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19: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文基礎課程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任職教育;教學改革
士官任職教育相對于部隊學歷教育來說,概念的提出相對較晚,各教育單位和個人對任職教育認識不夠到位,所以在發展過程中,文化基礎課的改革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遵循認識—實踐—再認識的發展規律,士官教育也在實踐總結中螺旋式發展。我校的士官教育改從辦學理念、教育定位、教學實施方面都有了較明確的認識和變革。一方面,教學改革推動了士官教育向前發展,學員的任職能力得到加強,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對任職教育認識還存在偏差,改革中過分強調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的教學,導致從管理層到學員,普遍輕視文化基礎課,致使學員的人文素質相對發展緩慢,所以,相對的,改革又制約了士官教育的向前發展。
1.士官院校教育改革中文化基礎課的改革歷程及改革現狀
士官院校教育由學歷教育轉變為任職教育,由于對任職教育的教育規律認識不深刻,從專業課到基礎課,改革中都過分的強調任職需要,重視專業課教學和技能訓練,忽視了文化基礎課不同于專業課的一些基本的特質和功能,致使學歷教育中的老大哥文化基礎課在任職教育中成了陪襯,甚至是可有可無的一種境地,過度重視專業課教學和技能訓練已經到了一種非常極端的程度,文化基礎課教學受到嚴重的“打壓”和“排擠”, 甚至有人認為,在實際崗位中士官就是操作手,所以只要能夠熟練操作即可,不必要懂過多理論知識,文化基礎課更沒用。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文化基礎課的地位一降再降,課時與內容大幅刪減,致使文化課教學很難進行系統的教學。筆者認為,文化基礎課要為專業課和實訓服務毋庸置疑,但是每一門課程都有它本身的系統性和邏輯性,盲目的打亂,勢必影響學科價值的整體發揮,致使學員整體人文素養下降。實踐證明,這種改革表面上提高了學員的崗位任職能力,但因為整體人文素養下滑,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工作中應對能力較低,所以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部隊的發展。那么,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學員的整體文化素質較差是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
在國民教育日益發展,地方各高校日益擴招的今天,地方成績相對優秀的高中畢業生一般直接進入地方大學就讀,我們的兵源主要來自三類大學落榜或者高中肄業或者接受教育更低的部分社會青年,而在這一部分兵源中文化基礎相對好的戰士通過自身的努力考入軍官院校就讀,再加上士官學員的招生制度不完備,憑關系入學的學員也不在少數,這樣造成士官學員的文化基礎整體較低,參差不齊,很多學員自述在中學階段就不喜歡學習,相當一部分學員考入士官院校的目的一是好好學點專業知識,再就是就是混張文憑,以備退伍后自謀出路。在這種背景下,相當一部分學員對文化基礎課比較“恐怖”和“反感”,對文化基礎課沒有熱情,文化基礎課無用論思想比較嚴重,很多學員只是為了考試而學。
其次,對任職教育的認識偏差是造成這一局面的又一原因。
任職教育區別于學歷教育最大的特點是“基于任職需要”,教育目的非常明確,直指崗位需要,但這是否能說文化基礎課在任職教育中不重要或不需要呢?當然不是?!叭温毥逃笔腔谌温毿枰囊环N相對完備相對系統的從人文到專業,從能力到素質的綜合育人教。理想的教育結果是士官學員不僅有熟練的操作技術,還要有相對較高的人文素質。我們必須把“任職教育”和“職業培訓”區分開來?!奥殬I培訓”直接指向崗位任務,進行崗位培訓。應該說,任職教育中有職業培訓的成分,但內涵遠遠大于職業培訓。在改革中,有把任職教育錯誤的理解成職業培訓的傾向。鑒于學員自身文化素質偏低的影響,所以有相當一部分管理者和學員認為,既然學不會,不重要,那干脆就少學或不學。
2.對士官院校教育中文化基礎課改革的再認識
士官院校教育中文化基礎課的改革走過一段彎路之后,現實促使我們要重新認識士官教育中文化基礎課的教學改革。筆者認為,要想客觀的認識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正確回答以下這三個問題:一,文化基礎課在士官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是什么?是否只是簡單地為專業課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礎?二,在士官教育中,文化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是否是一對矛盾關系?能不能做到兩者兼顧?三,面對學員現有的基礎現狀,能否找到有效途徑提高學員對文化基礎課的學習效果?如果切實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士官教育中文化基礎課的改革必然會邁出一大步。
2.1充分認識人文教育在士官院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教育除了能夠為專業課提供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礎外,它還像自然界的春風細雨一樣,滋養人的靈魂,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豐富人的內心,所以人文教育不僅只局限在普通教育中,而應該和每一個階段、每一種形式的教育相稱,從而使每一個人在成為某一專業的專家的同時,成為一個有充分人文精神的、心理健康的社會人。所以在士官院校教育中,學校應設置一些以人為核心,整合自然、社會的課程,并在專業課教學中體現人文教育。
2.2正確處理文化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的關系
在士官院校任職教育中,文化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不是矛盾的。寬厚的文化基礎是學好專業技能的條件,也是現代教育的必然。所以士官任職教育院校不能僅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更要注重人文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士官人才。
文化基礎課學科定位問題應放在整個士官任職教育中來考慮。要根據生源狀況,改革、完善文化基礎課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提高對文化基礎課教學的認識。在學員培養上應兼顧素質與任職,而側重在任職:它不僅要培養學員的文化素養,還要致力于教會學員謀職求職的能力和素養;它不僅是工具性和基礎性的統一,而且還是職教性的體現。只有明確了這一定位問題,才能使文化基礎課教學更具有目標性、方向性和針對性。
2.3多渠道,多方式改革文化基礎課建設
1 高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程的現狀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文化基礎課在課程設置中基本上是處于從屬地位,各專業都很重視本專業技能,強調專業技能訓練,對文化基礎課重視不夠,具體體現在文化基礎課課程設置的種類、性質和課時分配上。專業課、實踐教學課擠占文化基礎課現象嚴重,專業設置上普遍存在重理輕文的現象。有些專業迫于學校規定,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涉及一些理化基礎課,作為素質拓展課程,和專業選修課一起以選修的形式出現。在教育部、各省教育廳高等職業教育的文件中,關于文化基礎課程建設的內容是比較少的,從地方到國家,文化基礎課申報獲批的精品課程也是鳳毛麟角。相對于專業課程來說,文化基礎課程的建設是落后的,無論是課程的研究、課程標準的制定、課程體系的構建、課程教學的改革,還是學生重視的程度,學校投入的人財物都遠不如專業課程,文化基礎課程的建設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
2 高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改革措施
2.1 文化基礎課課程設置的改革措施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指出:“要加強素質教育,強化職業道德,明確培養目標?!薄案叩嚷殬I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國外尤其是日本、韓國等國家高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程的設置特別重視提高學生的素質。在設置文化基礎課程時,應該考慮到學生是作為社會的人而存在的,不是簡單的操作機器;考慮到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好,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身體素質等綜合素質,使學生真正具有應變、生存、發展能力,以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
當今國內職業教育專家紛紛強調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提倡加大實習實訓課程的比重,加強專業課的同時削弱文化基礎課。針對這一現狀,基礎課教師應通過閱讀相關專業課教材,聽專業課,下企業車間學習,與專業課教師進行溝通討論,了解畢業生在專業實踐、社會實踐中的反饋信息,尋找基礎課教學與專業課教學的結合點。通過以上4種途徑,了解文化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之間的聯系,了解專業課程的特點,掌握專業課教學需要哪些文化基礎知識,明確文化知識講授的數量和深度。確定文化基礎課的教學目標,制定文化基礎課授課計劃。遵循“必須、夠用”的原則,對公共基礎課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起到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的效果。
2.2 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的文化基礎課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主要包括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目標、內容標準等。課程標準要力求科學、規范、可操作性強。要更新傳統的思想觀念,以職業資格標準為依據,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的教學基本要求,提高文化基礎課課程教學質量。
2.3 改革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以及評價體系
1)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要變化,滿足專業需求為專業服務,不是口號,而是行動。應該結合不同專業的特色,有側重地安排教學內容。所謂加強基礎,并不是基礎課的學時加得越多、講得越細越好,而是課堂上要有重點地講解,啟發思想,培養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積極應對多變的挑戰和機遇,主動地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和職業技能。文化基礎課教研室務必展開討論,在編制授課計劃時充分考慮專業教學需求,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主動和各系溝通交流。同時,鼓勵教師自編文工交融的教材,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基礎模塊與選項模塊相結合,積極開發校本教材。
2)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要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調整教師、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文化基礎課的教學中,要在發揮教師教學主導作用的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大膽探討,以造就具有鮮明個性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其次,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運用項目教學法,因材施教,積極實行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法,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獨立地進行分析和綜合,給學生創造積極思維的條件和思路。再次,加強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加快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使用,實現教學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內容。
3)文化基礎課程的評價體系要更新,效果評價恰當。文化基礎課程應該對學生的學習作出綜合評價,不能“一張試卷定成績”。要不斷完善評價手段,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建立不同類型課程的評價體系,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法實施課程評價,充分發揮課程評價的檢查功能、反饋功能、激勵功能和在教學活動中的導向功能。課程評價要把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同行評價和社會評價結合起來。
3 小結
我國職業教育專家陳慶合教授曾說過,職業教育中,專業課與基礎課的關系就像“紅花和綠葉”,缺少哪一樣也不行。只有擺正各自的位置,做好自己的工作,讓紅花更紅,綠葉更綠,使我國的職業教育更上一個臺階,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目前我國大部分臨床醫學院校推行的是專業醫學教育,以就業為最終目的,著重于傳授絕對的專業知識,因而往往忽略對臨床醫學生人文素養特別是法律素質的培養。就目前國內的研究現狀來看,當前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培養上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點。
(一)法律素質培養模式落后
開設法律基礎課程是各臨床醫學院校開展法律素質教育的主要方式。傳統的法律基礎課程主要圍繞社會主義法的基本理論、憲法、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大的法條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以課堂上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互動為基本模式。醫學院校法律基礎課堂作為對醫學生進行普法教育的主陣地,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質量。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傳統的法律基礎課程教育模式越來越難以滿足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要求。醫學生法律基礎課程本應當涉及到醫學、人文、倫理、道德等多門學科,然而單純講述法條式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探求的興趣。大部分醫學生都能做到遵紀守法,但對憲法、刑法、民法等法條卻缺乏學習興趣。在對我校臨床醫學專業340名同學的問卷調查中,關于“你認為當前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的調查結果顯示,35.4%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滯后,對實際學習生活沒有指導性;27.8%的學生認為課程枯燥乏味;20.5%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繁多不夠精簡;16.3%的學生認為與授課老師存在代溝,無法產生良好共鳴。總體上看,目前醫學院校法律素質教育采用的課堂教學模式普遍存在形式單調,教學手段陳舊,缺乏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等問題,導致臨床醫學生對本就抽象的法律基礎課程越發的不感興趣,使得目前法律素質教育處于虛幻說教、軟弱無力的狀態。
(二)法律素質教育本身受重視程度不夠
臨床醫學院校對醫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縱觀國內醫學院校,法律素質教育本身受重視程度不夠,醫學生法律素質培養堪憂。
1.醫學院校對法律基礎課程重視程度不足
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題中之義,應當貫穿臨床醫學生大學生活始終。而絕大部分醫學院校的法律基礎課程只在大一年級學生中開設,在高年級學生的課程當中幾乎不開設,沒有實現教育的連續性。即便是已經開設的法律基礎課程,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課時安排都遠遠低于專業醫學教育課程。加之,教育部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合并為一門課程,更不能滿足新形勢下醫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需要。
2.作為醫學院校開展法律素質教育中流砥柱的人文學院本身也陷于邊緣化的位置
目前我國各高等醫學院校均設立有人文學院,承擔著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然而這支主要力量在醫學院校中處于一種尷尬的位置:在醫學院校中,與臨床醫學相關的專業才是主流專業,培養高等臨床醫學人才才是主要目的,人文學院無論從師資力量、科研經費來說都被邊緣化。從目前醫學院校各人文學院發展現狀來看,對醫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方面的專項研究尚不深入,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培養體系和培養方案,這必然弱化醫學院校法律素質教育的力量。盡管目前一些醫學院校嘗試開設了旨在提高醫學生法律人文素養的醫學法學課程,但相比傳統法律基礎課程而言,這些課程僅限于淺嘗輒止的選修課方式,沒有可操作的教學大綱,存在教學形式隨意、教學內容粗糙等問題,遠未得到醫學院校的應有重視,也遠未達到系統培育醫學生法律素質的目標。
二、探究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
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教育,不僅是醫學專業人文精神培養的要求,更是依法治國理念的需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教育部長袁貴仁強調,要切實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大力推進普法教育。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作為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題中之義,必須不斷探索有效的培養途徑,著力推進高水平法律素質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機制。
(一)規范臨床醫學生基礎法律素質教育
獨特性這里講的基礎法律素質教育,即醫學生基礎法律知識教育。重視臨床醫學院?;A法律知識的教育,就必須進一步規范醫學生基礎法律知識教學體系,體現醫學生普法教育的獨特性。一方面要制定適用于醫學生的法律素質教育培養模式和培養標準。醫學生作為未來醫療事業的接班人,作為未來復雜醫患關系的應對者,應當有區別于其他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和標準。從管理者的角度講,國家在制度層面應當出臺專業的醫學生法律素質教育培養計劃。另一方面要嘗試探索具有醫學專業特色的法律知識教育教材的編訂。法律基礎課程屬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范疇,無論綜合性院校還是臨床醫學院校均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編訂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教材,這體現了國家普法教育的統一性。然而,醫學專業橫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個領域,其復雜性更需要專業的法律知識為醫療事業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因此,在醫學生基礎法律知識教育方面,應當體現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嘗試編訂和采用具有醫學特色的法律教育教材。例如,在教材的編訂上不僅要學習憲法、民法、刑法等法條,也應當將衛生法、執業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醫學專業法律法規納入,在基礎性法律知識的教育上提高醫學生普法的專業性。
(二)轉變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培養模式
全程性醫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僅僅依靠開設基礎性法律課程就能達到目標,必須堅持培養模式的全程性,將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和提升納入到醫學生在校生涯的始終。一方面,臨床醫學院校應當繼續加強法律基礎課程的教育,增強課程體系建設,增加課時安排,改進教學方法。多采用“討論式”“案例式”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優勢,使得醫學生在課堂上全面掌握基礎性法律知識,提高學生的學法興趣。另一方面,必須將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貫穿醫學生在校生涯的始終,針對學生不同時期的實際需求進行普法教育,即法律素質教育的全程性。例如,大一、大二年級時,側重對醫學生基礎法律知識的培養,學習如我國的憲法基本制度,經濟法、刑法、民商法等實體法律制度,目的在于培養醫學生守法懂法的基本法律素質。大三、大四年級時,針對醫學生已經進入臨床知識學習階段的特點,側重醫學專業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法、傳染病防治法等具有醫學特色的法律常識。大五年級,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開始接觸復雜的醫患關系,既要保護自身利益,更要維護患者合法權益。此時則應當注重培養醫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重點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知識進行學習,使得臨床醫學生能夠運用法律維護和諧的醫患關系,依法處理醫患矛盾和沖突,培養臨床醫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
(三)推進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文化建設
多樣性臨床醫學生學業壓力偏重,僅加強法律素質課堂教學遠遠不夠,必須堅持多樣性原則,構建多樣化的臨床醫學生法律素質校園文化。一方面,要增強法律素質教育的宣傳力度,開展豐富的醫學院校法治文化建設。通過專題活動、校園廣播、展板海報等形式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刻認識依法治國和民族復興的關系、依法治國和依法治校的關系、依法治國和醫學生的關系。另一方面要多渠道開展醫學生法治教育實踐活動,探索有效提高法律素質的培養途徑。
三、總結
關鍵詞:醫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3.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5-0065-03 醫學院?;A課程設置及管理作為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是醫學研究生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中介。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的合理性、質量的高低以及教學實施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醫學研究生培養的質量[1]。如何使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逐步走向合理化、規范化、多樣化、現代化,更好地適應科技發展、滿足社會需求,是需要不斷深入研究的課題?,F將我們的一些認識及舉措報告如下。
一、醫學研究生課程現狀分析
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功利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醫學研究生教育中存在著重論文、輕課程,重臨床、輕教學的傾向;在課程設置上,一定程度存在著重理論課程、輕技術課程,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社會科學等問題??偨Y我校以往的研究生課程設置,也存在著不盡如人意之處。
(一)課程設置比較隨意,欠缺系統性和整體性
課程內容不能顯示研究生階段特有的要求和特點。一些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甚至專業課都與本科課程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重復現象。
(二)課程內容更新較慢
對學科的發展前沿把握不夠及時,反映不出學科領域內的一些最新知識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專業學科領域的熱點、重點、邊緣學科和高新技術的研究和發展等很少能夠及時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課程內容中[2]。
(三)對選修課程、學術講座和學術討論課等課程重視不夠
選修課很大程度上成了學生獲得學分的一種途徑,而不是進一步拓寬專業基礎理論、擴大知識面及培養相應能力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學術講座和學術討論性質的課程數量較少、質量較差。
(四)缺少科研方法及培養治學能力的課程和環節
總之,課程設置的欠合理性,致使研究生理論知識不夠扎實,視野不夠寬廣,思維方式方法的培養受限,直接影響創新思維能力和臨床科研能力的培養。
二、課程設置改革嘗試
按照國務院《學位條例》對研究生課程設置有總的要求,我校目前采用的仍然是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的通用結構。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在專家及研究生中進行廣泛調查,大家認為對碩士公共必修課中的政治理論課應適當壓縮課程,變化形式;醫學科研設計與統計分析方法學這類課程對研究生培養有相當意義,但與本科課程有重復;外語是對外交流、學習研究的重要工具,但公共英語則可根據個人的狀況選擇是否上課,專業外語必須加強學習;對專業課及專業基礎課的選修,學生則感到比較盲從。
針對以上課程設置及管理存在的問題,我們組織二級學院及教研室的有關教學骨干結合我校課程設置狀況進行分析討論,大家統一認識,在充分醞釀基礎上制定相應的課程要求及計劃。在保證學位課穩定的情況下,我們優化資源設置,淘汰了一部分起點低,效果差,選修人數少的課程。各專業能打通的課程盡量打通,提倡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探究式學習;以現實為熱點,尋找知識之間的聯系,以比較、歸納為方法,總結規律,使課程教學成為一種開放、靈活的,師生共同參與的交流、對話、互動、建構的過程,體現教學的互動性、民主性、激勵性和學術性。我們的舉措有以下幾點。
1.政治理論課程是國家統一要求的課程,對加強研究生德育,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質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可置否,一段時期以來,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枯燥,以致學生沒有興趣,不愿上課的大有人在。為此,教研室改變了以往按照章、節、目主講的形式,把講課的內容擴展到科學素質、科學創新、人文精神、職業操守等方面,講課的教師從一兩位增加到專家、名師、領導等,跨越多個學科領域。
2.關于英語學習,我們對成績優秀者可免修公共外語,對一般同學則針對六級考試強化輔導。專業外語學習倡導圍繞邀請有關教授交流、圍繞科學前沿SCI論文原著、圍繞撰寫SCI英文論文等,與導師課題同步,導師指導學生并在英文老師的協助下完成,在實戰中學習英文。另外,有條件的臨床科室每天開展晨讀專業英語半小時活動,也可請研究生英語交班或英語匯報病史。通過學習,要求學生能運用英文進行專業方面的交流以及討論專業問題,寫出流利的專業英文文章。
3.醫學科研設計與統計分析方法學在正式開課前,可先對所有學生進行摸底測試,根據測試結果,精簡有關內容,更新、強化某些章節,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研究生學院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向學術型研究生推薦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三門專業基礎課程。向專業學位研究生推薦循證醫學課程。為此,各教研室加大了實驗教學的力度,在實踐中強化理論的應用。循證醫學則以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工作思維能力為標準,為他們尋找和應用最佳的診治證據提供理論指導。
5.醫學實驗中心配合教研室根據學生需要定期或不定期開設實驗技術類及工具方法類課程,針對性、實用性較強。經過這些實驗技能的切實培訓,對研究生的課題研究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研究生普遍反映這類選修課程對幫助碩士生完成科研過程培訓的任務有較大作用。
6.臨床學科以研究生培養目標為依據,編寫了各專業及專業基礎課課程、增加選修課門數及范圍,同時增設專題講座及教學查房內容。
7.組織系列Seminar學術論壇。此類論壇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是目前我校醫學研究生的人文公共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學習的有力補充,不僅及時解答研究生培養過程和科研過程中的疑問,還能體現學科發展方向的前沿與研究生教育理念相結合;研究生的科研、學術交流與構建濃郁學術研究氛圍和學生研究課題相結合;研究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及社會關注的現實問題相結合的特點。通過名師大家的言傳身教,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醫療道德感,啟發了他們對于職業和人生的理性思考。
三、今后課程體系建設思考
1.強化培養目標,分類設置課程。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對學術型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在以培養類型及專業劃分班級的基礎上,按需設課,建立學術型和專業學位兩種課程體系。前者側重于傳授專業基本理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訓練實驗技能或科研基本功,把增強創新知識的能力作為目標。后者則側重于臨床專業基礎知識和臨床技能的學習,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達到高級住院醫師的臨床工作水平。
2.挖掘教學資源,優化重組課程。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專業性、實用性、前沿性、多樣性及特殊性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3],研究生課程應在深度與強度上與本科課程有所區別,研究生教學的教材建設、教學設施等硬件建設也應不斷加強。教師應采用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思維的課程教學方式:首先相關教研室應精心選編教材、設計課程,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強調把基礎理論與前沿知識相結合,把先進科學技術與專業研究方向相結合,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充實教學內容。二是提倡導師參與,與學生互動研究內容及研究體會,使研究生課程成為學習與研究有機結合的過程,激勵和引導研究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研究。
3.以課程為主線,加強師資建設。教師作為課程教學的具體實施者,其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為此,必須以課程為主線不斷加強充實師資隊伍建設,選拔優秀教師擔任研究生課程教學;建立教學質量考核評估機制,實施專家聽課制、學生評教制,對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4個方面進行全面綜合評價。
醫學研究生課程體系設置及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很多方面我們還在不斷的摸索中。相信經過大家的努力,必將大大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并打造出更多、更好“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的醫學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麗,李桂紅,劉繼文.醫學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探討[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3):358-359.
[2]周蘭芳.基礎醫學研究生培養改革的回顧與總結[J].醫學信息,2011,24(7):4181-4182.
[3]史廣玉,劇亞崇,趙娜.醫學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2):91-93.
(1.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泰州225300;2.揚州大學,江蘇揚州225000)
摘要:本文圍繞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論述了高職課程的定位,探討了高職公共文化基礎課程的開發問題、高職專業課程的開發問題以及綜合素質就業導向的課程觀問題。
關鍵詞 :高職教育;課程定位;課程開發;公共文化基礎課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09—0085—02
高職課程是指為實現高職教育預期專業培養目標的課業與進程的總和。廣義是指所有教學科目的總和,即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和培訓內容及其安排的總和;狹義是指單一的課程,包括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及其進程、時限,也包括大綱和教材。[1]高職教學改革的核心就是高職課程改革。經過十幾年的改革歷程,高職課程開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也遇到了一些回避不了的問題,至今仍然困擾著高職教育工作者。不解決這些問題,要開發出好的高職課程是不可能的。[2]
一、高職課程的定位問題
世界上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而我國的高職教育只有近二十年的歷程。我國高職教育到底處于什么樣的位置,至今仍然沒有徹底弄清楚,尚未形成完善的高職教育體系。[3]
(一)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其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企業、面向基層、面向第一線職業崗位的技術應用型和管理型人才。
(二)高職教育課程的高等教育屬性
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具有高等教育的特點,所以,具有育人的功能性,受教育的學生應該得到綜合性的、全面的發展,并且是可持續的、終身的發展,滿足轉崗的需要。
(三)高職教育課程與中職的區別
教育部16號文件并沒有真正區分開中職和高職,但實際上高職教育不是中職教育,而現實情況是,高職課程有很多與中職沒有什么區別,高職課程與中職課程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3]
高職教育培養的不是中職的初級技工、中級技工,也不是工程師,而是工程師的助手——技術員、助理工程師,是工程師和技術工人之間的聯系人——高級技師、技師,是生產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和技術管理型人才,擔負著現代化高新科技設備的調試、操作及修理工作,是高層次和高素質的高端服務管理型人才。中職生面臨的是生存就業,而高職生面臨的是機會型創業。[4]所以,高職在課程模式、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課程編制、課程內容、人文素質、技能等級、外語水平等方面,與中職課程應該是有差異的。
二、高職公共文化基礎課程的開發問題
(一)公共文化基礎課不可或缺
公共文化基礎課是高等教育多年來一直開設的課程,強調了人文素質的培養。1984年、1985年,教育部職教司曾一度主張砍掉數學課程,不少學校跟進,事實證明,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急功近利的改革。[3]數學是教人邏輯思維的,是動腦的,讓人聰明的一門課程。有些課程是多年形成的經驗總結,經過實踐反復證明是有助于人成長的,不可簡單地一砍了之。
(二)公共文化基礎課培養人文精神
公共文化基礎課是人文課程,應該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學生走向社會前,應該在自理自律、繼續學習和發展、人際溝通和交往、團隊合作、敬業耐勞、耐挫抗壓、口頭表達、寫作、計算機信息技術運用、外語、資源管理、決策、計劃、應急應變、分析與批評性思維、創新、誠實守信、自信心方面得到熏陶、訓練和培養。這些都是高職所強調的通用能力,也是目前學生比較缺失的能力之一。
(三)公共文化基礎課為專業培養目標服務
高職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功能。高職公共文化基礎課必須具有為職業培養目標服務的教學特點,不能就課程論課程,偏向純學術性方向的教學不是高職教育所需求的,應該在課程中加入專業元素。
三、高職專業課程的開發問題
(一)體現優質資源庫思想
高職課程開發應該體現優質資源庫思想,高起點的開發才能成就高質量課程。課程開發應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要求,體現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應由學校、行業、企業共同參與建設,課程負責人以高職院校專任教師為主,負責課程建設的規劃、組織與實施;教學資源分為課程設置、媒體素材、網絡課件、網絡課程、事件案例、文獻資源、試題試卷、資源索引等幾大類,課程網站應至少提供該門課程的課件、案例、習題、實訓實習、學習指南等教學相關資料;網上教學資源包含課程整體設計介紹錄像和課程教學錄像。[5]
(二)體現能力本位的思想
職業能力包括職業崗位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和通用能力。課程目標以就業為導向,注重直接上崗能力與可持續就業能力培養目標的結合,引入通用能力培養目標,形成專業知識、崗位技能、職業素質有機結合的目標體系;課程內容以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的職業能力為主線,形成課內外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課程評價采用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和社會參與評價的多元化評價體系;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建設應探索以產學研結合開發教學資源的新途徑,以及“雙師型”教師培養和評價的新途徑。課程目標設計應該為專業培養目標服務。[6]
(三)勿過度使用某種模式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和頂崗實習,加強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項目課程體系受到質疑,不能完全體現高職教育的高等性,是中職的課程模式。[1]任務引領只適合專業課程,并不適合所有課程。理論課程開發也不主張廣泛采用任務引領。學中做適合操作性較強的專業課的內容。[6]模式應該多樣化,適度使用。
四、高職課程開發中的課程觀問題
(一)選擇什么課程觀
高等教育培養的是理論型靜態人才,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動態人才,中職教育培養的是操作型靜態人才。與之相對應的課程開發觀也是不同的。高職課程開發采用的是綜合素質就業導向的課程觀。綜合素質就業導向的高職課程發展觀,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全面發展觀。
(二)綜合素質就業導向的課程觀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職教育具有高等屬性、職業屬性、教育屬性,這決定了高職教育應該是綜合素質的教育。[5]這也給綜合素質就業導向的課程觀提供了理論支持。另外,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日趨提高?,F代化企業需要綜合素質較好的員工,這就要求高職教育需要加強綜合素質的培養。
(三)綜合素質就業導向的課程觀內容
綜合素質就業導向的高職課程觀要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構建就業導向的功能化課程體系,強調課程的基礎性和漸進性,強調基礎課程和模塊課程的有機結合,注重知識和技能的系統性,探索頂崗實習課程化和校內化。課程的內涵既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同時也關注學生的知識積累、人格完善和體質增強。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應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
[
參考文獻]
[1]雷正光.綜合素質就業導向的高職課程觀[R].教育部全國高職高專師資培訓,2012.5.
[2]馮偉國.澳大利亞TAFE人才培養模式[R].教育部全國高職高專師資培訓,2012.5.
[3]喬剛.高職院校公共文化課程教學思想與實踐[R].教育部全國高職高專師資培訓,2012.5.
[4]關俊良.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國家精品課程建設[R].教育部全國高職高專師資培訓,2012.5.
一、云南大學室內設計教學
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采用國際通行的理工類教學模式,采用模擬工作室的教學方式,設計題目按照公司的設計項目確定。教師與學生共同對此項目進行深入研究,教師引導學生對個案進行深入探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積極思考的能力,并且十分強調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市場觀念,使學生盡早適應社會商業化的需求。模擬工作室制的教學方法,使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教學方法相比國內其他同類學校具有市場性、針對性,因此更符合藝術設計的教育規律和培養藝術類學生個性化的要求。在云南大學設計學院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按照要求學生在主干專業課程中按照藝術設計規律和市場運行程序,通過方案策劃、市場調查、方案研究、設計進展、設計表現、設計講評等環節,逐步完成教學計劃。學生在課題初期提交《方案建議書》作為方案計劃;課題結束時提交《方案報告書》作為對該方案的總結報告;在整個過程中使用《工作進展冊》記錄設計的發生、發展、教師的輔導建議和批示、修改過程,以此展示學生的學習進度。
二、課程設置對比分析
第一學年專業課程:羅德島設計學院:藝術基礎課程。云南大學:素描、色彩、速寫、平面構成、色彩構成、造型基礎、形態基礎、攝影基礎、圖形創意、計算機入門。第二學年專業課程:羅德島設計學院:室內設計概論、室內設計方法、專業制圖與透視、室內設計史、工作室課程、建筑材料學。云南大學:素描、色彩、速寫、平面構成、色彩構成、造型基礎、形態基礎、攝影基礎、圖形創意、計算機入門。第三學年專業課程:羅德島設計學院:照明設計、室內構造、室內色彩研究、工作室課程。云南大學:餐廳與商店設計、商業家具、建筑與室內制圖、照明設計、云南民族文化研究、辦公空間與展示設計、組合與構造家具、材料與運用、Lightscape。第四學年專業課程:羅德島設計學院:高級設計工作室、人體工程學、行為心理學。云南大學:度假村與酒店設計、代表作選輯、經商實踐、畢業設計策劃、Flash、畢業設計。第五學年專業課程:羅德島設計學院:高級設計工作室、畢業設計選題、室內設計規范。云南大學:無。從比較可以得知,第一,中國的基礎課程非常詳細,每門課程聯系不大,主要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美國的基礎課程統稱為藝術基礎,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將各種藝術基礎互相借鑒。此外,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美國更注重概念的教學,中國注重職業性教學,開設的課程以實用性課程為主。學制方面,美國的室內設計專業基本是五年制,而中國基本是四年制。第二,美國大學重視通才教育,我國大學注重專才教育。美國大學前兩年重視人文科學的知識,后兩年才慢慢轉到具體專業學科;學生在頭兩年要學習文學、現代文明(包括政治、倫理、宗教、社會思想),強調歷史性思維,還包括音樂、外語、邏輯和修辭、世界主要文化類型,體育和自然科學等課程。這種通才培養教育模式使得學生的人文積淀較為深厚。中國的院校更注重培養專業的設計人才,相比美國的通才教育模式顯得更加職業化、技能化。
作者:曾遼華
關鍵詞:高職;公共基礎課;建設;反思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改革熱情,各種新的教育理念、辦學模式紛紛出現,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熱火朝天,呈現出一派繁花似錦的局面。然而,在高職教改浪潮中,存在著不平衡,甚至存在著“被人遺忘的角落”,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公共基礎課程領域。在部分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建設嚴重滯后,教師隊伍老化,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教學目標達成率低。實際上,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已陷入困境之中,嚴重影響到高職教育的整體質量,成為制約高職教育發展的軟肋。因此,從現實出發,系統反思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建設問題,深刻總結經驗教訓,探索超越困境的實踐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反思一:對高職公共基礎
課程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有偏差
思想決定行動,對高職公共基礎課程認識的偏差,是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建設滯后的首要原因。在部分高職院校,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聲音,即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專門人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是重點,而公共基礎課程主要承擔學生相關基礎知識的培養任務,與學生職業技能的形成、就業競爭力的打造關系不大,在專業建設任務重、教育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公共基礎課程建設不具有重要性與緊迫性。在此思想的影響下,公共基礎課程建設被擺在了次要地位,在有的院校甚至被邊緣化。據筆者調查,在多數高職院校,從機構設置、課程安排、教師隊伍建設、科研教改、經費設備投入等方面來看,公共基礎課程遠遠落后于專業課程,有的學校至今沒有公共基礎課程的專門管理機構,沒有相關專題研究過公共基礎課程的建設問題,相當多院校的基礎學科教師“只出不進”、“只用不培”,年齡嚴重老化,信息吸收渠道狹窄;部分專業隨意削減公共基礎課學時,使公共基礎課總時數長期處于動態之中。此種狀況已嚴重影響了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直接導致了社會對高職與中職的界定模糊,以及對高職畢業生“上手快,后勁不足”、“眼光高,基礎不牢”的負面評價。
高職公共基礎課真的與學生職業技能的形成、就業競爭力的打造關系不大嗎?其建設真的不具有重要性與緊迫性嗎?顯然不是。高職公共基礎課不僅承擔著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任務,還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科學素質、身體與心理素質并使其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它與學生職業技能的形成,就業競爭力的打造密切相關,是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試想,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基本技能不熟,后續專業知識與技能能學好嗎?其職業技能會強嗎?學生人文素質、科學素質不高,身體與心理素質不強,其就業競爭力會強嗎?在市場需求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專業調整快,建設任務重,教育資源可適當傾斜,但并不意味著公共基礎課程建設不重要、不緊迫,沒有公共基礎課程建設的支撐,專業課程建設猶如不打地基蓋房而成為空中樓閣。因此,糾正對高職公共基礎課地位與作用的認識偏差,深入、全面地理解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建設的重要意義,積極推進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建設,是當前必須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
反思二:高職公共基礎
課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占有主導地位,教師隊伍狀況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就目前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師隊伍來說,存在以下主要問題:(1)結構不合理。由于部分領導對公共基礎課認識有偏差,在人才引進、內部師資調整、教師送培、職稱評審中片面操作,致使多數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師隊伍年齡老化、學歷偏低、職稱失衡,結構極不合理。(2)觀念陳舊。部分公共基礎課教師不認真學習高職教育理論,不認真思考高職培養目標與自身教學的關系,自認為不管怎么變,基礎知識的教學都是一回事,思想觀念停留在過去,落后于高職教育的發展。(3)缺乏內動力。公共基礎課程被邊緣化,資金、設備、收入分配向專業課、專業課教師傾斜,年齡老化帶來的惰性以及職業倦怠,致使部分公共基礎課教師工作熱情降低,缺乏改革動力。(4)教改、科研能力偏弱。年齡老化、觀念陳舊、內動力缺乏以及學習培訓、交流機會偏少,致使公共基礎課教師教改科研能力整體偏弱,在多數高職院校的科研成果、教學成果、精品課程榜中難覓公共基礎課蹤影,與公共基礎課應有的地位極不相稱。
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高職公共基礎課的教學質量,阻礙了公共基礎課程建設的步伐,是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建設滯后的重要原因。為此,應采取以下措施,加強公共基礎課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公共基礎課教師隊伍素質。(1)通過人才引進、內部調整、進修培訓,充實公共基礎課教師隊伍,改善隊伍結構,使其逐漸趨于合理;(2)多渠道、多方式強化高職教育理論學習,讓教師明白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中職教育的不同,充分理解高職教育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應用性與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辯證關系,正確認識基礎課與專業課以及與培養目標的內在聯系,改變教育觀念,自覺進行公共基礎課程改革;(3)根據公共基礎課地區差異性小、穩定性強的特點,構建從國家到地區的教研網絡,搭建科研平臺,加大信息交流力度,真正做到資源共享;(4)加大對公共基礎課程的資金、設備投入,合理制定分配方案,建立公正全面的評價考核與激勵機制,激發公共基礎課教師的工作熱情,使其逐步建立應有的自信與職業認同感。
反思三:高職公共基礎
課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
教學內容是課程目標的具體體現,是師生交流的載體與平臺。教學內容的選取,直接關系著課程目標的達成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而言,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存在兩大問題。
一是嚴重脫離學生實際。公共基礎課多是文化理論課,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系統性,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必須與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心理發展水平相吻合,過高過低都會產生問題。眾所周知,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現階段高職生文化基礎水平相對較低,就高考錄取分數線看,高職控制線基本在300分左右(滿分750分)??陀^地說,大多數高職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與技能未達標,處于較低水平,而多數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在定位上是按達標甚至較好來考慮,嚴重脫離了學生實際,使學生覺得“高不可攀”,產生畏難情緒與抵觸情緒。這一點上,以數學、物理、外語三門課程最為突出。
二是缺乏培養目標的針對性。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不同于本科教育與中職教育,教學內容必須與本科、中職有所區別,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現在多數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基本是照搬過去的本??平滩?,僅作了些簡單的壓縮與刪減,未作深入的研究與認真的篩選,并且同一教學內容覆蓋所有專業,缺乏對不同專業的針對性,影響了基礎與專業的有機聯系,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帶來困難。
要解決以上問題,必須花大力氣進行公共基礎課程教材建設,打造好教學內容選取的基礎平臺。在教材建設思路上,要改變過去以各校自編或多校聯編為主的模式,改以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委托出版社組織專門班子進行編寫為主,各校自編為輔。因為各校自編或多校聯編的模式會受到編寫者精力不夠(兼職)、水平參差不齊、觀念風格不一致的制約,其教材質量難以保證,而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委托出版社組織專門人員進行編寫,一可選出具有相應水平、能力的編寫班子;二能保證編寫者集中精力編寫;三能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與支持,保證教材編寫的調研、論證的深入與充分,其教材質量能得到保證。在抓好教材建設的同時,應積極組織公共基礎課教師進行專業調研,了解相應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研究所任課程如何有力地支撐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尋找教學內容與專業的切入點與結合點,使教學內容的選取與專業有機結合,增強教學內容的專業針對性。
反思四:高職公共基礎
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單一陳舊
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它對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起著關鍵作用。就目前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來說,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教學方法單一;二是教學手段陳舊。不少教師認為公共基礎課任務重,課時少,內容理論性強,要保證教學計劃的完成以及內容呈現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傳統的講授法最為可靠與實用,至于其他的教學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不過是專家、學者們研究的事。因而在教學中,大多數教師習慣用講授法,習慣粉筆加黑板,習慣教師講、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忽略了學生的感受與收獲,使得學生普遍對公共基礎課教學不滿,產生厭學情緒,將其視為最難、最想放棄的科目。
要改變這一局面,首先要解決教師的認識問題,讓教師明白,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與創新,不僅僅是專家、學者的事,而是每個公共基礎課教師必須面對的任務。不改、不變,公共基礎課教學將走不出困境,將無法真正完成教學任務。具體操作時,首先應打破公共基礎課程領域講授法“一統天下”的局面,要讓教師正確認識講授法的利與弊,明白講授法雖然是一種應用最廣泛的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有著方便、省時、經濟、易于系統完整地呈現知識與展示教師的個人經驗等優點,但也有突出的缺陷,易使學生注意力下降、產生學習疲勞,在文化理論基礎相對較弱,學習內動力不足的高職教學中長期使用,會使其弱點加倍放大,產生嚴重后果,因而不能長期使用,更不能讓其“一統天下”。應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大膽探索和嘗試其他教學法,如案例教學法、發現法、小組討論法、自學輔導法、模塊式教學法等,通過不同教學法的綜合應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其學習效果。其次要鼓勵教師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口授、書面材料的基礎上,輔之以影像、音響、課件、實物等教學媒介,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加大信息交流力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聯合.公共基礎課教師在高職高專學生專業培養中的作用[J].教育與職業,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