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0: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政治學習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整個過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進行傳話接力游戲,主要將“兩會”的核心內容進行壓縮,摘用其中的熱點內容分成七個小部分,每部分大概是20~30個字,每個小組派一名組員到主持人處抽取小紙條,紙條的內容不能被相關的組員看見,每組組員拉開一米左右的距離。從第一個組員傳到最后一個,每次同時進行三個小組,限時兩分鐘傳達完畢,最后的組員在黑板上將所記的內容進行核對。整個過程進行的非常順利,同學們都享受于這種獨特的學習方式。
通過這個活動有助于同學們對“兩會”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增強同學們的記憶力,調動全班同學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同時也可以調節同學們對政治學習的情緒,有利于提高同學們的積極性,在玩的時候更能學習到一些知識。
第二部分是進行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典禮現場模擬,第五小組成員將“十大人物”的事例編號讓個小組進行抽簽,每個小組派一名組員抽取具體事例,各小組有五分鐘的討論時間,每組一次派四名同學來表演,以生動,形象,普通話的標準與否和時間長短為評比準則。每小組都積極參加,并能完整地模擬整個過程。
一、微課的提出背景
微課,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小型的課堂教學,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微課源于國外實行的“翻轉課堂”。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學老師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 在課堂中采用“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并推動這個模式在美國中小學教育中的使用。互聯網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推動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現。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實際上已經出現微課教學的萌芽。
從國內來看,當前各類微課制作大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微課在各個階段、各類學科、各個地區的應用正進入火熱的試用、探究階段,不少老師開始探索微課與高中政治學科的有機整合及微課對創新教學理念的要求,開始反思微課在政治課教學中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但這些思考都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系統地對此進行研究并形成理性認識的課題暫不多見,只有胡鐵生老師等人開始了對微課應用的高起點、大視角、全方位研究。但從高中政治學科方面對此進行研究并總結匯集微課資源的學校暫時還沒有。
二、微課的研究準備
1.認識、學習微課的含義、意義及發展趨勢。政治老師剛開始對微課不夠熟悉,為了使大家對微課有深刻了解和認識,可通過專家講座、小組討論、網絡學習、組內交流等方式了解微課,使老師們對微課產生興趣、創新理念、拓寬視野、引發思考。
2.分析、研究微課在高中政治學科的應用??蓮膽梅秶ㄕ螌W科的四本必修教材、政治學科的學法指導)、應用原則、微課類型、應用要求等方面預先確定微課素材,為具體應用策略與實踐過程提供方向上的指導和準備。
三、具體的實施過程
1.確立分工,分解任務。四本高中政治必修教材與學法指導的學習方法、題型分類、答題規范等有利于微課教學的任務分配到研究小組的各個成員。
2.具體制作,應用教學。一是購買設備,下載軟件。教師需要配備筆記本電腦(臺式機需要購買攝像頭、耳機),下載課件制作軟件和微課制作軟件。二是每周一課,聽課評課。每個政治教師每周按照課時量寫好教案,制作好微課課件。并在每周三上午組織政治教師聽課,聽課的內容和目的是:評價和交流微課的制作質量、使用效果;評價和交流師生理念的轉變、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要求; 評價和交流教學目的的達到程度、效果的提升高度。三是每月一會,交流落實。每月召開一次教研組會議,作好記錄。內容是成員交流各自制作微課的經驗和做法、利用微課進行教學的實踐過程,檢查好本階段中的研究任務,并把下一階段的任務落實。四是師生互動,運用微課。把前期制作好的微課資源運用到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學校網絡設備進行學習。并組織政治教師探討,如何充分利用學校的網絡設備創設適合學生使用高中政治學科微課進行學習的軟件環境和硬件環境,微課資源的使用對于改革傳統課堂具有怎樣的現實性和可能性。五是總結心得,撰寫論文。政治教師定期總結制作和使用微課過程中的成敗得失、注意事項與適度原則,形成結論性的課題研究論文、結題報告和課題策略論文,準備好課題結項材料。
3.反饋成果,匯集資源。一是分類排序,檢查成果。學校把政治教師在前期已經制作和應用的微課資源進行分類排序,編好目錄。在逐一檢查好每人完成的成果后,學校形成一整套的高中政治學科微課資源。二是上傳網絡,資源共享。教師利用名師工作站和校園網上傳微課資源,開展網絡交流和評價,完成后續跟進。三是及時反饋,修改完善。每個政治教師對網絡交流和評價的信息及時進行反饋,并有針對性地對微課資源進行修改,使其趨于完善。四是調查訪談,檢查成效。學校通過前期教研組各成員在教學一線的微課制作工作和教學使用實踐,對試驗班級學生進行調查訪談,了解本課題研究的實效性。五是總結經驗,撰寫報告。
四、微課的研究啟示
1.微課與高中政治學科的整合存在廣闊的交融空間。微課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的重難點和學生學習政治學科的學法指導方面都可以運用。如教材中的經濟、政治、哲學、文化部分的各個重要知識點,學生在學法方面的學習方法、試題類型和答題規范等要求,都可以利用微課進行精細講解、集中學習。
一、當前高中政治學科學業評價存在的主要不足
1.學業評價目的過于應對考試。有些教師對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研究不深,圍著高考指揮棒轉。甚至有些教師從高一就針對高考開展教學,失去了政治學科教學的本來意義,還造成了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完善。
2.學業評價內容過于注重理論。有些教師對政治學科評價側重理論知識考核,不注重能力和情感方面評價。近年來,政治學科考試在注重知識考查的基礎上強化了理解、應用、分析綜合等方面能力的考核,但始終還是圍繞應試能力,適應現代社會的實踐、調查、交往等能力還是無法進行考評。
3.學業評價方式過于單調抽象。以往的高中政治學科評價大多依據書面考試和量化評價,很少采用過程性評價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采用這樣單調、抽象的評定方法,肯定無法全面反映學生在政治學科學習和品德培養過程中的實際情況。
4.學業評價主體過于單一狹隘。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許多學校還沒有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政治學科學業評價方式,無法充分發揮教師在多元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政治學科多元化評價活動的主體地位沒有完全實現,沒有形成教師、家長、學生多方面共同參與的學業評價方式。
二、今后高中政治學科學業評價的發展方向
1.學業評價要著眼于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政治學科學業評價要全面、客觀,不僅考查理論知識,而且兼顧考查學生的行為和情感、觀點等方面的表現。教師對學生能力方面表現出來的進步給予肯定,例如學生的交流、協作、表述能力,自主開展學習的能力等,都要積極鼓勵學生,堅持從積極的方面給予肯定評價。高中政治學科學業評價要立足于學生身心發展和認知實際,努力促進學生掌握政治基礎知識,提高學科素質和能力,激發學習熱情,堅定理想與信念。
2.學業評價要注重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并重??茖W全面的高中政治學科學業評價應該注重定量與定性結合、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結合,這樣才能保證評價的全面客觀。新課程標準要求情感與價值觀目標的評價應該根據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和對當前社會現象、問題表達的觀點來確定,過程性評價是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目標進行評價的有效途徑。過程性評價方式方法具體包括學生成長記錄袋、表現法、談話法、觀察法、項目評議法等。如表現性評價注重創設情境,對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作出評定,采用等級制和評語制的方法確定評價結果,教師還要注意的是成績評定后不得隨意公布,以創造較寬松和快樂的學習環境,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多加關心。
3.學業評價要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實施目標。在發展性評價中,教師要把學生作為學習評價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之間開展互相評價,深化小組模式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過程性評價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在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政治學科教學評價中,學校還要發揮家長對學生的教育功能,調動他們參與政治學科教學評價活動,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高中政治教師要不斷收集、整合各個不同評價主體的評價信息,為學生確定相對客觀的評價結論,建構既重視知識、技能培養,又重視其情感、價值觀發展;既重視量化、質性評價,又重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的科學評價體系。
三、對構建高中政治學科學業評價體系的設想
依據發展性評價的要求和高中政治學科特點,學業評價可以采用第一層次的學業模塊成績評價、第二層次的畢業水平評價兩種不同的評價水平和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兩種不同的評價方式相結合的形式來開展。
1.第一層次的模塊學業成績評價。高中政治課包括必修課與選修課模塊。必修課側重于概念、規律和知識學習,培養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選修課程作為必修內容的拓展。必修模塊考查內容應以基礎知識和簡單運用為主,可以采取傳統的書面筆試形式,題型以客觀性題為主,兼顧適量的開放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選修模塊運用開卷或表現式的測試方法,注重評價學生質的表現。高中政治學科的過程性評價主要由表現性評價、成長記錄、日常非正式評價等組成。表現性評價主要采取心得體會撰寫、演說演講、討論辯論、生活調查、情景再現、建議議案等形式開展評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選擇適宜的方式參加評價。過程性評價一般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議,每一個月左右,幾名學生一組,暢談學習體會,總結經驗,對每人的學習態度、方式和進步情況作出評價,以等第的形式進行記錄。過程性評價應由學生組織實施,教師擔任指導角色。
2.第二層次的畢業水平評價。高中政治學科畢業水平考試包括兩部分:統一考試和自主考試。統一考試可以根據必修模塊的教學要求,以書面考試方式進行,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行量化的評估和分析。自主考試是指學生在完成選修模塊學習后,依據選修內容進行畢業水平測試??梢韵鄬械卮_定內容,學生不必參加全部模塊的測試,可以依據自己的意向參加其中部分模塊的測試。高中畢業水平評價要能夠體現終結性考試的結果,還要體現學習過程質的評價的結果。
四、構建高中政治學科學業評價體系的注意點
1.不斷規范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有一定的局限性,評價的過程和程序難以達到絕對規范化,有可能存在公平與公正性問題。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發展水平,積極探索推進過程性評價的好方法、好途徑,盡量使之更加規范、科學。
在初一階段,學習政治這么課程有什么技巧呢?那這些技巧方法難以掌握嗎?還是很容易掌握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初一政治學習技巧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初一政治學習技巧方法背
即是背書,眾所周知,學習政治一定要背書,但是,背書也要講究一定的技巧,背書要有內容、有目的地背,千萬不要盲目地背,否則,不但學不好政治,還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影響,覺得學來學去都學不好,干脆不學算了。因此,一定要學會背書,那么,該如何背,首先,確定數量,每天背書的內容不能太多,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太急功近利,每天最多只能背3---4道題,不能太多,太多就很容混亂,并且記不牢固。所以每天將這些題牢牢地記在腦子里,這樣每天一點點地背,一個學期下來,你腦子里就儲存著大量的知識,到考試前再認真復習,這樣,怎樣的考試都不怕了,考試成績一定也上去了。其次,要明確背書內容。許多學生都是不知讀什么的,總之,拿起書就無目的地讀,因此,一定要明確該背什么,每天老師上課要劃起來的簡答題就是背的內容,政治只有簡答題是最需要背的,其它的實際上都是靠理解、分析的。
看
即是看書。其實很多學生都以為只要背完書,政治就學完了,實際上,背書只是學政治的基礎,而且,只靠背書,考試只能是考合格的層次,要成績再上一個臺階,取得優秀的成績,還要學會看書。將課本的內容看深、看廣、看懂,理解課本的內容,并養成邊看書邊思考的好習慣??磿惨迷鯓涌?,看老師劃起來的重點、難點,課本的大小標題,課本特別標注的內容。只有不斷地看書,才能真正將老師傳授的知識掌握、理解,才會在各種考試中得心應手,應對各種試題。也只有學會看書的學生,才會主動地學習,才會學到更多的知識。
用
即是用書。何謂用書,實際上就是運用課本的知識回答問題的能力。無論是在考試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學習的目的實際上就將知識應用。如果你很努力地背了書,書,但最終你卻不懂得將頭腦中的知識應用,實際上等于你什么都沒有學。那么,應該樣用書呢?首先,多做練習,做練習的過程,實質上就運用知識的過程,我一般情況下,教學生做練習必須經過三個程序,第一:先不要看書,將所有會做的題目做完;第二:將不會做的題目查閱課本,從課本找答案;第三:不會做的題目抄答案。三種程序采用三種不同的色筆做標記,復習時,第一種粗略看一下就行了,第二種認真地復習一至二次,第三種要多次復習。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地掌握課本的知識。其次,在平時生活中,多些利用課本的知識,討論一些國內國際的時事,將知識面擴闊,將課本的知識深化,而且也可以提高學習政治的興趣,使學習政治變得不再枯燥。
總結
在教學上我強調學會“知因預果,知果索因”,不斷提高自我完善的能力。每次測驗我都要求學生書面進行總結得失,我詳細進行批閱,借以進行方法指導和激勵。
收集靈感
為了使學習方法更適合自己,提高實效性,我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中注重點滴的積累,每人設有一個小冊子,隨身攜帶,把學習過程中的頓悟如對一個知識點的理解,對解題思路的領會,想到的未能理解的問題,某句說話的啟示等等都記錄下來,一點點進行積累,修正自己的方法。
二.初一政治學習方法一、轉變觀念,端正態度
思想是行動的指針,態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由于學校、考試等因素的差異,在很多學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學科是不被重視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學科還實行開卷考試。于是在很多同學的眼中,政治是一門副科,可學可不學,但是進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門必修課,而且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學完相應內容,否則勢必影響畢業和升學。因此,進入高中以后,同學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時轉變思想觀念、端正學習態度,對政治學科要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因為只有思想觀念轉變了、學習態度端正了,才有學好政治的可能。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制定計劃,明確任務
哲學告訴我們:人區別于物的特點就在于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的活動總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能制定一個合理有效的學習計劃是學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證。如對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時間看政治、看幾遍、要掌握哪些內容、要解決什么問題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目中有書,千萬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轉變那種認為“政治學科只要考試之前突擊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錯誤觀念。另外,在學習當中同學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計劃自行作出調整。
總之,對每天、每周、每月的學習一定要有一個大致的學習計劃,給自己確定具體的學習任務。實踐證明,那種無計劃、無目的的學習是低效率、無秩序的學習,最終的結果肯定不會是很理想的。
三、養成習慣,掌握方法
【關鍵詞】高中政治 多媒體 突破重難點 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學存在內容抽象,知識點繁多的現象,如果仍按傳統模式進行教學,無法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政治的魅力,也無法讓政治學科發揮其實用性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所以高中政治教學應與多媒體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突破教學重難點,讓課堂教學更具趣味性。
一、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高中政治教學的方式是較為單一的,多數以教師的教授為主,而學生則以被動接受為主,即“灌輸式”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我們經??梢钥匆姷囊环N現象是老師在講臺上手舞足蹈,學生在課桌前奮筆疾書,表面看上去好像學生都已經理解了老師所講的內容,而實際上學生在課后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記憶、背誦老師課堂上所講的內容。而且由于學生的參與度不高,課堂學習過程中很容易走神,有時就算老師費盡口舌,有些同學還是會對教師所講內容感到厭倦,甚至趴在課桌上睡得香甜,課堂的學習氛圍也就會變得死氣沉沉,沒有活力。這樣被動的教學方式,也許可以將一部分學生培養成應試教育下的做題小能手,而我們學習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應付考試,而是要將學來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解決生活難題。顯而易見,傳統教學模式并不能幫助我們充分發揮政治學習的實用性。
二、高中政治教學結合多媒體技術的意義
1.多媒體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高中生而言,這是一個叛逆心理爆發的時期,他們可能只接受或者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高中政治學,相對于高中生而言,還欠缺很多的趣味性,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著重注意的一點便是如何將枯燥乏味的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師開啟新的一個章節的學習之前,可以制作一個小視頻、精美的Flash 動畫片段或者剪輯相關的電影片段,將這一章節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簡單介紹這一章節的主題和同學們需要重點學習的部分,讓學生覺得學習的政治概念或知識是有實用性的。
2.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
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授新的知識點,尤其是比較抽象、復雜的重難點時,學生難免會覺得空洞乏味,無法理解和掌握,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如果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其圖像、聲音、與文字相結合的特質,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枯燥的文字生動有趣起來,則可以輕松地突破教材中的重難點,課堂的教學效率也會有所提高。例如在講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的第二課《多變的價格》中“價值與價格”時,學生可能很難理解價格和價值到底是什么概念,兩者之間又有什么區別或者聯系,而教師可以在備課時準備一個Flas,加以可愛有趣的配音,為同學們呈現價值與價格的關系,比如價格會在價值上下波動的圖像,讓同學們充分理解價值與價格的概念和兩者之間的關系。
3.情景重現或情境帶入,開發政治學習體驗
多媒體教學的好處之一便是它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生動形象地將基礎知識產生的時代背景重現在學生面前,或者將學生帶入一種情境,切身體會政治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引起學生的共鳴,使概念的講解不再那么空洞。比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政治第一課《神奇的貨幣》時,教師可以重現舊時代人們是如何進行商品交換的,進而闡述貨幣的演化和種類,還可以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深入理解貨幣的產生和作用,開放學生學習政治的體驗。
4.有效地進行總結,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針對高中政治每一章節的學習,教師要做到的不是單個知識點的教授,而是對整個章節的有效整合和前后知識點的銜接;而針對高中的政治學習而言,政治學科的特點是知識點多而雜,教師更要注重對整體概念的全盤把握,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在高中生需要學習多門學科、壓力繁重的情況下,有效地對知識點進行總結并歸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借用PPT清晰地將各個章節,相似的知識點之間建立知識網絡,使高中政治的所有知識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還能提高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也是有極大益處的。
結語
高中政治學習與多媒體技術的有機結合,可以有效規避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利用多媒體技術帶給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沖擊,輕松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激發學生對政治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氛圍更加活潑,同時養成學生對所學內容積極進行總結的習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高中政治學的學習更具有實用性。
【參考文獻】
[1] 胡細姣. 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運用的探討[J]. 課程教育研究,2012.33(03):68-69.
關鍵詞:教學體系;政治學與行政學;開放型
一開放型教學體系的內涵
本文所研究的是廣義上的教學體系,涵蓋了課程體系整合、教學方法改革、實踐教學的改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等內容,突出了專業建設的整體性特點。它強調的是在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建設過程中,將專業教學體系與學校整體教學體系、社會生活系統、新媒體技術、以及學生個人融合、貫通起來,是一個變封閉教學為開放教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以學生為本的教學體系。
二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構建開放型教學體系的必要性
(一)首先,這是由政治學學科自身特點決定的
“政治學(Politics)”一詞的詞根是“城邦(polis)”,而城邦是古希臘特殊的國家形式。所謂政治學,從出現伊始就是關于城邦的學問和技術,本身就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是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型學科。今天,我們可以從狹義角度把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定義為國家的活動、形式、關系及其發展規律;也可以從廣義角度,認為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公共權力的活動、形式和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是政治學的研究對象。[1]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政治學都是將人類的政治實踐活動進行總結、抽象,升華為理論結晶。因此,政治學不是空洞的書齋理論,它必須與政治實踐密切結合。而政治學專業的發展也絕不能閉門造車,而要使學生所學的理論能夠回答現實的問題,要從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尋找支持自身發展的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資源。
(二)其次,這是由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決定的
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常定位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政治學、行政學、管理學、法學等方面基本理論和知識,具有較強的政治思維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要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學生經過學習,必須具備較強的理論分析和政務實踐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獲得,只有通過構建開放型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實現。此外,最大程度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是切實對學生未來發展負責任。無論學生畢業后從事何種職業,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提到的知識和能力素養,都將成為其一生的財富和資本。
(三)再次,這是由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教學現狀決定的
1.專業定位不明確。我國高校中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建制歸屬五花八門、雜亂無序。有的隸屬于人文學院或公共管理學院,有的與社會學、法律等專業并列,有的甚至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一起劃歸學院。不同的學院有自己不同的學科定位和發展方向,政治學專業也只能“入鄉隨俗”,變成了“四不像”專業,失去了自身的專業定位。2.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有一定脫節。模糊的專業定位直接影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造成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許多高校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缺乏專業特色,與其他文科專業相比差異性不強,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對新型政治人才的需求。有的學校甚至將政治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簡化成“考公務員”,提出該專業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是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這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顯然是不現實的。過度泛化或過于狹隘的人才培養目標,都難以適應當前的社會需求,也容易使專業發展迷失方向。3.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很多高校對專業認識滯后,仍將政治學看作是理論堆砌的“空中樓閣”,這就造成了專業課程體系中理論課比重較大,實踐課程較少甚至形同虛設。為適應當前人才培養需求,課程體系必須要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一任務尤其需要開放型教學體系來完成。4.教學偏重以教師為中心的理論講授。當前政治學專業教學主要采取課堂理論傳授法,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師生之間互動較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為被動,無法充分展現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據教育學家巴班斯基的觀點:“只有在教師和學生的積極相互作用中才能產生出作為整體現象的教學過程本身。割裂開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聯系,就使這一過程失去完整性。”[2]這就對政治學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打造一個開放型課堂,確立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這是由新媒體時代的社會環境決定的
當前,基于新媒體技術的“互聯網+”,為高等教育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豐富的資源、便捷的互動渠道、多樣化的創新途徑等。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必須順應時代趨勢,樹立開放理念,利用新媒體技術與所處環境展開積極互動。一方面,要不斷吸收自身發展所需的物質及精神養料,實現專業成熟和學科成熟之目標;另一方面,應發揮政治學的建構性和實踐指向,為中國政治文明建設做出思考和設計。如果不能回應現實,做出改變,政治學就只能成為死氣沉沉、被人漠視的枯燥學問。
三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開放型教學體系構建途徑
(一)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的構建
開放型教學體系的構建應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目標是構建開放型教學體系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第一,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摒棄對政治的狹隘認知,以更寬廣的視野理解政治學。我國社會公眾長期受意識形態思維的限制,缺乏現代科學的政治概念和思維,政治泛化、政治狹隘化現象比比皆是。反映到政治學專業建設上,就容易出現將政治學與交叉學科人為割裂開來,缺乏理論創新,無法用政治學理論解釋社會中層出不窮的新現象。從而也造成人才培養方面視野狹窄、思維單一。我們的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方法手段、人才培養目標等,都反映出這些局限性。因此,要構建政治學專業開放型教學體系,首先要實現觀念的深刻轉變。要從更寬廣的社會視角理解政治,用政治學的科學理論解釋政治。同時對政治學進行多學科、多層面、多角度的認知,在與社會生活的廣泛聯系中實現理論創新。只有政治學學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培養出厚基礎、寬口徑、多出路的專業人才。第二,人才培養以職業化為導向,注重人才輸出的寬口徑。所謂職業化就是指人們在社會中獲取職業、保障職業順暢發展的能力和素質。[3]我們通常認為,對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討論職業化教育有損于本科教育的價值和地位。但事實上,由于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本科畢業生除了要具備專業知識技能,更應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因此,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畢業生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行政事務處理能力、調查研究能力、新媒體技術運用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學習創新能力等??傊瑢I人才培養方案應關注社會對人才的最新需求,以職業化為導向,不斷更新、豐富人才培養目標。此外,開放型人才培養目標對就業方向也不宜做過多限定,而應寬口徑、多方向輸出人才。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愈加多樣化,嚴峻的就業形勢也使學生們不得不放寬擇業標準。因此人才培養目標也應在保持專業特色基礎上,盡量開放,從而使學生得到多方面能力培養,累積足夠的就業競爭資本。第三,順應時代趨勢,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及成為國際化人才的能力。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同時具備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已成為當前開放時代對政治學專業學生的必然要求。國際視野的培養必須以相應的能力為基礎,如外語能力、掌握多學科綜合知識的能力、認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等。這些都需要通過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設定,并通過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改革予以實現。
(二)課程體系的構建
1.塑造開放型、多學科融合的理論課程體系。結合社會環境和學生就業方向特點,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需要構建融合多個學科的、開放型課程體系。尤其要注重政治學、行政學與法學、經濟學的融合。(1)學科基礎課模塊。主要包括課程如政治學原理、中外政治思想史、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公共行政學、法學概論、管理學原理、政府經濟學、社會學原理等。通過學習,學生將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知識。(2)學科專業課模塊。主要包括課程如社會調查與統計、公共政策概論、國際政治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人力資源管理、公務員考試教程等。學科專業課主要強調專業特點,突出對學生在行政管理、政務處理、政策分析、組織協調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3)專業選修課模塊。在課程體系中加大選修課所占比重,并按學科方向進行分類。包括政治學方向、行政管理方向、法學方向、經濟學方向等。此外還包括實務操作性課程,如社交禮儀、秘書實務、行政公文寫作等。通過不同模塊的課程設置,最大限度的調動校內外教學資源,打造一個開放的、融合的課程體系,加大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使每個人擁有整體一致化、細節個性化的課程設置,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2.利用各方資源,打造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1)圍繞理論教學,優化課內實踐。對一些側重技能培養的課程,如電子政務、公務員考試教程等,進一步提高課內實踐、實訓比重,同時建設完善電子政務實驗室、公務員考試系統等基礎實踐設施。對以理論講授為主的課程,也要適當加入實踐學時,可以以調研報告、課程論文、課堂展示等形式進行。(2)整合校內資源,豐富專業實踐活動。將校園文化活動,如專家講座、各類競賽、第二課堂等,融入課程教學或者列入人才培養評價指標體系中,不需要專業本身有過多的人力和物質投入,就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和拓展。此外,校內各級行政部門,都可以作為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政務實踐基地,各級行政領導也都可以成為專業實踐導師。通過對校內資源的整合,能夠使專業實踐活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走出校園,積極拓展社會實踐渠道。對學生個人成長而言,社會終究是最好的老師。面向社會開放的教學環境和先進的知識體系相結合,對學生成長的催化作用尤其明顯。社會實踐可以通過教師設計題目,學生深入社會調研,完成調查報告的方式進行;也可以通過參與各類社會活動、尤其是志愿服務活動進行;最佳方式還是要建設實踐基地,有組織有計劃的參與社會實踐。這一過程中仍要注意有效發掘自身資源。如筆者所在學校就利用共青團系統優勢,組織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學生到省內各地基層團委實習實踐,學生收獲很大,反響良好。
(三)教學方法體系的構建
教學方法的革新是實現構建開放型教學體系目標的重要手段。所謂開放型教學方法體系,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運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改變傳統的偏重系統知識傳授而忽視全面發展、偏重認知能力而忽視心理素質、偏重機械重復而忽視創新意識、強調競爭而忽視合作的課堂教學體系。[4]開放型教學方法體系的構建首先要把握好兩個“度”:一是“放”與“收”之間的度。開放型教學方法的革新,意味著將更多的自由度和選擇權交給學生,學生成為教學的實際決策者。這種放手是為了更好的教學效果,但并不意味著教學的隨意性和對學生的放任。“放”與“收”同等重要,“放”是目的,但也必須以“收”為基礎。二是“破舊”與“立新”之間的度。構建開放型教學方法體系,一定要摒棄過去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理論灌輸的教學方法,代之以新的教學思想和教育觀念。但這并不代表要全盤否定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所有手段、方法和理念,而是要做到繼承與創新相統一,取其精華、創新發展。在把握以上兩個原則的基礎上,構建開放型教學方法體系的核心手段是采用研討互動式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分組制或小班教學制,由教師制定專題并指定閱讀資料,學生在課下圍繞專題,閱讀分析指定資料,提出自己的觀點,課上進行小組間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辯論,最終形成研究報告。這種方式是日本、美國等高校政治學專業的主要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問題分析能力、獨立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也為學生潛能的發揮創造了寬松的環境。與教學方法的改革相適應,考核評價體系也要做出相應改變。由結果性考核轉向過程性考核,用經過多次討論修正的論文代替期末考卷,從而形成完整的開放型教學方法體系。
參考文獻
[1]孫關宏,胡雨春,任軍鋒.政治學概論(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2]張荊紅.論多元互動教學模式在政治學原理課程中的應用[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0):49-52.
[3]張立國.職業化導向的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構建探析[J].理論觀察,2011(3):116-118.
一直以來,學術界習慣將社會科學研究分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抑或“理論研究與對策研究”。一般認為,基礎研究基本上是研究一些理論性的問題,在習慣上也主要是做文本研究。根據多年的科研工作實踐,特別是基于在政治學研究所的工作經歷,我逐步意識到:國情調研,全面系統深入地了解國情,是政治學研究的基礎課,是政治學者的基本功?;A研究并非僅僅了解學科的基礎知識,理論研究也絕非僅僅研究理論文本。當今迅速發展變化的時代、當今中國前所未有的創新與實踐,要求當下社會科學、政治學的基礎研究首先從基礎做起,而這個基礎首要的就是:了解實踐,認識國情。
國情調研是政治學的“解剖學”
醫學院培養學生要教許多課程,學生從醫學院畢業后會從事許多不同的專業工作,如外科、內科、兒科等等,但所有的醫學生都要學一門基礎課——解剖學。國情調研,就好比政治學以及政治學者的“解剖學”。之所以如此強調國情調研的基礎性、重要性,應與以下三個因素有關。
一曰時代要求。不同時代做學問有不同的做法。我國古來就有兩大做學問的傳統,一是司馬遷所言“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二是商鞅所提倡的“以吏為師”。司馬遷所在的漢武帝時代是中國古代政治體制、政治文化成型的年代。承平年代需要的是“統一思想”,自然是要拾遺補缺,完善體系,所做學問是總結性、整理性的,研究“知識”自然多些,文本研究自然多些。后來更有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那時起應算是實行“以儒為師”了。商鞅所處時代則是大變革的時代、變法的時代。變革年代,實踐走在前面。官吏是政治實踐的參與者、制度法規的創造者、社會的管理者,這種時代的新的政治知識往往在他們手上,自然要強調向他們學習。
今天,我們也處于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以往各種理論都不足以直接描述、解釋豐富多彩、迅速變化的社會實踐,各種理論本身也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需要發展。因此,在這個時代做學問,主要方法是要貼近現實,總結實踐經驗,然后再提煉理論。我們要多向廣大干部和群眾學習請教。向干部學習,并非“官本位”思想作怪,而是意在強調貼近實踐、貼近生活。
二曰學科特點。政治學是門“海納百川”的學問。世界上原本沒有“政治”,政治是各種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在原有社會領域得不到解決而集中轉化來的。各種社會問題與矛盾尋求一種強制性的解決,這便形成了政治活動。列寧把這種現象歸納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伊斯頓則將其抽象為政治系統,是社會系統中負責“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的子系統。既然政治問題來自各個社會領域,研究政治、尋求政治問題的解決方案,自然就要尋根溯源,研究政治問題、政治現象產生的背景、根源。因此,國情調研是政治學研究的基礎課,這是政治學的學科特點使然。政治學者應當是視野寬廣、知識淵博的人,好的政治學者應具備多學科的知識背景。
三曰辨別能力。20世紀初以來,人類經歷了一個社會科學知識大增長的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西方社會科學奔涌而入,琳瑯滿目的西方學術常常搞得人頭暈目眩。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與學術,乃至所有的社會科學理論與學術,對于我們來說都是必要的。但真理是相對的,所有理論都有其產生的背景與條件,都有其適用范圍,也都有其局限性。這就產生了一個對于學習者、研究者來說十分重要和棘手的問題——如何辨認一種理論與學術,了解其背景條件、適用范圍和局限性。這種辨認能力從書本上是學不來的,以邏輯鑒別邏輯、以理論識別理論,只會陷于純粹的思辨,沒有現實意義。
理論的辨別能力來源于研究者的經驗系統。研究者在長期實踐中獲得的對現實世界、政治體系的感知與經驗,據此形成自己判斷的依據。一如我們在上海訪問長江證券研究所時談到的一個例子:一家上市公司年報中利潤奇高,證券分析師馬上指為錯誤。雖然分析師并不知道年報為什么錯,但他根據自己常年研究獲得的經驗與常識作出了正確的判斷。而一些學者,特別是年輕學者,往往能將種種理論講得爛熟,但未必真解其意,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理論的“俘虜”。真正的學者不能總是透過別人的眼睛看世界,而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這就需要腳踏實地下工夫,扎扎實實地跑路,做調查研究,獲取經驗、知識與才干。
學問是看出來,不是從別人那里“聽”來,也不是憑自己聰明的腦袋想出來的。學問跟著見識長,見識跟著路程長。研究中國,必要先了解中國;熱愛中國,更應了解中國。岳飛的老師周桐常常攜弟子徜徉于中原的名山大川,后來才有了岳飛氣吞山河的壯舉,才有了那印在炎黃子孫心中的“還我河山”。希望我們的年輕學者下個決心,踏踏實實地跑它十年路。在我看來,舍此并無其他捷徑。
國情調研要看“三法”
在調研時,常有人問:國情調研有何方法?甚至有人直言:你們所到之處,接待方早已有所安排,帶著你們走走看看,然后宴請,最后走人。你們能調研到什么呢?!作為專業人士,調研是我們的職業技能,我們必須有本領了解到需要了解的真實可靠的情況??偨Y起來,調研實際上主要是了解“三法”,即調研對象的“做法、說法和想法”,將“三法”進行對照,并在廣泛調研積累基礎上進行橫向的比較分析,便可得出比較有價值的結果了。
“做法”是指調研對象(地方、單位或個人)的客觀狀況,如資源環境等基礎條件狀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實行的政策措施等等,也應包括存在的問題或遭遇的困難。了解“做法”主要是盡量了解一些客觀情況。
“說法”是指調研對象對于自身情況的描述,對于成績、問題、缺點的敘述,以及對于工作指導思想方針的論述,對所實行政策措施的解釋等等。了解“說法”主要是了解調研對象的主觀感受與闡述。
“想法”是指調研對象的意圖與愿望。客觀現實與主觀意志之間永遠會存在差距,人們的想法也主要產生于這種差距。一般來說,想法是對規律的認識,是對未來的規劃?!白龇ā?、“說法”是現實中的“想法”,“想法”也許是未來的“做法”和“說法”。
在現實世界里,人們的做法、說法和想法總是不一致的。做法與說法的不一致往往是:做的不說,說的不做;或少說多做,或多說少做;甚至是只做不說或只說不做。想法與做法、說法之間的差距則更大。調查研究首先要注意分析了解“做法、說法和想法”之間存在的差別。了解實際情況、得出正確判斷,往往就產生于對“做法、說法和想法”之間差距的正確分析。比如說,一地實際做法與官方說法之間存在什么樣的差距,是言過其實還是留有余地?為何如此?這是判斷當地領導部門真實想法的重要途徑。對“做法、說法和想法”三法之間差距的判別要以調研經驗為基礎,根據對相關經驗的橫向比較得出相對可靠的判斷。這就需要積累,不具備經驗,缺乏必要參照,則難于作出有價值的分析和判斷。因此,國情調研要長期進行,經驗越豐富,積累越雄厚,就越能作出正確的比較,得出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