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18: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區旅游業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西部;旅游業;比較優勢;收入效應
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增加一國或一地區的收入水平,從1993年至·2004年,我國全國旅游外匯收入從46.83億美元增加到257.39億美元,增長了449.6%;國內旅游收入從864億元增加到4710.71億元,增長了445.2%。平均增長速度除2003年以外均在10%以上,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由1993年的10.01%增加到2004年的15.65%,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3年的3.27%增加到2004年的5%,近年來,在全國旅游業大發展的背景下,西部地區旅游業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從與東部地區的橫向比較來看,無論是在旅游總收入方面,還是在對本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方面,西部地區旅游業的發展與其所具備的資源、市場及政策比較優勢完全不相匹配。
一、西部地區發展旅游業的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國家或地區也有自己的比較優勢,一國或地區應該積極發展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按照比較優勢理論,我國西部地區雖然屬于欠發達地區,但它無論是從資源方面、市場方面,還是從政策方面,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都擁有發展旅游業的比較優勢。
(一)資源比較優勢
自然旅游資源方面,西部山區及少數民族地區幅員遼闊,縱跨多個緯度帶,各類地形兼備,江河湖泊眾多,氣候環境多樣,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目前僅國家權威機構評定的各類旅游資源西部地區就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生態旅游資源占的比重更高。目前西部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63個,占全國的36%,和東部基本相當;有國家自然保護區936個,占全國的43%,大大高于東部(如表1所示)。并且西部100多種旅游資源屬于世界級的壟斷旅游資源,堪稱“旅游資源寶庫”。如果加上大量的尚未被開發的旅游資源,西部旅游資源的豐度更高。
在人文旅游資源方面,西部地區是中華民族及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西部地區的宗教勝地、神秘文化、雕繪藝術和傳統工藝,展現了東方古國的文明風采,它們都具有古老、珍稀的特點和博大深厚的文化內涵,是華夏文明的歷史見證和人類文明的無價之寶。中國旅游資源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的50個少數民族的發源地和主要聚居地都在西部地區,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也都在西部,少數民族文化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特色,形成西部地區的文化優勢及持久的吸引力。
(二)市場比較優勢
入境市場方面,西部入境旅游市場雖然已經有一定發展,入境旅游增長速度很快,但目前規模依然很小,這一方面反映西部旅游業的發展與其擁有的資源優勢極不相稱,另一方面也說明西部旅游業市場發展潛力巨大,隨著西部旅游魅力在國際旅游市場上的不斷提升,西部入境旅游發展空間會迅速擴大。
國內市場方面,2005年,全國國內旅游人數為12.12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0%,全國國內旅游收入為5286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國內旅游在中國旅游業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出來。并隨著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對有關社會保障、公共事業投入力度的加大,使消費者的信心指數不斷提高,更預示著國內旅游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隨著國內旅游者人數的增加,國內旅游者有向西部轉移的趨勢。主要因為:一方面,“探新求異”成為一個主導趨勢,旅游者逐漸厭倦了東部已經開發得很成熟的旅游地,喜歡去新的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東部很多旅游目的地已經人滿為患,旅游質量逐漸下降,開始進入“停滯階段”。于是一些旅游者開始逐步分流,西部地區旅游資源價值高,開發晚,受人類干擾少,正好迎合了國內旅游者的需求,西部旅游(包括青藏高原旅游、寧甘陜旅游、新疆旅游)也將成為新的熱點。
(三)政策比較優勢
1999年6月,我國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這一戰略決策對西部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1999年7月,國家旅游局組織西部旅游考察研究,明確提出“西部大開發,旅游要先行”,優先在西部地區建設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旅游扶貧實驗區和國家旅游度假區;在國債、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投資、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等旅游建設資金投入方面向西部地區傾斜,鼓勵支持社會資金投資開發西部旅游;加強對西部旅游的宣傳推介,支持幫助西部地區開發客源市場;加大對西部地區旅游人力資源開發和旅游教育培訓、旅游規劃、行業規范的指導、支持力度等。有利的政策成為西部貧困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極大推動力。
正是因為西部有發展旅游業的資源優勢,并且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再加上政府的支持,所以,相對于東部,西部具有更大的發展旅游業的比較優勢。通過發展旅游業來帶動西部經濟的發展符合比較優勢理論的指導思想。而這一優勢對西部地區的旅游總收入及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與東部地區相比又如何呢?
二、東西部地區旅游收入效應比較
(一)東西部地區旅游收入比較。
根據表2中2004年各地區的旅游收入情況,東部地區國際旅游176.31億美元,占全國的比重為83.5%,西部國際旅游收入20.78億美元,占全國的比重為9.8%,東部是西部的8.5倍;東部地區國內旅游收入8446.05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65.4%,西部地區國內旅游收入2028.45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15.7%,東部是西部的4.2倍;東部地區旅游總收入9905.9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67.6%,西部地區旅游總收入2200.51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15.0%,東部是西部的4.5倍。很明顯,無論是國際旅游收入、國內旅游收入還是旅游總收入,西部地區占全國的比重都遠遠低于東部地區,所以西部地區旅游收入水平遠遠低于東部地區。而從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來看,東部地區平均為10.39%,西部地區平均為7.98%。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西部地區不僅在旅游收入水平上同東部地區差距很大,而且其占GDP的比重與東部地區的也有一定的差距。
(二)東西部地區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系數
隨著西部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業收入不斷增加,并且在地區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相對于東部,旅游業對西部經濟的貢獻究竟有多大?我們需要計算并比較旅游業對東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系數。
旅游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測試度公式:
設Ⅱ為旅游總收入,TPI為旅游總收入的增加值,G1為經濟增長率,Ett為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Ltt為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系數。
本文采用李周主持的由福特基金會支持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競爭項目:“旅游業對中國農村和農民的影響”中所估算的旅游業的增加值率為“50%”來計算。則:
TPI=TI×50%
則有:
Gt=ΔGDPt/GDPt-1
Ltt=ΔTPIt/ΔGDPt-1
Ett=ΔTPIt/ΔGDPt
我們可以根據1999—2004年東西部GDP及旅游總收入(如表3所示)按照公式計算出2000—2004年旅游業對東西部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系數(如表4所示)。
從表4和圖1與圖2中,可以看出,在2000—2004年間,西部地區旅游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除2003年以外,西部地區旅游業的拉動系數雖然不斷上升,但上升的速度很緩慢。同東部相比,除2001年西部稍高外,其他年份西部均低于東部。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方面,西部地區旅游業的貢獻率除2003年外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7.62下降到2004年的5.86;從同期東西部地區的比較看,除2003年以外,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方面,2002年和2004年均低于東部,并且低于東部的幅度越來越大,2002年低于東部1.36個百分點,2004年增加為1.75個百分點;由此我們得出,從總體趨勢上看,西部地區旅游業對經濟增長貢獻在不斷下降;同東部地區比較,西部地區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低于東部地區。
三、結論
通過對東西部地區旅游業的收入效應的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從西部旅游業發展本身來看,旅游總收入雖然有所增長,旅游拉動系數也緩慢上升,但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幾年卻在逐漸下降。這說明隨著西部經濟的發展,相對于其他的產業,旅游業對西部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小。
第二,同東部比較,在旅游總收入上,西部同東部相比差距在繼續擴大;2004年東部旅游總收入是西部的4.5倍,其中國內旅游收入是西部的4.2倍,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更是西部的8.5倍。在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2002年以后西部旅游業的貢獻率開始低于東部且低于東部的幅度有不斷拉大的趨勢。這說明,西部旅游業的發展相對于東部越來越落后。
從以上比較分析中,我們發現西部地區旅游業發展的現狀和西部所擁有的比較優勢顯然是極不匹配的,這是和比較優勢理論的指導思想是相違背的。
四、悖論的原因及對策
關鍵詞:資源型地區 旅游資源 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3-274-02
一、相關概念
1.資源型地區。關于資源型地區,目前還沒有一個清晰、統一的定義,大多數學者是從資源型城市出發來概括的。如:趙?。?010)在《我國資源型城市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實證分析》指出“資源型城市主要是依靠當地的礦產和森林等資源的開發而興建或發展起來的城市”。焦兵(2011)發表的《資源型城市產業循環系統的構建研究——以陜西省延安市為例》一文中進一步明確資源型城市是“依托能源資源開發而新建或者發展起來,以能源資源的開采、加工和利用為主導或主要產業構成,具備向社會提供能源產品及其初加工產品現實功能的城市類型”。
根據已掌握的研究資料,資源型地區可以從“地區功能、地區主導產業、地區發展”幾個不同角度進行定義。概括而言,是一類對資源(主要是礦產或能源資源)有著明顯的依賴性,社會經濟、環境及地區經濟結構隨著資源開發的階段性變化而表現出不同發展態勢的地區的統稱,可以包括資源型城市和資源型村鎮。
2.資源及旅游資源。
(1)資源的概念。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凡是對人類有用且數量有限的東西均可視為資源。資源可以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其中自然資源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社會資源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2)旅游資源的概念。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堵糜钨Y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中明確將其定義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同時,依據旅游資源的性狀,劃分為8個“主類”、31個“亞類”、155個“基本類型”。
與之相比,西方學術界更多地是將旅游資源稱為旅游吸引物,如霍洛韋(J.C.Holloway.1986年)就認為“旅游資源是那些給旅游者以積極的效益或特征的吸引物,他們可以是湖濱或海濱、山岳風景、狩獵運動,以及令人舒適的會議環境”。
二、資源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背景與意義
資源型地區因資源的開發而興起,隨著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資源的供給量正面臨的巨大的挑戰,而且資源依托型地區的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就業面窄等矛盾日益突出,經濟衰退或增長相對停滯已是一種普遍現象,有的地區已面臨“礦竭城衰”的嚴重局面。面對資源依托型地區發展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發展旅游業將是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一條有效路徑。
1.資源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背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嚴重困擾中國資源型地區的“三?,F象”(經濟危機、資源危機、環境危機)在美、德、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同樣出現過。資源型地區多因礦產資源而建、先礦后市,經濟結構比較單一,經濟建設和發展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如果不能統籌規劃,及時培育新的主導產業,城市的發展必然停滯甚至走向衰敗。前蘇聯的石油城——巴庫,有“德國工業引擎”之稱的魯爾區都是這方面的生動事例。
2008年,國家發改委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有資源型城市118座,土地總面積96萬平方千米,涉及總人口1.54億人。又據中國礦業協會的統計,我國目前的資源型地區中,20%處于成長期,68%處于成熟期,12%處于衰退期??傮w來看,我國資源型地區的經濟效益、財政收入、基礎設施和利用外資的能力都不及全國平均水平??梢哉f,資源型地區在我國所涉及的面積之廣、人口之多、經濟地位之重、問題之多已成為影響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阻力。當然,資源型地區的轉型也是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和發展趨勢。經驗表明,發展旅游業是資源型地區實現經濟轉型的不錯路徑。
2.資源型地區發展旅游業的意義。
(1)有利于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區域經濟整體發展。旅游業是一個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綜合性產業,乘數效應系數為4.3%至5%,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帶動作用。根據國民經濟投人產出表直接消費系數結果顯示:每增加1萬元旅游收入,直接消耗住宿業、餐飲業、信息傳輸業、批零業、保險業、商業服務業814元、695元、605元、374元、358元和347元。相對而言,資源依托型地區產業結構單一,有些地方甚至占到工業增加值的80%以上。隨著資源的枯竭,這些地區逐步陷入困境。因此,發展旅游業對資源型城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產業多元化具有重要意義。如,河南焦作就是這方面的典型實例,作為典型的煤炭資源地區,經過多年努力,焦作實現了從“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的轉變,年游客接待量由1999年的5l萬人次發展到2011年的2281.25萬人次,增長了45倍,旅游總收入從1999年的1.48億增加到2011年的171.92億元,增長了116倍,旅游業對地方GDP的貢獻率由1999年的0.7%上升到2011年的21%,旅游業的發展延伸了產業鏈、優化了產業結構,在直接帶動焦作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增強了其持續能力。
(2)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提升區域形象。通常,資源型地區在發展中都或多或少的對生態環境有所破壞,同時,由于產業結構單一造成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大力發展旅游業,可以因勢利導地利用資源,有效改變過去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維持經濟發展的傳統做法。當然,恢復環境不是短期就能辦到的,但有效利用現有條件建設成為特色景區也是資源型地區保護環境、加快旅游業發展的一條新路。同樣,資源型地區通過發展旅游業,可以有效提升了區域的形象,促進了區域的招商引資工作。如,德國魯爾區就因地制宜建成了人類采礦歷史博物館,被聯合國確定為工業歷史旅游景點。河南焦作也是這方面的典型,經過努力,焦作實現了從“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的轉變,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對擴展城市發展空間以及吸引外部資金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資源依托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模式
1.資源依托型地區發展旅游業路徑選擇的原則。與其他地區不同,資源型地區發展旅游業的目的是保證經濟、社會、生態穩定發展的同時,還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有條件。因此,其旅游業發展路徑的選擇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市場導向原則。市場導向性原則,就是根據旅游市場的需求內容和變化規律,選擇發展路徑。當今世界旅游業的發展已由資源導向轉化為市場導向,已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資源型地區的旅游開發必須在對自身旅游資源和市場環境進行詳細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發特色產品,并且緊跟市場的變化、開拓市場。
(2)經濟性原則。資源型地區在選擇旅游業的發展路徑時,應當進行旅游業投入—產出分析,確保選擇的路徑投入少,產出多。對路徑的可進入性、投資規模、投資效益、建設周期、資金回收周期等方面都要有細致的數據分析。作到選擇的路徑最經濟原則。
(3)優化組合原則。資源型地區在選擇旅游業發展路徑時,要綜合考慮,在突出重點旅游資源標志性形象的同時,進行資源的優化組合和多功能縱深開發,形成綜合產品結構和資源的規模效益。在選擇的同時,要注重旅游的帶動作用,充分體現“旅游興、百業興”的局面,實現選擇的路徑達到組合最優原則。
(4)突出亮點原則。資源型地區旅游業的路徑選擇要有主次之分,資源優勢要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必須走“品牌之路、精品之路”,在旅游業的發展中,尤其要注重開發建設出自己的拳頭產品、核心項目,以此樹立旅游形象,推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5)可持續發展原則。資源型地區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可持續性,因此,其旅游業的發展必須要提前考慮到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發展旅游的同時兼顧生態、社會、文化的發展,做到旅游業的發展兼顧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產生威脅。
2.資源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模式。應該說,由于地區情況不同,資源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模式也具有多樣性,但大多都應該經歷三個階段:
(1)“名氣”提升階段?;谄錃v史條件,資源型地區一般而言都具有在一定地域空間范圍內的知名度,并且其影響空間伴隨著資源開發的深入而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在其發展旅游業的前期,一方面要合理開發和加強產品設計,另一方面要有效借助和發揚以往的“名氣”提升營銷效力。
(2)“人氣”聚攬階段。宣傳一定的社會認識后,資源型地區可以通過科學的服務軟件建設、合理的品牌營造和必要的基礎設施吸引不同細分市場的游客和各種投資商,獲得旺盛人氣,使得大規模的旅游開發和城市包括旅游經濟在內的整體經濟的發展成為可能。
(3)“財氣”轉化階段。在前兩步的基礎上,通過產品營銷、品牌推廣、市場促銷,增加了人均旅游收入、擴大國民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
當然,資源型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過程并非線性,而呈環狀發展,既通過綜合環境的持續改善以及第二輪的資本再投入實現旅游資源的深入開發,資源型地區也會獲得更大名氣,從而引發第二個良性增長序列,構成資源型地區旅游發展模式(見圖1)。
3.資源型地區旅游業的路徑選擇。
(1)圍繞資源優勢,加快產業延伸,發展特色旅游。資源型地區所擁有的豐富資源可以被利用發展特色旅游。首先,資源依托型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悠久的工業歷史,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獨特的優勢發展工業旅游,變工業資源為旅游資源。一方面可以使游客領悟工業生產的歷史,了解科技在工業中的作用,增強其對工業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也通過開展旅游業大改善了工業園區的生態環境,使廢棄環境也能夠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其次,資源依托型地區可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節慶文化,不斷提高當地的文化品味,將其進行包裝組合,并大力的宣傳,推出特色文化旅游。第三,資源依托型地區可以將原有產業和新興產業結合,開展城市(鄉村)旅游、探險旅游、循環經濟旅游等。
(2)整合資源,綜合發展,建立旅游商品基地。資源依托型地區可以依托其自身或周邊現有的生產條件,整合周邊旅游資源,形成旅游目的地與旅游商品基地綜合開發路徑??梢詫⒗瞎I企業改造成為旅游商品生產企業,通過規模化發展形成旅游商品生產基地,也可以探索形成以資源工業觀光為基礎、以體驗旅游創品牌,依托高新技術共同推動旅游業發展的綜合化路徑,形成了“工業立地、旅游興地、科技強地”戰略。
[基金項目:山西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SR11005)、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科研項目(2012007)]
參考文獻:
1.全華.旅游資源開發及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2.王晟昊.以發展旅游業為重點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山西省晉城市旅游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09(5)
3.陳淑華.東北資源型城市工業旅游的發展—從德國魯爾區視角分析[J].學術交流,2010(3)
4.佘可文.關于“皇城相府現象”的分析與啟示[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9(4)
5.王聯勛.國內資源型城市旅游業發展研究綜述[J].經濟師,2009(3)
6.胡云龍,李丹.皇城相府旅游業發展策略探究[J].現代經濟,2008(3)
7.王文華.皇城相府精心打造太行山旅游區域核心景區[N].中國旅游報,2008.9.10
8.陶偉,鄧路平.旅游發展與資源型城市轉型:基于“焦作現象”的解讀[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4)
9.鮑彩蓮,周永.資源型城市旅游業開發淺論—以阜新市為例[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8(11)
10.閆海燕,馮濤,何艷冰.資源型城市的城市特色塑造—“焦作現象”背后的反思[J].資源與產業,2010(5)
11.張飛飛.資源型城市轉型模式的戰略選擇[D].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
12.魏曉剛.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09
13.辛愛云.“焦作現象”及其城市經濟轉型的探討[J].中國經貿導刊,2010(14)
14.李秀香,汪忠華.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體制機制建設探討—以萍鄉為例[J].資源與產業,2010(5)
15.孫偉.東北資源型枯竭產業城市經濟轉型措施[J].商業經濟,2010(11)
16.黃娟.論旅游產業在山西經濟轉型發展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
17.李丙漳.我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問題研究[M].吉林:長春出版社,2009(2)
18.高峻.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19.趙俊.我國資源型城市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實證分析[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關鍵詞:大興安嶺;旅游業;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1
一、大興安嶺地區旅游業發展現狀
大興安嶺地區位于中國最北端,它東連綿延數千里的小興安嶺,西依呼倫貝爾大草原,南達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與俄羅斯隔江相望。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有森林73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9.83%,森林中繁衍生息的野生動物400多種、野生植物1000余種,被譽為我國“金雞冠上的綠寶石”,形成了加格達奇區、塔河、呼中、漠河四大風格各異的旅游集合區。
到目前為止,大興安嶺地區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生態文化協會,加強了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的緊密結合,全國最北雪期最長的大興安嶺地區以一個“北”字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北極冰雪文化旅游品牌,漠河依托神州北極、神奇天象的獨樹一幟的旅游資源優勢,連續成功舉辦了二十三屆中國?漠河北極光節,北極光節系列節慶活動被列為國家首批47個公共文化體系示范項目,以“俄羅斯中國旅游年”,為契機,吸引了萬余名游客相聚北極村,大興安嶺地區也被評為“中國最令人向往的50個地方之一”和“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目的地”。
二、旅游業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盡管如此,大興安嶺地區的旅游業發展仍然處于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與旅游業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為此大興安嶺地區提出了“堅持高水平、高標準做好旅游產業體系規劃,科學有序地推進景區、城鎮配套設施建設,全力打造特色旅游精品形象和提升整體推銷能力,加快全區旅游的產業化、市場化步伐,努力建設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養生度假休閑旅游目的地?!钡陌l展目標,在實際的發展中卻有很多因素制約了其旅游業的發展。
(一)交通發展相對滯后
旅游交通作為旅游活動的重要內容,旅游業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發展旅游交通成了不可忽視的一件大事。大興安嶺地區多為林區,地廣人稀,旅游景區較為分散,又位于高寒,這里的道路交通發展滯后,主要以公路交通為主,但公路網總體密度較低,鐵路交通有限,一些鄉、縣還不通鐵路。在如今旅游業發展越來越好的大形勢下,發展滯后的道路交通勢必會對大興安嶺地區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吸引力產生相當程度的制約,大大的影響了游客的可進入性。公路交通的吞吐量遠遠無法與鐵路交通相比,這種旅游交通的薄弱,也就成了制約大興安嶺地區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景區管理水平較低
旅游景區的經營管理是推進旅游景區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動態創造性活動,是旅游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決定了景區的未來走勢,與大多旅游景區的經營管理狀況相同突出的問題是政出多門,由于各種利益或管理的需要,經常發生沖突,甚至在發生問題后各部門之間相互推諉責任。大部分景區管理人員都是來自當地的農民,普遍文化程度較低,缺乏專業的管理水平,對旅游景區發展形成了相當程度制約。大多旅游景區內的配套設施較差,缺乏指示牌、路標,景區內不能滿足游客食、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需求服務。旅游景區產品多為觀光型旅游產品,缺乏集娛樂性、參與性、文化性于一體的多元化旅游產品。旅游服務信息不暢,游客不能及時獲取服務信息。
(三)形象建設亟待加強
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已經成為游客選擇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興安嶺地區在形象建設系統方面缺少詳細規劃、旅游理念形象模糊不清,缺少能夠代表大興安嶺地區展示大興安嶺地區魅力的旅游標志、標志性建筑、旅游象征性吉祥物和旅游口號。另外,當地居民對外來旅游者態度不夠友好熱情,影響游客心情或旅游從業人員服務水平低,態度冷漠,這些不良因素都將影響到大興安嶺地區的旅游形象。在旅游宣傳上,由于整體旅游形象尚無統一定位,在旅游推廣上便稍顯乏力,加之旅游宣傳意識不高,宣傳方式過于落后等諸多因素大大的制約了大興安嶺地區旅游業的發展。
三、未來發展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道路交通開發建設
交通是旅游業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旅游發展是主要保障,是將旅游資源轉化為產品的重要手段,交通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旅游目的地對游客的吸引程度??梢娨獙崿F大興安嶺地區旅游業發展,加強旅游交通建設至關重要。旅游交通作為一個交通運輸體系,一般包括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特種交通等形式。伴隨大興安嶺地區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交通的作用越來越有所體現,建立健全一個良好的交通體系并加以科學的管理十分重要。
第一,將鐵路交通建設作為重中之重。鐵路交通是陸地交通的大動脈,大興安嶺地區的鐵路交通網密度遠遠低于全國平均鐵路網密度,將鐵路交通建設作為重點,首先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提高認識,打通鐵路交通這條大動脈,改進旅游景區的可進入性,從而帶動我區旅游業的發展。
第二,繼續加強公路交通建設。鑒于大興安嶺地區的特殊地理條件,公路交通被大多旅游者所選擇,所以必須改善現有交通條件為旅游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安全、舒適的交通條件。繼續深入公路建設,打通偏遠地區的公路交通,把景區之間有效的連接起來,為游客節省時間提供便利。
第三,完善旅游交通配套設施。開設旅游景區間的專線大巴,同時配專業導覽人員,為游客提供咨詢講解服務等。完善景區景點及公路站點的指示牌和站牌的設置,大興安嶺地區地廣人稀,多為林區,沒有清晰的指示牌很容易迷路,所以要設計一套統一化、標準化的道路旅游交通指示系統;公路沿途應設置一些衛生間為游客提供方便。
(二)提高景區管理水平
旅游景區是旅游業的核心要素,正是有了景區的存在于是引發了旅游行為的產生,因此要想使大興安嶺地區旅游業蓬勃發展,必須加強對旅游景區的管理。
第一,明確景區各級管理部門責任。強化政府主導功能,景區各級管理部門必須將責任落實到實處,加強合作,聯合起來將責任細化,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共同促進我區旅游業的發展。
第二,加強景區內部建設,完善景區服務管理。首先要對景區內部的基礎配套設施做好日常的維護工作,并進行定期的升級改造,通過對景區產品的更新改造延長景區的生命周期,保持游客對景區的新鮮感,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忽略了游客的感受,在景區建設過程中要盡量滿足旅游者獲得安全、便捷、舒適、開心的旅游體驗。完善景區服務,提高景區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水平,加強素質教育,提高服務意思,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使游客在服務中感受到親切和快樂。
第三,繼續深入開發建設原有景區,大力開發建設新景區。對原有景區進行深入開發,不斷完善提高景區產品質量,為游客提供更多高品位、高水平的景區產品。同時,加大對新景區的開發力度,但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在開發建設的同時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協調好景區與當地居民間的利益關系,可以考慮讓當地居民參與到景區的開發建設中來,這樣一來不但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增加了收入,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相關產業的經濟發展。
(三)加大旅游宣傳力度
在旅游市場蓬勃發展的今天,競爭日益激烈,于是旅游產品的推廣宣傳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加強我區旅游形象建設。對于我區的旅游形象定位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大興安嶺地區的旅游資源豐富,要突出大興安嶺地區的文化主題特色及旅游核心要素,并根據這個定位設計出體現我區旅游魅力的旅游標志、旅游口號以及具有象征性的吉祥物。
第二,通過多方面渠道進行旅游推廣宣傳。確定了旅游形象,必須對大興安嶺地區的旅游形象進行主動的推廣宣傳,可以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如電視廣告,可以制作旅游專題節目、旅游專題片、旅游電視雜志等比較流行的方式,這種方式覆蓋面廣,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展現的更加生動,更具感染力,也更容易被觀眾接受和記憶。另一種最佳的宣傳方式也是未來發展趨勢就是網絡媒體。網絡媒體的廣泛應用和迅猛發展,成了旅游宣傳推廣的最佳平臺。網絡宣傳有利于旅游資訊的及時,它的覆蓋面更加廣泛,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同時可以通過開通微博、微信更好的傳播旅游信息,更近距離的與旅游者進行溝通,使旅游企業更好地捕捉游客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郭鶴藝.興安綠色通道助力林區經濟.交通建設與管理,2011(2):83.
[2]林珂.論交通格局與旅游業.商品與質量,2011(6):59.
[3]戴新竹.談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生態旅游的開發.商業文化,2010(1):20.
內容摘要:獨特的語言系統是學科成熟的重要標志,本文在對旅游非優區理論認識歷程回顧、認識誤區解釋的基礎上,遵循科學界定概念的一般程序,將目前學術界對“旅游非優區”的模糊認識清晰化,形成抽象定義“特定時空范圍內,旅游業發展水平處于相對劣勢狀態的地區”;并提出現實中可測量的操作化定義“在特定時空范圍內,某地國際/國內旅游收入、國際/國內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五項指標的加權綜合得分,低于區域平均水平的80%,則該地區為旅游非優區”。最后從區域旅游規劃與開發的角度,對旅游非優區的特征進行了分析,以期對今后的相關研究有所助益。
關鍵詞:旅游非優區 理論界定 特征分析
隨著全世界范圍內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學術界對旅游業發展較為落后地區的開發研究呈上升趨勢,其表述有“旅游欠發達地區”、“旅游非優區”、“旅游弱勢地區”、“旅游溫冷地區”、“邊緣型旅游地”、“二三級旅游地”(許春曉,2001)等等,本文擬遵循科學界定概念的一般程序,將“旅游非優區”概念所指的現象與其它現象有效區分,并探討在現實中測量、甄別旅游非優區的具體方法。
對旅游非優區的理論認識歷程
(一)對某種類型旅游非優區的分析
許春曉在1993年提出“旅游資源非優區”,1995年提出“欠發達旅游資源豐富地區”是“旅游非優區”概念的某一方面、某一層面或某一類別,是“旅游非優區”的兩個可指明的方面,即概念的兩個“維度”,通過對概念不同維度的分類研究,逐步抽象出對其“共性的、一般性”的認識。隨著旅游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細化,學者們以“導致特定區域在旅游業發展方面處于非優、劣勢地位的影響因素”作為變量指標,如旅游資源、地理區位、區域經濟背景、自然生態環境等影響因素,劃分出旅游資源非優區、旅游經濟非優區、旅游區位非優區、自然生態環境非優區等不同的亞類,分別對其進行研究,而且還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如經濟發達的旅游資源非優區、經濟欠發達的旅游資源非優區等等不同的研究維度。
(二)旅游非優區概念的明確化歷程
在旅游學科的相關理論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旅游業發展水平處于相對優勢狀態的區域,而旅游非優區長期處于研究的邊緣,對旅游非優區概念內涵的理解主要集中于資源因素方面,以及“從景點組合、分布狀況對旅游資源非優區的界定”(楊曉峰,2007),或者認為非優區是“缺乏高等級的旅游資源,資源數量不豐富的區域”等(趙寧曦等,1997)。與此同時,關于欠發達地區旅游業的研究也逐步增加,如孫根年(2001)將資源與區位有機結合,分析非優區旅游開發的新思路;孟清超(2006)將旅游非優區界定為“旅游開發條件不理想、開發狀況較差、發展階段落后的區域”;楊曉峰等學者對旅游非優區的基本概念進行了界定。
可見,旅游非優區的概念內涵逐步明確,即“旅游業發展總體水平處于落后狀態的區域”。對非優狀態的描述如“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低、旅游業對社會發展不能起到促進作用”等都可以歸結為旅游業發展總體水平落后。而“由于受資源、區位、區域經濟背景、客源市場等影響”都是旅游非優區的形成因素。
對旅游非優區幾個認識誤區的解釋
旅游非優區并不等同于旅游資源非優區?!奥糜钨Y源非優區”與“旅游非優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旅游資源非優區是原生性資源差的地區,是從資源的角度對區域的界定;而旅游非優區是從旅游業發展水平的角度對區域的界定,兩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旅游資源非優區可能是旅游非優區亦可能是旅游優勢區,旅游資源差并不一定是旅游非優區,原生性旅游資源是決定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許春曉,1993);反之,旅游非優區也并不一定缺少資源或者是資源級別低,區位條件、經濟基礎、社會環境如政府、居民的觀念意識等因素都可能制約地區旅游業的發展。
旅游非優區并不等同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旅游非優區的相關研究是對區域旅游業發展水平的描述與考量,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區域可能是旅游非優區;而旅游優勢區亦可能經濟發展水平并不是最高(張志宏,2010)。
旅游非優區并非指旅游業發展無望的地區。旅游非優區是對所研究區域內部不同地區旅游業發展現狀的一個客觀評價,是對現實狀態的分析與描述,主要是對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業對區域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張志宏,2010),以及旅游業對第三產業產值的貢獻等衡量旅游業發展水平指標的客觀比較。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概念,“發達”與“發展”是相對而言的,“旅游優勢區”與“旅游非優區”也是一對相對的概念,處于旅游業發展的“非優”是一段時間的狀態,不是發展無潛力,而是處于不同的發展歷程。
旅游非優區概念的界定
(一)旅游非優區概念的具體化,形成抽象定義
1.概念的分解。首先是對“旅游非優區”概念分析:區,可以理解為地區或區域,區域是一個空間概念,它是地球表面的一個范圍,是對地球表面各種空間范圍的抽象或概括;“非優”是與“優”相對的概念,兩者相比較而言,互為存在前提?!皟灐笔莾灹?、美好,“非優”即是不優良、不美好、劣勢。“非優”是一定時間區間內存在的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動態變化;旅游,從人文地理學科的角度對旅游現象進行研究的,旅游是在閑暇時間內所從事的游憩活動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產生的社會經濟現象,同時也是一種地理現象(保繼剛等,1999)。
其次,是將“旅游非優區”所表示的現象按照一定標準進行分類。以目前已有的科研成果為基礎,按照“發展條件”作為劃分標準,將旅游非優區劃分為“旅游資源非優區”、“旅游區位非優區”、“旅游經濟非優區”、“旅游生態環境非優區”“旅游認知非優區”等等,每一類還可以逐步分解出不同的亞類。
再次,對分解后的概念加以界定。以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旅游資源非優區“是指原生性(原賦)旅游資源較為缺乏,資源豐度低,品位較低,在一定時期內知名度不高,缺乏適應旅游市場需求的資源,因而對游客吸引力小的區域”;旅游區位非優區“是指由于其區位的不理想,從而導致具有一定資源稟賦的旅游地開發困難,旅游業發展緩慢的地區”;旅游經濟非優區“是指一個特定的區域在特定的時期內,由于當地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從而導致該地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對旅游業的帶動作用不太明顯,反過來旅游業對當地經濟的拉動較小,對當地的經濟貢獻率比較低的區域”;旅游客源非優區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在特定的時期內,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導致該區域內的旅游人數或者說潛在客源相對比較少,從而導致旅游收入較低,對當地的經濟貢獻較低的區域;旅游認知非優區“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特定的時間內,由于宣傳、旅游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面原因,該區域的旅游發展文化導向不明顯,或者說該區域的區域文化特色不明顯,在一定的客源地范圍內對獵奇型旅游者吸引力較弱的區域”。
2.形成抽象定義。通過以上對概念的分解,雖然措辭不同,如“旅游地開發困難、旅游業發展緩慢、旅游業對當地經濟拉動小、旅游業發展不景氣、旅游對當地經濟貢獻率低”等等,其本質最終還是歸到“旅游業發展總體水平落后”,而概念中“由于資源缺乏、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區位不理想”等均是“旅游非優區”之所以形成的影響性因素。
據此本文認為,站在區域旅游開發與規劃的角度,“旅游非優區”是相對于“旅游優勢區”而言的,其抽象定義為“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特定的時間區間內,某地的旅游業發展總體水平處于相對劣勢狀態,則該地區為旅游非優區”。
(二)旅游非優區概念的操作化,形成操作化定義
經過以上界定之后,“旅游非優區”就轉換成為研究的“變量”(經過嚴格界定的概念稱為變量),此時,旅游非優區的概念內涵“旅游業發展總體水平落后”是客觀存在的一種旅游經濟現象,是可以觀測和量度的。但是抽象定義中的界定仍是相當模糊的,要予以準確的、精確的量度,還需要將抽象定義轉換成可操作性的定義。根據測量時指標選擇的科學性、代表性、實用性的特點,本文除了選取目前已被廣泛使用的衡量國內旅游業發展水平(國內旅游收入、國內旅游人次)以及國際旅游業發展水平(國際旅游收入、國際旅游人次)的指標之外,還加入了旅游收入占當地GDP比重指標來共同衡量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水平。
借鑒世界銀行(Word Bank)和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在對發展中國家作出劃分時的思想,最終形成旅游非優區的操作性定義“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某地國際/國內旅游收入、國際/國內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五項指標的加權綜合得分,低于區域平均水平的80%,則該地區是旅游非優區”。
旅游非優區在現實中的界定
根據上文分析,將地區旅游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設定為Fi(i取值為大區域范圍內的不同地區),各分量指標分別為:X1-國際旅游收入;X2-國際旅游人次;X3-國內旅游收入;X4-國內旅游人次;X5-旅游收入對GDP的貢獻率,其相對應的權重分別為0.25、0.2、0.25、0.2、0.1。
借鑒劉再興的研究成果衡量全國各省市區經濟發展水平,當地區旅游業發展綜合指數低于區域平均值的80%,則該地區旅游業發展水平落后,處于劣勢狀態,是旅游非優區。則旅游非優區在現實中的界定模型為:
其中,是指區域旅游業發展總體水平的平均值;Fi是指區域內部不同地區旅游業發展總體水平的綜合指標加權得分;F是指區域內部各地區旅游業發展總體水平的綜合指標得分的總和。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理論分界線80%是利用經驗參數比對法對區域旅游業發展水平等級的劃分。實踐中對旅游非優區的界定需結合實際情況,根據區域內部不同地區旅游業發展總體水平的高低劃分等級,從而確定旅游非優區。
旅游非優區特征的分析
從旅游業發展總體水平的角度,旅游非優區是對大區域范圍內處于“非優”地位的特定區域的分析與描述,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區域差異性
旅游非優區是對“區域”差異的研究,是從旅游業發展程度對區域差異的研究。作為區域旅游研究的一部分,旅游非優區對特定空間和地域內,旅游發展水平不均衡現象分布類型、范圍、規律的分析,對區域旅游優劣特征以及非優態勢形成條件的研究,都是區域性的體現。
(二)空間范圍上的相對性
“非優”本身就是相對于“優”而存在的,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夠分辨出優劣,在區域旅游開發活動中,優勢區與非優區相伴而生,并且還互為存在條件。旅游現象在區域空間范圍內分布存在差異,旅游經濟現象的區域差異形成了“旅游優勢區”與“旅游非優區”。
(三)動態性
特定地區是否為“旅游優越區”或“旅游非優區”并非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情況的變化時刻處于動態發展中的。由于新的旅游資源的發掘與開發;或許是由于地區經濟水平的提高、基礎設施與交通條件的改善,曾經的非優旅游區可能轉化為優勢區;同時若旅游地不再具備吸引力,旅游優勢區的地位亦可能發生轉化??傊皟灐迸c“非優”的狀態及其程度是動態變化的。
參考文獻:
1.許春曉.旅游目的地屏蔽現象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1
2.許春曉.欠發達資源豐富地區旅游業成長模式[J].人文地理,1995.10(4)
3.許春曉.旅游資源非優區適度開發與實例研究[J].經濟地理,1993.13(2)
4.楊曉峰.旅游優劣區類型劃分及旅游非優區開發研究―以甘肅省為例[D].西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7
5.趙寧曦,王森,姚亦峰.海濱旅游資源非優區的適度開發初探[J].海洋學,1997
6.孟清超.旅游開發模式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云南地勢豐富多樣,是我國少數民族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同時具備多樣性文化,在發展旅游業方面有著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優勢。云南省的旅游業歷經多年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當前旅游業已經成為云南省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產業。當前云南省提出了融合式發展戰略,也就是將旅游業、城鎮建設、鄉村建設、交通建設、生態建設等各個領域的發展融合在一起,推動云南省經濟的快速發展。最近幾年,我國經濟得到了強勢發展,云南旅游業發展也不斷開拓創新,但同時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希望通過本文研究解決云南省旅游業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促進云南省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云南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弊端
1.?R搗⒄顧?平不同
云南省旅游業專業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專業化發展較為發達的地區與專業化發展程度較低的地區相比落差過大,旅游業發展處于一般水平的地區還有很多,旅游業的整體實力不強。
2.綜合競爭實力不同
不同地區旅游綜合競爭實力相差過大,5A級景點的州只有五個,4A級以上景點當前還沒有出現,3A級以上旅游景點數量表現著一個地區的旅游核心競爭力,但當前云南省3A級旅游景點不多,還不能形成較強的競爭力水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處于不利地位。
3.民族文化開發不同
云南省的旅游業在發展中還沒有充分開發民族特色文化資源,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具有一定的經濟優勢,以區位商為標準進行衡量,前五位當中有四個屬于少數民族聚居區。以因子綜合得分排名分析,前五名當中有三個是少數民族自治州。綜合上述二項分析可以發現,排名靠后的幾個地區都是擁有少數民族數量較少的地區,因此表明利用大力開發民族文化資源可以在旅游業發展中取得較大優勢,同時可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當前迪慶州與西雙版納的等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已經證明了這種判斷是正確的,再就是德宏州雖然擁有數量不多的少數民族,但當地政府利用及時出臺優惠政策也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4.沒有實現協同創新發展
云南省各個州在旅游專業發展、競爭力水平、開發民族文化資源等方面表現極為不均,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本身經濟發展情況、旅游資源分布情況、政府政策等,但在其中起決定作用應該是各個州間缺少合作與交流,當前處于各自為政、各負其責的狀態,認為鄰近地區是自己的競爭對象,所以相互間不能坦誠相待、開誠布公,相互間封鎖信息固守經驗,再結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必然有的州在發展中會處于落后狀態,一部分州處于較好的發展態勢。要想創建云南旅游強省,則需要求各個地區加強聯合與交流,當前云南省還沒有出臺各地協同發展的政策,筆者認為旅游發展較好地區只有幫扶旅游發展落后地區才能推動云南省旅游業的創新發展,才有利于創造旅游強省。
5.特色旅游品牌數量過少
自各州旅游景點綜合得分可以確定不同旅游地區旅游競爭力,同時也展現不同地區的特色旅游品牌。自旅游景點級別、區位商大小、旅游收入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4A級以上旅游景點不但可以為旅游提供優質的旅游服務而且各種配套服務設施也有著較高質量,對外展示了自己的旅游強項,對游客有著更大的吸引力,同時有利于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但當前云南省截止到2014年5A級旅游景點只有六個,這一數量與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河南省、湖北省相比相差懸殊,旅游品牌數量不足,要想保證云南省早日成為旅游強省,則必須打造數量更多的旅游品牌。
三、云南旅游業健康發展措施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為了推動云南旅游業的健康發展,解決云南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要做到下面幾點。
1.實現專業化發展
云南省各州有著較高的旅游專業水平,但國家對云南省的定位是旅游強省,要求其具有更高的旅游質量,因此云南省要大力推動旅游業發展,早日進軍國際旅游業,打造特色鮮明的旅游品牌,在深入研究旅客需求的前提下做好游客的“吃、住、行、游、購、娛”等各項服務工作,促進當地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創建旅游品牌,提高各州的旅游業專業水平。旅游發展較為發達的地區要以國際旅游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推動自身旅游專業化發展。有著較強發展潛力的地區要結合自身實際條件創建特色旅游品牌,早日進軍國際旅游業。旅游專業發展不高的地區要大力推動旅游業發展,利用旅游業帶動當地其他產業發展,早日趕超旅游專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
2.打造當地旅游品牌,實現差異化發展
云南省旅游專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通常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但其綜合經濟實力并不強,他們能在旅游業方面取得跨越性發展,主要決定于這些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民族文化,在旅游業發展中融入當地民族文化,有利于創建良好的旅游品牌。到2014年為止,六個5A級旅游景點的發展都決定于當地的民族文化。分析4A級或3A級旅游景點可以發現,這些旅游景點的專業化發展也與當地民族文化有關,說明了利用大力開發當地民族文化可以促進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其他各州可以學習成功地區的做法,積極開發當地民族文化資源,實現差異化發展,創建更多的旅游品牌,早日實現旅游業的轉型升級,利用民族文化資源推動旅游經濟發展,創建文化特色旅游品牌。
3.與各個產業融合,實現包容性發展
旅游業的健康發展還包括諸多因素,當地不同行業的發展對旅游行業的發展也有較大的影響,所以各州在大力推動旅游業的發展中積極與不同行業融合,云南省委省政府將旅游業實現融合式發展作為發展戰略,提出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要盡快與第一、二、三產業實現融合。云南省各州在旅游業發展中要爭取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協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發揚民族文化、實行改革開放等諸多方面實現融合式發展。
4.加強規劃,推動云南整體發展
云南省雖然擁有多個少數民族,但云南省一部分州在開發旅游景點時出現了重復建設現象,不能結合當地優勢創建特色鮮明的旅游品牌,對游客的吸引力日益下降。如云貴高原喀斯特旅游景點,不但與大量的省內旅游景點相似,而且也與鄰省的旅游景點雷同,給游客留下了不良印象。在上級政府普遍要求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前提下,各州迎來了旅游發展的絕佳機會,對當地旅游資源過度開發,不利于良性競爭的發展。如果云南省不能對旅游業統一規劃,不能根據云南省的民族風情、自然風光、歷史文物等各種旅游資源進行分類,那么必然會導致當地旅游市場處于無序管理狀態,出現大量的相似景點,不利于創建云南旅游整體形象。因此云南省政府要充分研究各州旅游的實際情況,確定相似景點應用不同的旅游發展戰略,實現差異化發展。才能推動云南省旅游整體的健康發展,早日成為旅游強省。
5.互幫互助,實現協同型發展
云南要想早日成為旅游強省,還需重視創建彩云之南的整體形象,不但可以展現不同少數民族的各種特色而且可以提高中國旅游業的整體水平,要求境內各州積極配合才能實現。各州因為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旅游業發展時間迥異,在旅游業發展上有著不同的表現,其旅游收入、區位商值、旅游景點得分都呈現出諸多不同,表明云南各州旅游業發展不均衡,彼此間存在著較大差異。
關鍵詞:區域差異;區際差異;省際差異;旅游業
關于我國旅游業的區域差異研究,張凌云運用洛倫茲曲線、首位度指數、變異系數、競爭力指數探討我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旅游業的時空演變趨勢。周云波等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對我國國際旅游業的區域非均衡增長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唐留雄分析了1986~2000年中國國際旅游業的旅游收入、接待人數、飯店數的基尼系數,結果表明地域非均衡增長差別正在逐步縮小,并探討了其縮小的原因。陸林以大陸31個省市區為例,以入境旅游為重點,分析了1990~2002年中國省際旅游經濟差異變化的總體水平及變化的空間特征,闡釋了影響旅游經濟空間差異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縮小地區差異、協調地區旅游業的對策。本文運用區域差異的測度方法,對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旅游業發展差異作動態的比較研究,為我國協調各區域旅游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分析方法
(一)研究對象
1.研究時期。本文采用1991年以來的連續時間序列數據,原因如下:(1)1991年以來的相關統計數據容易獲得;(2)從“八五”至今,是我國旅游業大發展并成長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階段,其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
2.研究區域。本文采用國內學術界大多選擇的“東、中、西三大區域”、省份為區域單元,其中“三大區域”按照國家最新公布的劃分標準①,“省份”指大陸的31個省市區,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②。
3.統計指標及數據來源??紤]到數據的可獲得性,結合國家現有的衡量旅游業發展指標,本文擬采用旅游外匯收入、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收入、國內旅游人數等四個指標來研究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區域差異③。
本文所采用的1991~2002年的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旅游統計年鑒》、部分缺失的數據來源于相應的地方年鑒;2003~2004年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公報。
(二)旅游業發展區域差異的測度方法
1.極差系數。對擁有2個以上的m個區域的特定區域系統而言,可用極差系數Rt衡量區域差異:
2.標準差系數和變差系數。標準差系數St和變差系數Vt為合理地反映一個區域系統內部差異情況,并可以進行細化分析,對一個區域內的二級子區域之間的差異程度進行量化分析,計算公式為:
3.均方差分解。均方差可以滿足總體的均方差等于區際均方差與區內均方差之和,而后者又等于各地區區內均方差之和。其計算公式為:S=Sa。+Se
式中:S表示從二級區域系統即省際角度出發得到測度全國區域差距的均方差指數;
二、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旅游業發展區域差異分析
(一)區際差異分析
本文以入境旅游人數、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旅游人數和國內旅游收入四個指標,分別計算其絕對差異來測度我國三大區域旅游業發展水平的差異。
由圖1、2可知,對于入境旅游人數和旅游外匯收入指標,東中之間的差距與東西之間的差距幾乎一樣大,且呈上升的趨勢;中西之間的差距較小,但也呈現上升趨勢;由圖3、4可知,對于國內旅游人數和國內旅游收入指標,東西之間的差距最大,東中之間的差距稍次之,中西之間的差距最小,它們均呈上升的趨勢,從圖4可以看出,1996~1998年間,東中之間的差距與東西之間的差距幾乎一樣,但是從1998年之后,他們之間的差距有逐漸拉大的趨勢。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國區際間的絕對差異在拉大,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增強,各地政府紛紛加大對旅游發展的支持力度,全國旅游業的總體發展水平提高,但是由于區域間的資源稟賦、經濟基礎、基礎設施條件、區位條件等因素的差異,導致旅游經濟的發展基礎和發展速度的不同,區域間旅游經濟總量的差異在拉大,從而出現了區際間的差異呈上升的格局。
(二)省際差異分析
通過相對差異指標(變差系數)、絕對差異指標(標準差)的計算,可以得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省際差異特征。
從圖5~8可看出,我國省際之間旅游業發展水平的相對差異呈緩慢下降趨勢。其中,對于入境旅游來說,全國的省際差異最大,東部次之,中部最小;對于國內旅游來說,從圖7可以看出,全國國內旅游收入的省際差異呈下降趨勢,西部國內旅游收入的省際差異在波動中下降,并與全國國內旅游收入的省際差異在1997年、1999年、2003年相交;東部與中部國內旅游收入的省際差異比全國的和西部的小,在2001年之前,中部的省際差異大于東部的省際差異,但2001年之后,東部的要大于中部;從圖8可看出,西部國內旅游人數的省際差異最大,呈在波動中下降的趨勢,全國的次之,中部的最小。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國國內旅游的省際差異:西部的最大,全國的次之,中部的最小。
從圖9~12可看出,我國省際之間旅游業發展水平的絕對差異在不斷擴大。對于入境旅游來說,東部的省際差異最大,上升的速度也最快,全國的次之,中部的與西部的則呈緩慢的上升趨勢。對于國內旅游來說,全國的與東部的差不多,有相交的趨勢;西部的次之,呈較快的上升趨勢;中部的最小。綜上所述,我國旅游業發展區域差異的總體變化趨勢是:絕對差異在不斷擴大,相對差異呈緩慢下降趨勢,但有一定的波動性。
(三)總體差異的地區分解
為了更進一步說明我國旅游業發展區域差異情況,選取旅游外匯收入和國內旅游收入這兩個指標進行均方差分解。根據均方差分解的性質,將全國旅游業發展水平總體差距分解為四個來源:東部地區省際差距、中部地區省際差距、西部地區省際差距、三大區域之間的差距,并分別計算其貢獻率,計算結果見表1與表2。
由表1、2可知:(1)就旅游外匯收入而言,如果不考慮2003年的特殊情況,全國的均方差指數呈不斷擴大的趨勢,1991~1998年間,其上升的趨勢比較緩慢,1998年之后,其速度明顯加快;就國內旅游收入來說,全國的均方差指數也是呈不斷擴大的趨勢,1996~2000年間,其上身的幅度比較小,2000年之后,其速度明顯加快。這就說明不管是我國的入境旅游還是國內旅游,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總體差距在不斷擴大。(2)就旅游外匯收入而言,SA在1991~2004年間不斷擴大,但其貢獻率卻呈下降的趨勢,雖然期間略有起伏,其貢獻率從1991年的76.34%下降到2004年的66.02%。具體而言,東部地區內省際差距最為明顯,貢獻率一直在65%以上,對SA的影響也最大,其走勢與SA基本一致;中部與西部地區內省際差距都不大,前者歷年貢獻率都在0.3%以下,后者也從未超過0.7%;就國內旅游收入而言,SA的走勢情況與旅游外匯收入的情況基本一致,也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其貢獻率也一樣呈下降的態勢,中間略有起伏,其貢獻率從1996年的62.97%下降到2004年的50.25%。具體而言,也是東部地區內省際差距最為明顯,貢獻率一直在40%以上,對5A的影響也最大,中部與西部地區內省際差距都不大,前者歷年貢獻率都在13%以下,后者也從未超過7%。綜合以上分析可知,我國三大區域內部的絕對差異呈不斷擴大的趨勢,這與我們前面所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3)不管是旅游外匯收入,還是國內旅游收入,SE均逐年擴大且有所加速,這說明我國地區間差距在擴大且日益明顯,亦即我國旅游業發展水平不存在總體趨同。(4)就其關系而言,S總:SA+SE,就旅游外匯收入而言,SA占主導地位,雖然其歷年貢獻率一直都保持在66%以上,但其貢獻率卻呈不斷下降的趨勢,而SE歷年貢獻率卻在逐步上升,其貢獻率從1991年的23.66%上升到2004年的33.98%;就國內旅游收入而言,SA比SE稍大,但是其貢獻率也呈不斷下降的趨勢,而SE則不斷上升,從1996年的37.02%上升到2004年的49.75%。以上的分析表明,我國區際間的差距在不斷擴大,且將逐漸影響著全國總體差距的走向。
寧夏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東部,居黃河上游,北倚賀蘭山,南憑六盤山,歷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寧夏旅游業起步較晚,自1993年沙湖旅游區和鎮北堡西部影視城相繼開業運營后,旅游業才拉開快速發展的帷幕。21世紀初期,相對于旅游大省,寧夏仍是旅游發展的“低地”。2012年9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規劃》,迎接良好的契機,寧夏旅游業要從“粗放式”向“集約式”發展,成為“西部獨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面向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就必須深入分析影響其發展的主次因子。因此,找出與寧夏旅游業發展的主導因子,明確其與旅游業的關聯度大小,對保障和促進寧夏旅游業又好又快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灰色理論的應用
灰色系統理論,是由我國學者鄧聚龍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首創的一種系統科學理論。它是指在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情況下,通過對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開發,進而認識現實世界,實現對系統演化規律的正確性把握?;疑P聯度分析,是基于灰色系統的灰色過程,進行因素間時間序列的比較來確定哪些是影響較大的主導因素,是一種動態過程的研究。
近幾年來,灰色系統理論在社會、經濟、自然科學等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于運用灰色理論進行旅游產業相關因子的分析,也是成就不斷。旅游系統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網狀系統,其影響因素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如:旅游資源、經濟、交通,客源市場,職工工資,旅游者偏好、職業、年齡、文化程度等。這些因素在影響一個地區的旅游業發展過程中,作用大小各不相同。將這些因子對旅游業表現出來的灰色性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可定量地將影響旅游業的主導因素確定出來。因此,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是旅游業發展定量研究的一種科學的方法。
二、影響寧夏旅游業發展因素的灰色關聯度分析
(一)指標數據來源
旅游業影響因素的關聯性是相對穩定和持久的,其關聯程度并不會因為選取年份的多少而發生太明顯的變化。因此我們選用2007-2011年的數據來進行分析?!秾幭慕y計年鑒》《寧夏旅游統計公報》和《寧夏回族自治區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將被選用為主要數據信息。
(二)旅游業發展的指標選取
影響旅游業發展的因素很多,因此指標的選取一定要遵循科學性原則和可操作性原則。通過結合寧夏自身現狀,對影響其旅游業發展相關因子進行分析后,選取旅游總收入作為參考序列,將寧夏自治區GDP、人均GDP、職工年平均工資、人均可支配收入、客運量、旅客周轉量、星級飯店數、城市接待旅游總人數指標作為比較數列,繼而與參考數列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表1)
(三)灰色關聯分析數據處理
1、確定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得到矩陣;
參考序列X0j,(j=1,2,3,……,5)
比較序列Xij,(i=1,2,3,……,8;j=1,2,3,……,5)
2、無量綱化
因原始數據具有不同的量綱和數量級,為了增強各因素之間的可比性,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將矩陣原始數據作初值化變換處理,消除量綱,計算得到新矩陣;
3、求差序列,并從中找出最小值與最大值
根據公式Δ0i(j)=Δ0(j)-Δi(j)計算無量綱化矩陣,得出新矩陣并從中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minΔ0i(j),maxΔ0i(j);
從最小、最大值的兩個比較數列中再分別取最小、最大值:
則得出:minminΔ0i(j)=0.0112 ,
maxmaxΔ0i(j)= 25429.7522;
4、求關聯系數
L0i(j)=,
ρ=0.5(0
5、求關聯度
根據公式,求出關聯度(表2):
三、灰關聯結果分析
根據灰色關聯模型計算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在寧夏旅游業當中,星級飯店數對于旅游營業總收入的關聯度最大,這說明星級飯店與寧夏旅游總收入的關系最為密切,是旅游業的重要支柱?!秾幭穆糜喂珗蟆窋祿@示,自2007年開始,寧夏的星級酒店結構一直發生著變化,中高檔星級酒店數量逐年增多。在游客來此旅游時,這些星級酒店不僅提供客房和餐廳,還提供各種其他服務,這些都是旅游營業收入的重要來源。
與寧夏旅游收入息息相關的另一個因子為旅行社個數。旅行社是生產和銷售旅游商品,并通過為游客提供導游等服務而取得收入的企業,它是旅游復雜巨系統的中間環節,在旅游產業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寧夏旅行社在2009年后逐年增加,這在寧夏旅游業發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增加了很大數額的旅游營業收入。
另外,計算結果中關聯度大于0.9的還有城市接待旅游總人數、寧夏地區GDP、客運量、寧夏人均GDP、寧夏職工平均工資,表明這些因素對旅游營業收入的影響程度均很大,對其有重要的貢獻率。
此次分析中,關聯度最小的是旅客周轉量,計算結果僅為0.3892,說明在選取的諸多因子中,周轉量對于寧夏旅游營業收入貢獻率較小。
四、促進寧夏旅游業發展措施
通過運用灰關聯分析方法對寧夏旅游業發展因子進行一定的分析,發現2007年至2011年期間,寧夏旅游業營業總收入在多種因素作用下持續增長,其中星級飯店數量和旅行社數量兩個因素尤為突出,而它們均為旅游領域相關產業。由此可見,在寧夏旅游業發展中,我們一定要對旅游業發展相關產業進行戰略優化:
(一)繼續加強星級飯店結構調整,注重飯店業連鎖化、集團化發展
飯店業是旅游業的基礎產業之一,是旅游者的活動基地,也是旅游服務體系的重要環節。在寧夏旅游業高速發展時期,其飯店業一定要迎接良好的契機,積極掌握政策、熟悉市場、積累人才、培養成熟的管理技能,迅速發展。飯店業在現在的發展中要更加注重連鎖化、集團化,構建品牌戰略思想,積極營銷,為寧夏旅游業的發展做好服務工作。
(二)積極變革傳統品牌旅行社,不斷提升旅行社服務質量
旅游是一個產業鏈,涉及上下游各種資源。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旅行社在寧夏旅游產業鏈中作用巨大?,F今寧夏旅行社存在著單體規模小、競爭手段單一、導游素質偏低、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今后發展中,旅行社必須誠信經營,走品牌戰略、集團化整合、專業化操作及產品特色化的方向道路,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三)構建網絡旅游平臺,搞好信息化管理
數字化、信息化已經是時代的主題。旅游業的信息化對提升旅游業管理水平,宣傳、促進旅游信息,增強旅游業核心競爭力,形成鮮明的形象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寧夏也要加大旅游信息網建設,充實信息量,縮短更新周期,對旅游產品進行良好的營銷。
(四)積極爭取基金,多渠道籌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