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1 09:00: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療衛生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農村醫療衛生屬于公共產品,正處在一個市場失靈的領域,正是公共財政發揮作用的范圍。文章在論述公共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的經濟理論基礎之上,分析了我國目前農村醫療衛生方面財政支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醫療衛生;公共財政;政策建議
農村醫療衛生保障體系的建設,是我國全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或缺的內容。發改委在《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體系,加強監督管理,創新體制機制,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由此可見,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目標是讓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具有較典型的公共產品特征,正是一個存在市場失靈的領域,此時,僅依靠市場機制難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福利。政府對農村醫療衛生保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公共財政作為支持政府行使其職能的主要手段,需充分發揮其資源配置功能。反思當前公共財政對農村醫療衛生的支持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公共財政如何在農村醫療衛生領域更公平、更有效率地發揮其作用十分必要。
一、公共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理論基礎
市場經濟環境下,常常存在公共產品、外部性和信息失靈等市場失靈的情況。公共財政的基本出發點是“市場失靈”的現實,其理論核心是“公共產品”理論,其關鍵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正確界定財政的職能范圍和活動空間。從公共財政來看,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是以市場失靈為存在前提和范圍的,即市場能夠有效配置資源的范圍和領域,政府不必介入,而市場機制不能正常發揮作用的范圍和領域,才是政府公共財政的活動范圍。
公共財政的存在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如果把政府為彌補市場失靈而采取的干預、調控和其他所有的政策和制度安排等無形產品都看作是政府部門提供、生產的“公共產品”,那么“市場失靈”和“公共產品”理論實質上是從不同角度來說明同一問題的。衛生領域正是存在市場缺陷,是市場失靈的領域。主要表現在衛生服務中的信息不對稱、疾病風險的不確定性、保險市場的缺陷以及衛生服務的外部性。許多衛生服務屬于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不可能由市場提供,是公共財政支出的范圍。同時,對衛生領域的投入能提高效率和促進社會公平,不致于讓部分人因為貧窮而不能享受基本的健康權,是公共財政實現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經濟穩定職能的要求。
二、公共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存在的主要問題
伴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型和財政體制的變遷,1980年后我國的衛生體制也由計劃經濟醫療衛生體制逐漸向市場經濟醫療衛生體制過渡。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市場化改革的浪潮下,政府將醫療衛生等眾多具有社會公共服務性質的行業推向了市場,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和矛盾,而最為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公共財政的衛生籌資系統存在的問題,在農村醫療衛生方面問題尤為突出。
(一)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規模分析
衛生總費用是一定時期內全社會用于醫療衛生事業方面支出的總和,反映了一個國家醫療衛生的總體水平,由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社會衛生支出和個人衛生支出構成。這三者間構成比例的不斷變化反映了各方在醫療衛生支出方面責任分攤的變化。而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則是衡量一國衛生投入的總體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整體對衛生領域投入的高低。表1反映了1980年以后我國衛生總費用的構成變化。從表1中可以看出,體制轉型以來,我國衛生總費用支出數量急劇增長,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由1980年的143.23億元,增長到2006年9843.3億元,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3.15%上升到2007年的4.52%。但是,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基本要求,而發達國家如英國為8%、德國為11%、美國則超過了15%。因此,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衛生投入在總量上嚴重不足。而且,從衛生總費用的構成看,不難發現,政府的衛生預算支出比重由1980年的36.2%下降到2000年的最低點15.5%,再到2007年的20.3%;個人的衛生支出在1980年僅是21.2%,而到2001年卻高達60%,之后逐步下降到2007年的45.2%??梢?體制轉型以來,衛生總費用雖在快速增長,但政府和社會的衛生支出比例基本是逐年下降,個人的衛生支出比例不斷增長,表明政府和社會的衛生支出責任在減少,而個人的衛生責任卻越來越大。這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各國的實踐來看,都是很不合理的。一般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會不斷增長,政府的衛生支出也應不斷提高。
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衛生費用構成時,發現問題更為嚴重。由圖1可以看出,我國農村衛生總費用中政府投入的比例在逐年下降,由1991年的12.54%下降到2002年的6.23%,而個人衛生支出比重由1991年的80.73%上升到2002年的89.11%,12年間上漲了8.38個百分點,年均上漲0.7個百分點;而同期農村衛生費用占衛生總費用支出的比重一直低于40%。可見,占我國總人數70%以上的農村人口享受到的公共財政衛生支出是少之又少,絕大部分醫療衛生費用要自己承擔,加之農村收入低、醫療價格不斷上漲,農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的大量出現是不可避免的。
(二)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結構問題
1.政府間醫療衛生支出不均衡。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包括的種類很多,如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農村醫療保健服務等,依據產品的競爭性、排他性和外部性,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基本屬于純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為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提供財政支持是財政的責任。通常,外部性越強的公共產品應由高端政府負責投入,地區內、外部性弱的公共產品由低端政府負責投入。我國政府間衛生投入責任劃分,縱向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醫療衛生支出十分不均衡;橫向上,各省級政府之間衛生投入差異性明顯。以2006年數據為例,國家財政衛生總支出為1320.2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支出1296億元,占國家衛生總支出的98.16%,中央財政支出24.23①億元,僅占不到2%,這與體制轉型以來,我國政府在衛生領域形成的分級管理、分級投入,本級財政只負責本級衛生機構,農村地區形成了以縣為主的衛生財政投入體制等衛生政策相關。這種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在農村醫療衛生投入上的差異,加之分稅制下我國縣級財政收入的缺乏,造成我國農村地區醫療衛生投入的嚴重不足。而且在這種以地方政府負責籌資的醫療衛生政策下,由于各省市在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能力上的差異,進而導致各省市在衛生領域財政投入水平的差異明顯。橫向上,在現行衛生投入責任主要在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下,因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能力的差異,導致各省市人均衛生投入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我國各省之間人均衛生經費差異比較大,以2007年為例,人均衛生經費財政投入,北京為728.43元,而湖南僅有93.15元,是北京的八分之一,這種巨大的差異在其他年份同樣存在,且差異更大??梢?以地方政府負責衛生籌資的政策加劇了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能力省市之間在衛生服務上的不公平性。2.城鄉間衛生支出不均衡。在二元經濟結構下,政府衛生投入結構在城鄉間呈現非均衡性,加劇了城鄉間衛生服務的不公平性,主要體現在衛生總費用城鄉分配不均衡以及政府衛生事業費分配的城鄉不公平。以2004年為例,58.2%的農村人口衛生支出只占衛生總費用的34.9%,而41.8%的城鎮人口衛生支出卻占衛生總費用的65.1%。農村人均衛生經費只有301.6元,而城市衛生經費為1261.9元②,是農村人均費用的4倍多,如果考慮收入水平的話,農村人口的醫療衛生費用負擔相對城市人口將更大。雖然隨著城市化的進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占據了城市的部分衛生資源,但短期內城鄉間衛生總費用構成的非均衡性難以扭轉。這種支出結構的不合理,加劇了衛生服務獲得的不公平性。財政用于衛生的投入,更加側重于城市,城鄉間衛生資源分配很不公平。
(三)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效率分析
我國財政對農村醫療衛生的投入總量本來就偏少,而且這些有限的財政資源投入農村醫療衛生領域并未產生較優的效率,主要體現在:政府農村醫療衛生投入資金缺乏科學的運作機制。財政對農村醫療衛生投入資金運用效果缺乏科學的考核、監測指標體系,缺乏資金運用效果的信息機制和改善資金運用的決策機制,造成農村醫療衛生財政支出資金的不足與浪費并存,農村衛生發展重硬件建設、輕軟件建設;重房屋設備的更新、輕人才的培養和管理;重一次性投入、輕經常性維護,使農村稀缺的衛生資源不能發揮最大的健康效益,政府有限的資金用于養人,而不能用于改善服務。在中西部大部分地區的鄉鎮衛生院,由于技術、服務和管理上已經越來越不適應農村衛生服務需求的變化,不適應農村醫療市場的激烈競爭,服務質量下降,服務能力萎縮,大部分面臨著生存危機,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村衛生發展和農民健康目標的實現。
三、公共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政策建議
(一)增加對農村醫療衛生費用的公共財政支持
要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發展目標,要求醫療衛生事業的目標應走向全民健康保障,目前只面向部分人的醫療保障體制不僅違背了公平性原則,而且成本很高。加強對欠發達農村地區的低收入人群的公共醫療衛生投資不僅是出于公平的考慮,也是最具有效率的。因此,加大財政農村公療衛生支出的比例,增加公共醫療衛生支出規模是十分必要的。
根據公共財政原則,基本公共衛生支出應主要由本級財政和上級財政共同負擔,但由中央政府決策支出將使得社會福利水平更高。因為中央政府考慮了每個決策對全國的影響而不僅僅是某個地區的影響,把所有的外部性都內部化了,再加上地方政府稅收權力和財政收入的限制,難以支付公共衛生系統的建設,所以中央政府能夠提供最優的公共衛生支出。除此而外,對于地方政府而言,農村衛生投入應納入政府的總體預算,以防止地方在農村醫療衛生投入上的隨意變化和壓縮,保證基本醫療和保防工作的正常經費。
(二)建立農村醫療衛生的專項轉移支付制度
農村醫療衛生公共投入不足的一個因素就是地方財政的困難,而地方財政尤其縣鄉財政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分稅制,尤其是省以下分稅制改革不徹底造成的。因此,要在分稅制的框架下,明確各級政府的事權、財權、財力,使三者達到一個合理的配置,尤其要盡快把省以下的財政體制推進真正的分稅制的軌道。但在各地方分稅制體制的設計中,在合理配置財權之后,必須再配之以合理、有力的自上而下的轉移支付制度,以確保經濟發展狀況不同的地區的財力與其事權大體相一致。這是因為在我國,基層政府擔負著直接向70%的居民提供大部分公共服務的任務,但由于基層政府的財政困難,尤其是貧困地區縣鄉財政缺口十分巨大,根本不能保證向本地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在這種情況下,只依靠縣、鄉鎮政府的力量建設農村地區的公共衛生事業,是不現實的。因此,為了實現各地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均等化,要加強中央政府向農村基層政府的轉移支付力度,尤其是要建立對農村醫療衛生的專項轉移制度,通過加大農村醫療衛生專項資金,控制一般性轉移支付的總量,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防止基層政府對醫療衛生轉移支付資金的濫用和壓縮。但是,由于中央專項撥款一般要求地方配套資金,這樣恰恰給發達地區提供了便利,而對貧困地區來說,專項撥款越多,反而給地方財政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對此,中央財政可以根據政策目標和某些特殊的因素,給予一些地區以非對稱性專項撥款,比如對于民族地區、困難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公共衛生事業建設,每年可從中央財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通過非對稱性專項撥款的形式予以扶持,使那里的農村居民盡早享受到一般標準的醫療衛生服務和達到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三)轉變公共財政對農村醫療衛生的補貼方式
長期以來,政府對農村的衛生投入主要集中在服務供給方(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服務的需求方(農民)補貼很少。這種補貼機制是適應傳統時期農村普遍缺醫的現實情況而建立起來的。而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缺醫少藥問題已經解決,主要的困擾是沒錢看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政府原有的補貼模式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除對少數醫療機構缺乏的偏遠地區,政府加大對醫療服務機構的資金支持外,其他地區的醫療機構盡量交給市場來調節,通過市場競爭提高服務質量、降低價格。政府轉而補貼服務需求方,支持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建設,增強農民購買醫療和抵抗疾病風險的能力。
(四)改進農村衛生服務公共財政投入方式,提高產出效率
1、醫療機構及人員的基本情況:我市共有衛生機構345個,其中醫院95家(三級醫院2個、縣級醫院12個、中醫醫院12個、??漆t院7個、婦幼院11個、其他醫院51個),鄉鎮衛生院216家,其他衛生機構34家。
我市現有在職衛生技術人員8291人,執業醫師3884人、執業助理醫師1299人、注冊護士3108人。
2、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情況:我市自20__年底醫學教育科成立以來,使繼續醫學教育工作步入全面化、正規化、系統化的軌道,認真落實《陜西省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實施細則》,加強學分管理,逐步使學分達標工作成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晉升、聘任、職業再注冊的必備條件。03年參加ICME管理系統的單位30家,其中包括6個直屬單位、10個縣、2個區、12個廠礦醫院,單位參加率達100﹪。參加人數6654人,參加率80﹪。
3、學歷教育:為了加快后備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優秀人才的培養,改善我市醫學高層次人才的學歷結構,02年~04年共培養第四軍醫大學研究生10人,市直和各縣(市、區)醫療衛生單位積極進行“兩專一本”教育,三年來共有845人取得了新的學歷證書。
4、在職教育:為了提高我市醫技人才的知識水平,一是我們采取“走出去”的學習模式,積極鼓勵大家到上級醫院進修;二是“請進來”,通過多種途徑邀請中省專家進行學術講座;三是自己組織各學科帶頭人深入基層講課;四是當年參加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組織的各類學術活動,取得相應的學分;五是當年發表的學術論文,按刊物的級別獲得學分;六是科研項目、科技獎勵項目和專利成果取得當年相應學分;七是當年出版的醫學著作,按字數授予學分;八是出國考察報告、國內專題調研報告,按字數授予當年學分;九是當年發表的醫學譯文,按字數授予學分;十是當年發表文摘、個案報道、科普文章按篇數取得相應學分;十一是由單位組織的學術報告、專題講座、技術操作示教、手術示范、開展新業務、合作研/:請記住我站域名/究項目等,可取得學分;十二是臨床病例討論會、多科室組織的案例討論會、大查房等獲得相應學分;十三是自學,自學與本學科有關的專業知識,應先定出自學計劃,經本科室領導同意后執行,寫出綜述可按字數授予學分;十四是參加衛生部指定的“好醫生”遠程教育網絡獲得國家級Ⅰ類學分。20__年我市各級醫療衛生單位邀請專家講座190余次,撰寫各類醫學文章680余篇,參加遠程網絡教育人員達6000余人,二級以上醫療衛生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基本實行IC卡進行學分管理,學分達標率為85以上。
5、傳染病培訓情況:按照《陜西省衛生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在職衛生技術人員重點傳染性疾病防治知識全員培訓工作的通知》(陜衛科發〔20__〕353號)要求,市衛生局及時召開會議,研究安排培訓工作,先后培訓師資200余人,共有12441余人受到培訓,使我市在職衛生技術人員掌握了愛滋病、結核病、人禽流感和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重點傳染病的防治知識和技能。
二、領導重視,提高認識,建立健全組織機構
衛生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人才是關鍵,教育是基礎,我局領導十分重視繼續醫學教育工作,充分認識到繼續醫學教育在醫療工作、醫學科研、衛生人力開發等方面的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的地位與作用,把它作為醫學科技工作與醫療衛生工作的切合點和切入點,作為醫學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有效途徑和衛生事業發展的推動力,進一步提高繼續醫學教育在實施“科 教興國”和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中的地位與重要作用的認識,增強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我局成立醫學教育科和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主任由衛生局長擔任,副主任由主管副局長擔任,成員有醫教科長、防??崎L、人秘科長、醫政科長、執法辦主任。由醫學教育科負責繼續醫學教育工作,不定期舉辦繼續醫學教育管理人員培訓班和座談會,把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工作作為提高競爭實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同時讓廣大衛生技術人員認識到,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是黨和政府對衛生技術人員的關懷和要求,也是維護人民利益,對人民健康負責的體現,繼續醫學教育是終身職業性的教育,是職業生涯的加油站。
三、制定并完善繼續醫學教育有關文件和管理辦法
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制定《渭南市繼續醫學教育“十五”計劃》、《渭南市衛生局轉發陜西省衛生廳關于開展網絡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工作試點的通知》、《關于印發渭南市衛生系統繼續醫學教育的意見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繼續醫學教育工作中學分管理問題的通知》等相關文件,明確規定繼續醫學教育的組織管理,內容形式,考核評估,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等。
繼續醫學教育要堅持內容的先進性、針對性和實用興、要給衛生技術人員提供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條件,“十五”規劃提出在“十五”期間要達到三個具體指標,一是全市各醫療衛生單位繼續醫學教育工作覆蓋率達到100%:二是全市各醫療衛生單位繼續醫學教育活動項目的學科專業覆蓋率達到100%;三是全市各醫療衛生單位繼續醫學教育對象獲取規定學分的達標率85%。為確保三個指標在“十五”期間順利完成,在加強領導、完善制度、規范管理、創造條件等方面均作出相應規定。
《渭南市衛生局關于加強繼續醫學教育工作中學分管理問題的通知》中明確了Ⅰ類和Ⅱ學分的內涵,對不同的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授予制定嚴格標準.規定凡從事醫療衛生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均要參加繼續醫學教育,醫療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考核作為聘任、晉升技術職稱和職業注冊、再注冊的必備條件之一。
四、幾點體會
我局醫學教育科成立兩年來,全市繼續醫學教育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
一是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構,使全市繼續醫學教育工作形成網絡化、多元化、系統化。通過大力宣傳教育,使全體專業技術人員從思想上提高了認識,行動上能夠自覺接受繼續教育培訓工作,變被動為主動學習,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
二是每年至少舉辦一次繼續醫學教育管理人員培訓班,使大家相互交流,互相學習,不斷提高管理水平。
20__年11月,在渭南市金穗大廈舉辦全市繼續醫學教育管理人員培訓班,重點是啟動全市的醫學教育工作,使醫學教育工作步入正規化、系統化、全面化的軌道。
20__年5月在韓城市召開陜西省繼續醫學教育網絡管理經驗座談會。
20__年4月帶領全市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干部赴云南省學習培訓,進一步提高了繼續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
三是遠程網絡醫學教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__年度先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遠程網絡醫學教育省級試點工作,經過扎實細致的工作,在全市二級以上醫療衛生單位安裝網絡管理系統,使繼續教育工作進一步深入開展。20__年5月,在韓城市召開了陜西省繼續醫學教育遠程網絡管理經驗座談會,受到生衛生廳的表彰。
四是廣大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參加繼續醫學教育,在醫院和本單位建設中逐漸顯現出喜人成績,單位整體建設不斷加強,人員業務水平不斷有新突破,特別是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給單位帶來經濟效益上的逐年增長。同時通過學習,廣大醫務工作者更加愛崗敬業,呈現出你追我趕開展技術競賽的良好態勢,單位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五、繼續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繼續醫學教育工作尚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發展不平衡。一些縣、市和單位迄今尚未把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納入總體工作規劃,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繼續教育工作相對滯后;有的工作停留在表面,被動應付,遠遠不能適應和滿足衛生技術人員學習的需要。二是相關配套制度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落實。有的縣、市和單位沒有把繼續教育與衛生技術人員年度考核、職稱評聘掛鉤的要求落實到位,也未納入領導干部任期目標考核,繼續醫學教育工作失去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證。三是教育手段和教學形式還不夠靈活多樣。四是管理的規范化水平和教育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1、認清形勢,提高認識。廣大衛生技術人員必須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曾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把繼續醫學教育作為實施“科教行醫”戰略的重要措施,作為單位事業發展的基礎工程,切實加大措施,狠抓落實,加快發展,使之更好的為衛生改革與發展服務。
2、加強領導,積極協調,健全制度,進一步完善繼續醫學教育管理體系。繼續醫學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衛生部門內涉及科教、人事、醫政等部門。希望衛生廳科教處上級部門能協調好和其他相關部門關系,把學分制度作為醫師考試、職稱考試和護士注冊的必備條件之一。
3、規范化管理,嚴格考核,提高繼續醫學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狠抓落實是繼續醫學教育規范管理的重點和關鍵。首先要做好繼續醫學教育活動的規范化管理。二是要做好學分登記和考核的規范化管理。三是繼續用好管好繼續醫學教育管理軟件
4、突出重點,結合實際,切實加強鄉村醫生的繼續教育工作。農村衛生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衛生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村衛生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村、衛生工作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大對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的繼續醫學教育培訓,為農村基層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醫療衛生人才,充分利用各種醫學教育資源,創造條件,組織針對性強,實施性好的培訓班,為農村衛生發展培養急需的人才。
廣東醫學院是廣東省最大的臨床醫生培養基地,現有臨床專業學生9400多人。近年來,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和新醫改方案,適應建設幸福廣東的需要,我校遵循臨床醫學的專業特色和教育特性,圍繞打造“四得”(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醫生孵化基地的目標,開展了以“基礎”“ 臺階”“ 鋪路”為主要內涵的校園文化建設“三大工程”,形成了融“三需”(學生所需、社會所需、職業所需)為一體、內涵豐富、深得“學心”的校園文化氛圍和育人環境。
二、實施過程與方法
醫生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極為緊密的職業,光會讀“本本”是不能成為好醫生的。我校的中心任務是培養“四得”特色突出的好醫生。基于這些特性,開展了以“基礎、臺階、鋪路”為主要內涵的校園文化建設“三大工程”。
(一)突出學生需求,做實“基礎”工程
近年來,我校根據高等醫學教育的總體目標、醫學科學發展的自身規律、臨床醫學教育的特性及“四得”醫生培養的要求,對不同年級醫學生的現實需要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整合,努力建設貫穿大學五年,滿足學生試探期、定向期、鞏固期、沖刺期需求“四期需求”的校園文化“基礎”工程。
1.醫學起航――滿足學生試探期需求
剛步入醫學殿堂的大一新生,既對校園的一切充滿好奇,又有一絲茫然。我們把這個階段的校園文化建設定位在引導學生了解大學生活、適應大學生活、融入大學生活。一是有針對性地開發了“大學,你準備好了嗎?”――新生教育模塊,內容包括理想信念、校風學風、心理健康、專業理念、職業認知教育等,讓新同學早準備、早適應、早規劃,贏在起跑線上;二是讓高年級與一年級的班級結對子,開展“傳幫帶”活動,在生活、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面給予引導和幫助;三是組織新生走進醫院,使他們早期接觸臨床,培養專業興趣,打牢專業思想。
2.春風化雨――滿足學生定向期需求
經過一年的適應,躍躍欲試的二年級學生需要更廣闊的舞臺。我們本著 “寬口徑,厚基礎,強技能”原則,打通學科專業壁壘,加強通識教育,著力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與遷移的能力。我校組織了每周一次的“文化沙龍”活動,在老師的指點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展各類活動,讓同學們在繽紛多彩的校園文化中得到熏陶,不斷提高綜合素質;針對醫學專業方向較多,部分學生對專業選擇比較迷茫的實際,有組織有計劃地舉辦各類專題講座,就各專業的職業需求、發展前景等為學生釋疑解惑;利用附屬醫院的平臺,選拔了一些優秀的臨床醫生擔任醫學生導師,積極、靈活、有效地開展專業思想教育。
3.守護生命――滿足學生鞏固期需求
步入到三、四年級的醫學生,開始進入臨床課程學習,對專業理念的認識更加深刻,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愿望更加強烈,這一時期重在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鞏固和提升。對于這個階段的校園文化建設,我們側重于與專業學習相結合,通過邀請名師名家作專題學術講座、舉辦醫學理論知識競賽和臨床技能操作大賽、舉辦各種趣味知識競賽等,鼓勵和支持學生踐行“求真求精”的校訓。同時,組織學生開展課外科研活動,舉辦各種學生講座、競賽活動,讓學生掌握醫學研究的方法,發展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4.青春――滿足學生沖刺期需求
大學五年級,從課堂到醫院,從學校到社會,大五的學生重新來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未來的職業發展應該朝著什么方向,如何走下去。因此,這一時期的校園文化建設重在就業指導和職場指引。通過邀請成功校友暢談個人奮斗歷程、考研達人分享考研心得、心理專家解讀減壓方式、舉辦簡歷設計大賽、請醫院領導擔任評委舉辦模擬招聘會、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指導等。在職場指引方面,重點針對畢業生開展畢業教育活動,特別是結合職業的需要開展廉醫教育活動。
(二)突出社會需求,做好“臺階”工程
面對當前就業競爭日趨激烈、農村和社區“缺醫”但條件較差、同學對畢業后何去何從很是糾結的實際,我們著力建設以“臺階”工程為主旨的校園文化,力求通過這些文化的熏陶,使同學們對“下得去、留得住”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1.培養“紅土”情懷,引導服務基層
我校地處粵西,建校53年的奮斗歷程中蘊含了廣東醫學者對粵西這片紅土地熾熱的感情,也形成了廣東醫“扎根基層、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紅土”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充分利用“紅土”文化,通過舉辦校友論壇、校園宣講會、座談會、DV大賽等,讓這種精神得以繼承和延續。在這種精神的引領下,許多畢業生都走進基層、服務基層,有些還成長為杰出的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帶頭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紅土”情懷的代表人物、我校臨床老師何建猷教授。她自小在廣州長大,1967年從中山醫畢業后卻來到湛江最偏遠最貧困的徐聞縣一個大隊衛生站、后到公社衛生院,一干就是13年。即便是后來調到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仍不忘基層百姓疾苦,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成為患者最愛找的醫生,先后獲得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抗擊“非典”一等功臣、廣東省“健康衛士楷?!薄叭珖思t旗手”“中國醫師獎”等榮譽。我校每年均針對性地開展“當何建猷式好醫生”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服務大眾、扎根基層的“紅土”情懷。
2.開展社會實踐,感知社會需求
為了讓學生了解基層、認識基層、服務基層,在服務與回饋中提高自我,我們結合同學們的專業特長和相關單位的實際需要,大力開展“義工服務站”活動,先后建立了以關懷臨終病人為主的療養院志愿者服務站、給殘疾兒童義教義診的特殊教育學校志愿者服務站、進行衛生健康知識普及的社區志愿者服務站、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各項服務的附屬醫院義工服務站等;另外,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還組織開展富有醫學院校特色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們切身感受到社會對“醫生”的渴求與敬重,領悟到“贈人玫瑰”的“余香”,也使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得到歷練。
3.用好“三支一扶”平臺,鞏固“下得去”思想
國家及廣東省關于“三支一扶”的政策,既是對“三農”的扶持,也是對大學生就業的扶助。基于這一認識,我們一方面鼓勵學生畢業后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另一方面持續跟進參加“三支一扶”的畢業生的工作及生活情況,并在校園內廣泛宣傳在“三支一扶”活動中涌現出來的許定華等一批優秀學生的事跡,使同學們對“三支一扶”的意義更加信服,鞏固了“下得去”的思想
4.掌握社會需求,調整校園文化建設內涵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弄清時代需要什么樣的人,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為此,我校定期組織志愿者開展醫院需求調查,了解醫院對員工的要求;開展患者滿意度調查,了解患者對醫生的看法與要求;開展社區調查,了解基層對醫療衛生的需求;建立校友反饋渠道,了解我院人才培養方向的需求。我們在充分調查“知彼”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對校園文化建設內涵和模式進行調整,從而提高了“產品”(畢業生)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
(三)突出職業需求,做優“鋪路”工程
如何培育、引導、幫助學生很好地完成從醫學生到醫生的華麗轉身,是臨床醫學院的重要任務,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為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圍繞提高學生“知識、技能、人文、創新”四種素質,鼓勵個性發展,竭盡全力做優“鋪路”工程。
1.夯實基礎知識,拓寬學生視野
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是成為一名好醫生的基礎條件,尤其掌握應用型的知識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為促進理論知識的學習,我們建立了學習獎勵制度,利用第二課堂開展了學習講座、學習經驗交流會、醫學知識擂臺賽,結合國家執業醫師考試開展醫學理論知識競賽。此外,廣泛開展讀書活動,建立了宿舍流動圖書館,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2.狠抓臨床技能,強化操作能力
熟練的臨床技能是一名合格醫學生的必備條件。為了使學生及早、有效、順暢地從“會看書”向“會看病”轉化,我們專門成立了臨床技能指導委員會,定期開展無菌術、四大穿刺、體格檢查等技能培訓;結合國家執業醫師考試,連續7年開展多站點考核的臨床技能操作大賽,規范學生臨床技能操作,訓練學生熟練掌握各項技能。通過引導與鼓勵,學生“動手”的積極性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多次參加 “廣東省大學生科技學術節之醫學臨床技能大賽”,均獲得較好成績。
3.弘揚生命文化,培養人文情懷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生“看病”的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過去的單純生物學模式逐步向生物- 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因此醫學生要掌握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還必須懂得醫學人文關懷。我校創新形式,多層面開展醫學人文教育,成立了生命文化研究協會,開設了人文素質大講壇、課外人文課程,舉辦了生命文化節、“生命對話”人文論壇等,努力打造“生命文化”這一人文教育建品牌;開展養蠶體驗生命周期、人文主題電影展播鑒賞、換位體驗移情意識等各種體驗式人文教育;開展現代醫者之修養、醫德醫風之內涵等職業素養教育,強化了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
4.培養創新思維,培育科研能力
醫學的發展需要不斷的創新,我校在學生中倡導以創新為榮、以創新為樂的良好氛圍,通過印發《學生科研手冊》、制定《學生科研獎勵辦法》、成立學生科研站、定期舉辦“挑戰杯”創新大賽等各種方式,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科研創新意識的熱情。
5.支持個性發展,培養“多面”人才
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多面、越來越立體,為了培養學生一專多能、兼收并蓄職業素質,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校堅持全面發展與尊重個性相結合,通過舉辦“校園達人秀”、宿舍才藝大賽、書畫比賽、文娛表演、體育競技等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搭建了個性發展與展示的舞臺。
6.力推“名師”工程,促進教學相長
德才兼備的老師不僅傳授給學生知識,并且成為學生爭相學習的榜樣。我校非常注重師資的培養,設立專項經費,開展臨床教學名師工程建設,每年開展臨床教學名師遴選活動,創造臨床教學名師成長的條件,使一批臨床教學名師成為臨床教學的帶頭人,也使老師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對學生起到言傳身教的效果。
三、工作成效及經驗
(一)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的校園文化建設更具實效性
國家人才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人才發展要堅持“以用為本”。衛生部《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把基層醫療衛生人才支持計劃,作為衛生人才規劃的5項重大人才工程之首,突出了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戰略地位。我院始終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四得”人才為主旨校園文化建設,傳承“紅土”情懷,緊貼社會實際。同時,還建立了調查、反饋、研討、溝通、修正的校園文化動態調控機制,將社會及基層用人單位的需求及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反映出來,取得了顯著成效。
1.服務基層人數多
到目前為止,我校已為基層醫療單位輸送了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30000多名,很多畢業生是基層衛生骨干。據調查,廣東省約70%醫院業務骨干為廣東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的畢業生,全省21個地級市衛生局領導班子中,14個是我校畢業生,覆蓋面為66.7%。
2.社會反響好
多家媒體報道高度評價我校面向基層的育人成果。 如《南方日報》以“樂為基層育人才――全省縣以下高級醫務人員主要由廣東醫學院培養”為題,高度評價我校面向基層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督】祱蟆芬灶}為“堅持培養應用型人才辦學方向――廣東醫學院畢業生扎根基層”的專稿對我校畢業生作了高度評價。
3.專業品牌效應優
以社會為需求的校園文化建設,也促進了臨床醫學專業的積淀與發展,臨床醫學在社會中形成了品牌,榮獲“廣東省高校名牌專業”“廣東省應用型人才示范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成為粵西地區最大的全科醫生培訓基地。
(二) 以學生發展需求為導向的校園文化建設更具針對性
育人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我校堅持以學生發展需求為導向,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特點,把握重點,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顧問”、書記微博、輔導員微博等平臺充分采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開展喜聞樂見、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其就業競爭力。
1.就業率高
在臨床醫學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近年來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都保持在95%以上,并且逐年提升,其中2011屆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達96%,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2.榮譽成果豐碩
近年來,學生獲得多項榮譽,其中國家級61項,省級45項。尤其在科研方面,獲省大學生創新實驗資助項目11項,省級各類科技競賽獎18項,在國家級、省級以上刊物發表研究論文40多篇,出版專著4本。多個學生集體獲得“全國先進班集體”“廣東省先進班集體”“廣東省五四紅旗團支部(標兵)”“廣東省志愿服務優秀項目”等10多個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3.學生認同度高
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尤其是與專業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據調查,80%的學生對校園文化建設很滿意,88%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校園生活很幸福。
(三)以職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校園文化建設更具前瞻性
為滿足學生的職業發展需要,我校積極拓展以職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夯實專業理論基礎、提高臨床操作能力等搭建舞臺,成效明顯。
1.專業素質過硬
連年參加“廣東省大學生科技學術節之醫學臨床技能大賽”獲得好成績,在2011年獲得全省第一名。在2004年~2010年我校畢業生參加國家職業醫師綜合筆試平均分都高于全國平均分10分以上,考試通過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2.用人單位滿意率高
在2010年畢業信息調查反饋,用人單位認為我校臨床專業的畢業生不僅專業素質過硬,而且能吃苦耐勞、踏實肯干、虛心學習、樂于奉獻,滿意率達98%以上。
3.職業發展前景廣闊
我院畢業生大多選擇在基層工作,也有200多名畢業生到國外深造和研究。他們奮戰在各級醫療戰線上并創造出驕人的成就:有1人獲得國家白求恩獎章,4人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8人獲國家、省“五一”勞動獎章,80多人次獲國家級先進稱號,150多人次獲省級先進稱號,涌現出被譽為“動物脂類基因技術的開創者”、現供職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康景軒博士,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Primate Biomedical Research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研基金常務評委陳維政教授、抗“非典”英雄陳洪光、鄧子德校友等杰出校友。
我院在近年來校園文化建設中,有以下的深刻體會:
突出社會需求,是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
關鍵詞:婦幼衛生專業;人才;建設
中圖分類號:R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7-0114-02
婦女和兒童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婦女和兒童健康水平的提高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當代世界婦女和兒童生存、健康和發展的主旋律。在保護和促進婦女和兒童健康發展的醫療衛生事業中,高等醫學教育婦幼衛生專業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歷史責任。青海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系于2001年申報婦幼衛生專業獲批后開始面向全國招收五年制婦幼衛生本科專業。截至2015年12月,招收婦幼衛生專業3屆共111名。已經為社會培養了百余名婦幼衛生專門人才?,F就我系婦幼衛生專業建設及婦幼衛生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內容總結如下:
一、我省婦幼衛生專業隊伍現況
我國婦幼衛生專業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新型專業,婦幼衛生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對婦幼衛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投入不足等情況普遍存在。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經濟發展緩慢,婦幼衛生在全國處于落后水平。同時,我省婦幼衛生專業隊伍總體學歷水平低、業務骨干缺乏,婦幼衛生保健能力差,從而導致我省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等主要指標較高。而且青藏高原自然地理條件差,經濟落后,很難吸引外省高校畢業生,加之我省人才流失嚴重,造成了我省婦幼衛生專業人才嚴重不足的局面。在鄉級衛生院的婦幼專職人員中具備中級及以上職稱的專業人員寥寥無幾。為了改變這種被動、落后的婦幼衛生現狀,彌補我省婦幼衛生高級人才嚴重匱乏的現狀,盡快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婦幼衛生專業技術人才是青海大學醫學院迫在眉睫并且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婦幼衛生專業建設概況
(一)婦幼衛生專業人才培養建設目標
婦幼衛生專業主要是為醫療衛生系統培養從事婦幼保健工作的臨床醫師。按照婦幼衛生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提高畢業生整體綜合素質為核心,在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中加強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培養。知識培養方面注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能力培養方面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素質培養注重學生心理素質、職業道德、科研素質和文化修養的培養。學生畢業時,要獨立完成畢業論文,以檢驗學生的專業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與項目工作,舉辦各種講座,開展各種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及能力發展的活動。培養能夠適應21世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醫學模式轉變,具有創新意識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的基本能力,掌握醫學文獻檢索并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高級婦幼衛生專業人才。
(二)婦幼衛生專業建設的發展規劃
1.課程體系建設規劃。本專業開設專業課程包括兒童少年衛生學、婦女保健學、兒童保健學、衛生統計學、流行病學、婦幼心理學、婦幼營養學、婦幼衛生管理學、全科醫學教育等。通過專業課的學習,使學生能系統地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婦幼衛生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畢業后能夠從事婦幼保健和預防醫學工作。因此,為使學生畢業時獲得婦幼衛生管理和改善婦幼衛生服務的能力,開設了婦幼保健學、婦幼衛生管理學和全科醫學教育;為了掌握預防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熟知社會、心理、環境等因素對婦幼健康影響的調查研究及科學評價,開設了環境醫學概論、婦幼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兒童少年衛生學、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等,并且還開設了衛生法規、醫學文獻檢索、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衛生管理學、行為醫學、社區醫學等選修課;同時為保證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及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加大實驗教學的力度外,還開設了醫學文獻檢索、醫學科研設計和臨床流行病學選修課,通過培養使學生基本具備了對人群衛生健康效應評價的綜合能力。
2.實踐教學建設規劃。實踐教學是教學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接受知識、培養能力、開發創新思維的主要途徑。青海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系近年來著力構建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調整實踐教學比重,整合實驗教學內容,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改進實踐教學方法,推進實驗室開放。充分依靠校外實習基地,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婦幼衛生專業實驗的開展主要依托公共衛生系中心實驗室以及青海大學醫學院的形態學實驗室、解剖學實驗室、臨床醫學實驗中心和附屬醫院婦女兒童臨床醫學示教室。婦幼衛生專業實驗教學要求主要是通過實驗課程的學習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形成以保健為中心,以群體為對象,臨床和保健結合的思維模式;掌握基本點的實驗操作,正確使用儀器,認真觀察,準確記錄,科學地處理實驗數據和分析實驗結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中的創新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查閱文獻和工具書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的合作意識和在競爭中培養友誼的人際交往能力。
婦幼衛生專業的實習基地建設,現已確定為青海省婦幼保健醫院、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青海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青海省地方病預防控制所、青海省第四人民醫院、青海省紅十字醫院等,教學基地的良好資源及技術力量保證了婦幼衛生專業學生的臨床和專業實習。而且各教學、實習醫院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醫教科均有專人負責學生的教學、見習和實習工作。各科室均有經驗豐富的帶教老師,使學生能進行具體的專業的實習,為以后進入工作崗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師資隊伍建設規劃。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形成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是青海大學醫學院的工作重心,學院嚴格執行教育部關于主講教師資格的規定,嚴把主講教師資格審查關,制定了《青海大學醫學院師資培養實施辦法》和《青海大學醫學院教師試講制度》,提出了《青海大學醫學院關于加強青年教師培養的幾項要求》,規定主講教師應為具有講師及以上職稱、或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并通過崗前培訓,取得合格證的教師。并對新任主講教師的講課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和督導。建立新教師崗前培訓制度,對新教師,要求必須通過省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中心組織的崗前培訓,取得合格證書后方能上崗。
另一方面,實行青年教師培養指導制度,指定老教師進行傳、幫、帶。要求每位年輕教師聽相關的課程。講課首先從實驗課進行,在正式上講臺前,必須進行試講,并對其試講進行點評,同時對其教學情況進行檢查指導。為了使年輕教師得到各方面的鍛煉,也是為了加強學生管理,一般均要求他們擔任兼職班主任,以達到鍛煉培養的目的。對中年教師通過多種途徑盡量尋找機會進行短期進修學習,使他們能夠多了解一些信息,掌握一些新技術、新方法,學習兄弟院校的好經驗、好方法。對已取得高級職稱的教師主要是通過訪問學者途徑予以提高。對于學歷達不到要求的教輔人員,要求通過多種途經以便達到相應的學歷要求。為了盡快達到教師學歷比例要求,給于一定的機會,積極鼓勵教師報考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采取多途徑綜合措施有效地保障了課堂教學質量。
4.人才隊伍培養研究規劃。自青海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系“婦幼衛生專業”申報成功后,從2001年招收首屆學生開始,先后招收了三屆學生。2001年招生57名;2005年招生23名,2012年招生31人,共計招生111名。目前我國所培養的婦幼衛生保健醫學專業人才的數量、層次與布局遠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的需求。尤其在基層醫院,婦幼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缺乏,并且中專學歷占大部分。因此,我國婦幼保健醫學事業的發展空間很大。如果我國婦幼保健專業人才與人口的比例達到1:5000,那么到2016年為止,我國對婦幼保健醫學專業人才的需求至少要達到30萬。青海省現有人口557.3萬,按上述標準計算,至少需要1000多名婦幼衛生專業人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重視及公共衛生形勢的不斷變化,國家對婦幼衛生專業人才需求也將越來越大。青海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系以提高婦幼衛生專業學生培養質量為核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將繼續加大婦幼衛生專業建設,不斷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加強與公共衛生相關機構(包括青海省婦幼保健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社區醫院等)建立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結合高原特點及特有的資源,不斷提升青海大學婦幼衛生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我省乃至全國婦幼衛生事業培養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季成葉.兒童少年衛生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顧美皎.婦女保健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論文關鍵詞:兒童艾滋??;防治;困境;法律環境
一、我國兒童艾滋特點
兒童感染艾滋主要原因是母體傳播,感染艾滋病婦女旦懷孕如果不經過阻擋治療,就將給孩帶來災難甚至致命威脅。
(一)感染途徑
成年人傳染艾滋病方式主要通過婚前或婚外不安全多性伴、注射、買賣血液和男男同性戀等途徑,兒童艾滋病以圍生期感染為主。有資料表明,全球兒童艾滋感染者90%以上病例為母嬰垂直傳播。在未干預情況下母嬰傳播率在發達國家為15%-25%,發展中國家為25%-50%。同時受感染兒童普遍壽命短,在發達地區,80%受染兒童只能活到3歲,僅20%兒童能活到10歲。在不發達國家,66%受染兒童活不到3歲。
(二)身體上
兒童感染艾滋病毒后其免疫系統遭到破壞,加上缺少及時治療,其健康狀況都非常不好。兒童感染艾滋病毒后身體大都呈現以下狀況:1、營養不良。年齡越小,營養不良狀況越嚴重。同時還經常發生腹瀉、厭食等情況,還因免疫功能缺陷易并發嚴重細菌感染。2、發育異常,容易生病。兒童感染艾滋病毒后,最常見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甚至停滯,尤其是圍生期感染兒。3、容易患肺炎、氣管炎、肝炎、敗血癥、口腔炎、中耳炎、帶狀皰疹,甚至心肌炎、腦病、淋巴結綜合癥狀等疾病。4、神經系統損害。兒童感染HIV還表現為神經系統退化,反應遲緩,性情淡漠,認知、語言和社會適應能力延遲或已獲得的能力呈進行性下降,痙攣性偏癱或四肢癱。除上述情況外,有些兒童還因服抗病毒藥物副作用而患其他病,如貧血、消瘦、腸胃疾病等,或者因攜帶艾滋病毒而成為重要傳染源。
(三)心理上
調查發現,兒童艾滋的情感和心靈問題最容易被忽視,他們通常得不到或只能得到極少關懷和支持。兒童艾滋患者普遍感到孤獨、自卑、自閉與偏執,嚴重的還仇視社會和報復社會的心理行為傾向,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當孩子失去對新鮮事物的關注將顯得十分冷漠,不少孩子在此過程中慢慢發生心理變態。
(四)學習上
兒童能否在其適齡階段接受合適的教育是影響其一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對兒童艾滋患者來說,首先關注是否有機會上學。絕大多數艾滋家庭因經濟貧困,無法與正常孩子那樣學習。在歧視現象嚴重地區,人們對兒童艾滋患者避之唯恐不及。很多患者在學校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孤立,加上別的孩子家長反對艾滋孩子上學,致兒童患者自尊心受到莫大傷害而棄學。同時患兒易感染各種疾病也影響學習。
二、我國兒童艾滋防治的多重困境
(一)檢查、治療障礙和手術難
兒童艾滋第一困境是檢查難題。首先是衛生當局缺乏相關技術,實驗室分析系統跟不上,對護理患兒缺乏經驗與信心;其次是父母擔心孩子檢測后會受到偏見與歧視而不愿意讓孩子接受檢查。在不了解檢測與HIV可以被有效控制的事實基礎上,導致兒童艾滋檢測率很低。沒有經過檢查的母親會害怕其孩子被證實已感染,就意味著她們也已感染而不愿意讓其孩子接受檢測;最后,提供測試的醫院或診所或許交通不便,很難聯系到那些已證實感染了的兒童而無法進行后續檢查與跟蹤訪問。也有愿意為孩子做檢查的家庭,因可能要長途跋涉好幾小時與一筆不小的開支才能到達最近的衛生服務點而放棄檢查。2008年,母親是HIV攜帶者,在出生后兩個月內接受檢查的嬰兒中6個人不足1個。2003年3月6日,河南、河北、貴州等11個省與衛生部簽訂的“建立艾滋病綜合防治示范區”中國首批51個縣市的艾滋病綜合防治示范區正式啟動,為病人免費提供救助與治療。但遺憾的是這一防治工程不包括兒童。
艾滋感染者還面臨手術難,這在各級各類醫院都有發生。我國艾滋病定點醫院一般都在傳染病??漆t院,暫時沒有條件提供其他醫療服務,而有些專業難度較高的手術并不在傳染病專科醫院的執業范圍內。如有些骨折、胸科或肝膽等手術,這些在傳染病專科醫院一般做不了,只能轉到綜合醫院進行治療,但后者又不接收艾滋患者。某一非定點醫院2009年1季度-3季度術前檢測發現感染者28例,其中21例可查到病歷,其中6例實施了手術,15例未實施手術。如果不能解除HIV檢查和治療等障礙,每年仍然有數十萬兒童死于艾滋。
(二)家庭成長環境
除了缺藥與缺乏兒童艾滋治療經驗外,家庭環境引發的各種問題是兒童艾滋患者的另一困境。在無人監管或監管不力的兒童艾滋孤兒中,有的孩子臉上、四肢、后背布滿了皰疹。景軍教授解釋說,在美國,艾滋病患者少有出皰疹,只有中國病人才多見,可能由于營養不良所致。調查中發現,兒童艾滋患者最關注的是艾滋病能否治好,對家人健康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學習與對未來,擔心家人離去后沒人照顧,擔心破舊的房子還能撐多久,擔心家里人有病沒錢治……由于受艾滋病的困擾和家庭經濟負擔雙重難題,父母們的焦慮和煩躁也影響著孩子身心健康。感染上艾滋的農村孩子與家人幾乎沒有身體接觸,他們不會處理悲傷,也不懂得應如何給自己和家人療傷。
(三)監管問題
艾滋病傳染性強,潛伏期久,病死率高。在當前歧視很難改變的前提下,即使清楚艾滋病感染途徑,民眾也很難輕易接受艾滋患者。甚至連患者家人也在歧視者之列,如廣西的6歲小阿龍,不僅不能正常上幼兒園,連爺爺奶奶也不去照顧他,村上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他辦低保,讓一個6歲艾滋感染者獨自生活。對于兒童艾滋患者,尤其是艾滋孤兒,應由誰來照顧其生活,具體有誰來監護其成長。
(四)藥物服用
在我國,既沒有治療兒童艾滋患者的專有藥物劑型,也嚴重缺乏治療兒童艾滋病患者的臨床經驗。在我國實施的“四免一關懷”政策落實后,許多成人艾滋感染者都能獲得政府免費發放的藥物,可孩子沒有。通常的做法就是將成人的藥劑量減半給孩子服用,很多用于成人治療HIV的藥物對兒童來說還不合適,或許還沒得到批準。而那些可用的藥物在需求最多的、急需的地區卻得不到。兒童用藥配料要比成人用藥貴很多,因此亟需開發廉價、固定劑量組合的兒科藥物。
另外,服用抗病毒藥物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在服用抗病毒藥物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有些孩子很小不懂服藥的重要性,服藥一般沒有主動性,既容易遺忘也容易抵制,服藥難度大。對于年齡大點的孩子,雖可說服其比較主動服藥,但有些孩子會對服藥產生厭倦與抵觸心理,或者由于藥物副作用讓他們感到很不舒服常常會不服藥,或騙說已服過。服藥問題,再加上經濟條件差與營養不良等,對疾病控制十分不利。
三、我國兒童艾滋病防治策略與具體措施
(一)截斷傳播途徑
預防兒童艾滋病最重要的是阻斷母嬰傳播。比如,鼓勵和提倡婚前醫學檢查;在艾滋病高發區對孕產婦作HIV監測和定期檢測;HIV孕婦宜終止妊娠;為堅持妊娠者提供預防藥物等。為此,各有關部門要發揮三級醫療救治、婦幼保健及疾病預防控制網絡的作用,建立符合各地實際的,有效、可行、便捷的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服務模式。醫療衛生機構要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產婦及其嬰兒免費提供相關咨詢和檢測,進行產前指導、阻斷、隨訪、營養指導等服務,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產婦提供免費抗逆轉錄病毒藥品;積極倡導并指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產婦對嬰兒進行人工喂養而不作母乳喂養,有條件地區,政府相關部門應當為艾滋困難家庭提供免費奶粉。
(二)健全兒童艾滋病監測和治療體系,完善兒童艾滋病檢測監測網絡
1、建立適宜的兒童服務模式。各地區應充分利用現有服務網絡開展相關咨詢檢測工作,強調保密原則,提高咨詢檢測的可及性。建立和完善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綜合醫院和婦幼保健機構的免費自愿咨詢檢測點,承擔國家免費自愿咨詢檢測任務。對還不具備檢測條件的機構,可開展相關咨詢服務,并通過轉診服務由具備檢測條件的機構提供兒童艾滋病檢測。
2、完善艾滋病監測網絡,加強對高危地區高危人群監測。低流行地區要建立高危人群綜合監測網絡,中、高流行地區要建立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相結合的綜合監測網絡。艾滋病流行嚴重地區在遵循知情同意和保密原則基礎上,根據有關規定為新婚人群和孕產婦免費提供艾滋病抗體初篩檢測和咨詢服務,并依法告知檢測結果。
3、合理規劃和建設兒童艾滋病檢測實驗室網絡,提高檢測技術水平??h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二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或在高危地區建立艾滋病篩查實驗室,兒童監測優先進行,不具備建立篩查實驗室的要設立檢測點,開展快速檢測。
4、建立部門間信息合作與共享機制,加強信息整合和利用。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多部門間的兒童艾滋病監測檢測信息合作與共享機制,定期匯總和分析兒童艾滋病疫情監測信息,并建立監測結果制度,定期向公眾公布兒童艾滋病疫情,以便公眾或相關部門作出及時反映與挑戰。
(三)加快艾滋病立法,積極開展救助工作
加快艾滋病立法,以法的形式對艾滋患者及受害者進行約束與監管。建立專門針對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的治療和關懷機構,開展艾滋病致孤兒童和孤老的救助安置工作也很重要。各地區應建立對兒童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未成年子女登記、上報和隨訪制度,落實孤兒、艾滋兒童安置等政策措施。將生活困難的兒童艾滋患者及家屬納入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按規定予以救助和妥善安置。應通過法的形式加強對兒童艾滋病患者管理,加強產期保健以降低新生兒感染率和防止第二次傳染。
(四)積極落實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干預措施
1、加強各地采供血機構和血液管理。堅決取締、打擊非法采供血液或原料血漿活動。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應建立舉報制度,開展經常性打擊非法采供血液(血漿)、組織他人出賣血液(血漿)或制售血液制品活動;嚴禁高危人群獻血液(血漿)。
2、完善血站、單采血漿站、血液制品生產單位和血液及其制品的質量監督和控制體系。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血站、單采血漿站設置規劃、規范化管理和質量監督;逐步實施血液集中檢測;對所有臨床用血都進行艾滋檢測。
3、加強臨床合理用血管理。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及醫療衛生機構要將科學用血納入醫師繼續醫學教育考核內容,建立和完善臨床科學用血評價體系和監督處罰制度,依法查處醫療衛生機構非法自采和自供臨床用血。
4、加強對民眾用血知識的宣傳與教育,特別是對農村未育女性的艾滋病知識的宣傳教育,既要提高她們防病、治病意識,更讓其了解性病艾滋病傳播途徑及后果,這樣在遏制艾滋病蔓延與截斷母嬰傳播艾滋將收到意想不到效果。
[主題詞]隨機對照試驗;針灸學
在中國使用了數千年的針灸醫學,目前已經被100多個國家所接受和應用,成為世界許多國家醫療衛生的組成部分。至1986年在中國采用針灸治療的疾病有1116種,查閱統計近5年發表于國內針灸雜志上的針灸臨床研究疾病病種,針灸界宣稱針灸有效病癥超過300種,療效顯著者有100多種。
近年中醫學界開始關注迅速崛起與流行的循證醫學研究,因為通過循證醫學研究的臨床結果可以視為真實的證據而被全球臨床醫生承認而廣泛運用,這對推廣針灸醫學具有重要意義。所以許多相關介紹論文陸續發表,同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開始注重循證醫學教育,并進行了專項的針灸臨床研究,部分針灸診療課題獲得資金資助進行隨機對照研究(RCT)并通過鑒定。但是依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循證醫學”標準,針灸療效確認為“顯著”的只有不到10種病癥。面對如此巨大的差異,許多針灸學者開始思考,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循證醫學是促進針灸醫學發展還是將束縛其發展?
筆者有幸承擔了一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針灸診療方案研究,通過實踐循證RCT研究全過程,對此產生了一些認識與看法。
1 分析目前對針灸臨床研究證據的認識
針灸醫學臨床研究證據究竟有多可靠呢?下面是絕大部分系統評價中表明的目前針灸RCT研究中一些比較普遍的缺陷。
(1)對隨機分配過程細節描述不足,分配隱藏很少被提到,且經常被錯誤地理解和運用;
(2)只有不到15%的隨機對照試驗采用了盲法,絕大多數研究未能最小程度減小操作者對結果的影響;
(3)樣本量的計算很少被報道,樣本量通常太小,只有很少的試驗樣本數大于300;
(4)研究對照組的選擇不合理,有大量的試驗采用的是另一種療效未被肯定的中醫或西醫治療方法作為對照組;
(5)干預措施的刺激參數通常被個人經驗主觀個體化,不易被擴大成一個標準的協議,重復率較低,不易臨床推廣;
(6)約多于一半的RCT沒有報道基線的特征,或基線數據(年齡、性別等)沒有被充分地羅列出來以及可能的副作用發生的不確定;
(7)只有很少的針灸療效評價標準與國際標準一致,療效指標很少被量化報道;
(8)試驗對象的脫落和患者的依從性很少被考慮和解釋,針灸療效缺乏長期的隨訪論證,統計分析和試驗結果的解釋不準確;
(9)有相當數量的試驗是以短篇報道的形式發表,其中的大多數試驗宣稱其驗證的治療方法是有效的,從而暗示有較普遍的發表偏倚的存在。
正是由于針灸研究具有上述缺陷,所以針對針灸研究的普遍結論是:“目前只有很少的高質量的循證醫學證據表明針灸有效,由于方法學基礎薄弱和可供檢驗的假設缺乏,所以得到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顯得遙不可及。”
目前中醫針灸學界領域內對此的解釋是,針灸是一個與多專業應用交叉的復合型學科,現在的針灸隨機對照試驗忽視了針灸醫學本身的一些特殊性,在不領會針灸本身特征的基礎上,把一些通用的原則強加于另外一種理論體系的研究上,這種忽視其復雜性的結果使大家對針灸療效產生錯覺。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可能不是發掘針灸全部潛能的科學研究方法,這種研究的結果可能并不只貶低了作為治病手段的針刺或艾灸,而是整個針灸醫學。所以,國內有學者開始質疑對循證醫學評價方法學全套亦步亦趨地應用于針灸醫學是否合適,提出中醫針灸醫學的臨床知識是否可以完全依照循證醫學的格式去評價和審核嗎?
2 實踐中的困惑與疑問
針對上述問題與爭論,我們在進行課題研究與實施過程中進行了相應的注意。針灸醫學從嚴格意義上講,其研究范圍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一種臨床醫療行為,而并非簡單的針刺體表的某一部位的一種醫療手段。一個完整的針灸醫療活動包括“理(中醫的理論)、法(中醫學治法)、穴(在理指導下的辨證取穴)、術(在理、穴基礎上的針對性操作)”4個步驟。所以在全盤按照循證醫學方法論設計臨床研究及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困難,筆者認為這可能造成了最后結論的部分研究質疑點,包括以下幾點:
(1)中醫認為疾病是一個動態過程,是人體正氣與邪氣不斷交爭的表現,為此提出相對應的反映疾病動態特色的臨床理論――辨證論治。而目前西醫的研究方法多在遵循接受單一的病理定義,將病理改變禁錮在一個相對靜態的基礎上進行。如果承認疾病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現在借鑒的研究方法似乎不能體現疾病動態特色,具體表現在研究中很難確定標準的治療記錄。
(2)在確定納入研究對象并隨機化分組上,犧牲了中醫的整體觀念。中醫整體觀強調“天人合一”,即患者連續的病理生理和環境因素的改變引起的病理狀態的改變在研究中應該被考慮。事實上,如果考慮到這些變量因素,研究就幾乎不可能隨機化分組,因為很少有共性的患者。納入標準的模糊使得大多數針灸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設計從一開始就可能偏離中醫的理論,以致在以后的療效評判時很難說明問題。目前幾乎所有的針灸RCT納入標準都采取兩種模式,即“西醫辨病”或(和)“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結合”,前者強調所有研究對象符合某種疾病診斷標準也就是滿足疾病發生發展的基本矛盾,但此種矛盾認識基于西醫理論,而治療卻依據中醫理論觀念;后者雖既強調研究對象符合某種疾病診斷標準也就是滿足疾病發生發展的基本矛盾(西醫),同時也強調了疾病發生發展的現階段主要矛盾(中醫),但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認識的起點不一致,可能無法有交叉結合點,這種研究模式結論事實上并沒有客觀劃定這種治療方案自身的適用邊界,它究竟能治哪些疾病。因此這種模式雖然強調了中西醫學各自的特色,但事實上并不能提高針灸臨床研究質量,進而提供高質量的臨床證據。
(3)幾乎也不可能有雙盲的使用。一般來說,在一項針刺治療過程中很難使針灸醫生和患者實現雙盲。事實上,針灸醫生應該清楚患者真實的病情并給予相應的治療以取得最佳療效。如果使針灸操作者處于盲態則可能使操作者本應該知道的必要的信息來源無法得到而不能采取正確的辨證施治,這可能不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
(4)過度的標準化操作可能使針灸治療作用失去更多。因為忽視了或者沒有深入研究操作者的背景技術和個性特征,事實等于忽視了針灸治療中的“治神”特點,這對治療結果有著重要影響。同時也
使許多在針灸經絡腧穴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醫療行為受到影響。
通過實踐,以目前的循證醫學方法研究針灸臨床療效,筆者也認為由于忽視了針灸醫學本身的很多特性,所以可能犧牲了針灸治療潛能從而造成目前的爭論。
3 體會與建議
盡管針灸臨床試驗有著其方法學上的先天局限,證明針灸有效病癥證據不足,但令人困惑的是低質量的研究水平卻很難掩飾住每天日常臨床工作中所取得的針灸醫療成就。在很容易找到針灸醫學研究的缺點以后,怎樣理解針灸醫學而不僅僅是批評和指責。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有一些問題可以通過提高針灸臨床工作者的科研知識水平得到改進,如①盲法的運用,雙盲不易做到,但研究結論的第三者盲法判效及公正的第三單位的統計分析可能使結論更為公正;②研究的隨機分配方法、對照組選擇均可以通過與專業設計人員緊密合作得到一定改善;③在進行成功的RCT研究之前推薦先期進行觀察性的研究,目的是獲得可靠的關于治療類型、病例數、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以及相關的副作用,為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而不是從理論上推論就可以進行臨床研究。
同時,筆者認為針灸醫學是一門以技術特點為分類原則的多學科交叉的??漆t學。由于針灸理論建立受東方哲學思想的影響,所以其理論基礎不能用西醫學的解剖學和生理學所解釋,其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與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西方醫學有很大的不同。在提高針灸研究者素質、完善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時,為使針灸領域進行更趨合理的科學研究,針灸界未來應在更好地理解針灸學特性基礎上在以下方面努力開展研究,探討符合針灸醫學特點的研究方法。
(1)怎樣做到真正地病證結合即在中NN論指導下對疾病各種矛盾認識的統一。事實上西醫細致診斷也不以辨病為自限,例如休克是綜合性的病癥,可以進一步區分為過敏性休克、心力衰竭性休克等,治則亦不相同。所以,積極探討中醫對疾病的基本矛盾認識,借鑒西醫名詞,裝入中醫內涵,以利于交流與推廣,需要我們臨床工作者對疾病進行努力探討,以找到一個為某具體疾病的辨證方案指南。
(2)怎樣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在RCT試驗中去量化各種操作方法,尤其是針刺深度的選擇及刺激量的確定。由于干預措施本身的特殊性,所以針灸隨機對照試驗比其他干預措施研究更困難,研究方法學上更具挑戰性。事實上在臨床針灸治療中,“術”是在根據中醫病證統一認識的基礎上確定的,一般原則“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后生大病”(《素問?刺要論》),即是根據中醫理論確定研究疾病病位是在“皮、肉、筋、脈、骨”的哪一個層次,并最終確定針刺深度及不同層次的刺激量。這種針刺深度選擇,筆者認為較之目前統一規定針刺人皮多少厘米的硬性規定,更符合針灸治療的辨證體系,更容易使中醫針灸學界接受,也更體現因人制宜的中醫原則。因為一個肥胖的患者與一個瘦小患者針刺同樣深度最后療效結果就可能不同。
(3)怎樣評價針灸診療者的素質以確保所進行的是真實可靠的針灸治療活動。針灸操作包含的不僅僅是針刺或艾灸的過程,而且還包含了患者對針灸醫師的認同。筆者認為,需要盡快建立針灸住院醫生與專科醫生培養體系與認證體系,這將有助于推進針灸從業人員的整體內在素質,提高從業人員的針灸職業榮譽感,從而提高研究的品質。
4 結束語
毫無疑問 癌癥已成為人類的頭號殺手,其高死亡率令人談癌色變。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癌癥防治研究,無數的科研工作者都在爭分奪秒地探尋癌癥的發病機理和治療途徑。馮寶章與他帶領的韋爾柏(V-erb)基因治療公司,專門從事癌癥基因治療產品的開發和應用,已經率先取得重大突破。
韋爾柏基因治療公司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其創始人馮寶章已經從事白血病等癌癥發病原理研究近40年。他是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血液學研究所教授、研究員 碩士生導師政府特貼專家,香港金紫荊勛章獲得者,曾擔任中華醫學會醫學遺傳學會腫瘤遺傳學組組長,天津市遺傳學會理事、國家醫學成果評審專家等職,主編、參編專著5本,參與發表的論文多達五十余篇、
從國際經驗來看,控制癌癥肆虐的根本出路在于預防,如果癌癥發展到中晚期再進行治療,治愈率低,治療成本高,對于患者,患者家庭乃至整個國家都是一件代價高昂的事情,中國每年癌癥病人的醫療費用高達近千億元,占全國醫療衛生總費用的20%以上,遠高于其他慢性病的醫療費用。而預防癌癥的成本遠遠低于治療癌癥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抗擊癌癥的關鍵 馮寶章說,轉變全民觀念,將晚期治療提前到早期預防,將大大節省癌癥醫治的社會和家庭成本。
但是長期以來,癌癥預防存在著一個難題――癌癥組織的早期標本很難獲取 研究人員得到的癌癥標本大多是晚期癌組織,不能很好地認識癌癥的本質、馮寶章和他的研究團隊注意到,由于人口遷徙流動較少,我國中西部及農村地區有著豐富的疾病家系資源,其中包括癌癥家系資源。馮寶章充分利用了這些資源 以家族性白血病為研究突破口,對白血病等癌癥的病因、發病和癌變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發現,迄今為止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病人中白血病前期的診斷都是回顧性的,即待病人發生白血病時方才認識到該病人曾存在MDS時期。他還通過應用雞原始紅細胞增多癥病毒癌基因V-erbB和V-erbB+A為探針進行印跡雜交,結果提示人類白血病的發病原理和病因可能與禽類紅白血病相似,j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由于禽類紅白血病病毒感染,其癌基因V-erbB反轉和插入而成為人類內源性V-erbB。當它發生突變和擴增而激活時,導致人骨髓干/組細胞異常增生并在其他相關基因擴增的配合下發展為白血病,他的發現酮明了白血病等癌癥的發病基因及其異常,這些研究成果是國內外前所未有的創新。通過潛心研究在此基礎上,馮寶章發明了“反基因V-erbB寡核苷酸及其應用’(專利號ZL001090232)。這項技術是針對癌癥早期致病基因異常而設計和合成的,涉及反基因V-erbB寡核苷酸,其多肽產物,萁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在診斷和冶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白血病和其他多種腫瘤中的應用 它首次證明人類癌癥確實是由腫瘤病毒癌基因引起的,同時解答了癌癥的共同遺傳背景和發病早期。經過實地應用,在我國兩個食管癌高發區――河北省磁縣和涉縣,這項基因治療技術實現了將癌癥早期逆轉為正常,馮寶章認為在癌癥高發區開展群防群治,堅持3~5年。有望將其癌癥發病率和病死率降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