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16: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體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當前財政部門和金融部門支農合作的主要形式
(一)金融機構直接承擔部分財政支農職能。計劃經濟時期,我國財政、金融職能相互交織,財政支配金融,金融充當“第二財政”,扮演著財政的出納角色。近年來,隨著財政、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基本構建起了以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農村合作金融為主體的農村金融體系,部分商業銀行承擔的財政性職能相應移交給了政策性銀行,政策性銀行演變成溝通財政與金融支農合作的主要橋梁。以廣饒縣為例,該縣1994年設立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除保留小額農戶貸款、扶貧開發貸款等政策性業務,原承擔的糧棉油貸款購銷等政策性貸款業務均劃轉至農發行。支農再貸款?
(二)財政部門透過對相關“三農”經濟主體的貸款貼息。為促進“三農”經濟發展,增強農業龍頭企業的幅射帶動能力,財政部門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小額扶貧貸款等提供了部分利息補貼,以減輕農業企業財務負擔,促進了金融部門對農業貸款投放的刺激性。據調查,2000年以來,東營市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貼息。2003年,廣饒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縣財政每年拿出300萬元專項資金,通過貸款貼息、補助、獎勵等方式,用于支持重點龍頭企業。
(三)財政部門出臺鼓勵金融支農有關優惠政策。為吸引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業的投入,財政部門對農村信用社直接給予財政資助,出臺了減免三年營業稅、所得稅減半征收、承諾分紅補貼等優惠政策。據調查,東營市政府為促進縣區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工作的順利開展,對利津、墾利兩縣農村信用社的股東承諾,如信用社2年內達不到分紅比例,市財政將予股東補貼;并在政府權限范圍內,盡量減免農村信用社在抵債資產接收和處置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稅費。全市涉農資金和業務全部交由農村信用社辦理,所有農口部門在農村信用社開設基本賬戶,各級預算外資金按一定比例存放農村信用社,鄉鎮的國庫、勞動保險、醫療保險和各種行政收費由農村信用社,縣、鄉公務員和教師的工資由農村信用社,縣級財政集中支付中心設在農村信用社。研究制定了做好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清收盤活工作的具體意見。對過去行政干預的貸款和協調農村信用社購買的企業債券、各級各部門在農村信用社的行政性貸款,由縣、鄉政府負責限期收回;對公職人員的貸款,采取紀律和行政的手段收回;采取以優質資產置換、整體“打包”等多種方式,幫助清收不良貸款。
(四)人民銀行助推,政府部門主導,積極優化縣域金融生態環境。2005年初,周小川行長多次在重要場合論述金融生態環境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和關注。面對金融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各級人民銀行積極向地方政府匯報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意義,取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據調查,2005年,廣饒縣委、縣政府把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由分管縣任組長的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領導小組,把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納入縣委、縣政府的考核,加大了督查力度。開展了“金融生態示范縣”創建活動,出臺了《創建“金融生態示范縣”建設的實施意見》,研究設計了“建設金融生態示范縣”的具體指標體系,制定了《“金融生態示范縣”評價標準》,形成推動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規范化機制。截至2005年底,全縣已命名“文明信用鄉鎮”21個,“文明信用村”684個,“文明信用企業”61個,“文明信用戶”9.9戶,“文明信用工商戶”2333個,2006年力爭全市60%以上的村鎮、農戶達到文明信用標準。
二、當前合作方式中的不足
2003年以來,廣饒縣向“三農”累計投入財政資金69億元,投入信貸資金85億元。財政投入和信貸投入的不斷擴大,有力的促進了該縣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增強了農民收入。目前廣饒縣已形成以凱銀集團、馳中集團、華譽集團為首的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收入結構發生明顯變化。據統計,2005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820元,同比增長14.7%。2001年-2005年,廣饒縣農民收入年均增長10.1%。收入結構中,純粹來自農林牧漁的增幅僅為5.93%,非農產業純收入增幅高達92.45%。(一)財政金融支持重點“不到位”與“越位”并存。近年來,為發展農村經濟,地方財政不斷擴大了支農資金投入,市本級財政支農支出以20%的速度遞增。據調查,近四年來,我市投向“三農”的資金達50.7億元,2003年市級財政用于扶持“三農”的資金3.8億元,2004年達到了4.6億元,分別占這兩個年度市級財政支出的28.4%和29.6%。但是,地方財政支出在制度安排上一直向城市傾斜的格局沒有改變,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應由財政供給經費的公共產品,財政投入的力度不足。主要表現在對農村的基礎設施、供水設施及環境治理等社會公益性的投入相對較少。調查中,我們設計的“當前財政和金融對當地經濟的支持哪個更大一些”中,有7/8回答金融支持力度更大。
(二)支農項目治理部門龐雜,投資越位和缺位現象并存。由于各部門職責定位不清,沒能有效地建立起責、權、利相匹配的財政支農激勵和約束機制。既有爭項目、爭資金形成的投資越位現象,也存在互相推諉導致的投資額缺位現象。因此,項目和資金多頭治理,留下不少弊端:一方面,由于支農項目涉及的部門眾多,部分項目交叉,有些地方出現同一類型支農項目存在多個部門重復立項、實施的情況。
(三)財權與事權分離的財政體制改革,使得鄉鎮、村委成為財務空殼,不能成為有效承貸載體。城鄉財稅體制改革形成財權和事權不對稱,造成越是基層政府財權越小、事權越大。但另一方面,資金鏈條長,治理困難。目前財政支農資金治理采取的是分級配套、層層下達、項目單位具體實施的做法,有些專項資金從上級財政下撥到實際使用,經過多個環節。資金在途時間長,影響了資金的及時到位,又增加了資金治理成本。一個項目,分級配套,每個級次都要考察論證,都要進行檢查驗收,需要大量的治理費用??h級財政配套能力弱。停收鄉村公益事業金,使農民人均每年減少稅賦100多元。2004年降低農業稅率2個百分點,農民人均減負58元,今年全部取消農業稅及附加,由此所減少的鄉鎮及村級收入全部由市財政轉移支付。
(四)財政補貼在流通領域消耗太多,輕生產領域。農發行貸款目前還僅局限在糧棉流通領域,雖然對解決農民“賣糧難”、“賣棉難”問題,穩定糧棉價格,保護農民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國家的補貼基本在流通領域消耗,因此農民直接受益有限。
(五)政策性與商業性關系模糊。政策性與商業性并存是當前信用社經營中的基本格局,也是改革的基本矛盾。信用社肩負金融支持“三農”的職責,這具有強烈的政策性。另一方面,信用社又是“自主經營、自擔風險”的商業企業。并且,隨著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進展,商業性業務的比重日益上升。由于當前信用社存在強烈的政策性,以至于它還不可能擺脫行政桎梏而真正成為產權清楚、政企分開、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金融企業。
(六)財政支農支出結構不合理,供給范圍“越位”與“缺位”并存。財政支農治理的領域和事務不能隨農村城市化的加快而及時調整,造成很多部門和單位仍在占用財政支農資金,而應由財政資金供給的領域和事務卻得不到應有的資金保障。主要表現在:第一,隨著廣饒縣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三產”的比重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縣級農業服務機構仍然過多,職能沒有進行較大調整,是財政資金供給范圍過寬的主要原因。如:農口設有畜牧、農業、水產、農機等幾個服務中心,各中心仍然是全套配置,各中心資源分散,不能整合,存在浪費現象。如:2002年財政安排幾個中心事業發展經費各100萬元,從財政檢查的情況看,各中心事業發展的效果不明顯。
三、政策建議
一方面,貧困地區公共財政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健全的農村金融體系無法建立;另一方面,將農村金融機構作為支農的工具,進一步扭曲了農村的金融體制。分析表明,只有讓公共財政發揮應有的作用,才能進一步改革農村金融體系,形成商業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制。(謝平,公共財政、金融支農與農村金融改革)
第一,健全農村公共財政體系。一是通過農村公共財政直接投資以改善農村的投資環境、提高農村的技術水平和對一些經濟行為給予補助。二是逐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改變目前我國長期存在的只有城市干部職工才能享受社會保障的狀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僅包括居民生活補助和救助、基礎的生產生活設施和文化教育支出,還包括對農戶個體生產及合作組織的補助。
第二,把財政和金融資源結合起來,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提高融資效率。財政和金融兩者相互補充、支持、促進,形成合力,就可以產生明顯的放大作用,極大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目前通過財政直撥或其他渠道下撥的支農資金千頭萬緒,開行要通過市場建設和融資推動的方法加以整合,改變長期以來支農資金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的局面,確保資金安全運行。資金一旦整合,就能發揮集合效應,提高支農效果,產生“一個平臺、一個信用、一個賬戶”多種功能的貸款模式。即通過融資平臺賬戶治理、整合各級政府的支農資金、發放貸款、回收本息,形成統一高效的信用支持和治理模式。目前大部分縣域,非凡是貧困縣機動財力很少,自身活力相當脆弱,開行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配合,盡快打開工作局面。
論文摘要:中國金融系統由過去的單一銀行制轉變為一個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國家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體系。中國金融改革的過程就是一個金融不斷創新的過程。目前,我國金融創新已進入深化金融改革和適應入世后金融對外開放的新階段,但這并不等于說必須在金融領域內全方位地與國際金融接軌,事實上,在金融領域的許多方面,我國還不具備金融創新的條件,因此,應當結合我國金融國情,循序漸進地在一些方面積極推進金融創新的進程。
0 引言
改革開放20余年來,中國的經濟體制有了較大轉變。在走向市場的這段期間,其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與此相對,我國金融體制的創新變革則顯得有些滯后。自從1979年我國打破了“大一統”的金融管理模式之后,相繼推行一系列的漸進式改革措施,但是,改革的著眼點,更多地放在了外延的擴展上。如增設一些新的機構網點,引進一些新的金融工具(住房抵押貸款、CDR、QFII等),開辟一些新的金融市場(股票市場、回購協議市場、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等)等,即遵循了機構創新、工具創新和市場創新,而對現有制度框架和金融秩序可能造成潛在威脅的深層次問題,采取的往往是迂回方案或者基本不予涉及。也就是說存在著明顯的“三重三輕”傾向,即重增量,輕存量;重體制外,輕體制內;重金融組織與金融工具,輕金融制度。顯然,這就與金融創新的系統化變革思想有些相違背。參照熊彼特的技術創新思想,我們不妨將金融創新分解為機構創新、工具創新、市場創新以及制度創新。那么,這四者應該說是一完美組合。金融要創新,就必然融合了機構創新、工具創新、市場創新以及制度的創新。制度創新,其一個極為重要的目的,我們知道是為了獲取最大的、現有制度所不能實現的潛在利潤,它有著將外部收益內部化的能力。具體到我們下面所要討論的金融制度的創新,它之所以受到重視,同樣在于其將閑置的金融資源加以重新配置并投入使用的能力??梢韵胂螅绻麤]有承載市場的有效的金融制度,又何以創辦適應市場運行的金融機構?機構不存在了,那么能滿足市場需求的金融工具又怎么會誕生呢?當然,作為金融創新的核心內容改革開放20余年來,中國的經濟體制有了較大轉變。在走向市場的這段期間,其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與此相對,我國金融體制的創新變革則顯得有些滯后。
1 金融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從整個金融體制的改革來看,它可分為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體系、金融的組織體系、金融市場體系、現代化的管理體系四部分。
1.1 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體系。改革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體系有這樣幾個難點,即如何建立中央銀行的組織體系,中央銀行對基礎貨幣的管理,用什么方法來控制住基礎貨幣。
中央銀行的組織體系。由于過去我們長期以來回避了這個問題,1993年以來大家對目前這種中央銀行的組織體系提出了很多非議。因為組織體系的設立體現看其功能,一定的功能也要通過定的組織體系來實現,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同時,中國人民銀行有專項貸款權。這點遭到大家的猛烈批評。國外有人據此認為中國沒有真正的中央銀行。中國的中央銀行從上到下有一個專項貸款指標。這個專項貸款有一部分是國務院點名的,由專業銀行去具體辦理。
正是由于中央銀行的利潤留成、中央銀行具體辦業務、中央銀行層層普設機構層層有資金使用權這些問題的存在,所以大家對中央銀行普設機構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而且現在不論從國際上,還是國內經濟界、理論界、中央各部委對中央銀行提出的意見都是希望中央銀行要按經濟區劃設立,取消縣級支行。我們現在人民銀行分行既有一定的規模調節權,又有一定的資金調節權,反而總行的資金調節權不是很重要,也不是很集中的。所以,1993年中央把省分行的資金權收回了,只留下農副產品收購權及資金。調劑規模權也收上來了,只能給到各專業銀行,從而在資金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用什么方法來控制住基礎貨幣。大家知道中央銀行有三大工具:貼現率,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率是各國中央銀行都輕易不敢動的,票據再貼現業務在我國也不多,我國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是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的信用放款。如果要很好地協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話,應該開展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的最主要工具是財政債券。無論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長期的可以通過回購協議來實現,短期的可以買斷。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來吞吐基礎貨幣,最大的優點是公開。因為對于每個商業銀行來說,不是直接把錢給你,而是誰吸收了基礎貨幣誰就有貸放能力。這就解決了建立個比較合適的財政投融資體制的問題。
1.2 銀行的組織體系。組織體系最重要的問題是各種金融機構在整個組織體系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它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問題。
1.2.1 關于政策性銀行設立問題。我國對中央銀行的倒逼機制很重要的是專業銀行兼有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雙重業務的存在使金融機構缺乏自我約束力。所以,大家提出要盡快分離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
1.2.2 國有商業銀行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對國有商業銀行樹立利潤目標有恐懼心理,怕因此而擾亂了金融秩序。對政策性銀行也有誤解,好像政策性銀行就是一種賠本的銀行。如何把我國的國有專業銀行轉變成國有商業銀行,除了必須把政策性業務分離出來外,主要是在經營機制上要把經營的風險真正放在專業銀行身上,讓其自負盈虧。在健全的市場經濟中,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譽與政府的信譽是有區別的。這里不僅政府的信譽與銀行的信譽不能完全等同,而且中央銀行的信譽與商業銀行的信譽也不能完全等同。只有中央銀行的信譽與國家的信譽能夠等同,因為中央銀行的信譽是以一個政權的存在為基礎的。如果作了這種區分,社會就會對商業銀行產生種很強的約束力。
1.2.3 關于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金融體系中,除了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之外,還存在大量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它包括保險公司、城鄉信用社、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等。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國的城鄉信用社不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因為它具有支票的創造功能,所以實際上是小的商業銀行,只不過其資本金的構成與國家銀行、股份制銀行有所不同。所以當前從政策制定來說還主要強調其合作的一面,但從發展趨勢來說則要更多地強調股份這面。對于非銀行金融機構要嚴格界定資金來源、業務范圍和規范經營。
2 我國金融管理體制未來改革的思路
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是:按照統籌發展的要求,正確處理金融體制改革與其他領域改革的關系,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優化金融市場結構,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健全金融調控機制,深化金融企業改革,初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金融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取得金融體制改革的突破性進展。
2.1 優化金融市場結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擴大資本市場規模,加強資本市場建設,強化資本市場功能。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完善資本市場結構,豐富資本市場產品。
2.2 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加快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清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體系。完善和發展農村政策性金融服務,強化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作用,引導和鼓勵商業銀行為縣域經濟特別是農業和農村經濟提供金融服務,形成農村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共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格局。
2.3 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從保護存款人、投資人和投保人的合法權益,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出發,強化市場約束,加強金融監管。加強金融監管的合作與協調,形成銀行、證券、保險等監管機構與宏觀調控部門共同組成的金融穩定協調機制。中央銀行加強對貨幣市場、證券市場、保險市場的監測和管理,防止各類金融市場、各種金融風險的發生與蔓延。
【論文摘要】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已經走過了十幾年,本文結合我國農村金融的現狀,著重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村金融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完善農村金融的相應措施。
從1996年《國務院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至今,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已經走過了十多個年頭。改革中,我們逐步認識到,完善信用社治理結構必須要有競爭的市場,實現有效監管也必須要有競爭的市場,而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需求同樣需要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組織形式去滿足。因此,開放農村金融市場、實現金融多元化成為解決農村金融問題的關鍵。2005年人民銀行主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2006年銀監會調整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2007年銀監會又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擴大到全國,農村金融市場開放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1我國農村金融的現狀
經過多年的改革后,目前我國多元化農村金融體制已初步建立,即以合作性金融為基礎,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協作、證券市場和外資為補充的多元化農村金融體系。同時,農村金融組織民營化程度加大,鄉村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的試點擴大了各類資本合作的參與路徑,并促進農村金融競爭機制初步形成,使得財政資金、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資和非營利資本角逐農村市場的競爭機制初步建立起來,打破了長期以來農村金融市場農信社壟斷農村金融市場的局面。隨著國家財政管理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金融主體呈擴大化趨勢,逐步形成了由各級政府、具備國有、集體、外資、港澳臺、私人等各種資本背景的企業、農戶和其他私人投資者構成的多元化金融主體格局。
2我國農村金融中存在的問題
2.1財政投入不足
根據公共財政理論,對于農村準公共產品的提供,市場機制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農村公共產品的基礎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政府仍然應發揮主導的作用。但據統計資料顯示,建國以后至2005年,除個別年份外,我國政府的財政支農資金絕對額是增長的,但財政農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卻呈下降趨勢,財政投入不足10%的水平與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極不相稱。
2.2農村金融服務渠道單一化
雖然經過多年改革,但是農村金融服務渠道單一化的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農村金融體系主要由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郵政儲蓄和農業發展銀行構成,而除了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外,其他銀行機構很少在農村地區發放貸款,大都把資金轉到城市。同時,商業銀行在農村吸收的資金絕大部分流回城市,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實際上也成為農村資金流出的重要渠道。現實中,實際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任只能落在了農村信用社的肩上,然而在實際運作中,農村信用社過分看重業績增長,以追求贏利為主要目標,偏離了為社員服務的主要原則,難以達到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目的。
2.3農村金融產品單調,業務單一
由于長期以來農村金融業處于無競爭狀態,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大多缺乏金融服務意識,經營方式粗放,不注意金融產品的需求創新,滿足于坐等顧客上門;農村可選擇的金融產品僅有存款、貸款、保險等,且基本上是城市金融產品的簡單移植,金融機構沒有適時根據農民需求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就是在一些傳統業務上,也缺乏創新。
2.4民間金融組織活躍但缺乏有效監管
正規金融機構缺乏活力,在客觀上為各種民間金融活動提供了發展空間,很多地方民間借貸甚至成為農村資金融通的主要渠道。據調查,民間借貸占整個農村資金市場總量的30%到70%不等,且越是落后的地區民間金融組織越為活躍。雖然民間金融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資金緊張的壓力,但是,民間金融活動中存在的不規范、風險高、糾紛多、盲目性大等弊端容易造成社會動蕩,很可能會加重農戶及農村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和風險。
3完善農村金融的措施
3.1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要進一步推動政策性金融機構拓展支農金融業務,針對“三農”的特點,在進行農村金融體系設計時,必須加大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性金融投入,應建立以農業政策性金融為主線,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和農村特點的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同時,要充分發揮商業銀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商業性金融是金融體系的主要力量,能夠圍繞農村經濟和生活的發展,及時提供相應的服務供給,滿足農村多樣化的金融需求,這也成為政府支農手段多元化的重要政策選擇。另外,我國還要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使其充分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農村信用社是農村現有正規金融的主體,所以必須堅持農信社“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的終極定位,只有農村信用社發展壯大,才有能力支持廣大農戶發展經濟,帶來農村經濟的繁榮。
3.2完善準入、退出制度
壟斷不利于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必須要完善市場準入退出制度,建立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要在綜合評估各地農村金融市場容量、條件以及當地風俗的基礎上,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適當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按照投資主體多元化、堅持產權關系清晰、組織形式多樣化原則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小額信貸組織、村鎮銀行、貸款子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構建真正的農村金融競爭主體。同時,要抓緊健全市場退出機制,這也是強化外部約束、保障農村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促進不斷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金融監管;體制;改革
一、中國金融制度現狀分析
(一)在現有的結構方面,國有銀行仍在壟斷這大部分的金融業務,就算是創新的金融機構,都有這政府直接參與或者持有國有的股份;純粹的私人的金融機構還沒有取得合法的地位。目前,雖然國有銀行的壟斷的金融業務已被多元化的機構所打破,但是從整體上講,國有銀行還在占據這高度壟斷的位置。這種所有制的結構導致這我國的金融體制的幾個嚴重的問題:(1)銀行信貸資產量降低;(2)國有銀行和非國有的證券。房產等投資商“合作”,避免了相關政策的限制;(3)公民的存款受到嚴重的侵害。
(二)金融制度學認為,金融市場的出現的出現使市場的交易費用降低,達到資本。資源的配置的作用。中國的證券市場因為法律的不健全、信息傳輸的不順暢、投資者的素質低等相關因素,使得證券市場中證券的價格不能更好的反應相關信息對收益的影響。然而證券市場作為資金供求媒介而不能充分實現資金流向,不利于降低生產要素的交易費用。
(三)監管機制效率不高。我國于2003年建立三方監管會議制度,規定了每一個季度召開一次的會議,三方都會共享信息的資源。但是,近年的金融集團給監管機構也突出了很多的難題,因為金融集團的業務范圍很為廣泛,涉及到各個行業當中。在這樣的情況下,監管機構就會出現一些程序上面的錯誤。雖然有三方的會議制度,但是只有三方信息共享和溝通的,不能真正的做到對金融集團的有效監管,所以,我國的監管制度還有待全面的完善
二、加強金融體制改革創新
一是央行與金融監管的關系來看,目前央行并不具備有獨立性。在以中國銀行作為內閣成員的基礎上,其貨幣的去向可以由國務院直接決定,但是貨幣的具體操作還的有中央銀行來決定。但是目前中央銀行還不具有相對的自利,這是這個很大的問題存在。其次,宏觀和微觀的監管的關系。一旦“一行三會”的關系處理的不當,那么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行就會存在很大的障礙。不同把“一行三會”看成是個平行單位,靠中央來處理他們之間關系。今年的金融危機就很好的體現出了中央銀行履行金融穩定的體系,在從中也起到了很到的作用。但是,對于中央銀行的最后的貸款人是要充分肯定的,也要對他進行約束。要更好的發揮好貸款人的責任。同時要實現金融監管的信息共享,制約監管和中央銀行的權利,任何的權利都會受到制衡。不論什么樣的政策制度,這樣的論文都要好好的貫徹下去。
二是機構立法與行為立法之間的關系來看。金融業包括了證券、銀行、信托和保險,想對應的法律關系就是股權、債券、信托和保險。保險的法律關系不能夠被看做是債務關系,而是建立在大數法則基礎上的戶主關系,即少數人的經濟風險用多數人的保險費來補償,這是經濟補償的功能。而今,更多的人把保險看成一種投資,從而偏離了保險的本質,市場的混亂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
三是機構監督與功能監督的關系來看?,F階段的某些現象反映,部分監督機構與監督當局利益相互庇護,利益互相掛鉤。根據這種情況出臺了不同的相對應的法律關系規則,導致市場混亂。因此應該逐步實行功能監管,但還是以機構監管為主。
四是綜合經營路徑選擇。綜合經營的路徑選擇就是集團綜合、法人分業,若我們的監管能夠實行業務牌照制度,就會涉及到這點。如果沒有太大的經營沖突在分開經營的過程中,就可以施行申請多種牌照。
五是順序在人民幣國際化中的體現。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力度得以加大,使人民幣演變成結算貨幣,等得以大范圍應用以后,變成國際化貨幣,最后可以成為儲備貨幣。但是匯率改革方面,大家都難以達成共識,所以人民銀行劍走偏鋒――會形成國際貿易人民幣結算。之前人民幣結算存在于一些周邊國家,起主干作用的還是邊貿,現在人民幣結算都運用于國家貿易了。這方面可以有效的促進我們加快資本項下可兌換進程,原因在于必須使貨幣得以流通。如果回流渠道這塊被忽略的話,人民幣結算不會被人們所使用,導致倒逼資本項下開放。再者,香港形成離岸人民幣中心以來,香港人民幣貿易匯率一直是匯率的一個參照本,也就促使了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國家化。(貴州大學經濟學院 ;貴州;貴陽;550000)
參考文獻:
[1] (摘自 經濟學動態 2010年第9期[國際金融危機與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與完善])
[2] 胡炳志.中國金融制度重構研究[M].人民出版社
關鍵詞:金融危機;中國;監管體制;趨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金融已經成了國家發展的核心,近些年來,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也正在迎接著新的挑戰。改革開放以來,世界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國與國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跨國企業越來越多,不斷沖擊著傳統的金融規則與秩序。就此看來,我國傳統的金融體制監管模式似乎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需求,我們必須做出改變。
一、中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制現狀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以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為主,以銀證保三者為監管聯席會議機制的金融監管體制。而金融監管體制的主體則是國務院,國務院委托監管三大金融監管體制,金融監管體制只有通過國務院才能發揮其監管職能,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2005年修訂后的“證券法”明確指出,國家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要對國家的證券市場采取統一管理、統一監督的措施,來維護市場秩序,以保障市場正常的運行。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雖然管理比較集中,但是正是由于這種過于集中的管理模式,才導致了監管體制之間缺少合作與交流,形式比較單一,與國際的交流少。而這種現狀已經顯然不能適應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挑戰,我們必須改變這一現狀。
金融危機造成了全球經濟的衰退。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經濟體,危機主要是通過貿易來對中國進行影響的。我國是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增長的緩慢,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出口業務。在2007年年初匯豐銀行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有60%出口的物資輸到發達國家,其中美國占了28%。2009年、2010年以來金融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不大,但不良貸款風險存在的條件下,房產等投資出現萎縮,中國經濟增長停滯。此外,中國企業銷售的賬款回收風險進一步提高。間接上造成銀行業效益增長停滯,銀行不良貸款出現反彈。
二、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金融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隨著世界經濟與金融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國際金融行業正在進行不斷地發展變革。加強金融監管制度建設是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業改革和發展有序進行的重要保障。總理曾在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必須要處理好金融開放、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加強管理與監測跨境資本的流動,維護金融行業的安全與穩定。金融創新是當前我國金融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應從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謹慎創新,避免因金融創新而造成的十分嚴重的后果,使創新成為中國金融業穩定、健康發展的動力。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金融業一直在不斷創新,不斷走向更高的階段。但中國的金融創新無論是在制度、產品還是手段上都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初級階段的金融創新,導致中國目前利率市場化程度低,缺乏多元化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的進入門檻過高,競爭程度不高,缺少新型金融機構。我國金融監管機構應該結合自身國情,密切地聯系金融市場,防止業務風險向金融風險的轉化,密切關注金融衍生產品的市場監管程度,加強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保證金融監管的前瞻性、全局性與有效性。
三、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
(1)向合作化發展。金融危機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和隱蔽性,它的多變性和復雜性特點也使金融危機的危險性擴大,波及范圍也擴大,以至于已經蔓延到世界各地,甚至是影響到了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行業。我國的銀行、保險和證券金融行業,特別是發達地區的行業,已經導致許多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遭受了重大的損失,一些沿海地區的銀行和金融機構相繼破產。在這種情況下,內地的金融行業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承受住金融危機的打擊。為了能在國際金融危機中處于不敗之地,我國的金融監管方式也必須豐富起來,最好是能夠采用靈活、多變、務實、高效的金融監管體制,實現廣泛協調、合作團結的監管體制,向合作化發展。
(2)向混合化發展。金融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也正在不斷發展壯大,在激烈的競爭背景下,金融業已經開始了創新和變革,新的金融產品也層出不窮,比如說由金融衍生出來的產品交易,受網絡環境的影響,網上銀行交易等創新業務也相繼而來,我們只有緊跟著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發展多元化的金融管理體制,鼓勵多元化的金融產品,開展多種類型的金融業務,為行業提供新鮮的服務和產品。監管的方式也應該更加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以提高金融行業的效率,適應混合化經營的需要,推動金融體制的組織結構體系開始逐漸向混業監管或完全混業監管的模式發展。
(3)向國際化發展。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際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依賴性也不斷增強,很多金融活動已經跨越了國家的界限。但是由于各國金融監管體制的不一致,導致許多跨國企業利用其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分支來逃避國家的金融監管,鉆國家的法律漏洞,從事高風險暴利的非法經營活動,導致金融風險的蔓延和擴散。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必須要以國際為標準,將國家內部的監管法律法規與國際保持一致,加強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強化聯合監管,使跨國金融機構的監管也趨于一致,走向國際化。參考文獻:
[1] 張穎蕾.金融危機下中國金融監管的思考[J].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學報,2011(2).
論文摘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當前信貸資金投入不足和金融服務缺失的問題,是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最主要的因素。本文在詳細分析現行金融制度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制約的基礎上,以現代金融理論為指導,提出了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 當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金融約束分析
(一)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滯后 ,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到位
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經過十多年的改革和創新,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但是與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很不適應。從現行農村金融機構來看,其市場定位雖然是為“三農”服務的,但其服務的對象主要是農戶和個體工商戶,從貸款期限、額度和方式上很難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功能缺位,主要是為糧棉油收購和管理提供信貸資金支持 ,其他政策性業務 ,如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的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功能并沒有有效運作起來 ,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乏力;目前已經掛牌成立的郵政儲蓄銀行,因受自身經營管理的限制,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十分有限。
(二)作為農村金融市場上的主力軍,農信社潛在的風險仍很突出
一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難以發揮有效的激勵約束作用。股東大會在農信社經營管理和重大決策事務中基本上沒有話語權,難以行使監督和決策職能。目前,農信社“三會”制度建設方面取得的進展并不等同于法人治理的完善,這種形式上到位和實質上缺位的潛在風險阻礙了農信社的發展。二是增資擴股并未觸及產權制度改革深層次問題,農信社內部人控制問題仍然突出。在短期利益的驅動下,農信社為了增資而增資,忽視了通過增資擴股改善股權結構,構建有效產權制度的重要意義,出現了存款化股金、承諾保息、甚至貸款入股等違規行為,股本金穩定性較差。
(三)金融 中介組織不完善 ,使眾多農業產業化企業因資金制約發展緩慢
我國銀行業的改革,不但使金融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 日常經營管理也更加嚴格、規范和有序。源于民間資本興建起來的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過程中有 86%以上的企業達不到銀行貸款所要求的條件,再加之縣域范圍內基本沒有為農業產業化企業融資提供服務的擔保公司、信托公司或者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務機構,農業產業化企業在急需資金時,只能依靠 自身力量,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喪失了許多快速發展的機會,只能在緩慢發展中求生存,不能取得規模效益。
(四)國有商業銀行發展戰略的調整.削弱 了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力度
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的國有商業銀行 ,深化改革后調整了其發展戰略。推行集約化經營,在縣域及農村的分支機構向中心城市收縮,信貸業務向大中城市傾斜,占縣域及農村信貸市場上的份額不斷下降,嚴重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的持續、快速發展。據統計,4家國有商業銀行從 1998年開始至今.共撤并 3.1萬個縣及縣以下機構,上收了貸款權限,縣域網點功能萎縮。
(五)民間融資長期得不到政府的認定和支持,制約 了其對農村產業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民間借貸自古有之,特別是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更是普遍存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使民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同時農業企業的興起和發展,也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在銀行信貸資金缺位的情況下,民間借貸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村地區通過民間借貸融資高達 8000億元至 14000億元。民間借貸雖然有發展的必然性.、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歷次金融改革中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地位得不到認可、發展得不到支持。致使農村金融市場出現了“有資金的不能發放、需求資金的又得不到資金”的雙困境地。
(六)集體土地產權制度與抵押擔保制度的矛盾 ,使農業產業化企業有資產而無法抵押
廠房抵押是當前銀行信貸通用的一種擔保形式,也是金融機構防范風險的重要途徑?!稉7ā访鞔_規定:“鄉(鎮)、村企業的土地使用權不得單獨抵押。以鄉(鎮)、村企業的廠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同時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但大多數農業產業化企業建在鄉鎮或村組,廠房用地多是集體用地、宅基用地,由于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在法律上的模糊,造成在實際工作中集體土地所有權很難確定,這種房屋所有權與宅基地使用權在抵押上的錯位。已成為眾多農業產業化企業難融資、金融機構難變現、擔保機構難擔保的“死結”。
二、域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一)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 多元化的金融組織體系
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層次性,各種需求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表現出較強的多樣性。因此,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時,應從功能視角出發,以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為標準,逐步開放農村金融市場 ,健全和完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中小企業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借貸組織等多種金融機構并存、功能互補、協調運轉的機制,打破和消除壟斷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競爭效率的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只有這樣 ,才能促進農村金融市場開展競爭、提高效率,增加農業信貸資金供應,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對金融服務多樣化的需求。
(二)完善農信社的管理體制 ,夯實其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基礎
一是把法人治理制度落到實處,增強決策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杜絕管理風險。股東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足鼎立的分權與制衡治理機制,是農信社順利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實際操作中,要充分發揮股東大會的作用,增強重大經營決策的透明性和民主性,確保“三會”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推動農信社不斷發展壯大。二是擴大增資擴股的范圍,引入一定比例的民間資本或者外資入股,夯實基礎,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解決內部人自控的問題。三是對農信社的監管,要與其他商業銀行區別開來,在資本充足率、呆賬核銷、存貸款比等方面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為其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的監管環境。
(三)健全金融中介服務機構 ,為中小農業企業融資提供專門服務
國外實際經驗證明,農業產業化企業因受自身條件限制達不到銀行貸款所規定的條件時。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務便是解決農業產業化企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因此,應由政府出面或者出政策,成立各種類型的擔保公司,為產品有訂單、訂單有效益的農業產業化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同時積極推動民營資本參與組建擔保公司,拓寬擔保公司資本金來源的渠道;發展信托業務,通過為農業產業化企業發行各種信托產品,籌集發展生產所需資金 ;大力興辦金融租賃公司,積極發展金融租賃業務,為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壯大提供租賃服務。
(四)改現行有關法律法規,明確農村土地所有權主體,將宅基地歸農民所有,擴大集體用地的使用權,使建在集體土地上的農業企業真正享有包括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含抵押)在內的土地經營權;建立農地使用權登記管理制度,引人市場競爭機制,促進農地的流轉,將農地使用權這種固定的財產價值變成流動性較高的價值,優化資源配置,擴充農地貸款資金來源。
論文摘要:隨著金融全球化越來越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金融不再只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正確地認識金融全球化的利益和風險,對于保持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如果只看重其利益而忽視其風險防范,就有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在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開放程度不斷提高、金融創新日趨活躍的今天,我國企業整體競爭力不斷加強,但也面臨著巨大的金融風險?;怙L險的關鍵是完善我國的金融體系,提高自身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加強國際合作,爭取更為有利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只有這樣我國才能夠有效地規避全球化進程中的風險,充分享受全球化的益處。
金融全球化在給世界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使得各國在金融風險發生時難以獨善其身。2007年4月,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及其對全球經濟產生的巨大沖擊,給各國政府再次敲響了警鐘,同時也給各國政府加強國際金融業務合作、協同防范金融風險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發展中國家由于其自身金融體系不健全從而對金融風險的抵抗力顯得脆弱,所受到的影響也往往更大。因此,分析和研究金融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如何進行風險防范與監管就成為國際金融界關注的焦點。
一、金融全球化過程中我國金融業凸顯的風險分析
1978年以前我國的金融處于高度的金融抑制和非國際化狀態。1984年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分水嶺,之后我國開始建立起以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三大行業為支柱的金融產業,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開始加快,在這個過程中我國也不可避免地參與到了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金融安全問題引起了全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更提高了各國政府協同防范金融風險的共識。我國金融體系雖然近年發展很快,但仍然不完善,還存在比較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環境變化時就有可能被放大并產生金融危機,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銀行業
我國銀行業遵循審慎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分階段地對外開放,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特殊原因,我國銀行業存在著特殊的問題。
1、信貸質量差
近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持續增加,信貸質量惡化。這些不良貸款的增長,在銀行發生信用問題時風險有可能被放大并成為金融危機的導火索。銀行業的持續發展導致銀行業進入一種表面繁榮,在這種表面繁榮之下實際上隱藏了一系列的矛盾和不足。房價虛高,房地產泡沫不斷膨大,房屋空置率超過國際警戒線并有繼續擴大的可能,不可避免地給銀行造成大量壞賬。所以,國家必須投入大量精力去處置銀行信貸質量,否則銀行業就極有可能發生危機。
2、資金來源單一,資金缺口大
我國銀行資金來源主要以單位和居民存款為主,其中尤以居民儲蓄存款為主。由于目前銀行大部分為國家所有,在有國家信譽做保證的情況下,人們普遍沒有存款方面的顧慮。盡管如此,基層單位卻依舊出現資金供給小于資金需求的現象,放貸方面普遍存在著盲目放貸、違規放貸的問題。
3、資本充足率低
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規定,銀行資本金率不得低于8%,但我國銀行資本金率長期與此相差甚遠。與此同時,風險權重資產也非常之高,其抗風險能力可想而知。高風險、低資本的現狀暴露了國有商業銀行抵抗風險能力方面的問題。
4、內部監控機制薄弱
我國銀行業依舊缺乏良好的權力監管機制,業務流程不科學,監督不力,表現在對操作風險認識不足、風險防范意識差、組織結構設計不合理、治理機制不完善以及監管法律不健全等方面。銀行業作為經營貨幣的特殊行業,按理應是內部控制機制更為嚴格的部門,但屢屢發生的內部監守自盜問題,說明現有銀行內部控制機制尚存缺陷。因此,改善銀行業的內部監控機制,對銀行業來說已是迫在眉睫。
(二)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自1992年以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我國股市自建立起就遺留下很多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先天性的缺陷使中國股市很難擺脫政策市和暴漲暴跌的困境,這使得國內證券市場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減弱。
1、股市暴漲暴跌,股民投資心態不穩定
我國股票市場受政策影響很大,政策取向的變動在市場上得到充分反映,并通過炒作成倍放大。由于政策的不確定和獲取政策信息的不公平,市場炒作中追漲殺跌的慣性很大。因此,滬、深兩市自開市以來就表現為股價的暴漲暴跌,價格波動幅度巨大,這除了市場操作的因素外,也充分暴露了股民心態的不穩定和股票市場的過度投機。
2、證券業融資渠道有限
目前大部分證券業融資都是股權融資,債權融資極其有限。從發達國家相對成熟的資本市場來看,債券融資占到整個融資渠道的大部分。美國資本市場中債券的發行規模和當年未償還的債券額度都分別占到總量的50%以上。美國公司債券的籌資額度為同期股票籌資的3倍,成為美國公司主要的籌資渠道。由于這種籌資渠道不僅僅能吸取大額資金,而且能夠傳達一個積極的市場信號,顯示公司的經營能力和市場信心,因此,美國公司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增強。
3、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不科學
我國上市公司多數是國有企業通過改制而來,國有股占絕對比重,“一股獨大”現象突出,導致了我國公司特殊的委托問題——“大股東操縱”和“內部人控制”,使銀行債權約束表現出無效性,債權人不能成為公司的股東,無法進行股權的治理。一旦出現國際股市的異常,“內部信息”相應放大,就會人為加大股市的不穩定性,引致垃圾股驅逐優良股的現象,從而降低股市的質量,增加股市的風險。
(三)保險業
我國保險行業自建立以來,30年中均保持年30%的增長速度,但作為新興資本市場,仍然存在很大的風險。
1險公司的資產實力相對薄弱
與國外市場相比,中國的保險公司實力普遍比較弱。2001年后隨著中國加入WTO、金融市場開放,中資保險公司規模小的弱點日益凸顯。
2、資金運用效率低
我國保險資金運用主要限于銀行存款以及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中國保監會指定的中央企業債券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這樣的限制導致了我國保險資金大量囤積于國有銀行,存在著較大的利率風險和通貨膨脹風險,每一次利率的變動都會使保險公司蒙受巨大的利息損失,降低了資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3、保險公司缺乏有效監管
雖然我國1995年頒布了《保險法》,1997年頒布了《保險人管理規定(試行)》,1998年頒布了《保險經紀人管理規定(試行)》,2000年頒布了《保險公司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但我國仍然未形成完善的保險法律法規體系。在保險監管方面,我國1999年成立了保監會,對保險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國保險業發展比較迅速,而保險監管組織和制度建設相對落后,這就導致監管不到位。同時,保險業規模較大,細節繁瑣,其內部監控也沒有達到快捷有效的程度,這些缺陷的存在進一步加大了保險業的市場風險。
二、金融全球化過程中我國金融業應對風險的措施
(一)完善我國金融體系,提高自身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
1、完善市場競爭體制,提高金融業競爭能力
第一,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將政府工作重心逐步轉向培育市場競爭機制和競爭能力、維持金融秩序、鼓勵金融創新、加大監管力度的軌道上來。從我國國情看,國企改革和政府行為是與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造密切相關的外部條件,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所存在的問題是造成國有商業銀行競爭力低下的重要外因之一。為此,必須從整體上把握國企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的內在聯系,加快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再者,在傳統體制下,政府為了挽救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經常干預銀行的貸款決策,不但加大了企業的依賴性,也使得銀行的競爭力不斷減小。目前,急需對國有商業銀行內部進行治理,建立經營權、所有權和監督權分立的制度框架,形成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擺脫政府的行政干預,使銀行的市場化經營獲得制度上的保證,真正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的經營機制,實現與政策性金融的徹底分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機制和嚴格的激勵與約束機制,規避風險,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第二,積極發展民間金融機構,構建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營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國有銀行由于體制上的弊端,一直不能為民營經濟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這一方面造成民營經濟的金融服務缺失,另一方面使國有商業銀行缺少體制外的競爭,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競爭力。因此,積極發展規范的民間金融機構,培育金融業競爭機制,已成為我國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此舉既有利于民營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營造競爭的金融業體制環境,使國有金融機構的改革獲得必要的壓力和動力。第三,金融機構要適時調整貸款結構,關注那些具有國內市場需求前景,能夠推動國內消費結構升級的大中型客戶,在貸款規模上向它們傾斜。避免過度依賴外向型企業的傳統習慣,以提高風險資產的風險分散轉移能力,優化貸款結構。
2、加快金融創新
針對目前我國金融創新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政府首先要修正過去主要以行政手段為依托對金融創新所采取的單向驅動行為,代之以宏觀間接調控機制,正確引導企業的金融創新沖動,控制金融創新所可能帶來的風險。其次要打造金融創新的微觀基礎,選準創新的突破口,實行金融制度、金融業務、金融組織創新,并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在借鑒國外資本市場先進經驗的基礎上,走一條既符合中國特色又同國際接軌,并能有效防止金融風險的金融創新之路。我國金融機構之所以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與金融機構本身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缺乏激勵和約束機制不無關系。
3、加強金融機構風險資產價值計量和風險度量
要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風險資產定價方法和定價工具,對金融機構的風險資產及時計量,并結合我國實際進行創新,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風險資產定價體系。在風險度量方面,要大膽引進國外已經成熟的度量模型和度量工具,組織力量進行研究和改進,通過實際檢驗,逐步建立更科學、更符合我國自身特點的風險度量模型和工具,為決策者提供詳盡的風險信息。
4、加強金融監管
第一,加強對金融業的內部約束。建立有效的內部監督系統,確立內部監控的檢查評估機制、風險業務評價機制以及對內部違規行為的披露懲處機制,做到對問題早發現,早解決。建立嚴格的授權制度,各級金融機構必須經過授權才能對相關業務進行處置,未經授權不能擅自越位。要實行分工控制制度,確保授權授信的科學有效性,建立對風險的分割控制。第二,進行金融業行業自律建設。要對所屬成員定期進行檢查,包括業務檢查、財務檢查和服務質量檢查;要對成員經常性業務予以監督,包括對業務運作的監督指導,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和違規行為的預防與處理。第三,加強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完善金融立法,以規范各種金融業務的運作。央行及金融監管當局要強化金融執法的力度,嚴格執行市場準入、市場交易和市場退出的相關法規,建設良好的金融運行環境。第四,建立風險預警和危機處理機制。重視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確保銀行的清償力;提高呆賬準備金比率,充實風險準備金;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建立國家專門的金融危機防范機構,統一權限,協調行動,以便在危機發生時高效率地解決問題;完善援救性措施,對遇到臨時清償困難的金融機構提供緊急資金援助。在整個宏觀層面,應加強國內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和互通管理,并同國外相關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實施對金融市場貨幣流量的監控,并制定相應的風險預警標準,及時將有可能引致金融風險的信息傳到各金融機構,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
(二)加強國際合作,爭取更為有利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
第一,加強與跨國金融機構的母國監管當局的信息溝通,按巴塞爾要求對金融機構實施全方位監管,對不符合監管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要堅決予以阻止。第二,針對流進與流出我國金融市場的國際資本,建立相關的動態跟蹤數據,與相關國家實現數據互換,使資本流動特別是短期資本的流動置于國際監管之下,為政府間多邊監管合作及救助提供依據。第三,鑒于現有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已跟不上金融全球化發展的步伐,我國應同有關國家一起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新的游戲規則的制定,促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職能的轉換。加強同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有效合作,擴大話語權,以期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國際金融新秩序。面對此次危機給美國帶來的困境,加大對國際主流金融機構的股權投資,以獲取知情權和控制權。投資策略上應選擇積極穩健的分散組合,以取長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