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3 20:30: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信貸風險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金融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從生產到消費,從積累到流通,貨幣、銀行、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部分,成為經濟騰飛和社會進步的決定因素。近些年,科技發展迅速,世界經濟一體化逐漸形成,金融交易途徑逐漸增多,交易資金增大,但是金融管理松懈,金融體制落后,阻礙了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進入21世紀,我國著力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在諸多問題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國有金融企業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一切都標志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邁上了前所未有的新臺階。自世界金融危機以后,金融信貸風險不斷增加,信貸風險管理已經成為當前研究人員面臨的主要課題。從金融的主要業務——銀行業務來看,國際銀行和各國銀行的管理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影響金融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銀行的管理。20世紀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度量和管理技術方法的革命性變革。近些年,各國相繼出臺了各種金融類協議,建立多種金融發展模型,例如“兩層法”,即在要求大多數金融機構服從其協議規定的簡單的標準法的同時,允許一些特定的具備高級研究能力的國際性商業銀行使用自己開發的內部模型。就我國銀行行業來說,信貸資產占金融總資產的比重要低于國外的信貸資產比重,降低了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增加了我國信貸風險管理研究的緊迫性。金融危機之后,金融行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與條令,但存在的問題仍然相當嚴重,這些都需要我們增加投入,加大研究力度。
二、我國金融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信貸行業和領域集中
我國的金融信貸行業主要集中在銀行產業。當下房地產、生產制造業及基礎建設等的資金投入增多,吸引了大部分來自銀行的信貸資金,特別是房地產市場價格高企的預期并沒有在嚴格的宏觀調控下回歸到合理水平。根據獲得的數據來看,我國信貸風險暴露周期與信貸業務運作周期相當,金融信貸風險危機處于爆發前期,若房地產市場出現商業轉機,容易激發銀行的個人信貸風險增加。由于金融行業比較集中,使得其在風險管理上出現不平衡現象,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二)不能正確估計信貸風險概率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雖然銀行對客戶的評判級別很多,但是銀行對信貸客戶的信用級別評判方法不嚴格,造成銀行對客戶違約概率及可能造成的損失缺乏精確的計算。一旦出現問題,風險爆發,不但會使銀行遭受重大損失,嚴重的還會影響到整個經濟體制運行,金融環境波動擴大,經濟損失增加。
(三)質押貸款中對于質押物的估值相對較高
目前在中國金融信貸中,質押貸款是較常見的風險抵押形式。由于抵押物價值的估價時間短,并且它的價值受到經濟發展狀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抵押價值具有不確定性,會影響信貸的準確性。2007年上半年我國股權證券市場處在高位運行,很多貸款企業以股票股權等作為質押物向銀行申請貸款,由于股票市場時刻在波動著,在后期,股票價格出現回落,陷入低谷,使得在金融信貸行業中以股票作抵押的組織產生了很大風險和造成巨大損失。因此,在金融信貸風險管理中,質押物評估環節薄弱,使信貸行業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信貸風險管理組織、流程等不完善
在我國目前的金融管理體制下,金融信貸風險管理分割現象嚴重,整個信貸風險管理的環節、流程得不到有效銜接和梳理,信貸風險管理的框架和流程不完善,造成信貸機構對風險無法作出系統的估量。特別是缺乏獨立且完善的風險報告系統,造成信貸機構的管理者無法把握信貸風險狀況,難以掌握準確的信貸數據,不能有效地面對信貸市場環境的變化。另外,我國信貸機構信息化管理出現相對較晚,沒有完善的智能分析數據庫,成熟的專家信貸風險管理系統也比較缺乏,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信貸業的發展。
三、改善金融信貸風險管理的有力措施
不斷加大的金融信貸風險給我國經濟帶來很大的隱患,阻礙了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怎樣解決金融信貸風險問題,將信貸機構的損失降到最低是目前金融機構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提高盈利水平、增強內部積累能力
為了提高我國金融信貸行業的利益水平,我國的金融信貸機構應提供具有特色的金融服務,增加資金來源渠道,擴大盈利空間,走資本自我積累道路,提高資金儲存量。具體來講,信貸機構風險管理者首先要調整金融資金結構,降低風險資金投入量,改變現在信貸風險管理中資金利用的單一性,改變信貸集中現象;其次,在管理中要大力開設中間業務,減少信貸風險資金的投入量,在一定情況下,減小信貸資金規模,使資本充足率回升到合理水平。
(二)引入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和民間資本
在社會經濟逐漸全球化的背景下,為了積極吸引國外資金,增加國家資金儲備量,在我國可以考慮開設多個股票源,建立開放的多元股權結構,為外資進入我國資本市場提供通道。在我國,民間資本規模占據全國資金比例較大,由于投融資體制不順暢,絕大部分沉淀在銀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合理利用這些資金,或將一部分資金轉為金融行業的股票,可以大大增加金融行業的資金利用率。
(三)建立合理的質押物評估機構
當前信貸機構對質押物的評估偏高,并且有較大部分是以股票的形式進行抵押,這些物質存在不確定性,受到股票市場的影響很大,信貸機構不能精確對風險進行估量,造成金融性信貸機構不可挽回的損失。建立合理的質押物質評估機構,能有效判斷抵押物質的價值,評定信貸風險等級,為領導層做出發展決策提供依據。
四、結束語
在市場經濟不斷成熟和發展的過程中,銀行信貸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一方面有效的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逐漸增加的銀行信貸投放也給信貸市場帶來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下面就通過對銀行信貸的風險管理進行研究,闡述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原因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全面發揮銀行信貸作用,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
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原因分析;解決措施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為了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銀行業務也在積極尋求突破和改變,銀行業務范圍進一步的拓展,向多元化方向轉變。但傳統的信貸業務仍以其獨特的優勢在銀行業務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然而部分銀行在經營活動中,不規范的操作,造成的粗放型房貸和沖動放貸現象的層出不窮,再加上缺乏完善的監管體系和健全的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造成的銀行信貸風險嚴重的影響和制約了信貸業的進一步發展。下文就從銀行信貸風險、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這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
一、銀行信貸風險
從客觀上來說,銀行信貸風險主要是因為銀行債務人在要求的時間內無法償還銀行債務而出現的風險。這種風險從表面上來看,主要的責任在于債務人,而且一般情況下,債務人承擔的風險系數更高。但是從整體上來看,銀行信貸風險實質也與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原因。一方面,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是一種管理手段,需要銀行在進行信貸活動中及時的利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造成信貸風險系數進行評估,對風險存在的原因進行控制和管理,以降低風險發生率,保障銀行信貸的質量;另一方面,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也是一種風險防范意識和防范思想,需要銀行工作人員將這種思想和意識要具體的應用與實際的信貸活動中,將風險管理作為銀行管理項目的一部分,建立健全、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將風險管理意識落到實處,真正發揮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作用,從根本上提高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水平和管理的質量。
二、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其實主要存在于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管理機制、組織機構、執行機制、管理技術、約束機制等幾個方面,下面就對這幾個方面進行具體的說明:
1.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方面
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是我國銀行風險管理的主要方法,但受傳統的管理制度的影響,在管理過程中難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資產負債結構的不合理、資本充足率不高這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銀行資產結構比較單一,銀行負債來源種類少,銀行籌資負債比例低,導致資產負債結構不能靈活的周轉和轉換,無法按照銀行資產結構要求進行負債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導致資產負債結構的不合理。另一方面,銀行資本充足率不高,資產總額與要求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資本充足率還不能滿足相關的標準,嚴重的影響了銀行負債比例管理和約束了銀行進一步的發展。
2.信貸管理機制方面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給傳統金融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在這種背景下,銀行要想取得發展和突破,就必須要進行一定的改革和變動,在銀行業務上,在信貸風險機制上等,都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健全,但由于受發展時間的限制,導致我國當前的銀行信貸機制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和改善,機制劣勢顯著。
3.信貸組織機構方面
我國的信貸組織機構還不夠健全,在風險管理機制和管理隊伍方面還比較落后,信貸部分缺乏獨立性,信貸風險管理缺乏有效性,依賴于整個銀行管理系統。風險管理操作水平有限,實踐能力弱,信貸組織機構不健全。盡管銀行信貸管理部門在信貸審核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審查意見,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效率低下,管理質量不高。
4.信貸執行制度方面
信貸的執行制度影響了信貸的執行力度,直接關系到信貸機制運作的效率,完善的信貸執行制度是保障銀行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健全的信貸決策機制,不完善的信貸政策以及不科學的信貸管理制度等都導致信貸經營部門在信貸工作和管理中,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和要求,不能高效、科學的運轉。
5.信貸管理技術方面
在我國現代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銀行在信貸管理技術方面也在進一步的提高和改善,積極的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采取先進的貸款分析方法。然后,受信貸管理技術人才的限制,導致技術跟上,人才沒有跟上,管理體系沒有跟上,使整個管理技術不能發揮實際的作用,可操作性不強,造成整個技術利用率低下。
6.信貸激勵約束機制
缺乏完善的信貸激勵約束機制,審查人員在前期審查時沒有發揮其實際價值,而在后期審查時要是出現風險,還需要承當風險責任,這種責權不對稱的現象直接影響到審查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解決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問題的措施
為了有效的解決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問題,促進銀行信貸健康、安全的發展,提高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水平,就必須要從根本入手,在組織結構、管理機制與人員素質這三方面進行加強管理。
1.優化信貸組織結構
首先,銀行要從根本上認識到信貸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強化風險管理意識,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結合銀行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強信貸組織結構的優化,可以實現“雞蛋分開放”的原則,盡可能避免信貸風險給銀行造成損失額。其次,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激勵機制是提高員工積極性的一個重要的因素,通過激勵機制對信貸組織結構進行調節,優化組織結構。最后,要健全責任制。將信貸風險管理具體的落實到每個部門,每個崗位,每個工作人員身上,進行明確、合理的分工,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交流,從根本上落實信貸管理工作,以提高信貸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時,將信貸與審計獨立開來,降低其他管理部門對審計工作的影響,以增強審計工作的獨立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審計的價值,保障審計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2.完善風險管理制度
在銀行信貸活動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造成信貸的風險。因此,完善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就需要從信貸前、中、后進行全方位的調查、審查和檢查,盡可能的避免風險的發生。首先,規范信貸工作。銀行在信貸管理過程中要結合國情和銀行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并加強貫徹和落實到每一個部門和工作人員的工作中,嚴格的按照標準和要求開展銀行信貸工作,以保障銀行信貸工作的規范性。同時,對信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的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進行管理,以提高信達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在信貸工作前,對借貸人的基本信息要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查、收集,對借貸過程中可能問題進行風險和借貸人的還貸能力進行分析和評估,從而決定是否進行發放貸款。其次,落實風險責任制。明確責任分工制,嚴格的按照制度和流程來開展信貸工作,使信貸工作中發生的風險能夠切實的落實到部門、落實到個人,落實審貸分離,維護審計工作的職權,使審計工作能夠公正、公平的開展。同時重視審計工作的監督和管理,嚴格的把握信貸風險,對和操作不當現象嚴格處理??傊欢ㄒ⒅匕l貸工作準確、合理、科學。最后,加強對信貸人的監督。在發放信貸后,對信貸人的基本情況要進行及時的追求和調節,對信貸人的還貸能力進行進一步分分析,以確保信貸人能及時的清償貸款,對可能存在的違約和還貸負債情況進行分析,盡可能的降低信貸風險和信貸風險造成的損失。
3.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創新管理方法
建立完善的風險評級等級,對信貸人的信譽和還貸能力進行具體的分類劃分,從而提高對違約概率評估的準確率。積極的引進先進的信息化設備和加強對專業人員的培訓,使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夠滿足先進信息化設備的運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的利用,提高他們對風險的判斷能力和防范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紅.探討信貸風險存在的問題及控制[J].財經界(學術版),2014.
[2]崔佳,王曬生,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及啟示,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
[3]衛團勝.加強信貸風險防范的啟示與對策[J].河北金融,2014.
關鍵詞:信貸風險;風險防范和預警;信貸服務;產品創新
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加強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對商業銀行降低信貸風險,促進銀行的長足穩健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L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在保障銀行穩健經營方面還存在欠缺,因此提高L銀行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水平,改善小微企業信貸融資的渠道與環境,實現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雙贏,既是當今社會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L銀行小微企業信貸業務良性發展的當務之急。本文中的信貸風險主要指貸款發生損失存在不確定性,即銀行債務人由于各種原因可能無力償還貸款,甚至導致本金和利息無法收回的壞賬損失。
一、信貸風險管理現狀分析
L銀行在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方面采取了諸多的方法和措施。本文主要從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產品和風險管理流程兩個方面分析L銀行在這方面主要做的工作。
1、設立小企業業務專營管理部門
設立了專營機構16家,分設10個業務部,分布在各家支行及業務團隊,業務覆蓋各個行業和領域,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規范小微企業信貸業務流程
小微企業資金需求時效性很強。為了更好更高效地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L銀行小微企業信貸部根據業務開展的需要,優化操作流程,完善機制建設,形成了一整套適合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發展和風險防范的業務流程,規范小微企業信貸業務。3、構建小微企業貸款監管體系L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進行監管,注重合同中的每一個細節,在合同中從貸款發放、貸后資金、貸款償還等全過程管理,明確貸款違約事件發生時責任方應承擔的相關責任,以合法的法律手段維護銀行的合法利益。L銀行充分發揮風險管理部和資產保全部的作用,在各分行成立分行預警控制小組,打破總行預警風險的機制,提高分行對小微企業信貸業務風險預警的時效性和準確性,通過風險預警機制,掌握全行小微企業信貸業務情況。截止2014年底,L銀行的風險預警貸款主要是單戶擔保和聯保方式的貸款,行業分布主要集中在鋼貿行業,占比達20%以上。
二、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1、未建立專業的小微企業信貸審批模式
(1)現有信貸審批標準不適用于小微企業。L銀行針對大企業和小微企業采用的審批信貸流程、信用評價標準并無太大差異,業務審批與大企業的信貸業務流程一致,這種同標準的信貸審批模式無法滿足小微企業“短平快”的資金需求,缺乏使用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簡便的操作模式和標準化的產品流程,高標準和高門檻的要求不適合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發展。(2)貸款種類單一且市場同質化。一方面是產品單一且推廣容易受阻,現有的這兩類產品并不能完全推廣,產品也不能完全滿足客戶多樣化的資金需求,針對小微企業貸款產品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小微企業貸款產品與其他銀行的產品同質化嚴重。(3)貸款審批流程繁瑣。L銀行目前對信貸審批實行審貸分離、統一授信的管理模式,貸款審批權主要集中在總行及分行一級,基層銀行主要履行貸款前期準備,審批功能非常弱?;鶎有械目蛻艚浝磙k理貸款業務必須逐級上報,經上級行審批后才能完成貸款程序。復雜的貸款程序容易延誤中小微企業急需資金的時機,導致部分優質的中小客戶流失。(4)貸前管理成本高。小微企業信息公開渠道少,所提供的資料無法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產品經營等信息,企業為獲得貸款隱瞞對企業不利的各種信息,銀行并不能全面掌握企業的真實情況,為了獲取更多客戶的信息和資料,提高資料的采集量和真實性,銀行必須加大貸前人力和財力資源的投入,使銀行貸前信息的管理成本不斷加大。
2、信貸服務制度不完善
(1)小微企業信貸信息科技系統薄弱。L銀行目前在報表統計、績效考核、數據報送、信息核對等方面都是人工統計完成,工作效率不高,且容易發生錯誤,加大操作風險,給信貸業務發展造成一定的潛在風險,無法做到利用科技手段來防范風險,提升業務發展水平的高效局面。(2)小微企業信貸部與支行聯動機制效果不明顯。到2013年L銀行小微企業信貸部向各分支行累計推薦優質小微企業客戶信貸規模上萬億元,通過業務共同開展的形式不斷加強與支行的聯動機制。但這種對接形式的效果不佳,僅限小微企業信貸部和小部分分支行之間開展,未形成全系統內分支行的對接機制和全行積極開展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局面,小微企業信貸部單個部門的力量太薄弱,不利于擴大小微企業信貸業務規模。(3)針對小微企業的服務意識不強。L銀行在省內的服務網點在整個銀行業的服務機構中所占的比重較小,增長速度低于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增長的速度,使得L銀行不能承擔滿足小微企業市場需求的重任。由于小微企業信貸業務規模小、風險大,L銀行信貸業務開展主要對象是業績良好的大中型企業,對小微企業的營銷觀念和服務意識不強。
3、缺乏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計量體系和風險預警機制
(1)缺乏小微企業信用評級體系。首先L銀行對小微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定是小微企業獲得貸款的重要依據,目前L銀行對客戶的信用評級主要側重于以往財務數據的分析,缺乏對目前現金流量和經營情況的分析,對其未來償債能力的評估更顯不足。其次,由于銀行獲取小微企業資料的受限,缺乏足夠的信息判斷小微企業經營的實際情況,只能根據以往的經驗或者相關專業人士的判斷來評定,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對評定小微企業信用的定性和定量指標很難合理地確定,客戶的風險狀況無法通過評分客觀地反映出來,不利于對企業的信用狀況做出真實的判斷。最后,L銀行對小微企業的信用等級評定缺乏動態調整,定期評定使評級部門很難根據企業經營狀況的變化對信用評級進行調整,信息傳達落后不利于客戶經理根據信用狀況的變化對貸款情況做出快速判斷。(2)風險識別與分析手段落后。目前L銀行對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信用風險識別以定性為主,還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小微企業客戶信用風險計量體系,風險管理的依據偏重于傳統的資產負債指標,而風險評估主要依靠工作人員的經驗總結。這種風險識別和分析手段,一方面是這種主觀判斷的方式容易導致風險分析的結果受人為影響較大,工作人員的錯誤判斷會使風險評估結果產生較大的偏差,不利于全行范圍內對信貸風險的計量標準形成統一的規范和要求。另一方面,L銀行尚未開展系統的行業和區域的風險分析工作,這部分風險評估的缺失導致整個小微企業信貸業務拓展缺乏整體的專業性風險分析和指導,使各分支行無法準確地把握主要目標客戶及產業鏈定位,不能有效指導小微企業信貸業務未來的發展方向。
三、對策建議
本文通過分析L銀行在信貸風險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當前銀行信貸業務發展的新趨勢,根據L銀行發展獨立的小微企業信貸業務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的需要,從如何建立獨立的業務單元和組織體系,建立完善的風險管控機制的角度特提出對策建議。
1、開拓新的信貸業務創新模式
(1)借助PPP模式拓展業務范圍。國務院、財政部、發改委等部委出臺了一系列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政策。目前各地推出的PPP項目已達1500個,總投資額超過2.7萬億,商業銀行已成為PPP項目最重要的資金提供方。L銀行參與PPP模式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傳統的企業貸款方式,包括小微企業在內的企業正積極參與到PPP模式中,L銀行可通過貸款給PPP項目中的社會資本方獲得收益,因社會資本合作伙伴是政府,貸款資金的違約風險和系統風險相對較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資金的風險。二是通過信托、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間接參與PPP項目融資,此類業務可由L銀行發起,在實現表外融資的同時,還能確保對項目的把控力,成為“影子銀行”業務的延續。(2)成立科技支行開展專營業務。我國正處于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源動力??萍夹推髽I能迅速將科技資源轉變為社會生產力,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是科技型企業的主體。為了更好地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很多商業銀行通過設立科技支行的形式專門開展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一方面,與普通商業銀行支行相比,科技支行借助風險投資,構建合理的風險管理架構來發放貸款,主要幫助處于初創期的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成長,更關注風險因素。另一方面,專業的科技支行具備完善的信貸服務、股權融資等眾多功能,對中小型科技企業的專業判斷和發展前景評估能力非常強,具備技術、金融、市場、風險控制等多個專業團隊,能有效控制支行面臨的各種風險。因此,L銀行可通過設立科技支行,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還能有效控制風險。
2、建立完善的人才隊伍
(1)建立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由前文分析可知,對信貸人員的考核體系不合理會增大操作風險,因此實現信貸業務人員的激勵約束是規避操作風險的有效途徑。一是改進以往注重任務指標完成率為主的績效考核方式,運用平衡積分卡等新型管理工具,加強對風險管理的考核,從薪酬制度、績效評價和晉升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一套既能調動信貸管理和業務人員積極性,又能有效防范信貸風險的激勵約束機制。二是建立完善的小微企業專業人員培育和引進機制。要培養一支精通小微企業業務、熟悉小微企業規章制度、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的信貸管理團隊,強化業務培訓。加大對外部專業優秀人才的引進,充實銀行信貸業務管理隊伍,通過內部人才培養和外部人才引進機制,建立專業化團隊,提高對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的管理水平。(2)提高從業人員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風險意識。L銀行必須要求信貸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要同時轉變觀念,由控制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轉變為提高自身經營和管理風險的能力,使價格覆蓋風險。在信貸業務人員培訓過程中,要灌輸服務小微企業的觀念,轉變每一個小微企業信貸管理和服務人員的觀念,把積極的風險風化推廣到日常具體業務中,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
3、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1)優化營銷模式。目前L銀行經營機構現已覆蓋城市各經濟區域,可充分依托支行網點,業務經營下沉,完善營銷組織架構,改變過去單打獨斗的掃街營銷模式。小微企業信貸業務下一步就是要充分發揮網點輻射帶動作用,強化以網點為中心的營銷組織架構,將業務營銷組織、營銷人員管理下沉到各支行,以支行為中心,開展小微企業營銷活動,完善網點的營銷功能,強化產品交叉銷售、業務聯動營銷。將人員、業務營銷前置到支行,由支行統一進行組織管理,提高了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效率。(2)推進新產品創新。從前文分析可知,由于L銀行針對小微企業開展的信貸產品只有兩個系列,并不能滿足當前小微企業信貸業務資金需求,因此L銀行必須根據小微企業實際資金需求開發更多有針對性的產品。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行業鼓勵創新產品的政策機遇,尤其是利率市場化的推進,L銀行更加應該把握好機遇,創新發展小微企業信貸業務,利用自身業務發展的靈活性開發更多適合小微企業的信貸產品,拓寬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使小微企業更好地運營發展,從而降低信用風險的發生。另一方面,對國家重點扶持產業、無不良信用記錄、企業發展前景好、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小微企業適度嘗試“綜合授信”,給予這類型企業在承諾貸款額度內能夠靈活地根據企業發展需要按不同的方式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3)構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從前文分析可知,L銀行對小微企業信貸的信用風險評定和信貸決策大部分依靠人力手工完成,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且操作風險加大。若L銀行要發展小微企業信貸的批量授信模式,信貸風險評估、決策必須依靠安全、可靠和全面的信息技術。一方面,通過構建和實施自身小微企業信用評分系統及決策系統,針對不同類型的小微企業信貸客戶,實現客戶類型系統內自動歸類。建立評級模型后實現信息化管理,確定信用級別,縮短貸款業務的審批時間,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信貸管理成本,降低人為主觀的影響度,提高信貸決策審批決策中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另一方面,通過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獲取大量的原始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模型計算,分析各類貸款業務準確的違約概率、信貸資金的違約損失率、預期損失金額等風險參數,為今后批量授信提供決策支持,從而更科學地為風險定價。
參考文獻
[1]楊志新:大中型商業銀行如何走出支持小微企業協調發展的信貸業務瓶頸[J].時代金融,2014(2)
[2]郝曉宇: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
[3]曹志鵬、趙明旭:銀行視角下小微企業融資困境與信貸支持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1).
[4]姚耀軍、董鋼鋒:中小銀行發展與中小微企業融資約束[J].財經研究,2014(1).
[5]李芳芳: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2.
[6]吳凡:基于產業集群的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研究———以民生銀行為例[D].蘇州大學,2014.
關鍵詞:資金互助合作社;信貸風險;管理機制
一、引言
資金互助合作社是以互助為核心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其業務范圍包括引資助農、組織培訓農民開展貸款、賒銷、生產、文化科技合作等。資金互助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對緩解農民的信貸約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對促進農業生產、提高農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貢獻。資金互助社的長期穩定對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但需要進行有效的信貸風險管理,由此保證長期安全的資金流,使資金互助社能夠平穩地運行。本文旨在探討資金互助社的信貸風險管理,從當前的信貸風險管理方法及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案兩個角度展開論述。
二、資金互助合作社信貸風險管理機制
目前,從全國范圍來看,資金互助社的運行狀況總體良好,盡管各地的資金互助社擁有各自不同的章程及運作程序,但歸納而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信貸風險管理:
(一)農村熟人社會的信息對稱性
農民面臨的主要信貸約束為信息不對稱,這是農民不易從農村信用社獲得借款,尤其是非生產性借款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為農戶具有高度分散性的特征,農村信用社很難獲得農民貸款的真實信息,并且監管成本很高,由此形成的信息不對稱造成了農民的信貸約束。而資金互助社發放的小額貸款則未涉及到此類問題,相反,強烈的信息對稱性極大地降低了資金互助社的信貸風險。由于農村是熟人社會,村落內甚至鄰村各農戶的生產、生活信息完全透明化,資金互助社很容易利用熟人社會網絡進行貸款監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貸款的真實用途無法隱瞞。農民向資金互助社申請借款時的借款原因與實際用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當獲得貸款后也不會輕易改變款項用途。二是貸款的按期足額還款率較高。這同樣源于農村熟人社會的信息對稱性。除因外出打工等特殊原因外,逾期還款在農村中被看作不誠信的重要表現,農民將背負極高的道德成本,因此絕大多數農民會按期甚至提前還款。其中的一部分人由于依舊存在借款需求,會在還款的同時繼續申請借款,以再次獲得所需資金。因此,資金互助社所利用的農村熟人社會網絡極大地提高了其信貸風險的管理力度,由于村民具有強烈的自我約束性,資金互助社的監管成本大大降低,使其信貸業務運作成本與風險相應降低。
(二)擔保制的建立
資金互助社的擔保制相比于農村信用社的擔保制較為簡單,可以有效地緩解農民的抵押物缺乏等面臨的信貸約束。擔保制依舊是資金互助社信貸風險管理的重要舉措,盡管程序方面較為便捷,但擔保的力度和效用卻高于農村信用社。這與上述的由于農村熟人社會引發的信息對稱性以及農民由此產生的強烈自我約束性密切相關。內部信用評級的建立基礎為農村熟人社會內部的高誠信度,高度的信息對稱性使得村民不會冒著降低自己誠信度或降低擔保人誠信度的高風險而逾期還款。因此,擔保制在更大程度上加大了農民按期足額還款的自我約束力,為資金互助社起到信貸風險管理的重要效果。
(三)限額制的建立
資金互助社發放的貸款對象為農民,性質屬于小額貸款。這就存在著一個量的問題,即小額的額度具體為多少,對于借款理由的不同,例如生產性借款和非生產借款,是否需要設定借款最高數額的差別?從各地資金互助社的實際運行來看,貸款最高限額普遍存在,盡管具體做法有所差別,但具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一是貸款最高限額以社員入股金的一定比例確定。二是資金互助社貸款的最高限額不因貸款用途的不同而區分。這使得資金互助能夠真正達到效果,有針對性地緩解農民的非生產性(例如就學、治病、婚喪嫁娶等)的用款需求。貸款限額制的建立不僅使更多的社員擁有獲得貸款的機會,并且極大地增加了資金互助社貸款的安全性。一方面,貸款限額與股本數量密切相關,增加了社員入股數量提高的積極性,使得資金互助社的總股本數量增多,降低了信貸風險。另一方面,避免或降低了因單個社員的逾期還款造成資金互助社資金鏈斷裂的可能性,提高了其信貸風險的管理水平。因此,貸款限額制非常有利于資金互助社的信貸風險管理。
(四)文化的宣傳
資金互助社以“互助”為宗旨,因此其性質并不屬于商業組織,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是一種合作組織。資金互助社通過多種途徑宣傳其互助的文化,使社員能夠大大提高組織榮譽感以及集體感,增強道德觀念與誠信度,以提高按期足額還款的自我約束力。因此,社員加入資金互助社,能夠通過其開展的一系列生產、文化活動產生強烈的集體歸屬感,社員與社員之間形成較強的凝聚力。絕大多數貸款的社員都意識到若不按期足額還款,不僅自身的誠信度降低,并影響了資金互助社的正常運行,更為關鍵的是,影響到其他社員借款的需求,并由此對他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極大的不利性。因此,資金互助社宣傳自身文化的同時,加強了社員的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逐漸理解了互助的含義及其重要性,由此產生了強烈的自我約束力,有利于資金互助社信貸風險的降低。
三、資金互助合作社信貸風險管理面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盡管從全國范圍來看,各地資金互助社整體上運行狀況良好,信貸風險度較低,但仍然暴露出一些問題,由此易引發信貸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貸風險管控力度較低
盡管資金互助社能夠利用農村熟人社會進行自我監管,但資金互助社必要的監管依舊需要進行。目前,各地資金互助社的貸款辦理程序盡管有較為詳盡的章程規定,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依舊含有許多的人為因素。一些急于放貸的資金互助社往往人為地放寬了擔保人的數量或資格,這往往造成了逾期還款的出現。而資金互助社又無法尋找到相應的擔保人,引發了信貸風險。同時,向借款人發放貸款后,資金互助社要對一些重點對象(例如貸款數量相對較大)采取定期的監管行動,以確保貸款能夠按照實際用途執行。單一地利用農村熟人社會的自我監管是不完全可靠的,外部監管一方面能夠使得資金互助社及時掌握借款人資金使用的實時情況,當發現資金用途與借款理由不符時予以糾正或及時收回貸款,以降低資金互助社面臨的信貸風險,另一方面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增強借款人的自我約束力,使其按照借款用途使用資金。需要注意的是,應僅對重點借款人進行定期的監管,同時注意平衡監管成本,即信貸風險管理成本與風險發生成本的關系,使得資金互助社能夠在盡量低的運行成本下安全運作。安全運作的另一個前提是上述的規范的貸款辦理程序。因此,即使資金互助社由于農村硬件條件有限、自身資金有限等原因沒有規范的辦公場所或專業的技術人員,但其依舊需要進行制度化管理,降低人為因素,尤其需要避免“人情款”的出現,使資金互助社的貸款風險降低。
(二)股本總額較少且貸款季節性強
目前各地資金互助社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為股本總額較小,由此發放的貸款總數較小。受此限制,資金互助社的規模無法進一步發展,因此無法更進一步解決農民的借款需求,從而在更大程度上幫助農民增收,促進新農村建設。此外,資金互助社的借款需求存在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即在農忙時期貸款的需求量猛增,貸款供不應求;而在農閑時期則因需求少而無法發放貸款,這同樣給資金互助社的業務產生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并無法惠及更多的社員。季節性借款需求同時造成了資金互助社的資金流動不暢,無法形成持續、穩定的資金流。該問題的產生原因與農村社會、經濟的背景、農業生產的特性以及農民的投資、消費習慣密不可分。不容忽視的是,資金互助社只有在保證貸款需求度極高的前提下才能通過高利率吸收存款,否則容易引發更大的信貸風險,給資金互助社造成損失。此外,針對借款需求的季節性特征,資金互助社可以通過按季節調整貸款利率的方式,定向引導農民在非農忙時節貸款。
(三)農村信用社的影響
資金互助社與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對象存在著很大區別,因此從原則上來說,資金互助社與農村信用社不存在明顯的競爭關系。對于農村信用社而言,其貸款對象主要為鄉鎮企業、有預期資金流的個人等,貸款質量與盈利性比資金互助社高。但在實際情況下資金互助社依舊受到農村信用社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農村信用社的硬件設備、各項運作較為規范,而當資金互助社逐漸發展壯大后,盡管其自身資金實力遠不及農村信用社,但依舊需要套用農村信用社的一系列規范、規程運作,由此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并影響其信貸資金的安全性。因此,農村信用社對資金互助社,尤其是逐漸發展并規范后的資金互助社的影響是存在的,資金互助社相比于農村信用社處于弱勢地位,地方政府應對規范后的資金互助社以一定的政策優惠或補貼,以更利于其健康發展。
(四)信貸業務盲目擴大
資金互助社是農民自身的組織,其健康發展對農村地區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資金互助社亦是農民組織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其并非僅具有單一的信貸功能。在資金互助社成立的初期,開展的業務需要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確保資金安全以及穩定發展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不容忽視的是,目前一些地方的資金互助社在成立初期,出于對高利潤的信貸業務的追求以及蓬勃的事業激情而盲目擴展信貸業務,例如提高貸款限額、簡化貸款手續、擴展貸款范圍等,使資金互助社面臨的信貸風險大大提高。一些地方的資金互助社由此遭到了巨大的損失,甚至不得不解散。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資金互助社的個別社員入會目的不純,或在并不熟知互助合作社的互助文化前提下加入組織,由此盲目進行信貸申請。這就要求資金互助社在辦理這些社員信貸業務時需要格外注意,不僅幫助社員進一步了解信貸的有關章程,更需要及時識別目的不純的社員,杜絕資金互助社被內部少數人控制,嚴防合作社異化,使組織能夠免除或緩解由此產生的信貸風險。資金互助社在農村尚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在成立初期,應以穩定運行為主,切忌盲目擴大業務范圍,以降低信貸風險。
參考文獻:
1、劉宛晨,段澤宇.完善農村資金互助社以滿足農戶信貸需求[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5).
2、王葦航.關于發展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組織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8(8).
3、康蓉英.關于中國農村資金互助社運作的研究[J].理論導刊,2008(12).
4、李明賢.農村資金互助社與農村經濟發展[J].中國農村信用合作,2008(2).
關鍵詞:信貸業務;風險管理;金融經濟
中國建設銀行銀行作為我國國有四大行之一,其業務發展狀況對全國銀行也發展是借鑒。據近幾年中國建設銀行銀行公布的數字看,中國建設銀行銀行的不良資產上升,壞賬率上升,資產質量不容忽視。其中國建設銀行銀行面臨的貸款風險問題在全國各銀行普遍存在。中國建設銀行銀行作為國有四大行之一,在金融業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產生的信貸風險問題如果在金融業爆發且蔓延開來將產生巨大影響。
一、信貸風險的概念
貸款業務作為銀行業的主營業務,銀行通過放貸獲取利息收入,但在經營信貸業務的過程中,因內部、外部各因素導致資金不能回\,不能實現資產的增值。于是,銀行可能會因資金的斷裂導致經驗受阻甚至難以經營。
二、中國建設銀行銀行目前貸款業務面臨的問題
(一)貸款業務審批流程不嚴格,審批環節存在漏洞
在中國建設銀行銀行貸款業務審批過程中,貸款對方的資質是否良好,經營狀況是否正常且持續,盈利狀況是否較好等等,諸多方面的審核存在流于形式,忽略本質的問題,沒有對申請單位的申請進行嚴格審批。尤其銀行管理層,對貸款的答復或審批意見往往是最終確定意見,其他人很難提出異議,難以形成有效監督。
(二) 市場投資具有盲目性
隨著經濟的較快發展,市場內熱錢流入,中國建設銀行銀行在這一投資浪潮中不愿落后于其他金融機構,忙于追求較高的投資收益,在這一經濟浪潮中大規模的放貸,放低準入條件,造成了資本質量不一,不良貸款率上升,貸款后期問題重重。
(三) 金融環境的不確定性,金融危機的發生
2008年金融危機給我國及其他國家帶來巨大波動,對各國經濟產生巨大影響。各國經濟低迷,我國經濟發展也較為緩慢。金融市場因這樣那樣的因素容易產生波動,尤其金融危機更是影響深遠。一旦觸動將引發次貸危機等,銀行資金難以保證,經營困難。因此加強金融領域的風險防范,尤其銀行業的風險管理尤為重要。
三、導致中國建設銀行銀行信貸風險的因素有哪些
(一)投資方向單一,房地產市場及大型設施建設是銀行信貸的主要方向
近幾年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全國各地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投資火爆,開發商開發新地段、消費者買房等等都通過銀行進行借貸,房地產市場成為銀行信貸的重要方向,投入資金過多。其次,各地大舉興建大型建筑工程,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取最明顯的政績。由于市場的盲目性,投資巨大,中國建設銀行銀行在信貸業務過程中沒有將風險管理放在首位,過于追求投資收益,開展信貸業務中監督不足,導致不良資產增加,風險上升。
(二) 銀行從業人員風險管理意識薄弱
中國建設銀行銀行在開展信貸業務的過程中對金融風險管理認識不足,防范風險的意識較弱,沒有嚴格審批貸款,在風險監測、衡量中有所偏差,導致信貸審批過簡、過易,在風險管理過程中流于形式,未能在貸款過程中形成有效監督和防范,在風險產生時被動接受。
(三) 信貸業務流程不完善,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
在信貸業務流程中,從貸款方資料的提交、審核沒有嚴謹的審核約束制度,對貸款方的資料沒有仔細核實內容的真實性、有效性、時效性等各個因素。在業務開展過程中,沒有形成反查機制,對放貸過程中的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沒有形成有效監督,對違規行為沒有形成處罰。審批過程中,審查貸款方資料和放貸業務的處理行為有交叉或重疊現象,沒有形成崗位職責的分離。
(四) 銀行從業人員的違規操作
在信貸業務的經營過程中,銀行從業人員為了當時的利益或者為獲取非法利益,以犧牲銀行安全性為代價,胡亂投資、胡亂擔保等行為,擾亂了中國建設銀行銀行的正常經營秩序。尤其銀行管理人員,因管理職責的疏忽,一時的放任將為后來資產安全性留下隱患。銀行從業人員的違規操作,屬于金融風險管理中的系統性風險。
(五) 銀行抵押物的價值與當前購買力下物品價格相差較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購買力上升,商品價格也上浮一部分。銀行所收取的抵押物在以往時期的價值與現存事物的價值有較大區別。
四、加強中國建設銀行銀行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中國建設銀行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積極創新研究
在經營信貸業務的同時,把握當前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加強銀行業務研究。當前我國由經濟又快又好發展,轉變為又好又快的方式,經濟戰略轉型,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增強。對此,中國建設銀行銀行要限制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貸款,注重高新技術產業、朝陽產業的投入。同時關注市場變化,針對企業經營管理狀況決定是否繼續房貸或者貸款的額度,以調整經營策略。
(二)加強貸款業務各環節的審批工作
貸款業務開展前,加強對申請貸款業務的企業的資格審核,審核與貸款批復分開,業務分離,職責分離。在給企業放貸的同時,定期審核企業的經營狀況,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及時跟蹤,對于經營不善,風險較大的企業,提前減少投資或撤資,保證銀行自身的安全。
(三)增強銀行從業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和業務素質
銀行從業人員時業務的直接負責人,只有業務的負責人、經辦人按規定執行,遵守各項規定,遵循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提高自律意識,不違規操作,減少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加強業務培訓,加強對信貸業務的學習,提高銀行從業人員的業務素養,由被動的接受風險到主動的風險的預測和防范。
(四)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改革,優化資產的質量
根據現代經濟發展需要,引導金融機構深化改革,優化我國金融市場的經營環境,創造更有序的市場經營條件,完善信貸業務流程,建立健全信貸風險監督管理機制,對貸款業務的申請到批復進行實施監督,對金融機構的業務流形成動態監督。
(五)引進專業化人才,實施人才戰略
引進高素質金融行業復合型人才,在銀行信貸業務中,發揮人才的R滌攀疲從多方面論證研究,通過審計、財務等多角度思考,對業務的開展進行綜合性分析。建立一支具有多專業知識背景、綜合分析能力強、風險意識敏感等高素養的專業人才隊伍進行風險防范和管理工作。對申請貸款企業進行準確分析和客觀判斷,同時在開展業務時,隨時優化貸款方案,促進信貸業務的開展。
(六)在全社會建立起信用公示平臺
利用大數據平臺和互聯網的發展,建立個人和企業的信用檔案,對個人和單位的信用形成監督和規范。對不履行義務或提供虛假信息騙取貸款的企業或個人在全社會范圍內予以公告,對當時人予以警告,個別行為惡劣的,運用法律的途徑來解決。
五、結論
我國處于經濟戰略轉型期,在這一時期,更加關注金融市場的安全性,減少金融行業的風險。尤其銀行業作為我國經濟的核心樞紐,是資本流動的載體,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貸款業務風險的防范,減少不良貸款,增加貸款的質量,有利于金融行業尤其銀行業的有序發展。目前金融市場中的信用危機嚴重,對我國經濟順利發展起著阻礙作用。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充分,風險防范能力也不足,對金融危機應對能力有限。中國建設銀行銀行作為國有四大行之一,在當前新局勢下,提高信貸風險管理能力,完善風險防范管理體系具有戰略性意義。面臨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只有加強金融風險防范和控制,及時定量、定性分析,對風險作出合理預測和監督,保障經濟的合理有序運行。
參考文獻:
[1]余迪. 新形勢下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問題的研究[J]. 金融經濟,2012,18:58-60.
[2]鞠惠文. 后危機時代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J]. 浙江金融,2011,07:40-42.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信息不對稱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和以及中國加入WTO促使中國金融業的逐步放開,使得商業銀行要同時面臨來自國內銀行業之間和來自國際金融巨頭的激烈競爭。針對這種形勢,商業銀行應把防范和控制信貸風險作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來抓,嚴把信貸質量關,加強對信貸風險的管理,保證信貸資產業務的健康發展。高莉(2009)指出,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水平不高,信貸資產存在比較大的風險隱患,其直接表現就是銀行體系中(特別是四大國有銀行)積累了大量的不良資產。積壓下來的大量不良信貸資產給商業銀行盈利帶來了壓力,甚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金融體制正常運轉的主要障礙。本文著重關注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分析與控制問題。通過分析商業銀行信貸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存在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提出了加強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減少信息不對稱的建議。
二、信息不對稱在信貸市場中的體現
傳統經濟學認為,市場是萬能的,通過自由競爭可以實現市場資源的自由配置。但是信息經濟學的出現打破了這一觀點。信息經濟學認為,現實世界中信息是不完全的,或者是不對稱的。信息的不對稱使得市場價格機制不再是使市場均衡的最有效的制度安排。這種信息分布的不對稱性,必定導致信息擁有方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損害,這種行為在理論上就稱作“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由于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自由競爭的市場未必能帶來最高的效率,也即“不僅要有產品的市場方式,信息本身也要有市場”。其特征如在舊貨市場上,由于買者出價過低,賣者又不愿提供好的產品,從而導致次貨的泛濫,其最終的結果是舊貨市場的萎縮。而因為這種信息不對稱,買舊貨的人難以完全信任賣舊貨的人提供的信息的情況,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劉芳,2008)。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在銀行信貸市場也同樣存在。
在高莉(2009)的研究中,其指出金融系統在經濟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是因為當它正常運行時,可以將擁有富余儲蓄人的資本導向需要資金進行生產性投資的人,從而對經濟增長起到重要的基礎作用。在商業銀行信貸活動過程中,商業銀行和企業獲得的信息是不相等的。這很容易導致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問題,結果產生不良貸款。
在信貸市場上,商業銀行和企業代表不同利益的主體,分別扮演著委托人和人的角色,兩者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作為委托人,面臨著貸款回收中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作為借貸者的企業處于信息優勢位置,作為放貸者的商業銀行處于信息劣勢位置。企業是否會履行償債義務取決于其主觀意愿及還債能力,同時企業為了個體的利益,往往傾向于向商業銀行傳遞一些有利于借貸的信息而隱瞞不利于借貸的信息,這就產生了利用虛假的承諾來謀取利益的機會主義行為。
三、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信息不對稱是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問題可能發生在兩個階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別導致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李寶瑩,2011)。逆向選擇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問題。道德風險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問題。
(一)信貸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
信貸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商業銀行與借款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另一方面是商業銀行與消費信貸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與借款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源于企業在信息中處于優勢地位,而銀行則處于信息中的劣勢地位。企業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狀況,而貸款銀行卻只能憑借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等資料判斷企業的真實情況,提供虛假的信息給銀行,騙取貸款。當銀行接到企業的借款申請和提交的資料時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為了避免承擔較大的信貸風險,銀行只好減少貸款投放量。雙方博弈的結果導致銀行出現所謂的“惜貸”現象,致使一些收心履約的企業反而失去了活的貸款的機會。
商業銀行與消費信貸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商業銀行不能全面地掌握信貸消費者的資信狀況。商業銀行對消費信貸者的收支狀況、償債能力等無法全面掌握。為了防范消費信貸風險,商業銀行只好設置高消費信貸的門檻,這也是我國消費信貸發展緩慢的一個原因。另一方面消費者也不能完全了解商業銀行的貸款條件和費用以及商業銀行對借款人的資信評價結果。一是由于我國目前缺乏保障信貸消費者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二是貸款人對消費者的資信調查和評估結果也沒有法律的形式保證消費者有權利進行審查。
(二)存款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
在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商業銀行評級制度,銀行也沒有定期向公眾披露財務信息。大多數存款人只能從銀行的網站上等獲取有限的公開資料和信息。這使得存款人在選擇銀行時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另一方面,商業銀行作為債務人顯然比存款人處于信息優勢的地位,商業銀行了解自身的信用狀況、財務水平和盈利情形。上述分析體現出在存款關系中依然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不對稱容易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四、減少商業銀行信貸活動中信息不對稱的建議
信息不對稱對銀行、企業交易行為的不利影響,在每一種經濟體制中都存在。但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銀行在長達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有效的解決辦法,如利用同業的信息共享來查詢,采用專業的信用評級機構對企業的資信進行評級等,努力減輕這方面的負面影響。在我國這兩個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們,一直未能很好得到解決。由于銀行無法克服銀企信息不對稱的障礙,也就導致了不良貸款產生的必然性。國有商業銀行作為國有資產的經營者和管理,面對信息不對稱現象可能給信貸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就必須在日常工作中解決好信息的問題,應該在形成“多采集、快傳遞、重分析”的工作模式,注重信息流中各個環節的效率,解決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傳遞(保存)、分析(采用)工作,扭轉過去的重采集、亂傳遞、輕分析的非理性工作模式。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指企業應將其資產處置、財務狀況、風險等方面的信息按照法規要求向金融監管機構、投資者、債權人或社會公眾進行報告或公示。
首先,必須要建立起統一的信息披露制度?,F在企業的信息披露制度很不統一,各個地區,各個部門都有不同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相關規定,多重標準給信息披露制度帶來不規范性,這也造成同一企業因需要實現的目的不同,而向不同部門報送不同數據信息報表的情況。所以應該要求信息披露統一,要求報表的統一設計,達到統一指標口徑。
其次,金融監管部門對債務人信息披露的監管,把打擊欺詐放到重要地位。企業的信息披露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披露企業的資產質量狀況、不良資產的處置和承擔方式、企業內控機制建立健全的情況等;二是借助社會審計、會計師事務所和有關信息部門,對企業的財務信息和經營信息進行披露和報告,提高企業會計信息公開程度;三是要著重披露與主要業務風險有關的指標及其變化情況,敏感會計科目的定義、運用和變化情況,以保證對資金應用的公開、公正和公平。
(二)建立高效的信息傳遞渠道
面對社會信息化的巨大挑戰,中國的商業銀行應學習借鑒外國銀行的先進經驗,區分大、中、小型客戶采取不同的信息收信策略。對大客戶委派客戶經理專人管理,搜集企業全方位信息同時向專家咨詢,注重專業信用評估機構對該客戶的信用評級,對客戶所在行業發展趨勢進行專門研究等。對小客戶采取聯行征信方式收信信息,注重小客戶的信用記錄及非財務因素情況。
建立一個完整的信息溝通渠道,要求在軟硬件方面都有一個保證。首先,就是利用計算機網絡,這個網絡的組成應該包括內外兩個部分,其中內部網絡應該是一個向全體成員開放的公共網絡,在這個網絡上可以鍵入或下載各種信息;外部網絡應該包括Internet和銀行征信查詢系統,包括從企業了解情況的同時應通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企業信用情況,人民法院的案件審理公告,行業市場狀況分析等途徑獲取外部信息。同時一級分行應充分利用信息匯總的優勢,及時向二級行信息,形成信息共享信息聯網局面。并可在可能的情況下委派知名或業內等級較高的專業機構進行信息提供(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
(三)改進信貸風險等級評定制度
總地來說包括:客戶的信用等級管理、貸款的風險等級管理和客戶的信用等級管理。
首先,要建立銀行內部掌握的客戶資信評價體系,然后定期根據數據庫中客戶的財務報表和其他資料,對客戶的信用程度進行評價記錄。運行方式上可由信貸前臺部門推薦客戶、收集填報資料,信貸管理部門獨立地進行信用等級評定。
其次,健全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對編造假報表、提供假信息謀求利益的交易者給以嚴懲。盡快將國會計標準與國際接軌,使會計信息能全面準確地反映企業的資產負債、流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公開披露制度,建立公開企業數據庫,使商業銀行能方便了解企業經營活動信息。加強會計、審計、企業信用評級等社會中介機構的建設和發展,對提供虛假審計報告和信用評級報告的公司、機構嚴加處理,對當事人追究法律責任,以保障商業銀行所獲信息的真實性。
最后,要保證系統基礎信息的真實性,特別是客戶信息的真實性。企業在借款時傾向于提供虛假信息,因而銀行要學會識別和判斷一些企業制造的假信息,企業申請貸款時提供的信息只能作參考,只有經過仔細甄別后的信息才能輸入系統,并且對輸入系統信息的可信程度要劃分不同等級,以便于在分析決策時參考。特別的,銀行應主動地盡量去搜集客戶的信息,加強對企業的約束。
參考文獻:
1.王靜,張丹嵐.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1(6).
2.李寶瑩.淺析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J].企業導報,2011(20).
3.劉芳.論信息不對稱與商業銀行信貸資產風險管理[J].時代經貿,2008(6).
4.高莉.基于不完全信息理論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J].現代企業教育,2009(3).
企業管理對現代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業財務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所在。由于企業長期依賴銀行貸款融資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因此信貸風險成為企業財務管理中的突出問題,本文提出應明確現代企業財務管理主體,合理使用經濟杠桿和財務杠桿,進一步提高信貸風險意識,以達到整體風險最低化。
【關鍵詞】
財務管理;信貸風險;資產結構
企業管理對現代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中的企業財務管理更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所在。企業融資困境一直是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企業融資渠道狹窄等問題不過是表面現象,造成更為深刻的原因是:雖然政府出臺了各種相應的扶持政策,但是符合銀行貸款基本條件的企業數量少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改善,這是現階段我國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并且制度轉換的“時滯性”影響,必然造成了我國企業發展與融資體制創新之間的不對稱,正是這種制度上的障礙和“錯位”,從而造成我國企業很難符合商業銀行貸款的基本條件,使得企業長期依賴銀行貸款融資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本文研究認為,完善企業財務管理,有效防范信貸風險,是確?,F代企業在激勵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環節。
1 信貸風險是企業財務管理的突出問題
現階段我國金融改革深化的幾個重大任務,主要是體制改革、產品創新和體系健全。在“十二五”規劃實施時期,中國金融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重點范圍應該是全力推進“體系完善”。要推動金融體系重構,實施金融發展轉型,推進金融功能完善,必需要建立在微觀體制完善、產品創新加快的基礎上“十二五”時期金融工作的重心,是從微觀層次轉向宏觀層次,抓住有利的時機,全面推動金融體系的改革、開放和發展。也就是說,要從在微觀體制上健全國有金融機構、在金融產品上加大創新,轉移到在整體上完善宏觀金融體系、在金融服務功能上全面完善上來,要緊緊圍繞金融發展這個核心,積極構建與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相適應的金融體系,協調做好金融改革與金融發展大計,統籌兼顧金融開放與金融監管大局。獨立性和經濟性是企業財務管理主體的基本特征,但是企業融資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盡管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改善企業的融資環境,但融資難問題并未得到很好的解決,考慮到我國企業自身發展的特殊性及融資條件的現實約束,當前我國處于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推進和金融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信貸風險已經成為了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所的突出問題。
1.1 國企運行效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資產結構
非經營性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過大,這是國有企業不合理資產結構的突出表現,對于大型國企而言,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更是非常沉重,最終導致企業發展的速度非常緩慢。具體來講,一是構成流動資產的比例非常不合理,營運能力低下,導致資金周轉困難;二是固定資產全面老化,經營產品觀念落后;三是生產能力不配套,受發展資金不足的嚴重制約,新產品研發困難,部分閑置資產發揮不了應有效能,產品銷路不暢,最終導出大量資金被嚴重占用。
1.2 國有企業效益提高不快的一個原因在于肩負的負債過高
雖然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很大,增加企業的融資渠道,但是由于證券市場不發達,金融市場的效率低下,使得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得不到有效保證,最終導致國有企業普遍存在負債過高的問題。對企業內部籌資而言,存在的不穩定性和有限性,決定了銀行借款依然是國有企業真正的融資來源,內部融資并不能成為一種有效來源。
1.3 資產結構與資本結構不對應
由于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的財務相關管理知識嚴重缺乏,利潤是其單一的追求目標,基本上沒有風險意識,在進行可行性判斷的時候,不管是對長期的投資方案,還是對短期的投資方案,衡量標準通常取決于預計利潤率,對于投資回收期更加注重,貨幣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大多沒有被考慮進去,占領市場的時機經常性被延誤,最終許多項目由于資金不足,致使雖然上馬后,但卻失去競爭的優勢,虧損自然是無法被避免。國有企業的日常財務收支經常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被流動資金短缺所嚴重困擾,另外一個方面卻因企業虧損大量抵消資本金,而由于流動資產的資金基本上都來自負債,造成還本付息的壓力非常巨大,流動資產的變現能力極弱,內部結構不合理,甚至導致一些企業資不抵債、瀕臨破產。
1.4 財務主體的多元性缺乏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國有獨資公司不設董事會和監事會,為保證國企內部有效的運作,必須極力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對股東、董事會和經理人員,他們之間的委托關系要十分明確,存在既相互統一,又相互制約的關系。部分企業雖然其已經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但是國有股、法人股的比重相當高,董事會內部絕大部分董事代表的都是國有資產,監督和權力制衡機制極易失效,從而使得整個集團極可能面臨風險失控的情況。
2 加強企業財務管理,有效防范信貸風險的對策選擇
2.1 明確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主體
作為企業的一種經濟性權利,無論是處分和收益,還是使用和占有的權利,企業法人財產權必須要做到明晰化,并實行人格化管理。
第一,多元性應該成為國有企業財務主體的基本要求。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和監事會作為四個不同的主體,分割了現代國有企業的財權。其中前兩個屬于出資者主體,但在經理以下,又分為多個財務主體,如信用管理員、財務計劃員、現金管理員等等。根據《公司法》規定,這四個主體的權利界限是明晰,所承擔的責任是明確的。只有堅持國有企業財務主體的多元性,在確保整體性的前提條件下,才能使得國企的財權分工合理、責任明確,既能保證放手理財,又不失去法人的最終控制,從而使得在利益關系上推動與約束并存。
第二,財務管理的主體應具有整體性。如果連財權都抓不住,自然就談不到能夠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一個企業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和法人實體。作為法人財產的主體,無論是擁有財權和還是從事理財活動,國有企業都應該是真正的主體,其財務主體具有不可分割的統一性。
2.2 優化企業財務狀況
一是大力調整資本結構,為了要保持資金總量的不變,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增大一種資金來源,只能是通過縮減另一種資金的來源,具體對于國企來講,要積極將債務資金轉化為股權資金,只能是通過這樣的途徑,不但使得利息壓力得以減輕,同時也能使得負債率能夠有效降低。二是通過中介機構,把對國企的部分負債,轉化為居民或非國有經濟等主體的債權,從而使得財務壓力極大緩解,資本結構不斷優化。三是進行資產結構調整,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則,堅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認真堅持科學發展觀,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正確決策。
2.3 用增量資金調整現有的資產與資本結構
一是調整現有的存量資本,通過資本運營戰略開拓增量資金,不斷優化企業資本結構。二是借助金融業的發展使企業融資渠道多元化,靈活運用多元化的融資工具,積極擴張改變資本結構。三是用增量資金激活現有資產重組,優化企業資產結構。
本文研究認為,信貸風險已經成為企業財務管理中的突出問題。在當前變革的關鍵時期,相關決策是否科學有效,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必須要以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科學的實證分析為依據。在對企業進行財務管理時,積極研究有效競爭機制的路徑設計,從而使得消費者能夠滿意、投資者從中獲益、產業持續穩定發展、國家利益得以保證,最終形成市場力量多方博弈的結果,讓企業自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為我國大型國企的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鄭志元,《積極探索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的新模式》,《貴州農村金融》,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