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18: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畜牧業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科技推廣不斷進步襄城區大力推廣生豬“150、500模式”,肉牛“165模式”和肉羊“1235模式”等養殖模式[2]。目前該區生豬“150模式”已建成123棟,在建31棟,“500”模式已建成15棟;肉牛“165模式”已建成28戶;“蛋雞153模式”已建成18棟;肉禽“156模式”已建成13棟;肉羊“1235模式”標準化欄舍已建成43棟,有效地促進了傳統養殖模式向科學養殖模式轉變。
1.2產業化運營不斷完善通過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分散養殖戶從事規模化生產、市場化運作,從而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經營格局,增加養殖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目前該區各類養殖合作經濟組織已達38家,網絡養殖戶1500多家,初步形成了“小規模,大群體”養殖格局。
2存在的問題
2.1現有體制不能滿足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襄城區畜牧業相對于工業、商業、服務業來說,對經濟總量的貢獻較小,畜牧業生產管理部門從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到經費保障都處于弱勢地位。該區雖然設置有畜牧獸醫局,但長期未健全相應的編制。同時由于防疫體制改革后動物防疫監督的職能統一收回到襄陽市動物防疫監督部門,而日常的動物防疫、技術推廣、品種改良等工作仍由襄城區承擔,造成了職責和權限、工作和人員不相匹配,影響了日常的防疫和技術指導,制約了畜牧業產業化的發展。
2.2養殖業用地問題突出國家規定養殖用地屬農業用地范疇,只要項目所在地畜牧部門和國土部門聯合審批即可臨時用地。但是作為襄陽市主城區,襄城區的畜牧業用地一直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相應的規劃和政策保障。隨著國家對土地宏觀調控力度的加大,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土地資源更趨緊張,養殖用地的問題將更加突出,新增養殖戶由于土地規劃問題,不得不暫時擱置。
2.3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盡管該區養殖大戶和新型養殖模式發展迅速,但小規模分散經營仍然占較大比例?,F有龍頭企業與養殖戶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健全,市場調節能力弱,輻射示范作用不強,缺乏帶動力。
2.4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不高現有的專業合作社在信息溝通、協調生產、調控價格、保護農民利益等方面作用發揮不夠,運行機制不夠健全。多數專業合作社成員之間只是信息與技術共享的松散聯系,互利互惠的機制沒有完全建立,不能很好地發揮產業化經營的作用。
2.5畜牧業結構不盡合理,產品質量不高現有畜牧業畜禽品種結構中,耗糧型豬禽比例過高,節糧型、經濟型草食牲畜比例過低;產品結構中,肉類產量過大,奶、蛋類產量偏低。
3建議和對策
3.1建立健全畜牧獸醫行政管理機構按照畜牧獸醫及動物防疫行政管理職能,配齊配全專業技術人員,核定全額財政撥款基數;成立動物衛生監督和畜牧技術推廣機構,明確工作職責和技術要求。
3.2合理規劃畜牧業專用地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農業結構調整需要,在離主城區較遠的鄉鎮、辦事處合理規劃和儲備畜牧業專用地,為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提供保障。
3.3大力扶持畜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引導和組織基地生產與農戶經營等方面的作用。按照“積極扶持、精心培育、引導生產、提供服務”的思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落實扶持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的各項政策,加大對畜牧業產業化的投入。通過項目支持、貸款貼息、技改重組、信用擔保等措施,扶持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實力雄厚、帶動力強、科技含量高、有發展前景的畜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養殖大戶,形成龍頭企業集群,帶動畜禽養殖戶的積極性。
3.4大力發展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引導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合同契約或產權聯結等多種形式,與養殖戶建立穩定的產銷利益聯結體,帶動農民調整結構、發展生產、進入市場。更好地發揮助農增收的作用,讓農民分享加工、流通環節利潤。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提高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化程度,轉變畜牧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積極引導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依法完善內部組織結構,健全規章制度,真正把農村新型合作組織辦成民辦、民管、民受益的自治組織。著力培育畜牧業產業中介組織、營銷經紀人、運銷大戶,實現種養加一條龍、產加銷一體化運作。
大悟縣地處鄂東北邊陲,是大別山區的一個貧困山區縣。55萬人口,1950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中八山半水分半田。,農村人平純收入1601元。建國以來,特別是“七·五”以來,大悟縣畜牧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由于受到舊的傳統觀念和習慣、落后的生產方式、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現仍未擺脫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束縛。主要特征有如下幾點:
一、畜牧業生產的發展在較大程度上依賴著種植業生產的發展。大悟縣歷來對豬禽的生產較為重視,可從兩個方面數字說明這一點。一是把豬牛羊禽的飼養量按牛單位折算,豬禽分別居第一位和第三位。二是在畜牧業產值結構中,豬禽分別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而豬禽的發展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種植業提供農副產品的多少。四九年,糧食生產水平低,年產4.4萬噸,牲豬年末存欄只有2.5萬頭。五七年,糧食產量達到五十年代最高水平,產量11.22萬噸,牲豬年末存欄達到該年代最高水平,為9.6萬頭。五八年至六一年,使糧食由10.33萬噸下降到七萬噸,牲豬年末存欄也從7.8萬頭降到2.6萬頭。七o年至七二年,糧食產量過15萬噸大關,牲豬年末存欄也過10萬頭大關。八o年至二00一年,糧食產量連年上升,由14.9萬噸上升到20.4萬噸,牲豬存欄也由13.2萬頭上升到24.8萬頭,為歷史最高水平。因而畜牧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種植業的制約。
二、畜牧業在農業結構中的比重偏小,宏觀控制難以實現。大悟縣是以農業為主的山區縣,人平只有七分耕地,單純靠糧食就是繡出一朵花來,也只能解決溫飽,但發展畜牧業的潛力卻很大。一是草山草坡面積大,有天然草場124萬畝,據測算可載畜8萬個黃牛單位,而目前只利用了60%。二是飼料來源廣,大悟縣是全省三大花生生產縣之一,年產農副產品等飼料5億公斤,但實際用于養畜的只占47%,在農業結構中,種植業產值通常占農業總產值的60%左右,畜牧產值只占30%左右,所占比重太小。而在畜牧業內部,只重視糧食畜禽的發展,忽視食草畜禽的發展。按牛單位計算四九年食糧畜禽與食草畜禽之比0.44:1,八五年為2.57:1,九0年為1.26:1,與當前耕地面積與草場可利用面積之比0.51:1不相稱。
對于農業結構,大悟縣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調整,但由于生產力低下,經濟落后,綜合素質差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難以達到目的。
三、千家萬戶飼養、小群分散經營、傳統的飼養觀念和方式未擺脫,出欄率、商品率低。大悟縣畜牧業生產方式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這種千家萬戶飼養,能利用各自的有利環境、剩余勞力、農副產品、殘剩食物、簡便畜舍等生產出小量的畜禽產品。但是,傳統的飼養觀念和方式未擺脫,大多數農民還是“養豬為過年,養牛為耕田,養雞下蛋換點油鹽錢”的生產觀念。飼養方式多采用,喂豬“一瓢水,一把糠,一籃菜”,耕牛全靠稻草養命,養雞“白天自找食,進籠一把谷”。因而,長期以來,牲豬出欄率未超過75%,商品率未超過80%,耕牛出欄率、商品率均未超過10%,山羊出欄率、商品率未超過50%,家禽出欄率、商品率未超過20%。
四、畜禽品種雜亂差。大悟縣畜禽品種主要來源于江漢平原一帶,由于農民的科學養畜水平低,畜禽亂配、近親繁殖,使畜禽品種普遍存在“雜、亂、差”的現象。品種低劣,導致飼養時間長,生產性能低。出欄一頭250斤左右的肥豬需要一年多的時間飼養,耕牛個體象驢子,山羊長得象狗子,雞蛋象麻雀蛋。
五、草山草坡面積大,自然牧草豐富,但利用少,浪費大。大悟縣山場寬闊,各類草場毛面積124萬畝,可利用面積109萬畝,其中萬畝以上的連片草場有37處。草場年畝產鮮草695公斤,平均14畝載一個黃牛單位,可載畜8萬個黃牛單位,而實際只利用了60%。其原因主要是成片草場多分布在高山、遠山區,而牲畜又多集中在村莊周圍放牧,放牧半徑小,群眾又不懂制作青干草喂畜的技術,而在十月份后,牧草已老化,被砍回家當柴火燒掉了。
六、畜牧產品銷售半徑小,流通渠道狹窄。大悟縣畜禽產品主要是內銷,外銷很少,而且是個體商販占了大頭,商業、外貿部門的主渠道作用沒有真正發揮出來。以外銷量最大的牲豬為例,八三年外調量為32897頭,八五年下降到9693頭,九二年后一直徘徊在2萬頭左右,只占牲豬出欄數的10%左右。從牲豬內銷看,個體屠夫壟斷了牲豬收購市場,壓價壓秤賺黑錢,農民養豬一年,不如屠夫殺豬一天。
七、畜牧部門基礎差,服務功能低。八0年以后,大悟縣畜牧業防、繁、管、治機構相繼建立起來了,基層技術人員為千家萬戶服務,對畜牧業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縣財政投入低,政策性收費又難以收起,導致正常工作難以運轉,技術人員外流嚴重,診療設備一直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服務功能較低。
二、大悟縣畜牧業的現狀,是貧困山區畜牧業的縮影。因此,在發展山區畜牧業上要針對山區的現狀特點,確定發展方向和方針。在制定措施上,要充分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在發展要求上,必須逐步實行四個轉變。一是農民的養畜觀念要由傳統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意識轉變到現代商品生產的意識中來。二是從小農經濟的封閉式生產方式轉移到科學性、商品性生產方式上來。三是從一家一戶的個體效益轉變到千家萬戶的規模效益上來,并逐漸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統一起來。四是從當前的生產初級畜產品轉變到深度加工上來。
〈一〉根據資源特點合理區劃、布局,重點放在潛在優勢上。根據不同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劃分若干自然經濟小區,發展不同項目和品種。
1、城鎮郊區:交通、能源、信息等都比較發達,人才、技術、資金條件都較好,市場對肉蛋奶需求量大,應重點發展生豬、奶牛、禽的飼養及畜禽產品加工業等。
2、低山丘陵區:農業較發達,人平耕地面積較大,農副產品多,應重點發展豬、水牛、禽等畜牧業。
3、中山、高山區:山高人稀,居住分散,交通閉塞,農業落后,但草山草坡面積大,牧草豐富。重點發展牛、羊、兔、鵝食草動物,可建立肉牛、奶牛、肉羊、草禽等基地。
〈二〉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重點放在發展草食動物,走種草養畜的道路上。過去,一講到發展種植業就單一抓糧,發展畜牧業就單一抓豬。而牲豬發展的好壞與糧食的豐欠有密切的依賴關系。因此,要保持畜牧業的穩步發展,就必須重點放在發展食草動物上。這是因為,一方面食草動物對粗飼料的轉化率是食糧動物的五倍以上,成本低、飼料報酬高。另一方面,山區有廣闊的山場,有充足的飼草資源。發展食草動物的數量多少,要以草場載畜量的多少來定。在荒山荒坡水源好,土層厚的地方可人工種植品種優質,產量高的豆科牧草,種草養畜既可提高養畜飼養水平,又可提高載畜量。
〈三〉在發展千家萬戶飼養的同時,重點放在建設資源相對集中的規模畜牧業上。畜牧業具有投資小、成本低、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適合農民目前的生產要求。如果在政策上給予傾斜,以發展較快的養畜專業戶和專業村典型引路,一定能調動千家萬戶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于資源相對集中的區域,應發展規模畜牧業。如在連片草場的地方建立食草畜禽場,在城郊區和低山丘陵區建立食糧畜禽場。適度規模地集約式經營有利于提高科學化和商品化生產程度。
〈四〉改良畜禽品種,重點放在提高畜禽產品率上。畜牧業與種植業一樣,品種問題至關重要。要改變長期形成的畜禽品種“雜、亂、差”現象,提高單位時間內的繁殖率、出欄率、產肉率、產蛋率。就必須引進優良品種,建立良種繁育體系,推廣經濟雜交。
〈五〉處理好畜牧業與它業的關系,重點放在發展生態農業上。在山區,發展畜牧業往往與種植業發生矛盾,如與種植業爭奪面積,人畜爭糧的矛盾等等。處理好這些矛盾,必須在合理區劃,統一制訂發展規劃的基礎上,走發展生態農業,循環增值的道路,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首先是處理好牧林關系。在山區,往往會出現放牧與興林,種草與栽樹之間的矛盾。可在樹間種草,分區輪牧解決這一矛盾。這樣既可保持水土流失,又可以“以短養長”,還可以用畜糞肥林,以牧養林。
其次是處理好牧糧關系。主要是表現在種草與種糧、人畜爭糧的矛盾上。解決這個矛盾主要是在滿足人們食糧的基礎上采用種草養畜和種糧養畜。種草養畜可以超出種糧兩倍以上的效益;種糧養畜,如種玉米作雞飼料、種大麥作豬飼料等等。在緊張的地方可套種間作。
《內蒙古日報》蒙文版(以下簡稱蒙文報)通過精心策劃、深入采訪和創作,于2015年12月8日以“1+4”(頭版的《“十二?五”成就 今日牧區綜述》欄目+4個整版的特刊)的形式,集中推出《今日牧區》大型系列報道。報道分內蒙古牧區畜牧業、文化旅游、教育、醫藥衛生、科技、法制和民生等4大系列篇, 至12月29日,共刊發9篇綜述,40個整版。該報道主題宏大、內容豐富、視角獨特、寫法新穎、形式特別,對內蒙古牧區發展進行了大全景式解讀和展示。
大視野 大策劃 大行動
在傳播新格局下,新興媒體的輿論環境復雜而多變,社會熱點層出不窮,受眾很多時候“霧里看花”,很難把握正確方向。在這種情況下,主流媒體應該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主動作為、善于作為,更好地提高傳播力和影響力。2014年,提出了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的概念。那么,內蒙古牧區的新常態是什么,怎么適應和引領新常態,這是內蒙古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邏輯,也是蒙文報宣傳報道的重大主題。
為了做好報道,蒙文報2015年5月份開始策劃,在總編輯的指導下,反復討論,研究制定了系列報道的方案,并制定了堅持以人為本,深入基層,貼近生活,事實準確、事跡典型、觀點正確的原則,明確了詳細內容、基本結構、采訪線路、采訪點、采訪人物、事件、故事,確保報道的順利完成。蒙文報成立了組織實施委員會和采訪組,副總編輯親自指揮,相關部門負責人參與報道。14名記者7月19日至9月30日,深入全區28個牧業旗,采訪70余天,行程2萬公里、深入300多個嘎查、1000多戶,從火熱的生產第一線抓回“活魚”。
深刻分析 深入挖掘
準確解讀牧區新常態,梳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點、新亮點、新方向,提供有價值的權威性報道是引導輿論、形成社會共識的關鍵所在。2015年12月8日,蒙文報《今日牧區》大型系列報道開篇,以“1+4”的形式,在一版開設《“十二?五”成就 今日牧區綜述》欄目,刊登了《發展壯大的四大支柱―― 我區畜牧業發展綜述(上)》的報道,9-12版開辟《今日牧區》特刊,刊發牧業篇上部的4篇特稿:《如何夯實發展基礎?》《如何提高防災能力?》《如何完善惠牧政策?》《如何加強支撐能力?》。11日,同樣以“1+4”的形式,一版刊登《發展做強的四大支柱―― 我區畜牧業發展綜述(下)》的報道,5-8版刊發牧業篇下部:《應該建立什么?》《如何提高組織水平?》《如何提高牧業產品的產量?》《如何調整結構?》。
畜牧業篇圍繞2012年自治區提出的保護草原生態,做大做強畜牧業的奮斗目標,怎么走現代畜牧業發展路子,提出8個方面的問題。以基層牧民的生活為切口,對我區畜牧業發展中的新特點、新亮點、新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提出草原建設、飼草料基地建設、牧業基本建設和惠牧政策是發展現代畜牧業四大支撐的建議;科技、結構調整、畜牧業產業化和新型經營主體是發展現代畜牧業四大支柱的判斷,并提出了畜牧業發展要從關注發展速度、規模轉變到關注質量效率的新發展觀。
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是民族繁榮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的大事。其系列報道的文化旅游篇以“2+8”的形式,在頭版上刊發《百花爭艷的文化靚麗風景線――文化旅游工作綜述(上)》(2015.2.14日),《從文化大區到文化強區的跨越――文化旅游工作綜述(下)》(2015.2.16日)和《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之鄉》《文化下鄉到文化進城》《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扎根生活的文化遺產》《承載文化意識的祭敖包》《工藝精湛的蒙古族服飾》《綠色無污染的蒙古族飲食文化》等8個特刊,對我區文化大區建設、文化強區建設和文化繁榮的風景區建設工作做了全面剖析,努力探索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思路。
教育是一個民族繁榮昌盛的根基。我區民族教育是在黨的優先重點發展的民族教育政策的照耀下發展起來的。教育篇以頭版刊發的《通向未來的光明坦途――我區民族教育發展綜述》和相關4個整版的特別報道,全面解讀了民族教育發展狀況。報道用典型、故事、亮點和數字來展示民族教育在黨的優先重點發展方針政策照耀下取得的成就。
全局的綜述和故事的追蹤有機結合是這次大型系列報道的一個突出特點。9個綜述圍繞畜牧業、文化旅游、教育、醫藥衛生、科技、法制和民生,從全區的高度做了闡述,相關的特刊則增強了綜述的故事情節、典型案例、亮點描述,為有高度、深度的綜述提供有廣度、接地氣的追蹤采訪事例,達到了報道的“頂天”“立地”的目的。
新形式 新范式 新成就
新常態下,黨報要想擴大影響力必須在內容與形式上創新,改進傳播技巧。《今日牧區》大型系列報道是踐行“走轉改”的一次大行動?!督袢漳羺^》報道的36個特刊大處著眼、小處入手,都有一線視角、鮮活的人物、生動的故事和亮點來說明新成就、新動向、新問題,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增強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結構新穎、版面活躍。系列報道的每個大篇是以言論、綜述、故事、現象、解析、問題、判斷和鏈接的新范式展開的。比如《文化旅游篇》由2個綜述、4個言論、8個深度報道、12個故事、5個相關鏈接組成的。其中,綜述文章把文化旅游成就全面闡述,深度報道則多角度觀察文化旅游,對成績、現象、問題等進行分析;言論文章做論證和判斷,提出新觀點和新思路。綜述和評論的結合,形成了聲勢,增強了報道的力度,故事、事件、亮點的呈現,給報道增添了血肉,記者的有價值的見解、思考判斷成了報道的“魂”。相關鏈接給報道提供依據、參考和補充。
版面編輯上力求新穎,注意報眉、標題、圖片的編排,內容的板塊化、全套彩等,用好版面語言,使整個版面賞心悅目。尤其每個大篇的4個特刊的主標題的精準表達,4個標題相互壓韻,給人以美的享受。
媒體融合時代,蒙文報人樹立“互聯網+”思維,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和手段,全媒體傳播?!督袢漳羺^》系列報道在報紙刊登的時候,同時在中國蒙古語新聞網、內蒙古日報新聞客戶端、內蒙古日報手機報和公眾微信平臺上推出。根據網絡、新媒體特點和用戶的需求,在網上全文刊發,手機報上發短文,微信平臺上全文發綜述的同時,對相關4個特刊的內容做簡要介紹,提供線索和導讀。全媒體報道,大大增強了傳播力和影響力。
結束語
這是一次成功的“亮劍”,不僅檢驗了專業能力,而且還鍛煉了隊伍。蒙文報主動承擔起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社會責任,主動作為、善于作為,以氣勢如虹的大型系列報道,大全景式呈現內蒙古牧區的新常態,發揮主流媒體的功能,傳遞正能量,營造良好輿論氛圍,鼓舞了人心,提高了輿論引導力。
注釋:
【關鍵詞】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業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但在資源利用方面,我國很多地區始終未從根本上擺脫傳統思想觀念,對農業采取掠奪性開發與利用,“資源――產品――廢棄物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農業發展模式仍在延續著。畜牧業在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引發的資源消耗也在逐年增加,有毒、有害物質大量排放,環境不斷惡化等問題已成為制約畜牧業全面發展的負面因素。農業畜牧業是一個對自然資源和環境依賴性很強的產業。面對土地和水等農業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凸出,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就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本文以為,對畜牧業資源的節約與環境的治理,可將“資源――產品――廢棄物排放”這個單向流動的線性農業發展模式,發展完善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加工處理――廢棄物再利用――資源”這樣一條新型循環流動的環形農業發展模式。長期以來,養殖業廢棄物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己經成為其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也嚴重威脅周圍的生態環境。而沼氣工程將畜牧業發展與種植業發展鏈接起來,促進了能量高效轉化和物質高效循環,形成了“養殖業一沼氣一有機肥料一高效種植業――糧食――養殖業”循環發展的農業循環經濟基本模式。以沼氣為紐帶的農村循環經濟的基本模式,通過利用糞便、秸稈生產沼氣和有機肥,推進農業生產從主要依靠化肥向增施有機肥轉變,推進農民生活用能從主要依靠秸稈、薪柴向高品位的沼氣能源轉變,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糞便利用方式和過量施用農藥及化肥的農業增長方式,有效地節約水、肥、藥等重要農業生產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是發展循環經濟、顯著節約資源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是建立節約型社會的有效途徑。
目前全國大部分畜牧業養殖戶,對生物排泄物的處理,經廠內集污池沉淀后就直接用于農田灌溉,糞便直接外售,甚至也有個別少數采取直接排出場區外,或入河等不合理方式,這些均不符合畜禽養殖相關的規范要求。此種處理方式顯然又走了“資源――產品――廢棄物排放――形成污染”這樣一條老路子,如此吃老本的做法,顯然會導致我市、我省、乃至我國整體環境的惡化。
隨著《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HJ/T81-2001)的頒布實施,要求養殖廠污水作為灌溉用水排入農田前,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凈化處理(包括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并須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 84-92 )的要求。對沒有充足土地消納污水的畜禽養殖場,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或經過生物發酵后濃縮制成商品液體有機肥料;或進行沼氣發酵,對沼渣、沼液應盡可能實現綜合利用,同時要避免產生新的污染,沼渣及時清運至糞便貯存場所;沼液盡可能進行還田利用,不能還田利用并需外排的要進行進一步凈化處理,達到排放標準。
保定市在畜牧業廢棄物處理方面已走在了全省前列,坐落于保定市的省級龍頭企業保定市遠方農牧有限公司,已成功通過沼氣工程,走出了一條治理、循環利用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經實地調查,該沼氣工程于2011年7月開始建設,于2012年7月投入使用。該公司在廠內育肥舍北側空地上建設沼氣工程,利用豬場糞便和養殖廢水進行厭氧發酵生產沼氣,產生的沼液再經過有氧反應。工程可幫助解決環境污染的元兇――生物排泄物及衍生品,可消耗豬糞24t/d(TS 含量20%),養殖廢水39.3t/d,可產沼氣1728m3/d(630720m3/a)。具體來說,該工程的實現了農業發展的循環模式,循環模式中實現了物料平衡:干物質量:24t/dxTS2O%=4.8t/d,物料全天輸入總量為4.8t(鮮糞直接投入厭氧池,預處理階段基本不考慮)。厭氧階段消耗量為2.64t,該部分TS消耗是生物質能轉化、沼氣產生的主體。厭氧階段TS的輸出量為2.16t,經過固液分離后,有40%(0.864t/d)進入固態有機肥料,其余部分進入沼液池中。物料(TS)平衡計算見表1。
沼渣含水率為70%,每天沼渣干物質產量為0.864t/d,沼渣產量為2.88t/d。
沼液的含水率約97%,每天沼液干物質產量為1.296,沼液產量為43.2t/d。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導致農田生態平衡失調,土壤生產能力和農產品質量下降。不僅如此,由于農業環境的污染和農業生態系統的退化,農產品質量以及食品安全問題凸顯。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問題不僅直接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而且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和國際競爭力。而沼氣工程的衍生品不僅能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還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經過試驗發現:沼液第一年免費為附近村民提供,用于種植水果、蔬菜、糧食等農作物,發現使用了沼液灌溉后,比之前使用普通化肥,所產農作物不僅產量提高而且口感極好,經過幾個月的試驗后,已受到了廣大農戶的認可與好評。
調研發現,通過對畜牧業廢棄物的再處理,可解決循環模式的關鍵問題,即“廢棄物利用――高效種殖業――糧食――畜牧業”。目前不可再生資源稀缺程度日益加劇,生活環境不斷惡化,我們需要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沼氣處理工程,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農業經濟在不同環節和不同側面的和諧發展。
在我國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潛力明顯,前景可觀,對于緩解國家能源壓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條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近期看,要大力普及農村沼氣,加強農村戶用沼氣和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重點發展“豬――沼――果”能源生態模式。加快養殖業廢棄物綜合治理,推廣農村生活污水凈化技術,推動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提高農村生產生活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水平,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韓曄.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我國農業改造問題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4.
[2]白.大力發展生物低碳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12,4.
X是X縣草原監理站副站長。參加工作X年,他吃苦耐勞,全力推動草原畜牧經濟可持續發展;他苦干實干,成功探索生態草原建設可持續發展之路。一直從事畜牧技術推廣、草地建設和管理工作的他,先后入選省畜牧獸醫學會、飼料工業協會,是X縣的著名農業專家。
X把全部心血獻給草原生態建設,足跡遍布X縣。特別是近年來,X帶領團隊技術骨干大膽試驗,探索適合X地區沙化草原治理的有效途徑。在具體工作中,從牧草補播、鼠蟲害防治到圍欄封育及工程實施的各個技術環節,X都嚴格按照項目方案設計要求組織實施,充分發揮了項目地區技術負責人的積極作用。
令人驚喜的是,在取得顯著生態效益的同時,當地草原生產功能得到基本恢復,其成功經驗在全省其他適宜地區得到應用,真正實現了科技推廣,造福一方,既構筑起遼西北生態屏障,更使得生態環境得以徹底改善,同時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及當地草原畜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由X主持、參加及推廣的重大科技項目,累計實現新增純收益達X億元。
與此同時,X還承擔著草原植保工作重任。為此,他積極開展鼠蟲害防治、草原病害毒害草防治、草原防火站等項目建設,為草原植被保護工作付出了極大努力。他帶領團隊在全省率先組建了草原鼠蟲害測報室,創建了鼠蟲災害上報信息平臺,為及時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學準確的理論依據。
為做好草原防火工作,X帶領草原監理站人員,不斷加強對防火責任區的防火檢查,今年X月還主持召開了全縣草原管護員培訓班,有效提高了草原管護員的法律政策水平和業務工作能力。
[關鍵詞] 獸醫防疫 形式 成效
[中圖分類號] S8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6-0282-01
獸醫防疫是保障畜禽健康和動物源食品安全的一項系統性、連續性和規范性工作[1],近年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在我國陸續發生與流行,給獸醫防疫帶來了嚴峻的考驗。目前我國獸醫防疫工作存在養殖觀念落后,防疫制度不科學等多方面問題[2],為了更好的提高獸醫防疫效果,論文對目前獸醫防疫的形式與成效進行了簡要綜述,為建立一種科學、高效的獸醫防疫體系提供參考,為畜禽健康養殖保駕護航。
1 目前的獸醫防疫狀況
畜牧業的發展關系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科學的畜牧獸醫防疫制度是保障畜產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在防疫過程中有許多問題值得關注,由于基層防疫工作量大,農村散養戶大量存在,基層養殖戶對畜禽防疫工作不夠理解,沒有認識到畜禽防疫的重要性,從業人員配備嚴重不足,工作量大,工作環境比較惡劣,待遇有待提高,基層防疫工作需要各養殖戶的理解和支持,防疫推廣難度很大[3]?;鶎荧F醫防疫機構的設備老化或缺乏必要設備,基礎設施不健全,實驗室設備陳舊,缺少必要設備,一些疫苗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需要嚴格低溫保存和運輸,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疫苗的免疫效果,沒有好的配套設施,疫苗免疫效果難以保證。獸醫防疫各個監管環節需要加強,農民自由交易過程的法制觀念不強,對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意識缺少,有的甚至違規將病死畜禽低價流入市場,成為疾病傳染源,嚴重威脅畜產品安全和養殖業健康發展。養殖觀念落后,散養動物多,分布廣,成為疾病防控難的主要原因,防疫宣傳力度不夠,農戶動物防疫意識淡薄。
2 提高基層獸醫防疫工作科學性的措施和建議
2.1 農村養殖觀念轉變
提高基層獸醫防疫工作首先要轉變基層農村養殖觀念,農村養殖分散,規模養殖小,農村零星和小規模養殖占多數,養殖專業知識匱乏,缺乏疾病防控意識,一些農民禽類養殖不是以經濟收入為目的,而是幾只到幾十只的散養狀況長期存在,以放養為主,養殖動態變化快,養殖戶的飼養數量很難掌握,加大了疾病防控的難度。很難實施集中定點免疫和大規模免疫。散養戶對畜禽免疫往往不夠支持,有的甚至覺得自己養的少,沒有免疫必要,導致漏免和少免現象頻出。需加強養殖戶對畜禽防疫的重要性的認識、減少免疫阻力。
2.2 加強種源管理,提高防疫質量
加強種源管理可以提高防疫質量,提高防疫的科學性。同時可以減少預防反應處理不急時產生的畜禽死亡,減少養殖戶對防疫的恐慌。一些畜禽疾病主要是引種不安全,引種時將帶病動物引入,有些動物疾病在動物體內潛伏而不發病,當動物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會發病和流行,成為疾病重要傳播來源,引種時要嚴格隔離檢疫,不從疫區引進動物,新引進動物要隔離觀察一周以上,證明健康方可合群。有條件的飼養場要建立動物健康檔案,逐步淘汰有病畜禽,種畜要健康不帶毒,防止疾病垂直傳播[3]??刂坪脟鴥刃笄萁灰讏鏊訌娤嚓P監管工作,落實到位。加強動物疾病篩查,更好的了解畜禽整體免疫水平,建立全面疫病防控體系。
2.3 畜禽統一防疫成效顯著
開展畜禽統一防疫工作,明確責任主體和責任人,統一組織,統一疫苗供應,統一防疫,要把畜禽防疫工作作為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實施,形成專門的防疫隊伍,建立縣、鄉、村防疫網絡,對防疫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加強防疫工作重要性的基層宣傳工作,加強動物監管,建立長效機制[4]。加強農村自宰動物的管理,確保動物防疫順利進行。
3 科學獸醫防疫探討
提倡科學獸醫防疫,首先要促進養殖方式轉變,推進現代養殖業發展,加快資源整合,取代傳統養殖,為傳統養殖向規模養殖的轉變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加強宣傳,提高農戶動物防疫意識,可以通過組織專業科技人員下鄉開展免費宣傳教育工作,縣和鄉政府要加大科技宣傳力度,通過各種途徑普及科學防疫知識,發放相關宣傳材料,提高養殖戶的防疫意識,自覺接受動物防疫,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基層獸醫防疫推廣難的問題,保護畜牧業健康發展。加強基層防疫隊伍建設,基層動物防疫站要加強人員和設施配備,淘汰老舊設備,保障疫苗的儲存和運輸條件,確保各防疫站的疫苗和藥劑器械等物資及時到位。做好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免疫預防與檢查撲殺相結合。在春、秋動物疫病高發季節要加強動物免疫,對散養戶要分戶做好免疫工作,保證免疫密度和質量。定期對飼養動物做流行病學普查工作,利用先進的動物疫病檢測試劑盒做好動物疫病普查,一些地區高發病更要加強免疫監測。加強對獸醫防疫工作的重視,各級政府部門都應該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這樣有助于獸醫防疫體系建設,提高獸醫的職業地位,加大獸醫防疫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4 結語
獸醫防疫工作是公共衛生防疫工作的重要部分,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輕心。相信隨著我國規?;?、現代化養殖的快速發展,養殖戶防疫意識的逐步提高,基層動物防疫人員專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政府部門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強,我國獸醫防疫將會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從而全面保障動物源食品安全、人類健康和社會公共衛生安全,推動畜牧業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學峰.加強基層獸醫防疫 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J].中獸醫學雜志,2014,(7):83.
[2]李佳龍,李常玲,滕志剛,等. 畜牧獸醫防疫工作的現狀及對策[J].養殖技術顧問,2014,(10):253.
關鍵詞:規?;B殖場,建設
一、養殖場建設沒有統一規劃,統一標準,選址隨意,布局不合理
表現在:①選址不當。不少村莊為了交通方便或搞“形象工程”,把養殖場建設在緊靠主要交通干道兩側,人流、車流、物流多,噪音大,影響畜禽生產,增加了疫病傳播機會。②養殖場布局零亂,形不成規模。論文大全。調查中我們發現80%的小區未請專家進行統一規劃設計,養殖場規模大小不一,并且沒有一個統一規劃,形不成大的養殖群。③養殖場內飼養畜禽品種混雜。同一小區內飼養畜種雜亂,豬、雞、牛、羊養殖場都有,有的甚至一場多畜。據調查,我縣綜合養殖場33%,專業養殖場占67%。
二、養殖場內環保設施不健全,影響了養殖場的可持續發展
調查中發現,大多養殖場內無統一的化糞、排污通道,場外無統一的貯糞場及糞便處理設施,污水到處流,糞便四處堆,蒼蠅、蚊子橫飛,環境十分惡劣。綠化是凈化養殖場內環境的有利措施之一,但許多養殖場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圈舍建得密不透風,未留下充足的綠化空間,不利養殖場可持續發展。
三、形不成固定的畜產品交易場所
在我們調查的養殖場中,沒有一個建有專門的交易市場。買豬的、收蛋的車輛要么停在養殖場近旁,要么堵在村中道路上,不僅給疫病傳播埋下了隱患,還影響交通,給群眾生活造成不便。同時也不能形成價格優勢,只能是基本合適就出手。
四、 養殖場內部建設不合理
大多數養殖戶都是“以養殖場為家”,生活區與生產區緊緊相連,有的甚至連圍墻也不砌,生活、生產混為一體;畜舍之間間距過小,畜舍過于低矮,窗戶少而小,采光通風不良。養殖場大門口未設消毒池,生產區門口未設消毒間。
五、養殖場防疫制度不健全
養殖場內防疫消毒沒有制度化,畜舍內外環境沒有進行定期消毒。各養殖戶的免疫程序千差萬別,有的養殖戶以為免疫接種多多益善,只要建議了就用,有的甚至本地沒有的疫病也搞防疫注射。相反有的飼養戶圖省事,該防的病不防,還有的購買低價劣質疫苗或采用不恰當方法接種。結果起不到免疫作用,甚至造成疫情擴散。
六、養殖場組織管理不規范
一是村里無專人負責協調養殖場內公共基礎設施問題,比如水、電、路三通問題;二是養殖場內沒有自己統一組織,引種、供料、防疫、銷售互不聯系,各討方便,導致生產秩序混亂,綜合效益不高;三是養殖場無章無制,形象欠佳。由于組織管理不到位,養殖場內部沒有一套科學的規章制度,消毒設施欠缺,畜禽糞便亂堆,病死畜禽亂扔,購銷者隨便出入。
針對以上問題,我認為要切實提高我縣的養殖水平,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 養殖場建設應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形成規模
要本著“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相對集中、規范管理”的原則,鄉鎮及村在劃撥土地時,要相對集中,突出規模效應。要請畜牧技術部門科學地設計建區方案,應按不同畜種分建專業性養殖場,不搞“混合”養殖場。一個養殖場如同一個大型的生產車間,養殖場要修建圍墻與外界隔離。畜禽舍應統一選擇南向或東向,以保證冬季保暖防風和夏季涼爽通風。舍內要創造一個與所養畜禽品種相適應的保溫、通風、光照條件及科學的飼養工藝流程。戶與戶之間距離應保持在30米以上,最好用圍墻或綠化帶隔開。在養殖養殖場內應大力推廣“全進全出”生產方式。論文大全。每個飼養在建筑設計時可將產仔舍、保育舍、育成舍分成若干個單元,各單元相對獨立,互不交叉,以獨立單元式車間為單位輪流使用。同一單元“全進全出”,徹底空欄消毒。養殖場大門口及每個養殖養殖場大門口都要設置消毒池,有條件的要建沐浴、更衣設施。清潔道與糞污染排泄道要嚴格分開,糞污處理池要建在養殖場圍墻外下風口處,并能與雨水分開。
二、防疫制度要健全
養殖場形成規模以后,各養殖場內要配備專職獸醫技術人員,嚴格免疫定期注射疫苗和消毒。獸藥和疫苗要統一供應和管理。養殖場內要配備相應獸醫設備和消毒治療藥品。養殖場內謝絕參觀,人員車輛進入區內需嚴格消毒。養殖場內,戶與戶之間不得亂串,嚴禁在養殖場內宰殺畜禽。飼養人員經常觀察畜群,發現病死畜禽及時檢出,做無害化處理,有疫情及時上報獸醫人員。
三、探索解決環境污染的途徑,以實現養殖場可持續發展
養殖業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擺在畜牧業生產發展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因此我們在建設養殖養殖場時必須重點考慮污染治理問題。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和實踐,結合我地區實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予以治理。論文大全。一是制取沼氣。將養殖場內畜禽糞便統一集中后與水混合,經厭氧發酵處理能產生大量沼氣,可供養殖場內的照明、煮飯、發電等。其沼液又是營養豐富的肥源,是發展生態農業、無公害農業的重要保障。二是實行糞尿分離,除臭減污。盡量減少用水沖糞便,在畜禽舍內墊上鋸木屑或稻谷殼等,使糞便迅速干燥。各戶將糞便送到養殖場內的糞便處理場。處理場可用塑料簿膜做頂蓋,利用太陽光和風蒸發糞中水分,干燥后制成顆粒狀肥料,供為農用。三是采用好氧生物堆肥處理技術減少污染。就是將畜禽糞便單獨或與其它填充料混合堆肥,使其發酵后供農用。
四、對養殖場進行綠化
綠化可起到改善養殖場氣候、凈化空氣、減少塵埃、減弱噪聲、減少空氣和水中細菌含量、防疫、防火等諸多作用。應在養殖場外圍種植高大樹木的防護林帶,在各養殖場之間種植隔離林帶。為提高經濟效益,可種植果樹等經濟樹木。地面空隙可種植灌木和草坪。
綜上所述,建設畜牧業養殖場要實行規?;?,進行科學規劃,統一標準,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處理好畜禽糞便及廢棄物,解決環境污染。為畜禽飼養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以提高養殖場的經濟效益,確保畜牧業生產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