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5 00:31: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主義理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職;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3-0252-03
“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下面簡稱“概論”)是2005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的意見》及實施方案確定的兩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之一。課程以中國化為主題,重點闡述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本文圍繞“概論”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這個主題,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介和教學空間四個向度的創新進行了探索。
一、根據高職教育特點,優化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能型、應用型、崗位型人才,和專業課一樣,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應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根據05思政課改革方案,作為核心課程的“概論”課使用的是全國高校材,此教材理論性強、知識系統、內容豐富,但是,正因其理論性、系統性過強,內容龐雜、抽象,不能適應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高職學生的需要。所以在概論課教學內容的選取上,需要教師根據高職教育實際,優化教學內容。
那么,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呢?有兩個原則:第一,緊抓教學內容的根本――教材。對于“概論”課教師來說,不管采用專題教學還是分章教學,都必須以教材為藍本,深入把握教材的導向和精神、遵循教材的基本結構、領會教材的重點難點,才能保證教學的科學性、系統性。第二,在此基礎上,結合高職教育特點,豐富完善教學內容的設計。就筆者來看,“概論”課教學內容的設計可以遵照以下三大原則。
1.精選教學內容。精選教學內容,指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必須突出重點,必須把握好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題、主線和重點,要設法講深講透重點和難點問題,而且在教學中還應力求突出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正確的價值引導,促使學生把黨的執政方針、國家意識形態和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的理想、信念、世界觀和價值觀,以此體現概論課的培養目標和價值。在這里我推薦一部視頻:《感動中國》。近年來國家可說是多災多難,可是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例如武文斌、金晶、翟默、長江大學大學生等)卻照亮了當代大學生的人生道路,這些平凡卻偉大的人物,通過《感動中國》展現和引導,絕對可以重塑絕大部分大學生的靈魂!
2.貼近社會現實。貼近社會現實,指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應力求貼近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在現在文化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環境里,大多數學生對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分析,但也有一些模糊的認識,有的還有一些片面的或偏激的看法,教師就要抓準當今大學生思想行為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講授內容,設法幫助學生澄清模糊的或不正確的認識,提高他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舉例來說,“概論”課教學內容中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貧富差距、社會主義民主、和諧社會、先進文化這些內容的教學,必須要和現實聯系,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否則則是緣木求魚。
3.反映最新成果。反映最新成果,指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要新、要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而不是陳舊理論的重復?!案耪摗闭n不同于一般的專業課,它的內容體系既是既定的,又是開放的,所以必須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和理論界研究的進展及時地進行調整,因此教師要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相關知識素養,要緊跟時代步伐,要始終站在時展的前沿,不斷地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能充分反映時展的要求,使學生能充分感受到“概論”課鮮活的時代感和現實感。只有這樣,才能使“概論”課的教學充滿活力,才能使大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共鳴。
二、引入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相對于專業課來說,高職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總體評價往往不高,戲稱其“睡覺課”、“ 可逃課”,因此有人稱“概論”課程為高職最難教的課程之一。究其原因,一是“概論”課是一門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都較強的課程,內容相對繁雜、熟悉和枯燥;二是部分教師講課枯燥乏味,方法單一,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正在實踐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專業課改革如火如荼,思政課課程改革也勢在必行。針對現階段思政課教學方法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例如:重教師單向灌輸、輕師生雙向交流;重教師教學積極性、輕學生學習主動性;重抽象的邏輯推理、理論證明,輕理論聯系實際或“案例教學”,高職教師應當采用多種互動式教學方法,構建一種平等對話、生動活潑的教學互動機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作用,使學生在主動思考和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接受教育。
筆者認為,恰當地運用案例教學法、演講與討論相結合、研究性教學法這些互動教學法,對提高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幫助[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本著貼切、鮮活、真實的原則選擇恰當的案例,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注重教師講授和學生參與雙向互動的問題域的拓寬、發散性思維的誘導、情境問題的建構設計,在課堂上可以設疑提問、課堂討論、案例教學、角色體驗、辯論賽等方式來開展互動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給學生以主動思考和展示自我的機會,啟發學生辯證地思考問題,激活課堂學習的氛圍,使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鍛煉能力和提高素質。
例如,社會主義本質這個專題內容,就可以用討論法或案例分析法講授。首先向學生呈現案例:兩個“羅芳村”的形成,引導學生對比兩個村的差異是什么?為什么有這樣的貧富差異?說明了什么問題?接下來引導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到底是什么?這個本質的提出經歷了什么過程?本質中兩個核心詞匯:發展生產力和共同富裕,怎么與現實相聯系?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區別是什么?現階段貧富差距該怎么認識?這一個內容幾乎用上了所有的互動教學法,信息量大,說服力強,貼合實際,引人深思,與全書內容融會貫通,學生思考了、爭論了、理解了,教學效果就出來了。但如果這章內容照本宣科的講授,學生根本不愿意聽――他們中學就已經把社會主義本質背的滾瓜爛熟了!
三、采用多種教學媒介,完善教學環節
傳統“概論”課的教學由于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普遍以“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為媒介,科技含量低,效率不高。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計算機、投影、幻燈、錄像、廣播、電影等現代教育技術在“概論”課課堂教學中廣泛運用,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概論”課教學提供了又一嶄新的平臺,賦予了教學內容以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2]。
1.開展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體設備、網絡設備,在課堂教學中增加錄像、錄音、影視資料、幻燈資料等,以此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更直觀,更容易接受。在設計和制作時,要想辦法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信息量大、直觀、形象等優勢,靈活運用文字、符號、聲音、圖形、圖片、動畫等多種媒體信息,從聽覺、視覺等方面加大對學生的刺激,促進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大力提高教學效果。但要注意的是,雖然有的教師也采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但大多停留在文字搬家層面上,課件質量不高不能很好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2.開設網上課堂?!案耪摗闭n教師應當積極利用校園網絡系統,在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上開設網上課堂,構建網上“概論”課教學基地。教師可將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案參考、教學案例、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錄像、視頻資料、文獻資料、模擬試題等全部上網,建立完善的教學資料數據庫,實現教學資源的師生共享。教學資料數據庫中不僅可有文本形式的資源,還可包括圖像、音頻、視頻等其他形式的資源,這些豐富的資源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求異、求新的心理,學生可以課后上網瀏覽,隨點隨學,從而可以保持課程的開放性,拓寬學生的視野。實踐證明,對“概論”課網絡課程資源的積極開發和利用,可以大大豐富和拓展該課程的信息量,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展現網絡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獨特魅力。
3.創建網上論壇,開辟教師個人的教學博客。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論壇和教學博客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表達方式,具有交互性、開放性、共享性、靈活性等優勢,“概論”課教學可以合理予以運用。借助教師教學論壇和博客,教師和學生可以利用實時聊天、自由論壇、電子郵件等在線和非在線方式傳遞信息和互動交流,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意見、學習中的疑問及其思想動態,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值得注意的是,在網絡上教師既應創造寬松、平等、信任的氛圍,又要有必要的監控和管理,以濾除那些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言論,引導學生分清是非、真假和美丑的界限。
四、拓展實踐教學空間,鞏固教學效果
“概論”課與現實聯系緊密,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其教學應附著實踐化的能力價值。社會實踐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重要手段,是“概論”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2003年2月,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進”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并具體指明“要注意抓好讀(原著)、聽(專題報告)、講(系統講授)、談(討論交流)、看(錄像)、走(社會實踐)、寫(調查報告、讀書心得、學術論文)等教學環節,特別要重視發揮社會實踐教育的作用和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力爭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有新的突破。”
1.豐富校園實踐教學方式
目前,具有可操作性的適合高職院校開展的實踐教學形式有課堂討論、觀看音像資料、做校園調查,撰寫調查報告、撰寫小論文、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拓展教學等。課堂討論貫穿于教學中,在熱烈的討論中既讓學生學到了理論,又進行了積極思考,同時也鍛煉了學生表達和應變等多種能力。播放視頻資料不僅能激發學習抽象理論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而且有利于詮釋抽象、深刻的理論,全方位、多視角地展現、剖析社會實際問題,彌補傳統教學方式單調枯燥的缺陷。比如,《改革開放三十年》、《感動中國》、《魯豫有約》等影片,大型文獻紀錄片《走進》、《小平十章》、《大國崛起》、《復興之路》等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教師指導學生搞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可以加深對理論和對黨的政策的理解。在講授“思想”部分的內容時,要求學生選讀《選集》并寫讀后感;在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部分的內容時,可以展開實地調查: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大學生道德現狀調查等,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接觸課程所講授的理論文本,以提升理論的深度。通過開展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增長見識、增加社會閱歷中增強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同感,理論的體驗與內化得以實現。
2.開拓社會實踐教學空間
到社會上開展實踐教學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鞏固理論課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不僅使高職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獲得新知識、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學以致用,而且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培養品格、增強歷史感和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一些自學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查資料、文獻,還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如貧富差距問題、就業難問題等,走向工廠、農村等社會大課堂,使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問題,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從現實的角度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為社區提供相關的服務,通過服務社區來參與社會,在社區服務等公益活動中鍛煉自身的綜合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學生參加社會的各項活動,如無償獻血、到敬老院、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兒童等獻愛心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到社區進行家電維修、計算機維護等“學雷鋒”為民服務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活動等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深入社會、深入生活,更好地了解社會,認識自我,增強了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學會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社會現實問題,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桂華.改善“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效果的思考[J].學校黨建和思想教育,2010,(4).
英文名稱:Journal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主管單位:山東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青島農業大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山東省青島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4-1471
國內刊號:37-1460/C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摘要:轉型經濟學(或稱轉軌經濟學、過渡經濟學),是指一種研究如何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學理論。20世紀80年代,包括前蘇聯、東歐和中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開始的經濟體制轉型。以前蘇聯和東歐為代表的激進式變革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漸進式變革,取得不同的經濟績效,形成巨大反差。
關鍵詞:轉型經濟漸進式演化激進式變革制度變遷
一引言
轉型經濟學是指一種研究如何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學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的轉型經濟學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題和追求目標的一些理論文獻以及撰寫這些文獻的經濟學家(盛洪,1996)。目前,關于轉型經濟還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也很難說誰是轉型經濟學家,因為還沒有專門從事這一理論研究的人。關于其理論體系,我們只能從現在構成這一經濟學流派的一些理論文獻,以及撰寫這些文獻的經濟學家的文獻、研究思路來尋找一條線索,理清其脈絡。本文首先介紹轉型經濟學的內涵,然后簡述一下各個學派關于轉型經濟的理論要點,最后簡要回顧中國經濟奇跡并作以簡要評述。
二轉型內涵
關于轉型概念的理解,比較經典與普遍的定義是熱若爾·羅蘭的表述:轉型即一種大規模的制度變遷過程或者說經濟體制模式的轉換。從目前國內的文獻來看,從三個層面上使用轉型的概念:第一種含義是從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第二種含義是在包括了第一種含義外,還包括那些過去實行廣泛管制的經濟向自由市場經濟轉型;第三鐘含義是在前兩種理解基礎上還包括了所有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市場化,實現經濟發展的過程。
實際上許多人把轉型經濟學看作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的原因正是由于把轉型理解成為一種制度的變遷過程,只是描述了轉型的一般的特點。不錯,轉型的確主要是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但轉型還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而這些特殊性僅依靠制度變遷是不能夠真實的描述,更別說來解決這些問題。鑒于以上理論實踐中三個層面使用轉型概念的事實,筆者個人比較贊成轉型的第一種含義,即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當然,后兩種轉型概念的理解當然沒錯,但關鍵是其不符合概念提出的歷史與邏輯的一致性,更不適合建立新的獨立的研究學科。對于第二種理解,放松政府管制,實行經濟自由化,其實這在傳統的主流經濟學框架內可以得到解釋;對于第三種發展經濟學范疇內使用的轉型概念,現有的發展經濟學就有了相應的解答與分析框架。轉型(或者轉軌、過渡)概念的提出應該來說主要發源于二十世紀上半期全球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計劃經濟實踐中遇到困難并探索其解決辦法的歷史事實。
三幾種轉型理論范式
20世紀80年代末,包括前蘇聯、東歐國家和中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開始了從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將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一起稱之為“二十世紀兩項最偉大的經濟實驗”。毫無疑問,這場涉及多達15億人口的重大變革吸引了全世界學者的目光,他們應用新古典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信息經濟學、演化經濟學以及比較經濟學等最前沿的理論成果從不同側面對這一變革加以研究。在短短的十幾年里,相關文獻數量迅猛增長,從而在主流經濟學中贏得了鞏固的學術地位,并且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催生出了一門新的學科—轉型經濟學,來專門研究如何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
1、主流經濟學的激進主義轉型理論
新古典經濟學是對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理論的系統化。按照新古典理論的理解,市場機制不過是資源配置的工具,其核心是供求和價格的相互作用。在轉型之初,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華盛頓共識在轉型經濟理論和政策研究中占據統治地位。根據華盛頓共識:嚴厲的需求緊縮,加上放松管制、貿易自由化和私有化,就可以推動經濟增長。因此,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核心就是“管住貨幣,放開價格”,實行以宏觀經濟穩定化、國有企業私有化和價格自由化為核心的激進式的“休克療法”。采取了一系列諸如:大幅度縮減貨幣供應量,實行高利率;保留少數重要商品的國家定價,絕大多數商品價格全面放開;消除預算赤字,減少價格的國家補貼;取消對企業工資的限制;全面改革財稅體制等措施。
2、演進主義的漸進式轉型理論
隨著俄羅斯等國的激進式改革的受挫和中國經濟改革的巨大成功,演進主義的興起及其影響力的擴大是轉型經濟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演進主義理論核心思想可概括為:知識和信息是有限和主觀的,并以分散的狀態為個人擁有,因此,人們根本無法認識和控制社會生活,最好的社會就是順其自然。想通過理性設計而進行大規模的社會變革必然造成社會的災難。漸進式改革實際上是社會不斷的積累、加工信息,而且知識與信息是具有連續性的,用一種完全不同的系統來強制使其中斷是不可取的。經濟體制本身是一個具有自我強化機制的復雜系統,在演進過程中會不斷吸取舊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因而,漸進式改革更可取。
3、新制度經濟學轉型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把企業制度、產權制度、市場制度以及國家的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等制度現象納入經濟學分析的框架之內,擴展了經濟學的視野,對于我們研究制度現象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根據這種理論,改革的過程實質上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成本收益分析尋求成本最小的最優改革路徑。經濟學家熱若爾·羅蘭曾指出:“如果轉型的經驗給了我們任何啟示的話,那便是,沒有以適當的制度為基礎的自由化、穩定化和私有化政策,不大可能產生實際的效果”。公共選擇學派代表人物布坎南指出市場制度是自由交易的制度,這些制度結構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另外,科爾內、薩克斯都提出了新制度經濟學轉型理論的代表性觀點。
4、凱恩斯主義轉型理論
與新古典主義理論相比,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對于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和內在機理的認識更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現實,他們對于轉型經濟中產權改革、宏觀經濟、轉軌速度和次序、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等一系列重要問題的認識值得重視。
在《社會主義向何處去》一書中,新凱恩斯主義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對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轉型經濟理論提出批評。認為在決定選擇哪種市場經濟模式時,一定要牢牢記住實際的市場經濟是如何運行的,而不是去記住毫不相干的完全競爭范式;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競爭遠比私有化重要得多;由于信息的不完全,私有企業和公有企業一樣都會出現激勵問題,因此,建立一種集中與分散、公有因素與私有因素相結合的混合體制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正確選擇。馬克·奈爾(MarkKnell)等人認為激進式改革對自由市場的崇拜是盲目的。市場化和私有化的方案往往忽視了這樣幾個重要因素:人們之間的經濟關系并不是一種單純的交易關系,而是一種生產關系;企業是生產組織,市場是交易機構,企業與市場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價格機制不僅是一種解決經濟問題的手段,同時還有金融功能、戰略功能等,在滿足這些功能上越是成功,有效配置資源的功能就越難以實現;私有化對于提高效率并不是必要的;國有企業也可對市場做出積極的反應。因此,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重要的。
5、市場社會主義
市場社會主義就是以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為目標的一種理論和主張。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是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機制的結合,能否在理論和實踐中解決社會主義與市場機制的結合問題,是決定經濟體制改革前途和命運的關鍵因素。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的最初模式即蘭格一泰勒一勒納模式,借助于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工具。這一理論假定,市場機制僅僅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后來的市場社會主義理論雖然在許多方面超越了新古典的范式,但是中性論的假定卻被接受下來,因而這些理論難免會帶有新古典理論的缺陷。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改革的實踐表明,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兼容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任務,絕不可能一蹴而就。經過近百年的探索和實踐,市場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獲得巨大的發展,市場社會主義也成為當代社會主義運動的主流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
6、比較主義
用比較經濟學理論來分析現實的改革問題是九十年代以前轉型經濟學的主流。這種理論從不同的經濟體制中總結出若干基本的經濟體制模式,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做出最優選擇,指導改革的實踐。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里,從南斯拉夫的自治社會主義,到匈牙利新經濟機制和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再到90年代東亞模式,都曾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市場經濟模式和市場化道路的經驗教訓,對于中國的經濟轉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當然比較經濟學的方法也存在著根本的缺陷。一方面,這一理論是經驗的而非規范的,因而無法形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另一方面,它把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歷史環境下的經濟體制簡單化,因而無法深刻理解制度變遷的復雜現實。
7、特殊改革方式理論
中國的學者在借鑒國外關于轉型經濟理論的基礎上,把轉型經濟研究放在中國特殊國情和特殊道路選擇上。林毅夫等人認為,經濟改革的核心是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軌,改革以前中國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而改革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關鍵則在于改革“三位一體”的傳統經濟體制,使資源的比較優勢能發揮出來。中國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保證是選擇了漸進式改革道路。張軍指出,由于傳統國有部門的絕對規模使它事實上處于壟斷地位,因而,在改革過程中如果實行完全的價格自由化,就可能給國有企業提供操縱市場的機會,造成生產下降和經濟的衰退。相反,在價格雙軌制下,國有部門將比完全的價格自由化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多且定價更低。以價格雙軌制為特征的“邊界改革”的經驗正在于,國有部門在計劃外邊界上通過對價格信號做出反應去捕捉獲利機會,要比突然被私有化的國有部門去對經濟扭曲和短缺做出的反應更迅速。
四中國增長的“奇跡”
自1978年開始,中國開始經濟轉型。10年后,東歐和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也加入轉型的行列。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中國選擇了與東歐和前蘇聯不同的道路:“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改革,而不是激進的“休克療法”。中國經歷了20年迅速的增長,而俄羅斯和其他獨聯體國家卻經歷了將近10年的下降。改革方式選擇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改革結果。以下兩組數據清楚的表明了中國改革與前蘇聯、東歐改革成果的巨大反差:
中國改革二十多年的穩定的高速發展,引起全球的矚目,經濟學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釋。專家指出中國能在這二十年間迅速發展的原因在于1979-1983年之間中國建立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起了非常重要要的作用,在此之后,中國又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還有鄉鎮企業的作用。中國的改革成功的原因是基于保持和建立在社會和組織資本上的這一系列的制度變遷。斯蒂格利茨認為基于社會資本的制度變遷是中國改革成功的基礎,而在很多國家轉型后的社會資本比轉型前要薄弱的多。相對而言中國特別重視創造和改組,特別是新企業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而不僅僅是進行單純的私有化。而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國采取了漸進型的方式。這對于改革普及到其他企業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中國經濟改革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存在的問題也是明顯的。體制外增量改革對解釋轉型經濟的中國提供了有創建性的解釋,但隨著轉型的完成,對存量的改革也許會成為重點;國企改革還存在諸多困境;城鎮改革與農村改革的沖突;消費需求的拉動力不足;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問題等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五簡評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轉型經濟學正在同比較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相融合,然而以上任何一個學科都不能夠完全取代轉型經濟學,它們只是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轉型經濟學所正在經歷的分化。而對不同的經濟學流派來說,過渡問題的出現既是一個機遇,又是一種挑戰,不同理論所具有的解釋能力和預測能力將受到嚴峻考驗。在實踐中形成一種比較科學的價值和邏輯相一致的制度變遷理論,是我國經濟理論發展特別是經濟理論發展中面臨的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應當為此做出努力。
Political Economy
一、專業名稱、代碼:政治經濟學,020101
二、專業簡介
本專業是“經濟學科(門類)”所屬“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類)中的基礎性專業,也是經濟學科各專業共同的理論基礎,還是指導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在我國,有時特指的政治經濟學。河南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是首批獲得國務院學位辦授權的碩士學位點之一。河南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既有在《資本論》與經濟學方面傳統的鮮明特色與突出優勢,又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方面的嶄新特征與現實貢獻。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該專業一直是河南省連續多年的省級重點學科。該專業名師輩出、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學有所成和富有成就的優秀碩士畢業生,成為高校、政府與經濟職能部門的高級精英人才。
三、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堅持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的品學兼優的高級專門人才。系統地掌握經濟學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熟悉經濟史、經濟學說史、西方經濟學和其他相關的經濟學知識,對于國內外經濟理論和經濟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有較清楚的了解;具有能夠運用現代分析方法和計算手段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能夠從事經濟類專業適合的相關工作。
1.掌握扎實的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
2.具有一定的從事科學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具有應用外語開展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的基本能力。
四、修業年限
本專業碩士生學制一般為3年,在校年限最長不超過5年。對提前完成培養計劃,學位論文符合申請答辯要求的研究生,按一定標準、經過規定的審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辯、畢業并申請學位。
五、研究方向
1. 經濟體制轉型與中國經濟問題研究
2. 馬克思經濟學理論與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研究
3. 現代企業制度與人力資本發展研究
4. 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比較研究
六、課程設置
(一)課程類型
本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類型包括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補修課7 大類(其中公共必修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為學位課程)。
(二)課程體系
類別
課程名稱
考核方式
學時
學
分
開課學期
任職
教師
必修課
公共必修課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2.第一外國語
考試
54
54
2
4
1、2
公共基礎課
1)中級微觀經濟學
Advanced Microeconomics
2)中級宏觀經濟學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3) 中級計量經濟學
Advanced Econometrics
考試
考試
考試
54
54
54
2
2
2
1
1
2
院定
專業基礎課
1)經濟理論與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研究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y
2)《資本論》研究
Research On
考試
考試
36
36
2
2
2
2
導師組
專業必修課
1)經濟理論
MarxismEconomics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Socialism Economics
3)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比較
考試
考試
考試
36
36
36
2
2
2
2
2
2
導師組
學術活動
參加研究生學術論壇、聽取學術會議報告, 1 學分
1
1
實踐環節
進行實踐能力訓練, 1 學分
1
4
選修課
專業選修課
1)中外經濟學名著選讀
Selected Materials of Marxism Works on Economics
2)政治經濟學前沿
3)經濟思想史
考查
考查
考查
36
36
36
2
2
1
2
2
2
院定
院定
院定
補修課程
(跨專業研究生)
考試
54
≤4
1
公共選修課
1 )與社會科學方法論;
2 ) 全校性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培養類的課程,不計學分。
考查
36
1
3
七、學分要求
本專業碩士研究生學分分為課程學分和論文學分兩部分。總學分50學分,其中課程總學分原則上32學分, 其中必修課22學分,選修課8學分,學術活動與實踐環節2學分。論文研究18學分。
碩
士
學
位
課
程
學
分
公共必修課
公共選修課
公共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
專業選修課
學術活動
實踐環節
32學分
論
文
研
究
開題報告 2學分
18 學分
中期考核 2 學分
預答辯 2 學分
學位論文 12 學分
八、培養方式與方法
本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既充分發揮導師指導研究生的主導作用,又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發揮學術群體作用的培養機制。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采用啟發式、研討式的互動教學方式。研究生參加學術講座、學術報告、討論班、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并獲得相應的學分。
1、充分發揮導師指導研究生的主導作用,以導師指導和本學科老師集體培養相結合為原則,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學術群體作用的培養機制。
2、發揮研究生的主動性、自覺性,根據課程特點靈活采用啟發式、研討式等多種教學方式,加強研究生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實際工作能力等的訓練和培養。
3、研究生應博覽群書,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和合理的知識結構;應認真學習基礎理論和鉆研原著,具有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
4、培養研究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和研究相結合、嚴謹治學和勇于創新相結合的精神和能力,使研究生具有獲取知識、更新知識、創新知識的能力。
九、學位論文
本專業碩士研究生在修完全部學位課程和修滿所要求的總學分后,要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學位論文的撰寫。
1.論文選題。論文選題應具有高起點、新視角和前沿性,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開題報告。碩士研究生在第3學期完成開題報告。碩士生開題由院系組織集中進行開題,由若干名本學科或相近學科教授或副教授參加,以學術報告方式集中進行。
研究生確定了論文選題后,在論文寫作之前,必須撰寫開題報告。開題報告應包括論文選題的理由或意義、國內外有關該論題研究的現狀及趨勢、本人的詳細研究計劃、寫作提綱、主要參考文獻等內容。研究生作開題報告時,應有包括導師在內的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教師3-5人參加,教師要對論文選題的意義、研究計劃的可行性等做出認真的評議。
一、報名條件:已獲得碩士學位的在職人員、應屆碩士畢業生(最遲在入學時取得碩士學位);獲得學士學位后工作6年或6年以上,已發表過與報考專業相關的研究論文三篇(第一作者)或主持過省級以上項目或獲得省、部級獎勵者,達到與碩士畢業生同等學力者。
二、報名時間:我校2016年博士報名時間為2015年12月20日至2015年12月30日。
三、考試:經審查符合條件的考生發給準考證。2016年3月10日-11日報到,3月12日-3月13日考試,3月14日同等學力加試。加試科目包括政治理論(人文社科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理工類:自然辯證法)及兩門本專業碩士主干課程(具體考試科目與所在學院聯系)。
四、報名者應于2015年12月30日前(以當地郵戳為準)向研究生招生辦公室提供以下材料:
1、填寫好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報考登記表。登記表中的"單位意見"一欄必須由考生人事檔案所在單位人事部門填寫明確意見,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應屆碩士畢業生由所在學校研究生管理部門填寫意見;
2、兩位與所報考學科相關的副高級以上職稱專家的推薦信;
3、碩士學位課程學習成績單;
4、最后學歷、學位證書復印件(應屆碩士畢業生必須在7月初補交)或證明書。參加考試報到時需出示證書原件;
5、政審表;
6、往屆生需提供教育部出具的最后學歷認證報告,應屆碩士生應提供學籍在線驗證報告。
五、考生于2015年12月20日至12月30日登陸河北省2016年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報名網站(hebeea.edu.cn)輸入個人基本信息。不輸入信息者報名無效。
六、準考證于2016年3月10—11日報到時到研究生招生辦公室(逸夫樓216室)領取。
論文摘要:高校是進行當代理論教育的重要陣地,如何開展多種形式的高校教育活動直接決定理論教育的成敗。但是高校在傳播主體、傳播對象、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中存在許多問題,使得理論教育顯現的十分匿乏。本文是在分析每個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傳播選擇路徑,不斷開拓高.校理論教育的領域。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大眾化?!备咝@碚摻逃哂信c高校其他理論不同的教育模式,是一種特殊的大眾化方式,是指依靠不同的傳播主體通過不同的傳播方式向大學生解讀理論,使得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得知,高校理論教育是由傳播主體、傳播對象、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四個方面組成,但是由于每一方面在理論教育中的特性和受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影響,使理論教育在存在許多不足。
一、高校理論教育中的缺陷
1.不同傳播主體不和諧
教師是高校理論課的首要傳播者,高校的理論教育是以公共課的形式進行傳播,這使得部分老師認為不用像專業課那樣進行專門的學習,老師簡單的向學生進行單向理論灌輸,忽視了理論的本質內涵和最終目的,沒有形成完善而系統的理論教學,造成廣大學生課上不認真聽講、不做筆記,課后抄襲作業,考試臨時抱佛腳等,嚴重影響了教學成果;理論科研工作者是高校理論教育傳播的間接力量,有部分科研工作者認為,教義理論是教師的本職工作,與自己的理授馬克思主沒有什么聯系,自己的工作是科學研究,與課堂教學不存在關聯。wwW.133229.COm這些認識與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背道而馳,與此同時也就造成了在客觀上造成了理論“教與學、研與教”相脫離。
2.傳播對象對理論缺乏正確認識
大學生是高校理論教育的接受者,高校通過理論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侵人,在社會生活中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因素,如價值觀念庸俗化、人際關系功利化,導致了大學生思想行為復雜。由此,部分學生認為理論是“假、大、空”的理論,缺乏社會根基,學習理論課只不過是應付學校的學習要求,課程本身并沒有價值意義,使得部分大學生對理論課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甚至產生了排斥的心理。還有部分同學認為,理論課與自己所學習的專業和畢業就業沒有聯系,自己以后工作和生活用之甚少,理論是“虛”的課程。面對每況愈下的學習現象和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何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調動學習理論的積極性,使“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成為推進理論教育的重要任務。
3.傳播內容缺乏實踐性
理論的高度抽象性使得部分教師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從課堂到教材、從教材到到理論、從理論到理論的不良循環教學活動,造成了理論和實踐教學活動的偏失。不良的教學活動內容嚴重影響了學習理論的熱情,使得部分同學認為,只要我們記憶好,就能背下理論,理論就是理論不具有實踐操作性和生活現實性,“理論二記憶好”。這樣的認識錯誤與理論的基本原理格格不人,嚴重損害了理論的傳播。
4.傳播方式缺乏多樣性
高校在進行理論教育過程中,課堂是首選方式,理論灌輸為必備措施。但是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方式和傳播途徑單一仍然是理論教育普遍存在和集中體現的問題。教師依舊是不停的讀教材、不停的寫板書,學生仍然是不停的聽課本、不停的記筆記,傳統的教學方式并沒有使理論深人到同學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學生對理論的認識始終停留在課堂教授的教材和筆記。面對信息膨脹的現代社會,我們只有不斷更新傳播方式、拓展傳播路徑,高校理論教育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功能。
二、更新理論教育的建議
1.“教研結合”
理論科研工作者和高校理論課教師是高校理論的不同傳播者,其中科研工作者是側重于理論的維護,他們主要依靠學術論文、科研著作等等傳播理論,是理論教育的間接傳播者,而教師則是通過課堂教授完成理論的直接傳播,是理論教育的實踐者。理論教育科研工作者不但要為馬克主義理論為上,而且還要與教師的教學活動相聯系,多做調查研究,從具體教學活動出發,完成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具有指導意義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同時,理論課的教師要轉變“公共課”的思想,教師自身也要加大科學研究力度,在講授書本知識的同時還要抓住理論教育的特殊性開展科學研究。
2.尊重個性、培養學習理論的主動性
大學生是社會成員的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大學,在這個時期接受的教育內容直接影響今后的事業和生活,同時也是開始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大學生在同齡群體中,他們的精神氣質更富有朝氣和活力、更具有冒險精神,但同時也存在人格不健全、分析能力差、社會閱歷淺等問題。理論課正是以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為基礎,教給大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教育活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方面要關注當代大學生發展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尊重大學生的個性需求,不僅要教給學生“是什么、為什么”,更要教給學生“怎么辦”“授之以魚”,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培養大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既要堅持基本原理的嚴肅性和抽象性,又要增加理論教學的趣味性和開放性,如分析時事新聞、巧用成語典例等等,使枯燥的教材和生硬的原理變得具有“趣味性”,誘發大學生學習理論的熱情。
3.以原理和社會現象為基點,構建多層次、立體式的傳播內容
我國高校理論課的講授是從教材出發、由理論到理論,前提仍以原理的灌輸,這樣必然造成理論缺乏必要的社會實踐,而成為空中樓閣,但恩格斯早就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社會實踐是理論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會是大學生實踐理論最大的舞臺。在堅持理論課堂灌輸的同時,也要不斷踐行理論。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這個時期的種種社會現象為大學生踐行理論提供了具體且生動的社會素材。由此傳播的內容要以理論為基點,以社會實際生活為背景,充分發揮理論課的方法論和世界觀分析社會現象,講授過程中要深人淺出,從而進一步形成一套科學而系統的理論教學內容。這要求教師在教授理論課是時候,應當結合當前的社會現象,如經濟危機、大學生就業、城鄉差異等等,使高深莫測的理論以社會問題的形式呈現在課堂中,不斷更新理論的傳播內容,使高校理論教育青春永駐。
四十天的學習,回首時,我們才更加真實地感受到一直相伴的快樂和滿足,才更真切地體會到一路走過的厚實與凝重。
我借此機會向老師們道聲感謝,謝謝你們無私傳授我們知識,謝謝你們悉心照顧我們生活。我也要感謝各位同學,感謝你們的熱心照顧,作為一名外地來工作的干部,你們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民的樸實和熱情,你們讓我感到無比溫暖,謝謝你們。 四十天很快,四十天太短,四十天收獲很多,受用一生。四十天時間,我始終抱著認真的態度,帶著求知的心理,認真參加課堂學習,積極參與課外實踐,下面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一、收獲了知識 四十天的學習,我既用心參加了每次課堂學習,又時刻不忘自學。每一堂課都是老師精心安排的,學習內容豐富,授課形式多樣。法律知識的學習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作為一名國家干部學法、知法、用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十七屆四中全會理論專題的學習讓我更加認識到作為一名黨的干部,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素養的重要;湘西土匪文化的開放式教學讓我認識到加快地方文化傳承的重大意義和緊迫性;低碳經濟的學習強化了我的環境保護意識,讓我感受到珍惜環境,保護環境的可貴和緊迫;長江大學學生見義勇為案例式教學讓我認識到要時刻關注社會問題,更要加強對社會現象和熱點問題的思考,等等。每堂課我都認真記筆記,同時把疑問記錄下來,每次回鄉時就會查閱資料或是向人請教,進行延伸學習。每天下午,基本是自學時間,這段時間,我讀了《干部素養讀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原國家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的《學哲學用哲學》。通過四十天課堂內外的學習,我提升了政治理論水平,加強了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素養。
二、強化了實踐 四十天時間,我們不僅有豐富的課堂學習,更有各類實踐活動。工作快一年,雖然是鄉里秘書,但是我珍惜每次下村的機會,下鄉鍛煉的機會并不少。然而,以前都是跟在領導和同事的后面,看他們怎么處理問題,解決難題,邊看邊學,而這次,是我自己一個人去與老百姓打交道,感受截然不同。第一次安排社會調研,我就到了圓家坪村了解安江農校水稻制種基地的發展和建設情況,我和張正滿書記聊了一個多小時,還到了田間察看。后來,我又到其他村了解了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在和老百姓打交道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向他們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們的很多思想甚至比我們更靠前,能夠給我們以啟迪,值得我們思考、學習和借鑒。在完成調研論文的這一過程中,我多次下村了解情況,強化了自己的實踐意識,磨練了自己的意志力,鍛煉了自己與老百姓打交道的能力,也進一步認識到了實踐與理論結合的重要性。 三、沉淀了思想 說實在的,學習這段時間還是比在鄉里工作時輕松很多,每天下午沒有課時,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宿舍讀書思考。四十天時間,我回顧了來快一年來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等等各個方面的點點滴滴,對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和定位。我始終相信無處不學習,無時不學習,堅持記錄下自己的點滴經歷。老師們的人生感悟更是給了我啟示,特別是彭老師的幾篇博文,讓我感悟很深,對我影響很大。四十天的時間,我浮躁的心靈得到了撫慰和安頓,內心多了一份寧靜,多了一些平和,多了一絲坦然,我沉淀了自己的思想和靈魂。 四十天過去了,我們將回到各自單位繼續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想,我們會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成熟,多一份責任,更加努力學習,踏實干事,不辜負組織的培養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