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5: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全球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金融全球化的特點。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體所從事的金融活動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展和深化的過程。它主要表現為這樣幾個特點:第一,發達國家及跨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處于主導地位。這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金融資本雄厚,金融體系成熟;調控手段完備,基礎服務設施完善;以發達國家為基地的跨國金融機構規模龐大,金融創新層出不窮;與之對應,全球金融規則也主要來自發達國家,這些規則總體上有利于其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利益最大化。第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術通道。當達的電子計算機技術為全球性金融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電子貨幣的普及,網絡銀行和網上交易將突破國界在全球鋪開,全球金融市場越來越被連接成為一個整體,金融市場的同質性進一步提高。第三,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適應新技術條件下競爭的需要,同時亦為規避限制性法規和風險,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在發達國家率先出現金融創新活動。這既包括制度的創新,又包括工具的創新,例如信用制度的創新、股權衍生工具的創新等等。在金融創新的推動下,一方面融資證券化趨勢大大加強,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新的金融風險和不確定性。第四,金融資本規模不斷擴大,短期游資與長期資本并存。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隨著參與全球化的金融主體越來越多,全球金融資本不斷擴大。在這其中,既有長期投資的資本,也有短期投機的資本。目前,在全球市場中出入的國際投機資本大約有7.2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每年GDP總和的20%。應該說,長期資本的投入有利于一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而短期游資的逐利和投機,則易引發一國的金融動蕩。
(二)金融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產生的二元效應。
金融全球化在對各國經濟和金融的影響中,同時具有正負兩種效應。出于研究的需要,在這里我們著重分析它對發展中國家的雙重影響。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金融全球化的正效應體現為:第一,金融全球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從國際市場引入外資。發展中國家由于自身發展比較落后,普遍面臨著資金短缺的矛盾。隨著金融全球化的拓展,相當多的資金流向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經濟發展的資金缺口,并帶動了技術的擴散和人力資源的交流。第二,金融全球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學習發達國家金融運作的先進經驗,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發達國家由于市場經濟建立較早,金融體系較為完善,金融風險控制機制嚴密。這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借鑒之機。同時,金融全球化還提高了國內外金融業間的競爭程度,迫使發展中國家金融機構利用金融創新減少交易成本,提高運作效率。
金融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負效應主要表現在:第一,金融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民族金融業的生存面臨巨大壓力。發展中國家參與金融全球化,符合自身長遠利益。但是,由于其金融業處于弱勢地位,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還較差。如果外國金融機構大規模進入,勢必給其民族金融業造成巨大的生存壓力,金融體系遭受沖擊將是不可避免的。第二,金融全球化為國際游資制造風險提供了條件。金融全球化雖然有利于資本在國際間自由流動。但是,出于逐利的動機,國際游資會利用發展中國家利率、匯率管制放開后產生的金融產品價格波動,大量涌入發展中國家套利和套匯。加之目前國際上尚未對投機資本提供必要的約束機制,若有風吹草動,國際游資就會從所在國大量撤走,從而引發嚴重的金融動蕩。第三,金融全球化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泡沫化程度。在過去20年中,發展中國家從國際市場籌集到的大筆資金被過度投入股市和樓市進行炒作。同時,國際投機資本也乘虛而入。在巨量資金的支撐下,證券、房地產市場逐漸脫離了經濟發展的基本面而飚升,并逐步演變為泡沫經濟。第四,金融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監管和調控帶來嚴峻挑戰。金融全球化意味著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與獲利。出于獲利的需要,國際上許多金融資源被無序、過度開發,金融投機性凸顯。加之現代金融交易工具發展迅速,極短時間內即可完成巨額資金的交易與轉移,其去向不確定性很大。這既給發展中國家金融監管與調控帶來嚴峻的挑戰,也削弱了其貨幣政策的調控力度。
二、中國金融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金融全球化的特點和二元效應有助于我們形成它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的一般性理解框架。為了將問題引向深入,我們還需進一步分析中國金融業在全球化時代所面臨的特殊問題,并尋求相應的解決方法。當前,中國金融業所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
(一)金融業整體缺乏競爭力。
從銀行業看,主要表現為資產質量惡化,資本嚴重不足,收益急劇下滑。銀行的資產質量是決定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按國家規定,銀行不良資產比重不得超過15%。而我國銀行的不良債權已大大超過了這一比例。到1995年,國有銀行不良資產比重即達22.3%,與當年商業銀行的總準備率21%相當。另據巴塞爾協議規定,銀行的資本比率不得低于8%,而我國國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距此標準相去甚遠,截至1997年6月,四大國有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只有3.12%。雖然1998年發行了2700億特別國債補充資本金,但依然離所需甚遠。銀行資產質量下降的直接后果就是經營效益急劇下滑。1996年,國有四大銀行凈資產利潤率只有5.5%,這一指標不但低于國內其他非國有銀行,更遠低于東南亞國家金融機構。而正是銀行不良貸款及低收益率是導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誘因。
從非銀行金融機構看,證券業的競爭力問題較為典型。這主要表現為證券業規模偏小,實力有限。眾所周知,證券業展開競爭和抗御風險是要以必要的規模和實力作為保證的。目前,證券經營機構和國內其他金融機構相比,規模普遍偏小。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各自資產總額都在10000億元以上,合計10萬億元。而在證券公司中,截至1999年10月,全部證券公司資產總額約為3500億元,規模最大的申銀萬國證券資產僅有300億元左右。如果再與外國投資銀行相比,中國證券的實力就相差更遠了。在這種情況下,隨著資本市場和證券業的對外開放,隨著跨國大型投資銀行大舉進軍中國資本市場,以國內現有證券經營機構的實力,是無法與其比肩相爭的,所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二)金融創新乏陳。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創新還很落后,且存在兩大問題:其一,金融創新過于依賴政府。由于我國的金融機構還不是真正的企業,金融創新主要依靠政府和金融主管當局,表現為一個自上而下的強制性過程。其二,在有限的金融創新中,各領域進展失衡。例如,金融工具、產品、服務的創新步履緩慢;在業務創新中,負債類業務多于資產類業務;在資產類業務中,真正能夠保證受益、轉移風險的金融創新寥寥無幾。顯然,金融創新的不平衡性和行政主導降低了金融資源的效率,削弱了中國金融機構的創新競爭力。
(三)中國金融業的監管存在突出問題。
經濟全球化是世紀變遷的顯著特點,它是冷戰后世界格局發展演變和最終形成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一)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與重組,是生產、投資、金融、貿易在全球范圍內的大規模流動,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融為統一的、相互依存的經濟體系的過程,它已經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歷史洪流。它主要表現力世界經濟內在聯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動的包容性。由它釋放出來的巨大的世界生產力動能,是推動世界巨變的根本動力。這一歷史進程對世界格局的發展具有既導向多極化,又導向單極化的雙重效應,但主導作用是推動世界格局的多極化。 經濟全球化既蘊含巨大的風險,更提供歷史性機遇,從而引發新一輪史無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競賽,其核心是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的過渡。在這場競賽中,必定有一批國家善于抓住發展機遇,采取正確的戰略,調整經濟結構,充分地趨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增強綜合國力。發達國家可能如此,發展中國家也可能逐步趕上,在大國中會出現此起彼落的情況,但不太可能出現“一國獨醒,眾國皆醉”的狀況。由于經濟全球化大大加強了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由于大國之間的競爭已經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狀態下,而是在全球化過程中展開,大國實力發生相應序列位移的可能性與幅度都較以前增大,一些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對下降,另一些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響與作用相對上升。這樣,作為全球核心結構的世界格局就會發生力量對比的重大調整。相對上升大國分享相對下降大國原先的影響力,不斷創造出新的、多無的力量空間,造成國際關系和大國地位的不平衡轉換。正是這種不平衡發展促進了世界大國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國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基礎。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美、歐、日三足鼎立之勢業已形成;歐、美、亞三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也正在逐步取代戰后美國經濟獨霸世界的時代。在21世紀前期,中國在規模上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經濟領域的這種多極化趨勢,仍然是以經濟為基礎、經濟與政治相輔相成和密切聯動的。 經濟全球化呈現統一的趨勢,而多極化展示分散的趨勢,兩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實際上,已有學者指”,經濟全球化時代是極與極之問逐漸趨向高度依存的時代。過去的極相互割裂,呈絕對性,今天和未來的極是相對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的一部分,簡言之,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性是絕對的。
極與極間關系的這種變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各大國都把發展經濟作為基本戰略,參與綜合國力的世界性競爭,由干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們的發展,只能依賴于利益協調,不能靠長久地損害別國的利益求得自身的發展。此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社會特別是大國都面臨著大規模金融風暴、全球環境破壞、大量經濟移民跨國流動。跨國經濟犯罪、國際債務、對跨國公司進行有效監管與約束等全球問題,沒有一個大國甚至超級大國能夠獨立解決這些問題,唯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圍內的廣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國問的合作更是至關重要的,全球形勢會迫使它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種國際協調與控制機制,這使美國難以有效地推行其單極獨霸的戰略,換言之,在越來越離不開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價值分配中政治范圍的擴大,以及大國間相互連接、協調與合作的強化過程,已經日益明顯。這也增大了美國尋求同其他大國合作的客觀推動力。經濟全球化需要 世界格局多極化來為它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二) 經濟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擋之勢向刀世紀挺進,自然引起深刻的思考,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帶來的雙重效應,即除了具有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作用之外,還可能被超級大國用來建立單極格局或單極主導下的多極格局。
以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使世界經濟活動的空間距離迅速消失,充分的經濟信息是市場經濟活動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美國清醒認識到這一點,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制定“數字地球”發展戰略,在上述活動領域搶占高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它的優勢地位,并且以優先發展信息產業,注重產品的研制與開發,高踞于世界產業結構和國際分工的頂端。美國力圖憑借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全球性技術形成經濟、軍事、政治與文化力量,主導全球化進程,鎖定大國力量對比,在國際舞臺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選擇的空間,使世界格局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經濟全球化所要求的全球貿易自由化,無疑將給經濟實力最強大的美國提供更多的貿易和投資機會。在因經濟全球化而迅速推進的國際金融(包括國際貨幣體制與國際投資規則等)和國際貿易制度化過程中,美國握有某種主導權或主動權,對現存國際經濟組織及其規則有掌控權。這使美國收益匪淺。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而跨國公司的巨頭主要集中在美國。因此,克林頓總統認為全球化趨勢會使美國更加繁榮。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世界經濟融為統一的、相互依存的經濟體系的過程,美國刻意利用這一進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過其占優勢的全球性經濟活動及其影響力,傳播甚至強行推行其理念、價值觀和政治制度。布熱津斯基就說過:“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加上外部世界通過把中國進一步納入國際體系而施加的變革壓力,也許能導致中國體制的逐漸民主化” 總之,美國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維護自己的經濟霸權,進而推進政治霸權、軍事霸權。文化霸權和信息霸權,營造有利于美國的國際戰略環境,構筑單極(至少是美國單極霸權治下的多極)格局。世界格局的兩種走向何去何從,決定于主要世界大國的戰略取向和他們在各種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層次的力量對比結構。 (三) 冷戰結束后,人們對世界格局進行了近十年的觀察,得出了各自的結論。有人認為,兩極格局解體后,取而代之的是美國的單極格局,多極化只是善良人們的一廂情愿。科索沃的炸彈徹底埋葬了多極化的幻想。有人認為,現在是以一超多強為特征的多極格局,它將長期存在。有人認為,“一超多強”是走向多極化的過渡性格局。筆者的看法是,現在處于從兩極格局走向多極格局的過渡時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國家、國家集團之問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國際核。乙結構和戰略態勢,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對比的基礎之上。由于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力量對比總是處于變動之中,當量變達到臨界點,世界格局賴以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狀態就會遭到破壞,格局勢必發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
關鍵詞:金融危機,信息技術,金融業
1.信息技術在金融業的主要作用的組成
信息技術在金融業的主要作用有客戶分析、成本分析、提升業務和完善內控機制四部分。首先是客戶分析,通過中間業務數據倉庫,能深入評價每個客戶帶來的中間業務價值,得以區分什么客戶是金融企業需要的中間業務高端客戶,通過管理系統分析客戶的需求傾向,分析客戶的潛在要求,在為客戶提供中間業務服務的同時,將用戶發展成為存款、貸款和購買多項金融產品的綜合客戶,通過客戶業務數據分析,找到高端客戶營銷的最佳渠道。然后是成本分析,能夠深入評價每筆、每項、每類中間業務的成本效益,通過中間業務數據倉庫的成本分析,完成中間業務各項業務定價模式的構建。各家金融企業都有各自中間業務收費標準及中間業務減免辦法,但在具體的執行操作中,缺少衡量業務的標準,如業務較為集中的公司占用了大量的柜面及人力資源,造成了低端客戶嚴重擠壓高端客戶的不良經營狀況,如何篩選業務,如何對成本過高的業務收取合理性的補償費用,成本核算本來就是金融企業急需進行而未能達到目標的弱項。諸如此類經營中許多實實在在需要定性、定量分析來解決的問題,目前都缺少信息數據支持,都迫切需要利用先進的金融信息技術來實現。再次是提升中間業務服務水平,發展高收益業務。利用金融信息技術,積極發展集團客戶現金管理、銀團貸款組織安排、收購兼并等政策允許并且市場需求很大的中間業務,提升整體的中間業務水平。積極借鑒國外的業務發展經驗和信息技術經驗,大力發展衍生金融工具。國內數量不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三類,賺取手續費的代客衍生、套期保值的金融衍生、盈利目的的自營業務,金融衍生業務規范的業務流程涉及到前臺交易,中臺風險管理,后臺結算和清算管理。科技論文??萍颊撐摹W詈笫菓媒鹑谛畔⒓夹g完成中間業務內控機制的建立。各項業務的操作、監督、授權、風險監測都通過信息系統控制,實現對高風險點的重點監測以及對風險量化、動態、連續的監控,通過信息技術規范中間業務的經營管理。
2.信息技術在金融業中的應用前景
金融業信息技術發展是涉及到金融公司各類資源整合,涉及到公司所有利用互聯網(包括Internet與Intranet)、無線技術、電話等信息技術手段進行電子化交易、電子化信息溝通、電子化管理的活動,貫穿公司經營管理的全過程。金融業信息技術是隨著互聯網技術興起逐漸成熟的,新的信息技術在金融公司內又一輪深層次的商務應用,是信息技術本身和基于信息技術所包含、所帶來的知識、技術、商業模式等在公司內的擴散和創新。拓展信息技術在于金融行業的各個領域的應用、利用信息技術發展金融企業的商業模式將是金融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出現,未來全球金融領域將面臨一場挑戰,在危機的同時要面對信息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浪潮。為此,我國金融業應積極準備,精心策劃,利用互聯網進行金融產品的宣傳和銷售金融產品以及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活動,并通過互聯網加強與國內外金融公司的業務往來和經驗交流。我們相信,全方面發展信息技術,有利于推動我國金融行業的長足發展,使之以全新的姿態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
3.信息技術在金融業中的主要作用
信息技術的應用大大降低了金融企業相關業務的經營成本,提高了經營效率。網上銀行的出現是信息技術帶來金融業創新的最直接成果之一。網上銀行通過使用信息技術,實現了交易無紙化、業務無紙化和辦公無紙化,所有以前銀行使用的票據和單據全面電子化;全面使用了網絡貨幣,不僅能給銀行節約使用現金的業務成本,而且可以減少資金的滯留和沉淀;金融企業利用計算機和數據通信網傳遞信息,利用電子數據交換進行結算,從而簡化了業務流程,提高了金融企業的經營效率。
信息技術為各金融機構間的合作提供了一個技術平臺。技術型的金融創新可以有效規避分業經營模式對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限制。利用互聯網的交互性,金融企業只需要聘請少數專業人員就可以解決客戶購買保險、證劵、基金等金融產品時的各類疑問,從而順利實現分銷,從某種意義上這擴大了金融產品的市場并提高了業務的處理效率。
信息技術使得商業銀行經營實現電子化、自助化。信息技術使得銀行通過電腦和網絡,就能為客戶提供3A(Anytime、Anywhere、Anyway)服務。科技論文。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豐富多彩的金融信息服務正在成為當今金融創新的重要內容,也是銀行業競爭的主要服務領域之一。相關商業銀行正積極開拓手機銀行業務,采取全系統全程端到端數據加密等方式確保其信息安全。使這類金融信息服務在保險、證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得到了更多應用。
4.小結
從文章敘述可以知道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極其寬泛,因為金融領域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寬泛的領域,主要包括了保險、證券和商業銀行業務等一系列的業務范疇。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的規律,只有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得到了客戶的承認,信息技術才能更好的應用與金融領域.
參考文獻
[1] 楊有振.金融信息化的發展與戰略[J].金卡工程,2004,(9).
[2] 劉芳.對我國金融信息化的一些思考[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3,(3).
[3] 謝為安.金融工程與金融自由化[J].上海綜合經濟,2000,(6).
[4] 肖晟.試論當代金融信息化[J].四川大學學報,2000,(1).
[論文摘要]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資本的全球流動使得各國金融市場聯系日益緊密,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關鍵是如何實施有效監管,以達到避害趨利之目的。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一、金融資本全球化加深了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脆弱性
1.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加深
金融機構的產生和發展有效地削弱了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的成本,但是金融資本全球化導致金融機構規模日益龐大,這反而使債權人很難及時了解其經營狀況,也大大增加了金融機構有效篩選和監督債務人的困難,結果使原本弱化的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重新顯現出來,從而加大了金融機構的脆弱性。
首先,金融資本全球化之前,金融機構一般是區域性的并且規模不大,債權人的數目相對有限并且比較集中,他們比較容易了解本地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和風險狀況,所以金融機構和債權人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并不很嚴重;但是金融資本全球化使金融機構債權人的數量大大增加,并分散在全球各地,他們要了解一家跨國金融機構的經營和風險狀況是非常困難的,這加大金融機構和債權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根據經典的“囚徒困境”理論,如果某個意外沖擊使存款的提現速度加快,那么每個理性的儲戶都會趕緊加入擠兌的行列。即使銀行的經營是穩健的,即使所有的儲戶都能夠認識到如果他們不進行擠兌更有利于整體的利益,擠兌行為仍然會發生。因此全融資本全球化加大了債權人和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加劇了金融機構脆弱性。
其次,在金融資本全球化之前,一般來說,金融機構規模不大,債務人的數量相對有限也比較集中,金融機構對債務人的篩選和監督的效率比較高,這樣金融機構和債務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并不十分嚴重。但是金融資本全球化使得金融機構的規模全球化,債務人的數量全球化,這使得金融機構對這些債務人的篩選和監督成本急劇上升,結果導致金融機構和債務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日益突出。
2.金融機構道德風險的加深
金融機構的產生本來可以降低借款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但是金融資本全球化的發展卻反而使金融機構隱藏了巨大的道德風險。
首先,在金融資本全球化的條件下,規模巨大的跨國金融機構的破產可能對一國乃至全球經濟造成沖擊,因此金融機構經營者認為如果單個銀行出現困難,政府可能聽之任之,如果大規模的金融機構陷入困境,政府就不得不進行拯救;再加上競爭壓力也迫使它們繼續其進行冒險性的決策。這將導致道德風險加劇。
其次,金融資本全球化使得經營者可能面臨的獎勵和處罰之間出現了嚴重的不對稱性。經營者的某種風險性決策一旦成功,他將獲得極大的獎勵;如果失敗其最壞結果也不過是下崗而已,所有者從錯誤決策中招致的損失只不過是其自有資本,所以金融機構管理者的理總是傾向于作一些風險較高的決策。一旦失敗,那么金融機構就面臨巨大的災難。巴林銀行就是如此。
最后,由于金融資本全球化使全球金融機構之間的往來關系非常密切,因此個別金融機構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將極有可能擴散到整個金融系統。
3.發展中國家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的加劇
(1)發展中國家匯率的波動性加劇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金融衍生工具超速增長,貨幣當局在面臨強大的貶值或升值壓力以及國際金融市場上巨額投機資金時往往無能為力,即使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其結果也必是貨幣匯率的大幅波動。如果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其波動將更加劇烈。
(2)發展中國家股價的波動性加劇
歷史上的金融危機甚至經濟蕭條均與股市的劇烈波動相關,而金融資本全球化更是加劇了股市的波動性,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和股市的波動加劇了發展中國家股市的波動。金融資本全球化使得發展中國家證券市場與發達國家證券市場間的聯系緊密。當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發生波動時,即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正常,其證券市場也會相應地出現波動。另外,實體經濟波動在很大程度會影響股市的波動,因此全球經濟的不穩定也會加劇全球股市的波動,進而加劇發展中國家股市的波動。
第二,市場投機與操縱。隨著金融資產大量涌入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市場,一些大型機構投資者憑借自己的資金實力和信息優勢操縱股票市場,創造虛假交易,制造交投繁榮景象,推動股價持續上漲。因此,金融資本全球化使得發展中國家股市的波動更加頻繁和劇烈。
第三,外國投資突發性的大規模撤資,往往會造成發展中國家證券市場的流動性困難。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股票市場的規模十分有限,外國投資往往占有較大比例。在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下,突發性的外國撤資幾乎沒有任何障礙,此時,不僅發展中國家的宏觀經濟會遭受沖擊,而且往往伴隨貨幣大幅度貶值,進而導致證券市場流動性大幅萎縮。
(3)發展中國家金融資產風險的傳染性加劇
由于金融資本全球化使得金融機構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比以前更加復雜,因此金融資產風險的傳染性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一旦某個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價格下跌以至于其不能保證正常的流動性頭寸,那么局部的金融困難就會迅速、劇烈地傳播到其他金融機構,甚至演變成整體性的金融動蕩。
二、發展中國家對金融資本全球流動的有效監管
1.對金融機構實施有效監管
發展中國家對外資金融機構進行有效監管不僅要遵守巴塞爾委員會頒布的關于加強國際金融監管的一系列協議所管提供的最低標準,還應該就本國有關對外國金融機構的專門管制或更嚴厲的審慎管制進行監督,綜合采取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方法,檢查外國金融機構經營的合規性,以作為經營性監督的補充。
第一,加強對外資金融活動監管的立法準備。通過金融立法,制定全球化條件下的金融業運行規則,并完善金融執法體系,保證規則得到執行,以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構筑全球化條件下的金融安全網。
第二,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市場準入的監管。發展中國家中央銀行等金融監管部門在考慮是否批準國外銀行進入時,除了執行巴塞爾協議規定外,還應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對國內銀行業將會帶來何種影響;二是本國經濟對其提供的金融服務的需求程度;三是其注冊資本數量和勞動質量;四是該機構母國是否有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另外,中央銀行還應把握好引進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速度與布局。
第三,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的監管。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對外資銀行的業務管理與對本國銀行基本相同,即所謂“國民待遇”。但發展中國家還應該對外資銀行的業務范圍、經營地域等適當進行限制,對不同的外資銀行采取不同的政策。如對離岸商業銀行,只應允許其開展境外業務;對限制性外資商業銀行,可以允許其經營境外業務及部分境內業務。
第四,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異常動向的監管。發展中國家中央銀行一要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及國際資本異常流動的跟蹤監測能力,通過對外資機構業務過程的監督、測定、計量、分析和評估,及時發現國際游資的動向;二要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異動的應急處理能力。中央銀行應通過立法,保留在非常時期對外資金融機構特別處置的權力。
第五,加強與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發展中國家政府應該努力搞好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通過與國際清算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的交往與協作,提高中央銀行的監管水平,在進一步擴大和提高金融對外開放水平的基礎上,不斷增強防范和化解風險的能力,確保本國民族金融安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對長期外債實行規??刂?/p>
發展中國家要想把握住資本自由流動的機遇,把國際債務納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保障本國在負債經營中能夠量力而行,借好債,用好債,還好債,既促進經濟發展,又防止發生債務危機,政府應建立起一套適合本國情況的較為完整科學的外債監測指標體系,并以此來對外債進行分析和考評,發揮其指導和監督作用,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為此發展中國家可以采用包括償債率、借債率、負債率、流動外匯持有額、外債增長率、短期債務率、外資依存率等指標對外債進行監測,以保證外債的適度規模。
3.對短期游資實施有效監管
鑒于游資的不穩定性和破壞性,發展中國家應該對游資實施有效監管,以減少巨額游資興風作浪給經濟發展帶來嚴重沖擊。發展中國家對游資的有效監管應該根據本國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資本流動規模和結構,尤其是流動渠道(即短期借款、證券投資還是經常項目滲入)來決定是采取征收貨幣交易稅、數量控制等直接控制手段,還是采取財政政策調整、浮動匯率等間接手段進行調控。
第一,對短期境外借款的有效監管。監管短期境外借款可以采取三種針對性措施:一是期限管理,如規定借款合同的最短期限,鼓勵長期貸款;二是限制其流入本國股票市場、外匯市場、衍生金融工具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以根絕短期資本獲取暴利的可能性;三是業務限制,比如限制甚至禁止外資金融機構從事本幣業務特別是本幣借貸業務等。
第二,對證券投資的有效監管。短期游資進入發展中國家證券市場的渠道多種多樣,對其有效監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對非居民投資本國證券市場施加外匯約束;規定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對境外投資者不同的開放度;提供給居民和非居民以不同的投資工具,如A股和B股,或者規定外資對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規定非居民持有的股份限額;限制非居民投資本國未上市股份;對游資侵入本國證券市場的中間機構進行限制。在本幣部分可自由兌換的條件下,無論境外資本是投資于東道國本幣證券還是外幣證券,無論境外資本是直接進入還是通過在岸、離岸外國機構投資者進入,都必須通過證券經紀公司。
第三,對通過經常項目滲入的游資的有效監管。對于通過貿易與非貿易渠道進入東道國的游資,可以通過完善外匯管制制度來加以控制,強調外匯買賣和資金進出必須建立在真實交易基礎之上,并要求以真實單據作為外匯交易的依據。
此外,稅收措施對各種游資都具有較強的監管作用。例如交易稅或印花稅,對投資所得依據來源地原則征收所得稅,對資本利得征收所得稅。
參考文獻:
[1]夏振坤李建軍:經濟全球化的面面觀[J].江漢論壇,2001
[2]郭根龍:WTO框架下的中國金融服務貿易政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3]吳興南林善煒:全球化與未來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4]楊冬雪:全球化:西方理論前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5]范愛軍:經濟全球化利益風險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6]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關鍵詞:金融全球化,趨勢,思考
一、金融全球化的定義
金融全球化,是一個總括概念,指跨境資金流動造成的日益增多的全球聯系。其具體的定義眾說紛紜,難以統一。概括來說金融全球化是一個世界各國金融制度、金融市場不斷一體化,使得金融資產能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最終能讓金融主體通過各種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圍內有效利用金融資源,表現為金融市場一體化、區域貨幣一體化、金融規則一體化、金融衍生工具全球化、發展金融業全球整合擴展,從而達到金融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的一種不斷廣化和深化的金融活動,是一種全球金融活動和風險發生機制日益緊密關聯的一個客觀歷史過程和趨勢,是經濟全球化的一部分。
二、金融全球化對中國的二元效應
如今的中國已經是金融全球化程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金融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越來越顯著,正面效應主要有:1、金融全球化不斷有利于中國從國際市場引入外資,也有利于中國“走出去”。2、金融全球化有利于中國學習發達國家金融運作的先進經驗,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發達國家由于市場經濟建立較早,金融體系較為完善,金融風險控制機制嚴密,這給中國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借鑒之機。,思考。
負面效應主要有:1、金融全球化使中國民族金融業的生存面臨巨大壓力。中國參與金融全球化符合自身長遠利益,但是,由于我國金融業處于弱勢地位以及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還較差,如果外國金融機構大規模進入勢必給其民族金融業造成巨大的生存壓力,金融體系遭受沖擊將是不可避免的。2、金融全球化為國際游資制造風險提供了條件。金融全球化雖然有利于資本在國際間自由流動,但是,出于逐利的動機,國際游資會利用我國利率(匯率管制放開后產生的金融產品價格波動,大量涌入中國套利和套匯,加之目前國際上尚未對投機資本提供必要的約束機制,若有風吹草動國際游資就會從中國大量撤走,從而引發嚴重的金融動蕩。3、金融全球化加劇了中國經濟的泡沫化程度。從周邊發展中國家的實例中可看出,在過去20 年中,這些國家從國際市場籌集到的大筆資金被過度投入股市和樓市進行炒作,同時,國際投機資本也乘虛而入,證券、房地產市場逐漸脫離了經濟發展的基本面而飚升,并逐步演變為泡沫經濟。,思考。
三、面對金融全球化,中國經濟及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
面對金融全球化,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市場中的問題也逐步顯露,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經濟上我國經濟對外依賴度過高
中國是一個外貿依存度非常高的國家,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巨大,中國在過去的四年里,對外貿易總額年均增長率在20%以上,遠遠高于同期全球經濟增長水平。近年來中國對美、日之外的其他國家的貿易有了迅速的提高,歐盟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但美國仍是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貿易伙伴的美國,如果其經濟出現逆轉,中國則很難獨善其身。根據央行研究, 美國經濟增長放慢1個百分點, 中國出口就會下降6個百分點。
(二)現行人民幣匯率重估與匯率制度改革問題挑戰我國金融安全
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增長伴隨明顯的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表明中國外匯資產貨幣化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貨幣供應迅速增長的結果必然是流動性泛濫,房地產、證券等金融資產價格不斷推高,虛擬經濟運行逐漸脫離正常軌道,最終形成全社會的資產泡沫。而這些現象恰是歷史上數次金融危機出現的前奏。,思考。所以國際收支失衡對我國貨幣供給增加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三)金融體制及其改革存在宏觀層面的問題
我國屬于新興的市場國家,金融體制改革雖然已取得較大進展,但還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新舊體制交替引起金融業的混亂,導致金融體系運營效率下降,資金配置效率低下,金融風險增加,從而成為威脅金融安全。,思考。具體表現在:1、成熟的金融制度是市場經濟長期演化的結果,而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僅僅十幾年,金融機構資產質量不高,銀行經營管理水平低,經營效率低下,金融服務品種和質量跟不上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2.隨著金融開放的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推進,中國金融開放政策的缺陷也逐漸顯現出來。這主要表現在開放順序和開放程度兩個方面:在開放順序上,先是對外開放,后是對內開放;在開放程度上,則表現為非對等開放和一定程度的開放過度。這對于脆弱的中國銀行業來說,一方面使其市場份額下降,優質客戶減少;另一方面使其盈利能力下降,資本流動性降低。3.銀行監管水平跟不上時展的需要。我國目前采取的分業監管體制,已經受到初露端倪的混業經營的挑戰,如不及時對現有監管體制進行調整,就可能會形成交叉監管、重復監管以及監管的空白地帶和灰色地帶。4.利率管制造成存貸息差過大現行的中國利率管制政策是“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據分析,銀行實際業務形成的利差異乎尋常地達到了5~6 個百分點。而存貸息差的國際平均水平是1.5~2個百分點。北美較高,也不過只有2.5個百分點。高息差形成的龐大利潤,是處于壟斷時期中國銀行業的利潤源泉,是中國利率制度缺失的產物之一,是中國銀行業最后、也是最豐厚的一塊“奶酪”。在過去,我們尚可接受這塊“奶酪”的存在,然而,在如今的中國金融市場中,外資銀行已經進入,并想分食這塊“奶酪”。,思考。屆時,大量外資銀行通過息差賺取的高額利潤,將會是以犧牲中國經濟發展的中長期利益為代價,也是以犧牲中國國民利益,惡化國內收入分配格局,抑制內需,削弱國內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為代價。
四、我國應對金融全球化的措施
金融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在金融全球化的情況下,一個國家很難脫離他國自我發展, 作為一個大國,中國自然不能脫離金融全球化潮流,造成經濟上的被邊緣化。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從長遠來看, 各國經濟出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聯動效應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 過度地損害他國利益, 最終也會影響本國的利益,因此我國政府對全球經濟發展的聯動關系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 形成相對一致的目標, 這也是解決全球金融一體化所帶來的復雜問題的基礎。建立新全球經濟金融協調與監管同盟勢在必行。
(二)就我國自身而言,優化公共治理,建立健全法律和監督框架,提高透明度,減少腐敗,建立和諧的國家環境,以便于從金融全球化過程中受益。
(三)大力推行人民幣區域化或國際化。盡管目前, 人民幣遠非國際貨幣, 但人民幣在東亞區域貨幣合作中已開始發揮積極的作用,建立亞洲地區貨幣互換合作體系,在亞洲國家之間尋求貨幣合作,逐步謀求人民幣區域化或國際化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
除此以外,戰略規劃自身需有足夠的彈性,可以靈活應變以適應金融全球化環境中頻繁的變化和外來沖擊。,思考。相信通過這種謹慎嚴密而又靈活多變的金融發展戰略規劃, 可以使我國金融發展充分得益于金融全球化的正效應,而又最大程度的消除或抑制其負效應。
開辟金融服務創新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是金融服務創新的突破點,積極開發新的電子技術是金融服務創新的有效手段,加快新產品開發是金融服務創新的載體。
適時與國際證券業接軌, 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 使我國的證券業更好更快地發展。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金融全球化要求企業具備隨時對匯率和利率變化做出反映,及時調整生產規模、產品結構的能力, 所以必須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科學的經營管理機制。培育真正的市場主體和競爭體制,形成與開放環境相適應的競爭能力國有銀行要建立國家控股的多元化產權制度。
【參考文獻】
普拉薩德羅高夫魏上進柯賽等《金融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實證研究結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定期刊物第220號
李天德《“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面臨的十大問題》四川省情2006年第2期
張方群王延平《金融全球化與我國證券業創新思考》經營管理者2008年第13期
陸芹《金融全球化與我國金融策略》科技資訊2008年第5期
高海紅《金融全球化與國際金融體系對東亞的挑戰》當代亞太2008年第2期師家升李永勤王健康《金融全球化條件下的中國金融安全》消費導刊2008年1期
張杰李玥《金融全球化環境下金融創新探究》商場現代化2008年11月(下旬刊)
過琥崗黃泳明《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發展的影響分析》沿海企業與科技2005年第8期
歐陽嵐《關于金融全球化的思考》《當代經濟》2008年第2期(下)
龐暉《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商場現代化》2008年2月(上旬刊)總第529期
王磊《金融全球化與中國金融的應對策略》中國商界2008年第7期
進一步開放農村金融市場,逐漸增加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通過增量改革以推進存量改革就變得異常迫切。
農村金融新一輪改革開始進行,各種新型農村機構開始試點。特別是2006年12月22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人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始廣泛設立。這是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也是解決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的需要。截至2007年末中國農村金融體系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中國已初步形成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
二、農村的資金需求情況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不一樣,各地居民的資金需求也難免會存在差異。根據筆者對浙江、河南、四川三地的調查,發現農戶主要是通過跨期支出來滿足自身的資金需求。根據供求均衡理論及對農村資金供求調查的情況,建立以下等式:
D=I+O
I=a(1-b)Y
其中D表示資金的需求,I表示內援性融資供給,0就是外援性融資供給。a表示當地農戶的儲蓄率,b表示農民預防性資金儲蓄率,Y表示當地的收入水平。
通常來說,農戶通過跨期支出來填補資金缺口主要是通過自身的儲蓄、親戚朋友的友情借款、當地非正式的小額信貸組織、商業信用、信用社借款等途徑獲得。其中,儲蓄作為內援性的融資,受當地的收入水平影響較大,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較深。農戶除了日常生活所必須的開銷以外,其余的收入基本上是全數進行儲蓄。所以沿海及東部較發達地區,因為收入水平較高,儲蓄總額也就相應較高。以浙江的全國百強縣長興為例,普通家庭進行生豬養殖從修建豬圈、購買小豬及飼料進行生豬飼養初期要投入3萬~5萬元。但是玄壇廟的村民基本上都是通過自有資金解決。再加上東部沿海社保等機制建立較完善,村民安保意識也比較強,多購買醫療養老保險.所以上式中b也就數值較小。所以在東部較發達地區的O就較小,需要的外部資金也不多。
三、針對不同的經濟情況,村鎮銀行應該采取不同的措施
到2008年12月31日,全國正式開業的村鎮銀行總共只有70家,其中在東部地區有2l家,中部26家,西部23家。在數量上,三地差別不大。但是70家村鎮銀行的平均注冊資本4516.41萬元。其中東部地區平均注冊資本8150萬元,中部地區2575萬元,西部地區平均注冊資本為3342萬。
1.東部地區發達地區。東部地區的試點村鎮銀行開設時間短,但是平均注冊資本和注冊資本總額兩項上都是遠遠高于西部和中部,特別是廣東小欖村鎮銀行和浙江長興村鎮銀行注冊資本分別為2.5億元和2億元,遠遠高出同類金融機構的平均水平。這些特點與東部地區本身經濟比較發達是有直接關系的。同時,充足的資金也為村鎮銀行進一步發展資金業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在東部地區,普通村民的自由資金較充裕,貸款需求并不強。例如,長興聯合村鎮銀行所在地長興縣下屬玄壇廟全村的總人口1250,2007年的人均收入達到8600元。當地村民主要從事種植業,其中葡萄種植為其特色產業。部分家庭還從事養殖業或是手工業。對于
在東部地區另外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中小企業較多。這些企業往往因為自身規模小,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被認為風險過大,一般的商業銀行很少會給他們放貸。但是這類小企業實際上是很具有潛力的。以山東省的萊商銀行為例,從1997年的2000萬存款,3000多萬的貸款到2007年被英國《銀行家》評為中國銀行業100強中的第66位,‘噪商銀行依靠的就是給中小企業貸款。
事實上,大學生創業多數還是集中在服務行業,整個計劃的啟動資金并不大,通常都在10萬以下。對于東部有著較高注冊資金的村鎮銀行,扶持這樣的項目在資金上并沒有什么困難。但是因為大學生創業之前往往沒有什么經驗,創業的失敗率較高,目前浙江的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最高只有4%,所以許多銀行在給他們放貸之前都有很多的顧慮。
2沖西部欠發達地區。雖然中西部的村鎮銀行注冊資金都低于全國平均資本,甚至調查中的包商惠農村鎮銀行、北川富民村鎮銀行、隴南市武都金橋村鎮銀行這3家注冊資金還不足1000萬,但是如果發展戰略得當,村鎮銀行依然可以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以大邑交銀興民村鎮銀行所在地大邑為例,全縣占地總面積1548平方公里,轄17個鎮、3個鄉,各個鄉鎮的發展情況也差異較大,村鎮銀行應該分區區別對待。比如距大邑縣城10公里的新場鎮就是典型的西部地區小城鎮的代表。當地沒有什么支柱產業或者有規模的企業。青壯年基本外出打工,村里只留下老人孩子,進行簡單的農業生產,滿足自己的需求。村上有一些小店,經營一些簡單的日常消費品,經營資本多為自有資金。整個縣城只有一家郵政儲蓄。
首先類似于新場鎮這樣的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西部小鎮很多,隨著旅游資源得到進一步的開發,當地就需要配套建設一系列的食、住、行設施。但是因為本身經濟不夠發達,自有資金數額很少,而旅館、飯店的初期投入及運營資本較大,村民必然會選擇外向型融資方式。村鎮銀行要脫穎而出,必須盡早布局,并采取低利率、手續簡單的一些真正有優惠性質的貸款,吸引當地村民。
在對村民的采訪中我們了解到,他們不愿意選擇銀行貸款的最主要原因除了利率高以外,就是貸款手續過于煩瑣。因為農民實際所擁有的資產不多,而金融機構出于安全性的考慮往往需要等值的擔保、抵押品,所以很多農戶的貸款申請都不會得到批準。在這種情況下,村鎮銀行可以學習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創辦的格萊珉銀行的成功經驗,推廣村民聯保制度。在格萊珉銀行中,每5個人組成一個小組自己進行管理,格萊珉銀行給予每個小組充分的信任和權力,組員自己決定以后要做什么,怎么做。每個禮拜5個組員必須有一個討論。組員之間相互支持、相互監督。村鎮銀行可以依樣畫壺,采取相同的策略。而采取聯保方式對村鎮銀行有以下三點好處:(1)因為村民之間是相互非常了解的,基本上不存在信息不對稱性,所以在選擇組成小組的時候,村民就會自行剔除那些有可能不能按時還款者,這可以減少村鎮銀行在信息審核上花費的成本,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資金安全。(2)形成聯保之后,村鎮銀行只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去檢查一下各小組總的資金使用情況,為需要服務的對象提供一些建議,這樣就可以減少之后監督上的成本。(3)因為組員之間的相互監督必然會產生相互競爭,會刺激各成員,使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樣不僅可以保證銀行的資金安全,而且可以改善農戶自己的經濟情況,進而帶動整個農村的經濟發展。
另外,村鎮銀行在中西部除了在13個國家貧困縣、1個省級貧困縣設點以外,還有35家村鎮銀行所在地的經濟情況并不是很差,比如大邑。位于成都市半小時經濟圈內,大邑工業園區是四川省唯一的現代制造業示范區和四川省首批循環經濟示范區,已經逐步形成了以電子通訊、食品加工、服裝生產、機械制造為主的“四大產業集群”。種植葡萄來說,由于是特色經濟產業鄉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平均每畝地種植葡萄的成本為500元~600元,政府補貼就達到200元~300元。而每畝地的平均年收入可以達到2500元~3000元。農戶足以做到自給自足。這種情況下,村鎮銀行應該把更多的資源放在中小企業和一些規模較大的種植業上。學者們并沒有把它作為一個單獨的問題加以研究。隨著金融全球化發展,國家金融應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單獨研究,這是由它在經濟中重要地位及其特殊本質所決定的,著名教授劉豐名曾經指出:國際經濟法的研究需要將其重心轉向加強國際金融法的研究,逐步建立國際投資金融法、國際貿易金融法、國際貨幣金融法“三位一體”體系。由此可見其地位的非同尋常。筆者認為,國家金融就是一國對內對外一切金融(貨幣資金融通)事務上享有獨立自主的權利,即金融的獨立決策權、操縱權和控制權,它包括貨幣和金融監管兩個方面。面對發達國家及其跨國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和爭奪,發展中國家的金融不斷地被弱化并極有可能旁落于發達國家及其跨國金融機構之手,導致發展中國家金融和經濟的附庸化和殖民地化。一旦出現這些情況,其國家金融及安全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在金融全球化過程中,各國家應采取積極而又謹慎的態度來對待它既不能輕易放棄國家金融,又不能不看到全球金融化的大趨勢。
二、金融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金融受到的挑戰
(一)美元化。一切經濟活動最終都表現為貨幣問題,貨幣象征著一個國家的金融,在政治經濟生活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
比如說在晉原鎮我們了解到,該鎮經濟情況運行良好,2008年人均收入達到了6315元,比2007年增加了10.3%。在采訪期間我們走訪了一家王姓農戶。從2007年起,他們開始進行雙孢蘑菇的種植,現在有差不多3畝的菇田,去年收入非常好,把初期的投入時借親戚朋友的錢都還清了?,F在收入算下來比以前外出打工的還要高。因為產品市場銷路好,2009年夫妻兩人還準備擴大規模。其實在很多小縣城,這樣的例子非常多。隨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的深化,中國外向型經濟遭受嚴重的打擊。據估計,現在已有2000萬農民工失去了工作。各個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廣大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村鎮銀行應該抓住這一時機,和當地的政府緊密合作,為這些農民工創業鋪平資金道路。
雖然村鎮銀行在中國還是一個新型機構,大多數的村民對他還不夠了解,但是只要村鎮銀行能夠切實把握所在地區的經濟特色,對結合這些特色推出合適的業務服務,發揮出區域性銀行的優勢,相信村鎮銀行是有能力達到設立時的預期,填補農村金融空白,完善農村金融網絡的任務。在1999年1月,阿根廷總統梅內姆宣布,阿政府認真考慮將其經濟美元化,即讓美元徹底取代阿貨幣比索,放棄國家的金融,而不再實行目前的以美元為儲備的貨幣體制,即實現政策美元化。隨后,拉美很多國家包括波多黎各、厄瓜多爾、巴拿馬等都實現了美元化。美元化是通過一種強幣向若干國家滲透并部分或全部排擠這些國家的弱幣所形成的金融區域化的又一種形式。【3】美元化的實質是放棄國家貨幣金融,即貨幣發行權和獨立的貨幣政策以借用強勢貨幣來確保經濟穩定的經濟政策。但是美元化換來的穩定只是暫時的,美元化帶來的后果是貨幣需求的不穩定和匯率波動,甚至產生通貨緊縮。2002年阿根廷再次暴發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令阿根廷銀行業遭受了滅頂之災,所有銀行均出現嚴重虧損,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央銀行監管的缺乏,國家金融完全的喪失,導致外資控制了整個銀行體系,即阿經濟命脈。阿政府根本沒有任何辦法來應對這場危機。這種美元化金融體制短期效應是明顯的,但是長期風險是不可避免的。這種以犧牲國家貨幣和金融,即放棄用貨幣政策調控本國、本地區經濟的手段行為,將使這些國家逐漸成為美國經濟的附庸。正因為如此,曾經大量使用美元的前蘇聯、東歐國家和埃及,在國內經濟形勢好轉后,又出現了“反美元化”現象,美元存款在這些國家總存款中所占的比例迅速下降。
(二)金融市場的過度開放。發展中國家為了充分加入到國際市場,以謀求更大的利益及更好地條件,積極投身到金融全球化進程中,擴大本國金融開放的程度和消除政府的金融管制成為了出發點和目標。這就使得許多發展中國家盲目地放棄了部分金融。1997年泰國過早地、過度地開放金融市場,撤掉了所有自我保護的屏障,結果導致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泰國金融危機很快發展成為東南亞金融危機,接著發展成為亞洲金融危機,進而導致俄羅斯金融危機和巴西金融危機。引發這些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各國內部,概而言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金融自由化的發展速度過快,脫離了本國實際經濟的發展;2.金融資產的增幅在短期內增長過度、金融機構急劇膨脹;3.未對跨國金融交易和資本的流動形成有效的監督;4.在國內初始條件不完全具備的情況下,迅速開放國內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實施資本項目下的貨幣自由兌換;5.國家內部的金融法律體系不適應國際金融市場的要求。這些國家普遍忽視了金融全球化所需要的條件和時間,同時也忽視了金融全球化下金融體系不能自動防范任何風險的事實,特別是對于那些制度框架差異很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將帶來不可避免的金融風險。
(三)國際金融組織的干涉。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各國在金融領域越來越依賴、求助于國際金融組織的協調,這些組織利用其所具有的職權不斷地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因發生金融危機而需要援助的發展中國家)施加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些國家的金融形成了沖擊和影響。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處理金融危機的實踐中,往往對被援助的成員國金融進行干涉,迫使這些成員國放棄部分金融1997年l2月3日IMF與韓國簽署援助貸款協議時,要求韓國大幅度開放其金融市場,允許外國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大舉進入韓國市場,在韓國的外國銀行或企業可以全面參與韓國證券交易活動,政府不得干涉中央銀行工作等。這些苛刻的條件嚴重地限制和削弱了韓國的金融,使韓國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獨立選擇其金融體制以及對外開放進程的權利。許多國際金融法學家認為,這實際上是讓韓國用相當一部分金融來換取貸款援助,以擺脫金融危機。為此,韓國公眾把l2月3日定為“國恥日”。印尼面臨的情況更嚴重IMF與其簽署協議時,不僅要求削減財政開支、緊縮通貨及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同時還要求政府實行政治體制改革,這些要求最終導致了印,尼社會大動蕩直至蘇哈托政權。tSrIMFX~成員國金融如此干預,致使很多國家對IMF采取的行動產生反感甚至對抗,這對IMF的信譽及存在價值帶來災難性的打擊,有的成員國或專家甚至提議立刻廢除IMF。確實,當一國已不能獨立地確定其金融政策,獨立地選擇其金融體制,獨立地操縱和控制本國金融發展,其國家金融將受到嚴重影響和沖擊。
以上所有挑戰無不與西方發達國家所倡導的全球化必然導致國家金融弱化的理論息息相關。這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少數西方發達國家金融霸權的體現。他們完全掌握著全球金融的決策權、操縱權和控制權,不僅是當今國際金融市場游戲規則的制定者,而且還是司法者。他們剝削和掠奪發展中國家金融資源,弱化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美元化直接受益者是美國;金融市場過度開放引發的金融危機正是這些倡導者理論導致的必然結果;東南亞國家和韓國在金融危機中不得不接受IMF的援助,IMF趁此對這些國家金融進行干涉,正是美國等發達成員國以不予撥款及合作相威脅,操縱IMF按他們意志行事的結果,這實際上是從發達國家利益立場上提出的改革措施和進程,在很大程度上會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也有損于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所以,在金融全球化過程中強化金融觀念,牢牢把握金融不受損失,是一個必須遵守的原則。以美國為首的少數西方發達國家對本國的金融其實是非常重視和謹慎的,對此他們從未慷慨過。在金融上,他們實行“雙重標準”,發展中國家必須認清這一點,認清放棄國家金融的嚴重后果,重新樹立新的金融觀,在保證國家金融安全的基礎上,謀求各國互利互惠,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金融新秩序,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金融全球化。
三、金融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金融的實現
(一)積極參與金融全球化進程.堅持和發展國家金融。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機遇和挑戰并存。如果過分擔心發達國家的資本控制和剝削而畏縮不前就會痛失良機,被金融全球化所淘汰;然而,不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制定發展戰略,全面放棄國家金融也必將陷入困境。因此,發展中國家在積極參與金融全球化進程時,即要堅持自己的國家金融,又要以發展的觀點實現國家金融。金融全球化進程中,各國金融的相互依賴日趨增大,各國已經、并將達成更多的各種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協調制度,這些協調制度的本質就是要求各國遵守共同制定或承認的規則和法律文件,以謀求更多的共同利益。以這種協調制度為主導的國際金融法律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各國的金融,但這種沖擊是各國在平等互利原則基礎上通過理性選擇后自愿接受的,是有利于各國利益和發展的是一種正常行使金融的行為而不是對國家金融的放棄。
(二)積極參與金融全球化規則和制度的制定.努力推動國際金融新秩序的建立。面對金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發展中國家首先要從國際金融制度上為自身的發展爭取保障,防止少數西方發達國家將一系列不平等條款強加給自己,并進而侵犯本國的金融。IMF的配額及投票決策機制,使IMF受到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成員的控制,發展中國家成員的任何想法和意見均無法買現,平等原則失去任何意義。發展中國家在本國市場不成熟、特別是在缺乏對國際游資的協調和監控機制的情況下,開放金融資本市場是不可取的,過早開放易使虛擬資本膨脹,引發金融危機。發展中國家只有參與到金融全球化“游戲規則”的制定中,才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志,才有可能打破西方發達國家對金融全球化主導權的壟斷,而不至于被動的遵循由西方發達國家制定的規則,才能維護自身的國家金融和經濟利益。唯有如此,新的公正、合理的國際金融新秩序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實現。
(三)加強南南合作.促進制定金融全球化規則的力量對比的平衡。在金融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仍應該加強聯系和團結,提高在金融全球化沖擊下的整體生存能力,以集體的力量改善自己在國際金融中的地位,逐步推動公正、合理的國際金融新秩序的建立。
(四)加快完善國內金融體制.實現市場對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實施有效的金融監管.實現金融和保障金融安全。發展中國家必須加強金融法制建設和國家金融安全意識,健全法律制度以維護自身國家金融。首先要重視金融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完善科技創新體制。其次,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參與金融全球化進程,促進國內金融體制深入改革,使本國金融體制與國際金融體制逐步接軌,更好地吸收國際金融業的經營技術和管理經驗。最后,健全金融監管體制,充分行使國家金融。對于任何一個希望通過金融全球化來分享國際經濟增長利益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建立一個實質性的金融化體系是唯一可靠的出路。為此,應其采取漸進式的金融自由化方式,在實施中把握好開放的“度”,有關信用評級、公司上市證券業務、外匯買賣等業務,不能完全掌握在外資手中;其余金融業務可在充分有效的監管機制下逐步開放。
總之,發展中國家只有適度的參與到全球金融化進程中才能更好地發揮金融全球化正面效應,減少其負面效應,才能更有效的保護金融安全,真正實現國家金融,實現國家金融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秦鳳鳴.金融全球化的沖突與矛盾[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l,(8).
[2]陳安.國際經濟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l、
[3]雷娟.淺議拉美國家美元化.武漢金融高等??茖W校學報,2000,(3)
[4]王貴國.國際貨幣金融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萬國華.從亞洲金融危機看[M]法律機制亟待改革的幾個重要問題南開學報,1999,(2)
摘要:隨著現代經濟的日益全球化和中國的加入WTO,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正成為當今我國會計發展的大趨勢。會計標準的國際化與國家、化在現代會計發展中勢必形成一對矛盾。我們在盡量與國際會計慣例保持協調的同時,還應該充分考慮中國國情的需要,國際化不能照抄照搬。我國目前會計標準國際化進程中應遵循的一項原則是:充分關注國際會計標準所指向的市場環境與中國目前所處市場環境的差異。
會計是一門國際公認的商業語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會計工作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1993年進行的會計改革,改變了我國40多年來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會計模式,完成了會計模式的轉換,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初步協調,我國正逐步建立以《會計法》為核心的會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體系。隨著現代經濟的日益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我國經濟發展在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時,中國會計界也面臨著一個新的理論課題———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所謂會計標準國際化,主要是指在大的會計理論、會計結構、會計準則、會計慣例、會計行為、會計信息共享等方面的統一,這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
一、會計標準國際化的背景及提出
(一)世界經濟一體化是會計標準國際化的前提條件
21世紀的經濟是超宏觀經濟,信息與貨幣在全球的運動,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各國政府的宏觀經濟功能。各個國家不斷增長的經濟需求必須在世界整體性發展中才可能滿足。在世紀之交,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世界貿易自由化的進一步發展,將更廣泛、更深入地把世界聯系起來,跨國公司正在突破國界,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經濟的格局,并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在高科技時代,會計作為一種通用的提供信息的方式,其信息的揭示、傳遞、交流理應不受國別和地域的限制,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正促使世界各國的會計沖出國界,到世界范圍去協調,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正成為當今會計發展的大趨勢,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要求,我國應積極參與會計標準國際化的進程。
(二)亞洲金融風暴的爆發凸現了會計標準國際化的必要性
亞洲金融風暴給全世界的投資者、國際社會和國際會計界都上了最生動的一課。據聯合國有關人員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中,大部分國家沒有正確采用國際會計準則,導致財務會計報表未能及時提供有用信息,以幫助會計信息使用者分析引發金融危機的各種重要因素,嚴重降低了公司財務報告的透明度。在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以后,全世界的投資者對跨國投資,尤其是對亞洲、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變得更為慎重,同時,世界銀行也相繼對貸款國家和企業提出了按國際會計準則提供財務信息的要求。
(三)區域或全球資本市場的加速形成為會計標準國際化提供了可能性
1.世界各國都加大了對、外開放的步伐,資本、商品和服務的跨國流動空前活躍,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前國際經濟發展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中國作為世界上改革開放步伐最大的國家,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性或全球性的資本市場正在加速形成,為了鼓勵更多的外國公司在我國資本市場上籌、投資,同時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報表調整費用,對世界通用商業語言的要求也就更為迫切。
2.從實物經濟發展看,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是歷史的必然,表現在:信息技術革命形成了“地球村”,各國依存關系越來越緊密,各國的利益需求,只有在經濟一體化的大統一中才能得到滿足,國際貿易與國際經濟往來日益擴大,任何國家都不能只依靠自身的資源與技術聯接成一個整體;資本市場的范圍正在發展,跨國籌、投資日益頻繁,形成國家“血流脈絡”,各國會計雙邊的、多邊的、區域的協調發展已成為國際會計協調的推動力量。與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也將不可避免地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國的會計標準不走國際化道路,必然會影響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不利于我國吸收國際資本、更不利于我國到境外上市和發行債券,并且還要增加許多不必要的費用。
誠然,會計標準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但同時,我們又應該認識到:會計作為一門經濟管理科學,有其社會性的一面,由于不同利益國家對實物資源的分化、占有,從而形成了在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影響,又表現出各種限制,因此,會計標準的國際化與國家化在現代會計發展中就勢必形成一對矛盾,在利益權衡下,我們必須作出趨利避害的抉擇,在盡量與國際會計慣例保持協調的同時,還應該充分考慮中國國情的需要。
二、國際化不能照抄照搬
通常所稱國際會計慣例,是指國際會計準則以及一些發達國家如美、英、日、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會計規范,不論是美、英等發達國家,還是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或是俄羅斯、波蘭等轉型經濟國家,都有本國的會計標準制定機構,并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制定、實施本國的會計標準。一個國家執行本國的會計標準,既是為了與其法律體系相適應,同時也是該國的一種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規定:“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根據本法制定并公布”。我國的法律體系類似于大陸法系。通過會計立法來規范會計行為是中國會計的重要特征,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通過跨國上市籌集資金,而上市地證券監管機構通常要求企業根據上市地會計準則或者國際會計準則編報財務會計報告。但是,這些企業必須以本論文由無憂、執行本國的會計標準為前提,最后向上市地證券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提供會計報表時,可以根據上市地會計準則或者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作出報表調整,這是國際通行做法,也是國家的一種體現。片面追求我國會計標準的美國化或者國際化,有可能會出現與我國轉型經濟環境不相適應的情況,我國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和完善的監督體制,如果我們操之過急,不顧國情,有可能導致會計信息混亂或者失控,由此產生的改革成本和風險將是巨大的,例如公允價值是國際上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通行的會計計量屬性,而我國市場經濟處在初級階段,沒有形成活躍的生產資料市場,關聯交易普遍,諸多經濟行為也不規范,弄虛作假屢禁不止,如果廣泛地使用企業公允價值,將會給企業利用公允價值造假留下空間。
所以,在會計標準國際化的進程中,把握好借鑒國際慣例和考慮中國國情的辯證關系,是我們應當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借鑒國際慣例不等于照抄照搬,考慮中國國情不等于閉關自守和保護落后,從國際通行做法看,會計標準國際化并不硬性要求各國直接采用國際會計準則,而是充分尊重各國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環境,允許各國根據本國的實際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一定差異,會計標準國際化的宗旨是要求各國企業對外提供的會計報表在重要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相協調,這一宗旨反映了各國會計標準國際化的真正含義。
三、會計標準國際化的應對措施
我們一方面應積極推進中國會計標準的國際協調;另一方面又要在會計標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充分關注國際會計標準所指向的市場環境與中國目前所處市場環境的差異,這是我國目前會計標準國際化進程中應遵循的一項原則。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我國會計組織與國際會計組織應加強聯合、協調,增強共性,促進發展。我國應該以積極的姿態促進中國會計標準的國際協調,初步形成并完善一套既與國際慣例相協調,又適合中國國情的會計標準體系,它應該具備三個必要條件:11必須包括一套核心的會計文告,它們可以構成全面和公認的會計基礎;21必須是高質量的,能夠導致可比性和透明性以及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31必須嚴格地加以解釋和應用。
(二)我國應建立專門的國際會計和國際比較會計研究機構,相互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尋找差異,擇優棄劣,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