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18: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畢業生個人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醫學生 專業認識 就業觀念 不足 建議
調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關于大醫學生對醫學專業的認識情況(以莆田學院為例)》的問卷調查,對莆田學院的大學生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問卷由18個選擇題構成,主要調查醫學生從事醫學專業的原因、認識和就業觀念等內容。
調查對象:莆田學院基礎醫學院大學生,年齡均在18-23歲之間。其中男生58%,女生42%。大一40%,大二40%,大三20%。本次調查實際發放了100份問卷,實際收回100份,有效問卷88份,有效回收率88%。調查結果和分析:
醫學生就讀醫學類專業的原因:
90%的學生高考第一志愿的專業為臨床醫學專業。
醫學生報考前對醫學專業的了解:
75%大一大二和58%的大三學生認為不是很清楚。
醫學生接觸醫學專業后的看法:
56.3%學生認為一般,而低于37%的學生認為很有趣。
醫學生對從事醫學認識:
80%的學生認為救死扶傷,是個高尚的職業。有趣的是,這項調查中有50%的大一學生認為薪水高,52.1%的大二學生認為是高危險行業,52.9%的大三學生則認為是很辛苦的工作;90%的學生醫學專業的畢業出來的使用性很強;60%的學生對醫學就業前景不是很清楚。
醫學生的就業觀念:
60%的學生愿意繼續讀研究生,30%的學生表示暫時不清楚;41%的大一學生明確表示不愿意留在鄉鎮工作,而大二大三的學生不愿意留在鄉鎮工作的不超過20%;80%的學生在擇業觀念上都希望能先就業,有固定收入;就業首要考慮的因素,30%的學生選擇經濟收入,50%的大一學生選擇個人發展機會,26%的大二大三選擇專業知識的應用;用人單位最關心畢業生的條件,69%的大一學生認為是綜合能力,而78.7%的大二大三學生則認為是專業成績和專業技能。
一、醫學生對從事醫學的認識問題存在的不足
(一)報考醫學專業的各方面準備不足。在收集和分析能力上表現較為欠缺; 在面臨選擇時表現成熟度不高, 將醫學專業理想化, 缺乏自我認識能力、報考技巧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在醫學生就讀醫學類專業的原因中,家里人要求的大一占96.4%,大二91.3%,大三97%??梢姡t學生報考醫學專業很大部分是遵從家里人的想法,醫學生個人并沒有強烈地渴望從事醫療事業。在人格上表現為缺乏自信心和決策能力,這導致許多醫學生開始學習專業知識后出現消極情緒,可能會對醫學生未來的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
(二)功利思想。大多數醫學生在報考醫學專業時看重醫生的薪水、社會地位以及工作條件等, 講究實用和實惠, 卻缺乏科學探究精神,較少考慮國家需要,功利思想較為明顯。
(三)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對未來的規劃。超過一半的醫學生對就業前景不了解,而33.9%的大一學生認為容易就業,而50%的大二大三學生則認為不容易就業??梢娽t學生沒有經常關注就業前景,這將會導致學習消極和缺少上進心,不利于醫療事業和個人的發展。
(四)醫學生入學時,大多分數高,第一志愿入校;醫學教育的學制長、成本較高,導致醫學畢業生難以有好的心態正確就業定位,表現為醫學生就業時,期望值較高,不能正確評判自我。每次招聘會時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大城市大醫院招聘臺前門庭若市;中小醫院、偏遠地區醫院態度熱情,但門可羅雀,很多醫學畢業生不愿意去這些醫院,因此, 出現了一邊抱怨工作難找一邊抱怨人才難求的狀況。不確當的給自己評判,影響了醫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1]。
二、對于醫學生對醫學專業認識情況所存在問題的建議
(一)報考醫學專業前做好充足準備。提高自我認識能力、報考技巧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在報考醫學專業前,主動收集和分析有關醫學專業的各方面信息,不應通過自身的想象給醫學專業下定義。通過別人的建議自己進行抉擇。
(二)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①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大學生在校期間不能只死讀書, 做書呆子, 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多掌握一些技能,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加強自我學習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F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異常迅猛, ②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 要適應當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 必須具備寬廣的知識面, 能觸類旁通。這就需要保持強烈的求知欲, 善于在實踐中向他人學習, 在理論中進行總結和分析。同時, 用人單位都希望來本單位工作的大學生具有能吃苦耐勞的精神、踏踏實實工作的作風, 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2]。
(三)要抓住大學生個人在提升就業能力中的這一關鍵主體環節。一是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拋棄舊的就業觀、讀書觀。當代大學生應該樹立“工作平等,工作光榮”的觀念,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廣大農村基層、西部落后地區去。二是要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醫學生的職業方向有其自身的特性,醫學生誓言中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是醫學生最好的職業標準。三是要對自己的就業能力負責,要有自我學習、自我開發的意識與行為,并進行長期的投資積累,為未來職業選擇奠定基礎。四是要有競爭意識和個性意識。競爭促使進步,大學生要直面社會的殘酷,積極鍛煉自己適應社會的技能。同時要彰顯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特長,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3]。
參考文獻:
[1]季國平.當前醫學生如何提升就業能力的思考[J]. 文教資料. 2011(04)
關鍵詞:就業信息 就業互助模式 就業質量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高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也是逐年大幅遞增,每年都有數百萬大學生被推向了激烈競爭的人才市場。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就業信息中進行合理的整合,并在就業市場中找準自己的基點,則是每個高校畢業生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如今,高校畢業生的信息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渠道: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校內、外招聘會,就業網站等等。目前,無論從就業信息的獲取渠道以及就業信息的數量上來說,都是形式多樣且數量巨大,完全可以滿足高校畢業的信息獲取需求。
在如此背景下,如何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并且順利地獲得符合自身需求的就業信息,既能有效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更能提高就業質量,這樣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作為醫學大專院校的就業工作者,就如何提高醫學大專生的就業質量的問題,不僅需要分析了解大環境大背景,更需要從目前醫學類大專生的就業現狀入手,找出問題,發揮優勢,進而解決問題。
一、醫學類大專生的就業現狀
1.醫療人才的整體需求層次提高、需求漸趨飽和。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經過多年的人才培養和補充,目前全國范圍,特別是城市的醫療人才的層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但在從業人員的數量上急劇增長,而且在從業人員的學歷和職稱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二甲以上醫院的應聘要求是研究生起點,一些醫技輔助科室也至少是本科起點。
2.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庭冷落。由于基層醫療衛生的工作條件、工作待遇等問題,很難吸引對于就業期望普遍較高的醫學畢業生,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本地生源都不愿回鄉就業。雖然一些基層單位開出了優厚的政策,但是考慮到今后的晉升通道和家庭生活,醫學畢業生仍然顧慮重重。
3.社會需求與畢業生自身現狀的矛盾突出。由于醫學職業的特殊要求,要具備獨立行醫資格必須持有助理執業醫師及以上資格證書,而這類的資格考試全國通過率每年基本都只有30%左右。不少醫院由于自身發展的需求,想減少在人才培養上的投入,很多招聘限制為具有職業資格的醫學從業人員,對于剛走出學校大門的畢業生無疑是十分不利。
4.就業思維落后于時展的腳步。不少學生進入醫學類的院校,對于所學的專業有一種無形的優越感,再者家長對于就業的期望過高,希望學生進入大醫院工作,能夠直接從事臨床一線工作,甚至個別在校兩年的學生在咨詢時還提出今后學校是否分配工作此類問題。這些問題出現有學校教育的問題,但很大程度上顯示出學生對于專業前景、就業環境和職業定位的自我認知的缺失,沒有認識到他們所受的仍是醫學基本教育。
5.對口就業單位面狹窄,信息獲取受限。醫學生的就業單位一般為各級各類醫院及相關醫藥衛生企業,又以各級醫院為主。有些信息以單位-學校的模式進行傳遞,學校與單位之間往往結成比較固定的就業關系,對于就業信息的開放性來說,相對于其他專業畢業生是比較閉塞,對雙方都是不利的。而從雙方的人力資源方面考慮,光靠人力和就業部門來擴大就業信息交流面往往顯得捉襟見肘。而目前的就業工作中,相當一部分就業信息由學校獲取后轉發給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信息的時效性;而學生個人在自主獲取就業信息的實踐不足,導致信息獲取的渠道狹窄,造成獲取信息量少,質量基本不高的情況出現;實習期學生分散在各個實習點,互相之間的交流受限,造成就業信息交互受限。
二、如何構建“就業互助模式”
因此在就業信息如此龐大的如今,對于醫學大專生來說,如何獲得適合自身的就業信息仍然是不易的。以上的分析與總結,促使“就業互助模式”構想的形成,即以學生團隊為載體,多渠道獲取就業信息,以定期組織人員拜訪各地實習和招聘單位,走訪工作在醫療衛生單位的校友,定期搜尋網上信息等方式開展。對于獲取的信息,學生自主進行初步篩選分類,再提交到學校就業管理部門,最后由學校進行信息的,使有效信息覆蓋校內各類需求人群。
“就業互助模式”的推行,還可以充分利用該校實習點多且分布廣的特點,以該校2014屆畢業生為例,90%的生源來自本省,2013年本省醫院實習點為95家,企業為5家,其他醫療衛生單位為29家,分布于9個市,36個區縣,基本覆蓋浙江省范圍。從實習單位入手即可收集大量的一手就業信息,擴大就業信息的收集面?!熬蜆I互助模式”的實行,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團隊組建。以各實習點學生為人員基礎,按照走訪單位及人員數量,組建規模為2-3人的團隊,團隊人員一般為不同專業,根據前期整理的就業單位名單和聯系方式,制定詳細的走訪安排。除了當面拜訪外,需定期地進行電話回訪,保持信息溝通的持續性。
2.信息獲取形式。主要通過參加各地大學生招聘會,拜訪各實習單位人事部門及所在地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校友,聯系走訪有招聘需求或長期合作單位,定期進行當地媒體招聘信息收集等。
3.拜訪單位及人員信息。這部分前期信息主要由學校就業部門及校友會提供,包含各級各類醫療衛生企事業單位,重點聯系長期合作、曾經有招聘記錄的單位及人員,開拓未有就業記錄的單位及人員的聯系。
4.信息的篩選及上報。各小組對收集的就業信息做好初步篩選,保留有比較明確招聘細節的信息,并按照就業招聘的專業需求進行歸類,最后傳輸到學校的就業信息管理系統進行審核。
三、“就業互助模式”的優勢
1.渠道優勢。各個團隊學生都可以通過招聘單位、參加各類招聘會等方式,深入各種渠道,獲取大量就業信息進行匯總,減少信息死角。
2.人力資源優勢。之前學生就業過程中,大多是單槍匹馬地進行。通過團隊互助后,有專門的小組進行信息的歸類整合處理,節省了在信息選擇上的時間,大大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此外,學校也可以利用在各地實習的學生,協助學校就業部門開展與就業合作單位的關系維護、信息采集等工作,大大節約人力物力成本。
3.地域優勢。目前該校的學生來源于浙江各地區,實習點也分布于全省各個縣市,信息來源可以滿足學生對于特定地區就業信息的需求。
4.學校資源優勢。學校與全省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都有良好的聯系合作,就業合作單位覆蓋全省各醫藥相關行業,校友遍布全省眾多醫療機構,因此在就業信息獲取過程中,這些渠道和資源都是就業信息來源的有力保障。
互助就業模式的構想及研究,主要基于大學生在就業過程的主體地位及優勢的充分發揮,使就業信息有效地滿足學生就業的個性化需求,并讓后期的就業更加符合他們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
參考文獻
[1]馮亞莉,肖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09(1)
1.校內實訓場室和經費有限。
學生技能訓練離不開與教學相配套的實驗實訓操作室。但學校的實驗實訓室只能提供基礎性的實踐訓練,跟行業的實際情況往往脫節。其次,實踐操作需要標本,某些稀有標本(如腦脊液、骨髓等)學校無法獲得,多數試驗儀器設備昂貴,但使用率不高,有的甚至一年只用一次(醫學類儀器專業性強,有些儀器只專用于特定檢查項目,因此只有在講解特定章節的時候才會使用)。
2.嚴重缺乏專業課老師。
該學校的醫學檢驗專業從間斷招生到現在每年級4個班,學生人數猛增。但中職學校學生基礎較差,辦學條件差,缺乏跟得上時展步伐的先進設備。大部分老師沒有外出參觀學習的機會,接觸新事物、新技術、新理念少,天天忙于備課改作業,辦學理念陳舊,教學模式僵化,培養的學生大多缺乏創造創新意識。
3.解決思路。
通過到國內先進的示范校學習、聽取專家建議、學生調查問卷等方法集思廣益,嘗試新的教師引進模式———聘請行業專家、臨床一線高技能工作人員為學生講授專業課,同時將部分實驗實訓與臨床結合,直接將實驗室放入臨床檢驗科相應科室。
二、中職醫學檢驗專業院校合作方法
該校結合實際,通過征求專家、學生的意見,設置2個實驗班,共計80名學生,并將專業建設與能力提升聯系起來,通過聘請行業專家采用“會課”、“串講”的方式,開展最能符合臨床要求的理論教學;將一些實驗項目放在醫院專業實驗室進行。參與教學的行業專家共計12人,累計授課600學時;開展的校外實驗項目65個,每個學生至少參與380個學時的實驗教學,整個院校模式歷時1年。
1.行業專家授課模式。
針對現有中等醫藥衛生職業醫學檢驗專業的課程體系與標準還在進一步規劃和改革中,為了更好地做出探索性的嘗試,該學校聘請了當地三甲醫院臨床檢驗一線專家開展授課,其中授課內容按照與臨床一線實踐實際聯系緊密的理論講解,并且將內外科等其他專業知識穿插起來,用整體、系統的觀點深入講授。值得一提的是,《免疫學檢驗》與《微生物檢驗》使用的是串講模式,將兩種教材、兩門學科中的知識點貫穿起來,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累計授課1992學時。
2.實驗項目臨床化。
實驗實訓的項目同樣是按照《臨床檢驗》、《生物化學檢驗》等4門核心課程組織教學。內容包括了血細胞分析儀的應用、糞便形態檢查、尿沉渣檢查\半自動、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的使用、血清葡萄糖測定\免疫比濁測定法(C3定量測定)、間接凝集試驗(類風濕因子檢測、甲胎蛋白檢測)、葡萄球菌屬和微球菌屬的檢驗、鏈球菌屬的檢驗、腸球菌屬的檢驗等。實驗實訓的方法采用“一對一”、“一點多面”的方式進行。“一對一”是針對難點、重點,尤其是需要高度重視的實驗項目,導師統籌安排學生單獨指導,在時間上實現了輪換調度,既保證了教學的質量,同時節省實驗時間。“一點多面”指的是實驗導師通過示范操作講解實驗的基本點和重難點,要求學生自行按照學過的理論和操作說明展開練習,主要將這種教學方法應用在比較簡單、容易掌握的訓練課程上,一方面鞏固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創新能力。
三、中職醫學檢驗專業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效
這種“一引進”、“一走出”方式,充分挖掘有效教學資源,實現通過院校深入合作提高師資水平、學生專業技能水平這一建設目標。首先解決該校醫學檢驗專業專業課老師缺乏的燃眉之急,保障了應有的教學質量,且在這種行業專家授課的模式下,總結了寶貴的經驗財富,進一步為改革中等職業類專業建設提供了完善的理論、技術資料。其次提高了畢業生就業率,院校合作實驗班的畢業生本年度就業率達到了95%,且均在二級甲等以上醫院,通過后期的追蹤回訪,90%以上的醫院表示這種院校合作模式下培養的畢業生基本達到了現階段臨床實踐的要求,病患家屬以及社會反映均為良好。從學生個人的角度闡述院校合作模式的優缺點,第一鞏固了已有的理論知識,第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帶來學習的成就感,第三保障了自身的就業競爭力,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各方面的需求。
四、前景與不足
一、醫學??粕鷮嵺`能力培養的意義
實踐能力是指個體在實際社會環境中合理運用自身具備的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一個人工作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人才選拔任用過程中的重要參考。然而當代大學生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往往出現實踐能力欠缺,工作經驗不足等問題,影響其就業質量。
醫學專業具有其特殊性,醫療衛生單位對于從業人員的實踐能力更加看重,而醫學專科生由于受到學制短、學歷層次低、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難免出現專業基礎薄弱,臨床實踐能力不強等問題,影響其職業發展。
醫學生未來的工作對象是人,醫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因此,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有著深遠而現實的意義。
1.醫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醫療衛生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從業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醫療衛生單位在人才招聘時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用人單位普遍認為醫學生較強的實踐能力有利于較快轉變職業角色,縮短崗位適應期,減少單位培訓成本。因此,加強醫學生在校其間的實踐能力培養,才能真正提高其就業競爭力。
2.醫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助于促進畢業生成長成才
培養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是適應素質教育,培養新世紀高素質復合型醫學專門人才的關鍵所在。醫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之后,工作對象是鮮活的生命體,救死扶傷是其工作職責,需要經過細致精密的操作來挽救生命,一名優秀的醫生必須要具備極強的臨床操作技能。因此,提高實踐技能是醫學生實現成長成才的根本保證。
3.醫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助于醫療衛生行業的良性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醫學模式已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新模式,這就要求未來的醫學人才應具有社會、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知識,有較寬的專業知識面和較強的社會和心理適應能力。加強醫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是適應現代臨床醫學發展,克服“重智輕能”,造就大批適用型高級醫學人才的關鍵所在,也是提高醫療衛生行業總體水平的關鍵舉措。
二、醫學??粕鷮嵺`能力培養的途徑
臨床醫學是一門極富實踐性的應用科學,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于醫學從業人員的能力和技術要求不斷提高,更多更先進的儀器設備和醫療技術手段都要求更加高素質的醫學工作者來實現操作。同時,現代科技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對人的創造性要求越來越強,對醫學生的創造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發展和塑造醫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已經成為高等醫學教育的核心工作。臨床上的大量經驗和知識,必須靠醫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獲得和掌握,因此醫學生必須參加大量的臨床實踐,在醫療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臨床診治能力,這又給實習帶教醫院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提高醫學??粕膶嵺`能力需要雙方共同努力來實現,其主要實施途徑有以下幾種。
1.加強醫學專科生臨床實踐教學工作
實踐教學是培養醫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環節,醫學院校通過模擬臨床教學實踐,可以使醫學生實現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之間的連接和轉化,使學生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使他們在求職時體現出自己的專業優勢和就業優勢。
同時,可以適當加大操作技能考試在學期考試和畢業考試中的權重,充分發揮考試的杠桿作用,引導學生更加注重臨床實踐環節的學習,真正有效解決醫學專科生臨床實踐能力欠缺的問題。
還要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為宗旨,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切實抓好實踐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比如加強學校和醫院的合作,建立相對穩固的實習、見習和就業基地,校、院雙方共同承擔醫學專科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責任;增加實訓場地建設資金投入,完善教學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實踐教學的力度,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質量。
2.加強醫學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醫學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醫學院校實踐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醫學院校要搭建合理有效的專業教師能力鍛煉平臺,制定專業教師實踐技能教學考核標準;鼓勵校內專業教師參加校外實踐及社會醫療技術服務等社會鍛煉;經常組織校內校外專業教師座談交流,邀請醫院的一線專家來學校講學,學習別人先進的臨床實踐教學經驗,多渠道提升專業教師的實踐技能水平。
將增強醫學生的實踐能力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特別是抓好中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培養,因為他們才是臨床實踐教學的主體,他們的言傳身教直接決定著學生的精神面貌和思維方式,是青年學生的精神和學業導師,他們的綜合素質決定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培養一批高素質的青年骨干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醫學人才。
3.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在課堂學習之余,組織醫學生參加各種專業講座及培訓,制作教學模型、掛圖、課件等,指導醫學生通過網絡查詢資料,編寫PBL教學病例等,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延續和有益補充,可以促進醫學生全面掌握專業知識,拓寬知識面,提高醫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提高專業素養和能力。
注重醫學生個性發展,做到以“學生為主,能力為主”,將重點由“教”向“學”轉化,讓學生主動投入教學實踐中發揮其創造性和能動性。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有計劃、有步驟地強化醫學生的診斷能力和操作能力,做到“授人以漁”,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會學。
4.完善醫院帶教制度,為醫學生創造更多臨床實踐機會
實習醫院在培養醫學實習生的實踐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方面應讓學生多看、多做,在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方面應讓學生多學、多想。要做到這“四多”,臨床帶教教師應努力承載當前社會輿論的壓力,破解醫患關系阻礙醫學生臨床實踐機會的社會性難題,敢于帶領實習生參與到臨床工作的每一個細節,通過“言傳”培養醫學生臨床操作的風險意識,通過“身教”教會醫學生臨床操作的每一個步驟。讓學生多接觸病人,創造機會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熟悉、掌握處理常見病的基本技能,提高醫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綜合判斷能力。
臨床帶教教師還要把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讓學生不僅學會用“一元化”的觀點來解釋疾病的表現,而且學會“多元化”的思維能力,能夠從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來分析病情,養成科學的臨床思維習慣。啟發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鍛煉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量化臨床操作的內容和指標,規范臨床科室的教學和管理
加強見習、實習學生的實踐環節教學,量化指標,分解任務,定人定責。在各科室實習時,實習學生在帶教老師指導下,要系統完成詢問病史、身體檢查等工作,并能寫好完整病歷及診斷處理意見。實習學生在每科實習期間,必須在帶教老師的監督下,獨立完整大病歷的寫作,嚴格規范臨床基本操作。
加強對臨床實習學生的入科出科環節的控制,保證醫學生獲得更多臨床實踐機會。在這一環節上,主要是抓好學生出科考試和出科綜合鑒定,出科考試的內容和方式應側重學生臨床實習技能的實際運用,考試成績應納入學生畢業考試的總體成績之中,并且占據重要比例;出科綜合鑒定是對學生實習情況階段性的評價,涉及學生本科室實習期間的全面表現內容,加大考核學生理論知識和綜合技能的力度,同時還要對學生的考核成績、出勤及醫德醫風諸方面的情況,以定性的方式加以總結鑒定,對不合格的實習學生不準出科,同時要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上報主管部門。
當今社會強調人才的綜合素質,強調人才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對于醫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則更加嚴格,然而實踐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必須有關各方聯動起來,通過多種有效途徑來共同實現,唯有如此,醫學??粕拍茉谌蘸蠹ち业娜瞬鸥偁幹蝎@勝,實現順利就業。
參考文獻:
[1]王盼盼.醫學生實習與就業力培養[J].新西部,2012,(Z1):167
[2]丁建飛、朱慧、陳鐳.淺析醫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4(1):134-135
[3]崔澤文、曾長虹.基于就業競爭力的醫學生就業指導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0,(19):10,17
[4]王鳳枝.當前醫學??粕蜆I能力調查與培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8):38
基金項目:2012年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實踐能力培養對提升醫學專科生就業競爭力的作用研究”,課題編號:[2012]-JKGHAD-0294。
作者簡介:
【關鍵詞】殘疾人高等教育 個人效益 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9-0002-02
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5年山東濱州醫學院成立了肢體殘疾人臨床醫學系(又稱醫學二系),開創了我國招收殘疾大學生的先河。至今我國高等特殊教育已有20多年的歷史。隨著我國建設小康社會和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進程,特殊教育,特別是高等特殊教育必將有一個很大的發展,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物質、精神、政治和生態文明的需要,努力開展高等特殊教育學科建設和今后發展的研究是我們特殊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職責和義務[1]。
據統計,現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殘疾人的數量只占到普通高等教育總人數的0.09%。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對特殊教育的效益問題進行過統計。因此,我們有必要計算殘疾人讀大學后所帶來的個人效益,通過此來論證殘疾人讀大學對其個人來說是必要的,并且根據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來闡釋解決殘疾人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問題勢在必行。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本文是在江蘇省南京市和南通市所做的一項關于殘疾人高等教育的調查,對殘疾人高等特殊教育的個人效益進行實證分析。由于殘疾人目前接受的大學教育主要是高職教育,因此,本調查選擇的對象是三年制的大專生,抽取已在高校畢業2-3年的殘疾人學生,即10年、11年畢業的殘疾人,還有高中畢業5-6年的殘疾人,即2007年、2008年高中畢業的殘疾人,以確定兩類對象是同一屆的學生,來盡量減少由于時間所帶來的無關變量的干擾。調查主要采用直接訪談和電話訪談。首先,通過去高校收集學生的資料來計算學生的個人成本。其次,由于大部分的殘疾人是當地殘聯推薦入學,畢業后他們也是被派遣回當地教育部門為其指派工作,因此需要去學生的生源地所在的教育部門搜集其工作后的收入數據進行相關計算。最后,收集高中畢業的殘疾人(集中于南通市十家福利企業和服務行業)的就業情況和工資待遇來計算機會成本。
二、殘疾人高等教育個人成本分析
1.個人成本分析
教育的個人成本分為個人直接成本和個人機會成本。個人直接成本即教育的私人成本,是學生本人、家庭為教育所支付的費用,這里的直接成本就是殘疾人學生接受高職教育所支付的學費、住宿費等相關費用。個人機會成本是指為達到特定的目標而失去或放棄的資源的價值或達到特定的目標而損失的價值,這里是指殘疾人為接受高職教育而必須放棄的收入部分所產生的費用。
從表1中可以得知,在個人直接成本中,學費占總費用的72.4%,是個人直接成本的大部分支出;其次是住宿費占總成本的17.5%;最后是學習用品費包括書本費、材料費等占總成本的10.1%。殘疾人高職教育人均一年的直接成本是5720元,則三年的個人直接成本是17160元。
個人機會成本是殘疾人高職生在校三年期間未參加高職學習而是直接進入勞動市場的個人的三年平均收入。本文調查的是2010年和2011年畢業的殘疾人高職學生的三年個人機會成本,就是2007年和2008年高中畢業生的三年平均收入。首先,因為殘疾人大多數是由當地的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和殘聯負責推薦進入當地的福利企業,尤其是聾啞和輕度肢體殘疾人。所以通過訪談調查南通市幾所福利企業內聾啞殘疾人的年人均收入,我獲取的是三年總體估值,2007年和2008年高中畢業的聾啞殘疾人三年平均收入分別為33120元和40320元。其次,經過去盲人學校訪談,得知大多數的高中畢業的盲人進入服務行業或者是自主創業,因此,我走訪相關的服務行業主要是推拿按摩等服務業,我獲得的盲人自2007年和2008年三年的總體估值分別為97932元和115892元。
在訪談的過程中發現福利企業中的大多數工作人員表示由于殘疾人有最低工資標準,所以大多數的殘疾人其實在月內并沒有完成自己相應工資的工作量,他們倦怠自己的工作 ,沒有多少工作熱情。在訪談盲人收入情況的時候發現,他們普遍第一年工資偏低,因為進入服務行業他們首先要當學徒,學習推拿和按摩,因此,大多數的人第一年主要是拿學徒基本費用。
由此得出,2010和2011年畢業的高職聾啞學生的平均個人機會成本約為21312元和40320元,高職視障學生的平均個人機會成本約為63936元和115892元。而高等職業教育的個人總成本包括個人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聾啞學生約為81096元,視障學生約為133052元。
2.受教育者對個人成本和高職教育的評價
在對高職教育的成本的主觀評價上,幾乎被訪問的全部高職畢業生認為高職教育的費用可以接受。并且有超過一半的高中盲人學生表明,不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學習困難大,并且盲人大學招生數量比較少,因此沒有機會被錄取。由此得出,接受高等教育是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并且是很多殘疾人所期望的。
三、教育個人效益分析
殘疾人高等教育個人效益是高等教育獲得的收益同個人所支付成本的比較。個人收益既包括經濟收益,主要指通過高等教育帶來的經濟收入的增加,又包括非經濟收益,如個人社會地位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改善以及對家庭子女的良好影響。與一般計算個人教育收益采用的個人預期收益統計不同,本文采用實證分析,即對受教育者本人調查,并結合訪談和相關統計資料考證近三年畢業的殘疾人的收益實際狀況。
1.個人經濟效益分析
表2是對高職畢業生個人經濟收益的訪談調查結果。從中能看出來,2010年畢業的聾啞學生和盲人學生的三年經濟收益總體估值分別為85230元、189852元, 2011年畢業的聾啞畢業生和盲人畢業生的兩年經濟收益總體估值為分別為59662元、130980元。工作三年的收益已經超過高職教育所付出的全部成本。每年增長的收益率是10%以上,尤其是以盲人教育收益最為顯著。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效益的滯后性,可以預計,殘疾人高等教育個人收益將隨著就業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在這次的調查中,無論是高職教育的個人還是高職教育的教育者都認為高職教育對個人收入增加產生了明顯的影響,這也主要是因為此類高職教育群體的特殊性決定的。他們再三強調接受高等教育是他們殘疾人最好的出路。其中幾位盲校的領導表示,對于盲人學生,由于學習的艱巨性,我們應該放寬其入學政策,給予他們提供更多特殊的教育機會。因此,殘疾人高職教育的經濟效益從總體上說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2.個人非經濟效益
殘疾人高等教育除了給個人帶來經濟收益之外,還會帶來非經濟收益,如工作適應能力增強、擇業機會的增多、工作地位的提高、個人發展空間的拓展、生活質量的提高、福利的增加、工作條件的改善等。這些非經濟收益主要從接受過高等教育和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殘疾人在相關的非經濟效益的對比中得出。尤其是對殘疾人這一特殊群體而言,他們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處于劣勢,很難通過其他的方法去自我實現,因此接受高等教育對于殘疾人而言是發展個人、實現自我最佳的且相對公平的途徑。因此我們要充分肯定高等教育為殘疾人帶來的擇業機會的增多、個人發展空間的拓展、生活質量的改善,地位的提升等非經濟收益。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驗證殘疾人高等教育的個人效益,通過上述實證分析可以得出,殘疾人高等教育具有明顯的個人效益。這也是二十多年來殘疾人高等教育不斷發展的原因之一。首先從成本分析上看,殘疾人高等教育的成本僅包括個人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這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分上下,這并沒有為不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機會的殘疾人去接受高等教育增加經濟上的負擔。從個人收益角度看,對于生活中處于弱勢的殘疾人來說,接受高等教育為殘疾人帶來了比一般人更高的效益。首先,在經濟效益方面,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殘疾人的收益明顯高于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殘疾人,以上是從2009、2010年畢業殘疾人的近三年的調查,分別從就業率和經濟收入年增長率分析,可以預測,隨著就業年限的增加其經濟效益會逐漸增加,這也是具有學歷的高水平勞動者的共有特征。其次,在非經濟方面,由于殘疾人自身的生理缺陷,其很難通過其他的途徑去發展自己,因此接受高等教育可能是殘疾人發展自我、實現自我的唯一的機會,它給殘疾人帶來的非經濟效益雖然和給普通人帶來的差異不大,但是對殘疾人個人而言,這種受高等教育帶來的非經濟效益是更加有價值的。
對殘疾人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我們提出以下三點建議:一、擴大辦學規模,降低殘疾人入學要求,向高等特殊教育大眾化發展;二、均衡資源配置,合理分布殘疾人學校,提高殘疾人高等教育的辦學層次;三、建立專門的高等特殊教育評價體系,從而有效的規范和促進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發展;四、建立和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例如當前需要盡快出臺與殘疾人招生的政策相配套的更明確的操作性更強的法規, 從而對殘疾學生擴招政策和對高等特殊教育學院與普通高等學校為殘疾學生學習和生活創造必要的特殊條件等進行規定, 切實維護殘疾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此外, 殘疾學生大學畢業后分配問題也是需要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進行扶持[2]。
總之,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 高等特殊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各級政府有責任維護殘疾人的基本教育權利, 為殘疾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服務, 并在教育資源配置上盡量向發展相對滯后的高等特殊教育傾斜。 大力發展高等特殊教育事業, 真正實現教育公平[3]?;诖私Y論,我們可以總結出,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曲學利, 呂淑惠.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的現狀和發展研究[J]. 中國特殊教育, 2004(6): 72-77
[2]許巧仙.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發展的幾點思考[J]. 江蘇教育, 2005(6): 140-141
[3]王琦.高等特殊教育對教育公平的訴求[J]. 中州大學學報, 2008(6): 140-141
【關鍵詞】 自主學習 教學改革 課堂討論式教學;協作學習
【Abstract】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practices of computer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20 years in our country, presents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al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article makes great emphas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 Training Mode” . Computer course structure is multimethod. Computer course program is designed to suit your inpidual needs and requirements.In the end,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that bringing Chinese medical informatics into computer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Chinese medical informatics should be required course of computer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elf-acting study;teaching reform;discussion theaching in classroom;cooperational learn
在中醫學模式轉變、社會經濟發展、教育改革逐漸深入的今天,從用人單位、中醫學專家、中醫學生以及其他中醫學院校各個角度來審視中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營造中醫學人才培養新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按醫學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中醫學生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論,探索中醫學生計算機課程教學的實踐是本文的核心。本文希望借助此文與同行攜手共同開拓中醫學生計算機課程教學的新思路。
1 改革背景
2006年“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課題研究組”編撰的《中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2006》為21世紀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指明了方向,即:面向應用需要,采用多種模式,啟發自主學習,重視實踐環節,培養創新意識,樹立團隊精神[1]。
2001年開始在高中普遍開設《信息技術》課程,2003年開始在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初中普遍開設《信息技術》課程。通過我們的調查發現上海及周邊發達地區的生源已經在高中接觸了程序設計的初步知識。
在此背景下,我們進行了中醫學生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并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有針對性地開展系統的醫學信息學教育設想。
2 改革措施
2.1 改變教學理念,“不教而教,不懂自懂”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往往將教學過程設計成系統地、嚴謹地傳輸知識,在課堂上將知識的重點、難點講得透徹明了,使學生當堂理解并通過課后的練習牢記教師所教的知識,學生一般無須思考、不必質疑,只能全盤接受,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只需要將老師講的東西“拷貝”到腦袋中,考試時直接從腦袋中“輸出”即可,由此可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沒有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沒有“發現”知識的興趣??荚嚱Y束就清空腦袋,準備“存儲”下一學期的信息,因為人腦“存儲空間有限”。為了改變上述格局,首先必須更新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則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第一任務?!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應該讓學生知道自己缺少(“不懂”)什么,并激發學生獲取自己所缺知識(“弄懂”)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高效獲取知識的途徑,最終學生自己達到學習(“自懂”)目標,并從中充分體驗發現的樂趣,學習的樂趣。真正實現教師“不教而教”,學生“不懂自懂”。
2.2 更新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專業知識 “醫療實踐和衛生系統的管理有賴于有效的源源不斷的知識和信息。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進步對教育和信息的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使用計算機系統有助于從文獻中尋找信息,分析和聯系病人的資料。因此,畢業生必須了解信息技術和知識的用途和局限性,并能夠在解決醫療問題和決策中合理應用這些技術”?!度蜥t科院校畢業生的最低標準》對學生的信息管理能力作出如下要求:畢業生應該能夠做到以下各點:(1)從不同的數據庫和數據源中檢索、收集、組織和分析有關衛生和生物醫學信息;(2)從臨床醫學數據庫中檢索特定病人的信息;(3)運用信息和通訊技術幫助診斷、治療和預防,以及對健康狀況的調查和監控;(4)懂得信息技術的運用及其局限性;(5)保存醫療工作的記錄,以便于進行分析和改進。
而在《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國際標準》中也明確給出醫學教育中的信息技術的基本標準為:醫學院必須有一項政策,使信息和通訊技術能有效地用于教學領域并評估相關狀況。
醫學教育中的信息技術的高標準為:師生們應當能夠利用信息和通訊技術進行自學、獲取信息、治療管理病人及開展衛生保健工作。
注釋:(1)關于涉及使用計算機、校內外網絡以及其他信息和通訊技術的政策應包括協調圖書館服務。(2)使用信息和通訊技術還可以是循證醫學教育及為學生準備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內涵。
不難看出,沒有掌握廣泛的醫學信息學知識的醫生將很難適應未來醫療國際化的大環境和國內醫療衛生信息化的工作環境,我們的醫科院校計算機教學尚未達到上述要求。目前我國高等醫科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普遍存在教學內容與專業結合不夠緊密,更跟不上醫學計算機技術應用發展的需要。醫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如何順應醫療衛生信息化的改革趨勢已成為當前高等醫藥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我們認為醫科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必須與專業緊密結合,并充分體現分層次、重實踐、有專業方向側重的特點。教學內容與實踐安排見表1。表1 教學內容與實踐安排
2.3 因材施教,教學方式多元化 (1)合理安排集中面授,本著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導學為輔的精神改變以教師和課為中心的教學為主的局面,讓課堂集中面授課變得少而精。(2)鼓勵學生協作學習,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變師教生為生教生,生生互動。從現代教育觀點來看,在學習型社會的總背景下人們的學習是立足共進的,能大為師,才高為師,先學為師,學好為師。(3)提倡個別化自主學習,教師應本著“三因原則”,即因人制宜,因課而異,因材施教,“做好一定范圍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p>
2.4 改革教學方法,構建計算機學習循環 (1)通過學校網絡平臺提供文字、音像、光盤、直播課,開展網絡教學討論、網上答疑。(2)運用的輔導資料、實驗、示例、案例式練習四段式教學模式。(3)提供的學習環境有: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語言教室,小組活動室。(4)提供集中教學、小組協作學習,個別化自主學習。(5)構建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循環(見圖1)。
圖1 計算機學習循環2.5 充分調動學生能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求知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教師在課堂中滿堂灌,學生則成了知識的“小填鴨”。
我們則采用“多元法”教學,首先讓學生自主選擇結合自身情況的學習目標;讓學生親密接觸導學提綱,使學習更自覺更有計劃性;讓學生了解課程教學設計的具體安排,因為它包含了教學、導學、助學,集中輔導、協作學習和個別化自主學習以及考核、作業、實驗環節;課外活動則提供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
我們采用課堂討論式教學,即: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和教師一起找答案,組織學生對答案1、答案2、答案3……答案n進行分析、比較,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舉一反三。
我們在實驗教學中通過示例讓學生了解和熟悉實驗環境,通過驗證性實驗使學生初步記憶新學章節的知識點;通過簡單設計完成“照葫蘆畫瓢”,即在驗證性實驗基礎上,在總體設計不變的情況下自己動手修改、完善原設計,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通過綜合應用實驗提升學生的能力。
課外輔導是教學的一種補充,使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及時得到幫助,少走彎路,提高學習效率。
3 進一步改革中醫醫科院校計算機教學工作的設想
3.1 有針對性地開展系統的醫學信息學教育 由于醫學信息學研究的范圍包括整個醫療衛生領域,因此開展醫學信息學教育必須根據不同的培養對象和培養層次,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
3.1.1 針對不同的培養對象 如在臨床專業中設置臨床支持系統的系列課程;在放射醫學專業中設置醫學圖像處理課程;在公共衛生專業中設置衛生信息資源的系列課程等。
3.1.2 針對不同的培養層次 在本科生中開設醫學信息學的基礎性課程,如醫學信息學導論、計算機技術(數據庫、網絡、多媒體)應用基礎,醫學信息標準化的理論和規范等;在研究生中進行更高層次的針對醫學某一應用領域的信息 化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工作。
3.2 根據醫學計算機技術應用發展的重點 參考IMIA(國際醫學信息學會)等醫學信息學權威機構的教學指導性意見,組織專家建立中醫學臨床、醫學檢驗、放射醫學、衛生統計、公共衛生、衛生行政管理(包括醫院管理)等專業的醫學信息學教學體系,包括制定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等。
3.3 設立中醫學信息學專業,培養中醫學信息學的專門人才 來從事中醫學信息學基礎理論和技術應用的核心問題研究與創新工作,比如中醫學信息的框架、標準化研究等。
近代的都市病正是中醫藥的專長;世界人口不斷老化,中醫藥的養生也能切合需要。所以我們應努力將中醫藥通過網絡面向世界,讓世人了解中醫,相信中醫、學習中醫、運用中醫,發揚中國的國粹。并通過互聯網及時了解世界醫學及現代科學的發展,將其與中醫有機的結合起來,促進中醫現代化。
關鍵詞:雙邊匹配理論 敏感性偏好 個性化職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C9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b)-0195-02
1 相關理論概述
1.1 雙邊匹配理論的內涵和主要類型
匹配理論作為新興的經濟學分支,最早被美國兩位數學家David Gale & Lolyd Shapley(1962)提出并引用于大學錄取與婚姻匹配問題,它是對市場匹配功能進行系統化研究而得出的,如工人和企業、學校和學生,其中“雙邊”指的是市場中的參與者始終只屬于兩個互不相交的集合之一,“匹配”指的是市場雙邊交換的本質,即各自“敏感性偏好清單”。
根據雙邊匹配理論的匹配穩定存在性而將其分為三種類型:一對一、多對一、多對多的雙邊匹配理論。
1.2 雙邊匹配理論的匹配算法
通過文獻綜述,對于雙邊匹配理論模型的算法可歸結于兩種:①Gale-Shapley遞延接受算法,一般用于男女婚配。該算法能從任何偏好排序清單開始產生一個穩定匹配,最多經過n2-2n+2個步驟,使得參與人最終匹配或仍單身。②中央化的匹配(NIMP)算法――“嘗試―派遣―最新修正”,20世紀初用于美國匹配優質類醫學實習生問題。1998年起,美國絕大多數的職位匹配都是運用了加入補充性偏好的新中央清算程序,但是依然是以NIMP為基礎。這一算法直至現在依然在為美國的勞動力市場匹配問題服務。這也便是本文匹配模型構建的算法依據。
2 雙邊匹配模型的構建設計
2.1 設計依據及思路
雙邊匹配模型是解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在搜尋過程中雙邊“偏好”匹配問題,由此設計思路為:(1)雙方“敏感性偏好”集的確定;(2)量化設計;(3)匹配計算。
2.2 “敏感性偏好”指標確定
依據雙邊匹配理論模型,敏感性偏好應該是參與一方對另一方的偏好集合,并能清楚的說明各偏好等級或具體排列順序,因此評價指標需要界定與評價。評價指標的確定一般有個案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專題訪談法、經驗總結法。
結合問卷調查及《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直屬企事業單位名錄》和《畢業研究生用人重點單位介紹》為主要依據,將以下指標確定為企業對大學畢業生“敏感性偏好”指標。
大學畢業生對求職崗位的評價指標是畢業生在搜尋過程中根據自己滿意的職位條件和待遇等因素最優先圈定求職企業范圍的偏好指標。結合調研報告及閔維方、丁小浩教授的“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結論,確定大學畢業生對求職崗位的“敏感性偏好”指標如圖2所示。
2.3 “敏感性偏好”指標的量化設計
對評價指標的量化是一項復雜工作,一般情況,對指標進行量化評價有兩種方法:一是利用模糊數學理論進行模糊評價;二是利用運籌學的知識進行多目標評價決策。
本研究評價指標既有定量也有定性,評價方法應該多種方法結合起來。將偏好指標劃分為①判斷型指標一般為先決性指標,用1和0表示;②區間型指標,量化時可用區間段進行賦值;③語言評價型指標,一般分別賦值1,0.8等。
2.4 偏好集評分與匹配計算
依據匹配算法,由學生和用人單位分別對參與匹配的兩個集合進行自我意愿的評價打分,得出各自的評分矩陣P和Q,進而進行NIMP匹配。依據Irving和Leather對改變穩定匹配指數仍可得到新的匹配集合的研究,引入匹配值。匹配值是人為確定雙方匹配水平的數值,因實際匹配時不可能100%絕對匹配,只能形成穩定的滿意匹配,通常為0.6≤≤1,匹配值越高說明雙方匹配滿意度越高。
可以看出,P0和Q0互為轉置矩陣,而且恰好兩者相互匹配。根據結果為1的元素顯示,學生A1與求職崗位W1相互匹配;學生A2與求職崗位W3相互匹配,學生A3與求職崗位W2相互匹配。
基于以上算法原理,可借助計算機輔助技術完成相關匹配計算。
3 個性化職業指導設計與應用
3.1 個性化職業指導體系設計
個性化職業指導體系的提出是在雙邊匹配模型的基礎上,針對在校三年級學生提出的,皆在讓學生:①提早認清企業需求和自身現狀;②模擬應招后,知道自己的企業認同度;③有針對性規劃培養個人能力。本課題結合文獻將個性化職業指導定義為:在對大學生能力、性格、興趣、價值觀等進行認識與判斷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進程和需求,積極提供相應的職業指導環境和條件,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引導,進而促進大學生個性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特別注重發展其職業能力,提高其就業成功率,順利完成從大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型。結合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整體教學思路,提出“基于宏觀、微觀維度的指導體系圖”?;诖耍菊n題組認為,個性化職業指導更適合運用于職業指導的微觀維度。
3.2 基于雙邊匹配模型的個性化指導應用
通過雙邊匹配模型的指標獲取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企業的真正需求與偏好,同時對自身的定位與企業“價值”能有更真實的了解。個性化職業指導主要是針對大三在校生通過匹配模型嘗試“模擬“匹配后,適當培養更適合滿意企業的技能和能力,從而實現畢業的真正匹配。
本研究在13年9月對本校10級學生8名學生進行應用,通過初次“模擬“匹配后,只有1名同學獲得企業認可且匹配成功,其他學生均表現過高的期望值。之后對此8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主要側重能力與滿足企業需求角度。
(1)明確企業需求。
將企業需求調查情況與雙邊匹配中企業對學生偏好的數據傳遞給學生,是學生清楚當下職場對畢業生各項因素的偏好情況。
(2)重新評估自我。
通過專業軟件測試幫助學生對自我性格、興趣、價值觀及能力進行初步測試并分析,聯系實際使學生對自我認知更為客觀,找到自身優勢與劣勢,并對前期的模擬求職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3)探索求職需求。
通過自我的重新認知與定位,結合前期對企業的模擬偏好測試,明確將來的求職需求及范圍。
(4)制定提升計劃。
根據需求找到與目標的差距,制定改善計劃,包括:專業知識技能、技術操作能力、專業實習實踐(與偏好職業相關的)、綜合性能力等方面,制定更佳詳盡的短期、近期目標,并界定時間期限。
3.3 個性化指導成果
本課題組對參加測試的八名同學進行了個性化指導方案的設計與實施,2014年4月,在本校的招聘會上,我們又邀請了這八名同學進行了正式應聘測試,目的:1.幫助學生探究一年的針對性培養效果如何;2.幫助學生及企業進行初步匹配。重新登錄偏好界面進行雙方信息登記及偏好賦值,結果如下:
本次應用是以穩定最有效匹配為前提進行的,基于兩矩陣的數值,取=(0.65,0.65,0.65,0.65),對P(學生對企業偏好值矩陣集)和Q(企業對學生偏好值矩陣集)進行NIMP的匹配計算,最終計算機得出匹配結果:學生1與求職崗位1匹配;學生3與求職崗位3匹配;學生4與求職崗位2匹配;學生7與求職崗位4匹配。
此次實踐為四家企業及四位畢業生建立了匹配關系,經過雙方進一步的面試溝通,最終均確定了雇傭關系。通過電話訪談的方式,對四組參與者就采用此方式確定的雇傭關系是否滿意等問題進行回訪調查,調查結果表明,企業都認為這種方式對其搜尋較合適的畢業生起到積極作用,節約了企業的招聘成本。同時學生認為一年的個性化指導對自身的提升效果較明顯,運用匹配方式求職更加便捷。
參考文獻
[1] Gale,D.and Shapley,L.S.College admiss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J].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1962(69):9-15.
[2] Roth,Alvin E. Marilda Sotomayor.Two Sided Matching:A Study inGame-Theoretic Modeling and Analysi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D].
[3] 文勝.雙邊匹配理論及在中國銀行信貸市場中的運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6.
[4] 王遠博.大學生失業的經濟學原因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