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6: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個人思想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大學生 主體性 思想政治教育
我國高校傳統的思想教育模式外部灌輸多,對大學生主體能動性、創造性的激發還不夠。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只是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和客體,忽視了大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和發揮,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想意識的培養。教師必須充分肯定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自我價值實現的角度出發,實現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一、優化大學生主體性思想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1.構建大學生的主體性思想教育模式符合黨對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新時期教育事業進入了新一輪的改革階段,高等教育作為我國培養專業人才的關鍵性事業,必須要在黨和國家的指導下,全面貫徹人才培養機制,制訂切實可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就大學生而言,優化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應立足于學生個體的教育需求,為其搭建廣闊的思想政治學習平臺。
2.構建大學生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也順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目前激烈競爭的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應與社會相結合,把現實生活中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意識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強調的是,創新是時展的主要趨勢,堅持創新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個性化教學的必要條件。
3.構建大學生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學生發展的需求。大學生作為當代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對我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行業發展均有推動作用,掌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的特殊性,對其實施個性化教育方案具有指導作用。高校積極構建大學生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符合大學生個人思想意識的發展需求。只有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性地挖掘大學生個人潛能,使其在專業課程學習中積累更多的知識。同時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實現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價值,不斷地提升個人思想內涵。
4.構建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大學生個體特點。當前大學生大多是“90后”,他們的身心發展狀態應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基礎和參考,他們的身心發展狀態主要表現為:一是想要獨立卻又很依賴。學生進入大學后,擺脫了家長的管制和約束,但他們在處理學習及生活事務方面出現了明顯的缺陷,到了大學面對各種難題時缺少可依賴的對象,自信心容易受到打擊。二是不少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想走捷徑,卻造成了更多的失敗。三是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的改革期與轉型期,大學生對社會問題缺乏正確的思考,又很容易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從而產生心理困惑。四是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強,思想活躍,善于創新卻缺少足夠的社會實踐經驗。這導致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與社會相互脫節,一些先進的思想理念無法正常貫穿于學習與生活中。若不及時進行思想方面的疏導,大學生未來的個人發展將面臨更大的阻礙。
二、大學生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本質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種概述性的研究,教育人員從大范圍角度為學生提供思想政治學習平臺,并且統一性地安排學生參與教育活動。這種模式往往導致大學生接觸到的知識點相對局限,一些與社會密切相關的政治內容無法掌握,不利于大學生思想與社會發展相互接軌,約束了大學生自由權利的靈活運用。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其本質內涵的表現,具體包括:
1.堅定目標。在高校范圍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有具體的目標為指導,才能發揮出思政教育的價值作用。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大學生主體性思政教育目標可以推動大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激發大學生內在潛能,尋求更好的發展道路。
2.實現價值。人生價值觀提出,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實現個人的價值,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思政教育工作中,需引導大學生努力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發展價值、行為價值。走上工作崗位是專業生實現價值的重要途徑,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個行業正處于改革發展時期,這為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提供了許多平臺。
3.整合策略。根據大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各種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促進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的形成。如教師定期與大學生展開交流活動,掌握學生個人思想的變化動態,通過采取針對性地教育指導其行為舉止;鼓勵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遇到各種難題時的應對能力。
三、大學生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實現途徑
1.改變觀念,樹立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長期以來,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教師為主體,讓學生圍著教師轉。但是,實踐證明這種觀念和做法已經過時。主體性教育思想應該是發展學生作為自主的、能動的、獨立的個體,通過啟發、引導其內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們的主體性――主體意識、自主能力、創造才能,以促進他們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改變過去那種強按牛頭硬灌輸的做法,要根據實際制造情景,讓學生自我思索、自我判斷、自我總結。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總結他們創造的經驗。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改變觀念,轉變思想和工作方式,以新的面貌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2.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不是將學生作為教育工作的參與者。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自身價值和思想感情,肯定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核心是要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為學生發揮潛能創造條件和提供舞臺。要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和主動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其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3.主要實行說服教育、示范引導教育和提供服務教育。教師要根據學生主體發展的思想要求和現實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學生進行雙向認知,要民主平等地進行交流,通過環境的感染以及切實解決實際困難等方法,喚醒、激活與弘揚大學生個體潛能中積極的、建設性的因素,使他們成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對自己對社會富有責任感的社會主體。
4.利用社會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利用專業知識或自身特長在課余時間有組織地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和服務社會,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宣傳和社會服務的教育活動。社會實踐具有立體、生動、形象等特點,是新形勢下培養大學生主體性的有效途徑之一。在社會實踐中,學校要從提高主體參與意識、建立健全配套機制和提高社會資源整合力度三方面共同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機會、舞臺和方向,突出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增強其時效性。
5.強化學生科技才能的培養。注重科學技術水平的培養是激發大學生創造意識的途徑,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好的平臺。從制度上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健全制度保障體系。教師要建立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形式,指導教師要帶動學生創新科技隊伍,重視調動指導教師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教師通過科技活動,有效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全面帶動大學生個人政治意識的提升。
時展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平臺,也為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機會,應借助多方面的有利條件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努力實現大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許敖敖.我們怎樣培養面向二十世紀的人才[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葛鎖網.大學教育與管理心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關鍵詞 高校輔導員 思想政治教育 美術專業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1美術專業學生的特點
1.1專業課遠強于文化基礎課
我們不必驚訝可以發現,許多高校的美術專業學生的專業課要遠遠強于他們的文化基礎課。的確,美術專業學生們每天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用于美術基本功的穩扎穩打,還需要創新,發展技藝。美術專業學生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出生在藝術世家,小時候到長大一直都接受藝術的熏陶。這類美術學生是真的熱愛自己的專業,對于專業課的學習興趣要大大超過對文化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所以,他們難免會輕視并只愿意分配很少時間用于文化課的學習。另一種是從高中時期轉入藝術專業。考生的目的是通過美術專業的考試加分而使自己考上一所重點大學,這樣的學生本來文化課和專業課就都相對較差。
1.2個性化強、感性大于理性
藝術表達需要情感豐富、細膩,需要張揚個性、思維跳躍而活潑。美術專業的學生相對要感性大于理性,他們接受的基礎教育相對沒有那么多硬性要求,沒有絕對精確又嚴謹的公式、法則。所以,相應的,美術專業的學生往往非常具有個性,追求自我價值,不愿受束縛和管制。如果高校輔導員只是簡單地想要讓她們干什么或者告訴她們不能干什么,很難讓學生們心服口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甚者,部分美術專業的學生會過早接觸社會,辨識能力不夠,會沾染上一些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因此形成帶有畸形的審美觀念、人生觀、價值觀,主要表現在缺乏集體榮譽感、抗拒勞動,好高騖遠。
2高校輔導員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示范作用和榜樣導向作用
高校輔導員是高等學府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工作人員,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高校輔導員要自覺主動積極做大學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育和管理都要注意方式方法,高校輔導員要重點發揮自己的示范作用和榜樣導向作用。通俗直白地講,就是要以德服人,強硬地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想要掌控學生是堅決不可取的,特別是對于個人思想活躍的美術專業的學生們只會適得其反,必須讓學生們心悅誠服。
2.2吸引感化作用和激勵作用
美術專業考生的考試中,對文化課成績和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要求相對不高,從而忽略了文化課學習的重要性,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更是很低。高等學校的輔導員們代表了黨委的骨干力量,從事學生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組者、實施者又是以身作則者?,F如今是一個崇尚自由民主思想的時代,高校輔導員要把控好美術專業學生的情感追求,重點發揮自己的吸引感化作用和激勵作用。現實生活中,已經有很多輔導員建設起專業實踐拓展基地并開辦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有益活動。取得的可觀效果是增強了學生們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了他們的自我情緒調節能力,改善了部分學生存在的自閉等心理缺陷,以實踐教訓讓學生們意識到要通過自身的艱苦奮斗來實現理想,最終對社會做出自己的一份正能量的、有價值的貢獻。
3輔導員在美術專業學生思想教育管理中可以改善的點
3.1現存的主要問題
美術專業的輔導員一直都面臨著幾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一是經驗總結完善問題,因為高校輔導員任務瑣碎、工作繁忙,能夠用來總結完善經驗的時間很少,即輔導員如何將零散的感性經驗凝練提升為普遍意義的指導理論再總結并生成經驗性認識;二是個體局限問題,即很多輔導對象是美術專業學生的輔導員自己并非是美術專業畢業的,對藝術只限于零散的、局部的、個人化的狹隘認知。不夸張地講和學生正常溝通上都會存在障礙,很難取得學生的喜愛; 三是因材施教問題,一個輔導員面對的學生群體數量往往在一百人左右,很難每個人都照顧周到。優質教育必須因材施教,輔導員對每位學生都應該有一定的了解程度,然而又很難做到不過猶不及。
3.2改善的意見和建議
綜合美術專業大學生的特殊性,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比較具有挑戰性的。針對上文提到的現存的三大主要弊病,輔導員要在這項工程中扮演好伯樂教師、知心朋友、家人自由轉換的重要角色。針對美術專業大學生的特點,輔導員應以學生為主體,堅持育人為根本,培養出思想政合格的優秀美術專業人才。一方面,輔導員要心中相信“其身正,不令而從”,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通過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影響美術專業大學生,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美術專業學生個性強,針對美術專業開展工作的高校輔導員們要注意在生活細節上中提高自身的美術素質,用共同語言與學生們交流,真正關心他們的思想狀況,還要注重教育理論聯系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4結語
總之,高校輔導員的品行在美術專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有必要對兩者的關聯性進行分析和研究。高校輔導員必須要準確了解美術專業學生的個性和共性,因材施教,更好地綜合權力影響力和非權力影響力兩種手段來解決現存的一系列實踐教育工作中的弊端。
參考文獻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開放型課堂;微博互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9-0090-02
隨著近年來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的廣泛應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面臨的挑戰日益凸顯。高校思政課課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承擔著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本文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對如何用開放、創新的理念改革傳統課堂,構建開放型課堂,不斷提高思政課課堂的教學實效進行探討。
一、當前高校思政課傳統課堂面臨的挑戰
1.改變學生對思政課枯燥無味的既有認識。為了了解剛進入大學校門的新生對思政課的認識和看法,筆者在2012年10月,對400名大學新生進行問卷調查。在被問到“當你得知大學要上思政課時,你怎么想”時,超過95%的大學新生表示“這是一門很枯燥無味的課程,沒有什么學習興趣”。筆者通過分析發現,大學新生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思想認識,源于中學階段的思想道德課主要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在考試的壓力下,學生尚能被動地接受相關知識,暫時忽略或回避自身對填鴨式教育方式的抵制情緒。但當他們進入大學后,相對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讓他們一方面自發地對應試教育下的思政課教學進行反思,另一方面也對大學的思政課課堂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據筆者的調查,大學新生普遍認為,中學階段的灌輸教育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但大學的思政課課堂應該有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應該更加多樣,教學內容應該更加豐富,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獲取知識??梢姡挥袕母旧细淖兇髮W新生對思政課枯燥無味的既有認識,才能夠取得思政課教育的實效,而要做到這一點,高校思政課教師就必須解放思想,敢于創新,構建新型課堂。
2.應對思政課教學任務繁重學時有限等困境。除了讓課堂變得更加新穎和生動,高校思政課課堂的改革和創新還面臨著諸多困境??梢?,破解當前制約高校思政課課堂的諸多困境,急需在課堂的構建上另辟蹊徑,對傳統課堂進行拓展和延伸,讓學生隨時隨地能進行思想政治課的自主學習,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充分互動交流中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尋求契合“90后”大學生群體特點的教學平臺。當前“90后”在校大學生是在網絡快速發展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熟悉各類網絡信息傳播媒介,習慣于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和知識。而與即時、便捷的信息傳播網絡相比,傳統的思政課課堂相對封閉,課堂涉獵的社會信息往往較為陳舊和滯后,這種現狀一方面會弱化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同時也使思政課課堂教學失去時效性。因此,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要取得實效,就必須實現思政課課堂教學與互聯網的無縫鏈接,構建契合“90后”大學生群體特點的網絡教學平臺。
二、開放型課堂的內涵和特征
如上所述,高校思政課傳統課堂已不能有效應對其所面臨的諸多挑戰,改革傳統課堂,構建開放型課堂,才能使高校思政課更好地開展思想教育并取得教學實效。本文所提到的開放型課堂,是指依托現代網絡信息傳播平臺,打破傳統課堂的時間、空間限制,將課堂內的教學活動延伸至課外,實現課內與課外有效互動,課堂教學與網絡交流同步。具體來講,高校思政課開放型課堂的特征主要有:
1.樹立“開放教學”的理念。高校思政課開放型課堂緊貼時展、社會環境和大學生群體思想現狀,秉承“開放教學”的理念,直面當前大學生最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及時選用最新的時事熱點、新聞事件作為教學案例,運用的方法論加以剖析,構建一個內容緊貼時代、深受學生歡迎的新型課堂。
2.提高“互動教學”的效果。開放型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區別在于,開放型課堂更加注重互動教學,通過開展話題討論、意見投票、主題辯論等多種形式,讓每個學生參與互動體驗,表達自己的思想,做到事事教育人、時時教育人,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在激烈的觀點交鋒、思想碰撞中得到新的思想啟發,從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
3.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開放型課堂要突破制約傳統課堂的諸多因素,還需要借助現達的網絡信息傳播平臺,將微博等日益興盛的大眾化媒介引入課堂教學,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平臺的即時性、便捷性、廣泛性等特點,讓網絡教學為課堂教學服務,將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有效銜接,構建立體化、網絡化的新型課堂。
三、構建開放型課堂——基于微博平臺的互動教學實踐
1.收集微博熱點事件,建立教學資源庫。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傳播、獲取、分享以及反饋平臺。微博上每天都會涌現很多事件,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其中的一些事件,由于受到大量網民的關注、評論和轉發,遂在某一時間段內迅速升溫,成為眾人矚目的熱點事件。筆者通過對這些熱點事件進行梳理分析,發現這些熱點事件多聚集當今社會的一些民生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思想認識分歧,集中體現了活在當下的人們多元化的價值觀和復雜多樣的思想狀況?!?0后”大學生作為依賴網絡的一代,他們也高度關注微博熱點事件,教師通過收集整理微博熱點事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引用和引導,讓學生進一步理清各種錯誤的思想認識,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養。
2.微博話題討論點評,實現微博與課堂相鏈接。在思政課課堂上,觀點的交鋒和思想的碰撞,能夠閃現更多的思想光芒,從而達到交流思想,教育引導的目的。傳統課堂由于受教學時間長度的限制,在教師在提出相關話題后,無法預留出足夠的時間供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歸納,長此以往,首先導致學生懶于思考、疲于應付教師的提問,其次導致教師也逐漸失去互動提問學生的動力和念頭。另外,相關話題沒有得到充分的思考和討論,思想教育的效果自然無從顯現。最終只會導致課堂互動越來越少,重新回歸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的課堂。為了破解這一困境,筆者開通了教學微博,鼓勵學生以各種形式關注和參與微博交流。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還通過微博播放一些簡短的音、視頻來輔助教學,及時讓學生從消極、被動、疲憊的課堂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表現出較好的參與興致和聽課熱情,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高。筆者調查發現,超過98%的學生表示通過微博開展思政課教學新穎、有趣、易于接受,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微博輔助教學可以緩解學習壓力,調節課堂氣氛,讓他們更喜歡這門課。
3.強化師生課外互動交流,實現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政課要真正讓學生入腦、入心,關鍵在于能否幫助大學生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充分意識到思政課作為個人思想武器的重要作用。傳統課堂每次時長約80~90分鐘,除了教師必要的理論講授時間外,師生之間討論、交流的時間十分有限,而且交流的話題多集中于理論和知識層面,較少關注和涉及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首先利用教學微博對授課對象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和思想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對于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筆者會安排時間在課堂上進行集中解答,對于個別生活態度較為消極、對某些問題的看法較為偏激的個例,筆者就通過微博評論回復、發送私信、QQ聊天等方式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引導和教育。其次,筆者也鼓勵學生隨時隨地通過微博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這一做法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他們不僅踴躍參與微博話題討論,還經常通過微博平臺向教師提出問題,期待教師進行解答。筆者也及時對學生的疑問進行回應,為他們解疑釋惑。通過強化師生的課外互動交流,增進了師生間的感情,也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傳統課堂,將思想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4.擴大生生之間的討論交流,讓同齡人教育同齡人。大學生正處于思想的成熟期,大學生個體之間思想相對獨立,但又不可避免地互相產生影響。傳統課堂中,生生之間的討論交流由于受到時間等因素的制約,開展得較少,效果也并不明顯。將微博引入課堂教學后,生生之間的討論交流不再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在教學微博上就同一話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進行充分的討論和交流,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不僅意識到自身看法的不足,同時也了解了身邊同齡人的不同看法,從而拓寬了自身的視野,提高了思想認識,達到讓同齡人教育同齡人的目的。
5.建立資源共享平臺,突出情感分享與教育。依托微博中的微盤等共享平臺,筆者將與思政課課堂教學相關的教學資料、文學名作、哲理故事、勵志視頻等上傳至微博平臺,供學生自行進行下載學習。另外,筆者也鼓勵學生上傳值得向同學推薦的美文佳作、勵志電影等資源,并通過組織學生閱讀寫讀后感、舉行名人自傳讀書交流會等形式,讓學生將自己學習的心得體會、情感體驗與他人分享。通過分享感悟,進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6.及時對課堂教學進行總結,擴大思政課課堂的感染力。筆者認為,微博既是一個教學的平臺,也是一個宣傳思政課課堂的平臺。對于在課堂教學中涌現的感人畫面或引起學生強烈共鳴的教學內容,筆者都及時進行歸納總結,以圖片、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在教學微博上進行,既讓授課對象重溫課堂教學中的精彩內容,又能提升整個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認識,有效擴大思政課課堂影響力和感染力。
時代在發展,只有用更加開放的思維對高校思政課課堂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有效應對網絡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諸多挑戰,讓高校思政課的課堂成為充滿生機活力、深受大學生歡迎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
參考文獻:
[1]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及其評價[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
[2]湯宗禮.微博在提高高職思政課教學效果中的實踐與思考[J].科教文匯,2011,(15).
[3]尹曉敏.微博興起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Ol1,(2).
【關鍵詞】體驗教育;素質教育;社會實踐
一、關于體驗教育
高等教育是一個復雜、全面的教育過程,不是單純依靠課堂的教育和灌輸就能收到實效的,它還需要實踐體驗這個重要環節,需要豐富而有效的各種實踐載體和活動支撐。高校傳統的教育方法已不能充分滿足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當前在高校,存在如下現象:有的學生缺乏自信,有的學生不懂感恩,有的對他人少有體諒,有的對社會缺乏了解不愿奉獻,有的害怕困難和艱辛……等等,大學生的思想和素質亟需在其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筆者認為,高校教育應借助實踐體驗活動為大學生提供進一步受教育的機會和平臺,從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著兩個轉化,即把教育者傳授的道德規范和品德信息,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品德認知,又將學生的品德認知外化為具體的思想品德行為。要促使這兩個轉化的順利實現,必須依靠學生大量的切身體驗。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生只有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體驗,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認識,強化思想品德情感、信念和意志。一個人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在獲得真實體驗的基礎上完成。體驗是學生個人成長的實際需求,是認知和理解的動力。
將學生所學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密切結合,不僅能有效地鍛煉和拓展學生的能力,同時也可為高等教育創新理念和模式。大學生只有將所學知識運用于自身的經歷和實踐,參與到各種情境體驗中去,才能將知識、經歷和實踐經驗轉化為自己內心的深刻體驗,并通過內在融化吸收,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認知,內化為自身的綜合素質,并再次影響其思想和行為。
體驗是個體完整的內在生活。體驗教育緊扣內化,啟發誘導。一切合理組織的教育教學都能為內在體驗提供素材和支撐,但機械灌輸的教育方式往往抑制了學生體驗的生成。只關注知識的傳授而不關注學生的內在感受和自主構建,所給予學生的只是外在的知識。體驗教育則相反,它把內化作為追求的目標,經過行為實踐體驗,不斷踐行思想品德規范,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
體驗教育是一種重視社會實踐過程的教育,強調的是綜合運用各種教育要素或教育資源,形成良好的教育背景與環境氛圍,引導和激發學生采用感受、體會和領悟等體驗方式去獲得對客觀世界的深刻認識,從而促進其自身素質的內在完善與提高。
有學者指出,體驗不是以單純語言文字符號邏輯轉換為主的邏輯思維活動,而是以圖景轉換為主的圖景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活動是在學生大腦中發生著其經歷和希望的關系與結構的自組織轉換活動。高等教育需要從遠離學生所熟知世界的困境中走出來,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關注學生的經歷、感受和體驗。
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內容和有效手段,是很好的體驗教育形式。近些年來,高等院校積極組織大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每年暑期,數以百萬計的青年大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組成實踐服務團隊,深入到全國各地,特別是貧困落后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開展教育、文化、科技和衛生服務,突出發揮了高學歷青年學生的知識技能優勢,服務了社會,服務了基層。與此同時,一批又一批青年大學生在深入社會深入基層的過程中,接受了教育,受到了熏陶,經受了鍛煉,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獲得了感受和領悟,思想素質和能力水平得到了較大提升。當前,志愿者活動已成為高校大學生服務社會、體驗生活、接受教育的一個常態化教育方式,受到了良好的成效。
二、案例分析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心系贛土,走進上坳”赴江西上坳小學支教活動。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在拓展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方面,強調和重視了志愿服務與專業實習相結合的特色。通過各種途徑,積極為學生尋求與專業學習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機會,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學院通過創設真實場景,讓學生直接服務社會和基層,為他們提供豐富的體驗機會。通過實踐體驗活動,同學們加強了專業學習,提升了專業水平,豐富了社會閱歷,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獲得了感受和領悟,達到了鍛煉自我、服務社會的目的。
活動簡介: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援助江西上坳小學“為了山那邊的等待”愛心接力活動已堅持三年。三年來,通過捐款和義賣等形式,外國語學院募集愛心基金累計36500元,幫助江西上坳小學建立圖書基金2000元。
上坳小學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西部、羅霄山脈中段,海拔2120米,是國家級貧困縣的特困地區小學。共有學生54人,其中住校生38人。全校三個年級二個班,最小的學生只有4歲,最大的學生12歲。該校唯一的一名教師——全國模范教師陳清華說,他的最大愿望是讓山里的教學點也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讓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優質教育服務。
2008年2月,從網上看到陳老師的事跡后,外國語學院05英2班學生在團支書的帶領下,立下了愛的誓言:向陳清華老師學習,與他一起奉獻愛心,盡最大努力幫助山里的孩子。同學們成立了“愛心天使小分隊”,開始傳遞愛的火炬。2010年4月,愛心接力棒傳到了08商英2班。在班干部的帶領下,同學們積極開展了愛心活動。一是開展“一對一資助”活動,參與資助的同學每學期給上坳小學學生資助100元學費,并與“結對”學生通過書信方式保持聯系;二是開展“愛心廢品回收活動”,志愿者們變賣廢品,并將可二次利用的物品及捐贈物品進行“愛心義賣”,還積極向全校師生介紹“愛心天使活動”。
2010年8月,愛心天使小分隊奔赴江西吉安市遂川縣大汾鎮上坳小學,開始了支教活動。支教隊員為孩子們輔導語文、數學和英語等課程,還開設了“科技博覽”、“創意手工”、“人文地理”、“戶外拓展”、“基礎教育”、“音樂欣賞”和“趣味益智”等課程。結合時事熱點,將“上海世博會”及“低碳生活”等知識介紹給山里的孩子們,還開設了“暢游世博”課,開展了“趣味比賽”活動。孩子們用橡皮泥捏出神態各異的小海寶,用畫筆描繪出了與海寶一起玩耍的畫面。在小分隊隊員的指導下,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制作了世博會各個不同風格的展館。
課余時間,小分隊的同學們與江西小朋友分享著大山外面的故事,同時也了解到他們家庭的困難與壓力。對于家庭特別困難和性格孤僻的孩子,同學們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多與他們交流,堅定他們的信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并走進小朋友們的家,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傾聽他們講述家庭情況及困難。同學們也向家長闡明了孩子們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堅定了家長讓孩子完成學業的信念,不少家長支持兒女樹立遠大的理想,走出大山,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為家鄉的未來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晚上,同學們為小學生播放上海世博會相關宣傳片和海寶的動畫片。同學們還經常與陳清華老師和其愛人進行交流,學習陳清華老師恪盡職守、淡泊名利、把愛心撒向大山、以實際行動踐行入黨誓言、在平凡崗位上干出不平凡業績的精神。
2010年8月,“心系贛土,走進上坳”支教小分隊圓滿完成了“為了山那邊的等待”愛心接力赴江西上坳小學支教活動。這次活動,豐富了山里孩子們的暑假生活,受到了老師、家長和孩子們的熱烈歡迎,同學們也受到了極大的教育。山里學校簡陋的教學條件和艱苦的生活條件,以及小學生們家里異常簡陋的家用設施和艱困的家庭生活,給這群從城里來的大學生們帶來極大的震撼和觸動。另一方面,山村模范教師默默奉獻和堅定執著的精神,以及山民們真誠熱情和純樸善良的品德,使同學們受到深深的教育和感動。
赴江西上坳小學支教活動雖然短暫,但“愛心天使”們與上坳小學師生的情誼將長留心間。同學們從孩子們身上看到了質樸的笑容及渴求知識的眼神,從村民身上看到了熱情、期望與感激,從陳老師夫婦身上學到了無私奉獻的精神?!皭坌奶焓埂苯髦械玫疥惽迦A老師、上坳村村長和小學生家長們的一致贊揚和肯定,同時也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豆饷魅請蟆贰ⅰ稉P子晚報》、《南京晨報》、《江蘇工人報》和《中國教育新聞網》等二十多家媒體對此活動進行了報道和褒揚。同學們也衷心希望通過媒體的報道,吸引更多的人們關注和參與到“愛心接力活動”中,給山里的孩子送去愛心,送去溫暖,送去希望。
三、體驗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
2002年至今,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先后與常州西藏民族中學、藍星希望小學和江西吉安市遂川縣上坳小學等校建立起密切聯系,在課余時間及每年暑期,組織了各種類型的英語夏令營活動。在活動中,設計了諸多輔導課程和游戲項目,均與英語語言教育有關。不論是來自雪域高原的藏族學生,還是革命老區和新市民家庭的小朋友們,都能在活動中感受到濃濃的外國語言文化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和英語水平。同時,支教活動為大學生們提供了真實的社會環境和課堂環境,同學們深入到中小學校,運用英語專業知識,認真備課、講課,并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學到了許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在運用和鞏固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了解社會和民情,也磨練了吃苦的意志和精神。社會實踐體驗活動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
志愿者活動是服務社會的一種有效形式,專業實習是教學計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培養學生完善身心、具有健全人格、擁有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這三者是大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志愿者活動、專業實習和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具有多重功能的載體,使大學生身在其中,體驗生活,服務社會,感知世界,傳授知識,接受教育,積累情感,磨練意志,總結經驗。用感受、體會和領悟等體驗方式去獲得對客觀世界的深刻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斷得到內化,綜合素質不斷得到升華。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學生 職業核心競爭力 對策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a)-0145-02
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持續低迷,我省五年制高職畢業生面臨低端與高端勞動力市場的雙重擠壓。畢業生在嚴峻的就業壓力面前,能否實現就業并有高質量的就業,對學生自身與學校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畢業生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崗位,取決于社會是否能夠提供公平寬松的就業環境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依賴其在職場上有無職業核心競爭力。在不考慮社會與家庭因素下,五年制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是影響其高質量就業的先決條件。所以,研究五年制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體系的構建和培養,既能有助于畢業生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提高其軟實力,做到有質量的就業,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打基礎;又能突顯學校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推動作用,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我們應充分發揮學校的資源和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構建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體系。
1 五年制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
核心競爭力是經濟學中的概念,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中提出的。職業核心競爭力就是優于他人,在某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擁有他人無法超越的競爭條件。當一個人面對其他的職業競爭對手時,別人難以取代或模仿的能力。職業核心競爭力是個人的核心素質,概括起來主要包括積極向上的心態、自主學習的能力、崇高的人格魅力、扎實的創新素質和優秀的身心素質五個方面。五年制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是指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在學校、家庭、社會和自我的共同教育培養中形成的、有別于基本的學習與工作能力、別人不易模仿和復制的,對學生職業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的穩定的核心能力。培養職業核心競爭力,將為他們提供最廣泛的就業機會和終身發展基礎。目前我省五年制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與社會職業崗位的要求尚有一些距離。從用人單位調查來看,五年制高職畢業生在“與人合作精神和能力、與人交流能力、吃苦耐勞的精神、責任感和敬業精神”、以及“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提高。
2 五年制高職畢業生職業核心競爭力體系的構建
五年制高職職業核心競爭力體系包括學生的道德及心理素質、專業知識與技能、實踐與創新能力、職業與社會適應能力等。
2.1 道德及心理素質
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看重是否具體較高的專業素養,更看重的是否具體優良的道德素質與心理品質。由于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學歷要求不斷提高,于是相繼出現了假學歷、無故毀約、缺乏必要職業道德等問題,因此一些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留下了較差的評價,給五年制高職畢業生就業造成了困難。畢業生經過五年的學習和教育,已具備了主動學習的能力,由于他們年齡較小,人生觀和世界觀還沒有完全成熟,他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能力還有待加強,需要在校期間與工作崗位上不斷地完善自我,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他們堅韌的意志,對待事務一絲不茍的精神,形成優良的心理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在工作中崇尚求真務實的精神,這樣的畢業生才具備高尚職業道德品質,成為合格的勞動者,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2.2 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
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影響他們就業的重要因素,所以他們在校學習時,就要不斷地調動學習的能動性,主題教學模式是我校研究并在教學中實施的一種適應職業教育的教學新模式,主題教學模式是建立在“自助生成”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是我校結合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自主創立的,其理念是將傳統的學科體系中的知識內容轉化為若干個教學主題,教師圍繞主題組織和展開教學,通過“主題”這一條主線,學生在學案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分組合作開展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為學生未來的就業、轉崗、升學、留學等提供所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目前五年制高職教育普遍存在著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欠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不習慣自己學習,習慣于老師“灌”,應該是學生做的,老師幫著做了,學生不領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結果老師爭著當主人;課堂上要求學生跟著教師的講課思路走,而不是老師跟著學生的學習情況組織教。采用主題教學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以上存在的一些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對主題的精心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職業學校的專業科目比較繁雜,而主題教學模式又較好的普適性,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在課余時間要盡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與自覺性,逐漸地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專業結構,充分利用教師的答疑解惑作用,明確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通過不斷的學習與練習,并生成專業技能。在教師的幫助下主動的建構知識,使學生的專業知識不斷豐富,專業技能逐漸提升,專業知識結構不斷完善,為學生順利步入工作崗位打下理論與技能上的基礎。
2.3 實踐與創新能力
目前,隨著崗位競爭越來越激烈與不斷提高用人成本,社會對人才的規格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重視畢業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與工作中的創新能力,看中的是在工作中能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一些企業為了追求較高的經濟效益,對新員工的培訓工作往往舍不得花錢。這就逼著我們五年制高職畢業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前,具備必要的實踐能力,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必要的清醒的認識,在工作中能大膽的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畢業生應該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自身的才智,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來豐富自己的閱歷,學會利用各種機會,嘗試著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中去,在各種活動中多發現問題,多角度多維度思考問題,努力豐富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2.4 求職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
優等的求職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是五年制高職畢業生必備的,它關乎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以及是否適應崗位的要求,提高工作質量。所以畢業生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以及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豐富并提高自己的求職技巧與求職技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崗位,求職能力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將直接關系到畢業生是否順利就業。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關系到畢業生自己能否順利的實現社會化,轉變成職業人,五年制學生只有經過不斷的打磨,有了很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很快的高效的進入工作角色,自己才能具備持久的核心競爭力。
3 五年制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體系
要提升五年制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競爭力要做到三個方面:第一是學校要面向社會,根據社會對人才的不同需求,合理整合學校辦學資源,相應的調整專業結構,以適應培養人才的需要;第二是社會要提供給畢業生更多的就業崗位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提供更加公開透明的就業信息;第三是在校學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利用已有的條件,努力培養自身的職業核心競爭力。通過上述三個方面形成三位一體的職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體系。
3.1 從學校的角度分析培養五年制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1)學校要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合理設置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專業群,探尋特色的人才培養方式。五年制高職學校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被社會所接納,關系到學校發展,關系到學生的未來。首先,學校要研究用人市場的動態,根據市場需求來確定各類人才培養的目標,加快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其次,學校要根據各類專業的發展前景和專業的發展取向,適時的調整專業設置以及控制招生規模。最后,學校要研究更新人才培養方式,重視培養五年制高職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職業核心競爭力。學校還要主動地加強和社會的溝通與聯系,使培養出來的人才更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全面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重視學生就業所需的核心技能的培養。在教學中采用主題教學模式,它可以很好地解決在學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對主題的精心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職業學校的專業科目比較繁雜,而主題教學模式又擁有較廣的寬泛性,能夠較好地解決當前的絕大多數課程的主體化問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
(2)利用校內外資源開展有意義的綜合素質教育,打造社會所需的復合型人才。學校要科學發展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就要以育人為本,全面提高五年制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教會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他們具備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各類教育資源,發揮校園文化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優勢,用美的教育陶冶情操,用愛的教育使其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的藝術品味和人文素質,為社會培育優秀的復合型人才。
3.2 從社會的角度分析培養五制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社會對五年制高職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認可,將直接影響到畢業生是否順利的有質量的就業。所以社會對五年制高職畢業生的評價如何,需要具備什么樣素質的人才,若能夠將這些信息及時的反饋給學校,學校將根據這些信息有針對性的培養五年制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競爭力,對學校的人才培養將起到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了降低人才的使用成本,用人單位可以走進學校,和五年制高職學校進行合作,形成“訂向培養、冠名班”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為在校的學生提供更詳實的信息去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使學生充滿信心,充實自己,提高他們的職業核心競爭力。
3.3 從五年制高職學生的角度分析培養職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五年制高職畢業生職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需要學校與社會共同參與之外,關鍵的因素還是靠學生本人不斷的學習,在長期的修煉中,不斷地豐富專業知識與經驗的過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養,充分利用各方面所提供的有利資源,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自己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形成自身所特有的職業競爭優勢。
(1)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形成優良的心理品質。五年制高職學生能否成為被社會所接受有用之才,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是最起碼的要求,它影響著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支配著個人思想與行為,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F代社會的競爭非常激烈,工作節奏加快,只有具備優良的心理素質,才能做到從容的面對工作中的各種壓力與挑戰,適應生活中各種挫折。這兩種素質是學生在生活與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既有家庭的影響,也有社會的作用,還有學校的教育因素,是三者長期共同的作用的結果,學生只有主動的接受教育,以先進的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以積極主動的心態迎接各種挑戰,才能在不斷成長過程中具體這兩種素質,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與過硬的心理素質,在工作中才能夠有效地應對激烈的職業競爭的壓力。
(2)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嫻熟的專業技能,努力豐富社會實踐經驗。五年制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時最重要的任務是系統把握所學的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努力在各項專業技能比賽中檢驗自己,挑戰自我的同時,將自己所學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有意識的服務社會,為以后從事相關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專業技能基礎,五年制高職學生為了實現順利就業,必須具備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時,要學會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積極主動的參加實踐課和社會實踐,提升自己將專業技能應用到社會實踐中的能力。
(3)轉變學習方式,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提高創新能力?,F代社會的知識更新非???,處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這就要求五年制高職學生具有較強的終身學習能力,獲得不斷更新專業知識的能力,主題教學模式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幫助者,要給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學生要在不斷的總結中學習,以獲得所需的知識,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并不斷地對這種方式進行豐富和完善,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五年制高職學生在遇到新生事物時要有獨到的見解,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上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只有具備了高水平的獲取知識的能力與開拓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職業競爭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崗位。
五年制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在學生就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職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與復雜的過程,需要學校、社會、學生個人共同努力,構建培養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的三位一體的體系,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畢業生具備一定的職業核心競爭力,從而在激烈的職業競爭中實現充分的就業。
參考文獻
[1] 王志峰.金融危機形勢下提升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1):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