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7: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體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會計模式中價值取向存在的問題我國的會計事業在1978年到1992年這15年間經歷了從恢復體系到實現發展的歷程,我國的會計模式的價值取向也在這15年間產生了變化,從傳統國家政府給予命令到轉變成后來的國家政府利益取向。雖然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根本上還是沒有驅除計劃經濟管理框架的限制[1]。在會計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應該建設符合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的會計模式,會計模式的完善和發展有效的為國家政府管理社會資源以及維護國家公有資產提供了幫助,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其主體是企業。會計模式的價值取向如果僅僅只是考慮政府的需要就遠遠不夠了,依據我國現行的會計基本準則的規定要求會計信息模式應該是“既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管理的綜合要求又要滿足市場經濟中相關人了解各企業基本財務狀況和經營現狀成果的需求,更要促進企業經營管理的完善”,就目前來看,我國會計模式的價值取向還不能實現這些要求。
1.2會計模式中信息系統存在的問題所謂的會計信息系統具體是由會計從業人員以及信息數據處理工具等會計信息處理分析報告有機的整體。其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會計信息質量還比較低下以及較低的信息化程度。首先會計信息質量低下,眾所周知會計信息系統的主要價值是通過會計信息來反映的。但是傳統的會計信息系統只是企業的查看財務經營的一種過程,很多企業的會計基本工作還存在不夠規范的問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有違法違規的現象。其次會計信息化不代表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電算化系統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重復儲存企業各部門管理系統中已經存儲的有效數據,導致數據不夠清晰,過于冗余;只能采集和儲存符合會計信息確認條件的交易內容,輸出信息也都是財務信息,對于那些不是財務信息的數據不能有效的存儲起來。因而其存儲具有局限性。從這些缺陷可以看出電算化系統的建立并不能真正實現會計模式的信息化。
1.3會計模式中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當前我國實行的會計管理體制主要是“領導和分級管理的統一”,促進了會計管理體制逐漸國家化管理。其優點在于方便了財政部門對社會企業會計工作的統一管理和領導,能夠有效促進政府部門對會計行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統一的規范和及時的指導,從而保證了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2]。但是又存在缺點,這種統一的管理在市場經濟競爭的大環境下,會減弱會計信息對其他企業利益團體服務的積極性,而會計信心必須兼顧多樣化的服務對象,其管理體制必須兼顧各個相關方的實際利益。
1.4會計模式中規范體系存在的問題會計信息規范體系主要是由各級相關管理機構以及民間中自發形成的會計制度和會計道德規章形成的一個完整整體。它是能夠對會計工作進行客觀評價的一種標準。其存在的問題其一是會計法律規范中一些法律問題還不夠明確,例如在缺乏會計民事賠償責任的具體界定等等。其二是還沒有相關的比較規范的會計職業道德準則的頒布出臺。作為起到社會規范作用的會計職業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作用和會計法律規范相同,會計職業道德對會計從業人員最基本最低的要求。近些年來,在大力強調法治制約的同時卻忽略了會計職業道德的規范,不僅影響了會計信息的質量還制約會計目標的實現。
2不同經濟體制中會計模式問題的解決對策
2.1重新定位會計模式中價值取向從上述內容來看,我國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金融機構以及企業投資者和管理當局。想要重新定位會計模式的價值取向就要從這幾方面來說。首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會計模式應該將公有制的國家政府利益包含在內,其次在繁榮發展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會計模式要體現企業利益,企業的利益得到了維護才能促進市場的發展,同時國家政府的利益基礎也是企業利益。其三會計模式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只有通過改善企業經營機制和企業資本構成才能有有效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由上述內容可見,會計模式的價值取向應該同時兼顧政府利益和企業利益。
2.2完善會計模式中信息系統完善會計模式中信息系統要從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建立健全電算化信息系統兩方面來說,首先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就要立足我國現實經濟情況發展多層次的會計信息質量體系,充分強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其中又包含可靠性、相關性、透明性三方面。具體來說可靠性具有可以核實、能夠真實反映情況、數據中立的特性;相關性具有預測價值、反饋價值、能夠及時反映的特性;透明性具有比較公允、數據清晰明了、數據完整、數據充分的特性。從這幾方面入手進而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其次,健全電算化信息系統需要完善ERP的智能化功能,還要確立電子數據的合法地位同時保障信息的可靠真實性。只有做好這兩方面才能完善會計模式中的信息系統。
2.3建立健全的會計模式中管理體制就目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的會計管理體制還主要以“自我管理”型占大部分,針對我國會計信息管理體制比較單一的問題,健全的會計模式管理體制應該將“自我管理”與“政府主導”充分的結合起來[3],不僅以政府管理為主導還要結合會計職業團體,要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最大化的實現會計行業的自治。也就是說以政府管理為前提,以會計行業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為主要內容來實現會計行業的自律。這種以政府管理為主導,會計行業自治做輔助的“混合型會計管理體制”能夠充分的調動各個會計行業的積極性,最大化的發揮其創造性,保證了我國會計整體工作的有效統一。
一、所有制關系
1.所有制變革。20世紀80年代,由匈牙利、波蘭、捷克等東歐國家開始,蔓延到蘇聯的“市場社會主義”改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完全相同。東歐國家的改革,實行國家所有制并發展市場,取消命令經濟。改革產生了一些變化,但是不徹底。
從中得出的第一條經驗教訓是,一個有效能的市場或者說運行良好的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在所有制結構、財產所有權結構中私有制占主導地位和財產私有權的支配地位。這個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所有制所有權結構中的地位,不是以其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來反映,而是以企業的規模與性質去決定。如大型企業、金融機構是否具有私有性質。
私有制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其所有者既可以是人格化的,亦可以是非人格化的。所謂人格化的所有者,即企業的所有者是明確的、明晰的,它或者是專門的投資機構、或者是投資者集團、或者是某位個人。所謂非人格化的所有者,即企業的所有者是不明確的、不明晰的,它或者是保險機構、或者是銀行及投資基金、或者是證券市場中購買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在美國的所有制結構中,非人格化所有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東歐改革中,這一問題曾引起較大爭議;我個人認為應以非人格化的所有制占主導、但是從過程發展的順序看,所有制的起源是從人格化的所有者開始,逐步進化到非人格化在所有制結構中占主導、支配地位。
從東歐國家經濟改革中得出的第二條經驗教訓是,運行良好或有效能的市場經濟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允許并鼓勵個人所有制即個人化、人格化的所有權制度,不要以非私人的所有制或非人格化的所有者硬性地人為地取代個人的所有權制度。
2.東歐國家國有企業變革。隨著經濟體制改革與生產資料所有制變革,如何處置幾十年積累起來的國有資產?有兩種設想,一是出售所有權,二是分配所有權。
其具體操作有多種方式與技巧,如抵押、股權證等。所有國民及國有企業員工都能得到國有資產分割出的一小部分所有權。捷克和俄羅斯就是這樣做的。1989年,我在一本《通往免費社會主義的道路》的書中指出,對國有企業應采取拍賣等形式銷售,而不是配置給國民。如果每位國民都分配,企業就有很多所有者,也就等于沒有所有者,這是社會主義企業的普遍問題。
國有企業常常出現虧損而資不抵債,對這樣的企業不能拍賣銷售,只能破產。
從東歐國家經濟改革中得出的第三條經驗教訓是,對于國有資產不應分配給每位國民,但可以大規模銷售出去。
3.如何選擇未來企業的所有者。所有制變革、企業變革,未來企業的所有者是由企業內部人擔當還是由企業外部人承負,是Insider還是Outsider,用效率這把尺子衡量也是很困難的。當私有制被強大的社會力量推動后,企業內部員工的愿望是誰靠近火誰先得到肉(注:中國相應的說法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而市場經濟的經驗證明Outsider作為企業所有者是更有效率的。這是因為,Out-sider更易于監督企業管理者,如果企業管理者沒有效率,來自外部的企業所有者可能容易地將其解雇。
從東歐國家經濟改革中得出的第四條經驗教訓是,對于由誰來擔當企業未來的所有權人,Outsider比Inside,獲得所有權要好。當然從法律上并不需要禁止Insider所有制,只是政府應鼓勵Outsider所有制。
4.怎樣對待虧損企業。企業由于虧損資不抵債不能生存下去,宣布破產是一件困難的事。這是一個有秩序的過程,債權人將分割破產企業,以拍賣的形式將其肢解賣掉,可能會有人買下整個企業。
從東歐國家經濟改革中得出的第五條經驗教訓是,對虧損資不抵債的企業,重要的手段是通過破產與清償實行私有化。
二、經濟運行中的規章制度與約束機制
在東歐國家經濟改革開始之時,我們必須去做兩個重要方面的改變。一是自由化,即廢除早期對經濟活動的法律限制、行政約束和官僚管制的所有變革,包括勞動的自由、放開價格、市場進入與退出自由等;另一方面是改變所有制。那時起,我們需要新的約束、新的規則。在原先經濟條件下,規章制度與約束機制是一種行政管制,體制上分為上層的管理部門和下層的執行者,通常由上層下達命令,由執行者執行命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制上是一種平行的、橫向的關系,規章制度與約束機制是買者與賣者的關聯。這種市場約束成為我們市場化改革中最大的問題。因為在過去,人們習慣于遵命。而現在市場經濟中,賣者與買者不是被命令與命令關系,但卻出現了賣者不能按照承諾兌現合同、拖延時間不按期交貨;而買主則在收到貨物后不履行付款義務,以至形成債務連鎖反應。
約束系統的另一個層面是銀行與企業的關系。銀行借款給企業,而企業作為貸方卻既不還本又不付息。這在運行良好的市場經濟中,違約不履行合同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但在后社會主義國家對此還遠不適應。在《短缺經濟學》中,我討論了軟預算約束帶來的危害。在社會主義經濟中軟預算約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國有企業拖欠的債務總會由政府處理掉。
從東歐國家經濟改革中得出的第六條經驗教訓是:改革需要新的規則與約束,一個有效能且運行良好的市場經濟,強化合同管理、嚴肅全融紀律秩序和硬化預算約束都是必要條件。
在制度變遷的初始階段,銀行仍為國家擁有,這是造成軟化預算約束的一個重要原因。銀行提供給企業的軟貸款不能得到償還,這成為一種隱蔽的財政補貼。一些企業看上去擁有很多財產,但虧損的窟窿卻更大,壞帳、呆帳很多。在經濟運行中,應該注意呆壞帳指數,如果指數很高,那會對銀行系統構成威脅,成為一種定時炸彈。在市場經濟狀態下會發生金融危機,而且可能會突然發生。
從東歐國家經濟改革中得出的第七條經驗教訓是,銀行提供給企業的軟貸款是沒有透明度的,應清理和改組那些不能依據審慎和縝密的銀行業務規則運行的金融部門,將來完成銀行部門的私有化。
三、法治法制建設
新的規則、紀律、約束能夠得以遵循、遵守、執行,必須有制度保障,這要從一系列立法工作做起。如破產法、合同法、會計法、銀行法等等。法律規范必須嚴厲、明確,需要完備的法律法規系統,且法紀亦嚴明。熟悉民商法的律師應起重要作用。
從東歐國家經濟改革中得出的第八條經驗教訓是,強化國家法律是有效能且良好運行的南場經濟的必要條件。
四、對腐敗行為的防范監督
會計組織的構成是為了在會計工作中能夠更好地發揮其積極的作用,從而促進企事業單位更好的發展,在會計管理過程中管理的對象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人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對物的管理,但是在人和物共同構成的主題當中,人是最重要的一個要素,所以在會計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會計的組織管理,在管理的過程中,管理者應該對這一系統當中各個機構和人事管理等方面做出相關規定和要求,如果會計工作中出現了一些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要對其進行及時準確的判斷,同時還要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妥善解決,要不斷完善和加強組織機構來使會計人員的分配和協調不斷完善,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會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會計組織管理當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對人事制度的優化和發展,所以在組織管理的過程中要不斷加強工作的分工,提高整個組織運轉的靈活度,在各項工作的執行中要責任到人,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會計資源質量的提升。
二、會計過程管理
會計過程管理通常就是指在能夠保證會計組織條件的前提下,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會計工作的實際效果的一個重要的時間段,會計過程管理能夠有效提升會計信息資源的質量,其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根據會計工作環境的變化不斷進行相關制度和工作方式的調整,這樣能夠有效提高會計工作的準確性。其次,要不斷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從而使會計工作能夠更好地對市場環境中的風險做出反應,防止發生更大的經濟損失,同時還要不斷使其和社會各種資源有效協調。最后,要不斷發現會計管理活動中存在的不足,采用相應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來改進,提高工作效率,從而促進會計管理活動最終目標的實現,以下筆者就會計管理活動中的主要內容進行簡要的分析和闡述。
(一)會計決策會計決策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會計工作的實際效果,要根據評價的標準對提出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措施進行有效的分析,并且在比較之后選擇最佳的處理方案進行實施,會計決策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期針對性非常強,還要充分考慮到實際情況對會計工作進行有效管理,所以,在會計決策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同時還要求領導者必須要在決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積極作用。
(二)會計計劃計劃是指針對一定對象即將開展的會計事項在時間和資源配置及使用方面所進行的事先安排。計劃是會計工作安排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也是會計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計劃在會計管理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為會計人員指明會計工作方向和協調工作中的各種關系,減少和避免內耗;二是對會計環境變化作出預測判斷和分析,對不確定的問題作出應對安排,有效降低會計風險;三是對有效的會計資源作出必要調配和整合,避免和減少會計資源的浪費和重疊,更好地利用和使用有限的會計資源;四是有利于會計過程的控制,因為計劃是控制的先導,它為控制確定了會計目標和實施的標準。
(三)會計領導會計領導在會計管理活動中主要體現在會計環境變化過程中極強的適應能力,同時還能夠在會計管理活動中對復雜的會計問題進行及時有效地處理,如果在管理的過程中,領導不能發揮積極作用,會計管理的質量很難得到有效保障。
(四)會計激勵激勵包括激發與鼓勵、斥責與批評兩種含義。會計管理的激勵是指在一定的會計環境下,會計組織通過為會計崗位職責設置一定的職業規范和獎懲措施來引導、保持和激發會計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挖掘他們的潛在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會計任務,實現會計組織目標的系統活動。激勵是建立在心理活動之上的人的行為,就會計管理激勵而言,它具有促進性、融合性、過程性和適應性等特點。會計管理激勵應當遵循物質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獎勵(正)與懲罰(負)激勵相結合、個性化與整體化激勵相結合、公平性與合理性激勵相結合、效率與效果性激勵相結合等原則。事業單位的內外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已經從單純依靠財政資金,轉向多渠道籌集資金。它的服務對象、服務方法也必然要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原有資產、技術和人力的作用方面已不同于過去,因此,事業單位的會計管理也應適應更廣泛的市場經濟需要,會計過程管理尤為重要,決策、計劃、領導、激勵和控制五個內容都對會計工作提出較高要求。
(五)會計控制會計管理的控制是指對會計計劃實施跟蹤監督,并隨時糾正會計實際工作偏差的過程。會計工作的過程之所以需要控制,是因為會計工作往往會由于會計組織內部因素的變化(如人員變動、物質條件的改變、相關部門配合的不到位等)和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如社會、政治、自然等條件的變化,金融、稅收、財政等經濟政策的變化)不可能完全按照原計劃的設想去實施,而只有通過會計控制才能及時發現和糾正會計計劃實施中的問題,并最終實現會計目標,完成會計任務。
三、結語
關鍵詞:市場經濟,宏觀經濟,科技進步,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發展速度之快,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舉世矚目。由于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市場繁榮,購銷兩旺,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在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我國經濟發展存在一個突出的弱點,那就是經濟效益不高,我國經濟長期處于粗放經營的速度型增長方式之下。這種粗放經營的增長方式,同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適應,必須努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其實質就是通過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與有效運行,達到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需要的目的。任何一種社會生產與經濟增長,都是在生產要素的某種組合與運行之下實現的,這種組合與運行,可以是優化的、不斷提高發展水平與效益的增長,也可以是不良的、僅有數量擴張、沒有水平與質量提高的增長。我們一般把第一種增長方式叫做集約型、內涵型增長方式,這種增長方式意味著真正的經濟發展,即經濟數量的增長伴隨著質量與水平的提高,它將不斷增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我們把第二種增長方式叫粗放型、外延型增長方式,這種增長方式主要是數量的擴大,質量與水平的較少提高,經濟效益甚差,嚴格說來,不能叫做經濟發展,也難以增強讓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物質基礎。當前我們提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就是要努力推進過去那種粗放型、外延型、速度型為主的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內涵型、效益型為主的增長方式的轉變,這就需要做到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各種經濟單位改進管理與有效運行,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水平與質量,實現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標。
1.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
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兩個重要轉變,即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兩個轉變是緊密相關的兩件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以經濟體制的轉變為前提。我國過去長期存在粗放型增長狀態的主要原因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生產不計成本,企業不講盈利,既無激勵,又缺約束,效益不高是傳統體制的必然結果。因此,改變增長方式首先要改革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一種高效率的經濟。市場經濟具有優化生產要素組合與配置、協調供需關系的功能,促進競爭、優勝劣汰,促進企業改進管理、提高技術、降低成本、改善服務,因此市場經濟一般來說具有較高的生產效率。所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設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條件。
2.改善與加強宏觀經濟調控機制
市場機制可以促進單個企業提高經濟效益,企業效益提高了,無疑是整個國民經濟取得高效發展的基礎,但企業效益的提高,并不完全等于宏觀經濟效益的提高。宏觀經濟調控的著眼點是國民經濟的總體,如調節與控制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使之既積極而又不超越農業與基礎產業的客觀可能性,是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宏觀調控對資源優化組合與配置、調整經濟結構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對社會總供需、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分配格局、地區協調等方面的調節,都將對國民經濟總體的協調發展和效率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把轉變政府職能、改善與加強宏觀經濟調控機制作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容,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措施。
3.改革企業體制,改善企業經營管理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位,轉變增長方式的基礎在企業。我國國有企業多數是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不能不帶有傳統經濟體制的烙印,這是我國國有企業長期活力不足、后勁不大、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要搞好國有企業,必須對企業的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優化國民經濟的微觀基礎。經過十多年改革,我國國有企業有了較大變化,在黨的十四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的指引下,提出了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這個要求突破了十多年企業改革只是在放權讓利上做文章的框框,提出了帶有制度創新意義的改革方案,按此要求落實,將可能理順企業體制,創造一個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產與經營者的良性經營機制的基本條件。
4.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物質基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是提高經濟增長中的科技含量的根本途徑,是增加產品附加價值的重要手段。論文參考網。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由于歷史原因,科技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依靠科技進步來提高經濟效益的潛力很大,科技進步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重要途徑??茖W技術的發明創造與應用,就其水平來說可以大體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先進技術,反映各個技術學科領域最先進、最現代化的技術,即學科前沿,這類先進技術我們當然要努力學習、引進,也要組織力量做出創造性的突破,這是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需要,必須投入足夠的力量,投入必要的資金,務求有所突破。論文參考網。但是現代先進技術需要很強的投入,而且有一定的風險,目前還不能要求一切領域齊頭并進,遍地開花,因為我們發展現代先進技術的力量尚感不足,經費投入也受到一定限制。而另一種叫做適用技術的技術,其含義為,在各種技術方案中,必然有一種從科技水平來看不屬于現代高科技,但對于解決普通工農業生產的實際問題來說,卻是既廉價又有效。我們要在努力發展現代化技術的前提下,踏踏實實地大力發展適用技術,以廉價的方式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就業壓力頗大,適用技術一般都能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因此,大力發展適用技術符合我國發展中大國的國情。
5.要十分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
我國科學與教育長期落后,文化基礎薄弱,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與技術水平不高,干部素質也不理想。論文參考網。而人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生產資料、先進設備要由人來操縱,新的生產資料、先進的技術裝備的開發與創新也要由人來完成。因此,生產力水平包含著生產者的素質,高素質的勞動者,高素質的經營者,高素質的各類專業人員,是促進生產發展、提高經濟效益、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資源的開發,包括培養高水平的勞動者、經營者與各類專業人員,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條件,是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內涵。
6.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外經濟交流
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發展迅速,國際經濟技術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均已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開放與交流,給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有益的積極影響,促進各國經濟的增長與發展。我國經濟發展長期處于粗放經營狀態,科技水平提高較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期閉關鎖國,得不到國際經濟交流與互相促進的利益,對國際現代科技發展狀況、現代化生產組織與管理經驗均不甚了解。我國經濟發展,受到兩個因素的制約,一是技術,一是資金。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這些弱點,這一因素是不可低估的。為了轉變增長方式,必須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先進管理方式、先進生產組織形式,促進我國經濟向著集約型、效益型方向健康發展。
[論文摘要]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是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綱領性文件?!稕Q定》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任務,指明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上有許多突破與創新。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綱領,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許多方面都有所突破與創新。這些突破與創新,對我們順利完成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明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與目標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總結了黨的十四大以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經驗,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和目標,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內容。
《決定》指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是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健全國家宏觀調控,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證。主要任務是:“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經濟法律制度;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決定》明確了制度、體制、機制的建立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地位,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已經從基本框架深入到了基本內容,實現了從形式到內容的有機統一。
二、提出了發展的“統籌性”,形成了新的社會主義發展觀
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這就是說,我們強調的發展不僅僅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而且是增進全體人民的福祉;不僅僅是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而且是實現社會和諧和全面的進步。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堅持和強調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把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構建在“統籌”的基礎上,強調: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統籌就是兼顧,就是不放棄任何一個方面和領域,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實現所有領域和所有地區的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在統籌的基礎上實現全面發展,在全面發展中貫徹統籌的觀念和理念。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同穩定的關系,在深化改革和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基礎上,實現并促進經濟、政治和文化,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決定》提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籌性”,豐富了發展的內涵,從而形成了全新的發展觀。
三、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黨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并對股份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強調: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社會主義也可以用。這就在股份制與公有制之間搭起了暢通的橋梁。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肯定了股份制在公有制實現中的地位,而且把它看成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指出: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一方面,標志著我們對股份制的認識更加深刻,更加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將加大股份制改造的力度,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將走向股份化,國有資產的戰略性調整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也將進入內涵建設階段,逐步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相互制衡的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四、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予以科學定位
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逐漸進入社會經濟領域,成為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和“重要補充”。黨的十五大恢復了非公有制經濟的本來面目,解決了非公有制經濟的歸屬問題,承認它是不同于公有制經濟的“其他所有制經濟”,強調“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非公有制經濟進入的范圍和領域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給以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同樣的身份和待遇,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各個行業和領域,鼓勵、支持和引導其發展壯大?!稕Q定》指出:“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消除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共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p>
非公有制經濟不但與公有制經濟處于平等的地位,而且享有同樣的權利和同等的待遇,使人們更加明確:非公有制經濟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它的存在和發展必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都得到充分涌流。
五、明確了產權的含義和現代產權制度的特征
產權明晰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但何為產權,則是理論界一直爭論的問題??梢哉f,產權的含義不明確是制約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理論問題之一。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從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角度,詳細闡述了產權的含義及現代產權制度的特征。
《決定》指出:“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包括物權、債權、股權和知識產權等各類財產權?!苯F代企業制度必須建立完善的現代產權制度?,F代產權制度具有“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等主要特征。
明確了產權的含義和現代產權制度的特征,有利于解決和明確以產權為核心的各種權利歸屬問題,既維護公有財產權,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也保護私有財產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加快各類資本的流動和重組,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確定和明確各類資產所有者的主體地位,真正體現出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使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各項權利都得到保護和保障,增強企業和公眾創業創新的動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礎和市場秩序,加速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論文關鍵詞:十二五時期,我國民營企業,發展方向,選擇
考察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歷史沿革,不難發現:其天生的市場導向體制優勢,有效支撐了我國經濟體制的市場化變革;并且,通過示范效應也推動了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實現我國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是關系到我國經濟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正因如此,討論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民營企業如何選擇發展方向經濟學論文,就顯得格外必要。
不可否認,我國民營企業自上世紀80年代出現以來,長期保持著強勁的資本擴張態勢。然而,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在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逐步到位的今天,民營企業自身的劣根性也悄然涌現。諸如,產品質量差、高污染高耗能的生產模式,不斷被社會所指責。
由此可見,在十二五時期全面轉變經濟方式的大背景下,須針對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不足,展開建設性的梳理與對策分析。
一、十二五時期我國民營企業面臨的經濟環境分析
基于生物學隱喻可知,我國民營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呈現出動態演化的特征。由拉馬克主義原理可得,作為類似于生物體的民營企業,惟有進行適應性調整自身的發展戰略經濟學論文,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中生存。為此,首先就目前的經濟環境進行分析,則顯必要。
(一)我國民營企業面臨的國內經濟環境分析
受到我國社會制度的作用,國內經濟環境主要由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引導。其中,針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目標的產業政策,成為了目前的主要內容。具體有這樣幾個方面:
1.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偨Y國外發達國家工業進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并結合我國實際,國家做出了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決策。這樣一來,國家就在企業的入市門檻,以及產品的生產領域,建立了以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為主導的評價指標。由此,從我國民營企業的生產現狀來看,上述評價體系將極大的約束其未來的生產經營。
2.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要求。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鏈條上的尷尬局面,惟有在國家意志層面強調企業的創新能力。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通過產品研發領域核心競爭力的建立,來實現企業的市場勢力。但是經濟學論文,民營企業普遍存在的資金約束,必然將弱化其自身創新能力。
(二)我國民營企業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分析
國外經濟環境,主要通過國際貿易的形式來體現。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民營企業,大都屬于外向型企業類型。目前,國際貿易領域廣泛存在的“綠色壁壘”,極大的阻礙了他們的產品出口。綠色壁壘屬于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由西方發達國家設立。
由此可見,處于后危機時期的國際經濟環境下,各類型貿易保護主義也將影響我國民營企業的長期發展。為此,在對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困境進行探究后,則須提出相應的對策。
二、上述環境下我國民營企業發展困境的原因探究
由上文所述,我國民營企業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從組織資源的范疇下,來探究其形成原因,則可以分為內外兩個方面。
(一)困境形成的內部原因探究
上文提到的企業創新能力,實則與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之間經濟學論文,存在著邏輯關聯。即,企業在技術層面的創新能力,不但能有效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能切實優化產品的生產工藝。而這一切目標實現,則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員,以及一定的資金支持。這兩個要素,在我國民營企業中普遍稀缺。
同時,伴隨著社會生產分工的精細化,中小民營企業往往成為某核心企業的外圍生產協作伙伴。民營企業在通過網絡化企業組織架構來獲取報酬的同時,則鎖定了自身生產能力的匹配性。而外圍協作伙伴所承擔的生產任務,科技含量極底,這又造成了民營企業缺乏創新的激勵。
(二)困境形成的外部原因探究
芝加哥行為學派的認為,企業的行為偏好決定著市場結構(本文采信該觀點)。根據上述理論邏輯,正因為我國民營企業缺乏產品創新能力,便使得自身產品的需求替代彈性較大。這一客觀事實經濟學論文,決定了同類型民營企業間的市場競爭,往往呈現出過度與無序并寸的態勢,即,我國物流民營企業便是典型的例子。該市場結構,則壓低了民營企業的平均利潤率。最終,限制了民營企業的創新資金的供給。
三、我國民營企業發展方向的選擇
在討論我國民營企業發展方向的選擇時,應把握問題出現的邏輯起點。上文已經指出,民營企業惟有根據自身所處的經濟環境開展適應性調整,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具體闡述如下:
(一)漸進式的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針對民營企業組織資源的次優現狀,可以通過產品與服務的局部創新,來漸進式的獲得能力的提升。并且,對于創新能力提升的努力需長期保持。由馬克思價值轉型原理可知: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在全社會剩余價值平均化過程中,將獲得超額剩余價值。由此經濟學論文,作為超額剩余價值的轉形:超額利潤,便能有效支撐該企業未來的創新需要。
(二)形成人力資本儲存的長效機制
無論民營企業遵循低碳經濟要求展開的生產實踐,還是形成持久的組織創新能力,都需要有具備創新能力的科技與管理人才做支撐。為此,形成人力資本儲存的長效機制就格外重要。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把握幾個原則:(1)從戰略上儲備企業未來5年內所需要的科技人才;(2)對于管理人才的儲備而言,最好選擇具有理工科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3)激勵機制的構建。對人才的選擇與儲備,只是從靜態的存量上滿足了企業未來發展的需要。此時,還應通過激勵機制的構建,推動他們在企業價值創造上的能動性。
綜上所述,十二五期間我國民營企業須針對外部經濟環境的演化過程,動態的調整自身的發展方向。同時,發展方向的選擇還應從企業的微觀層面著手,即:漸進式的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形成人力資本儲存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陳春花.芻議家族企業繼承機制[J].商業時代,2005(4).
[2]劉瑩.淺析我國家族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12).
[3]趙奕凌.西部縣域工業發展資金缺損的機制分析與對策[J]. 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
論文關鍵詞:保險業
保險業作為金融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宏觀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近幾年,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金融一體化和保險國際化步伐的加快,我國保險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我國保險業發展總體情況
1980年,我國恢復開展國內保險業務,至1986年,我國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經營保險業務。這一時期,保險公司的發展或者說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完全取決于政府的意志,完全是一種政府行為。1986年,新疆兵團農牧業生產保險公司成立,結束了人保獨家壟斷經營的歷史。此后,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和太平洋保險公司先后于1988年和1991年成立,90年代以后,市場主體不斷增多,截至2008年底,我國保險機構達到120家。但不可否認,目前我國保險市場仍屬于寡頭壟斷市場。在眾保險寡頭中金融論文金融論文,國有保險公司是保險市場供給的第一集團,控制著60%以上的市場份額,平安和太保是供給的第二集團,控制著30%左右的保險市場。其他保險公司則是市場供給的第三集團,市場供給量低于10%。20多年來,我國保險業的保費收入快速增長,保險密度不斷增長,保險深度不斷提高。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實現第一個500億元用了15年,第二個500億元用了3年,而2001年保費1年實現增長500億元,2008年全國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了9784.10億元,同比增長39.06%,應該說,目前我國保險業的發展處于快速增長期。
二、我國保險業發展的機遇
1、經濟體制的轉型是保險業發展的契機
80年代初,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這是我國保險業恢復和發展的直接契機,人們對于不確定性風險預期損失補償的需要刺激了保險需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是國有財產,政府是承擔風險的主體,企業并不需要承擔風險,個人也幾乎沒有財產和人身風險來讓保險公司經營畢業論文格式。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同時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風險,人們意識到許多風險難以避免且個人沒有能力完全承擔,因此,企業和個人不得不考慮風險的分散及轉移問題。在這種體制背景下,保險業應運而生并日益發展起來。
2、國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利于保險業日益發展
國民收入尤其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速增長,推動了對保險需求的增加。從個體來講,人們對財產和自身安全進行投保,只有人們的財富積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為已經積累的財富支付保險費,而這部分保費的支出,來源于新增收入部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自身的安全和生活質量越來越重視,從而對壽險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從企業生產來看,根據加速原理,國民收入的增加促進投資的增長,人們為擴大再生產中追加的投資部分支付的保險費,也同樣出資于新增收入部分。扣除物價因素,我國國民收入增長速度平均每年在10%左右,而保費增長速度平均在30%左右,保險業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國民經濟增長速度。
3、積極的政策促進保險業繁榮發展
隨著保險市場的逐漸開放,國家經濟發展的政策以及保險監管政策對保險業產生較大的促進作用。近幾年,為了應對國家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央采取了靈活的宏觀調控政策金融論文金融論文,提出保增長、擴內需、保民生、保穩定等一系列目標,2009年初推出4萬億刺激內需投資,2011年新4萬億投資又將投入,民生工程和基礎建設拉動了對工程險、財產險等險種的需求,汽車振興計劃拉動了車險的需求。中央加大了對“三農”和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直接推動了相關農業保險和涉農保險的發展。
三、我國保險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1、社會觀念、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仍是根本性的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小農經濟社會,與西方的工業化社會相比,小農經濟社會重實物而輕貨幣,重個人情感而輕法律契約,重近輕遠,這些歷史積淀無疑與保單契約性等典型特征相沖突。從中國的文化來看,中國文化推崇“富貴在天,生死由命”,信奉“養兒防老”,重視家庭共濟,這些文化基因無疑與保險所具有的防范風險、轉移風險、在全社會范圍內分擔損失的社會機制特性相矛盾。從體制因素來看,自解放以后,中國搞了近30年的計劃經濟。從保障的角度來說,這樣一種傳統的計劃經濟是以否定和忽視自我保障,而以政府保障為其基本特征的。保障程度雖然不高,但范圍廣泛,政府對國有部門的職工實行幾乎“從搖籃到墓地”的全方位保障。改革開放以后,即使理論和實踐都在逐漸發生變化,但傳統體制對人們長期以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仍然是十分巨大的,這一影響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對保險公司發展商業保險的挑戰。
2、保險業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近幾年,保險業不斷發揮這保險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參與社會風險管理的功能,已成為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和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但總的來看,全行業基礎較差,底子較薄,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對保險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保險還未滲透到經濟各領域、社會各行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覆蓋面不寬,很多重點領域的投保率不高,無法為人民群眾提供一些迫切需要的保險產品和服務,保險保障的層次也較低,特別是重大自然災害的賠付率較低,以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地震災害為例,保險業分別賠付55億元和10億元,進展直接經濟損失的3.6%和0.12%,與發達國家和地區30%的水平相比差距較明顯。
3、外資保險公司的競爭壓力日益嚴峻
隨著WTO承諾的兌現金融論文金融論文,近來保險監管部門大大放松保險公司的進入政策壁壘,外國保險公司的進入只是時間順序問題。從總體上來說,國外保險公司從資金實力、產品開放技術、展業方式。業務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強于國內保險公司。已在中國開業的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瑞士、德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48家外國保險公司,以及目前在中國設有幾百家代表機構,申請等待營業執照的有上百家外國保險公司,其經營歷史和資產總額條件均大大超過保險公司設立的基本要求。許多公司的經營歷史都在百年以上,資產總額大都在幾百億,甚至幾千億美元以上。也就是說,在中國開放保險市場以后,中國的內資保險公司要與這些十分強大的外資保險公司進行競爭,其嚴峻性是顯而易見的。
4、保險供給能力不足
從現在情況看,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仍表現在對現有保險市場占領上,即由保險公司通過提高保險供給能力,滿足市場已出現的保險需求。例如目前保險公司的業務結構,財產保險上,企業財產保險、機動車輛保險和貨物運輸保險市場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壽險上,意外險和已出現的壽險市場占據了大半江山畢業論文格式。要改變這個現狀,實現保險業可持續發展,要開發潛在市場,如責任保險市場、健康市場保險、養老保險市場等。
四、發展策略建議
為了提高我國保險業的整體效率,提升保險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提出以下幾點策略建議。
1、加強和改進保險監管
近幾年隨著我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保險監管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保險監管要根據保險機構風險程度的高低,實施分類監管,防范風險,扶優限劣,優化監管指標,對不同等級的保險機構采取差異化監管,增強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健全和完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強化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的執行力,防范償付能力不足的風險;加強對市場行為的監管和對保險資產的監管,堅持以人為本,把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作為監管的根本目的。
2、規范市場運行秩序
在我國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保險機構相繼設立,保險業務從無到有,初步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形式、多種組織形式并存的格局,市場運行中也積累了一些問題,若要保險業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要規范市場運行中出險的這些問題,確保保險機構依法合規經營,杜絕數據不真實和損害被保險人權益等違法違規問題,規范競爭手段金融論文金融論文,杜絕靠高手續費、高返還和變相降費等等惡性競爭現象。
3、提高保險公司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保險市場上,產品同質性嚴重,開發策略相似性極強,幾乎都沒有自己的競爭優勢,保險公司要形成核心優勢,必須盡快形成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將經營方式從粗放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例如,人保這樣的大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覆蓋全國的網絡優勢,不斷向綜合性發展,以綜合優勢占領市場。而對中小型保險公司,則宜實行專業化的產業政策,例如市場上已經出現的長安責任保險公司。各保險公司在發展中要始終集中于提高客戶滿意度的戰略,不斷推出各種服務方法。隨著金融市場的完善、可替代產品的自由進入、消費者投資意識的增強,產品種類的多樣化和產品的不斷創新以及資金運用的效果才是保險企業競爭的關鍵,保險公司的發展戰略應該以此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這才是符合保險公司職能的定位,因為產品體現保險公司對客戶風險的識別和管理能力,而資金運用則體現出公司對客戶利益的保護。因此,保險公司最重要的首先是做好產品開發,也是公司資金運用的基礎。其次是客戶服務,維護已有的客戶,并通過帶動效應,擴展新客戶;同時穩定的高收益的資金運用可以促進產品開發和保證客戶利益。
山東省萊州市文化東路7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