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2: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語文教學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新教育教學背景下教學反思概念的提出
新課標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為本”,強調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學主體,既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
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策略、教學計劃等進行不斷的反思,以達到不斷豐富和完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現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教師學會教學、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教學。教學反思是一種教學思想,“反思”應貫穿于教學始終。它是以發現問題為基點,以提出解決方法為起點,以制訂反思計劃為中介,最終以形成反思性日記或論文為目的,并以此為新的起點,指導和完善新一輪的教學,從而使得教學更加完善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意義
1.是培養反思型教師、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舉措
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培養創新精神,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而這依賴于教師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作為教學主體之一的教師,必須是反思型的教師,具備自覺的反思意識和較強的反思能力。以往,雖然已有一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還是比較缺乏的,有的教師即使有此意識,也往往處于一種片面的、被動的、不自覺的、不系統的狀態?,F在,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提出“反思”,要求語文教師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全面的、主動的、自覺的、系統的反思,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學效率。
2.是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的主動力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之所以反思,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改進教學,這實質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努力;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反思可以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是教師在不斷改進教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過程能幫助教師形成“實踐理論”,使教師的素質有極大的提高。
教學反思是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當教師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他會從教學主體、教學目的和教學工具等方面,從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等環節獲得體驗,使自己變得成熟起來。只有不斷學會教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不斷學會學習的學生。為了學會教學,教師不得不從學生學會學習的角度去思考,最終實現兩個“學會”的統一。
開展教學反思、加強教師自我評估和自律學習對教師主體的發展特別重要, 教師只有把自我的發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會努力地去發展自我、建構自我, 對自己的發展形成整體性的看法, 從而不斷促進自我“學會教學”,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三、教學反思在教育教學中的實施
教學反思的實施,首先是對教學理念的反思,是對教育觀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實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反思教學態度、行為
為了更好地調控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自然要對自己已有的態度、行為習慣進行重新審視和考察,檢討自己的教學言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
2.反思教學策略
抓住教學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論如何聯系實際的反思,抓住了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何適應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發展的反思。
3.反思學習過程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并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并解決了什么問題。通過反思,使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
4.反思教學計劃
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不僅要反思課堂教學行為,也要反思課前的教學計劃,包括一節課、一個單元、一個學期或更長遠的教學計劃,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是否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及怎樣具體實施計劃等等。
5.反思教學評價
教育部2001年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其引領下,現有的教學模式也有了跨越性的改變。教師們從“誦讀法”“情景法”“導學法”“質疑法”等多個方面解讀“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然而,從整體上看,其發展并不均衡。
1.落后的教學理念
由于教學理念的缺失,能夠對教學模式及方法進行變革的教師少之又少,多數小學語文教師都在重復著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所以很多小學語文老師幾乎從早忙到晚,備課、上課、輔導,但教學效果卻不明顯。這樣的問題更多地存在于中年老教師身上,他們過于依賴傳統的教學模式,所謂的改革也只是把“講授式”變成“問答式”。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依然沒有得到改變,“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沒有得到落實。
2.不夠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
由于“新課標”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重視能力的培養與知識的積累,而這些對于老師來說,實際操作起來是有一定的難度,工作量巨大。這樣的教學評價體系正處于摸索階段,發展得不夠完善,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改進。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地區仍以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作為評判教學質量優劣的標準。因此,課堂教學改革步履艱難。
二、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改革路徑
要想用“新課標”指導構建新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就一定要對存在的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比如小學教師由于民轉公教師居多,年齡偏大,知識結構不合理,適應“課改”的能力較差,所以只能因地制宜進行“課改”。然后在開拓創新的同時,穩步向前邁進。
1.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成為主體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傳授經過其精心鉆研過的備課內容,這樣的教學模式嚴重束縛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其失去了創造性。所以,要想改變過去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采取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方式。教師們首先要把握學生的記憶特點,了解它,以此采用符合學生的學習與認知規律的授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最優化。
2.靈活運用教材,適當增減內容
靈活運用教材,處理好教材內容與課外內容的關系,也是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認真研究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知識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但也不能因課外知識而忽視了教材中的內容。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并有效地拓展學習內容,教師不但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與定位,也要適當增加教材外的有關資料,這樣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很好地幫助學生讀懂課文、理解課文,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有效地拓展學習內容。
3.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與素質,讀書是關鍵,因此,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對讀書的興趣。首先,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閱讀教學觀念,不斷激發和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其次,過多的作業使得小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去讀自己喜歡的書籍,教師應該適當地減少學生的課外作業量,把閱讀課外書籍的時間留給學生。并且,應當傳授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不是盲目地閱讀,而是更加重視在閱讀中積累知識。最后,努力創造適合學生閱讀的良好條件,使學生有書讀、讀好書。只有這樣,才能慢慢地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4.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合理使用現代教學資源
一、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不斷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們知道:學習方式的核心是思維方式,思維方式關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學習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我們要致力于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學習的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
例如:我在引入課題后,就讓學生利用動筆墨的讀書方法自主學習第二段,然后進行組內學習收獲的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后組內合作朗讀這一段,爭取組內解決本組同學提出的疑難問題。最后,再利用課件,給學生解決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供解決的條件。
再如:在學習第三段時,我先讓學生聽錄音,提問:聽后你有什么話想說?并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解決以下問題:作者抓住了鳥兒的哪些特點來寫?在寫作方法上與第二段有何異同?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得好?好在哪兒?學完后,師生共同評議。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能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自己選擇學習方法。特別是動筆墨的讀書方法,既能讓學生養成邊讀邊劃的好習慣,又能對自己的學習收獲、存在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小組匯報交流時,可以讓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別人,真正把自己不懂的問題弄明白。
二、教師要積極參加學校各類教科研活動,提高自身素質
教師為了提高自身素質,要積極參加學校一切教科研活動。虛心學習,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在各方面不斷得到提高,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不斷增強。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鉆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可采取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
2、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采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三、抓疑點促探究性學習
在閱讀教學中,一些字詞句段學生一讀就明白,若花時間去提問,會影響教學的效率,是一種浪費。而另一些字詞句段則不然,學生初步閱讀后自行發現各處疑點,教師依據課文的信息源,引導學生學習提問,并確定探究主題。之后,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主動權,讓學生充分閱讀探究,運用自己喜歡的探究方式,或聯系上下文,或聯系生活,或參閱收集的資料,在自讀自探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現以第十冊課文《跳水》中船長急中生智救兒子的片斷為例簡單說明。
一、新教育教學背景下教學反思概念的提出
新課標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為本”,強調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學主體,既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
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策略、教學計劃等進行不斷的反思,以達到不斷豐富和完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現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教師學會教學、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教學。教學反思是一種教學思想,“反思”應貫穿于教學始終。它是以發現問題為基點,以提出解決方法為起點,以制訂反思計劃為中介,最終以形成反思性日記或論文為目的,并以此為新的起點,指導和完善新一輪的教學,從而使得教學更加完善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意義
1.是培養反思型教師、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舉措
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培養創新精神,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而這依賴于教師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作為教學主體之一的教師,必須是反思型的教師,具備自覺的反思意識和較強的反思能力。以往,雖然已有一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還是比較缺乏的,有的教師即使有此意識,也往往處于一種片面的、被動的、不自覺的、不系統的狀態?,F在,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提出“反思”,要求語文教師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全面的、主動的、自覺的、系統的反思,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學效率。
2.是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的主動力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之所以反思,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改進教學,這實質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努力;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反思可以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是教師在不斷改進教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過程能幫助教師形成“實踐理論”,使教師的素質有極大的提高。
3.教學反思是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當教師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他會從教學主體、教學目的和教學工具等方面,從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等環節獲得體驗,使自己變得成熟起來。只有不斷學會教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不斷學會學習的學生。為了學會教學,教師不得不從學生學會學習的角度去思考,最終實現兩個“學會”的統一。開展教學反思、加強教師自我評估和自律學習對教師主體的發展特別重要, 教師只有把自我的發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會努力地去發展自我、建構自我, 對自己的發展形成整體性的看法, 從而不斷促進自我“學會教學”,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三、教學反思在教育教學中的實施
教學反思的實施,首先是對教學理念的反思,是對教育觀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實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反思教學態度、行為
為了更好地調控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自然要對自己已有的態度、行為習慣進行重新審視和考察,檢討自己的教學言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
2.反思教學策略
抓住教學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論如何聯系實際的反思,抓住了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何適應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發展的反思。
3.反思學習過程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并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并解決了什么問題。通過反思,使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
4.反思教學計劃
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不僅要反思課堂教學行為,也要反思課前的教學計劃,包括一節課、一個單元、一個學期或更長遠的教學計劃,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是否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及怎樣具體實施計劃等等。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反思,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新課程改革已經在我省開展幾年了,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貴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給孩子一個什么語言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生活!”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什么的課堂呢?
1.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1 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堂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1.2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草原》這篇課文時,我找來草原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草原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眼神!他們了解草原了!我接著提出:“想問草原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凹とぁ睒O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1.3 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薄=虒W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參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占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2.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3.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3.1 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上什么???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這樣的答案:對于“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3.2 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都能不斷鞏固、提高?;谶@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如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
3.3 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霸谏钪凶R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4.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4.1 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 常態課 常規課 能力 反思
一、關于對教師提高駕馭教材和創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的反思
教師如何提高駕馭教材和創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我認為:
教師必須潛心研讀教材,能夠獨立鉆研教材。對教材的把握程度決定了閱讀教學的質量和對話的深刻性。備課時不要急于先看教參寫教案,要先自己沉下心來研讀文本:
一是要通讀教材,把拿不準的字詞句一一落實,然后想想文章寫了什么,表達了怎樣的觀點、感受和思想感情,自己受到了怎樣的觸動;
二是要鉆研教材,理清文章的脈絡和層次結構,根據文章的體裁體會文章的表達特點,從重點語句段、標點符號、修辭方法等找到依據,有條件的話再找到該作家的其他作品讀一讀,了解作家的思想和創作風格,或查閱與文本相關的背景資料等,盡可能地使大腦充實、豐富,知識視野開闊,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教育工作的能手對于課堂上所學的自己那門科學的起碼知識了解得如此透徹,以致在課堂上,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處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學的東西的內容本身,而是學生,是學生的腦力勞動,是學生的思維以及學生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
三是要換位思考,用學生的眼光來看教材,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想學生學習課文可能遇到的疑難,設想學生學習課文獲得的收獲和形成的能力。據此,才能增強我們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使學生每天都有進步。
教師應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為教材僅僅是教學資源的一部分,不是教學資源的全部。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認真鉆研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滿足千變萬化的教學實際的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取舍和調整是必要的。教師要在通讀一單元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每課的落腳點和目標,整體考慮學生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并從一個單元出發去開發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使一個單元的教學更加豐富,也更加厚重,也使閱讀、聽說和寫作真正做到有機結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增減和改編,從“教”教科書轉向“用”教科書,真正做到依托教材而非依賴教材,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關于對常態課背景下提高教學設計能力的反思
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教學。通過教學設計可以實現新理論、新方法的有效運用,促使教學工作的科學化,也為師資隊伍的培養提供一條有效的途徑,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因此,教師做好課前的教學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一部分教師的教學設計仍然是從教師教的角度出發去設計教學目標、教學環節和教學策略,而沒有從學生學的角度去考慮。因此,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全面、不準確,課堂上教師設計的各個教學環節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不強,只是為了完成教師自己設定的教學任務,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怎樣、能有多少提高和發展,教師思考的不多。 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全面、準確、具體。教學目標的定位是教學設計的首要問題。教師要根據文本的特點、課文類型以及學生的語文基礎確立教學目標,做到教學心中有數。
同時,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實施要有清晰的目的,并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要根據閱讀的目的和需要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和形式,如默讀、朗讀、略讀、瀏覽、跳讀、掃讀、誦讀、精讀、研讀、賞讀;同時要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多種不同的閱讀策略,如猜測、聯想、推理、尋找關鍵句、分析主題、抓住線索、結合上下文,使學生能夠憑借課堂的學習掌握閱讀的方法和策略,形成閱讀能力,并能運用到自己課外的閱讀實踐中。
二、關于對常態課背景下提高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和水思
在實施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當教師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讀書、交流時,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教師引領學生深入學習時底氣不足,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受到了挑戰,教師感到茫然,力不從心。教師的指導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其主要原因是,教師在課堂上考慮的是教案,并沒有把精力放在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與相機指導上。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最關鍵的是要在心中真正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教學過程中用心觀察學生,傾聽學生,并根據學生的反映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教師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在課堂中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采取充滿情趣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讓學生身心放松地學習,精神愉悅地學習,充滿興趣地學習,全身心投入地學習;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提問,提出的問題要有思考價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三是學生自主讀書時,教師進行巡視,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為后面的教學提供依據。在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時,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作出恰當的評價和適時的指導,將師生間交流的過程變成激勵的過程,提高的過程。
【關鍵詞】工具性;人文性;語文大語文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11-0057-01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闭n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于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絡、家長等多種途徑搜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地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葉圣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這樣看來,語文就是語言文字,就是工具。語文學科既然以語言教學為主要內容,那么工具性當然是它的本質屬性了。語文課程標準充分吸收大討論的成果,對工具性有了比較客觀的說法。小學生為什么要學語文,語文學習與小學生的人格成長、知識修養的發展,與小學生現在以及未來的生活究竟有怎樣的聯系,從這幾句話中很難得出理想的答案,而這正是理解語文工具性概念最為重要的。只有真正科學全面地理解語文工具性的內涵,語文教學改革才能進一步拓寬思路,真正煥發出生機與活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語文學科本來聲名顯赫的“工具性”這一性質,淪落到如今談其色變的地步呢?
標準化考試歷史已久,其強大的生命力證明了它可取先進的一面,但時至今日其顯現的弊端也越來越多。語文學科是具有模糊性和多義性的,惟其模糊和多義,才更有韻味??尚Φ氖钦Z文課居然有了統一的所謂的“標準答案”!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語言更是內涵豐富,多詞一義、一詞多義的現象層出不窮,何來標準可言?“齊心協力”與“同心協力”何別之有?由此可見,標準化考試中的諸多試題非但不見“人文性”的蹤跡,反而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也引入限歧途,完全偏離了其本來的航向,從而淪落為標準化考試的奴隸,甚至充當了標準化考試的儈子手,替標準化考試背了黑鍋卻渾然不知。語文標準化考試還使小學語文教學幾乎成了編題與解題教學,亦是導致各種練習冊、AB卷盛行,題海大戰不斷的原因。眾所周知,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即語文的工具性,工具性本身就意味著靈活的、多變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計算機閱卷和所謂的標準化考試早已抹煞了“靈活、多變”,取而代之的只是僵化的所謂“唯一”的答案,可笑之至。
按照葉老先生的說法:語文的“語”,就是指口頭語,“文”就是指書面語。人們的交際,一般是通過口頭語和書面語進行的,因而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讀寫聽說的能力。工具在于運用,能力重在訓練。
語文訓練離不開必要的語文知識,包括字、詞、段、語法、修辭、邏輯等。但切忌零敲碎打、死記硬背、肢解文章、架空分析,要注重文章的整體性,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語文是一種工具,這在語文界已達成了共識。但對語文工具的特殊性,未必有多少人理解。這種特殊性至少是:語文是思維的工具,是交際的工具,是負載和傳遞信息的工具;語文的運用,離不開人的思想感情、閱歷和素養的參與。這種特殊性決定了語文的基本訓練不單單是一種技術訓練,而要聯系人們的生活(這里的“生活”是廣義的概念,包括生活狀況,包括由生活產生的思想感情,也包括為生活服務的科學技術等等)。
聯系生活進行語文訓練,既“導流”又“開源”,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有利于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脫離了生活,語文就變成毫無生氣的空殼,語文訓練必然呆板枯燥、勞而寡效。具體說,讀(包括聽)是通過語文認識生活和學習怎樣生活;一旦脫離生活,讀就成了毫無意義的活動,吸收和鑒賞都失去了辨別真假、善惡、美丑的標準。寫(包括說),是運用語文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并服務于生活;一旦脫離生活,寫就成了無源之水,變成無所附麗的文字游戲。與生活相結合,則讀有嚼頭、寫有源頭,全局皆活,從而達到“語文生活化”和“生活語文化”的理想境界。而進行“大語文教育”則是達到“語文生活化”和“生活語文化”境界的理想模式。那么何謂“大語文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