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17: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微生物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醫學微生物學;直觀教學;教學研究
直觀教學是從具體形象入手,通過直觀的感知刺激不斷強化,使學生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角度感知表象,開發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強化學生記憶認知效果[1]。筆者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采用直觀教學法,討論如下。
1實物直觀
1.1標本觀察提供實物讓學生去感知,在此基礎上,再輔助以相應講解、強化,可以使學生牢固掌握微生物的生物學形狀,達到過目難忘,這種效果是單純抽象語言敘述所無法達到的。
1.2實驗示教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技術復雜,標本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且要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是實驗學習的難點。到位的實驗示教可以保證良好的實驗效果,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對學生今后從事臨床研究極為重要。
1.3訪問調查醫學微生物學涉及面廣,涵蓋性強,與醫學免疫學、內科學、實驗診斷學等多學科相聯系,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到醫院訪問實際病例,觀察臨床表現,以了解微生物的致病性。
實物直觀優點在于學生直接接觸物體,所獲感性材料真實具體,有利于準確理解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易產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但實物直觀的缺點是易受客觀條件限制,需用模像直觀加以彌補。
2模像直觀
2.1圖片觀察提供實物照片或簡化了的示意圖,通過掛圖、投影方式展示出來,滿足學生的感官認識需要。
2.2繪圖教學人的感知規律其中包含活動律,即在固定不便的背景上活動的物體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畫圖優先于掛圖。
2.3動畫展示課程中許多知識點研究微生物動態活動規律,如病毒的復制周期,衣原體感染細胞的過程,噬菌體的生活周期等,將這些書本上單純語言敘述的枯燥過程制成模擬動畫呈現出來,具體而直觀,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4電子課件應用計算機技術,教師根據課程需要制作個性化的電子課件進行微生物教學也是十分必要的。電子課件可以整合書籍、圖片、動畫、聲音等直觀素材[2],是最有效的模像直觀手段。
3言語直觀
3.1口訣式微生物學中零散的知識點很多,很難記憶,將這些知識點綜合起來,編成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的口訣,則方便記憶。如描述破傷風芽胞梭菌生物學性狀有這樣的口訣:細長桿菌周鞭毛,幼齡運動很活躍,革蘭陽性鼓棰樣,端立芽胞要記牢。學生根據口訣,扎實記憶知識點,避免了造成相關特征的含糊和混淆。
3.2類比式為了使學生深刻理解典型知識點,類比方式在微生物教學中使用較為普遍。如介紹結核分枝桿菌培養特性,將其擬人化總結為3個字:饞(專性需氧,營養要求極高,pH6.5-6.8)、懶(生長速度極慢,18-24h繁殖一代,2-4w見菌落)、賴(菌落極粗糙,聚集生長,呈菜花狀)。肺結核典型臨床表現3個字:熱(發熱)、汗(盜汗)、美(面部潮紅)。類比法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引起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3.3情境式這種方法是啟發式教學的一部分,設立問題情境,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開動腦筋,運用課程相關知識解決問題,設立具體情境,啟發學生發散式思維,知識在頭腦中有意識地整合與重組,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言語直觀的優點是不受時空條件限制,使用范圍廣,但言語直觀往往不如實物直觀和模像直觀鮮明、具體、完整和穩定。
【參考文獻】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是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理論知識的實驗技能培養課。實驗課程與理論教學二者相結合,相輔相成,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親自動手實驗,這樣一來對所學的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實驗項目分為驗證性、綜合性、創新性等3種類型,驗證性實驗是課程的基礎。為了使實驗教學內容具有先進性與系統性,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織,讓學生在從驗證性實驗到綜合性實驗再到創新性實驗的過程中,慢慢提高,一點點加深內容,具備獨立設計實驗的能力。三種實驗項目中驗證性實驗是必要的,它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僅僅對知識有理解性是不行的,必須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綜合性實驗是幾個實驗的有機組合,對學生提出了更高更深層次的要求。因此,在實驗教學改革中,將幾個實驗結合起來,將基本操作能力與實驗有機結起來,有利于增強實驗技能的系統性。
2.層次一體化的課程教學方法
在進行實驗前,認真對實驗所涉及到的設計方案、實驗所會用到的具體步驟以及最后的實驗結果探討等細節步驟進行全面的分析,建立起一個嶄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采用教師和學生共同配合的方法,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角色,讓老師不再是知識的枯燥講解者,而是學生們學習方向的引導者,對于具有創新性的實驗項目,老師都應提前設計好教學方案,主動引導學生去搜集相關資料,根據資料中有用的信息來進行合理的實驗,慢慢的,這種教學方案就能將學生的被動轉變成主動,大大提升了教學的質量和進度,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性和與老師的合作意識。
3.層次一體化的課程考核辦法
在課程改革實施后,制定一系列的關于學生個人的動手操作技能和創新思維的考核辦法,通過這些方法,對學生個人的具體方面進行全面、細致的綜合評價,讓學生對自身的動身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辨析能力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以往對學生成績進行考核都是通過日常出勤率、平時表現、實驗報告三個方面來進行的,然而改革后,則將啟用平時成績、專業操作技能、研究報告、實驗結果的判定和答辯這些環節來對學生進行綜合、真實、客觀的反映,在專業操作技能方面,增加接種技術和微生物分離技術等專業性較強的實驗項目,并現場對學生進行一一指導,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水平,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考核改革方法的真實目的。實驗報告并不是簡單的數據堆砌,而是為了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把自己遇到的實際問題是如何解決的進行一個詳細的分析,使學生們在遇到任何問題時,都應通過具體的步驟來進行解決,讓學生將其落實到書面材料上,老師可以根據其對所遇到的問題的理解程度進行合理的評分。對于有考研興趣的同學,可以提交科研實驗報告或在相關期刊上刊登自己所寫的學術報告,讓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在應用了“層次一體化”的教學新模式后,逐漸形成并完善了驗證性到綜合性再到創新性的一個循序漸進的實驗層次模式,實現了課前指導到課上監督再到課后討論的教學新方法,強化了學生在技能,考勤等方面的考核辦法,改革的新模式,從很多方面得到體現,提高了教學水平,滿足了學生的求學欲望,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精神和積極性。為了更好的進行實驗,應對器材數量進行有效的擴充,讓更多的學生能同時進行實驗,再也不用多人共用一臺設備,大大提高了學習的進度。
4.結語
關鍵詞 醫學微生物學 教學 實驗課 設計性實驗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實驗課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理論課的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是提升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維能力、運用能力等智力因素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個重要手段。①因此,實驗教學在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方面具有其它教學方式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目前包括我校在內的大部分高校的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大多為驗證性實驗,其基本模式是教師為學生準備好所有的實驗材料,并按照預先制定好的實驗程序安排學生機械地完成規定的實驗內容。②這嚴重制約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迫切需要在實驗教學中引入能啟發學生創造力的設計性綜合實驗。
設計性實驗是指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在教師指導下加以實施的一種實驗課教學模式。它將學生在已有的理論知識基礎上,進一步有目的地獲取新的知識,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最終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為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中明確了設計性實驗的重要性和在整個課程中所占的比例。④本文分析本教研室今年來采用的設計性實驗教學的實踐活動,探討了微生物設計性實驗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
1 本文的設計性實驗教學的思想
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發生了一些新型傳染性疾病,如禽流感和豬流感病毒導致的人的感染、NDM-1超級耐藥細菌的感染等,引發高度關注。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將相關病原微生物的關鍵分子,如流感病毒血凝素和NDM-1金屬- -內酰胺酶等的原核表達引入實驗課中,并開展設計性實驗教學研究探索。在學生完成基礎實驗的前提下,我們指導學生設計實驗,表達上述關鍵分子;最后指導學生撰寫論文,并模仿研究生答辯的方式進行總結匯報。我們希望在實驗中引入受到廣泛關注的新型病原微生物,并且采用臨床醫學生向往的分子生物學技術,以激發學生對醫學微生物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嘗試建立一套適合于培養我校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微生物學和實驗課的教學體系。
2 設計性實驗教學的實施方案
2.1 實驗前的準備
我校的醫學本科生課程中,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分別依次在第三個連續的學期開課。因此,在生物化學開課的學期,我們從32個實驗班中選取所有課程總平均成績相差在5分以內的6個班,隨機將這6個班分成兩組,每組三個班。其中一組為實驗組,采用上述實驗教學方法,另一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通過年級的學習部向實驗組學生發放相關資料,讓學生初步了解實驗課教學改革的思想,并建議學生在完成正常的課程學習后,重點學習分子生物學相關技術原理,如PCR及DNA瓊脂糖凝膠電泳、質粒提取、DNA酶切及連接、感受態細胞制備、蛋白誘導表達、SDS-PAGE等,為下學期實驗課中所需的分子生物學知識扎實的基礎。
在開課前四周,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向學生講授上述技術原理,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并采用閉卷考的形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教師親自操作,向學生演示上述實驗技術的操作要領。
2.2 設計實驗方案
在設計性實驗開始的前8周里,我們規定學生在兩周內,以《分子克隆實驗指南》(第三版)為主要參考書目,并在CNKI或highwire等數據庫中查閱一定量的文獻,然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具體實驗方案的制定。然后由指導教師對實驗方案提出修改意見,進行修改,在第8周末確定最終實驗方案。
2.3 實驗操作
從第9周開始,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利用課余時間進入實驗室開展實驗。在此后的四周時間里,實驗室全天對學生開放,為學生配備所需的實驗材料、試劑、培養基和儀器等。在學生實驗期間,安排教師全時段值班并陪同學生實驗,解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確保實驗室安全,以防出現事故。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做實驗記錄,寫實驗報告。
2.4 實驗論文的撰寫及實驗匯報
在實驗前和實驗中,分多次系統地向學生講解論文寫作的相關知識,首先講解論文寫作的意義、一般要求,然后用舉例的方式,重點講解摘要、前言、材料和方法、結果和討論的格式和具體要求。在實驗完成后,指導每個小組的學生完成論文寫作,并幫助學生修改論文,在反復修改后,以小班為單位,要求各組將自己的論文以PPT報告的形式,按照研究生畢業答辯的要求進行交流,并擇優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3 教學方法的成果分析及問題總結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雖然每個實驗班在實驗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是經過四~五周的實驗,每個實驗小組最終都能完成實驗方案的全部內容,并能獨立完成論文寫作和實驗總結報告。通過認真分析學生的學術論文和總結匯報,并且最后比較實驗班和非實驗班的醫學微生物學這門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我們認為,本教研室采用的設計性、創新實驗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完全達到預期的目的。這種教學模式的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設計實驗課對醫學微生物學學習的促進作用
我們采用的是綜合性實驗,實驗過程中需要用到多種分子生物學和基本的微生物學技術和操作,通過系統的訓練,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明顯得到提升。從實驗考核(表1)來看(以2010級本科生為例),實驗班高分段(>90分和80分~90分)人數和平均成績明顯高于非實驗班。這表明與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相比,新實驗教學模式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方面有較大的優勢。在學生準備及實驗過程中,針對實驗方案所涉及的領域查閱一些相關資料,對相關病原微生物學的基本特性、致病機制等方面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熟悉和理解,從而豐富了微生物學知識體系。因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驗班的期末考試的成績(表2)也顯著高于非實驗班(以2010級本科生為例),這表明設計實驗可以提高學生對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對微生物學知識的學習、理解和記憶的能力。
3.2 學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3.2.1 文獻調研、論文寫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在實驗方案的準備及論文寫作的過程中需要參考資料,每個實驗小組都在網絡數據庫查閱了相關的文獻,并查閱了相關的圖書資料,因此,學生查閱文獻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和提高。由于要求學生按照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的格式進行論文寫作,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認真總結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數據,并對實驗數據進行適當的分析和討論,而且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需要反復按照老師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修改,因此,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文字功夫,還使他們系統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最后由于我們要求每個實驗小組安排一名同學進行實驗總結報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組織PPT多媒體文件,并進行匯報。
3.2.2 科研思維和實驗技能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本實驗需要用到較多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此外,還需要用到培養基配制、細菌分離培養及鑒定(蛋白表達宿主菌)、無菌操作技術、感受態細胞制備及發酵技術等微生物學技術。在開展實驗前,學生必須首先理解相關的技術原理,然后將實驗所需的多項實驗技術組成一個有序、連貫的有機整體。這一過程的深度和廣度是傳統實驗課的內容無法達到的。在規定內容實驗課上,學生每次學到的是一項或幾項實驗技術,而在自主設計實驗過程中,學生自主地組合并綜合應用這些技術。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組成團隊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實驗,這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合作精神。學生往往需要要進行1~2次的復復實踐才能掌握這些技術,尤其是當出現問題時,實驗重復的次數會增加。學生在老師的指點下,分析并解決問題,不僅掌握了技術本身,而且學會了分析并解決問題的科研思維能力。
3.3 教師的素質獲得提高
首先,我們所采用的自主設計實驗難度接近科研課題,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才能順利完成該實驗,因此對施教老師的素質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教師需要自己開展預實驗,并向學生講述實驗技術的原理、示范相關操作要領;再次,在制定實驗方案的過程中,教師要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才能發現學生擬定的實驗方案中存在的問題,這對促進教師的教學起到了積極作用。教師在于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自身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更有利于實驗教學工作,從而達到以教促學,以學促教,教學相長,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4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為了完成自主設計實驗,本教研室的教師付出了比傳統教學實驗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出了更多的犧牲。首先,需要我們在上學期就要開始為該學期的實驗設計進行提前宣傳,做好準備。在自主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利用業余時間為學生講解相關病原微生物的各種知識、各個實驗技術的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項。在指導學生修改實驗方案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實驗方案進行修改。在實驗過程中,即使是在晚上和周末,只要學生做實驗,教師就要全時段值班,指導實驗。因此,教師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有無私奉獻的精神,要對工作負責,從工作的角度出發,不計較個人得失。
5 總結
與傳統的驗證性實驗相比,我們所采用的設計性實驗首先通過具有轟動效應的病原微生物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和熱情。其次,我們的設計性實驗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由“授之以魚”轉變成“授之以漁”。這種實驗課的教學模式首先直接提高了醫學微生物學的實驗技能,并間接增強了醫學微生物學的學習效果。它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作用遠遠超過傳統的驗證性實驗。在完成自主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對科研工作有了初步的認識,對查閱資料、設計方案、開展實驗、進行報告和總結等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為今后繼續學習,積累了一定經驗,奠定了基礎。雖然我們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進行了上述的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當然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堅持在教學改革的道路上繼續探索。
注釋
① 陳瓊華,錢黎明.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探索.中山大學學報論叢[J].2006.26(6):22-26.
② 易力,,陳萬光等.推進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J].實驗室科學,2010.13(1):10-11.
關鍵詞:微生物學;實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304-01
微生物學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動規律和應用的學科,是生物學科中理論性和實驗性都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環節。隨著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學科的迅速發展,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已成為許多生物技術領域的基本技術和手段,其基本理論和應用研究在國際上一直是非?;钴S的領域。如何通過該課程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知識,培養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求實創新的科學方法及綜合分析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專業奠定牢固的理論專業技術基礎,是微生物教學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此,筆者對微生物學實踐教學改革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下面簡單介紹在微生物學實踐教學中的一些改革工作。
一、優化整合教學內容,及時引入新知識新熱點
微生物與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育種學等課程在內容上相互交叉滲透,授課時間上有前有后,為避免與先修課程某些內容重復、又為后續課程留有余地,突出本課程的特有內容,必須對交叉內容進行優化整合。作為生命科學中最活躍的分支科學之一,一批新的微生物學科正孕育和形成,如微生物基因組學、微生物蛋白質組學、微生物代謝組學等。很多新技術、新方法如熒光PCR、生物芯片技術、生物信息學等在微生物學中廣泛應用,完全按照微生物學教材已不能掌握更多的新知識、新理論。因此,在保證教學內容的基礎性、系統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向學生講授更多的有關科學前沿動態的知識,探索將課程中的經典理論和前沿科技發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力求讓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系統掌握本門課程的基礎理論與實驗操作技能。實踐中的具體做法是:教師通過上網檢索的方法,廣泛收集有關外文教材和教輔資料,從中吸取精華,同時注重吸收國內重點大學在相關課程上的先進教學經驗,在講授過程中針對書上的興趣知識點進一步查閱該領域的最新進展,做到源于書本又高于書本。
比如在講到抗生素對細菌的作用時,引出2010年在全球多個地區出現的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I型(NDM-1)超級細菌的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了抗生素在目前抗感染治療中的應用及目前國內外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現狀,部分興趣濃厚的學生在課外時間對目前國內大型醫院的抗生素臨床使用展開探究。
二、嘗試多種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反映微生物學課程“聽得懂、理不清、記不住”。老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只會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形象生動地將微生物學基本知識傳授給學生。
1、歸納、對比式教學法。對于知識點零亂、分散且容易混淆的內容,可以通過歸納與比較其間的異同,使知識點層次清晰、分明,也可減輕學生記憶的難度。如原核微生物與真核微生物的比較;真病毒與朊病毒的比較;G+細菌與G-細菌細胞壁的比較;細菌、酵母菌、霉菌、放線菌菌落特征的比較;消毒與滅菌的比較;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比較等。比如,G+細菌與G-細菌細胞壁的比較可從四個方面對兩者進行比較和說明:細胞壁結構;肽聚糖含量與單體結構;革蘭氏染色反應;磷壁酸、LPS的有無等。
2、實例教學法。教學時要理論聯系實際,多引入與生產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或有趣事例。如講到“蕈菌”的時候,可以查閱最新文獻向學生們介紹一些常見的食用蘑菇的培養過程,引出真菌繁殖的生活史;開始“病毒”一章的學習時,通過簡單介紹SARS流行情況,引出其病原體―冠狀病毒,講到“亞病毒”時引入瘋牛病的例子,激發學生學習病毒的興趣。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對學生起到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3、討論式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與當前熱點問題有關,可以提前幾周布置作業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寫成綜述或總結。如講到細菌耐藥性時,可以讓學生查閱相關文獻,總結和分析當前細菌耐藥性研究的進展,包括耐藥菌種、耐藥機理及可采取的措施等,上課時分組派代表發言討論,最后教師總結。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查閱資料、綜合分析的能力,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提高了學生的組織和表達能力。
4、多媒體課件的合理利用。微生物的微觀形態特點使得微生物學的教學變得抽象、難以理解,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以把在顯微鏡下的影像信息搬到教室中,使課堂教學形象化,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如細菌、真菌、病毒的顯微世界及鞭毛運動、噬菌體復制、擔孢子形成的過程可以通過色彩豐富、生動形象的動畫展示,再配有優美的音樂和解說,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講課效率。
【關鍵詞】現代微生物技術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考核方式
現代微生物技術是食品工程、生物工程、環境工程等專業必修的專業課,實驗教學是培養研究生素質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環節之一, 在當前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形勢下,注重研究生素質培養,提高他們的科研能力顯得尤為重要[1]。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教育體制的改革,開設微生物學相關專業的院校不斷增加[2],又因為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的生源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參差不齊。有不少新生沒有經過科研的系統訓練,科研實踐經驗少,科研意識模糊。針對這些現狀,在研究生正式進入科研狀態前,現代微生物技術實驗的開設,有助于研究生強化科研意識,提升科研素質,快速進入科學研究狀態。
1 碩士生的科研素質現狀
對于食品類專業的碩士新生們,雖然他們在本科期間都學習過微生物學實驗,但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本科期間的微生物學實驗重點在基礎操作技能的訓練和知識點的學習。學生很難將這些獨立的實驗在科研中系統運用起來;二是本科階段專業人數多,許多專業人數往往超過60人,在實驗教學的課程中多采取分組方式實驗,每組少則4-5人,多則10人,導致學生的獨立訓練機會少,多數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處于觀摩狀態。基于以上原因,許多學生進入研究生階段后,對如何進行科研十分不明確,意識非常模糊,操作技能上也感到無法得心應手,進而產生新生階段的迷茫。
2 教學探索
2.1 明確教學目的,調整教學內容
現代微生物技術理論教學與實驗課教學區別較大,實驗課教學的特點是以學生動手為主,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3]。面對研究生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在總結傳統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從培養綜合型人才的目標出發,我們將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調整。具體做法是:(1)對相互間既有聯系又重復的章節,進行重新編排,合并講解,既更加清晰又節約時間。(2)與實驗課密切相關的內容,在實驗課的教學中結合實驗過程進行講解,既豐富了實驗課內容,又減輕了理論課的壓力。上述措施可以將原來的教學內容有效壓縮,就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將理論課程講解的更為透徹、細致,完成微生物學教學任務。
2.2 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即教師應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能力的培養上[4-6]。在教學方法上應將素質教育、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充分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在現代微生物技術教學中,單純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將大量的微生物新技術、專業名詞等硬“灌輸”給學生,可能會使他們產生厭倦情緒,既不利于知識的獲取,又不利于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探究現代微生物新技術的產生過程,讓學生了解這些新技術是如何有效應用的,當學生了解了知識的“背景”后,就可以用這種方法去獲取更多的知識,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3 科學的開設方式
由于本課程的實驗內容是現代微生物技術,所涉及的主要實驗對象是微生物,其生長和代謝是有時效性和連續性的,若按現有每周安排1-2次實驗課,每次2-3學時的方式進行,勢必無法讓學生很好地實時監測其變化過程,也無法讓學生體會科研的過程。研究生課程應打破本科實驗的分段教學模式,采用連續開課方式,即將整個課程的時間按實驗需要連貫在一起,也可將幾個實驗穿插在一起進行,這樣既可以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綜合實驗,又可以使學生能連貫地將實驗完成,充分體驗科研的整個過程。采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生完成課程后就像經歷了一次研究過程??紤]到所需時間的連續性,可將課程安排在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已基本結束,即將進入實驗室之前進行,或在研究生無其它課程的階段進行。
2.4 切實有效的考核方式
合理的成績評價有利于學生平時更認真學習,牢固掌握實驗操作,從而鞏固和提高學生動手的能力[7,8]??己瞬粦獌H僅停留在考核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記憶和理解水平上,而應將重點放在知識的運用上。理論課程考核在期末考核時將試題分為固定答案型和非固定答案型(應用型)兩大類。如在應用型考題中,給定某工業現象、生活現象,或列出所需的材料、儀器或設備,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辦法,目的是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對實驗課程的考核上,除了對操作技能的考核,還應對實驗總結報告規范化,以該學科某權威期刊格式為規范,按照摘要,關鍵詞,引言,實驗材料,實驗方法,結論及討論、參考文獻等分項展開,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查閱大量微生物文獻,包括一部分英文文獻,拓寬視野,培養學生文獻檢索和文獻閱讀的能力,掌握科研論文撰寫規范。
參考文獻:
[1] 梁靜娟,龐宗文,申佩弘,馮家勛.微生物學碩士生《微生物學實驗技術》課程的開設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1,2,226-227.
[2] 趙銀娟.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改革體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3),140-142.
[3] 陳今朝.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0(10):16-17
[4] 姜明,馬懷良,彌春霞,吳丹,鄧代千.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3):20835-20836.
[5] 鄧百萬,陳文強.基于能力培養的微生物實驗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改革研究[J].2011,28(2):7-10.
[6] 朱丹.關于如何提高微生物實驗課的教學質量的看法[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7):552.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0254-5101
國內刊號:11-2309/R
郵發代號:2-55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聯系方式
關鍵詞:地方應用型本科;微生物學實驗;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5-0131-04
Abstract:Microbiology is a basic course of biology,food,pharmaceutical and so on. It has a strong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so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course is very important. At present,local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are changing to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school model,so the various professional courses under the training system are in the fruitful reform.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o chang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of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this paper takes the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of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microbiolog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alent. The teaching system ofmicrobiologyexperiment course has been reformed and practiced,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Local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Microbiology experiment;Reformpractice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日趨旺盛,因此我國的高等教育工作也面臨著改革發展的內在要求。2014年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1],全國眾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都在積極探索由重理論,輕實踐的辦學模式向技術型、實用型轉變,明確自身的定位,結合自身辦學特色,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合肥師范學院作為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為了適應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趨勢,近年來,在所屬的各個學院對各個專業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進都進行了深有成效的改革。微生物學是生物制藥、發酵工程、食品、農學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具有^強的應用性與實踐性,因此微生物學實驗在其中地位尤為重要[2]。在新的歷史時期,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應適應學科和時展的需求,堅持教學改革,以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由于合肥師范學院是從成人教育發展為本科院校,各方面底子薄,雖然各個領域發展迅速,但在師資力量、專業設置、培養體系、教學內容與方式等諸多方面存在不足。本人是合肥師范學院的一名微生物學實驗教師,具有8a的微生物學實驗授課經驗,通過對微生物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研分析后,發現以往微生物實驗教學存在很多問題,在多方面不能滿足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1 微生物實驗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1 實驗教學重視程度不夠 在以往的辦學模式下,我校的微生物教學主要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實驗教學為輔,對于微生物學實驗重視程度不夠。而且實驗開設的多是驗證理論的經典實驗,主要內容是細菌、真菌的形態觀察、染色,培養基配制及消毒滅菌,微生物生理生化等。實驗項目過于簡單陳舊,嚴重束縛教師手腳、學生思維,以至于學生在實驗實訓中興趣不高,分析問題能力低下。
1.2 實驗資源嚴重不足 由于我校升為本科院校時間不長,高水平的師資比較缺乏,新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都得不到輸送;相應的微生物學實驗器材也較為缺乏,已有實驗儀器比較陳舊,實驗的效果較差,使用成本也較高,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老師的上課動力。由于實驗儀器人臺數不足,導致學生都得不到親自操作實驗儀器的機會,動手能力較差,進入企業實踐操作能力也得不到認可。
1.3 實驗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陳舊 微生物學實驗只設置一些較為簡單的實驗項目,對于一些較新實驗項目以及綜合性的實驗均沒有設置,致使一些學生無法單獨去完成微生物學實驗的整個流程。由于師資力量硬件條件的不足,導致在實驗項目的選擇上捉襟見肘,不能開設一些時下較新的實驗項目,不能讓學生了解有關微生物實驗的最新動態,學生的視野比較狹窄。課堂上的教學依然沿用老師板書的形式進行講解,沒有其他更為先進的教學方式,更沒有先進的教學工具。由于微生物是種肉眼看不見的生物體,學生光靠耳朵聽就顯得很抽象,不利于理解。
1.4 考核模式不合理 在不同專業的微生物教學中,實驗實訓都作為課內實驗,在整個課程中占比較小,在考核中也不作為單獨的考試內容,平時的實驗操作也不作為考核項目,導致學生對微生物實驗教學重視程度不夠,學好學壞都一樣,致使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同時也會影響教師的授課積極性。
1.5 與市場銜接不夠 高校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是走向市場,為經濟建設服務,同時實現自身價值。能否被市場所接受,要求人才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與高超的實踐技能。以往的人才培養一直強調理論知識,導致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大部分都高分低能,不能很好的融入市場。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對畢業生的動手能力要求就更高,而新建的地方應用型本科的合肥師范學院在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銜接方面就顯得不足。學生在學校時進入企業實習的機會較少,接觸到時下先進的生產工藝與流程的機會就更少,畢業以后進入企業往往不被認可,影響學生職業前景與學校的聲譽。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學生畢業去向很多是食品檢驗、生物制藥、發酵工程等崗位,這些領域對微生物學的動力能力較高,由于缺少相應的校企合作機制,致使我們培養的學生走不出去,就更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
由于以上原因,導致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效果差,學生學習興趣與能力都不足,畢業生進入相關的企業實習,也不能完成較為簡單的微生物的檢測、鑒別等工作,導致學生與學校的口碑較差。由于國家實施教育轉型的外在壓力與我校內在改革的迫切需求,我校的生物科學學院對微生物學課程以及培養模式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與實踐。
2 提高微生物實驗教學質量的應對措施
2.1 微生物實驗教學課程的修改及實驗內容的調整 合肥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目前下設3個專業,分別是生物科學、生物技術以及食品質量與安全。針對專業特點,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大綱。生物科學專業以理論知識點為主,在微生物學實驗中加入一些綜合性實驗,如土壤中微生物的分離純化;生物技術專業加大實踐實訓的比重,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比如食用菌栽培技的學習;而對于食品專業的學生,開設了一門獨立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具體課程設置見表1。
24學時\&微生物形態觀察、微生物染色、細菌數目的測定\&微生物學實驗,24學時;食用菌栽培,16學時\&土壤微生物的分離純化,革蘭氏染色,微生物數目確定;食用菌株的分離,菌床的制備,子實體的培養\&生物技術\&微生物學實驗,24學時;微生物工程,24學時\&土壤微生物的分離純化,革蘭氏染色,微生物數目確定;淀粉酶產生菌分離純化,酒釀制作,發酵罐的使用\&食品質量與安全\&微生物學實驗及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56學時\&土壤微生物的分離純化,革蘭氏染色,乳制品與調味品的微生物檢驗,大腸菌群與金黃色葡萄球的檢測\&]
為適應學校轉型,應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微生物實驗實訓需從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方面進行改革,強化實驗教學的應用性需要[3]。減少原來的驗證性實驗,如微生物形態觀察、培養基的配制等,將其納入到土壤微生物的分離純化這個綜合性試驗中。土壤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從土壤原液的制備、不同微生物培養基的配制、微生物的培養方法以及種類的鑒別,基本上包含了微生物常規實驗的整個流程。通過綜合性實驗項目的加入,使學生掌握了微生物樣品的采取、分離培養基的獲得、不同微生物的基本形態、不同微生物的染色方法以及顯微鏡中油鏡的使用方法諸多重要的知識與技能。此外,還根據學生興趣,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自己去設計實驗思路、選擇實驗內容,組織材料進行實驗,自己去環境中篩選有益的菌株,鞏固課堂所學。通過以上改變,學生實驗基本技能更加嫻熟,為后期進行畢業論文的實驗,作了充分的準備,思路更加開闊。對不同專業的微生物實驗課程的重新設置,既突出了專業特色,又在教學中為學生補充潛在知識與技能。
2.2 拓寬實驗教學手段 由于微生物個體微小,肉眼很難看見,憑老師口述很難使學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形態以及生理特性,如果教師仍采用傳統填鴨式的講授、實驗進行教學,學生認為微生物學課堂枯燥無味,逐漸失去W習興趣。因此,微生物學實驗教師要拓寬教學手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多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4]。例如,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食物為什么會變質,是由哪些微生物引起的變質;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照片與影音的形式,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微生物的基本形態與功能;讓學生利用一些微生物自己去制備一些發酵產品,如酸奶、葡萄酒等。通過教學手段的增加,不僅避免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而且讓學生通過自己思考獲取知識,增加了學習主動性,鞏固了學習內容,培養了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2.3 改進考核模式,重視實踐教學 針對生命科學學院下設3個專業的不同特點,分別制定了微生物學實驗在其專業中的畢生與考核模式。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專業開設的微生物學實驗學時占微生物學課程總學時的1/3,在期末考試中實驗成績也占有30%,且實驗操作單獨考試;由于微生物在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中的重要性,因此單獨開設了一門課程,即微生物學實驗及食品微生物檢測,總學時達到56個,獨立考試。通過以上考核模式的改進,增大了微生物實驗在其教學中的比重,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加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此外,在制訂培養計劃過程中要始終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除了一些課程必須的實驗教學外,還要安排勞動技能訓練、專業基礎訓練、科學研究訓練等,以滿足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高的需要。為了加強微生物實踐教學環節,除建立了相關專業相關課程的實驗室外,還要重點建立藍莓研究中心,主要利用微生物發酵來制備各種果酒,學生可以自主進入中心去實習,獨立去釀制果酒了。校內的食用菌栽培基地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實習,使學生學型真菌的栽培技術,較好地保證學生的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的順利完成。
2.4 實施深度校企融合 近年來我院與多個生產教學實習基地開展校企融合式的培養模式。教師、學生進企業,在生產一線建立實訓基地,在企業現場授課,企業教師與我院教師交替授課,有利于企業環境與學校環境結合,企業資源與學校資源結合[5]。作為人才培養與生產一線“零距離”的產學結合形式,這樣的合作目的明確,一切圍繞教學過程與實施進行,對微生物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很大幫助。這些企業掌握生物技術領域的先進技術,在企業管理、技術力量、設備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在實施校企融合的培養中,主要從以下幾個關鍵點入手:
2.4.1 深入了解企業需要,共同完善課程建設 企業中的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是學校專業設置、課程改革的依據。通過平時對企業調研獲取信息,及時調整學校專業課程內容,聘請企業人員共同制訂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考核標準,必要時采用“訂單式”培養等形式,使所教、所學、所用三者對接,培養企業適用的人才。
2.4.2 合理利用企業資源,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企業不僅具有許多學校沒有的設備、技術,更具有教學上難以模擬的工作環境。因此,學生到企業實習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維系和深化校企關系的重要環節。學生實習可以有認知性的參觀、體驗式的短期實習及較長時間的頂崗實習。無論哪一種形式,走出校門、走入企業,對學生鞏固理論知識、提升操作技能、了解工作環境、適應崗位要求都是非常有利的。而且通過學生頂崗實習、企業有機會挑選所需人才,這也是非常受企業歡迎的。
2.4.3 發揮雙方資源優勢,努力培養師資隊伍 教師走入企業參加生產實踐是師資培訓的重要途徑。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是為企業培養一線的科技人才,如果教師對企業的情況知之甚少,實踐動手能力、分析排除故障能力不足的話,顯然是不能滿足要求的。所以要讓教師了解企業、了解產品、參與生產,全面培養生產實踐能力。教師上課給學生講企業、講產品、講市場,只有把理論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一流的應用型人才。
2.4.4 體現地域特色 根據安徽省的氣候特點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食品、農業與醫藥已成為本省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支持本省的經濟發展,要結合本省特點,增加了微生物密切相關的食品安全與生物制藥專業。此外,我校地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之優勢,與安科生物藥業、馬鞍山蒙牛乳業、伊利(合肥)集團、合肥徽王食品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國內知名生物應用型企業開展產學合作。
3 結語
通過對生物核心課程微生物學實驗的各個教學環節進行深入改革,使學生學習熱情與興趣大幅提高,實踐操作能力也有顯著的改善,同時也提高了老師的授課動力;通過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提高了資源的節約化利用,并且使課堂知識與市場需求實現無縫銜接,提高了學生就業率與企業的用人滿意度。因此,新建地方師范院校生物學專業課程改革措施,只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通過改革教學與考核方式,與企業優勢互補,增加學生實踐機會,并結合目前就業形勢與地方經濟特色,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創新型人才,服務于地方經濟,進一步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重要的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邱成書,馮媛媛,陳文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教學改革與探索[J].高等教育,2016,06:105-106.
[2]蘇海佳,劉長霞,譚夭偉.生物工程專業“研究型”本科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8,(12):56-59.
[3]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構想[J].中國大學教學,2007(9):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