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16: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意識形態研判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網絡運營發展的趨勢,網絡在工作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保證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也成為了意識形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F將富饒村2020年上半年網絡意識形態報告如下。
(一)突出組織建設,筑牢思想防線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村黨支部始終將抓好組織建設,鞏固全系統黨員干部思想基礎作為重要內容緊緊。堅持凝聚村黨支部力量,推動村內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二)突出科學防治,加強防范化解
村黨支部堅決提高政治站位,時刻繃緊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事關總體國家安全這根弦不放松,始終保持意識形態無小事的警惕心和警覺性,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守好網絡空間主陣地。在提高前瞻性和預測力上下功夫的同時,做到觀大局、察大勢,耳聰目明、心若明鏡,努力把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發生的規律和特點,不斷補齊自身短板,加強對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敏銳度。
按照××文件要求,我局在落實意識形態工作中存在的×個方面問題,局黨組高度重視,并于×年×月×日召開專題會對這兩方面問題進行研究,并落實整改?,F將事情情況報告如下:
一、針對“落實意識形態工作領導責任制有差距,未將意識形態工作納入××年度領導班子述責報告”的問題。
整改落實情況:收到整改報告后,局黨組高度重視,并及時召開會議,采取整改措施。一是局黨組進一步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黨組書記是意識形態工作第一責任人的責任;二是將意識形態工作納入黨風廉政工作考核內容和在××年述職報告中單獨體現意識形態工作落實情況,完成問題整改。
按照《***市委辦公室關于印發***的通知》要求,我局就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進行了認真自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強化領導,著力構建意識形態工作的新格局
局黨組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意識形態工作的總體安排部署,深刻認識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明確了由主要領導親自掛帥,一名黨組成員專門分管此項工作,切實把意識形態工作擺上了重要日程,進一步健全完善了黨組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工作分工明確、各相關科室積極配合,共同提高意識形態工作的新格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主動權、管理權和話語權。
二、創新方式,全力營造意識形態工作好氛圍
局黨組不斷探索新的方法,把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宣傳教育與國土資源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與解決個別性、群體性的思想認識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把做好政治理論的宣傳教育與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充分運用個別談心、耐心疏導、平等交流、民主討論等方法,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使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工作做到入情入理、潛移默化。一是從嚴學習教育,營造了同頻共振的良好氛圍。先后6次召開黨組會研究“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工作,并建立了每月一次的“***講堂”和兩個月一次的專題研討學習制度,班子成員帶頭備課作專題輔導,帶頭撰寫學習體會交流發言,得到了干部職工的充分肯定。2016年共舉辦“**”*期,開展警示教育8次,上廉政黨課6次,為黨風廉潔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有力有序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從嚴安排部署,增強了上下聯動的責任意識。市局召開了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層層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年中由市局黨組主要負責人帶隊,深入全市各縣區國土資源局扎實開展黨風廉潔建設半年督查暨集體約談,共約談縣區局班子7個,開展單獨談話120人,發放并回收民主測評表120張,征求意見建議梳理為24條,反饋各縣區領導班子結合工作實際認真進行整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后,市局黨組制定了《各分局各縣局和市局科室主要負責人述責述廉制度》,對述責述廉對象、時間、內容、程序、結果運用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11月14—26日,對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進行了年度全面考核,做到了年初有部署,年中有督查,年底有考核。三是從嚴管理隊伍,構建了促進工作的轉化機制。嚴格管理干部隊伍,細化完善了16項內部管理制度和科室崗位職責,有效規范了行政權力運行,構建了以黨風廉政建設促進業務工作的相互轉化工作機制。強化干部培訓,年內共組織系統干部職工參加省、市舉辦的各類培訓班200多人次。積極開展系統內干部職工輪訓計劃,計劃三年內對全體干部完成一輪輪訓,2016年舉辦全市業務知識培訓班兩期,培訓110人。建立完善了廉政防控預警機制,干部提拔任用前,認真落實干部任前廉政談話、誡勉談話、述職述廉等程序。四是從嚴執行規定,培養了節儉辦事的良好習慣。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省委“雙十條”規定、市委“八項”規定和省廳“九項”規定,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嚴肅工作紀律,精簡會議文件,厲行勤儉節約,切實做到正文風、改會風,轉作風、樹新風。嚴格落實干部職工廉潔自律和廉潔從政各項規定,用制度管人管事、約束權力、有效預防腐敗的內控機制逐步形成。
三、強化基礎,樹立意識形態工作隊伍良好形象
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隊伍建設,按照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要求,在全系統開展了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的主題實踐活動,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將打造一支思想理論好、綜合素質高、具有豐富意識形態工作經驗的干部隊伍作為加強意識形態領域建設的基礎,強化學習教育,樹立高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障了意識形態工作的開展。同時,市局黨組多次召開會議、組織學習,在局網站宣揚黨的領導下國土資源工作的重要意義,樹立了新時期國土資源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四、抓住抓重,努力完善意識形態工作新理念
一、要深刻認識在初中生當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要認真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基礎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的基礎,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基礎教育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的奠基工程,對于落實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其重要意義可想而知,所以我們在上思想品德課過程中就應該著力把握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有利于學生在正確的價值取向指引下,樹立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體及靈魂的認同,有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使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引領下,抵制不良的社會思潮的沖擊,逐漸形成巨大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免疫力,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和創造力。未來的一代是我們的接班人,他們能不能駕駛著社會主義中國大船朝著中國夢行駛,就在于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培育是否能夠最大限度地內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否能夠通過培育和加強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最終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的未來發展方向。可想而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教育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2.把握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價值觀是科學的,富有時代意義和魅力無窮的價值體系,是先進的、積極的思潮,是中華民族認同下的價值體系觀念,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融合與創新。社會主義價值觀作為社會思想意識形態,對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初中階段是青少年認知和情感正在形成的階段,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重視以理服人,培養學生的理性認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痹跁灾岳淼耐瑫r,也應當重視動之以情。在這關鍵階段,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重要位置上來抓更可顯示出它的現實意義。
二、牢牢抓住思想品德課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
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需要多渠道并行,其中思想品德課是主渠道,是社會主義價值觀教學內化為學生個體行為的關鍵引導平臺。思想品德教育要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手段,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課本中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要求,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的興趣,使其產生內心的激蕩,從而將其內化為內心的巨大驅動力,促使其形成獨立的、健康的主體精神人格,助其健康成長。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的側重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其中。十報告所提練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不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各個模塊中體現出來,所以思想品德課教師就應該把價值觀教育融入教學的全過程。例如:九年級思想品德課中第五課《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章節,教育學生要知道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每個中華兒女都有責任,有義務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又如九年級課程第六課《參與政治生活》章節教學中,使學生樹立民主、自由、平等、法治、憲法等觀念,并結合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理念,教育學生要做一個學法、守法、遵法的好公民。
初中思想品德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意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終目的是一脈相承。從個人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引導學生的思想思維和價值取向;從國家角度來看,是服務與國家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成建設和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是反映社會主義制度本質要求的;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千百萬中小學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后備軍,就更應該強化中小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所以,無論從哪一個層面來講,思想品德課的靈魂就在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進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個體行為中。思想品德課承擔了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載體,就成了主渠道,這個主渠道我們時刻不能放松。
三、初中思想品德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值得注意的方法和手段
1.依托信息技術,保證教學手段的先進性
現代信息技術,憑借其承載著的圖像、聲音、視頻等感官資料,呈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的特點,應用于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使教學活動立體化、信息化,創造視聽新形象、新感覺,使學生獲得最為強烈的心理體驗,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豐富和拓展課堂教學內容。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時代性、時空性很強。如在教學《燦爛的中華文化》之前,筆者就用“班班通”多媒體制作的千變萬化的“龍”字和蘇武牧羊,負荊請罪、徙木為信三個歷史故事的精彩片斷,讓學生置身在一幅幅美麗課堂的藍圖之中,比起以前教師“口若懸河”的講解,效果不可同日而語,而學生對燦爛的中華文化和傳統美德就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和掌握,更好地幫助學生從一分錢、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一件小事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注意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中行為的內化
近年來,思想品德教育不斷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入,但是更多的還是注重理論層面上認知的培養,而忽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行為中的實踐和內化。當下中小學生道德價值觀缺失相當嚴重,如果思想品德教師在上思想品德課時不把當下學生中存在諸多道德問題和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結合,逐一分析、研判,幫學生疏理好,內化掉,是非常不利于思想品德課發揮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渠道功效,不利于思想品德課目標任務實現的。所以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教師要注重把學生身邊的小事,校園里的小事,家庭里的小事結合起來,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這樣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不會落空,就既有時效性,又有實效性。
3.注重加強思想品德教師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程度
賓縣認真組織學習全省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深入挖掘其思想內涵,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確定了統一的工作思路,即明確一個認識――充分認識意識形態工作是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實現兩個目標――實現把干部群眾團結和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的目標和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適應新形勢、獲得新發展、取得新成效的目標;把握三個原則――把握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原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發揮四個作用――充分發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思想引領作用、輿論推動作用、精神激勵作用、文化支撐作用;落實五項工作――扎實推進理論武裝、牢牢把握輿論導向、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逐漸壯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工作思路。
一、扎實推進理論武裝工作,突出“三個提高”
扎實推進理論武裝工作是當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新形勢下,促進理論武裝工作規范有序、扎實有效的開展顯得尤為重要,要力爭實現“三個提高”。一是提高理論學習質量。以各級黨委中心組為龍頭,通過集中學習、專題研討、實地調研等形式,提高理論學習的實效性。建立科學的理論學習責任機制,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學習氛圍。對各級黨員干部在理論學習上應學的重點書籍、重點篇目,尤其是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明確要求,進一步提高黨員干部的理論學習質量。二是提高理論宣傳能力。組建一支過硬的理論宣講隊伍,深入開展中國夢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推動中國夢進社區、進校園、進農村、進企業,推動中國夢入腦、入心、入行動。加強對宣講隊伍的培訓,要定期、不定期地把教授、學者、專家請進來,舉辦面對面的輔導,把那些理論素養高的干部送出去,送到高等院校短期培訓,進一步提高黨員干部的理論宣傳能力。三是提高理論研究水平。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學用結合,及時將理論學習的成果轉化為指導實踐、推進工作的成效。建立必要的理論學習與研究成果獎勵機制,褒獎優秀的理論人才和優秀的理論成果,對那些從實踐中總結提煉出的對實際工作有較強指導性的理論成果要加強推廣,從而提高黨員干部的理論研究水平。
二、有力掌控輿論引導工作,突出“三個增強”
輿論引導工作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護當前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掌控輿論引導工作要做到“三個增強”。一是增強正能量的傳播率。借助各種主流媒體,廣泛宣傳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大成果,把干部群眾的精力凝聚到改革發展、經濟建設上來;深入挖掘社會發展中的先進典型、生動事例,發揮典型對鼓舞人心、推動工作的重要作用,弘揚主旋律、占領主陣地,增強正能量的傳播率。二是增強負面消息的消減率。建立一套黨委宣傳部門、政府各職能部門協同作戰的突發公共事件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做到部門聯動、快速反應,公開透明、及時引導,準確研判、權威,有效化解人民群眾的思想疑慮,有效化解負面影響,使黨和政府的聲音始終占據輿論制高點,從而增強負面消息的消減率。三是增強網上輿情監測的掌控率。加強網絡輿情采集分析、研判和監控,充分利用博客、微博等新興媒體,捕捉新聞線索,了解社會焦點,實現及時的輿論引導。對網絡上的錯誤觀點,要組織有效的批駁和斗爭,確保網絡輿論可管可控,切實增強網上輿情監測的掌控率。
三、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突出“三個創建”
精神文明能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必須突出“三個創建”。一是突出文明縣城創建。緊緊抓住哈爾濱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契機,著力提高文明縣城創建水平,努力打造整潔優美的生活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文化環境,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生活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二是突出文明村鎮創建。按照《全國文明村鎮測評體系》標準,大力提高文明村鎮的創建力度。著力抓好“星級文明戶”評選工作,抓好文明生態村、文明小康村的創建工作,利用農村文化陣地,結合民俗節日開展活動,引領農村社會生活新風尚,努力打造環境優美、設施精良、人文氣息濃郁的美麗鄉村和宜居小城鎮。三是突出文明行業創建。以創建文明單位為目標,以誠信建設為突破口,結合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治理,重點整治食品藥品、公共場所、窗口部門存在的問題,在文明單位中開展“六個一”活動,全面提升干部職工的職業素質,塑造良好的服務形象,塑造一流的工作秩序。
四、不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突出“三個引領”
黨的十報告提出要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就是要通過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逐步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要突出“三個引領”。一是以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引領社會風尚。成立黨員、青年、學生、老年、巾幗等多種學雷鋒志愿服務隊,在全社會開展常態化的“三關愛”志愿服務活動,把“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中,讓志愿服務活動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形成人人爭當志愿者的社會新風尚。二是以宣講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的事跡引領社會思潮。開展文明禮儀與道德模范“五進”活動,通過宣講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的生動事跡,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引領人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三是以爭做美德少年引領未成年人素質提升。充分抓住學校的主陣地,開展“做美德少年”、“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向國旗敬禮”網上簽名寄語、制作節日小報等一系列活動,引領未成年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學會愛國守法、學會明理敬人、學會助人為樂,促使其思想道德素質全面提升。
五、逐步強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工作,突出“三個投入”
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需要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逐步壯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規模是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必須以政府為主導,突出“三個投入”。一是投入精力開展經常性的群眾文化活動。黨委和政府需投入大量精力,制定詳翔實的群眾文化活動規劃,培養一大批文化骨干人才,借助全民健身日、民俗節日等有利時機,引導廣大群眾開展廣場舞、團體操比賽和各種季節性的文體活動,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品位。二是投入資金逐漸豐富文化資源。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對文化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推動文化資源向基層、農村傾斜,滿足人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加大對藝術村、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陣地的建設與改造力度,加強對歷史遺跡、出土文物的保護與利用,滿足人民的深層次文化需求。三是投入政策壯大文化產業項目規模。投入政策扶持農民畫、剪紙等傳統文化產業,使其不斷壯大規模,形成品牌。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發展現有的本山傳媒影視基地、紅瑞包裝等新興文化產業。同時不斷引入與本地文化脈絡相承的文化產業項目,推動文化與科技、旅游、信息等產業融合發展。
關鍵詞:消費主義;社會責任感;弱化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消費主義產生于20世紀初,是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道德現象,它倡導體面消費、享樂至上的社會思潮。消費主義是資本主義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是資本主義市場擴張和擴大再生產的本質需要,是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資產階級社會與眾不同的特征是,她所要滿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過了生理本能,進入了心理層次,因而它是無限的要求。”[1]68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消費主義所倡導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在全世界得以不斷蔓延。加之在現代大眾傳媒的肆意宣傳下,消費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足以引起全社會關注,它深刻著國人傳統的價值觀念、文化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在消費主義的種種誘惑下,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辨別能力較弱、價值觀尚未成熟,大學生在消費領域出現了畸形化消費和奢侈化消費的趨勢。作為時代的精英力量,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出現了明顯的弱化趨勢。十報告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學生強烈而牢固的社會責任感的樹立,不僅是個體價值實現的關鍵,更關系到國家的未來發展和民族的興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以消費主義為背景,加強我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問題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消費主義的特征內涵
首先,消費主義追求無止境的極端人生價值。它是以追求無止境的體面消費和無節制的物質享受為目標,倡導從消費中獲得愉悅,并將其視為生活終極目的的人生價值觀。在物質資料異常豐富的今天,消費主義倡導和鼓動社會大眾以消費的多寡作為衡量個體社會價值大小的標準,鼓吹無節制的追求物質享受和生活消遣,并將其視為社會大眾的生活目標?!靶欧钕M主義的人認為只有物質生活的豐富和感望的滿足才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只有人所占用和享用的物質財富才是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象征。”[2]170
其次,消費主義是一種極端的文化現象。它倡導“消費即人生,人生即消費”的人生哲學,無視物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價值,不追求物品的實用性,卻將物品消費背后所蘊含的符號意義無限擴大,其本質上背離了“消費是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的發展的手段”。在消費主義者看來,世間一切都是商品,都可以消費。他們認為,不僅物質生活資料、文化藝術產品、人際交往關系等可以用來消費,甚至個人的尊嚴、人格、甚至隱私都可以成為供人消費的對象。消費主義者將追求價值符號消費作為普遍的文化傾向,最大限度地刺激人們消費欲望的不斷膨脹,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文化態度。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消費主義已經成為一種超越民族、種族、國家和文化界限的世界范圍內的文化意識形態。美國學者比爾?麥克認為“消費主義是目前為止最強有力的意識形態――現在,地球上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夠逃脫我們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盵3]15
再次,消費主義是一種極端的生活方式。消費主義者將人的消費價值凌駕于人和社會的其他價值之上。在物質極度豐富的現在,在消費主義者看來今天的生產已經不僅僅是產品的生產,更是社會大眾消費欲望的生產,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和感望的無限滿足才是社會生產的根本所在,不斷追求日益增長的消費欲望和消費激情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法國著名社會學家鮑德里亞曾在《消費社會》一書中講到,消費主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實際需要,而是在不斷追求被制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由于物質消費容易為消費者帶來愉悅感和滿足感,從而使消費主義極具迷惑性和誘惑性,使它能迅速波及全球,成為最受普通大眾追捧的、流行的一種生活方式。在消費主義者看來,只有無限的擁有物質財富、及時享盡天下能享之福,才是人生的真實意義。
二、消費主義對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大量出臺,普通社會大眾的生活水平在近三十年里有了大幅提升,消費主義以其隱蔽性和非政治性的方式滲透于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消費主義的誘惑力是異常強大的,甚至是極難抗拒的。香港《遠東經濟評論》中的文章談到:“一直以來亞洲以勤勞的道德觀而聲名遠揚,但現在又有了一個追求奢侈享樂的名聲,全世界的奢侈品生產者為此感到十分欣喜。”[4]128作為消費主義的主要傳播載體,電視、電腦、手機等大眾傳媒直接將消費主義的商業運行審美標準通過影像傳遞給人們,在視覺刺激這種隱蔽滲透和誘惑下,人們的消費欲望被不斷拉大。由于大學生理性消費觀、價值觀還未穩固成熟,部分學生在受到周圍各種消費因素的誘惑與影響下,理性消費被大大削弱,感性消費欲望急劇膨脹,消費行為日漸趨向感性化。在消費實踐中大學生的日常消費實踐就帶有一定的盲從性,主要影響表現在:
1.注重物質層面的高標準消費。目前,大學生的主要消費包括衣食住行等個人日常生活消費、考級等輔助學習消費、娛樂休閑消費和日常交際消費四大方面的消費。在消費主義影響下,少數學生日益高漲的額外支出令家長們不堪重負。在學習消費和日常生活開支外,休閑娛樂和高檔生活費所占比重越來越高,品牌筆記本電腦已經很普遍,新款品牌手機、數碼相機動輒追逐產品的更新換代,交友應酬、高檔化妝品、高檔品牌服裝在學生中也是一個不小的開支。他們在追求消費品牌方面具有較高的忠誠度,而且在少數學生中日漸形成攀比消費心理和攀比消費事實?!霸谙M主義的大潮下,對金錢和物質的過分看重與生活中的高消費攀比,是把青年拉向深淵的黑手?!盵5]
2.注重個人享受的超前消費。作為沒有獨立經濟收入的青年學生,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為滿足個體的消費欲望,他們開始了信用卡、借記卡的提前透支消費,加之部分銀行系統在各高校安排有專門的銀行卡辦事員駐點,從而使得大部分學生都成為“持卡族”,這種非現金交易的各種銀行卡消費大大刺激了學生的消費欲望,在享受提前消費所帶來的物質的同時,也使他們背負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在無力償還銀行消費的情況下,他們只能手持更多的銀行卡,利用“拆東墻補西墻”的還款方法勉強度日。
3.注重精神層面的時尚消費。在消費主義的不斷侵蝕下,部分高校青年學生逐漸開始追求商品的時尚價值,形成攀比消費的群體效應。他們認為,消費成為一種滿足個人消費欲望的手段,對消費品的無休止的時尚追求不僅能帶為他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感,還能體現他們的社會地位、社會價值的優越感。在他們看來,裝飾高雅的用餐環境、價格高昂的愜意飲食情調是自我品味和精致生活的選擇,在休閑娛樂消費方面,泡吧、健身、品茶、旅游已經成為高校學生青睞的新潮流。
三、消費主義對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
責任,在辭海中的解釋為“應盡的義務;分內應做的事”,就是做好應該做的份內事情, 并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責任。責任感是個體對他人、集體及國家應承擔的道德責任。社會責任感是指在特定的社會生活環境中,每個社會個體對其他社會成員所承擔的倫理關懷和責任義務。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個體認識自身所承擔責任并為之身體力行的態度,是一種內在的精神追求。
在消費主義的嚴重影響下,部分大學生的消費不再以個人支付能力為前提,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想盡一切辦法來追求時尚、追趕潮流,滿足自身的消費欲望,從而在部分學生中形成攀比消費和負債消費等現象。這種行為在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影響學學業的同時,甚至可能造成他們學習、生活方向的迷失,進取精神的退化,從而使他們對國家、對集體和社會、對自身的責任感不斷弱化。消費主義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主要影響表現為:
1.國家的責任意識淡薄。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部分學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注重自我物質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度低或持不屑一顧的心理,對自己的民族精華知之甚少,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個體應承擔的責任缺乏現實牽引力和動力,最終只關注自身的需要有沒有得到滿足、個人的利益有沒有受到損害。
2.集體、公共責任意識不足。社會公共責任意識即在公共生活中尊重他人和集體的權利和自由的責任意識。在社會公共場所要充分體現公德意識,為公眾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愛護環境、珍惜資源。部分學生將經濟收益作為自己人生價值的重要衡量標準,他們注重個人付出的回報、注重彼此間的物質攀比和個體享樂,對集體活動則淡漠處之,集體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薄弱,與他人交往時,功利性和目的性日趨濃厚,心理交往距離擴大。為應付考試、尋找工作的功利性質的學習,使學生本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意識日漸淡化。他們更關注他人和社會對自我的滿足,卻對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付出卻要求低或視而不見,過分關注自我,缺乏埋頭奮斗的實干精神和積極進取的拼搏精神,缺乏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和勇氣。
3.自我責任意識缺乏。在長期應試教育的訓練下,部分大學生在上大學前,一直處于被家長老師管理的學習生活中,他們的消費需要很容易被家庭滿足,很少主動思考自身為什么而學習、為什么而努力,自己的奮斗目標是什么,對自身缺乏全面準確的認識、對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沒有明確的認識,缺乏自律意識。對自己負責是對他人和社會負責的前提與基礎。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強烈的自我責任意識 , 才能擔負起對他人、對社會和對國家的社會責任。
四、消費主義下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路徑
社會責任感是道德范疇最基本內容,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加強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社會發展的精英力量,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未來,消費主義思潮的迅速蔓延,使得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成為一個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主要路徑為:
1.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科學、理性的現代消費觀。認為消費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的基本的、合理的物質、文化和生活需要。消費最終目標是保障人的幸福生活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茖W、理性的現代消費觀是要從個體所處的生活實際需求出發,倡導健康、綠色和可持續消費的觀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加強對錯誤思朝的分析和研判,將消費道德和消費行為的內容納入其中,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在保證教學內容相對穩定的基礎上,將學生關注的實施難點、熱點問題納入刑事政策將于中,加強學生對世情、國情的全面了解,培養青少年形成符合我國國情和個人實際的以自主需要和自我實現為目的的自主性消費觀。
2.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靈魂,統領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結合我國實際、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踐形成的理論創新,是全社會成員價值取向的最大公約數,它將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相融相通,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和社會緊密相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將社會成員對社會最基本的責任要求轉化為社會成員的基本社會責任,并在實踐中不斷強化社會責任感。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曾說過,生活的全部高尚在于對責任的高度重視,生活的恥辱在于對責任的疏忽。青年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我國社會處于大發展、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和世界全球化潮流下,要明確時代要求與社會價值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得以加強,才能克服在社會轉型期,消費主義對大學生價值觀帶來沖擊。
3.切實加強傳統經典文化熏陶,提升大學生的人文修養和責任感教育。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崇儉”、“節約”是中華傳統消費價值導向的核心, 是延續中華民族數千年不息繁衍的精神力量,《弟子規》中有“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道家倡導“知足知止、適度消費”的消費觀,儒家的“倡儉戒奢”的消費觀,墨子主張“節用”的消費觀,這些傳統消費思想都具有生態倫理消費價值,對引導大學生適度消費、理性消費都具有重要作用。五千多年的民族發展史中,歷代先哲追求國家富強、民族獨立、人民富裕的社會責任代代承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擔當精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天下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情懷,“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先賢正氣,這些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至今的精神血脈。大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設置傳統經典文化課程、積極開展“傳統文化經典研讀”等系列活動,要大力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借鑒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有益成果,防御和抵制消費主義的消極影響,擴大我國主流意識的影響力。
4.注重提高當代大學生履行社會責任的社會實踐能力。責任感不僅僅是一個個體主觀范疇,更重要的是一個實踐范疇。高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社會實踐的養成習慣。通過多種渠道為廣大學生提供更為寬廣的社會實踐機會,使他們通過志愿者活動、基層調研、社區服務、社會公益等實踐活動了解社會、了解國情,以理論的學習和實踐的養成,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承擔責任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高等教育相關機構和學校亦應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基地、歷史博物館等歷史文化,積極建立學生的社會實踐基地,使他們盡可能的接受革命傳統教育、艱苦奮斗教育、勵志進取教育等,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相結合,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烈社會責任感。
5.大力提升校園文化,營造培育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良好氛圍
大學生社會責任培養感應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作為大學生教育的第二課堂,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對學生易于形成強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體意識,同時,還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教育人、塑造人和熏陶人的重要途徑。高校應廣泛開展文明校園、美麗校園、和諧校園的創建活動,將社會責任感教育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管理、學校的規章制度和學生行為準則中,使責任意識的培養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基本價值取向。進一步加強青年學生的自律意識與自律行為的引導教育,引導他們將個人成才和促進集體與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自覺將國家富強、社會進步、時代需求內化為個體奮斗成才的目標,形成樂觀精進、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樣才能產生社會責任感養成的強大精神支柱,形成履行社會責任的強勁推動力。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校報、校園網、微博、微信等宣傳媒介,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建設體現時代特征、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6.發揮新媒體影響力,擴大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維度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自媒體時代易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互聯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與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影響。在中央提出“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的強力措施下,廣電、網絡等社會媒體對消費主義進行了有效的評判、譴責與遏制,同時要充分發揮文化導向的作用,大力宣傳社會道德楷模,倡導大學生勵志學習、勇于創新的優良品,積極引導他們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主流聲音、正面導向和輿論強勢,努力營造濃厚的網上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的文化矛[M].趙一凡譯.上海:三聯書店,1989.
[2]盧風.應用倫理學――現代生活方式的哲學反思[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3](美)比爾?麥克基本.自然的終結[M].馬樹林,孫曉春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何小青.消費倫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關鍵詞:中國;日本;韓國;FTA;戰略
一、中國的FTA戰略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已成當前國際經濟中最為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任何國家要想經濟持續發展,都不可能回避這趨勢。由于經濟全球化風險的同步凸顯,以及在WTO框架下推行全球經濟貿易自由化日益困難,各國都將發展經濟與貿易的視角放在地區間經濟一體化上面,紛紛簽署雙邊或多邊的FTA。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國,必然能認識到這種趨勢并且努力順應這種趨勢,使自身在這種趨勢中獲益。
(一)中國參與FTA歷史進程
受以前“不結盟”外交思想影響,中國參與地區間的經濟一體化進程較晚。直至2001年加亞太貿易協定 后,中國才正式開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在十七大報告中,中國更是首次提出了要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標志著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正加速向前邁進。 自自由貿易戰略實施以來,中國先后與新西蘭、秘魯、哥斯達黎加等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議,與澳大利亞、冰島等國正積極開展自由貿易協議談判,與印度、韓國、日本等的自由貿易區建設相關研究也正在進行中。
(二)中國參與FTA的戰略目標
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僅歸因于中國對自身的清醒認識,也在于中國根據不斷變化國際經濟形勢,能適時不斷調整自身經濟發展戰略。中國正積極實施FTA戰略,試圖以方位的、多層次的方式構建自身的FTA網絡。十七大報告中的FTA戰略,將FTA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層次,這對于推動中國與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總的來說,從中國經濟戰略的角度看,中國參與FTA的總體目標可以定位為“構建以中國為中心的FTA網絡,以此落實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營造良好的國際經貿環境,為中國經貿發展創造條件”。
(三)中國參與FTA戰略的選擇路徑
從當前中國自由貿易區建立的情況來看,中國參與FTA仍然處于一個初級階段,需要不斷加強戰略規劃,特別是要從戰略層面設計參與路徑、具體的參與政策策略等。
制定中國FTA戰略總規劃。雖然中國已明確提出實施FTA戰略,但是至今仍未建立起目標明確、設計有序、措施具體可行的國家FTA戰略,這種情況不利于中國及時適應國際經濟形勢變化,不利于中國最大限度獲得自身需要的戰略利益。為了更主動,更積極有效地參與區域經濟和世界經濟事務,提升中國在區域和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中國必須從推動對外貿易、緩解貿易沖突、實現經濟優勢互補和尋求政治利益等多角度出發制定一套總體的FTA戰略規劃。
成立FTA專門機構,由專門機構負責具體實施FTA戰略及處理FTA相關事務。中國在正式確實了自身的FTA戰略后,中國也應成立一個能夠起主導和協調作用的專門機構,負責研究、制定及管理FTA戰略實施等有關工作。
3、加強對FTA戰略的宣傳,積極落實行動,加快FTA戰略進程。為了更好地實施FTA戰略,中國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中國政府應該大力宣傳、普及FTA相關知識。
二、日本的EPA/FTA戰略
日本對于何為EPA/FTA,是這樣定義的:“FTA(自由貿易協定)是國家或地區旨在減少同貿易方間貿易障礙和廢除外商投資服務貿易管制而簽訂的國際協議;EPA(經濟伙伴協定)是貿易國家除了簽訂FTA一般內容外,更是為了放寬在投資和移民領域的限制而簽訂的國際協議”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EPA比FTA包含內容更廣,EPA要求在更廣的領域,比如說一切外國投資和外國移民等領域達成某種協議。這比FTA要求更高,日本的EPA戰略就在于構建一種比FTA更緊密的經濟聯系。這也可解釋為什么日本的是EPA/FTA戰略,而不僅僅是單純的FTA戰略。日本作為一個以前對多邊貿易不太積極的國家,作為后來其對多邊貿易的日益重視和其力圖實現后來居上的趕超心態,日本的這種FPA戰略新思維和新實踐正是為了擺脫其落后于中國、韓國等國FTA戰略的真實反映。
(一)日本參與EPA/FTA歷史進程
戰后,在貿易立國戰略指導下,日本始終堅持在GATT/WTO框架下推進貿易自由化進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一直持懷疑態度。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沖擊下,日本感到了自身有被邊緣化的危險。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和韓國先后分別與東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一向以亞洲經濟領導者自居的日本更是感受
到了這種危機,因此,在此后的對外經貿中,日本采取了比FTA更緊密的EPA戰略,日本先后與東盟各成員國及東盟簽訂了經貿關系更緊密的EPA。日前,日本正在與更多的國家開展EPA/FTA相關的談判和研究。
(二)日本FTA /EPA戰略目標
實現日本經濟持續繁榮(Strong economy)。 基于WTO等多邊貿易體系短期內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而世界主要貿易大國都紛紛建立FTA的背景下, 日本為了擺脫“新興國家迅速崛起和日本經濟逐漸下滑的頹勢” 這種現實困境,同時也為了避免“日本的投資貿易環境吸引力下降趨勢”,日本要實現經濟持續繁榮,就必須“推動同主要貿易國家締結更高水平的經貿伙伴關系及其它類似的經貿關系協定” 。
維持日本在東亞的經濟領先地位。21世紀以來,日本不僅感受到了來自美國、歐盟等傳統經濟對手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的壓力,同時也感受到了來自像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挑戰,因此急于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上實現超越,促使日本積極推動FTA/EPA進程。
國家戰略安全的考量。日本作為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對外資源依賴性強,因此,日本希望借經濟一體化來獲得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從保障資源、能源供給安全中達到日本國家經濟安全的目的。
(三)日本EPA/FTA戰略選擇路徑
根據2004年的《關于今后推進EPA的基本方針》,日本政府對于EPA的對象選拔遵循這樣三個標準:一是形成對日本有利的國際國內環境;二是保證日本經濟持續繁榮;三是日本EPA/FTA對象實現EPA/FTA的可能性。又據《日本的FTA戰略》, 其主要的選擇標準有:
經濟標準:貿易伙伴對象的經濟規??偭亢头治鏊鼈兯幍陌l展階段,評估通過EPA/FTA,是否能促進日本經濟的發展和擴大雙邊的貿易、經濟關系以及簽訂EPA/FTA對日本國內產業以及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的影響。
地理標準:首先是致力于加強亞太域內經濟關系,促進東亞及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而實現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穩定,然后是加強與亞太外其他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戰略伙伴關系,最后促進與世界其它國家的經貿關系。
政治外交標準:致力于與那些政治穩定、統治能力強和民主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建立EPA/FTA談判,以經濟關系加強友好關系,推動日本戰略性經濟外交的開展。
現實可能性標準:根據日本國內民意及日本敏感產品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看談判雙方是否能達成在自由貿易方面的共識。
時間標準:根據日本的市場開放能力和談判能力、與WTO談判的關系及與日本政治、外交和經濟的關系,預測日本是否能與其他國家、地區進行自由貿易。
據以上標準,日本對EPA/FTA對象進行了重點劃分和規劃。第一,以東亞為中心,力圖在中長期內構筑起日本的領導者角色(Play a leading role )地位,這也是日本EPA戰略布局的重點。第二,為保證日本資源、能源的穩定供應,因此,日本積極開展同資源和能源大國(比如澳大利亞、印度、南美國家等)的EPA/FTA談判。第三,開展價值觀外交,構筑日本“自由、安全與繁榮之弧”。因此,美國、韓國、東盟、印度以及澳大利亞等這些與日本在意識形態上相同的國家在日本的FTA戰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三、韓國的FTA戰略
韓國作為一個傳統的以出口導向為主和對國際市場有相當依賴程度的國家,其對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有著非常敏銳的感知力,因為對國際市場是否具有足夠的感知度,直接關系到韓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安全。因此韓國對于FTA戰略極其重視,這深刻地反映在其對外貿易實踐中。
(一)韓國參與FTA歷史進程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韓國就不斷從多邊貿易體制中受益。韓國一直以來都非常強調多邊主義原則,對區域內的經濟一體化表現得相當冷淡。但自2003年盧武鉉上臺后,韓國政府在恪守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與大型發達經濟體的FTA談判和簽訂。“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韓國政府的FTA戰略基調就定位于‘同時多邊行動’和‘全面的、高水準的’自由貿易協定簽約原則。” 現如今,韓國已將FTA戰略作為一項重要的推動本國對外貿易和拉動本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經濟戰略。
(二)韓國FTA戰略目標
目前,韓國在推動本國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下,正從區域內的FTA政策轉向區域外的FTA政策,為何有這種轉變呢?
首先從傳統國家利益方面來看,一是為了韓國的經濟發展和保障國外市場。二是增強韓國的國際影響力。韓國推行FTA戰略一方面是為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現實,同時也是為了保證韓國國際商品市場占有率,通過FTA的簽訂來改善外部商貿環境,并持久增強韓國產品競爭力。
再從國際經貿易體系變化方面來看,隨著國際經貿體系的急速變化,區域貿易協定在全世界廣泛擴散。當前國際貿易體系的一大特點是區域貿易安排(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RTAs) 的迅速出現。RTAs的迅速增多表明,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采用RTAs這種新的而且重要的貿易政策工具,這是對多邊主義貿易政策的補充輔助。因此,韓國也正是從這種國際經貿體系的變化中,積極尋求區域外的FTA戰略伙伴,來達到本國經濟的收益最大化及增強本國的國際影響力。
(三)韓國FTA戰略選擇路徑
根據韓國外交通商部 于2008年的《韓國FTA政策》來看,韓國認為應該通過FTA政策來彌補WTO的不足,其主要的貿易伙伴積極開展FTA談判。其主要的標準有:
推動的方向是與大型發達經濟體和有活力的新興市場國家簽訂FTA。韓國在同周邊國家比如東盟各成員國、中國、日本展開FTA談判和簽訂的同時,積極推進著與大型發達經濟體(歐盟、美國等)FTA協商、談判、簽訂的步伐。
韓國政府所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包含的內容廣泛,簽訂協定的成果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商品領域,更是包括了新興的服務領域、投資領域、政府調控、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等領域的內容。
廣泛征求國民意見,在國民共識的基礎上推進FTA進程。韓國為了推進韓國國民對FTA戰略的共識,在FTA的簽訂中,不斷提高FTA透明度,FTA簽訂過程在全國范圍內征集意見,爭取取得國民共識。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M].楊宇光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
[2]約瑟夫·M.格里科、G.約翰?伊肯伯里.國家權力與世界市場[M].王展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8.
[3]張蘊嶺、沈銘輝.東亞、亞太區域合作模式與利益博弈[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
[4]張彬等.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黃大慧.變化中的東亞與美國:東亞的崛起及其秩序建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2010.
[6]馬春輝.中日韓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問題與前景研究[ J] .東南亞縱橫, 2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