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0 23:07: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化傳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數字媒體;文化傳播;信息方式
數字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是信息共享的開放性文化。由此也帶來了多樣化的文化性和愉悅感,促進了人類文化生活的審美思維的變革。從總的文化特點上看,數字媒體展現和傳播的是一種虛擬的、戲仿的、視覺的和機械復制的大眾文化消費品,其文化傳播方式是在信息傳達的基礎之上,呈現以個人訴求和人機融合來言說與表征的文化,呈現出從擬彷現實到直接擺弄現實的后現代景觀。
一、數字媒體構筑文化傳播后現代景觀
數字媒體、大眾文化、后現代景觀,這三個名詞常常被糾合在一起。數字媒體主客體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大眾文化按照市場規律批量生產,集中滿足人們的感性娛樂需求的文化形態,后現代文化所具有的對傳統主流文化或意識形態的“抵制”與“規避”及“消解”,使得數字媒體在以視覺圖象為形式特征時,又成為大眾們“狂歡”的廣場和審美日?;钠脚_。同時數字媒體還孕育著各種新的文化藝術形式的形成,文化藝術表現方式也變得更生動和更具有參與性,改變著人們對文化的認知方式。波斯特指出:“電子媒介也在促成一種同樣深刻的文化身份的轉型?!薄耙氆@得廣泛的感召力,因特網必須做到不僅僅有效、有用和有娛樂性,它還必須以一種令人樂于接受的方式呈示自己?!薄靶畔⒎绞酱俪闪苏Z言的徹底重構,這種重構把主體構建在理性自律個體的模式之外?!?/p>
數字媒體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采用數字技術的傳統大眾媒體,如數字廣播、數字電視、數字報紙等;一類是基于互聯網技術與數字技術的網絡媒體,如IPTV、網絡雜志、E-MAIL、博客、播客等,一類是基于移動通信網絡的手機媒體、移動車載電視等。目前,以網絡傳播和手機傳播為主體的數字媒體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人人同時參與的傳播基本實現。在這其中,網絡文學是最能說明數字媒體的文化傳播性的。文學創作是人類最早的抒感的工具,也是人類最早的信息傳播活動。早在人類社會的原始時期,文學就產生了,原始歌謠和原始神話表現了原始人的生活狀態和心理情感,而原始人類的“歌、舞、樂”三位一體的表現又顯示了文學(歌詞)的傳播動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的傳播工具的產生,文學內容和文學形式也會發生顯著變化。正如麥克盧漢指出的那樣:“每一種文化、每一個時代都有它喜歡的感知模式和認知模式”。早期刻在各種獸皮和石頭等自然物上面或者口口相傳的文學隨著人類語言的產生而變成“書面”的作品,印刷術的產生使文學創作由竹簡到紙張,由個人手抄到機械復制,使之成為現在的大眾閱讀和傳播工具,文學的作用與功能不斷與時俱進,不斷有新的表現形式來“顛覆”舊的表現形式。互聯網絡的產生,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導致了“觸網而生”的網絡文學的出現,網絡文學幾乎“顛覆”了傳統文學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手法,表現出了一種后現代的“非語境化”的文化景觀。
網絡傳播的大眾文化性質決定了它對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和審美趣味的日?;?。網絡傳播所具有的虛擬性、交互性、平等性、開放性的特點,不管是從BBS的“灌水”還是到利用傳統文學形式的“一唱三嘆”,或者是網絡聊天室的“神侃”,網絡短信“博得一笑”的“言子”,想說就說的“博客”等,都改變了文化的傳統特質,形成了一種互動的非線性的文化表達方式。在數字媒體中,通過互聯網或手機,信息在人類社會中實現了完全的共享,所有個體都成為信息的者和接受者。按照麥克盧議所說,數字媒體的“主體”在不斷“位移”,其中心很難有一個明確的指向,傳播主體與價值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具有相當的復雜性。這種傳受關系主體性的偏離與游移使得數字媒體改變著傳媒的生態環境,并使得傳媒市場的傳播格局被重新劃分。美國傳播學家梅羅維茨就認為,數字媒體的出現使得傳播走向出現了多極化,促成了傳播的“情境型式”的變化。一方面,數字媒體的廣泛運用促成一系列舊有的情境傳播界限被打破,致使一些舊有的不同情境合并,進而形成新的傳播情境;另一片面,數字媒體使不同情境之間的一些舊有的連接消失,導致新的情境與連接產生。梅羅維茨所說的“情境型式”,顯然指的就是傳受關系的多極化與文化關系的破壞與再生。比如,博客與播客,就是數字媒體情境下產生的新的文化傳播空間,在這樣的“情境型式”的文化傳播格式中,開放性、個體性、非線性和交互性使信息傳播平臺得到自由和自主運用,“一對眾”、“眾對一”或者“眾對眾”的傳播方式使傳受關系不斷產生偏離與游移,文化關系成為多方面的不確定的關系。
數字媒體文化傳播后現代景觀的另一特點是娛樂狂歡。在網絡上,不管是網絡文學,還是網絡新聞或者“BBS”等,正是在于用表達上的“隨意”、“戲仿”、“諧謔”和“拼貼”來顛覆了傳統文化表達的套路。那些充斥網絡、手機上的“搞笑”的語言,漢語和英語夾雜,打亂時空界線,語言組合上的“發貼、跟貼”和“BBS”的“灌水”的味道,語義出人意料地錯位和戲謔,把各種戲謔和搞笑元素進行“后現代”式的拼貼,雖然“不合時宜”,但在怪異荒誕中又反諷了當代這個不講誠信、商品至上的現代社會現象。這樣的“網絡語言”,顯然不符合傳統文化“再現”或者“表現”的要求,卻恰恰符合巴赫金所指出的人們文化上的“狂歡化”特點,“愉快、歡騰,同時帶有嘲諷的譏笑,它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復興?!逼渲饕幘驮谟谧杂X不自覺地拋棄一切傳統的規范和準則,甚至用戲謔和嘲弄來顛覆主流文化而獲得另一種更歡樂更輕盈的廣場狂歡式的文化方式。
二“人機共同體”演出的“蒙面舞會”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空間,在網絡世界中,信息通信技術可以創造出一種新型的文化關系,這種文化關系呈現出非間接性、廣泛性等特點。參與者一方面不需要要與他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卻能夠與全世界范圍內處于網絡上的人群進行隨意交流,大大地拓展了參與者的文化交往平臺,這樣寬廣的文化交往平臺在現實世界中是參與者無法企及的。網絡世界中交往人群特有的身份虛擬性使得網絡的交往行為有時甚至比現實的文化交往還來得更為親密和豐富?,F實的文化交往行為常常表現為利益的沖突和交換,而虛擬世界中的交往行為多是建立在共同興趣的基礎上的,區別于現實世界中文化交往的局限性和強迫性。在這種虛擬的交往空間里,人們常常會被越來越多地‘拉’出現實世界。以網絡傳播為代表的數字媒體文化傳播景觀,作為一種“人機共同體”式的電子界面的傳播,它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字符號,而實際上是一種圖形符號,本身也無法令“讀者”深入其中,電子界面的光與色的變化、閃爍,各種圖形和動畫穿插其中,都只能讓“讀者”眼花繚亂地“觀看”而很難深文隱蔚地“品味”,或者“玩技術”的興趣超過了“玩文字”的興趣。比如,網絡媒體所帶來的網絡傳播所特有的超文本性,就使網絡文化具有人人可以參與其中甚至可以按自己的閱讀興趣和喜好,“人機共同體”演出的“蒙面舞會”是其一大特點。比如,網絡文化傳播中“卡拉OK”式地多聲部游戲和喧嘩。超文小式的“鏈接小說”和“RSS聚合新聞”之類的信息與文化傳播手段,顛覆了傳統文化關系及閱讀確定性,強調了受眾對文化_止向和文化關系隨心所欲的“分割”、“跳躍”、“粘貼”、“改寫”和“逆轉”?!耙晕淖痔幚頌槔?,改變數字化書寫易如反掌,屏幕符號與白紙黑字相比具有非物質性,這使文本從固定性的語域轉移到了無定性的語域。而且,數字化文本易于導致文本的多重作者性。文件可以有多種方式在人們之間交換,每個人都在文本上操作,其結果便是無論在屏幕上還是打印到紙上,每個人都在文奉的空間構型中隱藏了簽名的一切痕跡。再者,超文本程序鼓勵讀者把文本視為他或她可以在其中創立自己的鏈接的符號域或符號網,這些鏈接可能會變成文本的一部分,而其他讀者也可以尾追或隨意更改。這些程序使人們能在全文或一組文本中查找單詞或短語,并添加進文本或保存。結果產生一個新文本,把作者原來不想放在一起的詞語放在一起。讀者以自己的詞語層序代替了作者的詞語層序?!?/p>
非常明顯,數字媒體在文化演進中,打破了傳統線性文本理性的、有秩序的重‘閱讀’、‘思考’,追求閱讀意境和審美欣賞,超文本是娛樂的、游戲的、重技術“操作”的“狂歡”,是平面化的拒絕深度的文本。所以,網絡文化提供給人們的或者人們參與的是充滿時尚的娛樂文化而不是嚴肅文化,是玩耍而不是思考,它真的就是一個“人機共同體”的“蒙面舞會”,人們盡情地游戲和喧嘩,不問身份不問來歷,且捉弄那些嚴肅而傳統的影子,拆毀傳統文化關系和等級制度的高墻。他們讓現實文化與虛擬文化兼容,形成新的以自我“隨心所欲”安排為中心的虛擬世界而進行游戲,也是自我快樂的“烏托邦”。同時,由于社會意識形態以集權的方式對人產生的文化與心理上壓力和控制十分嚴重,這種壓力和控制也在虛擬世界的游戲中被顛覆和解構,演化為多重的無意義的無深度的只滿足個人消費欲望的文化傾向。
當然,網絡文化傳播也充斥著大量低俗的東西。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指出:網絡文化中一些東西,“對民族文化經典的拆解、拼貼、戲說或者改寫,使之平面化、商品化,消解了其原本的意義深度,張揚了感官刺激和情緒宣泄。顛覆經典者在冒犯常規、調侃正經、褻瀆傳統,希望由此獲得一時,往往不過是‘憤青’泄憤,網民玩樂,痞子把玩,而某些商家傳媒正好乘機而入,吹捧炒作,于是顛覆或者‘惡搞’經典的風氣就釀成了文化領域的沙塵暴,越刮越兇?!?006年8月,《光明日報》曾就網絡文化問題,以網上“惡搞”“紅色經典”為典型,在網上召開“防止網上‘惡搞’成風專家座淡會”。座淡會的眾多專家學者認為:“惡搞”“紅色經典”至少有四種危害:其一是“列理想信念的顛覆”;其二是“對誠實守信的顛覆”;其三是“對良知善心的顛覆”;其四是“對勞動創造的顛覆”?!啊異焊恪覀兊募t色經典,會傷害國人的感情,如果傷害了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也同樣受到了傷害”?!拔覀兊拿褡逭Z言,我們的文明不容胡編”。“‘惡搞’有一種很不好的后果,給優秀的傳統文化埋上‘地雷’了,這些東西很可能要使我們付出代價。很多青少年不知道來龍去脈,被這種手段影響了,就產生了一些思想上的誤區”。2006年9月,中央電視臺在其重點欄目《焦點訪淡》中,播出了《“惡搞”面面觀》節目,節目中指出:“如果說《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還只是一種游戲和對某些現實的不滿進行發泄的話,惡搞英雄則是在拆除歷史正義之墻。紅色經典記錄的是一段歷史,是人們記憶中的一個情結,是對一個年代和一種理念的純真的向往與回憶,是不容褻瀆的?!?/p>
三、“新新人類”的個人文化之旅
“新新人類”是人們對于網民和熱衷于手機傳播的青年人的稱呼,這一稱呼的文化意義在于:它表現了數字媒體文化傳播具有新的不同于傳統的個人化、自由化、隨意化特點。數字媒體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創造、傳播和傳承方式,往往以傳統文化的挑戰者的身份出現,消解權威和中心,形成了新的文化發展的強烈張力和價值標準的矛盾,表現了“新新人類”的價值觀、道德觀的變遷。
在數字媒體文化傳播中,手機短信和手機電視可以說很充分地表現出了“新新人類”的文化追求。手機文化體現了現代通訊工具的時尚、快速傳播、即時響應、差異化等特點,GPS在手機上的應用則把這一文化的觸角伸向了高科技。GPS的導航功能向來以定位精確;范圍廣泛著稱,擁有它仿佛擁有了一顆自己的衛星,對于張揚個性的現代人來說,是文化精神的最好的個性化體現。又如手機短信。如果說在2003年以前,手機短信的主要功能還在于單純地傳遞信息,那么,自2003年以來,手機短信的文化傳播功能則大大地發展,變大眾化娛樂為小眾化娛樂。有調查顯示,人們在使用手機時,“平常人際交流是不會成為主流的幽默笑話的比例就高達51.2%,這充分體現了手機媒體的個人文化傳播功能與娛樂文化特點”?!岸绦盼幕膶嵸|在于娛樂,是透著骨子的娛樂。幽默短信正是這種娛樂精神的體現。雖然并沒有多少實質的信息傳播,但很多‘短信一族’卻依然不可救藥地愛上了幽默短信。幽默短信是短信文本中最受歡迎的,他們所追求的是娛樂、娛樂、還是娛樂。幽默短信給發信者帶來的快樂是雙重的,看到有趣的整人短信自然會會心一笑,而當發送出去,想象著收到短信者大吃一驚的樣子,又是一種得意的開心?!憋@然,手機中的娛樂短信并不是“新新人類”對傳統文化的體現,而是他們充滿了的創新精神也帶有“去中心化”色彩的個人文化之旅。
摘要數字化、網絡化是科技期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它也代表著期刊業的未來和方向。對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動因、現狀進行介紹,并針對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科技期刊數字化數字化建設
隨著我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生產及閱讀方式也正在改變,這就要求信息傳播方式能夠及時調整,以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需求。隨著3G通信技術的逐步推廣應用,我國科技期刊業印刷版、光盤版和網絡版等多種載體共存的格局將被打破,期刊網絡版將作為期刊業的主流載體。因此,我國科技期刊只有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努力實現資源數字化、辦公自動化、出版網絡化,才能為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1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動因
期刊數字化的實質是擁有固定域名、超文本信息并與互聯網相連的網絡實體,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介質,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網絡用戶提供信息產品和服務的一種信息傳遞模式?,F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打破了中國出版業的傳統模式,期刊數字化是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萍计诳瘮底只ㄔO有其多方面的動因:
1.1提高辦公效率的需要
傳統的紙質期刊在組稿、編輯、出版等多個流程上不是連貫的,不能直接在計算機上完成,工作比較繁瑣,勞動強度大。數字化可以讓期刊實現從組稿到出版的全程信息化操作,實行編校一體化,可以降低編輯部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
1.2縮短出版周期的需要
與紙質媒介印刷版相比,數字化期刊省去了制作印刷膠片和印刷的程序,在經過編輯人員編校、審核后直接在網絡上傳播,節省了大量時間,縮短了出版周期。
1.3降低運行成本的需要
數字化期刊省去了印刷、裝訂和運輸過程,節省大量成本,而且可以直接在網上與作者、讀者進行交流和溝通,也能節省相應的郵寄、交通和辦公費用。同時,編校工作全部在網上進行,隨著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完成同樣工作任務的前提下,可以減少員工人數,從而大大降低人力成本。
1.4吸引更多讀者的需要
通過計算機聯網檢索科技文獻已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部分,電子期刊以其瀏覽方便、可以超文本鏈接、檢索高效快捷而更具優勢,同時網絡具有較強的互動性,期刊上網可以增強讀編互動,可帶來源源不斷的讀者群。
1.5參與核心期刊測評的需要
科技期刊上網所形成的論文引文數據庫經規范標引,可較快地形成論文統計用的原始數據庫,加大了期刊論文的可檢索和被獲取概率,繼而提高了期刊論文的應用率和被引用頻率,有利于參與核心期刊測評。
1.6拓寬收入渠道的需要
期刊上網可為期刊開辟新的業務空間,諸如網上廣告、網上訂購、網上檢索等,可拓寬期刊收入渠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1.7與國際接軌的需要
我國多數英文版期刊在積極籌建自身網站的同時,積極加入國內網絡出版平臺,并加入國際著名出版機構的網絡平臺。為了使進入網絡出版平臺的論文具有與其他世界主流在線科技期刊的“引用文獻”及“被引用文獻”的交叉鏈接和引證發現的功能,部分期刊自籌經費主動為自身出版論文申請國際DOI號,對中外文論文引文進行解析與溝通,以便于期刊被SCI等世界主流文摘索引數據庫收錄。
2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2.1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現狀
我國網絡電子期刊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經過10余年的發展,網絡電子期刊品種繁多。目前,我國的期刊數字出版的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期刊中,獨立自辦網站的約有1000多家,在數據庫建設方面,中國知網匯集了國內6000多種學術類期刊,萬方數據資源系統集成了國內5000多種核心期刊,以大眾類期刊為核心的龍源期刊網聚合了1500多種人文期刊。
根據發展階段的不同,我國的電子期刊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按出版發行形式劃分,可劃分為純電子期刊與印刷型期刊配套同時或異時發行的電子期刊;②按期刊內容劃分,可分為全文型電子期刊和摘要型電子期刊;③按載體形式劃分,可分為軟盤型、光盤型、聯機型、網絡型4種;④按收取費用電子期刊劃分,可分為收費電子期刊和免費電子期刊;⑤按信息媒體狀態劃分,又分為文本電子期刊、圖像電子期刊、聲音電子期刊和多媒體電子期刊。
2.2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尚處在起步階段,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缺乏足夠的認識。在信息傳播途徑日益廣泛的今天,網絡將成為主流傳播方式,但是大多數期刊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少期刊的負責人對數字技術不夠了解,從業人員的數字技術素質也不高,因而數字化的應用意識還比較滯后,僅僅滿足于現有的出版形式和出版程序,對期刊數字化建設持觀望態度。
(2)資金和技術力量不足。隨著市場的變化,許多期刊,特別是學術性期刊贏利狀況都不太好,無法拿出過多的資金來進行數字化建設,難以進行技術開發與技術更新。同時,數字化建設的技術和管理人才比較缺乏,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3)缺乏統一的標準??萍计诳瘮底只ㄔO的主要目的是實現我國科技知識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為此首先要解決期刊知識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標準化問題,用共同的信息技術和信息語言,實現學術期刊知識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但無論是期刊的上網格式還是知識信息的檢索手段,國內很多公司制定的標準是五花八門,造成了影響數據交換和資源共享的障礙。
(4)交互性、時效性差。目前,中國科技期刊網站缺乏在線交流功能,用戶僅僅停留在瀏覽文章的層面上,很難與期刊編輯部及時交流。同時,很多期刊社為了不影響各期刊的銷售和發行,特意將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光盤和網絡時間比期刊出版時間滯后3個月以上,時效性較差。此外,由于時間覆蓋面窄,目前出版的回溯性電子期刊較少。
(5)知識產權及保存存在問題。由于當前網絡以及數字化的復制行為未得到規范,對于著作者的知識產權實際上未得到真正體現,尤其是在利益分配的問題上,目前的作者獲得的文章上網報酬是一次性的,而理論上文章在網上的傳播范圍是廣泛的,時間是永久的,發行量是無限的。由于信息的數字化及網絡的廣泛性和開放性,復制變得非常容易,且復制件與原件間完全沒有質量差異,給惡意盜版者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此外,網絡出版物存儲會因為閱讀器的硬件或者軟件故障而受到破壞,用戶重新下載出版物信息過程中正版用戶身份再確認比較困難,這給網絡期刊的保存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6)出版全過程數字化程度低。目前我國學術期刊只實現了期刊傳播的數字化,約稿、審稿、交互式探討等主要工作還采取傳統的工作方式。
3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建議和對策
要想促進科技期刊的數字化建設的進程、改善數字化期刊的生存發展環境,很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3.1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認識
期刊數字化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規劃為指導,必須更新觀念,力求形成數字時代期刊的創新之道。一是定位創新,期刊的數字化創新行動必須觀念先行,找準位置。二是管理創新,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才能盡快實現從隨意化到規范化、從經驗型到科學型、從外延式到內涵式、從機會型到戰略型、從粗放式到精細化的管理轉變。
3.2要建立和完善資金技術投入機制
要多方位籌措資金,拓寬融資渠道,為數字化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同時,要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一方面,國家要建立專門的研發隊伍、研發機構以及院校和專業,大力培養適應數字出版發展需要的尖端的人才;另一方面,在期刊單位內部也要加大培訓力度,幫助每個人成為懂本專業知識、懂高新技術知識的“多面手”。
3.3要加快標準數字化的建設步伐
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是依托網絡而發展的,這就要求在信息處理技術上遵循國際通用標準。在信息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執行上,將整體性與系統性、國際性和合作性、適應性與靈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具備可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保證網上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質量和效率,推進我國信息資源的標準化建設。
3.4要重視數字化期刊系統建設
數字期刊系統除了具備強大的檢索功能外,還要開辟網上互動平臺,最好采用即時通訊軟件,以便于編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同時,要充分發揮網絡迅速、快捷的優勢,及時已經審核、編校過的文章。
3.5要制定和完善有關電子出版物和網絡期刊出版物的法律、法規
隨著期刊數字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其中已經或將要出現的各方面問題的漏洞也越來越多,在這方面有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已經明顯落后于數字化期刊的發展。為了給期刊數字化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宏觀發展環境和促進其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制定統一的技術規范和行業規范以及評估標準。
目前,許多報紙、通俗雜志都有強大的采編系統,寫稿、審稿、出版等全過程均在同一個系統進行,真正實現了各流程間的“無縫對接”,但是,很多學術期刊很難達到這個水平。因此,要加大對工作方式數字化所需硬件設備、技術人員和其他條件的投入,引導工作人員有意識地應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工作,逐步實現工作方式的網絡化。
參考文獻
1張印朋,李霞,苗麗娟等.科技期刊數字化、網絡化建設[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8(2)
2蘇柱華,駱浩文,侯建國等.科技期刊數字化辦刊發展現狀及趨勢[J].廣東農業科學,2008(3)
3王相飛.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現狀及對策[J].湖北社會科學,2008(7)
[關鍵字]教育資源;著作權;數字化;少數民族
一、教育信息傳播的現狀中分析數字化發展的必要
根據《2005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報告指出我國信息資源增長迅猛,全國域名數約為259.2萬個,比上年增長40.0%,以下統計數字是截止于2008年1月,可以部分的反映其發展的規模:
上網計算機數:我國的上網計算機總數超過7000萬臺,接近8000萬臺,比起2005年7月增長了快一倍,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調查結果29.9萬臺的270多倍。上網用戶人數:我國的上網用戶總人數超出20000萬人,同2005年7月調查結果的上網用戶人數相比多了一倍半。WWW站點數:我國WWW站點數為150多萬個,是2005年7月2倍多。CN注冊域名:我國CN注冊域名900萬個,是2005年7月的50萬左右的18倍。網絡國際出口帶寬數:我國網絡國際出口帶寬數370000多M。是2005年7月的80000多M的4、6倍多一些。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教育資源在提供知識信息服務的同時,需要注重少數民族人員的信息技術教育和應用與信息化人才培養發展的速度。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應重視少數民族教育,更應該重視少數民族教育資源的數字化建設。
二、目前數字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數字化權問題
一般來說,獲取數字化教育信息資源的來源于:一是接收少數民族語言書寫的應歸類的電子文件及其元文本:二是對館藏傳統介質教育資源進行數字化,通過數據壓縮技術、數字攝像技術等手段,將紙質、聲像等傳統介質的作品和文獻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轉化成數字化館藏文件。根據2001年修改后的《著作權法》第22條第8款規定:“少數民族教育資源在陳列或保存中以傳統載體形式存在的作品數字化則無需取得授權,亦無需支付報酬”在對這些受著作權保護的少數民族作品進行數字化時,都要事先取得權利人的授權,經得著作權人的同意后方可數字化,否則就構成侵權。
2、信息網絡傳播權問題
傳統介質的少數民族教育資源通過網絡實現數字化文本信息的和傳遞,也會受到權利人專有權的控制。但是目前受傳統文化熏陶較深的大部分少數民族人員,都是在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專業領域和利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工作崗位,對于利用著作權法去保護已存和現著的教育資源有很大的不足。而圖書館等將受著作權保護的少數民族教育資源數字化信息放在網絡中傳播時,會涉及到權利許可問題,其中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網絡公開展覽權和傳統的展覽權有很大區別。我國新著作權法第10條第8項將展覽權規定為:“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制件的權利,”這表明,數字化作品無論何種方式傳播,教育資源管理者必須經過著作權人的授權,否則就構成侵權。
3、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問題。
著作權能夠實現鼓勵創作、促進傳播、繁榮文化、推進人類文明的利益平衡的根源在于其的合理使用這一限制著作權人專有權的制度。然而少數民族教育資源的合理使用中,其創作者、傳播者、使用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往往處于一種很不協調的狀態,以及在處理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時界限不明。
三、少數民族教育資源的數字化建設的幾點對策
1、從傳統語言和文本載體到數字化載體的轉變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教育資源應當充分發揮信息化教育教學模式的四個要素,即學生、教師、教學信息、學習環境。高校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機構要想建構數字資料館,必須著眼于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字特殊性,將其教育資源數字化。目前有的學者從邏輯結構上對數字化校園進行分析,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把它分為三個層次:理念層、應用層、物理層。首先做好:采集各種類型的少數民族文獻資料并進行科學的加工整理和管理:開展流通閱覽和讀者輔導工作:開發數字化的教育資源,統籌、協調各大高等院校的教育資源交流工作并開展學術研究:參加少數民族教育資源的整體化建設。其次將館藏數字教育資源加工與:把傳統形式的信息通過國語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以及其他多國語言文字轉化成數字化信息:運用電子技術儲存和管理已經生成的數字化信息,在傳播和利用中注意涉及到版權和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問題:還要提供數字化藏書館的訪問查詢技術,做好少數民族文字查詢端口,例如藏族有班智達、喜馬拉雅、同元、桑布扎等輸入法。
2、網絡環境下數字資源傳播權保護
少數民族教育資源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案件的賠償問題有其特殊性,表現在權利人的損失、侵權人的違法所得、權利人因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導致的其復制品市場銷售量減少的數量難以計算。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18條規定:“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可處以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沒收主要用于提供網絡服務的計算機等設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钡湮匆幎ǚǘㄙr償額度,應盡快規定關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法定賠償額度。
參考文獻:
[1]2005年互聯網信息資源數據與2008年清華大學版計算機網絡教材配套ppt的統計圖,以此與作比較得出,
[2]劉艷玲,《解決我國館藏檔案的數字化權問題的策略》[J],《蘭臺世界》理論版,2006
[3]謝宇紅,《信息網絡傳播權法律問題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路文煥《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法律保護》,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
進行數字圖書館建設是21世紀圖書館迎接網絡時代的重要戰略,這項工作關系著圖書館的生存與發展。雖然21世紀傳統圖書館和自動化圖書館暫不會消失,但隨著電子出版物的盛行,數字圖書館將居首位。未來的圖書館將以服務特色和技術手段論高低,能否迅速占有信息資源并向社會提供信息產品將成為衡量圖書館的標準。21世紀信息產業將為GPN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數字圖書館作為圖書館的主要方向,它的研究與建設水平將直接關系到我國圖書館在未來信息時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認真研究在新世紀數字圖書建設這一重要課題。
當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 圖書館的數字化改造,主動跨入數字化時代,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萍颊撐???萍颊撐摹?/p>
1 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
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區別只是圖書館在發展階段上的區別,并不是本質意義上的區別 。因為計算機的大規模普及和Internet的暢通為數字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而傳統圖書館的館藏、分類、編目、查詢、資源共享、傳遞等固有的模式,則是數字圖書館 產生與發展的堅實基礎,沒有傳統的圖書館,就沒有日后的數字圖書館。
2 人力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關鍵
人力資源,即數字圖書館的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及其后續儲備人才,是建設數字圖書館的關 鍵。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確立“以人為本”。傳統圖書館時代的工作人員的工作基本模式是 人與書的結合,或者說是以書為媒介與讀者的結合,也就是人與人的結合。而數字圖書館時 代圖書館員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與計算機的結合,也就是所謂的“人機結合”,工作人員得 通過計算機和計算機通訊網絡來獲取或提供信息服務。因此,數字時代圖書館員既要有扎實 的傳統圖書館學知識,又要兼備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知識,并要通曉知識產權 (版權)保護和網絡安全維護知識,即是通才、復合型的人才。美國報刊曾稱:電腦圖書館管 理員、對答網絡技術人員是21世紀頭10年將問世的10種興起職業中的兩種稀缺人才。而在我 國 由于圖書館數字化起步較晚,計算機在全社會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類高校特別是地方高 校圖書館尚囿于傳統的館藏、借閱工作模式。工作人員中的“兩多”和“兩少”現象較為普遍,即低學歷者多,非圖書館專業畢業者多;圖書館學專業者少,懂信息技術者更少。因此 ,高校圖書館要實施數字化建設,首先要解決人力資源這條“短腿”問題,必須注重對現有 人員的信息素質培養,突出圖書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專業教育,使之緊跟信息化的發展 步伐。同時,要花大力氣進一批能駕馭計算機開發、運行管理和維護的專業人才,并配備若 干名知識產權方面的專業人才,為圖書館的數字化改造、信息化發展和網絡化管理作好人力 資源的準備。
3 數字化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前提
數字圖書館是一個分布式的圖書館群體,數字圖書館是面向對象的數字化多媒體信息庫,數字圖書館是與平臺無關的數字化資源集合。數字圖書館具有強大的信息傳播與功能。
數字化資源建設是發展數字圖書館的前提條件,不然,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猶如無米之炊、 無本之木。數字化資源建設要立足于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館藏資源數字化;二是 社會資源館藏化。
4 組織模式創新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保證
數字圖書館是一個開放式的硬件和軟件的集成平臺,通過對技術和產品的集成,把大量的各種文獻載體數字化,將它們組織起來在網上服務。它由五大模塊組成:各種載體數字化,數據儲存和管理,組成有效的訪問和查詢,數字化資料的傳遞和接收,權限管理和版權保護。
數字圖書館是一種嶄新的圖書館形態。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要構筑一個能與之相匹配的新 的組織模式。對此,我們通??梢詮娜齻€層面去理解:一是從數字圖書館構成要素去理解, 即數字資源、網絡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從技術層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戶接口、預處理系 統、查詢系統和對象庫等基本構件;三是從社會組織系統方面去理解,作為社會整個的數字 圖書館與行為個體的高校數字圖書館之間各自的組織結構及相互關系。
從宏觀角度去探析數字化后的高校圖書館,它僅僅是日后社會廣義數字圖書館眾多節點的一 個點,是狹義的數字圖書館。目前,學術界對狹義數字化的高校圖書館機構設置(組織模式) 觀點各異。筆者傾向于按主題來設置和劃分高校圖書館的工作部門:
1)人文科學部門。負責人文科學方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學部門。負責自然科學方 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3)數字系統維護部門。負責軟、硬件的維護,網絡系統運行安全,數據保存備份等工作,兼管知識產權(版權)保護及訴訟工作。
4)管理部門。保障圖書館內部信息的通暢,負責管理指令的下達、執行和反饋,進行上下溝 通業務聯系及館際間橫向協作等工作,并對圖書館的總體發展方向、管理目標,作出科學、 前瞻性的規劃。
按主題進行部門設置、工作分工的數字圖書館組織模式,是對傳統圖書館時代組織模式的創 新,大大精簡了傳統的龐大工作部門,便于按學科,按工作性質加以劃分,著重、著力于對 信息的采集、整合、傳播,突出信息咨詢服務,有利于優化人員結構配置,降低管理成本, 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題進行圖書館組織創新,實質是充分發揮專家型館員的學科“領頭羊” 作用,同時也迎合了數字圖書館各項業務之間相互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
同時,還要注重圖書館人員的素質提高。日后數字化高校圖書館的人員結構應加大高級專業 人員的比重,按數字化的發展建設進程,逐步增加既具圖書館專業知識,又有信息學、計算 機系統運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長復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現有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力度 ,使之知識結構能適應數字化的發展要求。
5 改善硬件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基礎
目前,高校圖書館大多在籌劃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盡管起點不盡相同,但都還屬轉型發展期 。數字化發展,硬件先行??萍颊撐?。硬件建設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靈活 的結構化布線系統,這樣,才能為日后數字化建設留足發展空間。考慮到高校數字化圖書館 以數據處理和應用為主,最大限度地滿足全校師生訪問館藏資源、網上資源的需求,因此在 選擇技術和產品時應選擇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可即時擴展,且易于維護??傊?,高校圖書館 的硬件條件改善要突出能創造開放式的信息環境,重點要抓住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建設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圖書館網絡及服務系統。
——多媒體閱覽室建設。
——書(刊)廳電子化建設。國論文
參考文獻:
[1]郭衛真.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68-69.
[2]杜寶娟.試論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1(4):52-53.
[3].吳志榮.數字圖書館——從理論走向現實.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10
[4]范曉鵬.關于我國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的探討.圖書情報工作,2001(3)
論文摘要:隨著數字化進程,學術交流模式和傳統學術期刊辦刊模式正在改變。在數字化環境下,應該合理整合學術資源和出版資源,不斷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才能實現刊物的可持續發展。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Frontiers系列英文學術期刊包含二十多個學科分冊,大部分創刊于2006年到2007年,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已經陸續有環境、數學、物理和計算機等4個學科分冊被SCI收錄,計算機分冊被Ei收錄,蛋白質與細胞、醫學分冊被Medline收錄,全系列被Scopus收錄。能夠快速取得這樣的進展,主要依賴于辦刊過程中學者和出版者的大量投入及密切合作,通過整合學術資源和出版資源為學術期刊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隨著數字化的進展,學術交流模式和學術期刊出版模式正在改變,如何發揮學者和出版者合作出版的優勢,整合學術資源和出版資源,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是國內外同仁都在密切關注并試圖加以解決的問題。本文試以Frontiers系列英文學術期刊的出版實踐為例,對此進行分析總結。
一、數字化對學術交流和期刊出版的影響
1.數字化改變了學術交流模式
20世紀70年代,社會學家William Garvey和Belver Griffith斷言:“交流是科學的本質”。這一論斷基于心理學領域研究提出的科學交流模型,簡潔明確地描述了科學交流從原始的研究到研究成果的詳細過程。在此基礎上,美國學者Julie M. Hurd將互聯網上出現的電子郵件、電子出版物、自存檔和機構倉儲庫等數字化要素納入考慮范圍,通過對數字信息鏈中出現的預印本庫、開放存取庫、數字圖書館等新數字節點的研究,重新考慮了數字化給科學交流帶來的影響,提出了新的學術交流模型[1]。
數字化學術交流方式使學者能夠更直接、快速地在互聯網上希望交流的學術成果,更符合學術交流的需要。開放存取和Web 2.0的應用拓寬了渠道,技術進步賦予學者改革學術交流模式的能量,使得學術交流繞過出版商環節成為可能,可以由圖書館、學術機構和學者承擔預印本庫、機構倉儲庫和博客的建設,同時也能負責開放資源搜索門戶的建設和運行,因此,圖書館、學術機構和學者能夠參與和控制學術信息的創造、編輯、出版、傳播存檔的整個交流過程,從信息交流的末端節點變成為全程參與者[2]。
2.數字化改變了期刊出版模式
數字出版與傳播技術使得傳統的期刊出版模式發生了結構性轉變。學術期刊的出版形式、傳播手段、閱讀方式、贏利模式等均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90%以上的學術論文可以通過在線方式獲取[3]。
在數字化學術期刊出版環境下,投稿審稿平臺的應用使學者和出版者在組稿、投稿、審稿等環節更好地實現了協同工作??梢园磫纹恼峦瓿山M稿、審稿、編輯、數字化加工和網絡,文章網絡版隨即可供檢索和引用,實現了單篇文章在線優先出版,后續可以再進行組刊、印制和印刷版發行。單篇文章在線優先出版大大縮短了出版時間,能夠滿足作者獲取學術成果發表優先權的需要。同時,集聚在內容服務平臺上的海量文獻數據庫能夠方便學者檢索、閱讀和引用。除傳統印刷版外,提供了多樣化的產品形式,支持多種電子閱讀方式。
十多年來,全球學術期刊出版的主要投資是在數字出版領域,愛思唯爾(Elsevier)、斯普林格(Springer)等國際學術出版商已基本完成了由傳統出版模式向數字出版模式的演變,有關期刊產業的收入80%以上來自數字產品[3]。
二、學者和出版者合作的優勢
學者參與辦刊的熱情來源于學術界自身,是“科研文化”的一部分。學術成果獲得社會承認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學術交流,學術成果必須通過某種形式的學術交流獲得同行的認可才具有價值。發表學術論文是極為重要的學術交流形式[4]。學術界把出版環節看作學術研究大循環中的一環。學者在學術交流中的活躍程度反映了自身在研究工作中的活躍程度,因而一些學者對辦刊情有獨鐘。 學術期刊的質量主要取決于文章的學術水平。在從無到有創辦Frontiers系列英文學術期刊的過程中,明確的一條基本原則是期刊的定位和內容主要由主編掛帥的編委會來把握。各刊均邀請了該學科領域卓有學識和號召力的學者擔任主編。他們具有為科學研究和學術出版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刊物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力求辦出國內一流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刊物。由主編牽頭組建的編委會,是實際為刊物規劃、設計、組稿、審稿的工作班子。作為英文學術期刊,編委會的國際化程度對刊物的發展至關重要,各刊都邀請了能夠實際開展工作的海外學者,比例達到了編委會人數的30%左右。
大部分刊物與主編所在的國內一流高校進行合作辦刊。在合作中,出版社負責刊物編輯、出版和發行的全面協調與管理,負責刊物數字化內容的建設、維護與服務。與學術期刊合作的高校相應學科的學院則委派學者,在主編的學術統領下,把握學術動態,實施同行評議,保證刊物的學術前瞻性、學術公正性和學術開放性。通過學術期刊與國內一流高校的合作,刊物獲取到了更多的高水平稿件,保障了刊物的順利運轉和質量的不斷提高。
與學者和高校、學術機構的密切合作,使刊物從三個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一是獲得科研管理部門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二是在頂級學術交流活動中宣傳刊物和組稿;三是與國內學者群體、歸國學者群體和海外學者群體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聯系,使更多的學者成為刊物的作者、同行評議專家或讀者。
出版者擁有專業化的編輯出版隊伍、完善的流程管理和質量控制、不斷更新換代的設備和技術,以及廣泛的傳播發行渠道。學術群體結合自身科研工作,能夠敏銳地捕捉學術動向,準確地把握學術前沿,在各類學術交流活動中,凝聚一批學者成為期刊的編委、作者或同行評議專家。對學術期刊的發展來說,兩者缺一不可。
三、在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上下工夫
數字化不斷創造著新的交流方式,網站、博客、微博等和傳播手段越來越豐富,越來越便捷,使傳統意義上的出版概念似乎漸漸模糊。越來越多的學者越過出版環節,自己或通過學術機構率先學術成果,直接供同行閱讀、下載及互動交流。有些學者或學術機構甚至發起建立了開放獲取的內容服務平臺。學術期刊真的要被取而代之了嗎?出版者的工作真的失去意義了嗎?
Keiko Kurata等在“學者使用電子期刊行為調查”中發現,70%的被調查者將其60%的研究成果投給了傳統期刊,作者在投稿給預印本庫后還會繼續投稿給期刊,并未放棄傳統的出版路線[2]。其原因主要是,盡管有多種多樣的數字化方式,學術界仍然對經過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論文具有更高的認可度。因此,大多數學者仍會選擇與專業出版者合作。在數字化出版環境下,出版者需要提供穩定、傳播范圍廣、便于使用并及時升級的學術期刊數字化服務平臺,涵蓋學術期刊出版的各個環節,這是學者或學術機構選擇期刊出版合作者的一個最重要的前提。當前,學者選擇辦刊合作伙伴時,提出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一定要有良好的內容服務平臺和投稿審稿系統。
良好的內容服務平臺能夠及時文章,滿足作者快速發表的需要;提供強大的搜索引擎和交叉鏈接服務以利于使用者方便地進行文獻檢索;通過連接各大索引系統和搜索系統最大程度地提高文章的可見度和引用率。良好的投稿審稿平臺使編委會成員、同行評議專家和作者與編輯能夠方便、快捷地交流溝通稿件信息。
Frontiers系列刊物從創刊時就重視數字化的編輯出版平臺建設,使作者、編委和出版機構之間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提高數字化服務能力于今天的學術期刊出版來說,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提高數字化服務能力意味著建立起一個吸引遍布世界的學術資源的通道,意味著在新一輪學術期刊數字化服務的競爭中取勝。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應在以下三方面下工夫:(1)直面數字化給期刊出版帶來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研究對策,趨利避害;(2)建立和完善專業化的隊伍,探索數字化出版服務的新內容、新形式;(3)投入人力和物力,強化數字化出版平臺的各項功能,維護和升級服務平臺,提高作者、使用者滿意度。
注釋:
[1]孫玉偉.數字環境下科學交流模型的分析與評述.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1).
[2]徐佳寧.現代科學交流體系的重組與功能實現.圖書情報工作,2007(11).
關鍵詞:優先數字出版 普通高校學報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4-129-02
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是以印刷版期刊錄用稿件為出版內容,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在印刷期刊之前,以數字出版的形式單篇或整篇在網絡上優先發表文獻,其出版形式包括互聯網出版、手機出版、光盤出版等。該種出版形式的主要特點是,擴大期刊學術影響力,縮短學術期刊出版時滯,實現科研成果首發。目前,優先數字出版憑借出版快捷、作品形式靈活、傳播廣遠等優勢,已成為學術期刊發展的新動力。高校學報作為傳播學術和科研信息的主要載體,在我國學術期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應積極由傳統業態向優先數字出版發展。我國現有高校學報近1140種,其中普通高校學報的數量占80%以上,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為數不少的普通高校學報由內部準印獲得了公開發行的資格,普通高校學報的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如此龐大的學術載體,在學術傳播和交流過程中,應發揮其優勢,積極開展優先數字出版。
一、普通高校學報實現優先數字出版面臨的問題
優先數字出版可以通過最為便捷的網絡渠道加快論文的出版、面世、傳播速度,實現學術論文的即時數字出版。這種新的出版模式將提高普通高校學報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加大稿源競爭力,同時,也是普通高校學報轉向數字出版的有效途徑。但是,就目前普通高校學報的出版現狀,實現優先數字出版主要面臨主辦者優先數字出版意識不強、稿源不足、編輯數字出版技術知識欠缺三方面的問題。
1.對優先數字出版認識不夠。普通高校學報出版從業人員及主辦者對優先數字出版認識不足,主要是觀念問題,這是高校學報優先數字出版難以實現的主要問題之一。有些普通高校學報主辦者限于學校定位及債務問題,對優先數字出版認識不到位,再加之對數字技術不夠了解,從業人員的數字技術水平不高,因而導致數字化應用意識淡薄。部分編輯部雖然構建了數字化學術平臺,但由于對平臺認識不到位,資金投入不足,實施不力,導致學術平臺未發揮應有的功能。許多普通高校學報的主辦者和管理者,雖然能夠對學報在人力、物力上給予支持,但未將學報作為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予以統籌策劃,準確定位,彰顯學報個性。
2.稿源不足,優質稿件比例小。充足而高質量的稿源是普通高校學報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也是優先數字出版的重要保證之一。普通高校學報稿源不足、稿件質量下滑,主要原因有:(1)部分普通高校在基礎學科、基礎專業、科研條件、科研能力等方面較弱或較差,導致其科研水平低,科研成果較少。(2)各高校的學術獎勵政策和職稱評審條件,不利于本校學報發展,造成大量“一類”稿件外流,“二三類”稿件內投,優質稿件數量稀少,大量低水平稿件充斥。(3)學風浮躁及實用主義心態導致低質量稿件數量大增,可用稿件數量降低。(4)高校學報編輯沒有主動約請校外的專家、學者寫稿。
3.編輯數字出版技術知識欠缺。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是實現優先數字出版的前提。普通高校學報的相關管理人員和從業技術人員大部是理論研究人員和編輯技術人員,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方面的知識欠缺,再加上有些編輯部由教學崗位人員兼任,更無暇從事出版物的優先數字出版。從目前普通高校學報編輯部情況來看,缺乏既懂得優先數字出版技術,又精通編輯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因而,嚴重制約了高校學報的優先數字出版。
二、普通高校學報實現優先數字出版的策略
傳播速度的快慢決定著學報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對稿源的吸引力及其核心競爭力。一般而言,作者在選擇投稿刊物時,除了考慮刊物本身的層次和影響力外,更重視刊發速度。為了獲得首創性的認可,作者大都傾向于選擇出版速度快的刊物。普通高等學校學報是反映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動態不可缺少的載體,科研成果的首創性和優先權均都要求提供最短的出版、傳播時間,以保證研究成果的首創性和時效性。從本質上講,優先數字出版是提高學術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種新模式,為學術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可選途徑,是科技期刊價值提升的機遇。普通高校學報更應搶抓機遇,努力實現優先數字出版。
1.加強優先數字出版意識。數字出版具有傳統出版無法比擬的優勢,必將成為未來出版業的趨向。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普通高校學報優先數字出版也將成為未來期刊發展的主流方向。普通高校學報的主辦者和出版者要明確角色定位,正確認識數字出版,并加以重視,勇于改變常規出版流程。有些屬于“核心期刊”的普通高校學報編輯部仍要求投稿作者郵寄紙質稿件。當然,目前來看,核心期刊暫時還不用擔心稿源問題,但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傳統編輯流程的弊端必將暴露,稿件的時效性必然差。因此,普通高校學報的主辦者、出版者首先得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盡快調整思路,整合資源,加大經費投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所帶來的便利,積極進行優先數字出版。
2.積極拓寬稿源,提高學術質量。高水平的學術價值和編校質量是學術期刊在未來的數字出版市場的“生命線”和“核心競爭力”,因此,“內容為王”的傳統認知在數字出版背景之下依然適用。作為普通高校學報,高質量稿源是其學術質量得以保證的必要條件之一,沒有充足的稿源,即使是高水平的編輯也“難為無米之炊”。所以,要想實現普通高校學報的優先數字出版,必須重視稿源問題。
拓展稿源應“內外兼修”。從內部來看,普通高校學報應打破報道方向雜亂的“大拼盤”模式,依據本校專業特點,調整欄目,按特色專業設置重點報道方向,培養個性。從外部來看,學報編輯部要積極采取措施拓展稿源。具體措施包括:(1)建立及時的稿件處理機制,實行優稿、優酬、優先發表。(2)爭取得到高校領導的重視與政策支持,鼓勵教職工將好稿優先投向本校學報,同等條件下,評職稱優先,科研分值高于其他同級別外刊,加大獎勵力度。(3)編輯人員深入到教研室和課題組,及時了解各類科研項目的進展情況,圍繞學校的重點科研項目,有重點地組稿。(4)編輯可參加社會上的學術會議,加強同與會專家的交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組稿。(5)充分發揮編委會成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編輯部積極與其聯系組稿、寫稿事宜。
3.提高編輯的數字出版技術水平。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的發展,對編輯出版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編輯不僅要具有選題策劃能力、審讀鑒賞能力、駕馭文字能力、外文閱讀能力,還應具有較高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水平,以便于在優先數字出版的過程中承擔策劃方案、協助開發、運營維護等任務。因此,普通高校學報應加強在職編輯的網絡技術水平。優先數字出版所涉及的技術龐雜,編輯可以通過自學和參加培訓的方式,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技術,如媒體加工技術、網站搭建技術、數據庫技術、檢索技術、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等。從文字排版、插圖處理,到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的出版,編輯應熟練掌握相關應用軟件,以適應數字出版的需要。另外,出版部門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調、補充一部分掌握網頁設計、多媒體以及數字化信息開發等技術的人員,構建一支專業構成和層次梯隊合理的編輯隊伍。
4.探索適合的優先數字出版模式。期刊數字出版是整個編輯出版過程的數字化,包括約稿、組稿、作者投稿、專家審稿、編輯加工、出版發行、用戶下載、讀者反饋等全過程。整個編輯過程實現數字化,受諸多條件制約,還需要慢長的過程。普通高校學報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探索適合的優先數字出版模式,循序漸進向全面數字出版發展。
(1)搭建數字出版平臺。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學報網頁基本限于學報基本信息的、用戶僅能瀏覽諸如學報情況、本刊動態、辦刊宗旨、欄目設置、稿約及編輯成員等信息,落后于形勢發展需要。對于資金充足的普通高校學報,可以搭建使用方便、功能齊全的數字化學術平臺。除具有基本信息、引領和規范作者投稿外,應具有采編功能、學術交流功能、編輯讀者互動功能、數字出版功能。部分資金不太充足的普通高校學報,可以量身定做適合的遠程在線投稿系統,實現無紙化辦公,再通過遠程投稿系統的部分功能進行優先數字出版。
(2)完善學報門戶網站。部分普通高校學報可以優化和完善學報門戶網站,利用網站為用戶提供過刊、現刊的目錄、全文、摘要等瀏覽和查詢,還可以按標題、作者姓名和關鍵詞等檢索需要的文章,實現在線閱讀和下載。編校后的稿件以單篇論文為單位,以PDF文檔格式在線,實現優先數字出版,從而縮短論文時效性,提高作者積極性。
(3)利用在線服務平臺。對于網絡技術人才缺乏,學校經費支持力度有限的普通高校學報編輯部可以借助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等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以單篇定稿出版或整期出版兩種方式實現優先數字出版,更好地為讀者、作者提供便捷服務。
(4)加入各類數據庫。數據庫是數字出版較為成熟的一種形式。將已發表過后文章交給數字資源技術提供商,如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咨詢、CNKI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和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論文在線。這種方式雖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優先數字出版,但卻可以加快論文的傳播速度。
(5)組建數字出版集團。普通高校學報可以聯合起來,或依托于重點高校組建普通高校學報或中國高校學報數字化出版集團,走規?;?、集成化道路,通過統一的數字出版平臺,實現優先數字出版。
三、結語
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技術進步和普及為學術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更多可選途徑,是科技期刊價值提升的機遇。優先數字出版是普通高校學報提高學術影響力、稿源吸引力及核心競爭力以及轉向數字出版的有效途徑。普通高校學報從業人員應提高對優先數字出版的認識程度,積極拓展稿源,努力提高學術質量,加強網絡技術能力與編輯業務水平兼備的編輯人才的培養,探索適合的優先數字出版模式,努力實現普通高校學報的全面數字出版。
參考文獻:
1.陳海燕,盧有泉.優先數字出版:學術期刊面臨的新浪潮[J].編輯之友,2011(3)
2.何紅梅,唐奇展.高校學報數字化現狀與前景分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
3.李玲,康魯豫.數字時代科技期刊出版面臨的問題與新的出版模式[J].編輯學報,2007(Z1)
4.汪新紅.優先數字出版是提高學術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種新模式[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1)
5.李艷.數字化出版對高校學報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出版,2009(9/10)
6.石雄.數字出版對編輯的技術要求[J].科技與出版,2011(5)
關鍵詞: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版權
中圖分類號:G2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2-0138-02
一、引 言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等的飛速發展,我國許多科技期刊已經通過在網上建立主頁或者網站的方式,實現了上網,科技期刊出版的數字化和網絡化趨勢已經不可避免了。我國《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曾指出:大力發展以數字化內容、數字化生產和網絡化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新興文化產業,積極發展電子書、手機報刊、網絡出版物,鼓勵自主研發數字內容、數字傳播、數字服務終端的產品和裝備??萍计诳鳛榭萍嘉墨I的重要信息來源,在數字化時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如何在數字化時代,更好實現轉型發展就成為我國科技期刊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現狀分析
在數字化時代,科技期刊主要是以電子期刊的形式來發行和出版的,而電子期刊則主要是指期刊以數字形式存儲在光介設備上,并且可以通過網絡和計算機設備進行遠程讀取,科技期刊數字化是一種全新的,沒有印刷版載體的一種網絡出版模式。
目前,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學術期刊數字化建設,國家科技部門把科技期刊上網列入到了國家的“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在“數字化圖書館示范系統”中加以啟動,不僅把國家知識基礎工程(CNKI)提高到一個新的知識信息資源建設高度,而且把萬方數據庫資源系統付諸于實施中,此外,重慶維普等機構學術期刊數據庫也實現了我國學術期刊出版數字化。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可以促進知識資源的快速傳播和有效利用,而且可以實現信息資源的社會化共享,直接推動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
(一)中國國家知識基礎工程
CNKI是由我國光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等單位聯合建設的,中國期刊網作為我國第一部集成化的全文電子期刊,主要是以清華大學的重點學術期刊電子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數據庫為核心的,目前,整個數據庫共收錄從1994年至今的國內5700多種期刊的50余萬篇文章,其學科內容主要包含了理工、文史哲學、經濟、教育、醫學等126個專題和9個專輯,作為一個大型網絡全文數據庫,其所有期刊是和印刷版期刊相對應,可以在世界各地提供區域性內部機構信息服務和知識資源共享功能。
(二)萬方數據庫資源系統
作為萬方數據庫公司和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同開發的的萬方數據庫資源系統,是目前我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數字化學術期刊資源數據庫,其共收錄2000多種科技期刊全文內容,甚至早在1999年,該數據庫系統就已經推出了較為完備的系統記賬功能,是一個集科研機構能力分析、科研成果查新、論文引文分析等功能于一體的數據庫資源。
(三)維普期刊網
維普期刊網是重慶維普資訊公司和國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共同研發的較為權威的中文期刊咨詢網站,也是悠游網智能中文搜索引擎和《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一種完美結合,自從1998年至今,其共收集了各種期刊多達12000余種,收錄各類文獻400余萬篇。
雖然許多出版社已經紛紛推出了各種類型的印刷型期刊電子版,大型數據庫系統也提供了內容較為豐富的電子期刊數據庫,對于知識共享和學術交流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和國外相比,我國國內的科技期刊數字化還沒有形成規模,而且其規模和質量仍然相對落后。由于出版體制的原因,國內還缺乏一個商業性質的大規模學術期刊電子出版單位,科技電子期刊數量較少,內容單一。
三、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數字化出版對于我國科技期刊而言是一次發展機遇,但是由于我國期刊數字化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和國際科技期刊數字化發展趨勢相比,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標準未能統一
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實現我國知識資源的共建和共享,所以,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實現對科技期刊建設標準的統一,使用共同的信息語言和信息技術,實現科技期刊知識資源能夠得到有效共享。例如,在國際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基本是將排版的數據直接轉換成統一的PDF格式,讀者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只需要下載一個統一的閱讀軟件就可以原樣打印和閱讀。但是,在我國,CNKI、萬方和維普之間,無論是知識信息檢索手段,還是期刊上網瀏覽格式,都具有自己的標準,例如,CNKI是采用自己開發的CAJ軟件來實現頁面的原樣瀏覽和打印,萬方是采用國際通用的瀏覽器閱讀期刊頁面,維普期刊數據庫也使用了自己的瀏覽器。由于在期刊存儲格式方面存在多樣化問題,讀者就難以對通用的全文管理系統進行知識資源利用,在數據交換和資源共享方面存在多個障礙。
(二)數字化出版優勢未能得到充分體現
科技期刊數字化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網絡信息資源共享的新穎、交互性強和快捷。但是,由于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發展較慢,這些優勢未能得到有效體現。在時效上,維普、CNKI、萬方電子期刊在出版時間上都遠遠落后于印刷版期刊,例如維普為了避免對印刷版學術期刊的銷售和發行造成影響,特意把發行時間比印刷版期刊出版時間滯后三個月以上;在內容上,基本上都是直接翻印印刷版期刊內容,未能夠在網絡優勢基礎上增加更多內容;并且,由于科技期刊時間覆蓋面較窄,可以出版的回溯性電子期刊種類較少,例如,CNKI期刊數據庫至今只是回溯了1994年以后出版的期刊,其日更新速度是3000余篇文章,但是美國Web of science則已經回溯到了1945年以來的多種科技學術期刊文章,其Uncover原文服務系統則是以每天5000篇的增加速度供論文用戶免費檢索;而且,我國電子科技期刊還出現較為明顯的缺期問題,許多文章全文閱讀和下載還出現一些困難。
(三)數字化出版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困難
當前,在我國由于數字化以及網絡的復制行為尚未得到有效規范,特別是對于作者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還未采取有效措施,在文章版權支付方面是采取稿酬一次性支付,而且這種稿費支付也只是少量的。但是,科技期刊文章在網絡中傳播范圍較廣,傳播時間較為長久,發行量較大,文章價值增值是無限的,作者實際所得和文章網絡出版收益之間呈現出明顯的不對等,作者作品被重復發表以后,其收益并沒有增加,這種做法顯然是違背著作權有關規定的,嚴重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權,究其原因主要有: 國內網絡技術(上網速度、帶寬)尚不能達到相應的水平, 無法統計提供因特網信息服務的具體使用情況, 使得上網期刊無法收取合理的報酬; 同時, 與目前網絡尚處于發展階段, 各網站收益較低有關。目前,我國許多科技期刊編輯部在其期刊上都發表聲明,凡是投寄該刊的文章,如果沒有特殊說明的都視為是同意在網上進行發表。這個帶有強迫性質的規定,是不利于文章著作權的保護,特別是作者和期刊之間,前者為了文章的發表,往往委曲求全,處于弱勢地位,這給文章的發表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問題,例如,有的文章往往只適合在一個特定的范圍內進行傳播,如果在網絡上出版的話,將使文章的保密性難以得到控制,所以,期刊編輯部通過簡單的聲明來取得作者對文章上網授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前景展望
相對于數字化出版,傳統的印刷出版時滯嚴重,降低了科技成果的首創性,而數字化出版能大大提高出版時效,利于讀者、編者和作者互動,能有效把握市場需求。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馮長根在第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指出:“面對科技期刊的數字化趨勢,我國應加強政策引導,制定鼓勵科技期刊向數字轉型的措施,鼓勵科技期刊出版形式的創新?!?/p>
然而,我們應該看到,傳統科技期刊和現代數字化科技期刊都是當代科技信息資源的重要載體,科技期刊出版工作者只有充分認識到兩者的優勢,在實踐中揚長避短,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充分體現出應用的價值。傳統出版要積極主動利用數字化,融入數字化,二者將共同促進,互相推動信息和知識的傳播,使知識資源優勢得以充分體現,共同促進我國科技期刊出版事業的繁榮。
參考文獻:
[1] 吳業進.印刷業現狀與數字化出版的前景[J].中國印刷物資商情,2004(12).
[2] 武夷山.科技期刊在數字化時代的兩難處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3(1).
[3] 蘇柱華,駱浩文,侯建國.科技期刊數字化辦刊發展現狀及趨勢[J].廣東農業科學,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