指導意見。國家連續出臺的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擴大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范圍的稅收優惠政策,逐步降低了小微企業繳納稅金的額度,直接減輕了企業的稅費負擔,為小微企業的發展增添了動力。我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這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臺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四)威脅(Threat)
1、成本的增加
2014年,我市規上民營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111.27億元,同比增長17.03%,而主營業務成本同比增長26.12%,遠遠高于主營業務收入增速9.09個百分點。根據四季度問卷調查顯示,有26.6%的調查企業認為生產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原材料價格上漲”。
2、人才制約
民營企業普遍受“用工難、人才缺”問題困擾。根據四季度問卷調查顯示,用工成本上升成為工業企業生產經營首要問題。有29.3%的調查企業認為生產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用工成本上升”。另外,有13.5%的調查企業選擇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招工難”。
3、市場需求不足
國際金融危機后,制造業回流發達國家,國內出口市場萎縮,訂單不斷減少,尤其是面向歐美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對民營企業沖擊較大;同時國內市場受經濟刺激政策到期、貨幣信貸政策收緊、房地產市場調整等多種影響,投資和消費增速放緩,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顯現,對民營企業經營環境的制約更加突出。
三、德州市民營企業的發展對策
分析顯示,德州民營經濟發展所具備的社會環境、勞動力價格等優勢正在逐步弱化。而民營企業在人才、技術、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導致企業綜合素質偏低,發展的后勁不足,制約著民營經濟的長遠發展。因此,應盡快采取相應措施。
(一)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
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并落實民營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在工商注冊、稅費收繳、企業升級、品牌打造、專利保護等方面出臺更加優惠的政策,切實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受惠面。增加各類對企扶持專項資金,降低審批門檻,重點向民營企業傾斜,引導和支持民營工業企業加強自主創新、開發新產品、擴大規模生產、提升市場競爭能力。
(二)全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做強做大龍頭企業
要嚴格落實企業培植計劃,對我市重點培植的60家骨干企業和55家科技成長型企業,相關部門要加強調度,加強企業培植動態管理,建立淘汰退出機制,及時調整優質企業進入扶持盤子。強力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培植戰略,加快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品牌知名、管理科學、創新能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成為工業的骨干力量,發揮大企業大集團的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
(三)拓寬融資渠道,建立融資體系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
繼續采取積極措施鼓勵民營資本組建信用擔保和貸款擔保機構,逐步設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金制度。壯大現有信用擔保公司的規模,增強擔保能力,拓展業務范圍,為更多民營企業融資提供更好的信用擔保服務。要拓寬融資渠道,形成政府財政撥款、銀行貸款、民間集資、企業自籌、國際資助等多種渠道相結合的融資體系。
(四)促進技術開發與創新,全力提升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
民營企業要把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擺脫創業時期的“機會經營”模式,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要把創新作為企業自身的立身之本,增強主體意識、發揮主體作用。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經濟形勢日趨復雜的大環境下,企業要順應大勢,著眼長遠,視調整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冷靜思考,果斷決策,積極調整發展方式,著力轉型創新,在經營方向調整、產業結構升級等環節上狠下功夫,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創造條件。
>> 從光線傳媒的發展看娛樂經濟 淺析國內傳媒產業現狀及發展策略 廣播劇生存現狀及發展策略 高校校報的生存現狀及發展策略 民營企業發展的現狀及策略 民營醫療行業的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 從《東方衛報》看地鐵免費報紙的發展現狀及策略 從CCTV移動傳媒看公交電視的發展 “五一”假日電視的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 河北省民營藝術院團生存、經營管理現狀及發展方向調查與研究 從傳媒數據看湯森路透發展現狀 傳媒教育現狀分析及發展策略 民營銀行的生存環境及發展策略分析 從深圳電視傳媒的實踐看地方電視產業的發展 從電視讀網看傳媒互動 中國民營快遞業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 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現狀及發展策略的思考 湖北民營電視的現狀與發展策略 談我國民營電視傳媒的政策支持和發展策略 (原光線傳媒電視部總裁)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② 胡正榮:媒介市場與資本運營,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③ 劉遠軍:我國民營電視公司的政策空間分析,新聞界,2008年第1期。
④ 商建輝:論傳媒內容核心競爭力的打造,現代視聽(山東廣播電視學校學報),2008年第2期,第61-63頁。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 民營經濟 可持續發展
一、民營經濟發展模式
民營經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形態,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市場化的步伐,其逐步成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堅力量。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國內學者也對其發展模式進行了探討與研究,本文僅探討蘇南模式和中關村模式。
(一)蘇南模式
產生于計劃經濟時代的蘇南鄉鎮企業模式是最早形成的民營經濟模式。由于蘇南地區緊鄰我國最大的經濟金融中心上海和蘇州等發達工業化城市,處于經濟、技術輻射范圍內,在1953-1957年間,蘇南農村工業積累了一定經濟基礎,改革開放后,抓住改革紅利,進一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集體所有的鄉鎮企業模式。
蘇南模式的良性發展體現了以下優勢:利用政府信用,發揮政府的權力優勢,把蘇南閑置的生產要素最大化的組織起來,發揮集體優勢;在地方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有條不紊的發展三大產業,促使大部分農民逐步富裕起來;在鄉鎮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積累了高質量的政府信用,掌握了積累的支配權,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社區的繁榮。
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的今天,蘇南的鄉鎮企業模式顯露了一些弊端,比如產權不明,政企不分,在經濟市場化的今天,集體經濟不利于激勵個人積極性,容易出現“搭便車”的現象,問責機制不健全。長期以來形成的政府包辦意識,使得當地村民自主能力不夠競爭意識不強,投資需求不足,抗風險能力較低。
當地政府看到集體所有的鄉鎮企業不利于經濟的長遠發展,便從1996年開始,蘇南各地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對民營企業進行改革,如進行股份制改革、全資拍賣、租賣結合、股份合作制、等多種改革方式。改制后,也意味著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蘇南模式走向了終結。
(二)中關村模式
中關村模式的前身是電子一條街,是在80年代中期出現的,由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帶領科技人員組建的“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之后四通公司、聯想公司等科技公司相繼成立,中關村逐步形成我國高科技民營企業群體。1988年,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我國第一個由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標志著“以中關村模式”為代表的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視。
中關村里的大部分企業都于國家或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導致企業內部產權不清,制約其發展。在科技園區中還設有管委會,且管委會中行政部門林立,使技術開發區的發展趨向于準行政區域式的管理,這種狀況的存在,會使科技園里的企業發展以政府政策為導向,缺乏自利,不利于長遠發展。但中關村的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創立與發展基本上是自發的,在經營機制上仍然是比較靈活的,并沒有受到政府的很大的干預。產權問題最終成了制約我國高新技術企業“難長大”和“難死亡”的根本性原因。
目前國內關于民營科技企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定問題的剖析,如對金融支持、技術創新、科技產業化、風險投資、資本市場、民營科技園發展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期創造良好的企業內外部環境。
二、中原經濟區民營經濟發展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中原經濟區的民營企業也從弱到強,逐步成為區內經濟的中堅力量,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11月份,河南省中小企業數量達到42.11萬家,占全省企業總數的98%以上;帶動社會就業1238.26萬人,吸納了80%以上的就業;完成總產出59904.26億元,對全省GDP貢獻達到71%;實現營業收入58443.54億元;實交稅金1515.27億元,稅收貢獻占全省的60.5%;實現資產總額29029.06億元。已成為河南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就業的主要途徑、促進科技創新最活躍的生力軍。
盡管河南省民營經濟在近幾年里發展突飛猛進,但是,從整體來看,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民營企業產權安排效率較低。河南省許多民營企業產權結構單一,產權界定不清晰,大部分企業財產所有權高度集中在家族手中,企業主家庭或家庭在企業產權結構中占絕對優勢地位,企業資本的社會化程度很低,制約了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第二,民營企業產業集群化程度較低,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多數民營企業滿足于小型化、分散化發展,難以實現規模經濟效益。第三,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不夠健全,貫徹落實不到位。河南省盡管制定了很多相關政策措施,但是還沒做到像江浙地區那樣,及時在不同階段制定出具體較強針對性的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的系統配套措施。
三、中原經濟區民營經濟發展對策
為促使中原經濟區的可持續發展,民營企業家應借鑒蘇南模式和中關村模式的經驗和教訓,加強區內民營經濟發展力度。首先,加快相關民營企業政策法規貫徹落實,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民營企業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扶植措施。其次,民營企業應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促使產業科技化,創造良好的企業內外部環境。第三,加快股份制改革,促使產權明晰,提高勞動效率和資本運用率,提高民營企業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洪銀興,陳寶敏.蘇南模式的新發展―兼與溫州模式的比較[J].改革,2001,(4).
[2]謝健.民營經濟發展模式比較[J].中國工業經濟,2002,(10).
【關鍵詞】民營經濟 現狀 制度 對策
一、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歷程
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由于中國市場環境的變化,對企業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企業成功的原因也有很大區別。
1、20世紀80年代改革的初期
這個時期一般被稱為“尋租”階段。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10年,短缺經濟使市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了賣方市場的狀態。
2、20世紀90年代初期
這個時期稱為“一招鮮”階段,中國從短缺經濟走向了過剩經濟。在一些最先開放的行業,例如家電行業,賣方市場逐漸向買方市場過渡。消費者開始享有選擇權,也就是對產品有了差異化的要求。
3、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
這個時期企業進入“全面競爭”階段,市場真正從“過剩經濟”快速走向“飽和經濟”。“飽和經濟”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產能過剩。中國絕大部分的行業都有產能過剩的問題,產能嚴重過剩的結果就是價格戰。在這個階段,企業想保持領先地位,需要高層次的創新能力、系統的管理能力和組織架構的搭建能力。只有在這個階段,企業家才會真正關心如何建立“基業長青”的企業,也只有在這個階段之后,才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好企業”。
從我國企業發展的總趨勢來說,系統的管理能力對企業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會越來越大,這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這要求我國民營企業在新的環境下必須做好相應的轉變。
二、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1、向自然壟斷行業拓展,涌現出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大企業
過去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在行業分布上主要以輕工紡織、普通機械、建筑運輸、商貿服務等領域為主,而現在已經開始向重化工業、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拓展。在冶金、汽車、電力等行業,已經出現投資規模為幾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元的私營企業。在道路橋梁建設、城市環保、公共交通等領域,不少私營企業成為了大型項目的中標者。
據全國工商聯2002年對會員民營企業統計,我國前500家大企業大集團的平均資產規模為12.9億元,銷售收入14.1億元。《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第三卷(2005-2006)》預測,未來五年,民營企業的規模將繼續明顯擴大,私營企業平均注冊資金規模可能增長50%以上,戶均資金規模可達250萬元左右;規模私營企業的戶均資產和銷售收入規模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
從行業分布看,2006年度“民營企業500家”主要集中在市場競爭比較充分、具有比較優勢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其中,黑色、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63家企業入圍,占12.6%,數量位居第一;其次是建筑業有58家。而在2004、2005年度曾連續兩年位居行業第一的紡織化學纖維制造業則只有50家,位居第三;其后是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有45家;另外批發零售業42家、綜合36家。
2、向多元投資主體的公司制企業發展
在組織形式上,非公有制經濟從以個人、家族企業為主,逐漸向多元投資主體的公司制企業發展。過去非公有制企業大都是個人、家族制企業,企業組織形式主要是個人獨資。近年來,股份多元化的私營公司發展迅速,民營企業已開始自覺實現股權結構和管理模式的改變,向現代企業制度靠攏,治理水平逐漸提高,并積極利用資本運作實現跳躍式發展。2002年,在全國私營企業中有限責任公司已達到174萬家,企業數量、從業人員、實收資本、營業收入已分別占到私營企業總數的46%、50%、68%和64%。2005年全國已有200多家私人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0%左右。隨著企業組織形式的改變,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也發生了相應變化。全國工商聯調查表明,超過1/3的民營企業設立了股東大會,超過1/2的民營企業設立了董事會,超過1/4的民營企業設立了監事會。
3、整體發展較快,但地區發展不平衡
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沿海地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一直比較快,現在仍保持著良好勢頭。2003-2005年,上規模的民營企業的地區分布集中度較高,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而中、部地區的比重較低。3年來東部地區上規模民營企業的數量分別是1770家、1674家和2172家;中部地區則分別為337家、302家和358家;西部地區分別為161家、143家和158家。
4、逐步向國際市場進軍
過去,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基本以國內市場為主。隨著國家近年來逐漸放開私營企業進出口經營權,一大批私營企業的業務紛紛轉向國際貿易。私營經濟進出口業務發展非常迅猛,速度不僅高于全國,還高于外商投資企業。2003年,私營企業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152%和157%;2004年1月-10月,分別增長101.8%和76.6%。浙江民營經濟出口已占全省出口的約40%,超過國有及外商投資企業,成為浙江省出口第一軍團。
5、民營科技企業引領民營經濟新方向
目前國內已有500多家民營科技企業與5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民營經濟大省浙江,區域龍頭企業大都是民營科技企業,在全省850多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了95%以上。在廣東省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民營科技企業占總企業數的80%以上,全省民營科技企業數量從去年底的4740家增加到目前的5015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從190家增至262家,占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的一半以上。
三、我國民營經濟發展中的制度問題及對策
1、轉換政府職能
在民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在執行政府職能時經常會出現“越位”、“缺位”或“錯位”現象。新形勢下,要避免出現這種混亂現象,實現政企關系合理化,政府職能必須實現兩個轉變:即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由“管制政府”向“服務政府”轉變,進而逐步改變政府對資源的配置權力過大和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過多的局面。政府應該堅持依法行政原則,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完善相應的法規和制度,做好執法和監督,維護正常的經濟環境,強化服務意識,積極構建完善高效的服務體系,為民營企業創業、經營和發展提供全程的優質服務,充分發揮政府在開拓市場中的組織和推動作用,提升服務水平。同時,按照“精簡高效、行為規范”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最大限度地減少審批手續、審批環節和規范審批程序,為民營企業提供方便、優質、低成本的服務。
2、打破行業壟斷、地方保護,保證公平競爭
市場競爭規則是保證市場主體能夠在平等的基礎上充分競爭的行為準則。就民營經濟發展而言,改善競爭的體制環境首先必須清除市場準入方面的障礙。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醫療、民航、通信、住房、水電、煤氣等公共服務領域的產品或服務質低價高的問題相當突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其供給的相對不足(不排除壟斷提價因素)。而這些恰恰都是行政性壟斷極強的部門,整個社會都在為行政性壟斷無奈地支付過高的“成本”。內需不足、過度競爭、供給短缺、結構升級等一系列經濟問題都與此有關。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技術進步、社會籌融資體系發達以及成本收益的變化,許多傳統上只有政府才介入的領域都在轉由民間資本介入。而且,引入民營經濟對于提高經營效率、緩解財政壓力具有積極作用。2005年2月,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3號,以下簡稱《意見》),為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掃除了制度障礙。但是,我國大部分傳統基礎領域依然維持著較強的行政性壟斷,對民營企業的進入障礙還沒有從根本上消除。
發展民營經濟,重在給予民營企業同等的國民待遇,放寬市場準入的限制,按照市場原則向民間資本開放包括現代服務業在內的所有可能領域,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有序競爭,促進整個社會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充分調動民營經濟發展的積極性。要致力于建立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強化市場監管和行業自律,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要維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堅決取締無照經營,打擊走私販私、假冒偽劣、偷稅漏稅和欺行霸市等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引導民營企業規范經營和守法經營,逐步規范市場運行以及各項經濟活動,維護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秩序。要切實貫徹落實國務院《意見》的精神,繼續推動在基礎領域引入民營經濟的實踐,并逐步擴大到金融、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壟斷行業和領域。
3、完善民營經濟產權保護制度體系
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組織形式一直以個人、家族企業為主,而這種家族式的企業管理模式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民營企業的成長。近年來,股份多元化的私營公司開始迅速發展。在我國民營企業開始向現代企業制度靠攏的時候,產權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
完備而規范的產權保護制度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成功的精髓。(1)政府在貫徹執行憲法有關規定的基礎上,要突出強調對公民財產權利的保護,維護各市場主體的平等、合法權利。在立法原則上應由過于偏重管制轉向注重權利與責任、義務對稱、重視權利的授予和保護,重視產權保護對于構造現代市場經濟信用關系的基礎作用。只有保證各類性質的不同產權在市場交易中的平等權利,良好的信用關系才能得以確立,公平競爭和市場秩序才能真正形成。(2)細化有關產權保護的法律。有效的產權保護,必須有一系列相關法律對財產權利、責任以及遭受侵害后的訴訟、法律適用等內容進行明確、具體的規定。如果沒有相關的法律規定或者雖有規定但過于簡單,很難實現對產權的有效保護。因此,政府應針對現實經濟關系變化中出現的突出問題,有重點、有步驟地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使產權保護切實得到貫徹和實施。
4、改善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
資金匱乏是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從外部環境看,雖然中央已經出臺相關政策,同意銀行向民營企業增加貸款,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銀行還是更多地向大企業投放貸款,而沒有向規模不大的民營企業放開代款業務。從內部情況來看,民營企業一般都是從自身的積累起步發展的,資本的原始積累往往靠自身積累或者是從親朋中借款,所以民營企業普遍存在本錢小、底子薄的問題,缺少銀行貸款所必需的擔保品,導致從銀行渠道貸款融資的空間就非常小。
在直接融資方面,企業內部職工集資和社會集資曾是民營企業籌資的一條重要渠道。經過近年來的金融整頓,民營企業原有的融資渠道關閉了,與中小企業發展相配套的融資體系又沒有相應地建立起來。在資本市場上融資也很困難,盡管目前股票發行實行核準制,企業上市不再由政府推薦,預示著將有更多的民營背景的公司能夠上市融資,但對于大多數規模很小的企業來說,其企業現狀根本不具備上主板的條件,而創業板的退出還在討論中。因此民營企業從股市直接融資仍然很困難,債券市場的情況則更明顯。
由此可見,政府應進一步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融資便利,大力推進民間融資。除了在政策上對民營企業的融資采取更為靈活的措施之外,最根本的還是發展民間融資,本著“民資民用,民用民資”的原則,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向非公有經濟投資。同時,國有銀行應改變對民營企業的“惜貸”心理。
要拓寬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1)應加快民營企業信用制度建設,逐步建立民營企業信息征集與評價體系,實現民營企業信用查詢、交流和共享的社會化。以企業產品質量、安全生產、依法納稅為重點,推進民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合理的企業信用評估和管理體系以及企業信用信息依法披露制度。(2)應進一步推進民營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加快建立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為分散和化解擔保風險創造條件,積極推動商業性擔保機構和互助擔保機構的建立,也可以由政府成立第三方的擔保公司或擔保機構,為民營企業提供擔保服務。(3)允許私人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加快發展與民營企業相適應的各類非國有商業銀行和非銀行商業機構。
(基金項目:北京市屬市管高校人才強教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51070038。)
【參考文獻】
[1] 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第三卷(2005-2006)。
[2] 2006年度中國民營企業調研報告。
[3] 陳永杰:非公經濟面臨十大突出問題.北京中心企業網。
[4] 2005年度全國工商聯上規模民營企業調研報告。
[5] 民營經濟高歌猛進民營企業出口促進網[DB/OL],2004。
[6] 吳曉磊: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11)。
論文摘 要:中國民營外貿企業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經營權開放,實現了高速增長,目前已經成為了我國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力量。我國民營企業如何在國際貿易舞臺上站穩腳跟、贏得競爭的有效途徑是民營企業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首先分析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發展現狀,進而指出存在于我國民因企業對外貿易過程中的突出問題,最后提出民營企業發展對外貿易的具體可行的措施。
上世紀70年代末,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民營經濟的發展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從此,民營經濟作為中國經濟改革大潮中的一直有生力量,迅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大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國大約有150多家上規模的民營企業被賦予自營進出口權,而且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涉及的行業也相當廣泛,包括機電、建材、輕工、食品、飲料、醫藥、信息、生物工程等多種行業,尤其在服裝、食品、飲料、醫藥、信息、生物工程等行業的產品出口中,民營企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不僅為國家外貿發展作出貢獻,而且對增強自身競爭能力也大有裨益。
一、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發展現狀
長期以來,國有外貿企業曾一統天下,但1978年以后,民營企業開始少量直接出口,20世紀90年代隨著三資企業自營出口的增長,成為我國出口增長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當前,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眾多對外貿易額連年攀升,民營企業成為了我過對外貿易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事實上,近10年來,民營企業出口年均增長57%,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年均增長高達75%,遠高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21%的年均增長速度,展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
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發展速度非常迅速。隨著國家和地方對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民營外貿企業在幾年內迅速滲透到了外貿經濟結構之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日益顯現。民營外貿企業靈活的經營機制,成為其實現迅速擴充的有利條件。同時,規模企業對外貿經濟的拉動十分明顯。通過調查顯示,在區域經濟范圍內,特別是產業結構單一、勞動密集地區,規模民營外貿企業對外向型經濟的拉動作用是顯著的,民營外貿企業成為地方就業和財政收入的重要渠道。企業改制也為民營經濟注入了新鮮血液,現代管理與家族模式并存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一種新形式。民營外貿企業已經開始逐步擺脫粗放管理,根據自身業務需要引進專業人才,這是民營企業走向成熟的標志。
隨著我國宏觀經濟與制度政策環境不斷改善,一批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法律法規和政策規章相繼出臺,特別是國務院“非公經濟36條”的公布和實施,使我國民營經濟有了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發面:
第一,數量和規模方面: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登記注冊的全國私營企業達到538.7萬戶,比2006年底增長8.2%;注冊資金總額為8.8萬億元,增長16.5%;投資者人數1362.1萬人,增長7.1%。城鎮民營經濟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5.67萬億元, 同比增長36.3%;規模以上私營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6.5%。
第二,利潤和稅收方面: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7年1—11月,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為4000億元,同比增長50.9%。同時,個體私營經濟稅收大幅度增加。據國家稅務總局統計,2007年私營企業稅收總額4771.5億元,同比增長36.5%;個體戶稅收總額1484.2億元,同比增長24.2%。
第三,吸收就業方面: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就業的主要渠道,就業占全國非農就業總數的80%左右。據統計,2006年全國城鎮和鄉鎮企業就業總數約4.3億人,除國有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及勞務工9000多萬人外,其余均在民營經濟就業。到2007年9月,全國注冊私營企業538.7萬家,雇工5696萬人,個體戶2678萬家,從業人員5429萬人,私營個體就業1.1億多人。
第四,自身素質方面:私營有限責任公司已經成為大多數私營企業首選的組織形式,股份公司增長尤為迅速;黨建與工會建設進一步發展,上規模民營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自主創新取得新進展,民營科技企業融資上市加快;勞資關系也有了較大改觀,勞動合同簽訂率不斷提高,勞動者工資收入明顯增長,拖欠現象減少,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2006年末,全國民營企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約4500萬人,比2005年新增近610萬人。
二、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發展中的問題
我國民營企業大多依靠民間資本原始積累自然演進形成,屬于典型的傳統企業性質,管理體質和治理結構很難給企業創新和進行激烈的市場競爭提供有效的微觀制度基礎。在民營企業出口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其中存在的問題。
1.企業規模偏小,產品檔次較低。從總體上看,生產出口產品的民營企業普遍規模偏小,產業組織比較松散。主要是因為民營經濟是在改革開放后需求旺盛的短缺經濟時期,在不規范的市場經濟條件中生長起來的,起步低、行為不規范便成為了其突出問題。而且,我國的民營經濟仍以無核心原子型企業為主導,以“小而散”的產業組織為主要特征。當前,有90%左右的民營企業為中小企業,難以達到國家規定獲取進出口權的要求。以我國民營企業中占主體的私營企業為例,國家規定私營企業要獲得進出口權,其注冊資本必須在850萬元以上,而且就已獲得進出口經營權的民營企業而言,其產品出口覆蓋面也相當狹窄,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美國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對這幾個國家或地區的外貿的過分依賴,大大降低了我國外貿風險抵御能力。另外,民營企業產品檔次不搞,附加值偏低,出口產品中多數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特別是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十分缺乏,除少數民營高科技企業出口一些高技術產品外,大多數民營企業的出口產品為輕工、食品、紡織品、工藝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品科技含量偏低制約了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的潛在能力。
2.資本結構單一,融資渠道狹窄。資金問題一直是困擾和束縛民營企業快速發展的瓶頸問題。首先,從融資渠道來看,民營企業主要是依靠銀行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通過股票債券市場的融資幾乎是一片空白。我國目前的金融制度結構安排客觀上不利于民營企業?,F行正規的金融體系仍處于國有經濟的全面壟斷之下,有著極強的計劃經濟烙印,信貸投放和證券發行的選擇主要向國有企業傾斜,處于傳統體制外圍的民營企業大多被排斥在現行金融體系之外,難以獲取相關的融資支持。利用有限的自有資金很難使民營企業實現高速度的發展,即使有大規模的跳躍式的發展商機,作為民營企業的投資者也會因為沒有足夠的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而遺憾地放棄大好的機會。最終,這些民營企業投資者只能轉向非正規金融機構或個人,或者借高利貸來進行投資,此類融資規模小,成本高,風險大,使融資缺乏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的外匯管制比較嚴格,國際資本流動受到我國政府的嚴格控制,民營企業利用外資條件限制較多。允許民營企業與外商合資合作經營,這也是民營企業利用外資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中外合資企業成立審批的條件對于大多數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來說,具有相當多的限制力。
3.生產經營成本上升。正如福州一家民營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所說的那樣:“2007年,公司生產使用的原材料全年漲幅達20%至30%,由于漲速過快,雖然每次談好的國外訂單價格都略有上漲,但還是趕不上原材料和成本的上漲速度,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因素,基本上是無利可圖,白忙一場?!毕嘈旁庥鲞@種尷尬的民營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出口民企不在少數,除了原材料價格上漲外,能源和交通運輸緊張和價格上升、環保準入條件的不斷提升、出口退稅取消或者降低、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等都直接或間接加大了成本。
4.家族式企業占絕對比重,經營管理集權化。家族化經營,在企業初始階段,其正面作用大于負面作用,這種管理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一旦企業發展了,弊端就十分明顯。家族化經營的通常做法就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相結合,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是不可避免的,而繼續采取家族化經營時,家族成員的經營理念往往難以走出家族利益的圈套,會拒絕非家族成員進入企業高層,阻礙選能用賢。現代企業理論已經證明,盡管家族治理在企業初創階段有著其它治理結構所無法比擬的制度比較優勢,但總體而言,這一治理結構會隨著企業的規模和交易半徑的擴展而不斷內生出一些與現代企業經營所不相適應的機制性矛盾,制約民營企業對社會管理資源的吸收和集成能力,并成為我國民營企業“長不大,大必散”的一個重要制度根源。
三、促進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發展的措施
(一)政府方面
1.發揮政府職能,對外維護出口企業的利益。在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下,政府應該積極維護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經濟利益,幫助企業規避外貿風險。在本國公司與外國公司發生貿易糾紛或在國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政府應該給企業提供幫助,甚至可以參與與對方國家相關政府部門的談判,從而維護本國的經濟利益。
2.制定相關政策,扶持民營企業。政府對民營企業的管理應該改進不同所有制下分類管理的方式,制定相應政策,鼓勵民營企業的出口。對民營企業出口的商品,政府將給予一定數額的獎勵。鼓勵其產品“走出去”,去適應國際標準,從綜合能力上縮短與發達國家企業的差距。政府還應該在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方面給出口企業提供支持,規范出口企業的經營行為。
3.規范法制環境維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加強商會、行會等中介組織對民營企業的行業規范與服務,使商會從以行政指導為主轉向以服務協調為主,使之真正成為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企業和外部聯系的紐帶。各商會應積極促進我國的企業和海外企業的交流,推動私營企業向國際化發展,并能夠為眾多企業爭取整體的市場利益。另外,各地方以產品為基礎組建的行業協會也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企業方面
1.加強內部管理,提高企業素質。在經營理念上,強化企業優先原則,設立保障制度,以解決家族宗派與企業經營的矛盾;在產權問題上,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在決策問題上,要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制度;在用人問題上,廣招社會賢達,也應該用家族成員的能人,又可以用非家族成員中的優秀人才。
2.提高產品質量,實施品牌戰略。對于民營企業來說,要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實施品牌戰略,尤其要過“質量關”,追求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整體的高質量。企業要多了解相關產品的國際質量標準和規范,提高人員素質,加強質量意識,加大資金投入,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產品質量應該是產品的核心、形式和附加的整體質量,要在產品的功能、包裝、款式、運送、安裝、維修等十多個要素中都要下功夫,缺少或忽視任何都一個都會影響品牌形象。只要樹立品牌戰略觀念,時刻不忘創品牌、保品牌,從小的地方做起,即使是小規模民營企業,也照樣有機會成長起來并參與國際競爭,
3.注重多方面創新尤其是技術創新。創新是一條永遠不變的市場競爭規則,對于參與對外貿易的民營企業來說更是一條發展之道。民營企業由國內走到國外,要做大做強,就必須通過對企業的產權制度、管理模式、經營方式、用人機制、技術結構等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調整和改造以適應國際市場的競爭。在創新之路中,比較重要的是技術創新。通過技術創新,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豐富品牌形象,為企業謀取更大的利潤空間和生存的空間。民營企業要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制定技術創新戰略,調整現有技術創新的組織結構,其技術創新不能是“閉門造車”,而要“內外兼修”,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和現代生產技術并加以消化和吸收,建立企業自己的研發中心,加強技術創新的協調與交流,使企業始終保持技術優勢,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
關鍵詞: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對策;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F27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3-0169-02
一、黑龍江省民營經濟發展現狀
當前,黑龍江省民營經濟呈現出速度、效益、結構、質量協調發展和全面提高的態勢,在繁榮經濟、增加就業、推動創新、促進改革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民營經濟對我省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2007年,全省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536.1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5.8%。全省非公有制企業及個體工商戶183.3萬戶,比上年增長3.4%,其中非公有制企業171.4萬戶、個體工商戶165.7萬戶,分別比上年增長11.5%和2.5%;從業人員568.3萬人,比上年增長2.8%,其中非公有制企業223.1萬人、個體工商戶334.2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3.4%和2.4%。2007年,全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達到1994戶,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67.6%,實現增加值466.9億元,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276戶,超10億元的企業有14戶。全省民營企業進出口總值由2002年的9,8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126.7億美元,年均增長92%,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11%提高到2007年的73%;進出口超億美元的企業由1家發展到24家,已經成為對外貿易合作的主要力量。2007年,全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10 199戶,比上年增加了300戶,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020億元,利稅13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8%和16%。
2.民營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制,使大量閑置的國有資產得以盤活。近三年,我省民營企業通過不同形式參與國企改制,盤活國有資產35億元,安置國企職工近4萬人。通過參與國企改制,有54個民營企業項目獲國家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國債支持,總投資55.2億元,分別占全省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項目總數的40%和總投資的20%,形成了與公有制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為我省老工業基地振興注入了活力。
3.是技術創新的活力源泉。我省近些年民營企業的研發投入不斷增加,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全省50%的發明專利、6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已有170戶企業設立了研發機構,近千戶企業實施了國際質量管理體系標準,300余戶企業通過了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4.是進一步擴大開發、推進開放的投資主體。我省2007年民營經濟投資總額1784.4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總額的62.3%。
5.優勢特色園區帶動產業集群發展。隨著民營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全省中小企業已呈現出優勢特色園區帶動產業集群發展的新格局,產業集群效應逐步顯現。目前,省級中小企業園區發展到80個,形成特色產業集群82個,企業6492戶,從業人員25.8萬人,年銷售收入239億元。大慶市20個工業園區,2007年新開發面積18平方公里,投入建設資金2l億元,入園企業總數達到1052家,實現工業增加值81億元,占地方工業的62.5%,初步形成了輕紡、大豆加工、紙業包裝、皮革、橡膠等主業突出、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
二、黑龍江省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國務院于2005年出臺了支持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三十六條”文件,雖然明確了凡法律無明文禁止的行業和領域,個體私營經濟都可以平等準人,享受同等待遇,但從現實情況看,行業準人進展緩慢,一些壟斷部門和行業、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領準入門檻依然很高。
2.融資難問題突出。在金融方面,對中小企業信貸仍有諸多條件限制,使一些經濟效益好、社會信譽好、管理先進的中小企業由于資金問題而難以大踏步發展。
3.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市場缺少為個體私營企業服務的中介組織,個體私營企業在政策法規、信息咨詢、融資擔保、創業輔導、市場開拓、技術對接、項目研發、人才培育以及對外交流等諸多方面難以獲得有效的市場支持。一些部門以檢查收費來代替服務和監督,沒有為民營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4.民營企業發展的社會環境還不優越。在一些地方,民營企業合法權益遭受侵犯的案例時有發生,一些行政執法機構對個體戶、小企業濫施罰扣的現象經常不斷。統一、開放、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尚未形成。
5.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綜合競爭能力。一些企業對其從業人員缺乏嚴格的培訓和科學的管理,出現了缺乏誠信、賬目不實、偷漏稅款、逃廢債務、制假售假等不良行為,影響了私營企業的形象,嚴重的損害了國家利益,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
三、對黑龍江省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積極推動民營企業快速成長,支持一批骨干企業發展壯大
1.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在城鎮和農村積極開展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活動。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就業彈性高、就業容量大、就業形式靈活、就業門檻低的特點,鼓勵具有一技之長的城鎮居民和農民、復轉軍人、大中專畢業生乃至機關干部創辦、領辦小企業。
2.重點支持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級中小企業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其引領帶動示范功能。積極搞好創業輔導、項目咨詢、信息服務、技術支撐等活動,落實補助資金,扶持發展創業項目;積極扶持一批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骨干企業群體;積極扶持擁有專利技術、管理科學、資本運作水平高、市場開拓能力強的成長性中小企業加快發展。
3.發展一批配套中小企業,延伸優勢產業鏈。通過國有企業的規模擴張、技術擴散、零部件加工,帶動一大批民營企業的發展。積極組織國有大中型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對接活動,支持中小民營企業圍繞我省乙烯、汽車、飛機、電站設備、重型機械制造等骨干企業發展好配套項目,搞好零配件加工和延伸加工,發展專業化的配套企業。
4.大力發展一批特色產業的中小企業集群,提升中小企業整體競爭力。按照布局合理、土地節約、生態環保的原則,改善產業集聚環境,促進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形成。為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提業依托。積極發展一批高科技和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重點推進裝備制造業集群、石油化工業集群、醫藥制造業集群和農產品加工、木材加工、紡織服裝等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
5.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發揮好我省農業資源豐富和農產品總量大、品質好的優勢,促進民營企業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上發揮更大作用。要引導民營企業圍繞糧
食、畜禽、亞麻、馬鈴薯、山特產品、乳制品、果蔬加工等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著力培育一批掌握先進技術、具有自主品牌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為民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1.鼓勵和支持大型民營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中小企業技術服務中心。積極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工程,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采取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建立面向民營中小企業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2.鼓勵支持民營企業開展自主創新、聯合創新活動。不斷開發具有競爭力的“專、精、特、新”產品。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增加科技投入,研發應用新技術,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能力,并為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提供資金支持。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推廣節能、減排、環保新技術、新工藝,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
3.建立融資擔保體系,努力解決民營經濟發展資金問題。引導民營企業加強誠信建設,全面開展民營企業信用等級評價和企業誠信活動,幫助民營企業提升誠信度。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社會自然人創辦信用擔保機構,建立合理的風險分擔和分散機制,降低擔保、貸款風險。
4.提高對民營企業項目開發建設的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業融資促進會,開展銀企對接活動。積極引導民營企業開展資本運營,推進民營企業上市輔導工作,支持鼓勵企業上市融資。
5.建立培養體系,全面提升民營企業管理水平。加強中小企業培訓服務平臺建設,重點建設和扶持省市兩級中小企業培訓基地;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積極開展對民營企業家的培訓、職業經理人的培訓、專業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較高素質的優秀企業家隊伍,為民營企業培養國際經貿合作方面的專業人才。
(三)努力打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確保民營經濟健康順利地發展
1.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在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行業和領域,允許非公有制資本進入這些壟斷行業和領域。完善政府特許經營制度,規范招標行為,支持非公有資本參與各類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支持、引導和規范非公有資本投資教育、科研、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包括非營利性領域和營利性領域。
2.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和信貸支持力度。在省、市財政預算中設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有效發揮貸款利率浮動政策的作用,鼓勵各金融機構從非公有制經濟特點出發,開展金融產品創新,完善金融服務,提高對非公有制企業的貸款比重。
3.拓寬非公有制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鼓勵符合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到境外上市,允許符合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發行企業債券。
(一)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
據國家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02年底,我國登記注冊的民營企業超過300萬戶,注冊資本金近3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8000萬。從企業規模上看,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民營企業在資產、資本金和營業額規模等方面相對偏低,而人員規模偏高,反映了我國民營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基本國情。從社會貢獻上看,民營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已占到我國GDP的相當比重,民營企業解決就業占我國城鎮總就業量的50%以上,所完成的稅收占全部稅收收入的30%以上。而且,我國民營企業已日益成為新興高科技和服務產業的主力軍(在廣州高科技園區的高科技企業中,大部分都是民營企業)。
由此可見,我國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可以歸納為:(1)我國民營企業經過改革開放20余年的不斷發展壯大,經歷了激烈的優勝劣汰競爭,沖破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束縛,成為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保障。(2)我國民營企業以其較低比重的資產創造了較高比重的就業機會,從而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3)我國民營企業通過創造社會就業機會,相應地減少了國家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財政支出,同時還為國家創造了較高的稅收收入,成為穩定國家財政收支平衡的重要保障。(4)我國民營企業在創造就業崗位和為大企業提供配套服務的同時,成為各級政府集中精力進行國企改制、改組的重要保障。
(二)我國民營企業面臨挑戰
在我國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我國民營企業的經營基礎仍較薄弱,面臨著來自外企競爭、企業自身內部缺陷和市場環境不完善等方面的嚴峻挑戰。其中我國民營企業產權制度不盡合理、產品結構嚴重雷同、低水平重復建設、技術含量低、產品檔次低、缺少科學的經營戰略等內部缺陷問題,嚴重制約了民營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而制度性風險、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所導致的民營企業資金短缺、生產經營投入不足,進而致使技術創新投入不足、技術研發能力弱,又將嚴重影響民營企業的發展后勁。另外,中國企業聯合會《2003年中國企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民營企業還面臨著這樣一些問題:(1)非國有民營企業還沒有得到完全國民待遇;(2)缺乏正常的融資途徑;(3)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教育培訓、技術、信息、咨詢)尚不充分;(4)稅收負擔較重;(5)政府的職能轉換滯后等。為此,我國的國家發展規劃已將促進民營企業發展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二、現行民營企業稅收政策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民營企業實行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積極地促進了民營企業的發展。但隨著國民經濟的深入發展,原有的稅收優惠政策暴露出目標偏低、稅收優惠措施和手段缺乏多樣性等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民營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一)現行企業所得稅制對民營企業的不合理待遇
現行企業所得稅制仍實行內外兩套稅法,對外資企業優惠多,稅負輕,對內資企業優惠少,稅負重;同屬內資企業,又是對大型國有企業優惠多,而對中小民營企業優惠則較少?,F在外商投資企業的實際稅負率約為12%左右,內資企業的實際稅負率約為25%左右,而民營企業實際稅負率則還要高一些。其原因主要在于:
1、稅收優惠政策過少?!锻馍掏顿Y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了諸多的稅收優惠政策,如對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從獲利年度起實行“兩免三減半”的優惠,而內資企業只對設在經國務院批準的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特定地區的企業可享受15%、24%的優惠稅率,而絕大部分民營企業享受不到這一優惠。
2、優惠稅率仍然過高。現行企業所得稅制規定,對利潤較低的企業可實行優惠稅率,年應納稅所得額在10萬元以下的減按27%的優惠稅率征收,在3萬元以下的減按18%的優惠稅率征收。這一優惠稅率仍然過高,而適用優惠稅率的應納稅所得額標準則定得太低,使得不少應予扶持的中小民營企業得不到扶持照顧。
3、費用列支標準過嚴。對外資企業工資支出、利息支出、廣告費支出、公益救濟性捐贈等不少支出項目基本上可據實列支,而內資企業無法享受這一優惠。如工資支出,內資企業實行計稅工資(人均每月960元)。尤其是對廣州這樣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嚴重脫離實際工資水平,加重了內資企業的稅收負擔。
4、折舊年限規定過死。外資企業不少實行加速折舊,內資企業在折舊年限上則限定過死,特別是很多民營企業機器設備超負荷運轉,磨損很快,費用列支不予照顧,加重了負擔。
(二)其他地方稅種對民營企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1、營業稅是地方稅種中最具增長潛力的稅種,由于營業稅的課稅范圍覆蓋了整個第三產業,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正處于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第三產業發展空間較大,與此密切相關的營業稅也將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但是營業稅起征點過低成為制約第三產業的發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國的營業稅起征點為按期納稅的起征點為月營業額200-800元,按次納稅的起征點為次(日)營業額50元,這顯然不符合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
2、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民營企業的發展說到底,就是人才與技術的競爭。因此,個人所得稅稅收政策應立足于引導依靠誠實勞動勤勞致富的民營企業家和民營企業員工的大量增加。所以,如何既通過社會保障機制有效保障低收入階層的生活水平,又通過適當的個人所得稅稅收優惠合理調動民營企業家及民營企業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
(三)現行稅收征管不能有效引導和監督民營企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規定,納稅人不設置賬簿或賬目混亂或申報的計稅依據明顯偏低的,稅務機關有權采用“核定征收”的辦法。但有些基層稅務機關往往對民營企業不管是否設置賬簿,不管財務核算是否健全,都采用“核定征收”的辦法,擴大了“核定征收”的范圍。同時有關部門制定的“應稅所得率”,也不符合民營企業薄利多銷、利潤率低的實際;有的甚至不管有無利潤,一律按核定的征收率代征所得稅;還有些基層稅務機關甚至對稅法已明確的“對鄉鎮企業征收所得稅可減征10%用于補助社會性開支”等優惠政策規定,也未落實。這都加重了民營企業的稅收負擔,有礙民營企業的發展。
三、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
稅收政策應定位于支持和鼓勵民營企業的發展,為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稅收環境,因此稅收促進民營企業發展應主要把握公平稅負原則。即制定稅收政策規定時不得對民營企業有所歧視,對不同所有制的企業應一視同仁。并且,在不違背市場經濟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應給予民營企業較多的稅收優惠。當前稅收優惠扶持的重點民營企業是:以高新技術轉化為主的科技型企業,以吸納下崗職工為主的就業型企業,以當地農副產品綜合利用為主的深加工型企業,面向社區生活的服務型企業。
(一)改革現行企業所得稅制,減輕民營企業的稅收負擔
1、建議以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為基點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同時規范統一所得稅稅基,使內資、外資及所有不同類型的企業執行統一的稅前扣除標準。我們在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前提下,應考慮適當降低稅率,可由33%降到25%左右。原規定年利潤在3萬元以下的企業減按18%,3萬元至10萬元的減按27%征收企業所得稅。建議改設15%和20%兩個低檔稅率,繼續體現對民營企業的照顧。同時考慮經濟發展情況,建議對民營企業年利潤額度的規定適當提高標準,如提高到7萬元以下、7萬元至15萬元,可享受兩個低檔稅率的照顧。
2、放寬稅前費用列支標準。統一后的企業所得稅法稅前費用列支標準.原則上應向現行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的稅前費用列支標準靠攏,徹底消除對內資企業的限制,特別是對民營企業的歧視。改革的重點是:一要取消“計稅工資”的不合理、規定,改按企業實際支付的工資全額稅前列支;二要取消對公益性、救濟性捐贈的限額.準予稅前列支;三要取消只準按國家銀行貸款利率標準列支利息的限制.對不違反現行法規的融資利息支出,都應準予核實稅前列支;四要取消技術開發費稅前列支只限于國有、集體企業的限制,民營企業也應同樣享受,以貫徹公平稅負的原則。
3、縮短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對民營企業特別是科技型民營企業的機器設備,允許實行加速折舊.縮短折舊年限,提高折舊率,以促進民營企業加快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
4、擴大民營企業稅收優惠范圍。我們應重點采取以下措施:一要繼續保留對安置待業人員、安置下崗職工、安置殘疾人和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二要適當擴大新辦企業定期減免稅的適用范圍,不要僅限于部分第三產業,對生產領域、商品流通領域的新辦民營企業也可給予定期減免稅扶持;三要準許民營企業用稅后利潤進行再投資,給予按一定比例退稅的支持;四要準許企業投資的凈資產損失從應稅所得額中抵扣;五要準許個人獨資和合伙經營的小企業,在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之間選擇一個稅種納稅;六要對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創辦的民營企業,授權市縣人民政府給予定期減免稅照顧。
(二)完善相關地方稅制,維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
1、適當提高營業稅的起征點。我國現行營業稅的起征點明顯偏低,應該根據近10年來經濟發展水平、物價指數漲幅、居民生活最低標準等因素,及時提高營業稅起征點。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中西部地區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差懸殊,發達地區如廣州的起征點可作以下調整:(1)按期納稅的月營業額提高到3000-5000元;(2)按次納稅的次(日)營業額提高到300-500元。上述起征點的標準,可授權省、市、自治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在規定的幅度內自行決定,以體現國家對民營企業、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也有利于社會安定團結。
2、給予民營企業家及相關投資者個人所得稅優惠。民營企業的發展最終還是取決于人,對民營企業家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制定以人為本的稅收政策,也成為各國政府的共同選擇。如韓國政府規定,對在韓國國內投資民營企業的外國投資者給予一定的個人所得稅減免。因此,我國可以對民營企業家的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及資本所得,在提高起征點的同時減半征收個人所得稅;對于來華開展民營企業創業投資的外國投資者,其附加減除費用予以增加,稅率予以減半。
(三)改進稅收管理服務體系,優化稅收征管環境
1、優化稅收征管環境。我們應該積極借鑒國外稅收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作法,根據本地民營企業實際情況,從方便其納稅的角度出發,進行征納稅方式創新。同時也要改進對民營企業的征收方法,積極擴大查賬征收的面,盡量縮小核定征收的比重。同時核定征收的應納稅所得率和納稅定額,一定要通過調查、實事求是核定,以維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