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0: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堂教學有效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作者簡介]曾紅(1965- ),女,湖北武漢人,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服裝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服裝設計專業教學與技術實踐。(江蘇 常州 213164)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6-0171-02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能夠最大化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是所有教師工作的最終目標,也是高校教學質量提升的前提保證。教師、學生、學校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體,本文將通過三方互動關系來探究如何提升高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影響因素
1.課程定位。不同類型的高職院校其辦學目標是不同的,高職院校的總體定位根據其行業領域的定位來決定。如紡織服裝業的高職院校,其主要人才培養目標是為紡織服裝領域輸送大量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細化到服裝設計專業,其課程的定位準確與否,是否符合院校的總體戰略目標,將會影響服裝設計專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期望能夠通過系統學習服裝設計專業知識與技能,在畢業后進入服裝領域工作并取得可持續發展。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教學系部在確定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時,在準確定位專業培養目標的情況下,結合服裝企業現狀與整合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環境、教學條件,規劃好學生在校二年的課程內容與進度,為有效地教育學生打好基礎。
2.教學形式。教師的教學形式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又一重要因素,其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需要學校創造合適的教學環境、配置先進的教學設施,教師具備科學的教育理念、高度的責任意識,學生積極配合、支持并投入課堂教學。以服裝設計專業為例進行說明。首先,藝術設計類的專業相較于其他的專業具備較多的特殊點,需要學校加大投入力度,將標準化的課堂教學場地建設完備,配置設計專業需要的各種服裝設備與服裝CAD軟件。服裝專業根據教學階段的進程,在基礎方面需要教授素描、色彩、色彩構成等課程,在專業方面需要學生能夠運用CAD軟件進行制版、款式設計等,在運用技能方面需要教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操作能力。這些課堂教學的進行需要豐富多樣的教學場地,素描色彩基礎課畫室、標準多媒體教室、服裝制板與工藝實訓室等缺一不可,充分體現教學做合一的專業特點。其次,教師在教導學生的過程中需要采用何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機械工程類的專業,教師需要教授學生扎實的機械知識理論,采用提綱挈領的講解,經過學生的討論,再做出總結性的講解過程就可以實現大部分的課堂教學,同樣學生能夠吸納并運用知識。如服裝設計專業,教師的教學形式需要更為豐富,對于基礎的理論知識,傳統的一對多講解便可以完成;涉及繪畫技巧的教學變得豐富多樣,要想讓學生有效汲取知識,采用講解的方式顯然是不夠的,缺乏生動與形象的示范與展示,學生對于充滿想象力的色彩搭配和服飾效果展示是無法領悟的。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圖片、視頻以及實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甚至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深刻地感悟創意設計的精髓,需要學生準備足夠的實訓材料進行實際操作。這種“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式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技能要求較高,要求教師具備開放式的教學理念,這與具備嚴密邏輯思維的理科教學是完全不同的。最后,課堂教學的另一參與主體――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師采用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學形式是保障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采用互動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每一位教師的追求。
3.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學校的課程定位,結合課程的教材而組織的課堂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與精彩程度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另一主要因素。廣義上,教師的表達方式、教學態度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范疇,不只包括教師課堂教學主要知識。課堂教學的內容是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教學形式表述出來的文字、語言和相關資料。專業的文字表達是顯示專業內涵的重要途徑;教師充滿激情并具備吸引力的語言表達是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與課堂教學主題相關的輔圖片資料和視頻案例也是強化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方式。
二、高職課堂教學主體有效性
1.教師豐富的教學知識。教師擁有的普遍性教學理論和教學法知識及專業特殊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法知識越豐富,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高。具有實踐性的教育專業知識是有效指導教師教學的基礎,對教師改進教學過程具有科學的指導作用。豐富有效的教學知識能帶領教師不斷總結和反思如何提升教學的質量,對于把握課程進度和兼顧學生差異也具有很好的幫助。教學知識豐富的教師能夠正確設定教學目標,合理選取課堂教學內容、運用最合適的教學方法有效組織教學,不斷優化教學環節。在引導學生學習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有豐富教學知識的教師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如在學習服裝設計課程中,經驗豐富的教師能夠有效開發學生的創造力,鼓勵學生將自身的創意設計逐步表達出來,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能夠給予有效的幫助和解惑。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能夠迅速判斷出哪種交流方式能最有效地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
2.提升教師教學的效能感。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是教師對自身教學活動的一種自我感知,是是否能有效完成教學工作、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信念。培養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動力保障。教師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具備個體的屬性,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成果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過程。教師要力爭教學成功,竭力避免教學的失敗,當教學失敗時,應精心分析教學失敗的影響因素,是偶然因素還是主觀原因,是教學方法的問題還是教學內容重點不明確,積極反思失敗的過程,切勿因此降低教學效能感或對自身的課堂教學失去信心。教師在長期教學的過程中,積累的教學經驗增長了自身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學本領,這是教師提升教學效能感的基本條件。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效能感就為成功教學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教師全身心專注于教學過程、專注于課堂教學的內容準備、投入于課堂教學過程、熱心研究學生課后的實踐與疑問解惑,不斷完善自身教學細節,將使教師自身在探索學習、實踐總結、反思研究中完成院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3.學生主動投入教師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評價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對象是衡量學生在課堂教學后取得的進步與收獲,教師為課堂教學準備了豐富的內容,運用多種有效的表現方式,同時作為參與課堂的學生也需要積極配合支持教師的教學活動,與教師一起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如此才能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如在服裝設計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展示服裝款式設計、色彩搭配的表達技巧和要點,需要學生也參與進設計的過程中,跟著教師的講解和大屏幕的知識要點,一步一步操作并完成設計過程。只有學生參與進來,教師才能根據學生操作的結果進行指點,觀察過學生親自設計的服裝作品才能判斷好壞,并提供更完美的解決方案。這個學習的過程首先是認知的過程,學生要認知設計的要領與技巧;接著是情感投入的過程,跟著教師的講解全心投入,感受設計過程的心理;最后是行為的投入,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操作,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教學過程。如此,學生的投入更能促進教師的教學熱情,使教師更為盡心地投入教學。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學生收獲的知識越多,證明課堂教學的過程越有效,反過來能越發地激勵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目標、篩選和優化教學內容、靈活選擇學生更喜歡的教學方法,更好地激勵學生,因材施教。
三、高職院校對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舉措
1.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學校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同時注重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師愈發重視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學生愈發投入課堂學習過程。學校成立教育教學質量督導組,在班級中選拔信息員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進行監督和檢查;或者組織行業專家指導小組,參與教師教學的過程,具有代表性的全程聽課,以此營造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將相關的結果與指導意見,進行歸納總結,及時反饋給教師和學生。如此敦促教師與學生共同重視課堂教學,在學校形成課堂教學神圣不可輕視的氛圍,讓學生以學校為驕傲,以嚴謹求實、積極進取為學習指導,實現全員共同以提升課堂教學為目標。
2.鼓勵支持教師教學探索。教師以教學為職業,在教學工作中,通過自身的教學活動實現教書育人的偉大理想,是每一位教師心中的追求。學校要肯定教育教學能力強的教師,激勵教師對教學的熱情投入,采取一系列的獎懲激勵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教師的考核評價、晉升獎勵等教學激勵制度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面。科學地開展教師績效考評與激勵工作,無論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給予了教師莫大的鼓勵。讓教師在教學探索的過程中更加具備動力與保障。 教學進步需要廣大教師積極進行教學領域的探索,教學知識的豐富、教學方式的嘗試及改革以及教學環節的優化與完善,都需要一線教師專心投入研究與探索。教育課題的申報與立項,研究經費的支持與教學管理的支持都是重要的保障。教師在探索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甚至需要占用學校一定的資源,維持探索過程的持續性與有效性需要建立細致深入的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框架體系,整合高校的一切資源,以教學為中心地位,以提高院校的教學質量和水平為最終目標,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3.創造教師內部交流學習環境?!敖虒W相長”是營造良好學術氛圍與教學氛圍的重要方法,加強教師團隊的相互溝通交流與學習互助是學校支持有效教學的重要舉措。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團隊根據專業領域的差異,將教師組成不同的交流小組,定時或不定時溝通交流,基于現代信息化的交流平臺,使得開展高效的教學交流十分可行。教師間有效交流不僅為教學知識與教學技巧的共同提升創造了可能,也為新的教學方式的研究與探索開辟了道路。教師間的相互認可、相互欣賞、相互鼓勵與贊美,都能夠使教師享受到榮譽感、光榮感與自豪感。來自于同行的贊美與認同是一種莫大的激勵。同樣,來自于同行的指點,對自身不易察覺或者難以跨越的錯誤和困難也有著十分有效的作用。經驗的共享、共同分析問題、探討解決方案,都有助于最終達成有效教學的目標。
高職院校在新時期為社會輸送的人才越來越多,重視高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提升高職院校教學水平與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表現形式。致力于探索高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高校、教師與社會共同的任務,也是深化我國教育改革、實現我國新世紀教育目標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徐向陽.關于高職院校精品課程建設的思考[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
一、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有利于課堂教學有序開展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p>
1.教師素養體現在教師有豐富的教育理論
課堂上的教學實踐是需要理論作為指導,理論越豐富、扎實,教學實施起來就越游刃有余,如魚得水。
2.教師素養體現在教師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情操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精神面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師的情操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師只有吃透教材、明確目標,這樣才能做到教學有序,才能結合學生實際給予合理、切實的激勵評價從而讓學生有學習的自信心。
二、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締結朋友式的情感紐帶,就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教師溫和的語調、親切的微笑、鼓勵的眼神、信任的點頭,以及一個的動作,一句贊美的短語,是構成和諧氛圍的因子,是溝通情感是橋梁。它能帶給學生歡愉和力量,其作用難以估量。
三、緊扣文本,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文本與學生、教師相并列不可或缺的教育要素。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絕不是孤立的。不能是學生自己在分析,也不能是教師代替分析,而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一起對話。文本是最最根本的,是聯系學生、教師的橋梁。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源于文本―走出文本―回歸文本”,充分利用好文本這個記憶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努力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讓他們主動參與、經歷、深入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去。
四、課堂教學有節奏
節奏,世間萬事萬物固有的質的規律,沒有缺乏節奏的事物,也沒有缺乏載體的節奏。節奏即運動,即矛盾,它充斥于天地之間,無處不在,它是一種最基本最普遍的存在形式和運動規律。在教育中,教育者有“教”的節奏,學習者有“學”的節奏。我主張教師的“教”節奏必須主動適應大多數學生的“學”節奏,尋求“教”節奏和“學”節奏的有機契合。
一、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我們應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意識,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利用學案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學案的設計一定要切合學生的實際,由教師根據歷史教學任務精心設計。學案既要有知識框架,又要有知識重點,還要有思維導向、自我檢測。讓學生以學案為線索,明確學習目標要求,課前預習內容讓學生自主看書,找出知識要點,針對學案的探究問題,學習小組內相互展示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從而體現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理念。針對導學案中出現的學生有疑問的問題,教師可創設新情境,補充新材料,加深對疑難問題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學習探究,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基礎,緊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發揮能動性和創造性,層層深入地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獲得知識。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基礎是激發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充分說明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在傳授知識時應注意“寓教于樂,以趣激學”。
二、緊扣課標,吃透課本,精心處理整合教材,精心組織教學活動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一堂,是教材編寫的依據課,是學生學習的依據。與課標相比,教材有些內容介紹較多,有些知識點又講解不夠詳細。如果一堂課,教師只是機械地照搬教材和教參的內容與設計,不能根據學生實際組織有針對性地教學,那就與新課程理念相違背,教學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在新課程中,教材與教參只是教學活動重要的參考資料,而并非唯一依據,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結合自身對教材的透徹理解,加以靈活地處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大膽取舍,能不講、可講可不講的盡量少講,把教學的重心放在一些重要知識點的分析上,對課標涉及教材介紹較少的加以材料補充,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系統性和完整性。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這節課的基本內容,而且要讓學生能思考更多的相關內容,擴大學生視野,完整認識歷史,提高思辨能力,讓學生在上完這節課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仍然回味無窮。
三、關注師生的交往互動,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
在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中,師生互動也是很重要的。在教與學的關系上,我們一定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師和學生雙方。學習被看作是一種主動的、合作的建構過程,師生交往互動永遠是教學的核心。如果只是教師講、學生聽,那么師生之間的交流就是單向的,這樣必然存在著局限性。因此,學生在學習中的交流應該是多向的,教學過程應該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也就是說,知識是合作掌握的。同時,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應該是合作的,而不是權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充當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在師生交往互動中,教師應考慮如何選擇教學策略、營造民主教學氛圍,以使學生學得更好,以完成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任務。教師要有培養學生養成呼應教師的習慣、脫離教材回答問題的習慣、有問必答和有疑必究的習慣,要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和老師對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若有疑問就和同學或老師及時討論。對學生們討論出來的結論,老師一定要有相應的評論,觀點鮮明、見解獨到的要加以表揚,闡述不清或有誤的及時加以指正,使教與學同步,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教師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能提高教學效益。在課堂教學中樹立民主意識,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課前課后師生間廣泛交流,把學生當作朋友一樣善待,就會消除學生的恐懼和緊張,使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心理上始終處于一種追求知識的積極狀態。教師和學生都在一種熱烈、飽滿、愉快的氛圍中教與學,使教學在平等、寬松的氛圍中順利進行,教的思維才會充分激發學的思維,學的思維緊跟上或超過教的思維,教與學的同步發展,彼此接受,彼此尊重,彼此交流與合作,教學自然事半功倍。
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關注教學的反思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有效性 缺失
語文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已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對于人的發展而言具有一定的奠基性,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對于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應是一種全方位的、多層次的、充滿活力的開放。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發展”,著力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已成為當前課改的熱點問題。我認為要想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必須符合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教學要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即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想學的心理;二是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指明具體的學習目標,并讓學生明白具體的達標途徑,即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以及怎樣學,產生一定的自主學習參與意識;三是教師應采用必要的易于學生知識理解的授課方式。如教學語言的清晰表達、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等。反之,如果課堂教學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調查表明,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缺失嚴重抑制了課堂教學功能的整體實現。
現象一:學生課堂實用時間少導致學習差異
衡量一堂課教學效率主要看實際的有效教學時間,即在具體的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知識習得、技能掌握、能力形成及認識提高所占用的實際時間。現代教學研究認為,學生的學習差異往往是由于課堂實用時間的差異造成的,課堂教學學生實用時間的不均是有效性缺失的具體體現。以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為例,我認為由于課堂教學時間分配的不均衡性,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存有差異:能夠全程參與分析課文的往往是那些學習能力強、思維敏捷的“優等生”;那些“中等生”只能長期得到部分參與分析全篇課文的機會;而那些“學困生”卻因理解能力差長期得不到獨立分析課文的機會。
現象二:課堂教學密度失衡導致教學質量差
所謂課堂教學密度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的時間與一節課總時間的比例。調查發現,在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么考慮面面俱到,補充大量資料,導致課堂教學內容過多,忽視課堂理解、鞏固和新舊知識綜合貫通的教學環節;要么一節課僅抓一兩段進行教學,課堂密度小。因此,為了切實提高課堂的效率,我們應科學安排教學的疏密度,既要盡量提高一般教學密度,又要適當掌握特殊密度。
現象三:教師教學水平的低下導致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差
現代教學理論研究表明,教師教學水平由低到高發展,表現為三種類型:(1)記憶性水平;(2)理解性水平;(3)思維性水平。以記憶性和理解性課堂教學為例,常常表現為“有教無學”、“教多學少”,“教多少學多少”、“學等于教”等現狀,學生的知識學習普遍缺乏一定的遷移性。在思維性課堂教學中,學生不但要進行必要的記憶理解,而且要在教師的誘導下積極自主地參與教學過程,從而較好地實現知識的遷移。可是令我們感到遺憾的是當前多數課堂教學仍然停留在記憶性和理解性教學水平之上,難以達到思維發展性的水平。
現象四:泛化閱讀自悟導致教學欲速不達
我曾聽到這樣一個故事:清朝揚州有一個技藝非凡的說書藝人,當他說到張飛一聲怒吼,喝斷長坂橋時,并未像張飛那樣大聲怒吼,而是張口怒目,以手勢加以輔助。然而聽眾卻感覺到了如雷貫耳、身臨其境的效果。我認為說書藝人以手勢加以輔助代之怒吼的過程,就是留設語言空白,激發學生想象體悟的過程。由此不由想到在當前的某些語文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剛剛布置學生自讀課文,有的學生才粗粗地讀了一遍,有的甚至一遍還沒有讀完,就匆匆組織學生進行讀書體會交流。殊不知,讀書理解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要想真正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必須著力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進行一遍又一遍的朗讀,一次又一次分析概括,如此才會形成獨特而有見地的感悟。而在如此短的自讀時間中,學生又怎么會產生深入文本的體會呢?此時引導學生交流,只會讓學生言不及義、人云亦云,所說的內容只能是膚淺片面的空話、套話、白話。如此泛化閱讀自悟,必然導致學生悟性、個性、靈性的喪失,導致教學的欲速不達,最終阻滯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素養的發展。
現象五:追求課堂教學的“繁榮”導致語文的本質在“演繹”中改姓
“為師不識語文味,教盡經典也枉然”。 張新華同志在《語文課還是要姓“語”》一文中提出,語文應該姓“語”。然而,據我調查發現,在當前的語文課堂中那些丟棄文本、追求熱鬧等舍本逐末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語文課成了各學科知識融合的大雜燴,從而導致語文的本質在“演繹”中變“味”改“姓”,讓人絲毫感受不到語文的味道。如:一位老師教學《找秋天》一文時,在讓學生課前交流有關秋天資料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秋天的美景。華麗的媒體課件展示占用了較長的課堂時間,引得學生陣陣“哇哇大叫”:“哇!秋天真美啊!”最后教師再讓學生以舞蹈表演、唱歌展示、繪畫匯報等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如此的課堂熱熱鬧鬧、轟轟烈烈,這樣的語文課還姓“語”嗎?又如一位教師教學蘇教版《恐龍》一課時,把重點放在了對幾種恐龍特點的理解上,師生互動,依次分析、比較每一種恐龍的特點,還讓學生記下有關恐龍的數字。后來,教師又把搜集到的多種恐龍的圖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讓學生根據圖片說出恐龍的名字。這樣的課似乎成了科學課,又怎么會有語文味呢?《語文新課標》指出:“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痹谄綍r的語文課堂中,只有將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扎根于文本的語言中,才能把文本的語言、情感等內化為語文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王芳. 課堂是生成的[J]. 四川教育, 2004,(Z1).
[2]陳宏武.實施開放教學 促進個性放飛 [J].湖北教育(教學版),2004,(09).
一、師生關系的有效性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融洽師生關系,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最有效的捷徑。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參與者、課堂教學的一份子,在課堂中也是班級的一成員,應與學生一同探討、一同實驗、一起經歷失敗和分享成功的喜悅,而不只是指導者、點評者、旁觀者甚至于批評者。學生沒有學懂,沒把問題弄明白,教師肯定有講解不清晰、指導不利的地方,我們應自我反省,然后再找學生的原因,不要認為自己已經講過了這些學生咋還不懂,就不愿再去輔導學生,甚至批評學生。如果我們物理教師也能給每一位學生一個溫柔的眼神、一次親熱的撫摸、一回耐心的講解、一次有效的批改等等,像這樣關心疼愛、了解學生,那他的學生一定愿意親近他,也一定十分佩服他、喜歡他,從而喜歡他的物理學科。這樣的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親切而融洽的,學生的學業成績和老師的教學業績也一定是最有效的。
二、課堂密度的有效性
一堂物理課有效的節奏、合理的密度是保證質量的關鍵。一堂有密度的課不是指一堂課完成的目標多、傳授的知識點多,擺的是花架子,講的是“假大空”,也不是指學生頻繁的活動,上串下跳,忙得手慌腳亂,而是指在教師的有效安排下,師生在共同探討知識點時,學生有聽的時間,想的時間、回味咀嚼的時間,然后教師由淺入深地出示練習,學生有應用的時間、思想的時間、討論的時間、動手操作,親自實驗的時間、將知識內化的時間,并不是一個問題沒完,又讓下一個問題出現。這樣沒玩沒了,學生只是帶著兩只耳朵盲目地聽,或者機械地作著筆記,然后于課余死記硬背,弄得學生痛苦不堪、怨聲載道,對我們物理老師越來越逆反,那他怎么能喜歡這樣的老師,進而喜歡這樣的老師所教的學科呢?
三、練習的有效性
合理的、有層次的、具有類型化練習是學生鞏固目標、內化知識的必要過程。我們在講解知識點,完成一個目標后,即要出示相對應的例題與練習,讓學生熟習,鞏固消化,而不是等所有的知識點講完后,再一大攤子練習題或是題海戰術,這正是我們進行目標教學的宗旨要義。我們在進行練習的時候,應注意習題的層次性、習題的類型化。講完一個題型,概括一個規律,總結一個特點,學會一種解法,學完一章合理適當及時檢測補救,而不要盲目地將各種資料上的各個練習從頭到尾一一做來,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消耗精力,還沒有效果。從開設課堂教學至今沒有誰能將習題做完過,卻有許許多多人能舉一反三、從一而百,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有的老師整天守著學生作業呀、練習呀,使他的學生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不停地算題,一到考試卻不能得不到高分,結果學生累得要死,教師整天埋怨學生笨、書難教,而我們有的老師教書卻教得十分輕松、學生學得特別快活的原因所在。
四、課堂實驗的有效性
學好物理學的根本方法是觀察和實驗,有效實驗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提高課堂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應做到:
1、準備充分。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課前一定要自己先做一做,明白哪些地方最容易出問題,哪些地方學生最難弄明白,哪些地方誤差可能較大,預測學生可能會有哪些疑難等等,都要心中有數,不打無準備之仗。
2、操作規范。天平如何調,用量筒量取液體如何做到準確無誤,如何使用滴管,電流表、電壓表等導線如何接,結果如何記錄等等一切,都要標準而規范地操作給學生看,并要求他們學會并按著標準來,不要認為學生只要把燈泡弄亮了、密度測出來了、音箱弄響了、結論得出來了就行了,一定要做到一絲不茍。
3、用語準確。物理學科有物理學科的語言,該怎么說就怎么說,不要把電壓表說成伏特表,把電荷與電子混為一談,也不要用文學上華麗的辭藻去過于修飾。物理學重視實驗與探究,講的就是實事求是,所以我們物理教師要用規范準確的物理語言去描述物理現象和結論。
4、參與積極。教師在實驗中不只是指導者、旁觀者甚至批評者,而應當自己融入到實驗中去,與學生一起實驗探討,經歷過程,發現并糾正問題,改進提高,這樣的實驗課才是有效的。
5、可見度高。好的實驗應該顧及全班,而不應是部分人看、部分人做、部分人玩,我們要采用多媒體、投影等手段將實驗放大,特別是演示實驗,不應當是老師說了算,而要讓實驗說話、事實說話,同學們說了算。
那么,怎樣提升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創設生動情景來引入教學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將學生引入情景之中,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
案例:在進行《核能》的教學中,教師可截放視頻: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帶來的災難……大亞灣核電站良好的社會效益……核能對人類來說是禍還是福?通過觀看“核能造福于人類與帶來災難”的對比反差,還可追問:假設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可能原子彈有一天在你們當地爆炸,你準備采取什么措施?激發強烈的學習欲望。
二、密切關注課堂教學中的“生成”
課堂是變幻莫測、豐富多彩的演繹過程,教師不應該把教學過程當作一種理想狀態來設計而不允許有任何的偏差,否則會使教學過程人為的變得呆板枯燥。我們要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讓師生的感情溝通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
案例:在進行《功》一節中進行變力做功方法的拓展時,筆者講到:圖像f-s圖中,可以利用力f隨位移s的變化圖線與橫軸s所圍的面積表示功的大小。并舉例證明此方法靈活簡捷時,有同學提出,那圖線與縱軸f所圍的面積有什么意義嗎?為何不用此面積表示f所做的功呢?霎時本人也挺意外的,于是課堂立即轉入了研究此生成性問題的討論中,學生分組討論,筆者進行了即性沉思,不久經大家討論總結發現圖線與橫軸t與縱軸f所圍的面積是相等的,均可表示力f在發生對應位移s過程中所做的功。并且,此結論可類推延用與其它圖像的面積中。筆者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學生興奮享受成功的喜悅之時,也輕松靈活掌握了圖像類題面積的物理意義。
三、巧設隨堂演示實驗
高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奇特的東西有一種非常好奇的心理特點,并且表現出極強的執著精神和強烈的探秘需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個積極的心理因素,創造條件,加強實驗教學。
案例:如在講解《超重與失重》時,筆者用一個用過的易拉罐做實驗觀察失重現象,在靠近底部的側面打一個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裝上水。移開手指,手就從洞中射出來,如果放開手,讓易拉罐自由下落,在下落的過程中觀察水射出的速度變化。正當我準備按預先設計的要總結得出相關結論時,有同學就提出:那易拉罐作平拋,斜拋或豎直上拋呢?于是就勢給學生設想、提問的空間,將其提出的情況一一作了實驗和觀察,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得出了所有的拋體中水與易拉罐都是相對靜止,水都不會流出的結論。課堂氛圍很好,教學效果顯著。
四、引導學生走向生活,體味成功
其實,中學生感到學物理難并不是學生的智力問題,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更大。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如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出一些學生經過努力便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遇到困難時適當給予點撥,當學生解決問題后,便獲得成功的滿足。
案例:結合5、12大地震,學生會對地震波如何在剛開始時預防等一系列問題感興趣。因此在學習機械波后,可讓學生去搜集資料及相關數據報道,研究分析得出:地震的振動可以分解為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當地下的振源發生地震時,縱波傳到地面的速度要比橫波快,兩者大約相差40-50秒左右。專家分析,地震對地面進行破壞的不是縱向震動,而是橫向震動,因此地震預報的焦點就集中在如何迅速捕捉地震的縱波,并迅速準確地計算出橫波數據,這樣才能立刻反饋各種自動控制系統并作出必要的反應。
五、提高教師授課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教師賴以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信息媒介,語言深入淺出、形象生動,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形象生動的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表象,促進學生的想象。直觀形象的教學語言最常用的是比喻法和模型化。
案例:在講解質量和慣性的關系時,為了使學生加深對當要求物體的運動狀態不容易改變時,就要盡可能地增大它的質量,當要求物體的運動狀態容易改變時,就要盡可能地減小它的質量的理解,以結合體育運動現象充分說明,身材苗條模特不可能充當拳擊運動員;而略有臃腫的拳擊運動員不可能充當短跑運動員或體操運動員。如說到原子核和原子的大小,如果把原子比作直徑等于100m的大球,那么原子核只相當于直徑為1cm的一個小球。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聯想的余地,既降低了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難度,又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增加了知識的趣味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經驗表明,教師組織教學時注重語言的直觀形象性,能夠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參考文獻:
[1]喬際平,邢,物理教育心理學,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3第一版
關鍵詞:優化;課堂提問;提高;教學有效
Abstract: the classroom questioning is optimize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generate knowledge the important means.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questioning where there are many unreasonable problems,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inking. If some classroom questioning too many problems, some class, the teacher question difficulty is too big, some questions become a mere formality, not thinking of value, some questions only focus on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so on, causes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is low. This paper mainly thinking how to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classroom questioning with law of thinking and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develops the student thought space, students' divergent think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blem and the strategy.
Keywords: optimizati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mproved; Effective teaching
中圖分類號: G42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課堂提問是優化師生教與學關系的重要手段。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良好的課堂提問,能夠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勇于探索新知,學會學習方法,促進課堂學習目標的達成。但是,在我們平時課堂教學實踐中,課堂提問卻存在著種種不科學、不合理現象,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就平時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談談自己的看法。
1 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和弊端
1)問題過多。盡管課堂提問的作用很大,但提問的頻率應恰當。過于頻繁的提問會造成課堂氣氛過于緊張,使學生整節課疲于應付。過多的提問,學生沒有過多的思考空間,最后反而會影響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
2) 提問的問題太難太復雜.教師設計的問題脫離了學生的學情,問題太難,與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差距太大,造成學生對問題無法理解,思維閉塞,甚至發呆,無從答起。這樣的提問不但不能起到激發學生思維、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反而會挫扮學生課堂發言的極積性,澆滅思維的火花。
3) 所提問的問題缺乏思考價值.一些老師在課堂上為了制造提問的氣氛,無疑而問,明知故問。如不時地問學生“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等,造成滿堂哄。既不能促進知識的生成,也不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因此教師設計問題不要為提問而提問,所提問題要讓學生有思考價值,對學生的思考有啟發性,要做到由問而生思,起到發展學生思維的作用。
4) 所提問題帶有偏向性,不能面向全體學生,所提問題只注重個別學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完成教學內容,往往把提問當成了一項任務。這種現象在公開課中表現猶為突出。一節課教師總是提問那幾個學生。有難度的指名優秀生回落,簡單問題總是叫那幾個學困生回答??雌饋韱栴}有難有易,所問到的問題學生都回答上來了,但是卻忽略了絕大多數學生,造成大部分學生的思維處于課堂氛圍之外,當課堂的看客。
5) 先點名后提問。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提問當成一種形式。有時候先點名,“請***同學來回答問題”,然后才提出問題。這樣被提問的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不能很好的思考和回答。同時,其他學生覺得所問問題與自己無關,也不聽不思考,造成提問流于形式。因此教師提問時必須要引領全體學生積極思考,應先讓學生集中精力,認真聽取老師的問題,人人參與思考,個個爭著回答,才是我們提問所想要的結果。
2 優化提問,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
合理的課堂提問,正是“學”與“思”的最佳結合點,教師應根據學習目標,聯系學生學情實際,兼顧優差,注重全體,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使所提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探索知識。
1) 課堂提問應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開思維閘門。課堂提問要切中要害,讓學生產生濃厚的求知欲,促進其主動學習。如在教學六年級數學“圓的周長”一節,在開始先讓學生自學,怎樣量圓的周長,讓學生了解并掌握繩測法和滾動法。這時老師拋出一個問題,我們大院活動廣場中心有一個圓形花壇,我們該怎樣測呢?這個具有趣味又有新意和啟發性的問題,自然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興趣,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
2) 課堂提問應切合學生思維規律,循序漸進分層提問,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教師的提問應由易及難,營造問題的坡度和難度,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引導學生思維逐步遞進。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由于分數的定義是比較抽象的,,如果直接給學生灌輸講解,學生難于理解??刹捎糜梢椎诫y,由簡到繁,由具體實例過渡到抽象的分數的定義。利用實物,老師邊提問邊操作演示。(1)把一個蘋果分成2份,怎么合理的分?平均分?每份是多少?(2)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板平均分成4等份,怎樣分?每份是多少?(3)把1米長的線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4)把一堆蘋果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用分數怎樣表示?進而引出單位“1”,讓學生再舉一些例子說一說,加深理解。(5)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幾份用分數怎樣表示?這樣層層遞進的提問,引發學生思維不斷遞進,最終達到了形成抽象概念的目的。
3) 課堂提問注意適當拓展,引領學生培養思維創新,進而逐步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孩子創新意識和能力是每個老師課堂教學職責所在。教學中老師適當的開展一些拓展性提問,引發學生展開拓展性思維,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如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教學中,當學習了有關元、角、分的一些知識后。老師可以適時的提出讓拓展性的問題。那位同學還能告訴大家人民幣的其他知識呢?問題給了孩子們加大的思維空間,孩子們一定會爭先恐后發表自己對人民幣各方面的認知。如有的會說里面有一個頭像,沒有頭像的是假錢。有的會說,人民幣上還有不同的文字,那是讓少數民族的人們看的。有的會說,人民幣上還有幾個黑點,是供盲人看的。有的會說人民幣上有一行字母和數字那是發行的代號。有的會說,人民幣上有年份,那是表示發行的年份等等。這樣雖然超出了數學課堂本身的知識范圍,但是卻讓學生甚至老師了解了許多錢幣面值以外的知識,對培養學生的知識拓展和思維創新是非常有意義的。
4) 課堂提問要抓住疑難點。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點,也是教學的重難點,要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就是要緊緊抓住學生常常易出錯的地方設疑、設問,老師因勢利導讓學生暴露出問題,發現問題,剖析問題,發現錯誤原因,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