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國際貿易本科畢業論文
時間:2023-03-10 14:56: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際貿易本科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 畢業論文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的重要環節,考查本科生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其質量是高校辦學水
>> 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育的新思考 美術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指導課程面臨的現狀問題分析 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問題的調查與分析 淺談改革本科畢業論文的教學實踐――以生物技術專業為例 生物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的改革探索 美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常見問題分析 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問題分析及對策 理科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出現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 國貿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與寫作問題的剖析 數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國際貿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濰坊醫學院藥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存在問題的分析和對策 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現狀分析 物流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 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分類指導探究 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分析與對策 理工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現狀調查與分析 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 開放教育英語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與措施 獨立學院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曹運長,文紅波,喬新惠.提高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初探[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1):33-35.
[3]張巨峰,羅霞.對指導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一點體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0):164.
1.1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務”。
過于偏重理論課程,忽視實務課程,一些重要的實務性專業課程開設不足,造成學生知識結構不完善。通過對用人單位實際調查顯示,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并能熟練操作業務,在從事進出口業務中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對于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應屆畢業生來說,良好的專業能力素質不僅能有效縮短與用人單位的“磨合期”,較快進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壓力,真正做到愛崗敬業。目前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應屆大學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業務素質達不到企業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壓力太大、難以適應而頻繁“跳槽”換崗。這說明我們的專業課程設置過多注重理論知識教學,而在專業深度開發課程和實戰操作課程上還相對薄弱,需要根據社會需求在課程內容、時間安排、教學方式等環節作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經由原來的精英教育逐步演變為目前的大眾化教育。除了極少數國家重點高校外,其它高校培養的都是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從事的是實踐性很強的具體工作,即使有部分學生繼續攻讀學位,但今后能夠真正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視這一事實,在確定學生培養目標時,不從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教師隊伍結構、學生素質出發,目標貪大、求高,培養方案照抄、照搬重點高校。其結果是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比重過大、實踐課程比重小。片面強調專業理論的傳授,而忽視專業技能的訓練。
1.2課程結構過于專和窄,即專業主干課方向偏專,專業選修課過窄。
在專業主干課方面,大多數高校專業主干課基本為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實務、跨國經營與投資等課程,專業課程過分偏重于國際貿易領域,國際經濟領域的課程偏少;在專業選修課方面,專業選修課的面過窄,選修課程不僅數量少,而且涉及的課程也主要涉及國際貿易領域,缺乏區域性研究課程,也缺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溝通、人際交往與中外文化風俗知識等方面的課程。學生可以選擇的余地小,縮小了學生的知識視角,削弱了該專業畢業生未來的工作適應能力。除此之外,專業主干課與專業選修課之間的內容交叉現象也較嚴重,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
1.3課程設置中對創新能力重視不夠,培養形式相對單一而缺乏個性,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創新潛力的發揮。
創造性能力素質培養,在課程設置中主要通過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習和訓練來實現。具體包括專業實習、學年論文、學期大作業、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課外創新實踐等。實踐教學為學生創造了開放的空間,動態的場景和發展變化的社會背景,是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重要載體,更是激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創新的動力和源泉。
通過調查顯示,目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職業適應能力、業務拓展能力、知識更新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其中業務拓展能力是核心和關鍵。要在大學四年學習期間使學生形成上述創新能力,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加強社會實踐,加強實際業務操作訓練并從中探索其規律性。這就需要在改革與創新實踐教學環節上下功夫,從實踐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考試方法等環節入手,創造性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不僅需要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實戰經驗的教練。但實際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課外實習學生到對口外貿企業實習困難比較大,因此在培養計劃中千方百計地壓縮、減少甚至取消校外實習,有些學校則完全用課堂模擬代替校外實習,而缺乏實戰訓練,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論-文-網]
2.適應市場需要,重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
2.1調整課程體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標要求的課程結構。
不僅要強調“基本經濟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三位一體,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門課程均要根據其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地位、作用進行整合,強調各門課的相互協調,加強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體現課程之間的主次關系、層次關系及內在聯系,以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課程體系的優化需要體現在廣和深兩方面。廣的方面,要做到課程涵蓋的內容能夠滿足國際貿易發展對經貿人才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經濟貿易知識,而且要了解外部商業環境和投資環境的相關知識(其中包括相應的法律、政治環境)。比如,可開設“國際貿易文化”、“國際商務環境”等課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僅使學生能夠較為深入地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的由來與演變,跟蹤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的最新發展,了解國際經濟與貿易的最新發展趨勢,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律與規則的最新變化,而且要注重針對性的深度的區域研究。如,關于美國這一區域的研究,應了解美國經濟、政治,美國文學,美國建筑等。因為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中獲勝,必須熟悉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情況。
2.2重新設計課程體系,提高實務性專業課課程比重,突出專業特色。
在長期過分強調“厚基礎”的培養目標指導下,多數高等院校的實務性專業課開設嚴重不足。認為學生只要有經濟學理論方面的基礎,專業課特別是操作性較強的實務課便可有可無,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通過“干中學”就可以厚積薄發,發揮后發優勢。殊不知,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高效的企業要求學生能迅速“上手”進入角色,發揮科班畢業生的特長,而根本不會負擔畢業生長期適應和在職培訓的高額成本。由于目前的課程體系中,財經類各專業所開設的經濟學基礎課相差寥寥,專業基礎課也區別甚微,而惟一能區別學生專業特色的實務性專業課嚴重不足,必然導致各個專業都沒有明顯的“專業”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畢業生擇業困難,或在工作中由于專業方面的“短腿”
而影響職業發展。因此,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程外,還必須有一定數量體現專業特色的實務性專業課程。作為應用性較強的實務課必須緊跟社會經濟發展實踐和就業形勢的需要。就目前國際經濟貿易實踐發展和外向型企業的人才需求來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必需開設的實務課程有國際貿易實務、外貿英文函電、國際結算、進出口單證實務、進出口報關實務、國際物流、電子商務、國際運輸與保險、進出口商品包裝、國際商務談判、商務禮儀等。合理的課程結構應該是經濟學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實務性專業課三者之間的比例為1:1:1的關系,而不是過去那種3:2:1的關系。
2.3加大對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力度,改變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方式,走出課堂,面向社會,開闊視野,對實踐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2.3.1積極改進和完善進出口模擬操作訓練,配備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青年教師指導學生模擬訓練,讓學生在仿真國際貿易環境中體會貿易全過程,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強化國貿專業的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的組織和執行力度,鞏固課外專業實習基地,保障學生能按照教學計劃進入對口涉外企事業單位實習和訓練,通過實習單位指導老師的傳、幫、帶,積累相應的工作經驗,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要求2.3.3科學設置學期大作業、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社會調查等創新實踐環節。
配備有豐富教學和科研經驗的教師指導學生收集整理文獻資料、設計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調研方法,加強學生的多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這是培養學生獨立完成課題研究和啟發創新思維的重要環節。
2.3.4細化實踐教學環節全過程,做到分段實施,循序漸進。
使教學模擬性實驗、專業實戰性實踐和專業綜合性實訓三個環節能環環相扣、有機結合,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胡俊文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2]楊新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創新探討[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12)。
[3]胡列曲。論全球化及知識經濟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4,(6)。
[4]王娟涓,朱宇。中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課程之比較[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
【摘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對涉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但近年來卻出現了部分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就業不理想,而很多外經貿行業找不到合適畢業生的矛盾情況。其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課程體系偏離社會需求。應該重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提高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關鍵詞】課程體系;創新能力;專業特色
近年來,中國加快了全球化趨勢下與世界經濟融合的進程,已經形成了“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出現了“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的局面。這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畢業生創造了更大的就業空間。一方面,外資企業“走進來”,幾乎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行業,外資企業開展業務急需一大批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國內各類企業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產品出口國外和原材料、中間產品國外進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別是在我國“走出去”戰略指導下,一大批國內企業已經或正在走出國門直接到外國從事生產經營,企業涉外業務的增多無疑大大增加了國際經貿人才的需求。
一、卓越經濟貿易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在培養目標定位上,卓越經濟與貿易本科人才要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這既傳承了廣西財經學院的歷史文化,也與北部灣經濟開發區的發展、西部大開發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相適應。廣西財經學院以經濟學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兩個專業為突破口進行探究。
(一)經濟學專業
本專業要求修讀123學分的理論課程、37學分的實踐課程,完成綜合素質教育、社會實踐、學科競賽、等級水平考試、科學研究等課外活動,致力于培養掌握扎實的經濟學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經濟分析和寫作能力,具有在經濟學相關領域持續發展的能力,能熟練掌握現代經濟學理論和科學分析方法開展經濟分析、預測和規劃等經濟管理工作的,服務于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本科人才。
(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本專業要求修讀128學分的理論課程、32學分的實踐課程,完成綜合素質教育、社會實踐、學科競賽、等級水平考試、科學研究等課外活動,培養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綜合素質高,具備扎實經濟學、管理學理論基礎,系統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知識和技能,具有國際貿易實務操作與管理能力和較高外語水平,富有開拓、創新精神,能在跨國公司、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和科研院所從事進出口業務、國際貿易管理、國際市場營銷和國際經濟合作項目管理等實際操作和政策研究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二、卓越經濟貿易本科人才培養途徑
(一)課程體系
廣西財經學院卓越經濟貿易本科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分為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理論課程分為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其中必修課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分為專業限選課和專業任選課,公共選修課分為藝術類選修課和其他類選修課。實踐課程體系包括課程實踐和集中性實踐,其中課程實踐包括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和綜合實訓,集中性實踐包括基本訓練、專業訓練和綜合訓練。
(二)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為了保證卓越經濟貿易本科人才培養的教學質量,廣西財經學院致力于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主要包括指揮系統、信息系統、督導系統、激勵機制四個子系統。1.指揮系統人才培養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指揮系統包括學校、學院和系三個層次。在校黨委和分管教學的副校長領導下,以教務處為主,按照學??偟慕虒W質量目標,把分散的教學過程質量要素和質量管理活動有效地組織起來,使教學環節有序運轉。指揮系統是教學質量保障的核心[4]。2.信息系統人才培養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信息系統包括教學信息收集、教學信息處理、教學信息評估與診斷、教學信息反饋,如圖1所示。3.督導系統督導系統是教學質量管理的約束機制,由學校和學院兩級教學督導委員會組成。學校教學督導委員會由分管教學副校長、教務處長、各學院分管教學副院長、教授代表和教師代表組成,學院督導委員會由分管教學副院長、各系主任、專業負責人、教授代表和教師代表組成。4.激勵機制確立以人為本的激勵導向機制,建立了本科專業培養方案、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實驗教學、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管理和教務教學人員評價辦法等一系列措施,內容涵蓋教學和管理的全過程[5,6]。
(三)產學研合作模式
廣西財經學院根據學校自身專業特點和優勢,開創了三種經濟貿易本科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模式。1.委托研究在合作中,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提供資金、承擔風險以獲得所需,學院教師研究團隊獲得科研經費以實施對相關課題的深入研究。在這種產學研的合作模式中,教師研究團隊帶學生參與,可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2.聯合攻關這種合作模式一般以科研課題為載體,以課題組為依托,由產學研各方派出人員組成臨時性研發團隊。通過聯合攻關模式可充分調動產學研各方力量,集中對特定項目進行攻關,使企業有效利用學術機構的研究資源,使學術機構的研究具備明確的市場導向性。3.人才聯合培養與人才交流人才聯合培養與人才交流模式能擴大大學、科研機構高級科研人才發揮作用的范圍,增強企業人員對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的認知能力,推進產學研各方的知識交流。廣西財經學院卓越經濟貿易人才培養采取與華力集團、春茂集團聯合培養人才的合作模式,企業派骨干為學生講授課程,成立學士工作站,讓學生在企業資深員工的指導下工作、學習一段時間。畢業論文指導采用雙導師制,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些產學研合作模式大多屬于市場主導型的點對點的模式,點對鏈、網絡模式也正在探索之中[7]。
(四)學科與科研促進工作
學科和科研建設對高校經濟貿易本科人才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廣西財經學院在卓越經濟貿易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重點建設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以促進卓越經濟貿易人才的培養。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在經濟貿易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部分研究生課程,拔高對本科人才的要求。通過與華南農業大學聯合培養碩士,建立碩士生導師隊伍。在學科建設中,注重學科特色的塑造。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廣西財經學院在卓越經濟貿易人才培養的過程別注重學術隊伍的培養。
(五)師資隊伍建設
關鍵詞:農學專業人才培養 就業 專業改革
一、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1.學校農學專業概述
農學專業是華南農業大學最早設立的專業之一。在近百年的辦學過程中,專業實力不斷提高,其中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和生態學科被列為學?!?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該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特色專業,2012年成為廣東省的重點專業。
2.農學專業教學模式分析
2001年,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張桂權教授提出,要結合當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趨勢,為農學專業設立更為細致的方向,在專業下設立了三個方向,即農業信息技術方向、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農業生物技術方向。每個方向的培養方案各具特色,同時實施教師隊伍的培養提高、教學方法的改革等措施。
在各個專業方向課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課程相同,涉及通識課及專業課,即農學專業要求每一位學生具有扎實的農學基礎理論知識,專業上總體呈現大同小異的特點。
在技能方面,農學專業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田間試驗和統計分析、進行作物高產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種、組織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農產品經營管理與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特色實踐教學模式。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在課程體系中加大實踐課比重,提出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指導思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學,建立特色實踐教學模式,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專業人才。
(2)導師制培養方式。華南農業大學教學相關文件規定,農學專業學生大二即啟用導師制,導師負責指導學生進行試驗及畢業論文,每位學生選擇導師一般是先考慮本院系內老師,若是對其他院系老師的研究方向感興趣,亦可跨系選擇導師,甚至可以跨學院跨學校選擇導師。
(3)設立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萍紕撔马椖康拈_展對于培養大學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團隊意識等都有著促進作用。從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3年的項目審批情況來看,各類科技創新項目立項已超過82項,參與人數約350人,結題率高達98%,投入金額約10萬元。對比往年數據,每年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的學生獲得各類獎學金的人數都在遞增,在專業學習、綜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較為明顯的提高。
二、農學專業畢業生近年就業情況分析
1.就業形勢好轉
《2008-2010年本??茖I就業狀況》數據資料顯示,農學專業就業形勢逐年好轉。據有關媒體報道,近兩年廣東省應屆大學生就業率高達95%,農學類本科生就業率超過95%。
經統計,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就業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兩年排在同類專業的前列,2011年農學院三個不同方向的農學專業就業率達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農學專業有5名本科畢業生因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的資助而出國深造。
2.就業流向多樣
調查顯示,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生在2010-2013年的就業率依次為96%、97%、97%、99%。針對農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進入國企相關機構的所占比例連續三年維持在的10%左右,進入私營企業的比例呈增長趨勢。
升學深造占農學類總人數的比例依次為8%、12.2%、31.9%、23.4%,農學類專業本科生選擇升學深造的人數越來越多。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學生考研的動機是為了職業發展,考研成為農學專業本科生重要的畢業去向。
3.就業對口率低
針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近四年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所占比例依次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鐚I就業的畢業生中,30%迫于家庭壓力,28.3%對農業不感興趣。
三、農學類人才培養與供需分析
1.人才供給分析
通過對2013年畢業生進行就業跟蹤問卷調查,發現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學生在培養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分析如下。
農學院2013屆畢業生318人,約64%的人認為影響就業的最大因素是個人實際能力,有20%的人的認為是所學的專業,接著是計算機技能、英語能力、學校社會聲譽、家庭背景等。因此,學好本專業知識和提高個人的實踐能力,對農學畢業生來說是就業的重要籌碼。
有64%的畢業生認為求職過程中遇到最主要的問題是專業不對口或專業面太窄,24%的畢業生認為是信息嚴重不足。因此,多方面發展自己,增加就業技能,重視拓展就業信息,重視自己的職業規劃,應該是農學院畢業生必須考慮的。
2.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現代農學和過去農學有許多不同。農業院校培養出來的農學專業畢業生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高端測試設備和儀器,從而能在先進的實驗室里學習知識和技能,在現代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技術平臺上進行科學的探索和研究。
通過對吸收農學專業人才相關農業企業的問卷調查,總結各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中考慮問題的星級指數,可看出,綜合素質與學生專業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兩個要素。所以,農學專業畢業生在農業領域就業的競爭力是最大的。
四、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建議
1.明確培養目標,開展特色培養
華南農業大學對農學專業進行整合改革后,構建了“四模塊”的教學體系。因此具體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結合市場實際人才需求開展特色培養,使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
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從本專業、本學校及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畢業生反映的專業面太窄這一問題,研討出具有廣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把培養能力作為專業教學的重點,培養能在新形勢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專業培養應該提供較多高質量的課程實踐,使培養計劃落到實處,使學生專業能力能夠得到提高;同時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課程或學習平臺,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除專業技能外的其他綜合能力。
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填鴨式”教學日趨嚴重,因此應對施教方法進行改革,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可通過設立論壇演講答辯、討論解析、師生自由辯論等多種形式,把學生放在教學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提高語言表達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
3.推動校企交流合作,增強人才培養實效性
從企業一線崗位的優秀人員中聘請、聘用一部分流動師資,這些優秀的工作人員相對于長時間待在學?!熬幹啤眱鹊慕處熡懈S富的社會實踐經驗,能傳授給學生更貼近實際的管理、營銷手段。兩種師資相結合,既能保證課程理論體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學生將來更快地適應市場的需求。
4.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
根據農學類人才的特點,利用本校本地區學科與教學優勢,學校可以開展與動植物生產、電子商務及特色農產品開發等相關的特色創業培訓。在國家農業創業政策、農業市場環境分析及生產技術環節上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
五、對其他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建議
1.創新農學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社會對農學專業人才的實際需要,華南農業大學調整了農學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在農學專業教育改革上多次進行創新,形成了較為成功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把專業課程設置的橫向拓寬與縱向深入統籌起來。
通過建立教學和就業實習基地,適度、適量地增設研究型課程與實踐型課程,同時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并強化了社會實踐環節,把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
同時,華南農業大學還聘請一線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走進課堂,講授栽培、育種等的實際情況和實踐經驗,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設計和人生規劃。
2.優化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企業及學校雙方注重“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聯合培養不僅限于畢業實習,部分課程實習亦可在企業完成。首先,整個農業行業的企業為學生提供機會和平臺,學生可以學以致用,提高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同時,企業也能提前發掘適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決人才缺口問題。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農學專業學生培養除了依靠專業知識教學外,科技創新項目申報也起著推動作用。一直以來,華南農業大學積極申報科技創新項目,同時鼓勵學生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不僅能鞏固農學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其思維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向東,張桂權,蘇雄武.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專業改革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2(9).
[2]李偉,劉春燕,王維.農學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三年實踐教學為例[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3]劉圓,陳霄.近兩年廣東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5%[N].羊城晚報,2014-11-09.
[4]朱冬蓮.地方農業院校農學類本科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2.
[5]劉向東,郭海濱.現代農學專業實驗課整合改革研究――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3(5).
英國研究者Pool和Sewell認為: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技能、一般技能、情商、工作與生活的經驗、生涯發展的學習這5個方面構成了就業能力的基礎。[4]美國培訓與開發協會(ASTD)將就業能力分為5個類別(基本勝任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群體效果、影響能力),16項技能(閱讀、寫作、計算、聽、說、問題解決能力、創造性思考、自尊、動力、目標設定、職業生涯規劃、人際關系技能、團隊工作能力、協調能力、理解組織文化、分享領導能力);加拿大會議委員會(CBC)認為就業能力包括3個構成要素(基本技能、個人管理技能、團隊技能)[5];美國勞工部必須技能秘書委員會(SCANS)將就業能力概括為3大基礎(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個人品質),5大能力(資源統籌能力、人際能力、交往能力、信息獲取及使用能力、系統處理)。[6]國內研究人員劉麗玲、吳嬌通過調研發現:往屆大學畢業生工作后有較大提高的能力首先是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問題解決和決策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時間管理能力、規劃和組織能力;其次是信息技術管理能力、學習能力、正直誠實和積極的人生態度。[7]借鑒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1985年在《競爭優勢》中提出的價值鏈模型[8],筆者構建了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鏈模型(圖1)。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進行了實際調查研究,認為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包括以下5個方面:一是個人特質,包括責任心、工作態度、道德修養、心理素質、文學修養等;二是團隊技能,包括團隊協作能力、團隊意識、組織協調能力等;三是溝通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辯論能力、說服能力、傾聽能力、理解能力等;四是專業能力,包括完成本專業工作需要的專業知識、英語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等;五是創新能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自我效能等。
二、畢業生需要具備的主要就業能力分析
(一)畢業生主要就業區域分析曲靖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2012屆畢業班共有畢業生72人,其中非云南省生源畢業生7人,云南省生源畢業生65人。外省的7名畢業生中有2人在云南省就業,其余5人在云南省外就業;云南省生源65人中有1人在云南省外就業;也就是說該班有66人在云南省就業,占畢業生人數的91.7%。未來兩屆畢業生的生源情況和2012屆畢業生的情況基本類似,經調查,學生的就業區域意愿也與2012屆畢業生基本相近。(二)畢業生主要從事工作類型分析截至2012年12月31日,曲靖師范學院工商管理專業2012屆畢業生已經全部就業,其中66名在云南省內就業畢業生的就業類型如表1所示。(三)畢業生需要的主要就業能力調研結果1.調研說明根據表1的統計,選取(表中序號4-10項)對就業能力調研具有典型意義的53名畢業生所在單位作為調研對象進行研究,排除不太典型或者不太方便調研的各項。筆者以畢業生班主任的身份對53名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調研,距離曲靖比較近的單位采取的是面對面訪談的形式,比較遠的單位一般采取的是電話訪談的形式,對于不方便接聽電話的單位采取的是調研問卷的形式。本次調研的具體對象是畢業生所在單位人力資源部門的負責人、畢業生的上級主管等對畢業生所在崗位能力要求比較了解的人。2.調研結果通過對調研結果進行統計發現,曲靖師范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應該具備的就業能力,按照用人單位的重視程度加權后排序如下:溝通能力、團隊技能、創新能力、專業能力。這個調研結果符合現實情況。用人單位對具體能力重視程度的加權排序前10項如下:語言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工作態度、責任心、專業知識、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這10種能力都包含在本文構建的就業能力鏈模型中。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麥可思2012年6月出版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本科畢業生在畢業3年后認為母校專業教學中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進,其中最需要改進的是實習和實踐環節。[9]結合曲靖師范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筆者認為,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實踐教學師資匱乏師資匱乏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缺乏專業的工商管理教學教師。一般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由于建設時間比較短,加之MBA畢業生一般習慣選擇在企業就業、學校進人機制不夠靈活等原因,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具有較強專業教學能力的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師資隊伍。二是“雙師型”教師缺乏。很多擔任實踐教學的教師本身就是長期在學校工作的理論型教師,自身實踐能力不足,在教學中一般以理論講授為主,實踐教學基本是照葫蘆畫瓢。加之擴招帶來的師生比嚴重失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師科研、教學任務普遍繁重,基本沒有時間參加進修或者企業頂崗實踐。(二)實踐教學體系凌亂目前,雖然經過多次教學改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也設置了一些實踐教學環節,但是這個體系不夠系統。這主要表現在為了實踐而實踐,與理論聯系不夠緊密;很多課程雖然設置了實踐環節,但是各門課程的實踐內容彼此孤立,缺乏聯系,教師在編制實踐教學大綱時也沒有充分溝通,存在同一知識點實踐教學內容重復的情況,比如在統計學中開展市場調研問卷的實踐教學,在市場調研與預測中也進行相同或者相近內容的實踐教學;在人力資源管理和員工招聘與錄用兩門課程中都開設模擬招聘的實踐教學活動。(三)實踐教學硬件匱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百業待興,各個專業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學科、實驗室建設。一般情況下學校更愿意把錢投在比較容易出效益的工科實驗室或者理科實驗室,能夠投在工商管理專業實驗室建設的資金非常有限,導致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需要的基本設施嚴重不足。一些學校的實驗室都是多個實驗項目共用一間教室;工商管理電子模擬實驗的軟件只有幾套,而且跟其他專業合用一間機房,沒有專門的模擬實驗室,教學硬件設施極度匱乏。(四)實踐教學課時不足,形式單調雖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經意識到實踐教學對工商管理專業的重要性,但是對于實踐教學到底應該安排多少課時才合適,并無一個明確的標準。一些學校也提出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課時不應少于總課時的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受教師組織實踐教學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約,沒有把實踐教學提高到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實際上,實踐教學的課時遠遠不夠,而且現有的實踐教學形式單調,不能全方位培養學生就業能力。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多采用的是案例教學、計算機模擬、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教學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單調的實踐教學形式。
四、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對策
(一)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學隊伍用“名師出高徒”來形容教學隊伍和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的關系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要想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學隊伍是第一要務。鑒于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師資匱乏的情況,筆者建議這些院??梢圆扇煞N方式來建設高素質的教學隊伍:一種方式是“走出去”,就是選派合適的教師到其他學校進修,到企業參加頂崗掛職鍛煉,鼓勵在職教師創業,再輔以科學的分配政策作為支撐,通過這些方式鍛煉現有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一種方式是“請進來”,在引進新教師的時候,不要在學位上設置過多的障礙,多引進有企業工作經驗的對口人才,或者直接從企業里引進有意向進高校工作的人才;也可以通過課程引入制度邀請企業的各級管理層到學校擔任授課教師,補充現有教師隊伍。(二)加強模擬實驗室的建設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沒有先進實驗室的支撐,實踐教學舉步維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按照一些發達地區高校的標準建設模擬實驗室,才有可能不輸在起跑線上。一般情況下工商管理專業需要建設以下模擬實驗室:市場營銷實驗室、ERP沙盤模擬實驗室、商務談判全景仿真實訓室、物流實驗室、招聘模擬實驗室、會計電算化實驗室、電子商務實驗室、國際貿易仿真實驗室、金融與證券實驗室等。(三)創新實踐教學形式,設計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不僅僅是每門課程拿出幾個課時做幾次案例教學,也不是組織學生走馬觀花地參觀一些企業,而是應該設計更豐富多彩的形式。具體采取什么樣的實踐形式,取決于通過實踐要鍛煉和提高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比如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舉辦班級的演講比賽、辯論賽,可以組織學生到市區進行科普知識義講;為了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可以舉辦各種征文比賽,可以組織班級編寫班級雜志,要求每個同學都參與撰寫工作等。(四)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目前,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本身就不夠完善,很多學校將精力主要放在了對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卻沒有對實踐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大部分實踐課程對學生實踐效果的評估非常粗略,這也導致對教師實踐教學效果進行客觀評價成為了一個難題。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項目種類繁多,所涉及的面很寬,從大學一年級開學的軍訓開始到大四撰寫畢業論文結束,時間跨度很大;實踐項目分布零碎而廣泛,比如大部分的專業課程都設置了五、六個到十幾個課時的實踐教學環節,這些都導致對實踐教學的管理和評價非常困難。為了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需要花大力氣建設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建立系統的激勵機制和質量控制體系,并設計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以保證實踐教學的教學質量。(五)協調理論課與實踐課實踐教學雖然很重要,但是從就業能力鏈模型的主要內容可以看出,在安排實踐教學活動項目時要注意與理論課課時協調一致,不能出現一種相關的理論課還沒有開設就安排與其相關的實踐教學項目,比如在學生還沒有開設市場營銷、戰略管理等課程的情況下就組織學生去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
五、結語
國際化財務管理人才屬于國際化專業人才之一,目前我國對國際化專業人才并沒有一個比較統一和固定的標準。2003年亞洲大學校長論壇提出,國際化專業人才是“能夠掌握一門以上的外語,能夠利用某種工具或途徑進行跨國交流與服務,并且在某一專業、層次、領域內具有一定的專門知識或能力,基本通曉國際行業規則的人才”。國內學術界就國際化專業人才的內涵界定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第一,從能力素質方面對國際化專業人才進行界定;第二,從文化知識背景、技能要求及素質結構等方面界定;第三,強調國際性。盡管學術界對“國際化專業人才”眾說紛紜,但普遍認為,國際化專業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國際化意識和胸懷以及國際一流的知識結構,視野和能力達到國際化水準,在全球化競爭中善于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的專業人才。國際化財務管理人才應具備以下六個方面的素質和技能。第一,擁有寬廣的國際化視野、獨到見解以及強烈的創新探究精神;第二,擁有財務管理領域相關技能,以及很強的國際化知識結構體系;第三,熟練掌握國際財務金融慣例和規則;第四,積極參與國際財務金融活動;第五,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擁有很強的現代信息處理能力;第六,擁有超高的職業道德和心理素養。
二、高校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它主要包括人才培養目標和實現方法與手段,其中實現方法與手段又包括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手段、教學管理與評估三個方面的內容。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批重點大學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把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作為基本人才培養目標。國內其他高校的財務管理專業也陸續采取措施加強國際化財務管理人才的培養。(一)高校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現狀我國高校在培養國際化財務管理人才的途徑和內容上有所不同,例如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引入英國和加拿大財務管理職業資格考試來培養國際化人才,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則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來實現國際化。目前,我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如下的成績。第一,制訂國際化財務管理人才培養目標。新形勢下,我國許多高校將國際化作為財務管理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如清華大學培養“面向世界的具有廣闊國際視野的高層次人才”,北京大學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在各行各業起引領作用的、具有創新精神的領導型人才”。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將“國際化”確立為財務管理本科辦學特色,大連民族學院提出要培養“有較強外語能力和溝通能力,通曉國際規則的國際化、高素質、應用型的復合型財務管理人才”。一些普通高校財務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中也出現“國際化”、“國際視野”或“全球化”等詞語。第二,開設國際化的課程。我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均開設了一定比例的雙語課程,使用國外原版教材,中文講授或中英文交替講授,一些重點高校還開設了全英文課程。淘汰陳舊落后的課程,增開了具有國際化內容的課程,如國際關系學、國際問題研究、國際政治、國際法、國際經濟、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文化研究、國際史、國際財務管理、國際會計等,這些課程反映了國際社會、政治、歷史、法律、文化、經濟、貿易、金融等方面的發展狀況,使學生能接受全方位的國際化教育。此外,許多高校加大了引進國外優秀財務金融類教材的速度,各出版機構翻譯出版了一批具有較高質量的國外大學專業教材,高校在教學中選用國外翻譯教材甚至原版教材的比例大大提高。第三,組建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在“引進來”、“走出去”的國際化發展戰略下,許多高校一方面邀請國外學者來本校講學和開展科研活動,另一方面派出財務管理專業教師到國外進修、講學和科研。此外,一些高校鼓勵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與國外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開展項目合作,進行科學研究,迅速地提高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第四,采用國際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財務管理專業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程度,采用多樣化的現代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一般高校都具備了多媒體教學條件,一些高校還開辦了網上教學、財務金融實驗室。部分高校推廣案例教學,通過對各類案例(尤其是最新國外財經案例)分析與講解,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一些高校通過開設各類財務管理實務課程,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水平。第五,建立教學和人才質量評價系統。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教學和人才質量評價體系。第一,通過定期聽課、開座談會、集中交流、學生評教等方式,對教師的備課、授課、作業、考核、指導實驗或實踐、指導(輔導)畢業論文等方面進行常規監控;第二,高校財務管理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來自于教育部門和社會三個方面,評價內容主要包括課程合格率、各項競賽獲獎率、科技創新能力、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用人單位評估等方面。(二)高校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由于我國財務管理專業開設時間較短,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還存在這樣那樣一些問題,如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等等,與國際化財務管理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第一,培養目標定位過高。目前多數高校財務管理專業確定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在企業、事業、機關等相關單位從事實際工作和教學、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這與我國本科教育所處的環境不相吻合,存在定位較為廣泛和過高的問題。目前大學本科教育正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財務管理本科畢業生逐步成為一般的專業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此外,本科期間所學的專業知識比較有限,實踐經驗不足,難以滿足高級專業人才的能力要求,而能直接從事財務管理相關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第二,未建立系統的國際化課程體系。我國高校財務管理課程體系國際化還處于各自為政的境況,尚未形成系統的國際化課程體系,尚未開展國際化課程教師資格認證,導致部分國際化課程教學效果不佳,影響國際化財務管理人才的培養質量。一些高校雖然開設了數門國際化課程,例如開始了國際財務管理、國際會計準則、國際結算、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學等課程,增加了現有課程的國際內容,但這些課程和內容之間缺乏邏輯銜接,呈碎片堆積狀況;課程名目混雜,邊界不清;內容重復或遺漏。第三,培養模式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我國許多高校的財務管理專業在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等方面“千校一面”,缺乏各自的優勢和特長。這種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必然造成“千人一面”,缺乏個性和創新精神,難以適應經濟社會對財務管理人才的要求。此外,部分財務管理專業教師仍然沿用“填鴨式”傳統教學模式,案例教學、討論教學、模擬教學、多媒體手段、網絡教學等先進教學方式和手段沒有廣泛使用;教學與實踐脫節,培養的學生實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存在欠缺。第四,缺乏科學的國際化人才質量評價體系。現有的高校財務管理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一種封閉的體系,注重對校內教師的監控,缺乏對企業、行業和用人單位參與教學環節的監控;注重對教師授課的監控,缺乏對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監控;注重終結性評價,缺乏過程管理和實時監控。我國當前對財務管理人才質量的評價多停留在表面上和數量上,忽視質量;評估過程不規范,評估方式單一;評估結論不科學;重視外部評價、忽視內部質量監控;評價體系中并未涉及國際化方面,抑或對人才的國際化評價偏主觀,缺乏客觀的指標等等。
三、優化高校國際化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