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小學教師個人學習計劃
時間:2023-03-13 11:16: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教師個人學習計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以國家的教育方針和上級關于師訓工作的文件政策精神為指導,以建設一支師德修養高、業務素質精良、教學技能全面、教學基本功過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適應新課程改革需求的教師隊伍為目標,以“評好課”為師訓工作的重點,以教師的可持續發展為本,努力開創我校教師培訓工作新格局,造就一支適應現代化教育要求的創新型學習型研究型高素質的新型教師隊伍。
二、重點工作:
1、加強政治學習和師德培訓。
2、繼續開展“拜師結對”活動,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與成熟。
3、落實好常規聽評課活動,堅持聽課后及時評課,學校提倡跨年級聽課,鼓勵、支持、拓展校外聽課渠道。通過聽評課活動,進一步規范教師的授課行為,促進課堂教學的規范高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開展班主任培訓工作,加強班主任師資隊伍建設。
5、認真開展課題研究。本年度,除將繼續加強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和檔案建設,全面完成其它立項課題的結題和推廣工作,并積極參加教育科研部門組織的教研活動,切實開展校本課題研究,以研促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6、配合市教育體育局局繼續做好骨干教師培訓工作,開闊其視野,提升其教育教學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能力,并充分調動其在實施素質教育、積極參與教科研活動中的主動性和輻射帶動作用。
三、主要措施
1、加強領導。根據局要求,建立學校骨干教師培養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檢查、督促、指導、考核,項目領引,幫助骨干教師完成每年的目標任務,并負責上送年度考核結果。
2、自加壓力。各類骨干教師要按照自身實際,制訂一個向上一個層次目標的成長計劃書,從師德水平、課堂教學、教育教學科研等方面對照條件,分解目標,按學年度制訂自己的成長計劃書。
3、引入競爭機制。對于高層次聽課活動、展示活動繼續采用申報制,學校擇優批準。憑聽課反思、學習體會、上翻版課等報銷外出活動的費用。
一、指導思想。
1、把讀書作為教師精神成長和專業化發展的需要,逐步養成“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良好習慣,促進自己更新及理論素養、教育能力、人文素養的整體提升,爭做人民滿意的教師,每天要研讀1小時。
2、讀書要與反思相結合,提倡帶著問題讀書,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讀書要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注重實效;要個人閱讀要與集中學習相結合,廣泛交流,相互啟發,共同提高,理解新課程,融入新課程,實施新課程;
二、讀書目標:
1、通過學習教育經典理論,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教育創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過學習教育經典理論,使自己業務精良,勝任新課程教學,成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小學教師。
3、通過學習教育經典理論活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教師職業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
4、通過學習教育經典理論活動,豐富自身個人文涵養,強化自身修養。
5、讀寫結合,有所思就記錄下來,旨在養成習慣。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養成固定時間讀書的習慣,從書中反思自己。重點談學習體會、感悟,提出思考性問題,
三、讀書內容: 1、《小學教學設計》、《小學數學教師》、《聽竇桂梅老師講課》2、教育類的書籍:《家庭教育》、《夸贊孩子的藝術》3、自己喜歡的文學性教強的書籍:雜志《讀者》、《家庭》、《女報》外國經典名著等。4、兒童文學:《淘氣包馬小跳》、《海蒂》秦文君小說系列
四、讀書形式
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的知識是沒有止境的,所以哪怕是老師也應該不斷吸取新的知識。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關于2021教師個人進修學習計劃范文的內容,希望你喜歡。
2021教師個人進修學習計劃范文(一)在這個寒冷的冬季,我覺得是最有意義的。因為能到重慶參加“國培計劃”農村中小學語文數學骨干教師培訓學習,無疑是在我的教育教學成長上添上一道亮麗的光彩。據了解,“國培計劃”是教育部落實第四屆全國教育工作大會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精神的第一項重大舉措,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一次教師培訓。因此我特別珍惜。我覺得自己是好學的,為了爭取到能外出學習的機會我一直努力著努力著。為了能讓本次培訓學習起到真正的實效,真正讓自己獲得一定的長進,我以在培訓期間各位專家教授的授課精髓為指導,制定一套自我研修方案。
一、指導思想
通過專家教授的講解引領,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促使自己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二、研修目標
1、轉變固有的教育觀念,與新時期的教育觀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對課程標準及教研教改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結合有關教育理論,針對教育教學不斷反思和總結,提高自身的專業發展能力。
三、研修方式及內容:
1、聆聽各位專家教授的講座,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并做好筆記,課后細思慢嚼。
2、多讀書且讀好書,在讀書研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功底與專業素養。
計劃讀書書目:《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愛彌兒》《愛的教育》《新教育之夢》《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以及歷代文學經典中部分作品。
3、觀看名師課堂教師,學習名師教學理念。
每周一次利用網絡資源,搜索名家上課視頻或獲獎教師視頻,學習竇桂梅、于永正、李吉林、王崧舟等名師的課堂教學實錄,對比學習他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
4、堅持每周寫一次教育札記,反思自己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得失,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我曾經在“國培學習”作業中寫到: 寫教育日志,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過程中的不足,想到改進的的辦法;寫教育日志,可以分享教育的喜悅,為今后的成果構建健全的步伐;寫教育日志,無疑是讓老師再一次成長,是教師對學生、對教育的一種奉獻,也是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個更美的自己。
5、每學期聽課不低于20次,可以是校內的老師執教,也可以是他校的執教,希望能從一個角度觀課,一個主題觀課,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斷糾正自己的一些毛病。
6、多參與學校教師教研組探討學習,多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良好的教育教學方法。
有老師說,好學才能博學,博學才能讓教學生動有意義。一個教師的認知背景是怎樣的,他的學生的能力就是怎樣的。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認知背景,才能得到學生的喜歡。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做一名新型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師。希望能得到導師的指導,助我成長!
2021教師個人進修學習計劃范文(二)為了進一步加強我校教師繼續教育,逐步建立起具有我校特色的繼續教育制度,使我校教師繼續教育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使全體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水平、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進一步提高,使我校教育工作在貫徹黨和國家教育針,堅持三個面向,立足實際,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合格加特長的人才中更好地發揮作用。特制訂我校教師學習和進修計劃。
一、學習和進修的指導思想:
以教育理論為指導,以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有關規定為依據,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建設一支師德修養高、業務素質精良、教學技能全面、教學基本功過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適應新時期新課程改革需求的教師隊伍為目標,以新課程師資培訓為重點,以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為主線,遵循在職教師培訓的規律和特點,堅持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按需施教、學用結合、講求實效的原則;突出繼續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先進性,構建優質、高效、開放的培訓體系,進一步加大教師繼續教育和校本培訓的力度,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努力開創我校教師培訓工作新格局。
二、學習和進修的對象:
全體教師。
三、學習和進修的目的:
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合理的知識結構,勝任本職級及晉升高一職級業務要求的教育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適應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
四、學習和進修的內容:
主要為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修養,現代教育理論,學科知識更新與擴展,教育教學技能訓練和實踐研究等,要突出培養教師的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創新培訓活動內容為各科教材,采取聽評研討課、錄像課、教材通研、專題講座外出學習等培訓形式,突出培養教師使用新的課標理念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知識水平和能力。
五、學習和進修的方式:
采取外出學習、請專家作報告、集中培訓和校本培訓等形式相結合的方式,以集中培訓為主。
六、工作要點:
1、按照區教育局部署,做好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按要求組織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培訓。
2、按照上級有關政策、文件認真做好教師職稱評聘和教師資格認定工作,切實抓好教師繼續教育與教師職評的結合,及時做好宣傳組織、資料呈報和證書辦理。
3、內部挖潛,擇本校之能人,訓本校之教師。
充分發揮我校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的骨干教師的作用,讓他們作為校本培訓的師資力量,發揮其輻射和示范作用,讓他們承擔校本培訓任務,既可進行教材輔導、開展講座傳授課堂教學經驗,也可通過示范課展示教學技能;
4、繼續抓好“一人學習,眾人受益”式培訓。
學校選派骨干教師外出學習、培訓考察,回校歸來要求他們寫學習匯報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訓時間對全員教師進行培訓,傳達學習精神。培訓可采用作專題講座、經驗交流、上匯報課、匯總材料等多種形式,產生一人學習,多人受益的效應。
5、做好“請進來”工作。
針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普遍出現的疑難和困惑,盡可能地邀請校外專家、學者來校開展專題講座,進行“臨床會診,現場診斷”,找出問題及原因,制訂對策措施,幫助教師解答疑難。
2021教師個人進修學習計劃范文(三)學海無涯,知識是無止境的,因此每個教師都需要終身學習。教育工作是動態的鮮活的進步的,作為一名教師,要緊跟社會時代的步伐,這也需要不斷汲取新的理念。特制訂本學期個人進修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宗旨,以提高自身素質為目標,以更好地服務教學為中心。
二、基本情況
本人已取得漢語言文學本科學士文憑,系統學習了有關語文教學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相關知識。為了更好地服務教學工作,還需繼續努力。在日常工作中,本人善于學習,能珍惜各種學習機會。
三、進修目標
1、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專業水平。
2、豐富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素養。
3、綜合提高自身素質。
4、豐富自己的文學素養。
5、提高自己的課堂授課能力和創新能力。
6、提高自己的語文教學教研能力。
四、方法措施
第一、勤奮刻苦努力學習,豐富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素養和文學素養。
1、堅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的書籍,及教育教學理論書籍,并且廣泛閱讀文學書籍充實自己,以不斷給學生新信息、新知識,使課堂教學效果更好。
2、借助先進的媒體學習,了解學科的發展動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建立自己的博客語文園地。
3、做一名學習型的教師,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堅持每天一個小時的學習時間。
4、利用一切資源,校內多向同事學習,并積極走出去,向教育界名師尋經問寶。
第二、善于思考,把教學工作與思考結合起來。
1、做一名善于反思,勤于積累的教師。
2、堅持認真撰寫課后反思,并積極反饋于教學工作。
3、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得失,反思教育學生的點滴,在反思中感悟,寫出高質量的教學隨筆、教育故事等。
4、善于思考善于創新,積極探索教學規律,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第三、積極創造精彩的語文課堂,積極展示自我。
1、在日常工作中,積極創造精彩語文課堂,多打造精品,在此過程中,學習提高。
2、多聽同事們的課,在具體實踐中學習提高。
3、積極上公開課,展示自己的教學成果,同時虛心接受同事的評價和建議,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授課水平。
第四、在教學中加強自己的教研活動,增強教育科研能力
1、學校每周五的教研組活動按時參加,結合實際和校情學情進行教研。
2、在教研組活動中,積極提出問題,積極探討問題解決方案。
3、積極參加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相關教研活動,虛心學習,提升自我素質。
4、積極參加相關的課題研究,用課題促進自己教研學習,增強教育科研能力。
五、學習安排
1、《教育學》《心理學》。
2、《論語》《老子》《莊子》。
3、《宋詞》《唐詩》。
4、《史鐵生作品》
5、新課標推薦世界名著。
6、《古代文學》。
7、撰寫讀書心得。
關鍵詞:芬蘭教師教育碩士化制度;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12-0148-03
近年來,芬蘭教育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舉行的有關學生綜合素質的國際測試(PISA)中,芬蘭學生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以及科學素養等方面的表現都非常優秀,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芬蘭先進的教師教育。芬蘭已將中小學教師教育提升至碩士層次,確立了培養研究型教師的教師教育目標。
一、芬蘭中小學教師教育碩士化制度產生的時代背景
1863年芬蘭最早的小學教師訓練學院成立,也就是現在的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 of Jyvaskyla)。19世紀90年代政府將小學教師教育定位在大學層級;1979年芬蘭全國教育委員會提出中小學教師教育應該提升至碩士層次。受博洛尼亞進程的影響,芬蘭正邁向歐洲取向的教師教育持續變革之路,中小學教師教育碩士化制度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與完善的。
1.教師專業概念的演變
教師專業的概念直接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教師專業發展理念的變遷對中小學教師教育制度起著促進與規約作用?!皩I”源自社會學的特質論觀點,是指接受專門的知識與術語教育、通過考試取得證件以及擁有專業組織的規范倫理與自我管理。新韋伯取向的沖突論,則把專業看成通過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來取得控制權,進而使得自身利益合法化。在此過程中,政府通過運用倫理約束來規范控制教師,使其從事意識形態傳播的工作,不斷進行文化再制。市場經濟的興起以及建構主義觀念的流行,推動教師開始注重教育績效,政府與學校通過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力指標體系,來考察教師的實際專業工作。格林?伍德就描述過作為一種“專業”,教師應該擁有完整系統的知識、公認的知能權威、同行間的制約和贊許,具有嚴格的職業倫理規范,成立正式的專業組織,等等。這一系列變化,使得教師專業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職業,其培養過程也成為一個完整、連續的終身學習發展過程。
2.教育研究范式的轉換
后現代主義理論認為,教育研究應該由尋求宏大理論敘事的建構走向實際教育情境的意義闡釋,指出了教育研究的實踐性。解釋性個案研究推動研究者身份從專業研究人員擴展至一線教師;行動研究的大力普及,使得一線教師作為研究者成為必要與可行;扎根理論研究法推動研究者搜集經驗證據,從資料搜集與整理中逐步形成理論框架,這就需要研究者對教育研究問題保持清醒、對理論時刻保持敏感。教育研究范式的轉換,要求重新審視教師的工作性質,重新認識教師的多種角色,同時也對教師的專業能力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結合芬蘭注重傳統的教育模式,加之在受到國際化浪潮的影響以及博洛尼亞進程的規約下,芬蘭提出把中小學教師教育提升至碩士階段,確立培養研究型教師的培養目標,使得未來教師能夠在教育實踐中積極主動思考相關教育問題,并通過自身研究素養進行專業判斷與理解。
3.芬蘭教育改革的推進
芬蘭自1917年獨立以來,就非常重視教育的發展,不斷通過制定一系列教育法案來推進教育改革。1921年,政府制定了第一部《義務教育法》,進而在全國推行免費的義務教育制度。1965年,芬蘭教師教育改革委員會成立,并確立了教師教育改革的開端,提出教師培訓的基本方針,指出教師要不斷通過加強進修來提高教學品質,促進專業發展。1971年,芬蘭頒布《教師教育法令》,規定義務教育階段所有的教師教育由八所綜合大學負責,使得教師教育與教師培訓成為教育政策法規的有機組成部分。1972年,芬蘭開始綜合學校改革,將文法中學和義務教育學校合并成九年一貫制的綜合學校,綜合學校的產生與發展有效地推動了教師教育的改革。1979年,芬蘭頒布法令進行高等教育課程與學位改革,提出要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學位提升至碩士層次。2005年,為配合博洛尼亞進程,芬蘭頒布《大學學位法》,開始采用歐洲學分轉換系統,高等教育開始分成學士、碩士兩個階段。至此,芬蘭中小學教師教育碩士化制度已經得到基本完善。
二、芬蘭中小學教師教育碩士化制度的內容
廣泛地說,芬蘭中小學教師教育碩士化制度主要包括教師教育目標、入學篩選機制、課程內容規劃以及教育實習制度。在過去幾十年間,芬蘭政府和有關教育部門運用這些制度積極開展工作,保障了中小學教師教育碩士化制度的有效落實。
1.適切的教師教育目標
芬蘭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通過高質量的教師教育培訓課程,培養、培訓高素質、具有專業水準、擁有教學專長的教師,并且確保教師終身從教[1]。教師不斷增強的專業性,要求其應用不同的學科領域知識做好準備,利用研究性知識為教師專業的持續發展服務,同時能夠與其他教師進行協同教學,相互交流經驗,并形成教師對自我專業發展的認同,加強與學生以及社會的溝通能力。芬蘭教師工作背景的變化,需要教師與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進行深入交往、與多元文化主義磨合、與學校社區以及家庭開展合作、在環境中學習和實踐。這些目標的達成都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結合自身實際,持續開展以研究為本的活動,把教育理論與日常實際工作整合起來?;诖?,芬蘭提出了“以研究為本的教師教育”培養目標,目的就是培養研究型教師。
2.嚴格的入學篩選機制
在芬蘭,教師是較受尊重與滿意度較高的職業之一,有26%的人希望以教師作為自己的職業[2]。因此,每年班級教師和學科教師的招生錄取比例非常低。要進入大學參加班級教師或者學科教師的培訓,申請者必須提供入學測試分數,或者是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明。入學程序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全國性征選,申請者需要提供大學入學測試分數、高中畢業證書、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等等;第二部分是各個大學的自主考試,主要包括對申請學生的論文、試講等方面進行測試,以選擇適合的學生接受中小學教師的職前教育。
與此同時,芬蘭也在進行教師教育政策的改革與完善。芬蘭大學教育系通過高中畢業會考來選擇成績最好的學生,這樣就造成錄取比例低、且女生因為成績好于男生而有更大機會申請成功的現象。針對學業成就高的學生未必成為好教師以及師范生男女比例失調的現象,芬蘭改革招生考試制度,實行教育系的聯合招生考試,讓更多成績中等的男生進入面試環節,獲得成功的機會。同時采取整合性評定方式,充分考量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閱讀思考、研究反思的能力。通過會考的學生都必須接受心理測試,以衡量其心理素質是否適合接受培訓并勝任未來教學專業人員所需要的人格特質與能力[3]。
3.整合的課程內容規劃
芬蘭各大學教育學系都非常重視師范生課程內容的規劃,如赫爾辛基大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芬蘭的小學教師也稱為班級教師,要求畢業生能夠勝任1~6年級的基礎教育,為了承擔職責,他們需要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比如學校管理、組織和運作[4]。其班級教師教育培養學生多才多藝的專長,讓他們學會如何開展自己的工作,支持其發展自身的教育學反思,促進其成為研究型教師。教師教育是基于互動研究的,包括小型講座、團隊學習和研究。赫爾辛基大學2008年修訂的班級教師教育課程,秉持了兩級學位體制,要求學生修完180個學士學位學分和120個碩士學位學分,總共需要5年時間,其中包括4個大的部分:通信研究(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orientation studies,25CR)、教育主修課程(Main subject studies in education,140CR)、輔修課程(Minor subject studies,60CR)、選修輔修課程和個人學習計劃(Optional minor subject and optional studies,75CR)[5]。
芬蘭中學教師又稱為學科教師,其目的是培養基礎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學科教師,主要負責綜合學校7~9年級以及高中10~12年級的教學。綜合學校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教師教育教學研究包含25個學分的基礎研究和35個學分的過渡研究,作為一項規則,學生需要接受為期一年的全日制課程教育,其中包括練量需要實踐的教學[6]。芬蘭學生在PISA測試中的優異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師教育政策,所有教師教育課程的結構和內容都以研究和證據為基礎的方向,使教師學會以分析和開放的態度,制訂自己的教學和學習方案。學科課程包括學科教師的教育輔修課程、教學學科課程、不同學科課程以及語言和溝通課程等等,具體包括主修所教的至少120個學分的教學科目以及完成至少60個學分的科目學習,并完成相關學術領域的碩士論文,且要學習所教科目領域的研究方法。學科教師能夠熟練地計劃、評估、實施、發展教學,并且能夠將社會背景、學校環境、師生要素以及課堂教學等因素結合起來進行考慮,發展教師個人的教學哲學。歸納起來,芬蘭中小學教師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教育類課程、主修課程、輔修課程以及語言和通訊(詳見表1)。
4.規范的教育實習制度
芬蘭的大學教育學系非常重視學生的教學實踐活動,并建立了規范的教育實習制度。芬蘭中小學教師教育課程包括大約20 個學分的教學實踐環節,其目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掌握專業技能。教學實踐根據教師教育各個階段的時間安排,依照實踐的各個環節,由大學教師、大學培訓機構教師或當地學校的教師進行監督,可以分為基本實踐、日常學校實踐以及教學實踐三個部分。在基本實踐期間,學生不斷適應不同科目的教學,掌握不同的教學方式,以及獲得教學評價和學習的技能,而在日常學校實踐和最終的教學實踐階段,就是要擴展學生把教學作為一個教師的專業和不同方式的工作的觀點[8]。在教學實踐中,向不同社會背景、個性差異的學生教授課程內容,并根據教學和學習情況,找出實踐過程中的不足(詳見表2)。
三、芬蘭中小學教師教育碩士化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教師教育的發展總是承載著特定的價值追求的,為此就必須在借鑒與本土實踐、歷史與未來的邏輯規約中,堅持融合和創新的視角,不斷推進教師教育制度的革新。芬蘭中小學教師教育碩士化制度為我們在教師學歷層次提升、培養目標厘定、招考制度創新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與借鑒。
1.提升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層次
芬蘭通過將中小學教師教育提升至碩士層次,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水準。芬蘭教師教育在大學階段重視學科知識和教育學知識等內容性知識的教授,而在碩士階段則強調研究性知識的教授,教給他們進行教學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使其能夠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用專業的眼光思考教育教學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師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中小學教師教育學歷層次已經由中等師范教育轉向高等師范教育,師范大學(或學院)教育系重視關于學科知識以及教育學知識課程的設置,相比于芬蘭教師教育課程規劃,我國大學層級定位的中小學教師教育忽視了教學研究知識的傳授。因此,未來我國教師教育改革必須提升至碩士層次,通過提高學生的學歷層次來提高教師的專業水準,從而推動中小學教育質量的提升。
2.確立研究型教師的培養目標
教師必須進行深度學習,培養反思與批判能力、多元思考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擁有發現問題、研究與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自我省思、自我解決問題,同時增強自身專業能力,進行教學創新,同時能夠協助學生成長,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具體來說,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師教育是指將研究要素貫穿于整個教師教育培養方案,教師教育全部課程都要和研究相統整,其終極目標是培養自主、反思與研究型的教師[9]。這樣,教師就能夠每天帶著研究意識進入教學現場,不斷審視與檢討自己的教學實踐,思考應該怎樣進行教學。芬蘭教師教育課程的目的就在于發展師范生的研究性思維以及綜合運用研究方法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根據研究的標準來行動與思考[10]。
3.改革招生考試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師范院校實行全國統一的招生考試制度,按照高考成績的唯一指標來錄取師范大學生。教師的地位與待遇一直不溫不火,“一考定終身”的制度也使得師范院校很難錄取到適合的學生。很多被錄取的學生不適合教師職業,教師職業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加之高校中專業更換困難,這些都阻礙了師范生生源質量的提高。芬蘭基于大學教育學系的聯合會考以及心理測試的機制,保障了高等師范院校的招生自,從而根據學校特色以及師范生基本素質來遴選合適的學生。為此,我國在中小學階段應該實施綜合素質評價,改革高考制度,擴大師范院校招生自,積極探索符合師范生特質和學校發展路徑的選拔機制,提高師范生生源質量,從源頭上保障師范生的基本素質,為培養未來優秀的教師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Marco Snoek and Irena Zogla. Teacher Education in Europe: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s[A].Anja Swennen andMarcel van der Klink (Eds.).Becoming a Teacher Educator[C].Springer,2009:11-27.
[2]Kansanen, P. (2005). Research-based teacher education in Finland. . 2011-11-06.
[5]University of helsinki. Curriculum for class teacher education2008-300 ECTS credits[EB/OL]..2011-11-06.
[7]Hannele Niemi and Ritva Jakku-Sihvonen. Teacher EducationCurriculum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J]. Journal of Teacher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9(8).
[8]Kansanen, P. Teacher education in Finland: current models and new developments[A]. In Moon,M.,Vlasceanu, L.&Barrows, C.(Eds.)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to teacher education within highereducation in Europe:current models and new developments [C].Bucharest:Unesco-Cepes,2003:85~108.
“國培計劃”中網絡遠程教育的優勢分析
遠程教育覆蓋廣、低投入、高產出和超時空特點。“國培計劃”依托遠程教育,符合當前的中國國情。在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過程中,有針對性培訓,可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幫助農村教師解決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高效的培訓效果,采取集中培訓、骨干教師脫產研修和大規模教師遠程培訓相結合方式,重點對大眾傳播資源加以充分利用。在中國,“窮國辦大教育”是對我國教育的真實寫照。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要么成為社會裹足不前的沉重負擔,要么成為經濟騰飛的巨大人力資源,天壤之別,全在教育一舉之間。要實現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縮短東西部、沿海與內陸、城市與農村的教育差異,遠程教育的發展不但要為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服務,也要為邊遠貧困地區培養人才服務,體現真正的教育公平。通過遠程教育,學習者獲得學習支持服務的渠道應是多樣的,如廣播、電視、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學習內容的開放性,有利于提高培訓的效率,“外部的督促與控制是教育目標實現的外因,而內因是學習者,需要學習者積極地、主動地、自由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能實現教育目標,這就需要學校教育為個體的發展創造一個自由、寬松、自主性的發展環境”[3]。“國培計劃”依托遠程教育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針對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的知識更新、觀念和手段更新為重要內容,開展廣泛的校際聯合,深入有效地進行互助,把教育的各個層面與系統之間進行有效的資源鏈接,構建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增加繼續教育的比重。遠程教育培訓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的最大化。“國培計劃”以問題為中心、案例為載體,最大限度的實現優勢教育資源的共享,遠程教育的開放優勢的充分發揮,為更多不同層次的教師提供學習機會。
由于各種因素,優秀教育專家和中小學優秀的師資集中在部分學校,分布十分不平衡。如何超越時空的限制,避免教育的重復投資,實行現行教育形式下的優勢互補,共享有限的優秀教育資源,也正是現代遠程教育產生的強大動因。網絡教育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隨時接受信息的要求,注重采取探究式、案例式、參與式、研討式、情景式等多種方式開展培訓,這是其他任何一種教育形式無法比擬的。豐富和優化培訓內容,科學設計培訓課程,對不同類型的教師,它依據需要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和形式,一則可以使學習者登錄到其它的教育網站涉獵所需信息,共享不同角度的教學資源;二則使學習者改變了固有的學習方式,感受到視聽一體、圖文并茂的動態交互式的信息集成,“國培計劃”重視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的形成,解除了妨礙靈活學習的種種限制,從教育民主化、大眾化和終身教育的觀點來看,遠程教育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教育信息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成為全面開放的教育事業,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的最大化。遠程教育培訓充分發揮學員自主學習的能力。“國培計劃”地域遼闊,培訓范圍廣,培訓規模大,傳統的金字塔型的高等教育無法滿足所有教師的求知需求。要以遠程教育網絡為依托,形成覆蓋全國城鄉的開放教育系統,為各類社會成員提為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服務。網絡遠程開放教育培訓教學針對性、跨地域、跨文化和跨時空的優勢是不容置疑的。傳統教育培訓是單一教師講授形式為主的方式,無法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習者提供最有效的教學輔導和培訓,教學模式統一,缺乏對教學信息的雙向交流;而遠程教育培訓完全體現學習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可實現人與學習系統、自我參照和人際之間的三種交互形式。“在網絡環境中的人際交流環境不僅會增進彼此了解,增強感情,而且兼顧認知與情感,促進學習者協同學習的發展[4]。”實現了交互式的教學,靈活地支配時間,通過使用BBS、電子郵件等多種媒體技術,可實現雙向、多向立體式交流??梢赃M行交互協作形式教學,又可以進行個性化教學,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國培計劃”實施“遠程教育工程”,充分發揮學員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優勢,體現終身教育和教育公平,形成開放式教學網絡,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作為振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培計劃”實施以遠程培訓為有效途徑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學習;國培計劃;遠程培訓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4-018-04
一、概念界定
遠程學習行為,即在基于媒體技術和資源的遠程環境中發生的學習行為,與之相近的概念有“網絡學習行為”等。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兩類:一是強調自主學習行為,即在遠程學習環境中主要是自我控制的、相對獨立的學習行為;二是強調交互行為,認為遠程學習環境中發生著兩種交互行為,即學習者與學習資源的個性化交互行為、學習者與參與者的社會互行為。
我們比較傾向于第二種理解。遠程學習是技術支持下的學習,離不開學習理論的指導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它是學習理論和信息技術融合的產物:隨著學習理論的發展特別是社會建構主義、分布式認知、聯通主義的發展,越來越強調學習的社會本質,同時,Web2.0技術注重以用戶為中心的生產參與和交流協作;于是,在學習理論與技術的雙重推動下,遠程學習不僅關注個體意義的自主學習,而且更加關注學習過程的互動和參與,強調學習者與學習者、與助學者和教師等之間的交互。因此,學習者的遠程學習行為,應當包括個性化交互行為和社會互行為,前者主要是學習者與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源的人機交互行為,體現為學習者登錄平臺情況、對學習平臺中各模塊的參與傾向與參與程度等;后者是學習者借助交流工具進行的學習者與參與者之間的人際交互行為,具體體現為基于論壇等交流討論、學習求助等。二者的關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支撐著遠程學習的運行。
二、調查情況說明
(一)教師遠程學習平臺
寧夏通過公開邀標和評審,建立了由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中國教師研修網、中央電教館負責的三大遠程學習平臺。三大平臺各有特色,總體看來都具備下列基本模塊:第一,管理與信息公告模塊,包括學員的基本信息、學習成績等管理信息、信息公告、學習方案(學習目標、任務、考核與評價、進度安排)等。第二,課程資源模塊,專家講授的課程視頻,同時附于案例評析、參考資料、思考活動;內容主要為聚焦課堂、教師成長、教育科研、學科教學等方面;每學科7門課程,每期共計80學時。第三,交互模塊,包括論壇、個人博客、互動對話等。
(二)調查設計與實施
研究采用現場訪談、問卷調查、觀察法相結合的方法,主要選取寧夏參加“國培計劃”遠程培訓的農村中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取樣,涵蓋中小學語文、數學、體育、科學等14個不同學科,共計436名,其中:訪談20人,問卷調查380人,共發放問卷380份,回收336份,回收率為88.4%,其中:有效問卷314份,有效率為93.4%。筆者作為輔導教師對教師遠程平臺中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跟蹤觀察。調查內容有教師的學習準備情況(硬件支持環境、計算機使用率、使用水平、網絡學習經歷、動機等)、教師在遠程學習平臺中的各項活動情況、教師對遠程學習的反饋情況(對遠程學習的滿意度與認識、態度)。本研究依據上述遠程學習行為的理論界定,結合調研數據重點分析教師遠程學習行為情況。
三、調查結果
(一)個性化交互行為
1 教師登錄平臺的總體情況。(1)登錄頻次。41.7%的教師都能每天登錄平臺1次,36%的教師每天登錄若干次,說明教師參與遠程學習比較積極,平臺使用頻率較高。(2)平臺的適應程度。首先,教師對整個學習要求、進度安排和考核很清楚,大部分教師能熟練使用平臺、快速找到所需要的資源或路徑,教師之間差異不顯著;只是在學習的初期,有部分教師找不到注冊碼、注冊路徑、“學科論壇”等情況。因此,要注重遠程學習的開始階段的引導和幫助,讓教師快速熟悉平臺,特別是對首次進行遠程學習的教師要給予幫助。其次,適應平臺所花費的時間與教師年齡、信息素養有直接關系,年齡較大、無網絡學習經歷、計算機技能不足的教師在適應平臺方面花費的時間較長。因此,要注重對這部分教師的幫助和引導。
2 教師在平臺中各模塊的參與情況。(1)部分教師對信息公告模塊關注度不高。在信息管理模塊,大部分教師比較關注學習成績,不定期地進行查看,對于成績不合格的作業,教師會積極地修改完善后再提交;部分教師對信息公告模塊的關注度不夠。筆者在參與輔導的過程中發現,有的教師不關注學習指南,特別是平臺的操作指南,出現了學習時往往找不到指定路徑的現象;有的教師不關注公告,調查顯示,37.6%的教師登錄平臺后經常關注公告,大部分教師不關注公告,導致就近期的計劃安排和提示全然不知,經常出現學習進度滯后、不明確任務、不按時交作業等現象。(2)課程模塊的參與度高,交互模塊的參與度低。從表1來看,教師在平臺上參與度最高的是視頻講座、案例評析等課程模塊,經常參與的占72.4%、60.5%;其次是項目論壇、參考資料,經常參與的占56.5%、55%;而對于互動對話、個人博客、基礎教育百科,經常參與的占36.2%、16%、24.1%,參與相對較差。
由此看來,教師登錄平臺主要是進行視頻課程的學習,完成與學習有關的任務,而對于學習任務中沒有要求的內容如互動對話、個人博客、基礎教育百科等,教師一般不參與。從我們對“平臺登錄的影響因素”調查來看也證實了這一點,60.5%的教師認為登錄平臺是學習任務要求,有33.1%的教師認為是學習的氛圍;45.2%教師登錄平臺后經常做的事情是視聽課程,其次是進入討論區學習任務要求的帖子、提交作業、查看作業反饋情況,有7.3%的教師隨機做一些事情。
(二)社會互行為
1 論壇交流討論。從交互的對象看,交互主要發生在教師與教師之間。調查顯示,61.7%的教師偶爾與專家或輔導教師進行交互;從交互內容看,多以教學問題為主,包括教學中的問題、學生管理等,科研和專業發展關注較少,反映遠程學習情況的較少;從交互的行為看,多數教師受傳統學習方式的影響,習慣于通過觀察他人交互進行學習,觀望者、“潛水”者多,回復者少;提出問題多,回答問題少;從交互的深度看,交互層級(每個帖子之后都有不同數量的跟帖數,這里將跟帖一次記做1層交互,跟帖2次記做2層交互,跟帖n次記做n層交互)較低,深度不夠:一方面,少數帖子達到10層左右,大部分帖子在4—6層,回復為0的帖子也占到了相當比例;另外,討論缺乏深度,討論以自發為主,話題零散,過于發散,知識建構不足。總體看來,交互的范圍較窄、頻次較低,往往流于形式。
2 學習求助。為了保證學習的順利進行,網站專門設有咨詢服務模塊,主要針對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咨詢。但是調查表明(見圖1),只有6.4%的教師對這一功能使用過,教師在遠程學習中遇到問題之后,主要咨詢或求助的對象是學伴、周圍的同事,只有14.3%的教師咨詢輔導教師,還存在一些教師不知道咨詢誰的情況;從教師的溝通方式來看,教師主要是通過學習平臺中的討論區來溝通,其次是通過QQ(群)等,溝通和求助的對象主要還是學習同伴。有教師談到“有些輔導教師不太關注學員的學習,有些地方不明白,只能請教同伴”。這說明,一方面教師傾向于與周圍熟悉的人或同伴進行交互,與輔導教師等咨詢服務人員之間還存在心理上的距離;另一方面輔導工作不到位。這就啟示我們要采取相應的措施營造良好的交互氛圍,縮短和消除他們心理上的距離,擴大和提高交互的范圍與質量。
四、調查結果總結與分析
綜合上述調查結果,我們將目前教師遠程學習行為做如下總結:教師登錄平臺比較積極,對遠程學習平臺的適應性較好,這為進一步開展遠程學習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但教師在平臺中的學習行為以個性化的交互行為為主,社會互不足,且缺乏引導,交互的總體水平較低,質量不高;教師遠程學習以傳統的“視聽”為主,仍然是被動的個體意義上的接受式學習行為,群體意義上的交流互動很少進行,這種學習方式不適合成人學習的特點,不符合遠程學習發生的基本規律。為了提高教師遠程學習的質量,我們有必要分析導致教師上述學習行為的原因。
(一)學習評價單一:標準單一,導向單一,評價主體單
首先,評價以數量為標準。目前,評價指標只是以課程學習的時間和作業完成的數量為依據,對質性指標關注不夠,這樣會導致教師完成作業重數量而輕質量。其次,評價導向以完成作業為主,交流互動關注不夠。對教師在課程學習時間、作業方面的權重占80%,論壇研討只占10%-20%。最后,評價的主體是組織方,缺少教師所在學校的監督評價。教師學習實際狀況如何,所在學校最具發言權,但目前學校在教師遠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監督評價功能沒有很好地發揮,相關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因此,改革評價導向,關注質量,提高參與性、加強交流互動,真正體現遠程學習優勢和成人特點,是重要思路。
(二)組織引導乏力
對于教師與專家或輔導教師之間的交互,組織引導不夠,沒有針對其學習情況進行適當的引導與干預。教師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學習為主,協作學習基本沒有開展,如教師談到“不能很好地跟專家互動,只是一味地學習,效果總的說不太好。學習情況不能及時反饋”,“希望加強互動這個環節”。調查顯示,教師認為影響其參與論壇的因素排在前四位的是:需要花比面對面交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參與和討論中得不到滿意的回復、沒有專家的引導和參與、缺乏對課程論壇使用的引導。這說明,一方面教師在論壇中的交互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教師缺乏足夠的組織和引導。
從筆者參與輔導工作的過程來看,輔導教師主要是完成了參訓教師作業的批閱、學習簡報的制作,論壇研討的組織和引導基本沒有開展,輔導作用發揮得不夠。分析其原因,筆者認為有兩點:一方面,輔導教師的輔導工作缺乏遠程教育理論指導。遠程輔導團隊是按項目要求的比例由優秀學科教師、教研員以及高校長期從事基礎教育研究的人員組成,他們的學科教學能力較強,高校教師的理論水平較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輔導的學術性水平,但其遠程教育理論知識不足,實踐輔導工作缺乏理論指導,未能有效引導學員開展論壇交流互動。另一方面,輔導教師的工作量較大,一些擔任輔導工作的一線教師或者教研員往往由于工作忙而影響了輔導質量,如有學員談到“部分輔導教師遲遲不反饋,作業批改不及時,最后是合格,讓我學習得很失望”。這些啟示我們:輔導教師的水平、責任心、輔導工作量都要充分考慮,保證學習支持服務的質量。
(三)學習保障方面的原因:學習時間不足、硬件條件不夠
我們對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進行了調查,首先,學習時間難以保證,是第一大問題。86.6%的教師認為沒有足夠的學習時間,進一步調查表明,導致教師網上學習時間難以保證的因素是工作任務重(占93.6%)。在訪談中,教師多次談到“日常工作很忙,工作壓力大,難以保證學習時間”,大部分教師建議將“學習時間拉長一點或者將學習放在假期”,“希望網站提供下載功能”或“長期開放、保留資源以供我們隨時交流學習,讓學習能夠持續下去”。其次,農村教師學習的硬件條件不足,“網速慢、容易斷線等網絡配置問題”(54.1%)和“上網不方便”(49.7%)的情況較為突出,學校辦公室機子不足,有的教師家里無電腦或者上不了網(見圖1)。
(四)學習者自身的原因:遠程學習不適應、學習技能不強,影響學習質量
遠程培訓尚屬新事物,大多數教師面對冷冰冰的機器一時難以適應。調查表明,有52.5%的教師認為自己正在適應遠程學習,總體適應性不高。教師認為學習不適應的原因排在前四位的是:自己遠程學習技能不強,學習方式變了,學習觀念變了,學習環境變了。對于遠程學習技能,結合相關研究成果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即計算機技能、自主技能(學習者有意識地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計劃、控制、調節和評價的技能)、協作技能。調查顯示,在計算機技能方面,有53.8%的教師認為自己的計算機技能一般,如有些教師在作業的完成、論壇互動等方面會遇到一些技術操作問題,往往會花費較多時間。在自主技能方面,有49.1%的教師認為自己“有網絡學習計劃,并能堅持付諸實踐”,46.0%的教師認為自己“能合理安排時間,監督和監控自己的學習”;48.6%的教師認為能“激勵自己,克服困難,完成學習任務”,這說明還有約半數的教師這方面做得不夠好。教師協作技能一般,如培訓的組織者反映,參訓教師相對集中的學校,十幾人或幾十人同時參訓,但“國培”的氣氛不濃,教師在網上交流不多,本校同事間聽不到議論,多半是各自為陣,獨自學習;調查也顯示,有54.8%的教師認為參與論壇討論需要花比面對面交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僅有24.2%的教師認為自己“通過網絡與同伴或輔導教師建立合作關系,解決一些問胚”。這說明教師對協作學這種方式還不熟悉、不適應。另外,在訪談中,農村教師多次建議“外出培訓,效果更好”,“多增設置換脫產研修機會”等。這說明,教師需要進一步適應遠程學習。
五、促進教師遠程學習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遠程學習交互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實現從呈現到參與的轉變
首先,在目標上促進教師專業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發展,而不是低層次的信息分享與一般意義的交流。其次,在設計上,將交互活動設計融入到學習課程、作業、論壇等之中。例如:針對學習課程增強思考活動案例評析等設計;作業方面可以設計合作任務、專家點評作業、學員互評作業等互動形式;針對論壇等交互工具,設計有效的討論類學習活動,依據遠程學習的內容或教師實踐工作中的問題,設計有意義、教師感興趣的話題,建立討論小組,制定相應的規則和營造良好的氛圍,組織討論并進行評價。最后,在組織形式上,構建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即由學習者(群體)及其助學者(包括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溝通、交流,分享學習資源、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習團體,開展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活動、案例研習活動、基于資源的探究活動等。
(二)改革評價導向,關注質量,提高參與性
首先,評價導向上要注重交互,加大交互的考核權重。引導教師積極地參與學習互動活動。其次,評價標準要注重質性指標,關注過程評價,注重教師完成學習任務的內容質量,如作業的評價既關注教師經驗的反思,也要關注對學習內容的學習情況;在互動參與方面,評價的依據可以從參與的數量和參與的質量兩方面進行,數量方面如參與的人數、有效發帖的數量、精華帖的數量等,質量方面如觀點鮮明、有創新性,論證有深度等。最后,評價主體應多元化,形成培訓機構、輔導教師、學校校長、學習同伴共同評價多元評價體系。其中,培訓機構提供學情統計分析,輔導教師提供參考性建議,學校建立健全考評制度(如校長定期巡視制度、學員定期匯報學情制度、同伴交流研修制度、定期展示研修成果制度、評優選先年終考核掛鉤制度等),學員之間對作業等的相互評價。
(三)加強組織和學習支持服務,提升教師遠程學習技能
第一,進一步加強輔導團隊的建設,使來自不同地域、機構和不同風格的專家、一線優秀教師有效協作,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支持服務。第二,加強對輔導教師的培訓,特別是遠程學習支持服務的理論與方法的培訓,如論壇討論、協作學習等同步、異步交流互動學習活動的設計和組織等,實現學科專家向助學者的轉變。第三,輔導教師的時間要予以保障,責任要明確,工作量要合理,特別是輔導的人數安排應科學合理,保證輔導質量。第四,要注重情感性支持與學術性支持相結合,在學習的各個階段中促進學員遠程學習技能的提高。在開始階段要注重引領學員熟悉學習環境,認識自我,規劃學習,學習時間管理的有效方法和工具等;在學習中期注重互動式學習等活動的開展,促進學員利用網絡學習、交流、咨詢、協作、完成作業、自我評價等技能發展;在學習后期要注重幫助學員梳理、鞏固、轉化學習成果,如引領學員實踐課堂,診斷學情,學以致用。
一、充分認識師德建設的重要意義
1、師德建設是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教師既是人才的培養者,也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示范者。隨著我國的文化服務性行業將逐步開放,西方文化、價值觀將隨西方的影視、音像、書刊進入我國,這既為我們吸收和借鑒西方有益的科學文化成果提供了方便,也必然會使教師的價值觀念受到西方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有可能使教師在理想、信念和追求上產生動搖、困惑、彷徨,引起思想與行為上的失衡,造成思想觀念的劇烈沖突。師德建設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因此,加強師德建設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
2、師德建設是建立高水平教師隊伍的需要。
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不僅表現在高學歷和高職稱,也表現在高尚的道德素養。近年來,雖然也很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正逐步趨向合理。但隨著形勢的變化,受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響,少數教師的職業道德出現了下滑趨勢。如:職業理想和信念動搖,職業情感淡漠,不能正確處理“個人發展”和“工作利益的關系”,“精力投入”與“利益回報”的關系,“教書”與“育人”的關系,出現了所謂“人生理想趨向實際、價值標準注重實用、行為選擇偏重實惠”的傾向。有的對教學缺乏熱情,對學生不負責任,有的重科研,輕教學;也有的只顧業務,不問政治。盡管這些情況只是在少數教師中存在,但嚴重影響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3、師德建設是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師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主力軍,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實施者,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僅需要教師轉變思想和觀念,更新知識,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更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這樣才能真正為人師表。有了高尚的師德,教師才能熱心于教育教學改革,不斷研究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二、加強思想政治學習,提高思想政治素質
為進一步提高教職工的思想政治素質,重點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小學教師行為十不準》以及下發的關于師德師風建設方面的文件。在堅持兩周一次集中學習的基礎上,加強平時個人學習,學習有關政治理論、法律法規等知識,結合自己的實際端正態度,積極投入,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切實提高自身師德修養。
三、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學生的表率
學識只能滿足學生一時的求知愿望,真正打動學生內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這力量才是長久的,它將影響學生的一生,是學生未來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對學生一生的影響來講,學識、權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遠不如道德重要。一個教師當已失去對學生構成影響的所有因素,其在學生心目中的真實情感才會真實地顯露出來,對其師德師風的評價才最可信。就這一點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師職業才可以用“蠟燭”來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這也正是這個職業的崇高之處。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必須在自己的道德、情操、品行、作風等方面給學生做出好的榜樣,否則,在學生面前是沒有力量的。特別是在當前社會上存在著不正之風的情況下,教師更應該把遵紀守法、廉潔奉公作為自覺的行動,用執著追求真理,敢于抵制歪風邪氣的實際行動來教育、感染學生,成為學生的楷模。
好的師德師風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耙蝗諡閹?,終身為父”是告誡教師:一是即使只當了一天的教師,對學生也要負責任。既然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過”的古訓。二是當學生有了成績或成了氣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學生的“光”。三是當學生犯了錯,應主動承擔起“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之責任。做到了這三條,才是理解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真正的含義,也才算具有師德。
四、堅定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工作
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但也有很多共性的方面。其中一個共性的要求就是,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的人在單位里、家庭中或是社會上碰到什么不順心的事,都不能把這種事所造成的不良情緒轉移到你服務的對象上。你的錢包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偷了,你昨晚同家人吵架了,或者你的職稱職務沒有順利提升,由此產生了氣憤、懊惱、悲傷和煩躁,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當教師站在講臺上,面對學生時,你的角色就要轉移到教師這里來,而不能停留在馬路、家庭和領導者那里。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這應是師德和職業道德中比較高的要求,是一種境界。達到了這一境界,其師德二字之后才配得上加“高尚”二字。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古往今來,人們把教師比作澆灌幼苗成長的“園丁”,比作將全部心血化為火焰的“紅燭”,比作攀登科學高峰的“云梯”,比作為人類編織幸福的“春蠶”,這些都是對教師無私奉獻精神的贊揚。教師更應該具有這樣的道德風尚,為獻身教育事業而感到自豪,從內心深處迸發出熱愛自己職業的感情,只有這樣,才能集中精力、兢兢業業搞好教學,努力承擔和認真完成工作任務,積極投入教學改革和科研攻關,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的基本職責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發展學生良好的智力和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教師要完成自己的基本職責,除了掌握淵博的知識和具有較高的思想水平之外,還必須掌握教育規律?!敖虝迸c“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教書育人是教育工作的一條客觀規律,因此教師應在教好書的同時,把育人寓于教學的過程中,發揮教師對學生的潛移默化作用。教師要努力成為正確思想的宣傳者,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優秀品質的體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