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15: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營商環境工作要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政務服務管理處
一、上半年工作總結
2020年,政務服務管理處緊緊圍繞年初制定的工作計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為工作主線,有序推進各項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2019年,我區營商環境方面取得較好成績,省營商環境評價全省33個城區排名第10,營商環境指數綜合考核在全市排名第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協同。成立管委會主任、區長任第一組長的營商環境專班工作小組,各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加大對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2月20日,召開專班工作專題推進會,確定了專班的5大方面15項年度目標,并按月明確了58項項目清單,建立專班月度報送工作機制。對標趕超標桿,推進工作落實。對標蘇高新總體要求,研究制訂了《發展環境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2年)》,明確到2020年,我區營商環境評價指數排名與蘇高新持平,2021年實現全面趕超。認真研究學習上海、深圳、蘇州等先進地區營商環境方案,結合我區實際情況研究制訂《新北區打造一流營商環境行動方案》。深化宣傳推廣,推進品牌建設。深入思考營商環境工作簡報板塊設置,開辟對標蘇高新專欄,及時收集匯總各單位報送材料,配合綜合處印發營商環境工作簡報2期。以“四個一”(政策一口清、材料一標準、受理一平臺、辦事一次成)和微笑服務理念初步設計營商環境公共服務品牌方案,研究制訂《關于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高新事高興辦”政務綜合服務品牌的建設方案》。
著力落實“放管服”改革有關要求。2019年,我區“放管服”改革考核在全市排名第二。有序謀劃全年工作要點。根據《2020年常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要點》,研究制訂《新北區“放管服”工作要點》。認真梳理匯總疫情期間“放管服”改革的經驗做法,向市級報送案例7個。其中秒批、竣前聯合指導、推進審批“四化”工作獲市協調辦認可并推廣。有效推進基層賦權工作。根據《省委編辦、省司法廳、省政務辦關于賦予鄉鎮(街道)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指導目錄》(蘇編辦發〔2020〕12號)及2019年孟河鎮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和第一批賦權的經驗,開展了多輪梳理、調研、座談和征求意見工作,分三類對象推進賦權工作,梳理形成孟河鎮第二批賦權清單11項;第一類賦權鄉鎮(薛家、羅溪、西夏墅、奔牛)賦權清單137項;第二類賦權鄉鎮行政許可類權限42項,公共服務類95項;為街道賦權119項,政許可類24項,公共服務類95項。有力落實審批前置中介事項規范工作。按照省、市有關要求,認真開展前置中介事項清單規范工作,明確需保留的中介事項名稱、對應的審批部門、審批事項、設定依據、收費標準等,匯總前置中介服務事項44項,并及時向市級反饋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建強鎮級為民服務中心。加強各鎮(街道)為民服務中心現場管理指導,擬訂服務大廳現場管理、物品擺放、工作考核等模板,供各鎮(街道)學習、參考。梳理完善各鎮(街道)為民服務中心面積、門頭設置、區域劃分、全科窗口建設、制度規范建設等情況,根據各鎮(街道)現狀列出表單明確下一步改善計劃,推出一批特色亮點。推進一體化在線平臺向基層延伸,以孟河、奔牛、薛家等5個鎮(街道)為試點開通賬號,定制個性化事項,并指導完成事項認領。研發企業法人自助申報一體機,已統一為孟河鎮、薛家鎮、羅溪鎮、奔牛鎮為民服務中心配發,實現戶外廣告設置審批、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注銷等近30個事項的“區域通辦”。
著力優化12345熱線服務。今年1-5月,區平臺共受理訴求件10136件,按時辦結率99.94%,答復完整率100%,群眾滿意率97.93%。站好疫情防控、復工復產保衛戰第一班崗。第一時間與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建立聯動處理機制,疫情期間咨詢類工單半小時內答復。建立12345疫情周報機制,每周報區主要領導參閱,對復工復產、返常出入人員、疑似疫情人員舉報等問題進行及時跟進,確保疫情相關問題第一時間得到解決。用好企業群眾辦事服務“一號答”。高度重視國家、省、市平臺交辦件,上半年處理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交辦件24件,國家政務服務網交辦件2件,處理省級工單177件,總體滿意率99%。 做優“12345”高新區企業服務專席,圍繞企業群眾所關心的證照辦理、稅收服務、優惠政策等相關內容,咨詢類3日答復、投訴類5日解決,實現全過程評價和滿意度回訪。建好溝通協調中轉站。以辦理類工單為重點,明確答復內容評定四項指標,即投訴內容是否屬實、處理依據是否充分、處理時限是否明確、處理結果是否滿意等,優化溝通聯絡機制,確保各類事項責任明確、處理有效。聯動政務服務“好差評”,群眾辦事不滿意立即反饋、立即整改。對政風熱線8件線下交辦件,辦理訴求的過程進行重點跟蹤,主動協調相關部門溝通處理,及時追蹤辦理結果。
此外,“三八節”婦聯活動、政協提案答復等相關工作也都圓滿完成,深入排查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等工作也在有序推進。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2020年,政務服務管理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處)將堅持問題導向,夯實工作基礎,著力建強政務服務體系、完善營商環境工作機制。
加快打造基層審批服務力量新范本。加快推進政務服務事項“應放盡放”,積極謀劃濱開區與區本級同權工作,高質量實現“園區事園區辦”工作。主動開展基層賦權事項培訓、指導和業務對接,確保各鎮(街道)接得住、用得好。積極配合區編辦推動各鎮(街道)行政審批局掛牌和實體化運作,實現鄉鎮行政許可權相對集中。加快打造“15分鐘便民利企服務圈”,以幫辦代辦體系、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為兩翼,以區鎮村三級聯動為抓手,全面打通全區政務服務大通道、構建全區為民辦事大前臺,形成政務服務一體化服務新格局。積極探索“延時服務”“自助服務”向鎮村延伸,在春江鎮等鎮(街道)服務大廳探索建設“24小時”政務超市。
一、總體要求
堅持審批服務便民化原則,加強大數據分析運用,以企業群眾辦事需求為導向,以“互聯網+政務服務”為核心,以“不見面審批”和“全鏈條一窗辦理”為抓手,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規范審批行為,提高服務效率,推動服務理念、審批制度、工作作風全方位轉變,實現“網上全辦、馬上就辦、窗口代辦”,切實解決企業群眾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等突出問題,加快建設區域“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運營成本最低、政府服務最優、創業創新活力最強”的營商環境。
二、主要任務
(一)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建設改革標準化體系
1.做好權責清單動態調整。落實國務院和省、市政府要求,動態調整權力清單,按照能放則放原則,進一步厘清市縣共有權力職責邊界,制定出臺縣級初審轉報事項清單(2018年版)和運行標準,切實做到一項權力事項由一級政府全程辦結。
2.開展減證便民行動。以高頻審批服務事項為突破口,探索推行“一證通辦”減證便民改革試點,通過無依據取消、信息共享、網絡核驗、信用承諾等方式,全面清理企業群眾辦事過程中需要提交的證明材料。凡能通過網絡共享復用的材料,不得要求企業群眾重復提交;凡能通過網絡核驗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單位重復提供;加快電子證照推廣互認,凡是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形成的材料、證書、審批文件、證明等,由數據共享系統提供或審批部門自行核驗,不得要求當事人提供。建立與市級統一的審批前置要件設立標準和審查機制,推進審批材料目錄化、標準化、電子化建設,解決證明材料不統一、不規范問題。
(二)提升政務服務效能,促進改革高質量發展
3.公共服務事項“就近辦”。依托縣、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政務服務平臺,以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事項為切入點,按照“小事不出村(社區),鎮(街道)域一窗辦”的要求,對鎮(街道)、村(社區)公共服務事項和辦理流程實行標準化動態管理,積極推動事項“異地受理” “異地辦理” “同城通辦”和“就近辦理”。
4.一般業務事項“馬上辦”。對辦件量較大的一般性業務事項,簡化優化審批服務流程,提升網上全程辦結率和現場即到即辦率。對法律法規要求必須現場審批和核驗材料的事項,落實“網上先審、現場后驗”“容缺預審”等措施,實現“最多跑一次”。簡化企業住所登記,探索分行業、分業態釋放住所資源新途徑,允許“一照多址”或“一址多照”,推行集群注冊等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方式。
5.多窗受理事項“一窗辦”。對涉及社保、醫保等民生事項推行“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服務模式,按照多部門辦理事項和低頻辦理事項的業務類別,整合各政務服務大廳窗口,設置綜合受理窗口,各審批部門專職負責后臺審批工作,通過前臺后臺無縫對接,線上線下深度融合,解決企業群眾辦事多頭跑、來回跑等問題。
6.權證高頻事項“聯合辦”。集成優化調整全鏈條審批服務流程,推動“3550”改革常態化、普遍化。繼續推行開辦企業領域“多證合一”、不動產登記領域“一窗集成服務”、建設項目施工許可領域“容缺預審”“模擬審批”等模式,全面落實“多圖聯審”“多評合一”聯審聯辦制度,推行聯合勘驗、聯合測繪、聯合審圖、聯合驗收等。每個審批階段確定一家牽頭部門,實行“一家牽頭、并聯審批、限時辦結”。大力開展政務代辦服務,確?!?550”改革年底前普遍達標。開展“3550”達標率日常評價,評價結果納入縣直機關和單位績效考評。
7.行政許可事項“集中辦”。按照市統一部署,全面推行“334”改革,深入推進“三集中、三分開、四保障”集中高效審批模式,原則上不再保留各部門自設的服務大廳,全部進駐政務服務中心,進一步提高政務服務效能。
8.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積極做好對上銜接,及時調整完善縣級“不見面審批”事項清單。按照“事項名稱、申請材料、表單內容、辦理時限、收費標準、辦理流程(業務經辦流程)”六個統一要求,梳理規范辦事指南;除法律法規規定事項以及涉及機構改革領域外,實現 “不見面審批” 事項標準化全覆蓋。大力推行“網上辦”,凡能夠實現網上全程辦結的事項,不得要求現場辦理;對法律法規規定或暫不具備網上辦理條件的事項,一律建立網上預審機制;對必須要求現場辦理的事項要力爭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全面推行“兩微一端”(微信、微博和移動客戶端)審批結果送達方式,對暫不具備條件的,實行快遞送達。建立完善事項目錄庫、電子證照庫、政務數據庫,加強電子證照、電子公文、電子簽章等在政務服務中的應用。
9.分類推進綜合執法改革。建立健全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h級層面,推動同一領域或相近領域執法隊伍實施整合,在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市場、交通運輸、農業等5個領域綜合設置行政執法隊伍;一個部門設有多個執法機構的,原則上整合為一支隊伍;積極探索開展跨部門跨領域綜合執法體制改革。開發區層面,在經濟開發區設立綜合執法機構,推行“一支隊伍管執法”。 鎮級層面,全面推動鎮級綜合執法改革。
(三)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確保改革精準化落地
10.健全完善事中事后監管機制。建立以權責清單為邊界、以“雙隨機一公開”為抓手、以信用監管為核心、以大數據為支撐的監管體系。推進企業“誠信典型紅名單”和“嚴重失信黑名單”制度建設,完善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加強市場主體信用信息歸集、存儲和應用,與行政許可、處罰和監管有效銜接。加強“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規范化建設,建立獎勵舉報、懲罰賠償、聯合懲戒等制度,切實提高監管效能。持續完善“網上中介超市”服務事項目錄、中介機構庫、信用評價信息庫,規范業務流程、收費標準、服務時限等,促進中介超市與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信用平臺相互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部門要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主動作為、通力協作,持續下功夫,力求新突破。要進一步樹立大局意識,統籌謀劃改革任務,整合行政服務資源,系統化推進改革工作。要組織專門力量,細化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政策,嚴格按照任務分工和進度要求推進。
加強工作統籌謀劃。2016年3月和7月,先后召開全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和領導小組第十次全體會議,副總理出席會議并講話,明確了“十三五”時期打擊侵權假冒工作的總體思路,部署了2016年重點工作,進一步提高了各地對打擊侵權假冒工作的重視。起草并報請國辦印發《2016年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要點》,明確了加大重點領域治理力度、強化行業日常監管等7個方面、27項重點工作。
組織開展專項整治。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行為治理的意見》,嚴厲打擊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違法行為。強化農村和城鄉結合部市場監管執法,組織開展專項整治,維護農村市場秩序。深入推進“清風”行動,打擊進出口領域侵權假冒違法行為,維護中國制造海外形象。前三季度,全國行政機關查處案件10.8萬余件,公安機關偵破涉嫌犯罪案件近1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5萬人,法院判決1.2萬人,有力震懾了不法分子,維護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大力推動區域合作。召開長三角、京津冀晉蒙、泛珠三角地區打擊侵權假冒工作座談會,印發了會議紀要和“打擊侵權假冒區域協作工作指引”,推動建立區域間信息共享、線索通報、證據移轉、案件協查等協作機制,探索打擊侵權假冒區域協作的有效方法。長三角五省市聯合發起互聯網侵權假冒治理的“云劍”專項整治,京津冀華北五省簽署30余項跨部門和地區的執法合作機制,泛珠三角地區落實日常協作,大力推動長效機制建設,有效提升了全鏈條打擊侵權假冒合力。
持續推進“兩法銜接”。推進兩法銜接制度機制建設,匯總梳理各有關成員單位、各地區打擊侵權假冒兩法銜接制度性文件171個,編制印發文件匯編,起草印發《關于打擊侵權假冒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進展情況的通報》,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打擊侵權假冒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信息共享系統使用管理辦法》。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29個省級 “兩法銜接”平臺,28個省級平臺實現與中央平臺的對接,錄入案件信息近30萬件。“兩法銜接”工作的順利推進對于發揮執法與司法合力,全方位打擊侵權假冒工作創造了良好條件。
以黨的十六大、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圍繞“和諧發展”這個目標,突出“科技品牌、安全環?!倍€重點,夯實“園區設施、人力人才、服務體系”三個基礎,堅持“工業信息化、產業個性化、產品高新化、資源節約化”四個原則,著力打造具有鮮明個性的現代特色紡織業和電子信息業先進制造基地。
二、工作目標
工業投入性指標增長30%以上;
工業經營性指標增長25%以上。
三、工作要點
1、抓好自主創新工作版權所有
宏觀形勢繼續趨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抓手。一要加強校企合作。通過實施“帶出去”、“請進來”的架橋工程,進一步拓寬大專院校與企業的合作面,進一步深化大專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層次,借助于院校的人才、成果、信息,促進企業提檔升級。二要提高研發能力。要求銷售收入超5000萬元的企業都建立研發機構,并實行培養和引進科研人才相結合,確保企業科研經費投入,確保新品開發與運用。從而不斷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三要推進成果轉化。對自主研發和引進的科研項目要加強保護和轉化。加大專利申報力度,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同時想方設法把這些科研成果和專利轉化為產品、轉化為生產力。
2、抓好規模培育工作
規模企業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做的貢獻,所擔的社會責任,所起的引領作用日益突出。著力推進“588”規模培育工程:即5個超億企業,8個超5000萬元企業,8個超2000萬元企業。一要加大政策扶持。進一步完善規模企業的扶持政策,建立鎮級規模企業培育庫,實行梯級培育制,對重點企業和重點行業進行重點扶持。二要加強質量管理。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規模企業的壯大更離不開產品質量,要以現代企業制度和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為重點,努力推進iso9000體系認證和企業產品檢測中心建設。三要加快品牌建設。品牌是規模培育的重要一環,加大企業商標的注冊,實現規模企業產品都有的商標,實現嘉興市著名商標、嘉興名牌零的突破。
3、抓好選資服務工作
利用有限的資源,通過招商選資,吸引高質量、高品位的項目落戶油車港,實現油車港鎮招商引資工作的再突破,繼續擠身“嘉興市利用外資十強鎮”行列。一要明確招商主體。突出企業的招商主體地位,實行“以外引外”、“以商引商”的招商策略,做好盤活存量、騰籠換鳥和項目嫁接等工作。二要完善設施建設。在工業功能區道路框架基本形成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潔化、亮化、綠化工程,同時加快正原路大橋、東方路大橋和高速公路連接線等重點基礎設施工程的進度。三要提高服務水平。招商軟環境逐步成為項目落戶的第一因素,要進一步明確政府及各職能部門是項目服務的主體,要全方位、多層次的了解法規政策,努力提高自身服務水平,為項目提供“五心”服務。
4、抓好項目投產工作
我鎮多個投資超億的項目都已開工建設,抓好項目投產工作將擺上議事日程,隨著近幾年主題年活動的不斷深入,2007年我鎮將開展“項目投產年”活動。一要建立聯系制度。列出年內投產的重點項目,明確聯系領導和具體服務人員,對項目進行全程跟蹤服務,并確定項目的具體投產時限和年內經濟指標。二要督促建設進度。項目的建設進度直接關系到項目的投產日期,抓項目建設進度是開展好“項目投產年”活動的關健環節,要對重點項目列出建設進度表,按照進度表對重點項目進行適時督促,確保工程進度。三要實施績效考評,對已投產的項目進行績效考評,重點考評項目的單位產出率,對單位產出率低于平均數的項目,要分析原因、分類指導,采取淘汰、嫁接、置換等方法來提高項目的單位產出率。
__年,全市工商系統要認真貫徹全國、全省流通環節食品安全工作會議及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會議精神,以“武漢工商精神”為引領,以執法監管為抓手,深入開展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保障廣大市民食品消費安全。
一、立足根本,落實好基礎性工作
一是加強教育培訓。按照國家食安委、國家工商總局的培訓要求,一方面,充分發揮市食品流通行業協會作用,配合食品處做好對食品經營主體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增強食品經營者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另一方面,按照省工商局部署,開展“食品安全監管練兵年”活動,在加強工商系統執法人員食品安全監管業務培訓的同時,開展應急演練、電子追溯系統推廣競賽等活動,提高其政策法規運用水平和日常監管、應急處置實務技能。二是強化經營者自律。嚴格監督食品經營者建立并執行進貨查驗和查驗記錄制度,嚴格監督食品經營者對食品包裝、標識、生產日期、保質期和食品儲存條件等開展自查自糾;定期、不定期排查食品安全隱患,加強臨近保質期食品管理和消費提示。督促食品經營者對發現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立即停止經營和下架退市,依法予以處理、銷毀。三是嚴格市場準入。繼續把好食品經營市場準入關,為符合食品經營條件的申請者提供便利快捷服務。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市區兩級政務中心食品流通許可受理、審核和發證情況,對行政許可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及時組織研究、予以妥善處理。規范食品流通許可延續行為,嚴格按照《市工商局關于做好食品流通許可證到期延續換證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食品流通許可證延續換證工作。
二、加強監管,開展好日常性工作
一是加強市場巡查。督促基層工商執法人員嚴格執行國家工商總局制定的《食品市場巡查監管制度》,對食品經營戶實行“八查八看”。查主體資格、查進銷貨臺帳、查包裝標識、查退貨銷毀記錄、查經營者自律等情況。二是強化信用分類監管。依據食品經營戶信用分類管理有關規定,嚴格執行信用升降級制度,實行信用分類監管。各工商所對信用等級低的食品經營戶加大巡查力度、增加巡查頻次,將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三是組織開展食品質量監測。一方面,市局組織開展食品質量抽樣檢測2,400批次,做好不合格食品下架退市及調查處理等工作;另一方面,組織各分局開展食品質量快速檢測35,100批次,積極篩查不合格食品,防患于未然。四是支持食品流通行業協會工作。積極指導、配合食品流通行業協會工作,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在支持并聯合協會加大食品安全宣傳培訓力度的同時,推進經營者誠信自律建設。市食品流通行業協會及各分會、工作站要扎實開展會員服務活動,吸引更多的食品經營戶入會。要有效發揮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維護會員合法權益,擴大協會影響力。
三、抓住關鍵,處理好重點性工作
一是強化對現場制售食品經營行為的監管?,F場制售食品經營行為是工商部門執法監管的重點、難點和高風險點。__年,市局已將此項工作納入食品安全績效目標管理,從主體資格合法有效、相關證照公示上墻、索證索票、進貨臺賬保存完整、標簽標識設置規范、經營環境整潔衛生、從業人員健康證明有效等方面細化指標,強化監管。同時,向社會作出承諾:全年開展現場制售專項整治不少于6次;現場制售糕點、炒貨、鹵制品經營戶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營業執照、食品流通許可證、食品安全承諾書、舉報電話公示率達到100%;出臺《武漢市流通環節現場制售食品行為監督管理辦法》,明確準入管理、經營者責任和義務、監督管理、黑名單制度、責任追究等內容,構建長效監管機制,消除食品安全隱患。二是積極組織開展食品專項整治行動。按照國家工商總局和省工商局工作要求,開展好食品添加劑、乳制品、兒童食品、節日市場、夏季市場等專項整治行動。三是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社會監督體系。一方面強化輿論引導,建立健全與新聞媒體的溝通交流、情況通報等工作機制,強化正面宣傳引導。另一方面,快速反應、快速行動、快速處置好領導關心、社會關注的各類民生問題,并按規定及時回復或公示處理結果。同時,充分發揮食品安全信息員、協管員、監督員作用,激發社會公眾的參與熱情,構建群防群控工作格局,不斷擴大食品安全社會監督的覆蓋面,形成強大的社會監督合力。四是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工商總局《流通環節臨近保質期食品管理辦法》。按照相關規定,要求所有食品經營戶,加強對臨近保質期食品的管理,嚴禁過期食品上市銷售。五是大力推行湖北省食品流通電子追溯系統。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在東西湖舵落口大市場糧油區先行試點成熟后,出臺電子追溯系統推廣應用實施方案,在全市流通環節穩妥推進。
四、開拓進取,推行好創新性工作
一是推行考核評定“食品安全示范所”。制定詳細實施方案,分四個季度進行考核,促進各工商所積極開展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年終結合四個季度的考核結果進行綜合評定,評選出全市工商系統“食品安全示范所”,樹立標桿,帶動全局。二是強化“食品安全示范街”建設。指導每個分局在轄區范圍內創建1-2條“食品安全示范街”,督促食品流通企業強化自律,樹立典型,以點帶面,促進食品安全工作整體上臺階。三是實行信息化網格
管理。以食品流通電子追溯系統為基礎,借助電子地圖和市場巡查移動終端設備,定人、定崗、定責,全面推行食品安全信息化網格管理。
[關鍵詞] 荊州;果蔬;冷鏈物流;政策;人才;意識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8(b)-0000-00
1 果蔬冷鏈物流與政策、人才和意識的關系
果蔬冷鏈物流的發展要依靠強烈的市場需求拉動、強大的人才隊伍支持和完善的政策保障。
首先,需求和意識是促進果蔬冷鏈物流發展的源泉和動力?,F實的需求促進滿足需求的意識的生成,意識的進步又促成現實需求的滿足,需求和意識的互相激進促使滿足需求的理念、技術以及工具的發展和提高。荊州果蔬冷鏈物流必須扎根于荊州市場對果蔬冷鏈物流的需求和荊州人民對果蔬冷鏈物流的認識及對果蔬冷鏈物流需求的意識才能一步步的不斷發展。
其次,專業人才是促進果蔬冷鏈物流發展基礎和關鍵。人的一切活動都是以人和人的發展為中心的,人和人的發展也是社會事物發展的基礎,專業人才更是相關事物發展的關鍵。荊州果蔬冷鏈物流必須依賴于專業人才的發展和壯大而發展和提高。
再次,政策(法規)是依據和保障。社會事務的發展必須要依據和保障于相關社會規范,而政策(法規)就是社會規范的最好體現。荊州果蔬冷鏈物流必須依靠完善的政策(法規)才能穩步發展。
最后,政策、人才和意識相互聯系。圍繞人這個中心,需求是人的需求,因需求而產生的意識是人的意識,為滿足需求而制定的政策(法規)是人制定的,政策同時也是意識的一種具體表現,而要真正意識到需求的存在和制定出滿足需求的好的政策就必須要依賴于專業的人才。要促進荊州果蔬冷鏈物流的發展,就必須發掘和分析荊州市場對果蔬冷鏈物流的需求,推廣和宣傳果蔬冷鏈物流,提高荊州人民對果蔬冷鏈物流的認識,發掘、培育、引進和利用專業的果蔬冷鏈物流人才,制定利于果蔬冷鏈物流發展的政策。
2 荊州果蔬冷鏈物流政策、人才和意識的現狀
2.1 總體政策環境良好,具體政策有待健全和落實
2.1.1 自上而下的政策體系框架基本建立,總體政策環境良好
從國務院《物流業調整與振興規劃》、國家發改委《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到《湖北省物流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2009―2011年)》、《湖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湖北省現代物流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湖北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十二五”規劃》,再到《荊州市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落實方案》、《荊州市物流發展規劃(2011―2020)》、荊州市農業局《2013年全市農業工作要點》、荊州市農業局《2014年全市農業工作要點》,國家到荊州這條線上的果蔬冷鏈物流發展政策體系已經基本建立。其中,《荊州市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落實方案》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強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完善鮮活農產品儲藏、加工、運輸和配送等物流設施,提高鮮活農產品冷藏運輸比例;《荊州市物流發展規劃(2011―2020)》明確提出要在荊州全面建成“5+6”物流基地體系,并力爭將荊州打造成“四中心一基地”;荊州市農業局《2013年全市農業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城郊蔬菜和水生蔬菜;荊州市農業局《2014年全市農業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瓜果菜生產。
2.1.2 針對果蔬冷鏈物流發展的具體政策和措施有待健全和落實
雖然從國家到荊州的果蔬冷鏈物流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建立了,而據調查,到目前為止,從國內到荊州這條框架線上,尤其是細化到荊州,還沒有專門針對果蔬冷鏈物流的政策性文件,少數有涉及到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也只是一帶而過。而有涉及到的政策性文件最接近的也是將果蔬冷鏈物流納入到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中統一規定和規劃,缺少指導果蔬冷鏈物流發展的具體性政策文件。另外,根據我們的調查、訪問,荊州市及其下轄縣(市、區)對于果蔬冷鏈物流在發展上的扶持力度也是欠缺的。
同時,調查結果也顯示荊州市有關物流發展規劃中涉及到物流的一些具體性規劃也還有待進一步落實和完成。根據《荊州市物流發展規劃(2011―2020)》所設定的近期目標,到2015年,要在荊州初步建成包括李埠、荊岳物流園區,石首、洪湖、公安、柳林洲臨港、松滋和監利物流中心等的物流基地體系,并構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然而,在物流園區系統、中國擬建網、湖北物流信息網、荊州市政府網、荊州市城鄉規劃局、荊州市交通運輸局、荊州新聞網、楚網等眾多網站上所能查到的各個物流基地的建設進度是:監利物流中心和公安物流中心已經于2012年建設完成,荊岳物流園區到2014年10月30日還處于設計批復的進展階段,荊州石首物流中心到2014年12月8日才正式開工建設,其他的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的建設進度信息尚無從查詢。即使是荊州市已有的企業和物流園區(中心)也只有極少數在經營果蔬冷鏈物流中的冷藏和運輸,且處于低端技術階段。而且,荊州市還沒有自己的物流信息網,其他8個縣(市、區)和荊州開發區除監利縣有不完善的物流信息網之外也都沒有自己的物流信息網,荊州的物流信息平臺建設規劃亟待落實。
2.2 果蔬冷鏈物流人才匱乏,管理水平較低
荊州市的物流從業人員以從事普通搬運工作的居多,擁有專業冷鏈物流知識、技能,尤其是果蔬冷鏈物流專業知識的人才非常稀缺,管理人才缺乏,冷鏈物流行業管理水平低下。在對荊州市各地區物流發展局和相關物流企業的訪問和調查中,我們發現石首市雖有23家物流公司,但幾乎沒有冷鏈物流企業。公司中從事物流方面的工作人員中以臨時工居多,且整個石首市只有4個人有物流師證。而就洪湖市而言,除了有四家正規的物流公司外,其他的都是物流網點,也沒有從事果蔬冷鏈物流的企業。每個從事冷鏈物流的的企業有20個左右的員工,其中專業人員只有5個左右。再看荊州區和沙市區,雖然這兩個地區有具有代表性的兩湖綠谷、北湖冷庫、十號路冷鏈物流中心和惠民冷庫等物流企業,但真正從事果蔬冷鏈物流的只有兩湖綠谷。這些大企業內的專業冷鏈物流人才平均也只有4個左右。而其他的縣市則沒有相關的數據統計。對于常住人口接近570萬、城市化程度接近50%和蔬菜年產量已經超過259萬噸、水果年產量已經超過44萬噸的荊州,這樣的嚴峻的物流人才形勢是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
2.3 果蔬冷鏈物流意識缺乏
本次調查涉及荊州市全境,其中重點關注的是荊州、沙市、公安、石首和洪湖等5個地區,尤其注重了對荊沙兩區的調查。同時,針對果蔬生產基地、物流企業、物流園區、批發商和零售商、物流發展局以及消費者我們都設計了專門的問卷進行了相關調查。
對于果蔬生產基地,我們調查了李埠萬畝蔬菜種植基地、湖北南新有限公司的南口蔬菜種植基地、埠河葡萄種植基地、公安橘子種植基地和三板橋草莓種植基地等。并發現,基地人員對果蔬冷鏈物流的認識還處于沒聽說過和不很了解的狀態,對于果蔬的運輸和儲存基本上也是在常溫下進行的,而且通常只會采取灑水的傳統方式對果蔬進行保鮮,甚至任何保險措施都不會采取。
對于批發商和零售商,我們在各地集中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商場和超市進行了調查,如沃爾瑪、好鄰居、中商平價、富迪超市、廣興超市、東方超市、東方倉儲、楚豐批發、平安超市、萬家福廣場等,同時還有在各地隨機選取的諸多菜市場、水果店和小型的果蔬售賣店以及果蔬攤販和其他果蔬批發零售商。其中,真正了解果蔬冷鏈物流的不到1/3,對果蔬冷鏈物流的認識較低,冷鏈物流意識缺乏。
對于消費者,隨機被調查的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含高中和中專)的占有85.04%,這與荊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高中86.99%的數據是很接近的。其中,了解果蔬冷鏈物流的不到1/10,認為果蔬冷鏈物流與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不到1/3,而不清楚果蔬冷鏈物流有什么缺點的卻占近七成。說明荊州市消費者對于果蔬冷鏈物流的認識程度很低,冷鏈物流意識缺乏。
3 促進荊州果蔬冷鏈物流發展的對策
3.1 完善政策,落實規劃,促進荊州果蔬冷鏈物流的發展
3.1.1 完善和落實扶持物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制定有利于果蔬冷鏈物流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
土地上對符合重點發展方向的物流項目用地,優先安排用地計劃指標,并比照工業用地價格保證物流用地,并預留一定的果蔬冷鏈物流用地。
財稅上物流企業經營貨運業務的收入按“交通運輸業”征稅,貨運相關業務收入按“業”征稅,扶持第三方果蔬冷鏈物流的發展。
交通管理上進一步完善物流車輛進入市區???、裝卸、配送方案,繼續建設好“農產品綠色通道”,適當放寬物流園周邊通行路段和時間的限制。
價格上降低物流企業運營負擔,比照工業用水、用電、用氣價格,制定促進物流業發展的優惠價格,并注重給果蔬冷鏈物流企業的發展降負。
融資上支持重點果蔬冷鏈物流項目籌措資金。運用本市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重點技術改造專項資金等,加大對重點果蔬冷鏈物流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物流企業通過股票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等多種方式籌集建設資金來發展果蔬冷鏈物流。積極引導商業銀行通過銀行信貸、融資租賃等方式,對物流重點項目予以支持,切實促進荊州果蔬冷鏈物流業的快速發展。
3.1.2 加大對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物流基地和重點物流基礎設施的扶持力度,結合實際添加果蔬冷鏈物流功能
盡快完成對李埠物流園區、洪湖物流中心、柳林洲臨港物流中心、松滋物流中心等物流基地的設計、規劃、申報、審批和開工建設,加快建設荊岳物流園區和石首物流中心,結合實際情況在公安物流中心和監利物流中心增加果蔬冷鏈物流功能。并構建具有果蔬冷鏈服務能力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進一步從果蔬冷鏈物流建設上落實《荊州市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落實方案》和《荊州市物流發展規劃(2011――2020)》。
3.2 引進人才,培育隊伍,促進荊州果蔬冷鏈物流的發展
針對目前物流專業人才缺乏,尤其是果蔬冷鏈物流人才稀缺,果蔬冷鏈物流管理水平低下的突出問題,加大對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的投入 ,并對果蔬冷鏈物流人才的培養作一定的傾斜。例如,充分發揮荊州市現有院校教育資源,組織實施果蔬冷鏈物流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工作,為加快果蔬冷鏈物流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有重點和側重地引進果蔬冷鏈物流職業經理等管理人才,組織果蔬冷鏈物流從業人員崗位培訓。加強校企合作,在物流基地和龍頭企業建立果蔬冷鏈物流實訓基地,培養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推行果蔬冷鏈物流崗位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
3.3 增強宣傳,加深意識,促進荊州果蔬冷鏈物流的發展
對于廣大市民,采用報刊、海報、網絡、影視、廣播等多種載體和方式,宣傳果蔬冷鏈物知識,強化果蔬冷鏈物流重要性,加強對果蔬冷鏈物流的認識,加深對果蔬冷鏈物流的意識,提高對果蔬冷鏈物流的要求和需求,激勵荊州果蔬冷鏈物流的進步和發展。宣傳果蔬新鮮度的辨認和保鮮知識,宣傳食用新鮮果蔬的重要性。加強在售賣果蔬的商場、超市和果蔬市場等地點的宣傳力度。
對于企業、政府工作人員,通過定期舉辦果蔬冷鏈物流知識講座和工作技能培訓,向有專業優勢的高校和有代表性的果蔬冷鏈物流企業派遣學習員等方式加強職業培訓。通過建立組織內部的績效考核制度加強對果蔬冷鏈物流工作過程的管理和工作效果的考核。尤其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和考核。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 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Z].國發[2009]8號.2009-03-10.
[2]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會.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Z].發改經貿[2010]1304號.2010-06-18.
[3] 湖北省物流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2009―2011年)[Z].2009-07-31.
為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提升全區營商環境,結合《市2020年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要點》,現將我區2020年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任務部署如下。
一、營造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
完成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及“互聯網+監管”系統的建設對接。按照全市統一部署,加快我區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和改造工作,完成政務服務門戶、事項管理、電子印章、電子證照、數據共享等8項對接任務,確保如期實現與國家、省、市政務服務平臺的深度對接融合。
加快“互聯網+監管”事項的認領和梳理工作,匯聚各部門監管業務系統、投訴舉報等各類監管數據,編制全區統一的監管事項目錄清單。加強審批服務標準化建設。推進同一事項的名稱、類型、依據、流程、時限、材料、表單、收費、編碼等要素基本一致,同層級政府同一工作部門的事項數量基本相近,做到橫向可比對、縱向可銜接。
聚焦辦理量大且企業和群眾關注的重點領域、重點事項,按照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費用的要求,逐項編制標準化工作規程和辦事指南,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請??茖W細化、量化審批服務標準,壓減自由裁量權,完善適用規則,探索同一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構建和完善形式直觀、易看易懂的辦理流程圖(表),實現網上可查、電話可詢,為企業和群眾辦事提供清晰指引。對“四級十同”政務服務事項要素網上錄入情況進行全面核查,推動實現要素錄入全覆蓋、無遺漏、無差錯。
縱深推進“一網通辦”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按照全市統一部署,梳理政務服務高頻事項,持續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項。對政務服務事項申請材料進行專項清理,實現企業和群眾到政府辦事提供的材料減少60%以上;持續分批公布“一網通辦”前提下“最多跑一次”事項目錄,實現85%的政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結合群眾辦事堵點疏解行動、優化營商環境等工作,重點圍繞企業群眾反映突出的證件證明材料多、重復提交等問題,梳理各部門高頻證照,推動業務辦結時同步簽發電子證照。
在相關政務服務事項受理、審批等環節開展電子證照應用。推廣“集成服務”。完善實體政務大廳“一門”“一窗”改革。根據“一門”“一窗”改革的具體措施和認定標準,持續推動實體政務大廳“多門”變“一門”,不斷完善“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工作模式。除對場地有特殊要求的事項外,審批服務事項進駐綜合性實體政務大廳基本實現“應進必進”,70%以上審批服務事項實現“一窗”分類受理。推行“集成套餐”服務,按照全市統一部署,對辦“一件事”涉及的多個審批服務事項打包,為不同類型的企業和群眾提供量身定制的套餐式、主題式集成服務,取消各類重復提交的證明材料,推行一表申請。
二、營造更具活力的創新創業環境。
推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層公共服務平臺“三化”建設深度融合。區級服務平臺規范化建設完成率達到95%以上,街道完成率達到90%以上,社區完成率達到60%以上,全區“三化”建設完成率達到60%以上。深入實施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和知識更新工程。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培訓,2020年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人數達2800人次以上。積極探索“互聯網+調解仲裁”工作。按照上級部署,有序開展“互聯網+調解”試點工作。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結案率達到90%以上,調解成功率達到60%以上。推進創新開放合作。引導和鼓勵新型研發機構發揮體制機制優勢,突破傳統發展思維與模式,以區本土產業技術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研發與技術服務,不斷提升服務轄區產業發展能力。擴大科技貸風險資金補償池規模,逐步完善科技貸業務流程,加快天使投資基金建設,探索啟動“成果貸”、種子基金業務,促進財政資金最大化利用。
三、營造開放便利的投資貿易環境。
打破針對民間投資的隱性門檻。依托在線平臺推介一批吸引民間資本投資的重點項目。爭取老工業基地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入庫民間投資項目。繼續規范有序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按照上級重大項目實施方案聯審機制方案,進一步推動重大項目規范有序實施。
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經費,督促項目實施單位完善重大項目入庫信息,配合做好重大項目監測服務平臺運行工作。優化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全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縮,實現全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與上級政務服務平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互聯互通。
對區級審批環評文件的建設項目審批權限,進一步優化調整。積極落實上級關于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投資審批領域統一的審批服務工作規程和辦事指南。配合市發展改革委做好全面梳理發改系統省、市、區三級政務服務事項,形成區級基本目錄。編制完成投資項目審批事項實施清單、工作規程和辦事指南,持續做好在線平臺審批事項動態更新和信息維護。
推動施工許可一站式辦理。全面推行建筑工程施工許可“一個窗口受理,后臺信息流轉”,實現施工許可一站式辦理。深入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繼續實行“單一窗口”政務服務免費申報制度。完成出口退稅等國家標準版新增功能落地應用,貨物、艙單、運輸工具申報應用率達到100%,其他業務應用率全面提升。
一是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功能,進一步發揮公益性、均等化通關政務服務主平臺作用:提升“一點接入”服務功能;推廣艙單和運輸工具申報應用;延伸金融保險服務;擴大應用服務范圍。二是全面升級信息化水平,進一步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提升國際貿易全流程電子化水平;完善口岸大數據和效能監測服務;持續加強平臺運維保障。促進外商投資便利化。
繼續落實外資企業設立商務備案與工商登記“一口辦理”工作。建立全區外商投資企業投訴聯系協調機制,妥善處理外商投資企業投訴案件,及時回應、解決外商投資企業反映的問題。
進一步加強重大外資項目推進工作。強化跟蹤服務,做好外資項目從簽約、籌建、開工到竣工的協調服務工作,將符合條件的重大外資項目納入市重大建設項目范圍,協調解決項目推進中的問題。開展與現行開放政策不符的法規文件清理工作。配合區人大做好與現行開放政策不符的地方性法規清理工作;組織各區直有關部門做好清理與現行開放政策不符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有關工作。
四、營造寬松有序的企業經營環境。
建立健全社會化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持續完善以省級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為支撐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積極引導智造工業共享云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服務功能,為中小企業提供良好的信息、技術、創業、培訓、融資等社會化服務。
推進納稅便利化改革。對稅務證明事項進行全面清理,沒有法律法規規定的證明事項一律取消。推進“一網”辦稅,大力推廣電子稅務局,依申請業務網上辦稅達到98%。推行稅(費)制度分類指引,方便便捷查詢所需制度,增強政策服務精準度。減輕稅費負擔。積極推進電子退庫、更正、免抵調業務,開展新辦納稅人“套餐''式辦稅。
全面推行統一的稅收業務規范,確保國家減稅降費政策落實到位。降低企業用電成本。在營業場所公示客戶工程典型造價手冊,為客戶免費提供10千伏及以下受電工程典型設計和造價咨詢服務。為客戶提供用能咨詢、用能綜合設計、節能增效等綜合能源服務,圍繞重點領域積極引導客戶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有效降低企業用電成本;
積極為中小企業推廣電e貸、電e盈電費小額貸存款服務,提供靈活的綜合客戶服務。實行差異化環保監管。按照上級工作安排,綜合考慮企業污染物排放水平、物料產品運輸結構、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廠容廠貌、信用情況5大類指標,評選綠色環保引領企業。凡被評上的工業企業,不再實施錯峰生產,堅決防止“一刀切”和管控簡單化,鼓勵企業加快綠色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
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工作。落實融資擔保業務風險補償政策,引導擔保機構擴大小微企業等融資擔保規模,降低擔保費率。依據政務服務事項國家、省級、市級基本目錄,梳理規范政務服務事項,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
創新融資方式,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鼓勵轄區內銀行保險機構探索發展信用融資、普惠金融和“雙創”金融模式,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健全融資協調服務機制,持續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在全區推進政府采購合同融資工作,緩解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的供應商,特別是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五、營造競爭高效的市場環境。
提升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水平。編制區級公共信用信息目錄,建立工作推進機制,實現公共信用信息及時、完整、全量歸集共享。推動社會保障、交通運輸、水電氣暖、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和郵政電信等公共服務領域信用信息全量歸集至全市統一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加快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
推動各部門建立市場主體信用檔案,對相關主體進行公共信用綜合評價。推進信用惠民便企。全面落實市個人信用積分,在社會保障、公共醫療、公共交通等領域推出區個人信用積分創新應用,并形成典型經驗。推動信用助力民營企業融資。完成與金融機構共享納稅、社保、行政處罰、水電煤氣等融資相關信用信息,加強金融機構對守信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加快完善信用聯合獎懲機制。推動上級聯合獎懲系統“全流程”嵌入我區政務服務平臺、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確保聯合獎懲工作落地生效。
加強督促檢查,推動各地各部門實施信用聯合獎懲并及時反饋獎懲案例。營造良好信用環境。持續推進政府機構失信問題專項治理。加大誠信宣傳力度,定期誠信“紅黑榜”。
六、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
堅定不移服務保障經濟健康運行。完善便民利民工作機制,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做好金融和房地產領域案件審理,嚴防風險傳導擴散。提升知識產權審判水平,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環境審判“三審合一”,推動環境質量持續變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司法服務與保障,平等全面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采取活查封、分期履行等對企業生產經營負面影響最小的司法措施,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產業轉型升級。
依法審理涉企業的破產及改制糾紛案件。積極推進破產審判專業化、信息化建設,綜合運用重整、和解、清算等手段,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幫助和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準確界定企業改制中的產權關系,對于產權有爭議的掛靠企業,在查明投資事實的基礎上明確產權,防止非法侵害企業主體合法權利。同時依法適用破產程序中的關聯企業合并破產、行使破產撤銷權和取回權等手段,查找和追回債務人財產,避免惡意“逃廢債”。
七、加強營商環境組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