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4: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計目標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金融行業的變化及其對金融審計的影響
我國金融審計的主要任務是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對金融行業進行審計監督,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保證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入世后,我國的金融風險、金融體制和金融立法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與此相聯系,我國金融審計的對象和范圍、審計的法律法規、審計目標和任務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入世后我國金融風險的誘發性因素增多,金融風險發生的現實可能性進一步凸現,金融審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任務更加艱巨。開放后,我國金融體系穩定的基礎發生了變化。以前我國金融穩定依賴于政府信用(國家信用)和方方面面的行政強制管理措施,很多金融機構的關閉、清盤,都是政府和中央銀行采取行政辦法進行債權債務的清償和轉移,基本上沒有波及到社會生活層面,沒有引發金融動蕩。但是,隨著外資金融機構的加入,中國金融市場將會更多地依據市場規律進行運作,而且外資機構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操縱或影響市場。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會更多地受制于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中國金融市場將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政府行政保護措施逐漸會失效。隨著市場準入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透明度原則等逐步實施,外資機構可進入公共機構經營的支付和清算系統,可以辦理貨幣的批發及融資業務,可以進入證券和期貨交易市場,金融信息必須實行全球通等,這些都是誘發金融風險的因素。據統計,目前我國境內外資銀行總資產達440億美元,其中貸款186億美元,存款65億美元,外匯貸款占市場份額的20%以上,在上海已占70%左右。外資銀行辦理出口的結算業務已占據內地市場份額的40%以上。外資銀行挺進中國大陸的這種凌厲攻勢已經對我國金融體系,特別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形成強烈的沖擊。作為我國金融市場主力軍的國有商業銀行能否在這場較量中站得住,打得贏,這主要看我們的內功練得怎樣。
從近幾年我們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審計情況看,其功底相當脆弱,現代企業制度還未建立起來,如果不進行徹底改革,面對外資銀行的競爭,要保持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是很難的,因為,我國金融市場體系內部有很多深層次問題還沒有解決。有經濟專家指出,我國既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同時又是一個轉軌經濟的國家。中國這兩套問題交織在一起,目前面臨著四大難題:收入分配差距中的“絕對貧困化”問題;城鄉差距中的“三農”(農民、農村、農業)問題;地區差距中的中西部地區問題;還有一個就是金融問題。金融體系運行存在的銀行壞賬問題、證券市場不規范和上市公司質量問題、政府內外債務問題、財政赤字向銀行轉移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就難以處理好,中資金融機構的競爭實力就難以提高,中外資銀行的雙贏格局就難以形成。因此,我認為,我國金融體系已陷入內憂外患十分脆弱的困難境地。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在各種因素的誘導下,發生的現實可能性在增大。我們從事金融審計的同志對此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2.入世后我國金融體制必定發生重大變化,由此會帶來金融審計對象的多元化和審計業務的復雜化。一是對銀行所有制格局的沖擊。國外金融業大部分是私營的,或獨資,或股份制。我國則以國有獨資金融機構為主,股份制為輔,不允許設立私營金融機構,單個企業、法人不能控股金融機構。對外開放后,對內也要開放,中資私營金融機構的出現是勢在必行,這樣,就會形成國有、私營、外資機構三駕馬車一起轉。二是對銀行經營體制的沖擊。國外銀行是混業經營,可以全方位經營銀行、證券、保險業務,即百貨公司式經營,而我國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像一個個專賣店,這樣既不能與國際金融業接軌,更不能與外資銀行競爭。因此,我國金融業的混合經營勢在必行。三是對銀行業務的沖擊。外資銀行走的是金融與產業融合之路,在客戶對象上將爭取三大類客戶:重要公司客戶、包括行業性的大企業、跨國公司和有規范民營企業等;重要機構客戶,包括銀行、保險、證券、投資基金等,再就是個人大戶,將小客戶拒之門外,對小客戶的服務要收費。在經營手段上,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和風險小、成本低、利潤高的表外業務,如期貨和債權、產權及資產交易、基金管理、并購重組、經紀人清算、項目融資等,從被動放款向主動服務轉變,銀行幫助企業分析發展前途、資產現狀、債務結構、如何實現資產的最佳組合,在這個前提下提出融資建議,整個過程中貸款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中資銀行開展的主要是一些如匯票承兌、保函、跟單信用證等傳統的表外業務,品種少,檔次低,收益差,滿足不了客戶需求?;ㄆ煦y行上海分行利用無追索權應收賬款轉讓貸款辦法將愛立信南京公司拉到了旗下,這件震動金融界的“愛立信跳槽事件”充分說明了中外資銀行在經營手段上的巨大差距,這種差距將引發中國金融市場上業務開發和創新的大競爭、大會戰。三是對人事管理體制的沖擊。羅織一批熟悉中國市場和適應中國文化的本地金融人才,實行“本土化”,將是外資銀行的重中之重,中資金融機構的人事工資制度存在著很多缺陷,經不住外資機構的爭奪,國內人才將不可避免地流失。人才流失,就意味著優質客戶的轉移,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3%~5%的高層管理人員的流失將對一家銀行的業績產生直接影響。所有這些沖擊,將會使我國金融市場主體呈現多元化競爭格局,審計的對象將會多元化,審計業務將會復雜化,與之相應,金融審計必須考慮如何改變以金融機構為單元組織審計的傳統辦法,將不同性質的金融機構都納入審計范圍。
3.入世后我國金融監管的法律基礎必須重新構造,增加了金融審計監督的難度。這主要體現在我國監管和監督所依據的法律法規以及部門規章與國際接軌的難度加大。一是WTO的透明度原則要求各成員國公布有關金融服務的法規及所參加國的有關國際協議,成員國的法規解釋必須公開,明確對本國經營者法規的規定,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中央政府作出的規定在生效之前必須予以公布,所有的政策法規必須內外統一,公開透明。二是現行法規不能違背WTO精神,違背的要取消。如我國規定外資銀行不能到非開放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未經批準不能辦理人民幣業務等,諸如此類的“未經批準”的限制性規定很多,現在必須清理、取消。政府對金融業的管理必須依法管理,各個部門的規定是無約束力的,而我國金融法律少,部門規章多,這種現狀必須改變。目前,我們的審計工作所依據的大部分是部門規章,往后走,我們對金融業依據哪些法規實施審計監督,如何與國際接軌,的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難題。
二、新形勢下我國金融審計目標的定位
由于上述的變化和沖擊,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國家金融審計的目標。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我國國家審計的大目標,從目前情況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審計機關的審計重點由最初的企業審計轉向國家財政資金審計。憲法和審計法規定,審計機關主要是對國家財政收支和與國有資產管理有關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保證國家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這就是我國審計機關的主要目標。真實、合法和效益三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三位一體的。真實是基礎,合法是前提,效益是歸宿,現在有人把三者理解為相互獨立的真實性審計、合法性審計、效益性審計,我認為這是形而上學的觀點。近幾年,之所以強調真實性和合法性審計,是針對當前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經濟秩序混亂、違法違紀現象突出和會計信息嚴重失真而特別強調的,實際上并不否定效益性,單純的效益性審計是不存在的。二是要調整金融審計的具體目標和審計模式,目前金融審計實際上是兩大塊:一塊是中央銀行預算收支審計,一塊是國有金融企業資產負債損益審計。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和WTO后金融市場的變化,我國國有金融企業逐步走向股份制,或者私有化,或者由外資機構參股、控股。對金融企業的審計將會像國有企業一樣逐步由社會中介組織承擔,它們的資產、負債、損益的合法性、真實性和效益性應由市場去評判,國家審計機關應該逐步退出這些審計領域。那么,我們金融審計的主要任務就是對中央銀行、證監會、保監會等監管部門的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性情況進行審計。通過延伸審計和專項審計,將金融企業納入國家審計范圍。因此,金融審計的目標和任務應該是兩條,第一,保證中央銀行等監管機構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完整、合法,第二,評價這些部門使用財政資金履行國家金融政策職能的效益性,也就是監管成本問題。監管成本的形成是否最大限度地保證了中央銀行兩大監管目標的實現,即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公平和維護公眾存款利益。監管成本效益的評價必須涉及到金融企業。按照這個金融審計的目標,我國金融審計的模式應該是以中央銀行和其他金融監管機構的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為重點,通過對中央銀行等的資產負債損益形成過程、金融貨幣政策的執行過程(包括金融企業落實國家貨幣政策的情況)及效果進行審計,以延伸審計和業務品種的專題審計的方式,把中資商業銀行和外資商業銀行都納入審計范圍,這種模式簡單地講,就是對金融監管當局的再監管,通過評價金融監管成本的效益性,確保金融審計目標的實現。
三、完成金融審計目標應采取的審計方法和手段
我國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既是發展中國家,又是轉軌經濟國家,無論怎樣對外開放,這個基本的中國特色是改變不了的。因此,金融審計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也必須堅持中國特色。金融審計對策的制定既要依照國家慣例,又要針對本國實際,要把國際慣例與中國特色結合起來。面對WTO后給中國金融業帶來的沖擊和變化,面對我國金融領域存在的諸多風險和問題,我們應該與時俱進,適時調整、改革和創新我們的金融審計方法和手段,使我們的金融審計主動適應新形勢,能動地服務于改革和發展大局,不至于落后或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1.轉變審計著眼點,提升審計目標層次。要將審計著眼點由單一的、具體事項合規、合法性審計轉向審計對象總體的真實性和效益性審計,特別是要把效益性提到重要位置予以關注。過去,我們在審計過程中,習慣于就事論事,就問題查問題,就問題處理問題。一個項目審下來,有幾個像樣的問題擺在報告中,就可以了。審計報告缺乏對查出問題的背景和本質的反映,缺乏由單個問題推斷出總體特征,缺乏對審計對象總體真實性和效益性的評價,制約了審計的宏觀經濟監督作用。這種狀況很難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必須改變。對一個金融機構的審計至少要回答三個問題:一是財政財務收支整體的真實性,要通過查出的具體問題和比較科學的量化指針來評價真實、基本真實或不真實。二是支付能力或者持續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審計對象在一定時期內存在著哪些經營風險,是否有能力維持公眾存款的安全性。三是資金使用效益,是否具備盈利能力,財政性資金和國有資產的盈利水平如何。此外,為了提高審計層次,要引入WTO的透明性原則,建立國家審計機關審計報告公開披露制度,將審計結果和查處情況定期向社會公布,有利于樹立審計權威,最大限度地發揮審計監督作用。
2.轉變審計重點,真正把握金融審計的宏觀本質,把對國家基礎貨幣和信貸資產質量的審計作為重點。從中央銀行而言,基礎貨幣的投放和回籠,實際上是國家財政資金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基礎貨幣規模受制于國家財政收支狀況。我國基礎貨幣的運用主要通過再貸款(包括再貼現)進行,從商業銀行而言,借入再貸款和吸收公眾存款共同構成其主要資金來源,再通過貸款投放變成信貸資金運動,也就是通常所稱的信貸資產,成為社會生產要素的組成部分,因此從財政收支基礎貨幣投放信貸投放、資產質量財政收入,這樣一個循環過程直接反映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水平,經濟與金融相互適應水平,金融與產業相融合的程度。它既是微觀的,又是宏觀的,作為金融審計,必須揭示和評價這一資金運動過程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情況,這樣才可以真正做到為國家宏觀經濟決策提供依據,這就是金融審計工作的宏觀本質。要把握這個宏觀本質,當前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問題,一是不良貸款問題,包括老的不良貸款的消化狀況和新的不良貸款的生成機制。二是洗錢問題,針對WTO后中國金融市場的全球化趨勢,要特別關注洗錢活動對我國金融體系安全和國家外匯儲備以及國有資產完整性的影響。反洗錢,是國家審計機關從事金融審計工作不可推卸的責任。目前我國金融意義上的洗錢主要形式有3種:利用非法渠道,如地下錢莊、借用他人或假身份證開立賬戶洗錢;利用跨境交易中監管空白,如與境外公司簽訂假進口合同,以信用證付匯進行洗錢;利用現有金融市場借貸方式洗錢,如首先通過向他人借大額錢款,然后用贓款歸還債務;再如先將贓款投資于股票市場、娛樂業或房地產項目,從而使贓款披上合法外衣。三是金融工具創新問題,加入WTO后,我國金融市場肯定會掀起金融工具創新的熱潮,但是金融創新實際上是政府管制失靈的一種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是監管放松的標志,因為創新部分抵消了管制。金融創新會給金融市場帶來一些負面效應,甚至會誘發金融危機。創新又會引起新的管制,監管與反監管的矛盾過程,客觀上要求加強審計監督,一方面要鼓勵創新,另一方面為了防止監管者濫用監管權力,造成監管的有效性降低,對監管者進行再監管是十分必要的。
3.增強審計的宏觀針對性,改進審計項目的組織方法。一是要提高審計方案的針對性,目前我們金融審計的方案幾年一貫制,編制思想僵化,審計目標和目的與國家經濟、金融政策聯系不緊密,太空泛。如人民銀行審計年年搞,審計目的都是促進人民銀行更好地執行國家的貨幣政策,但是沒有明確審計對象在審計期間執行的是什么貨幣政策,執行這種貨幣政策,對人民銀行會帶來什么變化,有什么要求。審計人員應該去發現哪些問題等。二是要增強審計項目的針對性,如前所述,隨著我國金融市場主體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金融審計項目不宜長期以金融機構為單元,搞系統性審計,而應該要抓住經濟金融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一些專題審計或延伸審計調查。圍繞一個專題,進行跨系統、跨地區的審計。如對不良資產進行專項審計,可對四大國有銀行和其他股份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進行全面審計,在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金融機構之間進行相互比較,這樣便于分析原因,尋找對策,提出建議。此外,實行專題審計,還可以填補對外資銀行的審計真空。三是要強化審計手段的針對性,要適應金融業務全球化的趨勢,金融審計手段也要與國際接軌,在總結我國傳統金融審計手段的基礎上,借鑒吸收國外風險基礎審計理論和方法,注重應用分析性復核等先進的審計方法,同時,還要強化已有審計手段的法律地位,特別是延伸審計調查手段,這種手段對金融審計而言顯得尤為重要,是今后運用的一種主要手段,但是目前還缺乏明確的法律支撐,使我們在運用這個審計手段時,常常遭遇尷尬的境地。
四、注重審計創新,總攬審計全局
一、抓學習培訓,夯實審計事業發展基礎
以“學習型”機關建設為目標,采取舉辦業務培訓班、理論研討會、集中學習會等方式,全力提升審計干部業務水平。針對近年來新調入干部多、業務生疏的問題,要求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同志帶一名新同志,從業務學習、工作開展等方面全力進行幫帶,使其在最短時間熟悉審計工作環境,掌握審計工作方法,投入審計項目實施。對于全體干部計算機審計能力不足這個短板,在去年全省審計工作座談會召開之后,向縣政府常務會議專題匯報了審計信息化建設工作,縣政府決定選調2至3名計算機專業干部充實審計隊伍,撥付40萬元用于審計信息化建設,為審計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保障。隨后又到榆林市審計局和榆陽區審計局進行實地學習考察,并向全局干部進行講課、實地操作,帶動全局計算機審計能力的提高。近年來,全局先后有11人次參加了省廳舉辦的計算機、工程造價員培訓班,6人次參加了省市審計部門舉辦的其它業務知識短期培訓,有效提高了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
二、抓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審計規范體系
以促進審計事業科學發展、保證各項工作有序落實為目的,制定修訂了審計業務規范、制度、辦法等50多項,內容涵蓋了審計業務的多個方面,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審計業務管理制度體系。先后以縣委辦政府辦文件下發了5個制度辦法和方案,為經濟責任審計的有效開展和審計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根據工作開展和業務管理需要,在局內制定了七類39項機關管理制度,下發了《審計項目進度控制辦法(試行)》等8項業務管理辦法,基本形成了“工作講規范、辦事講程序、管理講制度”的良好機制。另外,還建立健全審計業務考核體系,加強目標責任考核,以考核促工作,激發干部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
三、抓關鍵環節,保障審計質量穩步提高
加大工作力度,完善運行機制,全面落實審計質量控制的各項措施。一是提高審計人員質量風險意識。采取多種措施強化審計人員對國家審計準則的學習和貫徹落實,深化對審計質量控制的認識。二是注重審計復核審理。制定下發相關辦法規定,明確各級復核、審理的內容和責任,針對復核、審理中發現的業務質量和不規范問題,定期進行研究分析,提出改進審計業務管理的措施。三是認真開展質量檢查。由紀檢組長帶領法規審理股人員,隨機對各股室審計項目開展進行現場質量檢查,重點檢查審計組成員的取證、底稿,抽查翻閱被審計單位賬簿、憑證。通過檢查,增強了審計人員的現場質量控制意識,便于及時發現和糾正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四是實行限時審結制度。對每個審計項目都規定了完成時限,要求限時審結,如有特殊情況需延時,必須填延時單,報局主要領導審批,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五是嚴格質量責任追究。建立審計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明確了審計組人員和審計過程各環節的質量責任和要求,確定了責任追究的范圍和形式,對提高審計質量、防范審計風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關鍵詞: 審計學教學模式研究實踐案例
依據課程教學要求,結合授課對象特點,選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秾徲媽W》課程作為經濟管理學科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一般為相關專業三、四年級本科生開設,屆時學生已學習過專業基礎必修課程,具備較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并具一定的分析綜合能力,這為筆者開展基于《審計學》課程的多樣化教學模式提供保障。鑒于《審計學》教材涵蓋審計理論與實務的內容設置,結合《審計學》課程教學特點,筆者嘗試采用多樣化教學模式開展相關章節的教學實踐,即研究型教學模式、實踐型教學模式、案例型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審計學》課程的研究型教學模式
1、研究型教學的基本流程
研究型教學的基本流程包括:(1)確定教學目標,即教師根據教學目標, 篩選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素材,構造特定情境, 向學生提出待研究范圍, 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需探討的問題;(2)設計研究過程,它是研究型教學中一項基本任務,借助目標分析掌握學生對給定研究主題能夠做什么,以及達到何種程度;(3)學習成果展示與評價,即在上述研究完成后,要求學生以課堂討論或其他形式交流研究成果, 并對不同意見進行探討,在該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觀點沖突等, 并作深入細致地思考。
2、《審計學》課程研究型教學實踐
《審計學》課程開篇幾章,理論性較強,僅只依靠教師講授一種方式,難免會使學生有《審計學》課內容枯燥之感,不能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筆者對《審計學》課程第三章審計規范體系這章開展研究型教學模式實踐,研究主題的設計思路如下:
2.1確定研究性學習主題和學習目標――審計規范體系的構成;
2.2設計教學活動過程。具體安排各環節應完成的研究任務和內容, 包括小組內分工、制定計劃、搜集信息、形成結論、撰寫報告、制作多媒體課件、展示研究成果――我國審計規范體系構成和美國審計規范體系構成對比;
2.3提供支持服務。介紹本章需要的學習材料, 包括硬軟件技術、文字材料、網絡資源及其他資源。
2.4確定評價的指導思想,設計和制定評價表。通過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 規范、控制研究性學習的各個環節, 以實現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和教師預期的教學設計目的。
此外,授課過程中, 教師根據授課內容和學術界的熱點、難點問題適當布置寫作小論文。論文需要學生花一定時間去閱讀和查詢資料, 然后對資料進行整理, 再把自己的想法結合所查的資料寫成論文。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鍛煉閱讀和寫作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二、《審計學》課程的實踐型教學模式
1、實踐型教學的界定
對于實踐型教學,一方面指學科問題的生活化、情景化及社會化,另一方面指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生活實踐。知識來源于實踐,應用于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是人類認識的兩次大飛躍,要發展學生思維,實踐在其中有著決定性的意義?!秾徲媽W》課程設置應將本學科與學生的學習實踐、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按照學生的實踐整合課程體系,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實踐中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所培養的人才是實踐性人才。
2、《審計學》課程實踐型教學實踐
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有效的課堂實踐平臺,加深他們對會計專業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做到以下幾點:
2.1構建課堂實踐環境。課堂實踐環境應主要在實驗室進行,實驗室的建設應仿照實際的工作環境、按照真實的工作過程需要來設計,要配備足夠的設備及實踐材料。會計實驗室應具備電算會計應具備的軟硬件環境,以及與會計、審計工作相關的其他物資環境。
2.2課堂實踐教學方式。在多媒體教學中, 教師在演示和講解基本理論的同時, 可以掃描大量的會計憑證、賬簿和報表, 比較真實地再現審計實務過程,這就既避免了單一講授理論的枯燥無味, 同時又滿足了學生急于實踐的心理。在安排學生觀看了演示資料之后,教師應給學生創造條件進行實踐操練。比如,在講授審計工作底稿時,教材中介紹了工作底稿的種類及所包括的各項內容,我在講課中展示了幾種不同類型的真實的審計工作底稿,告訴學生在什么情況下填制,怎么填制,然后讓他們動手填制,這樣做學生就會感到直觀實際,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2.3重視審計程序,重視實踐環節。模擬操作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模擬編寫審計計劃、審計報告,模擬會計報表審計等。這樣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
三、《審計學》課程的案例型教學模式
1、案例型教學的基本流程
案例型教學的基本流程包括:(1)教師準備案例。審計案例選擇的難點主要在于如何選擇那些既符合審計教學目標,又適合學生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教師還可以選取與教材配套的審計案例錄像帶,使得案例教學更加栩栩如生,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2)學生準備案例。學生首先要仔細閱讀案例,然后進行分析,還應進一步閱讀和查找相關資料來支持自己的分析,并做分析筆記;(3)教師組織課堂討論。先請一位同學說明案例,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請其他同學從不同角度分析同一案例,闡述自己的看法。學生可以分別從自身角度來剖析同一案例,闡述自己的看法,形成熱烈的探討問題的氣氛。教師則努力把握和指導好案例討論,要讓學生成為案例討論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討論的方向,使學生緊緊圍繞著案例的主題;(4)分析評價。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種見解進行評析,學生在充分討論后,應根據自己的觀點寫出案例分析報告,對以前的分析與討論作以總結,加深理解。
2、《審計學》課程案例型教學實踐
案例教學應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要求教師要提高課堂時間的利用率, 并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學生可以自由組合, 也可由教師指定小組對案例展開討論, 以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 培養其職業判斷能力、處理問題能力、團體協作能力等。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習題課等時間,專門進行審計案例的講解,通過一些案例的討論,側重解決審計理論與實踐結合問題。如教學中引入“安達信對世界通信的審計失敗”案例,“安然事件”等,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然后總結分析審計失敗的原因。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分析,輕松自由的討論氛圍中對審計獨立性、審計風險、審計證據等重點、難點問題有較深的理解。
總之, 發展學生的審計實務技能、增加他們的審計實踐經驗, 彌補學生實踐經驗的缺乏,這是對傳統審計教學進行改革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高校會計課程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地質教育, 2006 (1),117
一、健全審計信息報道工作機制
建立分管負責人分工負責,全局人員個個參與,各科負責人具體抓,綜合科負責把關的信息報道工作機制。
二、強化目標管理
圍繞全局保先創優目標,要確保報送數量,每人每月至少報送2條信息;要在采用層次、采用數量上下功夫,全年被省廳及以上審計報刊或黨報黨刊采用的信息(文章),每人須完成2條(篇)。被審計信息采用的信息,每人每兩個月須完成1條。完成上級審計機關下達的審計科研課題任務,明確到人的須按時上報,其他人員也可選擇課題完成,績效管理考核中另行加分。對信息工作實行定期通報制度,每兩個月通報一次信息采用情況。
三、加強對稿件報送的管理
全局信息由綜合科統一對外報送。各科報送的信息須經科分管負責人審核把關,綜合科在對外報送前須經分管信息工作的負責人審核同意,涉及審計事項或反映存在問題的信息須經局主要負責人審核后對外報送。
四、考核評比
㈠考評方法
1.審計信息工作考評每年進行一次。
2.綜合科依據報送信息采用計分標準對全局人員分別計分。對內容雷同、重復采用的稿件就高計分,不重復計分,多人合寫的平均計算。
3.采用的信息以黨委、政府審計機關內刊、審計類專業報刊、黨報黨刊及黨委、政府、審計機關網絡平臺為準,其他類報刊及網絡采用的不納入考核。
㈡計分標準
1.審計信息被國家級、省部級、市級、市局、區級報刊采用的,分別按30分、20分、10分、5分、2分計入考核得分,綜合采用的減半計分。
2.審計論文或經驗類文章被國家級、省部級、市級、市局、區級報刊采用的,分別按35分、25分、15分、8分、4分計入考核得分。
3.審計論文在省廳組織的評選中,獲得一、二、三等獎的分別按15分、12分、9分計入考核得分;在市局組織的評比中,獲一、二、三等獎的分別按12分、9分、6分計入考核得分。
4.經驗類文章在省廳或市局組織的會議上發表的分別按10分、5分計入考核得分;同時又被報刊采用的,再按第2條規定的分值計分。
5.采用的信息被國家、署、廳、市、市局、區領導批示的分別另加40分、30分、20分、10分、8分、5分計入考核得分。
6.審計信息被上級審計機關和黨委、政府網絡平臺采用的,按第1條規定分值80%計分。
7.審計信息不完成上報任務的少報1條扣0.5分;不完成采用任務的,少1條扣1分。
五.審計信息宣傳工作考核評比結果,按實際得分每分值5元進行獎勵,同時納入年終績效考核。
論文關鍵詞:公益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
隨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事業單位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市場性進一步加強,其服務對象、服務方法以及取得資金的來源等,與以往相比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而我國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仍然沿用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財務管理滯后且明顯帶有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留痕跡。純公益類的事業單位由于其社會定位和職能的特殊性,財務管理相對簡單,與實際發展的復雜性之間產生了較大的矛盾,急需改革并完善。
一、 純公益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
我國的事業單位林林總總,種類繁多,數量已達126萬多個,有的事業單位提供的是純粹公共產品,如基礎教育、基礎科研、計劃生育、公共衛生防疫等;有的事業單位提供的是混合產品,即提供具有一定外部效益的準公共產品,如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廣播電視、醫療保健等。這類事業單位隨著市場的不斷介入,已表現出它的雙重性質。本文所指的公益類的事業單位指國家為社會公益目的、保證和改善社會公眾的基本生活、由國家機關舉辦或其他組織用國有資產舉辦的,主要用國家財政撥款財務論文財務論文,具有非營利性和公益性,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公用事業等活動的社會公共服務組織。盡管單位性質屬于“純公益”,但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政府財力保障有限,探討這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有兩個問題無法回避:一是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是否應確定為事業績效最大化的問題。在西方,非營利組織選擇的財務管理目標首先是財務收支平衡,其次是凈收入最大化;也有的選擇成本最小化、避免財務危機和凈捐贈最大化。在這些選擇中,無論是財務收支平衡還是成本最小化,其最終目的是凈收入最大化。也就是說,凈收入最大化必然對成本控制產生影響,也能體現收支平衡目標。因此,西方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目標選擇凈收入最大化,更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二是究竟使用績效最大化還是凈收入最大化的問題??冃侵冈谌魏翁囟ɑ顒酉露寄苓_到理想的效果。根據當前事業單位雙重目標的特點,公益類事業單位不能僅僅強調滿足于凈收入最大化,更應同時重視事業單位提供服務或商品的質量和數量,它們向社會提供基礎教育、基礎科研、計劃生育、公共衛生防疫、傳統文化等產品或服務,對于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收益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因此筆者認為,以事業單位績效最大化作為公益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更準確。但是,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和管理體制,我們在確定目標時,既要考慮法律賦予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性質和公共產品的屬性,以事業發展為目標,也要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政府財力可能,將生存與發展作為公益類事業單位的次要目標。因此,公益類事業單位的目標應確定為:事業的發展和事業單位的生存與發展。這是一種雙重目標,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更好的服務是事業單位存在的前提,而事業單位的生存與發展又是事業發展的必要條件。這種雙重目標是相互聯系的,缺一不可。 二、公益類事業單位財務改革的重點
根據我國改革發展的需要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相對滯后的實際,當前改革方向應主要從公共投入管理為主到以公共產出管理為主;從側重單位財政、財務狀況的短期流量分析層次到短期流量分析和長期存量分析并重,以防范財政風險。這就意味著在公益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以單位績效最大化為先的前提下,財務改革的重點應放在建立以績效評價為導向的事業單位會計體系上。為此我們應結合我國企業會計改革的成功經驗,在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同時,還應充分考慮政府會計的特殊性,制定政府會計準則和財務會計報告制度財務論文財務論文,以充分滿足各類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一)構建事業單位績效會計模式基礎
我國《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除經營性業務收支外,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但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化,事業單位資金來源多渠道、多元化,事業單位的會計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僅采用收付實現制作為會計確認基礎存在諸多缺陷,主要表現為不能全面反映單位的財務狀況、存在大量隱性債務、資產虛高、不能準確地進行成本和費用核算等。因此,為便于進行效率考核,建議在采用收付實現制的基礎上輔之以“權責發生制”,即對于資源的耗用即成本計算業務,采用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的雙軌制,雙重反映,而對于其他業務的核算,仍采用收付實現制,這樣一方面能保持事業單位和政府預算收支的一致性,以滿足國家宏觀管理對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確保按事業單位績效預算管理的要求,正確計算各項成本,為績效預算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
(二)探索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從西方國家績效評價理論的發展來看,對每個單位和部門來講,主要是對其實施成果和其制定目標之間進行比較評價,評價其目標的確定是否合理,評價其是否完成目標。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目標的確定又成為整個評價指標確定的關鍵。在單位內部,各個部門一般都會有幾個主要的目標,每一個主要目標下又會有許多分目標,這些分目標都可以用具體的量化指標來衡量,由于單位每個部門的工作、責任不同,所以各部門的評價指標都不一樣的。在新時期,我們認為,事業單位在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要注重學習和創新指標。事業單位是否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決定了能否持續不斷地提高競爭能力,能否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事業單位只有不斷推出新的產品,提高經營效率,為社會與公眾創造更多的價值,才能最終實現持續增長。
(三)改革完善事業單位財務報告制度。
首先財務論文財務論文,應建立獨立于事業單位的外部審計制度,使審計機關或其他鑒證機構以公正中立的身份,提供客觀、公允的審計報告。同時應將審計報告納入事業單位財務報告體系,以保證事業單位財務報告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客觀、公允地反映事業單位績效和受托責任。其次,應構建一個層次分明、內容完善的事業單位財務報告體系,使之包括審計報告、事業單位財務報告、基金財務報表、會計報表附注、要求披露的補充信息等五個部分。事業單位財務報告由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及現金流量表這些主表及其附表組成;基金會計報表由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額變動表及現金流量表組成,并確立事業單位基金、權益基金和受托基金,各自作為獨立的財務報告主體。最后應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素質及專業勝任能力,并建立更高效的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系統。
(四)建立相應的監督評價體系。
首先是要劃分責任單元。責任單元是事業單位內部按責權統一的原則劃分的相對獨立的,承擔一定經濟責任,并能反映經濟責任情況的內部單位。劃分了責任單元后,還必須建立起事業單位各部門、員工的信息溝通渠道,信息的收集、分享、交流是成功實施績效管理的重要保證,它包括調整計劃、提供幫助,及時激勵、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在反饋、溝通過程中達到了績效監督的目的。事業單位根據反饋的結果對數據進行合理調整后,再將績效核算的結果即績效工資分配至部門,部門根據對員工的個人考核結果再發放至個人。其體現這一部分工資與員工個人的業績、部門業績以及單位業績相結合,從而進一步加強了分配的競爭和激勵作用。 同時基于事業單位績效會計核算模式的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單位從上到下都要對其有充分的了解和認同。
單位:國家農業標準化監測與研究中心(黑龍江)
構建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會計碩士產學研合作教育,需要高校與企業做出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在培養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要緊緊圍繞提升會計碩士職業能力這個目標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解決培養環節遇到的各個方面的問題,包括實踐基地培養條件、管理機制和合作培養內容等方面。以瑞華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瑞華)實習實踐基地為例,總結“農大—瑞華”產學研合作教育經驗。該合作模式把會計碩士培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農大培養為主,側重理論學習,完成校內導師和第二導師共同選定的課程的學習。第二階段以瑞華培養為主,會計碩士深入到瑞華參加實習、實踐和撰寫論文,培養實踐和科研開發能力。第三階段會計碩士將知識與實踐凝練成學位論文。
(一)理論學習階段
研一理論教學階段,學院以全國會計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參考性培養方案》為指南,在此基礎上與實習基地共同探討和商定培養方案。學院與瑞華的第二導師共同創建了會計碩士專業指導委員會,每一年度委員會都會通過座談、專訪等形式共同論證、修訂培養方案,第二導師全程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在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會計碩士的校內導師和第二導師根據會計碩士的培養方向在培養方案指定的課程中選課。校內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案例教學,采用MPACC案例庫中的案例和實習基地提供的案例進行情景教學,突出企業實際問題的講解,與理論相得益彰,充分體現理論知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二)實踐階段
選擇審計方向的會計碩士,一般被推薦到瑞華實習。瑞華在實踐教學的組織落實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學院與瑞華共同制定了工作細則,制定了聯合培養方式、培養費用、生活安排、學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確了合作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為了進一步推進產學研結合,建立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長效機制,2014年12月,學院申請瑞華為校級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出臺了《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管理辦法》,在此基礎上,逐步構建起一個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的校所合作戰略聯盟。2011年至今,會計學院以2011級、2012級、2013級會計碩士為運行實體、在多年產學研合作培養會計碩士的基礎上,與瑞華就共建面向以提升就業能力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教育達成共識,開展長期合作研究。瑞華會計師事務所是一家專業化、規范化、規模化、國際化的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具有A+H股審計資格,是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具有突出影響力的專業服務機構。瑞華對會計碩士實習生存在著強烈的內在需求,每年10月份開始到第二年的4月份,事務所會集中處理大量的審計業務,業務在短時間內驟增,而在其它時間業務量歸于常態,所以會計師事務所非常需要實習生來所工作,達到三贏的目的,學校、事務所、學生三贏局面。瑞華實習生的年接納量可達40余人,每年10月份會安排實習生統一進來連續培訓17天,前10天講解審計準則和職工制度要求,講解事務所具體業務,后面7天講解今年會計準則的變化。通過這段時間的培訓,實習生們對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對事務所的工作內容也有所了解。在11月份陸陸續續地加入到對企業的審計工作,大的公司項目一般會比較多,一般會進駐幾十人,實習生在其中做一些配合性的輔的工作,比如用事務所自己編制的審計軟件,按企業的循環做一些簡單的底稿,或者按照項目經理的要求去做企業循環中的某一部分工作。通過這些工作實習生能夠對企業的財務有所了解,通過審計,實習生還能分析出企業做的賬正確與否,哪些部分存在問題,軟件測試有異常的,實習生會反饋給項目經理,項目經理進一步處理,進行一些補充的程序,或者是對企業發表意見。實習結束后學員撰寫詳實、深入的實踐總結報告。實習生工作結束后畢業時,優秀學員會優先考慮留所工作,如果家不在當地的,還可以推薦到瑞華其他地區的分所工作,黑龍江分所出具鑒定和證明。
(三)撰寫學位論文階段
研二下學期,則是一個將實踐與理論重新整合的過程,會計碩士對實習中發現的問題與校內的導師進行交流探討,將知識與實踐凝練成學位論文,論文形式可以是調研報告也可以是案例分析。瑞華可以為會計碩士在課題研究和學位論文方面提供很多素材。在實習過程中,瑞華對幾百家上市公司進行審計,上市公司的舞畢、上市公司的財務管理問題、上市公司內控的不健全問題都可以進行研究,調查問卷的基礎素材可以從事務所獲得也可以從審計客戶中獲得。因此,會計碩士在實習過程中得到的不僅是職業能力的提升,還有研究水平的提升。
二、應用效果
論文摘要:本篇論文通過回顧西方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理論、方法、技術以及國內部分學者關于風險管理的研究成果,以coso2004年9月制定的《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為理論基礎,以中國某集團為案例研究對象,運用內部審計方法和程序對某集團風險管理八要素進行審計分析和評價,對風險管理理論如何在集團企業實踐運用進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企業應逐步建立風險管理系統,為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保駕護航。
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如同人的成長要經歷幼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階段一樣,也要經歷不同的階段。在每一階段上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遇到不同的困難。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經濟環境變得瞬息萬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與此同時,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多,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大,這樣就迫使企業必須花費更多的精力對付各種風險。
在市場經濟中有許多失敗的企業,他們的失敗各有其因,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不重視風險管理,對風險的控制力非常弱。本文研究的問題是面對永遠在變化著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企業如何運用內部審計的理論、方法、程序分析自身風險管理現狀,找出問題和不足,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運用先進的風險管理理論對動態變化的風險進行管理,從而實現目標,使企業能夠長期生存發展。
風險管理理論發展至今,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專業機構、團體、研究學者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于是產生了不同的理論派別。本文的理論框架主要來源于美國coso委員會2004年9月制定的《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2004年1月修訂的《內部審計實務標準-專業實務框架》。
一、公司簡介
某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肉制品生產企業之一,其產品包括冷鮮肉、冷凍肉、以及以豬肉為主的低溫肉制品、高溫肉制品。集團總部設于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擁有多處冷鮮肉、冷凍肉生產基地及深加工肉制品生產基地。集團擁有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技術,以其獨有的技術方法,研制出一系列符合消費者口味的優質產品。基于肉制品業務的經驗,集團于1997年開展冷鮮肉和冷凍肉業務。2002、2003年,冷鮮肉、冷凍肉的市場占有率分別位列中國大陸第二名、第三名。低溫肉制品,自2002年至2004年,其市場占有率連續三年位居中國大型零售商銷售首位。
二、公司風險管理要素審計評價程序及結論
盡管某集團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但其實質還是一家中國民營企業,其并沒有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組織機構、人員、系統,公司風險管理處于“憑感覺進行風險管理”的階段,只是由管理層根據調查分析、經驗總結,識別、列出公司面臨的四大類十三種主要風險,并制定了一些防范措施。公司審計部作為監督檢查部門,每年至少兩次從集團層面對風險管理進行整體評價,并在每季度對分、子公司執行例行審計過程中,重點關注風險管理狀況。以下試從集團公司層面,以《coso風險管理——整合框架》(以下簡稱coso框架)中所列八要素為線索對公司風險管理進行分析、設計審計評價程序、提出審計評價結論。
(一)內部環境
1.理論描述。內部環境包含組織的基調,它影響組織中人員的風險意識,是企業風險管理所有其他構成要素的基礎,為其他要素提供約束和結構。
2.審計評價程序。
(1)設計風險相關文化調查表對風險管理的內部環境進行調查;
(2)審查公司經營決策、管理方針政策、規章制度、行為準則等是否反映了公司的風險管理理念、誠信和道德價值觀。
3.審計評價結論。公司的風險管理理念屬于風險偏好型,提倡抓住機會,大膽開拓。但對風險管理理念沒有一個書面的說明性的陳述,這些理念存在于董事會及高級管理層的頭腦中,通過收購決策、政策、行為準則、各種規章制度反映出來并加以強化。
(二)目標設定
1.理論描述。設定戰略層次的目標,為經營、報告和合規目標奠定了基礎。每一個主體都面臨來自外部和內部的一系列風險,確定目標是有效的事項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的前提。
2.審計評價程序。
(1)獲取管理層對目標的書面陳述;
(2)通過訪談、詢問,獲取公司員工對公司目標的知曉、理解程度的信息;
(3)通過查閱管理層的述職報告,獲取目標實現進展情況的信息。
3.審計評價結論。公司管理層對風險管理目標沒有明確的書面陳述,公司員工對公司的目標知之甚少,經審計調查總結,目標如下:
戰略目標:創中國第一肉食品品牌;
經營目標:顧客滿意最大化,品牌價值最大化;
報告目標:財務報告真實、完整,符合《上市規則》要求;
合規目標:遵循國家、行業、企業的法律、法規、制度。
(三)事項識別
1.理論描述。管理當局識別將會對主體產生影響的潛在事項——如果存在的話,并確定它們是否代表機會,或者是否會對主體成功地實施戰略和實現目標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帶來負面影響的事項代表風險,它要求管理當局予以評估和應對。
2.審計評價程序。
(1)查閱行業有關資料,詢問、訪談高層、中層、一般職工,審查風險識別是否充分、全面;
(2)審查風險識別過程資料,判斷是否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定期進行修正。
3.審計評價結論。公司管理層根據調查分析、經驗總結,識別、列出公司面臨的四大類(行業風險,業務風險,財務風險,合規風險)十三種主要風險:
(1)爆發動物疫情;
(2)突然而來的業務干擾;
(3)消費者口味及喜好的變化;
(4)產品質量出現問題而導致對人身的傷害;
(5)原材料價格波動;
(6)產品未能迎合市場需求;
(7)主要管理層的流失;
(8)其他實體誤用、盜用本公司商號(商標);
(9)資金安全管理;
(10)資產安全管理;
(11)會計系統故障;
(12)違反《上市規則》;
(13)違反食品管理、環保法規有關法律規定。
經審計調查,公司管理層對風險識別較為充分,且計劃每年分兩次(期中和期末)對公司面臨的風險進行全面的核查,若發現風險變化,即使進行調整,但未能嚴格實施。而對于機會,管理層沒有進行專門識別。
(四)風險評估
1.理論描述。風險評估使主體能夠考慮潛在事項影響目標實現的程度。管理當局從兩個角度——可能性和影響——對事項進行評估,并且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
2.審計評價程序。獲取管理層對風險進行定性評估的資料,評價其評估的合理準確性以及是否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動態修正。
3.審計評價結論。公司管理層對識別出來的十三種風險根據多年的從業經驗和過去的風險發生的記錄進行了定性的評估,由于缺乏相關的人才、技術、資料,尚未對風險進行過定量分析。公司管理層計劃每年分兩次(期中和期末)對公司面臨的風險進行全面的核查和平谷,若發現風險變化,及使進行調整修正,但未能嚴格實施。
(五)風險應對
1.理論描述。在評估了相關的風險之后,管理當局就要確定如何應對。應對包括風險回避、降低、分擔和承受。在考慮應對的過程中,管理當局評估對風險的可能性和影響的效果,以及成本效益,選擇能夠使剩余風險處于期望的風險容限以內的應對。
2.審計評價程序。通過訪談、詢問,了解管理層采取的風險應對策略及理由,評價其合理性。
3.審計評價結論。公司管理層對識別出來的重要風險制定了相應的防范措施,從風險應對的角度看多為預防性措施,以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而沒有采取購買保險等風險分擔措施。
(六)控制活動
1.理論描述。控制活動是幫助確保管理當局的風險應對得以實施的政策和程序??刂苹顒拥陌l生貫穿于整個組織,遍及各個層級和各個職能機構。它們包括一系列不同的活動,例如批準、授權、驗證、調節、經營業績評價、資產安全以及職責分離。
2.十三種風險審計評價程序。公司管理層針對識別出來的十三種風險,制定了防范措施,審計部門相應地制訂了審計評價程序。
3.審計評價結論。經審計調查,公司管理層對于風險管理的控制活動要素較為重視,制定的風險防范措施較為全面、嚴密、可操作,大部分得到了嚴格有效執行,但也有部分單位未能嚴格執行風險防范措施。
(七)信息與溝通
1.理論描述。有關的信息以保證人們能履行其職責的形式和時機予以識別、獲取和溝通。信息系統利用內部生成的數據和來自外部渠道的信息,以便為管理風險和作出與目標相關的知情的決策提供信息。有效的溝通會出現在組織中向下、平行和向上的流動。
2.審計評價程序。
(1)走訪公司it部和公司內部報刊編輯部,了解評價公司的信息系統的建設和運轉情況。
(2)訪問公司網站,觀察其運轉情況;
(3)使用公司的局域網、內部電話網,閱讀公司內部報刊,評價其運轉情況和功效發揮情況。
3.審計評價結論。公司設立了it部,建立了較為完備、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因特網、內部局域網、內部電話網、內部報刊等手段將信息以文字、聲音、圖片等形式進行傳遞,并制定各種級別的會議制度進行面對面的信息溝通。但沒有建立專門的風險信息生成及傳遞通道。
(八)監控
1.理論描述。對企業風險管理進行監控——隨時對其構成要素的存在和運行進行評估。這些是通過持續的監控活動、個別評價或者兩者相結合來完成的。持續監控發生在管理活動的正常進程中。
2.審計評價程序。
(1)審查內部定期(每天、每周、每月)上報的管理報表(報告),評價風險管理日常監控職能發揮情況;
(2)審查內部審計部門的審計計劃、風險管理審計報告,評價其監控職能的發揮情況。
3.審計評價結論。公司管理層通過例行的控制活動、信息報告反饋系統對經營管理狀況進行日常的監控;通過內部審計部門對公司所控制的所有單位、項目進行例行審計,報告中時常反映一些被審單位風險管理狀況的信息,對風險管理的監控較為及時,但對公司總部層面的風險監控較為薄弱。
三、結語
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基業長青,必須對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系統地、全面地管理,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借鑒西方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理論、方法、工具,結合本企業具體實際情況,對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八個風險管理要素逐一進行分析和評價,查找問題和不足,對風險管理文化、風險管理組織體系、風險識別、評估、排序、風險管理策略與方法、風險管理監控與檢查、風險管理溝通與咨詢等關鍵的風險管理流程采取措施不斷完善,逐步建立企業風險管理系統,是解決風險管理問題的最佳實務。企業應當增強風險意識,逐步建立險管理系統,為企業保駕護航,這樣企業才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劈波斬浪,遠航。
參考文獻:
[1]王曉霞,《企業風險審計》,第一版,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