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8 14:23: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生歷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利用提問的方式提高學生問題意識
提問方法具體可以總結為兩種:歸納比較法和換位提問法。我們都知道歷史是一項關聯性和銜接性較強的課程,通過對已學知識的比較和分析能夠提高新知識的學習效率。通過不斷的歷史知識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積淀,就可以利用歸納比較法對未知歷史知識進行探索。不論是學習還是做事,都是一理通百理通的。歷史知識學習也是一樣的,通過對一類事物的比較或是相關事件比較,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實現對新知識的掌握。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同時也能夠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另外一種就是換位提問法,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從學生的角度和心理特點架設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以換位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提出同時期幾個人物讓學生來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并說明原因。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歷史背景思考當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2開設“對話”式課堂教學
初中歷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組成問題提問和討論小組,利用辯論和提問等方式激發學生思維活躍性,使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其成為課堂主人,開發學生智力,讓學生勇敢的迎接挑戰,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比如說反法西斯戰爭,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日本能夠以少數人的劣勢占領大半個中國,都有哪方面因素?學生必然會對此中說紛紜,這時就可以進行小組討論,讓同樣觀點的同學組成一組,由學生自由發言,這樣能夠促進學生思維嚴密性和全面性的發展,有利于實現對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
3堅持“以學生為本“”問題為紐帶”的歷史教學理念
培養初中生問題意識首先應從教育觀念入手,初中歷史教師要樹立學生為主,問題為紐帶的全新教學理念,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歷史學習環境,改變傳統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在傳統的硬式灌輸學習理念影響下,造成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嚴重缺失,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我們應積極改進這一狀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產生課堂主人翁的自覺,成為課堂的主人。堅持“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帶著問題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形成問題意識。
4結束語
歷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對于這一點社會、家庭都有共識。但是學生歷史水平低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的反差?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應試教育。雖然學習是一個人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動性的過程,但是人畢竟是社會的人。人的學習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學習帶有強烈的功利性:能實用的就學,要中孝、高考的就學,其它的馬虎過去就行了,這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境。二是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過時,手段單一,教學方式死板。教師一根教鞭、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填壓式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壓抑學的個性,影響學的思維,使本身對歷史抱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離歷史越來越遠了。這也屬于應試教育的問題,當然,它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境。
當前歷史特別是初中歷史教育的現狀使我們不得不考慮從教學思維、教學方式、教學模式乃至教學評價的全方位的轉變。在短期內,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境不能發生根本的變化,這就意意味著在學習動力系統中學歷史的需要和動機也不會有根本的變化,要尋求學的動力,我們只能從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境,從學的興趣入手。而歷史學科的特點也為此提供了可能條件。
從上期開始我和另外兩位老師承擔了一項如何提高學學習歷史的興趣的科研課題。課題的重點在于尋求提高學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達到提高學習效果、培養學生能的目擊的。在科研過和中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歷史知識的文學化
1、故事化
許多學對先人的豐功偉績、各種事件的動人故事懷有濃厚的興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師能以講故事的方工來講述歷史。據我們課題組對初一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50%的學歡迎的教學方式是講故事。誠然,老師講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將課文作一改編,使課文的主要內容貫穿于故事中去,這樣,既能使學生引人入勝,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這種方法對老師的語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駕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2、詩歌化
在古文學中,詩歌是高度凝縮的文學。優秀的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帶入歷史情境中去,并迅速產生共鳴。如講三國鼎立這一課時,由蘇軾的赤壁懷古引入,使學的思緒隨著滾滾的長江飛向檣櫓灰飛煙滅的古戰場,從而迅速切入主題。在講樂府詩時著重講十五從軍征一詩,通過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誦和講解,使學生體會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從而總結出樂府詩的特點。
3、戲劇化
講臺是教師的舞臺,也可以是學生的舞臺。初中歷史的事性為學生扮演歷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戰國七雄那一課講商鞅變法,可以編一歷史短劇商鞅舌戰公孫龍,找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商鞅和公孫龍,辯論是變法這是守祖宗之法;講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可以讓學生扮演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或自述歷史,或二者、三者對話。通過戲劇化的過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熱情,使學生臨歷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遠的歷史,從百增進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歷史知識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圖片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文物是史實的實證,歷史圖片是史實某一瞬間的再現。前者以如山之鐵證,后者以具體形象,給學生形成歷史觀念,歷史概念提供豐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據和判斷根據。并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記憶。歷史文物反映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文物,能有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工藝術修養。通過歷史圖片,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1、幻燈教學
幻燈教學是當前普遍運用于歷史課的電教手段。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有關的文物圖片、歷史地圖或歷史圖表等在課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師配合圖像進行講解。它的作用雖類似掛圖,但是,比掛圖更迅速、更準確、更逼真地反映歷史圖像。因此,教學效果遠遠超過演示掛圖。
2、錄音教學
近年來錄機已迅速普及,在歷史教學上應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以加強歷史的生動性,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容,其運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燈時,用磁帶配上解說或音樂,以增強視聽效果外,還可收存與教學有關的聲響資料,以配合使用。
3、電視和錄相教學
電視和錄相教學是聲音和圖像的最佳結合,它能使歷史教學更生動、更形象、更直觀,它能以多種方式刺激學生的大腦,能把已逝去的歷史現象有血有,肉的復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記憶的效果。當然,以上的一些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不過這是一個正在探索的領域,也是我們在教學手段研究中的一個重點。
三、歷史知識的個性化
歷史知識個性化的特點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討論會、演講會、寫歷史論文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歷史,獨立地作出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價,它強調學生的活動。
1、專題討論會
為開拓學生視野,培養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由教師給學生介紹一些報刊上有爭論的,又有教育意義的材料或直接就書上的人物、現象,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展開討論。專題討論可開闊學生的眼界、形成歷史思維,從而培養分析歸納能力和從現象在場看本質的能力。
2、歷史演講會
在學生講故事的基礎上,選擇內容較好、思想性強的材料,由表達技能較高的同學,舉行歷史故事演講會,并進行評比。這對普及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都將起一定的作用。
2、歷史論文
對初中學生而言,歷史論文屬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講
四、歷史評價的多樣化
一、 學生自主探究,加強課前預習
歷史是一門基礎學科,時空寬廣,內容豐富,不少知識,常與其它學科互相滲透,故有“政史同一宗,文史不分家?!敝f。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教師就要給予學生廣闊的時空和自由,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加強課前預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所謂自主探究,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確定探究對象,設計探究程序,收集相關信息,分析和解決學習中的疑惑,自己得出結論。在其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給學生提供相關的資料或信息,起輔助和組織的作用。如:在教學武則天這課時,教師可提問:為什么武則天死后,要給自己立一個無字碑,談談你的看法。這樣,學生就會張開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見。再如:講清明專制統治時,教師可以提問:假如你是明清時期的一位知識分子,想一想你應該注意什么?這樣學生就會去思考、去探究、去深挖歷史,從而學到埋藏在學生內心深處的歷史知識。
二、 激發學生興趣,加強合作學習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钡拇_,學生對于感興趣的事情,會有無限的熱情和巨大的干勁,會想盡一切辦法、克服一切困難去做它。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有句名言:“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可見培養興趣是何等的重要。學生如果對學習有沒有興趣,是決定學習是否成功的標志,學生的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的培養。要想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教師就要在做到如下幾點:①科學搭配,合理分組。要求所有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要有強烈的個人責任感,積極進取,互相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提高。②轉變觀念,放下架子。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可不能撒手不管,也要積極參與,認真配合,角色要轉變,重心要下移,與學生平起平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共同研討分析,適時調控和交流,做學生的學習朋友和探索伙伴,并根據情況,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③引導學生,張揚個性。教師要放棄傳統教學中的“主角”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變課堂為演堂、辯論的會場,為學生提供思維摩擦與觀點碰撞的環境和平臺,張揚學生個性,放飛學生思維翅膀,在合作學習中積極表現自己。
(二)師生配合要默契。課堂是學生舉疑解難獲得知識的主渠道。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師生要配合默契,關系要平等和諧,情感要交融溝通,老師要了解學生,授課方法要適應學生的文化基礎、性格特點、自己養成的一些好習慣;還要放下架子,讓學生接納自己、適應自己。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適應的最高境界是默契,教師應從學生的不同神情中體察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要能從老師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里體會出所傳遞的信息和情感。要達到這一理想境界,教師要教風民主、知識全面、思維敏捷、駕馭課堂的能力要游刃有余,有嫻熟自如的表達能力,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的教學才藝。學生質疑求教,教師要耐心回答,做到百問不煩,胸有成竹,態度從容,信心有余。同事,師生都應明白這個道理:舉疑不在大小,不會則難;解疑重在點撥,喻則善教;求知不應待知,自得其樂;知識重在探究,積累乃博。因此,每個章節后面知識遷移題,教師要督促學生按質按量的完成,耕耘好這片為學生提供知識消化的沃土。
三、要不斷的對新舊知識對比
只有對比才有不同,只有對比才有新的發現,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對比教學尤其重要。如:在教學隋朝這一課時,我們就可以把它與上學期所學的秦朝相對比,教師列出一張隋朝與秦朝的對比表,讓學生自己動手找出這兩朝的統治時間的不同,統一意義的不同,政治制度的不同,偉大工程的不同,滅亡原因的不同,以及對后朝影響的不同。這既讓學生學到本課的歷史知識,又復習和鞏固了過去的歷史知識,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之。
四、開展課外活動,舉辦第二課堂
(一)觀看歷史影片。形象生動的有條有理的情節可加深學生對歷史故事的記憶和印象。為讓學生了解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發展走向。我多次帶領學生到多媒體教室觀看有重大影響的歷史影片,如反映中國淪陷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影片《》,反映的影片《我的一九一九》,反映二戰時期蘇德戰場的影片《世紀的悲劇》等。這些影片以歷史故事的形式再現了當時的歷史風貌,劇中人物,個性鮮明,愛憎分明,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思想都貫穿與故事和人物之中,對培養學生的完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品質,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論文關鍵詞:稱謂語,翻譯,文化背景,對比分析
“稱謂”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人們由于親屬和別的方面的關系,以及身份職業等而得來的名稱。這里所研究的“稱謂語”(appellation)指在對話或文章中提及自己或他人時所用的語言。
稱謂是語言的共性,乍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特別值得談的,翻譯中只要照葫蘆畫瓢就行了。但漢語尤其是古漢語的稱謂,有嚴格的使用規定,與不同的交際對象在不同的場合交際,都會有明顯的區別。假如一個孩子,其父親是老師,而他又碰巧在父親所教的班上。在英美國家里,這個孩子既可以在課堂上向其他學生那樣對父親直呼其名,也可以尊稱他為“某某先生”。在東方尤其是中國,這個孩子必須像其他學生那樣稱他為“老師”;即便是在家里,孩子一般也不能對父親直呼其名。這便是文化差異。
《紅樓夢》所涉及的文化現象人文歷史論文,五花八門,林林總總。孫瑋把《紅樓夢》中各種稱謂的使用劃分為宗法,等級,禮儀和情感四項原則論文開題報告。宗法原則決定親屬稱謂詞的使用,等級原則制約社會地位稱謂詞的選擇,禮儀原則制約敬謙詞語的使用,而情感原則決定說話人在特定場合如何選擇情感詞語來表達自己的對聽話或所指對象的愛憎。本文通過分析中英稱謂語的差異,探討《紅樓夢》中稱謂詞翻譯策略,領略中西文化的內容異同。
1.1親緣稱謂語
由于傳統的中外家庭成員之間親密程度上的差別,英漢親緣稱謂語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漢語的親緣稱謂體現了中國人對長幼排行的看重,而英語的親緣稱謂語一般不會體現同輩人之間的長幼次序。漢語中血親與姻親界限明確,但英語親緣稱謂中沒有類似的區別。漢語中同一親緣稱謂語往往有書面語,口語,正式語體和非正式語體的區別,在不同方言中更是差別迥異;英語中卻較少這種變化。尤其是英語中對直系親屬的稱謂也比漢語要簡單的多,常常一個詞就能代表漢語中的許多稱謂詞。(表1)
表1 漢英親屬稱謂對照表
漢
英
漢
英
漢
英
漢
英
漢
英
伯父
伯母
表兄
大伯子
大姑子
叔父
嬸母
表弟
小叔子
Brother
In
小姑子
Sister
In
舅父
uncle
舅母
aunt
表姐
cousin
內兄
law
小姨子
law
姑父
姑媽
表妹
內弟
嫂子
姨夫
姨媽
姐妹
[摘 要]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并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并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歷史;新課改;教學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并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并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加強課前預習
歷史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其思想內涵廣泛滲透到其他各門課程中。在新課改的精神要求下,歷史教學越來越要求歷史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真正將課改精神貫徹到實際教學工作中去。新課改標準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給予學生更廣闊的自由空間,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搞好課前預習,不僅僅是要求教師更新觀念、轉變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改變以往教師“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開展自主探究時,學生自己提出探究的問題,確定探究的對象,設計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許信息,檢查自身學習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結論。簡言之,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經過各種探究活動獨立地解決問題。在自主探究時,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給學生提供所需的資料及提示相關信息,起著活動的活動的輔助者和組織者的作用。由此可見,自主探究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好地發揮創造性的機會,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發掘學生潛能
1、激趣指導。興趣是學生學習是否成功的關鍵
那么,如何使一堂課上的生動有趣更有價值,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a、科學搭配,合理分組。這既使他們認識到相互協調、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養學生合作、社交等各種能力。b、教師參與,適時調控。在教學中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生共同研討,是實施“合作學習”的一項重要舉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角色轉換,重心下移,與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朋友和學習的引導者,在具體分析問題時,教師參與其中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分析、交流。c、在傳統教學形式中教師是“主角”,而少數學習被動的學生只能當“觀眾”,致使部分學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覺不到老師的重視,產生消極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績越來越差,甚至與老師產生敵對情緒,不斷地滋事生非擾亂正常的教學活動。這些現象是學校和社會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師應采取多種形式,有計劃的組織他們在課堂上舉行演講、討論等,為他們提供鍛煉和表現的機會,從而使學生興趣得到極大提高并積極地投入到師生互動合作探究中去。
2、講究聽課技巧,注意聽課方法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是舉疑解難的過程。在聽課的方法與習慣養成上,由于每個歷史教師課堂教學的特色各異,歷史教師在剛開始接受新班級授課時,都有一個了解、融通、適應到默契的過程。
了解與融通,關鍵是感情上要溝通。學生了解老師講課的個性,老師更應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古人有言:“親其師,信其道”,其實,這句話再也沒有比歷史教學中表現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適應與默契。首先老師要適應學生,適應學生的基礎,適應學生的特點,關鍵要適應學生以往養成的一些好習慣;其次老師要放開架子讓學生適應自己。適應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個學生不同的神情,老師能體察出對知識的掌握運用程度;老師的每一種神情、動作,學生都能體會出所傳遞的知識信息。當然,良好默契的歷史學習氛圍的養成,是歷史教學活動的難點,也是閃光點,它要求教師:教風民主、知識全面、思維敏捷、駕馭課堂嫻熟自如,調控得心應手。特別表現在學生質疑問難題上教師要堅信:態度上只有沉下來,學生的問題才能提上去。同時,師生都應明白這樣幾句話:舉疑不在大小,不會則難;解疑重在點撥,喻則善教;求知不應待知,自得才樂;知識重在探究,積累乃博。
3、搭建辯論舞臺,創設適度競爭的學習氛圍
辯論是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學生之間或學生與老師之間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辯論法如果應用得適當,不但可以對某些事實觀點進行反思和測查,還可以復習知識,解決各種問題。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推理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歷史問題的討論可以培養學生批判性的思維,教會學生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看待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如我在上川教版七年級歷史時,為了能讓學生較為全面地認識秦始皇,我就組織舉行了一場辯論賽。同學們為贏得比賽的勝利,積極上網查閱資料,認真組織材料等,大大激發了他們學習歷史,探究歷史的興趣,這比老師唱一言堂的課堂效果好得多。
三、舉辦第二課堂
1、觀看影片
形象生動的情節必將加深你對事件的印象,為了讓學生了解特定歷史情況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發展走向,還可以帶學生到電教室觀看有重大影響的影片,如《》、《我的一九一九》,《世紀的悲劇》等,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現了當時的歷史風貌,劇中人物個性鮮明,愛憎分明,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想的教育貫穿其中,通過讓學生觀看,可以加深他們對課本的了解與理解,同時有助于培養他們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復雜的電影故事情節讓學生們學習用辯證的觀點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關鍵詞:德育功能;歷史教學;教學法
道德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并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人類道德觀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強調滲透德育,是為了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夯實基礎。進行德育,不僅僅要進行政治信仰教育,更多的則是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教育;是文明禮貌的教育;是科學態度、敬業精神的教育;是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的培養等等。
那么,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如何去加以實踐呢?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重視課堂教學,深入挖掘歷史學科內在的德育功能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教師要認真做好課堂教學,在傳授歷史知識、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首先,要充分利用歷史教材。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德育素材。譬如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這一單元講述了中國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老師在講解過程中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博大精深文化的同時,能夠加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當我們在講述中日戰爭的歷史時,讓學生觀看電影《》中日軍的暴行,必然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為中國不斷復興偉業的決心。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體現德育
1.比較教學法
將明清以來中國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狀況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進行比較,認識到中國的落后,增強學生為祖國振興而發奮讀書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在講述中國近現代史的時候,要求學生歸納近百年來中國各階級的救國道路及其結果,在培養學生歸納問題能力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認清中國的國情。
2.情感教學法
通過教學引起興趣、燃起熱情、激起聯想,強調師生之間的真誠交流、和諧關系,建立最佳教學情境。歷史課程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學生的情感態度在許多方面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習,對歷史課學習的影響則更明顯。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情感因素,只有重視學生情感,加強情感教學,通過多種途徑激感的要素功能,才能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完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從而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情感素質得以和諧發展。
3.直觀講述法
直觀教學,即通過教具的使用,把英雄人物、壯闊的歷史場面再現出來,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歷史的真實,使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是最有效的教學手段,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也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學形式。如:講我們古代先進的科技時,語言要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滿懷自豪之情,以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講中國近代屈辱史時,義憤填膺、聲淚俱下,語言悲憤、深沉、有力,讓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必須與時俱進,富國強兵,走在時代的前列。
三、歷史學科課外教學活動中的培養
開展課外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視野、發展能力,更有利于進行生動活潑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們曾進行如下
活動:
1.開展“演講比賽”
這是結合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形式,通過這個活動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鍛煉自身的能力,提高對歷史的熱愛,陶冶個人情操,同時還能加強學生對歷史的感悟,能使學生更好地走進歷史,以史為鑒。
2.開展歷史教具小論文撰寫
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撰寫一些簡單的歷史小論文,不僅可以豐富學習生活,增強學習歷史興趣,培養能力,還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特別是由于學生參與了論文的撰寫,必然對所制教具產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義等做深入的了解,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思想。幾年來我們在組建歷史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撰寫多篇高質量的歷史論文。
3.研究本地地方志,培養熱愛家鄉、回報家鄉意識
每個地方的地方志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教導學生學習本地歷史,研究本地風俗、名人等能夠加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能夠更好培養學生回報家鄉的熱情。近些年來我們學校組織了靖江湯包文化社團、靖江講經文化社團等一系列社團,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歷史學科是一門非常注重德育的學科,對歷史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在日常的教學中必須滲透品德教育,在歷史教學中,要深入思考,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致力于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德智兼備、有利于社會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一、要從閱讀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
課本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初中歷史學習的基石,更是考評學生歷史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依據。因此,自主學習必須立足于歷史教材,從指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入手,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歷史相關資料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自主理解、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教材編排及知識難易程度、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新課標的要求等選擇不同的自學閱讀的方法。教學實踐中,閱讀方法運用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提綱式”閱讀法。對時間跨度大、教材容量多,學生一時難以把握的教材,為降低難度,便于學生自學掌握,可采用“提綱式”閱讀法進行自主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就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好讀書提綱,理出知識要點,為學生閱讀指出思路,從而達到降低自學難度的目的。如學習《中華民族的的》這一節,就可以列出這樣自學的提綱:(1)列舉出1931年到抗戰結束時日軍侵華的主要事件;(2)列舉日軍在侵略中國時所犯下的罪行;(3)比較抗戰全面爆發后,國共兩黨在正面和敵后兩個戰場上的表現;(4)分析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意義。采用“提綱式”閱讀法就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能夠抓住教材重點,理清思路,帶著目標去看書,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最后由在教師指導下形成正確的結論。這樣,課堂上學生就能真正的動起來,學生主動性的就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對重點、難點知識理解得更透徹,掌握的更牢固。
二是“圖表式”閱讀法。新的初中歷史教材一個最新的特點就是有不少精美的圖表,這些插圖以不同的表現形式,給我們呈現了較為直觀、全面的歷史信息,是培養學生最鮮活的資料。圖表式閱讀法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教材的時候,充分重視圖表的作用,認真讀圖,分析圖表,從圖表中獲取歷史知識、歷史信息,并能夠作到圖文轉換,應用圖表說明歷史問題,尋求各種歷史規律、歷史特征和歷史因果的答案,也能把圖表用語言文字準確的揭示圖表所反映的歷史現象、歷史問題和歷史事件。尤其是在經濟史模塊中,更應該培養學生圖表分析的能力。
三是“習題式”閱讀法。所謂“習題式”閱讀法,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教材知識轉化為習題,讓學生帶著習題去看書自學,邊閱讀邊做習題。它適合于知識點較密集,重難點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也適用于復習時。采用這種方法指導學生自學時,選編習題很重要,要求選編的習題要與教材內容緊密聯系,主要知識點都應在習題中顯示出來,而且題目要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啟發性,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難度適中,大多數學生通過自學都能得出正確答案為宜。
四是“線索式”閱讀法。新教材的又一重要變化和鮮明特點就是以專題的方式進行編排,這樣就便于在一個專題的學習中抓住主要線索,用線索式閱讀方法進行自學。如在學習“前的中國近代史”這一專題時,我們就可以認為這一專題中包含兩個線索:一是西方列強侵華不斷加深導致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斷深化形成;二是中國社會各階層不斷抗爭,尋求強國之路的探索。而這兩條線索卻又是在同一過程中相互交織的,相互促進的。這樣,就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這一專題的內容,形成對歷史知識的全面認識。
以上幾種閱讀自學歷史教材的方法,適合于不同的教材內容和不同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靈活運用??傊?,立足于教材,建立在自學和課堂教學相配套的教學模式,把閱讀作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來抓,并長期堅持,不斷改進,就能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掌握正確的自學方法,就能做到符合新課標要求,達到全面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注重思維培養,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
在教學中,問題如果不是由學生提出來的,就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談不上達到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鼓勵學生聯想質疑。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教材的過程,已經有了發現問題的萌芽,教師應給予及時的、積極的誘導、表揚,從而激勵學生提問的興趣,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
二是利用討論質疑問難。盡量做到在每一節歷史課中都要展開討論,要積極利用這些討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聯想發問的能力。
三、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