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1: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發動機拆裝實訓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伴隨著無線網絡的普及、移動智能終端的日漸流行,信息技術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與交流方式,使得作為教學“第一現場”的傳統課堂也正在發生著改變。微課、翻轉課堂、慕課聯盟等新教學理念的不斷出現,以及互聯網上的各種優質教育資源,為學生在課堂之外學習提供了條件。
一、翻轉課堂與微課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最早由美國的大學教授提出,即將傳統教學模式中課內傳授知識的工作轉移到課外完成,而將原來課外練習的工作轉移到課內完成。翻轉課堂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教師變成輔助者及促進者,提高了學生的自控、自學、溝通與表達能力、提出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微課是指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教師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網絡課程。適用于發動機拆裝實訓的微課類型是練習型。
二、發動機拆裝實訓的需求
發動機拆裝的實訓是中職汽修專業學生的主干課程,它對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技術素養、操作的規范性等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傳統的實訓教學過程中,課前的預習在缺少實訓設備條件下,只能是面對教材提供的圖片與文字說明,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中教師只能在學生的圍觀中進行操作演示,部分學生在看不清教師的操作過程,而且教師也不可能將每個動作反復演示,這樣會造成部分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而失去學習積極性。課后學生在脫離實訓環境后,無法對所學習的操作技能進行有效復習,導致教學效果較差。
三、翻轉課堂模式在實訓教學過程的實施
筆者根據翻轉課堂的優點與拆裝實訓課的特點,設計了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實施結構如圖所示。課前主要通過實訓微視頻、任務工作頁引導學生自學。課內在學生能獨立完成實訓后,引導學生用評價表對實訓操作相互評價,使學生的技能操作變得更規范。課后學生通過觀看同學們上傳的視頻鞏固知識與技能。
1.課前活動
(1)教師編制實訓任務工作頁、評價表。教師需編制發動機拆裝某項實訓的任務工作頁、評價表。其主要內容是實訓的拆裝流程、拆裝時的注意事項、拆裝過程中的各種規范要求及相應每個拆裝步驟的評分標準。
(2)教師制作實訓微課并發給學生。教師制作實訓拆裝的微課視頻,通過QQ、微信平臺給學生。視頻的內容是學生規范拆裝發動機某項目的過程,對拆裝要點或難點并配以相應的字幕與解說,視頻長度控制在10分鐘以內。以學生為主體拍攝是讓觀看的學生覺得自然,更能增強學習自信心。
(3)教師準備PPT等教學資源。教師還要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的PPT等教學資源,根據每班學生的不同作一些少量修改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
(4)學生根據微課完成引導任務。學生觀看老師所給的微視頻,學習發動機的拆裝技能并完成引導任務。主要包括填寫工作頁中拆裝流程中的缺少部分及拆裝要點、注意事項,認識要使用的工具及拆裝部分的發動機部件名稱等。從而達到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學習課堂內的基礎知識,主動地從微視頻及其他教學資源中完成相應知識的積累。
2.課內活動
(1)教師根據課前任務提問。教師先用PPT將課前布置任務進行提問,學生以小組形式共同搶答,檢查學生對工作頁中任務的完成情況,根據各小組的得分情況,評出此次課前學習的小組優秀獎。
(2)學生根據微課內容進行實訓操作。學生根據視頻中的操作步驟與規范要求,進行實訓操作的技能學習。對實訓過程中存在的難點、疑點,通過移動終端反復播放視頻實現個性化學習。教師在學生實訓時巡視全場,對學生實訓時碰到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解決或示范操作。在學生熟悉該項目的操作后,由同組中的組員對其操作過程進行打分,記錄下操作過程中的不足。這種教學過程符合建構主義所主張的,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將實訓課堂變成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互動的場所,實現對學生的答疑解惑、學生自身技能的展示。
3.課后活動
每位學生將自己在課堂內的實訓操作過程錄制下來,在課后將其中自己認可的視頻上傳到班級信息交流平臺,由同學們相互學習、點評。教師根據上傳視頻及課堂內的觀察,反思教學實踐并改進教學方法,總結學生實訓中存在問題,在下次實訓課時進行講解示范,并請本次實訓課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在全體同學面前進行技能展示。
四、教學實踐總結與反思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是當前職業教育的研究熱點,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結構的重大革新。它采用課外自主學習基本知識,課內實現學生內化知識、技能的策略,開展個性化教育。從筆者在發動機拆裝實訓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要做好翻轉課堂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設計好課前布置的任務工作頁
中職學生的本身學習能力相對較弱,任務工作頁中給出的任務要簡單明了,任務的導入最好采用案例法,讓學生清楚當他完成這個任務后,意味著在工作中基本能解決類似的問題。
2.對學生的評價主體要多元化
對學生的評價主體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僅從實訓結果來定,要以整個實訓操作過程為基礎,結合同組學生對其實訓操作評分、上傳的操作視頻的評分、小組整體完成的任務、個體的課堂表現等情況綜合評價。
3.師生之間的交流平臺要便利
建立班級的QQ群、微信組等信息化平臺來加強師生互動交流。學生可以上傳視頻、提問求助、相互評價;教師可以微課視頻、教學課件、任務工作頁等學習資源,可進行在線答疑,并收集情況分析以改進教學方法。
4.教師自身素質、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提高
翻轉課堂中,教學重心的轉移無疑對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以足夠的學識和經驗把握課堂、引導學生學習,要敏感地意識到大多數學生存在的困惑并能及時形成解決方案。對中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若不能完成課前的自學任務,課內的教學過程實施就存在很大問題。
5.微課視頻的制作要有團隊來合作
幾分鐘的微課視頻,需要老師根據課程特點來認真選題、精心構思講解內容,切中知識要點并抓住學生學習興趣。視頻的拍攝腳本制作、拍攝人員的組織安排、后期的視頻編輯等都需要大量的時間與技術手段來實現,單靠教師個體來操作難度較高。
參考文獻:
現代工程人才 發動機構造 開放式教學模式 構建與實踐
高等工程教育的明確目標就是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各類工程師,高等工科院校承擔著培養工程師的重要責任,是未來工程師的搖籃。高等工科院校培養目標的定位應該更加趨向于工程能力教育的培養模式,應該盡可能為學生工程能力訓練和培養創造條件,應該使學生盡早實現從科學意識向工程意識的轉變,為我國發展新型工業化、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和現代工程人才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培養出獨具特色、有競爭力的和卓越的各類工程師是當前我國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養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現代工程人才的培養要面向新世紀、面向市場,要適應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在人才培養環節一定是開放式的,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知識、能力、創新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本文在拓寬專業方向,適應新技術發展要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結合《發動機構造》課程和實踐環節的教學,改革僵化和封閉的傳統教育模式,提出開放式教學新模式,對教學內容優化設置與培養體系、教學手段和資源以及教學方式等方面創新。同時為了培養符合現代工程人才要求的高素質、具有良好工程意識和背景的現代工程師,針對課程中的相關實習實訓環節進改革,在理論學習的同時進行認知實驗和拆裝實習,建立產學研聯合培養體系,積極引導企業參與高等工程人才的培養,為人才培養提供先進的工程實踐條件。
一、課程背景
《發動機構造》是工科以及職業類本科動力機械專業(內燃機)、車輛工程以及載運工具工程等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必修專業基礎課,同時也是專業的入門課,它既為后續的專業課程《內燃機學》、《內燃機設計》、《內燃機電子控制技術》等提供專業基礎知識,也為學生畢業后從事內燃機的研發、使用、維修、管理等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從全國范圍內來看,開設本課程的學校很多,本科類院校是以培養未來發動機與汽車行業工程師和設計師為目標,《發動機構造》課程主要要求掌握基本知識,重視實踐能力,讓學生了解基本構造、原理和維修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目前,國內院校對于《發動機構造》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多媒體課件的開發與實踐器材的更新與完善上,但對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還是遠遠不夠。傳統的教學方式分為理論知識授課、認識實驗、拆裝實習等環節,三個教學環節在時間與空間安排上是分散的,學生進行理論學習時沒有實物演示,上理論課往往是在教室里,用板書講解,或者更好一點則使用比板書生動一點的多媒體課件,學生理解起來完全要借助抽象思維。實踐課的課堂大部分是在實驗室中進行,實驗室的布置也很簡單,大部分是通過零件掛圖,或幾個拆開來的發動機零件,而且理論課和實踐課也存在著課時搭配不合理的現象。譬如,在理論課上完某一章節的內容之后,實踐課往往不能及時跟上,會推遲一周幾周才能去上。這就造成了學生學習了理論知識之后不能及時的與實物相結合,等到了上實踐課的時候,往往理論知識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了,實踐課的教師還得重頭再講一遍。這種狀況之下無形中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重復、浪費。學生也因此產生上課嫌枯燥,實習走馬觀花,實驗時看熱鬧等現象,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對學生知識與能力全面培養的要求。
同時,我們發現有些學生畢業后進入工作單位,依然不能完整認識發動機構造及其內部零件,進行拆裝維修時也無法達到要求,更無法獨立進行設計開發。這說明我們的課程模式過于單一,仍然強調課堂灌輸,理論與實際相脫離,學生缺乏工程實踐訓練,實踐能力、動手能力較差,學生參加實際的發動機產品設計開發過程等第一線的實踐活動非常少,并且造成學生知識面過窄過專,不能適應現代工程實踐學科交叉、互相滲透和高度綜合的發展趨勢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導致畢業后,學生不僅基礎知識掌握的不扎實,學完就忘,在工程應用和設計方面的能力也普遍較低,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差,有時面對較大的一些工程項目就不知所措,書本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應用相脫離。
二、開放式教學模式構建
1.優化教學內容與培養體系
開放式教學是相對于以往封閉的教學而言,其主要宗旨是在教學中建立開放的教學模式。進行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培養體系優化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教學內容的開放性。由于環境污染的影響,對尾氣排放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發動機技術淘汰和升級越來越快,各種類型和型號的發動機層出不窮。本科類院?!栋l動機構造》課程的相關專業主要是以培養未來發動機與汽車行業工程師和設計師為目標。課程主要讓學生掌握熱力發動機的基本知識,了解基本構造、原理和維修技能,重視實踐動手能力,此外更要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我?!栋l動機構造》課程則偏重于中小功率內燃機(尤其是車用發動機),學生畢業去向也是以從事中小功率發動機的研發工作為主,所以對于本課程內容設置,教材建設等方面,應該有自己的特點。同時,發動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在教學內容方面必須做到不斷吐故納新,與時俱進,緊跟專業培養目標、新技術應用和行業發展需求。
我們要緊跟產業發展的現狀及趨勢,與時俱進,強化了實踐環節,制定實驗與實訓大綱、指導書,并將學生實踐環節納入考核機制,制定“理論與實踐并重”培養體系與考核機制,很好的體現了發動機技術的先進性和前沿性。
2.充實豐富教學手段和資源
充實豐富教學手段和資源的目的就是實現教學組織形式的開放性。我們對《發動機構造》的教學改革及精品課程建設比較重視,開展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在學校多媒體課件立項資助下,順利完成了《內燃機構造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并獲得校多媒體競賽二等獎。
由于《發動機構造》的基礎性與實踐性并重的特點,當前面向中小功率發動機構造的相關教學資源遠遠不能適應目前行業的技術進步。我們在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基礎上,開發出內容豐富的《發動機構造》教學資源網站,補充新技術的相關內容,將能夠體現與《發動機電控技術》和《測試技術》等課程的交叉融合。重點建設打造了課程學習與教學等網站欄目,主要由課程簡介、教學資源、學習教程(教學內容)、實驗實踐、交流討論區、課后練習、復習指南及模擬考試和操作說明等八個功能模塊組成。圍繞網站建設任務,整理和制作了相關的Flas、圖形圖像以及媒體素材。通過相關欄目的建設,打造了一個師生互動的平臺,突破地域和時空的限制,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之外,發揮開放式教育的優點,發揮網絡信息量大、資源共享的優勢,接受到更多、更新的信息和相關知識。并在中文網站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雙語版多媒體學習網站,克服雙語教學時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專業術語和詞匯欠缺,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比較困難的問題。
內容豐富的教學資源,開放式的教學手段,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學習時空的限制,拓寬知識面;通過雙語版網絡資源,方便了專業外語的學習,有利于課程雙語教學的開展,為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與幫助。
3.創新課程教學模式
我們突破性地把課堂搬到實地,與拆裝室和零件庫為鄰,實現教學環境的開放,我們為學生專門開辟了接近400平米的零件室和拆裝實驗室,并把教室與之合為一體,達到理論課、認知課、拆裝課在一個空間內的目的。在教學現場布置了發動機典型的零部件實物、發動機整機和局部解剖模型,以及有關發動機構造的掛圖,營造了更為優良的課程學習環境。上理論課時,不僅僅有傳統的板書與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還有實物可以加以利用講解。當講到某一零件,可以立即用實物加以講解。例如,內燃機上的活塞多種多樣,小到小型割草機上的活塞,大到載重大卡所用活塞,雖然多媒體可以播放生動的圖片,但是仍然難以解決圖片與實物在感官上的差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把各種型號的活塞找出來,依次擺開,讓同學們自己去測量、查找資料以確定每個活塞的型號和其所匹配的機型。這樣一來,同學們不僅學習到了活塞方面的知識,還可以聯系以其他方面的知識,達到學一知三的教學效果。
我們還重新安排實踐課的課表,將實踐課和理論課緊密的安排在一起,杜絕理論課和實踐課課程分離的現象。
三、面向現代工程人才培養的課程改革實踐
在大學期間創造條件盡早使學生實現從科學意識向工程意識的轉變,在實習實訓中應盡可能多地設置工程能力訓練的環節,而強化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相關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中?!栋l動機構造》課程雖然教學計劃中明確設置了認識實驗、拆裝實習等環節,但我們認為,這只是將原依附于理論課的實驗獨立出來形成單獨的實踐環節,在課程后進行專門的實踐性教學,這些實踐性教學環節對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還需要進一步改革創新,才能真正實現工程能力培養的目標,為此我們針對實踐環節進行了改革和創新。
1.面向現代工程人才培養的實習實訓環節改革
實習實訓的過程是對課堂理論知識消化理解的重要步驟,也是培養學生現代工程意識的重要環節,我們將《發動機構造》授課地點改在實驗室現場,實現集中系統化學習,同時將“多媒體教學”、“實驗室現場教學”、“認知實驗”以及“拆裝實習”環節有機組合,在理論學習的同時進行認知實驗和拆裝實習,實現理論學習與實際技能培養的緊密聯合。在實驗室原有條件的基礎上和相關企業幫助下,收集大量的教學相關資料、圖片和掛圖,制作與完整了多媒體教學的課件,收集和整理了一系列發動機典型結構零部件用于教室陳列。對照發動機整機以及零部件現場教學,在教學現場布置了發動機典型的零部件實物、發動機整機和局部解剖模型,并在教室里布置有關發動機構造的掛圖,營造良好的專業學習氛圍。在教室里解剖并陳列了別克君威3.0L排量的V6汽油發動機和單缸柴油機各一臺,用于現場教學中,讓學生可以直觀而方便地了解發動機各部分的構造和聯接關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在課堂上,現場結合發動機實物進行講解,而對發動機較煩雜的構造和工作原理,再配合多媒體教學的方法進行展示和演示,這樣既直觀又形象,一目了然,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針對試驗室原有的拆裝用發動機,有的已經高度損壞,有的機型太過陳舊,在市場上已經淘汰的現狀,我們與企業聯系,企業向學校捐贈解剖全新的發動機用于實習。在學生進行發動機拆裝實習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注重鍛煉學生的拆裝與調整發動機參數調整的基本技能和動手能力,讓大家真刀實槍地進行操作。做到“拆裝工序清晰,拆卸徹底,裝配完整,發動機調整到位”,發動機在裝配與調整結束后,要能恢復原始狀態,性能如初,并以此作為考核目標。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工程習慣,鍛煉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增強學生工程意識。
2.校企合作,平臺互補的課程改革
以往本課程工廠參觀實習往往都是走馬觀花式的敷衍了事,學生看熱鬧的居多,真正參與融入到現代化企業實習實踐中的很少,游覽參觀回來以后,對學生毫無益處。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首先十分重視生產實習基地的選擇,主要以國家大型企業為主,以便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社會背景和工程背景,如錫柴、常柴、無錫油泵所、南汽、揚柴等知名企業都是我們的實習基地,讓學生感受大型企業的優良環境和企業文化。我們主動邀請企業全程參與,充分利用企業的教育資源如經費、實習場所、實習設備、新技術信息、兼職教師等優秀資源,在此基礎上,依據實綱和實踐教學內容的要求,逐一考核每一個實習單位,和它們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以確保實習任務的圓滿完成。這些企業中本身就有很多我們往屆的畢業生,讓他們帶領學生實習參觀,讓學生比較容易獲得認同感和參與感。在整個實習中有意突出專業特點、強化行業概念和工程觀念,但又打破專業界限,使學生在進一步理解應用所學的知識、學習新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獲得對現代生產方式及生產過程的基本認識,受到生產技術及組織管理能力的基本訓練。
通過校企合作,平臺互補,我們針對《發動機構造》課程要求和實踐環節所要達到的目的,在企業中建立一個比現實工程實踐更好的實驗室,既能有效地解決實驗室建設所需要的經費和場地問題,又能及時地更新和完善《發動機構造》課堂教學內容,改革更新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使之更符合人才市場的需求。通過校企合作,平臺互補方式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也是培養學生現代工程意識,實現現代工程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
四、結語
針對《發動機構造》的教學與教育現狀,適應新技術發展趨勢,努力構建了開放式的教學體系,科學優化課程教學內容設置與課程培養體系,與時俱進,緊跟專業培養目標、新技術應用和行業發展需求。充實豐富教學手段和資源,突破學習時空的限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大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教學課堂的限制,實現教學環境的開放,將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良好結合。為了培養學生現代工程意識,對實習實訓的過程進行了大量改革,在理論學習的同時進行認知實驗和拆裝實習,同時與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了高水平的生產實習基地,真正讓學生參與融入到現代化企業實習實踐中,實現了校企合作,平臺互補的互利雙贏。加強面向現代工程人才的培養,構建《發動機構造》課程開放式教學模式,以培養與增強工科專業學生基本工程素養為基本宗旨,提高學生能力和創新意識為重點。經過幾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總結來看,學生的學習氛圍特別濃厚,每次上課和實習均特別興奮,下課后和參觀實習后都久久不肯離開,繼續探討相關知識,學生對《發動機構造》課程開放式教學模式充分肯定,認為是他們求學過程中難得的經歷,認為這樣的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培養工程意識和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參考文獻:
[1]張光斗.高等工科院校要培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8.
[2]蔡安江,阮曉光.工程綜合素質訓練的探索與實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33-35.
[3]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養的定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5):11-17.
[4]趙國柱,姚靜.“發動機構造與原理”課程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04):137-139.
[5]張汝根.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開展開放式實驗教學的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12):166-167.
[關鍵詞] 發動機;拆裝實習;教學
[基金項目] 江蘇省科技支撐計劃(BE2013042);常州市科技支撐計劃(CE20120095);江蘇大學高級專業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13JDG075);江蘇省優勢學科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 賈和坤,江蘇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內燃機排放控制,江蘇 鎮江,212013;王 建,江蘇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內燃機工作過程,江蘇 鎮江,212013;尹必峰,江蘇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內燃機排放控制,江蘇 鎮江,212013
[中圖分類號] G642.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5)01-0072-0002
發動機是一種能夠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主要包括如內燃機(汽油發動機等)、外燃機(斯特林發動機、蒸汽機等)、電動機等,由于發動機的機械結構較為復雜,組裝和拆卸的技術性要求較高,在進行大學生實習教學時,對教師的能力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需要大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需要掌握一定的動手技能。因此,各工科院校正不斷增加學生的實習課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在拆裝實習過程中,通過對發動機進行拆解和組織,一方面能夠對發動機的結構、型式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起到鞏固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初步掌握發動機的拆裝技術與調試方法,學會正確使用工具、量具與安全操作,對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為保證學生能夠在發動機拆裝實習過程中,既能夠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同時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在專業課課時大量壓縮的前提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夠滿足要求,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一、傳統教學模式
目前在教學安排上,多將理論學習與實習分開進行,一般先進行《汽車構造》等理論學習,在學期末安排學生進行拆裝實習。目前,多數教師一般采用掛圖或者幻燈片等方式對發動機的構造和工作過程進行講解,但教學效果較為一般。主要是由于缺乏直觀的教具,并且對于一直以來都是接受應試教育的學生,其創新性、敏感性較差,大多數學生很難想象出發動機的內部結構及工作原理。雖然現在一些有條件的院校,配備了一些簡單的總成教學模型,但其大部分結構較為簡單,且不能夠進行拆解和組合,在進行教學時起到的作用不大。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厭學、畏難情緒不斷增加,學習主動性下降,效率降低,形成惡性循環。
在完成理論內容學習之后,必然會使汽車結構的理論學習環節與實踐環節脫鉤,特別是易使學生不能將理論內容及時地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進行拆裝實習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零件的連接關系較多,學生動手操作時容易混淆,經常出現學生因為不知道一些零件的工作原理,在拆解過程中沒有掌握方法,導致再次安裝過程中出現安裝不合或者安裝起來不能正常工作和運轉的現象發生。以上這些都是傳統的拆裝教學模式所帶來的弊端,綜合來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各工科院校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要求。
二、新教學模式探索
(一)教學理念的改變
教學理念體現著教學本質,是教學活動理想追求的反映,是指導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和實施教學的思想基礎。為能適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滿足社會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教師在進行拆裝實習過程中,用與時代相接軌的現代教學理念去傳授知識。在進行拆裝實習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學生的互動性、學生的主體性以及知識的構建性。首先讓學生觀察為主,教師采用邊操作示范、邊講授的方法,提高學生對實習項目的總體認識,掌握拆裝要領、工作原理,加強對關鍵部件的認知程度,并在學生進行拆裝過程中給予適當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
(二)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開發式實踐教學等大量先進成熟的技術手段已被應用于現代教學過程中。為加強學生對實習過程的理解,改變拆裝實習過程中的弊端,以三維實體造型為核心的教學改革逐漸得到發展。教師可以利用CAD、CAE、CAM等技術,對發動機零部件進行測繪、三維造型建模等。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更為直觀地為學生進行講解,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并且克服了傳統教具結構簡單、不能拆解等不足,還便于制作多媒體課件。
一方面,學生可通過觀察模型對零部件的結構及性能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另一方面,模型內部形狀結構復雜的零件采用透明體,這樣學生對零件的內部結構產生更加直觀、更加深入的感性認識與理解。同時,采用三維造型建模方法,還可以實現虛擬裝配,按照裝配關系對零部件進行裝配,這樣學生對發動機零件間的裝配關系,裝配流程獲得更加清晰的認識。整個過程如同讓學生親臨真實的工程環境,就如同處于裝配車間的現場,按照裝配流程將零件有序裝配起來,還可按逆向裝配過程將已裝配好的零件拆卸下來,整個過程讓學生更容易掌握。
此外,在學生進行小組獨立拆裝時,利用手機、相機等移動多媒體設備對拆裝過程進行錄像,當遇到問題或者拆裝結束后,指導教師可以通過觀看錄像,對遇到問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也可以對整個拆裝過程進行總結。
(三)實習內容的安排
傳統的實習安排通常是在學期末集中兩周時間進行,由于時間集中且較長,學生往往在前四五天感覺新鮮富有激情與活力,而后就會出現厭煩情緒,致使實習后期學生激情活力消退;另一方面時間的集中需要學生在短時間內理解和掌握內容會比較多,學生對知識的消化與吸收就會比較困難,使實習的效果不理想,甚至個別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只是疲于應付。
為讓學生在短時間盡快掌握知識,難點重點知識通過實習得到進一步理解和強化,需要對傳統的實習內容安排進行調整。采用分散實習的方法,即將發動機的冷卻系統、燃油供給系統、配氣機構以及點火系統等6個部分分開進行,如表1所示,每個部分開始的時間與《汽車構造》中的內容相結合,實現“先理論后實習”與“先實習后理論”相結合的實習模式。并且為鞏固每項實習項目的實習效果,在每個實習項目結束后,都要求學生根據實習要求看實習指導書和實習指導大綱,整理該實習項目的實結,并將總結撰寫在學院統一下發的實習報告本上,重點寫清實習目的、內容及拆裝步驟或要領等,待所有項目完成后,將該報告本提交學院,作為綜合評定成績的一部分。
(四)考核方法的先進性
考核方法上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且以實踐為主”的方式。其中理論部分包含結構組成、功用、工作原理等,實踐部分包含間隙調整、實物拆裝等。整個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有些學生動手能力相對較差,應以合適的方式引導,鼓勵為主,降低工作的難度,使其獲得自信,讓其一步一步往上提高,絕不能使其泄氣,半途而廢。有些學生相對慵懶拖沓,要因勢利導,利用合適的方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可采用抽簽答題、考勤和平時操作規范三位一體的綜合考核方式。抽簽所選的題目設有三個標準“應知”、“應會”和“應能”,由學生自由選題,設置考核小組對每位學生進行考核,設置小組由理論老師、實訓教師共同組成。
三、結 語
工科畢業生動手能力普遍較差,是目前我國普通高校都存在的問題,就是因為學生在校期間沒有獲得足夠的實際訓練。采用新的拆裝實習教學模式,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改進輔助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果。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建富. 汽車發動機拆裝實習教學初探[J]. 職業教育研究,2004,(8).
[2]張持重,欒翔,張云峰.淺談UG NX的三維技術在拆裝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 科技創新導報,2009,(6).
[關鍵詞]雙學雙做;學習任務;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G5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7-0284-02
一、“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引入
(一)《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介紹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是高職高專院校汽車電子技術、汽車檢測技術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也是汽車維修崗位重要工作內容之一。主要學習汽車發動機構造的各種主流結構類型及工作原理,典型的技術操作及標準規范,零部件的結構及檢測,常見的故障診斷與分析。本課程的學習效果將直接影響后續專業課《汽車發動機電控技術》、《汽車檢測與診斷技術》、《汽車維護與保養》等課程的學習,并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以往的教學方法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先講理論后實訓,即理論講授和實訓按1:1課時分配。理論教學也是面面俱到,知識原理復雜、抽象,實訓課內容單調、無重點,對理論知識的講授起不到啟發和鞏固的作用。因此,建立以職業道德為導向、技能操作為主流的課程體系的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也是目前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
(二)“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涵義
“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習任務為目標,技能操作為根本,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及課外時間分組自學的“雙學”方式;“雙做”則是通過教師做、以做代講,學生做、以做代學,每個學習任務單元自始至終貫穿于學中做,做中學的一體化授課模式。“雙學雙做”是將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實踐技能操作結合、并融為一體的教學理念,教和學沒有內容限制、時間限制、主次限制。
該教學模式以學生的學和做為主導,教師的教與做為引領,做中講、做中教,而學生是在做中學和做后學。也就是說學生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做和學,還要在課后學,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學習并加深和理解鞏固課堂上的知識和原理,從而掌握任務單元的知識點和技能。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學手段,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授課模式,不但能夠加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提高了教學的靈活性、主動性和有效性。目前,遼寧理工職業學院汽車專業針對《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實施了“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
二、“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的特點
以《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教學為例。近年來,國內高職院校教學改革與實踐采取的理實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改革確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些教學模式的改革替代了原有的先以結構原理、構造特點的講解再以實際操作來鞏固理論,消化知識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職業教育的現狀,也為未來該領域職業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礎,但就其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學生理論知識模糊、實踐認識不清等不足之處。
“而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能有效地把學習過程和工作過程、學習任務和教學內容、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學校與企業之間有尺有度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學任務明確、內容實用、知識點突出。同時“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學習興趣、創新精神與再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而使得教學內容、方法、過程、情景和生產企業的實際保持“一致性”。
現從以下幾點闡述:
(一)學習目的與職業素養的統一
推進素質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重點是學生完成學業后應具備哪些職業素養。“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通過重點學習發動機基本結構、工作原理、維護檢修和故障排除的基礎知識,使學生牢固掌握其必備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學生對汽車發動機構造能夠正確地進行檢測、維護和技術處理能力,同時也為考取相關職業等級證書打下基礎。因此,開拓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和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能更好地適應現代汽車企業所必備的職業理念及素養,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特別是培養其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了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及能力的教學目的。
(二)學習任務與工作過程的統一
將基本理論知識按發動機各機構、系統、總成、部件構造及工作原理劃分為學習任務單元,把課堂教學同生產實踐相結合形成學工一體化的統一。體現出學習任務來源于工作過程、運用于工作過程,指導于工作過程,由工作過程導入學習任務,而通過工作過程又可以對學習任務進行加深及鞏固。依據專業崗位的技能要求來設置學習任務的內容,按照汽車企業發展的層次和工作過程的實用性來制定學習任務中的具體項目。真正意義上的把該課程的理教學、技能訓練及工作過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此達到教學、內容、模式及生產過程的一致性。學習任務以模塊化形式覆蓋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既是教學內容的整合也是知識體系的更新,突出實用、實際的原則,優化知識結構并合理安排理論與實踐、基礎與應用、項目與過程、重點部分與知識系統的內在聯系,使得學習任務與工作過程的內容體系更加突出其實用性、先進性、前瞻性。
(三)學習內容與技能操作的統一
由于《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涉及的內容主要是針對汽車結構講解各種裝置的機構、作用、組成及要求,工作原理和結構類型,維修標準和技能要領,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學習內容是以學習任務中的項目來設置的,按照各機構、系統的分類、分項并按步驟實施學習任務中項目的內容,提高項目技能方面的訓練力度、深度,嚴格按照學習任務工作頁的要求將學習內容的主要部分用技能操作的方式來體現。通過任務、項目引出知識點、結構、原理及類型,現場實物講解根據需要進行技能操作,通過操作對知識點有了感性認識,然后再以學生為主體按項目技能要求獨立完成技能操作的全過程,這樣便形成了“雙學雙做”一體化的模式,通過操作讓學生理解知識點的學習,讓基礎理論在實際操作中起到指導作用,實際操作的掌握又能加深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也為今后學生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四)教學方式與學習過程的統一
教學方式的改革直接影響學習過程,學習任務內容是以項目為主,采用學習任務為目標、項目驅動的方式實施一體化教學,要求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組織學生學習過程的正常進行,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相關技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實踐性。教師通過學生在技能操作中暴露的問題進行評價,且讓學生真正掌握其結構、原理及操作要點,學生先做,教師再講、學生邊煉、教師邊教,按規范完成學習任務。
(五)學習結果與職業技能需求的統一
“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是以掌握課程的基本知識與專業技能為教學結果,通過相關教學手段最終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勤于動手,勤于思考并善于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學習任務的項目實施培養其溝通能力和團隊意識,在推行“雙學雙做”教學方式過程中,以啟發式、探究式、引導式、討論式和參與式的形式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提高了教學的吸引力及感染力,使得學生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主動參與、樂于鉆研,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和效果,真正掌握發動機構造的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并與社會對職業的需求不謀而合。
三、“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課程中的應用
“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在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中的實踐具體如下。
(一)主要教學設施
主要教學設施以發動機結構實訓室、發動機實訓臺架、發動機電控實訓室為教學場所,配以多媒體教學、汽車整車調試車間及汽車發動機各種零部件的綜合實訓室。
(二)課程進度安排
課程學習以學習任務為單元,共分8個學習任務,含蓋課程的重點知識及基礎理論,每個學習任務由相關技能項目組成并配以學習任務工作頁,項目內容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為主,掌握基本理論為輔的模式,并且兼顧職業競技的內容。
(三)雙學
以學習任務中的項目引入故障現象描述、任務導入、項目描述、信息收集而進入一體化教學狀態,由此,先由教師以現場實物為載體進行分析、講解引入相關基本概念、原理、結構。然后由學生分組進行實操,拆裝、分解機構或系統進行零部件的檢測,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再按一體化工作頁的內容和要求有目的性的完成項目及通過自學來掌握其中主要知識點,以達到課堂學習與自學的雙學目的。
(四)雙做
教師在引出學習任務及技能操作項目后進行現場演示,即教師先做、邊做邊講,也可通過多媒體課件或教學視頻進行結構及原理的歸納、總結,對實操中未能體驗或涉及的部分進行完善和提高。教師做完學生做,也可多次交叉進行、使得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對操作技能的掌握。雙學雙做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生學中做、做中學,指導教師教中做、做中教,形成了知識點與技能面真正意義上的“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四、“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進與提高
“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循序漸進地總結、改進和提高。
(一)在教學內容方面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是一門具有較深理論基礎、較復雜的結構原理、技能操作有一定難度的綜合性課程。由于課時、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與學生比例等方面的限制,教學內容不可能按某一教材、課件或授課講義進行教學。所以應在原學習模塊的基礎上明確知識點并突出重點,項目設計含蓋基本理論及技能訓練,項目內容突出實用、適用、夠用的特點,一體化工作頁應在完成一個學習任務后進行調整、完善、補充和提高,提高其實用性和適用性,做到既適于教師講、又適用于學生做和學。
(二)在教學資源方面
除必備的教學設備、零部件、儀器外,應形成一整套內容豐富、精煉,適用“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教材、課件、工作頁及試題庫。高質量的課件和一體化工作頁可替代教材和試題庫,課件的內容應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來取代大量的文字描述其工作原理、受力分析、類型與分類等。一體化工作頁將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技能部分以不同的形式編入,部分內容讓學生通過參考教材、網絡資源、教師講解及自學的方式來完成,其余部分,則通過課堂現場技能操作完成。教學資源準備的充分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的提高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三)在成績考評方面
學生成績考評是“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的重要一環,即使其它工作都做到位了,但成績考評工作沒有做好,不僅不能如實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更不能通過成績考評引導學生積極投入“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汽發動機構造與維修》“雙學雙做”一體化課程成績考評工作還應該從多方面改進與提高。首先,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單元,制定不同的成績考評方法和內容。如發動機總體構造學習任務單元,主要是介紹發動機的結構、分類、工作原理、各主要機構和系統的功用,涉及拆裝檢測的項目不多,那么其成績考核主要以完成一體化工作頁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專業術語,分類、工作原理、零部件的功用為主要內容,通過教學現場實物來進行識別、判斷,并通過提問的方式,討論方式進行考核,讓學生在學中考,考中學,不僅學習效率得到提高,學習效果也更好。其次,對不同的學習任務單元,由于內容不同、難度不同,工作量不同,其考核成績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對機體與曲柄連桿機構、配氣機構等學習單元,由于其知識點內容相對獨立,而又側重于拆裝和檢測及故障診斷的項目,考評就要以技能操作,檢測儀器及專用工具的使用為主,需要學生重點掌握,因此,考核成績的比例就會增大。第三,對于汽油機燃油系統、柴油機燃油系統學習單元,應該側重部件的結構、原理及性能測試方面,而不能偏重于拆裝方面的考核,而應側重檢測方面考核。第四,在成績考核評價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和相對薄弱的環節要及時解答和糾正,把考試也變成學習過程,這樣做的學習效率很高。第五,通過學習任務工作頁考評中的自我評價、總體評價來認定對本學習任務單元掌握的程度。
五、結束語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雙學雙做”一體化教學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純理論講授及單一的實訓課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貫穿于“雙學雙做”教學的始終。
知識點與技能操作穿行,既不乏味,又不枯燥,把抽象復雜的結構原理變為通俗易懂的知識技能。采用點、線、面三位一體的形象化教學手法實現了“雙學雙做”一體化的職業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趙輝.一體化教學在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中的實踐.現代職業教育,2016(12).
[2] 劉宇.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一體化教學研究.教育現代化,2016(27).
[3] 梁建玲.一體化教學在《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中的實踐.新浪微博,2016.9.4.
作者簡介
關鍵詞: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PassatB5;原廠維修手冊;實訓教學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是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目前主要采用基于能力本位的理實一體項目化教學主要有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教授課程項目內容與工作實際相差較遠;另一方面,不同學校不同的教師所教授的操作內容與標準也是各有不同。對此,需要有一個統一且符合工作實際的標準參照來設計課程內容[1]。
1.課程定位與設計思路
本課程《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構建于《機械識圖》、《機械基礎》、《汽車概論》等課程的基礎之上。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獨立完成汽車發動機方面的維修工作,保證汽車正常運轉性能來滿足客戶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與客戶、同事溝通的能力,養成安全質量、環保意識,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掌握專業能力,社會能力以及方法能力[2]。
課程的設計思路:按照"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時間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專業課程體系"的總體設計要求,課程打破傳統學科課程的設計思想,以發動機構造與維修的基本技術與操作技能為基本目標,面向實際工作崗位來組織課程項目和內容。突出工作任務與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在職業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增強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的相關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習項目選取的依據是以本專業所對應的崗位群要求而制定,以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一線技術崗位為載體,使工作任務具體化,針對任務按本專業所特有的邏輯關系編排模塊。
2.課程改革設計理念
本課程的基本理念以完成工作任務為目標,采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分模式按步驟來實施。其任務是;使學生初步具備汽車維修技術人才所必須的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維修基礎知識及有關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維護與保養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為今后進一步的學習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經過教研室對汽車服務與維修行業的調查,目前企業真正所需要的是能夠遵照行業規定的操作標準、具備良好的實踐動手能力、能夠潛心專研技術、對車輛各大系統較為熟悉的工科人才。其中,規定的操作標準,即是各大品牌車型原廠維修手冊中所規定的內容。本課程是本專業人才培養初級階段的重要課程,對于學生操作習慣的養成、職業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培養學生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的基本知識時,以原廠的維修手冊作為項目化教學的參照標準,有利于學生職業規范的養成,對學生社會能力以及方法能力的培養具有較好的效果。
汽車行業發展日新月異,汽車的最新技術目前都是在廠家手里。如何使得學生具有和行業新技術接軌的知識和實際操作水平,是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所面臨的問題。對此,本文將原來的課程以老舊的理論、結構分析為主,轉變為以維修、檢測等實用技能為主,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提出在注重基礎理論的同時,以"汽車發動機維修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為項目引領,按"原廠維修手冊規定的作業流程"對工作過程進行任務開發的改革設計理念。
3.課程改革的內容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通過"做中學,學中做","邊學邊做,學做結合",掌握從事發動機構造與維修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培養愛崗敬業、踏實肯干、勇于創新、善于溝通、團結合作的職業品質,具備職業變化的適應能力和繼續學習的能力,成為發動機維護與檢修的高技能人才。
針對以上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基于PassatB5轎車原廠維修手冊進行項目化教學設計。傳統的《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教學主要按照發動機的"曲柄連桿機構、配氣機構、燃料供給系、系、冷卻系、點火系和起動系"這兩大機構五大系統進行教學[3],理論性較強,涉及的操作技能教學相對陳舊。
本文根據PassatB5 ANQ發動機的原廠維修手冊的主要內容:"①發動機檢測維修性能參數、②曲柄連桿機構的維修、③氣缸蓋及配氣機構的維修、④冷卻系統的維修、⑤系統的維修、⑥汽油供給系統的維修、⑦發動機的拆卸與安裝、⑧發動機的常見故障與檢測"對發動機兩大機構五大系統的教學重新進行設計。ANQ發動機實物作為教學載體,讓學生們習得發動機相關知識的同時,掌握符合行業企業規范發動機檢測與維修相關技能。
在課程教授時,以ANQ發動機為工作對象,邊拆解邊學習發動機兩大機構五大系統的相關知識。一方面學生看著實物學習理論,提升學習興趣,有利于知識理論的記憶。另一方面,嚴格按照原廠維修手冊對發動機進行拆裝維修的實訓,利于學生掌握符合行業企業規范的操作技能。
4.總結
本文主要針對傳統《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所存在的問題,基于汽車發動機原廠的維修手冊對課程進行項目化課程任務設計具有以下兩點意義:
1.基于PassatB5 ANQ發動機原廠維修手冊的項目化課程任務設計,使學生在學習車輛檢修的初始階段既采用汽車廠家的規范要求進行操作,對于學生今后的職業習慣養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根據維修手冊規范所學的操作技能,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可以做到o縫對接,與工作實際接軌。
2.此作為統一的課程標準,使不同的授課教師能有一個統一的項目化教學標準,有利于提高教學的質量,培養高水平的汽車檢測與維修人才。
參考文獻:
[1]劉瑞新. 基于行業標準的民航維修實訓教學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1 (06):148-149.
[2]黃艷玲 吳興敏 李晗.《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項目化教學模式的探討[J],遼寧省交通高等??茖W校學報, 2008 (03):51-53.
[3]趙亮.《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改革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 2010 (02):50-52.
作者簡介:
沈夏威,男(1987 .7--),漢族,浙江湖州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汽車檢測與維修
關鍵詞:信息技術;汽車專業;課堂教學
汽車技術的發展,讓中職學生學習汽車知識比較吃力,就業前途渺茫.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之應用到汽車專業課堂教學中,提高知識廣度,看到操作細節,清晰拆卸步驟等實效目的,讓學生愛上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何謂“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借助以微電子學為基礎的計算機技術和電信技術的結合而形成的手段,對聲音的、圖像的、文字的、數字的和各種傳感信號的信息進行獲取、加工、處理、儲存、傳播和使用的能動技術.狹義而言,信息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廣播電視等各種硬件設備及軟件工具與科學方法,對文圖聲像各種信息進行獲取、加工、存儲、傳輸與使用的技術之和,是指學習、運用信息技術,培養信息素質,實現學與教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2中職汽車專業課堂的現狀
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是文化理論知識少,思想覺悟水平偏低,缺乏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欠缺,沒有求知欲望.學生中有一部分是因為年紀尚小,無法走向社會,在學校只是為了長大.學習汽修專業的學生大多以男生為主,正處于青春期,情緒表現不穩定,因而經常出現一些逆反行為,拉幫結派,上網打架、缺課曠課的現象,很難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中職學校的學生學習汽修專業只是為了能夠獲得一門養家糊口的技術.由于現代汽車行業發展迅速,新知識、新技術、新車型不斷變化,學校的大多數車輛和發動機等教學實物也不能保證每位學生都能用得上,摸得著,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下降,上課睡覺,玩手機游戲,聽音樂,打鬧的現象在課堂上一遍遍的重復上演.為了學生不虛度光陰,學有所得,教師應運用信息技術,改善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3信息技術在中職汽車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職業教育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的融合,才能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下面就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具體應用以實例的方式予以說明,期望能夠舉一反三,貫穿在整個汽車專業教學中.
3.1多媒體的應用
教學改革的一個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多媒體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從一根粉筆一本書已經發展到應用多媒體技術讓課堂更豐富、更高效,學生從聽,記到了解更多知識,看到更多圖片、視頻,對知識的掌握更精準,對學習有更多的興趣.例如汽車電氣«蓄電池»,以前講講蓄電池的結構,原理,型號,一嘴帶過可能有的新型蓄電池,打開蓄電池找到相應部位,這節課就算結束了.現在不同了,我們在之前的基礎上,還可以用多媒體找到各種新型蓄電池的圖片,應用到現在的哪些車型上,通過視頻可以看到蓄電池生產線如何制作蓄電池,蓄電池如何翻新等,讓一節2課時的課延長到4課時,更多關于蓄電池的圖片、新聞、視頻等讓學生立體的認識蓄電池.例如汽車電氣«起動系統»,起動時間不足5秒,讓學生掌握起動系統出現什么故障,如何解決,很難,但是可以通過多媒體,用聲音、視頻的方式把這個時間延長,現象更明顯的突出出來,問題就找到解決了.
3.2網絡的應用
現在網絡無處不在,Internet、QQ、微信、郵箱,人們所關心的,想知道的,網上全有.這些可以很好的應用到課堂中.例如汽車電氣課«汽車前照燈及其控制電路»一節,我們可以通過已建立的QQ群在群空間里上傳小視頻前照燈結構、前照燈操作,結合書中內容讓學生預習這節課,回答問題:汽車燈具有哪些?前照燈的作用是什么?前照燈的結構?前照燈的發展過程是什么?這樣既完成任務有成就感,對前照燈的學習也事半功倍.換種留作業的方式,課上讓學生看清洗前照燈、前照燈智能轉向系統的視頻,看過了視頻,可以上網搜集更多的前照燈圖片、視頻,發揮你的想象,設計一款前照燈,畫到紙上,照圖,發到校交流平臺.學生對學習前照燈有興趣,更喜歡自己去探索和發現,最后能做到創新,動手動腦,其樂無窮.例如«汽車銷售»中提到,作為汽車銷售員要對賣的車型號、年份、規格、功能、賣點等要了如指掌,還要研究與之同款或同等價位的車的優缺點,我們不可能到各個4S店去實地考察,網絡就給了我們最好的解答,學生會經常到汽車之家、易車網等網站逛逛,輸入相關信息就會得到很多資料,用查到的這些資料我們可以做個課堂小辯論«我買哪款車?»,學生為了能在辯論賽中獲勝,上網查了很多資料并把他們記錄下來,尤其是他們追求的優點和擊倒對方的缺點,辯論會熱烈,會后的分享讓學生學會更好的運用網絡.
3.3實訓仿真軟件的應用
實訓仿真軟件是在電腦上進行汽車操作、拆卸的軟件.它能很好的解決學生人數多,實訓項目多,技術更新快,設備維護復雜等問題.例如汽車底盤«汽車傳動系»中如果想看汽車傳動系部件在汽車具體的位置,就需要把車舉起來,在舉起來的過程中,安全教育必不可少,但是我們無法把車真的讓它以不同方式和角度掉下,造成事故,這樣很容易造成人員和實物的不必要損失,但如果空講學生沒看到,也不會很明白.所以應用實訓仿真軟件,真實再現車從舉升架上掉落的不當操作和危險,讓學生親眼所見,他們就會更好的記住正確操作,避免事故的發生.例如汽車«發動機結構»中實訓項目的拆裝,單獨的發動機放在那兒如何拆裝無從下手,先應用實訓仿真軟件,用鼠標點擊拆卸和安裝某個零件到指定位置,先后順序,扭矩大小,零件模樣都可以一目了然,在電腦上能熟練操縱后,就可以對發動機進行實際拆裝,不破壞零件,還能更快的進行.
4總結
信息技術是學習活動的認知工具,信息技術可以作為汽車專業課程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的獲取工具,情境探究和發現學習工具,協作學習和交流討論的通訊工具,知識建構和創作實踐工具.信息技術更充分、恰當的應用到汽車專業的課堂教學中,讓教師教不覺得累,學生聽不覺得煩,相反會意猶未盡,是我們的更高追求.
參考文獻
[1]汪蜀江.現代信息技術在學校發展中的應用策略分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6).
關鍵詞:汽車運用與維修;精品課程建設;一體化
本課程是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一門主干專業基礎課,是從事汽車維修工作的專業人員必須掌握的課程。課程內容包含汽車發動機構造及工作原理,各種類型汽車發動機構造特點、主要技術參數及國家標準,發動機各系統的一般維修及調整的技術要點。本課程的知識,不僅是后續課程學習的需要,也是學生畢業后從事汽車專業工作的必備技能,因此,本課程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汽車發動機的構造、工作原理,并通過發動機拆裝訓練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實踐技能。本課程是學生學習的第一門專業課,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掌握大量的專業術語。除此以外,由于學生對汽車零部件感性認識少,所以造成學生學習困難,因此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盡量使用多媒體技術,結合大量的圖片及視頻資料,同時還需加強實驗實習環節。
為了規范教學活動,提高本課程的教學水平和保證合格的教學質量,我校于2011年4月申請該課程為校級重點建設的精品課程。一年來,在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經過教研室各位老師的共同努力,現就其中的一些創新總結如下:
1 一個以本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為依據的、有特色的教學大綱
我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是新成立專業,2006年開始招生。我們根據培養目標,借鑒兄弟院校經驗,編制了《汽車運用與維修》教學大綱,大綱除了對課程性質、目的及任務、課程的基本要求、教學內容及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內容做出規定外,還突出重點、難點,注重能力培養的要求。
2 堅持教學內容的先進性
本課程選用譚本忠主編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發動構造與維修》,該教材屬于普通中職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系統地闡述了現代汽車發動機構造和工作原理。教材中的典型結構多以國產轎車為主,具有信息量大、內容新、可指導實踐等特點。在課程教學中將以本教材為主,并根據汽車發動機新技術的發展,增加部分內容,充分展現教學內容的先進性,使該課程能夠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能和本領域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結合。通過精品課建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
3 改進教學內容手段
本課程既有嚴謹的汽車發動機理論體系,又有豐富的拓展知識,教材中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圖和零件裝配圖,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看圖識圖能力。如何高效地傳授知識以及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對學生掌握課程內容十分重要。這方面我們的做法是:
①課堂教學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授課方式:理論和原理內容的闡述要“少而精”,用身邊的例子引入,變單純講授為師生共同討論,最后得出正確結論。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師生共處于一種追求知識、探討真諦的氣氛之中。
②教師認真備課、教案條理清晰、內容精煉;講課敘述準確、概念清楚、重點突出,堅持做到對學生百問不厭。
③在教學中引入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直觀教學的優越性,配合動畫課件,有聲有影地將發動機構造展現在學生面前。將晦澀的理論和工作過程動態演示給學生,形象逼真,生動有趣,吸引學生注意力,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④充分利用發動機構造仿真軟件,改進教學效果。
⑤根據本課程的特點,結合先進的教學條件,在介紹發動機結構時,采用視頻,將發動機的結構直觀地展現給學生,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介紹工作原理時采用二維、三維動畫,形象生動地展現發動機的工作原理。改革以往用黑板講授的傳統教學方法。
4 教學條件方面
目前,本課程有多媒體課件、PPT文稿、彩色掛圖、大眾車系、仿真軟件等汽車VCD教學錄像片,可以用于電化教學。實驗室現有各類教學用汽車15臺,發動機總成、底盤總成若干、電控發動機實驗臺、拆裝工作臺等教學設備。由于學生數量較多,教具略顯不足,對于一些相關故障也不能進行檢測,目前需進一步擴充教具和一些實驗檢測設備。
學院圖書館的書籍有限,且相關的工具書不能緊跟汽車行業日新月異的變化,應積極增添汽車類書籍和其他相關故障檢修資料。目前很多中專教材的內容過于簡單,偏于理論性知識,即使有圖片,學生也不能很好的吸收理解,作為專業老師,在不斷加強自身技術能力的同時還需要編寫與課程配套齊全的實驗、實習指導教材,力求符合我校的教學實際情況。
5 試題庫建設
為使考試成績能客觀地反映教學質量,實現真正意義的考教分離,我們按照學院提出的要求,建立了題庫和與之配套的相應答案庫。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更加公正、公平、客觀、合理。
6 特色建設
6.1 課程內容綜合化
改革課程體系,優化重組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重組,使發動機的結構、原理、維修、診斷、檢測等內容綜合在一起,注重知識與能力的結合。一方面使知識與能力有機結合且有利于學生掌握每一模塊的知識,另一方面也盡量避免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
6.2 教學組織模塊化
本課程采用模塊化的組織,每一系統為一個基本模塊,每一模塊基本獨立。教學時既可以按順序(除個別模塊外可不按順序)逐個模塊進行教學,也可以幾個模塊同時進行教學,有利于教學的組織與安排。
6.3 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自己制作與課程相配套的多媒體課件。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內容盡可能采取仿真、實物相結合的現場教學,并與相應的實踐教學相配合,使教學手段和方法多樣化。該課程的多媒體課堂教學、現場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靈活應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
7 理論實踐教學一體化
本門課程實踐性較強,為了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將課時的50%用于實驗。對于實踐性較強的教學內容采用課堂理論教學、現場實物教學和實驗實習教學相結合;對于實踐性很強的教學內容則采用現場實物教學和實驗實習教學為主。在每一模塊都安排相應的實驗,課程結束時再安排發動機拆裝實習。
8 本課程目前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