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5 05:22: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網課交流材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美國教育技術界將數字化環境下的學習內容分為四大類:學生學習內容、教師準備材料、學生作品、特殊興趣。學生學習內容來源包括多媒體片段、錄像、教科書、參考作品、期刊、數據庫等多個方面;教師準備材料包括單元或課、教學方案、活動及指南或必要的培訓等;學生作品則是數字化學習過程中的學生成果,包括數字作品和活動方案等;特殊興趣是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習者興趣的內容或手段,如競賽、游戲、內容獎品等。參考借鑒這種分類方式,把一門課程學習的課程資源分為:學生學習的內容、教師準備的材料、學生作品、特殊興趣(也可叫后援支持內容,包括一些技術操作信息、興趣刺激信息),如果建立一個專門的系統管理這些課程資源,將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較大的幫助。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很多課程的學習中教師講授的內容很少,而是需要學生大量地去獲得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因而便利地獲得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高等院校教學中出現的課堂大、課程周期短等情況,特別是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周期和別的專業不同。
據筆者調查所知,大部分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上課周期是一個月,也就是一個月要把一門課程結束,這樣雖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學習一門課程的知識,但是也有很多學生反映,感覺剛入門了,課程也結束了,很多學生希望拿到教師的PPT或者其它一些學習資源,以便后續學習和鞏固。同時,課堂大、課程周期短又使得和學生的交流及溝通時間有限。目前,很多教師通過QQ、MSN等軟件和學生進行聯絡及溝通,但是也有不少學生表示,希望有一個專門的平臺,來進行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積累了很多的教學資源,比如教師的講義、教案,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品和成果等,都是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教學資源,如果不對其加以歸類、整理,并展示出來,它們就會繼續分散、無序,以致最后消失,這是資源的一個巨大浪費。基于該種情況,建立課程資源管理系統,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本文正是針對這些原因,提出創建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資源管理系統,對院系教師課程教學和學生課程學習這一全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課程資源進行組織和建設,并把這些資源在平臺上展示出來,實現資源共享和資源利用。另外,針對高校教學中師生缺乏交流的情況,在系統中創建師生交流平臺,教師和學生可以就一門課程進行交流,也可以進行更為廣泛的交流。本系統是以網絡教學資源庫為建構模型,以教師的課程教學為中心,圍繞課程,實現課程資源的網上、查詢、瀏覽和更新。另外通過網上答疑、師生交流和專題討論等形式實現師生之間的交互,為課程資源的建設管理和師生交流提供平臺。
系統功能設計與分析
本系統建立的目的在于為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建立一個課程資源管理系統,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Irt-naet、Ietmet或者通過手機瀏覽和利用本系統,其它學習者和兄弟院校也可以通過本系統了解院系的教學資源情況,做到資源共享和互通有無。本系統的功能設計分為如下方面:
1用戶管理
這一模塊主要實現的功能是用戶的注冊信息認證和用戶信息的修改。在本系統中把用戶分為4類:一是教師,主要指藝術專業院系的教師,在教師用戶中,如果某一教師創建了課程,他就成為該門課程的課程管理員,承擔該門課程資源建設的義務;二是學生,指本院系在讀的學生;三是一般用戶,指教師和學生以外的用戶;四是系統管理員。在系統中,各類用戶的角色不同,其被給予的訪問權限也不同,其系統操作的內容也不同。
2課程創建管理
這一模塊也是本系統的主體,主要實現新課程的創建,以及創建一門課程后,課程管理員對課程資源的上傳、審核、刪除等相關管理工作。
3課程管理
這一模塊是對所有添加在系統里的課程進行管理。
4用戶課程管理
這一模塊實現的是對某一個用戶所添加的所有課程進行管理。
5課程資源管理
實現的功能是按照課程組織呈現資源,這些資源包括課程資源的四大部分:學生學習內容、教師準備材料、學生作品、特殊興趣。在學生學習內容中,資源包括與課程教學相關的視頻、動畫、數字書籍、參考作品、期刊文章等;教師準備材料中,資源包括教學方案(教學大綱、教案、PPT、單元或課)、課程中安排的活動、教學指南或試卷試題等;學生作品包括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品或者學生習得成果;特殊興趣包括一些競賽信息、一些激勵學生學習的文章等,以實現資源檢索、下載、上傳及審核與錄用的功能。
6課程公告管理
這一模塊是對課程公告信息的管理,主要是添加和刪除公告。這些公告包括課程的上課安排、調課安排、考試安排等。
7課程留言板管理
這一模塊是實現課程留言的管理,主要是留言的瀏覽、簽寫、回復和刪除。
8系統管理
這一模塊是對各類用戶權限的管理,還有對系統進行各種更新和維護。本系統由功能模塊組成,其中,課程資源管理模塊又分為:學生學習內容管理、教師準備材料管理、學生作品管理、特殊興趣管理4個子模塊。本系統的結構框架如圖1所示。
研究課程資源管理平臺的意義
關鍵詞:報刊課;互聯網;對外漢語教學;啟發
一、報刊課與互聯網
報刊包含了大量豐富的漢語教學資源,所刊登的文章都是嚴謹的程式的中文,能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豐富且正確的語料,多方面全方位地促進對外漢語教學。
互聯網作為當今世界最為重要的交流工具、傳播媒介,為任何一個領域都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務。與此同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報刊課教學同樣需要互聯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手段以達到報刊課教學的目的以及幫助中高級漢語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互聯網進行報刊課教學及其優缺點。
(一)傳統的對外漢語報刊課教學以及所存在的問題
由于報刊課本來就屬于比較嚴謹枯燥的一門課程,以往所慣用的教學資源也就是通俗意義而言的報紙,黑白色調的紙張,密密麻麻的中文,小塊小塊的排版,報紙整體的面積過大,這些所屬于報紙的特點與當今社會所流行的電子書閱讀亦或是有聲閱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目前大部分漢語學習者對報刊課無法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報刊課最突出的特點是時效性,迅速、真實地反應生活應是報刊課教學的第一準則??墒撬械募堎|教學材料幾乎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整理才能得以很好地呈現,報刊課的教學因此也無法體現教學內容的時效性了。教師以報刊作為教材進行講解,讓學生做筆記,本來就枯燥乏味的報刊課再加上傳統意義的課堂教學使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都無法得到很好地提高,以至于所得到的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利用互聯網進行報刊課教學
1、優點
無論在學習對外漢語這門課程還是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互聯網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且非常必要的學習手段和教學手段。如今的高校教學幾乎都在充分地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設備來進行教學,同樣地,學生也需要利用互聯網高效地進行學習。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互聯網和多媒體的輔助教學顯示出了他們強大的有效性、便捷性、生動性。圖文并茂的聲像影音教學手段,豐富浩瀚一點既得的教學內容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學習地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教師緩解了壓力。
首先,利用互聯網資源瀏覽需要的教學材料,尋找相應的教學內容,能夠將一定量的相應的所需要的教學材料以及相關的資料或者是文獻等等迅速高效地傳達到教師和學生的手中,這就使得教學材料無法滿足新聞報道時效性的特點得以有效地解決。
除此以外,利用互聯網資源可以進行電子刊物的閱讀學習、電子作業的完成及批閱,諸如此類的教學手段以及學習手段非常便利便捷且頗具人性化,更何況教學材料以及所學內容都方便教師和學習者保存,幫助教師隨時查閱教學內容,幫助學習者隨時隨地無阻礙地進行反復閱讀學習,還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批注以及札記。
再有,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交流也可以實現遠程操作,不需要教師面對面進行傳道受業解惑,不需要學生面對面與老師進行交流、提出疑問。只要有需要,遠程操作就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教師和學習者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甚至還可以讓學習者們自己成立或者加入已有的新聞交流組,讓學習者與新聞相關人士進行交流學習,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也進行交流學習,學習者們各抒己見、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同時傾聽且選擇性接納其他學習者或是新聞相關人士的意見和建議,互幫互助、共同學習。
2、缺點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兩面性,有利有弊。利用互聯網所進行的對外漢語報刊課教學也不例外,互聯網進行對外漢語報刊課教學的弊端仍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顯露出來,特別是對于對外漢語的教學和漢語學習者的學習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首先是網絡資源豐富大量且繁冗復雜,有時候我們會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能對對外漢語報刊課教學提供極大幫助且教學質量好的教學材料,教師如果在尋找教學材料時沒有對高質量教學材料的“火眼金睛”、篩選優質教學材料的能力不夠的話,無異于大海撈針,一份好的教學材料往往與學習者水平是否能銜接、教材是否正規、是否會有e誤或者是否會傳遞錯誤的價值觀、是否兼顧到外國學習者的母語文化、是否會產生文化交際沖突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關。
其次,能夠利用互聯網來進行報刊課教學的教師是需要掌握相應的一定的計算機網絡操作技術的,否則會各種各樣的問題產生,比如效率低下、教學材料不對應,質量不夠好等等,這就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考驗。
再有,不同學校的資源配置都不一樣,學校情況、師生情況也不盡相同,如果沒有較好地網絡配置和硬件設施,這就為順利進行互聯網教學設置了一定的障礙,無法高效且便捷地為報刊課教學提供服務。
除此以外對外漢語報刊新聞課的教學本來是一門非常有效地以閱讀為主同時兼顧聽說讀寫的綜合課,但是利用了互聯網或是多媒體進行對外漢語報刊課教學,漢語學習者無法親手拿筆進行漢字書寫,那么其中所隱含的漢字教學就無法完成,如果只是在網上進行單純的交流以及所提出的無紙作業,電子郵件作業和遠程師生互動,可能也就僅僅能夠單一地提高寫的能力,而其他的語言能力都無法很好地從各個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甚至還會對學習者之前已取得的中文學習效果或是之前所建立起的中文學習習慣產生影響。
三、結語
關鍵詞:網絡閱讀、優點、培養能力、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的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的方法,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九年課外的閱讀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边€指出:“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贬槍@一要求,我在教學中進行“網絡閱讀”的一些嘗試,充分利用網絡豐富的教育資源,通過有針對性的大容量的閱讀積累和靈活多樣的網絡閱讀活動,激發了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要加大學生的閱讀量,僅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創造一種氛圍,一種環境,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天地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那么怎么樣的環境更有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呢?
我認為應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具有豐富的人文因素,審美因素和文化因素,能夠打動小學生的感情,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能夠把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吸引到語言文字上來。(2)便于學生自由、自主地表達和交流,能夠促使學生產生自由表達和交流的愿望,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實踐活動中來。(3)有利于形成積極的輿論導向,并以此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表達和交流。
網絡技術改變了傳統的閱讀方式:(1)從文本閱讀轉向了超文本的閱讀,傳統的優質媒體在檢索篩選方面,遠不如第四媒體的高效。(2)從單純的閱讀文字轉向閱讀多媒體電子讀物,增加了文本的形象性,使閱讀效果達到事半功倍。
一、網絡在課外閱讀中的主要優點
1.提供背景資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縱觀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材,其內容包羅萬象,科技知識、自然風光、風云人物、童話寓言……可謂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要認識理解這些事物,對于這些閱歷較淺,判斷力欠佳,又以無意注意為優勢形象思維的小學生來說,是較困難的,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出時具體的自然或社會情境中,有助于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如上《十里長街送總理》前,我和學生一起在網上搜集了的圖片資料和影視片斷,并建立了一個小資料庫,分小組分別從的工作、生活、童年、外交、為人處世、生平、以及業績等方面自主進行網絡閱讀,然后小組針對一個方面內容進行所選材料的整合,做成幻燈片集體交流,讓學生通過網絡所提供的背景資料各個側面地了解了這位偉人的風采,敬愛的感情油然而生。在上這篇課文時,在哀樂聲的渲染下,孩子們都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2.豐富的閱讀內容,提高了學生閱讀能力。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人文學科,閱讀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閱讀能力的提高。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語文綜合能力強的,往往是那些愛好讀書,博覽群書的學生。這表明,閱讀無論在培養語文綜合能力還是陶冶情操、學會做人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網絡媒體最大的優點就是海量的信息。另外,多媒體制作的閱讀資料,還可以借助生動的動畫、美妙的音樂,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除了向學生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外,還應常常鼓勵學生在網上閱讀。我是在一些小學教材課件、K12教育資源庫中進行課外閱讀,增加閱讀量。如在上《盧溝橋的獅子》前,讓學生欣賞K12教育資源庫中的資料,供學生課外閱讀,掌握相關知識,培養閱讀方法。學生對于獅子的數量多、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有了直觀形象的認識,上起課來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日本侵略者發動的罪惡行徑,則讓學生通過欣賞課件,目睹侵略者的暴行,激發學生對侵略者的痛恨,這樣在課堂上教育其不忘國恥,奮發讀書,更能激起學生的共鳴。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新課文時,也會主動在Internet網上找一些與之相關的短文、圖片等等,在全班同學中交流、閱讀。通過大量課件的閱讀,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快速檢索,增加閱讀的效率。
信息時代閱讀方式的最大變革是高效率檢索閱讀方式的出現,電子計算機的存儲量與處理的加工進度,是手工檢索所無法比較的,它可以讓你瞬間擁有某一主題的相關信息,減少了人的奔波、查找、收集、摘錄之苦。
例如上《參觀劉家峽水電站》這篇課文時,我發現學生對水力發電站了解得比較少,就帶著孩子們一起在網上通過搜索引擎來搜尋相關資料,幾秒鐘就查到了幾百個相關的資料,使學生即時了解了水力發電站的構造,工作原理。大語文教育觀念下的語文教育,要求學生從語文的教學中解放出來,把教學的觸角伸向更加廣闊的空間。
4.充分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
閱讀材料由教師提供,經過老師的篩選,閱讀材料會更適合于學生,避免學生接觸不健康的材料,再加上教師對學生閱讀任務的適當規定和語文課上的檢查、指導,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這是傳統課外閱讀方式和傳統閱讀教學方法的有益補充。另外,網絡的特點決定閱讀過程的可控性,教師可以通過控制主機或自己的電腦來實現對學生閱讀時間和內容的控制。
二、基于網絡條件下課外閱讀中幾個能力的培養
1.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學生的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技術利用能力,信息資料檢索能力,信息整理、加工重組能力。我們的學生由于受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勤于接受課堂知識而忽視課外信息的利用,他們還不懂通過圖書館的書來服務,檢索服務,咨詢服務查詢資料,更不用說進行網上信息交流,利用網絡獲得更為豐富的信息。
我們通過在網上的課外閱讀,使學生對信息產生良好的感性認識。信息意識在孩子的腦中也不斷地滲透,通過網上資料查詢,課間交流,不但培養學生獲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協作學習精神的培養:為了尋找某一個知識的背景或材料,我在課外閱讀后,常常需要學生對同一問題進行網上查找資料,學生要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通過交流,不斷地完善、來加深對文章的認識,而且對學生協作精神的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形成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為交流提供了方便。如上了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課之后,我讓學生在網上找到的資料相互進行交流,有的找到了草原上的蒙古包的圖片,有的找到了草原風光的照片,還有的找到了介紹蒙古族情況等資料,我們相互交流、補充,最后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的資料庫,在這樣的交流中,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個體才干得到充分的發揮,達到了1+1〉2的高效。
3.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提高。
閱讀的目的就在于“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多媒體的課外閱讀資料能集聲、形、音于一體,使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斷地增加,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優美詞句,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各種文章的結構安排以及潛詞造句的方法,提高了寫作能力。
三、網絡條件下課外閱讀的操作方法。
1.精心選擇閱讀材料。
可以向學生提供教材之外的名著和優秀作品,這是因為名著的內容豐富而深刻,影響力大,它不但能拓展思維,還有獨特的見解。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在立意、構思、語言等方面都應成為作文的典范。文學刊物、報紙中的好文章也值得推薦,這些文章的語言具有鮮活性和時代性,能切合現代學生、現代社會的特點,新大綱推薦的篇目,可以逐年滲透。
2.閱讀交流,教師檢查。
這一步驟也非常關鍵,它將進一步鞏固學生閱讀的效果,使學生的閱讀更有目的性。教師根據相應的教學內容,布置一定的閱讀任務后,要安排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形式檢查閱讀的效果。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探索農村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學方法,利用網絡資源,創設教學環境,開展有效學習,充分發揮出“雙主互動”、“導學—探究”模式的作用,研究出切合實際的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學方法。
工作安排:
九月份:1、寫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模式三教學方法的研究》子課題研究計劃;
2、寫好課題組個人子課題計劃;
3、將計劃上傳到教師博客,并豐富博客內容;
4、認真討論研究課題組成員的研討課教案和說課稿,并反思總結;
十月份:1、課題組成員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研究水平;
2、繼續充實“教師博客”的內容;
3、認真討論研究課題組成員的研討課教案和說課稿,并反思總結;
4、認真準備課題研討課。
十一月份:1、認真討論研究課題組成員的研討課教案和說課稿,并反思總結;
2、召開課題組會議,交流總結,討論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及研究方向;
3、課題組成員及時撰寫研究材料,上傳到網站,充實教師博客。
十二月份:1、課題組成員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研究水平;
2、繼續充實“教師博客”的內容;
3、認真討論研究課題組成員的研討課教案和說課稿,并反思總結;
元月份:1、寫好課題組子課題小結;
2、寫好個人課題小結,并進行交流;
一、政治課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內涵與特征
所謂政治課師生互動,就是要在政治教師的引導下,全體學生在政治課的教學情景中,在師生互動過程中自主探究,進而生成新的政治知識、觀念、原理、能力、方法、情感和價值觀的操作過程和運作機制。其主要特征包括三個方面。
1、教師主導領引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應在“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價值引領”下展開“互動生成”。在師生互動生成機制中,教師要學會傾聽,暫緩評價。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責任,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整個課堂教學進程中,始終作為一名引路人,起著主導的作用。時而提供背景材料,指導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方向。時而進行點撥,設凝解惑。時而參與其中,以平等的一員開展討論。
2、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其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都是在師生互動、自主探究中生成的。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制定探究規劃,獨立查找學習資源,自主領悟探究內容,發現疑惑所在,提煉知識主干,構建知識網絡,進而內化為個人的知識和才干。
3、師生互動生成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學生在探究中會發現問題,并在課堂上擺出自己所遇到的疑惑,發揮合作學習的功能和作用,組織學生開展課堂合作,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教師平等參與其中,適時引導點撥,最后由學生自我總結提煉,生成知識、技能、情感、覺悟和價值觀。此時,教師也在互動中豐富了教學經驗,增強了能力,生成了自身特有的教學風格。
二、政治課實施師生互動形成機制,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1、情感培養與知識、能力、價值觀的生成同等重要原則,
這是師生互動形成機制的目標要求。學習是由情感推動和支撐的,情感是一種動力源,沒有情感的支撐,學習活動就不會持久,沒有情感的支撐,任何任務都無法完成,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構建,首先必須以培養學生情感為基礎。知識的生成則是感情培養的前提,沒有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也不可能生成情感。因此,師生互動生成機制,必須把學生情感的生成與知識的生成有機統一起來。
2、“形似”與“神似”相結合的原則
新課程提倡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師生互動形成機制的真正內涵,并不是讓學生單一的動起來,而是既要有“形動”,還要有“神動”;既要外化,還要內化;既要物化,更要活化;既要知識的傳承,還要人文的積淀。如果一堂課從表面上看學生是動起來了,小組合作學習也開展起來了,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僧斈阕屑毱肺兑幌碌臅r候,總覺得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熱熱鬧鬧,沒有真正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維,那么,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
3、預設與隨機相協調的原則
課堂教學從本質上講是預設與生成的矛盾統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政治課教學也是如此。政治教師需要備課,需要預設教學效果,重要的是預設與生成不能統一時,如何利用教學智慧有效處理,從生成的效果出發,達到教學目的。
三、政治課師生互動形成機制的基本操作程序
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基本程序是:情景誘導——自主探——合作交流——點拔引導——反思生成。
1、情景誘導——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起搏點
所謂情景誘導,就是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引入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情景,讓學生置于特定的教學情景之中,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思維,提高教學實效。
創設情境,是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起始環節。創設情境,一般應采取三個步驟:第一步,創設情感情境。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把信任送給學生。要挖掘教學內容的情感素材,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興趣,用情緒感染、引發學生的情感共振。第二步,創設學習情境,及時把學習情境呈現給學生。學習情境的種類有問題情境、任務情境、案例情境、討論情境、表現情境、操作情境等,不論是哪一種學習情境,都要突出問題性,使學生經過思考和探究才能實現目標。教學中可能需要幾次創設學習情境,這應視學生學習的狀態來決定。第三步,提供引導性材料。建構主義的學習觀主張,每個學習者都“應基于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建構自己的知識并賦予經驗以意義?!眲撛O情境的方法有語言描述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圖畫再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生活展現情境、表演體會情境,或運用多媒體手段聲像并茂地呈現情境等。教師要從自己的素質、風格和教學條件出發,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自從學校教室安裝多媒體設備以來,筆者在政治課的教學實踐中,就采用多媒體手段來創設教學情景。
2、自主探究——師生互動形成機制的立足點
通過情景誘導,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被充分地激發了出來,此時,教師應當組織學生自主探究。所謂自主探究,就是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的課文內容和參考資料,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發現未知,在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中誘發疑問,在“不憤不已,不悱不發”的境界中進一步增強其探究心理和嘗試探究行為的過程。首先,留足探究時間。留足課前自學時間。少布置書面作業,多留點自主查找資料進行課前準備的自學時間。二是課堂自學時間,感知教材內容,領悟所學知識,探尋重點、疑點、盲點,激發探究熱情。
其次,引領探究方向。師生互動生成機制應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導在所當導,放在所當放”。再次,提供探究素材。探究素材應當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學生課前查找的材料,二是教師補充的材料。讓學生根據教學情景所涉及的內容和以上三部分材料,自主地去探究本節課應學的知識內容,發現認知上的或思想上的疑點,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時政熱點,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探究問題的本質。
3、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關鍵點
合作交流包括生生合作和師生合作。交流不僅有老師與全班學生的交流和與個別學生的交流,也有學生與學生的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和個別交流。合作學習方式的運用,應靈活把握,學生解決不了的疑難,教師再精講示范。
例如,我在講解哲學前言部分時,首先引入材料創設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習熱情,在此基礎上,開展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4、點拔引導——師生互動形成的支撐點
在合作交流階段,教師要適時點拔,把握好“導”的尺度。讓學生互相討論,決不是放任自流,教師要善于針對學生的實際,因勢利導,因時而導。
5、反思生成——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落腳點
關鍵詞:中職歷史;微課;翻轉課堂
一、微課的概念及描述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的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的教學視頻(課例片段),時長一般為5~8分鐘,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微課能夠通過網絡中各種通信工具進行有效的傳播,比較方便快捷,是一種非常優質的教學模式。微課可以在較短的教學時間內,呈現出學習過程中的難點、疑點和應該注意到的重點,能夠在短時間內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課程中的各類概念,使中職歷史教學進行得更加順利。
二、翻轉課堂的概念與特點
翻轉課堂是由美國人創造的,主要是將傳統的先教后學的課堂模式轉變為先學后教的模式,翻轉課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將知識的消化與知識的傳授進行顛倒。上課前,學生先通過視頻課程的預習,完成對知識的了解,在課堂上與同學進行小組討論,有不懂的問題時,再由教師進行講解,最后進行拓展練習。翻轉課堂能夠有效地改善教師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目前,翻轉課堂在國外的發展較為全面,常見的模型有:林地公園高中模型、可汗學院模型、河畔聯合學區模型、哈佛大學模型以及斯坦福大學模型。
三、微課與翻轉課堂的聯系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而微課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產生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翻轉課堂中需要的教學資源的服務由微課提供,微課的發展空間則需要翻轉課堂來進行維持,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四、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中職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進行不同類型微課的中職歷史翻轉課堂的教學實施。在中職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歷史的問題進行探究與討論,對歷史的發展進行差異對比,探究整個歷史進程發展的原因與結果。在專題知識類微課中,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學生通過與教師和家長的交流分析,了解課堂內容,再借助微課學習,將課堂上沒弄懂的地方再進行及時查閱交流,建立專題知識網絡。在探究活動類微課中,首先確定探究的主題,教師選取與之相關的資料、圖片,在微課視頻播放以后提出問題讓同學們展開討論,深入理解。在交流討論類微課中,教師收集資料制作微課視頻,并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找出自己的疑問所在,在課堂上進行及時的交流與討論。微課的產生與發展,延伸擴展了中職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通過微課進行學習,能夠促進學生查漏補缺,有效解決問題。
(2)制作出科學合理的微課材料,及時與學生共享。在進行中職歷史課之前,通過教師共享有關課堂內容的視頻,學生們進行課前預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習效率?;谖⒄n的翻轉課堂與網絡相結合,教師在進行微課制作前要明確教學目的,從網絡中尋找合適優異的教學內容,并且能夠了解中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心理特征和學習態度,從而制作出難易適中、內容新穎豐富的微課材料。
(3)基于實踐,綜合應用。學習歷史課程的目的不僅僅是謹記歷史,還能夠學習歷史進程,教師利用微課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歷史進行對比分析,鼓勵學生將生活與歷史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基于綜合活動實踐類的微課為基礎,讓學生在學習微課的同時,熟悉掌握微課中的知識、方法以及思路。例如,學生通過查詢資料。閱讀書籍等方法對問題進行分析,課堂上與老師、同學進行討論,不僅學習到了知識,還提高了自己的動手能力。
本文對微課和翻轉課堂進行了介紹,并對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中職歷史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應用進行了簡單分析,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能夠促使中職學生在歷史課堂的學習中,合理地安排時間,有效地進行學習。在以后的中職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微課與翻轉課堂的特點,將兩者的優點相互結合,引導中職學生歷史課的學習,讓學生能夠了解歷史、熟悉歷史,取得更加優異的歷史成績。
參考文獻:
[1]楊榮娟.“翻轉課堂”在中職歷史教學中的嘗試[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3):38-39.
[2]夏 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專業課程中的實踐研究[J].職教通訊,2015(12):46-48.
關鍵詞:價值;科學課教學;手工制作
一、科學課手工制作及其價值
1.什么是科學課中的手工制作
科學課中的手工制作不同于一般的制作,它是指學生結合某個研究專題,利用已學的關于框架等科學知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并制作一個作品的探究性過程,在這個活動中,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
2.手工制作的價值
小學階段的兒童喜歡動手,提供他們充分實踐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體驗各種工具的使用,結合已學的科學知識,他們會在自己喜歡的活動中,以無拘的行為大膽創造,一些奇妙的想法隨之而產生,這就是創新精神的萌芽。
二、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1.學生制作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
在制作中,經常發現有些學生不愿參與制作,有的擔心自己做不好,產生心理壓力;有的則是一種不負責任、無所謂的表現。
2.學生思維與創作形式容易被局限
傳統的制作課程缺乏生活體驗,常常出現紙上談兵的情況,學生沒有親身體驗,創造表現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許多學生在制作作品的時候認為只要能做一張像書本上那樣的作品就算是好作品了,所以他們一味模仿,創新思維受到了限制。
3.制作時間的局限
在科學制作課中,有些學生在制作中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但常常是時間得不到保障。
4.作品特點和性格特點
有這么一類學生,對于造型美觀的制作較為喜歡,而對于創造為主的制作,表現出排斥。如,女生喜歡剪紙類的制作,而男生更喜歡用工具制作。
三、體驗制作,創新思維
目前,教材中安排的制作活動,時間上往往只有一課時,在這短短的40分鐘時間內,完成設計、制作、交流、改進,若想實現以上提到的一些價值,是很難實現的。那么,到底該如何上好這樣的課呢?
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我在執教《用紙造一座“橋”》這一課時的一些想法。
1.激發創作欲望
(1)了解發展史
為了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課前,我收集了從古至今各種各樣的橋,從簡單的只能跨越小河的木板梁橋到石拱橋再到現在跨越大江的鐵索橋,制作成PPT,讓學生客觀地進行分析改進的方法和為什么這么改進,既是復習已學的科學知識,又將知識應用于生活。
(2)欣賞別人的作品
課前,我收集了一些手工制作的橋的模型,有梁橋、廊橋、拱形橋等,有一些是我自己制作,有一些則是從網上搜索的圖片,同樣讓學生在相對寬松的開放式氣氛下欣賞、討論、評價,從抗彎曲能力、省材、美觀等方面提出可行的改進方法。通過這個環節,不僅讓學生欣賞了橋的模型,增加了他們制作的信心,也給學生在設計方面提供了靈感。
2.精巧構思,設計作品
(1)明確制作方式和要求
我向學生提出的制作方式不同于書本要求,因為書本要求學生制作的材料和工具過于單一,很難滿足學生大膽構思、創新制作的要求,因此,在材料和工具的選擇上以及橋的樣式上,我不做任何要求,但在橋的跨度方面,要求在30 cm以上。至于考評的要求,我用PPT進行了投影,讓學生記錄關鍵字。
(2)自主構思并設計
在明確了制作方式和要求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構思。一要思考造一座什么樣的橋,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每個人需要準備什么,各自的任務是什么;二要思考如何讓橋更牢固,有更強的抗彎曲能力,除了思考,還要求畫一畫設計圖,并記錄自己在制作中會用到何種材料和工具。
在這個活動中,我主要是和學生交流,讓他們談一談為什么這么設計,有沒有可行的改進方法。
(3)交流設計,改進方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讓自己的設計更加完美,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別人交流討論。我采用的交流方式是讓學生將自己的設計圖投影,在介紹了自己的設計構思和使用的材料后,再試著提出一些可行的修改方案。
3.動手實踐,積極創新
(1)知識上的準備
學生要想有所創新,知識的準備也是必需的。所以,在讓學生構思設計之前,復習相關的科學知識,評價類似的制作,要讓學生之間多交流、多比較,從中啟發靈感。
(2)動手實踐是關鍵
學生能動手操作是創新的關鍵,因為他們只有在操作中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提出更多的問題,教師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答問題。因此,我盡可能突破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改一課時為兩課時甚至更多,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
4.交流經驗,提煉知識
學生通過親身制作體驗,已經有了許多收獲和新的認識,但這些收獲和認識往往都是比較零碎的,不夠全面,有些也許是錯誤的。那么教師該如何去組織呢?通常的辦法有:學生之間互相質疑;自我評價。
5.展覽成果,享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